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38.html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財網 薛皎 2015-05-15 13:16:00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對於我國經濟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存在三大誤區——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放慢經濟增速、把投資等同於產能過剩以及認為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5月14日,林毅夫在參加由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論壇時說道。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誤區一:有質量的增長=放慢經濟增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環境壓力增大,霧霾問題突出。林毅夫指出,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認識,大家認為霧霾這麽嚴重,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太快,因為過去增長不講求質量,用高速度犧牲了增長的質量,所以現在要有質量的增長,把增長速度降下來。

對於這一說法,林毅夫認為,環境壓力的增加跟經濟的發展確實相關,但是跟增長速度本身可能並不直接相關。

舉例而言,一個最好的對比是中國與印度。1979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當時計價為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中國高出25%。而2014年時,根據IMF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是7572美元,印度是1628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

“過去這36年,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為9.7%,印度每年的增長是5.7%,明顯比我們慢,但並沒有看到他們經濟發展的質量比我們好。從各種指標來看,印度的霧霾比中國還嚴重,所以說中國的霧霾與高經濟增速並無必然聯系。”林毅夫說道。

通常,一個國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以及高收入階段。林毅夫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目前處於第二階段,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導致了環境壓力的增加。

當國家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例如德國、英國、美國等都曾經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為制造業階段生產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只有盡快進入高收入階段,產業結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才能更好的改善環境。

“不可能說我只要每天都有APEC藍,其他都不要。如果降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只會使我們在制造業階段停留的時間更長。我們應該在可以發展的前提之下,盡量快速的發展。”林毅夫說道。

誤區二:投資=產能過剩

“很多人把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歸結為發展模式錯誤,指出我們過去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所以現在要轉變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認為這個轉變要適時而為。我並不反對消費的重要性,但是以消費拉動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毅夫說道:“如果收入水平沒有持續提高卻一味鼓勵消費,只會減少儲蓄增加借貸,發達國家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消費過度造成的。“

因此,林毅夫認為,要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長,而只有通過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才能使勞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費。但他同時強調,只有有效的投資,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如果繼續投資於過剩產業,毫無疑問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是投資於產業升級、完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方面,這樣的投資怎麽會過剩呢?“

誤區三:政府不應該做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低

目前部分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不應該用積極的財政對策,應該讓市場自己調節。並且指出,2008年以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一般都比產業投資回報率低,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

對於這一觀點,林毅夫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的產業投資在投資回報周期、折舊率方面都不同;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多是外部性、社會性的收益,這不是產業投資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民營經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回報率低,不願投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不投資,只會讓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瓶頸,影響經濟發展。”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其實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好時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4年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可以用財政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可以啟動需求,創造穩定就業;長期來看,可以給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發現國內學界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的投資回報低,所以不應該政府來做。我認為這是誤區。我們仍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和投資的機會。”林毅夫說道。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5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38.html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財網 薛皎 2015-05-15 13:16:00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對於我國經濟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存在三大誤區——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放慢經濟增速、把投資等同於產能過剩以及認為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5月14日,林毅夫在參加由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論壇時說道。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誤區一:有質量的增長=放慢經濟增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環境壓力增大,霧霾問題突出。林毅夫指出,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認識,大家認為霧霾這麽嚴重,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太快,因為過去增長不講求質量,用高速度犧牲了增長的質量,所以現在要有質量的增長,把增長速度降下來。

對於這一說法,林毅夫認為,環境壓力的增加跟經濟的發展確實相關,但是跟增長速度本身可能並不直接相關。

舉例而言,一個最好的對比是中國與印度。1979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當時計價為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中國高出25%。而2014年時,根據IMF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是7572美元,印度是1628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

“過去這36年,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為9.7%,印度每年的增長是5.7%,明顯比我們慢,但並沒有看到他們經濟發展的質量比我們好。從各種指標來看,印度的霧霾比中國還嚴重,所以說中國的霧霾與高經濟增速並無必然聯系。”林毅夫說道。

通常,一個國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以及高收入階段。林毅夫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目前處於第二階段,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導致了環境壓力的增加。

當國家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例如德國、英國、美國等都曾經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為制造業階段生產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只有盡快進入高收入階段,產業結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才能更好的改善環境。

“不可能說我只要每天都有APEC藍,其他都不要。如果降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只會使我們在制造業階段停留的時間更長。我們應該在可以發展的前提之下,盡量快速的發展。”林毅夫說道。

誤區二:投資=產能過剩

“很多人把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歸結為發展模式錯誤,指出我們過去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所以現在要轉變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認為這個轉變要適時而為。我並不反對消費的重要性,但是以消費拉動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毅夫說道:“如果收入水平沒有持續提高卻一味鼓勵消費,只會減少儲蓄增加借貸,發達國家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消費過度造成的。“

因此,林毅夫認為,要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長,而只有通過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才能使勞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費。但他同時強調,只有有效的投資,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如果繼續投資於過剩產業,毫無疑問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是投資於產業升級、完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方面,這樣的投資怎麽會過剩呢?“

誤區三:政府不應該做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低

目前部分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不應該用積極的財政對策,應該讓市場自己調節。並且指出,2008年以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一般都比產業投資回報率低,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

對於這一觀點,林毅夫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的產業投資在投資回報周期、折舊率方面都不同;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多是外部性、社會性的收益,這不是產業投資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民營經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回報率低,不願投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不投資,只會讓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瓶頸,影響經濟發展。”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其實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好時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4年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可以用財政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可以啟動需求,創造穩定就業;長期來看,可以給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發現國內學界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的投資回報低,所以不應該政府來做。我認為這是誤區。我們仍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和投資的機會。”林毅夫說道。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8

能源互聯網幹貨:產業鏈投資機遇全梳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01

能源互聯網幹貨:產業鏈投資機遇全梳理
作者:李少君


核心觀點與邏輯大風已強勢襲來,錢袋已備好,哪投?如果說前兩篇系列報告回答了能源互聯網是什麽,那麽本篇報告將只解決一個問題——能源互聯網的投資機遇在何方。

一、觀背景:能源互聯網站上風口
首先回顧能源互聯網究竟為何站上風口?
1)起源:第三次工業革命。2)動因:化石能源弊端凸顯,可再生能源煥發生機。3)趨勢:信息互聯、能源互聯、信息能源互聯“三步走”。4)條件: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市場、大數據分析、能源傳輸。5)催化:十萬億大市場,政策預期升溫。

二、尋布局:三類企業觸網能源互聯網
1)基礎設施類:分布式微電網、特高壓及能源路由器、儲能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
2)電子信息類:大數據分析及配電網自動化。
3)能源服務類:售電平臺與電力服務商。

三、掘機遇:兩大投資主線

1)一看核心技術深耕細作:儲能+新能源汽車!
技術上,儲能無疑是新興技術中最有望實現進一步突破的領域;
效益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效益高,投資少,儲能作為新領域,成長潛力足。

2)二看轉型期戰略布局:看三點!
電力電子零部件制造轉型新能源、能源設施建造轉型能源服務、細分產業專業化龍頭轉型產業鏈跨領域多維布局。
本篇是“能源互聯網”系列報告之四,我們隨後會陸續發布更多主題報告,敬請關註。
能源互聯網系列報告之一《能源觸網,看分布式發電完美逆襲》
能源互聯網系列報告之二《風起於青萍之末:能源互聯網》
能源互聯網報告之三《打響能源互聯網革命第一槍:儲能》

風險提示:政策推行速度不及預期,部分上市公司面臨業績下滑風險。
能源互聯網大風已強勢襲來,錢袋已備好,投什麽,怎麽投是個問題。如果說前三篇系列報告著重分析能源互聯網及其細分領域是什麽,這篇我們就只解決一個問題——投資機遇在何方!

觀背景:能源互聯網站上風口
在《風起於青萍之末:能源互聯網!》、《打響能源互聯網革命第一槍:儲能!》兩份報告中,我們已詳細描繪了能源互聯網發展之圖景。細數投資機遇之前,我們先回溯一下能源互聯網究竟是如何站上風口。

起源:第三次工業革命。能源互聯網起源於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微電網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互聯網技術為四大要點,其內涵為信息能源系統的一體化。

動因:傳統能源弊端突出,新能源優勢顯現。能源互聯網發展之動因在於我國化石能源匱乏但消耗量大,傳統能源結構環境汙染嚴重,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廣,電力發展潛能巨大以及政策利好頻發。

趨勢:戰略布局“三步走”,發展模式實現衍生與突破相結合。能源互聯網整體發展圖景主要分“三步走”,即信息互聯、能源互聯、信息能源一體化。目前,在發展階段上,我國剛剛起步,主攻方向為信息互聯及電力交易市場建設。在發展模式上,國內能源互聯網布局則采取衍生與突破結合,既基於原有大電網接入可再生能源,同時註重分布式微電網的建設。

條件:端建設、市場自由化、數據分析技術、能源雙向傳輸。未來能源互聯網發展所需條件將主要有四點,端建設還看用戶側分布式微電網發展及儲能技術突破;市場放開還看電價市場化機制改革;信息處理分析還看雲計算;能源傳輸則看特高壓及能源路由器。

市場估計:十萬億大市場。市場規模巨大,根據現有數據測算,預計2020年輸配側與用戶側兩端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0萬億。

政策預期:政策利好預期頻頻落地,風口下順勢疾飛。補貼預計主攻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即將出臺的頂層設計預計主攻分布式微電網尤其是用戶側建設及技術研發;電力交易市場自由化改革已成定局,政策熱度將會進一步升溫。

尋布局:三類企業攜手打造能源互聯網入口

根據能源互聯網的結構,基礎設施、電子信息、電力服務三類企業應運而生。能源互聯網內涵即信息能源系統一體化,主要指在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前提下,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並網、微電網建設、儲能及能源路由器等設施的研發突破為基礎,大數據分析、雲計算、配電網自動化等電子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的能源及信息在輸配側與用戶側的雙向流動。因此從能源互聯網的結構來看,產業鏈布局主要涉及三類企業------基礎設施類(分布式微電網、儲能設備、特高壓及能源路由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電子信息類(大數據分析、雲計算、配電網自動化)、能源服務類(電力交易平臺、電力服務)。

(一)基礎設施類
1.分布式新能源電站及微電網建設

分布式微電網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微電網。分布式微電網即指以光伏電站、風電站以及區域小型電網的建設,既可以並網運行,作為大電網集中式供電的電力補充,也可以脫離主幹網實現小範圍內就近供電。水電、風電、光伏、儲能等多種設備的接入以及能源的雙向流動,使得微電網得以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峰谷平抑與平穩供電。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在分布式新能源電站的布局較多,微電網建設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案例:科陸電子轉型布局新能源,建設風光儲電網
外延式並購進軍新能源光伏發電領域。科陸電子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產業,主營電工儀器儀表的制造與銷售,14年首度布局新能源,目前占其營業收入比重13.61%。14年,公司通過並購潤峰格爾木電力有限公司及格爾木特變電工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實現新能源光伏領域的外延式增長,進軍電站運營。目前,220MW的地面電站已全部實現並網發電。

風光儲電網拉開公司分布式微電網建設序幕。科陸電子於15年4月公告,擬於甘肅酒泉建設玉門市三十里井子風光儲電網融合示範項目,總投資1.9億元。該項目將新建15MW分布式光伏發電站,以及配套6MW儲能系統,並接入所在地區的10MW風能發電系統及4MW移動儲能系統,實現了設備互聯、風光儲電融合,是未來能源互聯網模式的典型示範。項目預計15年下半年並網,年均發電2245萬度,年均電費收入約2020萬元。

