進入8月份以來,市場有關深港通的開通預期逐步升溫。在10日進行的港交所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李小加再透露出“好事將近”的信號。
港交所(00388.HK)8月10日公布2016年中期業績。中期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集團收入及其他收益56.3億港元,股東應占凈利潤29.85億港元,分別較2015年同比下降18%與27%。中期股息每股2.21港元,基本每股盈利2.47港元。港交所指,目前的收入情況並沒有市場預期得那麽差,雖然現金率有所下降,但衍生品市場與去年表現持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深港通何時開通依然是各方最為關註的話題之一。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未將深港通寫在戰略規劃進展中並非有意為之,“深港通是肯定要做且不用寫的事情,越來越沒消息表示消息越近。”李小加表示,待深港通到來之際,港股通額度越來越少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至於深港通要不要額度,額度需要多少,暫時不透露。
據港交所介紹,為迎接深港通,香港結算完成開發及測試所需系統,技術上已準備就緒,只待監管機構批準,即可支援兩地股市互聯互通。
針對港交所與證監會推出的上市監管架構改革聯合咨詢,李小加表示聯合咨詢已經開始,要根據咨詢的反饋文件和各種意見,等待下一步的進度。咨詢期間港交所不做評論,也無新的補充。
市場對港交所和證監會的上市監管架構改革一直頗有疑慮,業績會現場亦有媒體發問聯合咨詢是否為數字遊戲。李小加表示,市場結構咨詢原本就很難量化,它是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綜合。他同時指出,證監會與港交所的看法並不完全一樣,雙方會以聯合的方式公布給市場,“但這是真實的咨詢,不是假咨詢。”
在提及到包括李小加本人在內的28人組成的香港上市委員會,李小加釋放出很強的信心。他表示上市委員會委員是全香港精英,會把市場的智慧和經驗帶給大家。
此外,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由上周六起至未來15日內的會員交易,手續費將下調44%。港交所財務總監簡俊傑表示,倫敦場外黃金交易會由中央市場提供現貨黃金,LME作為商業計劃將爭取在內地認證倉庫及引入更多的內地流動性,並延伸至場外結算公司。
李小加指出,在內地使用LME倉庫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費用系統是公平的,倉庫談判及簽署會在今年四季度開始。另外,前海商品交易所最快將於明年夏季成立。
8月16日消息,運動應用Keep對外宣布,已獲得來自騰訊的C+輪戰略投資,但未透露具體金額。Keep創始人兼 CEO王寧稱,Keep自去年2月上線至今,一年半的時間獲得了5000萬用戶。
本輪融資距離上次披露C輪融資僅間隔3個月。5月17日,Keep公布其已完成3200萬美元C輪融資,由晨興資本和紀源資本領投,貝塔斯曼亞洲基金跟投。
Keep是一款專註健身的移動健身工具App,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用戶可以相互交流討論。截公開資料顯示,Keep自2015年2月上線,2014年11月,獲得3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2015年3月,獲得Ventech(銀泰資本)和 BAI(貝塔斯曼)的 500 萬美金A輪融資;2015年7月,獲得GGV(紀源資本)領投的1000萬美金B輪融資,BAI(貝塔斯曼)和 Ventech(銀泰資本)跟投。2016年5月,Keep完成3200萬美金C輪融資,由GGV(紀源資本)與 Mornningside(晨興資本)領投。
Keep剛上線時僅有7項訓練計劃和16項單次訓練,如今已有20項訓練計劃和76項單次訓練。在原有課程基礎上,Keep推出了拉伸、康複訓練以及瑜伽、按摩等品類,同時增加了鄒市明拳擊、戰鬥跳繩以及邱波、劉湘等運動員特色課程。而且,除了視頻健身課程之外,Keep在3.0版本中也推出了跑步功能和電商版塊,用戶可以使用Keep進行戶外跑,也可在Keep中買到運動時需要的裝備。在這個過程中,Keep也由最初的健身工具向運動平臺轉型,希望滿足用戶更多的運動需求。
運動社交化是近年互聯網投資的風口之一,在龐大的體育市場里,主打各類細分領域的運動類APP層出不窮,目前在APP store上已經有超過2000個相關應用。2014年共有十幾個運動類APP紮堆獲得風險投資,其中包括咕咚、去動、跑跑、約運動等在內的多款運動社交應用獲得融資,涵蓋天使輪、A輪和B輪,投資級別達千萬美元。不過從2015年開始,運動類APP領域的融資熱潮降溫,獲得投資的項目大都處於A輪、B輪之後,主要是在細分領域暫時領先,比如正在轉型階段的Keep。今年以來,資本更趨理性,上半年公開報道的僅有Keep和咕咚分別獲得C輪融資。
8月16日,萬科、廊坊發展等“恒大系”股份再次集體漲停,每當恒大系股票大幅拉升,“開心我就買買買!”配上恒大主席許家印的配圖,8月以來都在社交軟件上紛紛傳播;在恒大“買買買”的推動下,地產股集體飆漲,上證指數也重新突破3100點大關,延續著近期的“吃飯行情”。
