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走入困境的海螺水泥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1bt.html
 海螺水泥的前身安徽省寧國水泥廠在1995年還是一個年產不足200萬噸的縣級小水泥廠,從1997年至今的12年間,海螺人造就了一個年產過億噸、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水泥帝國。
  
  然而,來自對手中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的併購傳聞卻讓人再次想起海螺水泥這12年中迅雷不及掩耳式的兼併、同行業最高效的管理、最低的成本、緊貼市場的T形戰略、亂花迷眼的資本運作。
  
  從併購傳聞開始的那一刻,這一切都變成了未知。
  
  「海螺還是海螺,央企的參與更是增加了海螺變大變強的可能性,海螺魂依然存在。」一位接近安徽國資委的人士表示,海螺水泥的傳奇仍將繼續。
  
  對手變自家人 雙贏的結局
  
  近日市場傳言,安徽省國資委正準備出售海螺水泥股權,但具體到出售比例等細節目前尚未明了,不過據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主要收購 對象是中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在未來,海螺的品牌是否還存在,而曾經在擴張中堅持的T字形戰略是否會改變,這些如今都成了未知。
  
  「對於控股股東安徽國資委來說,海螺水泥完成了歷史使命。」一位接近安徽國資委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十餘年間,海螺水泥作為整合省內水泥 行業的搭載平台,超出預期地完成了使命。目前隨著海螺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企業,在安徽當地的投資已經日益減少,「出售海螺對於安徽來說,只有好處 沒有壞處。」該人士表示,稅收、就業還在省內,出售所得完全可以再造一個海螺式的大型企業,還拉來了央企的投資。
  
  「這其實也是雙贏。」上述人士評價。
  
  不可複製的競爭力
  
  當我們回首海螺的發展史,從一個縣辦企業到成長為一個國際型企業,海螺的發展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軌道相吻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經濟近十多年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業內曾將海螺水泥的核心競爭力譽為「不可模仿」,海螺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高超的區域佈局能力;低成本戰略保證公司在區域內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成功背後的軟實力來自於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和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
  
  海螺的高速發展時期主要起始於2002年。一位海螺人士回憶說,海螺實行T形戰略,走出安徽,收購了江蘇、浙江多家企業,佈局長三角市場,奠定了公司在行業的龍頭地位。
  
  到了2005年,廣東珠三角房地產的興起和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再次被海螺抓住了機會,海螺揮師南下,佈局兩廣,享受珠三角盛宴,讓公司的成長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進入長三角和珠三角市場使得海螺水泥在市場消費的帶動下,迅速擴大了產能,公司的盈利呈現了巨額的增長。
  
  海螺一直被稱為業內成本最低的企業,這種低成本幫助海螺完成對市場的迅速佔領,而其低成本戰略也自始至終貫徹於公司的各個環節。
  
  據業內人士介紹,水泥行業主要受到石灰石資源和產品的運輸半徑的限制這時候,很多水泥企業會面臨一個兩難的處境,這就是有市場需求的地方往往缺少石灰石資源,而資源豐富的地方則沒有市場,而且即便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建廠,但物流和運輸又會成為一個難題,而且還存在一個銷售半徑的問題,有些地區的市場則無法進入。

海螺則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集中生產線,建設規模效應,一般沿著鐵路和長江建廠,充分利用水運和鐵路的物流成本優勢,可以輕易擴大到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此外海螺把粉磨站分散的建設,選擇在靠近市場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節約了成本。」
  
  在一個公司快速的成長期間,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和完善的管理結構往往是起決定作用,海螺水泥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已被業界公認,以董事長郭文參為首的管理層極具開拓和創新意識。
  
  此外,海螺水泥完善的管理結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記者瞭解,目前海螺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是海創公司,而海創公司實質是職工持股會,其主要股東是職工出資的海螺集團工會、寧國水泥工會、白馬水泥工會、 海螺型材工會,海螺水泥董事長郭文參和其他高管持有海創公司約13%的股權,將公司高管和職工的利益與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捆綁,這就意味著把員工們的利益 與公司的收益掛鉤密切,這也促進了他們的積極性。
  
  海螺的生產、銷售、管理、低成本等種種手法曾給業界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業內也對海螺水泥對中國水泥行業的影響評價頗高,歸結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海螺 的成功管理讓中國水泥的噸投資從1000元多降到300元,使水泥行業投資有合理回報,加快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二是海螺是我國水泥業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其公司標準高於行業標準;三是全行業共享了海螺的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
  
  如今,不管海螺最終何去何從,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作為我國水泥業最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海螺如今即將搭上了央企的東風,這更賦予了業內更多的猜想。
  
  
擴張篇
  
  用速度擊垮對手

  
  「低調做人,瘋狂擴張。」這是業界對海螺的評價。
  
  長期以來,在安徽政府的強力扶持下,海螺水泥憑藉資金優勢,通過兼併重組
和新建生產線的方式,試圖組建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水泥帝國。
  
  「它用速度來擊垮一切競爭對手,在這種高速擴張中,強大的資金、高效資本運作與擴展戰略搭配得天衣無縫。」一位長期跟蹤海螺水泥的研究員表示。
  
  突破T形
  
  瘋狂而迅速的擴張一直是海螺水泥佔領市場屢試不爽的殺手鐧。
  
  海螺的前身是安徽省寧國水泥廠,1995年水泥熟料產量僅為200萬噸。從1995年開始,在安徽省組建大型水泥企業的思路下,海螺進行了大變身。
  
  1995年到1997年之間,寧國水泥廠通過控股銅陵水泥廠、整體併購蕪湖白馬山水泥廠、收購寧波星港水泥公司等一系列運作,成立了安徽海螺集團有限 責任公司,並於1997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此次香港上市為海螺募集了大筆的資金,為日後的擴張打下了充足的財力儲備。
  
  自1997年上市融資之後,海螺擴張腳步加速,推出T字形戰略,兼併重組成為當時海螺水泥超常規擴張的重要手段。海螺以安徽為中心開始向東、南迅速擴展,陸續收購了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家水泥企業。
  
  至目前為止,海螺水泥已在華東、華南九個省、市、自治區擁有11個熟料生產基地,熟料總產能達8000萬噸;擁有23家水泥粉磨工廠,水泥總產能達9000萬噸,海螺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及銷售商。
  
  儘管T形戰略曾給海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海螺將在今明兩年中徹底突破T字形戰略,把戰場深入到中西部地區。
  
  據一位海螺水泥人士表示,今明兩年他們在西部將有10條日產5000噸的生產線陸續投產。而今年底就有甘肅平涼、四川達州、廣元及重慶4條日產 5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明年將有貴州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陝西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預計到2010年在西部市場將達到 1500萬噸的水泥銷售。
  
  數據顯示,去年海螺水泥在華東和華南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16%和10%左右,也是兩地高標號水泥的主要供應商,但海螺在西南地區的市場份額卻一直很小,西南市場主要被世界水泥巨頭拉法基與瑞安建業合資企業控制,一直是中西部地區的霸主。
  
  「雖然中西部地區的水泥消費沒有東部等地區那麼大,但是卻是全國水泥市場利潤最高的地方。」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據記者瞭解,目前貴州、云南、重慶等地區的水泥大多在400元/噸,而四川則由於震後重建,需求緊張緣故,維持在500元/噸左右;而佔據我國市場消費40%的華東地區的水泥價格僅在300元/噸左右。
  
  「2008年底,成都有44條立窯生產線被強迫關閉,近1000萬噸落後產能被淘汰,加上災後重建的因素,目前已造成供需關係緊張,這是海螺進入的契 機;另一方面,華東和華南市場已經相對飽和,而西南地區則比較封閉,交通也不方便,喜歡建設新的生產線的海螺可以大規模建廠,而後很容易形成強大的控制 力。」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海螺推算,在未來三年西部的產能將增加5000萬噸,而中部地區、華東、華南地區未來三年產能增量還將有3000萬~4000萬噸左右,預計公司將在三四年後達到2億噸規模。
  
  據記者從海螺水泥瞭解,根據該公司的「十一五」計劃,未來2年,海螺水泥除鞏固其已覆蓋8省一市的市場地位之外,安徽、廣西、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廣東的市場佔有率也將分別達到70%、40%、35%、35%、25%、18%、17%。
  
  「如果這個計劃完成,海螺將把主要競爭對手中建材和中材遠遠的拋在身後。」一位業內人士說。
  
  兩次上市助力
  
  1997年9月1日,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其所屬的寧國水泥廠和白馬山水泥廠以水泥生產經營的相關資產出資,獨家發起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當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順利登陸香港聯交所,成為我國水泥行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水泥企業。
  
  回顧12年前籌備赴港上市的情況,海螺集團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主要是為瞭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為解決發展的資金問題,建立新的融資渠道,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管理與國際接軌。」他進一步解釋上市對於海螺的意義。
  
  事實上,對於此次赴港上市,海螺集團至今頗為自得。「經過精心籌劃、積極運作,搶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成功發行3.61億股H股。」更重要的是,此次赴港上市,為海螺水泥融得資金8.23億港元,這對當時亟待資金發展的海螺水泥來講,無異於雪中送炭。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海螺水泥確立了「T」字形發展戰略,即依託長江豐富的石灰石資源,沿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一線大肆兼併小型水泥企業,將他們改造成粉磨廠或水泥轉運站,迅速地佔領當地的水泥市場。
  
  上市募集的8.23億港元有利的彌補了海螺擴張的資金缺口,得以按照T字形戰略,大肆併購和建立大型孰料生產基地。可以作為佐證的是,根據海螺提供的 數據,1997年公司水泥產量僅有283萬噸,1998年達到365萬噸,1999年為428萬噸,到2002年公司水泥產量已經迅速擴大到1339萬 噸,是1997年的4.7倍,進一步奠定和鞏固了其水泥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
  
  與此同時,這筆資金的進來,也為海螺進行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利保障。通過系統總結寧國水泥廠日產2000噸和白馬山水泥廠日產2500噸「低投資、國產 化」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建設和運行經驗,攻克了日產5000噸「國產化」設備的技術難關、探索了一條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新路子,並於2002年3月率先在 銅陵海螺建成國內第一條日產5000噸國產化示範線,推動了我國水泥工業的整體進步。
  
  在赴港上市5年之後,海螺水泥再次動了資本市場的念頭,此次登陸的是A股市場,準備融資規模和上次差不多,也在8億元左右。
  
  事實上,早在香港上市3年之後,海螺水泥掌門人郭文參就不再甘於僅僅參與香港的資本市場遊戲,距離公司更近的A股市場,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
  
  2000年10月9日,海螺水泥就在香港聯交所發佈公告,表示將再次在A股市場公開增發2億股。此間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公司在2002年1月21日通過證監會審核,獲准在A股IPO,並於2月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此次上市,為海螺水泥募集資金8.2億元。
  
  行業本身的屬性以及對擴張的渴望,是推動郭文參不斷在資本市場騰挪的基本動力。水泥製造業屬於資金、資源密集型的行業,建設一條線就需要數億資金,處於擴張態勢的海螺對於資本有著天然的需求。
  
