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目前許多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讀更多停留在擴大需求、滿足需求方面,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創造需求,這既要落在實體經濟的生產端,也更要著眼流通領域。
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成為經濟領域的高頻詞匯,特別是剛剛召開的201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特別強調,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作為關乎提振消費、擴大需求的關鍵性行業,零售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目前許多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讀更多停留在擴大需求、滿足需求方面,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創造需求,這既要落在實體經濟的生產端,也更要著眼流通領域。
1.供給側結構改革:賦予零售業新價值新功能
說到零售和生產,現在最流行的恐怕就是跨境電商、海外購了,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現在的供給還不能很好的滿足消費需求。中國制造帶給消費者是產品低端和質量不高的印象,而隨著消費者的改變,特別是“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者對不能跟上時代潮流、缺乏創新的產品感覺“不解渴”了。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看,零售業盡管不直接生產商品,但又擔當著向最終消費者提供商品和體驗的關鍵功能,因而同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這一經濟大調整中,從整個流通供應鏈入手,順應變化、積極變革,將成為未來發展重要一環。
可以看到,零售行業所處的位置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密切關連。零售業是一個“中間層”,對於消費者來說本身就是供給側,但對於生產端的供應商又是一個消費側。供應商把商品生產出來首先是交給零售商。所以,在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語境下,零售業是一個很特殊的層面:一手牽著消費者,一手牽著生產者。如果說初級的零售業是一種賣商品的方式和渠道,現在則更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隨時隨地的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的功能存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互聯網+”行動方案的實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的框架下,零售業應該具備一個新的功能,真正成為信息集成的渠道。在這個信息集成的過程中,一定會沈澱出很多與消費、商品密切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對零售行業的價值會比以往體現等更突出,如果真正能夠把這些信息挖掘出來,對零售業上遊,特別是生產領域的企業來說,其價值會比消化把過剩產能價值更大,在挺高行業自身潛能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將幫助上遊供應端產生跟讀的新供給。
2.顧客原點:滿足需求的未來是創造需求創造需求
一個簡單直觀的例子就蘋果。傳統的思維方式,先是去了解消費者需要什麽,現在還得不到這個產品或者這個產品還要擴展功能,那生產企業現在就有針對性的研發一個產品,再賣給消費者,也可定要利用更好的銷售渠道提供更貼身的服務,讓消費者高高興興地用他們的產品,當然產品還要不斷升級換代。但是從蘋果的角度說,生產出的是一個超呼消費者想象的全新產品,一旦進入市場,消費者會說,“原來可以這樣,這個東西就是我想要的。”當然,這樣的商品一定能引來消費者掏錢購買,這可能就是最樸素的“創造消費”的理念。
零售行業傳統的觀念是我們要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務,要服務好顧客,讓顧客滿意。近年來提出了體驗式消費的理念,不再簡單地從商品出發,提倡消費者應該DIY購物環境,參與到銷售和服務的過程中,營造一種全新的消費氛圍。體驗式消費顯然也不再是純粹的買東西和賣東西,而是一種新型的消遣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回到“顧客原點”。通過這種方式與顧客有更多接觸點,讓顧客在實體店同時獲得感官享受和購物快樂。
而在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實體零售回歸和再造“顧客原點”應該可以走得更遠一些。比如主題體驗式購物中心,通常會將購物中心細分成與之相對應的主題鮮明、個性獨特的多元化消費場所,借業態及品牌組合,通過建築設計、室內裝飾、商場服務等細節配合體現統一的主題,讓消費者形成鮮明的視覺和感覺沖擊。通過對主題的具象挖掘和營銷推廣,把商品作為道具,服務作為舞臺,環境作為布景,使顧客在集零售、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購物中心商業活動中享受到美好的體驗。一般認為,這樣的做法就以顧客為原點,在滿足顧客需求環節上做延伸,以體驗式消費吸引和留住消費者。顯然,在文化、創新、體驗和情懷與價格同樣重要的今天,這種消費環境的創造本身也就蘊涵著創造顧客需求的成分在內。
未來,實體零售應該借助更多的方法和技術,創造出更多的多遠空間和消費理念,引導顧客到特定的氛圍里開發出全新的消費和場景。盡管促使零售業從簡單的滿足需求向創造需求轉變是一個更加細分化和技術化的探索,但越來越多的零售業者發現,很有可能只有那些真正擁有創造需求能力的企業,才可以成為創造下一個五年零售的中堅力量。在物質生活十分豐富的今天,消費者似乎會發現不知道該買什麽,這時候創造需求會變得愈發重要,特別是通過場景創造需求,甚至是借助大數據,與某一個熱點事件進行有效“鏈接”,創造一個虛擬的場景,都可以瞬間引導消費者對某件商品產生需求,這也是一種創造需求。
3.全渠道的未來:實體零售商創造新增量的法寶
全渠道未來發展走向對於零售企業的影響需要從多個層面來看待。從國家宏觀層面看,對某個產業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和推動力度有多大,都會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產業的發展進程。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一次最大規模的互聯網思維的國家總動員和互聯網普及撲面而來,並全面進入產業層面。特別是今年《關於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的發布,針對O2O在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生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五大業態中的運用,著力點和目標都十分明確,就是要進一步支持實體零售向O2O轉型。