2.特高壓+能源路由器

特高壓實現跨區域遠距離電力輸送,能源路由器實現區域內設備互聯。特高壓即指電壓在±800千伏以上的直流電及1000伏以上的交流電,其主要功能為實現電網的跨區域電力輸送,提高電網的輸電能力。能源路由器則借鑒網絡路由器的概念,即指通過類似網絡IP地址進行區域內發電站的識別,實現端與端的對接。其結構設計主要涵蓋儲能環節、數據處理及電力電子環節三方面。

案例:特高壓龍頭平高電氣受益國家電網特高壓建設規劃

國家電網“六交八直”特高壓工程開工,平高電氣顯著受益。平高電氣為交直流特高壓龍頭企業,實際控制人為國家電網。15年,國家電網計劃開工“六交八直”特高壓線路建設,包括一季度核準開工的“兩交一直”,二季度核準開工的三條直流特高壓線路,以及下半年計劃開工的“四交四直”工程。目前中國最長的特高壓交流工程榆橫—濰坊線路已於15年5月12日正式開工,國家電網表示未來特高壓投資將達到4500億元。平高電氣作為國家電網旗下特高壓上市平臺將顯著受益。

3.儲能設施
儲能乃新能源發電之必要環節,目前電化學儲能增速居首。儲能設施是能源互聯網的關鍵,幫助電網實現峰谷平抑,斷電黑啟動,解決新能源發電間歇性及隨機性難題,減少風電棄風,光電棄光現象。目前,電化學儲能為增長最為迅猛的儲能技術,國際範圍內儲能技術主要以鈉硫電池及鋰電池以主要發展趨勢,國內則主要以鋰電池發展為主流,具體請參見我們之前發布的能源互聯網序列報告之三:《打響能源互聯網革命第一槍:儲能!》。

案例:南都電源布局新加坡智慧光伏住宅樓

南都電源與新加坡科研局合作研發家庭儲能系統。南都電源公司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資訊通信研究院(IR)等合作研究智慧光伏住宅樓儲能系統。其中,南都電源主要提供鉛酸電池及鋰電池儲能技術,新加坡科研局則主攻雲計算,預計15年上半年將完成試驗系統的安裝調試。

國內家庭儲能蹣跚起步,企業、個人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獲補貼。海外家庭儲能市場火熱,如日本大約80%的分布式光伏安裝在個人住宅,但我國家庭儲能尚處於蹣跚起步階段,目前已對企業及個人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補貼,其中個人投資的補貼標準為0.42元/kWh。而在上海,除了國家層面的補貼外,安裝個人屋頂光伏還可獲得地方補貼0.4元/kWh,過剩電力還可以0.47元/kWh賣給國家電網。補貼和節省電費的經濟效益使得我國個人光伏發電迎來發展空間,家庭儲能產業有望隨之發展。但由於家用光伏一般需要有大面積屋頂,所以在我國目前應用尚主要集中於擁有別墅的富人。

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新能源汽車進入產業爆發期,帶動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14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政策蜜月期,產銷增長顯著。1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較13年增長347.7%,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年增速達到808.6%,純電動汽車增速達241.3%。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作為新能源汽車不可或缺的配套產業將同樣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根據中國儲能網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配比為4:1,相比“一車配一樁”的標配,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案例:奧特迅多方位布局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布局涉及研發制造、運營服務、雲平臺各方面,覆蓋面廣乃上市公司之少見。公司既與南方電網在大運會基於充電基礎設施的合作後,又於14年中標國家電網二期充電樁建設。15年3月20日公司公告擬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強勢助力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總募集資金4.2億,項目覆蓋充電基礎設施研發擴產、營銷服務網絡建設、設備運營及雲平臺四個方面,顯示出公司布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之決心,自公告發布之後,股價上漲幅度明顯。


(二)電子信息類

1.大數據分析+雲計算
大數據分析及雲計算技術乃能源互聯網實現信息互聯之關鍵。通過能源數據的采集及分析,發電企業能夠有效實現電站數字化運營維護,按需輸配及需求側管理,從而提高能源的輸配效率。

案例:陽光電源牽手阿里雲推出智能光伏雲平臺

牽手阿里雲計算布局雲平臺。15年4月阿里巴巴與陽光電源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出智能光伏雲平臺“iSolarCloud”,著眼輸配端光伏電站管理運營及數據采集分析。此舉是二者雲平臺布局的第一步,未來很有可能將雲平臺功能向用戶側延伸,實現全產業鏈數據采集分析,推進按需輸配及需求側管理。

2.配電網自動化

配電網自動化是電網改造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饋線自動化及配電管理系統。饋線自動化即指變電站至用戶之間線路的自動化,主要涵蓋日常用戶檢測及運行優化的自動完成以及故障時期故障檢測、隔離恢複供電的自動化。配電管理系統則是依據實時環境、數據分析、地理信息系統而構成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配電的數字化管理。

案例:積成電子配電網自動化業內龍頭,綜合布局智慧能源

配電網業務穩增長外,布局智慧能源轉型。積成電子是配電網自動化領域龍頭公司,其電力自動化客戶主要為國家電網及南方電網,14年國網中標金額達5.69億,占銷售總額50.1%,配電網自動化業務實現穩健增長。除此之外,公司積極布局智慧能源轉型,15年1月攜中國移動、聯想集團開發智慧能源雲平臺發展能源數據采集分析業務,3月成立積成能源有限公司,大力推進智慧能源、智能微電網及新能源業務的發展。


(三)能源服務類

1.電力交易平臺

電價市場化改革新電改後再獲實質推進,孕育獨立電交易平臺。自3月“新電改”方案提出電價市場化改革後,5月《國家能源局2015年全年市場監管工作要點》再度將電力交易市場化改革推上風口浪尖。目前電改趨勢主要為電網輸配電與售電功能的分離,用戶和發電企業直接對接,采取協商定價或競價上網模式,電網企業僅負責輸配電並向發電企業收取核定過網費。當電網售電功能剝離後,獨立的售電平臺企業則自然而然地產生。

案例:阿里雲計算著眼售電市場蛋糕

能源數據分析→雲平臺→布局收購光伏電站→售電市場。阿里雲計算對售電市場的布局起步於與中石油合作進行能源數據的采集處理,從而使得企業擁有了能源大數據分析的能力。第二步,阿里牽手陽光電源推出輸配側雲平臺“iSolarCloud”,將數據分析能力與雲計算融合,實現發電端數字化雲管理。之後,旗下基金攜手聯合光伏布局收購光伏電站,瞄準售電市場的野心已顯現。若光伏發電站大量接入雲平臺後,阿里雲計算便完成了售電平臺雛形的建立。目前,阿里巴巴售電平臺布局僅差三步便可完善,一為大量光伏電站接入雲平臺,二為雲平臺能源數據采集分析由輸配端延伸至用戶端,三為等待電力交易市場化試點成熟。

案例:科陸電子、比亞迪入股民營售電公司

深圳率先試點電改,科陸電子、比亞迪入股深電能布局售電市場。深圳無疑是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排頭兵,目前兩家民營售電公司已成立,分別是深電能售電有限公司,及深圳茂源電力銷售有限公司。其中茂源電力的背景則主要為電氣工程企業,而深電能的背景則為前電網系統高管,科陸電子、比亞迪分別出資2000萬元,各持深電能20%的股份。預計未來第一張售電拍照將很有可能從深電能、茂源電力及阿里巴巴三位候選中產生。

2.電力服務

新電改下電力服務市場催生新機遇,需求側管理加強電力服務調峰調頻效果。電力服務主要指維持電力系統平穩安全運營下所派生出來的一系列輔助服務,例如電力設備的運營維護,電能質量(包括頻率、電壓、可靠性)管理,保障用電系統安全等。新電改明確強調了需求側管理的重要性,用電服務企業將很可能進軍用電監測及需求側管理平臺的建設,更有效率地突出電能服務企業調峰、調頻的作用。

案例:北京科銳積極布局電力運營維護服務市場

外延式發展進軍電力運營維護市場。公司於13年末開始著手布局電力運營維護服務市場,收購並增資持股博潤新能66.33%的股權涉足電能質量治理業務,14年底出資50%成立設立河南科銳電力設備運行維護有限公司進軍電力代理運營維護。15年北京科銳再度出擊電力服務領域,收購鄭州開新電工有限公司30%股權,布局電力安裝、電力設備代理運營維護,充分顯示出公司發展能源服務業務的決心。

掘機遇:一手抓技術、一手抓轉型為什麽抓技術與轉型?

首先,掌握核心技術是塑造細分行業領先地位之關鍵。能源互聯網在我國的布局處於起步階段,新興產業重研發,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則無疑在業內競爭中具有了相對優勢,走在了整個板塊的尖端。並且,很多企業對能源互聯網的布局目前主要為單一領域的專業化生產,此類企業只有具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才能保持細分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第二,轉型企業搶占先機,原有能源設施建設能力與新技術相結合,最有可能現身新增服務領域——售電運營商。能源互聯網企業以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分布式微電網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互聯網技術為四大要點,此四類均為新興領域,傳統企業誰能先轉型,誰就能搶占先機,分享能源互聯網這塊大蛋糕。除此之外,售電服務是能源互聯網一塊最大增量,目前鮮少企業布局。想做服務,不僅要有能源(能源設施建設),還要有網(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因此已經具有設施建設能力的能源企業轉型布局能源服務之後,最有望現身售電平臺領域,成為能源互聯網最大贏家。

(一)一抓核心技術深耕細作:儲能及電動汽車充電樁技術領先企業有望率先實現爆發式增長

從技術角度而言,部分技術如能源路由器雖屬於能源互聯網之關鍵,但我國尚處於研發起步階段,短期內難以實現技術突破。相比於高精尖的能源路由器,儲能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領域則在核心技術上已不存在明顯限制,在目前能源互聯網發展前景中最有望率先實現突破。

儲能核心技術已取得突破,關註具有鋰電池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及鈉硫電池研發實力的上市公司。在儲能技術中,電化學領域無疑是近幾年的增長主體,2000-2014年其複合增長率達到135%。國際上發展迅猛的儲能技術主要有鈉硫電池、鋰電池,排除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及儲熱後,14年累計裝機容量之和占到75%,而我國則主要以鋰電池為增長主力,14年裝機容量占比72%。根據我們的預測,截至2020年,未來儲能產業裝機容量將有望超10GW,市場份額有望達1.5萬億,儲能市場潛能巨大,成長動能十足。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投資回報位居產業鏈頂端,在新能源汽車政策產銷爆發下,將成為最接地氣的能源互聯網入口。若問能源互聯網入口在哪端,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無疑最具潛力。首先,能源汽車發展已進入政策蜜月期,產銷量呈爆發性增長,14年產量較13年增長了近3.5倍。但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卻滯後於電動汽車的發展,根據中國儲能網的數據,目前配比僅為4:1,遠低於標配1:1,市場空間巨大,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的背景下,充電樁有望隨之爆發。除此之外,在投資效益上,相比於分布式新能源電站、能源路由器、特高壓等基礎設施建設,充電樁投資成本低,盈利能力卻遙遙領先,投資回報優越。因此,我們認為深耕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公司有望成為能源互聯網市場第一批贏家之一。


(二)二看轉型期戰略布局:電力電子零部件制造轉型新能源、能源設施建設轉型能源服務、細分產業專業化龍頭轉型產業鏈跨領域布局

電力電子零部件制造→新能源:能源互聯網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並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電氣零部件企業可以通過制造發電組件所積累的技術優勢,大力推進技術研發,轉型布局新能源。例如保利協鑫能源便由矽片制造商轉型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的建設及運營,自14年11月至15年1月三個月內,協鑫新能源在浙江、山西、江蘇、內蒙古、新疆等地共超過10個分布式光伏電站實現並網,目前全球光伏電站裝機容量近1GW,15-17年目標新增光伏裝機容量2.0GW,2.5GW,2.0GW。

