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津自貿區對外投資持續倍增 占全市比重超8成

截至今年9月底,天津自貿試驗區已啟動實施的《總體方案》90項改革任務,有72項完成落地,占總量的80%;先後推出的兩批175項制度創新舉措,已有151項落地實施,占總量的86%。

26日,在天津自貿試驗區10月份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政府副市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第一副主任趙海山給出如上數據。他說,天津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拉動全市對外投資的主要引擎。今年以來區內企業對外投資呈現持續倍增態勢,對全市增長貢獻率超過90%,對外投資額占全市比重超過8成。

據官方數據,天津自貿試驗區設立的一年多來,中方累計對外投資額已達到171.7億美元,其中今年1-9月份,投資額累計實現115.3億美元,同比增長8.8倍。值得關註的是,對外投資領域也逐漸向高端化方向延伸,對信息服務、融資租賃、商務咨詢等行業的投資位居前列。民營企業成為對外投資主力軍,占全市比重近八成。區內企業“走出去”以獲取技術、品牌和市場份額為目的的海外並購占比近八成,正在形成以獲取市場、資源、品牌、技術等為目標驅動的對外投資格局。

為鼓勵企業“走出去”,多個政府部門創新制度給予支持。

比如在外債管理制度改革方面,2015年,天津市以自貿試驗區申報為契機,爭取到中長期國際商貸切塊管理試點地區,這是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獲批試點的地區。在發布會上,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宋崗新稱,這意味著天津市企業申請中長期國際商貸由原來逐項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改為在切塊額度內由發展改革委自行審批。2015年度天津市獲得切塊管理額度50億美元,居當時四個自貿試驗區額度之首。

宋崗新稱,從去年4月到今年3月,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共受理了21家企業申請中長期國際商貸項目,批複外債額度45.38億美元,其中約95%用於支持自貿試驗區內融資租賃企業。2016年度,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新批的額度範圍內,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已為5家區內企業申請的約8億美元中長期國際商貸辦理了備案登記。

今年下半年,天津市獲得中長期國際商貸和境外發債切塊管理額度共40億美元。目前,天津市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制定《天津市企業發行外債切塊管理試點暫行辦法》,近期將正式印發執行。

宋崗新稱,下一步,將繼續鼓勵和支持自貿試驗區企業、特別是已經獲得國際評級的企業,通過借用中長期國際商貸和境外發債等形式,募集資金開展“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重大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

此外,天津市商務委副主任毛勁松提到,在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境外投資服務體系創新以及支持政策方面,商務部門也進行了創新。為了發揮政策杠桿優勢,政府設立“走出去”政治風險統保平臺,在海外風險承保費用上采取“政府資助一部分、金融機構優惠一部分、企業自付一部分”的方式,切實降低海外投資成本。

去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也發布意見,為支持對外投資發展方面提出了包括允許在自貿試驗區內工作或居住的境內個人開展個人直接投資項下跨境人民幣業務,自貿試驗區內銀行發放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等8項創新政策措施。

在發布會上,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副行長劉通午稱,截至目前,前5項措施已落地實施。今年前9個月,天津自貿試驗區中方協議投資額71.3億美元,同比增長120%,匯出投資資金25.1億美元,同比增長335%,在全市占比達64.5%。自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區內銀行向境外機構和境外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209筆,金額107.49億人民幣。

在整體推動對外投資創新政策實施同時,劉通午說,人行天津分行還重點支持了天津市特色行業、重點項目的對外投資。

他舉例稱,天津渤海租賃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上市租賃公司-渤海金控的全資子公司,在人行天津分行的大力支持和全面指導下,目前順利完成了對境外三個項目累計近16億美元投資款的匯出,成功收購紐交所上市Avolon(艾沃倫)公司,這對擴大租賃行業板塊、占領國際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該項目的引領和帶動效應將對我市租賃業向更為專業化、國際化、精英化方向發展,促進行業集聚效應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81

杜鹃鲜见对外谈等待黄光裕归来 外界猜测或是回归铺垫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10/t20161028_777424.htm

