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上海北京躋身全球城市競爭力十強 多數城市仍落後

在全球505個樣本城市的競爭力年度排名中,香港、上海、北京進入全球前10名。這意味著歐洲、美洲、亞洲先進城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該排名結果由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共同完成。

課題組介紹,隨著全球範圍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世界經濟重心的逐漸東移,全球城市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的格局繼續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在全球505個樣本城市的競爭力年度排名中,前10名城市依次為: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悉尼和法蘭克福。

進入全球前10名的亞洲城市數量已超過歐洲、北美洲城市的數量,顯示出亞洲的先進城市不斷崛起,與歐美的先進城市處於同一競爭力水平行列中。

課題組稱,從洲際比較來看,亞洲的少數城市位居世界前列,大多數城市競爭力水平較低;歐洲的各國先進城市間差距較小,俄羅斯城市相對落後;北美洲的先進城市顯著領先,區域內總體差距不大;在其他區域中,大洋洲領跑南半球,南美洲城市略強於非洲城市。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在全球城市競爭力百強城市中,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城市分別占據37個、38個和19個數席位,其余6個席位被大洋洲城市摘得,南美洲和非洲沒有城市進入全球百強行列。在亞洲最具有競爭力的前20名城市中,中國和日本入圍的城市數量最多,分別有7個和6個,剩余的7個城市分別來自於新加坡、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泰國、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

研究發現,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總體上處於全球中等水平,少數城市躋身全球競爭力前列,多數城市的競爭力水平不高,國家內部城市間競爭力差距較大。

數據顯示,中國的69個樣本城市競爭力指數得分均值(0.310)略高於全球均值(0.304),有7個城市排名位於全球前100。前200城市中國僅17個,競爭力變異系數為0.3774,低於許多發達國家。

研究發現,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相比,盡管中國的部分頂尖城市已經躋身全球頂尖競爭力的城市行列,但中國城市的全球競爭力水平總體上與美國城市存在差距。中國城市競爭力指數得分均值(0.31)明顯低於美國城市的均值(0.46)。中國城市間的競爭力均衡程度明顯低於美國。中等偏上競爭力水平城市的數量及發展不足是中國城市全球競爭力水平總體不及美國的主要原因。

在企業本體方面,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上海等重點城市遙遙領先,多數城市低於世界均值,全球範圍內城市間在跨國公司集聚、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上的差異較大。

研究發現,城市競爭力的軟件因素已經在經濟和企業選址決策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內直接投資網絡中,中國的表現突出的城市在地理上呈現出集聚模式。中國國內投資網絡包含的是一個相對固定並內聚的大型子群。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長江三角洲地區更加內聚且均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78

南京躋身GDP萬億俱樂部 還有哪些城市將入列

盡管2016年的完整經濟數據還沒有披露,不過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已經提前發布了自己的2016“年報”。

這其中,南京市市長繆瑞林在1月召開的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披露,預計南京市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50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南京成為江蘇省第2個、中國第11個GDP突破萬億的城市。

(南京“十二五”期間GDP增速。數據來源:南京市統計局)

這一成績的取得,也意味著江蘇區域經濟格局的重要改變。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作為第二經濟大省的省會,副省級城市南京由於外向型城市較低,只能屈居第三,被坊間戲稱為“蘇小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

但這一格局在過去的10年來尤其是近5年來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發展也隨之放緩。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南京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地理交通等各種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認為,省會城市的科教文化資源雄厚,各種高端生產要素在省會城市的聚集度比較高。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中,一些高端要素資源必須要配套,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往往更有優勢,省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也會比較高,具備了更強的輻射周邊地區的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部地區的崛起,作為長江重要港口的南京比蘇錫常更貼近內地市場,與安徽、湖北等地的聯系也更為緊密,中心地位不斷凸顯。

在此消彼長中,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京至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地市經濟總量第二位。近兩年南京更是再接再厲,在不斷擴大對無錫的領先優勢的同時,與蘇州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在南京之前,全國已有10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其中,2006年、2008年、2010年,上海、北京、廣州相繼“入萬億”,2011年,“萬億俱樂部”湧入四位成員:深圳、天津、蘇州、重慶。中西部的武漢、成都則在2014年攜手進入。2015年杭州躋身其中。

從城市級別來看,目前的11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包括了4大直轄市、6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唯一的地級市蘇州。從區域來看,東部8個、中部1個,西部2個。具體而言,長三角4個,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可見長三角城市群不愧是我國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長三角之後,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各有2個。

從分布的省份來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各有2個入列。不過,雖然各有2個,但廣東的兩座城市廣州和深圳2016年的GDP分別達到了1.95萬億和1.93萬億,正在向著2萬億大關邁進,把江蘇的兩個入圍城市蘇州和南京甩下了不小的距離。當然這其中的一大原因在於相比江蘇,廣東的區域發展十分懸殊,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相比之下,江蘇經濟發展更為均衡,GDP超過5000億的城市更多。

在南京之後,還有哪些城市也將邁入萬億行列?這其中,目前經濟總量位居各城市第12位的青島最為接近。盡管青島還沒有發布2016年的具體數據,但此前12月青島發改委表示,前三季度青島市生產總值增長7.7%,高於全國、全省1和0.2個百分點,全年總量有望突破萬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青島GDP達到了9300億元,若按照前三季度青島的8.5%的名義增速來看,則全年下來將達到10090億元。