能源設施建設→能源服務:新電改方案公布後,電力交易市場化、需求側管理均受到進一步的實質化推進,隨之孕育而生的能源服務市場將是一塊不可小覷的大蛋糕,售電平臺建設勢成必然,電力服務企業調頻、調峰作用將更為突出。由於能源服務市場包含著大量的輸配側及用戶側的能源數據,因此我們認為具有數據采集處理能力的能源企業將會走在電力服務轉型梯隊的前端。例如阿里雲計算對售電市場的布局,科華恒盛、積成電子等配電網自動化龍頭同樣具備數據處理能力。

細分產業專業化龍頭→產業鏈跨領域多維布局:電力行業細分龍頭企業可憑借其在單一領域專業化生產所帶來的資金及技術實力,通過外延式擴張及內生式增長結合方式覆蓋產業鏈多個領域,例如UPS高端電源企業科華恒盛轉型配電網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多維布局數據分析處理、新能源發電、電動汽車充電多領域。公司在數據分析領域推出雲動力綠色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並完成了與北京科華眾生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中經雲數據存儲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公司開發的光伏新能源產品方案目前已成功應用於寧夏分布式地面電站、山東泰安分布式光伏並網發電等十多個國內外重點項目,電動汽車充電系統也已進入市場應用。

風險提示:政策推行速度不及預期,部分業內上市公司面臨業績下滑風險




本文中所涉及的上市公司案例以及相關標的梳理不代表投資建議;具體投資建議,請以我司相關行業和公司研究報告為準。

(來自民生策略)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79

飛龍已上天!香港小票,歷史性大機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00

飛龍已上天!香港小票,歷史性大機遇!
作者:格隆匯 成果


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麽?大局觀!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天道的大經”,喻示著事物背後“周期”的邏輯。周易的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潛龍勿用就是萬事萬物四季周期的最形象註解。

當前從大局上來看,最具有交易價值並且有著明顯大趨勢的市場在哪里? 首推香港的小票市場!


格隆博士早在香港行情轉折的起端就率先扛出了港A大旗。的確,對於大部分投資者尤其是大規模資金來說港A是最鮮明的方向。但是,還有一個不太為眾人知或者不屑為眾人提的小市場——香港創業板及一些小市值票,正悄悄迎來她野百合的最燦爛春天!

香港小票市場被邊緣化並出現之前如此低估陰暗是有很多原因合力造成的。一是科網泡沫崩盤香港隨納斯達克而泥沙俱下,二是香港小票市場老千頻出,各路投資者被侵害深重從此望而卻步,再加上超低的市值和流動性也將絕大部分機構投資者拒之門外。


但周期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永恒的黑暗,越是陰沈無盡的黑暗,越靠近黎明的曙光。

十五年了,整整一代投資人的血汗錢和投資青春被淹沒在里面。但正是這經歷了短暫亢龍有悔的沖高行情,漫長潛龍勿用的等待,以及反反複複見龍在田的上下折騰,飛龍如今已躍然開始上天,並且將大概率迎來我們這一代交易人歷史上最大的機遇。沒錯,是機遇,而不僅僅是機會那麽簡單。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如今一切皆已兼備。

天時:政策面(這已不用多說,從滬港通,深港通,指明保險資金可直投創業板,周末的基金互通---)


地利:基本面(香港小票大都根基在大陸,但面對神創的動輒十幾甚至幾十的PB,幾百的PE,香港很多公司業務清晰,增長邏輯顯然,有些還居然是個細分市場小龍,但至今卻還停留在1PB左右。)

人和:技術面(我知道這是為很多投資者詬病的面,呵呵。但是個人其實把技術面放在首位。這個主題太大以後再展開。個人以為以量價關系為焦點的技術才是這個市場真金白銀的投票,人心真正之所向。如今的香港小票,以創業板指數為代表,一幅氣勢磅礴的大局升勢圖已經躍然紙上。)

這是一輪各方因素共振下的超級大趨勢,納斯達克已經並且一定會即將超越歷史高點,誰說香港不會?被壓抑在十八層地板下的一旦起來又豈能回到中規中矩的位置就甘心?(縱觀華爾街歷史,以較長一個時段論,越小市值的票可是收益越高的哦,有興趣的自己找資料翻去)

所以交易者們目前面臨的最大課題除了選股組合,長短進出策略外,倒是要提前學習如何享受泡沫,在泡沫里暢遊,然後就是最後又能怎樣大致七成而退。

風險和收益在絕大多數時候有著或強或弱的相關性。但假如我們把A股神創認定成“高風險,高收益”;那麽香港小票市場目前就大體看,可以說是有著顯著“低風險,高收益”特征,具有很高的值博率。

當然,要完成上述高值博,我的想法有三條:

明確的資金管理計劃:不要倒三角建倉,否則眼下的十倍都會成為以後的虧損,動作要快,每一次回調都是建倉好時機。


必須組合投資:小票不比大藍籌(其實大藍籌又何嘗不需組合?!),容易出現不可預見的變數,況且流動性畢竟受限。


滾動操作:小資金沒有大基金的調研優勢,但勝在船小好掉頭,一定要利用好這點。Buy and hold 是對的,但要在滾動中hold,大倉守牢牢,小倉位有時間的話順大勢逆小勢滾動做差,不斷攤低成本到零到負。當然這是對股市老手來說的,新手還是守倉吧,減少擊打率,咬牙堅守一個組合。

這幾年陸續也做了很多的票了。從華彩到松景,北大青鳥環宇,華人策略控股,長達科技----很多漲幅已很大盡管後面空間依然很大,但如今位置就不再推薦給大家了。講兩個目前尚未起來,但個人認為很有潛力的和大家分享:

國聯通信(08060)是目前兩市最被低估的南北車概念股。作為南北車長期的軌道交通通信軟硬件供應商,國聯是國內同產品中首家取得IRIS國際鐵路行業認證的公司,長期專註於此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很多條國內國外的合同單。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國策推進,未來前途不可限量。並且公司早期的投運線路無償服務期已結束,未來的維護及配件將帶來不錯收益。除此之外,公司亦開始參與CA-SIM相關O2O通信領域,將形成工業4.0趨勢下智慧城市和物聯網應用的新亮點。兩毛多的2017到期公司認股權,兩毛多的精英國際配發,呵呵,香港的小票,我想說交易人絕對不要被財報蒙了眼,要盡可能多用常識去思考問題和機會。

勵晶太平洋(00575),當你發現它的性感就會被這個市場的無效性震驚。如同當年如笑話般的二毛多的北大青鳥。先來說它的老板,James Mellon。百度上沒有,推薦大家翻墻看。這家夥大學畢業就去了香港做資管,90年代在亞洲玩並購和參與俄羅斯轉型發家,目前大約100億人民幣身價,人稱英國巴菲特(Britain's answer to Warren Buffett)。1990年公司創立之初是一家采礦公司,(香港對礦業公司的小票都一錘子打為老千,其實勵晶至少目前看來完全不是)後來投了幾個在加拿大澳洲等地上市非上市的礦業股,公司連年分紅。去年出售了澳洲的博彩公司(短短幾年十幾倍利潤),已漸漸成為了一家極具梅隆先生特色的投資公司——立足當下,關註下一個十年,格局較高。目前公司四項分布:煉焦煤、金屬開采、企業投資、生物醫藥,其中最性感的生物制藥:名為PSD502之治療早泄的新藥已取得歐盟規管批文並已與在意大利上市的市值30億歐元的Recondati(REC)開始合作這些地區的特許推廣。同時預計於2017年取得美國FDA批文。如此性感的藥,再加一堆銅鋅礦、石油氣還有西非、尼加拉瓜的金礦,(最近因為美元升值一堆礦投資縮水從而造成資產下降PB升到了1多點點,但其實這不正是打折購買一個專業礦業投資者想法的好時機麽?還有即將上市的藥打開的不可知的天花板,所謂下有保底上無封頂的東東,親,你同意麽?)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以上部分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文章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46

大浪潮,大機遇——論“中國夢”牛市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3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9 09:04 編輯

大浪潮,大機遇——論“中國夢”牛市
作者:荀玉根

引言:毫無疑問,A股處在牛市之中,上證指數不到一年時間漲1.5倍。海通策略是最堅定看好這輪牛市的策略團隊,代表性報告如《撥雲見日——2014年中期A股投資策略-20140624》、《海內外牛市基因探秘1-4-201408》、《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20141020》、《旭日東升——2015年A股投資策略-20141130》、《越過山丘,美景盡收——金融繁榮到實體改善-20150225》、《邁向新高-20150316》、《牛不停蹄-20150407》等。雖然A股的驚艷表現已讓市場“牛”轉乾坤,行在牛途中,仍需多探究,我們再推“中國夢”牛市系列報告,把牛市研究進一步升華,更系統、深入地分析本輪大牛市的根本動因,大泡泡會吹多大,會孕育哪些新藍籌,《有夢就有遠方——“中國夢”牛市系列(1)-20150527》、《這輪牛市泡泡將創紀錄——“中國夢”牛市系列(2)-20150527》、《新潮流,新藍籌——“中國夢”牛市系列(3)-20150527》。本文是系列報告的概括,詳見“荀玉根-策略研究”微信公眾平臺。

正文:

1、這輪大牛市就是轉型“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國家博物館,習近平主席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認為這輪大牛市就是在反應轉型的“中國夢”,2012年就已經開始了:第一階段,12年底-14年中創業板先走牛,因為代表轉型方向的行業集中在創業板,類似01-05年機場、港口和地產類公司先走強,是全面牛市的孕育期。第二階段,14年7月增量資金入場,牛市全面爆發,契機是周永康被立案審查和四中全會確定依法治國主題,標誌著國家治理完善、改革加速,疊加穩中求進地轉型的政策基調,市場預期改變。

回顧二戰後,海內外主要經濟體的牛市都是一個築夢、圓夢的過程:①美國1990年代:信息革命助力美國夢,確保了未來的20多年中世界霸主的地位,納斯達克同期漲幅近15倍。②日本1970-80年代:經濟轉型托起日本夢,二戰後伴隨兩次石油危機和人口拐點,日本從傳統重化學工業轉向“輕薄短小”的高附加值工業路線。東證指數67-89年期間漲幅達到26.7倍。③臺灣1980-90年代:在美國信息革命浪潮帶動下,臺灣重塑以電子產業為支柱產業的新經濟結構,股市1985-90年迎來18.9倍的漲幅。④中國05-07年牛市也是一代中國夢的縮影。從01年加入WTO開始,到了05-07年在地產產業鏈的帶動下,中國GDP總量從03年的第7越居07年的第4,造就了“中國奇跡”。






2、“中國夢”實現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目前轉型的“中國夢”正在推進中,我們認為“中國夢”的實現已經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這是圓夢的最好時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長模式再次重構,技術再次發揮作用,主要體現為互聯網革命。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上互聯網碎片化整合的屬性,決定了中國具備天然的互聯網基因。這也是中國擁有諸如BAT這種世界級公司的重要原因。時勢造英雄,新興增長模式中,中國通過轉型實現追趕的概率大。與此同時,當前中國GDP總量已居全球第二,具備了從大到強的基礎,歐日經濟疲弱,伴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推進,中國經濟、金融迎來走出去享受全球一體化紅利的契機。

