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217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2/1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217%e8%b3%87%e6%9c%ac%e7%a4%be%e6%9c%83%e7%9a%84%ef%bc%91%ef%bc%97%e5%80%8b%e7%9f%9b%e7%9b%be%e4%b8%80/

讀書劄記150217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掌門執筆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大衛哈維 慕名久矣,當今首屈一指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 據說他的《資本論》教程08年上網以來被下載超過二百萬次. 他的書出了名艱澀,幾番拿起《資本空間》….. 都手震跌下來. 終於等到了這本深入淺出的普及讀物.

請註意原書名包含 “資本主義的終結”, 中文書名似乎有意忽略掉, 作者之意,羅馬終將被自身的體重壓垮…..

 

作者將「資本主義」定義為:社會形成時的資本流通和累積過程.**** 這些過程形塑了人際關係的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基礎.

全書主題由一個精闢的隱喻帶出:

〈郵輪隱喻〉

一艘遠洋豪華郵輪(資本主義社會),高效運營,獲利豐厚. 郵輪表面上服務周到,氣氛融洽, 但船員其實都在高度壓力下工作,而且很多崗位薪金微薄. (層級結構管理系統的內部, 與及勞資雙方,經常關係緊張.) 旅客獲得匹配其付出的享有, 因而頭等艙和三等艙的設施和服務落差巨大(社會不平等), 其顧客群更是 “老死不相往來” (貧富懸殊,階級隔閡).

 

這艘船經常會因為管理不善或資源調配窒礙而出現問題, 但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業務調整獲得舒解(市場自動調節機制). 極少數情況下會因為災難而遭到重創(無法調適外部因素, 如戰爭), 但從未沈沒有如鐵達尼號.*** 然則這艘船是否會永久航行下去呢?

 

不然!這艘船有一個結構性弱點, 正正在其心臟地帶— 引擎室(資本流通機制). 是引擎令郵輪得以航行遠洋, (資本供應令企業得以運作.) 但這引擎終會因為內部耗損而疲勞失靈. (資本流通機制有其內在矛盾.) 如不及早置換新引擎(制度創新), 到危機爆發的時刻…..

 

換言之, 資本主義社會終將因為資本流通和資本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內在矛盾而積聚張力, 爆發危機.**** 本書討論的就是十七項資本社會的內在矛盾, 從而有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終結”.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何如?〉

在於西方哲學, 矛盾有兩個典範:

a邏輯典範, 由 亞里士多德提出,意指兩個不可能同時為真的命題.

b辯証典範, 由 黑格爾歸結,意指一種事態內部包含的兩種方向相反的動力.***

佳例:現今的在職婦女生活上同時要處理職業和家庭兩方面的事務, 而兩者不單只爭奪資源,其工作性質又不相一致, 很麻煩…..

本書所論的矛盾單指辯証矛盾.

 

首先, 矛盾並非壞事,而是人類事理之常態. 為了保持平衡或者舒緩張力,人們有所創新.*** 有時創新必須打破舊局,形成 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 成為資本主義的動力特徵.

其次,矛盾不易從根本上解決, 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將之轉移往張力較低的層面, 從而達致平衡. 但在新局中自然存在著新的矛盾.

同上例:聘請家務女傭, 或將老公轉化為主婦,可以處理上述矛盾, 但女傭和老公又可能會….. 總之很麻煩.

 

作者指出十七項矛盾當中有七項是根本性矛盾, 其中首項是 “萬惡之源”.

第1項矛盾〈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Def.「使用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效用.***

在於上古未有貨幣之世, 人們自行製造生活所需的物品,自行消費之. 由分工造成的產品交換,則用 “以物易物” 方式進行. 如此, 所有產品只需關註其使用價值即可.*** 產品絕大多數會在短時空內消費掉, 可貯藏的東西既然不多,資本也就無從累積.*** 社會貧富程度均勻,階級未曾分化,人心未曾敗壞….. 那是基督教和儒家的理想世界.

那時候, 資源來自免費的自然界,產品的 “成本” 等同於勞動力. 是否生產某項物品, 只需比較其使用價值和所費勞力即可決定.***

 

然而貨幣的出現推翻了一切,轉換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Def.「交換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可以換取的貨幣額.***

貨幣一旦面世, 人們製造物品不再為了自行消費,而是拿到市場交易, “交換價值”於是壓倒了, 最終甚至是取代了 “使用價值”. 基於各項生產成本同樣可以換算為貨幣,因而有了

Def. 「利潤」 = 交換價值 – 成本

此一觀念. 追逐利潤成為生產活動的最高準則,***** 人心為之大變.

 

Def. 利潤的累積形成「資本」, 資本再投入生產, 用來進一步追求利潤, 如此循環無已時, 這就是「資本流通機制」.*****  這機制牽引市場, 形成最高境界武功“無形之手”, 郵輪引擎就是這樣運轉的.

追逐利潤成為資本主義根深柢固的性格, 是為「資本累積(增值) 原則」. 這原則使得生產大規模化, 強調理性和經濟效益,革新技術….. 打造出人類歷史上最高產值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郵輪就是這樣建成的.

 

那麼, 引擎的罩門在那裏呢?即是問,資本主義的原生弱點在那裏?

就在於 “交換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 這點上面, 此為 “忘本”. (人而忘本,其敗可知也….. 算了吧, 經濟學是不講道德的.)

既然“交換價值壓倒一切”, 則產品是否適切使用面不是生產者的核心考量, 生產者眼中看到的只有 “利潤”. 如此, 產品的供應面日益與 “實際使用需求”脫節, 轉向滿足 “投機性需求”; 更有甚者, 供應面刻意 “創造” 了投機需求,**** 以追逐眼前急利.

 

還有更惡劣的, 就是連需求面也轉向 “使用價值” 考量, 這點在房屋項目上看得最為清楚. 對國民來說,房屋本來是用來居住生活的, 如今形勢禁格,已成為儲蓄形式和投資工具.*** 你沒有房子….. 就沒人嫁你!

如此社會走入邪道, 形成 “泡沫經濟”, 最終…..

