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6/11 明報訪問:八十後「交易經理」盧志威:買債收息租樓住更靈活

1 : GS(14)@2014-11-09 18:48:59

http://www.hunghuk.com/2014/11/0 ... %E5%82%B5%E6%94%B6/

[img=IMG-20141106-WA0004,500,343]https://farm8.staticflickr.com/7467/15110511693_36394e4ec9.jpg[/img]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

假如你是一位「八十後」,出來工作後仍與家人同住,事業順利,已儲得數百萬元而即將結婚,會有何打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置業,和另一半享受二人世界。從事金融投資的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盧志威,正是上述的「八十後」,他雖早有足夠資金買樓,卻另有打算,計劃將投資組合中約200 萬元撥出來買入高息債,實行用收到的債息租樓住,理由是覺得這樣更靈活,更有利尋找或等待其他投資機會,賺取更高的回報。

提供現金流足以支付租金

盧志威坦言,他十七歲已開始炒股,之後入讀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學位,在學期間認識了知名基金經理黃國英,獲其賞識而幫他兼職做分析工作,及畢業後加入黃國英剛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該公司第一位非後勤員工,除了負責分析工作,及後更獲分派一定金額「操盤」。

「其實我算是好彩,畢業正式出來工作是2008 年,已過了雷曼事件,正值全球股市低位,之後邊做邊學,並開始獨立操盤,也令自己的投資日趨成熟。」

置業計值博率現水平唔抵買

他說,將會短期內結婚,自然要搬出來住,雖有能力,但不打算買樓。「對我來說,樓主要作居住用途,租樓也可以,要投資有其他方法和工具,我的計劃是將擁有的投資金額,撥出約200 萬元買高息債或相關工具,提供的現金流便足以租樓住。」

盧志威指出, 現在一些內房債如雅居樂(3383) 的孳息接近11 厘, 他便有興趣吸納,再配合其他一些較短期的高息債以平衡風險,平均派息一定遠高於住宅平均2 厘多的租金回報率,這樣既不用供樓,也足可抵消租樓支出,餘下的資金便可更靈活作投資。

讀書時收入已超申公屋資格

「買樓與否,除了自用,肯定有投資成分,如此便一定要計算值博率,以現時的樓價水平,再升空間肯定有限,並不適合大手落注。」雖然現時一些大學生在讀書已開始申請公屋,盧志威說從沒此意, 「一來申請公屋,便等如將注碼放在升值有限的工具,二來自己在讀書時的兼職收入,一早已高於申請公屋的收入上限,除非打算瞞騙政府,這又何必呢。」

盧志威的個案,或可反映一些年輕人指沒辦法買樓,便沒有出路的說法極有問題。「只要有寬廣視野,處處是投資機會,最重要是肯學習,多看世界,自已最近賺得最多的一筆投資,便是交易歐羅兌捷克克朗的交叉盤,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從未聽過有這種工具,但多看多發掘,機會多的是。」

事實上,慮志威剛出了一本新書《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書名中的「他」,是指已賺得大筆金錢的富豪,而書中指出,這批富豪可分為八大範疇,當中靠買樓或投資物業發達的只佔其中之一,證明買樓並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

著書分析有錢人致富未必靠樓

那置富的八大範疇是什麼? 「一是自己做老闆, 即創業者。二是做企業領導人或當CEO。三是慧眼識英雄, 當猛人的『二把手』如巴菲特的拍檔芒格或李嘉誠的『頭馬』霍建寧。四是以名氣換財富,當名人或明星。五是用別人的錢賺錢,比如做基金經理。六是做發明家,用想像力改變一切。七則是最多香港人希望的靠買樓致富,其實是利用槓桿。而最後則是藉長線投資股票,利用複式增值效應。」

買樓發達 其實在利用槓桿

沒有研究,便沒有發言權。盧志威雖然不打算買樓自住或投資,卻也有深入研究物業市場,並在新書特闢一章專論樓市。

書中述及,靠投資物業發達,尤其是要做大富豪,一定曾利用極高的槓桿,而買樓最有趣的地方,便是可以只付首期,然後透過按揭,如樓價急速上升的話,利潤可以極其驚人。

量力而為 以「神童輝」為鑑

不過,運用槓桿是「雙刃劍」,順風順水可以快速置富,但當一旦市况逆轉而樓價大跌,又不能及時出貨,便會變成負資產。盧在書中指出,因香港樓市而令身家大上大落的表表者,當數有「神童輝」稱號的羅兆輝,由一名普通經紀,短時間內因炒賣物業而獲得數以億元,甚至十億元以上的身家,但貪勝不知輸,九七年後樓市大跌因炒過龍不及走避,最終要破產甚至潦倒得客死異鄉,無疑給予大家投資時要量力而為的教訓。

