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姨媽」將帶來億萬美元的創業機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223.html

Thinx是一家改良女性內衣的新創公司。內衣並不是VentureBeat或者技術界會經常討論的話題,但是那裡的女性讀者知道,內衣的確有許多提升空間。Thinx的女性創始人正在運用特殊技術、已積累的創業經驗和創新的商業模式,製造一條更好的內褲。

「在過去的2000年裡,經期一直是一個禁忌話題,但是小麻煩卻一直不斷。」聯合創始人Miki Agrawal說。「無論你是誰,無論在何地,這都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如果你是像我妹妹一樣在手術期間來了『大姨媽』的醫生;或者像我以前一樣在股票交易大廳工作時遇到了『大姨媽』;或者你是發展中國家一個因「大姨媽」到訪而不能上學的女孩,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做一個為全世界女性著想的產品。

每個人都要穿內褲

創立Thinx的靈感來源於Agrawal、她的雙胞胎妹妹Radha和閨蜜Antonia Saint Dunbar到非洲和印度的一次旅行。她們瞭解到,衛生巾和衛生棉條在發展中國家很難買到和處理。數百萬女性在「尷尬期」內不得不錯過工作或學習。這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然而在這個領域內卻鮮有創新產品。

三人歷時3年打造出最終的女性內褲。Thinx的產品防漏、抗污、抗菌、排汗,採用耐久、高質的材料製成,而且美觀。獲得專利的「四倍乾爽透氣技術」包含排汗層、吸收層和防漏層。

Thinx每賣出一條內褲,該公司將為非洲婦女資助7條可清洗、重複使用的衛生襯墊。

不浪費,不愁缺

除了幫助女孩們在特殊時期繼續學習和工作,Thinx也在尋求減少環境污染。Agrawal說,女性在一生中平均要使用17000個棉條和護墊,這對生產和處理都造成浪費。

Thinx認為,這不僅有益於全球環境,對美國婦女也有巨大價值。

「我們想成為最好的產品,我們要確保產品美觀、舒適、用後不被丟棄,」她說。「我們的產品將保護您不再為經期擔心。我們設定了很高的目標,這需要很大的決心來實現。」

也是由於運氣和偶然。在飛往一個瑜伽度假地的飛機上,Saint Dunbar偶然遇到了一個對此感興趣的服裝生產商。後來在Summit Series的巡迴展覽上,Agrawal遇到了Zappos的CEO Tony Hsieh,他對她的健康披薩店表示出興趣,希望能引進到拉斯維加斯。Miki利用這個機會向他講述了Thinx,Hsieh說他願意讓自己的營銷團隊加入。

塑身內衣公司SPANX的成功證明,婦女的內衣是一個可行的商業機會。當SPANX的創始人Sara Blakely首次提出自己的想法時,被無數次拒絕,現在卻成為了億萬富翁。這個想法可能看上去很瘋狂,但在許多方面,它是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事。女人都想要合體的內衣,她們願意為此掏錢。然而,Agrawal想知道,人們是否願意如此公開地談論經期。商店是否想把這個產品放上貨架?女人是否願意放棄傳統的「內褲——護墊——棉條」三位一體的保護措施?如何推廣一個解決敏感問題的產品?從各方面來說,建立一個有關敏感話題的企業是有風險的。

Thinx正在Kickstarter開展一項活動,目標是籌集5萬美元來啟動生產和分銷。第一批產品有四種款式:低腰褲、迷你褲、塑身褲,以及由NAVEN設計的限量版內褲。顏色有黑色和裸色,零售價分別為26美元、34美元、68美元和89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05

【每日一黑馬】大姨嗎創始人:我們的用戶是怎麼從零到千萬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172.html

大姨嗎是怎麼誕生的?

柴可1986年6月6號6點鐘出生,畢業於加拿大卡爾加里公立大學,畢業後開始回國創業。大姨嗎不是柴的第一次創業,但是他之前的產品和經歷並不算成功。他曾做過一個幫助人們記錄一天身體狀況的網站「友樂活」,後來又做了一個企業輿情監測的網站,但都無疾而終,「基本上北京所有的投資人我們都見過,但沒有一個看上我們的產品。」

「做B端的用戶不是小公司所能做的。」事後,柴總結,所以他開始做C端——做量化健康和可視化健康,包括減肥糖尿病等做了一圈。而在做這些項目的時候,他有了關於大姨嗎的第一個靈感碰撞。

「我發現手機其實是一個傳載文字和聲音信息的媒體圖片信息的媒體,這樣的東西是適合手機的,而健康是一個不斷投入,延緩很久才能傳遞給你信息的東西。所以,如果你要在手機這樣一個慢反饋的載體上做一個健康這樣的快反饋的事情實際上是很矛盾的。」

而他女朋友的經歷則是大姨嗎誕生的直接誘因,有一次他發現他女朋友在每次月經期前都會頭痛,而醫生得出診斷是她在經期前攝入了大量的咖啡因。之後他又發現每個女孩在月經前都會有類似的各種症狀,而這正好符合他所理解的健康慢反饋的事業,所以他腦海中靈感的閃現——開發一款女孩生理週期管理的工具。

大姨嗎是怎麼推廣的?

2012年1月包括經期記錄(用於醫生問診)、經期預測、月經病自測與建議、易孕期/安全期預測、日常美容保健貼士功能的大姨嗎正式上線。上線之後,大姨嗎也面臨著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推廣。柴可又靠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好名字和好口碑。

「我們用戶從0到1000萬,每個成本不到一毛錢,說出去別人都不信,但是去我們的確做到了,原因是我們堅持了正確的運營策略和好產品口碑傳播的思路。我當時非常擔心女孩對月經這個事不會拿出來說,可能安裝了手機還要放在最後一屏,怕人看見,就起了一個咋呼的名字,我都不叫什麼粉色花朵,就叫大姨媽。

我們在外面的推廣也把月經這個事情大家在大庭廣眾說的事情,我們會畫那種無節操的漫畫,比如對比蛋疼和月經哪個更疼。在我們微博只有5000粉絲的情況下,這個漫畫被轉發12萬次。這是一個不好意思的話題被我們堂而皇之來說,很好玩,比如性的話題也很隱蔽,但被杜蕾斯堂而皇之來說的事情。我們在微博推廣上可以說借鑑了一下他們的一些經驗。除了這些在微博上的推廣,他還堅持了精細化運營的思路:他們可以在只有10多個團隊的情況下做到24小時諮詢在線,幫助女孩子解答他們的問題。

隨後在ios的版本上線之後,大姨媽用戶數獲得了大規模的增長,在沒有刷榜的情況下可以排在總榜前幾位。我後來反思之所以如此的火爆,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真正的做了一個好產品。」

挫折

在用戶數持續增長、融資機構主動找上門來的時候,大姨嗎的團隊卻遭遇到了挫折——9人創業團隊中的4個人先後離去,這給了柴可沉重打擊。

「這是我自己的錯誤,前兩年太苦了,你沒給人家經濟回報,人家跟你幹了兩年,到了三四月還是沒有錢,那個時候有投資人明確表態,但是我很固執的覺得估值太高,導致團隊有了想法。人家覺得跟了我兩年做了一個市場很喜歡但是投資人不喜歡的產品,他們並不理解我是在希望獲得更高估值。他們覺得是我這個人的問題,其實不是,假若團隊跟我說你不融資我就離開,我會選擇融資的。」

之後,柴重新組建了團隊,並組織了一次為期30天的「軍訓」培養團隊的感情和默契。他還試著調整自己的節奏,甚至引進融資,以讓團隊一直保持在興奮的狀態之中。此外,他還考慮了團隊的股權問題。

大姨嗎如何盈利?

很多APP應用都會面對無法盈利的問題,柴可對此對此想的很透徹。

「除了很低門檻的廣告服務這塊可以看得見沒有壁壘的收入之外,我們其實還可以從女孩月經問題一個點切入進去,解決女孩其他很多的健康問題,比如女孩月經前皮膚不好等問題,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很好的增值服務。我們未來最大的挑戰一定還是自己,前幾天看中國合夥人,最大的體悟是關於新東方的,新東方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競爭對手怎麼做的,因為新東方走的太快了,因為它看他的客戶太多了,我們也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99

柴可的大姨嗎:常常模擬女人 日廣告額已達20萬VC瘋狂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155.html

創業像超女,走到最後的都是純爺們。

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方便,而男人,絕不可能有。

但27歲的純爺們柴可卻偏偏帶著團隊裡的一群大男人,每月親自模擬「那麼幾天」,「感同身受」地研發出一款以女性生理期健康為核心的手機應用——「大姨嗎」。

「大姨嗎」自2012年1月上線,短短18個月就擁有了2000萬用戶,其中包括至少40萬武漢女性。產品下載量和活躍度穩居同類產品前三名。如今,「大姨嗎」僅憑廣告收入,每天廣告額就高達20萬元。近日,「大姨嗎」還憑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近億元的風投資金。

這個長著小鬍子的男青年和投資人或媒體談起女性生理健康的時候一點不覺得尷尬,「但面對自家妹妹時,還是會有些小小的不自在。」

陪女友看病觸發創業靈感

從「每月一次」中找到剛需

8月12日晚,天津衛視熱播的《非你莫屬》欄目中有一位新晉的BOSS團成員格外引人注目,而他的創業項目也成為節目的一大侃點,他就是「大姨嗎」CEO柴可。

「『大姨嗎』究竟是什麼?」這是身為男性的記者最初聽到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

「它是一款以女性生理期健康為核心,關愛女性健康的手機應用。」日前,遠在北京的柴可接受了記者的網上採訪。視頻中的柴可留著莫西乾髮型,下巴胡碴叢生,儼然就是個豪氣十足的純爺們。

出生於1986年的柴可是貴州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柴可說,自己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成績數一數二,獲過貴州省作文比賽特等獎,留學加拿大,畢業兩年後用自己的薪水買了房子和越野車。

直到留學歸來後,他面對了人生第一次挫折。

2009年,柴可帶著自己在海外打工攢下的70萬元回國創業,在北京和發小一起合夥創立一個基於健康話題的社交平台。由於定位模糊,在整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他的創業項目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有一個月,8號要發工資了,3號時賬面餘額只有3萬,遠遠不夠發工資。」

創業就此進入低迷期,這個一直很順的富二代一下子成為「沒錢沒技術沒方向」的三無青年。在最艱難的時候,柴可鼓勵自己:「創業就像超女,走到最後的都是純爺們。」

其間,柴可的女朋友每月來例假,總是頭痛,卻始終查不出病因。後來他帶女友回到貴陽,家鄉一名老醫生診斷,她患的是神經性頭痛,可能是月經期間攝入過量的咖啡因、茶、巧克力等。「醫生說這個在醫學上還沒有明確的病理定義,是醫生出於經驗的判斷。」

「女性的經期每月都有,會伴隨著女人幾十年,這是剛需。一個朋友開玩笑的話提醒了我,我為什麼不能做一款提醒女孩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幫助減輕痛苦的『工具』來?這也是作為男人的責任和價值的體現。」柴可對記者談起了創業初衷。

就這樣,柴可找到了創業的方向,「大姨嗎」就此誕生。

墊著護墊模擬女性生理期

「感同身受」俘虜2000萬顆芳心

2012年1月,「大姨嗎」一上線,用戶從0到20萬、200萬、2000萬,異常火爆。女性用戶們親切地叫柴可為「大姨爹」,而柴可也樂於接受這個稱呼。

事實上,市場上並不缺少同類手機應用,作為一個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大姨媽」的男人,柴可研製的產品為何征服了2000萬女性的芳心?「我從不將『大姨嗎』定位為一家基於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公司,我更願意將它做成一家健康顧問或服務類公司。」柴可說,「『大姨嗎』是憑著內容取勝。」

