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刘梦熊:购印尼金矿并非炒作赌的是黄金牛市


每经记者  刘琳  发自北京

        即将赴印尼挖金矿的智富能源(01051,HK)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梦熊近日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这位拥有“期货教父 ”、“买壳教父”等众多名号的资本市场大腕,正在高调收购澳大利  亚  矿  业  公  司OZMineralsMartabePtyLtd(以下简 称OZ)手中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南塔帕努里政区的摩塔贝金银矿项目。

        智富能源曾前往马达加斯加收购石油资产,也曾大举赴蒙古买煤矿,但均无果收场。这使得刚入主智富能源的刘梦熊面临市场颇多质疑——这是否又是一轮新的股价炒作?对此,刘梦熊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予以否认。

        他表示,智富能源将以这一项目为重点,借此轮黄金牛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黄金公司。

搭上金融海啸“东风”

        《每日经济新闻》(下称NBD):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看上摩塔贝金银矿这个项目?

        刘梦熊:可以说收购这个项目,是搭上了金融海啸的“东风”。这个矿本来是OZ所掌握的,由于涉及到跨国开采,过去几年的时间里,OZ已经 把需要用到的各种许可证都办了下来。此外,他们又砸入了7500万美元做基本建设,例如修路、搭建营房等。整体项目正在走向投产,是一个被很多机构投资者 关注多年的好矿。

        就在这个时候,金融海啸爆发了。OZ债台高筑,被逼还债之下,只能变卖资产,并急于找到优质可靠的买家。我们出资为其解困,并把这个金银矿和他们的人马拉到了我们的船上。

        NBD:金价现在已是历史高位。未来金价走势将对此项收购的盈利空间有很大影响。已经接近上千美元一盎司的金价还有多大提升空间?

        刘梦熊:我认为未来一年半,国际金价会涨到1200美元一盎司,甚至会向1500美元一盎司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决定投资金矿的原因。做投资永远要顺势而为。现在的大势,就是一个黄金牛市。

        之所以长期看好金价,是基于美元走弱已成定局这一判断。美元未来的趋势,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是美国政府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 策名义下大印钞票带来的必然后果。此外,全球性通货膨胀预期,也将成为继续支撑金价的有利因素。不仅是美国,事实上各国政府都在大量提供流动性。今年第一 季度,我国金融系统已经放贷接近5万亿元,却只把GDP拉动了6.1%。我预测,要想达到“保八”的目标,全年信贷总额会超过10万亿元。所以下一轮经济 周期,必将是来势迅猛的通货膨胀。而黄金显然会成为对冲风险的工具。


预计两年半回笼先期投资

        NBD:能不能介绍一下此次收购的时间表?

        刘梦熊:这个项目我们从今年2、3月份就开始谈了。

        按照现在的计划,在今年6月22日、23日左右,我们将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就这笔重大交易进行全体股东表决。当然100%会通过。

        NBD:未来这个金矿回笼投资成本及盈利预期是什么样的?

        刘梦熊:这个金矿运行起来后,生产成本是240美元一盎司。现在的金价为940多美元一盎司。我们将通过大约两年半的时间,把前期投资回笼。这包括OZ已经投入的7500万美元建设费用和现在的股权融资规模。

        配股获得的近6亿美元资金,其中2.2亿美元用于股权收购。另外大约2亿美元预备对矿产再进行追加投资。剩下的大约2亿美元,我们将用于公司的一般运营开销,以及将来继续收购OZ在老挝、柬埔寨的优质金矿。我们日后的收购,也会以100%控股为目标。

“我的股份还不到0.01%”

        NBD:由于此前马达加斯加石油资产收购以及蒙古煤矿收购的项目都不了了之,现在市场上有不少声音质疑您此次收购是股价炒作行为。

        刘梦熊:我只想说,这种质疑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首先,他们没有了解OZ公司现在处于何种情形。OZ急于找到买家来给银行还债,因此他 们要的是拥有真金白银为他们解困的投资者,岂会陪着我们一起炒作?第二,我们的独家财务顾问为摩根士丹利,他们选择项目总是慎之又慎。如果我们不是用心经 营,摩根士丹利不会选择我们。第三,我们现在已经将OZ原先的骨干吸收到我们旗下,这些人在矿业经营上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不会给一个炒作股价的人来效力。 最后,这些质疑的人对我本人的持股情况并不了解。我持有智富能源3千多万股,重组“十合一”之后,持有的股份仅为312万股。

        此次股份配售会使公司股本大幅扩容,发行规模约占发行后扩大股本的95%。我个人的股份比例都不到0.01%。质疑我炒作股价是荒唐的。我相信,当我们生产出真正的金条时,这些质疑就会不攻自破。


智富能源“掘金”澳洲矿商巨资入股

        智富能源自5月12日股价放巨量上涨后,昨天再一次表现抢眼。在“借壳教父”刘梦熊的带领下,智富能源这家此前业绩并不尽如人意的公司不仅要远赴印尼采掘金矿,昨天更宣布,将获得澳大利亚矿商的巨资入股。

        智富能源最新的公告显示,该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兼副主席OwenLHegarty将斥资共3000万美元(相当于2.325亿港元)用作认购智富能源的新股。认购价为每股不低于0.35港元,该价格较智富能源停牌前溢价了1.3倍。

        本月12日,智富能源宣布,将斥资超过2亿美元,收购位于印度尼西亚的摩塔贝金银矿项目95%权益。



每经记者  李凌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5

【独家】专访仰融:最脆弱的是“造车”人才


http://www.cnemag.com.cn/tebiebd/toutiaowz/2010-01-25/18520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1

詩天控股(1008)系列(2,更新): 澳科(2300)賣出貴聯犯的是死罪嗎?

這標題抄自誰,大家應該知道

關於這問題我可以說,這肯定不是,但我認為,從最近的公告看出,賣出的原因應該不復存在,故認為是有利某人的安排。我們繼續談談賣出貴聯,包括公司歷史、本次交易的條款和交易的結果。

(1)  貴聯集團簡介

據招股書所述,其前身於1990年由蔡得成立,主要從事香煙包裝印刷業務。並於1999年註冊成立為投資控股公司,並由其持有100%股權。

貴聯集團為中國領先香煙包裝印刷集團之一,主要從事香煙包裝之設計及印刷,包括其聯營公司,其於中國湖南、湖北、安徽、深圳及貴州5大省擁有5家香煙包裝及層壓紙工廠,2009年之年產量約5億盒(或12,500億包),並擁有逾1,000名員工。

其主要客戶包括湖南中煙工業公司、安徽中煙工業公司、湖北中煙工業公司、貴州中煙工業公司及江蘇中煙工業公司,包括於中國製造及供應逾20種香煙包裝,包括但不限於,白沙、芙蓉王、紅金龍、蘇煙、黃果樹、黃山及一品黃山。

根據公告,其集團架構如下:


附註:

1. 貴聯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投資控股。貴聯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之已發行股本分別由貴聯集團及其之全資附屬公司Union Virtue International Limited(同德國際有限公司)持有94%及6%。2. 貴聯發展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投資控股以及買賣機器、紙品及備件業務。
3. 蚌埠金黃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香煙包裝印刷。
4. 常德金鵬印務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香煙包裝印刷,於2010年被蔡得重新收購貴聯集團後,其後持股由49%降至35%。
5. 深圳貴聯印刷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投資控股。
6. 深圳市科彩印務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香煙包裝印刷。                                                                     7. 襄樊金飛環彩色包裝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香煙包裝印刷。
8. 昭通安通包裝材料有限公司之主要業務為層壓紙製造。