作者舉 ‘2008年美國房貸危機’ , 認為是最佳典型, 該危機其實迄今並未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07

世事真矛盾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826583

  世事真是矛盾,昔日自由行曾經救了香港的經濟,今天反而變成了眾矢之的,備受攻擊。

  近期自由引起衝突,唏噓已,為什麼那麼針對假設自己親朋好友挑釁,自己如何處理

  設身處地想,假設自己別人地方旅遊,沒有什麼情況居民辱罵,什麼感受

  事情傳揚去,還有興趣旅遊購物了,什麼限制,遊客自然減少願意旅遊惡劣

  這樣鬧,遊客了,零售業生意了,租金之下了,從業員失業了,如果影響自己或者自己親朋好友,什麼感受

  人,處,香港」,英國韓國世界地方設法雖然出國旅遊惡劣行為詬病,畢竟只是數,賺錢,還是首要

  這邊廂要趕自由行,那邊廂卻又催促內地盡快開通「深港通」,何其矛盾!給人一種「輸打贏要」的感覺。

  奇想,假如限制疑似旅客或者旅行篋,可以隨身李,超出規定者行李將被扣留待贖,有效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11

獨家調查 台灣民眾矛盾看缺水 逾六成認同水價太便宜 但五成六民眾反對調漲

2015-03-30  TWM
 
 

 

你知道台灣用水量最多的是農業、工業、還是民生用水嗎?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台灣水資源狀況?究竟大家覺得我們的水價算不算低?《今周刊》獨家民調出爐,為讀者揭曉正確答案。

撰文‧楊卓翰

春雨下不夠,水荒越來越嚴重,台灣水資源議題,重要性直線躥升。不過在當前報紙、電視上的熱烈討論氣氛下,民眾到底對台灣的水資源有多了解?為了找出答案,《今周刊》特別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針對全台一千名受訪者,獨家進行民眾用水調查,答案並不樂觀。

綜觀台灣水資源分配,每年用水量約一七○億噸。其中,用量最大的是農業,每年要用掉一二○億噸,占台灣用水量七成;用量第二多的是三十億噸的民生用水,占二成;最後才是工業,十六億噸的用量占台灣用水一成。

不過,根據《今周刊》的民調,卻有六五%的民眾,誤以為工業占台灣用水量最多,其次是民生,而回答正確答案農業的,竟只有七%。有超過九成的民眾,搞不清楚台灣水資源的分配狀況。

極端氣候下 台灣水資源問題只會更嚴重「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中興大學防災中心前主任、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楊明德說。「這代表台灣在水資源的教育和宣導上,出了很大的問題。極端氣候下,台灣的水資源問題只會越來越大。不是只有用省水馬桶、少洗一點澡,就可以解決的。」也難怪台灣枯水期越來越長,幾乎每年都在缺水邊緣,但是一場颱風、一陣大雨後,一時之間激起的問題,也都被甘霖沖走,永遠找不到解方。「民眾對水資源議題了解不深,更複雜的議題,像是台灣區域規畫、農田釋出,或是工業和民生的水費,就更沒有討論的空間了。」內政部前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

台灣二十年未調整自來水水費,就是長久被遺忘的議題之一。在民調中,雖然有近七成民眾回答自己知道每月自來水水費,但是台灣指標公司總經理戴立安指出,隨著水費代繳越來越普及,多數民眾已經不再接觸到兩個月一次的水費帳單,而一個月平均一戶只有二三○元的水費,也讓很多民眾「忘了它的存在」。

這個現象,可以在民調中發現。有六七%的民眾認為,台灣的自來水水費便宜。而且,和鄰近國家一比,同樣一度自來水,日本的水費是我們的五倍,新加坡是四倍,而香港和韓國是我們二倍。在發現台灣水費原來在國際中偏低之後,有更多民眾覺得台灣水價便宜。

便宜,自然造成浪費。水利署統計,台灣的民生用水平均每人每天合理用量是二五○公升,但去年每人平均用水量卻不斷超標,五年來連續成長到二七四公升。李鴻源也認為,水價低,就不會有人想省水。「台灣天生缺水、科技基礎又好,發展節水產業剛好。但是水價低,別說節水產業,連開源節流都做不到!」他說。

開徵「耗水費」 落實管理水資源在意識到台灣水價便宜後,多數民眾仍認為,就算調升水價,還是沒辦法節流。有五六%的受訪者,不認為調漲水費可以減少浪費,達到節省用水的效果。「這是受訪者的防禦心態作祟!」戴立安分析:「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不相信台水或北水的經營管理能力。」舉例來說,全台平均自來水漏水率仍然高達一八%,遠高於亞洲其他先進城市,加深了我們對自來水公司效率的質疑。

不過,台灣二十年來水費僵持不下的困境,或許能從這次民調中找出解套方式。行政院正在規畫的《水利法》修正草案,打算對每月用水千度以上的工業大戶,開徵一成至三成的「耗水費」,並對節水有成的企業減徵水費。此舉不但能懲罰民調中民眾主觀認定用水最多的「工業耗水大戶」,順應民意,又能鼓勵節流,棒子和胡蘿蔔齊下。

雖然這次修法,可能難解當前的水荒,但對台灣未來的水資源管理,可是罕見的希望。只是,這次修法,是否又會因為一場及時雨,半途而廢?民眾不能再當「飲水不知源」的公民,必須緊密監督。

9成民眾飲水「不知源」——《今周刊》民眾用水調查93%的人搞不清楚台灣用水狀況台灣缺水情形愈來愈嚴重,如果以一整年用水量來看,你知道哪方面用水量最多?

工業 65.8%

民生 17.1%

農業 7.1%

不知道╱未回答 10%

實際狀況

農業 70%

民生 20%

工業 10%

3成的人不知道每月自來水水費是多少你知道家中每次,也就是每兩個月繳的水費大概多少錢?

知道66.6%

不知道33.4%

和鄰國相比,近7成5的人覺得台灣水價便宜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家庭水費相比,日本是我們的5倍,新加坡是我們的4倍,香港和韓國是我們的2倍,你覺得台灣家庭水費算貴還是便宜?

便宜 74.4%

普通╱中等╱差不多 9.8%

貴 6.7%

不知道╱未回答 9.1% 水費每月約230元,67%民眾認為便宜以目前各縣市民眾的家庭用水來說,平均每個月水費是230元上下,你覺得貴還是便宜?

便宜 66.6%

普通╱中等╱差不多 19.4%

貴 7.6%

不知道╱未回答 6.4% 但有5成6民眾不贊成調升水價台灣約有20年未調整水費,你認為調漲水費能否減少浪費,達到節約用水的效果?