除了青島,中部的長沙也正在向萬億靠近。長沙市兩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長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9250億元,增長9.4%。若按照近年來長沙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則2017年長沙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表1 :2015年部分城市GDP

城市

2015

排位

上海

24964.99

1

北京

22968.6

2

廣州

18100

3

深圳

17503

4

天津

16538.19

5

重慶

15719.72

6

蘇州

14500

7

武漢

10905.6

8

成都

10801

9

杭州

10053.58

10

南京

9720.77

11

青島

9300

12

無錫

8518.26

13

長沙

8510.13

14

 

 

 

   

表2 部分城市2016年前三季度GDP

城市

前三季度GDP(億元)

實際增速(%))

名義增速(%)

上海

19529.67

6.7

9.3

北京

17367.8

6.7

8.5

廣州

14037.78

8.1

8.1

深圳

13768.36

8.7

11.2

天津

13339.44

9.1

8.3

重慶

12505.05

10.7

11.1

蘇州

11090.93

7.8

6.3

成都

8598

7.5

10.0

杭州

7780.67

10

9.6

南京

7570.6

8.2

8.1

青島

7150.95

7.7

8.5

長沙

6720.32

9.1

9.3

無錫

6592.19

7.5

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50

南京躋身GDP萬億俱樂部 還有哪些城市將入列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19/1071567.html

盡管2016年的完整經濟數據還沒有披露,不過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已經提前發布了自己的2016“年報”。

這其中,南京市市長繆瑞林在1月召開的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披露,預計南京市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50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南京成為江蘇省第2個、中國第11個GDP突破萬億的城市。

這一成績的取得,也意味著江蘇區域經濟格局的重要改變。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作為第二經濟大省的省會,副省級城市南京由於外向型城市較低,只能屈居第三,被坊間戲稱為“蘇小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

但這一格局在過去的10年來尤其是近5年來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發展也隨之放緩。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南京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地理交通等各種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認為,省會城市的科教文化資源雄厚,各種高端生產要素在省會城市的聚集度比較高。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中,一些高端要素資源必須要配套,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往往更有優勢,省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也會比較高,具備了更強的輻射周邊地區的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部地區的崛起,作為長江重要港口的南京比蘇錫常更貼近內地市場,與安徽、湖北等地的聯系也更為緊密,中心地位不斷凸顯。

在此消彼長中,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京至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地市經濟總量第二位。近兩年南京更是再接再厲,在不斷擴大對無錫的領先優勢的同時,與蘇州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在南京之前,全國已有10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其中,2006年、2008年、2010年,上海、北京、廣州相繼“入萬億”,2011年,“萬億俱樂部”湧入四位成員:深圳、天津、蘇州、重慶。中西部的武漢、成都則在2014年攜手進入。2015年杭州躋身其中。

從城市級別來看,目前的11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包括了4大直轄市、6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唯一的地級市蘇州。從區域來看,東部8個、中部1個,西部2個。具體而言,長三角4個,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可見長三角城市群不愧是我國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長三角之後,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各有2個。

從分布的省份來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各有2個入列。不過,雖然各有2個,但廣東的兩座城市廣州和深圳2016年的GDP分別達到了1.95萬億和1.93萬億,正在向著2萬億大關邁進,把江蘇的兩個入圍城市蘇州和南京甩下了不小的距離。當然這其中的一大原因在於相比江蘇,廣東的區域發展十分懸殊,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相比之下,江蘇經濟發展更為均衡,GDP超過5000億的城市更多。

在南京之後,還有哪些城市也將邁入萬億行列?這其中,目前經濟總量位居各城市第12位的青島最為接近。盡管青島還沒有發布2016年的具體數據,但此前12月青島發改委表示,前三季度青島市生產總值增長7.7%,高於全國、全省1和0.2個百分點,全年總量有望突破萬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青島GDP達到了9300億元,若按照前三季度青島的8.5%的名義增速來看,則全年下來將達到10090億元。

除了青島,中部的長沙也正在向萬億靠近。長沙市兩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長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9250億元,增長9.4%。若按照近年來長沙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則2017年長沙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99

國是指南丨這兩個中部城市厲害了,躋身國家城鎮體系最頂端

►國務院: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鼓勵按政策生育

【劃重點】: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

· 未來十幾年特別是2021-2030年,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 根據預測,人口總量將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勞動年齡人口波動下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口流動仍然活躍,家庭呈現多樣化趨勢。

· 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不會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不會根本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不會根本改變。

· 到2020年,全面兩孩政策效應充分發揮,生育水平適度提高,全國總人口達到14.2億人左右。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發展的態勢基本形成,全國總人口達到14.5億人左右。

【指南君】:對於今後15年中國人口變動的主要趨勢,《發展規劃》指出,人口總規模增長慣性減弱,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此後持續下降。

