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巴巴“兄弟收购”玄机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8/HTML_G1LHOCSM6DK4.html


8月17日,阿里巴巴(HK:1688)向香港联交所提交公告,以2.08亿元收购阿里软件的管理软件业务,包括小企业的应用软件产线及相关资产,以及所有客户合约和员工。

同时,阿里巴巴将承担阿里软件遗留的若干业务责任,共1962万元。该业务责任为从阿里软件转来,即尚未到期的客户合约项下的递延收入及预收账款。

根据阿里软件截至2009年7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阿里软件相关资产账面价值为4379万元。

阿里巴巴和阿里软件同属阿里巴巴集团。8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此项收购将为阿里巴巴的业务带来协同效应,“阿里软件有提供给小企业的各种在线软件产品、应用及服务,而阿里巴巴拥有数量庞大的小企业客户”。

很显然,阿里巴巴集团的计划,把阿里软件的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向主营B2B业务的阿里巴巴上市公司,这将比阿里软件独立运营拥有更多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软件相关资产注入阿里巴巴,只是阿里巴巴集团整合旗下资产的第一步。据记者了解,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将在杭州举行创业十周年庆典,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届时将发布集团的新战略。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尚未透露公司新战略的具体方向。但阿里巴巴CEO卫哲于8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已经描述了该战略的大致轮廓:阿里巴巴集团原来的“达摩五指”正“化掌为拳”,五兄弟各自为战将改为协同作战,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经 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已经拥有阿里巴巴、阿里软件、淘宝网、雅虎中国、支付宝、口碑网等业务板块。卫哲说,在成长阶段,每个公司体量不 同,只能分开发展,如果强弱结合,会让强者不强,就像一个大人与一个蹒跚学路的小孩子进行合作;而到了发展阶段,每个公司体量差距已经不大,可以强强结 合,是两个青年,或是数个青年的合作,能达到“1+1=11”的效果。

据称,马云的目标是,旗下各大子公司进行资源合作,向客户提供基于“一站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但并不是所有的合作都会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记者采访获悉,除此次收购的阿里软件外,其他公司仍然独立发展,但与“成长阶段”相比,他们在“发展阶段”将更强调资源互换和相互协作,以提升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57

SOHO收購東海廣場 天曉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suc=1


 

東海廣場共有三期,總建築面積為131465平方米,一期為一棟52層高的A級智能化寫字樓;二期建造擁有138套房的酒店公寓;三期為商場。目前該專案已完工的為一期近7.6萬平方米的寫字樓。

 

根據新聞,大摩既目標價為25億RMB。此前大摩的出價高達4萬/平方米,即約折合53億RMB左右。

 

今次如果以25億買入該項目,潘總就應驗了其希望以5折買入爛尾樓的理想了。

25億是一個怎樣的數字?

 

1.如果我們只計算寫字樓面的部份,那麼每平方就是接近3萬2/平方米。

 

2.剛成交的廣渠路,單算土地成本就要1.6萬/平方米,再加上2年回本期,再加一定建築成本,那麼利潤應該也是有的,只是不太多。

 

3.根據資料,該廣場是上海浦西黃金地塊,所以售價一定不只3萬2,因為有SOHO品牌效應。

 

4.即使,只可以賣3萬2,那麼138套房的酒店公寓,加上商場就不值錢嗎?

 

5.後面那個部份拿來收租或以每平方2萬賣出,都可以套現10億了。

 

6.假如整個項目完全出租,只要回報率大於放在銀行收5%左右的利息也聊勝於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NAVPS,拉一下股價。

 

所以說,這又是一個超值的項目了。也是潘總一而再強調現貨的樓要比期貨又貴的土地更好的原因。(這個跟我現在做的生意又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做生意的都想周轉快,即使毛利率可能低一點,但是能在時間之內,多走1轉就拉平,多走半轉就已多賺了。。)

==============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东海广场项目共有三期,一期为一栋52层高的A级智能化写字楼,二期建造138套房的酒店公寓,三期为零售商场。目前该项目已完工的为一期近7.6万平方米的写字楼。

由于东海广场处于上海浦西最金贵的地段,以及该项目数年来被频繁倒卖的历史,所以上海业内对于该“第一烂尾楼”的历史可谓耳熟能详,公开资料显示, 东海广场在其“烂尾”的10年间已经被数次转手,其最早的东家为长江计算机集团,之后被上海安联投资发展公司接手,2003年10月,开开集团以7.38 亿元的巨资接下东海广场,此后,该项目又由静安土地开发控股总公司接手,2005年,东海广场被上海市静安区土地开发控股总公司对外公开转让,浙江绿城集 团以13亿元的价格夺标;一年后,摩根士丹利以19.6亿元的价格接手东海广场,其时,该项目的成交单价(即使不算待建部分的成本)也已升至1.5万元。