養成儲蓄習慣 吼低入市

盧志威在新書中指出,其實香港現時樓價已偏高,因現時就算月入3萬元,大約每月只可供1.2萬元的樓價,這樣大概可買一層在新界或新市鎮約330萬元的樓。「不過,根據政府數據,每月就業收入有3萬元以上人口,只有58.7萬人,即是說只有8.2%的人口,能負擔獨自在新市鎮置業(不靠父母或另一半的資助)……當買樓成為只有8.2%人可以獨自負擔的事,更別說香港人到底要預備多少錢才能退休?這個社會真的能安定繁榮?」

盧認為,「地產作為一項商品,會遵從自身的周期運行,除非香港的發展可以永遠欣欣向榮,否則總會有回落向下周期。」所以勸喻年輕人不要因買不到樓而灰心,如力有不逮,可以等待,但更重要是有持之以恒的儲蓄習慣,以待樓價回落時也有首期可以上車,不會白白錯過。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攝影 劉焌陶
2 : derek777(35201)@2014-11-11 11:05:42

"盧志威指出, 現在一些內房債如雅居樂(3383) 的孳息接近11 厘"

一般高息內房債評級如何?
要到期才可取回本金?
有二手巿場?
二手巿活躍嗎?
銀行可提供按揭? 如可,會能按幾多成? 銀行收取的利息與債息誰高呢?
3 : 盧志威(52737)@2014-11-11 12:04:27

1. 內房債除部份國企外,一般是High Yield 至 Junk Bond級,所以才有YTM 10%

2. 中途可交易,但買賣差價最高可達3-4%,建議在買入前做好功課,要有坐至到期的心理準備

3. 有二手市場,參與者多數是債券underwriter,基金和個人投資者

4. 不活躍,所以差價才大,適合較長線的投資者

5. 可按揭,多數視乎評級,國債按十倍也可以,利息與一般按股票大致相同,都是由評級、成交量等方法計算出來
4 : derek777(35201)@2014-11-11 22:34:33

灣仔/銅鑼灣  灣景中心大廈  B座  高層
TCH591-31669
售 $ 660 萬  租 $ 20,000

即年租24萬
買則3成首期要2M
若2M買YTM12%債就年收24萬
再扲2M債去按,加碼買YTM12%債,咁咪有樓住又有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410

投資先機:揀收息股三大要訣

1 : GS(14)@2016-03-09 16:24:17

經常收到網友喺專頁問我邊隻股票股息率高,值唔值得買嚟長線收息?其實選收息股唔可以只睇股息率,因股息率取於上一年公司的盈利及派息比率,有滯後性,筆者認為選收息股可考慮以下三大條件:股息率是選擇收息股的首要考慮,股息率計算公式為全年每股派息除以現價,一般擁有7%或以上的股息率可納入為高息股。特別派息會將每股派息推高,要突破盲點,筆者計算每股派息時會將特別派息減去因特別派息多數是一次性的,不可作為日後指標。另外,筆者會以最近一年每股派息與前兩年作比較,看看每股派息的趨勢,計算2016年每股派息時,筆者建議投資者可運用一個折扣百分比乘以最近一年的每股派息,折算後再計算一個預期股息率。派息增長能力取決於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派息比率。散戶掌握資訊有限,難以估計公司盈利是否能維持增長。派息比率則可留意主席於業績發佈會或公司業績報告上透露的未來股息派發方針,當中提及未來派息比率方向,有參考價值。派息持續性可參考過往5年或以上的派息歷史紀錄,亦需要觀察派息的趨勢及變化,公司派息趨勢是漸進式增加派息還是一年派高息一年不派息?後者當然不是作為長線收息的好選擇。除了參考派息紀錄,亦要留意公司的經營狀況變化,以渣打銀行為例(2888),縱故過往曾維持高派息,但可預期高派息政策因近年經營不善的關係不能持續,不是好的收息股選擇。窮小子
https://www.facebook.com/poorguyfans.hk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09/195213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322

