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魔游游是如何起步,並且一步步發展到今天,成為月流水千萬,在資本市場估值為10億的公司,以下為魔游游創始人張明口述:
頂著壓力來創業
2000年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電商網站開發,我大學時的專業其實是電氣工程,但是一直對計算機特別感興趣,因此一直以來的積累都在軟件開發這一塊。我的工作地點歷經西安、上海,來到北京做遊戲其實是頂著壓力的,因為在上海的時候,我的工資在當時已經算很高了。
2005年3月份我來到北京,做了4年的產品開發方面的工作。一直做到VP的位置。到2010年的時候,手游還沒有形成勢頭,當時還是塞班系統的世界,然而智能時代的苗頭已經有了, 2010年10月份聯通與IOS達成合作,安卓也興起來了。而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出來創立的魔游游,基於興趣點和對手機遊戲願景的前瞻,我就這樣出來創業了。
其實剛開始,壓力還蠻大的。2010年的時候,手遊行業其實是進入了一個瓶頸期,而我們最終打算做針對手游的跨渠道、跨平台這樣一個事情。遊戲裡有一個現象大家都知道,打到一定級別發現缺一個道具,而這個道具對於高級別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因此這種道具間的交易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之前我也一直關注包括5173等的商業模式,覺得既然PC端遊戲有這個需求,那麼手游也會有這個需求,因此最終選擇做手游交易平台這個項目,也就是現在的魔游游。
做手游交易平台的淘寶
起步階段,我們也經歷了很長的摸索期和用戶的痛苦的積累期。尤其是前幾個月,第一批用戶的積累是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的。
魔游游做的是C2C的交易,首先我們要先與買家、賣家取得聯繫,一開始是一個一個去聯繫的。甚至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自己先收一些貨,然後再賣出去,扮演中介這樣一個角色,就是首先要取得這些玩家的信任。
我們剛開始投入了10來個人做這個事情,先去各個公會混臉熟,去把人引導我們的平台上來。我們當時很興奮,因為我們做的是一個顛覆傳統模式的事情。過去的交易都是靠一個中介在從中牽線搭橋的模式。比如說,我這裡有個賬號,想賣出去,那就找公會裡比較「德高望重」的玩家,作為中介,然後買家通過這個中介買到想要的賬號。這樣的模式,一個是效率低,二是漏洞很多。很多交易的賬號遇到不良賣家都有可能會再被盜走。此外,平台和渠道之間是沒有打通的,不同渠道之間的遊戲是不能進行交易的。而我們做的是一個平台,所有想買賣的玩家直接在上面掛出想賣的商品,買家看到後可以直接交易,就像在淘寶上,買家挑選商品,明碼標價,不用擔心後續問題,也不需要找中間人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的平台上線的第一個月積累了1000個用戶,都是一個用戶一個用戶聊過來的,後續更多的用戶是本著魔游游的口碑而來。到2012年是一個用戶爆發之年。比較典型的一個標誌就是2012年《忘仙》這款手游的出現,徹底點燃了手游交易的爆點。到現在,魔游游擁有的註冊用戶已達500萬,具有完善資料的用戶120萬,這些人都是綁定了銀行卡和身份證號的真實用戶,每個月的流水平均可達千萬,目前是月均2000萬流水,平均用戶月消費值在300左右。目前魔游游平台上交易的遊戲有好幾百款,基本上涵蓋所有熱門遊戲。
信用體系是關鍵
要想做到C2C,信用體系是非常關鍵的。這也是做淘寶要比做京東難得多的原因。
信用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來的,我們也是經過這幾年的積累才能做到現在這種比較完善的程度的。比如說,我們每個放在平台上的賬號都是經過人工審核的,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和非常紮實的信用記錄。每個賣家從第一筆交易開始,其交易金額、被投訴次數等就已經開始被記載了,買家的信用,包括購買頻次,購買金額都是被記錄的。買家和賣家信用積分都是可以兌換物品的。
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來講,我們的優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先發優勢。我們在這個領域做得最早,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優質用戶。目前我們團隊100多個人,其中60%的人員作為客服人員為交易玩家進行一對一服務。運營團隊專業性要求特別高,每個人根據遊戲特長劃分技能指標,進行相應考核。
其次,我們是基於C2C的交易,擁有完整的信用體系和支付交易體系。因此我們的用戶基本上是通過口碑營銷,通過口口相傳而來。這樣一種模式在當今,包括我們很多現在很多競爭對手他們更多做的都是B2C而非真正的C2C。因為難度太大,一個信用體系的建立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
魔游游的未來還可以做眾籌
手游交易平台的意義不僅在於可以幫助遊戲延長壽命。比如說,我的一個《時空獵人》的賬號,自己不想玩了,賣給別人,那麼這個賬號的生命由另一個人延續下來。這對於CP(遊戲開發者)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
此外,我們還做遊戲推廣。目前我們與完美世界、中手游、藍港在線等合作的比較多,我們推廣的效果是其他平台的4倍。不僅因為我們有一套完整的數據模型,可以用數據做推廣,還因為我們優質的用戶。這裡的大部分用戶是遊戲交易賬號。
因此,我們的用戶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做遊戲推廣、做遊戲營銷僅僅是魔游游最基本的盈利模式。針對這些捨得花錢玩兒遊戲的用戶,我們還可以做遊戲金融、遊戲眾籌,這些都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無心插柳」是泥巴怪公司給《圍住神經貓》大熱現象的總結,這個原本只為「拉點用戶」而花一天功夫做的HTML5小遊戲,兩天之內就成為了微信朋友圈最流行的娛樂。
■ 柳成蔭
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爆紅,《圍住神經貓》的開發團隊卻有些不知所措,他們本來是某個大公司旗下的一個小項目組,共有16個成員,計劃中的項目是做個「正經的在線兒童社區」,此類小遊戲並非團隊的主要方向,他們只是「無意中發現可以在微信上分享HTML格式的小測試或小遊戲來聚攏用戶,於是就花了1天時間做了這麼個小東西」。
