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路怎麼蓋最有經濟效益?

2010-11-15 TCM




Q:大家都在談蘇花高、蘇花改、蘇花替,請問哪一項對東部發展最有幫助?

A:哪一種最有幫助,最好的徵詢對象其實是「市場」:如果能讓私人興建公路,哪種能獲利,哪種就幫助最大。

私人修建公路,乍聽之下似乎是天方夜譚,不過奧地利學派著名經濟學家布拉克(Walter Block)就寫了一本專書《The privatization of roads and highways》,論證私人建設經營公路的可行性。

反 對私人興建公路的理由之一,就是經費太龐大,只有政府才出得起錢。但這種理由在現實上不成立,如國內某家半導體龍頭廠商,最近要興建一座超大晶圓廠,預計 投資三千億元,如果要建蘇花高,預算不過將近一千億元。對有意想建路的企業來說,經費絕不是問題,問題只是企業認為蓋公路能不能賺錢而已。

第二種反對私人興建公路的理由就是「外部性」:如果私人企業蓋一條公路,它就得承擔全部成本,但公路卻有「外部利益」,例如公路蓋好後,旁邊的土地因此增值,但造路的企業卻無法和地主分享該土地增值的利益,企業負擔的成本大於其利益,它就不願蓋路,這時就要政府來造路了。

然而,「外部性」絕大多數都是來自產權未明確劃分。例如,某醉漢在街道對行人大聲咆哮,但因為不違法,警察亦無可奈何。重點是醉漢所處的「街道」,並沒有明確產權歸屬,這種「外部成本」才會存在。

設 想另一個例子:若該醉漢是在某家夜店,對其他客人大聲咆哮,立刻就會被夜店的保鏢們趕出去,這是因為在私人夜店裡,擁有產權的老闆有動機將這種「外部成 本」給「內部化」——若不如此做,其他客人就會離店而去。同理,如果街道的產權是屬某私人業主,業主就會設法制止醉漢在他的街道上發酒瘋,「外部成本」就 被「內部化」了。

公路的「外部利益」也一樣,如果有明確產權劃分,想蓋路的企業預期日後公路旁土地會增值,它可以出錢把該土地買下來;或是企業認為公路要經過此土地不划算,地主可以出錢請企業蓋路時務必經過此地,土地增值的「外部利益」一樣可以「內部化」。

公路興建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是如此:只要周遭環境有明確的產權劃分,要麼想蓋公路的企業會把這些環境買下來,要麼這些環境的業主可以出錢請該企業蓋路時繞道,這樣蓋路的「外部成本」一樣可「內部化」。產權明確劃分,沒有外部性,政府也沒有插手理由。

如 此說來,政府能做什麼呢?其實更該問的是,「政府不可以做什麼?」它一來不能規定符合某些標準的企業才能蓋公路;二來不能管制企業蓋好公路後對車輛的收費 水準;三來不能補貼興建或經營公路時出現虧損的企業。這樣才如布拉克所說,私人興建道路,將使道路使用者負擔的成本比政府低,「就像我們把收垃圾和郵局民 營化一樣。」這就是「市場能比政府用更低的代價提供服務」的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53

对抗经济周期波动 熔盛重工有法宝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8/2061393.shtml

 造船行业是与全球经济周期高度趋同的行业之一,当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造船业随即进入寒冬。但熔盛重工的经历却与众不同。2009年,熔盛重工与阿曼航运公司签下4艘40万吨、总载重吨160万吨矿砂船的合同,一举拿下当年全球最大载重吨船舶订单。
业内人士指出,熔盛重工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战略,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这也成为其重要的差异化优势之一。
金融危机成为契机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全球许多造船企业揭不开锅,但金融危机对于熔盛重工来说,却更像是一个契机,让其在2008至2009年间高速成长。
2008年2月28日,熔盛重工首制船提前两个月完工交船,创造了从开工建厂到首制船交付仅用28个月的业界纪录;2008年8月3日,熔盛重工和巴西 淡水河谷在上海签订的12条40万吨级VLOC建造合同,创造了散货船单船建造吨位、订单总吨位、订单总金额三项世界之最;2008年9月,熔盛重工为中 海油建造的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 “海洋石油201”正式开工,这标志着其全面挺进高附加值海洋工程领域;2008年10月30日,H1047两半岛水上成功对接,是分段两半岛水上合拢作 业在中国民营船厂的首次运用;2009年,熔盛重工又与阿曼航运公司签下4艘40万吨、总载重吨160万吨矿砂船的合同,一举拿下当年全球最大载重吨船舶 订单。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全年,熔盛重工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成为南通市历史上首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 业企业。当时,南通市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熔盛重工在金融危机中的上好表现,对提振中国造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复兴 船市,产生了重大影响。”
独特战略抵御危机
事实上,造船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经济周期出现低谷。不过,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熔盛重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应对经济周期的战略,这也成为熔盛重工区别于其他船企的优势之一。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熔盛重工较早引入了美国投资人,这对他们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客户方面,熔盛重工也倾向于和比较有美誉度、知名度的客户合作,大大减少了船东弃船的风险。”
此外,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熔盛重工定位于服务能源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的决定。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未来对能源相关设备的需 求一定是增长的,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会较小;此外,熔盛重工现在着力打造的海洋工程是它的另一个增长点。海洋工程是政府重点支持的7个新兴产业之一,十二 五规划投入3000亿元发展这一块,潜力很大;第三,熔盛重工注重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如一些节能环保型船型,这也是未来的热点;最后,熔盛重工 得到了国家银行和政策的支持,对于其对抗风险也有好处。”
此次在香港上市,或也有助于熔盛重工对抗汇率风险。上述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是著名的金融中心,拥有良好而广泛的外汇交易中心平台,在远期及金融外汇上的产品更丰富、操作更灵活,易于进行货币风险对冲。”
接近熔盛重工的人士透露,熔盛重工已经在有意识地增加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时提高美元用汇量,加速货币种类的平衡化运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27

經濟日報是特地給我指出錯誤?-匯創控股(8202)

我真是幸運,今日又找到錯誤了,雖然自己擺明就是雞蛋挑骨頭,但作為他的讀者,想他們要改善了。

在今日經濟日報投資理財的一篇文章「財技ABC投資前要知」的文章內,講拆細的一段有云:

「匯創控股(08397)最近實行股本重組,其中一項便是把1股分拆為100股。」

但我們細心留意公告,發覺其實是講合股:

「(iii) 股份合併:每10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已發行及未發行已分拆股份將合併為一股面值0.01港元的新股份,由此產生的任何新股份的碎股將不會分配予股東,但將予彙集出售(如可能),利益歸於本公司;」

他們講的拆股,其實只是因為低於票面值不能發行未發行的新股,為了供股發行未發行的新股,故需要減少未發行股份的面值,提出了未發行新股票面值1拆100的計劃,但這只是會計上的表譯,對實際股票數目並無影響,公告有說(pdf p.4):

「於股本削減生效後,將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0.10港元之法定但未發行股份分拆為100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之已分拆股份。」

在Realforum中的「股票常識討論區」,已經有談這個過程,以10合1,然後把未發行的1拆10股本,原票面值是1元來說:

「2. 在未發行股本來說:
(1) 原本是有100股,未發行有900股
(2) 合股後,變成10股,未發行有90股
(3) 註銷股本後,因註冊股本無變,都是10股,及未發行股本有99股($1000-10)/10
(4) 在拆細未發行股本後,發行是10股,未發行股本變成990股了」

故此,如果想舉例子,應用時富系的時富投資(1049)的1拆10及時富金融(510,前時富網上金融)的1拆5、信利國際(732)的1拆5,然後10送1紅股,或新洲印刷(377)的1拆10作為例子,但為免被人說他推股,用些冷門,就不會這樣了,但寫錯東西則更壞了。

希望他們不懂就細心一些看吧,不要犯這些資料上的錯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9

十二五系列 – 地區經濟圈與產業群聚效應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36609

十二五規劃中, 各行情各地方都有一大埋聲稱利好政策, 好像地區經濟就有有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福建、中部崛起地區、振興東北地區、還有我最看好的新彊。各行業的林林種種更是多到看死人, 究竟應如何解讀?

