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转赴香港上市:MI能源合纵连横“抗”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wMMDAwMDIwODkwMQ.html

赴港上市:抵制吉林油田收购

在东北,围绕吉林油田而日益壮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中,从来就不缺少创富奇迹。

12月1日,国内最主要的上游开采石油企业之一、吉林省最大的石油民企MI能源公司(以下简称“MI能源”)在香港公开招股。

据初步招股文件所述,MI能源计划发行6.62亿股,其中2.21亿为旧股,90%国际配售,10%公开发售。招股价介于每股1.7港元至2.16港元,募集资金最多可达14.3亿港元。

同时,招股说明书还披露,集资所得款项中约55%将用于收购及参与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中石化母公司旗下中原石油勘探局的合作,另外公司还将斥资2.26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合作油田产品分成合同中剩余的一成权益。

MI能源计划于12月1日至6日中午12时接受公开认购,拟12月14日主板挂牌,保荐人为摩根大通。


平素鲜为曝光的MI能源成立于2001年,注册地点在有着全球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公司总部实在北京。其创始人张瑞霖早年供职于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位曾经的采油工便将自己的名字打上了上百亿的财富标签。

一位接近MI能源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如今MI能源年产油量已接近百万吨,而去年整个吉林油田的年产量也不过700余万吨。目前,依附于吉林油田注册在案的民营石油企业共有41家,MI能源一个企业的年产量就几乎占据了吉林油田年产量的七分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MI能源的逐步壮大,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曾一度想将其收回,但经评估,MI能源的总资产已经超乎了吉林油田的收购能力,

“MI抓紧时间上市是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上述业内人士一语道破。

暗藏风险:折戟纽交所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MI能源就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公开招股的申请书,文件显示,MI能源计划以“MIE”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担任公开招股的主承销商,预计融资将达2.88亿美元。

针对公司早前在美国筹备上市搁浅一事,12月1日,MI能源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高级副总裁麦雅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国路演期间,因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当地股市波动,所以搁置计划。

同时,麦雅伦还指出,香港市场相对较健康,而且公司符合《上市规则》第18章的规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经济也有较深入的认识,故选择来港上市。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MI能源董事长张瑞霖有一名姻亲担任公司高管,而MI能源逾64%的股权都由两人及他们所控制的远东能源公司持有。

张瑞霖曾从MI能源获得数笔无担保的无息贷款,用于个人和远东能源公司投资。而MI能源也曾将价值数百万元的生意交给张瑞霖妻子与妻舅控股的一家公司。

同时,私募股权公司TPG Star Energy也持有MI近18%股份,在MI赴美路演期间,持股不到一年的TPG便迅速出售部分股权,这无疑让投资者对MI的上市之旅忧心忡忡。

“大股东的影响很明显,尤其是TPG的快速转手,这让投资者很担忧。”某证券公司分析师说。

此外,MI高度依赖中石油的单一业务关系,也是促使其无缘纽交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以外资身份涉足国内石油上游开采领域的MI能源与中石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勘探和开发新油田的风险由MI独自承担,土地、许可证以及出口权等事项也都取决于公司与中石油的关系,而油田区块采购、安装和建造的所有设施最终将归中石油所有。

中石油吉林油田对外合作部一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石油的规定,民营企业承包吉林油田的“低品位”油田区块,必须以外资身份签订合同。

“合同期为20年,期限一到,中石油就有权将区块收回。”上述人士说。

隐秘大鳄:“画饼”未来战略

如今已是香港公民的张瑞霖极少踏及故里,对于他一手缔造的MI能源公司,当地人也是只闻其名,却少知细节。

一名与其有过照面的人告诉记者,张瑞霖为人低调,少言寡语,“以前石油商会开会,他总是安静地坐在后面,很不起眼。”而这也还是几年前的印象。

在吉林油田所划分的油田区块中,MI拥有大安、莫里青、庙3和胜利油田的“义64”等四个大型区块。仅大安区块,经国家矿产委员会油气专委会审查批准的探明储量就高达1亿多吨,这片蕴藏财富的肥硕区域也是MI能源公司如今重拳出击的开采之地。

1997年,急于海外上市的中石油为减小包袱,降低勘探和开采成本,将旗下13个“低品位油田”区块实行海外招标,吉林油田以大安、庙3、莫里青为代表的5个区块便包括在内。