遊戲實際流程(Gif打開可能較慢)
《圍住神經貓》不是他們開發的第一個小遊戲,在此之前,他們曾開發「青蛙過河」之類的產品進行測試,他們為自己定下的總體基調是「簡單好玩能攀比」,但直到這周《圍住神經貓》上線的前兩天,這種開發行為還屬於夾縫中求生存的小打小鬧。
但《圍住神經貓》不同,開發組成員鮑陽(化名)目睹了這個遊戲爆發的全部過程,第一天看到公司的人零碎地轉一轉,接下來兩天就沉寂了下來,但後台數據還在增長。到了第三天下午,他突然發現公司以外的朋友開始轉,到了第四天上午,他發現自己朋友圈裡基本80%的朋友都轉發了這款遊戲的成績分享,《圍住神經貓》已經成了一個現象。
根據觸樂網記者得到的數據,僅今天上午,就有230萬個玩家進行了遊戲,這是前一天同時段的400倍。由於今天一早就引起了話題性,各媒體和社交平台都開始自發傳播,按照病毒推廣勢頭預估,今日玩家數量應該超過數千萬,樂觀地估計,甚至可能過億。
和前文提到的《青蛙過河》相仿,項目組的初衷是找幾個受眾大的小遊戲改編,「神經貓」也不例外,遊戲的玩法可追述到2007年日本遊戲設計師Taro Ito製作的《黑貓》(Chat Noir),這幾年國內的仿品Flash遊戲也不鮮見。
遊戲的原型之一——《黑貓》
模仿其他作品的玩法,使用未經授權的美術素材,這些行為對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惡搞遊戲而言,或許不算太大問題,但對有著大公司背景(據記者調查,該遊戲開發組只是公司旗下的一小支項目組)的產品來說,卻是難以規避的風險。
《圍住神經貓》爆炸式的流行並不在項目組的考慮之內,當名氣達到一定程度,先前的小問題便有可能成為大隱患。版權糾紛正是他們可能面臨的最大隱患。按照鮑陽的話說:「節操方面的問題一開始委實沒放在心上,誰一開始能想到(人數)就這麼破千萬了。」
相比玩法,更麻煩的是美術素材的問題:遊戲裡的「神經貓」採用了日本漫畫《全是貓》的形象,但在項目組在開發時並沒有取得《全是貓》漫畫形象的授權。
「其實我們倒很想和漫畫作者溝通下的,一方面道個歉,一方面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性。」鮑陽對記者說。觸樂網獲知,這家公司目前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關於版權方面的問題。
■ 一個遊戲,一條段子
回到「神經貓」本身,可能這個遊戲已經在你的朋友圈刷屏,與其看遊戲介紹,不如自己去嘗試一下——饒是如此,我們依然會簡單介紹一下:遊戲規則像一個異化版的圍棋,有著適度的隨機性和巧妙的數學謎題,玩法也足夠輕量。在遊戲中,你所做的就是通過點擊圓點圍住神經貓——這種遊戲玩法既適合點開就玩,又有一定的重複深度和挑戰性。
《圍住神經貓》大概具備了一個流行小遊戲的很多優良特徵:上手簡單又不失挑戰性;醒目位置大大咧咧地顯示著網絡流行俗語;欠欠的貓形象加賤賤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默認分享模版「我沒有圍住它,誰能幫個忙」和「我用X步圍住神經貓……你能超過我嗎」,恰到好處地撩撥起玩家攀比的心態。
但以上所有的分析,在這類現象級事物面前,總免不了事後諸葛亮的嫌疑,所謂的分析跟廢話沒什麼區別,因為它本質上是個「段子」式的產物,你會分析一個微博上轉發過萬的段子有什麼必然轉發過萬的理由麼?
沒人能說清楚「神經貓」的成功路線,哪怕是項目組自己,也只能從身邊親朋好友的分享來感受遊戲詭異的擴散速度。開發組成員試圖還原遊戲傳播過程中的節點,第一個節點是「神經貓」遊戲引擎的官方網站把該遊戲置頂,此外是是幾個專門收集HTML5遊戲的微信公眾平台把「神經貓」放到了很顯著的地方。「但這些平台的訂閱者我覺著大部分都是開發者」,鮑陽隨後補充,「所以我相信這些算是自然結果的里程碑,大部分流量應該還是民間的病毒傳播。」
所謂的「自然結果」,是指遊戲傳播到一定數量級後,會有媒體和名人自發傳播,比如「神經貓」傳播到今天,果殼和知乎上便出現了一些相關的技巧討論,進一步推動影響力擴張,此時的傳播路線已不可考。
像人氣明星張亮也會在朋友圈分享「神經貓」
面對突如其來的成功,開發組表現出了足夠的冷靜。他們現在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相互吐槽。有成員說:「我們加個廣告條就能賺大錢了,別做什麼兒童社區了」,還有人假裝沮喪:「前面三年做的工作毫無價值」。有人揶揄序和美術同事,開玩笑地說一些「苟富貴,勿相忘」之類的話。鮑陽告訴記者,「內部的氣氛很歡騰,但基本上還是保持著理智的平常心做該做的事。這件事帶來的後續效應,相信即便我們不去想不去看,也會慢慢成型的。」
作為當事人,對整件事情的感想又如何?鮑陽的回答有些意味深長:「為團隊高興是肯定的,但我們只是身處這種速朽的現象,無非是搭上大浪尖的小雜魚而已。」
■ 遊戲越傻,人們越愛玩?
時長關心應用市場排行榜的朋友或許會發現,自打《Flappy Bird》開了個壞頭,《2048》推波助瀾後,這幾個月的大眾「喜聞樂見」手游經常呈現出「返祖」的現象。時不時有簡單到極致的手游名列免費榜前茅,我們固然讚許那些設計巧妙,短小精悍的創意佳作,但當這類產品開始扎堆出現,並且俘獲大多數人的目光,這事就變得不那麼正常起來。況且這些手游很多都稱不上「設計巧妙」,視覺表現粗糙,全部內容靠一個創意來支撐——還往往是剽竊來的創意,粗暴地考驗反應力和直覺,是這類遊戲的一大特徵,以至於有媒體曾發出「遊戲越傻,人們越愛玩?」的感慨。
美區免費榜前五名一度被各種《100個球》之類的「小遊戲佔領」
類似的產品我們能看到很多,換皮的《Flappy Bird》和《2048》不多談,《別踩白塊》《100個球》《The Line》《瘋狂伐木工》《一個都不能死》……這些小遊戲已不能像早年那批小遊戲那般設計精巧讓人眼亮(如《割繩子》《切水果》等),彷彿受到「鳥和2」一夜爆紅的啟發,一部分遊戲開發者突然抱起了中獎的心態,反正成本簡單,只要找到一個不走尋常路的表現形式玩法,就有可能獲得爆髮式的成功。就在眼前,中國區App Store還有一款主打重口味的摳鼻屎遊戲《X鼻科醫生:鼻屎狂》打入了免費榜前列——類似的遊戲有很多,但似乎搏出位就能獲得更多的關注。鮑陽對這種情況也表示困惑:「我是從小玩FC長大的,眼看著市場上流行的東西越來越看不懂了,真心想說句『No Country for Old Man'。」
在觸樂網的評測中,曾對在美國區短暫流行的現象級遊戲《100個球》給出過這樣的討論:
說到底,所謂的「優點」都不能證明《100個球》是一款優秀的手機遊戲,我們還是沒有回答一個問題:《100個球》為什麼會流行?這個問題的背後還有無數個相似的問題:《Flappy Bird》為什麼會流行?《2048》為什麼會流行?