 

.

我自己的方法是為各個政策排下一個先後次序, 我的priority 如下, 大家可以參考下, 也可以不同意第一件事, 是看中央打算投放多少錢下來。比如說新彊, budget 2萬億, 我相信你不會找到另一個更「落本」的政策. 排第二的應該是建公共房屋, 數字應在5000億之內, 但補助金額當然是遠比這個小。雖然我不相信那些公共房屋會是廉租屋, 只會是賣給某些人士的平價房屋, 但金額應相當大, 對建材會相當有利; 又說水利吧, 水利必定消耗大量水泥, 傳聞中的海水西調入彊工程說明了中央做工程的氣魄, 南水北調計劃等也應對中西水泥需求大大提振。排第二的是國策時限, 時限一年的下鄉工程和5-10年的建設工程一定有分別。我的先後次序表排第三的國策的層次高度, 即是說, 2個國策起衝突時, 哪個要六讓路, 遇上經濟國際形勢有變時, 哪個會下馬。比如說, 新彊項目直接影響領土完整, S 級國策, 肯定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寸步不讓。保持糧食穩定這些應可算是A 級國策. 很多行業國策只是BCDE級國策。S級國策是任何中央領導人和地方政府都要全力以負的, A級國策是不敢陽奉陰違, 要認定哪些是A級國策, 簡單得很, 就是所有和地方首長前途掛釣的政策, 如省委書記要達到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他們就會胡亂限電, 現在省長市長要落實米袋子菜藍子, 你看成效多快。由此亦可推論出, 地方政策比行業政策易執行, 除非是某些節能減排淘汰的行業政策。

.

第四是支持的形式, 之前講過, 形式有3, 創造需求、補貼和稅務優惠。創造需求可以是鼓勵某些產品的宣傳, 可以是禁止低質產品繼續銷售而造成的substitute effect, 也可是政府造成的群聚效應(下文會詳述) , 補貼除了可以是XX下鄉之外, 也可以是低地價補貼, 或暗中對社保之類的成本「鬆章」。站在企業的惠及情度方面說, 以創造需求為最強, 稅務優惠為最弱, 可是偏偏大部份地方性優惠、行業計劃都只行提供稅務優惠。老老實實, 我要是只求炒概念的話, 看圖算了, 為什麼要做要花這麼多時間心機做功課? 做完功課選出來的股, 就是要又有盈利增長, 又有概念的, 這樣才可以雙重爆炸。如果我選出來的股只是受惠525%15%的稅務優惠, 老實說, 我是會相當失望的。由於只提供稅務優惠的政策金額不會大, 也不會有長時限, 基本上我看到支持形式是稅務優惠就不看下去。

 

.

論地方政策, 我認為有一點要留意。各個地方都要搞政策, 都要搞惠民措施, 現在又不準高價賣地,又不準搞城投借新錢, 哪裡來這麼多資金去支持個別國策? 要知道, 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一個政策的關鍵, 如果政策太違反他們的利益, 執行的積極性當然要低些。還有, 每個地方的稅務優惠都差不多, 到底我信哪一個? 難道一有政策的地區都全買嗎?

.

我認為, 每個搞地區支持的地方, 都會有稅務優惠, 但有些東西是比稅務優惠更重要的, 叫做群聚效應。比如我要去買電腦, 我會去黃金商場, 貪那裡鋪頭多, 選擇多, 易格價。結果就是那裡每一間鋪分到的「盲頭烏蠅」客會比我家樓下的電腦鋪多。又說廣東, 人人都知道廣東工業難做, 但為什麼他們還在, 不搬去別的地方? 就是因為有群聚效應, 找上游下游幫手的距離、時間、運費、出差費、出差時間(必須承認,有些員工是不肯常常離家太遠的)為公司帶來大大的方便,缺少了這些,公司便做不下去。要說的還有很多,我覺得,由於各式各樣原因,例如文化差異,口音不正,和以上各種,其實大部份mid-cap 的市場部、銷售部人員都不能覆蓋全國,只能覆蓋公司所在的一個有效半徑,而每個行業的有效半徑都不同。你想想,如果一個地方政府可以為一個產業創造出群聚效應,威力是相當強勁的。廠多了,自然上游下游都搬過來,或選擇在附近擴產。生意多了(創造需求),成本又減少(運費及各類overhead),運輸距離減少,交貨時間縮短,技工學校可能又會肯專門為這些行業提供所需的人才以備擴充,這些東西對公司的價值,肯定要遠遠超每年10%的稅務優惠。

.

有什麼可以引致一個地方成功由一兩個value point 發展到一個value chain ?我覺得3類東西最關鍵, 一是地域所在和物流成本, 二是是否有充足的勞動力, 三是領導招商引資的個人魅力。不易估, 最好不要估, 只要找有什麼地方已做到, 不要找什麼地方將會做到。我認為四川、重慶等地是一個比較熱門的選擇。

.

物流成本, 現在講內需, 在華中四通八達的地方會有優惠, 但由於水運成本便宜得多, 你看看三峽工程蓄水175之後, 可由重慶行萬噸大船到上海, 運費大跌比三峽未通前大跌70%, 以前川地出入口靠陸路, 現在把這些都集中在重慶再把貨車裝上大船, 沿江而下, 到站就直接駛走, 多方便。記得去年提過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嗎? 大家一起免關稅, 跟據海關資料, 東盟的進口加出口1-10月是2354億美元, 增加42%, (歐盟是3883億美元, 增長33%, 美國是3213億美元, 增加30%) 數字其實已不少, 還在高速增長中, 我認為四川會是食到東盟自貿區的一個不錯選擇, 因為泰國、馬來西佔得不少。

.