 商报记者根据整个项目的建筑面积(包括二三其未建部分)估算,大摩对于该栋写字楼的总叫价已逼近53亿元,就算对一个现金流最为充裕的公司而言, 占用一半以上的自有资金来长期持有一个甲级写字楼项目,对于几乎没有过大型持有型纯甲级写字楼的出租经营的SOHO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潘石屹的 压价理所当然。

http://house.jrj.com.cn/2009/07/231446559007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63

中联石化收购煤炭资产计划生变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3/20090903013432841.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中联石油化工(00346,HK)(以下简称中联石化)向公司主席许智明收购内地5处煤炭资产的计划发生变动,对于煤炭业务的投资金额将减少。

        此 前,中联石化在8月17日宣布,公司将斥资48亿港元,从公司主席许智明手中收购BestProjectHoldingsLimited(BPHL)的全 部权益及股东贷款。而BPHL的附属公司拥有5个位于内地的煤矿资产。然而,在该消息宣布后不到半月,中联石化最新的公告称,公司已与相关方面订立了补充 协议,将收购煤矿方案变为与上述煤矿的原股东景战彬在河南郑州市成立合营公司。

        据了解,合营公司股权结构为中联石化及景战彬分别持有80%及20%,总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5000万元为注册资本,主营业务为从事煤炭贸易及运输。中联石化将就该合营公司出资1.6亿元。

        同 时,景战彬可按每股0.9港元的价格认购3亿股中联石化新股,占公司扩大股本的4.7%,而认购价格较中联石化停牌前收市价0.67元溢价了34%。据 悉,景战彬目前持有中联石化4.9%的股权。中联石化的公告显示,景战彬是一名资深的煤炭专业投资经营商。

        另外,许智明同意向公司借出1.5亿元人民币的不计息一年期  (可予续期)股东贷款用于合营公司。

        中 联石化表示,将直接收购更改为成立合营,公司对于煤炭投资金额将减少,但可通过煤炭贸易及运输业务来分享收益。同时,中联石化认为,景战彬对于合营公司作 出了盈利承诺,将令公司有更多的现金流开发其在马达加斯加的油田业务。另外,更改投资计划,对于公众持股量的摊薄影响也将变为更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7

收购冀东水泥遇阻 中材版图战略西移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1/HTML_F3K0VPUXXYWI.html


月10日,有消息称,中材集团已经放弃了对冀东水泥的收购,此前派驻做尽职调查的工作人员也已经悉数撤回。

同日,唐山市国资委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材集团对冀东水泥的收购进展的确不很顺利。“中材之前对冀东有过一系列的注资承诺,但目前注资进展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导致收购项目与原计划进展不相符合。”

9月8日,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在参加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主办的《辉煌60年·国企巡礼》高端访谈时表示,关于冀东水泥集团的重组工作,由于涉及方面很多,公司会按照对股民、对投资者负责的精神去做。至于何时有结果,现在还难以确定,有新情况,公司会及时披露。

10日,中材集团企业文化宣传部部长曹永胜对本报记者表示,关于中材集团收购冀东水泥的具体情况,“该说的谭总都说了”,收购结果以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准,弃购冀东水泥的传闻属于猜测。

收购遇阻

2008年1月2 日,唐山市人民政府与中材集团签署协议。唐山市政府原则上同意中材集团或其所属的上市公司采用直接增资的方式对冀东水泥集团实现控股。中材集团将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不少于130亿元,将冀东水泥集团打造成国内最大、世界前五名的水泥企业集团。

但 紧接着的是,冀东水泥公布了一系列扩张计划,明显加快了其扩张步伐。据资料介绍,2008年冀东水泥在河北以外就投产或拟投产10多条生产线,新建产能高 达2000多万吨,并超出了其原先确立的“巩固华北、挺进东北、开拓西北”的“三北”战略范围。此外,冀东水泥董事长张增光曾表示,公司计划在今年年底前 将水泥产能提升至6000万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产能1000万立方米。

上述唐山市国资委官员表示,尽管3年期限未到,但中材注资承诺迟迟未兑现,加上冀东水泥本身发展良好,有自我扩张的基础。而随着冀东水泥不断发展壮大,中材集团要控股冀东水泥的代价也会相应加大。

事实上,在中材集团计划控股冀东水泥之前,中材集团的最大竞争对手、同为央企的中建材也曾“垂涎”冀东水泥,但后者与唐山市的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而且很快就无疾而终。

2007年10月23日,在与中建材签约仅半个月后,唐山市政府又与中材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打造北方最大的非金属材料生产、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其中包括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现代水泥制造中心。