縱觀這一系列彷彿流水線生產的小遊戲,他們有無數的共同點:規則簡單、操作無腦、畫面單一、難度偏高但沖分只依賴簡單重複,最奇怪的是,他們都沒想過,也沒準備好流行。對於絞盡腦汁試圖火一把的開發者來說,這些奇奇怪怪的非正規軍真是讓人恨得牙癢癢。流水線小遊戲們沒有豐滿的故事,當然也就沒有新手村,沒有結局,除了有趣的規則,他們必須依靠社交網絡推波助瀾。在互聯網冷酷的數據流水裡,他們可能和一條微博段子、一個Doge Meme沒有本質區別,流行與否,取決於網民手中的分享按鈕。
本文作者為新城數碼財經主持人陶沙。 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一年一度的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 Investor)和亞洲貨幣(Asia Money)的拉票季節了開始了,香港金融圈也拉開了“我是分析師”的大賽。
參加我是歌手的歌手多是已成名但現時並不紅的歌手,有實力的或沒實力的,給你一個公平的舞臺,一首歌的時間,向觀眾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能;參加II投票的分析師都是各大券商各個板塊的研究團隊,實力強的實力弱的,在相對封閉的金融圈子里,看誰能從買方手中獲得最多的支持票。
兩季我是歌手後,有成功晉級為萌叔的韓磊,成為人氣小天後的鄧紫棋,也有被廣大觀眾發現很久沒練嗓子的韋唯;N年的II投票後,有長年坐穩板塊排名第一的行業分析員,有憑借一己之力成功突圍的新星,還有被踢爆賑災體拉票、攻擊競爭對手的分析員。不過hold住,後臺永遠都比臺面上更精彩。
分析師要贏,靠的是夠票,問問有投票權的買方會為啥投票,答案簡單粗暴:熟人或者報告好唄!總結就是一定得有讓人記住你的地方,所以我們先看看分析師們都是怎麽給自己拉票的。
首先,肯定得向客戶們發發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表現,做了哪些核心的投資建議、市場之後的表現又是怎樣,因為調研太多辛苦而工傷的一定要列舉在里面獲取同情,比如下了礦山而得了肺病什麽的(真實拉票事例)。總之如果非要塑造形象,一定是工作任勞任怨,市場虐我千百遍,我待市場如初戀。
其次,由於分析師理論上多由sales安排與客戶溝通、路演等,如果和客戶還沒有太熟的話,很多時候在利益不沖突的情況下,通過sales和客戶拉票,或者和目標求票客戶有沒有共同朋友、老鄉、校友,也是突破點。
第三,經常和客戶出來吃飯啊,喝酒啊,花天酒地啊(此招得看客戶個人喜好),畢竟中環分析師那麽多,分析師給的評級、目標價買方哪記得過來,但是把買方給招待好了,人家還是會有個深刻印象的,畢竟吃人嘴軟那。
第四,手寫賀卡,多在年底聖誕、新年,這樣寄個賀卡也不算突兀,禮輕情意重。不過風險提示的是,大分析師們,大家都理解你們客戶多,但是如果你自己實在來不及張張手寫的話,找手下助理幫忙,切記找個同性別的啊,不然堂堂男子漢出來一個女生筆跡,就圓不過去啦。
以上幾種是分析師們常用的拉票手法,我們不能否認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一策略,但是用分析師的話總結,以上手法都是短期的催化劑,真正有投資價值的大牛股都必須是基本面極其紮實的。
從買方的角度來看,賣方分析師是服務提供方,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是否能夠幫助客戶賺錢。比如提出了成功的交易策略,大趨勢的準確判斷,提供紮實的數據,指出了買方信息的疏漏,是否有更加獨到的解讀和分析,能否在買方和上市公司起到橋梁作用等等。
還要理解的一點是,不少買方都是錢多、交易倉位多、人少,五個人看200個倉位的現實也是存在的,臟活累活只能丟給賣方分析員,建個模型,搜集行業、公司數據賣方分析師平均每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幫客戶幹活。有分析師幫客戶找了一間公司過去15年所有的財務和運營數據,這是2000個數字的輸入和各種翻年報,各位感受下。
不過買方、賣方應該都理解的一點是,大牛股一旦發現就千萬不要放棄。賣方分析員的lifestyle比客戶差很多,通常早上七點多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工作強度也不低,很多賣方分析員也漸漸被分流去買方或者其它行業了,能夠在賣方堅持下來的優秀分析師並不多。
留在賣方分析員體系中的分析師一般的成長經歷都是從Research Assistant(RA)做起,主要整理數據,做做模型,起草部份報告;幾年後成為Writing Analyst,即真正寫報告的人,這個時候可以有自己獨立跟蹤的股票,並且輔助自己的老板。難點在於從RA的晉升多看老板給不給機會,或者在公司內部獨立看其它行業,或者跳槽去別家公司。雖然RA和Writing Analyst需要為老板做很多活兒,並且投票都是記在老板為首的團隊下,但是RA和Writing Analyst自己也不太可能一下子有很多票,跟著老板如果成為前五名的團隊一員,再跳槽都是加分項。
至於市場上這些真正呼風喚雨的明星分析師,不僅需要的是聰明,call準幾次大趨勢,懂得遊戲規則,抓住機遇,多寫報告,多開會,少了一個都不行。今天碰巧和花旗公用事業板塊的明星分析師劉顯達,他是II投票中公用事業板塊的常勝將軍,被問及獲勝原因時,他回答的非常謙虛:“其實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在市場和上市公司之間,本身並不制作故事,只是將故事表達出來,當然我也會經常參考獨立機構信息,多做功課。當然了,我做分析師也有十幾年了,大家估計都認識我了!”