1997年12月至1998年9月,中石油与海外合作方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先后签订了吉林省大安、庙3、莫里青等三份油田开发和生产 合同。合作期内,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因在当地地质情况及投资环境的束缚下难以施展拳脚并萌生退意。随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微生物公司高调介入,一举 拿下了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大安、庙3、莫里青石油合同中的90%权益。8个月后,MI能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号称美国微生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微生物公司将其在大安、莫里青、庙3等石油合同中的全部权益转让给了MI能源公司。

拿下大安、庙3、莫里青等石油区块后,张瑞霖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投入开采,而是将其闲置一方整整四年。

转机出现在2005年,萎靡一时的国际油价顿然飙升,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张瑞霖开始以大安、莫里青两块储量丰富的油田为支点,疯狂掘金。在大安区块,产量最高的油井每日高达20余吨,而吉林油田的绝大部分油井日产量也不过1.5万吨左右。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吉林油田周边的绝大部分小油田陷入谷底,唯独MI风平浪静,产销两旺。

“吉林油田年年亏损,这也是想收购MI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划分至大庆油田的原吉林油田某探勘公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眼下,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MI能源还在寻找新的油田合作开发商,本报记者独家获悉,MI能源正与陕西延长石油就合作开发油田区块进行磋商。记者致电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给予了确认,但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上市一年后,公司在海外并购方面必定会有新的进展。”MI能源高级副总裁寿铉成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4

小公司整頓待售 大金控找對象擴張 金融業合縱兼併全為搶中國市場

2011-1-10  TWM




如無意外,元大金近日將啟動公開收夠機制,以每股二十二到二十四元的價格收購寶來證股票,這將是金管會發布《金控投資管理辦法》後適用的首例。

馬志玲如果成功打響第一發金融股整併禮炮,金融股將掀起新一波漲勢。

撰文‧劉俞青

二○一○年底,金管會無預警送給十五家金控公司一份「大禮」。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金控公司投資管理辦法》,日後金控只要購併任何金融同業,包括金控、銀行、證券、保險等,一律只能以「公開收購」的方式,一次買足二五%的股權。這套辦法,所有金控公司一體適用。

新法實施後首宗金控購併案所謂公開收購,就是不經由公開市場買進,而是採用公告某一特定價格的方式,進行收購的行為。

此法一出,等於封死其他任何購併的方式——就像拿一條大繩索綁住所有金控業的購併行為,規範所有業者只能採用唯一的公開收購方式。金控業普遍認為,金管會為了「方便管理」,官員但求自保、不要惹禍上身,已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

但就在金融業一片叫罵聲中,還是有人非常務實地悄悄布局;如無意外,短期內元大金控極有可能成為該法公布後,第一件適用的購併案例。

由馬志玲執掌的元大金控,一直對寶來證券情有獨鍾,這個傳聞早在金融圈甚囂塵上。對此,元大金高層首度證實,元大金確實在去年第四季初,就已經專程赴金管會,請教「如何購併券商」的法令事宜;但當時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到「等法令公布自會知道」的答案,只好回家苦等答案。

終於,《金控公司投資管理辦法》一公布,元大金沒有浪費一秒鐘,立刻著手研究可行度。

根據了解,寶來前總裁白文正的家族表面持股將近七%,但元大則有股市聞人賈文中鼎力相助。

賈文中所屬的鼎富證券,不斷從市場買進;截至目前為止,賈文中所掌握股權「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賈文中和馬志玲在股市上合作已經超過三十年,兒子也在元大集團任職,因此市場上都把賈文中所持寶來證股票歸為支持元大金。

這一次,元大金能夠擺脫其他競爭者,讓這樁購併案提前達陣,有兩項關鍵因素。一是元大「搞定」寶來證券的最大股東,大幅拉高勝算;另一則是之前遲遲不願協商的白家態度終於鬆動,才讓馬志玲拍板,決定加快購併腳步。

這位寶來證券神祕的最大股東,並非外傳的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賀鳴珩,而是一個來自澳洲的私募基金,持股逼近一五%。根據解讀,通常私募基金都屬財務性質投資,靜待好的價格獲利了結,傳聞這家澳洲私募基金也不例外。至於馬志玲開出什麼樣的價格讓其動心,外界不得而知。

此外,白家的態度丕變,當然與馬家持有籌碼越來越多有關。根據寶來證透露,白文正遺孀魏明春與其子在近二年接手經營後,對「大者恆大」將是國內證券業長期經營生態的體會日深,才決定「只要有好價格,不排除出脫。」