曾淵滄專欄:有閒錢可買收息股

1 : GS(14)@2016-05-24 10:22:39

昨日恒指先跌後升再回跌,想短炒獲利也很難,不過,目前的股市,仍然在場中參與買賣者,不短炒又有甚麼去路?短炒獲利難,但是,持貨而看着股價陰陰跌的滋味也不好過,越來越多的股民干脆賣掉股票,將現金存在銀行等機會或買入ELN。



市場寶藏不少

最近,銀行很努力地賣ELN,理由之一相信就是因為股市欲升乏力,但又看不到短期內會大跌的訊號,於是有些餘錢的人就想通過ELN收息,或者干脆買收息股。中銀香港(2388)股價表現得不錯,上個星期我以一帶一路擴大人民幣生意為理由,推薦中銀香港,不過,近日股價上升倒不是為了一帶一路,畢竟一帶一路還是很遙遠事。近日中銀香港股價升是因為有傳聞中銀香港會賣掉旗下的集友銀行,唉!當年中銀香港集團旗下有近20家銀行,可惜幾乎全合併了,否則,現在一家家出售,可以賺很多錢。中銀香港要賣集友銀行的傳聞,導致其股價上漲的事,也說明了現在市場裏寶藏不少,許多上市企業的PB太低,可以把自己賣掉,也可以賣掉子公司,都能夠賣個好價錢,推高股價,現在銀行利率太低,把部份錢用來守株待兔,買入一些有可能賣盤的股。如大新銀行(2356)及所有市值不足2億元的股,耐心地等收購,出售也不錯,不一定等得到,但是,因為銀行利率低,相對地機會成本也下降了,如果有人願意出高價,滙控(005)也可能賣掉恒生(011),李國寶家族或國浩(053)都有可能賣東亞(023)。曾淵滄財經評論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4/196244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44

林少陽﹕美難加息 收息股受捧

1 : GS(14)@2016-07-11 23:34:31

【明報專訊】放了兩個星期大假返港,除了天氣酷熱破紀錄之外,完全感受不到離市兩周有何損失。近月傳媒熱炒的英國「脫歐」黑天鵝,竟然只為全球股市泛起了一兩日的漣漪,亦可以算是另類的「黑天鵝」。

市場的短期上落,向來有如醉漢踱步,難以捉摸。今次事件市場反應短癮到只得一日貨仔,哪有人事前能估得中?我自問就沒有這個本事了。不過,今時今日的英國,已經不是100年前的日不落帝國。由始至終,本欄都認為英國「脫歐」與否,對全球經濟都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件,市場將很快回復平靜。全球冷待今次事件,意外嗎?不意外。

英鎊數十年低位可吸

大市既然跌不下去,餘下只有兩個可能的方向:一是繼續維持目前半生不死的窄幅上落局面,二是利用一次重大的利好因素突破向上。然而,隨着七一回歸紀念日的過去,市場憧憬「深港通」可望於短期之內落實的預期已經落空。在缺乏重大利好因素支持下,看來市况維持窄幅上落的機會,應該遠大於在短期之內出現突破悶局的機會。有貨的,可以繼續坐;沒貨的,可以慢慢等,慢慢揀。

假如投資者仍然未想放暑假,仍然手痕痕,想做買賣,我認為現在最有價值的投資,應該是趁目前好價,將部分港紙換做英鎊,做未來遊英旅費又好,或純粹的財務投資都得。英鎊兩三日內的走勢好難講,但是現在這個價錢,是幾十年難得一見的好價,卻已清楚寫在牆上。

美元後市強極有譜

可能是職業病的關係,筆者每到一個地方旅遊,都會對當地的物價有一番的體會。今次旅遊最大的感受,是近年美元的強勢,已令美國的消費物價飛漲至全無吸引力的水平。今次旅行之前,我早已有心理準備,這次旅程絕對不是「價值消費」,只是要陪太子讀書,沒得揀。何况這個世界,下下計錢,就不過癮了。

美元的匯率,其實已經到了偏高水平。現在算不算是到了強弩之末?學已故財經界前輩曹仁超講,木宰羊,但就肯定不像兩三年前,前途無限那種。

既然美金強極有譜,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應該不致於令港股決堤式回落,進一步引證本欄認為大市跌不下去的看法。