上述唐山市国资委官员表示,打造现代水泥制造中心的目标,对唐山市政府是个很大的重组动力;而中材集团之所以后来者居上,正是由于其承诺条件优于中建材集团。

不料从2009年开始,中材集团收购冀东水泥发生微妙变局。1月初,中材集团宣布最终决定放缓对冀东的收购,并表示重组谈判依然在进行。

上述唐山市国资委官员透露,收购遇阻的主要原因,是冀东水泥方面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冀东水泥方面还是欢迎中材进来,因为中材毕竟是受政策支持做强做大的央企,主要是双方在重组具体条件、注资进展等方面达成一致的难度很大。”

谭仲明在国资委主办的活动间隙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并购项目上,中材集团一定要获得控股地位,从而“防止把钱投进去,自己没有控制力,投资失控”。

互搏西部市场

在水泥行业,“得冀东者得北方”的说法一直是业内人士共识,中材集团如果成功收购冀东水泥,将改写北方水泥市场版图。

除了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在华北地区交锋外,国内水泥霸主海螺水泥同样看好华北水泥市场。但目前来看,海螺水泥具体介入华北水泥市场的消息却寥寥无几,只是到前不久被爆出在山东泗水县修建一条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虽然中材集团否认放弃收购冀东水泥,但记者获悉,随着进军华北遇阻,中材集团水泥业务的扩张重点将转移至西部。

中信建投证券水泥业高级经济师田东红表示,由于中材集团和冀东水泥都有各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运营良好,因此,即使收购失败,对两者并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中材集团可能在华北失去了一块发展空间,但不会停止在西北地区的扩张脚步。”

6月份,中材股份斥资5.01亿元认购祁连山5500万股,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谭仲明也表示,近几年来,中材集团水泥业务突飞猛进,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水泥企业。

按照谭仲明的“控股原则”,中材对祁连山的参股仅仅是第一步,控股才是最终目的。在祁连山之前,中材集团在西北就拥有了赛马实业、天山股份两家上市公司。

田 东红表示,中材集团与冀东水泥“要么成为一家人,要么就是兵刃相见的竞争对手”。事实上,冀东水泥在2008年公布的一系列扩产计划中,几乎都全部集中在 西部:3月,公司在四川省屏山县筹备建设一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6月,公司在重庆璧山县建设二条日产4500吨 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但目前,由于水泥投资过热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发改委已对全国水泥市场的投资情况展开全面调研,部分省市已暂停批建新的水泥生产线项目。

谭仲明对本报记者表示,水泥投资过热现象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确实存在,但在不同地区情况不一样,也就是说,总体呈现投资过热,但局部地区依然存在投资机会。

谭仲明认为,目前,国家控制水泥投资过热政策对中材集团是一个利好。“如果得到合理调整,水泥这块蛋糕我们吃的时间会更长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9

祝义材11元低价要约收购南京中商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7/20090917025845939.html


每经记者  刘明涛

        南京中商  (600280,收盘价17.74元)今日公布了关于祝义材要约收购股份的申报公告。不 过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此次要约收购价仅为11.05元/股,远远低于南京中商目前的市场价17.74元/股。有市场人士称,祝义材此次要约收购可能仅仅是 走过场,由于收购价与市场价相差甚远,几乎不会有投资者会选择卖出手中的股份。

低价实施要约收购

        南京中商今日公告称,祝义材将以现金的支付方式、以11.05元/股的收购价格,全面要约收购南京中商7545.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2.57%。收购有效日期为今年9月21日至10月20日。

        此次要约收购的目的为履行因收购人协议受让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南京中商1600.53万股及南京中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南京中商975.36万股而触发的法定全面要约收购义务,但不以终止南京中商上市地位为目的。

        据 资料显示,此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金额为8.34亿元,收购人已将1.67亿元  (即要约收购所需最高金额的20%)存入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指定的银行账 户作为履约保证金。资金来源为收购人2007年、2009年分别减持其所持香港上市公  司 ChinaYurunFoodGroupLimited(HK1068)股权所得。

        公司称,此次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没有发生变化。收购人祝义材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上市公司的独立运作。

祝义材控股南京中商

        其 实很早以前,昔日江苏首富祝义材就打起了南京中商的主意。此前,祝义才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江苏地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已经耗资过亿六度举牌增持南京中商股 份。公告显示,江苏地华已在二级市场购得南京中商1476.92万股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29%。而截至到2008年末,江苏地华房地产发展有限 公司已持有南京中商29.49%的股份,离30%仅一步之遥,这也显示了祝义材志在必得的信心。

        而今年5月25日,祝义 材分别与南京国资、中天投资分别签署了《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向祝义材转让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的协议书》、《股份转 让协议》,祝义材分别受让南京国资和中天投资所持南京中商的1600.53万股和975.36万股,耗资高达2.74亿元。此次收购的完成,其持有南京中 商的股份也达到了47.43%,实现了对南京中商的控制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5

