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記者6日剛剛從中央氣象臺獲悉,5日至8日,長江上遊部分地區(四川盆地中西部)將出現持續性強降雨。上遊地區的強降雨將與之前下遊降雨產生疊加效應,長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需做好各項防汛工作。
中央氣象臺介紹,6月30日以來,湖北、安徽、江蘇等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持續強降雨,多地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河流水位明顯上漲。
今天白天,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雨已明顯減弱,但5日至8日,長江上遊部分地區(四川盆地中西部)將出現持續性強降雨。氣象專家提醒,上遊地區的強降雨將與之前下遊降雨產生疊加效應,長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需做好各項防汛工作。
預計5日至8日,四川盆地中西部、雲南中西部、甘肅東南部、陜西中部以及西藏東南部等地先後有大雨或暴雨,四川盆地西部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四川盆地中西部累計雨量100~300毫米,局地可達350~45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可達60~100毫米,並伴有短時雷暴大風。
5日至8日,長江上遊流域面雨量一般有30~60毫米,受強降水影響,涪江、岷江、沱江、青衣江流域面雨量有70~100毫米,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將明顯增多。
氣象專家提醒,未來三天,受長江上遊持續強降雨影響,四川東部的中小河流洪水氣象風險較高,長江中下遊、江淮地區中小河流洪水氣象風險高,其中,江蘇中部局地中小河流洪水氣象風險很高。
中央氣象臺同時發布的消息稱,臺風黃色預警發布“尼伯特”加強為超強臺風級,目前正逐漸向閩浙沿海靠近。
預計6日08時至7日08時,江蘇中部、安徽西北部和東部、河南東南部、湖北東北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南部、雲南中部、廣西南部、新疆伊犁河谷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湖北東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的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地區局地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小時雨強50~70毫米。為此,中央氣象臺7月6日06時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
7月6日至9日,長江中下遊地區主雨帶逐漸北移,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東部等地的降水增多。四川盆地有持續性暴雨或大暴雨天氣,過程累積雨量達100~300毫米,西部局地可超400毫米,並伴有短時強降水或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今年第1號臺風“尼伯特”5日晚上加強為超強臺風級,今天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於我國臺灣花蓮東偏南方大約1160公里,就是北緯18.3度、東經131.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7級以上(6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10百帕。
預計,“尼伯特”將以每小時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逐漸向臺灣以東洋面靠近,將於7日夜間到8日淩晨登陸臺灣中部(52-60m/s,16-17級,超強臺風級),登陸臺灣後強度將明顯減弱;之後將穿過臺灣海峽向福建沿海靠近,並於8日傍晚到上半夜登陸福建中部沿海(30-38m/s,11-13級,強熱帶風暴級到臺風級)。中央氣象臺7月6日06時發布臺風黃色預警。
中央氣象臺還提供了未來具體預報:
6日08時至7日08時,四川盆地中西部、川西高原南部、雲南大部、華南西部和南部、江漢南部和東部、江淮大部、河南東南部及新疆伊犁河谷、青海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南部、湖北東北部、河南東南部、雲南南部、廣西南部沿海等地有暴雨,局地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小時雨強50~70毫米。臺灣以東洋面的東北風將逐漸增大到6~8級、陣風9級。
7日08時至8日08時,新疆伊犁河谷和沿天山一帶、南疆東部、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青海南部、西藏東部、甘肅南部、陜西北部和西南部、山西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北部、川西高原西部、雲南中西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中北部及臺灣等地有中雨或大雨,其中四川盆地西北部和臺灣大部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臺灣東部局地有特大暴雨(250~28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南疆東部、內蒙古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4~5級風。臺灣以東洋面、臺灣海峽、東海南部海域將有8~10級、陣風11~12級的大風,臺風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可達14~17級、陣風17級以上。
8日08時至9日08時,新疆伊犁河谷和沿天山一帶、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中部、西北地區東北部、華北南部、青海東部和南部、西藏東部、四川大部、雲南西部、浙江南部、福建大部及臺灣等地有中雨或大雨,其中,四川盆地西北部、陜西北部、山西中部、福建中東部、浙江南部、臺灣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內蒙古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4~5級風。臺灣海峽、東海南部海域、臺灣以東洋面將有8~10級、陣風11~12級的大風,臺風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可達11~13級,陣風14~15級,東海北部海域將有5~7級、陣風8級的偏東風。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6.7%的增長,增速呈現換擋趨勢。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表面上看是增速換擋,內核是動力的轉換和接續。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動能轉換尤為重要。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從需求結構看,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去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今年上半年,這一貢獻率更是達到73.4%。特別是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持續擴張,旅遊、文化、健康、養老、體育等消費產業加快發展。