房地產大亨在A股市場上大展拳腳,到底許家印的布局是如何考慮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相關公開信息發現,恒大的布局主要包括幾方面,第一是房地產同行業,恒大在此重金布局,部分力求控制權;第二則是買殼廊坊發展,也是為地產業務服務;第三是房地產產業鏈的布局,主要在於裝飾;第四就是股權占比不高的財務投資,行業主要集中在電氣設備。
“買買買”布局四大經濟中心
或許是因為同行業相互之間知根知底,這讓許家印可以成功把握了萬科的抄底機會,在股價見底後右側買入,最終舉牌並不斷增持;而除了萬科以外,包括嘉凱城、粵宏遠A、金科股份都屬於房地產同行業。
曾經的大股東華潤集團認為,萬科管理層提出的重組方案當中,萬科15.88元是嚴重低估,並且指出萬科實際凈資產在21元以上;17元左右開始買入萬科的許家印基本已經累計不少浮盈;不過,連續三個漲停並且創出歷史新高的萬科,也讓市場人士對恒大的操作方式目瞪口呆,紛紛猜測其意圖。
舉牌之後,盡管股價已經高漲,恒大依然不計成本買入萬科,這就已經不能用“抄底”的邏輯去衡量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恒大這次很可能是“站隊”的需求,而無論這次恒大站在哪一邊,都有可以解釋過去的可能性。
恒大自身在深圳本來有不少布局,尤其是某些舊改項目,由此看來如果未來重組方案的投票當中,恒大如果支持重組,站在深圳地鐵和萬科管理層一邊,雙方有共同利益訴求,這自然可以解釋的過去;另一方面,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恒大拉高萬科股價,讓資金緊張的寶能系最終得到解脫,疑似寶能的“同盟軍”,至於未來恒大和寶能是否有進一步計劃,包括最終聯手取代萬科管理層的各種可能,則依然有待觀察。
有報道稱,“恒大收購萬科A的資金並非來源於自有資金,而是通過中融信托成立信托計劃募集得來。”很快又有媒體稱,中融信托否認“通過成立信托計劃,為恒大募集增持資金”的市場傳聞,並稱 “中融信托給恒大的融資主要用於特定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合作,資金會根據合同約定的使用範圍使用,不會參與上市公司股權投資。”
8月16日,萬科龍虎榜當中依舊出現了此前大手買入的廣州營業部身影,這些營業部都在恒大總部附近。
恒大買入的地產股,其實主要都集中在目前房地產市場相對活躍的地區,而這些地區近兩年的房價都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上升;嘉凱城布局主要在浙江上海的長三角經濟區,粵宏遠更多布局深圳旁邊的東莞及周邊,恒大自己和萬科則是主要在華南經濟中心的廣州、深圳,金科股份則在西南最重要的直轄市重慶,再加上京津冀一體化潛在受益的廊坊發展,中國最活躍的四個經濟區域,恒大通過“買買買”已經作出全面布局。
截至最新公開信息,恒大通過旗下公司分別持有萬科、廊坊發展及嘉凱城三家公司6.82%、15%和52.78%的股權(實際估計會更高)。恒大買入同行業的股份,其出手闊綽讓人驚嘆,還沒舉牌的股份當中,恒大也持有粵宏遠A股份達到4.35%,持有金科股份2.03%。
“搶殼”延伸產業鏈
廊坊發展賬面上不到兩億的凈資產,然而在中國恒大和廊坊控股的增持之下,市值超過120億;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是雙方對殼資源的爭奪,無論是恒大還是廊坊市政府,都有把旗下資產註入A股上市平臺的動力,而廊坊發展更加是廊坊市國資委的主要上市平臺;近日隨著監管部門對借殼上市政策上不斷收緊,恒大是否“賭得有點大”,也引發業內人士關註。
此前,廊坊發展披露的《詳式權益變動書》中,恒大提及“不排除在未來 12 個月內對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並、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重組計劃。”以及“不排除在未來 12 個月內對上市公司《公司章程》進行修改的可能。”對於其舉牌理由,恒大提及增持廊坊發展的目的為了充分把握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契機,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看好。
相比投資同行業的出手闊綽,恒大投資其產業鏈公司,某些看中的標的,持股占比其實並不高。金螳螂、騰達建設、寶鷹股份等都是建築裝飾行業,這就屬於恒大的地產產業鏈布局;根據最新公開信息,恒大對上述三者持股比例分別為1.36%、3.82%、3.38%,如果近日恒大有明顯增持動作的話,部分可能已經逼近舉牌線。
金螳螂一季報顯示,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萬能組合 B持股金螳螂1.76%,合共超過3000萬股,就建築裝飾而言,金螳螂作為恒大重要供應商,恒大顯然早已經知根知底:金螳螂2015年年報顯示,2015年11月控股股東金螳螂集團認購廣州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股轉系統定向發行的250萬股,認購總金額為1億元。發行後,金螳螂集團對恒大淘寶的持股比例為0.63%。