最後,雖然筆者沒有投票權,但是在這里也為廣大賣方分析員拉一次票了:你們的每一票對我們的事業都很重要,請為我們團隊投下一票,來年我們會更好的為你們服務的!
本文首發於微信號:點金面對面 (ID: mfd-11)
i黑馬:日本遊戲公司、NBA和中國市場這三個看似不沾邊的元素竟然擦出了億元級的火花。
日本電子遊戲在全世界有名,其龍頭遊戲企業DeNA在遊戲行業發達的美國,也有所斬獲,旗下熱門手機遊戲《熱血兄弟》風靡一時。但是,這家公司進入中國已經兩年多了,卻只能對著中國如火如荼的手機遊戲市場幹瞪眼。直到最近才從《NBA夢之隊》身上找回尊嚴。
這款遊戲在2013年11月正式公測推出,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成為全國體育類題材手機遊戲第一名,累計收入過2億元。“最高月收入3000萬、遊戲用戶2000萬,每天活躍人數60萬”,DeNA中國副總羅雲告訴《財經天下》周刊。
將這款體育經營類遊戲與眼下中國新最潮的手機體育遊戲,比如《足球夢之隊》相比,並不算先進。當前手機卡牌遊戲已經進入第三代,標配是不能缺少比賽過程中對於卡牌明星技能的手動釋放。但《NBA夢之隊》目前做不到這些,只能在賽前定好策略,然後等著看籃球明星自動比賽,最後給出一個勝負。甚至在遊戲過程中,《NBA夢之隊》也沒有配備解說,這點和大多數體育類遊戲也不一樣。
不過,DeNA中國團隊眼下並不把手動技能釋放視作《NBA夢之隊》之必備,羅雲強調,這款遊戲吸引人的地方是將NBA正式遊戲版權首次引進中國。有了正規版權,遊戲當中的明星數值、頭像最大程度地與NBA保持一致。因此,手機遊戲畫面將和正式比賽中幾乎一樣逼真。在遊戲中,它還能實現不同時代的籃球巨星,比如喬丹和科比同臺競技。
DeNA認為這些能夠吸引中國的籃球愛好者,並把他們轉化為粉絲。為了能保證這款遊戲被更多中國籃球愛好者知悉,DeNA一改進入中國之後的最初策略,開始向中國遊戲公司學習,進行最大程度的本土化,按照中國遊戲推出的步驟,一測試,二封測,三公測,像電演營銷一樣來積累客戶。他們還進行了一系列的體育營銷,包括請來美國籃球明星麥迪代言,到中國北京、上海和深圳與中國玩家見面。也不再依賴自己建立的手機遊戲發布渠道夢寶谷,而是和360等大平臺渠道合作,導入用戶。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家日本公司對於中國市場的推廣都無從下手,完全按照在日本的打法來開拓中國市場。在日本,遊戲上線後,並不做預熱,只是上線後看數據好壞。好,就加大投入;不好,就直接停掉。在成熟市場,DeNA的做法得心應手,屢試不爽,但是中國,兩年多時間內DeNA都陷於困境,沒有一款產品獲利。
在運用NBA元素初嘗甜頭後,DeNA對中國市場的胃口越來越大。它打算如法炮制,在今年8月份又推出美國文化蘊育出的《變形金剛》手機遊戲。為了配合策略的調整,DeNA還更換了CEO和一些高管。
本文來自《財經天下》周刊給i黑馬的投稿。
這已經是23歲的“千面”在9158做主播第四個年頭了,曾經,“千面”也曾想通過《中國好聲音》的舞臺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是,陰錯陽差,與《中國好聲音》擦身而過的她卻意外在9158圓了自己的夢。四年耕耘,這個看起來安靜的90後姑娘,不僅收獲了屬於自己的粉絲,實現了自己平民偶像的夢想,更是通過在玩家、室主、代理、主播等角色的轉變中讓其人如其名,成長為“千面女郎“。
1991年出生的“千面”畢業於廣州紡織學院,學習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的她,由於身高原因,沒能在畢業後如願成為一名專業的服裝模特。心懷創業夢想的“千面”,只好選擇和好姐妹一起在溫州開了家服裝店,但創業並不如想象中來的容易,無論她們多麽努力,兩個初出茅廬的90後姑娘,也僅僅能勉強維持服裝店的運轉。
平淡無奇的生活里,只有晚上在多多遊戲里出視頻時,“千面”才能找回些許快樂。2011年3月的一天,夜幕如往常一般籠罩著整個城市,忙碌了一天的“千面”在多多遊戲里出視頻時,偶然看到了9158官方專區招募主播的公告,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千面”為自己報了名,而“千面”自己也不曾想過,這次“偶然”將為她開啟通往夢想的大門。
“我不願再放縱/我不願每天每夜每秒飄流/也不願再多問再多說再多求/我的夢……”一首齊秦的《夜夜夜夜》仿佛唱出了“千面”想要在夜幕里不再孤單的渴望,也撥動了面試官們的心弦,就這樣,這個稱自己“什麽都一般”的女孩在這次面試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批主播。
從普通玩家到官方主播,角色轉變的意外和欣喜之余,緊張占據了“千面”的心,第一次當主播,“千面”生怕自己會出錯,更害怕會不被用戶喜歡,慶幸的是,無論內心多麽忐忑,“千面”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她一直相信,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收獲。
為了讓自己受到認可,“千面”把自己的大部分空余時間都花在了“充實自己”上,跟著視頻學習唱歌、跳舞。上天總是眷顧努力之人的,通過日複一日的練習,曾經跳舞同手同腳、略顯羞澀的“千面”,終於可以輕松自如的秀出自己。
時間是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讓人成長,也可以讓情愫滋生,到2011年11月,“千面”已經在半年的時間里從一個“什麽都一般”的普通女孩成長為了一個深受用戶喜愛的主播,更是和其他主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除了線上的姐妹與粉絲,大多數主播的生活很簡單,線下陪伴“千面”最多的就是狗狗哈尼。
如果說2011年11月之前,9158對於“千面”來說只是一個舞臺,那11月之後,她重新開啟了自己的創業夢。
2011年的11月,杭州火車站人來人往,兩個結緣於杭州的姑娘親昵的擁抱、合影,仿佛是多年未見的摯交,任誰也猜不出,其實,她們只是第一次見面,之前,都只是隔著長長的網線和冰冷的電腦屏幕聊天、嬉鬧。