成為購併目標的三大要件

根 據市場資深人士透露,寶來證目前的淨值大約在每股十三.五元左右(截至一○年第三季底的淨值為每股十三元);但近期股價受到購併題材激勵,已經節節逼近二 十元大關。因此,元大金公開收購寶來證的價格,極可能落在每股二十二元到二十四元之間,P╱B(股價淨值比)約一.七倍,符合目前市場對金融股購併價格約 一.五至一.八倍的行情。

金融股在購併風潮帶動下,賣相不斷看漲,日前,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表示,金融股的賣價上看P╱B一.五到一.八倍。

當然,出得起此價格的不僅有元大金,凱基證、富邦金也都躍躍欲試,展現勢在必得的態勢。在僧多粥少的帶動下,只要一有好標的,就像丟一顆石子進水池,引發的波紋漣漪,可以擴及整個湖面;眼見石子越丟越多,金融股的購併潮也越值得期待,將正式開啟一波像樣的金融股行情。

事 實上,一○年十二月以來,金融股已經領先大盤急漲二成,金融類股指數從八七八點起漲,日前已經突破千點大關,來到一○六八點。摩根大通證券金融股分析師許 世德指出,要搭上這波購併潮,「第一要體質健全,第二要股權分散,第三則是大股東有求售意願。」具備三大姿色的美女,將成為啟動這波金融購併風潮的主角。

對照許世德所指的三大要件,除了寶來證之外,幾家被市場頻頻點名的金融股,其實都有購併行情值得期待,包括大眾銀、萬泰銀等小型金融股,近二個月股價漲幅都突破三成。這些私募基金為大股東的小銀行,經歷數年整頓,體質都相對過去健全,成為市場購併焦點,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其實,大眾銀之前確實與市場某買主相談甚歡,但據悉最後差了臨門一腳。不過大眾銀的大股東凱雷私募基金,並沒有放棄出售的意願,仍持續找尋買主,一有突破,隨時可能傳出好消息,使股價持續走高。

此外,日盛銀行大股東新生銀行,也是在市場上兜售多時,股價也節節上漲。

日盛金最大的價值所在,當然在日盛證。因此,在寶來證一役中的眾買家,勢必又在日盛金一役中強碰。但根據了解,日盛金除了受日盛銀的拖累,日盛證近幾年來市占率逐步下滑,因此賣相並不如寶來證。

強 大自己 為介入中國市場準備除了小型金融股頗具賣相外,根據管道透露,政府基金最近也加入這波整併風,在市場上大力買進有董監改選議題的個股,包括彰銀、國票金, 近期都出現異常的買盤激增。據了解,其中都有政府出手的痕跡,目的是為了增加官股持股,提高在董事會中的掌控權,弭平可能的董監爭議。

不過,其實所有的金融整併案,目標只有一項,就是鎖定未來的中國市場。市場人士分析,在ECFA(兩岸經濟協議)中,截至目前為止,關於金融業的「市場准入」仍然尚未定案。

換句話說,現階段兩岸的金融業參股,仍然停留在看得到、吃不到的階段;因此所有的整併動作,其實仍停留在國內業者自行的整併為主,默默為未來有著美麗想像空間的中國市場做準備。

尤其,在事事講求「對等」的中國市場裡,台灣業者深諳「門當戶對」絕對是未來相互參股的首要條件。因此無論如何必須趁現在先提升自身在台灣市場的市占率,才能讓對岸「看到我」,這也是啟動這波整併風潮最根本、也最關鍵原因。

等到萬事俱備,只待「准入」的鳴槍起跑,屆時,「第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與國泰金的參股、證券龍頭元大證參股對岸券商,只是遲早的事而已。」一位中型金控總經理表示。

倘若元大金或凱基證等大型券商,真能順利購併寶來證,一舉將市占率推向一五%大關;相對中國資本市場至今的落後發展,未來台灣券商無論是技術輸出,或是直接參股,都有無限想像空間,股價的爆發力也不容小覷。

只是,近日金融股股價其實漲多,短期內投資人還是要小心萬一購併破局後的回檔風險。但長期而言,在兩岸題材加持下,國內整併風潮仍是一波波,風行草偃所及,金融股行情著實值得期待。

誰是購併潮中的下一個焦點?

