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千萬別為這三件事跳槽


2010-12-13  TCW




「事求人」並非台灣獨見,今年以來美國就業市場也一路加溫;過去兩年,人們因金融風暴而急凍的轉職念頭,又開始蠢蠢欲動。

今年初,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資料顯示,自願離職的人數從二月起超過裁員人數,打破二○○八年十月以來,裁員人數超過自願離職人數的悲情。

九月,人力資源評估網Psychtests.com調查則顯示,美國每四名員工就有一人決定,即使還沒找好後路也要辭職。

最近,專業金融人力網站eFinancialCareers調查,近七五%的華爾街雇員表示,年初至今至少接觸過一次獵才公司探詢;而且四四%受訪者坦承接到挖角電話的次數比去年增加。

網路巨擘Google則在十一月中旬宣布,明年一月起為每位員工調薪一成,核心經理人的基本薪資與紅利調幅更高達八○%。媒體解讀Google的大動作是為了防堵人才流失。

就連企業執行長也預見人才即將大風吹。根據獵才公司哈德森環球資源顧問公司(Hudson Global Resources)近期調查,全球五百五十位重量級企業執行長,五六%預期未來半年員工流動率將升高,最高將可能達到二○%。

從總體就業市場到個別金融、科技領域,一股轉職騷動即將躍上檯面。年關將近,「我不幹了!」也許將成為職場上員工最想說、雇主最怕聽的新年新希望。

不過,儘管人力市場的低氣壓漸漸消散,雇主開始願意加碼搶人才,天時、地利、人和俱足,但跳槽可不能跟流行,輕率決定。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今年一月、七月兩份追蹤跳槽者發展的分析報告顯示,跳槽之所以會失敗,與以下迷思有關:

為了升官!長期看來,內部轉職更有機會

迷思一:異動代表會升官。如果把獲得更多權力或影響力放首位,可能犯了不自量力的錯誤。

對一心想攀爬職涯階梯的員工而言,以下兩個數字值得深思。西班牙IE商學院(IE Business School)人力資源教授哈摩莉(Monica Hamori)採訪上千位執行長後,得到的統計結論是:藉由每次跳槽換到公司規模更大、職階更高的比率很低,不到五%!反之,如果是在企業內轉職,最後升 到執行長大位的比率達二五%。

另一項調查則顯示:頻繁跳槽的員工,只有一六%職階越跳越高,越跳越低,甚至跳壞前途的比率近五成。

哈摩莉解釋,快速升遷雖是許多初生之犢夢寐以求的發展,但可能無法保障長期成功,特別是第一次當上主管的人,通常因為專業表現良好而升官,但並不表示專業以外的能力足以勝任新職。

對一心求官的員工而言,管理學家彼得(Laurence Peter)也指出,企業裡每一名員工若在原職位表現良好,就有機會被提拔;如果員工無法認清能力極限,或學不會新職所需技能,無論是內轉或外求,直到坐 上他所不能勝任的位子。最終,多數職位都將被不能勝任的員工所占據,這也就是為什麼重大計畫經常會出錯的原因。

他觀察學校的層級制度,解析優秀教師為何不能勝任教學主任,正是錯在豐富教學經驗,讓新手主任沿用上對下的技巧指導老師。儘管面帶笑容解說清楚、用字簡 單,而且語調放緩,卻讓所有教師產生極強烈排斥感,規避溝通、拒採建議。最後失敗的教學主任只能停留在原地,甚至談不上勝任愉快。

為了「錢」途!小心舊經驗沒路用,名不副實

迷思二:跳槽必有「錢」途。如果把金錢放首位,可能犯了為錢放棄專業,瞻前不顧後的風險。

回歸到最實際的薪酬需求。顧問公司惠悅(Watson Wyatt,今年與韜睿合併)曾發表一份調查,七成以上在雇主心中表現優秀的員工,離職三大主因第一名是對薪酬不滿。

對此,《哈佛商業評論》說,為錢離職雖是正當理由,但落入高薪迷思而犯下錯誤的中階主管卻不少。他們是一群先以專業崢嶸、後以經驗取勝的中堅份子,最後卻難抗拒跨業跳槽、薪水加幅的誘因。

這個決定的盲點在於,無論是行銷或業務主管,跨業跳槽後多半從零開始,過往培養無形資產,如產業知識、人脈與客戶群,經常派不上用場,對新職沒有加分作 用。最糟的可能情況是,他們在適應新企業文化之餘,可能會漸漸發現,自己的新角色名不副實,甚至成為新東家虛設職銜下的實驗白老鼠。

哈佛大學教授葛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訪問某位曾為全美排名前五百大企業效勞的財務副總,他接受加薪五成的提議,加入一家積極想打入前東家供應鏈的新創企業。結果幾個月後才恍然大悟,在新職上他不僅未能主導部門,甚至是淪為蒐集商業機密的打手。

為了換大廟!文化適應問題,常導致領導失敗

迷思三:大魚要待大池塘。如果誤以為自己在原有環境已碰到天花板,非得換個環境、大佛就要坐大廟,可能會犯了「跳躍式錯誤」。

對高階主管而言,最常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的迷思就是認定非大位不坐,特別是執行長一職。高階獵才公司史賓沙(Spencer Stuart)統計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中三百家企業接班人成功機率,發現外來和尚其實沒有比較會敲鐘。

主持研究計畫的西特林(James Citrin)指出,企業接班不外乎內舉與外聘,模式大致可分為:董事會成員出任、長期培養、內行局外人(insider-outsider,先從外部挖角,培養數年後升執行長),與空降部隊。

該研究中發現,執行長接班後,表現最好的一類是由董事會成員出任,最差則是內行局外人,呼應了哈佛大學教授包爾(Joseph Bower)所倡議的論點:最成功的執行長是內舉,但能保有局外人眼光。

西特林說,內行局外人這類半熟高階主管,獲聘時就知道將以營運長這種實習身分進入公司,一、兩年後再直升執行長大位。人資主管向來喜歡這種接班方式,以為 可讓新手適應企業文化、了解公司,並安頓下來。不過,這種做法卻導致領導失敗,在三百家企業中,內行局外人躋身「最佳執行長」之列的機率竟然是零。

曾在奇異(GE)歷練十年的副總裁納德利(Robert Nardelli)二○○○年離開後,投效美國最大家居連鎖企業家得寶(Home Depot)董事會主席,再一路升上總裁與執行長。

儘管納德利為公司創造銷售額與店面數翻一倍的佳績,卻得不到認同,二○○七年遭家得寶董事會花兩億美元請出家門。沒多久,轉移到人生地不熟的汽車業後,二○○九年又被克萊斯勒(Chrysler)解除職務。

包爾認為,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是放諸四海皆準,豐富經驗與專業更不足為恃。企業培養能跳脫內部立場、以局外人眼光檢視大局的執行長,至少得花十年;如果外來者現學現賣,注定會以失敗收場。