量寬救市因無計可施

英國「脫歐」另一個利好全球市場的副作用,是多國或將進一步量寬救市(雖然筆者認為道德上極不可取,亦不是目前全球經濟問題的解救藥方,但各國央行無計可施,已顧不了那麼多)。在全球低息之下,利率曲線將進一步扁平化,估值偏高不再派高息,但勝在盈利能見度高的公用股,將繼續受到追捧。

上周末美國非農業新增職位數據爆冷急升,忽然之間,市場又有聲音認為美國加息機會將重新回升。然而,即使過去兩年美國經濟數字上很亮麗,美國兩年來亦只是加了0.25厘的息,一次的就業數據,應該改不了美國目前的低息政策。不再高息的「前高息股」,雖然看來估值已不廉宜,但相信仍將繼續受到追捧,直至炒爆為止。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349&issue=201607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181

譚新強﹕買股為收息 買債為升值?

1 : GS(14)@2016-07-12 08:09:55

【明報專訊】上周CNBC的一名評述員說了一句非常精彩的金句:現在投資者買股票是為了收息,買債券反而是為了升值!非常荒謬,但卻非常真實。

美國6月非農新增職位增加了28萬,遠超預期。但細看之下,第二季的平均新增職位只有14萬,比去年第四季的20萬回落不少。但標普趁機衝上,距歷史高位不到1點。數據剛出時,美10年債息率即回升至1.4厘之上,但維持了不久,息率又再回落至1.36厘,貼近歷史最低水平。美元指數DXY亦曾一度升至96.6,但收市反微跌至96.3。最後連黃金都倒升數美元!

債券和黃金跌不下,跟美元升不了的主要原因當然是Brexit贏出後,全球經濟受到威脅,投資者普遍認為美聯儲局很難在今年內加息(12月的加息概率從15%略有回升至22%)。如真的加不了息,那麼美元就可能升不了多少,黃金仍然受惠,債券牛市亦可延續。

上半年公用股跑贏 下半年輪到增長股

美債升至歷史高位,全球避險情緒似乎仍然高漲,但美股又即將破新高。市場儼然染上「Bipolar disorder」, 到底是 「 Risk on」 還是「Risk off」呢?

首先分析一下美國股市。標普市盈率18倍。如用Robert Shiller 的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來計算,那麼就是更高的26.5倍,遠高於長期平均的16.7倍,幾乎回到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水平。那麼美股是否再現「非理性亢奮」(irrational exuberance)呢?但事實卻非如此。今年帶領標普上升的板塊是防守強、派息率較高的公用股、電訊股和消費日用品股。代表增長型新經濟的納指今年至今反而較落後,仍微跌1%。道瓊斯公用股指數今年至今已升了近25%。AT&T的升幅也差不多,派息率仍有不俗的4.5%。香港的情况也雷同,公用股如中電(0002)也能在悶局中跑出,升超過兩成。

在歐洲和日本央行的負利率政策扭曲下,全球超過兩成(約13萬億美元)的主權債息率已跌進負利率。更誇張的是連某些企業債如雀巢的10年歐元債息率都跌至負利率!所以有些分析師認為雀巢股票的PE雖然高達27倍,但派息率近3厘,free cash flow(FCF)回報率更高達4.4%,所以仍然值得買。

日本瘋狂 擬發零息永久債

反過來,如果某些股票仍然「抵買」,那麼債券就是否真的是很多人說的超巨型泡沫?如果零息仍然是央行的息口下限,那麼無疑很多主權債以至企業債都肯定是太貴。但不少央行已打破了幾千年來的零息下限框框——「零」已淪為一個進入負利率世界的中途站。日本的整條孳息曲線,包括40年債,都已拉低至負利率。周末自民黨在參議院改選大勝後(希望不要改憲),安倍定必盡力放水,財政、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已有傳聞日本將發行零息的永久債(perpetual bond),聽起來很瘋狂,但仍必有捧場客,可能一樣照升!