最有購併價值的10檔金融股

公司

代號 公司

名稱 收盤價(2011/1/4 ,元) 起算價

(2010/11/1

,元) 漲價

(元) 漲幅

(%) 每股淨值

(截 至2010年第三季,元) 市場購併行情(每股淨值1.5到1.8倍,元)2837 萬泰銀 9.90 6.77 3.13 46.23 8.29 12.44~14.92 2883 開發金 13.25 9.09 4.16 45.76 11.41 17.12~20.54 2838 聯邦銀 12.20 8.96 3.24 36.16 10.50 15.75~18.90 2847 大眾銀 12.70 9.49 3.21 33.82 11.07 16.61~19.92 2887 台新金 17.55 13.40 4.15 30.97 13.79 20.69~24.82 5820 日盛金 13.30 10.20 3.10 30.39 10.79 16.19~19.42 2889 國票金 12.85 9.89 2.96 29.93 11.08 16.62~19.94 2834 台企銀 13.15 10.20 2.95 28.92 10.72 16.08~19.30 2836 高雄銀 16.15 12.80 3.35 26.17 18.42 27.63~33.15 2801 彰 銀 25.35 20.20 5.15 25.50 13.44 20.16~24.19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7

《業者盤算》電信戰國時代的三大觀察重點六雄合縱連橫 郭台銘將掀起價格破壞戰

2013-11-11  TWM
 
 

 

史上最昂貴、最複雜的4G行動寬頻執照競標終於落幕,這場總價超過千億元的標案背後,究竟藏了什麼巨大的商機?讓六家業者硬著頭皮也要搶到一場入場券;而沒有電信經營經驗的郭台銘,更被視為牽動未來4G版圖秩序的關鍵人物。

十月三十日近午時分,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對外宣布4G行動寬頻業務競價作業落幕。然而,這場牽動往後二十年台灣電信產業版圖的戰役,卻未隨著結標畫下句點。

「三大三小」六家業者走出充滿激情與猜忌的競標密室,接下來要面對的,將是既有電信市場秩序重組的戰役,一場場合縱連橫將在未來密集上演。

競標激情過後……

「三大三小」業者下一步怎麼走?

「這次競標,就是有錢人的大風吹遊戲。」威寶前副董事長曹萬鈞直言。儘管競標結果幾家歡樂幾家愁,根據NCC規定,這次釋出的4G執照使用期限只到二○三○年,越早開台,賺得越多。「電信業賺的就是時間財,接下來,各家業者比的就是4G服務開台的速度。」在這「三大三小」的4G新戰局中,新進業者想要後發先至,少不了要尋找戰友擴張聲勢。由於鴻海不只一次對外發出聲明「沒有與其他業者的合作計畫」,這讓毫無電信經營經驗的頂新集團成了觀察重點,大家都好奇,剛拿下這張入場券的頂新集團,下一步棋會怎麼走?

觀察重點一:

頂新與威寶將上演第一樁結盟案?

結標隔天,頂新集團董事長、台灣之星董事長魏應交站在一○一的大廳上,滿臉笑容對著大批媒體釋出「不排除與現有電信業者共同合作」的風向球,說明了頂新集團未來極有可能透過購併既有業者,加入這場賽局。甚至,業內人士透露,頂新集團早就與亞太電信、威寶電信私下接洽過。

面對頂新集團頻頻招手,不僅威寶電信老早就擺出待價而沽的合作姿態,亞太電信董事長邱純枝也曾對外釋出誠意,指出:「由於4G競爭者多,最終有可能會迫於情勢採取策略合作。(亞太電信)與其他業者的合作態度是開放的,一切向股東權益最大化目標邁進。」倘若頂新集團真有意要拚開台速度,購併威寶絕對是一樁「郎有情、妹有意」的有利聯姻案,一次就可補足基地台、網通設備、用戶群等開台必要條件。至於拿下A1頻段的亞太電信,則被曹萬鈞喻為「牽動新進業者戰略布局的關鍵鑰匙」;尤其,頂新集團這次標下的B1頻段,現有使用者就是亞太電信。

倘若頂新集團能夠順利買下威寶,並與亞太電信攜手合作,或有機會擠進4G開台前段班之列;再加上,根據NCC規畫,再過七年就會釋出WiMax所屬的二六○○高頻頻段,握有基本底牌的頂新集團,若能進一步買下更多土地(頻譜),要擴大卡位電信版圖便逐漸有了架式。

相較從食品服務業起家的頂新集團,挾著強大硬體製造能力加入4G戰局的鴻海集團,更讓既有電信業者繃緊神經、嚴陣以待。

觀察重點二:

鴻海用低價勾引消費者 也要商務市場?