從產業結構看,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上半年三產占GDP的比重達到54.1%,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產業等重點領域發展向好,對穩增長、保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新產業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繼續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季度增長11.8%,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方面,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產品保持較快增長。
當下的中國經濟如同一輛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一方面有傳統產業和需求的“汽油”推動,另一方面有新經濟的“新能源”驅動。雙引擎、新動力正逐步形成,經濟轉型初見成效。
但如果仔細觀察,這輛汽車的動力短板仍然存在。消費需求雖然蓬勃發展,但有效供給不足,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供需錯配仍然制約著有效需求的釋放。新經濟盡管在支撐發展、保障就業、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目前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動能等量齊觀。促進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制度環境等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中國經濟上升動力和下行壓力交織,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濟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時期。面對動能叠代更替的經濟規律,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
培育新動能,首先必須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正是為了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需求。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優勝劣汰和產業重組,提升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培育新動能,要堅持培育產業新優勢。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要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行動,廣泛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不同領域融合發展,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培育新動能,必須堅持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針對市場主體期盼,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為創業創新清障搭臺。
培育新動能,根本上要靠創新驅動。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要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
可以期待,隨著各項改革政策的落實,假以時日,異軍突起的新動能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一片新天地。
法國總統奧朗德28日正式啟動建立國民衛隊的程序,以應對該國當前嚴峻的反恐形勢。這支基於警察、憲兵和軍隊預備役人員的新部隊將負責保衛法國本土安全。
愛麗舍宮28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奧朗德當天上午與負責組建國民衛隊工作的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議員會面,決定將在現有的預備役軍警的基礎上建立國民衛隊。
公報還說,國家將與有關各方協商,以決定這支保衛法國本土安全的部隊的編制和部署。下個月初舉行的內閣防務會議將討論組建工作,議會相關委員會也將於9月份就該議題舉行咨詢,以盡快建立國民衛隊,投入保衛國民安全的任務。
在《查理周刊》遇襲和巴黎系列恐襲的背景下,法國一直執行最高級別的反恐預警“警惕海盜計劃”和軍人參與本土安保巡邏的“哨兵行動”,目前在全境共部署12萬名警察和軍人。
反恐形勢嚴峻
法國現有的預備役軍警規模為1.2萬人,包括9000名準軍事警察和3000名常規警察。根據規定,只有當現役軍警在夏季休假時,才會動用預備役人員。
此前,7月20日,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已下令在加強安全措施框架下動員1萬名軍隊和警察的緊急預備役人員。
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怖襲擊後,法國進入緊急狀態。其實行期限原應於7月26日截止,奧朗德14日還曾表示不會延期,但當晚的尼斯恐襲事件令其改變主意。
法國國民議會(議會下院)7月20日淩晨投票通過了有關將緊急狀態延長6個月的政府法案,將本應於本月26日結束的全國緊急狀態延長至2017年1月底。
此外,奧朗德還說,法國情報部門從2013年起共阻止了16起恐怖襲擊。奧朗德說:“從2013年起共在法國國內阻止16起恐怖襲擊。”
當地時間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當晚,一輛卡車沖入法國南部旅遊城市尼斯觀賞煙花表演的人群中,造成至少84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襲擊者是其成員。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奧朗德表示,法國將繼續維持最高警戒水平。
(綜合來源:新華社、中新社)
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八十五期“經濟每月談”於2016年7月29日9:00在北京梅地亞中心三層第七會議室舉行。CCIE國經中心的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陳文玲、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CCIE信息部副部長王軍發表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觀點。