吉利联姻高盛 “潜在收购”沃尔沃?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4/20090924073857416.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陈喆  发自北京

        从没有一个汽车企业的并购传闻,像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样,持续时间如此之久并始终保持热度。昨日,高盛入股吉利汽车的消息让这一并购悬案再 起波澜。停牌7日的吉利汽车(00175,HK)在复牌公告中明确指出,“有意将来自发行债券及认股权证之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应付本集团潜在收购事项。”

        “潜在收购事项”是否指向沃尔沃?“这个问题不好说,不清楚。”昨日,吉利集团新闻中心主任陈放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仍未 做正面回答。而吉利集团副总裁潘巨林昨日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盛入股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情是两码事,资金的用途将以公告为准。”

加重吉利收购沃尔沃砝码?

        昨日,停牌7日的吉利汽车终于复牌。吉利汽车在复牌公告中称,计划向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一家联营公司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 募得资金25.86亿港元,假如债券获悉数转换及认股权证获悉数行使,高盛的联营公司将持有吉利汽车经发行相关股份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15.1%,成为其 第二大股东。

        吉利汽车在公告中同时指出,高盛之联营公司享受提名一位人士为吉利汽车非执行董事的权利。如果一切顺利,高盛和吉利的美满联姻将顺利完成。

        “高盛入股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情是两码事,具体的事情我不便多谈,资金的用途将以公告为准。”吉利集团副总裁潘巨林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正是公告中提到的资金用途透露了“玄机”,吉利汽车在公告中指出,“有意将来自发行债券及认股权证之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应付本集团潜在收购事项。”

        “其实,吉利从高盛募得的25.86亿港元对收购沃尔沃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吉利真正看重的是高盛在汽车行业并购中的丰富经验,即将成为吉利第二大股东的高盛无疑将加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砝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评价说。

高盛前总裁或是幕后推手

        据了解,高盛在汽车企业并购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曾以金融顾问身份参与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等多起汽车行业内的并购案。

        “高盛的投资说明其看好吉利汽车。”上述吉利汽车的高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尽管业内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能获得成功并不看好,但从未有人怀疑过李书福志在把吉利打造成全球化企业的雄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吉利必将加快海外兼并的步伐。”今年6月,在谈到吉利全球化战略时,李书福对媒体表示。

        此前,正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利润下滑的福特汽车表达了出售沃尔沃的决心,并主动开始了和包括吉利在内的多家潜在并购方的接触,李书福的努力及吉利集团的实力逐渐得到了福特方面的认可,并接受了吉利集团提出的“最靠谱”的并购方案。

        早在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高盛前总裁、担任福特汽车董事多年的约翰·桑顿,曾经代表福特汽车同吉利方面有过接触。这就让吉利联姻高盛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对中国情况熟稔的约翰·桑顿很可能是这起收购案的幕后推手之一。

福特业绩回暖或影响收购

        此前,一直对收购沃尔沃避而不谈的吉利通过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已经承认了吉利同沃尔沃正在接触当中。“福特同潜在收购方关于出售沃尔 沃的谈判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沃尔沃全球CEO史蒂芬·欧德日前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表示,一旦收购事项确定,将第一时间通知企业内部员工。

        “关于沃尔沃出售的问题,请咨询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目前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良好,上半年销量增长42%,潜在收购事项并不会影响沃尔沃在中国业务的运行。”沃尔沃汽车中国CEO柯力世日前表示。

        事实上,正是由于福特及沃尔沃业绩的回暖才让沃尔沃的出售价成为吉利能否成功收购的最大障碍。

        然而,高盛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并购经验让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行动更加接近现实。“不管收购沃尔沃是否成功,吉利汽车打造全球化企业的努力值得尊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

市场反应

吉利汽车复牌后股价飙升19%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发自深圳

        停牌一星期后,吉利汽车(00175,HK)终于公布了高盛的注资细节,净集资额最多可达25.86亿港元。该股昨天复牌后一度飙升25.7%,而后升幅收窄至18.99%,收盘报2.13港元。

高盛最多可入股15.1%

        吉利昨天早晨公告,向高盛的一间联营公司GSCapitalPartnersVIFund,L.P.发行5年期可换股债券,本金额 18.97亿元,利息3厘;可转为9.98亿股吉利股份,禁售期为12个月;行使价每股1.9港元,较停牌前收市价每股1.79元溢价6.1%。此 外,GSCapital还获得2.995亿份认股权证,行使价每股2.3元,较停牌前收市价溢价28.5%,行使日在7年后。假如这批可转债与认股权证全 面行使,将占到扩大后股本的15.1%。