四天的時間,她們去相約逛街、遊西湖、看靈隱寺,張揚著自己的青春同時,也向周圍人曬著她們這份源於虛擬世界的真實情感。這一次的相聚,讓一向重感情的千面決定要留在這座讓她一眼就愛上的城市,和她的主播姐妹們一起開始拼搏新的事業。
不少人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但留在下沙的千面,卻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又一次華麗轉身,從主播到代理,回憶這段日子,“千面”總會說自己是痛並快樂著。
說到痛,是因為本身性格安靜的“千面”,其實並不太適合做一名代理,在代理的路上每一步“千面”都走的比其他人要艱難,比如開始做代理時的茫然,比如一直不見起色的業績,都曾讓這個倔強的姑娘在黑夜里落淚。
說到快樂,則是因為“千面”在這收獲許多心疼自己的好姐妹,比如,“千面”還清楚的記得,2012年的春節,整個下沙寂靜的像一座空城,但因為擔心自己會孤單,而選擇在家過完大年三十就到下沙陪著自己的主播“萬寶路”的到來,卻讓這座空城充滿了幸福。
幸福有時候真的很短暫,2012年10月,“千面”被告知,自己和姐妹們努力支撐起來的房間即將被關閉,除非“千面”擔起室主的責任,讓房間在1個月內重放光芒。一直珍視這個房間,這些姐妹的“千面”實在不忍心房間關閉,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又扮演起了自己的又一個角色。
如果說安靜是“千面”的外在,那麽倔強一定是她內心最真實的寫照。臨危受命的一個月里,“千面”不斷策劃活動、晚會,甚至是把她一直向往的《中國好聲音》的舞臺“搬”到了房間,盡可能的讓房間的氣氛活躍起來,說起那段日子,“千面”笑稱,那個時候的自己,仿佛是個超人。
“皇天不負有心人”也很適合用在“千面”的身上,她的原創互動活動“大胃王”也非常成功,那一晚,整個房間都充斥著瘋狂吃泡面的畫面和發自肺腑發歡笑聲。一個月後,“千面”也終於“不辱使命”,保住了房間。
為了讓這個自己好不容易救活的房間走的更好,2013年的春節,“千面”依舊沒有回家,但相比去年的一個朋友相伴,今年一群夥伴的到來則更讓“千面”覺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沒有白費,2013年除夕夜,“千面”親自下廚,做了一桌豐盛的團年飯,一群年輕人就窩在“千面”的小窩里,一起倒計時,一起守歲。
2014年,這個“被迫”扛起責任的姑娘看著已經走上正軌的房間,終於可以選擇為自己做點什麽了,於是,“千面”正式告別了自己官方專區室主的角色,回歸到一名普通主播的身份,她說,單純做主播,可以讓她有更多的時間讓自己去學習,去成長。
如今的“千面”,每天下午2點到3點半會準時上線為房間用戶帶來精彩的節目,晚上7點後還會和房間用戶一起互動、聊天,直到深夜,大家都一一帶著美好的心情入睡,才戀戀不舍的下線、休息,等待新一天的到來。
四年光陰,稍縱即逝,而“千面”卻在玩家、主播、代理、室主幾個角色里不斷蛻變,破繭成蝶,成為了一名“千面女郎”。
如今,主播的身份不僅讓千面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藝,體會當明星的閃亮,還讓她擁有了一份相比一般90後姑娘,還算不錯的收入,她說,她會通過自己不斷提高的才藝為大家掃去一身的疲憊,讓大家在這里收獲快樂,因為,這就是她一直尋找並想要為之奮鬥的事業!
小手川隆:日本散戶股神是怎樣煉成的? 小手川隆 引子 長期跟蹤格隆匯——港股那點事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秘訣:格隆匯每周日分享的文章,一定都是格隆自己寫的文章。今天有所破例,格隆分享一個在格隆匯潛伏很久的日本“民間股神”小手川隆的文章。鑒於他並不知道如何完成寫作,只是提供了很多有關他自己的操作案例與投資報道,所以這篇文章實際算是一個對小手川隆自己提供材料的綜合整理。 中國股市最喜歡的一個運動是造神運動:這是基於中國股市本質的投機性導致的獲利的艱難——所以大多數人明知不可能,但也寧可相信存在股神,並樂此不彼把一批又一批股神推上神壇,然後這些股神又不堪重負,一個接一個隕落。 但,以這麽久與小手川隆的溝通,格隆相信,他確實做到了神一樣的回報:最關鍵的,他並不樂於宣傳自己,甚至從不代客理財——而這是多數中國股神造神運動後會做的一件事。 這也是格隆想把他介紹給大家的原因。 學習尼德霍夫起家的小手川隆 做投資的大多都知道美國天才投機家維克多•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的故事,嗯,就是大神索羅斯曾經的戰友,操盤手和顧問。但很多人知道他不是因為有多成功而是因為他失敗。對,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60歲的投機天才破產了,當然作為傳奇人物,他很快又東山再起了,但是現在似乎沒人提到他近年有啥建樹。不過他破產後再起的1998年,日本NHK制作了一個電視節目《Money革命》,對美國當時蒸蒸日上的IT革命和金融創新進行全面報道,第一集就專門采訪了這個傳奇人物---維克多•尼德霍夫。 不過我要講的是股神不是這個美國佬,而是一個把他當偶像的日本人。這個日本人對他的美國偶像有多崇拜呢?他把自己的偶像名字作為在BBS上發言的ID了,嗯,這個ID是B.N.F,為什麽不是V.N.F呢?學過日語的朋友都知道,東方人(尤其日本人)舌頭不靈光導致英語發音怪異,V不是念作Bui就是念作B,總之,維克多•尼德霍夫就是這個日本新生代股神早期在網絡世界里不朽傳奇的起點了。 其實當時NHK那個節目自身既包含了日本人對當時IT革命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影響積極評價的一面,也有對金錢遊戲本能的社會性批判含義。就在這個節目播出的前後,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模仿英國的“金融大爆炸”,積極推動民間資金從儲蓄向投資轉移,金融機構服務的IT化開始真正起步,交易費用大幅下調,散戶被渴望吸引資金的機構們美其名曰為:個人投資家。不過讓日本政府大失所望的是,到今年6月末日本的私人金融資產總額已經從當年的1400萬億日元升值到超過1600萬億日元,但現金和存款比例基本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不過這種宏觀上的缺陷絲毫不影響日本這個小島上誕生出大神級別的牛散。