不能56.3%

能32.9%

不知道╱未回答10.8% 資料來源:《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公司台灣民眾用水調查1. 調查範圍及對象:台閩地區22個縣市,居住於調查範圍內,年齡滿20歲民眾,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有效樣本1002人,在信賴水準95%時的抽樣誤差最大值為±3.1%。

2. 調查時間:2015年3月9日至1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96

讀書劄記150506資本17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5/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506%e8%b3%87%e6%9c%ac%ef%bc%91%ef%bc%97%e7%9f%9b%e7%9b%be%e4%ba%8c-%e7%a4%be%e6%9c%83%e5%83%b9%e5%80%bc-%e8%88%87-%e8%b2%a8%e5%b9%a3%e5%83%b9%e5%80%bc/

讀書劄記150506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掌門執筆

前文述及十七矛盾中的第1項矛盾是 產品的「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指的是消費過程中,產品(與勞務)由原初為了使用目的而製造, 隨著社會分工,逐漸演變成為了交換目的而製造.**** 到了現代資本主義主宰人類社會,「市場」作為交換的系統性制度不斷擴大和深化, 所有產品最終都成為了「商品」…..
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牟利才製造的,*** 這項最根本性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具有先天傾向發展成 “泡沬經濟”. (典型事例: 08年房貸危機.)

本文介紹的第2項矛盾是 勞動的〈社會價值vs貨幣價值〉.
人類透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製造成產品,產品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上, 消費者享用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形成一種「價值」想法. 這種價值觀念與消費行為產生的效用關係不大, 而與產品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的性質和多寡有關.***
舉例:酒比水有價值(或貴);鞋子比襯衣貴;房子比車子貴, 主要是因為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較精較多.

在未有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經濟”中,這種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構成一張網, 既編織了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換關係, 也訂明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社會關係, 作者認定這是勞動的「社會價值」.***
進入“貨幣經濟”, 上述關係成為產品「價格」的基礎判準. 根據古典經濟學,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種產品達致的“均衡價格”便是其「貨幣價值」.***

理論上,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社會價值與貨幣價值應該互相一致.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從來不曾出現過, 而資本家則處處刻意造成 “不完全競爭(ie獨佔與寡佔)”,以便自己的產品處於有利的市場位置.*** (例如建立 “品牌”.)
由於市場看到的只是「價格=貨幣價值」,對「價值=社會價值」盲目, 即是之故,產品「價格」恒常大幅偏離其「價值」. “高水” 形成的利潤歸於資本方, 構成資本對勞工的剝削狀態.

「市場只反應價格, 不反應價值. 」是資本社會的第二項根本矛盾. 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供應結構性過剩,剝削愈演愈烈, 其社會後果是貧富懸殊,和普羅階層貧窮化.****

首次兩項核心矛盾是全書的理論基石,從而推導出另外五項 “基本矛盾”; 再推導出十項 “衍生矛盾”. 「望道始驚天地寬」, 對我來說,哈維David Harvey的武功委實過於深澀, 只好摘其一二較顯淺者介紹之,餘皆割愛了.
〈無情的資本〉
在歷史上,隨著「貨幣」的形式不斷演化,其功能不斷地深化, 主宰社會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最後貨幣成為了「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而社會受其調控,變成了我們現今身處的「資本社會」.***

從貨幣史的角度觀察, 最早的「商品貨幣」易於銷耗,難以累積, 其影響力先天上受到侷限. 隨著形式演進為「貴金屬貨幣」, 「(貴金屬本位) 紙幣」, 「法定貨幣」(無對應物紙幣,由政府任意發行.), 最終而為「信用貨幣(ie銀行結餘) 」. 每向一高階轉進, 貨幣的累積能力愈強,流動性愈高, 其威力也就愈大.****

現今的信用貨幣,及其更抽象形式「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 累積和流通能力達到 “移山倒海” “馭劍飛行” 的境界, 甚至超出了政治權力的掌控.***
以信用貨幣打造出來的當代「資本」是頭永生不死的超巨型怪物, 唯一的意誌是 “追求利潤”. 勞動力只是牠獲利的手段,其福祉是全然無關宏旨的.

當代資本的特質是:
a貨幣形式, 體現為金融工具,而非生產設施.
b高速流動, 綫短,周轉率頻密,以體重製造打擊效果,*** 運用槓桿是常態. (這是詠春拳技法.)
c全球化, 跨國遊移,唯利是趨. 以最高的效率進入任一有利可圖的政治領域, 攫取合適的資源, 而不論其為勞動力,自然資源,科技, 甚或是貨幣本身!(例如滙率或利率投機.) 獲利之後絕不戀棧,另覓戰機, 純粹獵食者作風.

〈結構性失業〉
現今全球人口73億, 人口學者估計增速行將放緩,世紀末人口預期為120億.
全球勞動力過剩已成定局, 近年工會的議價能力日趨薄弱, 勞工的福祉全靠議會和政黨伸張.***
透過立法, 社會以 “最低工資限定” “工作時間設限” “法定有薪假期” 等手段保障了實質工資水平; 又用各種福利政策進行「再分配」,以生活津貼方式把財富從資本方強行徵調往勞工方.

在於往昔,人力不足然後發明機器,以科技代替之. 今後則不然, 就算人力過剩,也照樣以科技取代,理由可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 科技進步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平宜,用途愈來愈廣泛.*** 今日非技術勞工被機器取代; 明天技術勞工也將被智能機器取代.
其次,實質工資被法例鎖定,失去彈性, 但法例無法強迫僱用,因此勞工失業狀況必然日趨普遍.

「結構性失業」現時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基本難題, 體現為失業人口龐大, 失業年齡下移, 和永久性失業等面相. 在資本方來說,煩惱不在於失業本身, 而在於由之引起的消費不足和社會動盪. 資本方對於以福利政策救濟勞工階層一向並無異議, 但是消費不足永遠是社會潛藏的大禍患.***

當今之世, 根據「凱恩斯主義」由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已成慣習, 這種 “踩鋼綫” 手法對於調整緩急,中和寒燥,相當收效, 但是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 矛盾張力的累積最終會火山噴發, 08年金融危機是前奏曲, 當年的問題只是掩蓋起來,並沒有獲得解決…..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75

演說1506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06/%e6%bc%94%e8%aa%aa1506%e8%b3%87%e6%9c%ac%e7%a4%be%e6%9c%83%e7%9a%8417%e5%80%8b%e7%9f%9b%e7%9b%be/

演說1506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講者:掌門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大衛哈維,當今首屈一指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 他的書出了名艱澀,終於等到了這本普及讀物. 原書名包含 “資本主義的終結”,中文書名似乎有意忽略掉, 作者之意,羅馬終將被自身的體重壓垮…..

 

作者將「資本主義」定義為:社會形成時的資本流通和累積過程.**** 這些過程形塑了人際關係的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基礎.

全書主題由一個精闢的隱喻帶出:

〈郵輪隱喻〉

一艘遠洋豪華郵輪(資本主義社會),高效運營,獲利豐厚. 郵輪服務周到,氣氛融洽, 但船員其實都在高度壓力下工作,而且很多崗位薪金微薄. (層級結構管理系統內部, 與及勞資雙方,經常關係緊張.) 旅客獲得匹配其付出的享有, 因而頭等艙和三等艙的設施和服務落差巨大(社會不平等), 其顧客群更是 “老死不相往來” (貧富懸殊,階級隔閡).