        公告称,如果GSCapital全面行使这批可转债与认股权证,吉利最多可获得25.86亿港元集资净额。吉利控股集团(母公司)副总裁安聪慧前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所获款项将主要用于扩充产能,并且不仅限于湖南分厂。

        吉利汽车上市公司执行董事洪少伦昨日对香港媒体表示,此次集资活动与向母公司收购资产无关,公司手头现有30亿港元现金,而收购湖南厂仅 需数亿元。他指出,母公司手头仍有3间新厂房,分别位于成都、济南及兰州,初步生产规模分别为5万台、10万台及1.5万台;其中兰州厂房已投产,其余2 间预计于未来6个月~12个月投产一般的收购时间为投产后。

股价不到一年已涨8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吉利的股价一年以来暴涨不停,该股去年10月29日最低位时每股仅0.232港元,昨日股价与其相比上升 818%,涨了8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获得巴菲特入股的汽车股——比亚迪(01211,HK),此股一年来上涨了826%,昨日飙到历史新高每股 71.3港元。

        根据两家公司近期公布的中报,吉利汽车每股资产净值为0.734港元,昨日市净率为2.9倍,但比亚迪每股资产净值为6.249港元,市净率竟高达11.4倍。这是不是意味着吉利的股价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呢?

        第一上海(香港)策略师叶尚志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利好因素在吉利股价上已几乎完全体现,市场的短期炒作将在不久后见顶。“与比亚迪不同的是,吉利尚未获得高盛入股,仅发行了可转债与认股权,未来高盛会否全面行使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5

保興發展(1141)收購之真相


明天有時間才詳細考究,沒時間則作罷。


緣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2/LTN20090612614_C.pdf


委任新殼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7/LTN20090617412_C.pdf


委財技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6/LTN20090616472_C.pdf


入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3/LTN20090703015_C.pdf


戲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2/LTN20090812128_C.pdf


配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3/LTN20090813019_C.pdf


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7/LTN2009081761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4/LTN20090824625_C.pdf


取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6/LTN20090826582_C.pdf


沒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7/LTN20090907312_C.pdf


事實?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906


令苏州大方陷入上述窘迫境地的,源于该公司此前的一项借壳上市计划。

        据了解,苏州大方公司为了更好的发展、完成因没有大量资金而不能进行的一些大项目,一直期望通过上市等渠道获得一个融资平台。而在今年上 半年,在持有苏州大方部分股权的一家名为“汇富东方”的管理基金董事长余秋池的牵线搭桥下,李荣生计划将旗下拥有的郑州大方及苏州大方进行打包上市,而操 办上市大方公司上市事宜的,则是熟悉香港资本市场的汪晓峰(看委財技人士公告),他们当时决定将李荣生旗下相关资产注入至保兴发展(01141,HK)这个壳公司中来,以实现 上市目的。

        2009年6月12日,汪晓峰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与郑州大方签订股权转让及增资合同,根据该合同约定,中国股权投资公司受让李荣生在郑州大方74%的股份,再向郑州大方增资3781.95万元。



....
       李荣生近期向外界表示,“当时说好的郑州大方实业有限公司74%的股 份,只是为上市方便而让汪晓峰代持,但因为汪没有签订代持协议而弄假成真。”李荣生表示,因为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才终止了后来的整个上市程序。李荣生认 为,整个上市过程是  “陷入了一场早已布置好的陷阱中。”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天联系到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的代理律师,得到的却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该律师表示,在6月12日,中 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与郑州大方股东签订了  《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后,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在7月14日就已经将3781.95万元人民币的增资款项, 由公司的香港账户以等价港币的方式汇入郑州大方外汇账户,并在验资后取得了新的中外合资企业《工商营业执照》,依法依协议变更了工商注册股东档案。而在此 过程中并不存在“代持股份”之说。

        而苏州大方黄敬辉昨天在接受采访时,尽管一再认为李荣生是因为上当受骗而致使郑州大方大股东地位丧失,但他也承认,“从书面来说,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汪晓峰持有郑州大方股权没有漏洞。”

        另外,有关报道引述苏州大方的代理律师太平洋中证律师事务所的李晓东律师的观点,认为外资收购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帮助苏州大方在香港 上市为诱饵,利用李荣生不熟悉上市业务的操作规则和方法的弱点,在未支付真实对价的情况下,隐瞒否认其代持李荣生持有郑州大方股份的事实,骗取李荣生与外 资收购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虚假合同,造成1000万元和价值3761.92万元的股权无法收回。

        昨日本报记者试图联系李晓东律师以获得相关回应,但是截止记者发稿时,仍未得到李晓东律师的回复。

....