(2)地利:萬物生長的好土壤。國家的產業政策引導在經濟轉型階段至關重要,美國、日本、臺灣轉型夢的實現,都依賴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近幾年來新興培育和制造業升級的產業政策、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融資的金融政策,已經激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新興產業步入欣欣向榮。此外,一帶一路和國企改革將幫助傳統行業困境中求變局,為轉型提供重要支撐,實現穩中求進。

(3)人和:新紅利,新活力。雖然數量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在逐步消退,但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使人力資本優勢逐步顯現。與1980-90年代的臺灣相似,工程師紅利有助推產業結構調整,BAT、小米、樂視等已是鮮活的案例,映射出了中國獨立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決心。移動互聯時代的長尾理論顯示,生活質量提升激發人的多樣化需求,創新、創業機會無限。此外,大時代戰勝小周期,在當前雙創的時代背景下,傳統企業已經在紛紛自我革命,通過收購、兼並、合作等多種方式謀求轉型,新的活力正在釋放。





3、牛市就是泡沫化過程,A股走在牛途中

人性貪婪和恐懼從未改變,牛市本身就是一個泡沫化過程。1635-37年荷蘭郁金香泡沫漲59倍,1719-20年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漲35倍、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漲8倍,人性的貪婪可見一般。同樣的,幾次泡沫破滅後相關標的價格都在很短的時間里跌80%以上,這是恐懼集中性的釋放。

回顧二戰後海內外牛市,美國1942-68年和1982-2000年、日本1950-61年與1967-89年、臺灣1985-90年、香港1984-97年牛市股指漲幅分別為13.6倍、14.2倍、11.7倍、27.6倍、17.9倍、19.5倍,核心區域是10-20倍。美國2000年、日本1989年、臺灣1990年、香港1997年股市高峰期市值/GDP為121%、172%、146%、176%、281%,股票市值/M2為256%、77%、135%、170%,股票市值/GDP的核心區間150%-200%。同時,每輪牛市都必然經歷估值的泡沫化,尤其是處於轉型期的牛市,1989年日本牛市頂峰市場整體PE達70倍,臺灣1989年牛市高峰市場整體PE達82倍,美國2000年“科網泡沫”高點納斯達克整體PE高達200倍。

對比來看,目前A股市值/GDP才97%,中國轉型才開始,資產配置搬家才開始,而且當前主導產業更偏輕資產,房地產投資屬性下降,本輪牛市路途仍長。牛市最後終結,源於主導產業發展動力耗竭,新一輪商業周期結束,如2001年牛市結束源於家電飽和、2007年牛市結束本質上是地產銷售進入頂峰等。






4、本輪牛泡沫將創記錄

行在牛途中,A股必定會出現泡沫,相比過往,我們認為本輪牛市的泡泡會創紀錄。參考二戰後海外牛市經驗,如轉型“中國夢”實現,本輪大牛市里,創業板指為代表的主流指數漲幅或超15倍。

首先,產業結構變化,資金大量富余。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與1980年代前後日本、臺灣相似。2015年我國人口平均年齡已經接近40歲,居民需求逐漸從購房、購車向醫療、金融等服務業轉移。由於傳統資金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化,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占比將會逐步提升,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剪刀差不斷擴大,將推高資產價格。日本1967-89年、臺灣1985-90年大牛市中股指漲幅分別達到27.6倍、17.9倍,與資金過剩嚴重關系很大。日本更是出現資金大量出海的盛況,三菱公司甚至購買了美國國家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

其次,利率下行背景下,資產配置將轉向股市。美國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依次爆發。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也經歷類似過程,2011年開始理財、信托、貨幣基金等類貨幣金融資產首先爆發;2013-2014年債券市場大牛市,規模快速增長;2014年下半年股票市場才全面啟動。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有望繼續下行,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股市。與此同時,人口紅利消失導致房地產投資屬性趨弱,大類資產配置同樣向股市傾斜。

最後,互聯網和杠桿交易,助長泡泡變大。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產品推廣的速度都被大大的加快。本次牛市與以往另一不同在於,隨著融資融券、傘形信托等業務的發展,杠桿交易成為市場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杠桿交易的運用使得市場更為敏感。有了杠桿交易模式、微信等信息快速擴張手段助力,本輪牛市成交額從5000億到10000億僅用時一個月,而05-07年牛市成交額從500億到1000億用了8個月,而從1000億到2000億也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




5、順大勢,方成大器

投資需順勢而為、因時而變,巴菲特說找到很長的坡、很濕的雪,其中很長的坡就是指大趨勢。不同經濟時代都有被打上其烙印的主導產業誕生,其中往往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從美國投資大師的經歷看,雖然經典案例在不同時代表現為不同公司,但本質上都是在當時的主導產業中誕生,從1950年代的制造業到1970年代的消費到1990年的信息技術。從投資角度出發,如果能抓住一段時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那麽大概率就已經找到了十分豐厚的β(很長的坡)。

回到國內,雖然改革開放至今不足40年,但作為趕超型經濟體,後發優勢帶來的經濟發展卻異常迅速。伴隨人口、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稟賦變化,我國主導產業已經歷了三次快速更叠,並帶來同期資本市場的藍籌變遷。①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短缺經濟時代,輕工業順勢繁榮,兩市初期的小牛行情中消費品領漲。②90年代中後期,受益居民消費升級崛起,“新三件”(電視、冰箱、洗衣機)銷量井噴,以四川長虹、青島海爾為代表的家電巨頭應運而生。③2000年後10年,20-39歲住房消費人群剛需釋放,地產加速騰飛。05-07年牛市,地產、有色、機械、建材等地產鏈(主導產業)為牛市漲幅第一梯隊。






6、新潮流,新藍籌

“中國夢”的新時代,如何把握主導產業機會、尋找新藍籌?我們沿著技術滲透、政策驅動、人口周期三個方向來進行探索。①技術滲透:互聯網+。憑借解決行業痛點和創造性升級兩大優勢,“互聯網+”已在傳統行業展開滲透,除了既有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的深化,未來能源互聯網、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同樣將加速推進。②政策驅動:中國制造。“中國制造2025”以“智造”為關鍵核心,將推動傳感器、智能裝備、機器人等生產設計環節的硬件需求爆發,且中國走出去需要發展軍工。③人口周期:醫療服務、健康體育。人口老齡化和代際更替下人的後市場需求發力,服務健康的體育、健身、美容等產業與針對中老年的醫藥服務、醫療器械等最為受益。

隨著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成長不斷創出新高,泡沫論再次甚囂塵上。“陽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但當前泡沫是否已真的無法觸摸?對標歷史,我們希望能找到答案。①市值空間:07年A股牛市,房地產+水泥+工程機械+鋼鐵+煤炭+有色市值占比最高29.6%;2000年美國科網泡沫,科技行業市值占比最高達49%。當前A股TMT+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教育等新興產業市值占比僅19.0%。②機構配置:目前基金持有創業板自由流通市值22.5%,而07年基金持有地產自由市值33.3%。③龍頭對比:96-01年家電龍頭長虹最高市值650億,為市場中值的40.6倍。07年牛市地產及其產業鏈龍頭,神華市值14923億,寶鋼3642億,萬科1952億,海螺水泥1011億,為市場中值的25-60倍。當前創業板僅樂視和東財市值千億以上,為市場中值的10-15倍。







來源:海通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467

社群分享 | 軟件產業背後的機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9/149904.html

黑馬說: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軟件行業如何生存?SaaS模式是否是軟件行業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思維能否與軟件行業相融合?31會議網CEO將深度剖析軟件行業的現狀和SaaS模式背後的商機。

分享人:萬濤,31會議網CEO、首席客服。31會議網是一體化SaaS會議活動管理系統。

 
分享 | 萬濤
整理 | 黑馬哥

 
中美軟件與互聯網產業對比
 
中國的軟件公司,大多以服務為主。用友是比較大的純粹的軟件公司,市值100多億美金。美國的Oracle市值1935 億美金;德國的SAP是945 億美金。這幾個數字都是實時的,我們可以看到,市值基本上是十倍以上的差距。
 
而如下圖所示,一般的互聯網公司間差距就比這個小得多(這是以前整理的,就不去找具體的數字了)。當時阿里未上市,估值1500 億美金,現在差不多是雙倍了。

 
Google 372.59 Baidu 70.71
Amazon 198.99 Jd 47.10
Facebook 226.09 Tencent 191.53
Ebay 72.38 Alibaba 228.59
互聯網公司市值數據(單位:10億美金)
 
總體上看,它們之間沒有達到數量級的差距。而互聯網公司的歷史普遍比軟件公司短,從而就可以得知軟件模式走彎路了。
 
這個就是差距。軟件互聯網公司入駐軟件公司(京東入駐金蝶),反應了速度的差距,也是實力的差距。

 
Salesforce CRM 47.85
Workday 人力資源 15.17
Successfactor 績效管理 3.3(SAP收)
Ariba 采購管理 4.3(SAP收購)
Concur 費用報銷 8.3(sap收購)
Teleo 招聘管理 1.9(O收)
SaaS公司市值數據(單位:10億美金)
 
上面這張表顯示的是美國SaaS公司的市值,國內找到對照樣本的時候,基本沒有什麽像樣的內容。當然,最近有號稱融到 6000 萬美金左右的SaaS公司,和上市的暢捷通是可以對比的,但是暢捷通目前幾乎是SaaS公司唯一能夠加入到對比樣本的。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Ted1993zr\Image\1489353079911031576.jpg
 
 
從數據看看就知道,國內公司在規模上的差距是巨大的,暢捷通是最大,差不多是12億美金級別,是獨角獸了。但是美國的這個level的公司是一大把一大把的。
 
為何互聯網2b這個領域現在如此受投資人青睞?因為互聯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bat)基本完成了,to C的殺手級 App搞得差不多了,to B才會逐步火起來,這個是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原則,找下一個邊際效益比較高的領域。
 
SaaS 發展的歷史淵源、機遇和挑戰分析
 
企業應用的分布其實是和價值鏈管理的概念密切相關的。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Ted1993zr\Image\3071695498904766864.jpg
 
基本上,傳統的企業管理軟件基本都是圍繞價值鏈來開發的。上圖是企業內部運作的價值鏈,可以看到每一塊都有軟件系統/模塊來支撐。當然這個圖比較粗略,每一個行業也不一樣。最直接的就是客戶的組織機構圖。我們做的軟件都是為組織結構圖里面某一部分人服務的。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提出的概念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後勤、生產作業、外部後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ERP和價值鏈的概念幾乎是相輔相成。當然價值鏈的框架是粗的,ERP的顆粒度可以很細。
無論如何,二者都是從單個企業來考慮這個價值系統。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被打破,所以這個思維結構就需要被突破。
 
關於IaaS ,PaaS,SaaS 之類的基本概念,我就不細說了。IaaS 基本是BAT 之流玩的,PaaS 大部分公司會被IaaS公司收購。對大部分創業者來說,可以玩的是 SaaS,SaaS 是有很多行業細分、部門細分的。譬如我們的31會議,當初就只專註於市場部的活動管理,後來延展到培訓的課程管理,以及社團的活動管理和會員管理等。
 
以前在企業內部是流程化的運作,現在都被各種雲端應用切成一片一片的運作模式了。銷售員在用Salesforce,HR在用Workday等等。企業內部的IT無法與時俱進,很多業務部門就自主采用了各種雲端系統。 一旦雲端完成聚合,就產生了新的可能。
 
雖然如此,這個邏輯主要還是美國的邏輯。在中國,做企業雲端應用的真正賺到錢的還非常少。八百客這麽多年,還是難以賺錢,這是問題所在。但是我們看到很多寫程序的去幹O2O、B2C等等,貌似也是幹的軟件,為什麽他們就能掙錢或者能夠融那麽多錢呢?如果再仔細研究,很多B2C和 O2O的應用,都有一個商戶版,那不都是SaaS 軟件嗎?這個就是我們做軟件和應用的同學們的挑戰和機遇啊。
 
其實很多SaaS的付費軟件方,是大公司,不是小公司。SaaS本質上還是軟件,是工具,是提高效率的;但很多小公司是不願意為這個付費的。然而,美國因為人的成本高,提高效率可以節約成本,所以付點小錢是可以的。美國市場大,小錢可以變大錢。咱中國人民壓根就不願意付錢,特別是在互聯網免費的風潮之下,更不願意了。
 
你看,賣個軟件多辛苦(即使你是管錢的,或者掙錢的)。所以,小公司註定需要用免費的策略才能搞定。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Ted1993zr\Image\9116630702444781317.jpg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大公司可以收費,小公司免費。那麽,問題來了,怎麽掙錢呢?
 