(2) 貴聯集團上市公司歷程

I. 據澳科控股的出售貴聯集團公告稱,蔡得先生於2004年認識澳科控股的管理層,假設當時蔡先生可能有其他現金的需要,當時已有把貴聯集團出售或上市之念頭。

II.根據2009年6月廣州日報的報導,及綜合2007年10月澳科控股(2300)購入貴聯集團公函中 的核數師報告,在2005年4月12日,蔡得與人民大學金融學博士沈光朗與簽訂《聘用合同》和《協議書》,由沈光朗出任該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任期3年, 目標是帶領其管理團隊負責公司的上市工作,並約定於2008年5月前,在項目公司按照貴聯集團同意之私募計劃或上市計劃成功後,貴聯公司按集資額的5%和 2%的現金分別給予沈光朗及其管理團隊一次性獎勵。

III. 沈光朗到任後,聘請了由馬楠等人組成的上市工作團隊。2006年7月,貴聯集團曾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表,但港交所於2007年1月22日,以貴聯集團 超期回答聯交所提出的問題為由終止其上市申請,據廣州日報報導稱「蔡得與沈光朗產生矛盾」,故沈光朗自2007年3月12日起不再到貴聯集團上班,其團隊 成員除個別外也陸續離開貴聯公司。」

IV.2007年4月份開始,在沒有沈光朗及其團隊參與的情況下,蔡得與澳科控股經過談判,達成股權買賣協議,於2007年6月13日,澳科控股公告以15.555億港元收購貴聯集團股權,以1.55億現金及以7元發行2億新股折14億元支付。

V. 在2007年6月至10月間,沈光朗向蔡德父子發出短信要求依約支付獎勵報酬,並3次召集其團隊成員在深圳市北海漁村等 處密謀、策劃,以澳科收購貴聯有其功勞為由向蔡某索要1.08億港元的巨額報酬,並指使其團隊成員通過發短信、郵件等形式進行威脅、恐嚇。

VI. 在2007年6月28日,貴聯集團以其於3月12日後未向公司述職為由,終止沈光朗的勞動合同。2007年7月3日,沈光朗向貴聯集團提出反對通知,並在2007年8月27日,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提出向貴聯集團索償200萬元。

VII. 2007年8月,蔡得向澳科控股執行董事陳世偉、吳世杰及許天貢持有的Splendid China Limited以7.5元購入1,686萬股,斥資1.2645億元,從後來的跡象看來,應是方便收購通過。

VIII. 據開放雜誌報導,2007年9月11日,因受某人指使,茂名公安趕赴深圳,綁架貴聯集團多名高層行政人員,包括沈光朗、馬楠及呂志東。

IX. 2007年9月25日,澳科控股股東通過收購

X. 2007年10月3日,明報、成報及生果日報接到匿名投訴信,綜合多份報章稱,指陳貴聯集團溢利、盈利被誇大和涉逃稅等指控文件,更附有一封聲稱由港交所 於9月27日發出,寄予澳科執行董事李卓然的函件,要求澳科就有關疑點於10月8日前作出交代,並指港交所暫不會批准該宗收購涉及發行的2億股新股上市申 請。

XI. 2007年10月4日,澳科控股發出公告稱「有關目標集團及本公司之所有指控均無根據及屬虛假,而通函所載有關目標集團之內容未受該函件所載之指控影響」。

XII. 2007年10月31日,澳科控股稱收購正式完成

XIII. 2009年6月,沈光朗以敲詐勒索案進行終審宣判,維持有期徒刑2年的判決。

XIV. 其後資料請參閱上文: 詩天控股(1008): 蔡得大賺20億的交易

(3) 詩天控股收購貴聯集團的詳情

該公告於2月2日早上6時10分發佈,收購詳情如下:

I . 收購作價 : 24億 ,以5元發行4.8億億新股支付,以2月2日收市價計算,價值約36億,作出發行新股決策,而不發行可換股債券的原因,應為避免可如發行換股債券因換股價和股價相對有折讓,導致有非現金虧損,使財務報表不好看,導致投資者卻步的問題。

II.  收購估值:  為2009年未經審核盈利2.317億計算,估值為10.35倍,如以2月2日收市價計算,為15.60倍。其稱較以前賣方澳科控股(2300)的估值15.3倍及5家同業平均63倍計算便宜,但並沒有計算另一家最便宜同業才庫(550)的2009年市盈率8.18倍,所以數字顯然是被操控。

III.  其他細則:

1. 貴聯集團在被收購前會派發2010年股息,但是不會使現金水平低於1.8億及多於2010年盈利,據公告稱,2010年9月盈利為2.28億元,按比例計為3.04億。

2. 貴聯集團旗下深圳科彩會解除對蔡得私人所持有的公司向中國銀行的擔保2.6億人民幣。

3. 蔡得在收購後向按估值30.76億元,即每股4.52元,向多名獨立第三方減持2.084億股至2.10984億股,套現9.42億元至9.54億元,估計為套回此前向澳科收購的借款及應付原來貴聯集團向其私人持有的公司擔保,並維持公眾持股量。

其中向私募基金Ares BCH Holdings, L.P.減持不少於8,840萬股,不多於1.768億股,其後Ares BCH Holdings, L.P.找到另外兩家私募基金Partners Group Private Equity(Master Fund), LLC及 YF BCH Investment Limited,並向其減持4,528.8萬股及3,434.3萬股,餘向獨立第三方減持3,418,4萬股。

蔡得向以上三個私募基金保證,2011年該公司盈利不會少於4.1億元,不足盈利按其持有股權的比率乘盈利乘7.5倍補償,並把3,000萬股交付託管帳戶,作為該盈利不足補償的準備,但該保證盈利是包括其後的收購得來的盈利及不包括今次收購產生的開支。

下文會談談貴聯集團歷年的盈利及其多次的保證。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6

從街頭髮傳單小弟成為電子商務教父京東商城劉強東:我拚的是執行力!

2011-5-19  TWM




從北京中關村一家三坪大店面賣光碟片起家的京東商城,短短十三年間,茁壯成年營收高達二六○億人民幣、產品線高達三十萬種的中國網路購物龍頭,甚至被視為是中國下一個亞馬遜網站。京東商城董事長劉強東如何創造這個奇跡?

半年多前,三十八歲的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一個人從北京開車到拉薩。這是他最愛的極限越野運動。來回總共二十天時間,他最高興的一件事,是手機不常響起。

三年多前,劉強東首度嘗試到內蒙沙漠越野。從離開京東的那一刻起,電話就沒斷過,因為事事都要他核可同意。沒有老闆在身邊的日子,對京東商城的下屬們來說,當時可是夢魘,因為有太多單據要簽,太多決策要等劉強東核可。

這一次到西藏,劉強東還在一個小縣城困了三天,就等路上一座橋樑搶通。他原本還擔心手機訊號不好,同事聯繫不上他,但竟然從頭到尾一個電話都沒來,盡管有一些失落感,但卻相當開心。因為沒有電話,代表京東沒有劉強東,也能十倍速運轉。

中關村發跡

從3C小賣店累積實力

「每年我會安排一次長途旅行,對京東而言,這是一年一次的大檢驗!」劉強東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微笑著說。

從二○○五年上線以來,京東每年都是超過二○○%的成長,○六年銷售規模為八千萬元人民幣(以下同),到了○八年,同業一片低迷,京東依然突飛猛進,突破十三億元,直到去年,營收達到一○二億元。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有千百家,但京東是率先突破百億元規模的。包括美國首大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Amazon)購並的卓越網、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當當網,全都比不上京東,這可以看得出劉強東的江湖地位。