論壇主要圍繞兩大議題展開:一是對今年上半年的形勢到底怎麽看,下半年政府、市場,尤其國際上動蕩的經濟金融形勢對中國會產生什麽影響。二是今年我們能不能繼續完成中央交給的“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
姚余棟:當前全球經濟處於流動性不足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脫歐對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一定是回溢效應,開始是不好,於是這些央行總體寬松以後成為回溢效應以後問題就不是很大了。中國經濟依然會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最關鍵的還是我們國內的流動性充分,基本不受外界影響,抓緊時間,落實好中央的供給側結構,特別是“三去一降一補”,這個特別重要,需要我們抓緊落實,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
我們預測美聯儲加息會更加謹慎,但終將加息。7月份美聯儲沒有加息,9月份能不能加息難說,有可能比較大的概率是在12月份。歐央行繼續維持寬松,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但寬松的力度不及歐元貶值力度,導致流動性下降。這次歐央行沒有進一步擴大購債規模,每個月800億的夠債規模,沒有擴大,將來還是繼續延續寬松。英格蘭銀行加大寬松力度,但在全球貨幣供給量很小,問題不是很大,也就是11%左右。日本央行會加大寬松力度,壓制日元升值,對全球流動性的中期效果比較中性,日元升值了,最近直升飛機撒錢,大家比較關註,也是比較中性的,因為日元本身要升值。
對於油價,我們預測是進一步低迷。主要原因在於全球流動性不足,大宗商品低迷,低通脹,而全球流動性不足是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錢不夠花了,主要央行提供的流動性不能夠滿足全球經濟增長的需要。一個是貨幣政策的原因,也有本身資產不夠的原因,怎麽彌補?唯一的辦法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加入SDR,和其他國際貨幣一起共同提供全球流動性,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王軍:通脹不足為懼,通縮更需關註
上半年的特點:一是隨著天氣的轉暖,共贏增加,鮮菜價格在二季度出現明顯回落,導致二季度包括上半年整體物價如果說有通脹壓力的話,已經得到了緩解,這是第一個最顯著的特點。
二是豬肉價格過了高點,雖然目前維持在高位,但是我們看到牛肉、羊肉都已經是很明顯的出現了下行趨勢。
三是物價當中的服務價格略有上升,從數據大家都看到了,上半年2.1,6月份已經回落到1.9,同比開始出現下降。環比6月份比5月份降低了0.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比較快。從6月份來講,食品價格漲幅比5月份有明顯的收窄,只有非食品價格環比處於上升。
總的來看,上升的勢頭已經開始減弱,回落到2以下,通脹壓力這種擔憂可以打消。上半年有很多人擔心我們會不會出現一方面經濟下行停滯,另一方面又出現通貨膨脹、滯脹最糟糕的搭配,現在看來這種擔憂基本已經解除了。從上半年的基本情況來講,也沒有進入到大家更擔心的情況,就是通縮的情況,整體上還算比較平穩。
從房地產來看,6月份漲勢明顯出現了放緩,環比上漲個數比上個月有所下降,同比有所上升。其中一線城市環比漲幅比上個月略有擴大,二三線城市漲幅是收窄的,其中幾個城市比較突出,二線城市當中合肥、廈門、南京、蘇州的環比和同比上升很快。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在五、六月份出現了明顯的拐頭向上,價格還在往上走,但是銷售面積、銷售額已經回頭了。從環比更加明顯,無論是70個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二手住宅、百城價格的環比都出現了上升,只有價格滯後,下半年房價走勢會有所放緩,成交也在放緩,成交量和面積是先行指標。
我個人認為,今年弱通脹或者說在高位的運行,基本已經結束,雖然下半年會有所反彈,但下半年,甚至包括明年,整體來看,這種通脹壓力都不大,就是說未來可能性更大的還是通縮,或者說起碼是結構性通縮,工業品領域的通縮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估計三季度在1.8—2%,四季度略微回升在2—2.2%,PPI我估計的略微悲觀一點,全年是在負3—5%,還是通縮的局面。
從國際背景來看,長期國際上通縮壓力也非常大,中國可能很難置身事外,未來我們面臨的宏觀經濟主要運行風險是通縮而不是通脹,去年GDP的平減指數已經是負了,今年上半年回到正值,但是全年現在很難判斷,如果未來若幹年我們不能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不能在深化改革領域有一些明顯的成效的話,我們的增長前景,通縮的局面可能短期內是很難扭轉的。
陳文玲:世界經濟有三大亮點
一是世界經濟正在形成新共識,新理念。當下中國的動能在轉化,中國實際上一方面要把自己國內的經濟搞好,中國國內經濟搞好就是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我們的增量從08年到現在一直占世界首位的情況下,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這個新的理念不僅僅是為了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為了尋找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的突破口,在形成共同認識、共同理念方面,我覺得中國做的工作值得世界稱贊。比如今年是“G20中國年”,中國沒有辜負世界的期望,當仁不讓,我們提出的目標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我們希望全世界形成一個新的共識,全世界在這個新的共識下采取共同的行動來促進世界經濟複蘇,促進世界經濟走出L型,爭取能夠在L型的基礎上有突破。
二是新活力和新亮點。世界經濟實際上並不是萬馬齊喑,大家知道世界經濟正在向亞太轉移,亞太的中心在亞洲,亞洲有幾個經濟體充滿了活力。首先是中國,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年GDP總量11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14%。我們的國際貿易已經接近5千億美元,占國際貿易總額的比重13.2%。制造業超過美國,從2010年超過美國,現在制造業占全球比重25%。現在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比重已經達到25%,國際貨幣互換的國家37個,已經達到33.3萬億美元。
其次看印度,莫迪上臺之後提出了很多戰略,比如印度制造,原來是印度服務,現在提出印度制造,最近提出了季風計劃,就是在印度洋海洋運輸和文化推進的季風計劃。我覺得這個國家具有很大的後發優勢,而且他的GDP去年是7.5%,今年預計7.7%,現在仍然預計7.5%,所以是在7%之上的,這種增長速度還會持續到2025年以後。還有印尼、孟加拉國等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在走上坡路。