「歪理」當道 美股美債不敢沽空

今年債市的另一特徵就是低息國債優於高息債。長期美國債ETF「TLT」今年升愈兩成,反而高息債ETF「HYG」只升約9%。不少美國投資者如「新債王」Jeff Gundlach認為美十年債已沒有投資價值,他更認為長遠通脹將重臨(我不太認同)。雖然美10年息率低於1.4厘,但在發達國家之中,已是澳、紐以外最高的了!所以除非歐、日放棄負利率政策,要不然仍難改變資金繼續流入美國債的大趨勢。

老實說,美股美債都不廉宜。但基於上述等等「歪理」,我絕不建議馬上去做空美股美債。但我認為投資者可在下半年,做一個輕量版的contrarian(逆向操作) 。撥亂反正,不要再為收息而買股票,應該從高息公用股轉回到一些高增長的科技股。納指去年破了歷史新高,已整固近一年,我覺得可在下半年,在FAG(Facebook、Amazon、Google)及 Applied Material等的領導下再創新高。亞洲也一樣,我較看好科技股如Nintendo(Pokemon Go為第一個超成功AR遊戲)、Sony、Tokyo Electron、Mediatek和我們香港的騰訊(0700)。

應棄負息債 兩印主權債看俏

債券也是同樣道理,下半年不如放棄追逐低、零或負息率的發達國債,改為投資一些較高息,但宏觀條件在進步的新興國家主權債。首選為印尼,次選是印度。兩印的本地貨幣十年債息都約為7.4厘。印度今年GDP增長預期高達7.5%,印尼GDP亦將近5%。過去數年,兩印的經常脹赤字都因低油價而大幅收窄,印尼-2%,印度-1%。通脹亦大幅回落(印度5.7%,印尼更低的3.5%),所以兩國都有減息空間。印尼盾的值博率也很高,從2007年的9000兌一美元跌至現在的13100。如宏觀條件繼續改善,印尼盾可回升至12000或更高。長遠印度盧比也看好,但聲望極佳的央行行長Rajan剛「被辭職」,所以短期有點壓力。

泰國可做一個良好榜樣。政治問題仍未解決,但經濟仍能溫和增長,GDP3.2%、CPI只有0.4%。因旅遊業強勁,經常脹順差高達GDP的10.3%!金融海嘯至今泰銖平穩。泰銖10年債息率只有1.9厘!

投資印尼債券可能是一個「home run」?

中環資產持有Amazon、Applied Material、Facebook、Google、Nintendo、Sony、及騰訊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74&issue=201607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25

陳德豪﹕低位入了匯控 可續持有收息

1 : GS(14)@2016-08-31 08:08:29

【明報專訊】期指昨日結算,恒生指數繼7月升過千點後,8月又再下一城,至昨日為止,指數再升1100多點。 回顧這兩個月的升市,主要的推動因素是國外的資金回流,不管你是否同意這種邏輯,市場認為美國加息的條件下降,可見未來兩年也不會加息,所以資金回流,尤其對息口敏感的股份如香港地產股,在這段時間也有強勁的表現。

美國加息預期下降 息口敏感股強勢

根據大摩的報告,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已經連續8個星期,累計流入量高達165億美元,這些是可以被統計的數字,當然還有統計不了的。幾星期前,筆者提過資金市是不可亂估的,舉個例子,在2014年時累計流入的資金有277億美元,流入時段長達14個星期。

上星期美國聯儲局又出口術,市場又開始擔心加息,筆者一直認為今年會加息一次,加幅0.25%厘,以現時的環球經濟狀况及汲取了2015年的教訓,美國應不會希望大幅度加息。就算加,很有機會也是一年一至兩次,不會是世界末日。

加息周期 需留意市場流動性

回顧2004至2007年的加息周期,股市也是在加息的情况下上升。最重要的是分析市場的流動性,如果加息使到各國央行的balance sheet下降,或導致如上年美元上升致油價暴跌,使到中東資金班師回朝,影響全球資產價格,有這些因素出現時才值得擔心。 以現時市場流動性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小幅度加息並沒什麼可怕。

上星期花了大部分的篇幅談及日圓,估唔到受美國加息預期的影響,美元兌日圓轉眼就升到102,這個應該只是開端。我研究過好幾隻在美國上市的日本股票指數ETF,但表現也未如理想,因為日本股市上升,但匯率下跌,對海外投資者而言賺不了最大的升幅,所以我始終認為最直接的方法,是用孖展買入日經指數期貨,就大體上解決了日圓下跌的問題。