由此可見,大佛換了廟未必會靈,跳槽前請務必三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3

三件財報沒說的事 害人住「套房」


2011-11-14  TCW




第三季財報數字背後,其實隱藏了 三大陷阱,這些干擾因素影響到財報的真實性,容易讓投資人誤判。

四大「慘業」只是跌深反彈

「面板產業虧損千億」的壞消息人盡皆知,但從九月底台股反彈迄今,友達、奇美電等面板廠的股價漲幅都超過兩成,超越大盤。

不只面板,同被列為四大「慘」業的DRAM、LED產業個股表現,也贏過大盤,基本面與股價脫鉤。譬如LED的億光、晶電,過去一個月股價漲幅超過兩成。 DRAM的南科、華亞科,十一月初三個交易日股價漲幅也高於大盤近一倍。

若從股價來看,實在無法體會到公司營運的「慘」狀。股價跌深反彈,漲勢往往會遮掩住基本面的缺憾,投資人若忽略衝進去買股票,很容易住進「套房」。

對外銷產業來說,今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成為左右獲利表現的重要因素。

匯損回沖形成短多誘惑

第二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二‧二七%,不少公司的獲利被匯率侵蝕;第三季,新台幣貶值三‧○二%,第二季提列的匯兌損失,都在第三季回沖,成了短期利 多。以觸控面板大廠洋華為例,該公司第三季稅後盈餘中,就有六三%來自匯兌收益,除非第四季新台幣持續貶值,否則第四季獲利不容易超越第三季。

當心營收成長獲利卻下滑

雖然全體上市櫃公司(不含金融)第三季營收比上季增加二‧三%,但稅後盈餘卻減少一一‧七%,這也反映多數公司營收成長、獲利卻下滑。

當企業的營收成長高於獲利幅度,代表此公司的營運效益不高,其背後因素可能是原物料價格提高、產品價格下降等,要找到獲利成長幅度超過營收者,才會有超額 表現可期。以裕日車為例,第三季營收年成長率達二五‧九%,稅後盈餘年成長率達一四六‧六%,這樣的公司才有成長動力,股價也容易出頭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2

巴菲特兒子 談父親送的三件寶物

2011-11-28  TWM




「我的房子,是我貸款買的。」

說這句話的不是普通人,是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之子彼德.巴菲特(Peter Buffett),他的父親巴菲特在二○○六年宣布他將逐步捐出所有財產的九九%,身為富豪之子,卻分不到父親的財產,彼德是如何看待這件事?

彼德過的生活,和想像中的富豪之子,差異很大;他有兩台車,一台是福特Escape,這是紐約計程車愛用的車種,另一台是他十八歲就開始開的跑車 Triumph TR3,當年也只能算是中價位跑車。他現在住的紐約公寓,是他用母親的遺產和自己賺的錢買的,「這棟公寓值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萬元),」他說, 「這是我擁有最值錢的東西。」

彼德是一個音樂家,他哥哥是農夫,姊姊則是家庭主婦,沒有人繼承巴菲特的衣缽進入金融業。

採訪中,彼德說,他從爸爸身上得到的是找到幸福的方法和價值觀,錢只是工具,留太多,會像「含在嘴裡的金湯匙,有一天會變成插在背上的金匕首。」他在他出 版的書《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一書中如此寫道。

彼德沒有從巴菲特身上得到他所有的財富,但是卻繼承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財富更重要的三堂課。以下是專訪紀要。

寶物一:不要為錢工作想學他的是如何找到幸福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你爸爸很有錢?

彼德‧巴菲特答(以下簡稱答):我真的知道這件事,是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很令人吃驚吧!我是從《財星》每年公布的富豪榜上知道的,我不記得什麼時候他第一 次上榜,我只記得是一九八○年代某一年看到的。

他的行為並不像那樣的人,因為錢不是我父親的目標,當他拿到錢,錢不會改變他。如果你的目標是賺錢,當你賺到錢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要炫耀,你可能會想買大 車子、房子,諸如此類的事。

我父親並不是為了錢工作,是因為他喜歡工作本身。當他賺到錢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也沒什麼改變,我們還是上同樣的餐廳,開同樣的車,我們沒有做什麼不一樣的 事;我從來不知道我們家有錢,不是說我們家故意隱藏,只是這件事對我們來說不重要,我也不知道他有錢。

問:你們三兄妹沒有人進入金融業,他為什麼沒辦法讓你對金融業感興趣?

答:因為我的熱情不在那裡,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很熱愛音樂。我想仿效他的,是如何找到幸福。

寶物二:錢只是工具不會讓人快樂或解決問題

問:你上大學之前,你父親怎麼教你用錢?

答:好問題,他其實從來沒跟我講過這件事,我們是從觀察他的行為學的。

我看得出錢不是問題的答案,錢只是一個工具,一個有價值的工具,但不會讓你更快樂,或解決你的問題。當我十九歲拿到一些錢的時候(編按:指得到祖父遺 產),我不會說,「哇,買些東西,我就會開心一點。」

我想的是買一些錄音設備,我就可以學如何錄音,我可以買時間,我可以付房租,我才能專心的學習、成長,我想就是看我父母怎麼花錢、用錢,我是這樣學的,他 們從來沒有坐下來,給我投資建議(笑)。

問:你父親留給你的基本價值是什麼?

答:信任是任何關係裡的關鍵,全世界的關係都是基於信任建立起來的。我成長的過程跟我的祖父母很接近,他們就住在兩個街口外,我可以自己走到那裡去。那是 一個非常充滿信任和愛的環境,毫無疑問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你不能只是談信任,你得到信任,是經由經驗和時間。

我也看到對工作的價值,我看過很多人工作完後回到家並不開心,他們可能對老闆很不滿;有些問題沒辦法解決,但工作就是工作,可能會很挫折,但有點挑戰不也 是好事嗎?有些你能解決的挑戰也讓你興奮。

對我來說,我從父親身上看到這些價值,我爸從沒有跟我說『你應該快樂的工作』,但是,我從來沒看到他下班回家時愁眉苦臉,我看到他每次下班都高高興興,喜 歡他自己的工作,這對我的人生造成很大不同。

問:你父親教你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答:他通常就是秀給你看,他的確有教我,他教我的方式是做給我看。他教的是,追尋你自己的道路,聆聽你自己心裡的聲音。

例子之一是,當我加入這部非常知名的影片《與狼共舞》,很多人都跟我說,你必須搬到好萊塢,你必須用一定方法生活,才能在電影產業成功。我從我父親學到的 是,你必須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想,什麼對你才是對的。搬到好萊塢很容易,那種生活是很光鮮亮麗的,我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我不會快樂,就像我爸爸留在 奧馬哈,沒有搬去紐約,他沒有追尋別人的夢想,對自己夢想忠誠。所以我也留在我原來住的地方,追尋我自己的道路和夢想。

寶物三:做你做得好的事不要為了別人而偏離方向

另一件事是,別為了別人的期待做事,我擅長做一種音樂,不代表我該成為當紅巨星,做你做得好的事,那就夠好了。

專注在這件事上,你會走得很遠,就像是二○○○年前後科技股大漲的時候,他(指巴菲特)一點也沒有興趣,也不買進,他早就知道了,而且沒有興趣;人家批評 他老了、說他不懂科技,結果科技股就崩盤了。

我學到的是,持續專注在你會做的事情上,別因為別人的意見,認為什麼才流行或你該做什麼,而偏離方向。

問:你們家是把價值擺在錢的前面?

