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職場的言論自由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16.html
最近朋友C君的公司發生了一件事,話說某部門的經理一向都和下屬不咬弦,很多同事都相繼離職。輪到其中一位同事辭職,公司的HR例牌轉閱「散水卡」給各同 事簽名留言。不知是否年少氣盛不夠成熟,還是故意玩嘢要示威一番,該部門的supervisor竟然在卡上留言說「恭喜你不須要再睇狗的面色來做人了」, 而且字裡行間盡是負面說句。由於散水卡是轉閱的,所以公司各同事都看見。

後果當然不難估計,這位supervisor不單給大老闆「照肺」,還即時收到公司的警告信,再犯即炒。事後supervisor大感不滿,認為自己只是講真話,公司扼殺言論自由云云。

其實C君的公司太仁慈,換了是我必炒無疑。或許你會說我有冇搞錯,但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想,就算該經理是如何差勁,下屬也不應公然用「狗」這些字詞來侮辱 人。雖則散水卡是寫給離職的同事,但會在公司互相傳閱,此舉等同公開宣戰。況且身為supervisor的,好歹也算是中層管理人員,不單沒有幫助公司安 撫下屬去解決問題,反而帶頭散播負面情緒,下屬看見怎樣想?既然此人如此不滿,早晚會辭職,在公司來說,實在留不得。

職場從來只講權力不講公義,要求有言論自由,是否幼稚了點?

話說回來,其實那位經理應要負最大責任,與下屬不和而令職員大量流失,除了影響士氣,更重要是影響部門運作。或許經理想珍此機會來個部門大換血,但有過養 魚的都會知道,為魚缸換水時不可以一下只全換上新水,一定要留下部份舊水,否則魚兒會不適應而死掉。況且新人訓練需時,又要投放大量資源,大換血是得不償 失。

我一向認為,維持同事之間的和諧是很重要,這裡說的和諧不是「一言堂」或「統一思想」,而是大家彼此尊重,就算同事和自己有不同意見,做經理的也要虛心聆聽,並且解釋不同意的原因。抱著「我是經理說了算」的態度去管理一個部門,我不敢說一定會失敗,但可以肯定不適合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2

什麼是自由現金流!駁 基本面通訊社 兄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1uza.html

前兩天看到 基本面通訊社寫的一篇博文「茅台之外,再無投資?」有感而發。

首先本人敬重  基本面通訊社兄。之所以能看到這篇文章就是因為 我加+了他關注。

但我認為自由現金流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哪裡說得不對,請儘量指出,權當是我向您學習,拋磚引玉。

我不是學經濟學的,如有錯誤,請指出。

假如您嫌文章寫得太長,直接看下面的例子就行!

 

————————————————————————————————————————————————

 

首先 一般對自由現金的認識為 :

自由現金流量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經營活動現金流-資本性支出)

這個解釋過於簡單,粗糙。容易產生誤解。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經營活動

首先「經營活動」指的並不是主營業務這類的狹義概念。而是指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即廣義的企業經營。

包含企業的全部活動在內——即企業的一切活動。

現代經營概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活動,只要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即經過籌劃、控制、組織、實施等經營職能,使其達到期望目標(目的)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

所以: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廣義上)

即: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都是經營活動現金流(廣義的)

即:廣義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

由此可見:「有博友在該文評論中提到云南白藥2011年經營現金流為負,這個也不能投資。」裡所講的「經營現金流」和我講的「經營現金流」不是一個。

 

資本支出

資本支出:會計上視為固定資產增值的所有經費支出,如房屋、機器設備的購置費,為延長設備使用年限或提高設備性能而支出的所有費用等均是。

這個概念有點太會計化了,報表化了,不是自由現金流當中的「資本支出」。

自由現金流中指的是 不自由的資本支出。

 

自由

既然大家都說自由,那就要講講何為不自由了。

企業為了不在:維持銷量,長期競爭優勢和財務實力,失去根基。必須把部分收益再次投入。(現金也是一樣)

然而這種投入只能維持現狀(企業現有的態勢),不能提高企業實力。(市場佔有率,行業地位等)

這就如同逆水行舟,它只能讓你不掉隊,而不能讓你前進。(即為了保持持續穩健的盈利能力,不在競爭中落後而必須做出的努力)

因為如果收益(狹義上)不變,但是失去了穩健的盈利能力或是在競爭中落後了。那麼實際上自身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

以上的這種資本支出就是不自由的。——因為不支出的話有會受到更大損失。

減去不自由的,自然就剩下自由的了。

 

————————————————————————————————————————————————

 

什么是自由现金流!驳 <wbr>基本面通讯社 <wbr>兄

例:

一個健康的農民,在一年中他用100斤稻種收穫了1000斤稻穀。

他只要吃200斤就能餓不死,但是他會漸漸虛弱下去,明年只能減少播種,這必然使他明年的收成下降。

而為了保持他的身體健康他必須吃400斤。

假如他吃600斤的話他將變得更加強壯,明年能種更多的地收穫,更多的糧食。

問這個農民今年能餘下多少糧食?(真實收益是多少)

 

插播一條信息:雖然多數企業都足額計提折舊,但是一般來講:即使只是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僅僅用計提的折舊是不夠用的。(做過實業的人都知道,重置成本通常還是很高的)所以「維持健康」的成本要高於「餓不死」。但是不是絕對的。

 

一般會計方法認為:他的餘糧為700斤(1000-100-200)。因為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在會計計算中並不是一種虧損。雖然實際上它是。

 

自由現金流看法:他的餘糧為500斤。(1000-100-400)。因為開始時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年後他還要是健康的這才合理。

因為假如他只吃200斤的話,他明年的收成會下降。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最終必然餓死,所以400斤實際上是必須的。

 

———————

 

有人會問:假如他吃600斤怎麼算啊?