平高電氣、智光電氣、京運通則屬於電氣設備,或許電氣設備穩定增長的業績,也吸引了恒大的資金;恒大目前分別持有0.55%、1.69%、0.22%,在這里恒大更像是財務投資的行為;作為軍工股當中業績較佳者的中航動控,恒大也持股0.34%。
8月15日晚間,隆鑫通用發布2016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其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8.81億,同比增長22.94%,歸屬於上市公司凈利潤為4.27億,同比增長22.16%。靚麗的財報背後,恒大也悄然入主。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萬能組合B持有隆鑫通用1010萬股,為其第三大股東,而在此前的一季報中並未出現其身影。8月16日隆鑫通用一字板漲停。隆鑫通用主營業務是摩托車及發動機、通用動力機械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5日透露,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發現,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
在當天於廣東省惠州市羅浮山舉行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廖福龍介紹說,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在進行青蒿素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近期成果顯示,青蒿中還存在著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有可能為瘧疾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同時,屠呦呦團隊加強了對青蒿素藥效的研究,發現青蒿素中無抗瘧活性的天然組分能夠增強青蒿素的實驗抗瘧藥效。青蒿內源多組分可以改變青蒿素的體內過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同時,青蒿素的應用領域也得到了拓展,在抗瘧之外,屠呦呦團隊正在探索青蒿素類化合物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今年,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新藥研發已經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臨床研究批件,將為紅斑狼瘡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性。
廖福龍表示,青蒿素的功效不僅僅是治療瘧疾,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腫瘤、抗黴菌作用等。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也時常表示,感覺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完,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目前,依然還有很多研究工作值得我們深入進行。
作為全球流行的重大傳染病之一,瘧疾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疾病治療更是陷入了困境。1969年,當時還是中醫研究院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接受任務,被任命為“523項目”研究組組長,負責尋找治療瘧疾的“良方”。
屠呦呦還稱青蒿素現在還面臨著耐藥性問題。一旦青蒿素產生了耐藥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時間研究新藥。屠呦呦說:“我為這個藥的前景感到擔心。我希望關心瘧疾的各位能夠共同努力,延緩這種可能性的出現。”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上可以查到查到:“惡性瘧原蟲出現對青蒿素的耐藥性,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威脅著減少所有瘧疾流行區負擔全球工作的可持續性”。
正是基於惡性瘧原蟲出現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情況,屠呦呦呼籲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規定下使用青蒿素,盡可能延緩抗藥性的出現。有資料顯示:過去幾十年來,在發生寄生蟲耐藥性蔓延後,多種抗瘧藥不得不退市。
第一財經記者從某地方財政廳人士處了解到,該省已經收到了下發的第三批PPP示範項目名單。該名單上列出的全國項目數量超過500個,投資總額超過了1萬億元。