答:對。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把錢簡化成一切問題的答案。有人以為有錢之後,就會有朋友,就會開心,事實上是你的人格特質和你每天做的事,讓你開 心。

問:你父親告訴你們他要捐出大部分財產(巴菲特計畫捐出財產九九%)的時候,你考慮了多久?

答:有趣的是,別人可能認為我們覺得失望。我們馬上就同意了,他不是完全不留錢給我們,他替我們三個人留下龐大的基金會,這是一個很慷慨的決定。

他事先跟我們解釋,我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打算怎麼做這件事,但我們知道錢會回到這個社會裡去,我始終相信,這是值得做的事。

我不認為我可以繼承他的成功,或他完成的事;他很努力,而且很愛他的工作,賺了很多錢,那是他的成功。如果我寫了一首很好的歌,那是我的成功,我寧可掙得 自己的成功,也不要享用他賺來的錢。

我覺得他的想法是對的,我可以瞭解為什麼有些父母,小時候很困苦,他們很努力工作,留錢給自己的小孩,所以他們(小孩)就不用再工作,我瞭解他們為什麼這 樣做。但是當你談的是以數百萬、數十億美元計算的錢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這筆錢要怎麼辦。

他會留給我們一些錢,我只是不想要數千萬、數十億美元的錢,這些錢並不會改變我的人生。

問:你的父親還是留了些錢給你?

答:那些錢是基金會的錢,不是我的錢,我們不靠這筆錢過日子,我也不從基金會領薪水,我的音樂可以賺點錢。

問:如果是這樣,你為什麼需要追求成就?

答:的確,我想這是不同的人格特質造成的,我喜歡挑戰,讓自己能變好,從中得到回報,這很棒。

像你做完一齣音樂劇,最後所有人都鼓掌叫好,這就是一種(成就),你才知道自己做得不錯。

對我來說,不是賺到錢讓我證明我做得不錯,是別人喜歡我的音樂;對我來說,這就像付我很多錢一樣讓我開心,如果你喜歡你的工作,也許這就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4

歐洲股神最看好的大陸成長股 做對三件事 金鷹稱霸中國百貨業

2013-01-07   TWM
 
 

 

中國百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金鷹百貨卻能在二、三線城市崛起,取得亮眼成績,靠的就是深耕回頭客族群,並盡量以自地自建降低租金成本。未來金鷹百貨將加強日常購物功能,持續吸引客源。

撰文‧周岐原

「我心中最好的百貨業者是金鷹商貿,這家公司聚焦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他們有一連串擴張計畫,成長格外迅速……。」二○一一年十二月,一度退休又重出江湖的著名投資家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說。這位宣布要聚焦中國內需商機的前基金經理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我認為投資金鷹,就是抓住這些地區成長動力的最佳機會。」安東尼.波頓不是唯一看好金鷹的投資人。放眼兩岸三地百貨股,金鷹商貿以總市值逾三六○億港幣(約一三六八億新台幣),成為類股第一。目前金鷹本益比達二十四倍,不僅比中國最大電信商中國移動十一倍更高、也超過剛成為恒生成分股的昆侖能源的十八倍;同樣是中國內需股,投資人給予金鷹商貿的評價更高。「經營數字比較令人放心嘛,再來,大家覺得它的管理團隊比較專注業務。」一位零售內需股分析師直言。

上百萬回頭客 吃下六成業績論分店數量,金鷹商貿僅經營二十八家據點,並非最多,但港股自年中反彈以來,金鷹股價一度從十二港幣站上十九.八港幣,三個月內漲幅最多達六五%!究竟金鷹百貨有什麼吸引投資人的魅力?

答案有三。第一,金鷹百貨總是能抓住顧客的心。

在前來金鷹百貨的消費者中,持VIP卡的回頭客是主要族群,這批超過一一○萬人的VIP,是金鷹最強大的業績保證;因為在金鷹整體營收當中,約六三%是來自VIP客群重複購買。中國百貨業競爭十分激烈,例如光是站在江蘇南京市新街口環視四周,就有德基、金鷹、大洋等多家百貨公司,但金鷹靠著精耕VIP客群、提供最低折扣現金和各種消費折價券,緊緊抓住顧客求新穎又要便宜的需求,因此創造佳績。

令人驚訝的是,經營已有二十年歷史的南京新街口旗艦店,不僅是全中國經營坪效最佳的單一據點,連店內蘭蔻、雅詩蘭黛化妝品專櫃,銷售數字也是全世界排名前三名,展現打敗北京、上海的消費力!「金鷹的樓面已經算舊了,但它就是比較便宜,折扣現金又是最高的,我還是喜歡去金鷹買東西!」一位女性顧客笑說。

王恒在受訪時,則對本刊強調:「硬體建設彼此追趕,很容易落後,就算開了更新的店,誰能保證銷售與之前一樣好?所以做百貨業,客戶忠誠最重要。」王恒指出,放眼未來,電子商務將是金鷹持續加強VIP忠誠度的主戰場,由於現有一百多萬客戶均持有不少購物折價券,「(消費模式)將可增強對他們的個性化服務。」土地多自有 租金比同行低四%他預告:「兩年後,顧客無論是到金鷹的線上或實體通路都將可以購物」;除了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王恒更打算將金鷹的VIP客群和其他廠商進行異業合作,從電信、電器到銀行,未來金鷹VIP顧客手中的貴賓卡,可能發展出如台灣悠遊卡一般的支付功能!

金鷹第二個強項,是其土地資產自有率高,保護了通路經營的利潤。當中國商用不動產房價高漲,房東與房客之間爭端也越來越多;例如一一年底,太平洋百貨四川成都店就遇到惡性漲房租的爭議事件。這家位在成都市鬧區春熙路的分店,遭房東要求將租金由原有○.二六億人民幣大漲到一.二億人民幣,雙方僵持不下,但房客的弱勢地位仍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相形之下,王恒先購置土地,透過百貨經營提高坪效,再回頭帶動商圈地價的作法,顯得十分高明。王恒強調:「無論在哪個區域,最好的店面永遠是稀缺資產。」但他也表示,為了資金運用的效率考量,未來金鷹百貨頂多提升土地自有率至七成,不會再向上提高。

同樣是經營百貨公司,和金鷹購地思惟截然不同的百盛集團(Parkson),過去多以租賃拓展據點;由於往年租金相對低廉,這樣做,好處是可以快速擴張分店數量,使百盛成為全國性百貨集團。但近年中國消費者購買力顯著提升,百貨店面越來越貴,房東提出的租金漲幅也越來越可觀,未能及時調整租賃模式的百盛,因此受到不小影響,股價三年來下跌六成。以一二年第三季為例,百盛用於租金的開支比一一年大增三四%,因為營收無法全數彌補這個缺口,導致百盛集團的淨利下滑逾四成。

券商私下指出,中國百貨業整體的租金╱銷售收入比(rental ratio),目前大約在五%上下;但比起同業,由於目前金鷹百貨土地自有率已達近六成,營收、獲利得以抑制租金上漲的影響,故租金大約只占銷售收入的一.一%,比同業明顯降低許多,也提升了金鷹的獲利能力。

快速抓住消費趨勢 永不退燒金鷹第三個對投資人有吸引力的重點,是其快速抓住消費趨勢的能力,當前最流行什麼就賣什麼,即使再蓋一座全新商場也沒有問題。只要是符合大眾需求,金鷹便會在準備開張的新店內全面導入,藉此迅速獲取主要消費階層的認同。

例如,王恒積極要求未來加入營運的新百貨分店,一定要將營運重點從男女裝、服飾,轉向「全生活功能」,也就是吃、喝、玩、樂等生活項目。王恒直言:「未來的百貨經營會與以前截然不同,新趨勢可能是結合購物中心和百貨的超大店面形態。」為提升「全生活功能」定位的樓板比例,金鷹百貨準備在一四年開幕的南京河西新店,高達十五萬坪的營業面積中,除了電影院、美食街,還包含溜冰場、高爾夫練習場,甚至連戶外雲霄飛車也在硬體建設規畫之列。可見隨時推出截然不同以往的創新,是王恒經營百貨的信念,更是金鷹超越同業的利基。

傲視同業!