柴可坦言,做「大姨嗎」,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是男人,「但男人有劣勢也有優勢,劣勢就是無法感同身受,優勢就是能客觀地看待『大姨媽』這個事情。」

柴可和他的隊友一起,每天上班的8個小時都在研究月經,他們查閱了世界上所有的婦科學、統計學,囊括黃種人、白人、黑人婦女經期的記錄。「連上班擠公交時也要看手機上下載的資料,經常有女乘客斜眼看我,認為我『有病』。」柴可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時,忍不住笑了。

除了學習醫學上的知識,柴可和他的隊友每個月也要有那麼幾天,和女性一樣,墊著420型號的護墊。「420是市面上最大最厚的衛生巾型號,我們就是想感同身受女性那幾天的痛苦,這樣才能研製出好的產品來。」柴可說。

在柴可的團隊裡,經期研究人員佔了絕大多數,其次是醫學編輯,最後是市場推廣人員。「做產品不能急躁,從上線到2013年一年時間裡,我們花在市場營銷上的費用只有27萬,而花在內容研發製作上卻足足有400多萬。」柴可說。

準確戳到用戶的「痛點」

近億風投為「大姨嗎」造血

「如果只是傳遞信息,說教的方式女性朋友不一定能改,現在有了『大姨嗎』,女性可以通過它記錄並瞭解自己的經期,通過設定的內容,自己注意一些問題,減少經期的痛苦。」柴可說,正是戳到了用戶的痛點,「大姨嗎」自上線後便表現不俗,「在不能刷榜的港澳地區,70萬個APP中,『大姨嗎』無論下載量還是活躍度,自上線以來都排到了前20名,在同類產品中穩居第一。」

柴可說,自從做了這個項目後,他感同身受女性的痛苦,從而也更加疼女朋友了,時不時還會自己穿上圍裙下廚做飯。

隨著用戶數量急劇攀升,投資人紛紛伸來橄欖枝。從徐小平真格基金投資數百萬美元開始,緊接著貝塔斯曼集團參投。上週六,柴可剛剛簽訂完天使投資B輪協議,這次的投資額為一千五百多萬美元,相當於七千多萬人民幣。

「前面失敗的項目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試錯機會,做移動互聯網我們不能只傳遞信息,要做出一個工具來承載你的信息。而女性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要做好,就不能急躁,耐心完善產品比完善渠道要好得多。」對於「大姨嗎」項目,柴可總結道。

而柴可的耐心也迎來了收穫,如今,「大姨嗎」每天光廣告的利潤收入就達20萬元。「這可是真金白銀的收入。」柴可說。

天使為何愛上大姨嗎

真格基金徐小平:

「大姨嗎」是健康地、誠懇地解決問題的公司,我在決定投(大姨嗎)的時候,並沒有見過柴可本人,但我通過他從微信等傳來的聲音裡面,可以聽到某種魅力,我覺得OK,就投你了。

貝塔斯曼中國區總裁龍宇:

我們認為女性的媒體價值最大,「大姨嗎」的用戶有2000萬,並且全是女性,我們認為其未來的價值很大;現在「大姨嗎」每天的訪問量為200萬獨立的女性,相當於我們集團每天投放200萬冊雜誌,成本的比較顯而易見。因此,我們認為「大姨嗎」具備了造血功能,同時也非常看好這個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79

大姨嗎創始人柴可:融資三千萬美金靠「第四面牆"

http://www.iheima.com/thread-42944-1-1.html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什麼是"第四面牆"?

大家好,我今天稍微有一點倉促,我本來做了一稿簡單的PPT,但是沒有帶。有很多自己做移動互聯網醫療和健康醫療以來小小的心得和想法,跟大家分享,以及對移動互聯網健康的未來,還有為什麼我們是第一家能夠拿到大量融資,最近剛剛融資三千萬美金的融資,這些背後的原因和理由是什麼。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叫《打破移動互聯網和醫療的"第四面牆"》,"第四面牆"是源於戲劇藝術,我們叫先鋒藝術。講到人和藝術之間,其實是有一面牆的,這是最早源於亞里士多德講的舞台戲劇,我在上面表演,大家看我的表演,有三面牆,一面牆在後面,一面牆在左邊,一面牆在右邊,還有一面牆在前面,是看不到的,決定了我是演員,大家是觀眾。這面牆沒有打破之前,大家沒有辦法變成演員,我也沒有辦法變成觀眾。第四面牆就是融入和理解,當你能夠融入和理解一個戲劇精華的時候,你就能獲得真正的享受,健康醫療也是一樣的。

IT和移動互聯網的"第四面牆"是什麼,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所見非所得。IT的本質是聲音、圖片、文字,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信息存在,比如說我們的觸覺和嗅覺,最重要的是聽、看,聲音、圖片和文字。

那麼什麼是健康,健康是一個行為,如果你在某一個減肥網站上看見了一句話,說有勞你去跑三公里,你就可以瘦。你並沒有跑實際三公里,結果你不會瘦,因為信息到行動之間有一個非常大的壁壘沒有被打破,所以導致了移動互聯網做健康和醫療,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有信息,沒有辦法強制你去運動。
  
如何做到所見即所得?
  
我們再來看一下健康和IT之間的另外兩個最大的問題。大家應該都有裝微信,你特別想跟你的同事,或者是一個關鍵合作夥伴溝通,你發了一條短信,發了一條微信,你肯定希望他立刻回覆你,不希望三天之後來回覆,對於移動互聯網來說,信息傳遞的速度決定了它的價值。健康的信息傳遞速度是今天跑步,明天跑步,跑了一個月我瘦了,但這是非常緩慢的。
  
如何做到所見即所得?大家都刷牙,知道佳潔士,在國外有一個白素得的牙膏,牙膏是近代才發明的東西,在希臘歷史裡面也記錄過人刷牙的事情,牙膏成為每家必備品,是在二戰時候的美國。白素得在裡面加了薄荷,給人感覺的是清涼的、清爽的、乾淨的,所以這款牙膏是全世界第一款在美國暢銷的牙膏。去牙垢,牙結石,我是世界第一,因為你刷一刷就知道了,那是體驗上的改變。所以移動互聯網可以給醫療和健康帶來的就是直觀的體驗。
  
早在2012年初的時候,我們就有幾十萬的用戶,現在4500萬的中國女孩在使用我們的軟件。在兩年時間有5千萬的女孩會選擇我們的軟件,源於最早的一個點是在2012年三四月份的時候,我要求我們的技術團隊在我們的軟件裡給女孩的週期進行定點,就是對女性的生理週期進行預測,然後在不同的週期給她不同的知識,她也可以去反問我們關於週期和懷孕的知識。我要求在她的週期欄上加一個可以替換的背景圖。你把一個做到70分的東西,改到90分,和從0改到20分,當然是從0開始做的簡單。對於用戶來說看得見的改變是最重要的,備孕成功也是漫長的時候,有沒有懷孕也是懷孕的事情,你為她們增加背景圖,可以增加她們的動力和決心。利用移動互聯網,你可以將一些做得不太容易讓用戶看見好的東西,盡快讓它展示在用戶的面前。
  
健康醫療服務才是移動醫療的剛需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醫療健康移動互聯網的討論時,都說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剛需,要怎樣治療疾病。我認為用戶更缺乏是一種優秀服務的體驗感,就像白素得牙膏,要的是清涼的感覺,那個感覺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其實大家反思一下,我父親也是做醫藥20多年了,我自己做了五年健康行業的創業。

我總結出來的一點,其實醫療服務和健康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怎麼治病上面,而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服務這個治病的過程。所以我認為其實大家老開健康醫療大會,其實大家最應該關注的是健康醫療服務大會,病人在裡面提出能不能帶自己的枕頭和床。移動互聯網可以轉換思維,我們可以跳出很嚴肅的醫療的框框,然後讓用戶看到一些人性化的東西,再通過這樣的手段獲取用戶的信任和更大的粘稠度,隨之而來肯定是用戶的口碑、好評,當然帶來更大的利益價值。
  
來源:光明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04

大姨嗎柴可「迭代記」:如何兩年做成一個2億美金估值的女性健康APP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4/144656.html

1986年出生的柴可,是創業圈的富二代,他父親是貴州宏宇藥業的創始人,但是柴可對這個身份並不避諱,因為他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享受過幾天富二代的生活。

「我父親是知識分子,那個年代賺不到錢,他在創業之前是大學助教,後來慢慢做到大學老師,之後用自己研究的藥方子出來創業。其實我們家在我十二歲才開始真正富有的,以前一直很窮。」

柴可小時候還得去父親剛起步的工廠幫工,到高三就去了加拿大,在那邊考取了大學。家裡的家教嚴格,一直讓柴可「自力更生」,他畢業後在加拿大工作了兩年,房是自己租的,車也是自己工資買的。

「因為小時候家裡窮,我的潛意識一直覺得家裡沒什麼錢,也沒有向家裡要錢的習慣。」

他回國準備創業時,也不打算借助家裡的關係,自己用打工積蓄的錢在望京租了一個民居開始創業。

「我父母是支持我創業的,但公司的董事會希望我回去。他們商量說,我們董事會給你五十萬,這個作為你的創業種子啟動基金,但條件是,這五十萬用完,你事沒做起來,你就回來接班。我沒要他們的錢,一旦你開始用別人東西的時候,就會有承諾和付出,我心想我自己錢花完了還可以再掙。很多人都覺得我瘋了,家裡有勞斯萊斯不坐,偏偏要在北京擠公交。」

但是創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柴可說:「在大姨嗎以前的項目都失敗了,沒什麼好避諱的。我做了太多嘗試,糖尿病社區,中醫按摩,減肥社區,中醫體質調養,健康問答,醫療銷售人員外出定位系統——這六個是和健康醫療相關的。還有兩個是不相關的,算是外包,一個是高端會員卡系統,還有一個是打車軟件。」

在回國創業到開始做大姨嗎的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間,柴可在健康領域嘗試了6個創業項目——均以失敗告終。期間他們靠外包項目賺一些錢。

2009年在加拿大工作了兩年的柴可回國,找了自己的小學同學做合夥人,窩在望京的一個民居開始做自己的第一個創業項目——糖尿病社區。在PC端做社區,由於糖尿病人基數少,而且以不上網的老年人為主,辛苦做了一年,只積累了一萬用戶,柴可果斷放棄了。

吸取了第一次創業,「切入人群基數過小」的問題,柴可決定做一個用戶基數大的健康領域社區——減肥。因為現代社會,超過60%的人都有減肥的煩惱。

減肥社區仍然是在PC端做,柴可第一次嘗試用工具去為社區服務,讓用戶每天錄入飲食運動等數據,然後反饋一套運動飲食方案,付費用戶可以獲得一對一的專業指導。

減肥社區很快積累了一萬個用戶,但柴可發現自己「沒有瞭解到減肥人群的問題」,減肥是非常「重」的行為,但減肥社區只提供信息是無法讓用戶付出行動的,「人性都是懶惰的,你不可能說提供一個跑三公里的信息,別人就會跑三公里」。柴可發現自己的減肥社區,並不能解決減肥人群任何實際問題,他想解決的問題太「重」了。

柴可說:「互聯網看的是活躍度,健康看的是解決度,以前的產品我兩個東西都沒做到。我有沒有幫用戶完成減肥,我就沒有口碑,當我幫你做好了一件事,哪怕是小事,才會有傳播。通過信息去幫人解決健康問題是非常困難的,你很難獲得一個良好的口碑。」

柴可最開始犯的錯誤,與初入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基本一致——盲目的尋求所謂的「剛需」。簡單的認為信息是剛需,健康也是剛需,把兩個東西硬生生塞在了一起。