截稿前,財政部還未正式對外公開公布第三批PPP示範項目名單。不過稍早時候,第一財經從財政部PPP中心獲知,第三批PPP項目建議名單已經敲定,而最終項目名單很快將在財政部網站上披露。
今年6月初,財政部聯合20個部委啟動了第三批PPP示範項目申報工作,目的在於推出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示範案例,來助推更多PPP項目落地。地方政府對此也申報積極。其中,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雲南、河北等地財政廳人士表示,當地申報的第三批PPP示範項目數量為50個,正好是財政部給出的最高申報限額。
最終,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截至申報截止日(7月25日),財政部共收到各地申報項目107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2萬億元,涉及能源、 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市政公用事業、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養老、旅遊、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
2014年財政部推出首批30個PPP示範項目,總投資額1800億元。2015年第二批PPP示範項目數量和總投資額分別為206個和6589億元,遠超第一批。在穩增長壓力下,市場預計第三批PPP示範項目數量和金額將遠超前兩批。
有媒體報道稱第三批PPP示範項目數量為516個,這一消息尚未獲得官方證實。不過,上述收到最終PPP示範項目名單的省財政廳人士也表示,在申報的1000多個項目中,最終入選名單中項目數量為500多個。
第三批PPP示範項目評審專家、大嶽咨詢總經理金永祥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與前兩批申報的PPP示範項目中存量項目占比較大不同,第三批項目基本上都是增量項目,這會帶動較大的投資,對穩增長意義會較大。
入選第三批PPP示範名單最直接的好處是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去年底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以獎代補政策的通知》,對中央財政PPP示範項目中的新建項目,財政部將在項目完成采購確定社會資本合作方後,按照項目投資規模給予一定獎勵。
其中,投資規模3億元以下的項目獎勵300萬元,3億元(含3億元)至10億元的項目獎勵500萬元,10億元以上(含10億元)的項目獎勵800萬元。
獎勵資金由財政部門統籌用於項目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各項財政支出,主要包括項目前期費用補助、運營補貼等。
上述省財政廳人士稱,地方今年已經收到了第二批PPP示範項目的補助資金。按照工作安排,第三批PPP示範項目的獎勵資金將在明年發放。
除了中央財政直接資金支持,金永祥分析稱,地方上的PPP項目入選財政部示範項目後,將更容易獲得社會資本的認可,也更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包括1800億元總規模的國家PPP基金。
前不久,財政部PPP中心公布的財政部PPP示範項目落地率明顯高於一般入庫項目落地率。
不過,進入示範項目名單也並非一勞永逸。
財政部已經建立了“能進能出”的項目示範機制。對已列入示範項目名單的項目,如項目交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不能采用PPP模式,或一年後仍未能進入采購階段的,將被調出示範項目名單。此前,第一批30個示範項目中就有4個項目被剔出名單。
鹹魚遊戲的長遠目標是成為一家橫跨動漫、體育、影視更多個領域的遊戲公司。
i黑馬訊 11月1日消息,今日有消息稱,鹹魚遊戲已經完成了金額過億的B輪融資。由金科娛樂和瀾亭資本領投,華誼兄弟跟投。
鹹魚遊戲創始人兼CEO衛東冬對外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鞏固遊戲主業,並擴展業務多元布局。
鹹魚遊戲成立於2013年12月。創始團隊的幾位合夥人基本都有騰訊等大遊戲公司的背景。去年拿到了來自華誼兄弟的A輪投資。
據悉,鹹魚遊戲第一款自研自發的遊戲《最佳陣容》於去年年底登陸蘋果商店,在體育類遊戲暢銷榜的排名一度保持在TOP3。截至今年10月,據稱,這款遊戲的單月流水穩定在2000萬以上,累計流水超過2億。
目前,鹹魚整體團隊數量在200人左右。其中,發行團隊約120人,研發團隊將近90人。其長遠目標是成為一家橫跨動漫、體育、影視更多個領域的遊戲公司。
延續近期的強勢,11月2日,在中小盤券商股國元證券(000728.SZ)、國金證券(600109.SH)等帶動下,整個券商板塊集體走強,國元證券甚至盤中沖擊漲停。
受年末“吃飯行情”預期增強以及深港通即將正式啟動的利好帶動,近期券商板塊明顯受到資金的關註,整體表現強於大盤,國元證券、國金證券等個股股價連續逞強。而剛剛披露結束的三季度顯示,上市券商整體業績同比仍大幅下滑,但最新月度經營數據已悄然回暖,那麽,究竟此輪券商股行情有無基本面支撐,三季報還透露了哪些玄機?