——港台主要上市百貨公司市值對照股票代號 股票名稱 市值

(億元新台幣)

3308.HK 金鷹商貿 1,368 1833.HK 銀泰百貨 688 3368.HK 百盛商業 662 2903 遠 百 411 0848.HK 茂業國際 318 0825.HK 新世界百貨 318 0984.HK 永 旺 208 5907 F-大洋 174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8

低房價、高投報 前進馬來西亞置產正熱 要當東協包租公 先搞清楚三件事

2013-03-18  TWM
 
 

 

隨著國內房地產政策陸續上軌道,投資人開始把眼光望向台灣以外。馬來西亞在這一波海外投資熱潮中,可說是一大亮點,不僅房價只有台北的三分之一,租金報酬率更可高達六%。但是,在你打包行李、跟著看房前,要有什麼心理準備?

撰文‧楊卓翰

遊覽車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最熱鬧的市中心停下,一批台灣旅客帶著相機下車。不過,他們相機捕捉的畫面,不是觀光景點,而是位於吉隆坡黃金地段的最新建案。像其他旅行團一樣,他們也是來「購物」,只是他們買的是總價一千六百萬元新台幣、位於雙子星商業大樓附近,號稱「吉隆坡信義區」的新房地產物件。

奢侈稅尚未退場、實價登錄又上路,單靠差價利潤縮水,靠租金也只有一、二%的報酬率,不少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人都很苦惱,標的實在愈來愈難挑!

現在,有一群人正搭著東南亞國家經濟成長列車,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置產,更有房仲業者插旗馬來西亞,在當地開設分店,從台灣組成投資考察團到馬國看屋。

「我們一個月要帶三團以上,一團四、五十個人,現在預約,要到五、六月才有空位!」三月初在吉隆坡開分店的台灣房屋旗下藍海房仲集團總經理劉威廷說。投資馬國房地產的最大誘因,就是優渥的租金報酬率,平均高達六%,而房價只有台北市的三分之一。從過去半年,台灣房屋已在馬國賣掉超過八百五十戶,即可看出這股熱潮。想加入他們嗎?打包行李淘金前,你得搞清楚三件事。

投資策略想清楚

馬國也有奢侈稅 長抱為宜首先,馬來西亞有類似台灣奢侈稅的規定,會針對買賣差價課「買賣增值」稅。雖然不像台灣奢侈稅是以總價課稅,殺傷力較小,但若在二年內脫手,仍要繳一五%的利得稅、二至五年內賣出則是五%、五年後免繳此稅。也就是說,這裡仍不適合短進短出的投資者,吸引的大多是想擺五年以上,賺租金收入的投資者。

在台灣從事便利店事業的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如果我要在五年內出手,那在台灣有更好的選擇。」陳先生運用台灣二%的低利環境,在台灣貸款,資金放到馬國,第一年三.一%的定存利率,不但能賺利差,還能夠加入馬國專為海外長期投資人設立的「第二家園」政策。

「第二家園」規定,五十歲以下者,只要在馬國有三百萬元新台幣定存,就可以享受投資優惠,購屋貸款可以從七成提高到八成;第二年若能提出一半金額購屋,子女還能擁有入學資格。「我的女兒只要在馬來西亞的劍橋、蘭卡斯特、昆士蘭大學分校讀三年書、再到本部讀一年,就能取得一模一樣的畢業證書。」陳先生指出,他原本也考慮在日本置產,但馬來西亞多項政策,比較適合他的長期考量。

成本稅率算清楚

夢幻六%非淨報酬率

不過,即使馬國的租金報酬率高達六%、房價只有台北三分之一,投資人仍要注意其他成本。因為在持有稅部分,馬國只課門牌、地稅,持有稅費較低,但投資人的房租收入所得,每年要課二六%的高額稅率。此外,如果是託當地租屋仲介代管代收房租,最高可能會繳去租金一成的成本。

租金所得稅費可抵扣地稅、門牌稅、貸款利息和代管費等,約可抵扣一○%到一五%的稅費,但最後仍有一成的成本。「扣掉這些費用,平均的租金報酬率大概是四、五%左右。」業者說。雖然比夢幻的六%稍低,業者仍強調,這樣的報酬率仍比台北好太多。

台灣房屋國際資產中心發言人林廣彥就說:「比馬國投資報酬率還高的有兩個國家,泰國、印尼,但只要實地走一遭就知道,這裡的投資環境對華人是最有利的。而且,怎麼算都比台北划算。」他指出,申請第二家園後只要自備款三百多萬元新台幣,就能買下位於雙子星大樓附近的都心精華地段,「很多口袋不深的投資客,也能投資,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搶著來看房子。」

下手前看清楚

產業不成熟 資訊不夠透明熱門歸熱門,台灣房屋首席總經理彭培業也指出投資馬國房地產的兩大風險:「不了解、不透明」。台灣雖有號稱「多過便利商店」的房仲店面,整體房地產市場成熟,但他坦言:「馬國的房地產發展還落後台灣二十至三十年左右,市場上也缺乏專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挑選的當地建商全部都得經過徵信。」台灣房屋專案總監陳國揚是馬國華僑,他說在當地的房仲業務門檻很低,「只要一通電話,誰都可以當,不用執照、不用訓練。」也因此,來馬國先遣的劉威廷還曾經被當地業者耍過,「帶我們看了好幾個建案,結果發現根本不是他們的。」因此,業者特別提醒,在馬國看房時眼睛得張大。例如,馬來西亞的地權分為九十九年的租約型和永久購買型,這類和台灣房地產的差距,對不熟馬來西亞當地法規的投資人是一大風險。「所以我們在馬國除了經過專業認證外,也得幫消費者把關,一定讓投資人百分之百持有。」彭培業說。

馬國看房團熱潮未退,但在高報酬率下,投資人更要做足功課,挑選良心業者,才能確保資產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47

投資就三件事 冬去春來7777

http://xueqiu.com/1467846973/24287643
研究室成員愚子兄弟認為:「在這個市場主要是做好三件事,一是保住本金防控風險,二是做好定性與定量分析,定性比定量更重要,三是做好投資策略。」看起來很簡單的概括,我認為他的總結非常好也很認同,這種歸納不是一般人或沒到一定境界能領悟到的,下面聊聊自己對做好投資三件事的個人理解。