今年前三月,京東每月營業額已經突破二十億元,全年營收上看二六○億元。中國實體通路的老大、國美電器的網站,則預計要到二○一四年才能達成營收一五○億元。這看得出來,京東作為網路領頭羊的腳步,已經越走越快,距離越拉越遠。

劉強東的故事,要從北京中關村說起。中關村就和台北光華商場一樣,遍地都是3C小商店。劉強東從人民大學社會系畢業後,一九九八年創業,賣的是光碟片、燒錄機、記憶卡。

人民大學是中國的明星大學,地位不輸北大、清華。高材生劉強東最初還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選擇,瞞騙了三年。直到母親有一回到北京突擊檢查,下了火車才叫兒子來接她,這才紙包不住火。

但誰也想不到,這個三坪小商店,竟然為劉強東在短短六年內,累積了兩千萬元財富。他如果聽父母的話,乖乖做個小白領,可能一輩子也賺不到這麼多錢。

「今天多流一滴汗,明天就比別人多一個機會!」劉強東語氣加重了幾分說。

的確,他在街上發過傳單,和客人僵持講價,不論晴雨都要早起開店、夜半關門。這些細微的基本功,是他日後茁壯的基石。

直到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來襲,中關村買氣一夕跌至穀底。○四年,劉強東決定收掉實體店面,走進虛擬世界。

跨入虛擬世界

打行銷品牌戰,拚高市占率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其實很不簡單。劉強東當時估計,如果一分錢都不賺,手上的第一桶金,最多只能撐兩年;但如果他拿著錢回江蘇老家,可以一輩子不愁吃穿。

京東跟上了中國網路產業的高速發展。劉強東如今坐在鳥巢、水立方旁邊的寬廣辦公室里,他的每一個殺價策略,都影響了數百萬消費者的心情。

心情?因為任誰看到了物超所值的低價,都會見獵心喜。去年年底,京東與當當大打價格戰,只要買兩百元的書,就送一百元的折價券,任誰都覺得劃算。劉強東甚至喊出,京東每一本書都一定比對手網站便宜二○%。

劉強東最近還威脅圖書部門的下屬說:﹁如果你們三年內給公司賺了一分錢的毛利或者五年內賺了一分錢的淨利。我都會把你們整個部門全部開除!﹂這是他與對手作戰的狠勁。寧願零毛利率,也要高市占率。

價格戰一打,圖書類的銷售,比劉強東的預估量還要超過五倍。尤其各路媒體推波助瀾,京東成功打了一場行銷品牌戰。

事實上,B2C是Web 1.0時代的老商業模式。只要有資金,這個行業進入門檻真的不高,但要做大規模卻不是易事。國美、蘇寧都還在摸索,當當網、卓越亞馬遜、淘寶商城、銀泰網等巨頭,甚至是鴻海集團的飛虎樂購,個個都很有背景,但都被京東比下來了。

「我們的競爭對手無數!」劉強東感嘆說,拚來拚去其實大家都看到一樣的方向了,都想往那邊走,但最後誰能夠真正抵達目標,「拚的還是執行力。」走過一路混戰,今天的劉強東心大,決策更膽大。也因為如此,京東遲遲沒有進入獲利時代。

虧損的公司,是罪惡的!這是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但在劉強東心里,並不完全同意。

「我們所謂的虧損,可說絕大部分來自于投資。如果我們停止對未來進行巨額投資的話,我們就不虧損了。」劉強東解釋說,以建倉庫來說,從選倉庫到租賃、裝 修、人員訓練,全部下來大概一年的時間,倉庫才能夠正常地運作。簡單地說,京東是在為一年之後進行投資,但是當月就要開始進行攤銷。

在他口中,財務成本高,這是京東虧損最主要的原因。京東近年陸續進行了三輪募資,一直在花股東的錢,但不會有人抗議嗎?

「聽了無數反對聲音,但反對無效!」劉強東說,京東近年一路擴張品類,從最早的3C商品,一路擴展到家電、服裝、書籍、日用品等,如今京東上頭已有數百個品牌、超過三十萬種商品,平均每天有五百個新商品上架。

在劉強東口中,擴充新品類一上來一定是虧損的,很多同行網站也都死在這一關上,京東就是靠著不間斷地投資,才能一路做大。

因此,他與投資人之間的約定非常清楚,除了股權變動、企業借款外,不得影響經營決策。幾百頁的股東協議書,因為每一頁都要簽字,雙方就要花四個小時。

強勢,就是劉強東的風格。「對我來說,一生只要把一家公司做成功就夠了!」劉強東說,他到現在還是秉持著創業者的心態。

拚﹁最後一哩﹂

大手筆建置物流體系

更重要的投資,在物流上。

誰能夠解決最後一哩的問題?如何能把商品完好無缺地送到中國億萬消費者手中?

京東統計發現,有超過七成的客戶抱怨來自配送與物流。網購最常發生的狀況是:訂了貨,要好幾天才拿得到,讓客戶滿意度大幅下降。在人口密集的台灣,物流配送基本上已經不是問題,但在中國,卻有四百個達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要怎麼解決?

○八年以前,劉強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但卻是無解!他決定自建物流配送隊伍。

一家虛擬網站,擁有五千人的快遞部隊。這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聽起來都是天方夜譚,但劉強東卻扎實地做到了。

如今,京東三分之二以上的員工,都是第一線的配送員。近年七成以上的新資金,劉強東也投入在物流體系上。

七成的資金,解決七成的客訴,劉強東做到了。如今京東已經可以在北京、上海等十四個一、二線城市,實現一日兩送的承諾,效率可說是全球第一。

京東的網站上,每一天有十二萬則客戶留言。「即使有一%的不滿意,也很可怕!」劉強東總是自己上網看客訴留言,並且立刻要求各部門改正。

京東最近積極擴充更多新品項,劉強東說,他準備在台灣設立採購中心,把更多台灣的好品牌、好商品,透過京東的強大通路,介紹給大陸廣大消費者。看來這位網路強人已經把精准眼光拋到台灣。

很多人說,劉強東會成為網路圈的第二個馬雲,但劉強東可能不願接受。畢竟,劉強東就是劉強東,沒有第一第二的問題。

劉強東

出生:1974年

現職:京東商城總裁

學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京東商城

成立時間:1998年

負責人:劉強東

主要營業範圍:

3C電子產品、百貨、圖書與食品的網路銷售(B To C模式)2010年營收:人民幣102億元,2011年預估達人民幣260億元

員工數:5000人

撰文·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4

投資受壓資產玩的是心跳考的是智慧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109/t3830928.htm

  德爾福和通用汽車兩個案例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先進入《美國破產法》第11章的破產保護程序,然後經過債務重組成功擺脫破產命運,再次重新上 市,而且都是通過債權轉股權的方式獲得注資。但兩者的投資回報卻判若雲泥。其實,從眾多案例可以看出,投資機構要想成功通過受壓資產策略獲得超額回報,不 僅需要「逆勢而為」的勇氣,更需要投資、法律等全面的知識和經驗。

  採取受壓資產策略的基金,正是在突發事件中挖掘投資機會。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受壓資產策略對沖基金取得的回報水平僅次於新興市場策略(圖1)。


