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黃遠輝工銀掛靴7年之癢 李華華


2011-8-15  AD




 

繼本地「卡王」梁永祥請辭恒生(011)後,華華收到風,另一位資深銀行家兼財資交易專才黃遠輝(Stanley),原來做埋呢個月底,會離開工銀亞洲。無獨有偶,兩位賓架都話發展個人興趣。

在銀行界打拼37載

華 華打畀行內向有「好好先生」稱譽嘅Stanley問吓,甚少托傳媒手踭嘅輝哥,好誠懇話,自己行年都五張五,加入工銀亞洲亦已經7載,比原來計劃做5年嘅 時間更長。舊年底該行完成私有化,行務將踏入新一頁,自覺亦係時候退下火線,過吓一直想過而無暇享受嘅生活,包括讀書耕種、推動環保,同埋繼續出任公職回 饋社會。

下任特首開始「跑馬仔」預賽,江湖傳聞,擁有豐富金融經驗嘅Stanley,會協助其中一名黑馬候選人出戰。輝哥即刻否認:「梗係無咁嘅事啦」,仲頻頻話自己「何德何能」。

Stanley 係最早一代本地外滙專才,聽前輩講,佢睇日圓走勢好拿手。自74年加入渣打,迄今從事銀行界已經37載,95年佢獲升做渣打銀行東北亞地區司庫,01至 03年轉戰內地,出掌渣打中國區總裁。04年轉投工銀亞洲任副總經理,同年8月獲委任為該行執行董事兼替任行政總裁。

與剛宣佈年底離職嘅恒生執董梁永祥一樣,Stanely亦係周身才藝,泡茶看書,下田種菜,瓣瓣皆有研究,身居銀行要職外,亦曾任房委會委員,現任城規會成員、香港舞蹈團主席同地球之友榮譽司庫。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25

銀行存貸中西差異--工銀瑞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9zuv.html
銀行存貸中西差異
作者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德克夏銀行的拆分命
 
    2011年10月4日,比利時、法國、盧森堡三國政府聯合宣佈了對德克夏銀行(Dexia)的分拆方案,這家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在遭受2008年襲來的金融危機重挫之後,終於頂不住第二波的歐債危機衝擊,成為歐債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家銀行。
   
    德克夏銀行從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總資產從1860億歐元飛快上升到6046億歐元,累計增長2.25倍,年均增速 達12.5%,保持著西方銀行少有的持續擴張,也曾在2010年「財富500強」中排名第49位,經營業績可謂輝煌。但為何又急速地轉為衰敗而被分拆呢? 這由其經營方式使然。
 
    德克夏銀行帶著西方銀行的基本特徵,在其存貸款業務的數據上表現得特別鮮明充分。其2005年至2010年期間的經營指標,在總負債結構中,存款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18%-23%之間;其他負債中,同業拆借佔18%-33%,債務憑證佔29%-38%,其餘有次級債等,除了危機的這幾年,各項負債基本穩定在一定的區間裡浮動,變動的幅度不大;第二,貸款不少,貸存比極高。從2005年至2010年,貸存款比分別達到197%、195%、191%、322%、293%、283%。這是一個極高的比率,甚至已成倍於西方銀行的一般控制額。
 
    截至2010年末,按照該行23%(存款比重)×283%(貸存比)=65%的計算,即該行65%的資金都集中用於貸款業務上。 問題在於,該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信貸資金並不完全通過存款資金取得匹配平衡,其流動性主要依賴於資金總量的平衡,命運也就系在市場融資上。一旦遭遇金融動 盪危機,必定首先衝擊同業市場,當各銀行紛紛捂緊口袋,借新還舊難以為繼,並使資金價格走高,這種高槓桿支撐贏利的經營方式就十分艱難。正是在資金成本高 企與流動性缺口雙重打擊下,德克夏銀行風險連連,不得不乞求政府的干預處置。缺乏存款或許正是西方銀行流動性脆弱之處。
 
    西方銀行在存款缺乏的情況下,依然熱衷於貸款,能將銀行的貸款功能發揮到極致,這種經營方式源於何種經營機制呢?依中國的銀行 看,德克夏銀行的風險本不該發生,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絕然不同,中國的銀行以存定貸、貸存比受限,無論如何生不出這類風險。問題的核心回歸到存款,而 揭開中西方銀行經營差異的鑰匙正是存款。
 
    存款一直是銀行最重要的負債之源,決定著經營規模、實力和方向,壘築起經營的基本平台。在中國,存款有多大銀行家的舞台就有多 大,也鑄就了銀行的命運,別無哪項業務敢與其重要性、基礎性爭高下。進入現代社會的銀行,依舊眼巴巴地盯著存款,恭恭敬敬地服務、守候著存款人,何況存款 背後牽連著一個數億國民龐大的社會呢。
 
    可西方銀行的經營方式不一樣,儘管西方強國財富比我們更多,但西方商業銀行存款卻不比中國的銀行更多,這是癥結所在,也是導致經營方式與監管政策差異的根本原因,經營風險與贏利模式就大相逕庭。
 
    商業銀行的基本功能是存貸匯,中外銀行同宗,大小銀行同源,差異不會過大。有人說,西方銀行不願意放貸,以服務為主。這是外行之見,或只從數字上做個想當然的推斷,並不瞭解銀行運作之門道與經營本性。
 
    從宏觀看,不放貸款何以創造貨幣乘數?何以資產證券化?從微觀說,不貸款何以滿足客戶信貸需求?西方企業同樣依賴貸款,信貸讓銀 行獲利,並派生存款,只是中外銀行創造存款的路徑、效果各異罷了。正是存款的種類、數量與比重不同,貸款方式、結構與處置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銀行不同的經 營方式,業務產品、贏利模式也就這樣形成了。
 
    當然,風險觀亦不同,西方模式下流動性風險最大,儘管對於個別銀行經營而言,資金平衡遠比存款平衡更容易,它有發達靈活的金融大 市場支撐。但是,一旦大危機襲來時,系統性風險的殺傷力更大,一榮俱榮、一敗俱敗,在美歐金融危機中充分地顯現出來,而德克夏銀行就是最先崩裂的最薄弱的 那一環。
    
西方銀行存款的缺失
 
    經營方式是資本對市場資源與需求做出的選擇,就銀行而言,存款起著決定性因素。存款的穩定性與結構、存款的規模與期限,賦予銀行不同的經營命運,形成銀行間經營方式差異的根源。
 
    個別銀行存款增量上不去,這是它自身的競爭力問題;當所有銀行存款都不多,就是市場方式本身特徵。在中國,無論中外資銀行都在拚命地追逐存款,否則一切皆空。
 
    不妨比較一下十家國際大銀行的存款餘額。據披露,截至2011年6月末,工商銀行20274億美元、匯豐銀行13190億美元、 摩根大通銀行10487億美元、美國銀行10384億美元、瑞士銀行10024億美元、巴黎銀行9726億美元、桑坦德銀行9569億美元、花旗銀行 8663億美元、富國銀行8536億美元、巴克萊銀行7366億美元。不難發現一個顯著特徵,工行與西方大銀行之間的存款餘額是一種倍數的關係。
 
    存款增量不多、增速不大,也是西方銀行的特徵。據對十家歐美大型銀行的數據分析,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半數銀行的存款年均遞增在10%以下,也有負增長的;少數銀行在15%-19%間, 主要形成於收購併賬因素。例如,巴黎銀行在2009年收購了比利時富通銀行,使得當年存款餘額增長46%,並一躍成為歐洲存款第一大行。對比之下,中國銀 行業從2006年至2010年間,存款餘額從30.0萬億元增加到73.3萬億元,年均增長28.8%,年遞增19.6%,每年都呈現兩位數的增幅,直接 推動了銀行規模的擴張。
 