  根據當初的招股說明書,海螺水泥當時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向5個項目的建設,分別是銅陵海螺擴建、白馬山水泥後備荻港礦山擴建,以及上海海螺、張家港海螺、泰州海螺的水泥粉磨生產線技改項目。
  
  另一個背景在於,此時的海螺已經不滿足於稱雄華東地區,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據海螺水泥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隨著海螺水泥在華東地區戰略布點的基本 完成,2002年下半年,郭文參開始領導集團研究制定新一輪的戰略發展規劃,並確立了「立足省內、鞏固華東、拓展華南」的總體發展思路。2003年,公司 開始迅速向華南地區拓展,先後在廣西、廣東、湖南等地選址建設了大量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如今,地處南方的英德海螺水泥已經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海螺再度在資本市場有所動作。2003年11月,海螺水泥在香港閃電式配售了7220萬股H股,募集資金5.98億港元。「此次發行,為公司實施華南發展戰略,開拓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華南市場提供了資金保障。」上述人士表示。
  
  隨著對華南市場的拓展,海螺產能再次進入高速發展期。2003年~2008年,水泥產量分別為2089萬噸、3228萬噸、4072萬噸、5693萬噸、6410萬噸以及7711萬噸。短短五年間,水泥產量增長近5倍。
  
  赴港上市,對於海螺和郭文參而言,絕不僅僅是表面這麼簡單,更為深層次的在於,為公司的規範治理和國際資本對接打開了一扇窗戶,融資渠道得以多元化。
  
  記者統計發現,海螺試圖從國際資本市場獲得幫助的努力從來沒有減少。2005年10月10日,國際金融公司發行了價值人民幣11.3億元 (1.396億美元)的10年期熊貓債券,而這是境外金融機構首次獲准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通過郭文參的運作,海螺水泥一家就獲得了6.5億元的貸款,佔總籌資額的50%,期限為10年。
  
  2008年,海螺再度在A股市場融資百億元,為擴張助力。2008年5月,海螺水泥公開增發2億股A股股份,發行價格為57.38元/股,募集資金總 額為114.76億元。此次募集資金投向涉及近30家企業,主要是興建數條日產4000噸~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以及配套的餘熱發電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繼南下戰略初見成效之後,海螺水泥西進運動也於此時正式拉開大幕,這次增發的部分資金變更了投資方向,投入到四川、重慶等地的生產線建 設中。從無到有,2009年中報顯示,西部地區水泥逐漸投產,已經開始給海螺水泥的營收和盈利作出貢獻。熟悉郭文參的人稱讚他,「工作勤懇,思想敏捷,多 謀善斷」,所以能把海螺集團帶到今天這一步。殊不知,比常人早一步察覺到資本市場的氣息,借助資本市場完成公司的跨越式發展才是郭文參又一過人之處。
  
  郭文參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只有一手抓產品經營,一手抓資本經營,經營資本時不忘經營產品,隨時保持「兩個輪子」一起轉;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情況變化,隨時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財技篇
  
  以產業資本的眼光抄底

  
  海螺的發展歷程中體現出的驚人速度帶給同行的除了震驚,更多的是恐懼。
  
  2008年下半年,海螺水泥突然出現在7家同行業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有些震驚,不知道海螺意欲何為。」江西水泥一位高管回憶當時的情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只是投資行為而已,因為當時買入股票的成本低於產能的重置成本」海螺水泥董秘章明靜表示。
  
  抄底同行
  
  2008年下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股票市場也持續暴跌,但是海螺水泥2008年三季度報的出現,卻讓人感到一絲異樣的溫暖。
  
  讓當時的投資者和業內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在海螺水泥三季報持股一欄中出現的諸多其他同行的名字,如冀東水泥,華新水泥(600801.SH),祁連山 (600720.SH)等。聯繫到海螺本身的行業地位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市場浮想聯翩:這是產業資本抄底金融資本的信號,還是海螺水泥再度擴張的前奏?
  
  200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海螺水泥持有七家同行公司股份,共計19687.61萬股,總市值高達約11.8億元。分別是巢東股份(600318.SH)3938.57萬股,冀東水泥 9761.38萬股,祁連山1962.71萬股,福建水泥 (600802.SH)1892.60萬股,華新水泥552.56萬股,江西水泥(000789.SZ)980.93萬股,同力水泥(000885.SZ)598.86萬股。除了所持巢東股份系轉讓所得法人股,其他六隻股票均是從二級市場買入所得。
  
  這一系列行動使得其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三季度增加了261%,其中,海螺水泥對巢東股份、冀東水泥、祁連山持股比例分別佔流通股的16.28%,8.05%和5.24%。
  
  海螺水泥大舉買入同行公司意欲何為,成為當時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海螺水泥副總經理兼董秘章明靜表示,這些股份大多是一種投資行為,因為結合當時產業實際情況,公司感到買入的成本還低於重置成本,所以就出手了。
  
  海螺執行董事郭景彬在和分析師交流時曾經表示,公司是以產業投資的理念去買這些股票。他進而解釋,海螺水泥產業投資的去向基本上是兩個,一是同一區域 內關聯度比較高的上市公司,力圖在區域內形成一個互動和聯合。二是對其他區域比較合適的企業進行長遠的戰略投資,尋求合作。
  
  在分析師們看來,海螺水泥此舉既是一種戰略佈局,也是對其傳統的延續。調閱歷年財報可以發現,2006年四季度海螺水泥就曾投資過江西水泥,2007年一季度也曾在祁連山上獲利不菲。
  
  國元證券的報告則顯示,從2008年的經歷看,海螺水泥對同行的買入是一個逐步加大的過程。在當年半年報中,就出現過冀東水泥,福建水泥,江西水泥 等,在三季度則陸續增持了更多的公司。其持有的祁連山1962.71萬股,已經佔到祁連山總股本的4.96%,與舉牌所需的5%已經相當接近。
  
  但是今年公佈的2008年年報則令人意外,對於上述公司的持股,海螺水泥均大幅減持,有的甚至已經減持殆盡。
  
  根據海螺水泥2008年的年報,海螺水泥還持有5家同行業上市公司股份,包括佔比16.28%的巢東股份、8.22%的冀東水泥、1.56%的福建水泥、0.56%的華新水泥和3.74%的同力水泥。而曾經的重倉股祁連山和江西水泥則已經不在其持股名單中。
  
  截至2009年上半年,情況又有了變化。同力水泥持股減少到佔比3.34%,華新水泥和福建水泥則拋光殆盡。此外,有意思的是,在去年底已經減持完畢的祁連山和江西水泥在2009年上半年又被海螺抄了一把,當期買入,當期賣出,賬面小有盈利。
  
  此時,海螺買入的動機似乎昭然若揭,和戰略佈局相比,其抄底炒股的目的似乎更為明顯。結合2008年四季度和今年以來股價看,公司減持力度比較大的祁連山和華新水泥正是賬面盈利比較明顯的股票。
  
  渤海證券分析師唐笑認為,現在看來,海螺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更像是一種投機而不是戰略性買入。「當時海螺手上有很多錢,他們不敢投產,而這些公司的估值又低的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就大舉出手了。」
  
  不過從炒股的角度看,海螺的手法顯然並不算高明。雖然水泥股去年四季度均有不錯的表現,但是今年以來更是兇猛。如祁連山股價從年初的7元最高曾超過15元,華新水泥從13元最高曾超過27元,股價均曾翻番。
  
  由於自有資金充足,海螺水泥在股市折騰的頗為頻繁。除了購買同行股票,2008年年報顯示還持有鞍鋼、中國中鐵、常林股份、金發科技、民生銀行以及西山煤電等。不過動用的資金數額並不大,多則數百萬元,少則不過幾十萬元。
  
  對冀東情有獨鍾
  
  儘管在2008年的年報中,海螺表示,利用存量資金通過證券市場買入國內部分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發展潛力的水泥行業上市公司股票是進行戰略投資。
  
  但是唐笑指出,從實際成本看,可以肯定海螺不會收購這些公司。「比如新建只用1元,但是收購可能要三四元,而且會帶來很多隱性成本。」
  
  但這並不意味著海螺不會依託上市公司平台有所作為。從目前持股情況看,海螺始終對冀東水泥的持股保持高壓態勢,二季度末仍持有9966.42萬股,位居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章明靜亦做出解釋,表示公司對冀東的持有是一種戰略性持有,短期內不會減持。
  
  冀東水泥董秘張士江也曾對媒體透露,海螺水泥曾經和公司就購買股份事宜接觸過,確實有成為公司戰略投資者的想法。
  
  作為華北地區的地頭蛇,冀東水泥近年來擴展迅速,已經把觸角伸至東部和西部地區,是水泥企業中的一匹黑馬。中國水泥網CEO邵俊告訴本報記者,冀東水泥管理層在刻意打造全國性水泥公司,邁入逐鹿全國的階段。
  
  也許正是看到冀東的這一變化,海螺水泥在去年四季度減持之後就不再折騰,而採取持股戰術。「我們對冀東的發展樂觀其成,是否增持要繼續觀察。」章明靜並未排除公司對冀東水泥的進一步想法。
  
  一位券商研究員指出,對冀東水泥的戰略性持有,正暗合海螺的全國佈局。儘管身為全國第一大水泥企業,海螺的優勢主要還是在華東、華南地區,對我國西部和華北染指不多,尤其西部這兩年才進入。借助冀東水泥在華北的優勢,海螺可以分享到這些地區的收益。
  
  同樣的,先被增持後又減持的祁連山是西北地區的龍頭企業,是甘青藏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其發展前景頗為業內看好。
  
  作為國內水泥行業的龍頭,海螺在二級市場的行為頗為類似鋼鐵行業的老大寶鋼股份,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同行的股票,是否展開重組則擇機而定。
  
  2006年一季度,寶鋼系兩家企業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寶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共殺入了9家鋼鐵股,包括邯鄲鋼鐵、萊鋼股份、廣鋼股份、馬鋼股份、八 一鋼鐵、安陽鋼鐵、酒鋼宏興、濟南鋼鐵和南鋼股份,市值高達14億元。此後,寶鋼對廣鋼、韶鋼、八一鋼鐵等鋼鐵企業實施了重組。
  
  銀河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洪亮博士指出,海螺水泥未嘗沒有寶鋼這些想法,只是需要等待合適機會。
  
  
成本篇
  
  T形戰略造就成本為王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成熟行業內,成本控制是獲得王者地位的核心武器。
  
  海螺水泥從煤炭和石灰石的採購、能源利用的提效、運輸和費用控制,海螺水泥在貫穿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管控力在行業內都排在前列,「這是一個讓同行感到 恐懼的成績,同等的質量、同樣的市場,海螺水泥依靠成本優勢將一個個對手遠遠拋開。」廣州一位研究員認為,海螺水泥的低成本能夠成為核心競爭力,歸功於一 直以來堅持的T形戰略佈局。
  