原标题:杜鹃:等待黄光裕归来

  从2008年底黄光裕被调查后锒铛入狱,他一手创办的国美经历了股权之争、股价暴跌、家族企业遭疑……经历震荡后,黄光裕出狱、旧部站队等词语成了国美最敏感的神经,也直接影响着国美这个曾经飘摇的企业。但是昨日,黄光裕之妻杜鹃,在2010年获释接掌国美后,首次面对媒体谈起了那些年那些事。当然,她更希望像电影《幸福的黄手帕》里女主角挂满黄手帕迎接丈夫回家一样,期待黄光裕早日归来。

  敏感词:黄光裕

  虽然外界和国美员工会称低调的杜鹃为“杜总”,但“黄光裕夫人”的头衔,让她无法避开镁光灯。昨日,杜鹃鲜见地面对媒体谈起了黄光裕。

  在商业江湖上,黄光裕是一个传奇人物,有着各种褒贬之词。但杜鹃昨日谈到的是一个勤奋的商业奇才之外的黄光裕——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2008年黄光裕被调查并入狱后,国美对外一直避谈黄光裕。尤其是2010年股权之争时,创始人黄光裕的任何消息都会给国美股价带来震荡。黄光裕夫人杜鹃重掌国美后,国美对黄光裕出狱、减刑等消息,也是统一淡化处理,降低社会的关注度。但昨日,杜鹃对外大方谈起,让外界不禁猜测:这是在为黄光裕回归做铺垫?

  杜鹃坦言,公司遇到重大事件,会与狱中的黄光裕沟通。

  更让人展开想象的是,腾讯视频主持人最后送给杜鹃的祝福——像电影《幸福的黄手帕》里女主角那样,挂满黄手帕迎接黄光裕回家。

  黄光裕在2010年被判有期徒刑14年,原定2024年11月刑满。但2012年、2015年先后两次减刑后,黄光裕出狱时间被提前至2021年2月16日。曾在司法系统工作的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尽管后期黄光裕可能还会减刑,但离正式出狱还有四年,即2019年。不过,在今年初,外界就传言黄光裕有望提前获假释。但在目前的司法环境下,假释可能性不大。

  敏感词:家族企业

  2010年国美爆发股权之争,时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总裁的陈晓联合贝恩资本,试图稀释黄光裕在国美的股权,并起诉创始人黄光裕。一些当年跟黄光裕闯荡的高管站到了当时的掌权者陈晓一方。狱中的黄光裕奋起搏杀,发函要求撤销多位高管。最终,以陈晓出局结束。

  黄光裕家族虽然重掌国美,但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利弊在商界掀起一场争论。杜鹃作为黄光裕家族的代言人接掌国美,昨日强调,在公司的重大决策,要强调大股东权益。对于股权大战中站错队又留任的旧部,杜鹃很淡然地表示,那时候有些乱,大家的注意力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要看发展,不揪扯旧事。”

  对于外界给国美打上的“家族企业”标签,杜鹃并没有回避,而是认为,家族企业有一种传承和使命感,企业能持续发展下去。但要通过董事会制度等,把公司发展好。另外,杜鹃也承认,家族继承人、家族不同代间的继承也会有问题。“国外家族信托制度值得借鉴。”杜鹃直言,可以像沃尔玛等国际公司一样,家族企业不一定是家族管理,关键是根据公司情况设置好条款,不能照搬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

  敏感词:追赶者

  国美在传统连锁阶段是国内商业的一个传奇案例。但在互联网大潮下,又经历创始人黄光裕入狱、股权之争等事件后,面对后起之秀京东、阿里等互联网零售企业,曾经的行业领跑者,正在变为追赶者。

  但杜鹃看重的是一家企业的健康发展。“一家企业必须要持续盈利,要健康发展才是对股东最重要的。”国美已经连续11个季度盈利,并且毛利维持在两位数。这是杜鹃的底气。

  对于外界认为的国美转型保守,杜鹃则有不同看法。杜鹃认为,国美转型要稳中求变,而不是冒然转型、盲目烧钱。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更注重提供便捷的购物方式,国美要发挥门店优势,转换场景,通过体验性、产品+服务赢得顾客回头率。

  “目前国美在广东试水网咖店,有轻便餐、电竞项目等,聚客能力比较不错。”杜鹃透露,运营半年后更能看到这一新业务的效果。

  在线上方面,杜鹃透露,国美在线目前发展势头不错,计划三年内上市。另外,国美其他业务也会与在线业务类似,发展势头良好的会积极争取进入资本市场。

  敏感词:主业乏力

  在争相掘金的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业务出身的杜鹃更有自己的独特策略和思路。

  “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金融业务需要有专业性控制风险,一些重要业务国美会通过100%控股进行把控。”杜鹃透露,国美也在通过部分入股、并购等不同方式发展金融业务。