雖然日經指數在安倍經濟學刺激下,但現在也不過才回到歷史高點的一半多一點點,但是在過去的20年里,日本的牛散卻象雨後春筍般的不斷湧現。以至於今年9月,一家東京券商為其資產排在前100位的散戶們開了個晚宴,據當日有資格參加的一位格隆匯會員朋友說,他們100人在該券商的平均資產超過200億日元。不過他們的故事總的來說都比不上B.N.F那樣具有傳奇色彩,因此我們還是回到股神誕生的現代都市傳說上。 貌似技術天才? 那麽股神到底怎麽練成的呢?在拜大神前,我們先來看看他的一些交易,大家看下面這些股價走勢圖和交易時點,有什麽發現嗎?沒錯,按我們中國股市一些從來看不起他人的牛掰語言水說,總的而言,“丫的是短期交易,很多時候都跑的太早嗎”之類的答案最多,也有不少有經驗的A股散戶朋友也很快發現,這個交易者老是在底部介入,把握時機的能力似乎很強,但是從股價走勢來看沒有一只算得上大牛股,靠看圖做短期交易賺錢的牛人咱們A股也比比皆是。 ![]() ![]() ![]() ![]() ![]() ![]() 這些理解都很正確。不過也正是憑著這些看似平凡的交易,這個日本小夥子很快從只有160萬日元的小散蛻變成為日本新生代股神的代表人物——他叫小手川隆。 當然這些交易發生的歲月里,誰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麽樣的人。當時還是2000年代初期,他用B.N.F的ID在日本最大的BBS網站2chanel上和其他網絡流忙以及DIao絲散戶們交流每天的交易心得,除了覺得他對交易還是蠻有心得而且“蠻拼的”每天大量交易之外,大家也沒太多關註他。就像現在很多QQ群里小散們膜拜股市神棍那樣,漲了就山呼大神,跌了就一篇哀嚎。但日複一日,漸漸的他貼出來的交易記錄顯示單日盈利很快超過了一般日本白領的平均年收,這種不合常理的資金規模讓BBS上“理性的”diao絲們出離憤怒,一陣猛烈的臭罵和尖酸的諷刺很快讓這個叫做B.N.F的ID從那個日本最為自由而且無奇不有的網站上消失了。就像你是曾經在新浪BBS上活躍過的用戶,還記得多少曾經的ID呢?對,大多都化為春泥,撒喲那拉了。 JCOM一戰被迫曝光 但是時間轉眼到了2005年12月8日,也就是B.N.F逃離BBS大約一年半左右,日本證券史乃至全球發達國家證券史上都難得一見的肥指事件發生了。一只叫做JCOM的新股上市的當天,當時的瑞穗證券有一個倒黴蛋交易員下錯了單,把JCOM一筆“61萬日元賣出1股”的單下成了“1日元賣出61萬股”,而臨近開盤時很多人都下出一股90萬日元左右的價格等著買入。雖然日本也有單日股價變動幅度的限制,不可能以1日元的價格成交,但是61萬股是該公司發行股票總數的42倍,被這麽大的賣單出現把很多散戶嚇懵了,瘋狂的割肉出逃。但是只要是看過公司招股書的人都知道,這個原本不可能出現的賣單一定是錯單了,而瑞穗證券在東京交易所沒有強行撤單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掏錢反向買回JCOM股票,於是股價很快從跌停拉回到漲停。 這個千載難遇的機會被不少機靈的交易員們抓住了,當天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哪些券商特別是歐美外資大行交易員在這筆交易中賺了N多的錢錢,言下之意是藍眼睛們都是不靠譜的,道德良心都被狗吃了。但實際上,這些賺大錢的外資投行的交易員並不都是藍眼睛,很多就是當地日本人,而且並不為人所知的是這里面還有一位為格隆匯會員的中國人,按照他的回憶那天他和另一位同事在一個小時內為UBS賺了接近2億美元,但結果是在日本強大的社會輿論下,無論是外資還是日資都把獲利捐出來作為券商行業的基金,咱們這位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倒黴的朋友還被禁止交易好幾個月。去年秋天格隆在北京調研時遇到他,已經在香港和夥伴經營一家對沖基金的他對此段歷史依然還憤憤不平。 他的不平是有理由的。當天最吸引日本大眾眼球不是這些大公司的精英交易員,而是三個日本散戶,其中兩人通過JCOM的交易賺了6億日元,另一個多達20億日元。準確的說,最讓大眾羨慕嫉妒恨的其實是其中兩個年輕的散戶,因為一個賺了5.6億日元的那個是自己開公司的老板,有錢炒股不算啥。但另兩個都是沒工作的年輕人,嗯,就是咱們這些年說的“三無青年”或者“啃老族”。他們的利潤沒有一分錢需要退還,很多人都認為這個錯單造就了兩位億萬富翁。但實際上,當日賺取20多億日元意味著必須動用超過40億日元的資金。也就是說這兩個所謂的“散戶”,原本就是億萬富翁。由於這個賺了20多億的牛散買的太多原本不存在的低價股票,大部分持倉是第二天證券公司用現金直接交割,按照規則他的名字被公布在大股東名冊上,世間才知道東京近郊還有一個叫做20多歲的叫小手川隆的diao絲青年這麽牛X閃閃。那麽問題來了?那麽多的錢錢從哪里來的?反正中國山東至今還沒發現這麽牛的diao絲牛散。 事情到了這一步,他也知道媒體不會放過他,終於在雷曼危機後,主要是2008-09年期間,他才接受了大大小小各種媒體的采訪,於是他的經歷逐步為人所知。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認為這個人不過是證券公司編造出來的“影武者”,用來騙散戶傭金的。只是JCOM事件後,很快有人發現他的名字還出現在其他股票的大股東名冊上,以至於現在每次日股的四季報出來都會有人去尋找他的名字,看看他還拿著哪些股票。隨著時間推移,另一個JCOM事件里賺取超過6億日元的散戶也被挖掘出來,讓大家驚訝的是,這個人當年和小手川隆一起混BBS的,當時其ID是CIS,和B.N.F還有過不少對話,這些歷史被人緊急挖掘出來,成為了解他們交易規律最為寶貴的歷史資料,現在也是不少新手散戶們膜拜的聖經。 不同於小手川隆。CIS在中國很出名,是因為他今年接受彭博采訪而被內地網友瘋狂轉發。CIS被稱作日本最牛散戶,據稱年間交易金額超過萬億日元。但是他從來沒有公開過自己的容貌和交易手法。唯一能作為其見證的公眾人士是當年一起混BBS的戰友B.N.F,也就是小手川隆。他們不僅早期在BBS上交流,也在頂級散戶的私下聚會中有過幾次實際接觸。但這些新生代股神中,只有小手川隆不僅接受過雜誌的采訪還上了很多次電視,其中包括日本最具有批判精神的新聞主持人久米宏。久米宏當時剛從自己的招牌新聞節目隱退不久,但依然影響力巨大,因為他是日本民間媒體里最有性格的主持人,在節目里好幾次當面讓幾任總理大臣下不了臺。