    西方財富多而銀行存款不多,是銀行未重視吸收存款,還是客戶無意願存款?這是一個國情問題,更是市場本身的特徵:一定是存款被其他金融渠道分流之故,一定 是銀行利率不能滿足存款人需求之故。顯然,過大的中西方銀行差距表明,不同的資金來源必定形成不同的經營方式,中國銀行業負債的擴張由存款引發,而存款少 的西方銀行業務一定開闢金融市場。
    
存貸款資產佔比不高

    我們選擇歐美十家國際大銀行,對其2011年6月末存款、貸款比重的分析可見,在西方銀行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比重普遍不高,一般只佔25%-55%左右,而投資、交易類及衍生品資產的佔比不低。在西方銀行的負債結構中,存款比重一般也不高,也只有21%-55%左右
 
    在存、貸款難以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銀行的經營空間一定轉向投資交易市場服務領域伸展,從金融衍生品市場尋找出路,其他業務的比重就顯著提升。金融衍生品、回購款項、應付債券類業務的比重大,這是西方銀行在資本趨利下必然的市場選擇,經營也趨向複雜化、多樣化。
 
    對比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截至2010年末,存款佔總負債比重分別為88.2%、90.7%、77.1%、 89.8%;而貸款佔總資產比重分別為49.2%、46.3%、52.9%、51.1%。這樣的資產負債表結構中,業務種類自然單純,在嚴格的金融監管制 度下,銀行業務領域及經營模式反倒變得十分簡單,經營風險涉及的範圍更窄。
 
    應當清楚,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是社會金融需求與金融監管政策的縮影,儘管各家銀行有所選擇,但在市場規律面前首先是適者生存。對比之下,中西方銀行經營範圍 的差異在存貸業務之外,中國的銀行選擇經營空間的餘地不大,而西方銀行全方位介入市場,進入衍生品、證券投資領域,擴大了三分之一的業務市場。這可是個經 營大空間,既創造中間業務收益,也形成了各自差異化的經營特徵。
    
存貸比差異

    據英國《銀行家》雜誌披露,2009年世界銀行業的平均貸存比為87.35%,其 中,東歐最高為114.58%,西歐98.38%,北美79.45%,亞洲77.61%等,這是美國金融危機氾濫中的數據。而在2008年危機剛露頭時, 全球平均貸存比更高,達到103.74%,比2009年高出18.76個百分點,其中,西歐121.02%,北美100.29%,東歐111.71%,亞 洲85.04%等,更真實地反映出國際銀行業中貸款業務的重要地位,也表現出西方銀行強烈的貸款欲。
 
    金融危機中北美的銀行貸存比下降20.84個百分點,西歐的銀行下降22.64個百分點,降幅極為罕見,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必然收縮貸款,引起整個市場貨幣與信貸的緊縮。
 
    從對歐美十大銀行的貸存比分析可見,西方國際大銀行貸存比整體較高,尤其歐洲的銀行,如桑坦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巴黎銀行、蘇格 蘭皇家銀行等持續都在100%以上,早已固化成一種經營方式。如此高企的貸存比令人咋舌,貸款早已將存款透支殆盡,資金敞口很大。顯然,這種經營方式在中 國市場上不允許、行不通,在中國,《商業銀行法》規定了貸存比75%的上限,銀監部門依法進行嚴格監管。
 
    其實,貸存比只是一個中國概念,西方國家並無此項監管限制,存款準備金亦不高。銀行貸款只需資金的平衡,無需存款的配比,貸款規模不受制於存款,只受制於 資本充足率等風險內控制度。因此,歐美商業銀行具有充分的貸款自主性,它們更著眼於把握整體的資產負債表,在信貸市場上更加靈活,並與多種業務貫通起來, 沒少放貸款,也沒少收利息,更帶來了其他收益。
    
貸款的市場切入點差異

    簡單地從貸款戶類別作區分,中國的銀行多發放工商企業法人貸款,西方銀行多發放個人貸款,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種鮮明的反差背後,有著極其深刻的市場根源。記得1992年,當我第一次聽說花旗銀行信用卡收入佔業務總收入過半時,大惑不 解,詫異得猜不出謎底。那時,中國的貸款姓「公」不姓「私」,沒有開辦個人貸款,銀行支持經濟發展等同於對企業放貸,教科書也如是說。如今走過了20年改 革之路,當中國的銀行個人貸款慢慢地提升到二成比重時,人們漸漸地認識了西方銀行。
 
    西方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是消費,而中國經濟中生產投資驅動力更強,不同的動力源,導致銀行信貸對經濟的接入點不同,貸款品種、期 限、數額及貸款人各異。從中美大型銀行生息資產的對比中可見,2010年度美國大型銀行對公司類的貸款只佔17.23%,而中國的銀行對個人信貸業務只佔 15.07%,恰恰相反。貸款切入點至關重要,一方面反映了兩國銀行具有不同的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銀行在經濟活動中發揮功能的差異。
 
    從一般市場原理分析,消費類貸款是啟動市場的重要槓桿。當信貸從消費端切入市場,資助了消費者購買商品,使產品得以完成向商品的 有效跳躍。其意義,使商店回籠資金,繼續向生產企業訂單,體現由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組織再生產,形成良性的循環。在這種由消費決定生產行為的市場模式下,政 府總是慣用推動、擴大社會消費來組織推進經濟的發展。除了信貸功能,銀行還創造信用卡等透支工具來推進國民的消費需求,從中收穫到佣金等收入。
 
    而當銀行貸款從生產企業環節切入時,形成了另一種再生產模式。儘管企業向商店銷售產品,最終經由消費者購買後,完成生產到消費的循環,但生產並非直接決定 於市場消費。企業得到貸款容易盲目地擴大生產能力,形成產品庫存積壓,而當政策仍然不斷導向銀行放貸支持生產時,信貸效率必受影響。
    
西方銀行經營特色

    市場有神靈,天無絕人之路。缺少存款的西方銀行,貸款業務一樣順風順水,有滋有味;表面看貸款業務似乎溫存,骨子裡如虎似狼,顯露出銀行經營的本性。它們遵循著自己的遊戲規則,建立起西方銀行特有的經營秩序,幾百年傳承至今,自有經營之門道。
 
    不是銀行存款少嗎?監管當局從來不以貸存比設限,也不對信貸規模指標控制,於是,商業銀行貸款解脫了存款數量的硬約束,只需把握 住銀行流動性比率即可。儘管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有嚴格的監管,但市場同樣創造出資產證券化工具及多種銷售渠道,能將貸款轉化成其他形式的金融產品,銀行隨時 將過量的貸款銷售到金融市場中去。
 
    金融市場有兩大服務功能:其一,為融資者服務。提供籌融資過程中的信貸、結算、發債、上市等各種金融服務,滿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 的種種金融需求。其二,為投資者服務。提供交易平台、渠道、產品和工具等各種金融服務,滿足分配過程中的金融需求,使存款人收穫利息,使投資人收穫紅利, 從生產中分得一勺羹,得到財產性收入。
 
    而金融機構也從服務中獲取各種利差及服務費收入,實現金融資本的增值。就銀行經營而言,前者主要是為實體經濟服務,提供對客戶的 貸款類服務;後者是為客戶提供存款及資產管理類服務,並貫通信貸、股市、債市、保險、信託及實體公司等投資市場,其產品自然離不開各類虛擬的金融衍生品交 易。
 
    只有保障融資者與投資者各得其所,互利共贏,才能保護雙方參與的積極性,形成穩定持續的金融循環,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繁榮,才有金融業的健康發展。缺少後者,難有融資;缺少前者,難以分潤。
 