基本面正在回暖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今年1月至9月上市券商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仍然呈現大幅下滑的態勢。去年前三季度,26家上市券商,其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總額約為1320億元。今年1月至9月,26家上市券商共賺取670億元,降幅約為50%。
其中,山西證券(002500.SZ)凈利潤同比降幅最大,達74%;國海證券(000750.SZ)同比降幅最小,達32%;同比降幅超過50%的共有11家。前三名依舊是老牌證券公司:中信證券(600030.SH)、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是79億元、76億元和74億元。
三季報顯示,經紀業務是券商利潤銳減的“罪魁禍首”。
24家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券商中(錦龍股份和國投安信未披露相關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經紀業務凈收入約為1350億元;2016年同期約為540億元,銳減60%。
業內人士分析,經過去年和今年年初的市場震蕩,市場行情影響較大,恢複起來還需相當長的時間,市場交易的動力和意願不足,交易的頻率和規模受到影響,使得券商的經紀業務大幅下滑。
與經紀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行業務穩中有升,成為券商三季報的“頂梁柱”。2015年前三季度,24家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凈收入約為2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其凈收入約為276億元,增長約40%。24家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券商中,僅招商證券1家的投行業務凈收入呈現下降態勢,同比降低4%。方正證券、長江證券和國海證券投行業務凈收入同比增幅超過100%。華泰證券穩居投行業務收入首位,凈收入約40億元;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緊隨其後,凈收入均超過20億元。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行業務主要是三年前的業務。企業IPO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並購重估也需1年—2年的時間籌備,因此券商的投行業務並不會馬上受到市場周期的影響。與此同時,債權與股市之間存在“蹺蹺板”的效應。股市下行,債市會受到追捧。因此,券商債權承銷業務的外部市場環境也較為適宜。
在飽受經紀業務銳減打擊的同時,投行業務撐起了券商業績的半邊天,資產管理業務也讓券商能稍稍松一口氣。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總的凈收入約為157億元,去年前三季度凈收入約為159億元,二者相差不大。
與去年同期相比,超過一半的上市券商,前三季度資產管理業務穩中有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是山西證券,該項業務凈收入增長2.5倍。但有10家上市券商,該項凈收入下降,其中西南證券降幅最大,達86%。
東吳證券非銀分析師丁文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資管產品有的是股票型的,有的是債券型的。資產管理業務和券商資管能力、產品結構相關,與經紀業務相比,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小。
券商“暗戰”
三季報是24家上市券商競技的“成績單”。季報背後,券商在資金、業務、人才管理等多個層面發力,角逐勝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於監管和業務發展的需求,券商對資金愈加渴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三季報披露顯示,至少有12家券商在過去1月至9月通過發行可轉債、次級債、定增等方式進行融資,融資金額多則百億元,少則30億元。比如,國泰君安於8月和9月成功發行了110億元的公司債;長江證券於7月定向增發7.87億股,共募集約83億元。
同時,還有多家上市券商,意圖到香港上市,開啟境外股市融資之路。比如,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光大證券等3家券商已經瞄準了香港這一國際性股票市場。還有上市券商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在拓展境外業務的同時,增加融資渠道。如興業證券和長江證券。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前,券商還處在成長階段,對於資金的渴求與日俱增。待到這一行業到了真正的成熟期,企業大規模持續的直接融資需求降低時,券商對資金的渴求才會降低。”