首先他比僅僅維持健康又多吃了200斤(400-200)。這200斤是非必須的。

他之說以多吃200斤,是為了來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所以實際上那多吃的那200斤是一種投資(為了來年更好),而不是當年的成本。它是利潤再投資,實際上它已經是利潤的一部分了。(折舊計提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即寫在成本欄裡的利潤)

註:那200斤實際上轉化成了「更強壯」。實際上利益並沒有減少。只是利益的存在方式轉變了。但那也是確確實實的收益,和單純的成本是不同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產生的:超出必須支出的支出,實際上是投資。不論它被寫在報表的那個項目中。

所以他的收益為500斤。(1000-100-400)。假設「更強壯」的價值正好相當於200斤,當然更高就更好了。

 

註:雖然在上面我所說的折舊隱含著設備折舊的意思,但是實際上你的品牌,銷售渠道,技術 等等的都有折舊。都需要資金維持。

 

—————————————————————————————————————————————————

 

繼續回到概念上來。

自由現金流指的是:企業所有的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必須的資本支出。

即,企業手上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量。

 

自由的現金通常只有兩個去向:現金分紅,投資。

現金分紅很簡單。

我講一下投資:因為已經是自由的了,所以沒有必須的支出。

 

無論是把錢用於經營活動(狹義)還是投資活動(狹義)只要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就都是廣義的投資。

投資活動(狹義)獲得的現金流之所以不寫在經營活動裡,主要是因為企業的主營業務範圍。但是現金流就是現金流。如果企業的主業範圍擴大,就可以寫進去了。所以只是個會計問題,不是估值問題。

 

籌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因為是別人借你的,你早晚要還(不論是還現金,股息,還是科技技術)所以只是暫時用用。今天的「自由」,明天就「必須」了(必須還)。並不是可以長期自由支配的。

 

----------------------------------------------------------------------------------------

 

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能為正嗎?

可以!

假如一家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它在已經可以維持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在以下方面大力投入。(即在已經滿足必須的需求之後的投入)

主動在科研(為了更好的發展)廣告(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等 ,大力投入。——直到使經營現金流為負。

主動在有良好的時機的前提下:戰略投資(為了更好的戰略發展)等,加大投入。——直到使投資現金流為負。

在已經足額回饋股東的基礎上,主動提高現金分紅比例(與投資者建立良好的關係)——直到籌資現金流為負。

 

這樣3項就都為負了。因為的是以上3項是在滿足了必須的前提下,為了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所增加的投入。

雖然不能長期這樣做(因為現金會快速耗盡)。但是由於管理層可以輕易的減少這些方面的投入,使現金流隨時都可以再次轉正。所以並沒有多大的風險在裡面,更談不上什麼現金流危機。

它只是投入超出必須的部分過多而已,但這部分是非必需的(即自由的)。所以並不影響自由現金流。

所以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也能能為正。

 

很多初創期的企業現金流為(- - -),這很正常。並不是說它就沒價值。很多高速成長的企業也一樣。

 

——————————————————————————————————————————————

 

很多人,用未來幾年企業的實際利潤(估計值,不是會計利潤)貼現。算出企業價值。

這實際上和用自由現金流估值是一樣的。

正如,成長也是一種價值,(因為成長所以更具價值)。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

自由現金流也是一種利潤。它是實收實付的利潤(會計利潤是權責制的)。從錢拿到手的那天,開始進行貼現,才更有道理。

 

自由現金流=會計淨利潤+折舊等非現金成本-必須的資本支出

所以自由現金流是比會計利潤更加 實際的利潤。(實收實付制,必須的成本和再投資分開)

 

——————————————————————————————————————————————

 

自由現金流究竟是多少,誰也不知道。他永遠只是一個估值

(究竟為了維持健康需要吃多少飯,誰也說不出個清楚)所以必須的部分只能靠估計。

能不能估准,要看你自己對企業的瞭解程度。(刨掉必須支出後,企業還能剩下多少現金用於分紅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92

童書業務員大翻身 坐擁七千萬身價 三方法看價量 蔣世平40歲享財富自由

童書業務員大翻身 坐擁七千萬身價 三方法看價量 蔣世平40歲享財富自由



三方法看價量 蔣世平四十歲享財富自由從月領三、四萬元的小業務做起,投資股市資歷長達二十二年的蔣世平,曾經一度賠光積蓄;領悟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技術分析心法,再次東山再起後,讓他一度在股市手握七千萬元資金,雖然中間賠錢的次數也不少。

但他認為,只要能夠掌握「大賺小賠」的原則,嚴守停損紀律,就能持盈保泰。

撰文‧林心怡

「坦白說,我投資股市賠錢的經驗真的很多,多聊一些技術分析投資的盲點,會對投資人更有幫助吧??。」從原本只是個月薪三、四萬元的叢書業務員,到手握數千萬元的股市投資人,蔣世平(化名)聊起自己的投資邏輯依舊很謙虛。