然而,在2009年8月24日,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却收到了一封来自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郑州桥 梁)的书面举报材料,这令整个事件又出现大的转折。

        该份材料指出,
第一,李荣生与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交易中,故意隐瞒了郑州市二七区法院于2009年5月受理的郑州桥梁14名股东 起诉郑州大方对郑州桥梁虚假出资的法律诉讼事实。


第二,2007年4月及2008年1月,作为郑州桥梁董事和苏州分公司总经理的李荣生,在未经郑州大方董 事会和股东会批准的情况下,利用职务之便,分两次伪造文件和股权转让协议,骗取苏州市高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变更登记,分别非法侵占了郑州桥梁所持有的 苏州大方46%和10%股权(合计56%股权,5600万元),且至今未向郑州桥梁支付该伪造协议所陈述的股权转让款。


第三,苏州大方的产品涉及的部分知 识产权系郑州桥梁的专利。

        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方面认为,是李荣生为了骗取3781.95万元的增资款项,在签订郑州大方相关股权收购协议中,隐瞒重要事实,存在明确的故意欺诈行为。

        中国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方面的代理律师昨日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郑州大方进行了财务和法务调查后发现,公司此前支付的 3781.95万元增资款项已经被李荣生转移至其个人的其他公司,同时郑州大方约4000万元~5000万元巨额账外资产和其他大量未开发票账外收入也被 李荣生转至其个人名下,而李荣生涉嫌对这些资产和收入偷逃纳税。

大摩的真面目原來是這樣的,就這樣搞單鬧劇,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07

收购手机游戏 第一视频终结烧钱时代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16/149846.html


国有控股的网络视频新传媒第一视频,凭借其特殊身份,正开辟出视频网站的新蓝海。

10月14日,第一视频(00082,HK)在北京宣布斥资1.68亿元收购手机游戏开发服务商Dragon Joyce70%股份。“这标志着第一视频将提前结束视频网站烧钱阶段,转向新业务的拓展。”第一视频董事局主席张力军说。

记者了解到,2006年,成立仅仅一年多的第一视频就在香港主板上市,目前是国内互联网视频行业中唯一已正式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

但由于视频行业竞争激烈,以及运营模式重复单一、版权、资金等诟病,第一视频在过去几年并未取得骄人业绩。第一视频此前发布财报显示,公司2009年上半年净亏损1127万港元。

此次收购后,第一视频将展开一系列新业务,包括手机购彩、手机游戏等。

进军视频彩票

据记者了解,Dragon Joyce是一家专注于国内品牌手机游戏开发和服务的企业,已与超过300家中国品牌手机发展商及制造商共建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第一视频并购Dragon Joyce后,双方将在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手机游戏和电信增值等一系列领域展开合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双方将在彩票领域加大合作,这不仅将成为第一视频未来业务的“杀手锏”。

早在今年4月,国家公布了《彩票管理条例》后,第一视频就推出手机购彩新业务。通过手机用户下载购彩软件,实现无时空限制的实时手机购彩。目前,第一视频已拥有200万手机购彩用户。

收购Dragon Joyce后,这项业务发展将大大提速。中国区CEO张志刚表示,第一视频将获得了Dragon Joyce 700万手机活跃用户,并且这些用户将以每月增加120万名的速度成为第一视频手机购彩的用户。

张力军表示:“尽管网络作为平台还不能直接销售彩票,但利用手机终端销售彩票给公司带来巨大价值,第一视频正是抓住这个机遇。”

但 并不是每一家视频网站都能和第一视频一样幸运。张力军告诉记者,第一视频是中国拥有资质和许可证最为齐全的网络视频企业,包括:网络视听许可证、互联网新 闻许可证、手机电视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等。“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国内允许网络经营视频彩票的视频网站,仅有第一视频一家公司。”

借助第一视频的手机电视相关牌照,Dragon Joyce也获得了与中国运营商合作的直接桥梁。未来,双方将在手机增值、手机游戏等领域展开多层次的合作。

张力军预测:“收购Dragon Joyce后,视频广告收入在总收入中比例将逐步降低。规划愿景中,广告业务将只占30%左右。”

结束烧钱时代

随着收购交易的达成,张力军踌躇满志得表示:“第一视频已经结束了视频网站烧钱时代。”

他表示,这次收购将带来“看得见”的利润。“这是一次条件的收购,只有收购对象达到预期的利润收入,交易才能继续贯彻。”这目标是:Dragon Joyce将在2010年实现年度净利润7150万元,到2011年年利润达到8580万元。