第一件事:保住本金防控風險

     以我的經驗總結,在市場大的系統性風險到來時,除非是特別的極品(比如上輪熊市的茅台和白藥等),99%以上的個股幾乎全是泥沙俱下沒有完卵的,特別是在熊市的大A浪的末期和大C浪的末期,這種效應更為明顯。這些年,很多投資者穿越了熊市,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把握了大B浪反彈和風險不大的大C浪前期的震盪初期,選對了醫藥、消費與新興經濟行業的優質成長個股。在市場大的系統風險到來時,幾乎所有的成長股和優質股都將被錯殺,嚴重時甚至可以殺到動態15至20倍PE區間,所以我們經常會說,再好的股票也會有回調。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能把握到極品的投資者又有多少比例呢?因而我是提倡保住本金控制倉位去防範風險的,只要本金在,我們就有抄底心儀股低估值的機會,未來就能獲得雙擊,獲得超越一般人的巨大收益。

      當然,如果你擁有的是在低估值區域介入的優質成長股,那麼在市場系統風險面前也許心態會很好,因為股價很難殺到你買的PE或者只能是讓你微套,你也同時堅持了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這的確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但我想這需要一顆強大的小心臟,市場99%的投資者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因組合裡並不是每一個標的都會如茅台和白藥一樣的極品,所以在此我還是想建議,我們還是需要慎重思考,判斷清楚,組合裡哪些標的可以繼續保持一定比例的倉位,而哪些卻只能留底倉。

第二件事:做好定性與定量分析

      投資的邏輯其實是很簡單的,我認為只需做好對行業成長空間、公司地位、產品成長空間、產品技術競爭力、壟斷性、護城河,公司管理層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一些大的風險這些定性分析就行了,定性為優良了,那麼這就是一個好標的,便值得買入。

      定性是為了讓我們找到好標的,而定量呢?我認為定量分析是可以讓我們知道公司短中期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從而更好地把握短中期股價的變化趨勢,讓心中大致也有了一個底,何時股價大概可以到一個什麼位置?有沒有收益?收益會有多大?

 第三件事:投資策略

      投資策略關係到年度收益率如何,我認為如果把前面兩件事做好了,第三件事就是來抓落實的,抓得好不好最為關鍵。愚子兄弟說,為什麼有些基金或大佬的淨值上不去,原因就是在於投資策略沒做好,我也很認同這個觀點,在此也談談自己對做好投資策略的一些理解,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應精選行業,正常不應超過三個有關聯的行業

         很多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特別是公募,可能是配置需要,行業配置高達七八個,傳統週期和非週期行業各有比例,在當前熊市特別是經濟轉型時期,由於傳統週期股配置比例較高,非週期的新興經濟行業配置比例較低,所以造成了互相抵消,淨值便上不去甚至虧損。

         但斌之所以在熊市打了一個翻身仗,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他的基金側重配置了醫藥、消費這些能穿越熊市的非週期行業,很多個人投資者在近幾年熊市取得了5倍甚至10倍的收益,原因也是因為行業配置對了,有側重點。如果你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來配置行業個股,我想你的收益率一定是不高的,甚至是虧損。

         關於行業配置,我個人的建議未來還是應放在醫藥、消費、TMT這三個行業上,因為我覺得這三個行業最為確定,環保受經濟情況變化與政策波動影響彈性較大,文化娛樂傳媒產業發展需要時間,將來做得怎麼樣存在不確定性,行業的股價波動也應會較大,所以我放棄選擇環保和文化娛樂傳媒,只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醫藥、消費、TMT。

      2、其次是精選行業龍頭個股

         選對了行業是第一步,那麼第二步是正確選對公司了。在醫藥行業,我認為首選考慮的細分領域是生物藥和中藥,比如長春高新與天士力等,在消費行業,首先考慮的是快速消費品、日用品,比如廣州藥業、上海家化、恆順醋業等,在TMT行業,首先考慮的是語音、OTT、IPTV,比如科大訊飛、樂視網、百視通。

      3、做好組合投資比例配置

          確定好行業和標的以後,下一步的工作應是如何來組合了。我認為組合是很關鍵的,如何保持長期的穩定盈利,關鍵看組合力量。個人的建議是:大資金組合5只股票,單個標的持倉比例不應超過20%,中小資金組合3只或4只股票,單個標的持倉比例不應超過40%,其中確定性的白馬至少有2到3個,分行業組合,共計持倉比例至少應在50%至60%之間,有較大概率成為黑馬的組合配置2個,共計持倉比例在40%至50%左右。這樣一來,白馬的持倉比例有一半以上,白馬一般來說年收益率至少會有30%至40%,我們的整體收益率便有了保證。確定性的黑馬有著較大的爆發力,一般也不會拖後腿的,正常的收益是會超越白馬,黑馬一旦貢獻超額收益,那麼我們的整體收益將超越預期。

           未來我個人計劃的理想配置組合是:家化、天士力作為白馬,各配25%,共計50%,長春高新與科大訊飛作為黑馬配置,也共計50%。

      4、把握好買點和賣點

          買賣是真正體現功夫的時候了,我買股票一般是採用估值結合技術分批左側買入的方法。愚子兄弟的觀點和我一樣,他總結得更好:估值定個區間,技術定個位置。

          關於賣點以前就談過了,如果達到了賣股的五個標準:估值高估、基本面發生惡性變化、有更好的標的、標的選擇錯誤與市場有大的系統風險其中之一時,我們就可以考慮賣股。

       投資就三件事,做好這三件事,我想不管在牛市與熊市,你一定能保持一個長期的穩定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38

阿里做對了哪三件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63.html
   阿里是一個讓巨頭生畏的對手,也是一個讓屌絲熱愛的領袖。從淘寶到天貓,從支付寶到餘額寶,從物流寶到菜鳥,它總能抓住關鍵點四兩撥千斤,利用互聯網、利用大數據,將無數中小企業、無數個人變成一個緊密的整體,締造出一個超級帝國,它的對手不是在與一家公司在競爭,而是與千千萬萬的企業、千千萬萬的人在競爭。一開始,它就贏了。

近期阿里看似眼花繚亂的頻頻動作,背後的深層次邏輯卻非常清晰。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阿里打法的本質與精髓。從戰略的角度分析,阿里能取得今日的成功、而且看上去勢頭仍未消減,正得益於做對了這三件事。

第一件:卡位人流、物流、資金流

馬云說,我不懂互聯網,我只是在思考商業模式。沒錯,阿里巴巴本質上就是個商人,只不過披了個互聯網的馬甲,做商業就是要抓住的就是人、財、物,阿里的邏輯其實也一樣。

一是人。聚人是第一位的,有人氣才有財氣。近兩年,京東、蘇寧等B2C商家迅速崛起,雖然淘寶天貓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保持老大地位,但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對手,2012年蘇寧增長210%,京東增長185%,淘寶天貓增長100%。可以說,顧客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知名百貨」,而不是入駐大小商家的「大型商城」。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的興起,阿里也必須打通這類人流集中的場所通向商城的路,於是就有了新浪微博的入股,就有了高德地圖的收購。再有,做商業要做綜合業態,除了大商城,只要跟電商沾點邊的其他業態也在收購,什麼飲食娛樂音樂文化旅遊之類。說白了,這些眼花繚亂的收購,就是掏錢修路、豐富經營,保持旺盛的人氣,讓商業地產增值。