規劃預測了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的人口變化趨勢

作為對比,指南君查看了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其中預測,今後較長時期內世界人口將保持上升趨勢,人口總量將從2015年的73億上升到2030年的85億,2050年接近100億,發展中國家人口占比繼續上升,中國人口占比持續下降。世界多數國家已經或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老齡化水平及增長速度將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發改委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劃重點】:發改委日前發布關於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複函,複函指出:

·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於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於激發改革創新動力、推動中西部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構築內陸開放平臺,縱深拓展國家開放總體格局。

· 推進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於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和支撐中部地區崛起,有利於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帶動中部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積極服務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鄭州市要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功能。

【指南君】:我國城市數量眾多,國家中心城市為最頂層。對於一個區域來說,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磁場”,能吸引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

此前,國務院批複相關地區發展規劃,已明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深圳、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改委上個月發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支持武漢、鄭州兩座中部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使國家中心城市布局趨向協調均衡。

發改委的複函中對這兩個中部省會城市的評價和定位是——

武漢市作為我國中部和長江中遊地區唯一人口超千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超萬億元的城市,區位優勢突出,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具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

鄭州作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腹地市場廣闊,人力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

從中也能看出,要想成為中心城市,應具備五大發展特征:

- 國家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

- 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樞紐;

- 國家科教、文化、創新中心;

- 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 國家城市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

指南君註意到,目前杭州、長沙、西安等城市均已提出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

武漢

鄭州

►衛計委:我國新藥審批將更嚴格 藥價將更合理

【劃重點】: 近期,國務院將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幹意見》,據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包括:

· 嚴把藥品質量關,在新藥審評審批上更加嚴格了,對已上市的仿制藥要開展一致性的評價,要加強藥品生產的質量監管,推動落後企業退出等很多措施。

· 通過推行“兩票制”,開展藥品價格談判,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進一步降低藥品虛高的價格,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 通過建立健全短缺藥品、低價藥品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機制,健全城鄉藥品的流通網絡,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

· 通過破除公立醫院的以藥補醫機制,落實合理用藥制度,發揮藥師作用,強化醫保對診療行為和醫藥費用的監管,促使藥品的使用更加規範合理,讓藥品回歸治病的功能。

【指南君】:這份意見落實後,將給我們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首先我們的藥品質量將更加安全。這次出臺的《意見》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新藥審評審批上更加嚴格了,對已上市的仿制藥要開展一致性的評價,推動落後企業退出等措施。

其次,藥品的價格也將更加趨於合理。比如開展藥品價格談判,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進一步降低藥品虛高的價格,減輕大家的醫藥費用負擔。

此外,藥品供應也更加有保障、藥品使用更加規範。

可以預見,隨著公立醫院以藥補醫機制的破除,藥品將回歸治病的本職,藥師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以藥補醫,包括加成部分、流通過程虛高部分,都必須革除。

周一至周五 • 清晨7:30

  第一財經 • 國是指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31

三產給力 福建的GDP總量已躋身全國前十

近年來增速較快的福建省,2016年GDP實際增速達到了8.4%,名義增速達到了9.77%,經濟增速繼續在東南沿海省份中位居前列。

據福建官方消息,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16年福建省實現GDP 28519.15億元,總量居全國各省(市、區)第十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2016年,福建省GDP比上年增長8.4%,增幅比全國高1.7個百分點。

此前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福建GDP增速分別為11%、9.9%和9%,在全國均屬前列。

作為人口僅有3000多萬的中型省份,“八山一水一田”的福建能躋身全國前十殊為不易。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福建本身的經濟基礎差,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總量排在廣西、江西、雲南等中西部省份之後,位列第22位(若算上1997年直轄的重慶,則位列第23)。改革開放後作為最早開放的省份,福建經濟奮起直追,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上升至第11位徘徊。

2002年以後,由於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薄弱,很多要素向周邊兩個三角洲轉移,福建也一度有被兩個三角洲邊緣化的危險。但近幾年,隨著幾條出省高鐵開通和高速公路網絡密集,福建大大拓展了沿海港口的經濟腹地,提高了輻射半徑,同時各種生產要素重新聚集,經濟增長也不斷加快,人均GDP甚至超過了廣東。

福建省統計局局長孫希有說,福建GDP增長高,主要是這兩年第三產業增長高。第三產業這兩年增速高的原因是現在福建工業為主動力已經進入了後工業社會路徑中,後工業社會是以二產(制造業)為起點,逐漸向帶動三產發展。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福建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快了,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開始提高了,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不過,盡管如此,目前福建在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等領域與發達省份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丁長發說,福建人經商意識濃厚,也敢於冒險和打拼,但是由於特殊的地理面貌,經濟總量和市場總量都比較小,人口比較少,企業規模也相對不大,競爭力不夠強。“福建的很多新興產業,產業鏈都不夠長”。

比如在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領域,盡管廈門也冒出了一批在細分領域做得很不錯的企業,如美圖秀秀、美亞柏科等,但是無論是廈門還是福州都很難像深圳、杭州等地那樣產生出科技巨頭來。