这也成为第一视频股价增长的助力加码器。10月13日,第一视频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8000万现有股份及认购1200万新股份,集资1.316亿港元。其中4000万元用于收购 Dragon Joyce集团,余额8850万元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参与此次配售的汇友资本合作人刘小林表示:“收购 Dragon Joyce,对于第一视频是利好消息。此外,Dragon Joyc有独立分拆上市计划。如果未来两年之内成功,对上市公司来说,既多了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带来一次性的收益。”

张力军认为,视频网站盈利至今还处在上下求索阶段。第一视频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满足投资市场业绩增长的需求是重要的指标。

目前,第一视频旗下拥有第一视频门户、第一视频联播网、第一视频3G无线业务、第一视频SNS社区四大主营业务,并积极拓展手机购彩、视频体验式电子商务等新业务。“未来,第一视频将打造成为以网络视频为核心,多媒体综合性传媒。”张力军说。

“第一视频目前有近5亿元现金在手。在相当可观利润保障下,第一视频不排除在未来对新媒体上下游领域的其他公司企业进行收购。”张力军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4

乐天集团:收购比自建更经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1/150428.html


10月20日,乐天购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与时代零售集团有限公司(01832.HK简称时代零售),联合发布公告,内容包括乐天集团的圈子公司乐天购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就收购时代零售股本中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的可能的自愿有件现金收购建议,以及股票恢复买卖等。

同日,乐天集团在国内的超市运营平台乐天玛特的相关负责人,给本报发来了说明性文件。该资料显示,根据香港的证券交易法,乐天方面可收购时代零售72.3%—100%的股份,预计收购资金为5320亿—7350亿元韩币(约合30.3亿—42.6亿元人民币)。

乐 天玛特韩国总部代表理事卢炳容先生表示:“国际流通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乐天玛特为了在早期确保竞争优势地位,约花费了1年的时间准备此次收 购事宜。”他还表示,此次收购之后,乐天玛特将会进入中国大型超市销售额排行榜的前14位,并确信最晚2012年能进入前10位。

乐天玛特海外事业部部长金钟仁先生表示:“此次的收购与初期进入海外市场时的收购不同,是完全基于其收益性。据我们分析,100%收购股权时的资金量也比我们自己开发同样65家门店的投资费用低1000亿元韩币(约合5.8亿元人民币)左右。”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100%收购股权后,按照单店计算,合计单店6000多万的费用,在业内来说偏高。他进一步表示,“超市租赁物业合同的签约年限是15—20年,此时交易,正好处在接近重新签订租赁物业合同的时候,对于时代零售来说,倒是个好价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0

金科数码20亿收购殡葬业务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4/2009102414024056.html


每经记者  魏玉卿

《每日经济新闻》昨天报道的《三一重工定向增发9高管齐添上亿身家》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上市公司高管们上演了暴富神话,而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了更大 的秘密:原来三一重工(600031,收盘价35.58元)拟以19.8亿元定向增发收购的挖掘机资产,竟然是上市公司在6年前以1782万元卖出的。

        三一重工当时出售该资产的理由是:“挖掘机业务属于新业务,盈利能力较低、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维持三一重工较高的毛利率,为了维护股东的权益,决定出售挖掘机资产。”

        可实际情况与三一重工的描述恰恰相反,该业务在剥离出上市公司的6年时间内飞速发展,销量增长了30倍,几乎每年翻番,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润也超过1亿元。

        只有到了今天,善良的普通投资大众才发现,当初上市公司低价甩卖的挖掘机业务竟然是一个聚宝盆,当初上市公司出售的理由竟然是不折不扣的“大忽悠”,而高管们的高超财技竟然比刘谦的魔术还要精彩……  

高管组团收购聚宝盆

        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登陆A股,当月三一重工就迫不及待地将挖掘机资产剥离出去,买方为三一新材料。三一重工和三一新材料同为三一集团控股,是同一个实际控制人,所以此次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

        2003年8月,三一新材料由湖南长沙迁入江苏昆山,同年9月,更名为昆山三一重机,期间公司的股东一直没有变过。转眼到了2004年 12月,昆山三一重机(后变更为三一重机)控股股东变更为一家注册地在维尔京,名为三一重机(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而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维 尔京)持有三一重机(中国)100%的股权,从而实现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三一重机100%股权。

        增发方案显示,三一重机投资、三一重机(中国)均为持股性公司,其自身无实际生产经营业务。

        虽然股东变成外资股东,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变更前后的内资外资股东竟然都是  “自己人”!2004年12月变更为外资企业前,昆山三 一重机的股东一直为三一控股和翟登科。变更后,三一重机控股股东——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为翟纯(翟登科之子女)、袁金华、毛中吾、向文波、梁稳 根、唐修国、易小刚、周福贵、王海燕和邬良保。

        根据增发预案,三一集团的股东为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袁金华、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和翟纯等。

        而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周福贵均在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身兼要职,唐修国还是三一重机的法人代表。

        显然,挖掘机资产虽然“卖出去”了,可还在控制范围内。也正是这样的“圈内运动”,保证了挖掘机资产虽然卖出去了,却还是在三一的体系内。

        那么为什么当初要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将三一重机变成纯外资公司呢?