他笑著說,自己跟大多數的散戶投資人一樣,第一次賠光,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方法,人云亦云又不懂得停損,後來即使鑽研技術分析操作順了,還是免不了會賠錢, 「不過看錯就要認錯,砍掉重練才能再找到獲利的機會!」縱橫股海二十多年的蔣世平,一開場,就分享了他如何從投資失敗中學習,以及強調克服投資心理面盲點 的重要性。

原來,在眷村長大的蔣世平,自幼家庭環境欠佳,雖然父親是軍人,對身為長子的他管教甚嚴,但蔣世平卻從小叛逆不愛念書,勉強重考才考上了吊車尾的工專電子 科,「可是我對電子科真的沒興趣呀,因此心想不如多兼幾份差賺錢比較實際。」萬點崩盤股災 賠光所有積蓄蔣世平回憶道,學生時代就不斷兼職賺生活費的他,畢業退伍後,一九八六年剛入社會的他,就選擇獎金抽成較高的套裝叢書銷售業務。「每月平均 三、四萬元的薪資,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薪水要比同學高出不少。」一心想要賺大錢改善家計的他,後來從事的清一色都是業務性質的工作。

「我賣過書、影印機,其實工作都是很彈性的。一九八○年代又是股市多頭行情,為了多賺一點錢,我經常去號子看盤、聽消息,想學做股票賺錢,當時中午總是蹲 坐在證券公司的樓梯間吃便當,收盤後再想辦法靠近看起來很厲害的股市投資老手旁邊,聽他們在聊什麼消息,報什麼明牌。」沒想到,一九八九年,蔣世平帶著省 吃儉用存下的一百萬元投入股市,卻在九○年碰到一二六八二高點的萬點崩盤股災。「開始進場時我運氣好,遇到大多頭,真的是買什麼就賺什麼,賺三、四倍的不 在少數;加上搭配融資操作,沒多久手上的一百萬元就滾出五百萬元的獲利。但沒想到萬點崩盤卻讓我融資斷頭,一夕之間賠光了積蓄。」自修、上課、標會、存錢 兩年後再起「當時我的腦筋一片空白,有整整一周都不知道自己在幹麼,未來該怎麼辦?」蔣世平苦笑著說,那時已經三十歲的他,心裡其實很慌,「但既然都輸光 家當,只好乖乖轉做貿易公司業務,看看能不能再賺一筆錢重新投入股市。」就這樣,蔣世平花了三、四年的時間,省吃儉用存了四十萬元,加上標會的錢總共湊足 八十萬元後,他又開始積極的投入股市。這次他總共花了二年的時間,就又累積了五百多萬元的資金規模。

原來,在乖乖當上班族的這段時間,蔣世平不但買了由張齡松所著的︽股票操作學︾自修技術分析,還花了十餘萬元去學技術分析;其間,為了訓練盤感,雖然沒什 麼錢可以下單,但他總是小額投資試試水溫,精進技術分析的底子。「雖然一開始錢不多,但我覺得累積實戰經驗,才是精進技術分析的一大良方,每天檢視潛力股 的線圖至少二五○張。」網路泡沫再度重傷 從此嚴守投資紀律九四年,重新進場的蔣世平獲利扶搖直上,最經典的就是在低檔布局了台苯、國喬、集盛等塑化股大賺一倍。然而,在台股七二二八高點時,蔣世 平率先觀察到大盤上升楔形走勢成形,且跌破上升趨勢線,加上高檔量縮,讓他提早嗅到台股大盤走勢即將轉空的味道,進而提早出場。

果然後來發生「翁大銘的鴻福案」(巨額違約交割事件),台股爆發崩盤,賺到獲利、又嚴守紀律的操作策略,讓蔣世平得以順利保有戰果。至此,股市投資金額接近八位數的他,正式辭掉工作當起專業投資人,直到二○○○年整體股市操作水位已達到近七千萬元的水準。

只是,二○○○年的網路泡沫風暴,大盤指數從高點一○三九三點跌落那段,蔣世平卻沒有及時出場。「其實,那一年我早已觀察到大盤月線連續出現長黑棒的走空 訊號,但我只有減碼沒有全部出清,心想再忍一下,說不定可以在低檔搶反彈。」「其實,這就是人性,因為有賠到錢,一心想找反彈的時間點切入,指數七千多點 去搶反彈,沒想到,還是受了傷!」蔣世平苦笑著說,其實那次的崩跌狀況跟他第一次賠光積蓄的情況類似,「這就是投資心理面的弱點,會有一些心理面的不甘 心,讓你忽略技術面所發出的警訊!」雖然這次的大跌沒讓蔣世平再次「重傷」,但經過這次的教訓後,蔣世平再次體會到投資除了看技術分析、用對方法,嚴守紀 律也很重要。

對於技術分析,蔣世平的想法是,雖然學了很多,但對他而言好用的、實用的不過就是那幾招;而他最常用的方法是看均線、價量、KD(隨機指標)與MACD(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