二是物。物流是否通暢決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感知,一個是規模。很多人投奔京東們的理由之一,就是收貨真快,當天買甚至當天就能收貨,這對N多被下單後延遲滿足折磨的買家來說是個巨大誘惑,京東們能做到一日幾送、能做到節假日照送,這對於天貓淘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這個硬傷幾年前就在提。同時,物流的能力決定了交易量的空間,比如光棍節一天的交易要一個星期來消化,那麼阿里每天交易的增長空間也就有限了。所以,菜鳥網絡的上馬是勢在必行、不得不做的。

三是錢。錢也決定了兩件事,一個是只有錢才能讓商業轉起來,二是留住錢就留住了未來的消費。前者就是金融,小微貸也好,消費信用也好,幫助的是賣家能擴大規模,幫助的是買家能多多消費,阿里做金融是一舉兩得,通過金融刺激商業,通過帶旺商業促進金融盈利。而後者,你看看運營商有預存贈送,線下什麼健身、餐飲、娛樂都有各種名目的預存優惠,線上也一樣,支付寶已經是網絡上最通用的支付工具,每天的支付量巨大,但是大多數人不願意把錢放在支付寶上,只是在交易的時候使用它。過去,支付寶更側重於拓展的是支付的能力,能消費,能交水電煤氣話費,能轉賬還款……,現在支付寶還要發揮把錢留下來的作用,最好是一發工資就把錢放到這裡,因此餘額寶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

第二件:只做四兩撥千斤的事

一個幾百億市值的公司,卻控制了1萬億的交易、數十億的實體物品流動,創造了300萬的直接就業和超過1000萬的間接就業。靠的是什麼?

當年做淘寶,阿里做了最核心最缺失的環節——建立一套交易和信用機制。這套機制極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讓產能龐大的製造業與渴望實惠的消費者對接了,釋放了巨大的能量。

在這套機制下,阿里的工作就是要維護好健康的生態和提供平台,而商家受機制所驅使,自然而然會賣力銷售和宣傳,甚至出現各種銷售的輔助包括導購、返利等,即便在電商血拼之時,阿里也是最從容的,因為都是有無數商家在投入、在加班加點的解答問題、處理訂單和處理快遞。所以與其他電商相比,阿里是個非常輕的公司,據12年的公開消息,淘寶天貓一淘的員工6000人,支付寶3000人,而京東已經超過2.4萬人,蘇寧易購超過8000人。

再來看物流。京東們的「重」也跟物流有關,而阿里最終也要做物流了,但如何做,馬云選擇了一條路徑——智能骨幹網。這玩意有很多文章都予以了分析,具體怎樣還有待觀察,不過從馬云之前的隻言片語中能看出端倪:

「4、5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能為中國物流做什麼?其實國家在整個物流建設上投入了幾十萬億,但是效益並不是很高……,日本的物流發展非常好,美國物流發展也非常好,但是他們基於IT……,我們希望通過1000、2000億的投資能夠翹動幾十萬億中國已經有的基礎設施,能夠把國家基礎設施發揮出效應。」

從這些話中我感覺,阿里想做的並不是重複其他物流公司的工作,而是同樣圍繞「效率」做文章,通過更高效的利用已有的龐大基礎設施和現成的多張物流網絡,實現更好的物流體驗,釋放更大的交易空間。所以按我的理解,菜鳥是要做物流的「路由器」和「CDN」,利用大數據分析和對各個物流網絡能力的瞭解,做好網絡路由、負荷調節和物品緩存。這又將是一次以輕公司的姿態進入這個「沉重」領域。

金融我不懂,不過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銀行那麼多,缺嗎?不缺。中小企業那麼多,缺錢嗎?缺。屌絲客戶那麼多,缺服務嗎?缺。阿里的金融板塊想做的事,是否就是要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信用成本,讓原來不可為的長尾市場爆發出來呢?

第三件:只賺價值鏈最頂端的錢

馬云說,我們做的,是要幫人們賺錢,是要為小企業服務。阿里不是做慈善的,只要企業願意進入這個虛擬帝國,願意在這個帝國中紮根謀生,它就有錢賺,無論企業們在其中如何的殘酷競爭,阿里只是個規則制定者和服務提供者,企業在其中生生死死、優勝劣汰不要緊,只要生態圈在擴大,它就有充足的食物源。它是這個食物鏈上的最頂層。

不要眼紅,因為能讓無數企業賺錢的平台真的不多。

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收入來源很單一,廣告、遊戲、虛擬物品……而阿里可以有的收入來源太多了,表面看,其上市部分是服務費以及競價排名費,未上市部分主要是廣告費、店舖服務費、競價拍賣費等,但深層次看阿里需要牢牢掌控的收入只要有這兩個就可以了:虛擬商業地產、金融和數據服務。

地產是當前最火熱最有錢的行業,阿里帝國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賣虛擬的地,也即所謂的「平台」。無論B2B和B2C,核心賣的是店舖(各種基礎設施的服務費)和位置(競價排名或櫥窗廣告),位置可以說是廣告,但是它的廣告和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廣告其實有很大不同,大部分互聯網是類似媒體,廣告不是客戶主要訪問的目的,而阿里的顧客本來就是來消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櫥窗或者店面位置更接近事實的本源,也更接近阿里的行銷模式。

金融和數據服務在實體世界中是價值鏈最高的領域,而阿里帝國掌握著萬億經濟運行的核心數據、成千上萬企業的經營情況、上億個人的消費行為,這塊收益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所以在阿里近兩年的戰略中,都反覆在強調金融和大數據,實際上,在阿里帝國範圍內,這兩項服務幾乎沒有對手。馬云是明白人,做事做痛點,賺錢賺頂端。

三段下來,看上去阿里真是極品,做的事情都是最關鍵的,賺的錢都是最有價值的,一切很完美。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源自於阿里帝國的生態,如果生態動搖了,企業想走了,地價就不值錢了,金融和數據更是無本之木。所以,在龐大的生態圈的利益漩渦中,阿里的命運已經和千千萬萬的企業捆在了一起,任何動作都必須小心翼翼,都未必能由阿里一家決定。這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3

歷史教室(11):王安石變法教你做人三件事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5179

先睇片重溫番袁腾飛講王安石變法08:天變不足畏

上次講到宋朝其實好好景,可能仲有錢過依家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人有錢就身痕買呢樣買果樣,一個國家有錢都同樣會身痕,一係就四圍打仗,一係就架床疊屋係咁請人,結果都係洗腳唔抹腳。宋朝當時形勢係周邊國家都好好打,四圍打仗似乎無乜著數,於是就行第二條路,係咁請人。

又講下少少數據,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內外官員已有一萬多人,五十年後仁宗皇祐(1049-1053年)官員數目就達到兩萬多人,當時做官係可以唔駛交稅同當兵的,另一邊箱,雖然宋朝唔敢四圍打仗,不過周邊國家成日打宋朝,於是軍隊數目,以致軍事支出都唔係小數目。到英宗(1065年),官費、軍費等支出已超過各大小稅收,簡單地講,就係有赤字。