  逼出上海成就T形
  
  如果說此前這一系列好運氣是政府偏愛加上海螺經營有方。那麼此後則是海螺在市場競爭中被逼出來的結果。
  
  原本在1993年到1996年之間,上海一直是寧國水泥廠最重要的市場,每年銷售水泥高達120萬~150萬噸,佔當時上海市525號水泥市場份額的 50%以上。上海市主要建築工程項目都指定用寧國水泥廠海螺牌水泥。但是1997年,一家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大型水泥廠在成立一年左右來到上海,採用不惜血 本的促銷手段開拓市場,頓時令當時的寧國水泥廠失去上海的「半壁江山」。
  
  為避免惡性競爭,減少損失,決定避其鋒芒,海螺水泥決定暫時退出上海部分市場,同時開始收購上海市及其周圍中小城市的中小型水泥企業,採取了「外圍包抄」的戰略。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6月半年時間之內,海螺水泥先後兼併了江蘇省張家港水泥廠、上海奉賢水泥廠和江蘇省南通市水泥廠,分別成立為張家港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南通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這些小水泥廠都是年產量僅20萬噸左右的立窖廠,其中張家港水泥廠因為立窖廠環保問題,已經被當地政府勒令停產。寧國水泥廠兼併方式幾乎如出一轍:就 是將這些立窖產線全部停產推倒,改造成年產50萬~160萬噸的粉磨廠。同時,佔領其碼頭資源和市場渠道。這些小水泥廠擁有各自的碼頭岸線和幾百到 1000噸級的運輸船隻。在這一過程中,寧國水泥廠的地理優勢逐漸建立起來。
  
  利用從銅陵水泥廠沿長江水運來的熟料和當地的混合材磨製成水泥銷售,寧國水泥廠迅速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不久,那家不惜血本的水泥廠就無法再繼 續,1999年終於宣佈退出上海。已經完成從南、北、西3個方向包抄上海的寧國水泥廠又輕鬆奪回了市場。同時,蘇南、蘇北部分的水泥市場也被收入了囊   中。
  
  在這個過程中,海螺水泥被行業內津津樂道的T形佈局也悄然建立了起來。
  
  T形的成本優勢
  
  所謂「T」,橫代表沿海,「豎」代表長江。T形戰略就是指在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興建、擴建熟料生產基地,在沿海無資源但水泥市場發達的地區低成本收購小水泥廠,並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就地生產水泥最終產品。利用長江一線建立原材料開發和產品運輸聯動模式。
  
  這一戰略不僅佔據了黃金水道,形成物流的低成本優勢。同時長江沿岸也是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這裡建的海螺水泥熟料廠當地採集當地生產,又節省了原料運輸至生產地的費用。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方式比直接輸出水泥產品可節約10%~50%的運輸費。
  
  最後,這些小水泥廠的市場又直接成了海螺水泥不必費力開發的「現成品」,還避免了對公司原來產品和市場的衝擊。銷售半徑和市場份額擴大了,還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形成了市場壁壘,鞏固了市場份額。
  
  在奪回上海市場後,海螺水泥漸漸意識到地理選址對企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從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佈局式的收購。如南京江北和合肥長豐水泥廠,海螺收購後分 別建起了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長豐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由此分別在長江下游重鎮南京和安徽省省會分別建立起「橋頭堡」和「據點」,為下一步更大的擴張作準 備。
  
  「海螺水泥」最終在沿江、沿海、沿鐵路收購、兼併了14個中小型水泥企業。T形戰略大大降低了海螺水泥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也為其今日行業翹楚地位奠定了無可撼動的優勢。
  
  海螺水泥的T形佈局,還有規模生產效應都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優勢。從煤炭和石灰石的採購、能源利用的提效、運輸和費用控制,其貫穿各個生產環節的 成本管控力在行業內都排在前列。據海螺水泥發佈的內部管控報告顯示,其主營業務成本率和期間費用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費用控制率是水泥公司中最低的, 其餘水泥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均高於海螺水泥。
  
  煤和電力等能源消耗的購置成本佔產品綜合成本的比例是最高的。前述報告統計發現,近3年來,這部分成本佔到海螺水泥總成本的69.30%、62.30%和70.68%。因此電煤價格波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最大。
  
  大型水泥企業的煤炭採購基本上以現貨市場為主,主要在水泥廠的周邊地區採購,不能享受發電企業的電煤合同價:海螺煤炭由集團採取統一採購的模式,與國 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確保在能源供給緊張時保證對本公司的煤炭供應。同時,在遭遇煤炭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公司也能爭取到行業內 最大的優惠空間。
  
  以2007年海螺和 冀東水泥(行情 股吧)的煤炭採購價對比:海螺水泥517元/噸,比冀東水泥便宜9元/噸。在電力方面,隨著公司餘熱發電項目相繼投入運行,使公司的電力成本在單位綜合成本中的比例大幅下降,此外,公司投資的新項目也將全部配套建設餘熱發電項目。
  
  純低餘熱發電技術是利用熟料生產過程中的低廢氣產生低品位蒸汽,以此來推動汽輪機組做功發電。
  
  據《2007年水泥行業研究報告》的研究結論: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採用國產餘熱發電設備,噸熟料發電量32噸,可降低熟料生產成本 13.8元,全年成本節約空間為2000萬元左右。海螺水泥通過引進日本川崎公司的餘熱發電設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高於國內設備。2008年海螺的噸成本 在180元左右。
  
  海螺在長江、淮河擁有自備碼頭資源,大部分水路優勢便利的基地都設有碼頭,而且配合公司產能的增加,碼頭還在不斷擴建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適合發展水 泥業務的石灰石資源和深水碼頭資源均被以海螺為主的水泥廠商瓜分,目前已經築起了較高的進入壁壘,後來者需承擔較高的介入成本。
  
  同時,海螺水泥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和期間費用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費用控制率是水泥公司中最低的,因此,在同樣的價格水平下,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高於其他水泥企業。
  
  
記者觀察VIEW
  
  瘋狂擴張得與失

  
  在海螺忙著西進圈地之時,卻也暗藏重重隱憂,海螺在華北的市場一直遲遲未能打開,而南方的市場進一步被華潤水泥和台灣水泥所蠶食中。
  
  在華北市場中,水泥消費大省山東的爭奪最為激烈。
  
  據記者瞭解,長期以來山東一直是本地領頭企業山水水泥集團的勢力範圍,在不久前由海螺水泥發起的水泥企業論壇上面,山水集團的董事長張才奎一邊揮舞著 雙手,一邊語氣嚴肅的要求海螺這樣的大企業不要在山東投資建設新線,跟他搶飯碗,這曾一度讓海螺董事長郭文參等人尷尬不已。
  
  但海螺並沒有理會張才奎的說法,而在9月悄然宣佈將投資16億元在山東泗水縣建設水泥生產線。據記者瞭解,郭文參在今年曾多次率領管理層對泗水縣進行 考察,據悉,這個新建的水泥項目,主要包括2條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並配套年產500萬噸水泥粉磨和18兆瓦純低餘熱發電項目。
  
  據瞭解,海螺水泥泗水項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距縣城15公里。作為一家建材資源大縣,山東泗水縣的優質石灰石儲量在100億立方米以上,此前已經有韓國大宇集團投資的大宇水泥落戶於此。
  
  業內人士認為,山東一直都是山水水泥的地盤,海螺此次布點山東,就是為了爭奪山水的勢力範圍,由此完成對山東水泥市場的整合。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海螺水泥的北上和西進等等都是基於業績表現的無奈之舉。由於金融危機等影響,導致海螺水泥產能所在的華東、華南等地水泥價格和需求量下降,尤其是華東地區在去年第四季度旺季時水泥銷量卻下滑。
  
  根據年報顯示,2008年海螺水泥的水泥和熟料業務的毛利率為25.1%,同比大幅下降6.4個百分點,而此也遠低於海螺管理層的預期,其公司董秘章明靜也曾多次對記者表示:「今年的情況也很不理想,壓力很大。」
  
  因此為了今年的業績考慮和提升盈利能力,走出華東和華南勢在必行,進入西部市場與拉法基交鋒和北上上東與山水水泥爭奪市場都是無奈之舉。
  
  不過海螺的敵人並不只一個山水,據記者瞭解,中建材、冀東等巨頭已紛紛表示將投巨資在山東建廠,如今山東水泥市場已經硝煙瀰漫,海螺能否從眾多強手中勝出,如今仍然未知。
  
  而就在海螺忙著西進和北上的時候,其南方市場卻遭到了華潤水泥、台灣水泥、中建材等公司的爭奪,市場份額進一步被縮小。
  
  而正當海螺在華南市場開闢第二個基地的時候,卻放棄了一條黃金水道——西江。隨後,這條水道被華潤所佔據,華潤憑藉雄厚的財力,複製了海螺的T形戰 略,西江沿海戰略,在桂平、平南、封開等西江流域地區布點,建立熟料基地,在廣州、東莞、廈門、福州等地建立粉磨站。也在海螺眼皮底下布了一個T形戰略。 而其借用西江優勢可以直接將廣西基地的水泥運到廈門,成本遠低於海螺。
  
  中建材、中材、華潤等企業的擴張更為迅速,海螺除了在安徽之外,在以前曾一度控制的華東、華南市場的份額正在被蠶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98

安徽海螺水泥已渡過最壞時期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20.html
近日除了美國大選和中國十八大外,似乎也沒有什麼觸目的新聞了。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2年上半年數據,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80%,同比減少1.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4%,增速同比 減少5.20%;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6.60%,同比回落16.30%。根據同期《數字水泥》數據,全國水泥產量為9.94億噸,同比增長5.48%, 增速則同比下降14.12%。
雖然2012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和房地產投資增長尚算可觀,但由於早年水泥業的過度投資令行業依賴中國非常高、持續而脫離現實的基建需求才能維 持盈利增長,故安徽海螺水泥(00914:HK)2012年上半年反映水泥市場需求疲弱,由過剩產能觸發價格戰令水泥價格大幅回落,故行業盈利水平亦大幅 下降。安徽海螺水泥(00914:HK)2012年上半年業務收入為人民幣203.00億元,同比下降 8.22%;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29.17億元而每股盈利人民幣0.55 元,同比下降51.33%。
回顧安徽海螺水泥(00914:HK)2006年至2011年業績,可見受國家政策配合的企業如何跑嬴同業。期內熟料生產由0 .60萬噸上升至1.39萬噸,複合增長15.03%;水泥生產由0 .57萬噸上升至1.30萬噸,複合增長14.73%;每股基本盈利由人民幣1.21元上升至人民幣2.19元,複合增長10.39%。
同期毛利率由29.53%上升至40.11%,遠優於同業平均15%水平(見拙文《三行佬整門》)。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和中部,以2011年計分別佔39.29%和31.50%。 
同期水泥總銷售由0.76億噸上升至1.58億噸,複合增長12.97%;市場佔有率由6.12%上升至7.52%,反映大型水泥商淘汰小而舊生產商現況。
 