舉例來說,他曾經在○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嘉澤股價三十八.七元附近時低檔布局;理由是,首先,該檔股票在低檔整理已達二個月,且均線呈現糾結的狀態,直到七月十七日股價站上所有均線後,開始出現量能升溫。

接著中間出現幾天回檔量縮形成凹洞量後,七月二十三日起量能再度放大,代表市場有人在收籌碼,加上MACD值由負轉正,且九日KD值在八十以上高檔鈍化,代表股價強勢。最後,他在股價不破前高、出現長黑K棒賣出,在股價六十七元附近出脫,短短不到一個月就獲利七成。

又如友輝,今年二月以前股價進行長時間整理,直到均線糾結後股價才開始翻揚;加上二月二日與二月七日小幅回檔形成凹洞量,搭配二月九日量能再度放大攻擊, 股價在八十五元附近就是最佳的介入時點;最後在三月六日股價不過前高,且收黑時股價一四五元附近賣出,短短一個月也有獲利七成的空間。

不賺大波段 持盈保泰累積財富「整體來說,我是個追漲殺跌,傾向做強勢股的投資人。」蔣世平笑著說,但依照這套投資邏輯,中間被洗掉的案例其實也不少。例如,他曾經在 一○年依此邏輯在上銀股價七十幾元就布局,但一四○元左右就賣掉,並沒有一口氣抱到後來三百元的高點。

「就像○九年投資的嘉澤一樣,後來最高漲到二百多元,我也沒有一口氣抱到一樣。」蔣世平解釋,對他來說,他的操作邏輯是「大賺小賠」與「沿著線形操作」。因此,比較不像看基本趨勢面的人那樣,一抱就是整個大波段;同樣的,只要苗頭一不對,他也會砍單絕不戀棧。

正因這樣紀律化的技術分析操作邏輯,讓蔣世平得以在過去十多年來,從股海累積數千萬元資金,並且至今仍能持盈保泰。

蔣世平

出生:1961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童書業務員、貿易公司職員

學歷:工專電子科

身價:近7000萬元

投資資歷:20年以上

從簡易價量變化尋找多方買點1.量縮整理,底部整理一段時間,籌碼沉澱。

2.出現買進訊號(股價站上所有均線之上)。

3.多頭架構中,出現凹洞量後,量能放大時,代表多方可介入,股價強勢。

投資口袋名單

大盤指數有機會突破7500點,挑戰7800點壓力區,屆時指數可能出現震盪走勢,繼前波強勢股葡萄王、神基陸續獲利了結後,現階段線形持續看好標的,主 要鎖定中小型股票,例如晟銘電(3013)、昇達科(3491)與亞光(3019)、怡利電(2497)等,依線形走勢操作。

觀察買點

步驟1

底部整理

很長的一段時間

且成交量縮。

步驟2

均線糾結後,股價站上所有均線。

步驟3

成交量能出現大量並且往上攻擊,代表有人開始追價,股價發動行情。

決定賣點

步驟1

爆量收黑,且股價不過前高。

步驟2

高檔量縮或KD值高檔背離。

步驟3

嚴設停損最大在

10%至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99

財務自由計劃概念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2.html
止凡寫了這個 blog很多年了 (計及之前在 yahoo的寫作), 寫作時經常控制自己的文章, 希望儘可能由淺入深。因為我看了很多理財投資書籍, 深的有看, 淺的也有看, 非常技術的也有看, 但最能啟發我的始終是富爸爸系統, 好像在看故事似的, 帶出理財智慧, 所以自己寫文章時也希望如此。

但原來寫下去, 不知不覺深了一點點, 身邊一些朋友都會說有時某幾篇看不懂, 例如討論投資計劃、樓市等還可以, 但討論股票數字的就有點難懂。在寫作的時候實在不以為然, 但要帶人家進理財投資世界應該再大眾化一點, 不竟我又不是專業, 也不是寫文章給專家看, 大家可以輕鬆一點享受文章。

有些朋友希望寫有關理財投資計劃的文章時能否具體一點, 其實一直有看這個 blog的朋友都很清楚財務自由這個概念, 不過我也可以再精要地討論一下。


理財投資計劃, 首要訂立是計劃目標, 最基本是財務自由, 當然目標可以是擁有多少個億, 擁有上市公司之類, 有夢想、有理想絕對好, 而這裡說的是基本, 即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很簡單, 即不用工作, 單靠被動收入而可以支付所有生活開支, 這個狀態為之財務自由。

被動收入即不用靠自己付出勞力及時間投入工作所得的收入, 例如利息、股息、樓房收租、生意分紅、商舖收租、車位收租之類。

隨後就要吸收財務知識, 例如瞭解不同的投資工具, 瞭解資產跟負債的分別 (不是會計學裡的定義, 而是富爸爸的定義, 即每月把錢放進你袋中的就是資產, 每月從你袋中把錢拿走的就是負債), 繼而明白如何擴大資產及減少負債。

不斷增加財務知識時, 開始對計劃的實踐越來越明朗, 亦從中明白富人的思想, 明白為何富人越花錢越買東西反而越有錢, 也開始瞭解社會深層運作, 明白稅務等制度對打工仔不利, 開始會想辦法擺脫窮人跑道圏。