丁長發認為,福建的兩個中心城市廈門和福州的城市規模都很小,與杭州、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的集聚效應較弱,無論是對人才,還是資金、信息的集聚都不利。此外,福建的科教文衛水平相比江浙、湖北等地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說,這幾年福建的基礎設施做得不錯,硬件設施已經較為完善,但是在軟環境比如教育、醫療等方面仍跟江浙等地差很多,未來還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努力,比如在教育方面,目前深圳引進了那麽多名牌高校,江浙等地也在做,因此福建也要奮起直追。

表格:部分省份2016年GDP

省份

2016年GDP

實際增速

名義增速

廣東

79512.05

7.50%

9.20%

江蘇

76086.2

7.80%

8.50%

山東

67008.2

7.60%

6.36%

浙江

46485

7.50%

8.39%

河南

40160.01

8.10%

8.51%

四川

32680.5

7.70%

8.56%

湖北

32297.9

8.10%

9.30%

河北

31827.9

6.80%

6.78%

湖南

31244.7

7.90%

7.56%

福建

28519.2

8.40%

9.77%

上海

27466.2

6.80%

10.02%

北京

24899.3

6.70%

8.40%

安徽

24117.9

8.70%

9.60%

陜西

19165.39

7.60%

5.47%

內蒙古

18632.6

7.20%

3.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18

南京青島來了!中國12城市GDP躋身“萬億俱樂部”

隨著各地兩會陸續召開新公布的GDP數據不斷引起外界解讀與關註。1月10日、23日,南京、青島兩市分別宣布,2016年GDP突破萬億元人民幣。至此,進入中國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增至12個。

盡管“不唯GDP論英雄”,但這些GDP體量巨大的城市,依然有著獨特的價值。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質量與速度都很重要的當下,這些城市取得的成績和作出的探索可謂可喜又可貴。

“萬億俱樂部”日益壯大

“萬億俱樂部”在中國的出現,可以上溯到11年前。

2006年,上海成為中國最早突破GDP萬億門檻的城市。很快,2008年,北京跨過門檻;2010年,廣州加入這一行列;2011年,深圳、重慶、蘇州和天津4個城市一道完成突破;2014年,中西部兩個重要城市——武漢和成都也突破萬億;2015年,杭州迎頭趕上;2016年,青島和南京躋身“萬億俱樂部”。

12個城市中,上海和北京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實現GDP突破2萬億元。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GDP為27466.15億元,北京為24899億元。但增速方面,重慶市在12城市中領跑,2016年的GDP增速達10.7%;同一年,杭州以9.5%的增速緊隨其後,深圳和天津位列第三,增速均為9%。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長沙和無錫兩城市的GDP均超過9000億元,距萬億僅一步之遙,且增速都很快,分別在9%和8%以上。分析人士認為,二者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萬億俱樂部”。

每個城市都有亮點

對“萬億俱樂部”城市稍作分析會發現,城市定位非常關鍵,既影響其發展戰略,也影響其經濟結構。

以新近加入其中的青島為例,2011年,國務院批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戰略。作為中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青島依托自身區域優勢,大力發展藍色經濟。據統計,去年青島市藍色經濟占GDP的比重超過1/4。

另外11個“萬億俱樂部”成員中,“北上廣”是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深圳則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一直以來,它們都走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沿。上海市長久以來領跑中國城市GDP,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上海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改革的試驗田。

而重慶、成都、天津、武漢、南京這5座城市,則被國務院列入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其中,成都和重慶位於“一帶一路”的重要位置,借助戰略地位和中西部開發,整體發展較快;天津緊挨北京,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區域協同發展、廣泛吸引人才是其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武漢與南京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城市,武漢作為中部地區重要樞紐,擁有新中國老工業基地的基礎,同時具備光電產業等優勢產業領域,南京坐擁國家級江北新區以及新增的高淳、麒麟、白馬3家省級高新區。

除此之外,另外兩個“萬億俱樂部”成員蘇州與杭州都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追求量更追求質

2月15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發表題為《中國GDP萬億俱樂部擴大,彰顯經濟變化》的文章,對南京、青島加入“萬億俱樂部”作出這樣的分析:“這兩座城市都受益於國家推動經濟重心從重汙染行業轉向服務業和消費。”

和這兩座城市一樣,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同樣受到廣泛關註。中國各城市的GDP既追求量的累積,又追求質的提升。

例如在北京,高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金融、信息、科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明顯,去年服務業占地區GDP的比重超過80%;在重慶,去年汽車、電子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2%、17%,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產值超過2700億元、增長5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8.6%;在天津,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1%,先進制造業實力進一步壯大,工業總產值超過3萬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18

多元化格局初定 雅居樂集團計劃3年躋身千億俱樂部

今年開始步入25周年的雅居樂集團(03383.HK)似乎找到了新感覺。該集團15日發布的2016年業績報告顯示,集團實現營業額與毛利分別為人民幣466.79億元和人民幣123.66億元,較上年分別增加8.5%及14.4%。凈利潤為人民幣30.50億元,較上年增加32.5%,業績增長保持良好態勢。

以及為慶祝本集團成立25周年,公司董事會建議特別派發股息每股普通股 25.港仙,及股東派發股息每股普通股20港仙,以答謝股東的長期支持。

主營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雅居樂於2016年開啟多元化布局,業務架構也由原先“以地產為重”的業務架構,調整為“以地產為主,雅生活、環保、建設多元業務並行”的運營模式。這一布局為其後續業績增長打通渠道,預計五到六年時間,新增四大產業的業績貢獻占比提升到集團營收的50%。