  目前,国美布局了智能制造、智能手机、互联网金融、社交电商、商业文化地产、大健康和文化等业务板块。曾经的家电零售企业正在打造自身的生态圈。

  对于主业乏力的质疑,杜鹃认为,企业发展看市场,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目前国美打造的“产品+服务提供商”战略,与主业密切相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21

外管局: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 保持對外匯違法違規高壓打擊態勢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精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切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國家外匯管理局堅持開展法規清理,2009年以來已宣布廢止和失效近900件外匯管理法規文件。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公布廢止和失效27件外匯管理規範性文件的通知》(匯發〔2016〕29號),再次廢止和失效法規文件27件。

一是按照完善制度供給、簡化管理的原則,逐條分析法規條款內容,對主要內容已被新文件代替、與當前管理實際不符的18件外匯管理規範性文件予以廢止。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管理、個人外匯管理、境外投資外匯登記管理等。所涉相關業務按照現行規定依法辦理,如個人用匯仍然按照《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等辦理,監管要求沒有變,支持和便利市場主體正常合理用匯的原則沒有變。

二是按照建立邏輯一致、簡明清晰政策框架的原則,加強法規“底賬”梳理,對適用期已過或調整對象已消失、實際上已失效的9件外匯管理規範性文件宣布失效。如關於1998年年底清理中央單位半封閉帳戶、2005年開展外匯賬戶管理改革試點、2010年和2011年開展外商投資企業外匯年檢等的通知。

前述文件宣布廢止和失效,進一步提升了便利化水平,便於市場主體了解和執行外匯管理政策。下一步,外匯局將繼續緊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加快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狠抓改革攻堅,落實法規清理長效機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支持銀行完善展業自律機制、嚴格履行真實性合規性審核等展業要求和責任,保持對外匯違法違規高壓打擊態勢,維護健康外匯市場秩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43

三季度資本與金融賬戶逆差擴大 境內主體積極配置對外資產

隨著企業和居民在海外增加資產配置力度上升,三季度外匯局公布的國際收支初步數據顯示,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712億美元。與二度相比資本項下逆差環比擴大近569億美元。

外匯局發言人表示,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主要是境內主體積極配置對外資產。具體來看,對外資產方面,對外直接投資資產凈增加550億美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港股通等對外證券投資凈增加超300億美元,對外貸款凈增加超400億美元。

在專家看來,造成資本項目逆差擴大是新老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因素包括企業償還外債,新因素則是企業與個人更加積極地配置對外資產。此外還有新的因素,例如“一帶一路”不斷深化。

資本項下逆差擴大

對於三季度資本項下逆差712億美元,環比擴大569億美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研究員趙慶明不認為未來我國資本外流將承壓。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三季度資本項目逆差擴大是新老因素交加所致。

趙慶明認為,造成資本項下逆差擴大主要是企業從年初開始進入償還外債高峰期。他指出,前幾年人民幣升值外幣貸款利率低,企業借外幣很劃算所以形成資本項下流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匯率走弱,借外債成本提高。此外,多數外幣貸款期限為2-3年,所以企業進入了償還外債高潮期。

趙慶明指出,新的因素則表現為“一帶一路”項目的深化。“一帶一路”從去年開始,現在到了深化開花結果的階段,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國際產能合作需要真金白銀投入。今年根據商務部統計,前三季度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同比大幅增長,這一塊構成了流出。

不過,招商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謝亞軒對本報記者表示,從數據看這個季度資本項下逆差擴大主要是因為個人和企業對外增加資產配置驅動造成的。從外債余額的變化看,6月末還債的動力基本停止。但是居民部門海外增持資產是新變化。

謝亞軒指出,9月企業對外直接投資ODI規模雖然環比回落,但是廣義證券項下遊300億美元左右投資增加。證券項下從其他國家經驗看,一個特點是波動較大。即便深港通開通,流出流入的規模都會有所上升。