勞動力就更者簡單, 四川和河南都是勞動力出口大省, 富士康就因為此選了河南。以前民工都到沿海, 現在發現家鄉機會多, 外面生活成本貴, 要回鄉。大量便宜的勞動力, 是地方政府吸引產業的絕招。重慶自薄熙來上任以來, 動作多多, 最出名的當然是打黑, 第二影響深遠的是說要為20%的市民建公共房屋, 錢就由不斷引入的各種汽車(吉利、通用、江淮、福特…) 電腦、機械產業帶來的稅收支持。其實還有一個hidden agenda, 就是農民土地流轉。「十二五規劃」中第11:「完 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 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 素交換關係,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 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講白點就是說四川及重慶為試點的一系列政策, 給農民提供多點租出農地的機會, 很多農地自己耕作已經賺得不多,反而租給人還有好處, 地方政府不斷派出官員去教育農民, 幫助調解, 減低出租的交易費用, 利用村委的人際關係能力和「村內民主化」的群眾壓力, 令一大塊地不要被幾粒「釘子戶」卡住變得零零零碎碎, 這樣大片地就可用農機耕作, 不懂做其他工作的「釘子戶」可選擇受雇於承租的農業集團, 也可以向農業集團收貴租, 自己用平租去租回其他用不到農機既「豬頭骨」地, 都可算是一家便宜幾家著既政策。由於農地收租越來越好賺, 自己動手落田的人減少, 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又越來越多, 造成良性循環。

.

我認為重慶的機電業已經形成了群聚效應, 在將來的幾長會長期受惠, 我自己持有一點重慶機電。除了以上, 還有別的原因, 勞動力成本向上、機械不斷代替人手是大趨勢。通漲期, 我認為鋼鐵的成本最可控, 因為行業訂價能力最弱, 所以實在買了不少用鋼做成本的東西。  

.

後記: 中央宣佈明年建1000萬套經濟房, 計一計數, 09年大旺年銷售面積9.3億平米, 就當100平米一套, 即係930萬套, 即係話明年既內房會好大鑊, 建材會大好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

向性經濟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30.html

 日經指數下跌,原因是因為日匯上升所致;H股指數上升,原因是因為人民幣匯價上升。如此解讀前一部份,認為匯價上升則股指下跌,則你可能會錯過了我國的 興盛,若只是明白後半者,則你可能被深深套進了日股的困擾,因為我不知道怎樣形容這兩種經濟特性和名稱,所以我將之稱為向性經濟吧。前者原因在於因為日本 很多程度都是靠出口為主,所以一旦日匯上升,則出口競爭力大減,以及就算不減少,在以日圓為基礎貨幣之下做的會計賬目,也因為日匯上升而令營利減少,所以 股指下跌。而中國則強調內向型經濟,亦即大家經常說的內需概念,因為公司收支都是人民幣,所以我國貨幣強勢也有利於公司的股價,而且最好是從外國進口原 料,經機械化生產後銷向內地,此消彼長,以強換弱,更能達到強勢貨幣的效果。

        不過當你又認為日本真的全部都是外銷而中國真的全部都是內銷的話,那又犯下了滔天大錯了,因為日本也有些企業主要是來自日本內需的,而中 國也有極大部份是靠出口的,所以投資者切勿被大圍概念所影響,認為所有日股都是外向而我國都是內向。若然有此認識,則你可以密切留意其他國家有那些股票值 得買進,以及影響其營收的主要因素是那些,因為當你細心警覺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日股美股也有很多很好的公司,而且售價絕對比我國股票便宜更多。在此我暫不 假設或發布自己的觀察名單,我還是老一句話,研究自己了解和熟知的企業就夠了。

        不過做非本地貨幣投資的時候,除了考慮歷史營收之外,也要考慮匯率的變化問題,目前多數人投資H股股票,因為大家都認為人民幣必定會上 升,所以目前估值之下有一部份溢價也發映了遠期人民幣匯率的因素,所以一旦人匯不如預期發展,那麼股巿便會出現另一個變天的情況,所以大家在做海外投資的 時候,必須多些假設不同的匯率變化來做估值,因為匯率每上升1%所對應的估值也會出現重大變動,絕非一比一的對等關係般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3

圖表陷阱---Yahoo!財經和經濟通圖表的大差異和用法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66

     各位投資者對Yahoo!財經和經濟通的股票圖表相信都不會陌生, 但各位有沒有想過兩間公司提供的圖表有很大的差異? Yahoo!的圖表不計算派息等造成的股價調節(拆股除外) , 但經濟通的圖表則計算相關變動。兩種圖表各有好壞, 以下筆者將詳細談論。

Yahoo!圖表的好處和經濟通圖表的壞處:

由於Yahoo!圖表不計算股價調節因素, 所以看到的股價等於各位在大利市機上看到的股價。另一角度說, 此圖表適合投資者用於技術分析(e.g. 移動平均線、雙頂)

  

從上述兩圖(左邊的是經濟通、右邊的是Yahoo!), 可以看到中電正確的100MA應是Yahoo!所示的$60以上, 但經濟通顯示的100MA卻是經調節後的$39.1, 出現相當大的錯誤。倘若讀者用經濟通圖表分析, 便會發現與坊間一眾投資專家所說的支持阻力位完全不同。倘若像上述例子的相差很大, 各位仍能察覺, 但相差不大的話則更危險。不過, 謹記經濟通的圖表是一路調節下去, 所以短時期的分鐘圖、日線圖看來問題不大, 但一到長時期的週線圖、月線圖則出現大幅偏差。

經濟通圖表的好處和Yahoo!財經圖表的壞處:

有讀者可能會想想經濟通的圖表是否有價值? 筆者覺得經濟通的圖表絕對有價值, 甚至是致富的關鍵。筆者曾在致富方法分類內的<致富發達, 還看公用股>一文內提到三隻公用股在十多年間升了十倍, 用的便是經濟通圖表。

列出圖表後, 讀者是否有一點不太相信的感覺? 坦白說, 筆者第一次看到時也不相信, 但這是事實。其實, 各位如果計算一下, 中電在2000-2010年間合共派了近$30每股股息, 即是說現價應是$90以上。港燈在2000-2010年間派了超過$20每股股息, 現價應是$70以上。至於煤氣, 它的每股股息不高, 2000-2010年間6101紅股, 每次的股價調節各位可能不太留意, 但少數怕長計, 回報便很驚人。當然, 股價調節的原理是時間越長越顯著, 持貨2-3年不會享受到這種升幅。

那怎樣才能達到此升幅? 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一直以股代息, 公司沒有此制度的話便將收到的股息盡量買回那些股份。這樣做各位得到的回報將會比上述顯示的更多, 因為更多的股可收到更多的股息。

Yahoo!圖表便顯示不出這些好處, Yahoo!圖表還有一個小問題, 便是圖表有1天的延誤, 可能影響超短線的投資者。

兩種圖表沒有分別的情況:

答案很簡單! 沒有息派的股份便沒有分別。

上述的是白馬戶外媒體(0100)圖表, 它十多年都沒派息, 所以兩個圖表沒有分別。


現在想比較一些股份的圖表。

左邊的是中銀香港(2388)的圖表, 升幅的確驚人。不過, 右邊載通(前稱九巴(0062)) 圖表上的升幅看來也相近。當然, 載通需要達到此升幅的時間較長, 但各位想想, 哪隻股份能讓投資者晚晚安心? 中銀香港在金融海嘯時遭遇滑鐵盧, 在迷債事件困擾下有多少人自問從未害怕, 但載通相信沒有人會擔心它財困。另外, 載通平均每年有10厘息, 但中銀香港平均只有4厘多息。在這裡, 筆者不是說中銀香港不好, 而載通仍值得吸納。最重要是希望讀者能從多些角度了解所有股份。

最後, 除了三隻公用股筆者長線看好外, 有一隻股份倒是特別想提提, 這便是港鐵(0066)

坦白說, 港鐵十年來的表現只算不過不失, 但數年前開始它展開「加息」週期, 每年有8%的股息增長, 未來的股息增長速度可能加快, 大家可以想像圖表將來會漸漸形成一條向上彎的曲線,不知讀者是否認同?