柴可對自己的前兩個項目進行了反思:「健康和信息服務之間有巨大鴻溝」,健康問題關鍵是「解決」,只簡單提供信息是不夠解決健康問題的。

他思考之後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切入「不叫醫療,也不叫健康,叫『輕健康』。它輕到可用可不用,用了會好一點,但是它可以慢慢沉澱數據,慢慢的讓用戶依賴於你。」

至此,柴可開始嘗試『輕健康』的產品模式。

柴可認為自己做的「稍微感覺有點對」的產品是「輕問診」,「輕問診」是嫁接於新浪微博的醫療問答產品。當時輕問診以對接醫生的問答模式,解決用戶的一些健康諮詢需求,很快「輕問診」就積累了30萬用戶。這是柴可做產品以來,用戶數最多的一次。

雖然這個產品,把信息和輕度解決健康問題的模式給走通了,讓柴可積累了大量用戶,但柴可發現活躍度是個大問題。

「有一天早上,我發現三十萬註冊用戶,活躍用戶只有兩個人時,我就崩潰了」,柴可發現問診其實不是人們日常健康生活需求的東西,用戶基本上要隔非常長時間才使用一次,他決定再出發做新的「輕健康」產品,做一個人們日常使用的,有高活躍度的健康產品。

他後來往日常生活健康領域靠近了一步,做了一個「按哪兒」,幫助人們找按摩養生的地方,但「按哪兒」仍然發展緩慢。

那時柴可比較困惑,參加一些線下創業討論沙龍。2011年7月,柴可帶著自己的項目參加了「IT龍門陣創投專場」,他的項目被拍磚拍得厲害,但也讓他醍醐灌頂,明白了「在互聯網裡面做健康,而不是用互聯網的方法做健康」。

柴可開始用真正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思考。明確了要做一個「經常有人使用,並且能解決問題的產品,有活躍度的產品」。之後的兩個月柴可和團隊討論出了「大姨媽」的初步模型,柴可決定用互聯網的玩法,「像QQ一樣,找一個點切入,像一根針一樣深入一個領域,然後再想辦法擴大。柴可決定從女性每個月的煩心事開始下手。」這樣既有用戶活躍度(女性至少每月用一次),又可以符合自己「輕健康」的概念(通過記錄生理週期能真正解決一些孕期計算,月經週期計算等小問題,從而造成用戶沉澱和口碑傳播)。

2014年上半年,大姨嗎幫75萬個女孩成功懷孕。(指用大姨嗎軟件記錄排卵或者記錄體溫,並開啟「孕期模式」的用戶,直至月經停止了開始懷上孩子。)

(i黑馬註:75萬人,按中國新生兒一年1600萬比例計算,約5%的新生兒與大姨嗎的工具相關,這既是柴可強調的「解決健康上的小問題,同時可以積累用戶數據與口碑」。)

大姨嗎上線半年後,迅速的積累了一百萬用戶。而截至今年六月,大姨嗎已經積累了一億的下載量,5000萬註冊用戶,3000萬月活躍用戶。

工具如何到社區,關係是什麼?

柴可總結的經驗是:「我們從特別小的頭打進去,然後就有機會砸出一個大坑。」

2012年他寫了一篇《工具加社區的破冰之旅》,描述了大姨嗎的初級發展階段如何成型。柴可認為「在這的東西就是在這的,不在這的東西它早晚來了也得走」——工具是大姨嗎的初心。

「首先做一個健康軟件,你要知道女孩下載它的初心是什麼。肯定是某一次髒了褲子,或者是記不得自己週期,擔心自己懷孕了,或者想要去懷孕監測自己的排卵週期,或者想要避孕,因為這些原因,如果他們有渠道得知大姨嗎,她就會去下載。我認為這是本因。大姨嗎這個軟件已經在這兒了,當你把這個東西做到極致,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社區是「現世」

「『現世』的東西,就是生下來也會死的,它總有循環——社區就是現世,是依附在」初心」工具上產生的東西。現在社交產品這麼多,用戶為什麼來大姨嗎社交呢?因為他們使用工具就會有共同的煩惱。」

「例如很多問題無法通過工具實現,比如女孩最近月經老不來,她看這工具著急,就想找人交流。關於月經、懷孕,乃至性病等問題,女孩子不敢在其他社交網絡說,甚至不好對身邊朋友說,我們要給她找一個通道。我們要創造一個容納女性健康需求無處可去的地方,工具和社區,其實都是解決相關問題,它們碰到在一塊兒了,這些東西就自然發酵了。」

所謀非小

移動互聯網講流量,留存率,社交關係的沉澱。在柴可的謀劃中,當下的大姨嗎只是他做女性健康的初級階段。他希望先通過解決輕的問題,先積累口碑和用戶量,去搞定投資,再逐漸深入女性健康領域。在採訪中,柴可展示了一個配合大姨嗎APP的智能硬件,這個硬件可以檢測紫外線強度,從而給予女性用戶護膚美白指南。大姨嗎在未來,恐怕還會推出更多針對女性健康的各種工具。

柴可的微信,在名字後面綴上了「節奏最重要」五個大字。柴可認為自己的目標並不是社區,而是創業第一天就想好了的——「做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活服務」。

柴可說:「這個路很恐怖,很漫長,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未來更大的機會,而不是把今天我們已經辛苦做好的流量和用戶去做遊戲,電商這樣簡單的商業化。這會過早的耗掉市場的耐性。滿分100分,我覺得我們現在只做到了30分。」

柴可在採訪中遞給了i黑馬一支牙膏,那是他和他父親研究的新型健康品,他很興奮的介紹著「這個藥膏可以直接食用,特別健康.....」。柴可說自己特別喜歡和家人研究各種醫療健康產品,未來還會和父親聯手推出一些女性醫療健康產品。

在柴可身上,執著的不是互聯網,也不是移動社區,甚至不是創業,而是去做「醫療健康服務」的想法,這也是柴可開始的時候走彎路的原因「在互聯網裡面做健康,而不是用互聯網的方法做健康」,柴可開始太執著於做健康,但他現在終於學會用完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事。

但執著於健康服務本身,也是未來柴可可能走得更遠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8

大姨嗎:一款APP如何俘獲6000萬女人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3/147691.html

“如果汪峰和吳奇隆同時來大姨媽,誰會比較容易上痛經頭條?”

“當然是汪峰啦!因為他常穿緊身皮褲!”
 
光棍節到了,“大姨媽”卻火了。
 
一部名為《大姨來了嗎》的科普動畫,在互聯網上一經推出迅速躥紅。截至發稿前,全網視頻總播放量即將突破3000萬次。
 
這部圍繞女生“大姨媽”問題展開的女性生理健康科普動畫,憑借賣萌搞笑無節操的風格,在女生圈子中受到熱捧,甚至成為光棍追女神“必看神片”。作為這部微視頻的幕後推手,經期管理APP“大姨嗎”再次成為互聯網創業關註的焦點。
 
就在上個月,大姨嗎APP註冊用戶突破6000萬人,成為互聯網中名副其實的“女兒國”。在一片紅海的互聯網世界,一款APP如何成功俘獲6000萬女人心?

 
 
\黑馬說:盡管已有六次失敗的創業經歷,黑馬營學員、大姨嗎創始人柴可還是沒有完全避開這次創業路上的坑。近日,柴可透露,大姨嗎在生猛風光的表面背後,其實也走了幾段彎路,踩了幾個坑。所幸的是,每次挫折和打擊都化作了大姨嗎成長前進的動力。這些創業路上的坑是什麽?創業者又如何避免? 

\文/金錯刀
采訪/龔進輝
編輯/婁月


柴可絕對算得上很奇葩的創業者,在創辦大姨嗎之前,他先後經歷糖尿病社區、中醫按摩等6個創業項目,創業方向和結局驚人一致:選擇健康行業和以失敗告終,而且6次創業完全是在沒有任何融資的前提下完成的。

柴可1986年生人,下巴留著一小撮胡子,這樣的外形很難讓外人將他與80後掛鉤。“大叔”模樣的他選擇在女性健康領域創業,本來就很奇葩。為了做一個稱職的大姨爹,他幹過不少重口味的事,有一次與阿里美女在咖啡廳大談女性生理內褲,對方拿出一條生理內褲,建議他聞聞味道,還用剪刀把內褲剪開,驚呆了旁邊不明真相的群眾。

但大姨嗎的表現很生猛,目前註冊用戶總數已達7000萬,日活躍用戶數達400萬,被稱為移動互聯網10億美元級公司。

柴可有什麽秘密武器?這次案例對話從柴可創業踩過的幾個坑談起。

以下是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口述:

大姨嗎前傳:創業六連敗

從2009年底到2012年初,我們先後經歷過糖尿病社區、中醫按摩、減肥社區、中醫體質調養、健康問答、醫療銷售人員外出定位系統6個創業項目,不過都以失敗告終。每個項目都令人惋惜,當時沒堅持下來的項目,今天似乎都看到了成功的影子,春雨把“輕問診”做得有聲有色,糖護士做得風生水起。我們總能選定一些好的創業方向,但最後都沒做起來,後來反思世上既有屬於我們的東西,比如我們擁有大姨嗎;也有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不可能擁有大姨嗎的同時創辦春雨和糖護士,核心在於過往經歷都服務於我們的信仰與堅持。

真正讓我們痛定思痛的是,按哪兒讓我們學會流量思維和互聯網遊戲規則,它主打中醫體質按摩和輕問診功能。前期好幾個項目用戶增長到3萬就停滯不前,按哪兒是第一個在較短時間內用戶接近30萬的創業項目,但結局異常悲催,日活躍用戶最少時只有1個,三十萬分之一的活躍用戶根本無法在互聯網行業混,我們開始意識到互聯網的遊戲規則。

找痛點:為女性服務忘記尷尬

2012年我創辦大姨嗎,之所以認可女性健康的創業方向,不是因為市場紅利巨大,而是命中註定。我信仰宿命論,打車由滴滴程維做,輕問診由春雨張銳做,大姨嗎則是我的事業。

宿命論源自我的過往經歷,父親30年來一直從事婦科醫療和銷售藥品,從小我就耳濡目染,家里藏書和市場分析都與女性健康有關,所以我做不成糖尿病社區,只對做大姨嗎有感覺。

確定創業方向後,接下來是產品命名。一開始我們糾結到底選“大姨嗎”還是“大姨媽”,後來發現政策規定“大姨媽”不能註冊商標,放棄“大姨媽”後又找了很多名字,確定“大姨嗎”是左右腦博弈的結果。自古以來,生理周期、月經、衛生巾是女性忌諱的私密話題,左腦告訴我們這是既定事實,由社會道德約束決定,右腦則告訴我們女性借衛生巾時不想發生如下場景,“你帶了小面包嗎?”對方真的遞出一塊小面包。女生借衛生巾不乏一些有趣好玩的創意,如果放在公眾場合討論,將極具顛覆性和爆炸力,所以我們最終選用“大姨嗎”。

既然在女性健康領域創業,我就必須做一個懂女性的稱職大姨夫。為了研究女性喜歡哪種生理內褲,我和阿里一美女在上海虹橋火車站附近的咖啡廳熱烈討論,興起之時她直接從包里拿出一條女性生理內褲,當時我沒有感到任何尷尬,她說如果塗層不用納米技術,女生穿起來不舒服而且容易出汗,她徑直把內褲裹在我手上,一段時間後再聞味道,同時她還告訴我便宜生理內褲行不通,最後她借把剪刀剪開內褲。

聊了十分鐘後,我們忽然發現旁邊人都不說話,只是略帶疑惑地瞟我們一眼,再假裝什麽都沒發生繼續聊天。我隨即反應過來,他們可能認為怪大叔與小妹妹正在交易內褲。後來自我總結,當真正為女性人群服務時,男人很容易陷入癡迷狀態,不介意公眾場合討論女性產品帶來的尷尬。