雖然目前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但是直接投資渠道、證券渠道與對外借債渠道都有相當高的額度。所以三季度資本項目逆差擴大一個而重要的推動因素便是境內主體積極配置對外資產。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過去由央行對外持有資產向企業和居民部門轉移,所以不能將熱錢外流與企業和居民對外資產配置相混淆。

溫彬表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有序開放,人民幣加入SDR,以及深港通的啟動。未來證券投資方面,資本雙向流動將加劇。目前階段表現出資本項目的逆差,從中長期看更多的是雙向流動,國內經濟和外部市場實現均衡協調發展。

人民幣匯率怎麽走

“前一階段人民幣預期變化體現在結售匯上,結售匯又體現在央行的外匯儲備上。前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前一階段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化以及結售匯的結果,並不能以此為依據預判下一階段人民幣會貶值。”溫彬說。

11月3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74,調升71點,創兩周來最高。對於近兩日人民幣對美元連續升值態勢,溫彬稱,從美元指數沖到99,之後又回落到97可以看出,外匯市場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已經把美聯儲加息預期反映在美元的定價中。人民幣此前的貶值已經是對上述預期的反應。

溫彬認為,一旦靴子落地之後,非美貨幣有小幅走升可能,人民幣相對走穩,人民幣對美元進一步貶值將有所緩解。接下來人們又會預期下一階段,例如美國新總統產生後,美聯儲貨幣政策如何應對。

對於人民幣匯率預期,趙慶明則表示,基於國際外匯市場走勢的判斷以及政府在外匯底線方面的考慮,人民幣明年不會破7。

謝亞軒指出,未來人民幣匯率究竟會升還是貶值主要還是跟外圍美元指數走勢有關系。美元指數可能會出現回落,因為目前支撐美元強勢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美國經濟好美聯儲要加息,第二個是英國脫歐以及歐元區日本可能會有一些動蕩或者有匯率政策的變化,但是這兩個因素之間有一定沖突,如果外圍動蕩加劇,有可能導致未來美元加息的節奏會進一步放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353

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近10年翻倍上升 石油突破60%

在11月17日的第五屆中國國際石油貿易大會上,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高世憲在演講中表示,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正在持續上升,包括原油和天然氣,只有煤炭的對外依存度略有下降。

就全球原油市場而言,國際能源署高級專家亞歷桑德羅·布拉西則在現場提出,在短期內,提高油價的關鍵動力仍然是主要產油國如何落實減產行動,但石油市場的震蕩還將長期持續。

中國能源依存度達16.3%

根據高世憲提供的數據,2000年以來,中國整體的能源對外依存度在持續上升,在2005年~2015年這10年間,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從6.0%上升到了16.3%,且自2012年起,就始終維持在15%以上的水平。

具體來說,原油的依存度最為嚴重,從2005年的39.5%上升到了2015年的60.69%,首次突破了60%的大關。在過去10年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增加最為明顯,2015年為31.89%,而10年前該數據僅為-6.4%。煤炭的依存度也從2005年的-1.9%上升到了4.9%,但和2013年7.5%的峰值相比,已經略有下降。

能源對外依存度是一個國家能源凈進口量占本國能源消費量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指標。

中國原油進口量也在持續上升,2015年原油進口量達3.34億噸,同比2014年3.08億噸增長了8.4%,如果除去出口的0.29億噸原油,2015年的原油凈進口量為3.311億噸。

由於油價下跌,中國原油進口金額則在2015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2015年該金額達1345億美元,比2014年的2283億美元減少了41%。原油進口金額在進口貨物總額的占比也由此下降至8%,而在2014年,這一占比為11.7%。

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石油進口和消費國,我國的原油進口來源目前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50.7%)、非洲(19.2%)、歐盟(14.9%)、美國(12.7%)、亞太地區(2.5%)。具體進口來源國為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安哥拉、伊朗、阿曼、委內瑞拉等。

就中國油氣消費經濟指標而言,2000年~2015年的GDP平均增速為7.9%,對應的石油消費平均增速為4.2%,天然氣消費平均增速為12.4%,石油消費彈性系數為0.54%,天然氣消費彈性系數為2.92%。

按照中國“十三五”能源發展政策,高世憲表示,中國計劃實現四大目標:在2020年實現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左右;2016年~2020年期間單位GDP能源消費量下降15%;2016年~2020年期間,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值;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達到15%和20%。