如上述內容有任何錯漏之處, 歡迎各位隨時提出。

(這篇文章的股份不一定是筆者看好的股份, 除了中電、煤氣、港燈、港鐵)

圖表來源: Yahoo!財經和經濟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7

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 成華航祕密武器 打造幸福經濟艙 麵包量產待考驗

2011-1-24  TWM




為了爭取二○一○年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點頭合作,華航可說吃盡了苦頭。即使吳寶春的要求再嚴格、步驟再繁複,再苦華航也甘之如飴,因為他是華航今年營運的祕密武器!

撰文‧黃筱雯

華航二○一○年第四季營運出現小虧損,一一年營運前景似乎出現烏雲,但華航其實已準備好一項吸引客源的祕密武器,這項武器就是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吳寶春!除了頭等艙與商務艙外,未來經濟艙客人也可以吃到幸福的麵包,希望吸引一波吳寶春粉絲的搭機潮。

華航於一○年九月,宣布與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吳寶春合作,現在只要乘坐華航頭等艙與商務艙,就可享用到獲得吳寶春認證的冠軍手做麵包!

一○年三月,當吳寶春一獲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華航總經理孫洪祥立刻向吳寶春提出合作計畫,從討論到簽約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又花了一個半月研發新口味與教學,這世界冠軍等級的麵包,才終於飛上空中。而吳寶春對品質的嚴格要求,讓華航費盡苦心。

「我們現在一天要做兩千個麵包,而且一定要手做!這樣他(吳寶春)才願意認證。」華航空服副總經理石炳煌說,在正式教學前,華航還特地帶吳寶春參觀整座中央廚房,乾淨整潔的工作環境,果然獲得吳寶春青睞。

合 作至今已四個月,華航的誠意吳寶春深切的感受到。「做手工麵包,品質很重要,因此不管是在哪裡推出,只要是我的配方,怎樣都是我的責任,寧願少賣一點,也 要顧好品質。」吳寶春說,「而華航很有誠意,而且我們理念相同,十分值得信任。」當初吳寶春之所以願意與華航合作,原因之一就在於推廣台灣農產品。吳寶春 的經紀人劉映虹表示,當初有許多企業前來提出合作,航空業也不在少數,甚至還有跨國麵包業者前來敲門,「但是華航承諾採用吳寶春指定的台灣本土食材製作麵 包,加上品牌知名度高,形象也好,因此出線。」現在華航客艙提供的麵包,是經過兩個月的反覆試做,再由吳寶春試吃合格後才推出的。由於吳寶春的店面在高 雄,常常華航麵包試做一出爐,立刻裝袋包好快遞到高雄讓吳寶春試吃,為的就是要得到吳寶春的認可,「等到他點頭說『嗯,八十分,可以了。』我們才能上飛機 啊!」總經理孫洪祥笑說。

除了華航瘋吳寶春外,現在吳寶春高雄店面的提供者、高雄市建商公會理事長陳武聰,當初也是看到吳寶春認真中肯的一 面,才願意無條件提供都廳苑的黃金店面供吳寶春開業,陳武聰也笑說,「沒想到他店裡的生意這麼好,也讓來看房子的人多了不少!」現在華航希望能在經濟艙也 推出冠軍麵包,可是因為人力不夠,希望用機器取代,但吳寶春擔心品質無法達到完美,遲遲不肯認證,雙方仍在溝通尋找辦法。為了得到世界冠軍的認同,華航上 下仍在全力尋求解決方案,吳寶春的麵包,也許可以為華航的營運打一劑強心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8

經濟理論 --- 加息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31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32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33

事先聲名,小弟並不是讀經濟科出生,以下都係小弟係呢幾年嚟睇書、雜誌同評論度學翻嚟,若果當中有咩錯誤、謬論,善心人可以留言,指出錯處,好等小弟改正。

================================
首先要有d基本概念先:
1. 通脹 --- 通脹其實係一種貨幣現象 - 過多貨幣去追逐有限嘅資產/實物。量度通脹通常會用cpi或消費支出指數,但由於各國消費結構不同,這些指標都未能完全反映通脹,只可作為一個參巧。

2. 貨幣供應 --- 一般有三種(M1, M2 同M3)。基本上,一個國家嘅貨幣供應會同佢嘅GDP及通脹有關,Formula 如下:貨幣供應增長率 ~= GDP 增長率 + 通脹

3. 經濟調控 --- 政府調控經濟大致有兩種方法:a. 貨幣政策 b. 財政政策

  • 貨幣政策主力調控市場資金數目來達到調控經濟目的,一般為加減息、RRR等,此方法較為被動,因為政府只調控息口,務求增加/減少資金成本來達到目的,結果要視乎該國銀行、投資者是否配合而定。
  • 而財政政策是政府主力介入,通過削減/增加開支來達到目的。

4. 根據 M(money supply)V(money velocity)=P(price)Y(經濟產出),除非科技有突破,Y嘅變化不大,所以P會完全受M同V嘅影响。

經 濟向上時,需求上升增加企業投資意欲,產出增加令GDP上升而循環下去。但當供過於求,經濟開始發熱時,政府會利用貨幣政策(加息)去抑制,務求達到供求 平衡,經濟平穩向上;相反,需求不振,政府會減息+增加開支,誘導資金投資,希望拉升GDP。當然,呢個係一個理論架構,現實又復雜好多好多。

入 正題,經過金融海潚,各國政府都採用貨幣 + 財政政策希望減低由此而帶來嘅衝擊,同一時間,海量嘅資金湧入市場(實體 + 虛擬),以4嘅算式嚟睇,M大升,理應便會造成通脹(P);但由於海潚後,企業信心減低,而「受傷」嘅企業要用資金嚟填TUM,造成貨幣流速相應減低 (V),所以P變動不大,甚至有減少情況發生(即通縮)。

可惜,由2010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開始復完,社會上嘅V開始回復正常,但政府係回收貨幣上慢左幾拍,導致M居高不下而引致今日嘅通脹危機。

基於以上危機,各高通脹國家都開始用政策來應付。一方面用加息收回流動性(增加誘引去令資金回到銀行體系, 減低V),另一方面用限價、限出口等方法買時間,仲有限制外資流入去減低國內嘅貨幣數量(M)。

同時間,發達國(主要係美國),經濟增長似有還無,加上通脹無迫切性,政府係收回流動性上無新興國咁積極,游資為左尋求回報,會不斷流入高GDP地區及炒實物資產。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不俗,而通脹有向上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利用RRR同息口等貨幣政策,希望壓下通脹苗頭,避免社會動盪(如中東情況)。

呢個就係中國加息嘅背景。
比多一個概念先:

唔同資產會有唔同嘅風險,係比較唔同資產嘅回報吸引力時,要計埋當中所受嘅風險程度。市場一般價將美國三十年國債息率定 為無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 --- RFR)(以前可能好穩陣,因為唔相信美國會賴債,但今日其實已經係超錯),股票嘅風險較高,所以要求嘅回報(股票市場嘅息率)會係無風險回報上加一個溢 價;溢價幾多就好視乎市場對股票/經濟前景嘅睇法,樂觀時可以係負溢價(皆因除左息之外,仲可以係資本增值,兩者加埋會高過RFR),悲觀時溢價會好高 (息口要計埋資本減值幅度)。

其實以上所講嘅咪係所謂機會成本概念。

>>>姐係當通脹嘅時候, 政府就加息, 收緊銀根, 而當消費支出指數低嘅時候, 政府就減息, 減少市民開支

好啦,講翻你嘅問題。

或者咁講你可能會易理解:
  1. 加息,通常都係存貸息都加;
  2. 加存款利息,咁相對其他資產上嘅投資價值會上升,因為息多左,咁某部份資金會由其他資產流入銀行存款
  3. 當中資金有普通市民嘅資金,亦都有企業本來用嚟投資嘅資金
  4. 而加貸息,其實係增加左投資成本,對於企業嚟講,回報少左(甚至負),自不然會減低投資興趣,寧願將資金泊落銀行、國債等收取風險少一點嘅工具。
  5. 兩者都會將流動係市場嘅資金減少,m 同 v 同時下跌,p 理論上自然會回落。
  6. 但同一時間,太高息會令經濟失去動力(因投資落實體經濟上嘅資金少,自不然會減少器材、買地起工廠、減少人手等),經濟有很大可能會掉頭回落。
好啦,正如你所講,若消費不振,投資意欲不大兼有閒置產能時,經濟唔荒好,呢個時候政府就要運用貨幣同財政政策去刺激經濟:
  1. 減息:a) 存款、國債等嘅回報減少;b) 融資成本減少;兩者都會將資金由銀行體系抽離,進入市場(m 及 v 上升)
  2. 增加政府開支:由於減息效應有滯後性,短期嘅投資空缺要由政府擔任,務求做到短時間增加需求而帶動投資上升/降低閒置情況
  3. 但由於呢d政策由開始到見到成效係要時間,市場對企業盈利未感到樂觀,反映在股票市場上;
  4. 減息幅度要到咁上下(~2%)先會驅使更多資金抽離銀行體系;

所以一開始減息會對資產市場不利。

而減息一段時間後(幾耐就視乎經濟有幾差啦),由於增加嘅資金會投資於實體經濟(買器材、工廠、請人),並沒有多餘資金去炒呢樣炒個樣,所以通脹一般嚟講係溫和(由基本需求帶動)。就業率上升下,消費回升,導致企業盈利跟隨上升,股市都會提前反映而上升。

到後期,資本市場回報大過實體投資,資金會相繼進入資本市場去炒炒炒,咁通脹會開始拋物線咁上升,對於企業盈利會不利(原材料上升,一時間成本未能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要硬食),咁又循環到加息調控經濟過熱、通脹升溫嘅階段。

其實呢個課題真係可以講幾日都講唔完,我再嘗試下點樣理清經濟、通脹、息口等嘅關係。

經濟同通脹有四個唔同組合:
  • 高經濟增長 + 溫和通脹   (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嘅中國)
  • 高經濟增長 + 高通脹 (而家嘅中國)
  • 低經濟增長 + 高通脹 (70-80年代嘅美國)
  • 低經濟增長 + 低通脹(甚至負通脹) (2010年嘅美國)

投資環境(經濟增長率 - 通脹)最好嘅係 1,而3 係最差,所以係2008年尾至2009年嘅中國股票市場回報係相當高,相反,係滯脹(3)情況下,股票市場嘅回報好唔得去邊。

根據近來美國嘅經濟數據,經濟增長似有加速嘅跡象,而相對佢嘅通脹指標仲係徘徊係低位,開始由4進入1,所以呢幾個月美股強到無朋友。

而中國郤因高通脹嘅關係,會減慢經濟增長而出現GDP ~= CPI,甚至有跌入3嘅可能,所以A股同有中國概念嘅港股(尤其係國企指數)就如扶不起的阿斗咁,點都升唔起。

咁多年以來,各國政府都希望利用政策去做到1嘅情況,可惜嘅係維持唔到太長時間,始終市場/人為因素變化太多,好多時都係兩個極端之間循環,就是所謂嘅經濟周期。

2009 年,中國掦言用四萬億投資去刺激經濟,加埋民間資本,總數超過二十萬億,造成2009-2010年中國嘅貨幣供應增速極高,令到中國係今日面臨高通脹;為 左社會穩定和諧,便要用利率政策去減低通脹及投資意欲,寧願要一個稍為低嘅經濟增長(~7-8%)及溫和通脹(<3%)。

由於實體經濟回落會先於通脹(投資減少 ---> 企業盈利減少、消費需求回落 ---> 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需平衡再轉為供過於求 ---> 通脹回落),回報會係一開始時有所減低。

但當通脹有所回落,情況會慢慢轉移到4。

係呢個時候,政府見減低通脹有成效而經濟有點不振,便開始轉變政策,由緊入鬆,正如現在美國般。

正如前所述,經濟會1->2->3->4咁循環不息。而息口會因應經濟同通脹係邊一個情況下而作出調整。

而若果再加埋同股市嘅關係,就更加更加復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2

趨勢大師陶冬預告 一個你不能不知的經濟巨變 路易斯拐點

2011-3-7  TWM




經濟趨勢大師陶冬博士提醒,請注意「路易斯拐點」,這是一個你不能不懂的經濟學名詞。

它將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深遠,也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變動之一。

陶冬從一根油條,窺見全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無聲轉變。

它是一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是危,也是機!

撰文.周岐原、吳美慧 研究員.陳兆芬什麼是「路易斯拐點」?

路 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rthur Lewis於1950年代提出。論點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二、三級產業不發達,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務農收入低,城鎮工作的收入略高,大批農民因此湧入 城鎮,而在農村勞動力耗盡後,城市勞工市場需要大幅加薪才能請到新工人。這個時點就稱為「路易斯拐點」。

一根油條,預告了全球與中國經濟將進行一次大調整!

「每 次出差到上海,我最喜歡到上海浦東的香格里拉酒店吃早餐。那裡的早餐,有五、六百種之多,即使種類這麼多,每次我去都會吃上一根油條,它讓我重溫兒時的記 憶,吃完之後,覺得很滿足。」「不過,這一次我去,卻讓我很失望,因為一堆油條是炸老的,想要請服務生現炸,他卻不願意。這種服務態度讓我很不愉快,我向 餐飲服務部經理反映,答案更令人吃驚。經理說,『實在很抱歉,我們的人事流動率高達七○%,這還是我們大幅加薪七○%後的流動率。』勞工不足、流動率太 高,以至於影響到飯店的服務品質。﹂連上海知名的五星級飯店,都深受缺工所苦,讓陶冬驚覺中國經濟正劇烈且快速地變化中。應《今周刊》邀訪來台發表「從全 球經濟發展看中國經濟的大轉型」演講的瑞士信貸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陶冬,對台下一千多位聽眾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是關於自己出差上海的用餐經驗。聽眾無不好 奇:只是一根油條,對觀察中國經濟能有什麼啟示?