相信我, 隨著你不斷吸收財務知識, 漸漸你對你的工作會做得比較輕鬆 (不是不認真工作, 而是心境輕鬆), 因為你知道自己漸入佳境, 眼光亦更濶, 少了怨天怨地, 對未來甚為正面。亦不會為股市、樓市波動而茶飯不思, 有足夠財商, 你對自己的投資應能控制自如, 亦不會冒高風險, 因為你深知道這是不需要的, 高風險對你的財務自由計劃幫助不大, 可能有反效果。

說到像得「道」一樣, 可能有人看完還要直接得到答案, 例如到底買什麼可以財務自由? 買樓? 哪區樓? 買股票? 哪些號碼? 如果還是這樣思想, 祝你好運, 你可能也會財務自由或者發達, 但從機會率看絕對是少數。

下面是早前有關投資計劃的文章連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6

金融奇才逃亡九年路賺億萬 3000萬買自由被拒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29575.html
2

2011年10月15日,上海期貨界赫赫有名的億萬富豪江雁南(化名)的女兒滿月,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演藝中心大擺宴席。待賓客散盡,江雁南戴上手銬,跟隨抓捕他的警察前往9年前他持槍搶劫地——江蘇常州。

2012年7月,江雁南在被常州市新北區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之後,輕嘆一聲:「可笑我年少輕狂,雖天賦奇才,身家數億,也難抵消10年前的那一時衝動!持槍搶劫,毀掉了我的一生。」

金融奇才身背搶劫舊案

「我們可以去搶啊!」有搶劫前科的董平堅信「搶」是得錢財的捷徑,隨即電聯華榮,「哥仨分工合作,准行。」

上世紀90年代,江雁南入期貨市場,大賺。2002年,入娛樂業,在老家浙江衢州市承包歌廳和溜冰場,結識華榮和董平,一個號稱「雙槍將」,一個號稱「小李廣」。但真正有槍的,是江雁南,是從江西上饒黑市上買的一把仿五四式手槍。

3人廝混,賭博,資不抵債。2002年9月,江雁南低價變賣歌廳和溜冰場,即便如此,仍欠6萬多元賭債。「要是能發一筆橫財就好了,省得被債主整天追著跑。」江雁南起歹意。

「我們可以去搶啊!」有搶劫前科的董平堅信「搶」是得錢財的捷徑,隨即電聯華榮,「哥仨分工合作,准行。」3人制定了搶劫計劃:租一輛車,弄幾個假車牌,到上海找個富人區幹一票。

2002年10月17日,三人奔上海,但假牌照被上海交通警察查出,三人逃離上海。10月18日晚,竄至常州市新北區,鎖定河海東南花園相對獨立的一棟別墅。

10月19日凌晨4點,拿槍的華榮和董平翻牆跳進小區內,被小區內兩個保安發現,董平連忙轉身跑回車上,催促江雁南:「快跑!」江雁南猛地一腳油門,一溜煙兒跑掉了。

被兩個保安圍住的華榮落了單,被逼至牆角,華榮拔槍威懾保安,未遂,被擒。經當地警方審訊,華榮全部交代。由於是持槍搶劫,常州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將 此案作為當年的一號重案,全力追捕江雁南和董平。2003年,董平被浙江溫州警方抓獲。後來,華榮和董平兩人都被判以10年以上的重刑,但江雁南一直未歸 案。

9年逃亡路賺億萬身家

孫景瑜調取了「江有汜」的戶籍資料,將「江有汜」的照片與江雁南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人完全相同

2011年「清網行動」開始後,常州市新北公安分局主管刑偵的副局長崔國斌和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孫景瑜負責追捕江雁南。

在調查江雁南親友過程中,孫景瑜得到一條消息,江雁南的父親開著一輛奔馳車在浙江去上海的路上違章。但這輛豪車的車主,不是江雁南的父親,而是一個 名為彭燕的未婚女子。2011年10月20日,孫景瑜帶隊直奔衢州民政部門,查證彭燕是江雁南的妻子。但2010年1月,彭燕與江雁南辦理了離婚手續,名 下突然冒出來億萬資產。

孫景瑜走訪時從江雁南老街坊那裡聽到一句話:江雁南現在好像在上海做期貨生意。

2011年10月23日,崔國斌與孫景瑜帶隊趕赴上海,得到一個意外消息:彭燕在上海東方醫院剛生完二胎,還沒出滿月。

孫景瑜調取彭燕的住院病歷時,孫景瑜突然發現在家屬一欄中,赫然寫著「江有汜」,但「有汜」兩個字是經過塗改後補在上面的,仔細辨認就可以看出,原來那兩個字是「雁南」。

通過技偵手段,警方很快查到了「江有汜」的相關信息,雖然此人的身份證號是貴州畢節的,但現在的戶籍地址卻在浙江衢州。江有汜在上海浦東金融中心的期貨中心經營著一家期貨公司,掌控資金有幾十個億。

孫景瑜調取了「江有汜」的戶籍資料,將「江有汜」的照片與江雁南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人完全相同:這個「江有汜」,就是在逃9年的江雁南!