究其原因,是受突發事件打擊的公司往往一蹶不振,幾乎要按照美國《破產法》11章條款進入破 產申請保護,但因未進入《破產法》7章的清算程序,其股價也通常能夠迅速收復失地。對沖基金研究的統計顯示,1990-2010年,有8年受壓策略的投資 回報居於所有對沖基金策略的前3位,僅次於新興市場策略。而且這類公司股價的上漲與下跌與整個股票市場漲跌的關聯程度最小,因此在國際對沖基金界大受歡 迎,誕生了像艾威基金(Avenue Capital)、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孤星基金(Lone Star Funds)、約克(York)等大名鼎鼎者。除了在對沖基金界頗負盛名之外,這一策略在共同基金界也曾被彼得·林奇發揚光大。
從眾多案例可以看出,投資機構要想成功通過這一策略獲得回報,不僅需要「逆勢而為」的勇氣,更需要投資、法律等全面的知識和經驗。

  選擇標的物的智慧
  當一家公司遭遇災難導致財務上出現 巨額虧損,可能陷入兩種境地:破產和不破產。多數美國上市公司會按照《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而不是依據第7章直接進行破產清算。破產申請公司可 以援引《破產法》第11章來「重組」業務,爭取再度盈利。同時,「債務人」照常運營,公司管理層繼續負責公司的日常業務,其股票和債券繼續交易,但公司所 有重大經營決策必須得到一個破產法庭的批准,並需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
如果依據《破產法》第7章申請破產,公司全部業務必須立即停止。 由破產財產託管人來「清理」(如拍賣)公司資產,所得資金用來償還公司債務、股東的投資等。如果破產法庭確認債務人無清償能力(負債大於資產),公司資產 經清算優先償還有擔保債權人和無擔保債權人後,往往所剩無幾,股東投資可能得不到任何歸還。
第11章規定了一些復興公司業務的程序,也確有部分公司重組計劃獲得了成功,重新開始盈利。但仍有公司最後仍以清算告終。對於投資者來說,情景一和情景二是較佳的投資標的,而面對情景三和情景四時,則應當儘量避免(表1)。

  一樣的路徑,不一樣的回報
  德爾福和通用汽車兩個案例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先進入《美國破產法》 第11章的破產保護程序,於2009年6月前後先後經過債務重組成功擺脫破產命運,並再次重新上市;同時,兩家公司都是以債權轉股權的方式獲得注資。但兩 者的股東回報卻判若雲泥,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
依據美國破產法理論和規定,一般而言,在進入破產程序並清算之後,受償順序依次為:員工工 資、社保和稅收;抵押債權;普通債權;最後是優先股和普通股。在美國汽車企業破產案例中,拖累企業利潤的員工工資和社保位於債權受償順序的第一位,所以, 相較公用事業企業(因災難導致的賠償屬於普通債權,受償順序排在員工工資、社保、稅收和抵押債權之後),汽車企業破產清算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而,當汽車 企業開始呈現受壓資產典型特徵之後,對重組過程中各方利益博弈的判斷更需要準確的把握和遠見,同時需要非常專業的法理判斷。
投資者在德爾福和通用汽車的案例中,回報率一正一負,恰恰體現了不同投資者的這種綜合投資能力和財技。

  第一步:進入破產保護程序
  2005-2009年,美國的汽車產業面臨著嚴酷的生存環境:高油價 導致高油耗車型需求放緩,高養老成本拖累公司利潤,內憂外患導致汽車製造商不斷陷入「資不抵債」境地,如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Delphi)、柯 林斯阿克曼公司(Collins Aikman)、保險桿製造商梅裡殿公司(Meridian Automotive)、全球最大車體零件製造業者陶爾公司(Tower Automotive)、美國三大車廠之中的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等。
德爾福曾是美國通用汽車旗下的子公司,現在仍是美國汽車市場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1999年,德爾福從通用汽車分拆出來,2004年三季度虧損1.19 億美元,2005年二季度虧損擴大到3.38億美元,2005年三季度虧損繼續擴大至7.88億美元,9月,德爾福取消了股息,並於10月申請破產。當時 其資產額為171億美元,低於222億美元的債務額。
同樣,在高油價和巨大養老負擔的挫傷下,2005年一季度,通用汽車結束了持續12年的 盈利記錄而陷入虧損。1980-2008年,通用汽車在美國本土市場的佔有率從45%大幅下滑至22%,2009年其在北美市場的佔有率繼續下滑至 19%。2009年6月1日,不堪重負的通用汽車按《美國破產法》第11章向美國曼哈頓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申請文件顯示,其總資產為822.9億 美元,不及1728億美元總債務的一半,陷入嚴重「資不抵債」的境地。

  第二步:削減成本
  在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後,德爾福和通用汽車都採取了消減成本的舉措。首先是資產 處理、關閉工廠和整頓經銷商。德爾福在其向紐約破產法庭遞交的申請文件中表示,其美國事業體有「一大部分」將要出售、合併,或於關閉保護期間進行重整,預 計將關閉美國境內的31間工廠。通用汽車在破產保護前在全美擁有6246家經銷商,最終42%的經銷商被清理,僅保留3605家。
其次是裁員 和降低勞動力成本。德爾福工會官員的信件顯示,公司將致力於削減僱員的整體薪酬,將每小時薪酬從約65美元/小時降至16-18美元/小時,目標是將薪酬 減至約10美元/小時,並削減生活成本補貼。同時,德爾福還實施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和削減醫療福利措施。在破產之前,德爾福在全球範圍僱用了12萬名僱員, 其中3萬名是工會僱員,1.2萬名是退休僱員。但有90%的小時工在美國之外,且1/3的員工是臨時工。在破產申請後的一年中,德爾福成功裁員2.4萬 人。

  第三步:債轉股債務重組中最關鍵的財務安排
  但是在企 業展開自救的同時,龐大的養老金計劃令政府很難不在其破產重組中擔任重要角色,對通用汽車和德爾福公司均是如此。2009年7月和10月,通用汽車和德爾 福先後走出破產重組。在政府主導下,新通用汽車於2009年7月10日成立,結束了通用汽車的破產保護程序。
2005年申請破產保護後,德爾 福通過45億美元的債務資源為其運營提供所需資金,並從其他渠道及亞洲、歐洲和美洲的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其擁有30億美元的無擔保和次級債券,JP摩根大 通為首的貸款商集團和花旗集團也提供了20億美元的長期債務人代管融資,而通用汽車也一直致力於向其提供救助,以確保零部件供應的穩定。但多方的幫助並沒 能使德爾福完成2007年初擺脫破產保護的計劃。而且,由於通用汽車的大股東—美國財政部對其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有決定權,反對通用汽車進行一些看不到清 晰結果的救助,並成功阻止了通用以1.5億美元收購德爾福轉向系統業務的計劃。
最終,在美國政府對通用伸出援手之際,德爾福被拯救了,於 2009年10月走出破產重組。在重組方案中,德爾福從通用汽車和美國聯邦退休金保障公司(PBGC)手中回購公司股票後,包括銀點資本(Silver Point Capital LP)和艾略特(Elliott Management)在內的債權人在2009年末通過豁免其近35億美元的不良貸款而收購了德爾福,並向其投資9億美元。通用汽車也趁此大賺了一筆,在 德爾福回購其剩餘股份時獲利16億美元。
通用汽車也在美國財政部的幫助下,在破產申請後的1個多月內,火速確立了重組後的資本結構。根據《美 國破產法》11章363款規定,將破產後通用汽車的品牌、海外子公司、少量負債等資產轉移到一家新公司,由美國和加拿大政府、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 (United Auto Workers,UAW)和該公司多數無擔保債權人共同所有,而原通用則包含將要被清盤的公司業務。向法院提交的申請文件顯示,美國財政部繼續為其重組提 供約301億美元融資的條件是,通用汽車在2009年7月10日前獲准將其最有價值的資產出售給新公司。
重組前,通用汽車債權人數超10萬, 其中前50個無擔保債權人中,與債權持有人相關的債務約273.8億美元,與工會相關債務約232.3億美元,與貿易有關債務約8.9億美元。無擔保債權 金額排在前兩位的債權人分別為Wlimington信託公司和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表2)。