移動互聯網:一切皆工具

大姨嗎並不急於開展商業化,我認為一定要思考用戶使用產品的背景,如果把用戶簡單看成流量,流量可以通過廣告、遊戲等途徑變現,導致忽略流量背後的邏輯,要知道流量產生的源頭才真正具備商業化潛力。

以大姨嗎為例,如果簡單考慮流量,產品所有流量都可以作為面向用戶的商業變現來源,從而忽略流量中“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女性與健康都不可分割,她們是大姨嗎商業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基於數據和女性自身需求,努力填補市場空白,才是最適合大姨嗎的商業化策略。

大姨嗎堅定不移走健康和生活化路線,無論是產品發展還是商業化,為達到目標而不斷改進。比如為了讓用戶在社區更方便找到興趣話題或相關知識,我們發現不是在完善社區功能,而是把社區打造成工具,通過社區聊天、檢索信息、資訊獲取答案等方式去解決女性剛性需求。所以我認為一切皆工具,即只要能解決既定問題,一切資源都是可調用的工具,社區也是工具的一種。

創業3年踩過3個兇險深坑

大姨嗎發展至今已走過3年,每年至少經歷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坑,我認為每一次痛苦或打擊,對我們都是成長的幫助。 

兇險深坑一:2012年團隊分崩離析

2012年遭遇大量員工離職,16人小團隊先後出走12人,我們反思真正創業夥伴不是80%或90%與你共事之人,而是同甘共苦之人,而且只有在危機時刻才能分辨出誰是最值得信任的創業夥伴。

員工之所以離職,無非是管理或品牌認可出現問題,企業運營涉及資金流水、人員流動等各個環節,不僅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氛圍,還應積極提升員工收入水平。

員工離職使我意識到企業經營不能只滿足於做好產品,必須依靠團隊合力才能做好一件事,我第一次真正有了做CEO的感覺。外界熱議CEO必須是產品經理,我並不認可這種說法,CEO必須把70%到80%的時間用於做份內之事,從給予員工信任、招聘,到建立整個公司流程、融資等。把公司的整個流程里面不對的地方、不優秀的地方、成本過於浪費的地方、不高效的地方,要砍掉和解決。CEO必須親力親為,因為沒有任何人會幫CEO去處理。

兇險深坑二:2013年未實現一家獨大

2013年踩過的坑是市場競爭。2007年美國已誕生類似大姨嗎產品,反觀中國,2012年6月我們融資之前,中國沒有一個女性健康或生理周期健康應用被資本市場認可,也沒被廣大女性接受,直到大姨嗎獲得天使投資才打破這一尷尬局面。我們原本占據先機,但市場上仍活躍二三十家發展不錯的競爭對手,直接原因是我們不夠狠。在中國創業環境中,我們一直希望靠數據、產品、創新去獲得市場和資本認可。
 
企業管理帶寬分為能做和選擇做的事情,企業擁有30M還是100M帶寬,主要取決於資歷、經驗和團隊規模等因素。如果企業管理帶寬是100M,調用30M帶寬做產品創新,期間往往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做產品創新的企業優勢不明顯,而有些把那30M帶寬放在市場推廣而非創新上的企業照樣活得滋潤。

市場規則告訴我們,中國是一個有巨大紅利窗口的創業市場,我們必須尊重市場規則,一旦忽略市場紅利、手段和方法,無形中給競爭對手制造發展機會。這與美國依靠技術和創新緩慢推動市場變革完全不同,中國創業者擅長以短平快的方式去搶占市場。對大姨嗎而言,終極目標不是有朝一日成為微信級別的超級App,而是在用戶需要的關鍵時刻提供產品和服務,用戶無需每分每秒都使用大姨嗎。

兇險深坑三:2014年數據化導致10%用戶卸載

2014年大姨嗎經歷的慘痛教訓是數據化。早期產品創新沒有數據支撐,完全靠經驗、直覺和小範圍的用戶建議,才得以實現產品叠代,這種產品更新方式持續整整2年。到了2014年,我們發現用戶突破5000萬後,數據比例化在統計學中無法構成有效例證,比如500人不能代表5000萬人,我們必須把每個用戶數據當成一份數據來觀察,而不是簡單抽樣分析,這對服務器架構和底層數據提出重大挑戰,產品在重新架構的過程中問題頻發,去年上半年近10%用戶卸載了我們的應用,數據化思維使我們吃盡苦頭。

同時,用戶達到5000萬量級之後,我們對產品做了幾次大幅改版,每個版本都有很多用戶喜歡或不喜歡,我們發現男人女人都不喜歡被當成一個群體,而是希望保持個性和唯一性。我們思考個性能否在產品中得到充分體現,於是給新版本起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名字——“我”,我們的產品思維變成如何滿足所有人,給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包括皮膚、主題等。如果數據和算法足夠精準,產品從核心到外圍都能做到尊重和放大每個用戶,用戶粘性和信任度自然提升。

本文作者金錯刀 ,科技商業觀察家,微創新提出者,微信公眾號ijincuodao。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或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大姨嗎”APP也不放過了 湯臣倍健1月“瘋投”3個項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456.html

“大姨嗎”APP也不放過了 湯臣倍健1月“瘋投”3個項目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7-20 19:13:00

與此同時,大部分投入的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擁有湯臣倍健需要的用戶群,粉絲經濟,這應該是他們最看重的。

一家做蛋白粉的公司,打完老年人手機的主意,湯臣倍健這回將觸角伸向了女性經期的生意上。

湯臣倍健(300146.SZ)7月20日傍晚披露,全資子公司香港佰瑞有限公司(下稱“香港佰瑞”)以自有資金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09.5元)投資了KangSeed Technology Ltd.,這家公司正是現在火熱的女性APP“大姨嗎”的控股公司,同日,湯臣倍健旗下子公司品牌每日每加也與大姨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湯臣倍健CEO林誌成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大姨嗎有強大的用戶基數和平臺號召力,有利於公司快速精準地收集用戶數據,為女性用戶提供更加專業、豐富和個性化的健康產品及管理服務。

這是一個月內,湯臣倍健投資的第三家公司。

高價介入女人生意

“大姨嗎”,應該算是眾多特立獨行的APP中的一個,從2012年上線,非官方數據顯示,已經擁有8000萬個客戶,日活躍客戶超過420萬,主要是以女性經期健康為核心,同時也會量身定制健康、美容、美體貼士等等。湯臣倍健稱,大姨嗎“目前已成為全球用戶量最多的垂直女性健康類手機軟件。”2015 年初“大姨嗎”也成為唯一榮獲蘋果邀請和認可的中國健康類App。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3年開始,這款APP已經大受風投歡迎,公開資料顯示,大姨嗎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A輪為2013年4月獲得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和真格基金500萬美元融資,同年9月獲得1000萬美元B輪融資,由紅杉資本領投,貝塔斯曼和真格基金跟投,C輪融資由策源創投領投,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跟投,為3000萬美元。

根據公告,本次湯臣倍健旗下的子公司香港佰瑞簽署的是《C-1類優先股購買協議》,出資1000萬美元,持股比例為4.784%。雖然比例不高,但湯臣倍健顯然是花了大價錢,因為截至2014年年底,標的公司的凈資產合計才只有9333.99萬元,湯臣倍健的出資額超過凈資產一半,與此同時,這家公司還沒有盈利,根據公告,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147.95萬元,凈利潤虧損6653.73萬元。

“標的公司自 2015 年開始建立和逐步完善了電子商務業務,目前電子商務正處於起步階段,用戶轉化率增長態勢比較明顯。”湯臣倍健在公告中對虧損表示。而且林誌成說,“湯臣倍健與康智樂思(備註:大姨嗎股東之一)還將投入大量資源、運用多種方式嫁接移動互聯網,探索女性健康與膳食補充劑的深層嘗試。”湯臣倍健表示,公司還將整合大姨嗎在移動互聯網專業的運營資源打造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實現從單一產品銷售角色向健康管理綜合提供商的升級轉型。

極速掃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看到,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湯臣倍健已經“瘋狂”投資了3個項目。

這一切從6月26日開始,當日湯臣倍健公告稱,決定使用自有資金1.6億元,通過增資方式投資入股深圳市有棵樹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有棵樹”),增持後占10%股權,有棵樹是一家B2C外貿電子商務企業,創立於2010年,主營業務為跨境電子商務。其中,四項業務之一的海豚供應鏈是跨境電商進口行業吞吐量第一的供應鏈企業。林誌成說,整合有棵樹其中一個目的是可以通過“海豚供應鏈”增加進口海外健康產品的豐富度,同時為後續的海外品牌並購做鋪墊。

隨後7月15日,湯臣倍健又以自有資金投資4000萬元入股北京極簡時代,持10%股權。這個極簡時代主要是做老年人的生意,比如小米手機系列內置的“極簡老年桌面”和“極簡操作系統”,截至目前極簡總用戶超過650萬,是中國第一個老年用戶達到百萬級的互聯網產品,與此同時,針對老年人的“極簡手機”也在最近上市。林誌成說,與極簡時代的合作將加速雙方在老年服務領域的市場影響力。

而在今年以來,湯臣倍健已投資入股移動醫療和健康管理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深圳倍泰、上海臻鼎等,並與平安健康展開戰略合作。湯臣倍健將這個舉措定義為“牽手細分行業龍頭謀劃大健康版圖”。

一位熟悉湯臣倍健的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之所以“極速掃貨“,與湯臣倍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有關。過去,湯臣倍健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50%,2011年時,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90%,但之後就進入了瓶頸期,他們急需找到在一個明星產品。密集且投資額低的項目應該是試水階段,減低投入的風險,與此同時,大部分投入的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擁有湯臣倍健需要的用戶群,粉絲經濟,這應該是他們最看重的。湯臣倍健2014年年報顯示,當年的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增長為15.03%和19.19%,遠遠趕不上往年的速度。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產品預言:知乎改版,美柚大姨嗎合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4.shtml

導讀 : 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每一年,春節過後的三、四兩個月,總是各種變化頻出的時候。在這兩個月里,互聯網人們會集中跳槽、招聘、調整業務線和戰略目標……

在這樣的一個節點下,我們試著從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出發,完成了這篇帶有點兒預測性質的文章。就像我們在做一個產品主題的學習社區一樣,我們的預測也會更加關註“產品”。

還是那句話,願有更多人可以少談行業大勢和空洞的融資數字,可以踏踏實實地多關註產品,研究產品。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新人們。

其中,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本文全部內容均由三節課發起人Luke、布棉、黃有璨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和猜測而作出,不保證靠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另,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預言1

豆瓣將上線它的第15個APP?

關於豆瓣,我們曾經多次談論過它了。人人都知道,豆瓣現在的狀況不好,上輪融資已經過去了4年,且4年來,商業化探索不順,移動端轉型不順,Web端數據持續下滑……

但在這樣的狀況下,背負著投資方壓力的豆瓣一定會試著求變,以挽回自己當前這個不太順利的局面。

而豆瓣在過去4年里連續推出的包括豆瓣、一刻、豆瓣 FM 、豆瓣小組、豆瓣同城等14個 APP ,正是豆瓣這種求變訴求推動下的產物。

只是,豆瓣的求變之路走得並不順利。迄今為止,它的14個移動端 APP ,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正在經受著大量用戶的吐槽,甚至已經到了不管怎麽改,總會有一群用戶跑出來罵得要死的地步。

就像此前我們在《豆瓣十年,一個典型精英社區的起伏興衰》里提到過的,豆瓣面臨的問題,事實上是一個已有數千萬用戶的成熟產品在其用戶活躍度開始下滑的時候,想要轉型和進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時所會遇到的典型痛苦——一方面,它承載著無數忠實的老用戶們的期望和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它又必須要兼顧無數新用戶們的需求和體驗。

且,這兩類用戶間的訴求,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的。

以現狀來看,豆瓣的老用戶們大部分是80後,他們雖對豆瓣有感情,但畢竟已經10年過去,一大波人紛紛結婚生子(典型比如我),已經過了那個最能夠在線上投入大量時間的時候,活躍度下降其實是一種必然。

而相對的,很多更年輕些的新用戶們可能聽說過豆瓣,但基於豆瓣現在 Web 端產品較為複雜的狀態,以及移動端糟糕的體驗,新用戶的轉化成本是比較高的,因此更年輕的用戶群中大部分人可能還並不是豆瓣的用戶。

如果以此進行理性的判斷,豆瓣其實更應該把目標瞄準新用戶,而不是老用戶。

而,一旦把目標瞄準新用戶,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可能豆瓣的最佳選擇是放棄“豆瓣”這個名字。換一個名字,反而可以擺脫掉那麽多老用戶們的期望和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些事。

所以,也許豆瓣真的會在2016年上線一個名字不再跟“豆瓣”有關的第15個APP?