受惠歷年強大現金回籠,同期總負債/總權益應由307.72%下降至80.85%,但仍屬偏高水平。不過收帳款周轉天數則由21.31天上升至82.06天,反映水泥業競爭激烈。
平心而論,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基數和佔GDP比例已經十分大,因此基建概念難以純靠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高增長期神話難以持續。不過安徽海螺水泥 (00914:HK)作為水泥業龍頭股,將會持續受中國淘汰舊水泥產能政策。加上水泥業新產能投資高峰期已過,未來水泥業資本性開支會減少而令現金流有實 際改善。加上房地產投資會持續受惠中國城市化而仍處投資高峰期,筆者認為安徽海螺水泥(00914:HK)前景審慎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02

天瑞水泥資產大挪騰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211/t20121121_378177.htm

  天瑞水泥的紅籌上市,實現了天瑞集團最大一塊業務資產的「鯉魚跳龍門」。李留法早期通過隱秘的手法收編國有水泥資產,借助KKR等PE融資做大產業之後,更是大打「法律擦邊球」,利用天瑞水泥外商投資企業的身份,通過「曲解條款」繞過商務部十號文的限制,並以低成本實現跨境重組,為後來者樹立了一個可複製的「榜樣」。

   

  2011年12月23日,天瑞水泥(01252.HK)登陸香港交易所,李留法麾下天瑞系最大的一塊產業—佔系內總資產規模超過60%的水泥產業—完成了整體上市。繼天元鋁業之後,李留法獲得了第二個資本運作平台。

  

  天瑞泥業的產能規模位居全國前十,並且已經成為河南省、遼寧省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商,河南省最大、遼寧省第二大水泥生產商。早在2006年12月,天瑞水泥就已經成為國家發改委重點支持的12家水泥企業之一,也是唯一一家獲政府支持在華中地區進行水泥行業兼併整合的民營水泥企業。

  

  早在1994年,李留法就通過承包國有水泥廠而進入水泥行業,從此一路將水泥產業做大。一如其鑄造、鋁業、煤電產業一樣,兼併收購國有資產成為天瑞水泥擴張的重要手段,但此過程中的違規操作也屢見不鮮。

  

  借助私募融資,天瑞水泥於2007-2010年完成了最大規模的產能擴張,並且成功實現水泥資產權益的跨境重組。在十號文約束下的跨境重組過程中,其最關鍵的收購動作大有打「法律擦邊球」之嫌疑。

  

  長袖善舞,國有水泥資產入囊

  

  天瑞水泥的招股書上,其水泥業務的起始時間是2000年,「我們成立天瑞水泥,並在河南省開始經營水泥業務」。其實,李留法真正開始涉足水泥業,應該由此再往前追溯6年,即1994年。

  

  天瑞水泥的「史前史」,招股書並無提及,僅有媒體上一些零星的記錄可供佐證。

  

  1994年3月,李留法出資承包了汝州市白雲山水泥廠,並且投資擴建了2條水泥生產線,將產能從6.8萬噸提高到了30萬噸。接下來的兩年盈利,令李留法初嘗水泥業的甜頭。

  

  1997年,李留法接管了由平頂山市在魯山縣設立的扶貧項目—平頂山市特種水泥廠,兩年後企業扭虧為盈。

  

  1998年,李留法出資收購了已經倒閉的魯山縣梁窪鎮白色水泥廠,並且投資興建了3條10萬噸級的水泥生產線。

  

  1999年,李留法開始洽購經營不善的汝州市磊裕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在當地稱得上大型的國有企業,年產水泥80萬噸。同年11月,李留法成功以租售結合的方式對該企業進行改制。

  

  這些承包、收購而來的國有/集體水泥企業,成為了天瑞集團水泥業務最早的家底。2000年9月28日,以這些家底作為基本資產,李留法組建了天瑞集團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天瑞水泥的註冊資本為500萬元,由天瑞集團全資擁有的天瑞鑄造持股90%,剩餘10%由李留法的胞弟李法伸持有(圖1)。

  

 

  李留法早期所收購的國有水泥資產,其估值、價格如何,已無詳細的公開資料可供查詢,但這些收購中應當少不了各方的博弈,天瑞收購國有汝州市焦化廠過程中的風波,可以提供一個腳註。

  

  據《人民法院報》2003年6月25日報導,為爭搶一家行將破產的國有企業—汝州市焦化廠,當地兩家最具實力的民營企業上演了一場「武鬥」,參與的其中一方便是李留法的天瑞集團。

  

  據該報導,汝州市焦化廠因為經營不善,汝州市焦化集團便將其承包給了當地民營企業汝州市天澤焦化有限公司,時間為2001年1月20日至2003年1月20日。後來該公司董事長王根法與汝州市焦化集團總經理私下續簽了5年的承包合同,但焦化集團官方不承認該份續簽合同,另行與天瑞集團簽訂了正式的承包合同。因天澤焦化公司拒絕交出所承包的國營資產,於是發生了「奪廠武鬥」事件。最終李留法勝出,並於2004年正式收購了汝州市焦化廠。

  

  天瑞水泥成立之後所進行的一些國有資產收購行動,則多處顯露出野蠻成長甚至違規運作的痕跡。天瑞水泥的招股書顯示,其在收購周口水泥、鄭州天瑞兩家公司涉及相關國有股權的過程中,僅僅按照註冊資本進行收購,並完成工商變更。這些股權轉讓未取得的批文及相關文件包括:資產評估報告、省級或以上國資委的批文、產權交易所就國有產權轉讓發出的確認函。其招股書中自認:「該等股權轉讓並無經過類似交易一般必須進行的資產估值或公開競投程序,因此,該等股權轉讓可能會面對被相關法院取消或撤回的風險。」

  

  通過收購國有資產及新建水泥項目,天瑞水泥的業務逐漸在河南省境內鋪開。

  

  擴張佈局,尋求KKR私募融資

  

  根據水泥行業的規律,一個水泥生產點的運輸覆蓋半徑一般為200公里,如果超出該距離,則運輸成本將把毛利吞噬殆盡。這種特徵,使得水泥企業容易形成區域性強勢,而一個地方性的水泥品牌要走向全國,就必須跨出本地,在不同的地方分設子公司及生產線。

  

  2004年以前,天瑞水泥主要在河南境內佈局,在豫東、豫北、豫南、豫中等地區,通過收購或者新設投資的方式設立了一系列控股、參股子公司,這種網狀結構的生產基地,使得其產品基本可以輻射到全省大部分地區。2005年之後,天瑞水泥開始走出河南,首站選擇在遼寧佈局,分別在遼東的大連、營口和遼中的遼陽設立子公司。

  

  2006年,天瑞水泥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毛利率約為30%。隨著天瑞水泥逐步走向全國佈局以及產能的不斷擴張,其現金流始終處於緊繃狀態,在銀行貸款之外,天瑞水泥開始尋求私募融資。

  

  2007年上半年,天瑞水泥先後獲得美國PE巨頭KKR、國際金融公司總計1.26億美元的投資,其中KKR出資1.15億美元、國際金融公司出資1100萬美元。天瑞水泥是KKR在中國的第一個投資項目。此次投資完成之後,天瑞集團持有天瑞水泥52.8%股權,KKR持有43.2%,國際金融公司持有4%(圖2),天瑞水泥由此變身成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除了股權融資之外,天瑞水泥同時還獲得約3億美元的巨額銀團貸款,其中國際金融公司貸出5000萬美元,摩根大通貸出約2.5億美元。

  

 

  在私募資本入股之前,天瑞集團先期對其旗下的水泥業務進行了系列股權重組:首先是將天瑞水泥的股權從關聯人手上收回,使其變成了天瑞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其次是以天瑞水泥作為所有水泥業務的控股平台,天瑞集團此前所持有的水泥子公司權益全部轉讓給天瑞水泥;再次是將各地水泥業務中關聯人、非關聯人所持有的權益,由天瑞水泥統統進行回購。幾個步驟完成之後,「天瑞集團持股天瑞水泥、天瑞水泥持股各地水泥項目公司」的格局最終形成。

  

  KKR在中國的首單投資選擇在水泥業,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帶動水泥行業快速崛起的判斷,水泥業當時的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而且,當時中國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低,前十大生產廠商市場佔有率不到20%,行業併購整合趨勢不可避免。KKR看中天瑞水泥,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是,天瑞水泥剛剛成為國家發改委重點支持的12家水泥企業之一,而且還是華中地區唯一被支持的民營水泥企業。

  

  2008年,天瑞水泥繼續獲得第二輪合計8252萬美元私募股權融資,其中摩根大通投資7269萬美元獲得10.03%股權,KKR繼續跟投914萬美元,國際金融公司跟投69萬美元(圖3)。

  

 

  吸收這些國際知名基金的資金後,資金充裕的天瑞水泥處於持續擴張中,在河南的南召、許昌、光山、鄭州(榮陽)、寧陵,遼寧的遼陽、營口,安徽蕭縣以及天津獨資設立子公司。截至上市前夕,天瑞水泥在全國共擁有17家全資子公司以及天津水泥60%的股權。

  

  KKR等PE對天瑞水泥的投資,一如所有國際主流的財務投資方式,PE方享有派駐董事、優先受讓權、領售權、強制回售權等一系列優先權。但奇怪的是,天瑞水泥的私募融資,並沒有按照慣例在吸收外資PE之前將紅籌架構搭建好,然後由PE將資金投入到離岸控股公司,以便於日後的境外上市,而是將資金直接注入內資公司天瑞水泥。究其背後的原因,大概是受制於商務部《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俗稱「十號文」)的生效,無法即刻搭建紅籌架構。

  

重組「越獄」,大跨度突破十號文

  

  按照通常的紅籌架構,李留法需要在境外先設立離岸公司,再通過離岸公司返程收購境內的天瑞水泥,將其變更為外商獨資企業,然後境外PE將資金投入到離岸公司,離岸公司再增資注入境內的天瑞水泥。

  

  但由於2006年9月8日十號文的生效,阻礙了天瑞水泥紅籌架構的搭建。十號文第11條規定如下:境內公司、企業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設立或控制的公司名義,併購與其有關聯關係的境內公司,應報商務部審批。當事人不得以外商投資企業境內投資或其他方式,規避前述要求。

  

  根據這條規定,李留法在境外設立離岸公司之後,利用離岸公司收購境內的天瑞水泥時,需要報商務部審批通過方可。但實際上,商務部並未審批過該類「關聯併購」事項,也沒有頒佈過具體的審批實施細則。所以受限於十號文,2007年天瑞水泥私募融資時搭建紅籌架構基本不可能。換句話說,PE的資金無法通過紅籌架構的方式注入進來,而只能直接投入到天瑞水泥,將其變更成中外合資企業。

  

  天瑞水泥突破十號文,完成紅籌架構的搭建,是在私募融資數年之後進行的。而且,其日後搭建紅籌架構時,突破十號文的幅度之大,可謂空前。

  

  天瑞水泥正式著手跨境重組搭建紅籌架構,是在上市前夕的2010-2011年。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期間,一個在李留法及其子李玄煜共同控制下的完整離岸控股架構被搭建起來,控制結構的最底層為香港天瑞(圖4右上側)。

  

  2011年4月2日,天瑞水泥正式進行紅籌架構的最後一步—跨境收購境內的水泥業務權益(圖4)。

  