最終,敲定的方案出台。2009年7月10日的重組方案中,新通用繼承老通用的債務達927 億美元。鑑於2008年在接受美國政府194億美元的注資之後,通用仍然無法維持足夠現金流用以償債和運營。重組後的新公司的資本結構建立在對原通用公司 主要債務進行一系列債轉股和債務減免操作的基礎上,操作完成後美國財政部將在新公司佔有61%的絕對多數股份,其他債權人按相應比例分佔剩餘的40%,並 且由美國政府負責任命新通用的首批高管。同時,財政部長拉特納利用政府背景和華爾街人脈,迫使債權人同意以270億美元無擔保債務換取10%的通用汽車股 份,也迫使美國汽車工人  聯合會接受了17.5%的持股比例。
新通用IPO後,美國財政部的持股比例從61%降至33%,隨著債券持有者將債務轉換為普通股,稀釋了股份,美國財政部的持股比例進一步降至27%。

  重組成功後恢復盈利能力
  重組後,德爾福盈利數據良好。破產重組迫使包括德爾福在內的美國汽車零 件廠紛紛將生產基地移向海外,並巨幅縮減員工薪酬以降低成本,這些措施幫助企業逐步恢復了盈利。德爾福對通用汽車的依賴度也從破產前的50%下降到目前的 25%。2010年,德爾福營業收入達140億美元,2011年一季度的經營數據健康,淨銷售額同比增17%至40億美元,淨利潤從上年同期的2.15億 美元增至2.91億美元。據分析,考慮到對汽車生產商方面的預期,2011年該公司有望實現10%的增長。
通用也在重組方案中樹立新的經營戰 略。重組後,新通用把產品線縮減至四個主要品牌—雪佛蘭、凱迪拉克、別克、GMC,處理掉的品牌包括耗油大戶悍馬(Hammer)、土星 (Saturn)、歐寶(Opel)、薩博(Saab),大幅削減勞動力成本,將公司的盈虧平衡產量縮減到1000萬輛,同時將經銷商數量精簡至3600 個,並計劃在未來3年內關閉14家工廠和3家配送中心。2010年,通用汽車淨利潤達47億美元,為199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也是其2004年以來首次 實現盈利。2011年一季度,其息稅前利潤為35億美元,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為20億美元,營業收入同比增47億美元至362億美元。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 行官艾克森(Dan Akerson)對此表示:「我們正在按計劃向前推進。通用汽車已經連續五個季度實現盈利,這得益於消費者對我們具備高效燃油經濟性新產品的強勁需求以及 我們富有競爭力的成本結構,使我們得以充分利用全球的優秀品牌,並著力於驅動汽車業務的盈利性增長。」
2011年二季度,通用汽車營業收入同比增加62億美元至394億美元。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為30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20億美元。

  投資者回報迥異
  儘管德爾福和通用汽車都走過了「破產申請—重組成功—恢復盈利」的一致路徑,但 這兩家公司的投資者獲得的回報天差地別。2010年11月18日,通用汽車重回紐交所,發售4.78億股普通股,發行價33美元/股。2011年5月25 日,德爾福提交重新上市的申請,並表示此次IPO融資規模估計最高為1億美元,募集資金將用於償還債務和購買固定設備。路透分析認為,如果不出現大的變 故,按照當前利潤率計算,德爾福的息稅折舊前利潤(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之利潤)將達到21億美元。而業績稍遜的競爭對手 Visteon(VC.NYSE)市盈率為4.6倍,以這個保守數字估算,德爾福的市值約可達95億美元。扣除債務和現金後,德爾福股權或價值83億美 元,比其目前所有者當初以約30億美元面值債券轉股權的注資多出一倍有餘。
通用汽車的股東則是另一番命運。據英國《金融時報》伯納德·西蒙和 泰利斯·蒂莫斯分析,通用汽車再度IPO讓為其提供495億美元貸款和股票的美國政府收回了136億美元。通用汽車已償還了71億美元政府貸款,2010 年12月又贖回了21億美元的優先股。美國政府將需要以56.98美元/股出售剩餘股份,才能收回全部投資。若考慮利息,盈虧平衡價將達到58.51美 元。而以通用汽車2011年8月19日收盤價22.16美元來看,美國政府以及曾將其納入受壓資產投資標的的機構投資者們,盈利之路尚遠。■

 

  資料
受壓資產投資策略四大階段

  彼得·林奇於1977年至1990年間執掌麥哲倫基金,期間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從20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化回報率29%。在其《戰勝 華爾街》(One up on Wall Street)中詳細闡述過困境反轉型公司股票的投資法則,提出5種類型的困境反轉型企業:
第一,「出資挽救我們否則後果自負」型(bail-us-out-or-else),如上世紀90年代的克萊斯勒(Chrysler)能否轉危為安,取決於政府能否提供相應的貸款擔保。
第二,「誰會想到」型(who-would-have-thunk-it),如肯·愛迪生公司1974年股價從10美元跌至3美元,1980年又從3美元反彈至52美元。
第三,「問題沒有我們預料的那麼嚴重」型(little-problem-we-didn't-anticipate),如通用公用事業公司 (General public utilities)所控股的三哩島核電站在1979年發生核洩漏事故,通用公司1985年宣佈重新啟用另一個反應堆,其他電力公司同意分擔治理三哩島核 污染的成本,構成雙重利好,推動公司股價從1980年的3.375美元上漲至1988年的38美元。
第四,「隱藏在破產公司中的優良資產」 (perfectly-good-company-inside-a-bankrupt-company),如反斗城(Toys「R」us)從其母公司 Interstate Department Stores分拆出來獨立上市後,股價上漲57倍。
第五,「重組使股東價值最大化」型 (restructuring-to-maximize-shareholder-values),如固特異(Goodyear)剝離石油業務,出售發展 緩慢的子公司,經營重心重回輪胎製造業後業績大增。彼得·林奇所說的第三類公司類似於受壓資產策略的標的物,對其的投資難點在於難以準確估量事故產生的後 果。
具體而言,對於未進入破產程序的受壓資產,其策略投資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災難突降,股價短期內下挫70%以上;第二階段,危機管理,削 減資本開支,緊縮預算,進行成本控制,分紅被取消,但有證據證明可以挨過危機;這一階段是受壓資產投資策略能否成功的關鍵。第三階段,財務穩定,成本削減 至可以僅憑付費用戶的收入便可運行的程度;第四階段,反彈到來,資本市場開始重新接納,政府監管部門支持。成功率極高的投資策略是:在第二階段買入股票, 持有並在第四階段賣出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0

貧窮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習慣貧窮 戒掉窮腦袋 才有富口袋

2011-11-21  TWM




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不 斷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要怎麼樣才能賺到錢?」不過,如果我們把問題倒過來問:「如何讓錢喜歡我?」或許很多關於財富的迷思就可以迎刃而解。

事 實上,只要你願意改變你的腦袋,像有錢人一樣地思考,大膽地突破框架,對人生採取行動,你的窮口袋一定也能變成富口袋。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陳兆芬有一個窮人,生活一直過得不如意,就特地去找一位有名的算命師。

算命師掐指左算右算,最後告訴他:「你四十歲前一定過得又落 魄又貧窮,生活很不如意對不對?」這個窮人聽了大為驚訝,覺得算命師簡直是神仙:「大師,你說得真準,我的確一直過得不太如意,命運很坎坷,而我也快四十 歲了,請問我四十歲之後會怎樣?」這個窮人充滿期待地問。

「四十歲之後?四十歲後你依舊貧窮。」算命師篤定地說。

窮人疑惑地 問算命師為什麼?