這艘船經常因為管理不善或資源調配窒礙而出現問題, 但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業務調整獲得舒解(市場自動調節機制). 極少數情況下會因為災難而遭到重創(無法調適外部因素, 如戰爭), 但從未沈沒有如鐵達尼號.*** 然則這艘船是否會永久航行下去呢?

 

不然!這艘船有一個結構性弱點, 正正在其心臟地帶— 引擎室(資本流通和累積機制). 是引擎令郵輪得以航行遠洋 (資本供應令企業持續運作,技術不斷創新.), 但這引擎終會因為內部耗損而疲勞失靈. (資本機制有其內在矛盾.) 如不及早置換新引擎(制度創新), 到危機爆發的時刻…..

換言之, 資本主義社會終將因為資本流通和累積過程中形成的內在矛盾而積聚張力, 爆發危機.**** 本書討論的就是十七項資本社會的內在矛盾, 從而有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終結”.

 

〈辯証典範〉 本書所論的矛盾指涉「辯証矛盾」,意為事態內部包含的兩種方向相反的動力.***

首先, 矛盾並非壞事,而是人類事理之常態. 為了保持平衡或者舒緩張力,人們有所創新.*** 有時創新必須打破舊局,形成 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成為資本主義的動力特徵.****

其次,矛盾不易從根本上解決, 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將之轉移往張力較低的層面, 從而達致平衡. 但在新局中自然存在著新的矛盾.

掌門佳例:在職婦女生活上同時要處理職業和家庭兩方面的事務, 兩者不單只爭奪資源,其工作性質又不相一致, 很麻煩…..

聘請家務女傭, 或將老公轉化為主婦,可以處理上述矛盾, 但女傭和老公又可能會….. 總之很麻煩.

 

作者提出的十七項矛盾,當中有七項是根本性矛盾, 其中首項是 “萬惡之源”.

〈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Def.「使用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效用.***

在於上古未有貨幣之世, 人們自行製造生活所需的物品,自行消費之. 由分工造成的產品交換,則用 “以物易物” 方式進行. 如此, 所有產品只需關註其使用價值即可.*** 產品絕大多數會在短時空內消費掉, 可貯藏的東西既然不多,資本也就無從累積.*** 社會財富均勻,階級未曾分化,人心未曾敗壞…..

那時候, 資源來自免費的自然界,產品的 “成本” 等同於勞動力. 是否生產某項物品, 只需比較其使用價值和所費勞力即可決定.***

 

然而貨幣的出現推翻了一切,轉換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Def.「交換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可以換取的貨幣額.***

貨幣一旦面世, 人們製造物品不再為了自行消費,而是拿到市場交易, “交換價值”於是壓倒了, 最終甚至是取代了 “使用價值”.

基於各項生產成本同樣可以換算為貨幣,因而有了

Def. 「利潤」 = 交換價值 – 成本

此一觀念. 追逐利潤成為生產活動的最高準則,***** 人心為之丕變…..

 

Def. 利潤的累積形成「資本」, 資本投入生產,用來進一步追求利潤, 如此循環不息, 這就是「資本流通機制」.*****  這機制牽引市場運作, 郵輪引擎就是這樣轉動的.

 

追逐利潤成為資本主義的天性, 是為「資本累積(增值) 原則」. 這原則使得生產大規模化, 強調理性和經濟效益,革新技術….. 打造出資本主義社會」, 郵輪就是這樣建成的.

 

那麼, 引擎的罩門在那裏呢?就在於 “交換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 這點上面.

既然“交換價值壓倒一切”, 則產品是否適切使用面就不是生產者的核心考量, 生產者眼中看到的只有 “利潤”. 如此, 產品的供應面日益與 “實際使用需求”脫節, 轉向滿足 “投機性需求”; 更有甚者, 供應面刻意 “創造” 了投機需求,**** 以追逐眼前急利.

還有更惡劣的, 就是連需求面也轉向 “交換價值” 考量, 這點在房屋項目上看得最為清楚. 對國民來說,房屋本來是用來居住生活的, 如今形勢禁格,已成為儲蓄形式和投資工具.*** (你沒有房子,就沒人嫁你!) 如此社會走入邪道, 形成 “泡沫經濟”, 最終…..

 

次項矛盾是 勞動的〈社會價值vs貨幣價值〉.

人類透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製成產品,產品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上, 消費者享用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形成一種「價值」想法. 這種價值觀念與消費行為產生的效用關係不大, 而與產品製造時所付出勞動力的性質和多寡有關.***

舉例:酒比水有價值(或貴);鞋子比襯衣貴;房子比車子貴, 主要是因為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較精較多.

 

在未有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經濟”中,這種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構成一張網, 編織了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換關係, 也訂明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社會關係,這就是勞動的「社會價值」.***

進入“貨幣經濟”, 上述關係成為產品「價格」的基礎判準. 根據古典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種產品達致的“均衡價格”便是其「貨幣價值」.***

 

理論上,完全競爭市場中,社會價值與貨幣價值應該互相一致.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從來不曾出現, 而資本家則處處刻意造成 “不完全競爭”,以便自己的產品處於有利的市場位置.*** (例如建立所謂 “品牌”.)

由於市場看到的只是「價格=貨幣價值」,對「價值=社會價值」盲目, 即是之故,產品「價格」恒常大幅偏離其「價值」. 「市場只反應價格, 不反應價值. 」是資本社會的第二項根本矛盾.

 

〈無情的資本〉

在歷史上,隨著「貨幣」的形式不斷演化,其功能不斷地深化, 主宰社會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最後貨幣成為了「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而社會受其調控,變成了我們現今身處的「資本社會」.***

 

從貨幣史的角度觀察, 最早的「商品貨幣」易於銷耗,難以累積, 其影響力先天上受到侷限. 隨著形式演進為「貴金屬貨幣」, 「(貴金屬本位) 紙幣」, 「法定貨幣」(無對應物紙幣,由政府任意發行.), 最終而為「信用貨幣(ie銀行結餘) 」. 每向一高階轉進, 貨幣的累積能力愈強,流動性愈高, 其威力也就愈大.*****

 

現今的信用貨幣,及其更抽象形式「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 累積和流通能力達到 “排山倒海” “馭劍飛行” 的境界, 甚至超出了政治權力的掌控.***

以信用貨幣打造出來的當代「資本」是頭永生不死的超巨型怪物, 唯一的意誌是 “追求利潤”. 勞動力只是牠獲利的手段,其福祉是全然無關宏旨的.