    中外經濟都依賴銀行創造貨幣,商業銀行都在放貸中派生存款。信貸功能從來都是銀行基礎性核心功能,許多種類的中間業務出自於信用,源於信貸功能延伸出來的服務。因此,儘管西方銀行存款少了,銀行絕不會冷淡貸款這道主菜。
 
    沒有貸存比監管的限制,銀行貸款發放的更多。對照2009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巴黎銀行、桑坦德銀行和美國銀行等歐美貸款大銀行, 能夠得出一個鮮明的結論:它們的存款遠不及工行多,但貸款餘額都超過工行,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銀行更強烈、更旺盛的貸款欲。是什麼機制驅動?一方面西方 擁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企業離不開強大的信貸槓桿支撐,銀行方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場機制中,多元化的投資市場依賴於金融衍生品 等交易來維繫。只有持續不斷地將貸款轉化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場交易才能繁榮,得以滿足各類投資者需要,銀行的經營才靈通,作用與功能才靈現。
 
    運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徑,得以保障貸款業務的持續性。出售貸款或資產證券化是西方銀行慣用的、靈活便利的經營技法,也是一條有效減少貸款餘額的後門,並有效貫通了銀行與金融市場,使其在有限資本下得以不斷地放貸。
 
    第一,迫於對資本及風險等監管要求。一旦貸款額超過資本充足率、流動比率等風險監管指標要求,銀行可隨時將過量的貸款從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拋向金融市場。 第二,迫於滿足客戶新貸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貸款流量,才能穩定留住客戶。西方銀行崇尚客戶至上,盡力地滿足客戶要求,不輕易說「不」。第三,迫於內控管理 的要求。例如,當對某行業授信額度已經用完,但該行業中有重要企業提出貸款需求時,銀行一般採取將現有貸款賣出,騰出額度來再發放該行業的新貸款。第四, 基於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的需要。經營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場新機會,當新貸款、新業務的比較收益更高時,自然會賣出老貸款去追逐新機遇,以求良好的財務收益。 另外,銀行也常採用打包處理貸款資產的辦法,將一些期限、質量不適合繼續持有的貸款賣出,以改善信貸資產結構。
 
    由於西方銀行具有便利的賣出貸款渠道,因此,不能簡單地依據資產負債表中貸款餘額的數量與比重,據以證實銀行對貸款的情緒,更應 當查看貸款累計發放額,以及通過資產證券化渠道及賣出貸款的數額。對以上三種因素進行綜合統計評價,才能真實地表明一家銀行信貸功能的強弱與偏好。
 
    許多銀行經營定位於投資與交易類業務,形成它們差異性專業經營的優勢。例如,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的投行業務在業界形成品牌特 色,它們的交易性和衍生金融資產都佔總資產的40%以上,成為各自經營定位的特徵。西方銀行賬戶少、存款少,無疑核算量少,銀行無需建立龐大的負債業務系 統架構,卻開闢出豐富多樣的業務功能。服務中介使銀行與市場的關聯度更緊密,在經營中更加關注金融市場,通過投融資等渠道,大力開展企業顧問、資產財富管 理等業務。
 
    這種市場敏感度表現在:第一,銀行自身的信用評級至關重要。信用等級直接影響其投融資業務交易成本。信用等級高的銀行,發債、融 資等成本更低、更易,銀行衍生品銷售價格相對高些,市場更信任而便於銷售,而信用等級低的銀行卻相反;第二,對資金市場波動極為敏感。正因為銀行存貸款資 金缺口依賴於市場獲取平衡,市場資金鬆緊度及利率浮動幅度,都將直接影響其流動性和經營利潤。
 
    這些西方經營的機緣特色,開闢出一個廣闊的經營天地,同樣的傳統銀行,卻有不一樣的靈性。當然,這種經營方式作為西方國家金融制度下特定的經營套餐,需具備成熟的市場條件。
 
    必須有一個發達而完善的金融市場,市場擁有豐富的產品可供選擇、參與者有資格認定、有公平的定價機制、有通暢的交易渠道和靈活的 交易系統;有強大的徵信評級的體系,能對銷售者評信,能公正合理地定價產品,為其進入市場創造基本的條件規則,市場信息透明,保障投資者的基本權益;有資 產證券化的工具與路徑,只有金融衍生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交易市場,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經營的興旺市場,使參與者各得其所;有多元化的機構來消納金融產品,包 括各種金融機構、投資渠道、證券基金等,它們既是承載者,也是組織推動者。
 
    當然更離不開嚴厲的金融監管者,以及律師、會計事務所等諮詢服務中介機構,需要嚴密的制度體系與誠信的市場道德基準。缺少這些基礎因素,市場一天都難以維持,這正是西方注重規則與誠信的原因。
    
中西方經營方式並軌
    
    貸款分為「發起-持有」、「發起-分銷」兩種經營模式。前者將持有貸款作為服務客戶的基礎,藉以擴展其他的各種金融服務;後者將 貸款當做商品,隨時可賣出以收取中介服務費。各國的商業銀行經營文化不同,美國的銀行更具有後者的特徵,歐洲的銀行傾向前者,而中國的銀行貸款則是完全持 有。
 
    當然,美國的金融危機,正是過度地分銷而聚成泡沫。隨著新金融監管制度的實施,這種以結構性產品和衍生型產品為主,不斷追求高利 潤率的經營模式也在改變,資產證券化的速度在減緩,信貸流向前者回歸。危機的教訓深刻地影響著全球銀行業的發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產品屬於中性 的金融工具,危機並未改變其屬性與功能作用。銀行經營方式從來不按傳統與現代劃分,只有各國監管政策、市場化程度之區別。
 
    中國的銀行在境外設立機構,當然按照所在國的監管要求與範圍經營,如同西方銀行進入中國,本土化之後才有生命力、競爭力。
 
    例如,外資銀行在中國一定會大抓存款、大設機構,因為豐富誘人的存款是經營貨幣最重要的資源,2009年存款餘額增長 25.35%,2010年增長高達44.71%,不少銀行存款翻番。又如,據披露的30家外資銀行的平均存貸比,2009年時高達149%,2010年降 為102%,2011年達到75%的監管限定。這就叫入鄉隨俗,適者生存。
 
    西方重要的資產管理、投行、衍生品等業務,其市場要素在中國尚在形成過程之中。例如,資產證券化之路仍坎坷難行,問題卡在宏觀調控指向的信貸規模上。由於貸款嚴格受到貨幣政策控制,銀行不得隨意突破,資產證券化等渠道具有避規模之嫌,自然難以興起。
 
    這就出了個經營難題:在銀行經營貨幣的範圍、渠道及產品有限的金融環境下,何以增加利潤?在一個缺少金融衍生品市場渠道的格局 中,信貸之外的富餘資金,只能進入債市及同業市場,購買企業債、金融債及國債等,更多存款資金被存款準備金、各種央票等吸納,因此,銀行頭寸反倒緊張,時 有周轉之困。
 
    簡言之,在西方是存款少的經營方式:市場機制強一些;在中國是存款多的經營方式,政策機制強一些,銀行與監管總是隨著存款起舞。
 
    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中,有多種因素必將改變現有模式,第一,假如存款規律改變了,存款增量變得少了,以至不足以維繫貸存比的底 線,影響到了信貸支持經濟的功能,貸存比控制的經營模式勢必隨之動搖和瓦解;第二,商業銀行發展中資本金短缺之困境,也將促使監管政策的調整改變。打開這 條溢出貸款的關鍵通道,便可從容地紓困;第三,金融國際化進程將推動銀行進入衍生品交易市場。中國銀行業在這個巨大的全球市場中,不能兩手空空,總做局外 人。這事關一國銀行的職責,你不去創造並將本國衍生品推向國際市場交易,就只能去交易國外的衍生品。當然,改革需要時間。發展中國未來金融衍生品市場,不 會採用管制貸款的消極方式,定會採取開放渠道的積極措施,來啟動市場。
 