「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錢喜歡有野心的腦袋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 的是習慣貧窮後不思改變的慣性與僵化思惟。事實上,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富翁大多有過貧窮的經驗。對許多富人而言,擺脫貧窮反而是邁向致富最重要的一股驅動 力,憑著這股動力,窮人才有翻轉命運的可能。

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其著作《祕密》(The Secret)中說到:「人會沒有足夠的金錢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的思想阻礙金錢朝他們而來。一切負面而且僵化的思想、感覺或情緒,都是在阻礙好事的到來 ——包括金錢。」根據瑞士信貸研究所(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二○一一年的全球財富報告指出,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淨資產的台灣人僅有三十四萬三千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的一%。絕大多數的上班族,想 都不敢想,有朝一日能晉身這少數一%的富裕階層。

這種想都不敢想,欠缺要成為富翁的野心,就是標準的窮人思惟。有一則寓 言故事這麼寫著,一位富翁在逝世前,留了一封遺囑鎖在保險櫃裡。遺囑中寫道:「我曾經是一個生活困苦的窮人,後來致富,但我不想把我致富的祕密帶進天堂 裡。遺囑中留下一個讓我致富的祕密,我逝世後,如果有人猜中這個祕密,將獲得一百萬元獎金。」富翁過世後,律師向大眾宣讀遺囑時引起全法國關注,總計湧入 數萬封信件報名猜測富翁致富的謎底。結果是由一位小女孩猜中,抱得一百萬元獎金。謎底是:「致富的祕密在於擁有要成為富人的野心!」

錢喜歡 突破框架的腦袋

負面思惟在窮人與財富之間建立一堵無形的高牆,即使是生活水準相對較好的中產階級,被這道負面思考高牆阻隔在財富之外也經常 渾然不知。《富爸爸財務IQ》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這麼說:「中產階級大多缺乏理財教育,所以重視財務保障,反而不敢利用財務來做挑戰??,他們沒有提高自己的財務IQ,反而躲在自己的 辦公室瞎忙。」窮人必須具有突破現有生活方式框架的進取心,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的財富格局。否則,即使是中產階級,如果安於現狀,不思改變,在時代無情的變 化洪流下,也可能落入「底層階級」。

西方的社會學家研究發現,中產階級出身的孩子很難變成億萬富翁。《你為什麼越忙越窮》一書的作者徐華觀 察,中產階級的安逸生活與傳統思考框架,限制了他們的進取精神。向上難以突破,向下又難以放下身段,所以大多數成為靠專業知識吃飯的薪水族,人生很容易就 被定型了。

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更提出警告,在長期間低迷的經濟成長下,日本年輕一代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嚴峻,導致許多原本中產階級的下一代對 「全盤人生的熱情低下」。不僅導致收入越來越低,工作能力、溝通能力、學習意願甚至消費意願也全面地下降,形成一股所謂新的「下流階級」(這裡指的是底層 階級之意)。

要從中產階級晉身於億萬富翁階級,單單努力工作、在專業上精益求精顯然還不夠,你還必須具備清崎所謂的「財務IQ」。有日本理 財天后之稱的勝間和代也強調,金融素養是安度不景氣,讓自己財富達到乘數效果的最好手段。因此,除了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素養之外,培養自己的金融素養及財 務IQ,人生的財富格局才有更加開展與遼闊的可能。

錢喜歡有行動力的腦袋

再怎麼宏大的野心,以及突破現有框架 的進取心,皆需要付諸行動來達成目標。採取行動的過程中,將會面臨很多的質疑與挫折。在這個過程中,只要秉持著:我成功一定知道為何而成功,失敗也一定知 道為何而失敗,所有的成敗經驗皆將轉化成財富持續茁壯成長的養分。

如同我們在以下文章介紹的李哲豪,從焦慮中產窮忙族成為億萬富翁,潛心學 佛的他說:「雖然我在五十三歲前的理財方式是相當失敗的,但是如果沒有從失敗的教訓中痛定思痛,引導我找到另一條新的道路,我可能也不會有今天。」知名投 資部落客「口木醫生」陳祐瑲也認為,他在投資道路摸索超過十年,才對股票投資產生一些成熟的心得,「沒有過去十幾年來的耕耘,哪來今天的開竅?」而在經過 長期的摸黑探索,一旦開竅,財富累積的速度將比你原本想像的要迅速很多,這是理財達人們的共同心得。

接下來,讀者不妨先做一下小測驗,看看 你是否已經開始產生如三浦展所謂的「底層階級」的特質?即使有,先不要灰心,耐著性子看完以下的報導。你會發現,只要你願意改變你的腦袋,像有錢人一樣地 思考、大膽地突破框架,對於人生採取行動,你的窮口袋一定也能變成富口袋。

你的財經階級是否有向下沉淪的危險?

1. 你的年收入(包括工作收入與投資理財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3倍(比如說你40歲,但年收入僅80萬元,還不到40×3=120萬元,就要回答是,如果 超過就回答否)。

□是 □否

2.只想輕輕鬆鬆地過每一天。□是 □否3. 能每天過自己想像的生活是最好的。□是 □否4.隨心所欲,只喜歡做你喜歡的事。□是 □否5.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只喜歡待在家裡。 □是 □否6.喜歡一個人獨處。□是 □否7.覺得自己很不起眼。□是 □否8.認為跟隨流行就是展現自己的風格。□是 □否9.有時覺得,吃飯是一件麻煩事。□是 □否10.常常吃零食或速食。□是 □否11.時常整天待在家裡上網、打電動。□是 □否12.覺得未婚,不必負擔養家活口的責任很棒。□是 □否(如果你回答「是」超過6個以上,你可能有落入「底層階級」之虞)資料來源:《下流社會》作者:三浦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6

大牛股長的是什麼樣?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ylxb.html

最近一期《理財週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讓你賺得盆滿缽滿的十大牛股"。這是我多年來讀到的最好的文章。祝賀!謝謝!

這十大牛股是:茅台,張裕,瀘州,中聯重科,雙匯,格力,包鋼稀土,恆瑞醫藥,云南白藥,山西汾酒。在十年裡,它們的股價漲了十倍以上。緊接著的20大" 亞軍"也基本上是品牌很強的食品和醫藥類股票和礦業類。比如西山煤電,宇通,東阿,古井,鹽湖,五糧液,蘭花科創等等。在十年裡,它們的股價漲了六倍以 上。

當然,過去的贏家不等於未來的贏家。但是,我想理解大贏家長的是什麼樣,以便抓住未來的大贏家。

昨天,我跟一位朋友推薦這篇文章。他說,"中國股市就是賭場。大家都不理性。所以沒必要學習基本面。沒必要做長期投資。" 我認為這很錯。即使中國全部股民都是賭徒,都不理性,都炒消息,都做莊,我們自己也必須嚴謹地堅持基本面投資,堅持理性的投資,因為賭徒和不理性的行為只 能在短期影響股價,不能長期影響股價。我從來不聽別人講這個或者那個股票裡面有莊家。我只管基本面和估值。你看看過去十年,好的公司的股票就是好股票,壞 的公司的股票就是壞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9