 

當代資本的特質是:

a貨幣形式, 體現為金融工具,而非生產設施.

b高速流動, 綫短,周轉率頻密,以體重製造打擊效果,*** 因而運用槓桿是常態.

c全球化, 跨國遊移,唯利是趨.

 

資本既主宰了社會的一切, 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供應結構性過剩, 其後果是貧富懸殊,和普羅階層貧窮化.****

〈結構性失業〉

全球勞動力過剩已成定局, 近年工會的議價能力日趨薄弱, 勞工的福祉全靠議會和政黨伸張.*** 透過立法, 社會以 “最低工資限定” “工作時間設限” “法定有薪假期” 等手段保障實質工資水平; 又用各種福利政策進行「再分配」,把財富從資本方強行徵調往勞工方.

 

在於往昔,人力不足然後以科技代替之. 今後則不然,就算人力過剩,也照樣以科技取代,理由可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 科技進步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平宜,用途愈來愈廣泛.*** 今日非技術勞工被機械型機器取代; 明天技術勞工也將被智能型機器取代.

其次,實質工資被法例鎖定,失去彈性, 但法例無法強迫僱用,因此勞工失業狀況必然日趨普遍.

 

「結構性失業」現時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基本難題, 體現為失業人口龐大, 失業年齡下移, 和永久性失業等面相. 在資本方來說,煩惱不在於失業本身, 而在於由之引起的消費不足和社會動盪. 資本方對於以福利政策救濟勞工階層一向並無異議, 但是消費不足永遠是社會潛藏的大禍患.***

 

當今之世, 根據「凱恩斯主義」由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已成慣習, 這種 “踩鋼綫” 手法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 矛盾張力的累積最終會火山噴發, 08年金融危機是前奏曲, 當年的問題只是掩蓋起來,並沒有獲得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96

讀書劄記150506資本17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5/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506%e8%b3%87%e6%9c%ac%ef%bc%91%ef%bc%97%e7%9f%9b%e7%9b%be%e4%ba%8c-%e7%a4%be%e6%9c%83%e5%83%b9%e5%80%bc-%e8%88%87-%e8%b2%a8%e5%b9%a3%e5%83%b9%e5%80%bc/

讀書劄記150506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掌門執筆

前文述及十七矛盾中的第1項矛盾是 產品的「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指的是消費過程中,產品(與勞務)由原初為了使用目的而製造, 隨著社會分工,逐漸演變成為了交換目的而製造.**** 到了現代資本主義主宰人類社會,「市場」作為交換的系統性制度不斷擴大和深化, 所有產品最終都成為了「商品」…..
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牟利才製造的,*** 這項最根本性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具有先天傾向發展成 “泡沬經濟”. (典型事例: 08年房貸危機.)

本文介紹的第2項矛盾是 勞動的〈社會價值vs貨幣價值〉.
人類透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製造成產品,產品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上, 消費者享用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形成一種「價值」想法. 這種價值觀念與消費行為產生的效用關係不大, 而與產品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的性質和多寡有關.***
舉例:酒比水有價值(或貴);鞋子比襯衣貴;房子比車子貴, 主要是因為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較精較多.

在未有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經濟”中,這種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構成一張網, 既編織了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換關係, 也訂明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社會關係, 作者認定這是勞動的「社會價值」.***
進入“貨幣經濟”, 上述關係成為產品「價格」的基礎判準. 根據古典經濟學,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種產品達致的“均衡價格”便是其「貨幣價值」.***

理論上,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社會價值與貨幣價值應該互相一致.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從來不曾出現過, 而資本家則處處刻意造成 “不完全競爭(ie獨佔與寡佔)”,以便自己的產品處於有利的市場位置.*** (例如建立 “品牌”.)
由於市場看到的只是「價格=貨幣價值」,對「價值=社會價值」盲目, 即是之故,產品「價格」恒常大幅偏離其「價值」. “高水” 形成的利潤歸於資本方, 構成資本對勞工的剝削狀態.

「市場只反應價格, 不反應價值. 」是資本社會的第二項根本矛盾. 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供應結構性過剩,剝削愈演愈烈, 其社會後果是貧富懸殊,和普羅階層貧窮化.****

首次兩項核心矛盾是全書的理論基石,從而推導出另外五項 “基本矛盾”; 再推導出十項 “衍生矛盾”. 「望道始驚天地寬」, 對我來說,哈維David Harvey的武功委實過於深澀, 只好摘其一二較顯淺者介紹之,餘皆割愛了.
〈無情的資本〉
在歷史上,隨著「貨幣」的形式不斷演化,其功能不斷地深化, 主宰社會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最後貨幣成為了「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而社會受其調控,變成了我們現今身處的「資本社會」.***

從貨幣史的角度觀察, 最早的「商品貨幣」易於銷耗,難以累積, 其影響力先天上受到侷限. 隨著形式演進為「貴金屬貨幣」, 「(貴金屬本位) 紙幣」, 「法定貨幣」(無對應物紙幣,由政府任意發行.), 最終而為「信用貨幣(ie銀行結餘) 」. 每向一高階轉進, 貨幣的累積能力愈強,流動性愈高, 其威力也就愈大.****

現今的信用貨幣,及其更抽象形式「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 累積和流通能力達到 “移山倒海” “馭劍飛行” 的境界, 甚至超出了政治權力的掌控.***
以信用貨幣打造出來的當代「資本」是頭永生不死的超巨型怪物, 唯一的意誌是 “追求利潤”. 勞動力只是牠獲利的手段,其福祉是全然無關宏旨的.

當代資本的特質是:
a貨幣形式, 體現為金融工具,而非生產設施.
b高速流動, 綫短,周轉率頻密,以體重製造打擊效果,*** 運用槓桿是常態. (這是詠春拳技法.)
c全球化, 跨國遊移,唯利是趨. 以最高的效率進入任一有利可圖的政治領域, 攫取合適的資源, 而不論其為勞動力,自然資源,科技, 甚或是貨幣本身!(例如滙率或利率投機.) 獲利之後絕不戀棧,另覓戰機, 純粹獵食者作風.

〈結構性失業〉
現今全球人口73億, 人口學者估計增速行將放緩,世紀末人口預期為120億.
全球勞動力過剩已成定局, 近年工會的議價能力日趨薄弱, 勞工的福祉全靠議會和政黨伸張.***
透過立法, 社會以 “最低工資限定” “工作時間設限” “法定有薪假期” 等手段保障了實質工資水平; 又用各種福利政策進行「再分配」,以生活津貼方式把財富從資本方強行徵調往勞工方.