雅居樂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卓林於業績發布會上透露:集團旗下之地產業務將憑借平均每年30%的增速,實現3年突破年銷售1000億,進軍全國千億軍團陣營。

雅居樂集團主席兼總裁陳卓林(中)及管理層出席2016年業績發布會

毛利率觸底回升

2016年,雅居樂旗下實現物業發展確認收入為人民幣447.52億元,較上年增加8%;而物業管理及物業投資業務的收入亦分別較上年增加31.4%及95.5%。

確認收入的增加,使得集團營業額及毛利分別為人民幣466.79億元和人民幣123.66億元,較上年分別增加8.5%及14.4%。凈利潤為人民幣30.50億元,較上年增加32.5%。公司股東應占核心利潤為人民幣27.44 億元,較2015年增加13.0%。

雅居樂過去兩年狠抓內部管理取得初步成效。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一個財年,在保持合理利潤的前提下,多管齊下,透過以銷定產及動態調整節奏,成功降低庫存,令下半年的利潤率較上半年顯著上升。集團的毛利率由 2016 年上半年的 20%上升至下半年的32.5%,全年平均為 26.5%,該公司預計,未來隨著公司產品溢價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落地,毛利率將維持在行業中上水平。

2016年,雅居樂市場表現良好,全年實現預售合同銷售金額為人民幣528.2億元,較上年增長19%;預售建築面積為530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5%;預售均價為每平方米人民幣9962元,較上年增長14%。

該集團全年在售項目69個,且在各市場持續保持領跑地位,具體為在中山及廣州分別創下逾100億元及約80億元的預售佳績,而預售均價分別上升41.3%及 35.7%;海南清水灣持續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房地產之一,取得以近人民幣90億元的預售佳績及維持理想的利潤率;華東區域錄得穩定的銷售增長,預售金額逾人民幣110億元。

公司稱,2017年將秉承穩健增長的原則,計劃新增9個全新項目入市,全年實現銷售額600億,較上年增幅約30%,並計劃在2019年前後實現1000億的突破。

為配合地產業績的平穩增長,雅居樂於2016年加大土地儲備力度,先後在北京、常州、佛山、廣州、海南、惠州、蘇州、武漢、鄭州、中山、珠海及美國南舊金山增添預計權益總建築面積共232萬平方米的土地,對應土地金額為人民幣192億元。

截至2016年12月31日,該集團在46個城市及地區,擁有預計總建築面積約326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分布於華南區域、華東區域、西部區域、華中區域、海南及雲南省區、東北區域、華北區域、馬來西亞吉隆坡及美國南舊金山,相關樓面平均地價為每平方米人民幣1501元,該價格在市場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陳卓林表示:雅居樂將持續全面提升整體的管理及執行力,進一步精簡決策流程、降低行政開支及提升效率,為長遠的穩健發展奠下穩固根基。

財務趨於穩健

作為以穩健見長的華南房企代表,雅居樂對於財務管理頗為重視。2016年,該公司通過加強現金流的管理,加快銷售款項回籠,加強資金及預算管理,優化成本及開支管理,並通過多個境內及境外渠道的資本運作,實現優化財務結構降低財務成本的目標。

其間,雅居樂已悉數贖回2017年到期6.5億美元8.875%的優先票據。並先後發行了利率在4%~6%的多筆期限在3至5年的境內公司債券,合計融資88億人民幣;以及於 2021 年到期人民幣10億元5%至6%的物業管理費資產擔保證券,並獲授67.07億港元為期3年的銀團貸款及獲授7.8億港元為期3年的銀行貸款。

與此同時,為了減低以美元及港元計的外幣債款匯率變動而所產生的風險,公司不但降低了外幣借款占比,且分別訂立了16.05億美元及 44.50 億港元的封頂遠期合約。截至 2016年12月31日,該集團就這些合同錄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值收益為人民幣5.62億元作為財務費用的抵減。同時,該集團訂立的封頂遠期合約金額已覆蓋了約 80%以美元及港元計價的外幣負債。

多項資本工具的綜合運用之下,雅居樂集團融資成本顯著下降,融資結構更為合理。截至2016年12月31日,集團的凈負債比率為49.1%,較上年同期顯著下降14.9個百分點。年內共融資近100億元,融資成本為約6.1%。集團全年實際借貸利率為7.6%,較上年同期的8.5%下降約1個百分點。

截至2016年12月31日,雅居樂擁有賬面現金及銀行存款總額為人民幣223.11億元、未動用的借貸額度為人民幣24.00億元,現金余額創歷史新高。

多元布局成亮點

2016年,雅居樂積極拓展現有業務,並致力開拓其他商機,為長遠的發展打下穩健基礎。年內,雅居樂地產改名為雅居樂集團,將原先“以地產為重”的業務架構,調整為“以地產業務為主,多元業務發展的“1+N”運營模式。