2011年10月25日晚上10點,在上海公安部門的協助下,孫景瑜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演藝中心地下停車庫,等到了喝完女兒滿月酒的江雁南。

汶川捐款「借屍還魂」

江雁南給當地的一個朋友留下了一筆錢。託人四處打聽,尋找跟他年齡相仿、相貌相近的死者

坐囚車回常州的路上,江雁南便交代了這些年的經歷。

當年案發,江雁南殺回上海,借別人身份證開戶炒期貨,順風順水。隨著操盤經驗的積累,江雁南研發炒期貨軟件,創辦了期貨公司,個人資產超過了3億元。因有案在身,9年來,他從不用真實名字。

2009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江雁南趕赴災區捐款。當江雁南來到汶川災區時,他注意到一個細節:遍地亡靈和失蹤的人口,很多人在地震中死亡後,因為找到不到屍體無法銷戶,遂生出「洗白」念頭。

他匿名向災區捐出幾十萬元,然後給當地的一個朋友留下了一筆錢。託人四處打聽,尋找跟他年齡相仿、相貌相近的死者。江雁南提出的兩個條件:死者最好 姓江,最好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訪,江雁南最終經過中介找到了一個失蹤的貴州畢節人,1970年出生,名叫「江有汜」。

江雁南花重金買到了江有汜的第一代身份證。隨後,他在上海找到一個假證販子,用自己的照片,「補辦」了第二代身份證。借屍還魂之後,江雁南又以「江有汜」的名義,回到浙江衢州市購買了一處房屋,又把戶口落在衢州,成功漂白了身份。

年少輕狂「換」兩年刑期

江雁南試探孫景瑜:「出3000萬,能不能放了我?」孫景瑜回答得很乾脆:「不能!」

身份即使漂白,江雁南仍不安心:辛辛苦苦賺下的這些錢,一旦被抓,豈不竹籃打水一場空?

2010年江雁南授意妻子以他涉案失蹤為由,成功辦理了離婚手續。江雁南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到妻子名下。

離婚後不久,逃亡中的江雁南與妻子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在千金出生當天,江雁南在孩子出生記錄的父親一欄中,簽下了9年來的第一個真名。正是這個名字,最終暴露了他的行蹤。

在囚車上,江雁南試探孫景瑜:「出3000萬,能不能放了我?」孫景瑜回答得很乾脆:「不能!」進了常州市看守所,江雁南又問:「出5000萬,能不能取保候審?」答案依舊。

2012年7月,站在法庭上的江雁南在被常州市新北區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之後說:「以前逃亡的時候顧不得想一下自己的前塵後世,塵埃落定之後想一想,怨不得別的,只恨自己年少輕狂!」 據 國際金融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16

財務自由?我吥! 雪貓

http://blog.yahoo.com/_2PTQ7FOGJMH4RK3EEHOQVYURGA/articles/633188/index

這半年間,工作比從前忙了不少,少了時間看股票,亦少了時間到各友BLOG瀏覽,而這BLOG只變成一個記錄買賣的地方,沒有再發表新文章。可幸是,即使我組合中了盈警股,暫時我的組合今年仍然是正回報,算是不錯。

YAHOO BLOG出沒了四年多,看到、經歷到不少轉變。有不少高手離開,也有不少新人進場,是好是壞我說不上,但我看到大部份講股票的BLOG都有一個共同目標:「財務自由」。

我也很讚同這一個目標,由畢業開始,省食省用,慢慢儲了一筆小錢,還了政府貸款,讀了碩士學位。如無意外,我的財富將在未來數月突破五十萬。雖然不算多,但目標還是一步步接近,繼續努力。

雖然「財務自由」仍然是我的目標,但我漸發覺YAHOO BLOG中有不少師兄好像對此走火入魔。一是正常價值觀的扭曲,另一個是對社會事務的不上心。

「財務自由」,簡單地說就是藉著不動產、股票等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維持日常生活的支出。即是說,用資產買了其他人的努人,換取自由不工作的自由。這種自由的確令不少打工人士十分嚮往,可是不少BLOG友對這個自由瘋狂得過了份,令他們對社會的不公義視若無睹,十分可怕。

例如有個BLOGGER表示他的兒子比他兒子的朋輩更懂得「賺錢」的重要,不少BLOG友竟然大讚其兒子愚子可教、有前途。但不知為何,我倒覺得這很可悲。每個人的小時候都有著不少的志願,律師、醫生、教師等 等,缺乏深思和不真實,但十分真摯。雖然不少人長大後慢慢拋低了夢想,慢慢地向現實低頭,但這種可笑的目標卻鼓勵著小朋友不斷長大。但不知何時開始,這種 可憐的成人目標,竟然成為孩童的理想;「唔駛做」竟然是下一代小時候的志願,十分可怕。

當然有人說,「財務自由」只是令你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選擇工作的自由。可是這種安全網,或是退路,卻是人們發展的最大限制,最少我沒看到任何一個成功人士是在財務自由下創造他的成功。

當各位BLOG友為著自己的財務自由而發力時,他們卻另一種自由被蠶食而視若無睹,我指是「國民教育」。最近數月,我先後在論壇和BLOG中討論這件事,可是看到的只是令人無奈的心寒。我的論點很簡單:

1)      國民教育的教材有著嚴重的偏頗

2)      國民教育的評核準則有著情感操控的問題

3)      若果國民教育是為了令下一代了解中國國情,這科是沒有存在價值,因為香港一直有「公民教育」、「中國歷史」,而「通識科」亦有一個單元是有關「當代中國」

可是我看到不少BLOGGER對「國民教育」事件,甚至其他時事都好像「流口水的狗」測試的狗一樣,回應都是不經大腦。「流口水的狗」測試是:訓練人員給狗隻食物時會搖鈴,久而久之狗隻將食物和鈴聲連成一起,當訓練人員搖鈴而不給食物時,狗隻也會流口水。我用這個測試去比喻部份BLOGGER不是諷刺他們,而是為他們的態度感到可惜。

一個民望極低的政府推行政策時遇到反對聲音並不出奇,可能部份BLOGGER對這些反對聲音感到厭倦,而且看到反對的人士又「暴力」、又「大聲」,一點都不「務實」和「理性」。久而久之,他們看到這些反對派時,自動SKIP了他們的論據,然後不直接接受政府立場,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站在高地,自覺以為他們很理性、很獨立思考。

BLOGGER對我說,他看畢課程指引和當中的教材,他覺得課程指引的教材沒問題,他也會這樣教他的兒子。但當我引用林夕先生的一篇「慶祝國慶的教材」文章時,他又表現十分負面。

一 些BLOGGER又站在理性高地說,反國民派說教材不好,但他們立場是取消「國民科」,是以偏概全,理據不足。可是「國民科」的問題不只是教材,而是整個 教學理念和評核準則。從教育局的課情指引包含的教材和那本「中國模式」都反映出,特區政府背後的立場和目的,就是向下一代建立一套正面而虛假的中國共產黨 形象。

這些說換了教材便沒事的BLOGGER是很不負責任。教材是支,課程指引是本。政府為了將「國民科」上馬,可以換掉所有偏頗的教材,但這無補於事。因為課程正式推行後,政府可以藉以任何原因,任以修改教材而不受任何監察。難道各家長每年每季都審視教材有否變質?

這些漠視社會問題的BLOGGER,好像真的認為「財務自由」是無敵,只要有「財務自由」,任何政府手段都影響不了我。我希望大家請認清一個事實,嚮往你的財務自由,也請珍視香港現在擁有的自由,不是因為少少的經濟利益而放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2

淨利潤增長率是投資的核心指標 心靈與財富自由之路

http://www.ltkdj.com/news/gzyl/2012/919/12919238257AFEJI613ACAEHK2D1A2.html
  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企業股價的上漲,都是基於其淨利潤或者說每股收益的不斷增加。基本面優秀並且持續優秀的企業,股價會不斷創新高。買入此類企業並堅定持有的投資者,在股市中肯定持續的贏、持續的成功。
    當然,市場是多變的、不確定的,股價的上漲和淨利潤的增加很多時候並不匹配。作為專業的投資來說,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不僅僅要關注企業淨利潤的增加,更要關注企業淨利潤的增速。換句話說,淨利潤增長率遠比淨利潤增長重要!投資一定要極為關注投資標的PEG變化。
 
    下面兩張表是谷歌和百度自2004年以來,每股收益、股價和市盈率的對應情況。這種對應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絕大多數現象。美國股票市場是一個成熟有效的市場,對優秀企業的估值,市盈率可達50倍甚至100倍;而對垃圾企業的估值,市盈率可剩幾倍甚至1倍,直到退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67

我的投资 01 (04年-08年)自由之路

http://www.jztzp.com/a/52009.html

10月17日是6124沖頂5週年,也是本人的生日,留點記錄。


我是044月份入市的,當時上證指數1700點左右。06-07年的大牛市,雖然認真學過林園,但極不成熟。猴子掰玉米式的投資沒賺到大錢。然後在07年最瘋狂的時候毫無警覺,只是轉移部分資金到港股(那時港股也是泡沫),081664點基本把所有的盈利返回去。3年時間一個輪迴。


0607年的A股,「落霞與孤鶩齊飛」,業績和估值同步飛速增長。那時,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才剛開始流行,機會很多。可我不懂什麼樣的公司才是投資中的好公司,也不懂更長期視野去看待和持有,我沒有賺過100%以上的收益,甚至50%以上都很少。


這是個比較大的遺憾,也許今生都不太可能再碰到如此好的投資盛宴了。可惜當時碰上了,自己卻沒準備好。


還有就是沒有更早的學習巴菲特的著作。雖然完全理解巴菲特是一個難題。另外巴菲特的方法 也不能保證你無往不勝,但是,看過他的著作,我才開始系統的去思考投資,邊犯錯誤邊修改。才會有一個更大的視野去看待投資。所以,建議所有初涉價值投資的 朋友一定要好好看一些他的書,雖然他的方法不是唯一。但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特別是他的肩膀上,我們才更容易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然這幾年也有得,那就是在身上做了很多的減法。這幾年的經歷,使我瞭解很多方法並不適合自己,很多方法很痛苦,要徹底的放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4

我的投資 02 (09年-10年) 自由之路

http://www.jztzp.com/a/52010.html
08年的資金的巨額虧損,使我痛定思痛。北京出差的半年,我一直在學習和反思。基本上把巴菲特和林奇等的書看了一遍。
每一次挫折都是進步最快的時候,08年如此;11年也如此。