「鴻海走過,必成紅海。」一名不願具名的電信業內人士笑說。雖然嘴上開著玩笑,但臉上卻有掩不住的擔憂,畢竟,鴻海強項在硬體製造,倘若鴻海以低價手機、電視等終端裝置快速打通消費者,直接跳過語音服務,提供各類影音傳送服務,確實有可能在原本平靜的電信版圖上,掀起驚濤駭浪。

鴻海作為攪亂市場秩序的價格破壞者,可不是第一遭。回顧一二年底,鴻海攜手凱擘大寬頻推出大電視,只要消費者綁三年有線電視約,就能用四萬新台幣不到的價格,帶回一台六十吋電視。

鴻海這一記重拳出去,打趴一大堆電視廠商。雖然郭台銘最大用意在於消耗夏普堺工廠的面板產能,卻給電視產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成功掀起一波大電視低價戰,逼迫三星電子以及為數眾多的日本品牌廠,跟進這場艱難賽局。

由於鴻海一直想要跨出硬體代工的老路,推出大電視,蒐集大電視的銷售狀況,甚至是電視的收視行為,更可作為承接蘋果iTV代工大單的談判籌碼。這種一舉數得的破壞性創新,不得不讓業內人士佩服郭台銘的膽識及策略。

同樣地,鴻海這次標下4G執照,接下來如何出招?也成了既有電信業者最深層的恐懼。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便坦言:「如果鴻海克服(基地台等問題),利用低價手機作為誘因,確實是有些戒慎恐懼。」果不其然,在4G執照結標的隔天,郭台銘率先發出豪語:「未來4G時代,語音通話、文字簡訊全都免費!」狠狠給仰賴語音服務為主力營收的電信業者打了個大巴掌,也等於鳴響4G戰局的第一槍。拿下4G頻譜後,鴻海等於掌握數據傳送的高速公路所有權,讓製造王國踏出工廠,接觸市場,無論蒐集市場趨勢或銷售數據,都成了鴻海面對小米、蘋果等品牌客戶談判的絕佳籌碼。甚至,掌握了市場需求,鴻海大可推出客製化終端裝置。

此外,放眼鴻海集團內部,不論是在雲端運算、資料庫、內部視訊會議等應用,軟、硬體生產都已相當成熟,不久前,鴻海更找上謀智(FireFox),一同開發搭載以HTML5開放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終端裝置,讓資訊在八屏的終端產品之間無礙流通;而剩下的,就是打造一條屬於自己的數據傳輸通道。

打個簡單的比喻,有了4G頻譜的鴻海,等於是蓋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高速公路,未來鴻海能夠製造的不再是車子外殼,從一開始的結構設計、裡面的導航系統也全都一起打造完成,就連高速公路都自己蓋,讓客戶可以在上頭試乘。

「台灣是個show case(展示場),我們看的是全球的市場!」郭台銘豪氣地說。領著上百萬硬體製造大軍,郭台銘的野心絕對不止於小小的台灣市場,拿下4G頻譜的背後盤算,也跟既有電信三雄有了截然不同的差異。

放眼國際,積極引進外資、擁抱海外市場的新加坡電信,一直被視為最成功的電信經營案例,不僅在二十五個國家爭取到四億用戶,更把資金觸角延伸至新加坡郵政、台灣新世紀資通、天空傳媒等領域。回顧新加坡電信與中華電信的市值差距,一路從○二年的二七○億新台幣拉大至去年的五千多億元,足見核心戰略眼光的差異,勢必牽動往後長期經營格局。

由於鴻海老早就習慣做全球的生意,倘若鴻海能在台灣建立起一套4G應用實例,便能吸引全球客戶輸出整套的生態系統。現階段鴻海取得哪個頻段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鴻海要的不只是跟消費者收取帳單,而是瞄準更龐大的商務應用大餅。

觀察重點三:

中華電有先開台籌碼 市占將突破五成?

眼光回到電信三雄身上,這次競標一口氣拿滿三十五兆赫的中華電信,硬是比拿下三十兆赫的台灣大、遠傳多出一份搶不走的競爭優勢。尤其,中華電信這次拿下C5「帝王段」,不僅頻譜乾淨,可立刻開台,其餘的B2、C2頻段原本就是自家使用,讓中華電信率先站上4G戰場的制高點。

反觀其他兩雄,雖然遠傳號稱順利標下了C3、C4連續頻段,未來可打通兩房、提供最佳的通訊品質;但現有C4地段仍住有台灣大2G住戶,如果台灣大執意不遷出,勢必讓遠傳抱著頭燒。同樣的,台灣大標下的C1地段,現階段仍住有遠傳2G用戶,房子租約一直到二○一七年才到期,要搶開台只能從A頻段做起。