孖展買日經期貨 免受匯價影響

今年初,筆者開始在各媒體分享看好渣打(2888)的觀點,在5和6月開始看到匯控(0005)的股價跌得夠殘,而且市場滿是不看好的觀點,所在6月中寫了一篇有關匯控的文章,當時有很多朋友不同意我的觀點。回想起來,那時也有一點壓力。但不知不覺匯控的股價已上升到56元,加上最近的派息,等同升至已接近57元,從低位計起已反彈了近30%。有朋友在低位買了,問我是否應在60元賣出,我的建議是,如果買入的成本在50元左右,股息率高達7.8厘,十分吸引,大可不理股價上升下跌,持有股份收息。 我認為匯控股息率能在5厘以上,股價仍然吸引。

(筆者管理帳戶沒持有渣打和匯控財務權益)

太平基業 首席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81&issue=201608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08

施羅德:股債混合 攻新經濟 分散投資 兼顧增值與收息

1 : GS(14)@2016-08-31 08:08:30

【明報專訊】究竟應該分散投資還是集中投資?投資者各有睇法。施羅德剛推出中國股債收息基金,由於股債混合,有些經濟周期股份上升,但債券卻背馳,即是一邊賺一邊蝕,有投資者或會認為買中一邊才有更高回報。然而,施羅德投資多元化資產產品業務經理鄧偉志表示,經過多次金融風暴,體會到分散投資的重要,該基金在必要時將現金提升達30%,投資目標是資產增值之餘還可以穩定收息,惟投資者須留意不保證派息。

鄧偉志表示,今次推出的基金是想做到分散風險,該基金除了有股票基金經理及債券基金經理管理外,其上還有股債混合基金經理負責配置股債的比重,最大比重是7比3,即看好股票市場前景,組合比重最高可佔70%。

亞洲區債券基金經理許子峰則表示,在中國政府開放了市場後,有外國資金流入中國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因為其提供息率較歐美日高,當然中國企業債質素有參差,故他們的基金團隊也會小心選擇。

近期美元上升,其他貨幣亦有所回軟,當中包括人民幣,若該基金主力投資中國市場,人民幣貶值會否影響基金表現呢?鄧偉志表示,基金經理對於貨幣貶值有很多預防方法,例如善用對冲工具,但也提醒投資者選擇非美元資產時,應留意貨幣風險。

網購滲透率高 料中高產消費增長強勁

施羅德亞洲(日本除外)股票投資副主管盧偉良表示,「中國正在迅速轉向令人振奮的『新經濟』增長模式。無可否認,網上購物及社交媒體行業正在快速增長。中國網上購物的滲透率已達到12%,已超越美國及日本。與此同時,我們預期中、高產的消費增長將會在2020年之前保持每年17%的強勁增長率。在結構性轉型過程中,房屋、教育,以及旅遊等行業將會受惠。」

發掘服務業投資良機 不受上市地點限制

「消費、電子商務及科技僅是幾個快速增長的『新經濟』例子。整體而言,服務業目前在中國經濟中佔了過半的總值,並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我們將致力發掘與這些行業相關的投資機會,並會挑選部分其他傳統行業的投資良機,實踐最大的回報潛力……我們的投資不受公司上市地點所限,除了A股之外,B股及H股、美國上市中國企業的美國預託證券(ADR)亦存在投資良機。」鄧偉志表示,由於現時看好新經濟,但該等公司派息不高,故不太着重其派息率,反而想爭取較好資產增值。

許子峰表示:「中國的信貸市場繼續提供具吸引力的經風險調整後回報,相對已發展國家和在全球整體的低收益環境下,更顯優勢。我們分散投資於中國美元、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固定收益市場,使我們能夠捕捉多元化的投資機會,以增加收入及回報潛力。」

「目前,我們認為中國美元信貸市場,當中較大型的投資級信貸債券和個別高收益債券尤其具投資良機。中國在岸和離岸債券的孳息率水平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和市場狀况出現大幅差別,這突顯分散投資於在岸及離岸市場以及主動調整資產的重要。」

孳息率差別大 分散投資在岸離岸債券

他預計中國在岸債券市場將繼續自由化,並會逐步開放於國際投資者。近期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已取消了對境外機構投資者配額限制,加上外國企業對於在中國境內發行熊貓債券的興趣漸趨濃厚,將為中國債券市場帶來更多投資機會。鄧偉志也補充,債券價格升了多年,故要選擇質素好債券十分重要,故組合中佔有一定比重為投資級別的債券。除了企業債外,基金也有中國政府債券,因為以往在股市波動時,往往國債成為避險資產。