中小型客戶to B生意模型
 
我們做2B業務的同學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服務客戶,為他們的價值鏈的某一個環節的運作效率提供支撐,比較難掙錢。那如果我們用“互聯網思維”來看看,是否有一些突破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
 
有管理大師說,你不僅僅要考慮客戶的需求,還要考慮客戶的客戶。你看看淘寶,不僅僅把商店建起來了,還把電商的客戶拉來了。到底是因為C來了,B才來,還是B來了,C才來呢?這是個互相促進的過程。
 
我接下來的討論主要面向小型客戶的to B生意模型,大型客戶可以直接收錢。
 
客戶的客戶在B2C或者B2B2C的生意模型里面,或者 O2O的2C的生意模型里面,都是這麽玩的。都是幫助客戶掙錢的,所以可以玩。但是我們這些to B的都不懂C,玩C不是死麽?所以不能這麽玩。
 
我的思考是,不僅僅需要考慮客戶的客戶,而且要考慮客戶的供應商。對客戶的供應商而言,你的客戶才是他真正的客戶。這句話太繞了,我用個圖來表現一下。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Ted1993zr\Image\8578357459883581593.jpg
 
那我們來看一個奇葩的公司: 5月7日,Zenefits宣布,獲5億美元C輪融資,由 Fidelity Management 和私募公司 TPG 聯合領投。這家兩歲的初創公司估值45億美元,超出之前20-30億美元的估值區間。
 
Zenefits 為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的一站式雲HR管理工具。簡單地說,就是讓 HR 雜活更簡單便捷,包括員工的入職和離職手續辦理、工資和福利發放、保險和退休基金辦理、繳稅繳費、專利追蹤等等。
 
據 Crunchbase 資料顯示,Zenefits成立於2013年,先後於2013年6月獲21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2014年1月獲1500萬美元 A 輪融資,2014年6月獲6650萬美元 B 輪融資。在最近兩輪融資中,Andreessen Horowitz 都有參與。
 
Zenefits面向中小企業是完全免費的。只是從企業購買的各項服務中,向服務提供商收取傭金。目前主要的傭金來源是商業保險。商業保險是一個真正的千億美元的市場。根據2013年的數據顯示,僅健康險一項,美國的人均保費就超過2500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業支付的。
 

Zenefits針對的是中小企業,從幾個人的Startups到規模千人的公司,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0家公司在他們的平臺上。而對手Workday和Salesforce的主要客戶是大公司,Workday的訂閱用戶只有1300家。

如果我們把zenefits的模式看清楚了,就明白企業級應用市場怎麽幹了。
這個模式就是免費工具搞定客戶,客戶的供應商需要也需要您的客戶,那麽你就把客戶導給供應商,獲取傭金。為了方便獲取傭金,你必須要把工具做好,以把客戶粘住。工具是用來補貼交易傭金的,不是用來掙錢的,是粘住客戶的。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Ted1993zr\Image\7114908908948414752.jpg
 
這個圖的意思是,你有兩種類型的服務:工具和交易。服務的企業有兩種不同的規模: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對於大企業而言,不管是工具還是交易都是可以掙錢的。對於小企業而言,工具掙錢不現實,只能用交易掙錢。工具需要免費(交易補貼)。
 
對中小企業免費之後是否可以對大企業收錢嗎?理論上來說大企業本來是可以收錢的,但是因為電子產品比較難價格歧視,所以有時候就不得不免費了。雖然損失了公司利潤,但是帶來了速度。另外你也可以提供一個企業版給他們。
 
既然HR領域可以這麽幹,那財務領域是否可以這麽幹呢?采購領域是否可以?物流?仔細分析下來,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可以幹。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思想。
 
另外,今天剛剛看到互聯網女皇的報告其中有一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我覺得可以分享給大家,軟件不僅僅需要著眼於工作效率改善,而是要著眼於工作本身。就是上面講的工作的重構。這個方面,可以閱讀一下李豐在去年中歐商學院的一篇演講。
 
我的核心觀點:SaaS 只是軟件的交付模式,不是商業模式也不是盈利模式。所以很to B公司在做工具、做服務的同時,需要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的叠代和進化。
\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萬濤,由黑馬哥整理,文章僅代表分享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cb{margin-right:0}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6-1 15:30 編輯

石油石化行業2015年下半年走勢及投資機遇分析
作者:黃莉莉 張樨樨


石化產業鏈現狀
石化產業盈利將受益於油價低位反彈

2015年前5個月,國際油價先抑後揚。在也門地緣因素的影響下,油價反彈時點略超前於我們此前預期,且反彈高度也超出我們的預期。截至5月15日,Brent原油現貨價格均價為57.77美元/桶,同比下降47%。當前價格較本輪最低點已經反彈45%。

展望下半年,在美國新打井數持續下降、致密油產量開始收縮的累積效應出現,以及美元指數持續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國際油價可能繼續保持反彈的趨勢。但我們認為,同上半年美元走勢沒有反映美國經濟趨勢,下半年有望得到恢複一樣(中信證券研究部宏觀組觀點),國際油價上半年僅在鉆機數量下降而產量繼續增加的基本面背景下就反彈超過40%的情況略有超前,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下半年的反彈高度。


我們預期:2015年,Brent原油期貨平均價格為65美元/桶,同比-34%。其中,下半年Brent原油期貨平均價格為71美元/桶,環比+18%。


油價波動多途徑影響產業鏈盈利及預期

油價波動通過產品實現價格、成本變動及庫存價值波動幾個途徑影響石油化工產業鏈上企業的收入、資產價值、盈利及預期。另一方面,油價短期反彈引發產品漲價的樂觀預期,有助於拉升公司估值。


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油價的波動的影響路徑為:

1.油價波動直接影響上遊油氣行業收入及盈利。對石油公司而言,原油就是公司的產品。油價的波動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影響企業:(1)收入和利潤將因油價波動而波動,主要影響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2)考慮到國際上石油儲量的評估體系采用經濟可采的概念,油價的波動會影響石油公司的油氣田資產價值,資產價值的增減會影響企業盈利,主要影響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


2.對油服行業,油價波動對行業盈利的影響是通過石油公司資本支出波動來間接影響的。油田服務公司為石油公司生產原油提供服務,其收入來源為石油公司支出,而後者受到油價波動及其預期的影響。由於石油公司資本支出計劃調整的周期為0.5-1年,因此油服行業的收入和盈利的變化往往呈現滯後油價波動的態勢。


3.對煉油和化工品,油價波動通過成本傳導影響收入,通過庫存價值影響盈利。對大部分成品油和化工品而言,油價波動對企業的財務影響體現在:1)原料滯後效應帶來的毛利變化;2)庫存減值損失的計提與轉回;3)產品價格變化影響收入。


主要子行業景氣回升:煉油、乙烯、聚酯

煉油:國企削減資本開支、政策鼓勵淘汰共同推動產能增速放緩

成品油需求預計將保持5%-8%的穩定增長。2014年,國內成品油(汽柴煤油合計)消費量30170萬噸,其中汽油10534萬噸(+12.5%)、柴油17272萬噸(+1.5%)、煤油2364萬噸(+4.6%)。國內成品油消費量增速與GDP增速正相關,但單位GDP對應的汽油、柴油、煤油消費量呈現逐年下滑態勢,主要與車輛和其他用油設備節能趨勢有關,也與經濟結構調整有關。

未來3年,假設實際GDP增速從7.5%逐年小幅下降至6.5%;假設單位GDP消耗汽油、柴油、煤油量年均變化幅度為-1.0%、-5.0%、+1.0%。則2015~2017年,中國汽油、柴油、煤油消費量CAGR分別為+5.8%、+1.5%、+7.9%。


國際煉油能力整體呈現增速放緩的態勢。全球煉油重心正逐步向以亞太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種轉移主要體現在煉油能力所占份額與新產能的轉移和煉油技術及裝置的轉移,以印度、韓國、中國為代表的亞太煉油行業發展多數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已有的工藝技術。煉油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利潤面臨大幅度縮水,煉油一體化帶來的資源共享和資源節約所帶來的盈利會給企業帶來長久效益,因此,未來煉油企業的兼並重組,無論在局部經濟體內部,還是全球範圍內,都有望成為一種行業趨勢。

中國煉油產能增速明顯放緩。在上一輪投資高峰的帶動下,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從2010年的5.4億噸增加到2014年底的7.4億噸。預計2015年僅新增2500萬噸左右,增速約2%,較2013/2014年的增速6%明顯下降。預計2016/2017年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增速也將保持在3%左右的低位。

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主動壓縮煉油板塊資本開支,且資本開支主要用於油品質量升級項目,新建及擴建煉能料將明顯減少。中國石化計劃2015年煉油板塊資本支出人民幣240億元,同比-14%,主要用於齊魯、九江煉油改造,汽油吸附脫硫、柴油加氫等油品質量升級項目建設。中國石油預計2015年煉油與化工板塊資本開支259億元,主要用於雲南石化等大型煉油化工項目以及國V汽柴油產品質量升級項目建設。


國家政策鼓勵民營小產能退出。民營煉廠受到消費稅和環保政策的影響比較嚴重,開工率低,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僅30%-40%。長期來看,原油進口放開政策可能導致民營企業未來長期產能擴張。但2015年2月16日,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將新增用油量與企業環保指標及主動淘汰落後產能掛鉤,即將原油進口放開與淘汰落後產能綜合考慮,未來在新增原油進口(利用不足的地煉產能得到釋放)的同時,不會實際增加有效產能。


乙烯:2014年高景氣有望延續

2014-2015年,傳統石油乙烯產能增長非常有限。傳統石腦油法乙烯只有2014年的四川石化80萬噸、2015年的中石化湛江中科合資項目100萬噸投產。預計2016年中國將僅有180萬噸新建乙烯產能采用傳統石油法工藝。

過去3年年,煤制烯烴迅速擴張。在自主知識產權及高油價推動下,中國煤制烯烴產能擴張非常快。截至2014年底,中國已開工運行的煤制烯烴工業裝置有12套,合計烯烴產能為605萬噸,其中乙烯209萬噸。另在建項目14個,合計烯烴產能為838萬噸,其中乙烯431萬噸。已開展前期工作或計劃中的項目30個,合計烯烴產能為1876萬噸,其中乙烯約900萬噸。根據目前項目計劃情況,預測到2018年中國煤(甲醇)制烯烴產能將超過3300萬噸,其中乙烯約1500萬噸。