 

  天瑞集團、KKR、摩根大通、Wan Qi(萬祺,2010年入股)作為天瑞水泥的股東,分別與天瑞(香港)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各自持有的天瑞水泥轉讓給天瑞(香港)。其中,收購天瑞集團所持的股權,由天瑞(香港)以現金代價8743萬美元支付;收購KKR等財務投資人所持有的合計52.5%股權,由天瑞水泥(開曼)合計發行52.5萬股股票,分別按比例予以支付。天瑞集團拿到該筆款項之後,李家父子於2011年5月31日將該筆資金轉移至境外,並用於認購天瑞水泥(開曼)所增發的47.5萬股股份。至此,天瑞水泥的紅籌架構徹底完成(圖5)。

  

 

  此次天瑞(香港)對天瑞水泥的跨境收購,雖然最終成功完成「越獄」,但業界對其存有兩個爭議點。

  

  其一,天瑞(香港)收購天瑞集團所持天瑞水泥47.5%股權,有規避十號文之嫌。因為該併購交易的境內境外都是同一實際控制人,屬於典型「左手倒右手」的關聯併購,按照十號文之規定應向商務部報批。但天瑞水泥並未報批,僅僅是獲得河南省商務廳的批文(2011年4月8日獲得)。

  

  對此,天瑞水泥的中國法律顧問給出的解釋是:「鑑於天瑞水泥自2007年起成為外商投資企業,按照併購規定(即十號文)的定義,天瑞集團將其正式持有的天瑞水泥47.5%股權轉讓予天瑞(香港)的法律性質為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轉讓,而並非內資企業的股權轉讓。因此,收購天瑞水泥47.5%股權並不受併購規定所限,唯須遵守《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

  

  2008年商務部曾出台一份《外商投資商業等企業准入管理指引手冊》(下稱「指引手冊」)的文件,其中規定:「已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方向外方轉讓股權,不參照併購規定(即十號文)。不論中外方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係,也不論外方是原有股東還是新進投資者。併購的標的公司只包括內資企業。」換句話說,只要是「已有合資企業」,其紅籌架構的跨境重組是不需要按十號文去商務部審批的。

  

  問題是,「已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究竟該怎麼界定,「指引手冊」並未說明。按照法律界達成共識的法理理解:十號文生效前就已經是中外合資企業的,其紅籌架構的跨境關聯併購不受十號文約束,但是十號文生效之後變更成中外合資企業的,其紅籌架構的跨境關聯併購則受十號文約束。

  

  天瑞水泥從純內資企業變更成中外合資企業的時間點,是2007年3月15日(即KKR首次入股天瑞水泥的時間點),此時十號文已經生效,所以說,天瑞水泥並非「指引手冊」中界定的「已有外商投資企業」,因而依然適用於十號文。

  

  由此看來,天瑞水泥法律顧問就跨境重組出具的法律意見,有「曲解條款」之嫌,表面「合規」,實為「規避」。

  

  其二,天瑞(香港)收購KKR等數家財務投資人所持的52.5%股權,其支付手段為股權支付,亦涉嫌違反十號文之規定。按照十號文第四章「外國投資者以股權作為支付手段併購境內公司」之規定,以股權支付收購同樣需要報商務部審批。但天瑞水泥依據前述理由,認為其整個跨境重組都不適用於十號文,換股收購同樣也無需向商務部報批了。

  

  天瑞水泥的跨境重組,對十號文的突破之大,前所未有,其樹立的「榜樣」日益為後來者所複製,十號文本身也在律師群體的大膽曲解中逐漸淪為「一紙空文」。

  

  大象起舞,小代價完成資產挪騰

  

  水泥是一個典型的重資產行業,而天瑞水泥又是規模在全國排進前十的水泥企業,無疑是一家大塊頭。根據天瑞水泥招股書披露的數據,截至IPO前夕,其淨資產為41.9億元。通常,要將如此巨大淨資產的企業權益搬出境外,即使借助過橋資金也需要一筆巨額的現金。但是,天瑞水泥卻僅僅依靠一筆8700萬美元的過橋貸款,即完成了這個大塊頭的「搬遷」。

  

  回顧前述跨境重組的兩個步驟,一個是換股收購KKR等財務投資人所持有的52.5%股權,由於是以股份支付,未花分文現金即將對應股權比例的約22億元淨資產搬出境外。天瑞集團持有的47.5%股權比例,對應的淨資產大約20億元,如果以現金收購的話,通常至少需要對等的金額完成收購。但天瑞(香港)只支付了8743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億元)即完成收購,大大少於20億元淨資產的規模,而且獲得了河南省商務廳的批准。

  

  8700餘萬美元的出價依據是什麼?招股書披露,天瑞水泥註冊資本是1.84億美元,47.5%股權比例對應的出資額正好就是8743萬美元。換句話說,天瑞(香港)的現金收購部分,是按照天瑞水泥的註冊資本口徑理定的。

  

  涉及外商投資的股權轉讓,不以淨資產評估,以註冊資本作價轉讓也可行?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壽雙表示:「之所以如此,恰好利用了天瑞水泥本身是中外合資企業這一優勢。因為《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外經貿法發[1997]第267號),對非涉及國有資產的股權變動,並未明確必須以淨資產定價。因此,實踐中以註冊資本定價,也能得到商務部門批准。」

  

  按照註冊資本收購,至少有兩個效果:其一,減輕了跨境重組中尋找巨額過橋資金的負擔,同時也減少了相應的利息支出;其二,避免了股權轉讓過程中淨資產高於註冊資本之溢價的所得稅支出。但這其中也存在被稅務機關視作「逃稅」的可能性。「稅務局是多次強調股權轉讓應當公允定價,否則可以進行納稅調整的,因此,平價轉讓的稅務風險,仍然不是不存在,但是否會引稅務局出手,就是各顯其能的事了。」李壽雙說。

  

  據招股書披露,8700餘萬美元的過橋資金由李氏父子持有的煜闊(BVI)自借得,用於認購天瑞水泥增發的股份,完成過橋收購之後,這筆錢又回到了李氏父子手裡(收購本身就是左手倒右手),李氏父子於2011年6月3日將該筆資金償還給借出方。

  

  無論手法多麼「擦邊球」,天瑞水泥總之最終實現了「鯉魚跳龍門」,李留法獲得了繼天元鋁業之後的第二個資本運作平台。而且,這是一個紅籌模式的資本平台,無論是從運作的自主性還是從募資的方便性來說,皆優於H股模式的天元鋁業。這是否是李留法拋棄天元鋁業這個「殼」的一個重要原因呢?

  

  天瑞旅遊與佛爭產?

  

  李留法涉足旅遊產業,借用了幫佛教大德釋延佛還願為跳板。

  

  釋延佛在佛教界大名鼎鼎,其同時兼任著嵩山大法王寺、廣東隱賢寺、云南普賢寺等11座寺院的方丈。據稱,李留法、李鳳孌夫婦1996年首次見到了釋延佛,之後皈依其門下成為俗家弟子。

 

  《鳳凰週刊》的報導稱,釋延佛曾表達一個願望,希望能建造一個擎天金佛立於群山之中。李留法獲悉之後,即表示願意資助師父完成夙願。大佛選址於河南省魯山縣的玉枕山,這裡曾是唐代密宗寺院佛泉寺的所在地。1997年,李留法開始出資重修佛泉寺,208米高的世界最高大佛也同時開工,據稱整個工程耗資12億元。

 

  佛泉寺建成之後,釋延佛率領眾弟子主持寺廟。此前釋延佛在寺廟修建上也多次得到實業界的資助,通常都是企業建好寺廟後,按照「企業不得操控寺院」的宗教政策,請釋延佛就任該寺主持,將寺廟無償交其管理,企業主成為「大功德主」。魯山大佛建成之後,作為宗教財產登記在佛泉寺名下,但之後卻發生了「和尚與富豪之間的爭產戰爭」。

 

  2007年5月,佛泉寺和天瑞集團簽署一份協議,規定佛像交寺院管理,佛泉寺負責出售景區門票,提取70%用於解決寺院補貼及大佛的維修,其餘30%用於補償天瑞集團,但實際上,收取門票的一直是天瑞旅遊而非佛泉寺。李留法名為捐建大佛,實為借此經營旅遊業。

 

  佛泉寺為了與天瑞集團爭奪管理權,僧人們甚至打出了「反對強制買門票」、「抗議企業操控宗教」、「抗議企業借佛斂財」等白色條幅。因為管理權的爭奪,釋延佛與李留法之間師徒生隙,其矛盾衝突最核心的原因便是雙方「七三分成」的利益分配約定未有落實。為此,河南省統戰部和宗教局不得不介入調解。

 

  而據一位在天瑞水泥工作了七八年的內部員工向《新財富》記者透露,李留法所謂的「捐建款」也並非全部由他本人或者天瑞支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向天瑞集團的內部員工、外部的供應商及經銷商「逼捐」的。

 

  該內部人士表示:「在2007、2008 年的時候,天瑞集團下達命令,讓集團旗下所有分公司員工、經銷商、供應商,只要有聯繫的、都必須強行捐錢。我們這些月工資2000塊的員工是隨意,別的經銷、供應大戶,都是強制金額。我們這兒一個給水泥廠供應編織袋的,被強行捐助3萬,如果供應商不捐,以後就不用他們的袋子。經銷商大概5-10萬,如果不捐助,以後就不能跟天瑞合作。供應編織袋的、粉煤灰的、運輸熟料的、礦粉的、石子的,各個區域的經銷代理商,自己算算......」

 

  作為對其說法的佐證,記者在某論壇找到一位自稱「劉志峰」的天瑞供應商發的帖子,帖子寫到:「2010年,我給河南天瑞集團供應水泥助磨劑,經過天瑞寧陵的供應商考核,順利成為合格供應商,但是在簽合同以前,他們規定必須給天瑞公司建的大佛捐款5萬。我沒有猶豫就捐款了,因為我也信佛覺得一個信佛的企業絕對是好企業。但是我錯了,捐款過後天瑞寧陵水泥公司讓我供應40噸水泥助磨劑,簽了合同,一年過去了一分錢都沒給付。期間天瑞寧陵老總、化驗室主任、生產廠長都收取我的好處費2萬餘元。40噸的貨款也就區區十三四萬。2011年3月7日天瑞公司單方面出了一份聲明,對我們的產品停止付款,供貨也停止。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是一分錢都沒給我,完全是以欺騙為目的。我在今年(2011年)7月份已經起訴天瑞寧陵水泥,他們一直以各種理由拒絕應訴。希望以後給這家企業打交道的供應商同仁們,一定要三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55

海螺水泥是價值投資的好生意嗎(一)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2641295
對於海螺水泥即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於二元曾經熱衷的投機,兩波大行情均有斬獲。而以價值投資的角度,海螺水泥還比較陌生。(價值投資:二元學習探討的是巴菲特和芒格體系下的價值投資,以為這個體系的基石是買股票就是擁有企業,投資者獲取的收益等同於企業優先股或是債券,來源於企業持續的自由現金流。護城河內的經濟特許權是確定企業未來自由現金)