這一根油條的故事,陶冬不只是在應《今周刊》邀請發表演講時,賣力地傳達著,在不同國家演 講的場合,或是與各國銀行的VIP客戶私密會議中,他也不斷訴說著「油條」的故事。他藉由簡單的油條經驗,傳遞中國工資提高、經濟結構改變,將會如同「蝴 蝶效應」一般,影響到全球經濟的訊息。

除了「油條」的故事外,陶冬更高分貝提醒:「請記住『路易斯拐點』這個詞彙,這將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深遠,也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變動之一。」路易斯拐點是什麼?這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又將如何影響中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答案,必須先從人民幣匯率說起。

為 加工出口業撐開的保護傘,如今正一把一把地快速收起去年六月十九日,人民幣重新實施浮動匯率,短短幾個月時間,人民幣匯率就從金融海嘯時「釘死」的六.八 二兌一美元,一路升值到六.五八。在此同時,中國的三十一個省市,也陸續修法提高最低工資,平均幅度達二三%。貨幣升值、為勞工加薪,過去中國為加工出口 業撐開的保護傘,如今正一把一把地快速收起。

「北京的態度變了,」陶冬說,當人民幣被各國逼迫升值,中國想出的解套方式,就是為勞工加薪來紓解升值的壓力。

他 解釋,中國若讓人民幣升值,很可能迫使廠商為降低成本,出走到其他國家設廠;相形之下,立法為勞工大幅加薪,也會提高企業的出口成本,等於變相讓匯率升 值,「讓工人受惠,把錢留在自己口袋裡。」在這種政策指導思惟下,北京、江蘇、重慶等六個省市,今年初再立法為勞工加薪。陶冬估計,今年底以前,三十一個 行政區可能還會出現另一輪加薪潮。

面對政府引導工資提高,中國的企業倒是樂見其成。中國最大飲料商之一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對於不斷持續 提高工資的看法是,「企業賺錢讓員工分享有什麼不對」?在去年專訪他時,他就大膽預言,「工資上漲一倍肯定是會來的」。對照他的預期,香格里拉酒店的薪水 調幅顯然還不夠。

工資提高,成本不是也會增加?對這個問題,宗慶后一點也不擔心,他說,「工人的薪水提高,購買力增加,自然就會多買娃哈哈的產品,這有什麼不好?」看來,中國工資上漲,中國企業心裡早有準備,而且心中預期的漲幅,早就定得高高的。

中國勞動市場二○一四年

進入「路易斯拐點」

只是,當薪水調高、鄉村城鎮化後,出現了大多數企業當初沒有料到的「勞工轉移」現象。

對來自內地與農村的農民工來說,中國各地大幅調薪的結果是:家鄉的薪資水準和東南沿海地區大幅拉近。

陶冬分析,近年來中國當局對內陸地區的基礎投資明顯提升,加上工作機會增加,在實質獲利相對提高下,農民工紛紛留在家鄉附近地區就業,自然導致區域分配的勞動力重新洗牌,而沿海工人越來越少,也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但 在區域勞動力分布重新調整時,陶冬認為,也有一股更大的趨勢正在醞釀中。依照聯合國推測,中國勞動力將在二○一七年進入負成長。儘管目前中國的勞動供給仍 然大於需求,稱不上勞工短缺,但陶冬估計,受到人口政策影響,中國的勞工數量將從一四年時開始減少,比聯合國估計更早。而且隨著內需消費爆炸式攀升,將有 更多勞工轉向其他產業發展,缺工總數將加大。他估計到了一七年,中國的缺工人數將達到一七六○萬人。

對比總數多達八億的中國勞工,缺工一千多萬人,其實並不高。但陶冬提醒,一七六○萬名勞工相當於美國勞工總數的一一%、日本勞工總數的二五%,或是德國勞工總數的四○%。「若以全球視野來看,這個數字就非常巨大」。陶冬認為,這是中國內需新的動力,也是新的商機。

正由於中國內需擴大,服務業加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全面鋪展開來,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市場會提前從一四年進入實質性短缺狀況,鄉村多餘的勞動力不足以供給城鎮勞動力的需求,這時,就會出現「路易斯拐點」。當「路易斯拐點」現象出現,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陶冬分析,就業市場改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開始褪色,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

國 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認為,雖然路易斯拐點出現的確切時機還無法確定,然而中國勞動力已經不再如前幾年「無限供給」,卻是不爭的事 實。當工資節節高升、原本「便宜」的勞動力不再便宜,就預言著中國長久以來享受的「人口紅利」,已經步入尾聲。更重要的是,中國長達七、八年的通縮時期, 已經徹底結束。

從「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成為「世界市場」,六大改變即將發生陶冬說,從國際角度上來看,製造業模式可能會面臨一次全面性的調整,而過去十年全球的低通貨膨脹,也會遇到衝擊。

而從投資角度來看,路易斯拐點意味著什麼?根據過往經驗,陶冬大膽估計,六大改變將伴隨而來。

第一、從過往新興國家的經驗,路易斯拐點之後,最低工資無一例外的,會出現一次持續性的飛漲,且低端消費市場迅速擴張,這種情形肯定會在中國出現。

第二、工資上漲將常態化,帶來通貨膨脹結構性上揚。而且這一輪通貨膨脹之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回檔估計有限,因此中度的通貨膨脹會持續存在,估計未來十年,通貨膨脹指數將維持在四%到五%之間,並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膨。

第三、工資增加,使得住房需求和家居改善的需求增加。陶冬認為,除了對房地產需求提高外,因為蓋房子衍生出來的建材供應商、原料供應商,甚至是家具供應商的受益程度,會比房地產與土地開發商來得大。

第四、工資提高,各工廠為降低成本,生產線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會明顯提高,設備業會因此受惠。更重要的是,在工廠往內地遷移時,不只是簡單的地理上的轉移,也將伴隨資本投入的增加。

第五、在中國投資的外資,因為工資改變,投資結構也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的投資比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主攻中國內需的海外品牌、服務業,會大量的流入中國。

陶冬舉例,來自海外的福斯和豐田汽車,已經在中國賣出比本土市場更多的汽車,這個現象,代表著龐大消費實力的集結。「這是第一個五億消費大軍造成的結果,下一個五億消費群體,如今正在成型」。

第六、製造產業鏈將重新洗牌。以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生產供應鏈,會因為工資成本提高而逐步瓦解,甚至出走。中國不再是製造業龍頭,這些出走的外資,甚至是中資企業,將成為其他工資成本較低的新興國家搶奪的對象。

陶冬的六大預言,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情境?簡單的說,就是中國逐步脫離過去「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成為「世界市場」。而人民變有錢後,購買力增加,勢必會帶動新的消費力與消費模式。

家 居產品需求將大幅攀升,企業積極轉型加速自動化生產可以這麼形容,之前,中國經濟成長造就出不少金字塔頂端的富豪;而人民所得增加後,帶動的消費力則像金 字塔底層般的龐大力量,將呈現無處不在、如海浪般一波波的力道。今年春節中國「黃金周」期間的消費金額,就達到新台幣一.五兆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 七%,就是低階消費大幅提升的例子。