在於往昔,人力不足然後發明機器,以科技代替之. 今後則不然, 就算人力過剩,也照樣以科技取代,理由可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 科技進步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平宜,用途愈來愈廣泛.*** 今日非技術勞工被機器取代; 明天技術勞工也將被智能機器取代.
其次,實質工資被法例鎖定,失去彈性, 但法例無法強迫僱用,因此勞工失業狀況必然日趨普遍.

「結構性失業」現時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基本難題, 體現為失業人口龐大, 失業年齡下移, 和永久性失業等面相. 在資本方來說,煩惱不在於失業本身, 而在於由之引起的消費不足和社會動盪. 資本方對於以福利政策救濟勞工階層一向並無異議, 但是消費不足永遠是社會潛藏的大禍患.***

當今之世, 根據「凱恩斯主義」由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已成慣習, 這種 “踩鋼綫” 手法對於調整緩急,中和寒燥,相當收效, 但是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 矛盾張力的累積最終會火山噴發, 08年金融危機是前奏曲, 當年的問題只是掩蓋起來,並沒有獲得解決…..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920

配資大清洗引發解約矛盾:信托機構不服 配資機構“認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175.html

配資大清洗引發解約矛盾:信托機構不服 配資機構“認栽”

一財網 王娟娟 王瑩 2015-09-11 06:50:00

一度在A股牛市中風生水起的場外配資因為新一輪的存量清理即將面臨“退場”,但這一波場外配資最強封鎖令也正在引發一些衍生問題。

一度在A股牛市中風生水起的場外配資因為新一輪的存量清理即將面臨“退場”,但這一波場外配資最強封鎖令也正在引發一些衍生問題。

按照監管規定,各轄區券商被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違法配資的主體清理工作,不同券商清理力度和方式各不相同,但不到一月的時間讓部分券商場采取了雷厲風行的“一刀切”清理行動,試圖單方面與相關信托機構、配資公司一刀兩道,由此引發了違約矛盾。《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已有信托機構不服券商單方面終止服務,而公開發出溝通函要求對話。

面對這場自上而下的大清洗,大部分配資機構、配資客都要面臨單方面被違約,但記者了解到,由於在法理上站不住腳,被違約也只能“認栽”。而從上一輪清洗到這一輪,配資機構交給配資客的說法多只能是——不可抗力違約,不承擔責任。

信托機構不服清理 約券商領導面談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從各方獲得的信息顯示,各地證監局對轄區內證券公司下發落實19號文的通知(下稱“落實事項通知”),要求其在前期核實工作的基礎上,限期完成利用信息系統外部接入開展違法證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而此次清理整頓的核心是徹底清除違法違規的配資賬戶,重點則是違規接入的以恒生HOMS系統、上海銘創、同花順為代表的具有分倉交易功能的信息技術系統。

而這一輪配資大清洗也讓不少配資機構突然間斷了配資路,不少信托公司稱,收到來自相關券商的告知函,擬對違規從事證券業務的賬戶予以清理,要求信托公司在一定期限前處置相關賬戶和資產;若在截止日未處理完畢,相關券商將對相關賬戶采取“限制資金轉入”和“限制買入”等限制措施。

而這讓不少信托機構感到突然和不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知情人士獲悉,近日中融信托就因為這一輪配資清理與合作券商華泰證券矛盾公開化,於9月8日正式向華泰證券發出溝通函,表示為避免終止外接系統數據服務引發的不必要的糾紛,希望雙方領導能進行面談,協商應對方案。

“近期,我司接到貴司部分營業部的電話通知,內容主要為貴司將根據證監會的要求於2015年9月30日起終止向我司提供任何外接系統的數據服務。由於我司有多個信托計劃正在使用該數據服務,信托規模較大,涉及投資者眾多,貴司單方停止相關服務可能引發投資者與貴司及我司的糾紛,甚至群體性事件。”中融信托方面透露,目前接入華泰證券系統的存續信托計劃38個,信托規模133億元,涉及投資者758名,其中自然人691人,機構67家。

浙江一信托機構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一輪清理場外配資涉及信托主要是兩種:傘形信托模式和傘形二級分倉模式。“我們的傘形信托模式的客戶並不涉及配資,只是客戶加了一個杠桿,但目前由於不同券商清理受罰不一樣,有一些是一刀切,兩種模式都不能不給接入了,這對我們來說比較被動,給客戶也不好交代。”

中融信托就辯解稱,公司證券投資信托計劃均為依法合規設立的金融產品,並未從事或變相從事違法違規配資活動,也從沒有為恒生Homs、上海銘創、同花順等場外配資系統提供接口的行為。“截至目前,我司未收到任何監管部門叫停證券投資信托業務及數據服務的任何通知。”中融信托如是稱。

“按規定,信托機構是歸屬銀監會管理,到現在為止,銀監會並未有發文要求要求叫停任何存量傘形信托。”該人士稱。

不過,歸屬證監會管理的華泰證券並不是這麽考慮。“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堅決擁護、支持中國證監會等國務院多部委為穩定資本市場,維護經濟健康發展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華泰證券在給記者的回複中強調。

配資機構配資客被解約 多數“認栽”

記者了解,券商要斷掉信托機構外接系統的數據服務,信托機構一方面要面臨銀行方面的罰息,另一方面要面對來自客戶,尤其是機構客戶要求的違約賠償。

“我們已經開始和客戶溝通清理,銀行不願意免掉罰息,認為沒有依據,只能再跟銀行溝通。”上述融資人士抱怨,監管政策變化太快,之前要求是存量不動,這使得信托機構還手握大量配資合同,但突然存量也要清理,券商要單方面違約,也沒能給出“像樣”的說法。

不過,該人士也同時稱,監管層發了要求,券商要斷也沒有辦法,只是希望給信托機構出一個合理的依據。

和信托機構不同,更多的配資人士《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下,即便配資機構以及配資用戶存在諸多的不滿和抱怨也“無濟於事”,主要原因在於“合法合規”的邊界和原則的界定。目前,市場上已經呈現一致的聲音,即場外配資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不好”的層面,而是將其釘在了“違法”的十字架上,配資機構和配資客只能“認栽”。

而在退出的道路上,如何才能讓客戶“心平氣和”的選擇退出,而不爆發群體性事件成為配資市場和平臺關註的重點。

一位配資平臺負責人此前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述了一個某平臺發生的案例。在清理的過程中,一家券商致電平臺,稱收到相關部門通知,有一筆金額高達2000萬的資金池不能繼續合作,要求在當時的周五之前必須收掉。“客戶意見很大,大部分客戶是有損失的客戶,但是只能‘認栽’。”上述負責人表示,客戶抱怨聲音非常大,但是由於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在法理上站不住腳,因此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比較小。