券商在發力資金業務的同時,也在積極拓展分支機構。東方證券在33個城市各設立1家證券營業部;東興證券開設7家分支機構、第一創業新開設5家分支機構。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報中,國元證券提出要進行員工持股計劃。丁文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若能夠順利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將對券商內部管理大有裨益,但受制於監管政策,當前上市券商推進員工持股計劃並不容易。
“翹尾行情”值得期待
三季報顯示,在過去9個月中,因經紀業務而受困,那麽在第四季度,券商能否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多名被訪的非銀分析師表示,四季度行情及市場成交的轉暖以及即將到來的深港通,都能提高券商的業績預期,使整個板塊再現一波翹尾行情的概率增大。
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第三季度多家上市券商業績明顯回暖。從月度環比數據上看已經呈現出緩慢回升態勢。以國元證券為例,從今年第三季度來看,2016年7月—9月,國元證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9.97億元,同比增長5.30%,凈利潤4.43億元。
“在基本面上,並沒有傳來利空消息。相反,10月PMI、大宗商品價格等經濟數據回暖。就連鋼鐵價格也開始回暖,這一表現最差的行業都呈現向好的趨勢,這表明整個市場有了積極的跡象。後續,投資者就有更多的意願進駐二級市場,這也將傳導至一級市場,使得IPO、定向增發能夠更加順利推進。”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經紀業務的回暖幅度將是最大的,投行業務、資管業務也會得到一定的支持。但受監管政策影響,包括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創新業務,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另外,深港通將在11月份正式開通,市場普遍預計將首先利好券商板塊。
15日,據英國《泰晤士報》披露的一份英政府文件來看,英國“脫歐”程序冗長複雜,面臨3萬名處理人手缺口,而內閣中“脫歐派”與“留歐派”間始終存在分歧。
這份名為《脫歐最新進展》的備忘錄顯示,英國政府目前正處理超過500個“脫歐”相關項目,面臨嚴重的人手缺口。有的政府部門需要增加40%的人手來應對“脫歐”程序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備忘錄還顯示,內閣中以外交大臣約翰遜為代表的“脫歐派”與財政大臣哈蒙德為代表的“留歐派”之間始終存在分歧,如果處理不當,將影響“脫歐”進程。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曾表示,將於明年3月底前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但據BBC今日報道,英國首相辦公室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並非一份政府報告,我們並未辨別出其中的主張,我們正專註於著手啟動退歐的工作以及讓退歐成功進行。”
英國議會下院領袖Chris Grayling表示,他“不清楚”這份報道出自何處。
Grayling在BBC的節目中發表講話,稱此份文件並不是政府備忘錄,且對文件內容表示否定。他表示:“我自己的經歷與備忘錄所描述的不一樣,”他將脫歐項目視為“團隊協作”。
Grayling還稱,脫歐協商是“複雜的,但並不是像此份文件所描述的那樣。”
他對備忘錄中需要另外30000名公務員的參與這一觀點表示否定,稱“我不知道所謂的需要30000個人在脫歐過程中能幹什麽。”
按既定安排,12月5日深港通將正式開通。深港通中潛在哪些投資機會,又暗含哪些殺機?被訪的諸多港資人士認為,南下投資,若是長線布局,藍籌股是首選標的;若為短線操作,市值徘徊在50億元上下的港股標的,股權分散的港股標的和殼資源值得關註。需警惕的是,港股投資,便宜不一定是好選擇,謹防陷入中小市值股的坐莊陷阱中。若以炒作的想法奔去香港,或陷入危機。因為虛高的股價和虛假的商業模式是做空資金的狙擊目標,一旦股價低於質押平倉價,將導致資金鏈斷裂。
深港通下 港股投資發令槍響,你何時起跑?是做急先鋒,還是後援軍?
投資港股進行時
深港通下,與投資內地而言,南下投資更勝一籌。
“深港通與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之時的背景已然不同,當前國內資金深陷資產慌,房地產面臨較大調控,加之人民幣持續貶值,促使國內投資者將眼光更多放到國際市場上。滬港通和深港通成為投資海外的重要途徑。”安信國際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研究部總監韓致立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同時,深股通的標的大多比較貴,我們接觸到的香港投資者對A股的投資興趣不是很大。”根據申萬宏源預測, 2017年港股通有不小於3000億人民幣的南向凈流入,2017年恒生國企指數將會有20%以上的上漲。
深港通下,如何掘金港股?
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涵蓋417只港股,恒生綜合大型股100只、恒生綜合中型股193只,還有比滬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的95只小盤股和不在上述指數成份股內的A+H股29只。那麽大型股、中型股、小型股,哪種更具投資價值?