石油市場的震蕩還將長期持續

在當天的中國國際石油貿易大會上,國際能源署高級專家亞歷桑德羅·布拉西就全球原油市場新格局發表了演講。他提出,在短期內,石油供需平衡恢複的關鍵動力仍然是主要產油國如何落實減產行動。

但根據10日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報告,預計2017年非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原油日產量將增加50萬桶,比上一次的預測增加11萬桶。與此同時,OPEC原油產量將創歷史新高,10月原油產量觸及3383萬桶/日的紀錄高點。如果OPEC不減產,2017年的油市有可能還會維持供應過剩局面,因全球產油商都在加速供應而需求增長下滑。

最近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署長西耶米斯基(Adam Sieminski)在上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到明年中期,我們認為全球原油庫存會降低,這將對油價形成支撐,讓油價出現小幅上升,回到50美元/桶左右。長期來看,油價還會繼續上漲,但短期內不會回歸至2012年~2014年的價格水平。”

在需求方面,布拉西在上述會議上表示,經濟活動的增加推高了市場的石油需求,但汽車領域石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則相對減緩了增長。而致密油投資周期的縮短則顯示,石油市場的震蕩還將長期持續。

根據EIA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預計2016和2017年全球石油庫存規模預計平均將分別為80萬桶/天和50萬桶/天;與此同時,布倫特原油在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一季度的價格將達到48美元/桶。而2016年及2017年布魯特原油的預計價格將分別為40美元/桶和51美元/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35

澳大利亞首次對外發10年簽證 現階段只對中國公民

日前從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官網獲悉,澳大利亞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已於近日簽署法令,對該國《1994移民法》進行修訂。根據修訂後的法律,澳方將對中國公民實行10年多次“常旅客簽證”。這是澳大利亞首次對外國公民發10年多次簽證,現階段只對中國公民實施。

根據新法令,澳大利亞將為來澳從事旅遊、商務活動的中國常旅客簽發此簽證,以減輕有需要的旅客申請簽證的負擔。持該簽證者可在10年有效期內多次入出境,每次最多可在澳停留90天。該簽證收費標準為1,000澳元(約合5100元人民幣),將視情調整。

申請人需按要求在指定醫療機構體檢,不得是結核病患者,並在澳境外提出申請。同時,簽證持有人還需遵守以下要求:24個月內累計在澳不得超過12個月:不得在澳就業;在澳學習培訓不超過3個月;在澳期間不可申請轉換其他種類簽證;在簽證允許的停留期滿前離境;在個人信息發生變化2個工作日前報告移民與邊境保護部。

中國駐澳大使館提醒希望辦理此類簽證的中國公民留意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網站公布的具體實施時間和方案。

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官網截圖

據了解,2015年訪問澳大利亞的中國遊客人數已超過100萬,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海外遊客來源國。新推出的10年簽證目的是進一步簡化中國公民進入澳大利亞的程序,以吸引更多“回頭客”來澳旅遊或進行商務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23

農業部官員:農業對外投資集中在亞洲 存三不穩定因素

從2004年到2014年,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十年間增長了11倍,同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了7倍。21日,在“中國、印度、南非在非洲跨境農業投資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稱,這是最近幾年乃至近十年中國整個的對外農業投資的總體情況。

他認為,總的來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ODI)還處於初級階段,投資規模還比較小。一方面,加工、物流、倉儲及服務等一系列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截止到2015年初,累計投資在5000萬美元的農業企業不足4%。而累計投資在500萬美元以下的農業企業約占60%,累計投資在200萬以下美元的農業企業約占43%。

另外,農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其次是歐洲和非洲,投資領域也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同時,也逐漸從產業鏈的初級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環節延伸,雖然目前有一定優勢,但是中小企業還是處在初級和低端。

針對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大企業走出去的提問,宋洪遠認為,政策上肯定願意規模大一點的企業走出去,但這得靠市場。因為走出去是有風險的,誰能走出去,誰不能走出去,要由市場來決定。有時候,“大個頭”不願意走出去,而“小個頭”市場適應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反而願意走出去。

還有就是領域和行業的問題,他補充說,過去的一些投資主要是考慮國內的需求,比方說國內的產品不夠,需要投資把產品運回來。現在國內的農產品也面臨著總體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難題。所以政府也在考慮,更多的看走出去的企業類型,比如價值增值型,市場開拓型,還有資源尋求型,還是得靠市場,讓企業自己去做選擇。