顯然,對零售業中那些正在轉型和計劃轉型的實體企業而言,“互聯網+零售”的意義顯得尤其重大。很長一段時間內,零售行業將依然面臨成本和利潤的挑戰,持續上升的房租和人工費用導致零售企業經營成本高企,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同時,實體零售受到電商沖擊,傳統零售業遭遇轉型陣痛,當然電商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而技術的驅動、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也不斷促使零售企業大力發展線上業務,轉向O2O全渠道經營,並加速布局移動電商和跨境電商。
從近幾年來零售企業全渠道實踐可以看到,如果說消費者改變是全渠道探索的起點的話,當下原來線下的顧客正在快速成為線下+線上的全渠道顧客,這已經促使零售企業從“我想全渠道”全面轉向“我必須全渠道”。不少零售業者這幾年有一種一直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做O2O也好,做全渠道也罷,似有似無總覺得有被動跟隨互聯網巨頭企業走的傾向。近年來,眾多的實體零售企業將發展全渠道O2O作為重中之重,但全渠道的消費體驗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商品購物渠道的多元化,而成為融合了生活、服務等多種增量服務的便利化的生活方式,並很大程度上凸顯了自身傳統基礎優勢上的創新,那些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實體零售企業已經顯露出領先一步的發展態勢。而不強調自己特色,為全渠道而全渠道、而線下線上融合的,或者簡單加入一個社交平臺、增加一個在線支付功能,就認為是全渠道融合的企業,目前對原有業務還沒有帶來明顯的改進。
此外,盡管市場份額保持了不斷上升,但電商行業整體增速逐漸回落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如今年11月,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4415億元,前11個月累計值同比增速33.0%,相比於社消零售總額10.6%的增長,仍然屬於高速,但相比2014年網絡購物同比增長48.7%的增速,回落已十分明顯,而2014年該數據較2103年已放緩了10.7個百分點。從這樣的變化也能看出,電商行業主導的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發展也有著必然的要求。在我國網購人群增速逐漸放緩的背景下,大型電商平臺想再通過大促等價格手段來實現脈沖式的業績躍升已越來越不現實。電商增長的放緩,一方面促使互聯網巨頭加速向線下侵襲;另一方面也提醒實體商業需要更加重視自身價值,在力證實體店價值的同時迎接更加激烈的競爭。
從目前實體零售借助全渠道020相對取得收效的一些例子看,不管是自建平臺、堅持實體店價值,還是完善供應鏈、增強門店體驗,或者從移動端尋找突破口、搶占跨境電商風口,這些實體零售企業都是立足自身優勢做增量,這一點和許多歐美的實體零售企業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企業本身的一些固有的特色沒有丟掉,把新技術作為實體店增量,真正增加了渠道和體驗的新選擇。
4.共享經濟:實體零售新機遇和新挑戰
“共享經濟”現在也是一個熱詞,這或許會成為一場真正的的革命,在沒有依靠對社會資源過多新增消耗的前提下,僅僅是通過高效連接,讓交換變得更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將打破人們關於生活、消費、所有權和工作的舊有觀念,這對實體零售同樣會帶來新的危機感和新的機遇。
共享經濟基本上是基於可以進行充分信息交流前提下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自主交易,是一種典型的C2C模式。這對於傳統的商業模式一定會帶來挑戰,並且不亞於電商帶來的巨大沖擊。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往往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每一個個體的千變萬化導致服務水平的千差萬別,這就需要特定的渠道或平臺去對服務模式、服務流程,以及服務規範進行定義,並以明確的規則來確保大家按照同一套規則來操作。
作為擁有實體渠道以及在此基礎上升級整合的全渠道銷售通路的實體零售而言,共享經濟模式未嘗不是一個新的機會。簡單來說,是否可以利用共享經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客戶或者收入,至少可以與共享經濟企業合作,將其視為自己的一個新銷售渠道。
當然,實體零售還可以利用共享經濟企業作為新的服務資源。例如,美國全食超市(Whole Foods)就利用共享經濟配送服務商們提供的配送服務。2014年9月,全食超市與共享物流配送公司Instacart在全美15個城市進行合作,提供1小時到達的配送服務。2015年6月,全食超市的合作夥伴名單中又多了另一家共享經濟企業DoorDash。在2014年4季度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全食超市CEO約翰?馬凱表示使用Instacart公司的服務後,客戶平均采購量迅速上升到之前的2.5倍,每周銷售金額也增加了150萬美元。這也僅是使用共享經濟服務加強實體零售企業“最後一公里”配送能力的一個實例而已。其他還可以涉及到增加服務人員、拓展服務範圍等方面。
此另外,共享經濟也可以看成是目前很多實體零售企業嘗試的社交媒體營銷、粉絲經濟、微店等眾多新探索的延伸,共享經濟思維可以促使實體零售進一步依托已有的龐大客戶群和強大的商業品牌,進行直接的業務創新。
互聯網和共享經濟對所有傳統行業的沖擊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生產企業與終端直接消費者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消費端扁平化趨勢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共享經濟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但從居於中間環節的實體零售而言還是有不確定影響的。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實體店積累的龐大數據,挖掘真正的客戶價值,將成為實體零售擁抱共享經濟的基礎,進而在企業層面,通過共享客流、共享采購、共享物流,甚至共享金融的模式來為自己找到新的轉型道路,從單打獨鬥中跳出來,讓自己具備共享主義的基因。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兆聞,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