而中國在全面拓展城鎮化時,搬到城鎮的居民除了購買不動產,對於建材、室內裝潢的需求,也相對大幅增加。如玻璃、瓷磚、家具和裝修工程產業,將出現一段高速成長期。例如中國的家具和裝潢材料,銷售年成長率都接近四成,只略低於金銀珠寶產品,可見家居產品的需求將大幅攀升。

此外,無法招攬足夠數量的勞工,已經迫使不少加工出口型企業積極轉型,朝自動化製程發展。當龐大的自動化設備訂單湧出,生產設備的業者將最先感受到這股動力。

例如國內業者研華的自動化產品,去年營收成長達四七%,中國地區營收還將在兩年內增加一倍,就是相當明顯的案例。此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去年也公開指出,中國政府調薪速度比預期更快,因此台達電將擴充自動化生產部門,滿足當地客戶的需求。

現 階段中國的生產成本雖然比較便宜,但長期而言,當薪資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終究會將位在中國的產能遷走,到其他國家設廠。不過企業選擇在中國製造產品,有低 廉的成本和產業鏈整合的優勢,一旦選擇搬遷,生產成本勢必提升,帶動通膨走高。陶冬因此認為,中國的通膨將會因此「輸出」到其他國家,讓通膨局勢全球化。

而眼尖的生意人更早就看到中國人民變有錢後,所衍生出來的新機會。全球品牌絡繹不絕進駐中國,就是想要抓住中國市場潛在的消費力。這些品牌,從高級的奢侈品,到與民生必需品息息相關的大賣場,不僅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也都看到它們的身影。

LV、古馳、香奈兒到賓士、BMW、沃爾瑪等,不僅在中國設有旗艦店,甚至腳步已跨進二線城市。在內地的重慶、成都等大都市,都看得到它們的據點。

另 外,義大利精品品牌PRADA股票準備到香港掛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二月二十八日最新消息指出,繼PRADA之後,義大利另一時裝品牌 Salvatore Ferragamo也準備到香港上市,它們捨近求遠到香港掛牌,共同點就是嗅到大中華地區的強大消費力,希望利用在香港掛牌打知名度,創造出更多商機。

服務業通膨將成帶動通膨的第二因素,今年中國的通膨很難下降當勞工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多,消費力越來越高時,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現象?「『服務業通膨』將是帶動通膨的第二個因素,今年,中國的通膨很可能降不下來。」陶冬肯定地說著。

儘 管半年來的CPI年增率在三.五%至五%間來回,但等到冬季穀物收穫後,由食品帶動的通膨也將告一段落。這種觀點,是外界分析中國近期物價走勢的共識。然 而,陶冬卻抱持不同看法。「我的觀點,可能是市場中最悲觀的。」陶冬認為,今年初華北地區的嚴重乾旱,讓冬季小麥歉收已無可避免;今年冬季小麥歉收的規 模,大約占總產量的五%,這將導致食品帶動的通膨持續。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通膨因素正在浮現。這股力量,陶冬稱為:「服務業通膨」。

服務業通膨,是指工資大幅成長後,帶動服務業價格相對上漲的情況。陶冬指出,當工資水準不分地區、不分產業上漲,服務業通膨一定會在中國出現。

他打趣地說,現在如果到南方城市的餐廳吃飯,端桌上菜的很可能不是服務生,而是老闆本人,「因為根本請不到服務生」。而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服務業通膨,將是接下來中國CPI年增率維持高檔的主因。

未 來一年可能超過五%的CPI年增率,會讓市場更不得安寧陶冬預期,今年中國的高物價現象並不會因糧食收成降低,而是出現另一個高峰。而且今後一年,CPI 指數甚至可能超過當前五%的高點。他大膽推論:「如果過去一年三%至五%的CPI年增率,已經讓市場焦慮不安,未來一年,市場會更不得安寧」。

由於物價高漲,將直接影響中國的社會穩定,外界關心的是,高通膨現象將持續多久?陶冬的答案,恐怕讓消費者笑不出來。「比起過去十年的平均值一.八%,未來十年的CPI平均值,可能高達四?五%,」他語出驚人地說。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還要忍受高物價很長一段時間。

然 而,外界畏通膨如虎的態度,陶冬卻有不同見解。「我認為,中國過去低通膨甚至通縮,經濟卻同時有高成長的環境,才是不正常的。」他強調,中國加快調整貨幣 政策的腳步,充其量只是向新興市場國的平均水準靠攏,「是(中國)過去的環境例外,而非今天的環境例外」。他進一步指出,就算中國真的如預期大幅加息七 碼,也只是把利率回到雷曼兄弟倒閉前的水準。「我認為這不叫作貨幣緊縮,應該叫貨幣環境正常化。」從陶冬的角度觀察,中國只不過是在進行另一輪的政策調 整,投資大中華股市的投資人,實在沒必要對正常的措施感到大驚小怪。

「幾個月來,A股投資人每到周五就神經緊繃,擔心政府又要推出厲害的調控政策,結果賣壓頻頻出籠,壓低了股價;不安情緒甚至從A股蔓延到鄰近市場,」陶冬認為,市場最好將平均四%的CPI年增率和連綿不斷的調控政策,當作未來中國的常態,因為這次調整階段,可能長達一年。

近 兩年來,另一種和通膨同步高漲的中國資產,是房地產。由於中國房價漲得如脫韁野馬,除了中國國務院使出「新國十條」、「新國八條」等調控政策,特定省市也 各自收縮放款及限制購房。但一時之間,高房價的氣燄還是不容易被壓制。陶冬則認為,未來兩年中國房市將出現盤整,很難出現大幅漲跌的行情。

台灣現在正處在美國與中國都想要拉攏的「絕佳機會」中他同時提醒,台灣的人民現在正處在美國與中國想要拉攏的「絕佳機會」中,一定要善加利用。「這一次,我從香港飛到高雄,整個飛機滿滿的都是中國人」。

陶冬進一步說,「過去,從香港到高雄的飛機,大部分乘客都是香港人、台灣人,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現在竟然滿機都是中國人」。這就是陶冬根據最新觀察,得出來的新發現。

他 認為,中國「讓利」給台灣,給予台灣優於其他國家的優惠,台灣的企業正好可以藉此機會轉型,進入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高度成長的優勢。另一方面,準備開 放的陸客自由行,勢必會為台灣帶來龐大的觀光和服務業需求,「台灣一定要有所準備」。從香港經驗就可知道,未來光陸客自由行帶來的商機,將為台灣產業帶來 一次重新的洗牌。

從最近台北一○一大樓的四樓,整層樓悄悄改裝成為高檔的鐘錶樓層,就可以看到,精品業者為迎接有錢、有消費力的陸客,已開始預先做準備。

至於美國,為了箝制中國過於快速發展,加上台灣在地理上的戰略位置,「只會讓台灣更重要」。加上美國經濟略見復甦,產品以出口美國為主的台灣,剛好又抓住業績回升機會,對台灣企業來說,「正是一次大好機會」。陶冬懇切地分析著。

所以,陶冬認為,台灣的房地產和股市,未來可以樂觀看待,至少在中國與美國兩大引擎的牽動下,台灣只要抓對方向,就可以創造無與倫比的好機會。

從一根油條,陶冬窺見全中國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無聲轉變。在他眼中,這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既是危,又是機。這是中國經濟另一番「驚險的一跳」。而全球與亞洲地區國家,都將因為中國的改變,跟著旋轉。