預言2

知乎將迎來一次大改版?

2010年下半年上線至今,知乎將迎來自己的第6個年頭。

在自己的第六個年頭,知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個社區的知乎,經過一輪加速用戶增長後,開始漸漸逼近了其自身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2015年3月,知乎就已公開稱,其用戶數已突破1700萬(僅僅在2013年上半年,這一數字才只有區區40萬),且目標是2015年年底達到5000萬註冊用戶。

而以常理推斷,在一個產品進入成熟期後,往往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兩件:要麽是商業變現,要麽則是自身價值挖掘&放大。

以知乎的團隊基因和現狀,他們幾乎肯定不會選擇前一條道路。

邏輯很簡單,首先,知乎團隊本來就沒有商業化的基因;其次,剛剛接受了騰訊投資的知乎,賬面上一定不會缺錢,不會面臨太大壓力;最後,騰訊戰略投資知乎,看重的也一定不是知乎的商業變現能力,而是知乎的內容價值,所以,騰訊也沒有理由要去助推知乎的商業化變現。

這樣看來,知乎在接下來最可能做的,是自身價值的挖掘和放大。

而就像剛才已經提到的,知乎最大的價值點所在,是“內容”。

所以,回歸到內容的層面上看,知乎在過去6年里,站內其實沈澱了大量高價值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價值,其實並未能夠得到最大化應用和體現。

具體來講,知乎當前的內容組織和推送,是以“關系鏈+時間”為中心的。用戶得到相關內容推薦和消費內容的入口,其實高度集中在自己的 Feed 流中。在社區中早期,這樣的內容組織和推送邏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用戶看到的內容都符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我發現哪個推到我首頁的內容不符合我的喜好,我大不了取關對應的那個人或話題就好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用戶量的迅速增長,這樣的邏輯慢慢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典型如——

早期知乎社區中其實是沈澱過大量優質內容的,但這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埋了起來,不再能夠被人看到。好比,知乎上2011年那些關於創業的內容和相關話題,假如放到今天來看,你能說它沒有價值?但是很遺憾,現在對於普通用戶們而言,已經基本沒有什麽途徑可以去找到那些內容了。這樣的狀況,無異於知乎自己守著一座金山卻不知如何變現。

而同時,隨著社區的逐漸大眾化,大眾用戶和中早期精英用戶們的使用習慣可能也應該被區隔開來看待。大眾用戶可能更習慣於你給我挑選好內容,我來消費就好。而精英用戶們則更加習慣於自己去甄別和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

所以,無論是為了挖掘自己站內內容的價值,還是為了服務好新的大眾用戶們,知乎可能都迫切需要對其站內內容進行重新組織,這種組織方式,很可能是高度以話題、專題、編輯推薦、事件等為中心的。

基於如上的邏輯,我們大膽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會完成一波比較大的改版。這波改版之後,知乎站內的內容組織方式可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會有更多內容經由知乎官方運營組織、加工和整理之後,呈現並推送給用戶。

預言3

美柚大姨嗎將會合並?

美柚和大姨嗎,幾乎是兩款孿生姊妹式的產品。

從產品功能到用戶定位再到發展軌跡,它們都高度相似。同樣是2012、2013年前後創辦,同樣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為切入口,同樣在此後轉型社區,又同樣在用戶增長放緩後開始轉型電商,甚至是在融資方面,兩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數千萬美元級的C輪融資。

而到了2016年,他們也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用戶增長已到達瓶頸期,而商業變現的探索又不見突破性進展,再加上資本市場大盤仍不見好轉,重重壓力導致兩個團隊都同時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過的一個判斷——

資本寒冬下的這波並購潮可能還沒有結束。只要二級市場持續疲軟,邏輯上任何一個用戶體量已經比較大,融資階段已經走到B輪之後,同時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缺乏明確的持續利潤增長點的項目和產品,都可能面臨著這個決策。我預計,在未來一年內,還會有很多類似的項目需要面臨並購與否的抉擇,尤其是那種在同一條跑道下,相對地位比較領先的兩個競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嗎,會不會在2016年走進這個角落里呢?

至少,這個可能性不低。

預言4

NFC將在服務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一直以來都是個離我們不遠不近的東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 ETC 和小區停車場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國很多地方司空見慣,而另一方面,它在人們日常的消費場景中卻很少出現,以至於更多的人,連 NFC 到底是個什麽東西都還不清楚。

雖然,如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從小米手機4開始就置入了 NFC 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設想過拿著手機直接上公交車刷卡。但在真實世界中,這一切都從未真正被實現過。

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任何技術從出現到被廣泛應用,必定需要經過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也是技術本身逐漸自我完善的周期;

技術應用的普及,需要基礎設施的普及作為前提條件。這個道理,就好比必須先有了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中的各種服務和技術應用才能發展起來。所以,此前 NFC 不能被普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支持 NFC 的移動設備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問題1對於 NFC 本身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大問題,而問題2,也已經開始隨著 Apple Pay ,小米手機5等的發布和大量出貨而逐漸得到解決。

至於有人可能會質疑的 NFC 具體應用場景,其實從支付開始,應該有很多場景可以使用。

網上已經有一篇把 Apple pay 變成公司門卡的文章,閱讀量很大,但其實理論上任何帶有 NFC 功能的手機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小區門禁。進入小區和單元門,拿出手機刷一下就可以識別身份。

入住酒店的房卡。房卡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手機 App 里面,在攜程定好酒店後,酒店可以分批一個房間 ID 給到你的手機,就像用航旅縱橫去選座位、網上打印登機牌一樣。

上下班刷卡。

所有 ETC 都可以用手機代替。

大學食堂刷卡吃飯、員工食堂刷卡吃飯,只要帶上手機就好。

地鐵公交卡

……

所以,現在,我們或許只需要等待一件事。

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寶關聯上硬件的功能, NFC 的服務層面就將開啟狂奔模式。而這個關聯,將是必然。

對了,微信企業號會不會用上這個功能呢?你猜?

預言5

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紅後就此消沈?

一直以來,有一類產品的死法叫做:生於拉新,死於留存。

他們的典型特征,是往往會在產品發展的早期,因為產品中的某個可以撬動用戶自發傳播和分享的體驗點,進而借助社會化媒體的病毒傳播而在用戶增長方面獲得爆發。

但是,在爆發之後,由於其產品本身的服務能力和持續價值供應能力缺失,這些產品往往又會迅速消沈下去,自此遠離主流用戶的視野,再無翻身機會。

在過去幾年里,這類產品,典型比如臉萌、足記。

在三節課,我們常講一句話:面向用戶時,產品提供長期價值,而運營則創造短期價值。短期價值足夠,可以爆發,但唯有長期價值堅固穩定,一個產品才可以良性發展起來。

有時候,雖然你可以在滿足人們 “炫逼格” 和 “曬自己” 這樣的類似單點上做出一些創新,並把這些單點體驗做到極致,且借助人們的“曬、炫”心理,從而在社會化媒體傳播中一炮而紅。但,這樣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備可持續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長期價值的所在,我們深深懷疑,將會有一撥在2016年初已經以類似方式火過了的產品,將很可能走上臉萌、足記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 FaceU ,朋友印象。 

預言6

在線教育類平臺將批量死亡?

其實,自從2011年在線教育火熱起來,“教育類淘寶”的概念和夢想就一直沒有在這個領域里缺失過,尤其是從2012年,甚至是到了後來,連淘寶本身也被惹了過來,內部做起了一個叫做“淘寶同學”的平臺。

只是……教育類平臺,很可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課程這樣的教育類產品,有這麽幾個特征——

第一,教育領域往往缺乏大眾型剛需性的產品,不太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爆款”。

第二,產品極度不標準,用戶在面對海量課程的時候缺乏決策依據,決策很慢。舉例,假如你在淘寶買一個Iphone5s,有A和B兩家等級評價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標配,A店賣5000,B店賣4000,你會很容易作出判斷:買B店的。但如果你準備要學如何做產品,同樣有A老師和B老師兩位評價都差不多的講師,A老師的課需要3000塊,B老師的課需要2000塊,你能夠據此就判斷你應該選擇B老師的課麽?

第三,用戶卷入成本很高,無法短期內密集地消費和認真體驗多款產品。

第四,與消費類產品不同,很多課程類產品,其實是一種一次性消費的產品。一個用戶購買了你的課程產品,要是沒學好,用戶會在罵街聲中離開。而如果學會了,用戶給你一片贊譽,但他仍然會離開。此外,一個用戶對於學習類產品的消費頻次,往往也更低。我有可能一個月上淘寶買一次衣服,但對於報班上課這種事,我很可能一年兩次就差不多了。

第五,學習類產品高度依賴於老師,用戶在得到好的體驗會更容易認可老師,甚至是消費購買決策都高度依賴於對於老師個人的認可,這往往會導致,一個老師要是在一個平臺積累起來了名氣,很容易選擇離開平臺單幹。

以上幾點加總在一起,就意味著,一個教育類平臺是很難形成一個集中性的流量入口,且還能較好地維持住站內用戶活躍度和消費頻次的。

所以,拋開概念,你會發現,包括“淘寶同學”在內,迄今為止,應該還沒有哪一個在線教育的平臺類產品可以交上還不錯的數據答卷的。

所以,我們覺得,純粹的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在2016年的路可能會走得很艱難。

預言7

已經沸沸揚揚的微信應用號具體會長什麽樣?

2016年,按照張小龍年初提到的,我們必然將會迎來微信的“應用號”。

在此,作為一群天天跟各種產品打交道的人,我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微信應用號做了一些大膽的猜測。

我們猜想,微信應用號的產品形態和基本邏輯將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微信應用號不會存在統一的一級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沒有統一入口。只有面向應用號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微信應用號很可能和服務號一樣,基於 IM 的基本結構形態打造而成,簡而言之,雖然聽起來有一堆服務,但事實上也是聊天框。以及,微信錢包中的各類應用,可能就是應用號的原型。

3.應用號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現在微信的“通訊錄”中。如果是這樣,那應用號的入庫邏輯可能和公眾號很相似。使用搜索、二維碼等作為發現\安裝入口,在通訊錄中增加應用號的管理入口。

進入應用號後的樣子,可能會是通過一個應用號框架,把目前的 H5 站點接入進來,並且打通賬號和支付兩個基礎模塊。

4.微信應用號很可能會跟微信現有的關系鏈關聯起來。

假設一個場景:我周末無聊,一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我打開了微信電影票的應用號,果斷買了張票,然而一個人看電影最無聊了!