當前低油價環境下,煤制烯烴項目經濟性面臨挑戰,產能建設進度面臨不確定性。根據多家研究機構對國際油價與煤化工項目盈利性的關系做過的測算,較為一致的結論是:煤制油、煤制氣和煤制烯烴產品的盈虧平衡點多在油價65-85美元/桶。原油價格100美元/桶時,煤化工行業一般經濟效益較好;而原油價格在65美元/桶以下時,煤化工利潤空間明顯縮小。在市場普遍預期國際油價均價中期(1-3年)將在80美元/桶以下運行的大背景下,我們預計一批煤化工項目會停緩建,甚至有取得“路條”的項目被放棄。

根據當前項目規劃情況,預計2015/2016/2017年乙烯產能增速將分別為17%、6%、、12%。。但考慮到煤制烯烴項目放緩概率大,實際乙烯產能增速恐將低於該水平。中性情況,則假定煤制烯烴擬在建項目有一半實際能夠投產,則2015/2016/2017年乙烯產能增速將分別為為10.4%、5.7%、8.4%


聚酯:滌綸、PTA均已處於拐點右側

2015年1-4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分別同比-0.5%、-2.7%;紡織服裝國內零售額同比增長10.6%。考慮到主要紡織原料前4個月價格同比有近20%的降幅,實際紡織服裝出口量和內銷零售量的增長應高於金額增速。


紡織服裝去庫存結束,拉動化纖需求恢複正常增長。紡織服裝行業自2013年陸續進入渠道去庫存階段。截至2014年底,運動、家紡、休閑及快時尚板塊的企業及渠道去庫存已經基本完成,男裝、鞋履進度相對偏緩。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紡織服裝行業組的判斷,至2015年大多數細分品類渠道庫存均有望清理完畢。

在紡織服裝去庫存階段,對滌綸等化纖需求低於紡織服裝需求本身。隨著去庫存階段的結束,以及新一輪庫存周期的開啟,滌綸等化纖需求料將恢複與紡織服裝同步正常增長,甚至超過紡織服裝需求增長。


滌綸長絲從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已進入景氣上行周期。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新產能投放明顯減少。2014-2016年,預計滌綸行業產能增速料將處於5%左右的相對低位,年增量150-200萬噸(此數字未扣除產能退出)。

2)資金鏈斷裂導致產能退出現象增加。三鑫、龍達裝置已經於2014年關停退出,預計2015年仍可能有個別資金鏈難以為繼的企業退出。

3)落後產能淘汰日趨明顯。2014年以來,滌綸長絲直紡和切片紡開工率分化明顯。目前,直紡長絲(占行業總產能70%左右)開工率已處於90%以上;而切片紡(占行業總產能30%左右,單體規模小、能耗物耗高)開工率僅32%。預計2015年,切片紡開工率將進一步下降,部分老舊裝置將實際淘汰。

考慮到產能退出及淘汰因素,2014-2016年滌綸長絲行業實際產能增速估計僅在0-3%,年增量不到100萬噸。


PTA供需拐點也已經出現。2011-2014年是PTA行業擴產潮。截至2014年末,PTA國內總產能4300萬噸,2014年實際開工率僅64%左右。

2015年,預計將有三套共445萬噸PTA新裝置投產,產能增速達10%,新產能投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考慮到遠東石化破產導致330萬噸PTA產能可能永久退出,2015年PTA實際產能增速恐僅3%左右。

同時,在上一輪產能擴張潮中,PTA行業供給集中度持續提高。前四大廠商(恒逸、榮盛、恒力、翔鷺)合計占行業總產能比例已達到56%。2014年,PTA限產聯盟進行了兩次限產保價活動,可惜效果不明顯,對當年行業盈利實質幫助不大。我們預計行業供給集中度的提高,有望在PTA產能嚴重過剩局面緩解之後體現出優勢。


仍有個別子行業供過於求,景氣維持低位

海上陸上油服全年業績預計承壓

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快速下跌,導致國內外油公司紛紛調整戰略,壓縮資本開支。全球海上鉆井平臺使用率及日費率自2014年下半年起,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表明海上油服景氣呈下行趨勢。中海油已經計劃壓縮2015資本支出約30%,將使得中海油服、海油工程2015年業績受到負面影響。陸地上兩大石油公司也因油價低迷而繼續壓縮整體及上遊資本開支,中石油及中石化計劃分別削減上遊資本開支9.6%和15.0%,預計陸上油服企業全年業績亦將承壓。


2015年一季度中信乙烯景氣指數下跌,除煉油、化纖、樹脂外的石化產品方面,部分化工品與原料價差繼續縮窄,縮窄幅度較大的品種包括己內酰胺、丙烯、丁二烯、丁酮、丙烯酸;價差同比明顯上升的品種包括PE、己二酸。從開工率看,2014年除順丁、丁苯、丁基橡膠、丁酮、己二酸外,多數子行業平均開工率開始逐漸回升,表明行業景氣度開始回暖。


由於大宗石化產品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需求基本保持穩定的增長,在國內產能增速逐漸放緩的前提下,我們預計2015年大部分化工品景氣將繼續回升,小部分品種則仍將處於景氣低位。

石化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石化產業處於發展成熟期,規模化擴張不可持續

每個經濟發展階段的更替,都意味著上一個發展階段中的主導或支柱產業,會在下一個發展階段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比如,在高加工業階段,重化工業時期的鋼鐵、有色、煤炭、建材、房地產等行業將進入成熟期,這些行業也面臨需求下滑、兼並重組進而促使產業集中度的提升;當經濟進入服務化階段後,重化工業可能進入了衰退期,高加工度業則進入成熟期。


隨著居民消費轉向服務消費為主,第三產業占比上升明顯加快,我國經濟服務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意味著傳統行業如鋼鐵、建材、有色、煤炭、建築、輕工、石化化工等行業進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這些行業不僅將面臨長期的低速增長,並且也將面臨市場規模的絕對收縮。

簡單計算主要石化產品的平均增速,2011-2014年平均增速大部分不足2001-2010年增速的一半。比如,2011-2014年乙烯消費量年均增速為4.0%,而2006-2010年為15.8%;2011-2014年,成品油增速為4.2%,為2006-2010年增速的一半。需求增速放緩將使得企業原先依靠規模擴張、依靠高速增長的需求消化產能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觸網推進產業鏈效率提高

在行業整體景氣低迷的背景下,來自互聯網的顛覆也滲透到石化產業。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構建,本質上顛覆的是傳統貿易商。從草根層面了解,近兩年來由於行業資訊的發達和信息透明化,石化傳統貿易商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大量貿易商退出。傳統貿易商讓出的利潤空間被上下遊和新興電商平臺所瓜分。

“B2B模式”是石化行業互聯網化主流模式

產業鏈長,不面對終端消費者,決定了B2B是石化產業互聯網化的主要形式。同時,B2B模式能夠為市場以及生產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1)降低采購成本:企業通過與供應商建立企業間電子商務,實現網上自動采購,可以減少雙方為進行交易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外,采購方企業可以通過整合企業內部的采購體系,統一向供應商采購,實現批量采購獲取折扣。

2)降低庫存成本:企業通過與上遊的供應商和下遊的顧客建立企業間電子商務系統,實現以銷定產,以產定供,實現物流的高效運轉和統一,最大限度控制庫存。

3)節省周轉時間:企業還可以通過與供應商和顧客建立統一的電子商務系統,實現企業的供應商與企業的顧客直接溝通和交易,減少周轉環節。

4)擴大市場機會:企業通過與潛在的客戶建立網上商務關系,可以覆蓋原來難以通過傳統渠道覆蓋的市場,增加企業的市場機會。

“第三方交易平臺”是石化行業互聯網化的高級形態

大型石化企業在介入電子商務初期都是以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為主,搭建ERP、CRM系統,實現商務電子化,然後將產品逐步擴展到第三方電子平臺或者與其他大型石化企業聯合建立銷售網站。國外石化電子商務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種。

1)獨立經營模式:搭建自己獨立的企業門戶網站,並與ERP系統相連,能在網頁上直接進行交易。

案例:Dow化學公司的電子商務戰略集中於獲取內部效益和拓展外部市場。目前,Dow化學公司大約有200人專門從事電子商務工作,其商務領域涵蓋了3500種產品、500家用戶、600家工廠和倉庫。早在1993年,Dow化學公司就開始監控庫存記錄,1994年成為首批在工業領域建立網站並管理其所有商標的廠商之一。借助於其它市場的成功經驗,Dow化學公司正在組建在線交易市場,建立一個為特定用戶與公司進行合作交易和信息傳遞的網站。該站點提供會員用戶的在線訂單輸入、訂單狀態、歷史賬目和支付信息。

2)聯合經營模式:由一些大型公司牽頭組織多家公司共創的聯合體為所有成員設計的全球性B2B交易市場。

案例:2000年3月下旬,Dow化學、杜邦、巴斯夫、拜耳和塞拉尼斯等5家公司簽訂了一份意向書,決定建立工程塑料網上交易市場。他們提出的目標是向顧客提供合成樹脂和相關聚合物材料的加工設備、包裝運輸等各種服務。

3)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基本運作模式是為賣方買方企業提供交易平臺,收取會員費及交易提成等。國外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基本都有大型石化企業參與投資或合作建設,以保證產品供應量的充足以及質量的高標準。

案例:Elemica是一個供應鏈網絡,幫助企業客戶掌控全球供應鏈;獲取交易數據,並使用SmartLink工具對交易數據進行分析、總結,提供可供客戶操作的信息,給客戶提供供應鏈以外的價值。客戶可以通過Elemica提升經營效率、資本節約、提升下遊客戶滿意度。Elemica成立於2000年,目前年交易量約3500億美元,擁有約7500個工業用戶。Elemica的用戶包括BASF、BP、大陸、道氏化學、杜邦、固特異、朗盛、米其林、殼牌、蘇威等。


“資金流、信息流、物流”是石化互聯網平臺三要素

B2B的供需雙方都是商家,使用互聯網的技術或各種商務網絡平臺,完成商務交易的過程。B2B網站平臺吸引采購者購買的同時促使更多商家的入駐。與物流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提供最終保障,這是B2B平臺硬性條件。

在國內,試水石化互聯網電商的企業有三類:一是實體企業,二是信息資訊公司,三是傳統貿易商。

1)實體企業進軍互聯網電商,以桐昆股份為代表。此類型需要以自身的產品作為起點,向所處行業推進,再向更大範圍的石化行業推進。優勢在於,一是經過長期的產業經營經驗的積累,擁有廣泛優質的客戶資源;二是比較容易獲得銀行或者二級資本市場的支持,在給客戶提供資金支持方面有優勢。

2)信息資訊公司進軍互聯網電商,以生意寶、隆眾石化為代表。此類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信息流方面,生意寶、隆眾石化均擁有多年的石化行業信息咨詢積累,擁有廣泛的線上和線下的信息網絡。在資金流方面,生意寶本身是上市公司,隆眾石化則引資上市公司三維工程。

3).傳統貿易商進軍互聯網電商,多數為倒逼轉型。由於近年來互聯網電商入侵石化貿易環節,極大地蠶食了傳統貿易商的生存空間。這類公司僅在具體貿易業務層面有一定經驗,但在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均不具備優勢。


“交易傭金+供應鏈金融”是盈利模式,市場空間大

中國B2B電商市場增速快。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2014年上半年,全國電子商務B2B交易額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32.4%,占整體電子商務市場的77%。截至2014年6月,我國B2B電子商務網站數量12030家,同比+5.5%。

集中化、專業化可能是B2B電商發展方向。B2B電子商務營業收入規模115億,同比+22.6%。而上市公司中,上海鋼聯、慧聰網營業收入分別同比+45.22%、+30.1%,超過行業增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品牌和資金優勢。在2015Q1中國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運營商平臺營收市場份額中,9家核心企業占比為63%。其中,阿里巴巴占比44%,優勢明顯;慧聰網、網盛生意寶分別占比4.9%、0.9%。