多位被訪人士首推藍籌股。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香港市場的藍籌股現金流更優,更為重要的是股息率高, A股派息率一般不超過3%,但在香港藍籌股派息率能達到4%到5%,甚至更高。
其中,更多券商分析師推薦金融股,尤其是中資券商股和中資銀行股。申萬宏源預測,隱含不良率的下降將使得銀行業的估值從0.62倍PB上升至0.8倍PB,對應銀行板塊30%的上升空間和國企指數12%的上升空間。
國金證券(香港)執行董事兼投行部董事總經理黃立沖則更推薦非中國資產的大盤股,尤其是基建股。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內陸和香港的大盤估值相比不大,在人民幣不斷貶值的當下,不如更多的配置海外資產,譬如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與和記黃埔股票。同時,當前美元走強,新興經濟體動蕩,今年出現多起黑天鵝事件,在現金為王的時代中,基建設施相對穩健,不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值得關註。對於不熟悉香港市場的投資者而言,還是穩健投資更為穩妥。
若是註重短線投資,被訪人士認為,市值徘徊在50億元上下的港股標的、股權分散、估值低的港股標的和部分殼資源值得關註。
對於市值徘徊在50億元上下的港股標的,韓致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前,納入港股通的投資標的,市值需要邁過50億港元的門檻。我們遇到有許多市值在50億元港幣上下波動的公司,此前對市值並不關心,但現在都在積極的進行公關,他們有很大的動力把股票做好,是較好的投資標的。但需要註意的是,由於這些公司並未納入深港通的投資範圍中,無法通過深港通的渠道進行投資,只能借助其他途徑進行投資。”
對於股權分散、估值低的港股標的和部分殼資源,溫天納解釋,當前國內A股“舉牌”風氣盛行,通過深港通或蔓延至港股市場中,部分股權分散、估值低的港股企業若被國內企業收購,其股價有上升的空間,值得國內投資者關註。同時殼資源也值得一試,但韓致立警示,由於信息不對稱,內地投資者很難掌握香港殼資源。對基本面等方面研究,也很難分析到這些投資機會。“不必說投資者,連我們都很難發現這類投資機會。”
值得註意的是,有部分投資者更看重AH股,期待能通過二者估值的縮小中獲取投資收益。但國泰君安研報指出,深港兩地的估值差異短期不會明顯收斂:深圳成份指數板塊平均PE為76.51倍,恒生小型股指數板塊平均PE為19.80倍。從滬港通的經驗來看,開通至今的近兩年時間,滬港兩地的估值差異並沒有因為滬港通的開通而收斂,反而進一步擴大。黃立沖補充,AH股的派息率並不高,總體而言,對於投資者而言吸引力並不大。
便宜不是硬道理
“估值低”是投資者關註港股的重要原因。但事實證明,便宜不一定是硬道理。申萬宏源研究顯示,港股中2016年初10倍PE以下的512支股票中,約有240支下跌,跌幅最深接近90%;2016年初1倍PB以下的811支股票,約有380支下跌,跌幅最深接近90%;2015年全年跌幅超過50%的131支股票當中,70支今年繼續下跌,跌幅最深接近70%(該股2015年下跌80%)。
更值得警惕的是對估值低、盤子小的小盤股的判別。比滬港通下的港股通相比,深港通下,新增了95只小盤股和不在上述指數成份股內的A+H股29只。這些小盤股受到市場的關註。但黃立沖警示,“香港小盤股和A股的質地相當但估值更低,如果以此作為緣由來購買,可能會血本無歸。”有些恒生中小型股股價攀升,雖不能說是老千股,但有可能是被莊家擡起來的股票。這和A股的操縱手法雷同,但股民在香港受到的損失更大,因為香港證監會更註重證據和程序,依據大數據監控只能識別風險,但若要起訴,需要證據。
“對香港股票的投資,應更加註重基本面的分析,註重公司業績。但有不少A股投資者帶著炒作概念的投資思路跑去香港,結果虧的一塌糊塗。” 韓致立說。
過度炒作預期可能會存在隱患,一來大股東可能存在股票質押,二來如果存在業績不達預期的隱患可能被做空機構狙擊。通過題材熱點炒作吸引投資者,業績通過關聯交易,商譽等虛化價值,股價操縱拉升,大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低折價率股權質押融資加杠桿,回補業務缺口,但這樣的模式不可持續。虛高的股價和虛假的商業模式是做空資金的狙擊目標,一旦股價低於質押平倉價,將導致資金鏈斷裂。申萬宏源分析師梁金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需要註意的是,根據香港交易所披露,在香港市場外部投資者分布中,美國占比約為23%,英國約為27%。香港市場參與者多為外資,他們常常不見兔子不撒鷹。
前述被訪的諸多人士均警示,盡管香港市場會逐步融入A股的炒股風格,但投資香港,更需註重公司的業績和公司治理機構。梁金鑫說,要註意上市公司給的業績指引是否能夠兌現,是否有遠不達預期的現象發生,以及上市公司是否出現過大幅折價的配售和供股。
做急先鋒 還是後援軍
12月5日深港通正是起航。投資者是否應該蜂擁而上?