不過,中國農業的對外投資也面臨著挑戰。特別是2008年之後,貿易環境發生變化,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宋洪遠說,通過對數省的幾十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調研發現,這些不穩定因素有三個方面。

一是沒有形成一定的穩定政策體系、政策環境,還存在著融資困難,成本比較高,以及保險、貸款等方面的問題;二是由於規模較小,特別是從事農業投資的企業,存在著企業缺乏到投資國的管理人才、對當地文化不夠適應、政策法律不夠了解等情況,總的來看競爭能力還不夠強;三是政府和行業組織提供的基礎服務跟不上,比如財會、法律、咨詢、技術等。

對於未來,宋洪遠認為,根據報告預測,全球FDI會持續複蘇,從2015年的1.4萬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5萬億美元,2017將達到1.7萬億美元,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減弱,世界經濟開始複蘇回暖。這為我國開展對外投資,推進農業的國際化提供了一些條件。

他說,中國走出去開展農業對外投資合作,還是要互利共盈,兼顧各方利益。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此外,要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有關理念的行動與實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第三,在積極參與全球農業、貿易、規則的談判,商談規則和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農業國際合作信息的服務平臺,加強國際形勢和對外投資的形勢研判,努力尋求雙方都有意願的合作領域與項目。最後,對外投資合作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在自己經營取得收益的同時,還要積極履行好社會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53

央行馬駿: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必須考慮環境風險因素

“最近我們考慮要推出一套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對外投資過程當中環境風險管理的自願原則,至少在初期要有一套原則提醒參與對外投資的金融機構和中國的大中企業,它們必須要考慮環境風險的因素,必須要增加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必須要采用相應的綠色金融的工具等。”11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在第二屆綠色金融高峰論壇上表示,要推動我國對外投資綠色化。

馬駿指出,更加註重對外投資過程中的環境和風險管理,不僅是維護企業和金融機構自身的利益,從國家角度講,也是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的需要。

論壇上,馬駿著重強調了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兩個“強制性”要求:一個是建立強制性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一個是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披露環境信息。

“中國每年都有幾百起突發性的環境汙染事故,事故主體大多是中小企業,一旦發生事故這些企業就找不著了,很多就跑路了,那怎麽辦?如何來保證環境事故發生以後有人來賠付,來償付環境修複的成本?”馬駿表示。

在這一方面,國外實行的是環境保險責任制度,在法律健全的環境下,企業通常會主動買這樣的環境責任險,中國做了不少類似的試點,但效果並不是太好,很多企業知道有這樣的關系責任保險的產品,但不願意去買,更喜歡“跑路”。

他建議,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要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如采礦、冶煉、化工、危險品運輸和儲藏等領域當中,要逐步建立強制性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要求企業必須購買環境責任保險。

此外,馬駿還提出,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披露環境信息。 “為什麽要披露環境信息?因為有了環境信息,資本市場才可能識別哪些企業和項目是綠色的,哪些企業和項目是棕色的或者說是汙染性的,想投資於綠色項目的投資者才能夠找到他的投資標的。”

目前,國際上已有20多個證券交易所發布了關於環境信息的指南,有些是強制性的,如南非;有些是非強制性的,有些則是半強制性的,如中國香港。中國目前仍非強制性的披露要求,所以只有20%多的中國上市公司披露了環境信息。而且大量的披露缺乏實質性,沒有數量指標。

“未來我們需要的是有實質性的量化的指標,企業應該披露它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能耗、水耗等等這些關鍵的環境信息,這樣才能讓資本市場對它進行量化的評估,進行排序。

目前,以上兩條都已經被寫入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之中。除此之外,還包括了,設立發展綠色基金,用財政貼息來支持綠色信貸,建立專業化的綠色擔保機制,用再貸款支持綠色金融,鼓勵我國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機構投資者開展環境壓力測試,發展綠色債券市場、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加強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等。

去年9月21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整體方案,首次提出要構建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

今年4月,國內首批綠色債券指數發布,填補了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空白,也是全世界前三個綠色債券指數,我國成為這一方面的領先者。

今年8月31號,七部委包括人民銀行、發改委、環保部等共同發布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共35條。國內綠色金融體系的框架日漸明顯。