到宋神宗即位後,當時任參政知事嘅王安石就得到宋神宗嘅眷顧開始推行新法,即是王安石變法,詳細的變法內容太多太廣,恐怕講三日三夜都講唔完,簡單地講就係改變政策企圖增加稅收,同埋精簡架構尤其是軍事方面利用保甲法(類似民兵)同埋裁兵法去減少老弱殘兵。

只可惜王安石急於求成,又自視過高唔接受別人意見,結果就只有失敗收場了。

睇番成個中國歷史,其實一點都唔守舊封閉,反而久唔久就有人走出黎,諗住變化革新,改變社會的弊端。

好耐好耐之前就有滅亡西漢的王莽(公元23年),就是改革新朝復古為口號;也有明朝有萬曆的張居正一條鞭法;清朝有光緒的戊戌變法;近年就梗係唔少得偉大的鄧小平實行開放改革。

上面嘅例子好似以失敗居多,只有極少例子能夠撥亂反正,唔通中華民族真係守舊保守到丁點新意都接受唔倒?歸根究柢,唔係守唔守舊嘅問題,而係每做一項改革之前,最好諗諗以下三個問題先去做。

1. 點解要改革?

正所謂「迫虎跳牆」,一個人好地地都唔會走去改變,更何況一個國家?改革的出現,就係反映了現況已經不能適應現實,才會出現。

因為改革意味著一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損害,記著,呢個世上最難看的,就是既得利益者意識到自己利益受損時的表情!

所以在太平盛世時搞改革,尤如食食下飯有人放屁一樣,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怪咗D囉。

只有在唔改變現狀就連飯都無得開的情況下,改革的阻力才會較少,因為同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一致。

就如1976年文革結束後,國家是窮到要有足的紙張出考卷,要推遲毛澤東選集的出版,那時候鄧小平才可以推行開放改革。

相反,王安石的時候,國家國庫空虛是一回事,當時官員同人民仍然有糧出有飽飯食,還未去到山窮水盡,邊度有動機去配合改革呢。

所以,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是很重要的。

2. 改革的力度應如何 ?

又要引用一句名言:天時、地利、人和。

夾啱Timing都要用對方法,太急促或者太慢都係唔Work的。

因為人總是有惰性,習慣了就好難改變,太急去改變,就會令人產生厭惡,相反太慢就令人習慣,兩種步伐都會令到事半功倍,吃力不討好。

鄧小平的改革,是先由「做又36,唔做又36」變為「多勞多得」,到進展到今時今日的自由競爭。

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只不過是加強戶籍和土地的測量,才有機會成功。

用錯方法,好似王安石的變法咁,就如同光緒的百日維新,用了太急速的步伐,失敗收場。

3.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自己?

好多歷史學家評價王安石變化失敗,其實係王安石過度自信同埋「偏聽」。

王安石曾滿自信地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翻譯為現代的語言,就是:唔好理自然定律,唔好理以前點做,唔好理人地點講。

他的好友曾鞏就對此有着頗爲客觀的評價:「勇於有爲,吝於改過。」

現時香港都有一個人有類似行為,大家睇下呢位人兄做野係唔係諸多阻滯,處理失當?

同樣,對於既得利益者,以至其他大多數人唔係好想同佢合作,結果係點?唔駛講啦。

走到現狀和大多數的對立面,要成功唔係好難,係非常、非常困難。

一個國家的改革那麼大我們唔係經常遇到,不過就個人黎講,公司的改革,部門的改革,甚至少到一個工作小組的改革,都睇怕係三年一小遇、五年一大遇。面對每一個改革,牽涉到在工作環境作出改動的話,最好就要諗清楚以上三條問題,同埋緊記大多數人都只願行多一步,做多一點,而不是翻天覆地的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97

調高公告土地現值只是「基礎建設」 落實居住正義 政府還沒做的三件事

2013-12-23  TCW
 
 

 

撰文‧梁任瑋

一向被批評與市價有極大落差的公告土地現值,終於「向上收斂」了。各地方政府近日陸續宣布,將大幅調高明年公告土地現值,尤其雙北市、桃園縣與台中市紛紛「趕進度」,一口氣調升一三%至二五%不等,若以近四年土地現值累計增幅來看,五到七成的漲幅,已不輸給連年飆高的房價;其中,台北市政府更表示,調漲後北市公告現值更已達到市價的八九%。

不過,這一切都不令人意外。自從去年八月實價登錄正式上路後,政府對於市場行情、查估地價更具效率,內政部則在今年已喊出「二○一五年前公告現值要達到市價九成」的政策目標;此一政策,目的在於讓實價登錄逐漸「進化」為實價課稅,而實價課稅則被認為是台灣實現居住正義的重要一環。

反而更不利年輕人購屋

然而,地方政府善用實價登錄資訊,並依循政策大幅調高土地現值後,並沒有換來「落實居住正義」的太多好評,反而先招來「政府搶錢」、「全民大加稅」的質疑。

要說公告土地現值飆升的直接影響,就是民眾出售房屋時所繳納的土增稅明顯增加。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計算,以松山區一戶四樓高持分的九.二坪公寓為例,屋主若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取得,假設明年公告土地現值調漲一○%,則今年出售與明年出售的土地增值稅,就相差七至十四萬元。

蘇啟榮表示,由於公告土地現值調漲在最近四年「趕進度」,因此在二○一一年以前購屋的民眾,日後售屋都可感受到土增稅增加的威力。亦有業者表示,由於售屋成本在調高現值後將有所提升,一方面,賣方可能轉嫁給買方,造成年輕人更難買房;此外,也可能讓市場供給減少,反而不利年輕人降低購屋壓力。

公告土地現值調漲會造成房地產交易稅的稅基提高是事實,但讓稅基與實際市價貼近,卻也是降低炒房意願、落實居住正義的「基礎建設」,不能不做。因此,與其急著對地方政府調高公告現值的作法唱反調,更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向,是「調高現值之後,政府該做什麼事」?

一、調整自用住宅稅率

首先,是稅制上的配套。今年四月,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在就任台北市副市長前夕,就在自己的臉書上表示「實價課稅是一定要走的路」;當時他已對外界釋疑,「實價課稅並不代表全面加稅」,他建議,在調高稅基的同時,政府必須同步配套調整自用住宅及出租住宅稅率,採輕稅保護方式,避免造成一般民眾負擔。

張金鶚亦解釋,此次台北市調高公告土地現值,是採「重點式」針對特定豪宅區調高,占全市比率僅四%,調幅最高達五○%,其餘九成六的路段調幅不大,因此對於一般民眾影響不大。

張金鶚強調,目前台北市的房地產租稅改革方向就是要針對大面積、持有多戶的投資客課重稅,讓有錢,有能力者多繳一點稅;相反的,持有一戶的自用住宅稅負要輕,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二、提供平價住宅

此外,亦有學者指出,大幅調高公告土地現值後,固然可壓抑市場炒房意願,但其副作用也的確可能造成市場供給減少,恐不利年輕人購屋。「從落實居住正義的角度來說,減少炒房意願只做了半套,政府還是要積極增加平價住宅的供給。」其實在近期宣布調漲公告現值的地方中,「苗栗縣地王由頭份下公園取代」也是新聞話題之一,對於這個頭銜,頭份鎮長徐定禎第一反應即是「期盼中央或縣府設立平價住宅」。