誰能夠在這場轉變中找到新的機會,和新的投資亮點,只要縱身一跳,或許就能麻雀變鳳凰。

中國經濟大轉型

路 易斯拐點到來,勞動力供應面臨大缺口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力會提前在2014年出現實質性短缺,進入工資大幅上揚的「路易斯拐點」,甚至在2017年面臨 1760萬人的勞力缺口。這意味著中國憑藉低廉勞力的世界加工廠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而隨著勞工薪資大幅上漲,人民所得提升,中國將從世界工廠轉型 為世界市場,此經濟結構的巨變,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陶冬大預言】

路易斯拐點之後的

6大經濟趨勢

1.中國低階消費大增

工資持續上漲,將帶動低階消費(非奢侈品消費)大增

2.通膨長期化

中國工資持續上漲,通膨將成為長期化現象,未來10年CPI通貨膨脹指數將維持4?5%,並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膨

3.改裝住房需求強勁

添 購住宅之後,中國消費者對住房及家居環境的改善需求大增,帶動裝潢與建材產業榮景4.自動化及設備投資增加中國勞動力供給日益減少,企業大幅提高自動化及 設備支出,相關產業充滿商機5.中國外資結構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選擇遷廠,但是主攻中國內需的海外品牌與服務供應商將大量流入,品牌與服務商機大 增

6.製造產業鏈重組

勞動成本過高導致中國不再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各國搶奪流出中國的訂單,全球製造業分布版圖重新洗牌

陶冬看歐美經濟

美 將持續量化寬鬆,小心歐債風暴當中國走到勞力變化的關鍵轉折,陶冬認為,全球經濟成長此時也暗藏變數。例如歐美對量化寬鬆政策的後續動作,就很可能不同 調。以美國而言,他預期量化寬鬆政策將會持續。去年第四季,美國的GDP總額已超過上次景氣循環高峰,代表國內經濟由復甦轉為擴張,在此情況下,為何聯準 會仍不退出量化寬鬆?

「因為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把退出量化寬鬆的時機,與就業多寡連在一起,」陶冬說,「但美國的就業是結構性缺陷,沒那麼快改善。」陶冬將美國每月公告的非農就業人 數分成個別行業後,發現醫療、教育、金融、零售業的就業人數全都上升;惟有建築和製造業工人大幅減少。而這兩個分類的最大來源,就是至今還沒復甦的房地產 和汽車業。陶冬認為,在房地產業和汽車業全面復甦之前,柏南克將不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

此外,美國國債乏人問津,更是量化寬鬆必須維持的關 鍵。若從最近十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明顯上升的現象觀察,當無人願意承接美國國債,聯準會又撤守市場,將造成嚴重後果。「一旦國債垮了,後果將比雷曼倒閉嚴 重一百倍。因為所有銀行的壓箱底(本錢)都是國債。」陶冬指出,這使得量化寬鬆無法立刻結束,當第二階段量化寬鬆於今年六月到期後,很可能出現第三波,就 是這個原因。

此外,由於美國消費者信心強勁復甦,帶動電子業為主的出口訂單全面上揚,在短期之內,新興市場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將是亞洲的出口強國。因此台灣今年的經濟前景,可能相當不錯。

相 對於堅守量化寬鬆政策的美國,陶冬認為歐洲央行可能在今後兩季開始收緊銀根,需要特別注意「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今年很可能重新上演。「小心政策失誤對 市場帶來的風險,」陶冬分析,去年第一季末歐豬五國陸續出現集資需求時,也是市場信心最低迷的時刻。今年第二季,歐豬五國又將出現集資需求,屆時歐盟和各 國政府的應變能力,將決定市場是否被空頭風暴再次席捲。

評估問題嚴重性時,他認為,占歐洲GDP份量吃重的德國和法國,才是整個歐盟運作的 中心,即使歐豬五國的GDP全數加起來,也不過是德國的七成,還排不上主角;加上歐盟推出7500億歐元的「歐盟穩定基金」,足以支撐歐豬五國財政至 2013年,因此歐債問題將只是短期風暴,長期而言,並無礙歐洲整體的經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9

0423.HK 經濟日報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1/03/0423hk.html

前文曾經提過經濟日報有一定既投資或投機價值, 主要係因為同業才庫(550) 同南華早報(583)剛公佈既全年業績都表現不俗. 其實傳媒股最主要既收入來源來來去去都係廣告廣告然後都係廣告, 無廣告賣就聽收貔, 所以理論上只要經濟不斷向上的話, 傳媒股的生意就會同步節節上升. 既然依家同業都已經交出唔錯既成績, 暗示整體行業向好, 如此景況下經濟日報理應都可以受惠. 單睇初步條件, 經濟日報已經幾唔錯, 所以值得成為研究目標, 方便自己遲下搵機會買貨.

由於今次採用半年數據, 所以整到好闊, 本來想貼哂出黎, 但發覺唔多夠位, 所以要CUT左頭兩年先貼到出黎, 完整版請到以下LINK:

0423.HK 經濟日報集團



2008 2nd
2009 1st
2009 2nd
2010 1st
2010 2nd
2011 st
營業額
490,634.00
478,796.00
362,639.00
387,013.00
441,032.00
464,395.00







毛利
208,156.00
202,014.00
127,419.00
158,340.00
213,862.00
216,922.00
毛利率
42.43%
42.19%
35.14%
40.91%
48.49%
46.71%







其他收益
4,390.00
71.00
85.00
209.00
19.00
50.00







銷售開支
(67,239.00)
(74,367.00)
(48,714.00)
(47,051.00)
(61,436.00)
(62,626.00)

13.70%
15.53%
13.43%
12.16%
13.93%
13.49%
行政開支
(68,369.00)
(70,250.00)
(67,135.00)
(64,057.00)
(67,306.00)
(78,107.00)

13.93%
14.67%
18.51%
16.55%
15.26%
16.82%







稅前溢利
76,938.00
59,923.00
14,800.00
48,888.00
60,320.00
78,053.00
稅項
(12,796.00)
(8,112.00)
(3,098.00)
(8,098.00)
(14,229.00)
(8,132.00)







股東應佔純利
63,507.00
51,081.00
10,957.00
40,002.00
45,460.00
69,087.00







每股盈利
0.1472
0.1184
0.0253
0.0927
0.1053
0.1601
每股派息
0.1010
0.0310
0.0550
0.0310
0.0890
0.0410
派息率
68.61%
26.18%
217.39%
33.44%
84.52%
25.61%







固定資產
282,082.00
277,272.00
266,417.00
254,701.00
230,012.00
222,867.00







流動資產
539,208.00
526,513.00
512,815.00
553,231.00
666,473.00
688,643.00
流動負債
204,117.00
181,972.00
160,267.00
171,951.00
198,239.00
220,383.00
流動比率
2.64
2.89
3.20
3.22
3.36
3.12







折舊
14,348.00
15,092.00
14,806.00
14,138.00
14,164.00
13,686.00
折舊率
10.01%
-
11.22%
-
12.30%
-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