本報記者了解到,配資平臺能夠給與客戶補償的也僅僅是退還一些利息,平臺利用自有資金補償並不現實。但是部分平臺並不會“坐視不理”,而會給客戶一些選擇,從現有陽光下的線上配資賬戶,轉入線下個人真實賬戶,而這部分資金來自於頗有爭議的“民間資金”。

記者了解到,大清洗後如果配資公司仍然有心“見縫插針”,那麽會在前期股市紅火階段,已經出臺的關於允許個人開通20個賬戶的政策上下文章,將一人多賬戶的現狀替代平臺利用外界HOMS、同花順等系統的方式,進行人為分倉,但是這種方式的風控難度極高,需要平臺風控人員不間斷地人工切入不同的賬戶,在市場仍然存在波動的情況下,穿倉可能性也隨之水漲船高。

對於配資客而言,由於平臺擁有“政策不允許”這把利劍,因此諸多不滿,依舊無處發泄。要麽順從平臺的改變後的規矩,將資金轉入個人項下多個賬戶,要麽就接受平倉。

一位逐步清倉的配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形勢變化太快,因此大量的配資公司仍然手中握有同機構簽訂的資金合同,如今,這些合同已經走到廢止的邊緣,但是資金機構面臨同樣市場壓力的情況下,對配資平臺予以的不同程度的罰息。

他對本報記者講述了罰息的操作方式為,設立某一時間點,在這一時間之前的合同,僅按照合同的利息率,罰息一個月,而在這一時間點之後的合同,按照合同利息率,罰息一年。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90

官員稱“份子錢”是出租車司企矛盾的集中體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077.html

官員稱“份子錢”是出租車司企矛盾的集中體現

一財網 章軻 2015-10-16 09:53:00

出租車需求不斷增長,而異化的經營權、僵化的價格機制等使運力增加緩慢甚至多年沒有增加,市民對出租車需求不斷增長,一些城市差不多20年沒有增加出租車,打的難被市民廣泛詬病。

“當前出租車行業矛盾重重,而打的難反映的供求矛盾、份子錢背後的司企矛盾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兩個,也是最棘手的兩個。這兩個問題都必須以‘互聯網+’予以突圍。”10月15日,廣州市客運交通管理處處長蘇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交通運輸部日前公布了《關於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受到社會廣泛關註。蘇奎說,雖然全文只有第五條專門談到互聯網與出租汽車融合發展,但“互聯網+”是出租車改革突圍的出口卻是本次改革的重要思路。

出租車行業改革的“鯰魚”

蘇奎介紹,出租車業是現代社會中仍然相當傳統的行業。1625年英國倫敦出現的出租汽車前身“出租馬車”是歷史上最早的組織化營運的城市道路交通方式。歷經四個世紀,出租車的經營模式並沒有根本變化。

蘇奎對記者表示,出租車改革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不應該也不可能不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互聯網+”必定是出租車改革突圍的出口。

“出租車改革是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蘇奎說,眾所周知,當前出租車行業矛盾重重,而打的難反映的供求矛盾、份子錢背後的司企矛盾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兩個,當然也是最棘手的兩個,恰恰這兩個問題都必須以“互聯網+”予以突圍。

“供求矛盾既包括數量矛盾,表現為打車難,也包括質量矛盾,表現為服務層次單一、差異化的出行需求一直無法得到滿足。”他分析說,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出租車行業經歷了10多年快速發展。但90年代中後期以來,行業發展趨於停滯。出租車需求不斷增長,而異化的經營權、僵化的價格機制等使運力增加緩慢甚至多年沒有增加,市民對出租車需求不斷增長,一些城市差不多20年沒有增加出租車,打的難被市民廣泛詬病。

《指導意見》鼓勵傳統出租車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通過發展移動互聯網招車,提升存量出租車運行效率,可在一定長度緩解打的難。

“網約車是‘互聯網+’背景下的新業態,正好可以充當出租車改革的‘鯰魚’。”蘇奎說,《指導意見》確定了網約車的發展思路,而發展網約車首先就可以緩解市民打的難,通過增量的差異化緩和直接大幅度增加存量的矛盾,解決了傳統出租車運力難以增加的現實。而網約車在車輛檔次、服務體驗、服務評價等方面也正好解決了傳統出租車服務體驗不佳、多樣性不足的問題。“互聯網+”孵化出的“拼車”服務也可以進一步緩解通勤高峰期的供求矛盾,實際也是為市民提供了一種互助式低成本出行選擇。

“份子錢”的多寡並非重點

“司企矛盾本質是利益矛盾。”蘇奎說,所謂的“份子錢”就是矛盾的集中體現。

那麽,“互聯網+”如何破解呢?蘇奎認為,“份子錢”(即承包費)是當前企業經營模式下的必然方式,可以提高司機的勞動積極性,減少管理成本,“份子錢”也有過積極作用。“份子錢”的多寡並非重點,《指導意見》提出了取消經營權收費以降低“份子錢”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份子錢”制度下企業、司機風險分擔不合理,沒有體現“風險共擔”的原則。

《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利用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構建企業和駕駛員運營風險共擔、利益合理分配的經營模式”的解決思路,即通過增加支付的電子化和移動互聯網招租比例,為構建“風險共擔”的動態比例分配模式提供條件。

此外,《指導意見》還允許具備傳統出租車營運資質的司機直接從事約租車服務,通過網約車的規模化發展,增加出租車司機的就業選擇,帶動專業小汽車司機勞動力市場競爭,倒逼傳統出租車企業改善司企關系,並主動調節與司機間的利益分配,使得“份子錢”協商具有實現的基礎。

蘇奎說,允許巡遊出租車指標可自由選擇以約租或巡租方式營運,使行業和企業有更大基於市場需求的自我調節空間。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約車市場的發展,稀釋原有出租車經營權價值,逐步消除出租車行業存在的不合理收益,當然也就解決了“份子錢”中最受詬病的部分。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高達7.29億。蘇奎說,與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聯姻”,借助(移動)互聯網創造新的經營理念、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管理方式,進而改變傳統行業的生產方式,當然也包括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行業的“互聯網+”思維。

蘇奎認為,“互聯網+”的出現是一種外部壓力,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行業內改革的阻力,推動了出租車改革。他說,“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租車改革必須擁抱“互聯網+”,“互聯網+”是出租車改革突圍的出口。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13

放開二孩帶來百億商機 奶粉市場供需矛盾或繼續擴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850.html