    中西方銀行的模式何時會並軌?近期很難,但在未來五年到十年定會啟動,金融市場環境是決定性因素,創造完善的市場機制不易。當然,外部的市場因素變動很 快,例如,銀行存款多的狀態不一定能持久,這由存款人說了算,銀行說了不算。原先美國銀行業存款也不少,20年後變了,它的改變並非因利率市場化驅動,而 是國家向金融化演進所至。
 
    作者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4

工銀史上最大考驗 艾薩 Isaac Sofaer

2014-01-23  NM
 
 

 

今個月底,內地一間破產企業將有一筆高息貸款到期,金額達三十億元人民幣,將是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及六萬億美元影子銀行系統的測試。這筆巨債屬於一二年底倒閉的山西振富能源。工商銀行(1398)將這些債項包裝成質素好、回報高的產品,銷售予旗下北京私人銀行的客戶。當這些產品成功被賣出,工銀的收益十分亮麗。然而,貸款到期,公司資產貶值,誰來彌補工銀客戶投資失利,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內地散戶欠保障

回想起四年前的雷曼迷你債券事件,一些本地銀行輕易向被誘使購買垃圾金融產品的客戶賠償。這些銀行在銷售前有做好盡職審查嗎?大概沒有。它們保證產品的回報嗎?沒有,但它們或暗示有保證。所以銀行有責任補償客戶,而同時為了維護信用,它們還是賠償了。但在中國,事情可能不一樣。工銀有沒有對山西振富或其他高息貸款產品進行盡職審查?工銀有沒有暗示過有回報保證?我們無法知道全面的答案。但這些答案很大機會都是沒有。在香港,當事情涉及很多客戶,而且牽涉公眾利益時,我認為工銀會被強制賠償或結業。但在中國,就考慮進行賠償時,會對投資者有更多層面的考慮,即使他們可能是無辜的。工銀拒絕對客戶進行賠償,因為任何形式的賠償意味着承認犯錯。所以,當這些數以千計、遍布全國的銀行產品出現泡沫爆破時,銀行很可能都不作賠償。很多借款人可能破產,他們投資的項目亦可能爆破。

討厭的內銀股

內銀股價在過去一個月每況愈下,是有原因的。投資者愈來愈關心理財產品、影子銀行、一般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券,總和可能達五十萬億元人民幣。投資者會對償還能力和證券價值有所疑問,尤其當他們看見涉及的數額時,有懷疑是理所當然。雖然,並非所有債務和證券都質素惡劣,但只需要百分之五或五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資產,就足以產生極負面的影響。工銀會全力以赴拒絕賠款,來保障自身和中國整體的金融系統。問題是如果工銀在香港面對同樣難題時,中央當局會否插手?坦白而言,沒有人知道。但他們最低限度應該設置準則。較為確定的是,更多貸款和理財產品會被捆綁起來,一起腐爛;而投資者重蹈覆轍,又再購買。我現在真不爽中資銀行。我不想投資內地銀行業,也不想投資遇上中國經濟下滑時備受影響的行業。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783

今年最牛公募:工銀金融地產逆襲大牛市 收益達92%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90

winner1

今年,公募基金業績明顯好轉,一些後起之秀更是在基金排位賽中出盡風頭。

在上周五藍籌股大幅上漲後,工銀金融地產基金業績遙遙領先,成為今年最牛公募基金或成定局。

從截至12月26日的前三甲來看,工銀金融地產股票遙遙領先,今年以來收益率達到92.54%,該基金三季報中顯示重倉浦發銀行、中國太保、中國平安、中航資本、光大銀行、中國人壽等,均踏中這一輪“瘋牛”行情。其次是工銀瑞信信息產業股票和寶盈策略增長股票,今年以來收益率分別達到76.74%、73.58%。

昨日,上證綜指微漲0.33%,創業板指則低開低走,下跌2.39%,藍籌與新興之間的差距再次拉大。基金研究人士向《證券時報》表示,今年僅剩最後兩天,市場風格顯然還是偏向大盤藍籌,工銀金融地產奪冠應該不會有太大懸念。

近一個月以來,原本位於股票型基金第一梯隊的新興產業主題基金被眾多後起之秀超越。以中郵戰略新興產業為例,該基金2013年凈值增長80.38%,2014年上半年又增長39.42%,連奪同類產品業績冠軍。

根據金牛理財網的數據,12月4日之前,盡管藍籌已經開始第一輪強勢上攻,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仍然處在冠軍寶座,但12月5日開始,創業板的大幅調整導致其排名後移。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來中郵戰略新興產業排名降至第五,收益率為62.97%。

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三季報顯示,前十大重倉股中有九只均為創業板股票,另一只為中小板個股億帆鑫富,流通市值僅46.47億元。從其凈值變化來看,應未出現大幅調倉。盡管眼看著排名下降得厲害,仍然有部分基金經理表示,要堅守成長春天的到來。

深圳一位基金經理向《證券時報》表示,股票型基金想跑贏大盤是很艱難的事。

今年以來,上證綜指大漲50%。而同期有24只股票基金凈值漲幅超越大盤,排名靠前的股基收益也較往年普遍偏高。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魏璐向《證券時報》表示,

股票型基金排名能連續保持在前十很難,甚至保持在前三分之一都很難。現在市場風格還是偏大盤藍籌,預計目前的股基排名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19

開發工銀將退場 凱基銀行扛起獲利重任 開發金轉型商銀 完成最關鍵拼圖

2015-04-20  TWM
 
 

 

辜仲為了完成開發金轉型的大夢,近年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造計畫,除了購併萬泰銀行,加強消費金融業務,如今,台灣最老牌工業銀行——開發工銀也將退場,集團逐步轉型為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營運模式。

撰文‧梁任瑋

「二○○八年金融海嘯過後,是讓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認真思考轉型商業銀行的關鍵。」一位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簡稱開發金)前主管透露,就在辜仲入主開發金整整十年之後,終於,開發金一步邁入關鍵的轉型期,宣告從工業銀行轉入商業銀行市場。

在一九九○年代的台灣投資界,開發金旗下的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以下簡稱開發工銀)曾經是響亮的金字招牌,包括台北一○一前董事長胡定吾、聚鼎科技董事張忠本等,都是早期開發工銀培養出來的台灣金融投資人才,只要待過開發工銀投資部,等同於一張「就業保證」,成為許多券商、投資公司爭搶的人才。

到了劉泰英掌權時期,開發工銀更因為國民黨黨營事業色彩,而具有呼風喚雨的影響力。其後,隨著政黨輪替,○四年由中信辜仲入主,台灣投資環境也逐漸萎縮,開發工銀的直投部門規模不但變小,未來甚至要轉型為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看在外人眼中頗有感嘆。

「他想做的是成為摩根士丹利一樣的投資銀行,也因此,近十年投入大量資源購併券商;但金融海嘯後,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工業銀行業急速萎縮,而且作為一家金控不能偏重在券商業務,導致獲利來源的不穩定性太高。」這位開發金前主管表示。

因此,辜仲痛定思痛,決定大刀闊斧轉型。開發金去年九月購併萬泰銀行後,隨即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造計畫,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後,將在今年五月增資三八○億元,加上原資本額一九○億元,股本躍升至五七○億元,晉升為中大型銀行。