巴菲特買的是新聞不是報紙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11r5.html
 「報紙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尤其是地方報紙。因為沒有什麼比地方報紙和當地黏合得更密切了。」伯克希爾宣佈以1.42億美元收購美國廣播及出版商MediaGeneral旗下的63份地方報紙。國內眾多的新聞媒體稱巴菲特曾經公開唱衰報紙,並在2009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報紙是一種過時的模式,將持續虧損且不復生機。」「大部分的報紙,我都不會買,哪怕再便宜!」很可惜,我在2006至2010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未發現以上內容。如果這些論斷不是二元地漏看,那麼所有引用此段話的新聞記者可能都要檢討,以訛傳訛的緣起可能在巴菲特收購《世界先驅報》開始。

 

   洞悉行為,不僅要看他做了什麼,確實要看他說了什麼,沒有瞭解談不上發言權。在2006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關於報紙這樣寫道:「現今所有的報社老闆都瞭解到他們漸漸地在這場「眼球爭霸戰」中敗陣下來。簡單來說,如果傳輸纜線、衛星,以及因特網比報紙早誕生,那麼也許根本就不會有報紙了。

 

   瞭解美國區域報紙的價值,不妨看看美國的電視業。5大電視網絡在互聯網的衝擊日漸勢薄。但曾經被五大網絡沖的七零八落的部分區域電視台在互聯網的大潮下依然維持得不錯。究其根本,區域新聞挑起了廣告收入的大梁.「美國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是個寬泛的概念,或者說是個大新聞的概念。它除了平常意義上的電視新聞(或者叫「硬新聞」)之外,通常還包括天氣預報、體育報導以及插播的交通信息等娛樂和服務性信息。地方新聞是地方電視台贏得收視率的重要節目。在對全美電視欄目的收視調查中,新聞欄目居前而且進入前十名的比例通常比較高。有了高收視率就有高回報。美國75%的電視台都承認他們的新聞部是賺錢單位,在一些城市如亞特蘭大、紐約等地,僅僅地方新聞的收入就佔電視台一年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為贏得收視率,地方新聞節目必須迎合受眾。」

 

  美國地方電視台的業態逃不過巴菲特的神眼。「發行當地專屬的報紙,就像是當地擁有運動球隊一樣,可以馬上吸引目光。一般來說,也就是擁有力量及影響力。」巴菲特為什麼購買區域報紙,而不是全國性的報紙,可以從巴菲特尋找超級明星企業的兩個基本條件,被需求和不可替代性角度觀察解析。

 

  1)被需求:區域報紙滿足的是區域性受眾的對於具有權威性新聞的需求。FACEBOOK或推是點信息,沒有權威的背書,缺乏公信力;美國成熟民眾對於信息的興趣度,區域新聞排在前面,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報紙可能,甚至大部分在未來是虧本的,但是他們的新聞權威性沒有受到傷害,正如巴菲特形容的「擁有運動特許權的價值卻還保有一樣的地位。」

 

  2)不可替代:權威新聞的產生者是媒體,濃縮到個體就是記者。互聯網信息的0成本,全民信息源,全民媒介這最大的優勢在新聞上帶來的短板就是公信力。只有經歷了時間考驗的媒體和記者才是信息碎片下最有價值的資源。巴菲特為什麼沒有買全國性的媒體?二元的揣摩是,競爭者太多。而區域媒體的記者屈指可數,媒介鮮有對手,這就是區域報紙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區域報紙的出路。巴菲特依然在8年前告訴了我們,他老人家買的不是報紙,而是新聞機器!「自由、精力旺盛的新聞媒體,是維持民主的關鍵要素。希望紙本印刷及網絡的結合,可以規避報紙的末日。」當區域新聞不再免費,不再是「鼠標一點,就把瀏覽者送走了」的時侯,那麼這個昨日黃花就不再是無人問津的夕陽了,當然報業獲利可觀的歲月也已逝去。穩定的回報有啥不好呢?

 

--二元寫於2012年5月29日2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5

我們帶來的是發展,不是整合——專訪港交所總裁李小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292.html

 李小加還是擔心港交所的股價。

  6月20日上午,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繫著紅領帶快步走進會客室。尚未坐穩就問身旁的同事:「今天股價怎麼樣?」同事回答:「好像升了一點。」

  自從港交所競購LME以來,股價持續下滑,港交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港交所這個曾經市值最大的交易所,近來面臨業績增長疲軟的壓力,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成為必需。

  財新記者:為什麼選擇LME作為切入點?與其他期貨交易所相比較,LME的地位和影響力如何?核心價值是什麼?

  李小加:LME是一個金融和實體經濟充分結合的交易所。這點非常重要,是核心。我們看中的就是它們和實體經濟緊密相連。中國市場目前的需求就是需要和實體經濟的緊密相連。

  在競購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對LME的股東做了大量的工作,讓他們認識到,我們將帶來的不是整合,我們帶來的是發展。我們要帶來的不是把現有的壓縮和改變,而是發揚光大LME傳統和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的基因,把LME與亞洲市場緊密結合,從而幫助實體經濟對衝風險。我們不是要把它變為過度金融化的交易所。

  我們的核心定位在於,對於中國客戶來講,要成為他們的首選國際交易所。而對於國際客戶來講,希望成為他們的首選中國交易所。我們就是以此競爭。

  之所以選擇LME,是因為它能讓我們在這個核心定位上增值。他們所在的行業是一個對中國極其重要的行業。LME的40%消費來自中國,而他們又雄據了世界上80%的貴金屬交易。

  不過無論LME怎樣靠其自身實力,在亞洲和中國似乎都很難取得它應有的位置。LME現有產品設計,遊戲規則的設立、運作的方式及規則在全球風光無限,但缺乏亞洲特性。LME在亞洲區內的發展也受制於中國的監管環境和發展階段等因素。LME在區域化的過程中,港交所可以幫它在不改變核心基因和規則之上,適應當地的環境和條件,因地制宜,取得與其全球地位相匹配的成功。

  財新記者:港交所收購LME後,未來商品市場的格局會有怎樣的改變?

  李小加:經過十多年兼併收購以後,世界商品市場的交易已高度集中,CME和ICE已成為世界商品市場、特別是能源與金融期貨市場的霸主。

  這一市場結構所突出的特徵是亞洲什麼都沒有。既沒有交易平台的領先者,也沒有大客戶的領先者。如果金融交易再被進一步整合於兩強之一內,這樣的全球市場格局,將趨永久,難以打破。如果港交所得到LME,這將會在地區上多元化、產品上也多元化,同時,市場上最大的消費者,能夠至少在自己的時區裡,找到了一個能為它提供更有效服務的大平台。更不用說在這個平台上將來還可以進行延伸和發展。

  財新記者:對中國的商品市場的格局有何影響?

  李小加:中國的商品市場,憑藉其巨大的發展動力,加上一定的保護措施,中國的期貨市場在過去五年取得極大成果。這個市場從規模上來說,在世界上已具有領導地位且仍具發展潛力。但是從基因上、模式上、整體產品設計和服務的潛力上而言,這還是一個完全服務於國內需求的市場。

  今天看來內地的商品市場不僅應滿足於服務內地市場需求,也已具實力走向國際化。如果它能迅速地國際化,它未來將能成為國際商品市場的第三力量。不過,國際化也並不是一個很容易的過程。

  有人建議港交所未來和上期所進行非常緊密的合作,用LME作為契機加速國內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向,有很大的機會。我們可探討有沒有可能在互補的大的格局中,共同尋求發展,使得它能代表亞洲,成為在世界中的第三大力量,這將對全球商品市場帶來一個很大的平衡。

  目前,儘管上期所的日交易量很大,但每天未平倉頭寸數量相對較低。這種情況下,對於有實體經濟需求的客戶來說,市場還是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裡涉及到一些交易障礙的問題。比如說要買銅,要到國際市場上按LME的價格買銅,但按照這個價格在LME做對沖的話,對衝到了要交割的時候,那個價格和在國內的現貨市場價還不能充分會和(converge),這意味著,買家將無法充分對衝他的風險。買家若想在境內期貨市場對沖這個風險,而上海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又不一致時,對沖就無法完全實現。

  如果港交所成為LME東家後,可利用港交所基於其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定位,加上對國內政策之理解與溝通,把不匹配的地方逐步降低。減去一些不必要存在的壁壘。使這兩個市場不斷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使中國這麼大的消費國,能使自己的需求,在世界市場的價格上得以充分反映,但這並不是說你可以獨霸或操控市場。因為操控市場一出現,其他參與者自然會迅速離場。

  當然,在這個市場的設計上,如果能充分考慮中國和亞洲的特點,和改變這些不匹配的情況,找出合適的方案,使價格得以體現,交易量便會大規模的增加,而這些交易量的增加將有助交易所的收益。這就是我們收購LME於商業上的主要原因。

  財新記者:港交所說的拓展中國市場,最關鍵的是什麼?是倉庫嗎?