此前,陳卓林向媒體表示,公司強調穩中做大,雅居樂未來的三年的計劃中,地產依然是重心,並在不斷完善土地儲備的同時,多個產業並駕齊驅,並且不會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是在發展地產業務的基礎上,有策略地進入與地產行業相關性極強的業務,比如地產、雅生活、環保、建設等領域。

在物業管理方面,雅居樂持續拓展“雅生活”的業務及提升“雅管家”互聯網平臺的服務,並與不同範疇的夥伴合作,為業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2016年12月31日,合約管理總面積為5756萬平方米。全年實現物業管理收入為人民幣10.69 億元,較2015年的人民幣8.13億元增加31.4%。

2016年雅居樂旗下酒店營運收入為人民幣6.7億元,與2015 年的人民幣6.74億元相若。酒店營運收入主要是來自上海雅居樂萬豪酒店、海南雅居樂萊佛士酒店、惠州白鷺湖雅居樂喜來登度假酒店及成都雅居樂豪生大酒店。同時,該集團的物業投資收入為人民幣1.89億元,較2015年的人民幣0.96億元增加95.5%,該增幅主要受益於年內租金價格及出租率上升。

在環保業務方面,目前主要業務包括危險廢棄物處理、生活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處理、汙泥處理、土壤環境修複、水環境修複,汙水處理以及自來水生產等。環保集團截至2016年底,已於6大區域收購或新設立環保企業共9家,已擁有危廢處理資質超70萬噸/年,自來水供水量及汙水處理量約8萬噸/天。陳卓林表示,未來3年,希望地產之外的其他業務可占集團營收的30%,未來5-6年可進一步提升至50%。

會上,陳卓林總結:“展望2017年,預計中國整體經濟發展保持平穩,雅居樂將繼續以穩健發展為宗旨,采取多元化發展的策略,推動旗下各業務板塊穩步發展,包括在促進物業發展規模和利潤平穩上升的同時,加快物業管理、酒店營運、物業投資及環保等業務板塊的發展步伐及競爭力,建立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必須以客為本,進一步優化產品及服務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90

2年前默默無聞,2年後他躋身IT上流社會,與馬化騰合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31/162320.shtml

2年前默默無聞,2年後他躋身IT上流社會,與馬化騰合影
麻策 麻策

2年前默默無聞,2年後他躋身IT上流社會,與馬化騰合影

這個湖南永州前基層公務員,浸淫音樂行業十年,默默無聞,直到闖入移動直播領域,做了映客。

去年,直播行業火得一塌糊塗,而映客無疑是殺出來的一匹黑馬。映客幕後掌舵者奉佑生,曾是湖南永州一名基層公務員,後在音樂行業浸淫十年,默默無聞,直至撞上直播的“風口”,做了映客,如今終於“紅”了。

這中間,發生了什麽?今天,醬紫君帶你一探究竟~

這個湖南永州前基層公務員,浸淫音樂行業十年,默默無聞,直到闖入移動直播領域,做了映客。這中間,發生了什麽?

微信圖片_20170331131204

理想主義的創業者很難在移動直播的大戰中存活下來。中國最早一批手機直播創業公司,除了跑得快的和擁有大公司背景的,大多已雕零。曾經對秀場模式嗤之以鼻、“堅決不做打賞功能”的理想派,嘗到了夢想的甜頭,吃了現實的苦——很多拿了融資,但沒能活下來。

在這些人眼中,打賞等同於秀場,本質是為人不齒的生意。他們打算就這麽“純真到底”,直到借鑒秀場打賞模式的映客異軍突起。

2015年初冬,映客還不是現在的映客,奉佑生也不是西服革履、領帶襯衫的奉佑生——映客的logo是一個略顯粗糙、簡單的鏡頭,奉佑生只是一個裹著黑色羽絨服、臉上寫滿疲憊的創業者。如果當時你問他映客要做什麽,他會告訴你,“面向90後高顏值人群的偏娛樂化的生活直播”,直白說叫秀場。秀場極強的變現能力在PC時代已經得到驗證,“是擺在(手機直播)眼前現成的商業閉環”。面對這個現成的商業模式,“純真派”選擇了繞著走——他們希望找到 “更健康良性”的賺錢方式。

2015年11月,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奉佑生說,“眼前有現成的商業閉環沒有理由不去借鑒。”

映客在產品初期就上線了打賞功能。奉佑生後來說,這種做法節省了早期的模式閉環探索成本。它當時的很多競爭對手都在這上面吃了虧,事實證明,沒有哪種方式比打賞更便捷有效。

解析映客從百播大戰中突圍成功的文章有很多,但出自奉佑生之口的內容有限。這個有著濃重湖南口音的創業家不善言辭,為人低調。

2016年初,映客已開始在城市年輕人中間大規模傳播,幕後的掌舵人奉佑生,卻極少接受采訪和公開露面。通過網絡搜索“奉佑生”,只能在人民網得到一張他代表多米音樂出席一個小型圓桌論壇的照片,title是副總裁。

及至映客成為國內最熱的娛樂直播應用,“映客成功學”大多也只是出自其機構投資方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等的外部分享。後來,奉佑生出席網易未來科技峰會,說人紅是非多,更希望低調一些。