基於投機,對於團隊的瞭解勝於海螺水泥的業務瞭解。二元有一個原則,相信責權利的對等,相信管理團隊的利益在上市公司股權中體現的越合理,小股東被惡意傷害的概率越小。

海螺水泥從披露資料上第一大股東是海螺集團,持股36.20%。海螺集團的51%股東是代表國資委的安徽投資集團,而49%股東為海螺創投。海螺創投為董事長等高管實際控制的代表員工出資的股東,另海創還在海螺水泥中直接持股5.41%,海創已經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第一大股東,即管理層應為實際控制人。這是作為價值投機者的二元所喜歡的因素。海螺水泥的管理層是中國乃至亞洲最為傑出的水泥業團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這是他們自身的價值體現。在此過程中,管理團隊如何實現了MBO,故事很長,有空再聊。

價值投資,首先甄別企業是否符合沃倫·巴菲特所要求的「好生意」。二元認為"好生意」大致理解為護城河內具有經濟特許權的生意。

護城河,巴老在佛羅里達大學的演講中這樣描述的:「很簡單,但絕不容易的生意。我可不想要對競爭者來說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個城牆,居中是價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負責的、能幹的人才來管理這個城堡。」水泥行業,很簡單,但絕對不容易,這已經成為一個巨象才能起舞的行業。經過幾年的行業重組,新進入者已經喪失了機會。國家的能耗、環保、產業調控,過剩產能體現的大中型水泥企業的最終將被巨型同行所吞噬、購併。海螺水泥的團隊經過十幾年的磨合,已是中國行業最優秀的團隊,符合巴老的看門人要求。

護城河的第一要素,巴老給出了「低成本」:「多數人都認為(各家公司的)服務基本上是相同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們的決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這就是我的護城河。」「低成本」是海螺水泥的殺手鐧,從一個200萬噸的水泥廠,18年壯大為熟料產能1.64 億噸,水泥產能1.8 億噸的亞洲第一。其低成本源於擁有優質石灰石和水運資源,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管理優勢大幅降低的能耗,兼併、改造、容納使企業借助資本在行業內快速壯大。

護城河的第二要素,巴老給出了「簡單」:「我要找到他們,就要從最簡單的產品裡找到那些傑出的企業。因為我沒法預料到10年以後,甲骨文,蓮花或微軟會發展成什麼樣。比爾.蓋茨是我碰到過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軟現在所處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還是對他們10年後的狀況無從知曉。同樣我對他們的競爭對手10年後的情形也一無所知。」「簡單」闡述的是生意模式的延續性,即消費者是否會隨著時間改變需求。巴老對於微軟的判斷14年後再看,無疑是準確的。移動終端的崛起,革了微軟的命。而水泥,無疑是簡單的生意,特別是對於中國,只要城市、設施還在建設,就需要水泥。

護城河的第三要素,巴老給出了「重置」:「給我10個億,我能對競爭對手有多少打擊?給我100個億,我對全世界的可口可樂的損失會有多大?我做不到,因為他們的生意穩如磐石。給我些錢,讓我去佔領其他領域,我卻總能找出辦法把事情做到。」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但當下的水泥市場的資金已退居二位,原材料、水運資源的獨佔性和粉磨、渠道的先發優勢,已給後來者重建無立足之地。新進入者必需通過行業兼併,而規模的先發優勢,是後來者無法通過錢可以建立的,高盛等外資的撤離是背書。

從護城河的角度,海螺水泥無疑是行業的王者,擁有的低成本、規模化先發優勢、優秀的管理團隊和理想的國有與管理層治理結構經過十幾年的運籌帷幄,已掘出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那海螺水泥具有"被喜愛、差異化、定價權"的經濟特許權嗎?二元持續研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531

【每日一黑馬】訂菜網:一個生鮮電商的範本 用鼠標+水泥去賣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98.html

【導讀】近來,生鮮電商領域可謂哀鴻遍野,前有創業公司優菜網的覆轍,後有永輝超市旗下半邊天的夭折。然而生鮮巨大市場空間的誘惑卻使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前仆後繼,而訂菜網便是其中的一家,這家初創公司試圖用「鼠標+水泥」的O2O模式切入生鮮市場,它能成嗎?

訂菜網,是一家位於蘇州的生鮮電商,由黑龍江人朱曉義創辦。朱,1998年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在五金公司美國史丹利工作3年後,於2004年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創業之旅,他創辦了一家批發五金、零配件的貿易型公司,一直運營至今。不過自詡對互聯網和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的朱並沒有滿足「貿易販子」的身份,2010年他進軍了自己豔羨已久的電商領域,創辦了一個網上商城遛遛屯。


在朱曉義的描述中,遛遛屯商城是一家和蘇州本地一家大型超市合作的O2O商城,遛遛屯負責該超市2000多種產品的線上銷售,而朱一度還曾開發SNS遊戲為該商城帶流量,不過遛遛屯發展的並不成功,2011年它遭遇了一些「小插曲」。

「和我一起做的朋友不想做了,他覺得太難做了。合作方把我們網站創意原封不動的搬了過去,自己開發了一個類似的網站,這個產品太容易被模仿了。」

「你不能跟大超市去做同質化的產品,因為這可能影響人家的線下生意,你一定要做有差異化的東西。」事後,朱曉義總結,2012年春天他開始考慮轉型的問題。而當年6月,脫胎於遛遛屯的的電商訂菜網(www.dingcai.com)便誕生了,這次朱選擇的合作方是便利型超市,選擇的領域是生鮮產品。

鼠標+水泥

在生鮮電商領域,物流配送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比如某個生鮮電商就曾自我解剖稱,「多個農場供貨,採購量小,物流成本高。」而進城後的配送成本會更高,朱曉義分析稱,30個訂單的話,如果按以前的成本核算,一個訂單物流配送成本就在二三十塊錢。而訂菜網則把這個成本降至每單1.5元錢,他的殺手鐧便是:便利店配送。

按照朱曉義的設計,當一個消費者在訂菜網上支付購買了一盒菜之後,訂單便會錄入系統中心,從唯一的第三方蔬菜基地調配相應的毛菜(未加工過的菜)進入附近的加工廠,在加工成半成品後開始了配送之旅。不過與許多生鮮電商直接送貨上門的物流不同,訂菜網選擇的是將菜送至離消費者居住地比較近的便利店,之後讓消費者自取。

「我一天花個200元租個冷藏車就可以將菜送30個合作的便利店,如果3000單的話,那我一輛車一天就200元的物流費,每單才幾分錢的物流費用,訂單越多,配送越有優勢。」

而便利店不僅降低了朱曉義的物流配送成本,也降低了倉儲成本,因為他總共只需向超市支付每盒菜幾毛錢的提成。不要小看這幾毛,因為對於一個便利店來說,每天有10盒菜,它就有收入幾塊錢,一個月就有上百元,而它付出的幾個小時的冷櫃空間。

網上買菜下班取菜

訂菜網目前的客戶群主要是上班族。作為客戶,你只要在網上支付購買,下班後去便利店的冷藏櫃中找到帶有自己名字的菜,到超市收銀台處的BMC機上就能完成自己的訂單。在朱的栩栩如生的描述中,BMC是一個特別神奇的東東,它外形類似於一個POS刷卡機,確切的說是基於POS刷卡機改裝而來,每台成本上千元,由訂菜網免費提供給便利店。有了這個機器之後,消費者可以直接刷一個感應卡,或者在上面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就能完成訂單,而這種便利也讓許多便利店樂於合作。

此外,訂菜網還提供了另外一種便利:售賣的多是半成品新鮮菜餚。比如說,它會賣包括五花肉、尖椒及蔥蒜在內的一盒製作農家小炒肉的食材,而不是單賣五花肉或者尖椒。而這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利潤添磚加瓦:一盒150g五花肉+200g尖椒售價在9元,其中的利潤可以想當然。

挑戰

「現在訂菜網的每天訂單不到一百個,PV每天大概在2000頁以上。」在朱曉義的介紹中,運營不到半年的訂菜網更像是一個小而美的試驗田,而只有10餘人的小創業團隊目前不計劃從事大規模的推廣活動,現在訂菜網所做的推廣是發傳單和電梯廣告之類的地推。

不過朱曉義的「野心」並不小,他想過進軍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不少人想找他合作。但是這種野心顯然面臨各種挑戰,而第一個挑戰便是怎麼培養消費者,「買菜的人不上網,上網的人不買菜」,這無疑是一個辣手的問題。而朱曉義給的答案是,淘寶和京東等巨頭也會花精力去培養消費者,「讓我自己去培養消費者,這種投入成本跟我現在的能力和體量不匹配。」

而另一個挑戰是怎麼避免被覆制,從技術和商業模式上來說,訂菜網並不具有很高的門檻,現在許多生鮮電商都開始嘗試這種「鼠標+水泥」式的模式。不過朱曉義本人對這個問題並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己包括農業方面的資源、電商的經驗以及對商品的把控都幫自己建立了各種壁壘。「多有一些狼來,才能開發這個廣大的草原,我這一隻狼開發草原可能活不了。」採訪結束前,朱說了這樣一句頗具意味的話,然而訂菜網能否從在群狼的廝殺中生存下來,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56

產能過剩對不同產業公司的影響(中間耐用品) 中間耐用品:鋼鐵、水泥、工程機械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28d5980101d2vf.html
中間耐用品行業是指其產品使用期長久,產品作為其他公司原料或工具的行業,如鋼鐵廠供應汽車板給汽車公司作為原料、供應建築材料給房地產做原料,水泥廠供應水泥給建築商作為原料,工程機械公司供應挖掘機給建築商作為工具。

鋼鐵業屬於資金密集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包括折舊的固定成本也非常高,一般通過產量提高來降低成本,產量越高,單位固定成本越低。鋼鐵產品屬於工業中間品,差異化程度相對來說並不大,只要能夠滿足強度、拉伸、尺寸、板形等功能需求即可,即使有些公司在一些產品上有技術和裝備優勢,也難以長期保持下去,因為這些技術和裝備都可以通過錢買到。

多數產品的競爭一般都經歷三個階段,分別為功能性競爭階段、便捷性競爭階段和價格競爭階段,鋼鐵業也不例外,並且不經歷便捷性競爭階段,直接從功能性競爭階段進入價格競爭階段。價格競爭主要依靠成本優勢,成本優勢會轉化為價格優勢,成本低的鋼鐵公司在其他鋼鐵廠虧損的時候能夠繼續產生利潤,並能夠藉機兼併。

鋼鐵行業一旦總產能過剩,絕大多數公司將處於尷尬境地。一方面,減少產量將導致單位固定成本上升,所以必須維持高產量,另一方面,生產越多虧損越多,最後會導致全行業虧損,直到長時間的虧損造成大部分公司無法負擔,一部分公司開始關閉破產,一部分公司會被兼併。

鋼鐵作為一種社會廣泛使用的基礎材料,其年需求量大約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加額成正比,鋼鐵線材主要用於建築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鋼鐵板材用於汽車、家電、機械等行業,鋼鐵厚板主要用於造船業。