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關註的新的活力、新的亮點,而且很令人振奮的是,這些新經濟的亮點都在亞洲,使全球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亞洲經濟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後,亞洲經濟繼續保持活力,我們看到了未來。
三是新經濟、新動能。概括起來說,就是經濟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二戰以後主要經濟形態是實體經濟、工業經濟在完成工業化的進程,現在是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兩個輪子驅動世界經濟,而且虛擬經濟增長速度要大大快於實體經濟,美國就是由於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造成泡沫坍塌,所以導致全球金融危機。但是虛擬經濟會不會被消滅?不會,我覺得兩種經濟形態並行不悖將永遠下去,但有一個弊利關系。
世界經濟的狀態,我認為是網狀的,世界經濟越來越表現為網的形態,互聯網、物聯網、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港口網,店鋪網,越來越表現為一個網的狀態。制造業的鏈接越來越表現為鏈的關系,制造業的重組、重構是通過鏈的改造來完成的,比如這次G20貿易部長會議提出來的相互包容下的價值鏈重構,制造業不僅是價值鏈,價值鏈只不過是在價值分配上的一種表現,最根本的是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綜合起來是價值鏈。
所以,認識這些重大的新經濟的特征,是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它將產生下一代貿易,可能不是現在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和采購貿易,未來的貿易增長越來越快,占主導成份的會是異國際貿易。
8月8日,據發改委網站,發改委發文表示,上半年全國煤炭產量16.3億噸,同比下降9.7%,降幅同比擴大3.9%,煤炭產量明顯下降。庫存出現“三降”。6月末,煤炭企業、重點發電企業、環渤海五港存煤分別下降8.6%、16.6%和45%;煤炭消費繼續下降,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18.2億噸,同比下降5.1%。企業利潤降幅收窄,前5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73.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9.3%;受國內外差價影響,進口有所回升。
以下為全文:
煤電油氣運適應供需形勢變化
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上半年,工業生產呈緩中趨穩態勢,煤電油氣運主動適應供需形勢變化,加快推進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等各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行業運行出現積極變化,有效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一、煤炭產量明顯下降,去產能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決策部署,嚴格控制新增,加快淘汰落後,引導有序退出,落實減量生產,推進兼並重組和轉型升級,市場供大於求矛盾得到了緩解,煤炭價格有所回升,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貨款回收有所好轉。
一是煤炭產量明顯下降。上半年全國煤炭產量16.3億噸,同比下降9.7%,降幅同比擴大3.9百分點。其中4月、5月、6月產量降幅分別為11%、15.5%和16.6%,呈逐月擴大態勢。二是庫存出現“三降”。6月末,煤炭企業、重點發電企業、環渤海五港(秦皇島、京唐、曹妃甸、天津、黃驊)存煤分別下降8.6%、16.6%和45%。三是價格穩中回升。目前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市場價格420元/噸,比3月末上漲30元/噸,比年初上漲50元/噸。四是企業利潤降幅收窄。前5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35億元,同比下降73.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9.3個百分點。五是煤炭消費繼續下降。據行業協會測算,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18.2億噸,同比下降5.1%。六是受國內外差價影響,進口有所回升。上半年煤炭進口1.1億噸,同比增長8.2%。其中5月、6月同比增速均超過30%。
二、電力消費增速同比提高,用電結構繼續優化
今年以來,電力行業運行總體好於去年。高耗能行業用電負增長,電力消費結構繼續優化。非化石能源發電快速增長。
一是用電形勢有所好轉。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2.7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增速同比回升1.4個百分點。二是用電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分別增長9.2%和7.7%,對全社會用電增量的貢獻率達到80.9%,遠高於二產的14.4%。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及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用電量持續負增長,合計下拉全社會用電量增速1.3個百分點。三是非化石能源發電快速增長。上半年,全國水電、核電和並網風電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5.3%、25.6%和24.4%。全國水電設備利用小時1658小時,為近十年來同期最高水平,同比提高146小時。
雖然電力行業整體運行情況比上年好轉,但煤電企業效益面臨較大下滑壓力。近幾年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持續下降,2015年降至4329小時,為1969年以來的最低值。今年上半年火電利用小時同比再下降194小時,預計全年全國火電利用小時將降至4000小時甚至更低。此外近年來煤電上網電價持續下降及近期煤價回升也給煤電企業帶來較大的經營壓力。
三、油氣生產總體平穩,石油開采和加工企業效益分化明顯
上半年,油氣行業生產運行總體平穩,進口大幅增加,在需求低迷,油價下跌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石油開采和加工企業效益分化明顯。
一是原油生產主動減量,天然氣產量保持增長。針對油價低迷形勢,企業主動實施“以進頂產”,上半年國內原油產量10045萬噸,同比下降4.8%。天然氣675億立方米,增長2.9%。二是成品油消費平穩增長,但柴油消費低迷。上半年,成品油消費量1.41億噸,同比增長4.4%,增幅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汽油消費量增長13.7%,增幅同比提高4.9個百分點;柴油消費量下降3.1%,降幅同比擴大1.4個百分點。三是進口大幅增加,對外依存度再創新高。上半年原油進口1.86億噸,增長14.2%。天然氣進口約合356億立方米,增長21.2%。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64%和35%,再創新高。四是油氣開采和石油加工企業效益明顯分化。1—5月,石油加工行業實現利潤721.1億元,同比增長2.5倍。但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凈虧損376.8億元,去年同期為增長497.1億元,油氣開采企業生產經營壓力有所加大。