2016年9月,映客70億人民幣估值震驚業界。其投資方昆侖萬維當時披露的信息顯示,同年1月映客的估值僅為3.78億元。奉佑生成為新晉獨角獸公司代表人物。

如今,百度 “奉佑生”,超過14萬條信息。

微信圖片_20170331130511

2000年,奉佑生辭去家鄉公務員鐵飯碗南下廣州,要在更廣闊的領域大展拳腳。

但他此後十幾年的奮鬥史就如你過去只能檢索到他一張照片一樣,幾乎空白。他在所有采訪中,都只提“2004年加入A8,後創辦開心聽和多米音樂”。2014年,他決定離開打拼了十年的音樂行業,放棄等了十年也未等到的用戶付費。

我為什麽做直播,源於做音樂十年的思考。”奉佑生的話透露著他的不甘。音樂本質是個版權生意,上有版權爭奪,下有用戶對付費的抱怨。早幾年,8塊錢包月聽對用戶而言是一個痛苦的事情,音樂用戶當時大都是被嬌慣的免費黨。

再創業,奉佑生想過好幾個方向。比如醫療和教育。這些都是大市場,關鍵是離錢更近。他選擇了更符合基因更穩妥的音頻直播,做了一個針對留學生的交友軟件——“蜜live”。按照奉在2015年底給創業家&i黑馬的說法,這款軟件他們做到了“幾十萬用戶,月入60萬”的規模。但他終究覺得這只是個小而美的生意。

奉佑生決定再次轉型時,視頻直播在國外已風靡了一段時間,國內也已經有幾個團隊正在做同樣的事了。無論是蜜live還是映客,對於奉佑生來說,每次轉型都只有一個標準:一開始就要有商業閉環。除此,映客的成功具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2015年10月,由王思聰投資風靡一時的手機直播應用“17”涉黃被下架,映客成為最大受益者。“17”的用戶2015年9月就已突破百萬,金沙江創投羅斌向創業家&i黑馬證實,“17”下架後很多人“順路”上了映客。

那個國慶節,映客的用戶數量第一次瘋長,瞬間達到100萬規模。正是這個時候,羅斌經人介紹找上了資金緊張的奉佑生。

金沙江創投是映客最早的機構投資人。這筆錢幫映客建立和鞏固了優勢。羅斌後來說,他們本來是要投17的,17被下架之後才看到了映客。

2016年春節前,映客拿到昆侖萬維6800萬元投資。奉佑生在春節期間,大規模投放樓宇和院線廣告,同時與湖南、江蘇等衛視展開合作。那時候,即便你在五線鄉鎮,也可以在電影院(前提是有電影院)《美人魚》放映前看到映客的廣告。星爺在無意間幫了映客。

到了2016年年中,映客的註冊用戶過億,日活超千萬,成為國內最大最熱的直播app。

微信圖片_20170331130517

奉佑生喜歡將映客的成績歸為“趕上了風口”。並不是誰趕上風口都能成功——移動直播巔峰時號稱有幾千家平臺同時存在。

奉佑生在做映客前有過幾個思考。除了商業閉環這個根基,

第一要做BAT看不上的事,至少要領先它們6個月;

第二品牌不能太low;

第三市場定位明確。

騰訊就是在映客做了6個月後進入移動直播的。

昆侖萬維周亞輝在決定投資映客6800萬的時候都沒有跟奉佑生見過面。金沙江投資映客,整個決策流程也只有一個星期。

奉佑生最大的特點是做事爽快,羅斌評價說,“跟這樣的人打交道你會覺得非常舒服”。2015年10月,金沙江創投尋找直播產品,羅斌找到奉佑生,很快達成了投資意向。在估值上,多一點少一點,奉佑生全然不計較。羅斌回憶,當時的映客非常缺錢,但奉佑生的態度不卑不亢,“不會追著你或求著你。”

在人稱“神槍手”的周亞輝眼中,奉佑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CEO,做移動產品的能力絕對可以進入國內產品經理TOP10”。周說過,最好的投資是你天天在琢磨這個領域,然後市場上有項目開始亮相,你一看就是你想要的東西。他第一次打開映客app就玩了三個小時。

映客創業初期,日活還不到10萬人的時候,每天通過觀眾打賞獲得的虛擬物品交易收入就有7-8萬元。這是金沙江創投決定投資映客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2015年映客總收入3048.36萬元,凈利潤167.28萬元,看起來跟“70億的估值”不太相稱。

2016年11月,周亞輝回顧映客投資過程,用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奉佑生”的稱呼。

老奉不僅大大小小拿了很多獎,而且還進入IT上流社會,頻頻出席各種高端社交宴會,跟馬化騰合影之類的。”周在他的投資筆記中寫道。

2017年1月,奉佑生自己在映客做了一場CEO直播,引來110萬人圍觀。在音樂行業潛水十年之後,奉佑生用映客完成了對階層和自身的超越。

映客 直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78

中國消費升級進行時 智能馬桶、出境遊躋身品質消費“十大件”

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趨緩的同時,中高端及以上的商品消費則持續上升,“降速增質”有望成為未來中國消費的重要特征。與之相對應,2016年全年阿里零售平臺中高端消費總額達1.2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人2015年全年境外消費總額。