明報記者

[龍彩霞 基金特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71&issue=201608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10

盧志威﹕趁利率正常化 買美短債ETF收息

1 : GS(14)@2017-03-23 06:11:31

【明報專訊】聯儲局啟動利率正常化之後,其實股市債市會變得比以前吸引,加息周期中買長債當然是做傻事,千萬不要做,但短債利率上升,如果有閒錢的話,其實買些短債收息也不錯,此話何解?

設定風險水平 往後年年收息

目前1個月美國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已升至近1厘水平,如果聯儲局真的在今年加息3至4次,意味着短債市場收取1.5厘指日可待,香港的定期存款近乎零,把錢調到美國買入短債ETF收息,只要設定好風險水平,往後一兩年,只要年年加少許息,便可坐收利息,實在是爽歪歪。

由於香港的銀行同業拆息(HIBOR)未跟,所以這套做法港息未會行得通,不過由於港元實行聯系匯率,港息遲早會跟升,但在未升之前最方便是在美國買短債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例如iShares 1-3 Year Treasury Bond ETF(SHY)便是買入1至3年期的短債ETF。

個人理財層 須保留流動性

巴菲特認為他上天堂之後,遺產應用90%買入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10%買入短期國債ETF,這種做法很合理,因為挑選長期跑贏指數的基金,是專業人士的做法,對一般人來說,跟到指數的表現已心滿意足,保留10%資產在短債ETF,是為了保留流動性,一旦急需用錢,先從類近現金的資產提款,避免經常移動股票持倉,影響投資表現。

對於不能經常研究股市的投資者,指數ETF是一種好的投資工具,因為它是100%全投資股票,但在個人理財的層面上,必須保留流動性,以應對急需用錢的情况,所以望實一兩隻短債ETF是有實際作用。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33&issue=201703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96

趣BLOGBLOG:兩隻退休收息股票

1 : GS(14)@2017-03-26 15:35:11

神華(1088)突然派發大額特別息,令市場憧憬派特別息的股份身上。敲中這類股份,可遇不可求。接獲不少網民查詢穩定收息股,今期就以自身經驗講解月供股票的收息魔力。大約五年前開始以月供形式買三隻股票,長江基建(1038)、領展(823)以及盈富基金(2800),前兩者每月定額各供5,000,盈富則以強積金形式月供。月供股票的好處是平均成本法,股價低的時間買多些,股價高就買少些。由2012年1月至今年1月為止,長建累計供了30萬、買入約5,403股,現價市值33.47萬。另一邊廂,領展同期累計供了30萬、買入約7,115股,現價市值37.67萬元,兩隻股票目前股息率分別為3.6厘及4.1厘。


長建領展派息遞增

兩隻月供股票,五年間賬面總回報約12%及25%,成績當然不值一哂。但月供股票的最重要原則,是揀到長線保持穩定派息、且金額遞增的股票,這樣買股收息,先稱得上過癮。五年前揀長建及領展,原因就是上述兩點。長建自1996年上市後的廿年間,年度派息一年多過一年,就算是海嘯後,甚至乎是去年因脫歐公投令英鎊波動致純利下跌,派息亦只增不減。過去五年,連同將收取的2016年度末期息,累計有3.4萬元,單是去年度,股息有接近萬二元。月供股票,一開始收到的股息是有限,但時間越長,累積的股份越多,收到的股息亦以高速遞增。比長建派息更絕的,是領展。2005年底上市後,合共派了22次股息,每次股息都比上一次為高,每股派息總額已經達到13.98元,已經超越十一年前的上市價成本。過去五年,我累計收到領展3.94萬元股息,最近一期收到中期息約8,000元,相當於第一次收到的十倍,這同樣是累積雪球效應下的回報及結果。連同股息,五年時間,月供長建及領展的回報是23%及39%。坊間穩定且股息率高的股票還有很多,例如兩電一煤及港鐵(066)等,視乎各位如何衡量行業及政策風險。曾睇過中電股東名冊,持有十萬股以上的股東,竟然有數百位之多,以最新一年度每股派息2.8元,股息收入有28萬元。以目前市價,十萬股價值800萬,當然不可能一下子買起,估計大部份是累積回來的成果。很多人羨慕靠收息已經可以達成財務自由,但如果只想不做,日日在市場炒賣,結果顯而易見。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6/199701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43