現階段,對兩家業者最好的作法就是坐下來溝通,如何透過交換頻譜或加速停止2G用戶等方式,讓雙方加快4G開台時程。

「兩家老闆彼此有心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不願具名的電信業者私下透露, 尤其,這次4G競標過程中,台灣大與遠傳互踩地盤、墊高雙方成本,已經是舊恨加上新仇,「雖不敢說完全不可能,但我想(交換)機會是非常、非常小。」就在雙方陷入對峙僵局的同時,搶得開台先機的中華電信,無論基礎建設、用戶群、頻譜資源、經營團隊全都一次到位,雖然這次標金一口氣砸了近四百億元,按照中華電的口袋深度,讓業者大膽預言:「短期內中華電就是走向一家獨大,市占率很可能突破五○%。」加上,中華電信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力,新進業者難以取代,縱使頂新、鴻海祭出低價4G方案,估計中華電信仍有一定實力比拚價格戰。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中華電信,將帶領台灣走入一雄獨霸的新4G時代,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4G市場走入「紅海」前,憑本事大賺時間財。

砸千億搶4G

電信六雄的下一步?

帶領鴻海走出代工老路

國碁電子(鴻海)

優勢:強大硬體製造能力。

劣勢:缺乏基地台、用戶基礎以及電信經營經驗。

使用連續頻譜,提供最快4G傳輸服務

遠傳電信

優勢:標下兩塊4G成熟頻譜,又有WiMAX南區執照。

劣勢:想達最快傳輸速度,還得台灣大配合。

搶先開台,走向一雄獨大

中華電信

優勢:標下「帝王段」、也守住既有使用頻段B2、C2。

劣勢:4G競爭者眾,電信業走入薄利年代。

聯合次要敵人,與遠傳協商

台灣大哥大

優勢:握有716萬用戶,規模僅次於中華電。

劣勢:要搶開台,勢必與對手談合作。

拿下4G執照,增加合作籌碼

亞太電信

優勢:標得700兆赫頻譜,加上現有234萬用戶。

劣勢:手上可用現金並不寬裕,獨立開台難度高。

找既有業者合作,

在4G市場後發先至

台灣之星(頂新)

優勢:標金甚低,背後有雄厚 銀彈支持。

劣勢:缺乏基地台、用戶基礎以及電信經營經驗。

4G飆天價

WiMax該何去何從?

4G競標落幕,接下來政府要如何解決WiMax業者轉投LTE的問題,已引起眾人矚目。尤其4G頻譜開出天價,許多電信業者認為,WiMax產業勢必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就地合法」。

比較WiMax與4G的競標方式有相當大的差別,WiMax是採取分潤比例,也就是繳交營業額的一定比率給政府。以目前六家WiMax業者來看,最低的遠傳約4%,最高的大眾電信是12%,至於全球一動及威達電通6%至8%,比目前2G及3G分別計算出來的2%及3%左右還高,也比目前4G競標後試算出來約4%要高。

也就是說,WiMax執照採取的是營業額做到多少,就繳一定比率金額給政府,其實比4G付出更多的成本,只是不像4G標售須一次繳足標金。但這個方式的缺點是若有業者拿到執照不做事,政府就少了標金收入,但優點則是業者負擔合理成本;若能適度搭配把餅做大的產業政策,很可能是政府、業者及消費者三方都贏的制度,例如目前日本政府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4G執照標出天價,未來業者的成本勢必要找尋轉嫁出口,不論是從費率或是採購成本,對消費者及產業發展都不利,如何解決WiMax產業接續的問題,值得政府及業界三思而後行。

(林宏文)

撰文‧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1

滴滴合縱連橫搶占海外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7/164676.shtml

滴滴合縱連橫搶占海外市場
IT桔子 IT桔子

滴滴合縱連橫搶占海外市場

滴滴的全球化野心:趁著Uber創始人被炒掉,合縱連橫搶占海外市場。

來源 | IT桔子(ID:itjuzi521)

文丨栢弈

這個八月,IT 桔子監測到滴滴分別在意大利、以色列投資當地的打車平臺 Taxify、Careem,其中對於以色列公司 careem 的投資為「戰略性投資」。

自此,滴滴在海外出行的投資布局,開始值得關註。

「我們希望滴滴在中國城市的實踐經驗能夠分享出去,把全世界的出行網絡能夠連成一片,就像飛機有一個全球的星空聯盟一樣,我希望未來大家去到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打開 APP,就可以享受放心、穩定的服務。」程維的全球出行「滴滴化」野心在近兩年不斷的投資並購動作中,初顯雛形。