四、全社會貨運量平穩增長,鐵路運輸出現積極變化
上半年,全社會貨運量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鐵路運輸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港口吞吐量小幅增長,運價指數保持低位震蕩。
一是全社會貨運量增速平穩。上半年,全社會完成貨運量197.4億噸,同比增長3.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公路貨運量同比增長4.4%,比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鐵路貨運量下降7.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水運貨運量增長1.3%,比一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二是鐵路運輸出現積極變化。5月份以來,國家鐵路日均裝車同比增加1611車,自2014年首次實現同比增長。???二季度,國家鐵路除煤炭日均裝車繼續下滑外,金屬礦石、焦炭、鋼鐵、木材等部分大宗物資日均裝車數出現回升,比一季度分別增長18.1%、43.0%、10.8%和28.2%。零散快運、批量快運和集裝箱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同比分別增長94%、24.9%和40.3%。中歐班列啟用統一品牌標識,開行數量進一步提高,同比增長1.5倍。三是港口吞吐量保持增長。上半年,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8億噸,同比增加2.2%。內貿吞吐量同比增長1.3%。外貿吞吐量同比增長4.1%,其中二季度增長5.5%,比一季度回升2.9個百分點。四是運價指數低位震蕩。上半年,波羅的海幹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震蕩回升,2月11日創歷史低位290點,6月30日收盤660點,比年初增長41.3%。中國沿海散貨運價指數(CCBFI)上半年平均806.2點,同比下降6.1%;其中6月平均826.6點,比上月回升5.3%。
南方電網官方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氣溫不斷的升高,最近,南方電網多地區電網負荷受高溫影響屢創新高。即便如此,南方區域內各大流域來水豐沛,水電消納形勢嚴峻。
來自南方電網的數據顯示,今夏廣東電網最高負荷10007萬千瓦,比去年增長7%;廣西電網最高負荷1697萬千瓦,比去年增長6.4%;雲南電網最高負荷3638萬千瓦,比去年增長4.3%;貴州最高負荷1327萬千瓦,與去年增長18%;海南電網最高負荷412.9萬千瓦,同比增長26.3%。至此,南方電網總體迎來今夏最高峰值。
南方電網認為,用電量被譽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溫度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記者從南方電網獲得的材料顯示, 1-7月,該公司經營區域用電量50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其中第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用電增長最快。
“原本我們預測今年的經濟形勢與去年應該相差不大,沒想到負荷能夠破億,這說明廣東經濟整體情況正在回溫。”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技術工作人員呼士招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說,近幾年廣東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用電量去年僅上漲了2%,而今年上半年,用電量上漲了3.94%。
南方電網稱,促使用電量的增長,除了社會經濟發展之外,公司近年來推動電能替代和實施農網改造升級也是重要因素。
比如,南方電網向記者提供的材料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共完成投資112億元,完成小城鎮、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和農村機井通電工程24.5億元。農網改造升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鄉居民的用電需求。今年上半年,僅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的用電量增速就超過珠三角,同比增長約5.9%。
電網最高負荷不斷在刷新紀錄,為保障廣東、廣西迎峰度夏電力供應,促進西部富余水電消納,南方電網持續加大跨省區資源優化調劑,跨省區輸送電力、電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西部送廣東最大電力2894萬千瓦、累計電量842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2%、5%;通過500千伏主網架向廣東送電電力最大占比均在30%左右。
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入夏以來,雲南、廣西、貴州等西部地區來水較多,為了加大西部的清潔能源消納,今年1-7月,西電東送累計電量較年度計劃增加101億千瓦時,其中,廣東受西電比年度計劃增加100億千瓦時;雲南送西電電量較年度計劃增加54.5億千瓦時;貴州送西電電量較年度計劃增加11.5億千瓦時。
南方電網官方向記者分析稱,今年夏季,南方電網迎峰度夏呈現出新的特點:受高溫天氣影響負荷屢創新高;南方區域內各大流域來水豐沛,水電消納形勢嚴峻,西電東送通道持續重載運行,系統調控難度增大。
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的水電大省,近幾年來,雲南一直面臨著富余水電消納的難題。據雲南省能源局提供的數據,2014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7257萬千瓦,發電量2550億千瓦時,以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7成以上。
對於雲南富余水電消納問題,南方電網表示,接下來將與雲南省政府緊密配合,加快西電東送送出通道建設 。
目前,南方電網全網裝機容量2.56億千瓦,隨著滇西北特高壓直流工程,金中直流輸電工程、魯西背靠背直流異步聯網工程常規單元建成投產,預計“十三五”末,南方電網統調總裝機規模約達到3.8億千瓦。南方電網稱,屆時全網的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將進一步提高。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6年第三季度例會日前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形勢的錯綜複雜不可低估。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分化,美國經濟溫和複蘇,歐元區複蘇基礎尚待鞏固,日本經濟低迷,部分新興經濟體實體經濟有所改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隱患增多。