B2B電商的盈利將主要來自於“交易傭金+供應鏈金融”。

1)以石油石化綜合平臺為例:年市場交易總規模約160000億元。由於石油石化市場品類繁多,細分領域複雜,且部分產品市場化程度有欠缺,因此假設線上交易比例較低為20%。交易傭金率0.03%。估算石油石化綜合電商平臺的交易傭金空間9.6億元,供應鏈金融收入空間35.2億,共計45億元。


2)以化纖子行業平臺為例:年市場交易總規模約7200億元。由於化纖產品市場化程度高,假設線上交易比例為50%。交易傭金率0.03%。估算石油石化綜合電商平臺的交易傭金空間1.08億,供應鏈金融收入空間3.96億,共計約5億元。

並購整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會,帶來投資機會

研究全球石油石化行業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低油價往往會倒逼企業調整戰略布局(見上文),部分企業必須通過並購整合、裁員減支度過難關;部分企業則依仗較強的資金實力,在低油價、低資產價格的當口上大舉並購、擴大資產規模。此外,中國石油石化產業在經歷長期的供過於求導致的行業景氣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之後,部分子行業可能迎來發展轉機,但更多的行業則必須經歷優勝劣汰。目前並購整合的大勢已經到來。其次,日益突出的環保問題也將為部分子行業提供整合契機。

低油價導致石油公司盈利承壓,並購重組及一體化戰略獲青睞

石油公司業績明顯下滑。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由於美國頁巖氣的擴產和OPEC不減產導致石油供應寬松,國際油價從100多美元開始了滑鐵盧式的下跌。低油價背景下,油企的生存變得尤其艱難,國際七大石油公司2015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平均降幅49%,其中康菲石油降幅最大,達87%。


低油價促上遊企業抱團取暖。根據歷史經驗,當油價跌至谷底,能源行業會掀起並購潮。上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油價大幅下跌引發了能源行業的並購潮,並重塑了行業版圖。本世紀前十年,油價下滑也促使行業巨頭不斷收購小企業。

油價的大幅下跌迫使石油公司紛紛削減支出,受沖擊的油服行業將成為油氣並購熱點領域。安永公司表示,2015年油服公司的資本支出或將削減20%~25%,因為油服公司希望在低增長環境下實現債務水平可控。

一體化有利於石油公司抵禦油價波動。在國際油價劇烈波動時,上中下遊業務收益的增減在平衡公司總收益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只有上中下遊業務協同發展,才能使公司更富有彈性和適應能力,更好地抵禦市場變動所帶來的沖擊。

從國際石油公司披露的2015年一季報中我們不難看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盈利靠上下遊的相互“抵消”作用較為明顯,其煉油和銷售業務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遊盈利的下降,一季度公司總體利潤同比下降45.7%,環比下降24.8%。

反觀康菲石油公司,2008年公司做出了上下遊拆分的策略,將公司拆分為專註於上遊勘探開發的康菲石油和專註於煉油化工的菲利普斯66。從2015年一季度的凈利潤來看,康菲石油公司是幾大國際石油公司中下滑最嚴重的。產業結構性缺陷是在低油價下盈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而菲利普斯66的業績依靠煉油和化工業務的良好表現實現了業績的止跌回升。


國內中小民營企業迎來海外資產並購佳機。國際油價下跌後,海外油氣資產價格出現明顯回調。洲際油氣收購克山價格從最初預計4億美元降至3.5億美元,準油股份收購Galazandcompany資產的價格也從市場法估算的1.43億美元下降到最終不超過1億美元。同時,中國政府大力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其中油氣資源生產類和能源運輸類企業料將受益。

我國是能源消費和能源進口大國,目前我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約為58%,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約為32%。目前國內陸地上已經多年未能發現大油田,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海洋油氣開采以及收購海外油氣資源是上遊發展的必然方向。此次“總體規劃”的出臺,明確了我國從頂層設計的高度支持上遊資源生產類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支持在中亞進行油氣合作開發生產。

第二個受益的層面是能源運輸類企業。“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目前,我國已經建設了從中亞進口天然氣的西氣東輸二線,“總體規劃”的出臺表明我國將加大“一帶一路”沿線的油氣管網建設,從國家層面給予支持。

環保升級有望推動煉油、粘膠短纖、鈦白粉淘汰整合

煉油行業,地方煉廠面臨油品升級壓力,小地煉有望退出。地方煉廠約占全國總煉能25%,占全國成品油市場份額13%。其平均開工率常年維持在30%~40%的較低水平。且地方煉廠成品油標準普遍偏低,面臨迫在眉睫的油品升級的巨大壓力。

以脫硫投資為例,加氫脫硫技術仍是脫硫工藝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以中國石化收購的S-Zorb專利技術為例,90~150萬噸的處理能力,硫含量控制在10ppm以下,總投資需要2.2~3.5億。在巨大的脫硫裝置投資規模面前,資金實力較弱的地方煉廠可能望而卻步。

此外,近兩年執行愈加嚴格的消費稅政策,也使得地煉原本的灰色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盈利水平明顯下降,推動淘汰整合預期加強。


粘膠短纖環保問題比較迫切,產業有望出現調整。以日本為例,20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強化環境保護政策,促進企業在研發“三廢”治理。政府還規定了工業設備運行使用的報廢年限,到期必須進行設備更新,否則就關閉停產。至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粘膠纖維工業逐漸萎縮,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因生產成本高、利潤低微和面臨我國出口粘膠長絲競爭等原因。

粘膠短纖行業屬於汙染行業,主要涉及含堿廢水的排放、二硫化碳和硫化氫廢氣排放等問題。尤其是二硫化碳廢氣,如果不經處理排放,會產生嚴重的大氣汙染。粘膠行業廢物處理投資較高。以三友化工為例,公司從2008年投資8000萬建設了第一條廢氣回收裝置,使用工業活性炭吸附法,此後的新項目直接配套建設廢氣回收裝置。如果國家出臺針對粘膠纖維行業的三廢排放標準,則裝置規模小(配套環保裝置不經濟)的落後產能料將遭淘汰。

鈦白粉行業並購重組大幕已經開啟。目前鈦白粉行業仍處在產能過剩階段,2014年國內產能約460萬噸,需求約290萬噸,平均開工率不足70%。國內鈦白粉行業集中度較低,參照國際經驗,長期環保壓力將持續加大,這將促進落後產能的淘汰,加速行業內並購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目前佰利聯已經公告收購行業內的龍頭四川龍蟒,標誌著行業內並購重組序幕的開啟。

部分企業轉型新興產業

2012年以來,大部分化工品身處產能過剩的泥沼,行業內部分公司的傳統主業多年盈利較差,甚至部分出現虧損。在業績不理想的情況下,許多公司開始規劃轉型、產業升級。經我們研究總結,目前行業內的轉型主要以資產註入及置換為主。

資產註入及置換的典型代表:雙良節能

轉型前的雙良節能主要業務分為機械制造、化工兩大產業,機械領域主要包括集溴化鋰吸收式機組、空氣儲能、空冷凝氣系統、海水淡化系統、高效換熱器,化工領域主要包括苯乙烯、EPS的生產。

背景:化工板塊虧損拖累公司業績。受累於2014年國際油價大幅滑落,公司2014年業績同比降低43.77%,其中化工板塊,公司主營產品苯乙烯價格在2014年跌幅超過50%,導致化工板塊利潤大幅降低,板塊虧損達6357萬元;而環保板塊2014年業績同比增長16.04%,對公司凈利潤貢獻達106.97%,因此大股東繆雙大決定註入環保資產,置出化工資產。

重組方案:資產置換。雙良節能決定將其持有的利士德化工54.47%股份與雙良科技持有的雙良新能源持有的61.73%股份進行置換,同時將利士德化工20.53%股份與利創新能源的雙良新能源23.27%股份進行等值置換。


業務轉型:剝離化工業務,轉型節能環保業務。重組完成後,雙良節能將轉型作為節能環保平臺,公司原來主營在工業余熱市場、空冷市場、工業汙水處理環保領域,雙良新能源主營能量回收裝備、多晶矽裝備、化工裝備等新能源裝備的研發、生產,因此重組後原有業務自主發展與新業務並購整合,加強節能環保領域的業務拓展,有利於做大做強公司環保裝備業務。

股價表現:重組公告複牌之後,股價漲幅超過100%。停牌前公司PE是32倍,同行業內(化工行業內)的公司平均PE是42倍,重組後PE63倍,行業內新同行的平均PE約100倍。


原業務盈利差、股東有其他優質資產、接受新興產業的公司將率先轉型

我們研究發現,轉型公司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1.傳統業務盈利較差且短期難有好轉。許多公司的傳統石化板塊業績均不理想。例如雙良節能的苯乙烯業務,雖然目前國內需求仍有缺口,進口依存度維持在30%-40%,但因為國際油價的快速下跌,和各大國內國際廠家加快去庫存速度,苯乙烯價格已從2013年最高1.34萬元/噸跌至2014年7000元/噸附近,公司苯乙烯毛利率從2013年的9.38%下降到2014年的1.53%。同時由於苯乙烯具有工廠對原料的適用性、工廠的性質等因素,因此短期內國內廠家難以實現進口替代。再加上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未來新增產能較多,苯乙烯產品盈利預計難有好轉。在公司化工業務存在明顯增長瓶頸,難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部分公司被迫選擇轉型。

2.新興產業領域是主要轉型方向。由於傳統化工主業受宏觀經濟影響,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且屬於相對較為成熟的行業,市場空間難以出現爆發式增長。反觀新興產業,例如環保、醫療、互聯網等國家扶持的產業,成長性較好,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大部分轉型的企業選擇以上幾個方向進行轉型。

3.優先考慮大股東旗下資產。大股東旗下如果有其他優質資產,則可以直接將其註入上市公司,轉型相對較為平穩和順暢。因此,我們認為,在傳統業務盈利較差的背景下,公司將有動力考慮轉型。如果大股東旗下有其他優質資產,以及公司願意接受新興產業,則將對公司轉型起到促進作用。我們認為,符合這三點特征的公司將率先轉型。

風險因素

1.國際油價反彈力度低於預期,導致企業盈利改善幅度低於預期的風險;

2.國際油價反彈力度大超預期,導致替代能源產業如煤化工重新獲得發展空間的風險;

3.石油產業改革和石化行業國企改革進度放緩的風險;

4.國際油價暴跌導致化工品價格暴跌的風險;

5.轉型或觸網企業由於缺乏經驗和戰略布局,新開拓業務發展不順利的風險。

維持行業“強於大市”的評級

2015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反彈,時點略早於我們預期,反彈高度也超過我們預期。截至5月15日,Brent原油現貨價格均價為57.77美元/桶,同比下降47%。當前價格較本輪油價最低點已經反彈45%。

我們預期2015年全年,Brent原油期貨平均價格為65美元/桶,同比-34%。展望下半年,在美國新打井數持續下降、致密油產量開始收縮的累積效應出現,以及美元指數持續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國際油價可能繼續保持反彈的趨勢。但我們認為,同上半年美元走勢沒有反映美國經濟趨勢,下半年有望得到恢複一樣(中信證券研究部宏觀組觀點),國際油價上半年僅在鉆機數量下降而產量繼續增加的基本面背景下就反彈超過40%的情況略有超前,一定程度透支了下半年的反彈高度。我們預期下半年Brent原油期貨平均價格為71美元/桶,環比+18%。