首部曲:合併大華證券

結合銀行業務發揮綜效

另外,開發工銀更加速轉型。金管會一聲令下,預計在一六年九月中之前繳回工業銀行執照,未來六年內也將逐步降低「直接投資」部位,由目前七百億元降至三百億元,以增加財務槓桿空間。意味著這家一九五九年成立的工業銀行,將正式轉型為商業銀行。

根據開發金規畫,為了提升凱基銀行的資本適足率,開發工銀預定今年五月一日,將屬於商銀相關業務的資產與負債,概括讓與凱基銀行,將減資三六○億元上繳開發金控,作為開發金控對凱基銀增資的主要資金來源;開發金預計對凱基銀行增資三八○億元,作為凱基銀支付給開發工銀的移轉對價。交易完成後,凱基銀總資產將超過五千五百億元,明年起,凱基銀行將成為開發金主要的獲利來源。

這消息或許不令人意外,但也凸顯台灣的工業銀行,長久以來受到兩個限制,一是無法吸收一般大眾的存款,自有資金比率高,直接投資沒有槓桿空間;另一個是無法經營商業銀行的業務,獲利來源顯得局限,從開發金過去幾年的營運績效不佳就可看出困境。

「凱基銀行就是銜接開發金轉型的橋樑。」港商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前主管王嘉樞表示,凱基銀行未來勢必得扛起過去開發工銀的貢獻,如何適度運用凱基銀行與凱基證券結合後的綜效發揮,將是開發金控轉型成功與否的觀察重點。

王嘉樞指出,凱基銀行的前身萬泰銀行原本是一家獨立小銀行,資源並不多;併入開發金後,除了開發工銀原本企金的業務可以互補,凱基證券是台灣第二大券商,旗下二十萬名證券存款戶,若可從其他銀行轉至凱基銀行,對於降低資金成本、提高利差應有幫助。

事實上,早在一二年,凱基證券合併大華證券,就已吹起開發三階段轉型的首部曲;今年第二階段是透過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將開發工銀業務釋出給凱基銀行,替開發工銀退場鋪路。

二部曲:吃下萬泰銀

改名凱基銀 要提升ROE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開發金吃萬泰銀的第一步就做得不錯,由於只付了一倍的股價淨值比,不算太高;儘管日前人事整合傳出紛擾,但萬泰銀的不良資產已大致清理乾淨,都是開發金接手後的利基。

另一部分,過去開發工銀營運模式單純,財務槓桿效率低,進而拖累資金運用效率,使得開發金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低於同業平均,而影響其評價;在與凱基銀行合併後,將提升開發金整體的ROE。由於凱基銀行過去受限資本額相對不大,業務推展動能薄弱;未來在開發金控資本移轉挹注下,可以發揮商業銀行更高的槓桿效益。

根據去年財報,凱基銀行的消費金融仍占獲利近五成,未來在資本額擴大的前提下,搭配景氣仍溫和向上,凱基銀行的放款業務勢必會再成長。

三部曲:創投基金管理

工銀將退場 接手直接投資最後,開發金轉型的第三階段是將開發工銀轄下的「直接投資事業群」業務轉換為「創投基金管理公司」(GP/General Partners),這主要是因應開發工銀退場後,直接投資金額將從七百億元降至三百億元。

根據開發金財報,開發工銀直接投資標的以消費性產品及服務業為最大宗,占比約三成;其次為工業及製造業,其中曾經讓開發工銀獲利頗豐的台積電持股比率已相當低。但一四年開發工銀直接投資業務稅前獲利貢獻仍達四十九.八億元,占開發工銀全年獲利五八%;一五年獲利來源主要還是靠處分直接投資,以開發工銀直接投資帳上至去年第三季未實現利益還有六十四億元來看,應該還是遊刃有餘。

不過,創投基金管理模式需要時間做出績效,也必須花費更多心力,才能對外籌集更多資金。因此,去年開始,開發工銀就已持續發行五檔私募股權基金,並籌設另一檔創投私募基金,對外募了二五○億元。

「開發工銀這兩、三年最大的轉變,就是學習放下身段。」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為了獲得投資人青睞,開發金將從過去直接投資較為強勢的姿態,轉化站在客戶立場著想的服務業角色。

此外,開發金也積極爭取外資機構認同,但根據已接觸的外資法人認為,開發金仍需要令投資人更興奮的故事與利多題材支撐。王嘉樞表示,以開發金目前ROE僅七%,要追上一線金控的一○%至一五%以上的水準,除了將閒置資金作更有效率的運用,獲利模式要更穩定,不要受景氣波動影響,才會更得到市場肯定。

開發金轉型 得靠三大引擎互補

── 開發金組織架構

開發金

成立:2001年

董事長:陳木在

資本額:1534億元

凱基銀行(原萬泰銀行)

成立:1992年

董事長:魏寶生

資本額:570億元(增資後)

主要業務:消金、企金

凱基證券

成立:1997年

董事長:許道義

資本額:460億元

主要業務:證券經紀、承銷

開發工銀

成立:1959年

董事長:張家祝

資本額:206億元(減資後)主要業務:企業融資、 直接投資未來企業融資業務將轉給凱基銀行;直接投資業務將轉換為「創投基金管理公司」。

工業銀行vs.商業銀行差異

工業銀行 商業銀行

目的 協助生產事業轉型,並進行直接投資 對企業及民眾提供存款及消費性貸款分行數 不得超過10家 只要金管會許可,並無限制最低資本額 200億元 100億元資金來源 發行金融債券、法人存款 個人、企業存款主要收入 投資收益、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整理:梁任瑋

凱基證券 開發金的金雞母開發金控即將轉型為商業銀行步入新的里程碑,在旗下成員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由開發金大股東辜仲創立的凱基證券,在去年證券商承銷業績排名亮麗,不管承銷金額或件數,均拿下市場龍頭寶座。

凱基證券去年營收155.8億元,稅前獲利36.1億元,其中承銷部門貢獻卓著,凱基承銷件數高達48件,總承銷金額287.25億元,比第二名富邦證券的117.08億元高出一倍多。

亮麗成績背後,其實是一場場貼身肉搏戰。

據了解,凱基證券在合併以承銷見長的大華證券之後,如虎添翼;加上近年從外資圈找來麥格理資本證券前分析師呂穎彰、劉明龍等人,分別擔綱研究部主管與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再加上對蘋果供應鏈相當熟稔的郭明錡,提供承銷團隊相當扎實的產業研究資源,皆有助於爭取發行公司在選擇承銷商辦理初次上市櫃及推薦興櫃掛牌時,有較大優勢。

凱基證券不僅扮演開發金控金雞母的角色,在海外布局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三大獲利引擎承銷、經紀、債券均衡發展下,將領銜開發金打南下亞洲盃,希望延續過去10年在東南亞累積的成功在地化經驗,發揮集團最大綜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80

這家新銀行衝數位化 把星巴克當通路 台灣工銀改制王道銀行「信用卡教父」復出教戰

2016-03-07  TWM

它,是一家只有六家分行的新銀行,又在金融業收益微利的歹時機出生。毫無零售客戶基礎的王道銀行,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生存?