以下為全文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16年第三季度例會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6年第三季度例會日前在北京召開。
會議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形勢的錯綜複雜不可低估。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分化,美國經濟溫和複蘇,歐元區複蘇基礎尚待鞏固,日本經濟低迷,部分新興經濟體實體經濟有所改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隱患增多。
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部署。密切關註國際國內經濟金融最新動向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按照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和完善風險管理。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兼貨幣政策委員會主席周小川主持,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連維良、史耀斌、易綱、潘功勝、張曉慧、寧吉喆、尚福林、項俊波、田國立、黃益平、白重恩出席會議,肖捷、劉士余、樊綱因公務請假。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濟南分行負責同誌列席會議。
雖然官方就業數據尚待幾日才正式發布,但是第三季度全國就業形勢明顯好於預期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17日,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報告》。報告稱,中國就業景氣指數(下稱“CIER指數”)持續了第二季度以來回升的勢頭,從1.93上升到了2.22。剔除季節成分和趨勢成分之後,CIER指數的周期成分已經明顯企穩,這表明當前就業形勢總體趨穩向好。
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與市場求職人數之比)是國內第一個就業景氣指數,它基於智聯招聘的在線數據庫。從智聯招聘此次選取的大類行業樣本來看,2016年第三季度智聯招聘全站在線招聘需求同比增長35%。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表示,今年以來特別是到了第三季度,中國經濟運行好於預期,特別是就業保持基本穩定。今年前9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保持了過去3年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的勢頭,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為近年來的首次。
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季度就業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新經濟的拉動,宏觀經濟指標有所回升,帶動了勞動力市場中企業招聘人數有小幅的上升。與此同時,受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同期的求職申請人數有一定程度的回落,這些因素均導致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回升。
報告稱,隨著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前期產能與庫存的化解,部分在行業中的優秀企業開始恢複市場活力,新舊動能在第三季度同時發力,引發了整個社會對用工需求的擴張,總體來看我國的就業形勢顯現出轉好跡象。
從全國範圍來看,東、中、西部地區的用工需求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中部地區的用工需求同比增加55%,西部地區同比增加48%,東北地區同比增加36%,東部地區同比增加29%。
報告顯示,東部地區的就業景氣指數最高,在“中國智造2025”目標的帶動下,珠三角正在成為工業產業機器人的工廠,這股機器人浪潮為珠三角制造業帶來了新機遇。智聯招聘全網數據顯示,幾乎在制造業的各個細分領域,珠三角的用工需求都高於長三角與環渤海灣地區。
分行業來看,在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中,不同行業間的就業景氣兩極分化現象依然明顯。就業形勢最好的行業仍然為互聯網/電子商務,就業景氣指數為7.28。而能源/礦產/采掘/冶煉行業的就業景氣指數仍然最小為0.20,這表明隨著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政策的實施,相關行業的招聘需求人數遠遠小於求職申請人數,就業形勢仍然相對嚴峻。
今年以來,國內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生產價格持續轉暖,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0%,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邢誌宏21日表示,價格運行反映了國內市場供求形勢總體上呈現積極變化,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一、居民消費價格走勢較為平穩,漲幅比去年略有擴大
從今年以來各月數據看,CPI同比漲幅以2%為中樞上下波動,呈溫和上漲態勢,漲幅略高於去年同期漲幅。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指數(也稱核心CPI)運行更為平穩,除2月份外,該指數各月同比漲幅均在1.5%-1.8%之間窄幅波動。
食品價格比上半年有所回落。受豬肉、鮮菜等價格季節性波動的影響,今年前三季度食品價格上漲5.0%,漲幅比上半年回落1.2個百分點。前幾年豬肉價格較為低迷,去年5月份開始,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價格回升引導市場增加供給,三季度末生豬存欄量比二季度末增加7.4%,豬肉價格同比漲幅從5月份同比上漲33.6%顯著回落至9月份的5.8%。一季度鮮菜價格受惡劣天氣影響,價格上漲較多,二季度以來,鮮菜供應快速恢複,價格較年初有所回落,三季度鮮菜價格基本回落至去年同期水平。除鮮菜和豬肉外,其他食品市場供求狀況一直較為穩定。
服務價格穩步上漲。當前居民服務性消費需求持續擴大,服務性消費市場表現活躍,同時由於土地價格和人工成本剛性上漲,今年以來服務價格延續穩步上升態勢。從全國範圍看,今年前三季度家政服務、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5.7%、3.4%和2.3%。重要領域價格改革不斷推進,公共服務價格內在扭曲現象逐步好轉,定價機制逐步理順,對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改善公共服務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