從盈利上來看,我們預期2015年石化行業盈利將逐季好轉,但受國際油價均價下降影響,全行業全年凈利潤恐仍將出現負增長。


從估值上來看,當前石化行業平均PE估值約30倍,高於上證綜指(19倍)和深證成指(24倍),高於滬深300平均PE估值(13倍)。在所有29個行業中,石化行業PE估值高於銀行、家電、電力與公用事業、汽車、非銀行金融、建築、房地產之後,位列倒數第8位。長周期來看,石化行業估值已經接近歷史高點(33倍,2009年8月)。


於外,低油價沖擊下,行業並購整合加速有利於行業內競爭效率提高和景氣度回升;於內,國際油價反彈將支撐煉油和乙烯等子行業盈利大幅改善。2015年開始,企業或積極觸網以提升產業鏈競爭效率及內部管理效率,或轉型新興產業謀求更高成長性。這已經形成一股改變石化產業的大潮。預計石化行業2015年將迎來內生觸網轉型變革、外延景氣向上兩大趨勢疊加的良好投資機會。因此,我們維持行業“強於大市”的投資評級。


來源:中信證券


$TSC集团(0206)$:行业景气有所调整,公司仍有较好机遇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324


作者:陈佳宁


公司主要为石油公司、钻井承包商、海洋工程总包商和船厂提供陆地或海上钻机相关产品和服务。海工钻井平台总包产品,以及陆地中高端非常规钻机两块业务的成长潜力巨大。

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7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实现应占净利润;实现应占净利润0.21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03美元。

高端钻机合同有序推进,营收稳健上升: 由于2014年公司R-550D自升式钻机部分收入确认,公司资本设备和总包业务收入增加47.9%至2.0亿美元,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 2015年该订单剩余部分将结算完毕,继续贡献7,000万美元左右收入。公司2014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91和127,ROE由 2013年的7.4上升至2014年的9.2。主要财务指标均处于近年来最佳水平。

灵活应对钻机市场变化:美国页岩市场的衰退使得公司新投入销售的PDQ页岩钻机前景受到挑战。因此,公司已调整策略,加强钻井维修服务工作,以及为钻机升级建造所需产品。公司位于休斯顿的陆地钻机制造工厂将加强应对南美、墨西哥、加拿大等市场的新需求。

订 单量处于高位: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我国已成为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平台最大生产国。海上平台钻井包流程复杂、交付周期长,加之国内船厂看好市场前景,公司 订单处于高位。与此对应,2014年末公司实现了创纪录的订单储备2.3亿美元,2015年一季度新获得2,250万美元的新订单,收入基础较为稳固。

行业景气有所调整,公司仍有较好机遇:去 年海工装备市场订单随油价出现正常范围的调整,但公司仍取得不错成绩。目前,主流钻井承包商对下单持谨慎态度,平台日租金有所下降,但随着大量海上钻井平 台进入更新换代期,国内厂商有望不断接获新订单。公司本身体量较小,通过550系列龙头产品的复制以及350英尺新产品的研发,下半年有望获得数个钻井包 新订单,保持超越行业的成长能力。

“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15-16年收入分别为3.1亿、3.4亿美元,应占利润分别为27百万、34百万美元,EPS分别为0.039美元和0.048美元。给予公司目标价3.0元港币,对应2015年10倍PE,维持“买入”评级。




来源:光大证券


格隆汇声明:本文为格隆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港股医药行业:波动逐趋缓和,深港通启动将带来更多机遇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56


jiawenyNO1 3天前
港股医药行业:波动逐趋缓和,深港通启动将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刘一贺

行业观点:

港股医药板块在港股医药板块在2015年上半年波动较明显,主要是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市场情绪的影响。

港股医药板块在今年1季度出现疲软的主要原因是:1)板块轮动;2)省级招标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价格压力;3)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但随着2季度大量资金南下推高板块整体估值,港股医药板块出现回升并在4月中旬达到3年来的历史新高,对24倍的2015年市盈率的水平。

我们预测市场的波动在下半年会略见缓和。主要因为:1)政策性风险已经逐步淡出,例如省级招标导致的降价压力已经被市场消化;2)医药行业在下半年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新政改革;3)目前板块估值比较合理,对应232015年市盈率,我们认为板块存在上升的空间,但同港股其他估值更低的板块相比,港股医药板块的上升空间较为有限,这也受制于防御类板块的自身属性所决定。

我们相信在2015年下半年,A-H估值差距收窄的趋势仍不变。中国医药板块一直受到境内外市场的喜爱,主要由于板块长期增长较稳健以及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等原因影响。随着201411月沪港通的启动,政府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启动深港通。我们预期深港通的启动将为医药行业带来更多机遇,理由是:1)深圳市场中小股居多,而多数医药公司都位列其中;2)港股将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境内外市场的估值差达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催化剂︰

1)盈利增长改善将成为短期内价值提升的催化剂;

2)并购促使行业整合,大公司将利用其平台优势日益壮大;

3)深港通将提升行业估值;基本面良好的中小个股将受惠最多;

4)政策改变利好整个医药行业。

选股建议及投资主题:

我们相信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我们相信公司的盈利能力是2015年下半年投资选择的关键年下半年投资选择的关键。港股医药板块目前约为232015年的预测市盈率,相较于国内约为41倍的2015年预测市盈率和许多其他亚洲同业平均33倍的市盈率,我们相信仍有上行空间。同时,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一些盈利增长强劲,透明度高以及营运现金流健康的公司。我们将投资策略细分为以下两类:

短期投资主题:

我们推荐基本面良好,但目前被低估且有待被发现的中小个股。。我们看好普华和顺(1358HK)和利君国际(2005HK),是因为我们认为两者上升空间巨大。我们相信普华和顺预期收益增长稳健,以及与A股同业显著的估值差使其极具吸引力。同时,利君国际产品结构的优势,产能逐步升级以及销售稳步提高也将成为其近期价值提升的催化剂。

长期投资主题:

我们看好医药行业的龙头康哲药业我们看好医药行业的龙头康哲药业(867HK)和泰邦和泰邦生物生物(CBPOUS)。 我们相信康哲药业通过战略性的并购买入资产有别于其他第三方销售组织公司。同时凭借其充裕的现金,我们预期在今后将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并购案例。我们看好泰 邦生物主要是由于其在血浆产业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持续稳健的增长前景。我们预期近期政府对血浆产品价格管制的放开将会在未来几年内稳步提升公司的利润率。



(来源:招商证券港股)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0 0 0 分享
  • 用户
  • 股票



全球流动性新变化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92


姚余栋/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未来市场需求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决定因素。从外部看,全球流动性需求、储备货币多元化和财富管理分散化的国际趋势,将为人民币市场接受度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内部看,人民币跨境使用和离岸市场发展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稳健以及金融改革开放进展。

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和有序供应与世界经济金融可持续性密切相关,也为我们审视观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从 近几十年国际货币规则的发展历史看,无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当前的牙买加体系,全球流动性的供应和周期性波动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一安排充分重视了价格方面的汇率稳定,但忽视了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性供应的数量规则。在黄金生产增长缓慢的情 况下,国际储备和全球流动性供应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由此产生了“特里芬难题”,并导致其最终瓦解。当前以美元等少数主权货币为国际货币的体系 中,虽然放弃了国际货币对黄金的固定比率可兑换性,但“特里芬难题”却并未完全消失,国际货币的国内职能与国际职能仍然存在冲突:


短期来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和其他经济体间存在经济周期不一致,但国际货币发行国主要根据本国经济决定流动性供给量,因此全球流动性供给可能存在周期性的短缺和泛滥;


长期来看,国际货币发行国货币扩张面临杠杆率限制,随着传统国际货币发行国经济、贸易和投资在全球占比下降,全球流动性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

要实现全球流动性的“供应有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测量全球流动性,二是全球流动性的供应规则。


衡量全球流动性的一种方法是,以构成SDR篮子的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的总供给量来度量全球流动性状况,即把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按IMF公布的汇率换算为SDR,分别加总后得到以SDR计量的全球货币供应量。


规 则方面,目前普遍关注麦克洛姆法则,即货币增速由长期名义GDP增长目标、货币流动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共同决定。测算表明,国 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流动性需求上升,2009年和2010年,符合麦克洛姆法则的全球基础货币增速分别为15.7%和13.5%,但实际上这两年全球 基础货币供给增速放缓,分别为9.9%和2.1%,导致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外币流动性短缺,爆发“美元荒”。2011-2013年,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过 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普遍面临资本流入的压力,金融稳定受到威胁。2015年全球基础货币增速可能达到19%,仍高于 全球经济增长的需要。但未来两年后,如果发达经济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可能引发断崖式全球流动性短缺。全球基础货币供给会少于全球经济增长需求,全 球将在半个世纪后再次面临流动性短缺。

全球流动性的有序供应对世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至关重要。短期内,既应避免全球流动性泛滥,也要在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防止全球流动性断崖式短缺。


一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应实施自律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要建立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二是应加强全球、区域和双边层面的金融货币合作,提高危机防范和救助能力。


三是应加强对全球流动性的监测,完善衡量全球流动性的指标体系。


从长期看,应创建一个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的新体系,实现全球流动性的有序供应和管理。SDR具有非主权或超主权性,有利于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


1969 年《IMF章程》第一修正案,为扩大SDR的作用和成员国监督全球流动性提供了法律基础,并建立了“满足长期全球需要”和“避免世界性的经济停滞与通货紧 缩或需求过度与通货膨胀”的原则。可以考虑通过一定机制,针对主要储备货币(SDR篮子货币)按照一定规则提出有约束力的全球流动性目标,建立主要储备货 币供应总量调控机制,并据此对全球流动性总量进行监测和管理;同时,在目前以各篮子货币三个月国债利率加权平均计算SDR利率的基础上,IMF还应公布 SDR的隔夜利率。

全球流动性的新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


目前,美国GDP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经从2001年的33%下降至2013年的22%;美、欧、英、日四大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70%下降至不到50%。如果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对全球经济实力变化做出调整,国际货币发行国对全球流动性的调整就会更加“力不从心”。


未来,如果四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降低,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需要新的国际货币,以避免出现全球流动性短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补充全球贸易投资对流动性的需求,这既是应对全球经济低增长的需要,也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从而有利于现有国际货币发行国。

近些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积极进展。为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于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几年中,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逐步建立,人民币跨境使用 从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交易。人民币跨境使用不断迈上新台阶,为跨境贸易投资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与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紧密契合、相互促进。



未来市场需求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决定因素。


从外部看,全球流动性需求、储备货币多元化和财富管理分散化的国际趋势,将为人民币市场接受度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内部看,人民币跨境使用和离岸市场发展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稳健以及金融改革开放进展。


近 一段时期,我国金融改革有序推进,2014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1%扩大到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今年存款保险制度和大额存单 相继推出,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已调高至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2014年11月 “沪港通”正式启动,2015年6月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及参加行进行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今年下半年,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和“深港通”也将推出;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以来各项金融支持意见、措施和细则逐步落地,分账核算业务推出并先后启动自由贸易账户的人民币和外币功能,积极探索投融资便利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关政策的出台给各类企业和个人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提供了更多机会,给贸易结算、投融资和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切实的便利。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浮动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特别是人民币中长期投融资可降低汇兑风险的优势更加明显。

未来应继续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把握全球流动性短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一 是应继续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市场化水平,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二是在中国经常项目保持顺差的情况下,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实现人民币 “走出去”。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加大人民币对外投资,并通过经常项目回流,实现人民币的双向良性循环。三是应进一步推进 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完善人民币资本项下流出和回流途径,提高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便利程度,增强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吸引力。四是继 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