08年底,我佈局了4個股票。A股的福耀玻璃、招商銀行;H股的阿里巴巴和味千。
這個時候,我學會了更大的視野來看待投資和收益,以前對盈利的目標可能是30%-50%,這個時候我的要求可能變為3-5倍,甚至更高。也就是拿的住股票了,能以一個更長期的視野去看待投資。

競爭優勢。雖然這個時候我的嘴巴不離競爭優勢,但是現在看來,我09年沒完全理解什麼是競爭優勢,包括10年、11年也沒有理解競爭優勢。直到11年-12年在李寧投資上的失誤,還有看過巴菲特幾十年的信後的2012年,可能我才基本理解了什麼是競爭優勢。

09年大獲全勝。阿里巴巴漲幅為222%,福耀漲幅為288%,招商銀行93%,味千80.9%,總收益143.6%,2010年再32%。每一個股票都跑贏了指數。現在看來,半份必然,半份運氣。

福耀玻璃08年因為公司砍掉建築玻璃業務,資產減值。還有相對低迷的汽車市場和高企的原油導致的高企的成本。08年利潤負增長,最低的股價接近3元(後面 大股東按股改承諾還送給我們每10股1股)。09年因為汽車市場的爆發,利潤大幅度增長,很快股價就到了15元。我基本在13-15元左右減持完畢。
我現在依然認為福耀玻璃在汽車玻璃近似壟斷的份額和工廠佈局(汽車玻璃運輸成本高),還有完美的管理層,使他具備了一定的護城河。但是他屬於週期性行業,空間和速率都不再太大和太快。在公司業績和估值極度低估的時候,是一個好的階段性投資目標。

阿里巴巴的投資有點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外。阿里巴巴的收入是預先收取年費,我的定量分析基本能夠比較準確的預測一年內的業績變化。但是更長期的判斷比較難。 阿里巴巴我從9元開始建倉,一直建倉到最低價3.7元。09年很快就到達22元港幣,我是在22元下落到17元左右清倉。

招商銀行,著名的大白馬股。我當時對他的研究最少,也是號稱最放心的股票。但是結果是最不賺錢的股票。投資這個股票使我學會了投資分析一定要信自己,一定要自己做分析,對大家都非常樂觀的股票,要慎重。

味千是我建倉最好的一隻股票,因為在最低價3元左右盤整很久,使我基本所有的建倉都在3元附近。味千我是在10年12元-15元左右清倉的。也是我盈利最大的一隻股票。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使我明白:
1)長期投資,一定要能區分出公司究竟是護城河帶來超額收益還是景氣週期內帶來的超額收益。
2)後視鏡的誤區。研究一家公司,歷史是研究的必然過程。但是歷史也是最容易使我們犯錯誤的地方。我們投資的是未來,歷史可能是未來的延續,也有可能是未來的透支。區分這個非常必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5

我理解的競爭優勢 自由之路

http://www.jztzp.com/a/52025.html
我理解的競爭優勢相對複雜。他既和行業相關,又體現與行業內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程度。在理性的商業競爭環境下,表現的是維持高Roe的能力;在非理性商業環境下,表現的是抗擊打的能力。
有些競爭優勢需要和強有力的管理層結合(比如零售業),有的可以容忍一般的管理(比如茅台、譚木匠、可樂)。有的競爭優 勢可以持續很久,基本不存在破壞力量(比如茅台、可口可樂等和嘴相關的行業),有的行業容易被另一種模式顛覆(比如電子商務顛覆零售業、數字照片顛覆膠卷 業)。描述可能還是要和具體的公司和行業聯繫在一起。

1)產品、行業的忠誠度:
同樣是飲料行業的涼茶和綠茶。對於消費者會說:「來一個王老吉(或加多寶)」。他會指明「王老吉」,你給他一個和其正,大部分消費者可能不接受。但是對於後者,他可能會說:「來一個綠茶」。你給的是統一,還是康師傅、娃哈哈,可能並不在意。這個很微妙。
有些產業、行業很容易建立極強的品牌忠誠度,這對於轉移成本和維持高roe特別關鍵,並且還能容忍一般的管理。這也是我投資廣州藥業H的邏輯之一。
有些行業很難建立品牌忠誠度,比如航空業,你不會太在意到底是東航還是南航的飛機,你在乎的是時間點和價格。還有鋼鐵行業、甚至汽車行業、電腦行業、手機行業(蘋果除外,小米的模式也不錯)。

2)成本
對於替代性很強的行業和產品來說,控制成本或者網絡等能力是競爭優勢。比如沃爾瑪,雖然替代性強。但是他的規模優勢、內部成本控制能力、網絡別人很難超越。除非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比如電子商務。
還有格力電器。優秀品質和規模化(低成本,在理性競爭下能維持高Roe)帶來了競爭優勢。但是類似格力電器這樣的競爭優勢需要結合優秀的管理層。

3)抗擊打能力
耐克的競爭優勢就明顯差於可口可樂。假設有一個非理性的競爭者,如果不計代價的去轉移耐克簽約的體育資源,5年之內可能會把耐克打下。但是對付可口可樂就沒那麼容易。

所以,我以為分析公司首先要能看出公司的商業模式、壁壘。以及維持這種模式和壁壘是否需要最優秀的管理層(再和現有管理層能力匹配),是否存在可能顛覆的模式。再看這種商業模式,高Roe能夠多大規模的複製。這應該是分析一個公司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