工業消費品價格走勢轉暖。今年前三季度CPI中工業消費品價格較為穩定,價格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1%,而同期PPI中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2%,依然存在上遊生產領域向下遊消費領域的傳導。分季度看,一至三季度,工業消費品價格同比分別下降0.4%、下降0.3%、上漲0.4%,顯示價格走勢有所轉暖。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工業消費品結構逐步改善,質量水平提升,工業消費品領域將繼續呈現積極變化。
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由負轉正,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今年以來,國家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穩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作用下,國內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庫存、銷量均顯現向好跡象,國內工業品價格出現反彈。工業領域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態勢。
PPI同比降幅逐月收窄,9月份由負轉正。PPI同比降幅由1月份的-5.3%,收窄至5月份的-2.8%,8月份的-0.8%。至9月份,PPI同比上漲0.1%,結束了自2012年3月份以來同比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首次轉正。前三季度平均,PPI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個百分點。目前,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大體已回至2015年8月份的水平,工業領域通縮壓力有所減輕。數據顯示,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0583.6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1-7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
生產資料價格回升是影響PPI走勢的主要因素。9月份,PPI同比上漲0.1%主要是受今年以來價格上漲所致。據測算,9月份新漲價因素約為1.6個百分點,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約為-1.5個百分點。分類別看,9月份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0.1%,生活資料價格同比持平。主要生產資料行業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價格同比先後於7月份和8月份由負轉正,9月份煤炭價格也同比上漲;石油、化工等行業或也將於近期轉正。據測算,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3大行業合計影響9月份PPI同比上漲約0.8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回升是帶動PPI上漲的主要因素。
價格轉暖的工業行業逐漸增多。從41個工業大類行業看,今年以來價格同比上漲的行業逐漸增加,從3月份的9個,增加到6月份的10個,9月份的17個。1-8月份的數據顯示,33個工業行業利潤總額已實現同比增長。
工業品出廠價格54個月以來首次由負轉正,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有所加快,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盡管經濟下行壓力仍大、潛在風險尚存,進入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出現了“由降轉穩”的勢頭。
探究推動這一勢頭背後的原因,經濟深層次的結構之變無疑是巨大的動力。這股“中國動力”正為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不斷釋放新的活力和動力。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寬發展空間
24小時開工,工人三班倒……即使這樣任務還幹不完。在撫順特鋼第三煉鋼分廠記者了解到,撫順特鋼現在只做高端品種,目前承擔的國家課題就有50多項。
近年來一直身處虧損漩渦的鋼鐵業今年出現較為明顯的反彈。中鋼協統計,今年1-8月份,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好於預期。全行業實現利潤2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利300多億元。
行業好轉的背後,是鋼鐵行業去產能不斷推進的結果。在過剩產能不斷從市場退出的同時,不止撫順特鋼,很多企業都看到了“更上層樓”的契機。
今年以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效,推動經濟運行產生積極變化。
——去產能: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完成年度任務的80%以上,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
——去庫存:商品房待售面積自3月份以來連續7個月減少;
——去杠桿: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
——降成本: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0.26元,相對應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提高0.28個百分點;
——補短板:1-9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林牧漁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4%、20.5%和20.1%,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5.2、12.3和11.9個百分點。
“數據傳遞出的向好態勢,本質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看來,高技術制造業運行態勢良好,去產能、補短板成效初步顯現充分說明了這點。
產能和庫存下降引導市場預期改善,帶動經濟運行企穩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而且超出預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一些落後產能退出後,市場供求關系發生積極變化,再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因素,工業領域價格回升,工業企業利潤好轉,發展信心也在增強。
以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動力結構優化