二月二十三日,有台灣「信用卡教父」之稱的前中信金控副董事長羅聯福,在台灣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陪同下,聯袂為即將在今年底開張的王道銀行企業識別標幟「O-BANK」揭牌。

擔任王道銀行最高顧問的羅聯福,不僅繫上台灣工銀標準的橘黃相間斜條紋領帶,還帶著最佳拍檔──前中信銀個金資深副總張儉生共同露面,信用卡教父的復出,儼然成為台灣工銀轉制商銀過程中,業界最關注的焦點。

儘管羅聯福自陳,重出江湖是受老長官駱錦明的感召,但以王道銀行僅有六家分行的迷你規模,羅聯福的起手式仍動見觀瞻。原因在過去三十多年,他替老東家中信銀奠定台灣最大信用卡發卡銀行的龍頭地位,十分嫻熟消金市場策略操作。

「王道銀行初期不會發信用卡!」擅長掌握媒體語言的羅聯福,一開口就先丟出震撼彈,他將王道銀行定位為網路銀行,要發展手機支付,並在五年內衝到數位銀行第一名,顛覆傳統銀行的遊戲規則。

不發信用卡

發行簽帳卡,降資金風險事實上,王道銀行以網路銀行發展消金,可以說是在勁敵夾殺下,不得不殺出的一條血路。

「如果你是一家現在才成立的新銀行,面對高度成熟的信用卡市場,有什麼優勢?」羅聯福說,王道銀行身為後發者,很難去競爭殺到血流成河的信用卡現金回饋市場,更何況這塊市場也近乎無利可圖。因此,王道銀行不發行信用卡,以銀行簽帳卡為主,一方面可以降低墊付客戶的資金成本與風險貼損,並贏得兩個族群:一是從不用循環利息的客戶;二是因雙卡風暴無法申請信用卡的客戶或學生;而且不須徵審流程,可以加快發卡速度,這正符合互聯網金融重視效率的精神。

不衝分行數

走網路銀行,追科技腳步除了消金業務起步慢之外,王道銀行此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面席捲金融業的Fintech(金融科技)革命。

對此,駱錦明的營運基調很明確,就是王道銀行將走向虛擬通路,推出三大服務,包括:機器人理財、空中理專對談與派駐「O-Kids(王道銀行服務人員)」和客戶相約在咖啡廳。「全台星巴克近四百家、通路比任何一家銀行多,可透過各種形式進行服務。」他自豪地說。

當科技打破金融業的高牆,從傳統銀行走過來的羅聯福感受更深,「近半年來,為了學習金融科技,我一直在把過去的觀念『丟掉』,轉換思惟!」過去從不使用通訊軟體LINE、微信的他,透露他加入王道銀行後心境上的轉折,更可看出這位金融老將對於銀行業仍有充沛的熱情。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迺鋒觀察,金融科技最重要的價值,正是它取代了傳統銀行不夠有效率的部分,「不要小看銀行提供『線上開戶』這項服務,這就足以讓不少銀行櫃員失業,未來的銀行得變得像科技公司,這股風潮已經在歐美等地展開。」郭迺鋒認為,金管會開放的線上業務愈來愈多,未來類似櫃枱收付等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因此王道銀行直接從數位銀行切入,原本分行據點少的劣勢,反而意外成為優勢。

攻房貸市場

鎖定轉貸戶,成收入來源另外,各銀行的核心業務房貸,王道銀行也不缺席。瞄準國內購屋貸款金額高達六.一三兆元,儘管房地產不景氣,但仍是銀行放款的主力,也是維持資金流通去化的重要管道。因此,王道銀行的作法是直接鎖定「轉貸」客戶,擔保品都已經過其他銀行審核,可降低踩到不良資產風險,若搭配長達三十年以上的房貸還款期,初期目標可以衝到一百億元,成為穩定收入來源。

一位民營銀行業者指出,台灣商業銀行競爭,在金控資源挹注下,大者恆大趨勢愈來愈明顯,這使得獨立銀行和金控之間的落差逐漸擴大。因此,同樣也是由工銀轉商銀的開發金控,不僅在前年購併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以增加分行通路,並想辦法結合同集團開發金控旗下的凱基證券,跨售財富管理商品,就是為了拚消金市場的綜效。

相較之下,王道銀行在分行數不多的情況下,要發展虛擬通路,雖然可以大幅節省實體銀行的營運成本,但也有三個挑戰要面對。首先必須砸重金強化後台資訊系統,才能滿足客戶各式各樣的線上需求;二是面對台灣狹小的市場,短期內線上開戶人數無法和實體銀行相比,如何擴大客源以維持獲利;第三則是如何整合原來台灣工銀的業務滲入商銀,將企金客戶轉換到消金業務,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羅聯福小檔案

出生:1950年

現職:王道銀行最高顧問

經歷:中國蘇州銀行顧問、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

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

成績:打造中國信託成為台灣最大信用卡發卡銀行,市場人稱「信用卡教父」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1

工銀租賃交付第300架飛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265.html

近日,隨著工銀租賃成功向廈門航空交付一架波音B737-800飛機,至此,工銀租賃航空交付的飛機資產數量達300架。

截至目前為止,工銀租賃經營和管理的飛機總規模達到544架,其中待交付飛機244架,居國內飛機租賃行業第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工銀租賃交付運營的270多架商用飛機中近200架為經營性租賃,占比超過70%,經營性飛機租賃總資產逾600億元。

目前,融資租賃和經營性租賃是飛機租賃的兩種最主要的方式。有關人士稱,經營性租賃是真正具有融資租賃特色的業務模式,對融資租賃的公司的技術要求更高、專業性更強、涉及面更廣。經營性租賃資產也是國際通行的衡量一個企業實力的關鍵指標。

經營性飛機租賃比重超過70%

工銀租賃擁有近200架經營性租賃商用飛機,在其交付運營的商用飛機中占比高達70%,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比例上,工銀租賃在國內飛機租賃公司中都處於首位。

經營性租賃是飛機的主要模式之一,出租人將飛機出租給承租人,在租賃期出租人擁有飛機的所有權,而承租人獲得飛機的使用權,在租賃期出租人不能完全回收飛機的購買成本時,出租人依靠飛機的再次租賃或進行殘值處理回收投資和獲得利潤。

“就工銀租賃而言,經營性飛機租賃的租金收益是其主要經常性收入來源。此外,飛機殘值處理,也能給公司帶來較大收益。在飛機采購、融資結構安排、租賃資產管理和物流等一系列環節,工銀租賃憑借專業能力取得市場優勢及附加值。”工銀租賃航空金融事業部主管、董事總經理姜波稱。

對於航空公司,一方面,飛機經營租賃業務能增強航空公司經營的靈活性、決定權,還可以減少飛機運營的各種成本。另外一方面,飛機經營租賃減少了航空公司的當期開支,增強了杠桿率,擴大融資來源,優化資產負債表。

另外,飛機經營租賃還可以避免資產貶值。由於經營性租賃方式,飛機的殘值是由租賃公司承擔,航空公司不用考慮飛機的貶值等因素,可以降低航空公司的資產風險。

姜波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工銀租賃航空租賃業務勢頭良好,不良率為零。

航空資產境內外總規模逾千億元

在工銀租賃整體利潤提升的同時,其航空業務也在蓬勃發展,截至到目前,工銀租賃航空資產境內外總規模逾千億元,資產規模在國內處於首位。

截至到2015年末公司總資產3,087億元,凈資產225億元 ,利潤為156億元,年度實現凈利潤33.12億元。

姜波稱,工銀租賃航空業務開創了馳名中外的保稅租賃、出口租賃、聯合租賃等一系列新型產品,打破了外資飛機租賃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壟斷。目前,工銀租賃已經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成功展開了航空業務,以國際化的思路和視角,共為60多家優質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9

工銀租賃獲發改委企業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批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536.html

6月13日,第一財經獲悉,工銀租賃近日獲得了國家發改委關於2016年度企業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的批複。此次國家發改委選擇21家企業開展2016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工行、國開行、中信集團、招商局集團、中鐵建總公司、華為、海航等企業在列。