財仔推大專生$500貸款準時還款不收息 半年逾千人申請

1 : GS(14)@2017-04-04 08:58:11

■左起為uFinance創辦人許迪、劉啟謙、黎子謙。



【本報訊】大專生課餘多從事兼職,但上莊、住宿舍等使費昂貴,不時會入不敷支,專攻大專生市場的財務平台uFinance睇準商機,推500元零用貸款,稱半年間有逾千人次申請。創辦人指本港不少大專生出身基層,不時有財務需要,不過有銀行家認為這批客人風險甚高。記者:周家誠 曾木秀



為財務公司轉介貸款的uFinance,其創辦人許迪指,大專生雖然可獲政府資助,但審批期長,若有突如其來開支,未必能解決到財務需要。另一創辦人黎子謙補充指,自己讀大學有時「手緊」,連500元生活費、報名費等亦難負擔。



網上交文件毋須露面

uFinance推出還款期、審批期俱短的500元貸款產品,不用真人露相,只需要在網上向uFinance繳交文件,如身份證、學生證、住址證明、銀行月結單等副本,最快可以即日審批。許迪強調該公司不會出售個人資料,只作批核貸款之用。「在職人士500元好易搵,但大專生就比較困難。」黎子謙稱,希望同學成功周轉之餘,亦不用承擔沉重財務壓力,亦順帶教育「有借有還」觀念。由去年9月起推出起計,該500元貸款產品有逾千人次成功申請,範圍涵蓋大學生、副學士、高級文憑等。黎子謙稱該產品無利可圖,「1蚊利息都唔收,若果遲還款,只係每月收5蚊。」不過,黎子謙坦言,相關產品可以獲得潛在客戶,「希望第時佢哋有財務需要都會搵返我哋。」


有同學借錢買教科書

不少人疑問,區區500元為甚麼不向父母或朋友借?黎子謙指不少大專生希望財務獨立,「自己問題都想自己解決,如果長期搵朋友借,會令個關係變差。」亦有網民質疑「500蚊做到啲乜?」,許迪解釋,不少大專生出身基層,有財務需要,他舉例有港大法律系學生,開學前打算買二手教科書而借錢;亦有學生借錢購買西裝參與學校活動。華僑永亨信用財務總經理吳幗欣表示,對放貸予大專生確有保留,「雖然大專生有收入有外快,但銀行會秤一秤,例如能否提供收入證明,如果話因為私人補習提供唔到,咁都批就好難算審慎。」此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uFinance運作模式與財務公司無異,不過該公司並未持有放債人牌照,僅是在公司註冊處登記的財務中介,貸款方則為一家名為啟藍優貸的中資公司。現時500元貸款並未錄得壞賬,僅有1至2%的遲還款率,不過許迪強調uFinance未曾聘請任何收數公司。


【學生意見】

■邱同學

食兩餐飯冇咗

22歲的邱同學:「我有喺IG開網店賣自己設計嘅產品,每個月有幾千至一萬元。就算好窮嘅時候都從來唔問人借錢,而且500蚊咁少,食兩餐飯都冇咗啦!搭車都咁貴喎,有啲住得好遠,車錢一日都可能成嚿水。而且有需要時,向朋友借500蚊都容易,真係好friend嗰啲一定會幫你。」



■凌同學

向朋友借唔易

凌同學:「我一邊讀書一邊做兼職,加上屋企人的零用錢,一個月有幾千蚊啱啱好夠使。有試過窮到要問人借錢,中學的時候較多,最窮咪就係叫個friend買串煎釀三寶,然之後自己食一粒魚蛋囉!如果要向朋友借500蚊都唔易,因為我身邊都係窮人囉。」



■陳同學

冇錢就唔出街

20歲大專生陳同學:「家人每月會畀大約3,000蚊零用錢,夠自己使,冇錢嘅時候會成日喺屋企唔出街,最長紀錄係兩個禮拜。500蚊對學生嚟講數目都幾大,要借都唔易,要好熟嘅朋友先會借,但亦盡量唔借錢,想靠自己,自己打工搞掂佢就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3/19978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1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