這時候,微信應用號的關系鏈分享功能觸發(觀察到你只買了一張票):“是否邀請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啊?”。

選擇邀請好友,應用號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條狀態:“下午我去看《三體》這部電影,誰會陪我去呢?”。

此時,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這條狀態,他可以選擇通過應用號購買了同場電影票,並獲得優惠。

在這個場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應用號的存在,並享受到了它的服務。甚至沒有看到煩人的優惠券,就獲得了折扣。

其實,類似的應用場景在 Facebook 里面已經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經常玩這個功能。(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種廣告形態,很類似我們講的應用號的使用場景。FB將每個服務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個框架,並且提供 FB資源給廣告主去運營這個web app。) 

如此一來,可能就完成了應用號雖不會給用戶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當大的能量給到應用號的提供者,以幫助服務提供者提升留存。

如果你還想看到我們關於微信應用號的更多猜想和背後的邏輯分析,可參看三節課之前發布的另一篇文章《當我們在談論微信應用號時,別忘了張小龍的邏輯》。

預言8

BAT大戰的新炮灰:搜狐視頻、糯米、釘釘?

一直以來,互聯網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沒了。比如:

58同城和趕集網打的死去活來,百姓網沒了。

快的和滴滴打仗,搖搖招車死了。

愛奇藝和優酷打仗,土豆沒了。

而在2015年,互聯網的戰場亂哄哄,由 BAT 撕逼而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層出不窮。比如:

美大合並,糯米提前完成了 KPI (排名第二),而最慘的則是餓了麽不得已被阿里口碑並購。

攜程被百度入股,去哪兒被陪嫁送出。

騰訊入股京東,拍拍、易迅被送出,並進而壽終正寢。

阿里投資音樂,蝦米被整合逐步失聲。

來往 PK 微信失敗,釘釘意外成名。

到了2016年, BAT 間的撕逼必將繼續,也必定還會殃及一批產品,對此,我們有如下一些猜測:

1.娛樂視頻產業爭奪繼續,搜狐視頻兇多吉少。

所謂無風不起浪,有水才行舟。業內不久前盛傳搜狐視頻被騰訊收購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互聯網視頻已經從產品創新、用戶拉新的競爭階段發展到了目前花錢砸內容、比拼貼片廣告變現能力的階段。

而在花錢買內容和變現這兩件事上, BAT 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阿里投資的優酷、百度控股的愛奇藝、騰訊自己的騰訊視頻將不斷把戰火往前推,這一切,可能都會讓原本靠美劇和自制劇起家的搜狐視頻壓力山大、前途未蔔。

2.本地生活服務進入成熟階段,糯米兇多吉少,或將最後一搏。

當百度拿出200億砸向糯米的聲音還沒落下,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了。如果誰從第三一躍成為第二而且心情特別糟糕的話,糯米應該當之無愧。

團購網站雖然沒有像出行打車市場那樣燒錢燒得如此高調,但事實上之前三家的火拼也燒了不少錢。到了現在,大哥和二哥聯合了,三弟該怎麽辦?

產品趨同、服務差異化小、體驗改善不敏感,團購比視頻的聚集度可能還高。回看歷史,魏蜀吳三分天下,東吳還能擁有遊刃有余的空間,而一旦魏吞並蜀,吳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3.釘釘踏著來往的屍體站起來了,卻很可能會被微信企業號攔住前進的步伐。

在羅永浩代言釘釘之前,釘釘就已經悄然發展了起來。

因為其簡單的設計、釘一下等功能足夠性感,釘釘打動了很多中小企業老板們,成為企業管理應用中的一匹黑馬,迅速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企業微信號出來後,釘釘能否繼續發展,我們表示謹慎的悲觀。

要知道,但凡和用戶關系鏈相關聯的事情上,騰訊往往可以做到後發先至。

同樣回看歷史,此前騰訊郵箱起步時,網易郵箱已經擁有相當大的規模,但短短三四年光景,騰訊便憑借入口的便利性占領了第一的位置。

這一次,在基於移動端的企業通訊類應用上,張小龍還會再次重複當年的故事嗎?

預言9

C2C付費咨詢類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2015年,由“在行”而起,一大批 C2C 的付費咨詢類項目紛紛興起。

但進入到2016年後,這個領域的景象,卻並不樂觀。

以目前來看, C2C 付費咨詢的模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具備這麽幾個特征——

1.用戶習慣還很弱。大部分主流用戶其實還並不存在付費約人面聊請教咨詢的習慣,我們小範圍做了一個調查,以三節課這樣一個互聯網基因還算強,對“學習”也還比較熱衷的團隊為例,全體22名員工中,只有2人曾經使用過在行約見過行家,

2.服務體驗高度不標準。這導致了“行家咨詢”作為一種服務,其實用戶得到的價值也是極度不標準的,而且,這會進一步導致用戶的選擇和決策苦難,好比我要是一個新手,同樣看到兩個產品的行家,都收500塊一小時,一個百度的一個騰訊的,我很可能無從判斷我到底該約誰。

3.用戶消費頻次較低。用戶單次消費頻次基本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以上,但有可能出現短期內集中約見一批行家的現象(比如我,曾經在1個禮拜內連續見過4位 PR 方面的行家討教過一些問題),但一年內僅此一次。

所以,借由以上幾點,我們認為, C2C 咨詢,其實是一種非標、低頻、長尾的服務和需求。

面向這樣的需求,其實市場上不太能夠支撐眾多的垂直項目,相反,如果真的發展下去,這個領域內可能更容易出現少數1-2家大玩家一統江湖的局面。

所以,我們大膽預測,2016,在 C2C 付費咨詢領域,像“在行”這樣的領先產品將會繼續發展下去,而大量同類型小平臺小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預言10

手機直播類產品迎來大爆發?

對一個側重內容消費類的領域而言,要想突然爆發,一般要具備一下幾個條件——

1.用戶對某類內容的喜好通過長期積累和演變,已經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對應進行內容消費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等已經成熟和得到普及;

3.生產相應內容的成本逐漸降低,讓相應內容的供給不再稀缺。

而到了2016年,在手機娛樂類內容消費這個領域下,這三個條件都已逐漸成熟起來。

首先,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

本圖是我們根據當前的網絡用戶群體特征梳理出來的一張圖。可以看到,如果用老中青三代人來表現的話,那麽圖中:

藍色代表80前的“老人”,他們基本上活在5年前的 PC 互聯網中,他們對“內容質量”的要求跟潔癖一樣,喜歡看長文章,對“回憶”、“味道”很有沖動。

黃色代表70末-8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他們活在2010年後的 PC 和移動互聯網的變革期,兩邊都不放棄。變革期的人是害怕“ out ”的,所以他們對及時性的要求變得很高,為了及時性可以犧牲質量,比如視頻網站上追劇,希望更快看到最新的影視劇。

他們願意消費內容,但不願意創造內容。線上行為通常以自我表達為主,表達後不祈求一定得到反饋。

紅色代表90後甚至95後的青少年們,他們很多人只活在移動互聯網中,手機/PAD是他們唯一的上網設備,不知道網線為何物。基本上這些人衣食無憂,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費,非常願意表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的表達得到馬上、即時、“為我而來”的反饋。

很大程度上,用戶們的需求發生轉變,其實是因為交互點發生了改變。原先的傳統內容,跟用戶發生交互的是“內容”本身,但現在的直播式內容,其實更強調的是“用戶參與”,因為實時反饋,所以內容質量的下降也變得可以容忍,用戶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從“關註內容”轉向了“關註人”。(見圖8)

但另一個層面上看,上面圖7中我們提到的媒體、追星、視頻、交友等都已經有比較成熟、大體量的產品了,唯有娛樂直播類的產品目前還未大範圍得到普及。

其次,新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大幅下降。

視頻對流媒體技術、帶寬、直播設備的要求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技術的成熟和相應資費的下降,對移動端的視頻消費類產品會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拿2016年和2013年相比。

相關的影響因素肯定還有很多,上面是我認為比較主要的幾個點。以上幾點基本上都是在價格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技術水平提升了,或者是 WiFi 覆蓋率提升了,最終結果就是用戶的使用成本下降。

而往往當成本下降到一定臨界點的時候,就自然會導致一些新事物爆發式的湧現,典型比如3、4年前的微博、微信,其實也是流量使用成本下降後的必然產物。

再者,對移動端視頻而言,內容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已經下降到平易近人的地步

內容的生產成本降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內容的輔助制作工具在變得越來越簡單。

當年的後舍男生同樣是一代網紅,但他們的內容制作還要掌握各種編輯軟件,使用各種視頻錄制工具——最起碼一個攝像頭你得有吧?而在YY盛行的年代,一個網紅主播也需要在特定的房間里面去表演節目。

至於現在,要想進行視頻直播,你只需要一個手機。最多最多,你還需要一個能幫你固定住手機的道具。

二是內容的策劃和落實也越來越不需要複雜的準備。

在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你得有完整、嚴肅的故事、大綱和腳本,才有資格讓你的想法被變成視頻。

而到了2015年,你會發現,完全無需複雜的策劃,你可能只是單純的配音對嘴型就足以完成內容的制作了。

最後,我們再來聊一下,為什麽會是2016年,而不是再晚些?

幾乎所有產品從出現到快速發展,都會經過幾個階段:

小規模探索期。一般是國外產品出來了,國內迅速跟進,現在幾乎能做到1個月左右。這個時候出來的產品通常質量很差,卡頓、色情什麽的很多,野蠻發展,這時候的產品通常是小圈子產品,只在大城市的小圈子有人用。

發展期。N個同質化產品(N>30)同時上線,開始有瘋子公司開始補貼了,平臺太多,網紅都不夠用了,這時候通常是一二線城市的特定圈子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人在使用了。與此同時,有一些產品發現混不下去開始轉型了,比如專門做發布會直播、新聞性質的直播、遊戲直播等。

高速發展期。很多發展期的公司掛掉了,或者轉型了,網紅開始不好混了,只能綁定到幾家用戶量比較大,比較固定的平臺。至於這平臺是誰?我也不知道啊...知道了我就買股票去了。

而對於觀眾來說,這時候的觀眾通常會聚焦到四五線城市的無為青年那兒了。而人錢花得差不多了,妹子也沒泡來幾個,發現妹子還都是跟有錢人玩,終於醒悟了,慢慢放棄。

穩定期。差不多就是一兩家獨大了...

以這個邏輯來類推,我們覺得,2016年的狀態,可能會更接近於下圖

此外,對於網紅群體來說,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一二線明星們是有專業的經紀公司,而YY時代的網紅,更多是個人或小工作室操控。而現階段,很多網紅因為自身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已經可以繞過小工作室,具備可以跟平臺方直接談判的資本了。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號稱“賣藝不賣身”的網紅們奮力參與到這個爆發的過程中來。

對於這個網紅的發展過程,我們推薦大家可以參考一本描寫島國某現象級特定行業的書,書中完整講述了該行業內類似的手藝人從集權控制到個體發展的演變過程,我們認為,這一過程跟國內網紅業態的發展將會高度類似。

最後,我們想說,手機直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要說可能還存在什麽變量,那一定是源自於第三方的“不可抗力”,比如“有關部門”的嚴管。


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產品預言:知乎改版,美柚大姨嗎合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4.shtml

導讀 : 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每一年,春節過後的三、四兩個月,總是各種變化頻出的時候。在這兩個月里,互聯網人們會集中跳槽、招聘、調整業務線和戰略目標……

在這樣的一個節點下,我們試著從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出發,完成了這篇帶有點兒預測性質的文章。就像我們在做一個產品主題的學習社區一樣,我們的預測也會更加關註“產品”。

還是那句話,願有更多人可以少談行業大勢和空洞的融資數字,可以踏踏實實地多關註產品,研究產品。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新人們。

其中,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本文全部內容均由三節課發起人Luke、布棉、黃有璨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和猜測而作出,不保證靠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另,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預言1

豆瓣將上線它的第15個APP?