深圳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516家創業板公司今年上半年合計凈利潤同比增長49.48%,明顯高於企業平均盈利水平。其中,計算機、通信兩個新興行業的凈利潤增幅高達70.04%和96.57%。
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加快孕育;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網絡約車迅猛增長……今年以來,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份額不斷擴大,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動力結構進一步優化。
——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和9.1%,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和3.1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繼續較快增長: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進一步上升: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1%,同比提高了13.3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投資加快,高耗能投資下降。
“縱觀世界經濟史,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經濟體,其發展動力多會從以重化工業和出口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服務業和消費為主,而動力轉換後增速下行符合經濟規律。”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說。
盛來運表示,在連續三個季度6.7%的經濟增速背後,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持續優化。
稅收是觀察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另一窗口。
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副司長鄭小英介紹,前三季度,以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互聯網+”核心行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同比分別增長11.2%和39.8%。
另一方面,相關產業稅收降幅收窄,反映化解過剩產能成效初顯。前三季度,采礦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有色等行業稅收分別下降31.8%、2%和2.5%;煤炭行業稅收下降23.5%。
值得關註的還有,重點稅源民營企業投資增速回升,8月份增幅達到33.5%,今年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投資增幅。
“一方面要鞏固企穩基礎,一方面要完善增長的體制機制,提高增長的‘含金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必須通過改革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促進資源得到更合理地配置、更高效地利用,為形成發展新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深化改革釋放市場深層潛力
今年以來,廣州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進境維修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除了國內飛機維修企業的實力增強因素外,飛機維修進境流程的簡化和通關成本的降低是重要原因。
“以前飛機進境維修辦理擔保手續需要經過三級審批,要花費很多精力。現在審批流程簡化了,當天交上擔保資料,第二天就能審批下來。”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時間短、花費低,當然更多的業務願意找上門來。
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日益寬松。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401萬戶,同比增長27%,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戶,明顯高於前兩年。
“絕大多數新設企業是小微企業。企業不光要進得來,還要存得住、活得好。通過對2015年三季度新設立的小微企業周年調查問卷分析表明,新設小微企業活躍指數為69.9%,比2015年第二季度新設小微企業高1.1個百分點。”工商總局新聞發言人於法昌說。
今年以來,改革進一步深入推進,不斷釋放微觀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
——行政審批項目繼續減少,投資審批事項大幅縮減,互聯網+政府服務、“雙隨機一公開”等管理和監管模式創新不斷湧現,行政效率和監管水平繼續改善;
——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在全面實施“三證合一”基礎上,今年啟動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
——財稅金融改革繼續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出臺,金融宏觀審慎框架進一步完善;
——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投資審批方式不斷改進,PPP項目加快落地。
與此同時,國企改革、價格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自貿試驗區擴圍進展順利,人民幣正式納入SDR一籃子貨幣體系,“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加快推進。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指出,在經濟平穩增長基礎上,應抓住有利時機,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在金融、國企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一些基礎性、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要加快落地。
他還表示,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要註意防範和化解經濟中潛藏的結構性矛盾和風險。如通過一系列監管創新和改革舉措,破解目前我國企業部門杠桿率過高的問題。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前三季度經濟平穩增長為全年目標順利實現打下了良好基礎。”張立群說,“中國動力”將助力中國經濟在新起點、新平臺上邁出更堅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