22

滴滴打車自 2015 年與快的打車合並為「滴滴快的」之後,開始著手海外市場投資,從 IT 桔子收錄的投資情況來看,目前滴滴一共投資 6 家海外汽車出行領域的公司,覆蓋了亞、歐、非、美洲。

Lyft 成立於 2012 年,是美國第二大打車應用軟件。雖然與市場老大 Uber 在市場份額、規模、盈利等各方面仍相距甚遠,但其發展前景仍不可忽視。

2015 年 Uber 進軍中國後,滴滴投資給 Lyft 1.5 億美金,Lyft 趁機上位,開始在美國市場對 Uber 形成真正的威脅。據國外媒體報道,上個月 Lyft 宣布,其日訂單量突破 100 萬——這個數據雖遠遠不及 Uber,但 Lyft 指出,在過去四年里,它已經顯示了 100% 的年增長率,並且在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在 160 個新城市推出,這將使公司的覆蓋面達到 360 個社區和 80% 的美國人口,且到目前為止,2017 年的訂單量已經超過 2016 年。

據市場調研公司 YouGov BrandIndex 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今年 4 月美國用戶考慮使用 Lyft 的比例已由去年 9 月 5.6% 上升至 9.6%,而考慮使用 Uber 的比例則由去年 10 月的 18% 降至 14%。

不過,就體量規模來看,Uber 比 Lyft 高 3 倍有余;就算 Uber 受離職潮、性醜聞、專利官司等的影響,在美國共享汽車市場份額從 2015 年 90% 跌至今年 5 月的 75%,還是較 Lyft 2 月以來,由 21% 增加至 25% 的市占率高;盡管持續增長顯示 Lyft 擁有自己的業務,但在趕上 Uber 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

巴西最大的本地移動出行服務商 99(原名 99Taxis)由一群年輕的巴西創業者於 2012 年創立,在巴西 550 個城市提供出租車和專車招車服務,有超過 14 萬名註冊司機和超過 1 千萬下載用戶。99 在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其他一線城市保持領先地位。

年初,滴滴出行與 99 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滴滴成為 99 戰略投資者,並將加入 99 的董事會。除資本層面外,滴滴還將為 99 提供技術、產品、運營經驗、業務規劃等全方位戰略支持,幫助 99 在巴西及拉美市場推進擴張戰略。

2

GrabTaxi 創立於 2012 年,總部位於新加坡,目前已擴展到了東南亞 7 個國家,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打車平臺。它是該地區活躍度最高的移動平臺之一,總下載量超過 5000 萬。該公司擁有本地區規模最大的車隊,超過 110 萬名司機在東南亞 7 個國家 65 個城市提供專快車、順風車、摩托車、出租車和拼車等服務。

目前,Grab 日訂單量近 300 萬,在第三方出租車打車市場占有 95% 的份額,在私家車打車市場占有 71% 的份額。另外,Grab 講究與當地政府、警局建立合作,將警方的犯罪記錄數據庫和司機、乘客的資料連通,配合數據調研,得到政府支持,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東南亞第一打車應用。

Uber 在東南亞很多市場的受歡迎程度遠不足 Grab,但是在印尼,它仍面臨著另一家迅速成長的初創企業 Go-Jek。自 2017 年 5 月騰訊投資 Go-Jek12 億美元 B 輪融資後,其 估值已經超過了 10 億美金(可能在 13 億美金左右),正式躋身東南亞互聯網獨角獸俱樂部。該公司推出的 GoCar 私家車服務,與的士公司 Blue Bird 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始打車服務。這與 Uber 和 Grab 在印尼推出的摩托車的士服務類似,市場競爭激烈。

GrabTaxi 在三年間獲得滴滴三次投資,目前也是滴滴在海外砸錢最多的公司。按照最後一輪投資額度,GrabTaxi 的估值已達到了 50 億美元。

OlaCabs 是印度的打車軟件,除了提供交通出行服務外,它還推出了汽車租賃、食品速遞等的本地生活服務,未來還可能帶動印度汽車制造業的發展。目前,Ola 的融資總額已超過 15 億美元。

而早在 2015 年年底,滴滴、Lyft、Grab、Ola 四方就曾聯合對外宣布將通過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四方打通產品,為中國、美國、東南亞和印度的國際旅客群體提供無縫出行服務,覆蓋全球 50% 的人口。