關於豆瓣,我們曾經多次談論過它了。人人都知道,豆瓣現在的狀況不好,上輪融資已經過去了4年,且4年來,商業化探索不順,移動端轉型不順,Web端數據持續下滑……

但在這樣的狀況下,背負著投資方壓力的豆瓣一定會試著求變,以挽回自己當前這個不太順利的局面。

而豆瓣在過去4年里連續推出的包括豆瓣、一刻、豆瓣 FM 、豆瓣小組、豆瓣同城等14個 APP ,正是豆瓣這種求變訴求推動下的產物。

只是,豆瓣的求變之路走得並不順利。迄今為止,它的14個移動端 APP ,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正在經受著大量用戶的吐槽,甚至已經到了不管怎麽改,總會有一群用戶跑出來罵得要死的地步。

就像此前我們在《豆瓣十年,一個典型精英社區的起伏興衰》里提到過的,豆瓣面臨的問題,事實上是一個已有數千萬用戶的成熟產品在其用戶活躍度開始下滑的時候,想要轉型和進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時所會遇到的典型痛苦——一方面,它承載著無數忠實的老用戶們的期望和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它又必須要兼顧無數新用戶們的需求和體驗。

且,這兩類用戶間的訴求,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的。

以現狀來看,豆瓣的老用戶們大部分是80後,他們雖對豆瓣有感情,但畢竟已經10年過去,一大波人紛紛結婚生子(典型比如我),已經過了那個最能夠在線上投入大量時間的時候,活躍度下降其實是一種必然。

而相對的,很多更年輕些的新用戶們可能聽說過豆瓣,但基於豆瓣現在 Web 端產品較為複雜的狀態,以及移動端糟糕的體驗,新用戶的轉化成本是比較高的,因此更年輕的用戶群中大部分人可能還並不是豆瓣的用戶。

如果以此進行理性的判斷,豆瓣其實更應該把目標瞄準新用戶,而不是老用戶。

而,一旦把目標瞄準新用戶,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可能豆瓣的最佳選擇是放棄“豆瓣”這個名字。換一個名字,反而可以擺脫掉那麽多老用戶們的期望和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些事。

所以,也許豆瓣真的會在2016年上線一個名字不再跟“豆瓣”有關的第15個APP?

預言2

知乎將迎來一次大改版?

2010年下半年上線至今,知乎將迎來自己的第6個年頭。

在自己的第六個年頭,知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個社區的知乎,經過一輪加速用戶增長後,開始漸漸逼近了其自身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2015年3月,知乎就已公開稱,其用戶數已突破1700萬(僅僅在2013年上半年,這一數字才只有區區40萬),且目標是2015年年底達到5000萬註冊用戶。

而以常理推斷,在一個產品進入成熟期後,往往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兩件:要麽是商業變現,要麽則是自身價值挖掘&放大。

以知乎的團隊基因和現狀,他們幾乎肯定不會選擇前一條道路。

邏輯很簡單,首先,知乎團隊本來就沒有商業化的基因;其次,剛剛接受了騰訊投資的知乎,賬面上一定不會缺錢,不會面臨太大壓力;最後,騰訊戰略投資知乎,看重的也一定不是知乎的商業變現能力,而是知乎的內容價值,所以,騰訊也沒有理由要去助推知乎的商業化變現。

這樣看來,知乎在接下來最可能做的,是自身價值的挖掘和放大。

而就像剛才已經提到的,知乎最大的價值點所在,是“內容”。

所以,回歸到內容的層面上看,知乎在過去6年里,站內其實沈澱了大量高價值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價值,其實並未能夠得到最大化應用和體現。

具體來講,知乎當前的內容組織和推送,是以“關系鏈+時間”為中心的。用戶得到相關內容推薦和消費內容的入口,其實高度集中在自己的 Feed 流中。在社區中早期,這樣的內容組織和推送邏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用戶看到的內容都符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我發現哪個推到我首頁的內容不符合我的喜好,我大不了取關對應的那個人或話題就好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用戶量的迅速增長,這樣的邏輯慢慢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典型如——

早期知乎社區中其實是沈澱過大量優質內容的,但這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埋了起來,不再能夠被人看到。好比,知乎上2011年那些關於創業的內容和相關話題,假如放到今天來看,你能說它沒有價值?但是很遺憾,現在對於普通用戶們而言,已經基本沒有什麽途徑可以去找到那些內容了。這樣的狀況,無異於知乎自己守著一座金山卻不知如何變現。

而同時,隨著社區的逐漸大眾化,大眾用戶和中早期精英用戶們的使用習慣可能也應該被區隔開來看待。大眾用戶可能更習慣於你給我挑選好內容,我來消費就好。而精英用戶們則更加習慣於自己去甄別和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

所以,無論是為了挖掘自己站內內容的價值,還是為了服務好新的大眾用戶們,知乎可能都迫切需要對其站內內容進行重新組織,這種組織方式,很可能是高度以話題、專題、編輯推薦、事件等為中心的。

基於如上的邏輯,我們大膽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會完成一波比較大的改版。這波改版之後,知乎站內的內容組織方式可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會有更多內容經由知乎官方運營組織、加工和整理之後,呈現並推送給用戶。

預言3

美柚大姨嗎將會合並?

美柚和大姨嗎,幾乎是兩款孿生姊妹式的產品。

從產品功能到用戶定位再到發展軌跡,它們都高度相似。同樣是2012、2013年前後創辦,同樣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為切入口,同樣在此後轉型社區,又同樣在用戶增長放緩後開始轉型電商,甚至是在融資方面,兩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數千萬美元級的C輪融資。

而到了2016年,他們也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用戶增長已到達瓶頸期,而商業變現的探索又不見突破性進展,再加上資本市場大盤仍不見好轉,重重壓力導致兩個團隊都同時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過的一個判斷——

資本寒冬下的這波並購潮可能還沒有結束。只要二級市場持續疲軟,邏輯上任何一個用戶體量已經比較大,融資階段已經走到B輪之後,同時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缺乏明確的持續利潤增長點的項目和產品,都可能面臨著這個決策。我預計,在未來一年內,還會有很多類似的項目需要面臨並購與否的抉擇,尤其是那種在同一條跑道下,相對地位比較領先的兩個競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嗎,會不會在2016年走進這個角落里呢?

至少,這個可能性不低。

預言4

NFC將在服務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一直以來都是個離我們不遠不近的東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 ETC 和小區停車場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國很多地方司空見慣,而另一方面,它在人們日常的消費場景中卻很少出現,以至於更多的人,連 NFC 到底是個什麽東西都還不清楚。

雖然,如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從小米手機4開始就置入了 NFC 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設想過拿著手機直接上公交車刷卡。但在真實世界中,這一切都從未真正被實現過。

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任何技術從出現到被廣泛應用,必定需要經過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也是技術本身逐漸自我完善的周期;

技術應用的普及,需要基礎設施的普及作為前提條件。這個道理,就好比必須先有了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中的各種服務和技術應用才能發展起來。所以,此前 NFC 不能被普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支持 NFC 的移動設備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問題1對於 NFC 本身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大問題,而問題2,也已經開始隨著 Apple Pay ,小米手機5等的發布和大量出貨而逐漸得到解決。

至於有人可能會質疑的 NFC 具體應用場景,其實從支付開始,應該有很多場景可以使用。

網上已經有一篇把 Apple pay 變成公司門卡的文章,閱讀量很大,但其實理論上任何帶有 NFC 功能的手機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小區門禁。進入小區和單元門,拿出手機刷一下就可以識別身份。

入住酒店的房卡。房卡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手機 App 里面,在攜程定好酒店後,酒店可以分批一個房間 ID 給到你的手機,就像用航旅縱橫去選座位、網上打印登機牌一樣。

上下班刷卡。

所有 ETC 都可以用手機代替。

大學食堂刷卡吃飯、員工食堂刷卡吃飯,只要帶上手機就好。

地鐵公交卡

……

所以,現在,我們或許只需要等待一件事。

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寶關聯上硬件的功能, NFC 的服務層面就將開啟狂奔模式。而這個關聯,將是必然。

對了,微信企業號會不會用上這個功能呢?你猜?

預言5

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紅後就此消沈?

一直以來,有一類產品的死法叫做:生於拉新,死於留存。

他們的典型特征,是往往會在產品發展的早期,因為產品中的某個可以撬動用戶自發傳播和分享的體驗點,進而借助社會化媒體的病毒傳播而在用戶增長方面獲得爆發。

但是,在爆發之後,由於其產品本身的服務能力和持續價值供應能力缺失,這些產品往往又會迅速消沈下去,自此遠離主流用戶的視野,再無翻身機會。

在過去幾年里,這類產品,典型比如臉萌、足記。

在三節課,我們常講一句話:面向用戶時,產品提供長期價值,而運營則創造短期價值。短期價值足夠,可以爆發,但唯有長期價值堅固穩定,一個產品才可以良性發展起來。

有時候,雖然你可以在滿足人們 “炫逼格” 和 “曬自己” 這樣的類似單點上做出一些創新,並把這些單點體驗做到極致,且借助人們的“曬、炫”心理,從而在社會化媒體傳播中一炮而紅。但,這樣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備可持續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長期價值的所在,我們深深懷疑,將會有一撥在2016年初已經以類似方式火過了的產品,將很可能走上臉萌、足記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 FaceU ,朋友印象。 

預言6

在線教育類平臺將批量死亡?

其實,自從2011年在線教育火熱起來,“教育類淘寶”的概念和夢想就一直沒有在這個領域里缺失過,尤其是從2012年,甚至是到了後來,連淘寶本身也被惹了過來,內部做起了一個叫做“淘寶同學”的平臺。

只是……教育類平臺,很可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課程這樣的教育類產品,有這麽幾個特征——

第一,教育領域往往缺乏大眾型剛需性的產品,不太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爆款”。

第二,產品極度不標準,用戶在面對海量課程的時候缺乏決策依據,決策很慢。舉例,假如你在淘寶買一個Iphone5s,有A和B兩家等級評價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標配,A店賣5000,B店賣4000,你會很容易作出判斷:買B店的。但如果你準備要學如何做產品,同樣有A老師和B老師兩位評價都差不多的講師,A老師的課需要3000塊,B老師的課需要2000塊,你能夠據此就判斷你應該選擇B老師的課麽?

第三,用戶卷入成本很高,無法短期內密集地消費和認真體驗多款產品。

第四,與消費類產品不同,很多課程類產品,其實是一種一次性消費的產品。一個用戶購買了你的課程產品,要是沒學好,用戶會在罵街聲中離開。而如果學會了,用戶給你一片贊譽,但他仍然會離開。此外,一個用戶對於學習類產品的消費頻次,往往也更低。我有可能一個月上淘寶買一次衣服,但對於報班上課這種事,我很可能一年兩次就差不多了。

第五,學習類產品高度依賴於老師,用戶在得到好的體驗會更容易認可老師,甚至是消費購買決策都高度依賴於對於老師個人的認可,這往往會導致,一個老師要是在一個平臺積累起來了名氣,很容易選擇離開平臺單幹。

以上幾點加總在一起,就意味著,一個教育類平臺是很難形成一個集中性的流量入口,且還能較好地維持住站內用戶活躍度和消費頻次的。

所以,拋開概念,你會發現,包括“淘寶同學”在內,迄今為止,應該還沒有哪一個在線教育的平臺類產品可以交上還不錯的數據答卷的。

所以,我們覺得,純粹的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在2016年的路可能會走得很艱難。

預言7

已經沸沸揚揚的微信應用號具體會長什麽樣?