但不懂投資的他成為至今為止最有時間近距離觀察日本三無首富實際操作數百億日元在股市廝殺的見證人,不知道算不同業界人士的巔峰對決還是歷史性機會的浪費。 那期間,久米宏見證了股神因為抄底雷曼的股票在9.15損失數億,但到了年底又多賺回來12個億日元。但日本最牛新聞主持人兩次電視采訪,也沒能告訴大家日本最牛散戶是怎麽煉成股神的。他的節目和威信只是告訴大家股神真的降臨日本了,股神是多麽的不花錢,然後股神是多麽的有錢。最牛新聞主持人的結論是:新日本人誕生了!其實潛臺詞是,那麽有錢還不花錢,結果自然是通縮。 股神怎麽不花錢呢?小手說他在新買的高級公寓樓下就近找了個小巷里的面館請大名鼎鼎的久米吃了260日元的面,嗯,滿大街最便宜的那種面。日本的廣大人民群眾只能在電視那邊或者光纖的那頭巴巴等著看年底股神的資產到底增加了多少日元。就像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真有一群藍精靈。後來股神也不上電視了,大家只能等四季報出來去一頁一頁的尋找藍妹妹的身影。 當然股神的存在自然讓日本輿論驚呆了,日經新聞具有20多年的經驗的老牌記者,大型券商的策略分析師都用不同疑問式對其表示質疑。但是悲催的是,他們的疑問很快被網友們給否決了,因為他們都犯了很低級的錯誤。90年代中期橋本內閣推動的金融大爆炸改革雖然沒有徹底改變日本的金融結構,但金融生態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常識不再適用了。股神大學畢業時沒有去找工作,直接以160萬日元起步炒股的一個原因就是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開放和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散戶對股市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日本國內的金融機構,到現在日本股市的買超和賣超金額,多數時間是外資和散戶的相互反向操作(見下圖)。 ![]() 股神有哪些特質? 東拉西扯說了這麽多,那麽股神到底怎麽煉成的?除了他自己其實沒人知道。從他過去在BBS的留言和接受采訪時的情況來看,他的當日交易很少,一般會持有數日。更多細心的網友整理了那些有限的資料,包括前面我們看到的那幾幅股價走勢圖,發現他買入的標準似乎是股價偏離200日均線20%,賣出時機是回到200日均線的10%左右。看起來似乎有道理,畢竟完全不看報告,不做調研,除了技術分析還有啥呢?最近他常年的好基友CIS接受彭博采訪時就重複了他們的原則:買大家都在買的,賣大家都在賣的。但對於普通散戶而言,這話跟沒說一樣。就像當年那個在春晚上靠馮鞏賣頭發的德國光頭佬說:不知道怎麽踢球?把球往門里踢!但丫的最後是沒有把中國隊帶進世界杯的。 不過我們還是能從小手發給我們的資料里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股神的生活簡樸,目的是專註,交易就是他的人生。跟人交往絕不失禮,但也絕沒有一般日本人那麽多禮。這種氣質,在很多日本的專業人士身上都可以找到,日本人叫做“職人”精神。嗯,翻譯過來,就是最近網上很流行的所謂“匠人情懷”。悲催的是,格隆問一個出身四川的業內人士匠人的產品究竟如何時,得到的回答是:錘子。。。 那日本的“職人”怎麽樣呢?就像日本體育界公認的棒球天才鈴木一郎幾次在接受電視采訪時都反複解釋的那樣:自己的巔峰狀態完全是來自對基礎的不斷重複---從用腦記練到到身體記,直到可以自然反應。小手川隆說自己僅僅看過一本入門書,對交易的熟悉完全是反複練習造就的。但是不為人註意的是,大學是法學系專業的股神對宏觀的理解實際上也非同尋常。在2004年,也就是H股開始起步的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在BBS的一個帖子里對日本和中國介入匯市的影響做了很初略的分析,當時他預計會引發基礎原材料商品市場的泡沫,並在4年後到達頂點破滅。後來具體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這種洞察力不大像是與生俱來的,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但這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謙遜,更像是實事求是的坦然。同樣是2004年初的一個帖子里他寫道:看了NHK的貨幣革命,維克多•尼德霍夫真是個天才,我真心認為他才是天才。花了一年半把180萬日元做到1億日元以上時,我感覺尾巴都要翹上天了。但看了維克多的成績,才知道自己多麼的渺小。1000萬虧50萬和10個億虧5000萬的難受,只有做到10億以上才知道區別。做股票可能不能像維克多那樣太過天才,做到比普通人好一點點大概最好。 著這樣嗎?要成為股神,要訣大概就是能做到比普通好一點點,恩,一點點! 一點點需要的就是只是專註和徹底。對投資的專註,把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貫徹到底。股神是怎麽專註的呢?除了不買汽車,不帶1萬日元以上現金之類的怪癖之外,對別人的錢完全不感冒。投資界大神的孫正義曾專門找他管理自己的私財,一口就被回絕了:別人的錢管不過來。的確,久米宏采訪他的時候,超過200億的資金每日高速交易已經讓他經常累得跟狗似的。很快他就花了170億日元在秋葉原買了一棟新的大樓,後來買了第二棟,最近小手說他在涉谷的三岔路口買了個很小的地蓋了一棟樓,很快有人質疑涉谷這塊地面積那麽小,蓋得估計都找不到租戶。但是竣工一看,大家發現那棟樓臨街一面巨大的液晶廣告屏才不由得感嘆,股神做地產還是神。那麽你可能要說了,都兼營做地產了還算什麽專註和徹底呢?請看本文的題目和前面那些股神曾經的實戰交易解說圖:我們只討論股神是怎麽煉成的!至於你練成股神後要轉業什麽的,到時候再說吧。 後期我們會專門再分享小手川隆的一些實戰操作心得。 |
安邦已經成為市場上無法忽略的一股重要力量。以保險公司起家的安邦,在短短數年時間里資本迅速擴張,無論是國內市場頻頻舉牌,還是海外市場瘋狂“掃貨”,其膨脹速度都令人咋舌。這匹黑馬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底氣又是從何而來?