韓致立說,何時通過深港通,投資港股,取決於投資者的心態。如果註重長期投資,“則是早起的鳥兒有事吃。”現在就可開始研究,或買一些大型的優質港股。未來香港的價值窪地將有所擡升,當下布局,在未來短則1至2年、長則5至6年,隨著香港整體估值的向上,將有所收益。
若是註重短線投資,當下海外政局不穩,12月4日意大利舉行修改憲法的公民投票,法國正在進行下屆總統選舉,在美國加息預期下,新興資本市場動蕩。加之香港股市敏感,若因這些因素使得港股走向地位,在此些時候把握住時機,應該是不錯的投資機會。
但也有被訪人士警示,不排除深港通開通後,港股股價將下跌。“盼星星,盼月亮,就盼12月。”黃立沖說:“或有投資機構和大股東提前布局,等待內地韭菜進場進行接盤。這一幕曾在滬港通開通之際上演。加之當前國際環境並不明朗,美國加息對國際金融市場影響較大,投資者可等國際市場利率穩定後進行投資,是較為理智的。”
可以預計,未來投資香港,投資者在多元化資金配置中將面臨更多機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12月1日發表網誌表示,對內地投資者而言,互聯互通意味著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本地券商、按自己的交易習慣投資海外市場,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除了現有的股票,互聯互通機制還將把ETF納入投資標的。他們可能希望投資美國的生物科技股、中東的能源股、德國的制造業股票、南美的礦業股、澳洲的農業股等品種。目前,香港的股票市場還不可能吸引所有的海外公司都來香港上市,但是我們的“貨架”上有來自世界各國的ETF產品,南下投資者可以通過這些ETF來投資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股票。除了ETF基金,未來投資類型還有望擴充至新股、商品、債券。
“根據事權屬性,對於屬於中央事權的,要將轉移支付上劃轉列為中央本級支出,由中央單位直接承擔;對於屬於地方事權的,原則上由地方承擔支出責任,相應取消專項轉移支付。”
12月26日,財政部網站披露了財政部部長肖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關於深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上述內容正是肖捷在報告中透露下一步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2016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達到5.29萬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3.2萬億元,專項轉移支付2.09萬億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將直接影響5萬多億元財政資金分配,因此備受市場關註。
根據《報告》,肖捷回顧近些年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成績,同時毫不避諱支出當前存在的問題。
“轉移支付改革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銜接不夠;轉移支付資金統籌力度有待加強,資金閑置沈澱問題依然存在;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沒有到位;轉移支付管理有待規範,預算公開和績效評價有待加強。此外,省及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進展不平衡”,肖捷稱。
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是這一輪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確保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落實的有效手段。下一步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如何改?
肖捷首先指出了改革方向和目標。
“要進一步推進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以事權屬性為遵循,將轉移支付改革同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相銜接,同績效評價、預算公開、問責機制等制度建設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轉移支付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不相匹配,轉移支付交叉重疊、退出難、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逐步形成一套定位清晰、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轉移支付體系和分配科學、使用規範、註重績效、公開透明、監管嚴格的資金管理機制,更好發揮轉移支付的職能作用,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肖捷稱。
為了達到這一改革目的,財政部將在未來七大方面發力。
根據《報告》,未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首個發力點,就是促進轉移支付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相適應。
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適度加強中央財政財政事權,減少並規範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保障地方履行財政事權。各自事權相應承擔支出責任。
根據這一指導意見,肖捷提出,未來根據事權屬性,對於屬於中央事權的,要將轉移支付上劃轉列為中央本級支出,由中央單位直接承擔;對於屬於地方事權的,原則上由地方承擔支出責任,相應取消專項轉移支付。
受近些年經濟增速下滑影響,財政收入維持中低速增長,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調研發現一些財力困難的地方甚至出現發不出公務員工資的情況,基層財政正常運行遭遇挑戰。
根據報告,下一步財政轉支付制度改革將加大轉移支付資金統籌力度。其中就包括針對當前基層財政尤其是能源資源型地區財政困難,要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階段性財力補助、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統籌力度,兜住“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底線,保證基層財政正常運行。
進一步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資金也是下一步改革重點。
目前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規模仍較大,這會給地方造成“打醬油的錢不能來買醋”的困擾。近些年中央一直在壓縮專項轉移支付項目。2016年,專項轉移支付數量已由2013年的220個大幅壓減到94個,壓減率達57%。
此前國務院已經明確,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項原則上不得新設專項轉移支付,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諸如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等正逐步退出。
此外,下一步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還包括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設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強化轉移支付管理;推動地方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等。
肖捷表示,深化轉移支付制度改革還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
“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加快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加快地方稅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改革,從根本上為深化轉移支付改革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肖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