根據試點工作安排,試點企業在年度外債規模內,可自主選擇發行窗口,分期分批發行,不再進行事前登記,待發行完成後及時報送發行信息。

發改委稱,鼓勵試點企業境內母公司直接發行外債,適當控制海外分支機構和子公司發行外債。鼓勵外債資金回流結匯,由企業根據需要在境內外自主調配使用,主要用於“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和城鎮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創”、高端裝備制造業、互聯網+、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擴大有效投資。

其中,金融機構發行外債應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發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控制外債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交叉投資、自我循環。

第一財經獲悉,工銀租賃是唯一在首批試點名單上的金融租賃公司。

一直以來,對於融資租賃行業來講,外匯資金來源有限是行業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一個瓶頸。飛機等一些特種大型機械設備的生產基地集中在國外,租賃公司要購買這些租賃物,就需要付給生產商一定的外匯資金。

一般來說,外匯資金最為傳統的來源渠道是人民幣購匯。但國內企業人民幣購匯不但購匯成本高,而且易受匯率波動的影響。境外發債、向境外銀行借款等就成為國內租賃公司解決外匯資金最為看重的渠道。

在這方面,工銀租賃從成立不久就開始了積極的探索。2011年1月工銀租賃獲得2000萬美元短期外債指標,成為首家獲得短期外債指標的銀行系租賃公司。2011年3月30日,工銀租賃利用短期外債指標,成功從摩根大通銀行香港分行融資2000萬美元,這開創了國內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利用外債指標參與境外融資的先河。

到了2011年11月30日,在國際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工銀租賃又抓住短暫出現的較為有利的時機,成功完成7.5億美元債券發行工作。此舉再次為國內金融租賃公司開辟了境內租賃公司發行境外美元債券的先河。

2015年,工銀租賃以境外項目公司為發行人發起的50億美元境外中期票據計劃成功建立,並順利在全球進行15億美元的首次債券發行。

工銀租賃成立於2007年11月28日,是國務院確定試點並首家獲中國銀監會批準開業的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是工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110億元人民幣。目前,工銀租賃的市場份額、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均列行業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0

工銀瑞信原基金經理“老鼠倉”獲利赴三亞買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151.html

來自媒體的消息稱,6月21日上午,北京市二中院審理了原工銀瑞信基金經理王某涉嫌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一案。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該案中的王某即工銀瑞信原基金經理王勇。

消息顯示,王勇任工銀瑞信旗下多只產品基金經理時,用親戚名下的證券賬戶同時買入或賣出所操作的股票,4年間獲利249萬余元。

也就是說,王勇在任職基金經理之前,有涉嫌私自開設“老鼠倉”的嫌疑——這一行為,不僅為行業所詬病,同樣也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

《刑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公開資料顯示,王勇先後在慧聰國際咨詢有限公司擔任銷售主管,香港新世界數字多媒體公司擔任市場經理;其於2007年加入工銀瑞信基金,曾任研究員兼專戶投資顧問,2011年11月7日起擔任工銀消費服務行業基金的基金經理,2011年12月27日起擔任工銀保本混合基金基金經理,2013年2月7日起擔任工銀瑞信保本2號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基金經理,2013年6月26日起擔任工銀瑞信保本3號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

2015年1月13日,工銀消費服務、工銀保本混合等公告王勇於1月9日離任,離任原因是“根據公司工作需要和人員配置狀況”,並“繼續擔任公司研究部副總監”一職。

據悉,檢方認為王勇利用管理上述基金賬戶組而掌握的有關投資決策、交易等方面的信息,違反規定,使用其實際控制的“王某”和“馬某”的證券賬戶,先於或同期於基金賬戶組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獲利共計249萬元。

本報記者發現,“老鼠倉”的作案手法大多是大同小異:利用因職務便利掌握的有關投資決策、交易等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交易活動,並操作其實際控制的股票賬戶,先於或同期於基金賬戶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表現為趨同買入並趨同賣出。

本月來,已經有多起“老鼠倉”案件宣判。6月8日,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發布消息稱,易方達基金原投資總監及積極成長基金經理陳誌民涉嫌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並獲利巨大,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人陳誌民有期徒刑4年,處罰金2830萬元,追繳違法所得約2826萬元。

另一例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獲刑的是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中心原高級經理曾宏。其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買賣股票97只,累計成交金額達4.3億余元,非法獲利共計119萬余元。

據法制晚報,王勇獲利的249萬元用於在三亞買房。2015年11月,王勇到北京公安經偵總隊自首,並退還全部非法所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38

深度丨工銀瑞信900億巨無霸基金緣何誕生

在監管層調控委外業務、公募基金放緩機構化擴張步伐的當下,擁有中國第一大銀行工商銀行股東背景的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工銀瑞信”)仍在這條賽道上繼續沖刺,並引發了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內人士的關註。

3月1日,工銀瑞信發布公告稱,工銀瑞信豐淳半年定期開放債券基金(下稱“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代碼004032”)成立,首募金額909.4023億元,2月21日至23日短短三天產生1442萬元的利息,基金成立伊始規模達到909.5465億元。如此“巨無霸”基金,對應的投資者人數僅223戶,且基金金額中還包括工銀瑞信內部員工認購的3299.23元。若不出意外,它即是一只典型的委外定制基金,且極有可能是工商銀行一家或者與其他金主“拼單”定制而成。

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巨量發行情況絕非監管“松綁”的信號,實際上僅是前期獲批而未發的、數量極為有限的存量殼資源得到釋放。此前,第一財經也曾發表《監管收緊下的公募委外出路:殼資源仍是重要承接平臺》等多篇文章解讀這一現象。

不過,工銀瑞信900億巨無霸問世在業內看來,足以彰顯基金公司成長過程中股東的重要性。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稱,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未來基金行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北京一家非銀行系且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稱,中短期來看,即便政策調控的預期,但強者恒強,有強大股東資源的基金公司的機構化業務還將繼續擴張;但在資管行業統一監管不斷深入的將來,基金行業的發展遲早會回到業績本源而非規模擴張的初衷上。

殼資源稀缺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業內關於監管以窗口指導形式調節新基金發行節奏及限制純債、混合類定制基金發行的傳言,在過去一段時間得到了印證。這使得現存的已獲批而未發行的、低費率且基金契約符合機構偏好的產品“奇貨可居”。

據Wind資訊統計,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份的三個月里,128只上報的公募基金產品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獲批節奏分別為12月79只、1月40只、2月9只。另一方面,證監會接收基金公司新基金申報材料的次數也在遞減,相同時間內,分別接收申報材料84次、49次、12次。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監管態度的轉變並不意外。他稱,自劉士余上任證監會主席之後,監管力度就不曾弱化過。在委外業務的調控上,監管的初衷是讓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的重心逐漸回歸到業績的本源上而非盲目擴張規模。“只不過,這項事業任重道遠。”

眼下,從基金公司經營層面來講,委外業務仍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各家基金公司仍願意在監管應許的範圍內有所“作為”。在委外新基金供應近乎斷貨的背景下,各家基金公司手里或多或多積累了一些已經獲批的存量殼資源成了承接委外業務的首選載體。

這一次,殼資源的稀缺性在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其證監會的申請材料接收日為2016年9月21日,通過審查的決定日為2016年11月23日。歷經3個多月的等待後一經發行便“一鳴驚人”:首募規模超過900億,成為有史以來首發規模最大的基金產品。此前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曾表示:“在新基金發行困難之後,存量的殼資源價值大幅提升,在接受委外業務時,單獨一單2、3億的,就不願意接了。起點都要10億或者以上,即便首募可能是2億,但成立之後機構資金會陸續打進來。”