4月6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行的“2017新消費論壇暨新消費指數發布會”披露了上述數字。該發布會由阿里研究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主辦。會上,阿里研究院發布了阿里新消費指數系列第一個指數——“品質消費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國內第一個通過大數據角度挖掘居民消費升級趨勢的報告。

報告指出,中國消費升級正在呈現“X”現象。報告對比了最近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和阿里品質消費指數的增速,發現兩者呈現此起彼伏的“X”形交叉曲線:一方面,由於總體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呈現趨緩,5年間增速下降了5.3個百分點;而阿里品質消費指數的增速則從5年前的26.8%,增長到去年的34.4%,上升了7.2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如何在短時間實現不同階段不同層級的同時升級,是理解新消費新需求的關鍵。”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營銷學系徐菁教授表示。

阿里研究院這樣定義品質消費的背後含義:中高端及以上的商品消費金額在總消費中的占比,占比上升意味著品質消費上升。

報告指出,2016年,運動戶外、家具、手機數碼行業的品質升級表現尤為突出,根據網民消費的熱點分布,阿里研究院推出了2016年品質消費“十大件”商品,分別為:洗碗機、自平衡電動車、健身衣、出境遊、乳膠床墊、唇彩/唇蜜、一體智能坐便器、抽濕器、溫灸器和花瓶。

從年齡結構來看,“身心愉悅的60後VS宅又講究的90後”成為最大看點。滋補營養品、文化娛樂、收藏/字畫是60後線上消費者的最愛,90後則更多地花費在外賣/零食、數碼遊戲、美妝護理產品上。

從區域來看,東北品質消費指數領先全國,頗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近5年來看,東北品質消費指數始終排名最高,其次是東部和西部,中部則排名最低。阿里研究院分析認為,東北品質指數領先的原因包括更開放的消費觀念、網購人群以高購買力人群為主、人口結構等。

徐菁在現場演講中從營銷角度重新定義了 “需求”的概念:在需求1.0階段,消費者關註解決方案;在需求2.0階段,消費者關註與個人的關聯度;在需求3.0中,消費者更加關註成就感。

“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買中更加希望能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商家經營中,並且希望在購買過程中,做一個對市場有積極影響的個體。而這一需求,也恰恰為商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標準,如何做更加公平、透明、誠信的企業。” 徐菁說。

在網絡零售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消費升級的趨勢也愈加明顯。消費品市場結構持續優化,新興業態快速增長,品質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等亮點頻現。利用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大數據,阿里研究院編制了“阿里新消費指數系列”,將陸續推出品質消費、新品類消費、智能消費、綠色消費、文娛消費等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99

全球1/5智能手機出自東莞 華為、OPPO、VIVO躋身世界前五

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4.7億臺,而東莞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達到3.02億臺,也就是說全球每5臺智能手機就有一部出自東莞。

4月20日,世界智能手機及移動終端產業大會在東莞召開,中國加博會組委會秘書處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世界智能手機及移動終端產業發展報告(2017)》。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通信、計算機及軟件產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因其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汙染少等特點,持續高速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性產業。

報告認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依靠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引進、消化、吸收、不斷創新之路,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已正式步入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大國行列。

智能手機方面,2016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67億臺,同比增長8.7%,占到全球的1/3。海外市場份額繼續大幅提高,2016年上半年,華為對歐洲出貨規模實現翻番,2016年第三季度,聯想躍居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小米位列第四,出貨量環比翻番。

盡管增長迅速,但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喬躍山看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如核心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性技術領域實力不足,原創設計與開發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等等”。

報告認為,我國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了一個“極其艱難”的處境:國內大部分廠商僅僅完成了手機的設計、制造、組裝、銷售與售後等環節,主要芯片等原件與操作系統仍然壟斷在其他廠商手中。

同時,在競爭已趨白熱化的環境下,還有大量入局者,使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通過鬥價格、比跑分、賽配置、看營銷、講情懷、做宣傳等方式競爭,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固定模式。

此外,隨著互聯網紅利消退,線上營銷成本不斷攀升,以及換機用戶更加註重手機品質等,智能手機線上渠道觸頂天花板,小米、樂視引領的“互聯網+性價比”模式受到沖擊。

報告預測,未來的機會點在於升級換機的需求,以及三線以下城市及農村地區的開拓。我國智能手機市場將根據需求進一步細分,各廠商將形成自身獨特的產品線。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16年,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4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7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33.2%,連續26年排名全國第一。

2016年國內十大智能手機廠商,廣東省占據7席。其中,東莞的華為、OPPO、VIVO三家智能手機企業,進入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五位,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國家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表示,這跟東莞加工貿易產業鏈高度集聚不無關系。在東莞及周邊地區,可以找到制造智能手機的零部件,且交通運輸便捷、采購成本較低,這為智能手機龍頭企業集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同時,多年來參與國際分工合作,也使東莞積累了智能手機發展的技術和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還認為,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東莞智能手機產業發展歷程無疑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早期東莞手機產業以貼牌生產、代工生產為主,自主品牌缺乏,而現在,已逐漸形成‘品牌+代工+配套’的產業生態模式,產業發展環境日益優化,自主創新研發能力顯著增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