當GDP快速增長時,年GDP增加量也處於上升趨勢,此時鋼鐵需求量也會上升,當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基礎設施、汽車、家電、機械等人均擁有量開始接近飽和,GDP增速開始變慢,年GDP增加量開始持平甚至下降,此時鋼鐵需求也會開始下降。

美國和日本的鋼鐵產量在1973年同時達到歷史高位,之後逐漸降低。美國在1973年的鋼鐵產量為1.36億噸,2009年為0.58億噸,下降了58%。日本在1973年的鋼鐵產量為1.19億噸,2009年為0.87億噸,下降了27%,日本鋼鐵產量下降較小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跟上了中國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腳步,避免了美國式的大規模企業破產重組。

美國鋼鐵需求量自1973年開始下降後,其國內鋼鐵公司陸續破產重組,幾乎所有鋼鐵公司從此一蹶不振,只有一家鋼鐵廠逆勢從一家小鋼廠成長為美國第二大鋼鐵公司,這家公司是紐柯鋼鐵。在70年代後,美國基本完成工業化,社會鋼鐵保有量達到一定水平,每年會產生大量廢鋼,如汽車報廢、舊建築、舊機器、舊家電等產生的廢鋼。紐柯鋼鐵抓住這個機會,以廢鋼為原料,採用短流程電爐煉鋼等新技術,製造成本遠低於傳統的長流程高爐煉鋼,逐步佔領市場,其之後30多年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約20%。

中國在2012年的鋼鐵產能約為10億噸,鋼鐵產量為7.17億噸,過剩產能約3億噸,造成全行業虧損,這個局面可能會持續相當長時間,也許10年也許20年。中國鋼鐵業的產能過剩背後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即是體制問題,國有企業主導著整個行業,國有企業管理層為了迎合政府的政績需要和自身的功績,不顧投資效益爭相擴大產能,地方政府和央企都有著自己的利益,最後導致現在的局面,並且誰也不會先投降尋求被合併,除非虧的資不抵債,這個調整的過程估計非常漫長。

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未出現類似紐柯鋼鐵的低成本鋼鐵製造廠,所以目前為止國內上市的鋼鐵公司都命運難測。寶鋼雖然有些技術和管理優勢,但受制於國企體制,並強行上馬湛江項目,加上生產成本難以降低,未來難有起色;沙鋼有體制和管理優勢,但在成本上沒有顯著差異。期待中國未來能夠出現像紐柯鋼鐵一樣的以廢鋼為原料的低成本鋼鐵廠。

水泥的屬性與鋼鐵類似,都是社會基礎原材料,但用途範圍比鋼鐵要小,水泥主要用於建築和基礎設施,其需求量與建築和基礎設施投資量成正比。一旦房地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增長,水泥的需求量也會停止增長。水泥由於在功能上差異小,難以取得功能上的競爭優勢,最後也是以成本作為主要市場競爭手段。由於水泥的運輸費用佔成本的比例較大,因此具有水路運輸優勢的公司具有相對的優勢。

工程機械作為一種建築工具,其需求量與建築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量成正比。以挖掘機為例,假設其使用壽命為10年,若今年的挖掘機數量已經能夠滿足社會需要,明年如果建築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不增加,那麼需要增加的挖掘機數量幾乎為零,除非少部分挖掘機的使用壽命到期報廢需要填補,因為今年的挖掘機在明年還能繼續使用。所以一旦遇上基礎設施投資停止增長或房地產調控造成地產投資增長放緩,工程機械行業的日子會非常難過。工程機械公司之間也主要依靠成本來建立競爭優勢,技術、資本等方面的優勢都會在一定時間內被別人追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10

水泥行業投資契機出現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以下內容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好好整理,亦沒有太多數據支持,是因為我沒有時間重新搜集
以下內容都是個人工作經驗歸納得出的總結,如需詳細數據,請自行查找驗證


水泥價格之前一直受產能過剩影響,這是2009年大谷基建後遺症,谷基建水泥需求大升,吸引大量人投資擴產能,政府又放手容許,後來才開始整頓~
經過幾年整頓,新增的產能已經大幅下降,行業周期已見底回升....



水泥企業收入是來自售價乘以銷量,銷量通常很穩定,因為中國水泥需求仍然高,多年來一直有增長...未來仍然會有增長,但不會如2009-2010年高增長
售價主要供需關係,需求=銷量,所以需求是平穩增長,供應就成了價格主要因素,只要供應低於需求,價就能升,睇以上價格走勢圖
2009年中,中央谷基建,但由設計,批復到動工,都要時間,估計約1年時間才到達用量高峰,2010年第2-3季價格才明顯急升,因需求急增
當水泥價大升,行業見有利可圖,即大加產能,建設亦需時,估計也是一年時間才建好生產線,供應2011年第3季大增,但建設高峰已過,需求已減,價格一直急跌
至2012年第2-3季才見底,雖然中央已大力淘汰,但亦需一年,2013第2-3季才回升,2014年下半年是我個人預測,價格有可能回跌,但對水泥企業影響不大

2013年下半年水泥企業盈利大升,因為價格回升這個原因,另外是因為煤價大跌,水泥生產成本之中,40%係來自煤(加熱),20%電力,20%原料,20%其他(折舊等)
電價係好少變動,而家水泥企業都會用餘熱發電,買電開支少左,原料都係石頭,價格變動少,煤價佔比最多,變動亦好大,是主要影響因素
煤價近一年跌得超癲,2013年每噸水泥煤價成本比2011年大減25%-30%,但由於水泥價格都跌到好癲,毛利率係跌
近年已經擴闊,所以水泥企業2014第1季盈利大增,全年都會盈利大增,以現時價格計,2014年預測市盈率已經低至歷史低位
盈利大升反而市盈率係歷史低位? 估值係咪好便宜? 要睇2015-2016年盈利會唔會大跌

但以我計算就算2015年煤價回升,水泥價跌,盈利可以只是跌15%左右,這是最壞情況
煤價會唔會升我也不肯定,因為我唔熟,所以我當佢升左先,水泥價我認為跌既機會不大
因為新增產能會大減,中央可能禁止新生產線申請,至2017年前可能都唔批,即係之後可能無新產能
但需求會受基建增加而增長,可以支持到價格,傳左好耐禁32.5級水泥生產應該就快出現
廠商要做42.5級,產能會減少,因為製作需時更長,42.5級是指水泥強度
真的實施,全國產能更可以出現同比下降,而42.5級價格是高過32.5級1x%,平均價會升,毛利率就應該差不多,或者高少少
所以盈利大跌機會唔高,少幅下跌就有可能

但近來我有新發現,是數家主要水泥企業現金流有改善
經營現金流一直都是正數,但由於資本開支大,每年都差不多將經營現金流入盡花於新生產線投資
今年經營現金流入10蚊,就拎10蚊去起新生產線...
但近幾年需求跌,水泥企業都少左投資新產能,另外政府唔批都起唔到太多
呢幾年資本開支都跌緊,但經營現金流仍然增長,因為煤價跌,盈利增加,經營現金流扣除資本開支之後,仲有錢剩
之前借落既借貸可以提早還,改善財務成本,將會對盈利有幫助,亦都可以改善資產負債

而且呢個趨勢可能會持續至2014年或2015年,整個行業都有很大改善
成個行業都比以前健康左,但估值竟然係低過以前
所以我認為呢個行業未來一年股價一定有唔錯升幅
現時股價低迷是值得投資的時機,但由於一直好低迷,難言已經見底
投資時請考慮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7

緩解過剩產能 東北三省逾百條水泥生產線停窯四個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85

QQ圖片20141201083405

東北三省12月1日起將實行水泥錯峰生產,103條水泥熟料生產線統一停窯,持續至明年3月31日止。這一消息是由中國水泥協會和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水泥協會共同在遼寧沈陽宣布的。

所謂水泥錯峰生產,是指為減少水泥窯煆燒和取暖用煤疊加對氣候環境的影響,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釆暖期內,水泥企業實行停窯、在春季采暖結束後開窯生產的運行機制。

這是繼新疆率先自11月1日起全區水泥企業實行錯峰生產後,我國又一重要水泥生產區域實行這一政策。此舉將對東北及京津地區減少霧霾、改善氣候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據了解,東北地區水泥產能的46%過剩,加上冬季施工量減少,水泥用量銳減,水泥企業的傳統方式是在冬季只生產水泥熟料進行儲存,到來年春季再粉磨水泥銷售,不僅占用大量企業資金,更加劇了冬季北方地區的空氣汙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數十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治理霧霾與化解水泥產能過剩並重,構建“北方四省一區(黑、吉、遼、冀、內蒙古)水泥與采暖錯峰生產”的運行機制。七八月份,工信部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調研組,赴北方四省一區調研深入了解情況,積極推進水泥錯峰生產在東北區域實施。隨後,東北三省的主管部門、水泥協會和水泥企業代表,經過充分協商決定從12月1日開始錯峰生產,各企業代表共同簽署《東北地區水泥行業冬季錯峰生產承諾書》,表示切實遵守限定的停窯時間,保證錯峰生產期間的職工權益。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說,實行水泥錯峰生產可大大減輕采暖期的環境壓力。據初步統計,華北、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每年冬季生產水泥熟料1.2億噸,如果能夠全面停下來,將減少煙氣排放7800億立方米,可明顯減輕和減少霧霾天氣。同時也節約水泥生產能源消耗,根據測算,每年冬季華北和東北地區熟料生產將消耗煤炭2000萬噸,如果全部改為夏季生產,將減少煤炭消耗400萬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64

海螺水泥簡析 老尼克

來源: http://xueqiu.com/5093084040/34951218

一、持股方式改革

2014年12月30日,公司公告擬通過改革持股方式,將安徽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海螺集團公司51%股權轉換為直接持有海螺水泥(600585)、海螺型材(000619)的股份。


綜合三家公司公告,改革持股減少海螺水泥的股東層級。方案如得以實施,將註銷當前控股股東海螺集團,由安徽投資和海螺創業直接持有海螺水泥股權。目前安徽投資和海螺創業(中國)分別在集團層面持有51%和49%的股權,集團持有海螺水泥36.78%的股權,海螺創業(安徽)持有海螺水泥5.41%的股權(其承諾僅有收益權,無投票權等),改革完成後安徽投資直接持有公司18.76%股權,海螺創業一致行為人合計持有23.43%;由於5.41%的股權僅有收益權,方案執行後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轉移。


部分券商預期“後續公司在國企改革方面仍有進一步的動作,或將通過國有股減持及海螺創業增持等方式實現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的變更。若通過後續改革措施,最終實現海螺創業控股上市公司,則有望在兩方面對上市公司形成利好:一、管理效率提升:公司不再受國有企業行政規定約束,職業經理人選聘、考核和管理層中長期的激勵機制將在民營企業內更為方便有效地執行;二、上市公司分紅率有望明顯提升。”

海螺創業是海螺水泥高管及多數員工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後,名義上安徽投資還是第一大股東,海螺創業已實際控制了海螺水泥。未來不排除進一步通過股權和資產整合,加強對海螺水泥的控制。