三、公告地價得跟進

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表示,台灣房地產稅制長久以來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一塊土地有三本不同帳。賣方自然可以找出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繳稅,也讓房市交易產生漏洞,甚至產生稅負不公平的現象。雖然二十年前就有學者疾呼應全盤改制為「實價課稅」,希望能一步到位地「彌補漏洞」,但因困難度高且缺乏誘因,始終無法得到改善,「現在公告土地現值終於稍微『反映』出真正的市價,這是對的方向。」由此看來,調高現值後的下一步,也就必須包括了「公告地價」的跟進。畢竟,台灣炒房風熾的原因,公告現值相關的「交易稅(土增稅)」是其次,公告地價相關的「持有稅(地價稅)」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張金鶚表示,以台北市來說,公告土地現值調高後,也會帶動公告地價上漲,「未來可以預期台北市房地產的持有稅也會跟著提高,政策目的就是要避免空屋產生。」在公告土地現值大幅調高引發反彈後,內政部日前急著對外表示,「公告現值不影響地價稅的稅基,所以不是全民加稅。」雖是意在撫平外界反彈聲浪,不過,這種說法似乎也反映了政府對公告地價的「市價化」仍有遲疑;然而,如果這一步沒有跨出,那麼,即使公告現值與市價貼近,最多也只是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獲得了尺寸之功而已。

公告土地現值「向上收斂」——六都公告土地現值調幅及房價漲幅 單位:%區 域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近四年公告現值累計增幅 近四年

房價

漲幅

台北市 12.08 9.87 9.31 13.23 52 59 新北市 15.33 12.19 11.24 17.45 69 63 桃園縣6.89 7.84 10.85 22.50 56 73 台中市 7.77 15.70 4.79 24.43 62 71 台南市0.603.87 4.71 11.09 28 58 高雄市 2.06 4.05 6.00 10.42 24 57 資料來源:內政部地政司、信義房屋彙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01

Linkedin CEO:如何避免失去優秀人才?做好三件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06
一般情況下,當你最優秀的人才來找你商談離職事宜的時候,再想留住他們往往已經為時太晚了,這一點請務必記住。這些員工早就得出了「是時候離開了」的結論,而且已經反覆多次地看到(或者經歷過)讓他們不願再留在你公司工作的事件。到了他們開口提出離職的時候,再想留住他們已經難如登天了。

為什麼一旦他們提出離職,勸說他們回心轉意就會非常困難呢?一個原因是,他們未必願意透露真正的離職原因。至少在高科技行業是這樣。總的來說,高科技界還是一個小圈子,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何必講出令人不快的事實真相來斷掉自己的後路呢?所以他們不願意告訴你真正的離職原因,這也可以理解。如果你連一個人離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都不知道,想要說服他們留下來自然就很困難。

此外,如果你的優秀人才想要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他們往往有一種「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態。因為他們很清楚在你的公司工作是什麼樣子——無論是無論是好還是糟——但是,他們跟另一家公司的接觸,可能至今為止都是那家公司的招聘經理和招聘人員在請他們吃飯喝酒,這些人當然只會說他們公司的好話。

最後,有些時候有些人完全說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想要跳槽。他們可能突然來了靈感,覺得現在是時候跳槽了,或者是直覺告訴他們,現在跳槽是個明智之舉。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也難對付,因為就算你想駁倒他們的想法吧,他們其實還沒有什麼成型的想法。

因此,你需要在優秀人才決定離開公司之前,就開展「留住人才」的工作。而不是等到他們告訴你之後才開始行動。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成功地打消某人想要離開的念頭(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見過有人在已經接受其他公司的聘用之後,還是留在了原公司),但這是例外,不是常態。如果你依賴自己的說服力來開展工作,希望在人們作出離開決定之後再勸他們留下來,那麼你更有可能失去優秀人才而不是留住他們。

如何才能避免陷入這種狀況呢?我的經驗是,在某個人來跟你提離職之前,你就需要做好三項工作。這三項工作是:給員工安排導師,瞭解員工的職業發展道路,認可他們的成績。

給員工安排導師

導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員工確定他們最終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並確保他們有能力在這條道路上向前邁進。為什麼這項工作在留住人才方面如此重要呢?因為你對員工的最終目標越是瞭解,就越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儘早跟他們合作,幫助他們達成這個目標。

請記住,就算你是某人的老闆,也未必可以成為他們的導師。實際上,由於你是經理,員工可能反而不願意向你坦承他們的未來計劃(尤其是當這個未來計劃和你沒有關係的時候)。他們也不願意向你透露,為什麼他們在這個團隊裡工作缺乏成就感。你不知道他們腦海裡有什麼想法,在這種情況下要未雨繆綢簡直比登天還難。

所以你不用自己擔當起導師之責,而是要幫員工找到合適的導師。這意味著,你需要根據你對員工的瞭解——你對他們的長處、短板、價值觀、情感的瞭解,來為他們建議最合適的導師人選。導師可以就是你公司裡的人,也可以來自公司外部,無論哪種方式,他們都應該是你員工的首要支持者,可以為他們提供客觀的意見,讓員工可以借鑑導師的相關經驗,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瞭解員工的職業發展道路

我最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了順利實現我的職業目標,我要做些什麼事呢?」實習生和剛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尤其喜歡提這個問題。而我的回答很簡單:知道你最終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回答聽起來固然簡單,但是我已經有多次看到一些工作了5年、10年、甚至15年的人,他們仍然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般來說,這是由於他們的職業生涯基本上是由眼前機會推動的,並沒有以自己的最終目標為導向。他們力圖抓住眼前的晉陞機會、加薪機會,以及最新最熱門公司的工作機會,這些人走上了一條追逐頭銜和金錢的道路,直到多年之後才發現,這些收穫並沒有讓他們變得快樂。

如果你想避免這種情況,你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採用:

1、知道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從技能和興趣從兩個方面來做優化)。

2、讓他們跟合適的人待在一塊(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導師)。

3、讓他們永遠有新的東西學習。

作為一名管理者,你可以為優秀人才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保提出了正確的問題,鼓勵大家進行建設性的對話,並盡你的一切你所能來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邁向自己最終目標的道路上實現以上三點。

認可員工的成績

你的每一位同事,無論無論他們在組織中的地位如何,都希望獲得認可——而且他們也需要獲得認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雖然工資是「認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認可遠遠不只是賺了多少錢那麼簡單。認可的形式可以是升職,或者是在員工大會上表揚他們,或者是發送一封祝賀郵件,或者是拍拍他們的肩膀。關鍵是你要花時間來瞭解如何激勵這個人,如何表達你對他們的欣賞。你表達得越是真誠,效果就越好。

請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你的優秀人才就應該表現得這麼出色,不要以為他們當然知道你對他們的欣賞。如果你這樣想,最後你還是需要表達你對他們的欣賞,但那個時候說什麼都已經太遲了。你需要持續不斷地對他們的優異表現進行認可。這樣你不僅可以留住最寶貴的人才,而且可以一直激勵他們創作出最優秀的作品。

來源: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