2016年,按照張小龍年初提到的,我們必然將會迎來微信的“應用號”。

在此,作為一群天天跟各種產品打交道的人,我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微信應用號做了一些大膽的猜測。

我們猜想,微信應用號的產品形態和基本邏輯將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微信應用號不會存在統一的一級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沒有統一入口。只有面向應用號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微信應用號很可能和服務號一樣,基於 IM 的基本結構形態打造而成,簡而言之,雖然聽起來有一堆服務,但事實上也是聊天框。以及,微信錢包中的各類應用,可能就是應用號的原型。

3.應用號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現在微信的“通訊錄”中。如果是這樣,那應用號的入庫邏輯可能和公眾號很相似。使用搜索、二維碼等作為發現\安裝入口,在通訊錄中增加應用號的管理入口。

進入應用號後的樣子,可能會是通過一個應用號框架,把目前的 H5 站點接入進來,並且打通賬號和支付兩個基礎模塊。

4.微信應用號很可能會跟微信現有的關系鏈關聯起來。

假設一個場景:我周末無聊,一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我打開了微信電影票的應用號,果斷買了張票,然而一個人看電影最無聊了!

這時候,微信應用號的關系鏈分享功能觸發(觀察到你只買了一張票):“是否邀請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啊?”。

選擇邀請好友,應用號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條狀態:“下午我去看《三體》這部電影,誰會陪我去呢?”。

此時,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這條狀態,他可以選擇通過應用號購買了同場電影票,並獲得優惠。

在這個場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應用號的存在,並享受到了它的服務。甚至沒有看到煩人的優惠券,就獲得了折扣。

其實,類似的應用場景在 Facebook 里面已經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經常玩這個功能。(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種廣告形態,很類似我們講的應用號的使用場景。FB將每個服務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個框架,並且提供 FB資源給廣告主去運營這個web app。) 

如此一來,可能就完成了應用號雖不會給用戶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當大的能量給到應用號的提供者,以幫助服務提供者提升留存。

如果你還想看到我們關於微信應用號的更多猜想和背後的邏輯分析,可參看三節課之前發布的另一篇文章《當我們在談論微信應用號時,別忘了張小龍的邏輯》。

預言8

BAT大戰的新炮灰:搜狐視頻、糯米、釘釘?

一直以來,互聯網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沒了。比如:

58同城和趕集網打的死去活來,百姓網沒了。

快的和滴滴打仗,搖搖招車死了。

愛奇藝和優酷打仗,土豆沒了。

而在2015年,互聯網的戰場亂哄哄,由 BAT 撕逼而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層出不窮。比如:

美大合並,糯米提前完成了 KPI (排名第二),而最慘的則是餓了麽不得已被阿里口碑並購。

攜程被百度入股,去哪兒被陪嫁送出。

騰訊入股京東,拍拍、易迅被送出,並進而壽終正寢。

阿里投資音樂,蝦米被整合逐步失聲。

來往 PK 微信失敗,釘釘意外成名。

到了2016年, BAT 間的撕逼必將繼續,也必定還會殃及一批產品,對此,我們有如下一些猜測:

1.娛樂視頻產業爭奪繼續,搜狐視頻兇多吉少。

所謂無風不起浪,有水才行舟。業內不久前盛傳搜狐視頻被騰訊收購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互聯網視頻已經從產品創新、用戶拉新的競爭階段發展到了目前花錢砸內容、比拼貼片廣告變現能力的階段。

而在花錢買內容和變現這兩件事上, BAT 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阿里投資的優酷、百度控股的愛奇藝、騰訊自己的騰訊視頻將不斷把戰火往前推,這一切,可能都會讓原本靠美劇和自制劇起家的搜狐視頻壓力山大、前途未蔔。

2.本地生活服務進入成熟階段,糯米兇多吉少,或將最後一搏。

當百度拿出200億砸向糯米的聲音還沒落下,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了。如果誰從第三一躍成為第二而且心情特別糟糕的話,糯米應該當之無愧。

團購網站雖然沒有像出行打車市場那樣燒錢燒得如此高調,但事實上之前三家的火拼也燒了不少錢。到了現在,大哥和二哥聯合了,三弟該怎麽辦?

產品趨同、服務差異化小、體驗改善不敏感,團購比視頻的聚集度可能還高。回看歷史,魏蜀吳三分天下,東吳還能擁有遊刃有余的空間,而一旦魏吞並蜀,吳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3.釘釘踏著來往的屍體站起來了,卻很可能會被微信企業號攔住前進的步伐。

在羅永浩代言釘釘之前,釘釘就已經悄然發展了起來。

因為其簡單的設計、釘一下等功能足夠性感,釘釘打動了很多中小企業老板們,成為企業管理應用中的一匹黑馬,迅速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企業微信號出來後,釘釘能否繼續發展,我們表示謹慎的悲觀。

要知道,但凡和用戶關系鏈相關聯的事情上,騰訊往往可以做到後發先至。

同樣回看歷史,此前騰訊郵箱起步時,網易郵箱已經擁有相當大的規模,但短短三四年光景,騰訊便憑借入口的便利性占領了第一的位置。

這一次,在基於移動端的企業通訊類應用上,張小龍還會再次重複當年的故事嗎?

預言9

C2C付費咨詢類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2015年,由“在行”而起,一大批 C2C 的付費咨詢類項目紛紛興起。

但進入到2016年後,這個領域的景象,卻並不樂觀。

以目前來看, C2C 付費咨詢的模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具備這麽幾個特征——

1.用戶習慣還很弱。大部分主流用戶其實還並不存在付費約人面聊請教咨詢的習慣,我們小範圍做了一個調查,以三節課這樣一個互聯網基因還算強,對“學習”也還比較熱衷的團隊為例,全體22名員工中,只有2人曾經使用過在行約見過行家,

2.服務體驗高度不標準。這導致了“行家咨詢”作為一種服務,其實用戶得到的價值也是極度不標準的,而且,這會進一步導致用戶的選擇和決策苦難,好比我要是一個新手,同樣看到兩個產品的行家,都收500塊一小時,一個百度的一個騰訊的,我很可能無從判斷我到底該約誰。

3.用戶消費頻次較低。用戶單次消費頻次基本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以上,但有可能出現短期內集中約見一批行家的現象(比如我,曾經在1個禮拜內連續見過4位 PR 方面的行家討教過一些問題),但一年內僅此一次。

所以,借由以上幾點,我們認為, C2C 咨詢,其實是一種非標、低頻、長尾的服務和需求。

面向這樣的需求,其實市場上不太能夠支撐眾多的垂直項目,相反,如果真的發展下去,這個領域內可能更容易出現少數1-2家大玩家一統江湖的局面。

所以,我們大膽預測,2016,在 C2C 付費咨詢領域,像“在行”這樣的領先產品將會繼續發展下去,而大量同類型小平臺小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預言10

手機直播類產品迎來大爆發?

對一個側重內容消費類的領域而言,要想突然爆發,一般要具備一下幾個條件——

1.用戶對某類內容的喜好通過長期積累和演變,已經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對應進行內容消費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等已經成熟和得到普及;

3.生產相應內容的成本逐漸降低,讓相應內容的供給不再稀缺。

而到了2016年,在手機娛樂類內容消費這個領域下,這三個條件都已逐漸成熟起來。

首先,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

本圖是我們根據當前的網絡用戶群體特征梳理出來的一張圖。可以看到,如果用老中青三代人來表現的話,那麽圖中:

藍色代表80前的“老人”,他們基本上活在5年前的 PC 互聯網中,他們對“內容質量”的要求跟潔癖一樣,喜歡看長文章,對“回憶”、“味道”很有沖動。

黃色代表70末-8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他們活在2010年後的 PC 和移動互聯網的變革期,兩邊都不放棄。變革期的人是害怕“ out ”的,所以他們對及時性的要求變得很高,為了及時性可以犧牲質量,比如視頻網站上追劇,希望更快看到最新的影視劇。

他們願意消費內容,但不願意創造內容。線上行為通常以自我表達為主,表達後不祈求一定得到反饋。

紅色代表90後甚至95後的青少年們,他們很多人只活在移動互聯網中,手機/PAD是他們唯一的上網設備,不知道網線為何物。基本上這些人衣食無憂,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費,非常願意表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的表達得到馬上、即時、“為我而來”的反饋。

很大程度上,用戶們的需求發生轉變,其實是因為交互點發生了改變。原先的傳統內容,跟用戶發生交互的是“內容”本身,但現在的直播式內容,其實更強調的是“用戶參與”,因為實時反饋,所以內容質量的下降也變得可以容忍,用戶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從“關註內容”轉向了“關註人”。(見圖8)

但另一個層面上看,上面圖7中我們提到的媒體、追星、視頻、交友等都已經有比較成熟、大體量的產品了,唯有娛樂直播類的產品目前還未大範圍得到普及。

其次,新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大幅下降。

視頻對流媒體技術、帶寬、直播設備的要求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技術的成熟和相應資費的下降,對移動端的視頻消費類產品會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拿2016年和2013年相比。

相關的影響因素肯定還有很多,上面是我認為比較主要的幾個點。以上幾點基本上都是在價格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技術水平提升了,或者是 WiFi 覆蓋率提升了,最終結果就是用戶的使用成本下降。

而往往當成本下降到一定臨界點的時候,就自然會導致一些新事物爆發式的湧現,典型比如3、4年前的微博、微信,其實也是流量使用成本下降後的必然產物。

再者,對移動端視頻而言,內容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已經下降到平易近人的地步

內容的生產成本降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內容的輔助制作工具在變得越來越簡單。

當年的後舍男生同樣是一代網紅,但他們的內容制作還要掌握各種編輯軟件,使用各種視頻錄制工具——最起碼一個攝像頭你得有吧?而在YY盛行的年代,一個網紅主播也需要在特定的房間里面去表演節目。

至於現在,要想進行視頻直播,你只需要一個手機。最多最多,你還需要一個能幫你固定住手機的道具。

二是內容的策劃和落實也越來越不需要複雜的準備。

在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你得有完整、嚴肅的故事、大綱和腳本,才有資格讓你的想法被變成視頻。

而到了2015年,你會發現,完全無需複雜的策劃,你可能只是單純的配音對嘴型就足以完成內容的制作了。

最後,我們再來聊一下,為什麽會是2016年,而不是再晚些?

幾乎所有產品從出現到快速發展,都會經過幾個階段:

小規模探索期。一般是國外產品出來了,國內迅速跟進,現在幾乎能做到1個月左右。這個時候出來的產品通常質量很差,卡頓、色情什麽的很多,野蠻發展,這時候的產品通常是小圈子產品,只在大城市的小圈子有人用。

發展期。N個同質化產品(N>30)同時上線,開始有瘋子公司開始補貼了,平臺太多,網紅都不夠用了,這時候通常是一二線城市的特定圈子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人在使用了。與此同時,有一些產品發現混不下去開始轉型了,比如專門做發布會直播、新聞性質的直播、遊戲直播等。

高速發展期。很多發展期的公司掛掉了,或者轉型了,網紅開始不好混了,只能綁定到幾家用戶量比較大,比較固定的平臺。至於這平臺是誰?我也不知道啊...知道了我就買股票去了。

而對於觀眾來說,這時候的觀眾通常會聚焦到四五線城市的無為青年那兒了。而人錢花得差不多了,妹子也沒泡來幾個,發現妹子還都是跟有錢人玩,終於醒悟了,慢慢放棄。

穩定期。差不多就是一兩家獨大了...

以這個邏輯來類推,我們覺得,2016年的狀態,可能會更接近於下圖

此外,對於網紅群體來說,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一二線明星們是有專業的經紀公司,而YY時代的網紅,更多是個人或小工作室操控。而現階段,很多網紅因為自身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已經可以繞過小工作室,具備可以跟平臺方直接談判的資本了。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號稱“賣藝不賣身”的網紅們奮力參與到這個爆發的過程中來。

對於這個網紅的發展過程,我們推薦大家可以參考一本描寫島國某現象級特定行業的書,書中完整講述了該行業內類似的手藝人從集權控制到個體發展的演變過程,我們認為,這一過程跟國內網紅業態的發展將會高度類似。

最後,我們想說,手機直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要說可能還存在什麽變量,那一定是源自於第三方的“不可抗力”,比如“有關部門”的嚴管。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