根據海螺水泥的公告“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進一步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和激發企業活力,根據統一部署,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安徽省改革重組的試點企業之一,擬進行改革重組。海螺集團表示,公司改革重組將按照依法合規、分步實施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實施,相關安排尚需進一步研究細化,以及履行相關審批程序。”

二、市盈率處於歷史地位

2005-2014年公司市盈率情況如下:


如上圖,過去十年最低市盈率為6.40,最高約為77倍,目前為9.7倍。假設其他情況不變,如果最差回到歷史低點,則股價下降34%,如果股價上升至歷史平均值21倍,則股價翻番,如果上升至2006年或2009年的小高點34倍,則將上漲約250%。上漲的空間遠大於下跌的空間。

另外與國外的水泥巨頭相比較,拉法基等公司過去20年的平均市盈率為14倍左右,目前海螺的市盈率也處於低位。

與H股比較,12月31日海螺水泥A股價格為22.08元, H股為29.05元,折合人民幣23.21,A股尚折價4.87%。

三、行業龍頭、逆勢增長

除中國建材是多家企業拼湊的產能外,海螺水泥是目前國內產能最大的水泥企業。海螺水泥的收入和利潤在2012年達到谷底後快速回升,在整體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收入利潤已達到歷史較高水平。

公司的收益來自於其良好的成本控制和資產周轉能力,與同行業相比較,其毛利率較高、營運資金周轉速度快、資產負債率低,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其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2014年公司毛利率回升到33-35%,凈利潤較2013年上漲約50%,其每噸毛利較行業其他公司約高30元。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加大並購力度,2014年海螺水泥資本支出大幅增加,收購了雲峰水泥等4 家公司股權,其新增的產能主要處於我國西北部地區。

而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嚴禁新增水泥產能,行業其他企業目前產業利用率嚴重不足,而未來幾年我國還需要投資來穩定經濟,因此未來水泥行業更惡化的可能性較小。

四、其他

2013年和2014年,海螺水泥的新增產業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在東南亞多國有建設新廠的規劃,剛好符合“一路一帶”的概念。

另外,持有冀東水泥和青松建化兩家區域型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權均在20%以上,如果隨著國企改革,真正能夠實現對兩家公司的控制及改革,對公司股價來說會有額外的收益。

五、後續整合

本次公告的只是框架,具體整合還未確定,從避稅的角度講,將海螺集團的資產進行分立的可能性較大。沒有查到海螺集團都有哪些資產,似乎沒有太多能註入海螺水泥的,估計大部分都將註入海螺創業。之後海螺創業有可能會為了實現對海螺水泥並表而進一步增持成為表決權第一的大股東(前提是國資委同意,如果是未來繼續增持的話,可能會暫時對股價進行壓制)。另外,海螺創業與海螺水泥的關聯交易較多,從規範的角度,也可能將相關資產註入海螺水泥,同時增加海螺創業的股權比例。

結論:

1、今年股價上漲,但市盈率僅小漲,處於歷史地位,上漲的收益遠大於下跌的風險。

2、股權轉讓後,由間接(49%的小股東)持有轉變為直接持股的第一大股東,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資產重組動作。管理層可以從股價上漲中直接受益。

3、國企重組、行業並購、一路一帶概念可能會帶來額外的收益。



僅憑結論第一點就值得買入,後面幾點點如能實現則是白送的收益。

風險:本次股權重組失敗,被安徽國資委否決,則有可能會對公司股價造成沖擊。

另外,如有港股可考慮買入海螺創業(00586),該公司主業為垃圾處理、焚燒發電和節能建材。按12月31日的價格算,其市值為303億港元,折合人民幣242億元,而其持有的海螺水泥股權就值288億元人民幣,折價約16%(而海螺水泥H股00941.hk自己還溢價5%),且還沒有考慮海螺創業自身的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74

海螺水泥的比较分析 唐鹏

http://xueqiu.com/7348273331/42815584

1、  财务指标的简单遴选

选取水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5家上市公司做比较。一个公司的优势是在和同行业公司比较中体现的。再者,投资收益最终需要依靠公司不断的收益增长来体现,所以,我们以2014年数据为基础,剔除了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公司,比较净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具体如下:



可以看出,海螺水泥和塔牌集团明显要好于其他公司。

水泥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了解了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率,我们还需要了解公司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绝对值大小。规模优势在同质化产品竞争中是重要的优势,规模主要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的绝对值上。



从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看,塔牌和海螺相差较大。同时,我们知道毛利率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海螺在产销规模如此的大的情况下,还能做到33.16%的毛利率,非常出色。这一点在同质化产品竞争,销售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优势特别明显。

虽然产品毛利率较高,但最终投资者考虑的净利润、每股收益等直接关系股价的指标。而要有良好的净利润率,期间费用是考量一个产销规模巨大的公司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明细如下:



在此,我们看到又是海螺水泥和塔牌集团优势明显。海螺更胜一筹的原因在于海螺体量较大,管理控制的幅度和难度都较塔牌要增加许多。

众所周知,水泥属于过剩行业,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要求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坚决遏制盲目扩张,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同时,水泥的需求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其景气波动体现出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房地产投资也持续不景气,所以,我们需要考量水泥行业的抗系统风险的能力。选取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2个指标。




    海螺水泥和塔牌集团胜出,塔牌的抗风险能力较好一些。这也表明,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对这两个公司影响有限。

最后,需要考量在解除风险因素后,海螺水泥会有什么样的增长或者发展,还是以2014年数据为例考察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长幅度。



可以看出,海螺、塔牌、万年青,成长性都还不错。同样的,考量绝对值后,我们觉得海螺的成长性殊为不易。

通过以上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海螺水泥、塔牌集团在这5家公司中脱颖而出,而这5家公司是水泥行业众多上市公司中相对优秀者。

但是,在未来他们会有什么的经营策略,如何持续的发挥竞争优势,以及管理层是否值得信赖,这些都是我们选择一个公司需要考虑的。财务数据更多的体现的是过去和现在,投资则更需要着眼于未来。

2、  定性分析

1)、竞争战略

公司能否持续的保持竞争优势是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持续的竞争优势,产生持续的利润和现金流,最终推动股价的持续上涨。

水泥行业的特点:同质化、销售半径小、环保压力大;量重价低,生产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按照波特的理论,竞争战略分3种:低成本、差异化、细分市场。同质化的产品,胜出者必然是低成本经营者。海螺和塔牌比较如下:




   可以看出,两个公司的吨单位成本都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绝对值上比较,海螺优势较为突出。这点从上一节的毛利率指标也得到了验证,海螺的成本优势胜出塔牌。

我们进一步了解海螺的优势来源。

首先,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主要原材料石灰石、粘土等分布在海螺公司附近,而且品位高、储量大、运距短。主要生产基地宁国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铜陵海螺已取得了安徽省地质矿产局授予矿石开采权许可证,探明储量石灰石分别为1.35亿吨、7200万吨和7.7亿吨,可供开采均在50年以上。这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资源优势。
    其次,海螺通过长江水运取得运输的价格优势,因为其在长江边建厂,就近获取丰富石灰石资源。

再次,就是规模优势。海螺通过深化和大型煤炭集团的合作,发挥规模采购优势。同时与大型电力公司合作,以直供电采购方式降低电力成本。煤炭和电力约占水泥总成本的60%。海螺通过自身庞大的采购规模和特殊方式,有效降低了煤炭和电力的成本,拉开了与对手的差距。

第四,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采用国产余热发电设备,吨熟料发电量32吨,可降低熟料生产成本13.8元,全年成本节约空间为2000万元左右。海螺水泥通过引进日本川崎公司的余热发电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高于国内设备。

以上这些因素系统性的发挥合力,降低了海螺的吨单位成本,保持了竞争优势。

2)、发展战略

覆盖全国,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步伐。




尤其是两广和西北区域,2014年销售增长率达到25.11%和24.65%。而两广和甘肃、陕西等地,分别都有区域的强势品牌。2014年,公司又收购了湖南云峰、邵阳云峰、水城海螺、昆明宏熙、湖南国产实业等5家水泥企业。海螺水泥正在形成全国市场联网的态势,而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同时我们看到塔牌局限于区域市场,公司的战略似乎也是巩固保持区域优势,基本上采取“守势”,而海螺已经进入到了塔牌的家门口。

国际化步伐

2014年,海螺水泥印尼南加海螺一期3200t/d熟料生产线顺利投产;印尼孔雀港粉磨站、马诺斯、西巴布亚等水泥项目有序推进。缅甸皎施水泥项目BOT合作协议签署,5000t/d熟料生产线正式开工。同时积极对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水泥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国际化的推进符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

3、  催化因素

2014年12月30日,公司公告拟通过改革持股方式,将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海螺集团公司51%股权转换为直接持有海螺水泥(600585)、海螺型材(000619)的股份。方案如得以实施,将注销当前控股股东海螺集团,由安徽投资和海螺创业直接持有海螺水泥股权。目前安徽投资和海螺创业(中国)分别在集团层面持有51%和49%的股权,集团持有海螺水泥36.78%的股权,海螺创业(安徽)持有海螺水泥5.41%的股权(仅有收益权,无投票权等),改革完成后安徽投资直接持有公司18.76%股权,海螺创业一致行为人合计持有23.43%;由于5.41%的股权仅有收益权,方案执行后实际控制人未发生转移。

在目前国家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大背景下,这则公告专递的信息,耐人寻味。个人预计公司在国企改革方面仍有进一步的动作,或将通过国有股减持及海螺创业增持等方式实现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个人认为,这个只是时间的问题。在保持持续良好的业绩前提下,持股等待也不是难事。
4、价格及市盈率比较



备注:以上市盈率和股票价格数据取自2015年4月3日

5家企业每股收益质量都较好,绝对值上,海螺拉开了与其他公司的差距。

5、  简单的宏观经济因素

1)、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放缓,水泥市场下行压力大

2)、中央为稳增长,将会加大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及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加快“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实施。

3)、供给层面,严格控制行业新增产能,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投资不断下降;随着新的环保标准的推行,行业兼并重组将加快,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

综述,行业供给将得到适度压缩,为稳增长,需求将会持续得到改善。

6、  结论

海螺是个好的公司,实施的全国覆盖和国际化战略也有较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又具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催化因素。

目前的价格23.01元,市盈率为11.12,个人预计在目前的宏观经济背景及行业情况下,海螺保持目前的销售和盈利情况是可以预期的。如果国际化步伐快的话,盈利保持增长的几率是较大的。同时,又有适当的催化因素,加之从未来较长期间看,股市持续走牛的因素较大,所以个人认为海螺水泥目前的价格买,长期盈利的概率非常大,而亏损的机会很小。

而塔牌因为体量原因,和其固守区域市场的策略,又有较高的吨单位成本,个人认为是其成长性是需要进一步确认的。

个人认为投资行业龙头,大众化公司,各方面来看,风险要小的多,所以认为,目前的价格,海螺就可介入,长期来看,盈利非常有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