放開二孩帶來百億商機 奶粉市場供需矛盾或繼續擴大

一財網 何天驕 2015-11-05 19:54:00

CBME的分析師認為,嬰童市場對此應持有樂觀且謹慎的態度。事實上,全面放開二孩帶來的增量未必能夠惠及所有企業,特別是對於市場需求低迷、價格下降且產能過剩的奶粉行業來說,未來變數較大。

11月5日,CBME中國孕嬰童展、童裝展(簡稱CBME中國)的2015 CBME秋季研討會上首次發布《2015 CBME中國孕嬰童消費市場調查報告》,通過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合肥等城市4221位準媽媽及0-3歲寶寶的媽媽的調查顯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母嬰消費市場規模未受影響,月均育兒支出是1012元,占家庭月均收入的11%。對於全面放開二孩政策,CBME的分析師認為,嬰童市場對此應持有樂觀且謹慎的態度。事實上,全面放開二孩帶來的增量未必能夠惠及所有企業,特別是對於市場需求低迷、價格下降且產能過剩的奶粉行業來說,未來變數較大。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表示,積極點估計,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有望帶來200億左右的市場增長,但並不意味著乳企的日子就好過了,甚至會進一步加劇市場供需矛盾。

對於全面放開二孩,人口學專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黃文政基於人口普查和近年國家統計局數據,使用人口預測模型得出的結論顯示,“全面二孩”實施後可能在2017年出現生育高峰,預計“全面二孩”每年帶來的新增人口在300萬-800萬之間,估計中值為500萬。每年新增500萬人口,如果按照CBME調查報告顯示的嬰童家庭月支出1012元計算,將給整個嬰童產業每年增加600億元增量。中投顧問的研究則顯示,涉及到嬰幼兒奶粉行業增量每年或達200億元。

今年以來,受市場需求低迷的影響,國內乳業增速放緩,進入寒冬期,至今仍未能走出來,乳企的日子也日漸不好過。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仿佛冬日里的暖陽,讓寒風中的乳企看到了希望,乳企紛紛摩拳擦掌想要大幹一場,但是二孩政策對國內乳企來說真的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嗎?即便是,“春日陽光”真的會普照每一個乳企嗎?

2014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上約有1687萬新生兒,奶粉市場規模為682.7億元。向建軍表示:“積極點估計,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有望帶來220億左右的市場增量,但這只是市場潛在需求的擴容,未來奶粉價格走向、會否出現其他產品替代奶粉消費等因素都將會影響這部分潛在新增市場最終能否被行業消化吸收,縱使這新增的200多億市場全部被吸收,也不能意味著乳企的日子就好過了。”

二孩政策放開後,行業內的乳企都向往能在這新增的市場中分一杯羹,許多企業已經開始調整經營戰略,籌備產能擴張。一些大型乳企,或許會為了保持公司戰略的穩定性,不會對產能計劃作出過多的調整,但是中小型乳企發展缺乏長期戰略規劃,他們更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大多會選擇擴張產能,偏偏在中國乳業最不缺乏的就是中小企業。不僅行業內已有企業會擴張產能,利好政策還有可能為行業帶來一批新的進入者。倘若產能擴張的規模大於新增市場需求,市場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擴大,國內乳企的日子也將更難過。

此外,外資品牌乳粉企業也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中國奶粉市場一直是外資品牌占大頭,近年來隨著伊利、貝因美、合生元等國產奶粉品牌逐漸崛起,外資品牌占國內奶粉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但是高端奶粉市場仍然由外資品牌主導。此外,隨著跨境電商、海外代購的不斷發展,進口奶粉規模持續增長。今年由於行業不景氣,大部分國產品牌及外資品牌的銷量都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而整個奶粉市場規模卻穩步增長,這足以證明進口奶粉正在加快蠶食中國市場。

向健軍表示,中國潛在市場規模的擴大,外資奶粉品牌絕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未來肯定會加碼布局中國市場。國產奶粉質量問題頻發導致國內消費者普遍更青睞外資品牌,跨境電商、海外代購的興起進一步為進口奶粉進軍中國市場提供了便利,中澳自貿協定的簽訂也意味著進口奶粉關稅壁壘將下降,國產奶粉的價格優勢被擠壓,進口奶粉將會憑借其品牌、奶源、質量方面的優勢,搶食新增市場。

向建軍強調:“由二孩政策帶來的新增市場,註定將更多的流向品牌形象好、渠道資源豐富的大型乳企。與外資品牌相比,國產品牌在這些方面並不具備明顯優勢,除了伊利、貝因美等產品口碑較好的品牌之外,大部分國產品牌能分到的新增市場都相當有限,稍有不慎,還會被淘汰出局。”CBME的調查報告也顯示,消費者在選購哺育用品是最看重的因素還是品質安全,其次是品牌。而目前來看,外資品牌在品質安全以及品牌影響力方面遠超過了本土企業,至少在消費者心目中,外資品牌的品質安全以及影響力略勝一籌。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00

矛盾

每個男人,其實都是各項優點及缺點集於一身的混合怪胎


女人之所以還是單身,是因為她們的愛情世界裏,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好大矛盾。女人希望男人付出無條件嘅愛,之但係男人叫女人無條件咁愛人呢?No way!

究竟呢個宇宙有冇無條件嘅愛呢?

有!當然有!之但係當一段關係未開始,將無條件嘅愛設定成擇偶條件之一,那就正正將整個關係變成有條件。

女人另一個令其長期單身嘅地方係口是心非!口裏說擇偶無乜要求,身體卻非常誠實。一般說不介意男人是否富有,只求五官端正又不比自己矮小就是,但現實去結識男人時卻往往嫌三嫌四。

當男人搵錢不及別人多時,她不會跟搵得最少的去比較。當發現搵得最少的好有情趣,她就嫌搵得較多的男人不夠情趣。女人喜愛將各人最好的優點併合在一起,放在擇偶一事上,要目標男人一個打十個,鬥贏所有人。

只可惜每個男人,其實都是各項優點及缺點集於一身的混合怪胎,呢一點女人未真正試過、失去過,未必能夠明白。

大多數女人其實唔知道自己想要乜,但骨子裡非常介意人地點睇自己,於是生出雙重標準,對身邊男人只有要求,卻欠缺咗一份發自內心對男人嘅欣賞及感謝。

對於男人,妳要試過、愛過,到妳發掘出男人嘅錯誤、缺點時,若果妳仍然愛著這個男人,那就是真愛。

先放下矛盾,才有可能找到另一半。好男人其實唔多,仲買少見少!

 (2014年11月14日刊於 全民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