  李小加:倉庫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個問題很複雜很敏感。國外交易所目前不能在境內設立倉儲,這一政策在金融危機之後對國內期貨市場發展具有一定的避險保護作用。在今天,世界其他市場都已變化很大。中國商品市場增長的前景很大,需求持續旺盛,此時考慮將中國期貨市場進一步開放,進一步國際化,應該是一個良好的時機。

  如果由港交所來做這個事情,就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溝通。當然,任何現有政策之改變,必須考慮到國內市場的持續性,特別是在對風險的控制,投資者的保護方面等。

  因此合作各方均須得到一種共識,使得大家有這麼一個共贏的局面,是一個新的契機。

  財新記者:怎麼看LME最近十年金融化傾向?

  李小加:金融化本身無可厚非。LME 每年的交易量均是全球每種金屬消費/生產量的30倍。金融交易本身促進激活實體交易,為實體經濟個體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有深度的流動性。

  關鍵是金融化不能過度,最終超越甚至凌駕於實體經濟。我們之所以選擇LME這一平台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其以實體金屬交易為本的運營方式。

  財新記者:新的產品是否都會考慮用人民幣結算?

  李小加:能用人民幣我們都會用人民幣,但也要考慮人民幣在香港的現有規模限制。商品交易本身能為離岸人民幣規模帶來巨大的增量與活力。

  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會用雙幣同時交易模式,就像我們在股票上的雙幣雙股的概念,這樣,大家使用人民幣交易的一些初始顧慮可大大消除,從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產品的推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6

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啟示: 最重要的是低買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58371.html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高投資收益率,在股票市場上,獲得的根本秘訣只有一個:低買高賣。巴菲特也是如此。

但他並不是預測股價漲跌,而是通過分析公司內在價值,判斷股價相對於價值是過於低估還是過於高估,以此決定低買還是高賣。

如何才能做到低買高賣呢。巴菲特說這很簡單: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我個人認為,對中國投資者來說,中石油無疑是巴菲特最經典的低買高賣案例。

一、2003年: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中石油(00857.HK)2000年4月7日在香港主板上市,發行價1港元。正好趕上網絡科技股泡沫股市猛漲的頂峰。香港恆指不到3年大漲3倍。剛剛上市,股市就從暴漲轉為暴跌。從2000年3月28日最高的18397點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5日最低的8331點,3年暴跌55%。

但是中石油2000年4月7日到2003年4月7日上市三年卻大漲65%。中石油每股收益為0.32元、0.26元、0.27元。收益下降為什麼股價卻大漲呢?原因很簡單,油價大漲。2002年國際原油價格從19.96美元上漲到31.21美元/桶,漲幅超過50%。

可是由於股市持續大跌3年,投資者非常恐懼,中石油這個中國甚至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也少人問津。

2003年4月1日,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卻突然公告,已經大量買入11.09億股中石油股票,持股比例達到6.31%。有人分析認為這是過去1年多買入的。此後巴菲特一個月連續7次大量增持一倍以上。4月25日,伯克希爾發佈公告披露,宣稱持有23.39億股中石油H股,佔流通股的13.35%,成為僅次於中石油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根據伯克希爾2003年年報,其中石油累計買入成本4.88億美元,每股買入成本0.208美元,以當時匯率1美元兌7.80港元計算,每股買入成本1.62港元。

二、買入中石油的唯一原因:價值過於低估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是根據什麼呢?是根據宏觀經濟分析嗎?是根據分析師報告嗎?是調研公司與管理層交流嗎?都不是。

巴菲特2007年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我讀年報像其他人讀報紙一樣,每年我都讀幾千份年報,我不知道我讀了多少。我讀了中石油2002年4月發佈的年報,而且又讀了2003年發佈的年報,然後我決定投資5億美元中石油,僅僅是根據我讀的年報,我沒有見過管理層,也沒有見過分析家的報告,但公司的年報非常通俗易懂。」

巴菲特在2005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說:「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閱讀中石油的年報而瞭解到我們瞭解到的東西。我們在投資一家公司以前,從來不去實地看這家公司,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在這裡了,白紙黑字。我只是坐在辦公室裡讀了年報。……我基本上不擅長預測宏觀經濟(儘管我們在外匯上下了很大的賭注)。最好的方式是投資於個別的公司,就像我們在中石油上所做的那樣。」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只有一個,是價值。

2009年9月29日我參加了央視對話巴菲特的節目。巴菲特在節目上說:「在我閱讀中石油年報的時候,我認為這家公司當時價值1000億美元,我再看看市值,它當時的核心業務的股票市值只是350億美元,所以我覺得很值,我就買入了。」

在2005年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幾年前,我讀了這家公司的年報之後就買進了,這是我們持有的第一隻中國股票,也是到目前為止最新一隻。這家公司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的3%,這是很大的數量。中石油的市值想當於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盈利為120億美元。2003年在財富500強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個公司獲得了這麼多利潤。當我們買這個公司時候,它的市值為350億美元,所以我們是以相當於2003年盈利(每股收益0.59港元)的3倍的價錢買入的。中石油沒有使用那些財務桿桿。它派發盈利的45%作為股息。所以基於我們的購買成本,我們獲得了15%的現金股息收益率。」

按照2002年度每股收益0.27港元計算,巴菲特1.62港元的平均買入價格,只有6倍的市盈率,而國外石油股都是十幾倍的市盈率,並且中石油股息收益率達到5%~6%,與國外同行持平。無論是和香港其他H股公司相比還是跟國際石油公司相比,中石油都具有相當大的安全邊際。巴菲特的夥伴芒格則感嘆:「如果一直有這樣的投資機會出現,生活該多美好啊。」

而且巴菲特當時看好油價會上漲。2007年10月,巴菲特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說:「石油公司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原油在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們對未來盈利前景很樂觀。……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原油的價格,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

三、最重要的不是高賣,而是低買

2007年7月到10月巴菲特以11~14港元的價格賣出了中石油,按照他1.62港元的買入成本,賺了7倍多。

我們以後再分析巴菲特賣出。但是請各位注意,從巴菲特最後一次買入的2003年4月24日,即使他一股不賣,繼續持有至今,到2012年8月12日,也會十年累計盈利7.76倍,每年投資收益率24%。

相信你這時會更加清楚,為什麼巴菲特始終認為:最關鍵的是低買,而不是高賣。

什麼時候才能進行真正明顯低估的低買呢?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有沒有問過自己:在中國股市最低迷的時候,在中國的優秀上市公司最需要你的支持的時候,在最能顯示你的愛國主義的時候,你能不能像巴菲特這個國際友人一樣用大量買入來雪中送炭呢?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