今年12月,安邦保險集團註冊資本金額達到619億元。據公開信息,中國人保集團註冊資本為424億元,中國人壽為282億元,中國平安為79億元,中國太保為90億元。而未上市的中國再保險集團股本為364億元。2012年安邦保險集團正式宣布成立,僅僅經過兩年的擴張,總資產已超7000億元,位居行業第四。
官網顯示,安邦保險是一家綜合性保險集團,總資產規模達7000億元,目前擁有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等多種業務。
安邦目前在A股市場上持有9只股票,分別為金地集團、招商銀行、金融街、民生銀行、華業地產、吉林敖東、中國電建、工商銀行和萬科A。持倉股票的總市值達1000億元。
那這兩年,安邦究竟幹了什麽?
1 持股招商銀行10%,第二大股東
招商銀行公告,截至12月9日,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達總股本的10%。截至三季度末, 安邦財產保險持有招行股份的7.36%,是第三大股東。這是繼去年12月斥資百億元增持招行股份之後,安邦保險再度觸及舉牌線。
2 持股民生銀行超過10%,第一大股東
民生銀行公告稱,截至2014年12月17日,安邦保險擁有公司表決權股份數量為3,404,014,005股,占比10.00%,為本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3 三次舉牌金地集團持股近19%,第二大股東
截至2014年4月8日,安邦人壽通過安邦人壽保險傳統賬戶購買金地集團股份累計達到2.2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旗下子公司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達到2.24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兩者合計持有金地集團股份達4.47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0%。
4 三次舉牌金融街持股20%,第二大股東
金融街12月18日晚間公告,截至12月17日,安邦保險旗下公司合計持有公司股份比例達到20%。
5 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100%股權,並購德爾塔·勞埃德比利時銀行
12月16日,安邦宣布以2.19億歐元的價格並購德爾塔·勞埃德比利時銀行。這是安邦繼收購比利時百年保險公司FIDEA之後,又一次100%股權收購比利時金融機構。
FIDEA保險公司是比利時保險市場的知名品牌,擁有一百多年的經營歷史,通過多元化分銷渠道向個人客戶和公司客戶提供綜合性保險服務。FIDEA保險公司擁有全面的網絡、豐富的產品線、完善的風控體系,以及專業的產品設計能力。FIDEA保險公司長期以來保持充足的償付能力。
6 斥資50億元成都農商行持股35%,控股股東
7 斥資超120億元從希爾頓手中買下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
今年10月6日,安邦以19.5億美元(約12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從希爾頓手中接盤久負盛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此舉引發極大關註。
8 持有華業地產4.99%,第三大股東
9 萬科第三大股東、工行第七大股東、吉林敖東第四大股東、中國電建第七大股東
10 傳安邦有意收購韓國友利銀行
另據新浪財經的報道,市場傳聞安邦保險集團將收購韓國排名第二的商業銀行韓國友利銀行。事實上,若安邦保險集團收購的資產,將不僅僅是該銀行本身的資產。新浪財經從美國證監會獲悉,目前韓國友利金控的業績報告已刊登。而11月1日,韓國友利銀行已完成與韓國、美國上市的友利金融控股的並購,友利金融控股的名字將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重組後的友利銀行的新股。也就是說,傳聞中安邦保險集團尋求並購的是一家上市銀行。
神秘安邦 橫空出世
2004年,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僅5億元,這10年間,安邦保險經歷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迅猛發展。
安邦保險前身為安邦財險,由上汽集團聯合中石化等數家央企設立。因股東雄厚的資本實力,成立之後的安邦財險接連增資,2009年時已至51億元。2013年底,因舉牌金地集團、招商銀行兩家上市公司,傳聞將收購世紀證券、香港永亨銀行,此前並不廣為人知的安邦保險浮出水面,並被業界視為2013年底橫空出世的保險業“土豪”。
不過,安邦保險的保費收益業績並不耀眼,根據保監會網站公布的數據,在2014年1~8月,安邦保險的財險保費收入為33.6億元,在中資保險公司中僅列第17位;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為332億元,在中資保險公司中僅列第8位。
但其投資卻很廣泛,據公開信息,安邦保險涉足投資的包括招商銀行、民生銀行、金地集團、工商銀行、中國電建、吉林敖東。此外,安邦保險的高管十分神秘,在其官網上,幾乎查不到關於安邦保險高管的任何信息。
2010年,在集團公司成立後,安邦財險董事長胡茂元出任集團董事長,吳小暉出任安邦集團CEO。不同於集團公司成立後在業務擴張上的引人側目,安邦集團CEO吳小暉是一個低調到找不到太多公開信息資料的人。在他的掌舵下,安邦集團正在成長為一家跨國金融集團。
根據保監會在2013年11月14日的公示,最新的變化是保監會核準吳小暉擔任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原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出任董事。保監會同時核準朱藝、陳萍、姚大鋒、趙虹、陳小魯等人在安邦集團的董事資格。
據財新網報道,吳小暉實際控制的另一塊資產國通高盛,不在安邦體系內,但在資金、投資上又互有關聯。
吳小暉任國通高盛董事長,其投資風格與安邦集團頗為相似,但在投資不動產、銀行之外,更布局能源投資。安邦集團自身則通過另一管道從事能源投資。2009年7月,北京安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2億元,單一出資人為北京安邦物產有限公司,兩者在同一地點辦公。法人代表何新民,即上述安邦集團第一大股東聯通租賃集團的法人代表。
以下圖表來自財新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