除了規模外,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的發行也有其他出乎業內意料之處,比如它是一只半年期的定開債基金。自2016年以來,定開債基成了機構定制的熱門,為了便於加杠桿、提高收益,定開債基的“定制期限”一度被拉長,三年期、五年期產品層出不窮,7年期也有問世。對於這只巨無霸基金半年的封閉期,有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大致上應該是迎合資金提供方的需求;另有大行投資經理則稱資金量過於龐大,基金公司有建倉壓力需要半年的封閉期;而工銀瑞信基金回複稱此舉是為了滿足客戶層面的需求。

在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發行之後,工銀瑞信手中的存量殼資源極有有限,其產品庫中最晚獲批的基金——中債—國債(7-10年)總指數基金在去年12月5日獲批後、今年1月4日成立,首發規模2億,持有人戶數331人,符合定制基金的特征;另一只獲批時間較晚的工銀豐益一年定開債券基金於2016年9月14日獲證監會接受材料、11月8日獲批,12月7日發行成立,首發規模175億元,持有人戶數226戶,亦符合定制基金的特征。

在殼資源奇貨可居時代,工銀瑞信旗下還有一只於去年11月15日獲批的豐實三年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待字閨中”,亦有可能為又一只體量出眾的定制基金。

風格變換

在低費率、符合定制需求契約特征的存量殼資源釋放後,未來基金定制化或將大幅降溫。

據Wind資訊統計,自去年12月基金成立數量213只創出歷史最高峰以來,基金發行節奏正在放緩。今年1月93只基金成立,2月68只成立,3月以來16只成立。在這些新發基金中,很大一部分與工銀瑞信豐淳定開債一樣是前期獲批的、存有定制特征的基金。

另從外部需求來看,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資金提供方的委外需求將有所抑制。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日前發布研究報告分析了委外業務的成因。它稱,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國處於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的傳統主營業務存貸差收益較為有限,另一方面為支持經濟,央行自2014年底以來實施了穩中偏寬的貨幣政策,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從2015年初開始,銀行間市場利率持續維持低位,包括債券投資、同業業務等等傳統金融業務利差空間快速縮窄。這意味著,銀行業的兩大傳統業務的盈利空間收縮,均陷入資產荒。剛好又是近幾年,按照監管高層的部署,陸續有不少農合行、農信社改制成為農商行,其投資範圍在擴大。換言之,有更多機構加入了爭奪有限的資產的競爭之中來,資產荒有所加劇,全行業呈僧多粥少局面。

在資產荒背景下,委外逐漸成為中小銀行的常用業務模式。起初,委外是因為很多中小銀行初次涉水投資業務(包括理財和自營資金的投資),缺乏相應的人才技術,因此從外部“購買”投資服務,聘請專業投資管理機構為其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或投資管理服務。但在低利率、資產荒背景下,委外又承擔了加杠桿、加錯配以提高投資收益率的職能。

2015年上半年盡管A股牛市,但銀行資產對風險偏好的承受向來極低,對權益市場望而卻步,而自當年下半年股災發生之後,委外流入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漸成潮流。國泰君安稱,根據經驗,2016年主流的委外產品收益率在4.5%左右。而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2016年9月公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顯示,銀行上半年理財發行成本在3.7%左右。同業存單(CD)發行成本低於此,約在3%以上。而當時債券收益率卻很難達到這一水平,比如很多信用債收益率僅在3.5%左右,因此直接投資是很難實現收益的。因此,銀行將表內外資金投資於委外產品,能夠獲取利差收益。

在資產配置荒時代,委外產品與成本的利差收益的驅使下,定制類產品大幅擴容。據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基金的總數量約為633只,資產總規模約為10753.5億元,其中,委外定制基金(債券基金類)的占比約為80.53%。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如今銀行的委外訴求極有可能大幅降溫。興證固收研究團隊近日稱,受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同業監管的影響,投資者普遍感覺到今年的新增委外規模將可能出現明顯放緩,一是因為監管指標可能超標,二是對今年債市並不看好。但有個別機構表示,因去年委外規模較小(業務剛剛開展),今年有較大的擴充動力,委外規模仍有不小的增幅。總體來看,投資者對今年的委外擴張比較謹慎,增量也不會太多,對今年的委外要求做好安全墊、節奏放緩、預期收益放低、保持絕對收益和多策略目標,更加註重委外的質量。

MPA是央行於2015年底提出的、用於季末對銀行全部資產進行考核的打分體系,又稱為廣義信貸類考核。它的前身為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信貸管理,此次升級最大意義在於限制銀行將表內資產表外化、壓縮監管套利空間。而央行官員在公開場合則表示MPA將於今年一度開始事實。

另一方面,存量委外業務也可能面臨調整。有券商分析師稱,不少委外賬戶業績不大預期甚至虧損,但存量的委外規模還沒出現大額的贖回。但普遍擔心:1、同業監管除影響新增的委外業務外,也可能影響存量,因為部分中小銀行監管指標本身已經超標。2、15-16年委外業務擴充明顯,多簽訂2-3年合同,但贖回與否是根據業績考核,今年1季度為業績考核高峰期,業績不理想的管理人面臨被贖回壓力。有投資者表示,近期確實在對收益做得不好的賬戶進行清理和贖回,而對部分業績較好的管理人則可能追加,這個過程會加大債市的波動。

工銀瑞信市場部人士在向第一財經回應巨無霸基金問世時,強調了自身的固收業務實力。該公司目前固定收益投研團隊近50人,基金經理從業經驗平均近10年,多只固定收益類產品長期業績表現突出,5只基金躋身2016年同類排名前10,15只基金近三年給投資者帶來的年化回報達10%以上。

基金行業的放緩委外戰線的趨勢時並非泥沙俱下。對於一些有強大股東資源的基金公司而言,受到的影響似乎並不大。興證固收研究團隊稱,MPA對同業理財考核對大行影響不大,但中小行有明顯的制約,普遍認為理財的增速會下降。

若按此標準,作為中國一大銀行的工商銀行或許在委外業務投放上的收縮程度並不明顯,而作為“親兒子”的工銀瑞信則將進一步享受到基金行業的相對優勢。

行業政策影響

基金行業在不久之後,將迎來又一輪監管。一旦政策落地,委外業務降溫將是大概率事件。

在去年年末,當債券市場巨震、貨幣基金頻現巨額贖回、監管調控基金發行節奏等事情之後,基金行業人士早有預知,針對基金委外定制業務的政策調控即將來臨。而開年之後,證監會便召集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討論會,並在會上談到了多則針對開放式基金流動性管理的意見。其中包括在新基金發行時,單一機構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參與認購產品,以發起式、共擔風險的形式來運作基金;存量基金規模中,單一投資者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不再接受個人投資者的申購;貨幣基金根據前10大持有人的客戶集中度分類限制組合剩余期限,比如80%對應30天、50%對應60天、20%對應90天。

盡管上述意見還處於征求、討論階段,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基金行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而股東實力的重要性將會進一步體現。有行業人士稱,未來基金行業將分成兩類,一類是銀行系基金,另一類是其他公司。2016年基金公司排名中,多家銀行系公司充分顯示了實力。工銀瑞信超越華夏和易方達排名行業第二,中銀、建信、招商擠進前十。

在監管收緊預期下,股東方對基金公司機構業務的支持能力將有所分化。在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強者恒強,大型商業銀行還將會把一些業務平移、外包至旗下基金公司平臺。“或許,這也將成為公募基金行業未來監管調控的一大方向。”上述北京市場部負責人稱,一家優秀的基金公司的追求不應該是規模導向型,而應該回到持有人業績至上的本源上,專業的人應該做專業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