3

Taxify 成立於愛沙尼亞,是歐洲和非洲地區成長最快的移動出行企業。2013 年,由年僅 19 歲的馬克斯維利格 (Marcus Villig) 於高中畢業時創辦。經過四年多的發展,Taxify 已經覆蓋了芬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烏克蘭、南非、肯尼亞等 18 個國家,擁有超過 250 萬用戶,公司旗下的用車既包含私人車輛,也包括正規的出租車。

由於 Taxify 不斷擴大的國際業務以及日益增長的客戶群,Taxify 儼然已經成為 Uber 的一大國際競爭對手。滴滴出行於 2017 年 8 月投資 Taxify,幫助其在歐洲以及非洲業務的成長,並共同研發智能產品。

4

Careem 是中東本土的打車軟件,於 2012 年 7 月在迪拜成立,支持英文、阿拉伯語、法語、烏爾都語和土耳其語等多種語言,業務覆蓋中東、北非、南亞的 13 個國家的 80 多個城市,擁有 25 萬余司機和超過 1200 萬用戶。

今年 6 月,Careem 曾獲得沙特億萬富翁、汽車巨頭戴姆勒公司的投資。滴滴於 8 月份對其進行戰略投資。

5

滴滴出行的海外投資布局(圖片來源:recode)

經歷了中國本土市場的生長、競爭、並購對手之後,滴滴出行初步站穩了出行領域老大的位置。在資本方面,滴滴估值已超過 600 億美金,成為至少亞洲地區未上市的、估值最高的互聯網企業。

這種高估值也在「要求」滴滴不能僅僅將業務布局在中國本土。近兩年的海外投資並購,讓滴滴出行目前已經在超過 400 個城市為 4 億多用戶提供包括出租車、專車、快車、豪華車和順風車等在內的出行服務。隨著滴滴海外市場的逐步擴張,在境外使用滴滴出行叫車也會越來越方便。

微信圖片_20170817150436

Uber的全球版圖(圖片來源:recode)

相比滴滴投資合作的海外擴張不同,Uber 一直采取的是直接深入當地市場,Uber 每進駐一個新的城市,都會建立一支熟諳當地市場的團隊,這支團隊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就像在當地建立一家小公司一樣。上周,在俄羅斯出行市場,Uber 決定與其俄羅斯競爭對手 Yandex NV 合並出行業務。目前,Uber的「勢力範圍」已經超過550個城市。

激烈的競爭下,兩家巨頭誰能夠在國際出行市場中搶奪更多的份額?滴滴「把全世界的出行網絡能夠連成一片」的目標何時又能實現呢?

但無論如何,滴滴的海外擴張對於出境遊來說的確提供了很多方便。

滴滴 海外市場 打車軟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42

利字當頭:電訊業連橫合縱

1 : GS(14)@2012-10-18 00:52: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17/18042162
軟庫的孫正義,豪擲200億美元,買下美國的Sprint Nextel。這宗交易,120億是舊股,80億是新股,完成交易,軟庫將會持有Sprint Nextel的七成權益。如無意外,這次是日本企業在海外的最大一宗收購。06年,孫正義也曾經用151億美元收購Vodafone日本,更成功逆轉勝,在08年取得iPhone日本的獨家銷售權。
近年,電訊業的遊戲規則,有點似香港的地產發展。大電訊商的頻譜數目多,經過重新整合之後,用上新技術,例如LTE,就好像增加地積比一樣,速度快了,也可以容納更多用戶。在美國,AT&T和Verizon兩大,有壟斷性優勢,Sprint Nextel是一家比較細的電訊商,本來的生存空間,就只有收購和被收購。但是由一家外地電訊商來收購,沒有這個頻譜的協同效應。比較傳統一點的分析,都覺得孫正義的舉動莫名其妙。
主觀願望去看,孫正義入股Sprint Nextel,這間公司沒有可能被收購了,要收購嘛,就只剩下了Deutsche Telekom持有,沒有上市的T-Mobile。
這宗世紀交易,對香港投資者的啟示,我覺得最少有兩個:
一)電訊業應該又進入一次合併收購的周期,外國如是,香港和大陸本來也應該如是。不過,大陸電訊的三大,不可能併購。要到海外嗎?又似乎不太可能。至於香港的電訊業,早有業者說,現在的電訊商數目還是多了一點。嗯,有可能會出現本地電訊商被大陸三大收購嗎?
二)孫正義在訪問中說,到海外收購的原因,是日圓夠強。事實上,港元跟美元一樣地弱,站在大陸電訊三大,這個時候出手,其實頗為化算。雖然市場規模還是比較細,但仍聊勝於無。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