        原因就在于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中的一则承诺——梁稳根先生承诺:“在本人作为‘三一重工’实际控制人期间,如再设立其他企业,则该等 企业及其全资附属企业、控股子公司、参股30%(不含本数)以上的子公司将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任何形式  (包括但不限于单独经营、与他人合资、合 作或联营等方式经营)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三一重工’现在和将来主营业务相同、相似或构成实质性竞争的业务。”

        而此次三一重工收购三一重机的原因中有一条就是为了避免同业竞争!既然今天为了避免同业竞争要收购,那么当初到底为啥要贱卖呢?

六年前挥泪大甩卖

        据2003年7月的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三一重工出售挖掘机业务及相关资产给三一新材料,截至评估基准日2003年6月30日,挖掘机业务 及相关资产账面值合计1783.38万元。采用成本法的评估值价值合计1782.42万元,增值-0.96万元,增值率为-0.05%。

        时间仅仅过去了六年,交易双方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交易的标的也都是挖掘机资产,但资产评估方法却是180度大转弯:6年前,上市公司 卖出资产给高管,采用的是成本法,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还折价0.05%;而如今,上市公司从高管处买回资产,却用的是收益法,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大增了 362.03%,这真是天差地别!

        19.8亿元的价格贵吗?

        定向增发方案显示,2005~2008年1~9月,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424台、566台、1400台和2405台;三一挖掘机 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从1.51%到1.39%,再到2.10%,最后到3.37%;2008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收入超过10亿元,从这里看仿佛并 不算太贵。

        那当年1782.42万元的卖价低吗?

        当年三一重工在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中称,挖掘机是三一重工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知名度较 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在挖掘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将盈利能力较低的产品出售给三一新材料,使三一重工继续维持较高的毛利率,维护了股东的权 益,有利于优化三一重工的资产结构、增强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

        大股东为了维护广大投资人的利益用心良苦,对于这样一块“垃圾资产”,1782.42万元的卖价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记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还是发现了一些线索。

垃圾变黄金  剥离后爆发式增长

        记者拿到的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03年,三一重工销售了100台挖掘机;而三一重工将挖掘机资产卖给三一新材料后,2004年三一重机申请了多项与挖掘机相关的专利——挖掘机触摸屏安装机构、挖掘机履带架翻转工装装置等等。

        与专利申请同步的是挖掘机销量的爆发式增长,2004~2008年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200台、500台、873台、1853台和3217台。6年时间,挖掘机销量从2003年的100台猛增到3217台,增长了30多倍!销量几乎每年翻番。

        2003年7月挖掘机资产被剥离出去的时候,三一重工给出的原因是:挖掘机是三一重工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知名度较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

        然而,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显示,挖掘机械属于公司主营业务八大类之一;公司专门成立了挖掘机械研究所,负责挖掘机、 液压锤等挖掘机械系列产品的研发;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拥有一支313人的高素质研发队伍,有以液压专家易小刚、路面机械专家李冰等为代表的技术带头人,三 一重工在2001年7月申请了挖掘机驾驶室专利。

        《招股说明书》24页还披露:“公司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已研制并试生产了挖掘机等产品,自2001年6月开始投放市场。” 《招股说明书》24页和82页显示,三一重工挖掘机2001年已投放市场,当年即实现销售,2002年SY200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究竟是垃圾还是黄金?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为何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当时我国挖掘机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挖掘机行业发展机遇良好

        为了还原当时的行业状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找了很多资料和询问业内人士。

        2003年,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初期,这一切都为挖掘机需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

        资料显示,我国挖掘机行业生命周期曲线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8年为培育期;1999~2004年为成长期;2005年以后进入 快速发展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2007年,我国挖掘机销售台数分别为28116台、40699台和60151台,年均增长 46.3%。

        在2004年国内挖掘机市场,外资品牌挖掘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多。但正是由于三一重工、柳工、徐工、玉柴、厦工、山河智能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加入挖掘机市场,内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才由2004年的不到10%增长到超过20%。

        支撑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是挖掘机的销售数据。

        权威数据显示,柳工从2003~2008年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260台、570台、840台、1336台、2114台和2579台,销量呈现出逐年高速增长。

        上述数据已充分说明我国当时的挖掘机市场需求在持续扩张,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三一重工是幸运的,其高管在多年前就看准了这个行业 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研发;但三一重工的股民却是不幸的,因为就在技术研发成功的时刻,上市公司却将这把金钥匙拱手送给了高管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