今年,中國將綠色金融議題納入到G20的主要議題當中,成為一大亮點。我國主持發起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英格蘭銀行擔任共同主席。該小組來自20多個國家和6個國際組織的總共80多位成員,共同形成了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得到了G20峰會參會領導人的支持。

最近,首支中國綠色資產擔保債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正式開創了中國金融機構以境內綠色債券資產擔保在境外發債的新業務。中法方面在討論共同推進環境信息披露,中美方面則正在啟動共同建設綠色投資基金。

馬駿在前述論壇上指出,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的三個目標:一是要解決綠色項目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二是對汙染性的項目,要使它們變得融資難、融資貴。三是強化企業和消費者的預測偏好。通過信息披露、法律手段等讓企業和消費者更加熱愛綠色發展,熱愛綠色產品,熱愛綠色投資。

(本報實習生熊天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52

外媒:中國將對中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加強監管審查

據《華爾街日報》11月25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計劃對尋求在海外投資的中國公司加強管控,此舉旨在抑制資本外流飆升勢頭。

知情人士稱,國務院可能很快宣布一系列措施,將使得很多海外交易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華爾街日報》見到的這些即將出臺的措施內容顯示,中國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將對以下交易從嚴控制∶規模在100億美元或以上的“特別大額“對外投資項目;國有企業境外購買或開發中方投資額在10億美元及以上的大宗房地產;中方投資額在10億美元及以上的非主業大額並購和對外投資。

據目前的規定,尋求進行此類海外投資交易的公司只需要向監管機構登記備案,而無需經過任何冗長的審批程序。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未立即回複有關這些新舉措的置評請求。

這些新舉措凸顯出中國政府對資本外流規模激增的擔憂,中國希望在明年底之前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據上述知情人士稱,這些新規將實施到明年9月底,意在通過這一臨時工具在明年換屆前穩定資本外流。

近幾個月,隨著人民幣穩步貶值,對外投資飆升。今年前9個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同比增長50%,至1459億美元。監管部門已警告稱,有部分企業和個人偽造交易,以繞過資本管控將資金轉移到海外。

據《華爾街日報》見到的措施內容,措施覆蓋的其他對外投資交易包括∶合夥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交易,對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資額占這些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到10%的交易及中國資本試圖參與海外上市中國公司退市的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794

美國對外貿易的亞太之重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稱,上任第一天就將尋求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如果這個宣稱成為現實,一方面沒有美國的TPP即使仍以某種形式存在,也將不再是奧巴馬時代的TPP;另一方面,除美國外的11個TPP成員國仍向往自由貿易,其中包括新西蘭、澳大利亞也同樣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國,且均稱,如TPP無法生效,將傾斜於RCEP。

美國國會下屬顧問機構——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布最新年度報告。報告稱,TPP是美國政府在亞太地區搭建“經濟建築”的重要部分,是一份高質量的自由貿易協定。按照計算,包括美國、日本等12個TPP參與國GDP總和占全球GDP的40%。

報告分析,如TPP生效而RCEP也同時生效,中國可獲利720億美元;TPP生效而RCEP未能生效,中國將損失220億美元;如果TPP失敗但RCEP生效,中國將獲益880億美元。

不少專家認為,第二種情況下,中國方面損失並不算大,部分原因在於TPP的“原產地原則”在一些情況下允許中國產品以低稅率進入TPP國家。譬如,在汽車行業,TPP的“原產地原則”需要該產品中最少含有45%的成分(以價值計算)來源於TPP國家,為此該產品才能以低稅率進入TPP市場。通過TPP某些附件條款的豁免,還可以再降低8個百分點至37%。因而,如果中國生產的零部件占該產品的63%,仍可進入TPP市場。

與此同時,不少TPP談判參與國家也都參與了RCEP談判。若RCEP談成,將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1/3,涵蓋區域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

對於美國經濟來說,亞太地區具有重要意義。2010~2015年,美國與亞洲的貿易增長了23.6%,這比同期美國與歐洲、北美或中南美洲之間的貿易增速都快得多。

在美國與亞洲的貿易中,中國占了相當大的份額。同時,中美貿易增速超過美國同其他任何一個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速。

由於產品的結構性原因,美對華貿易逆差在2015年創下最新紀錄,達3672億美元。改善兩國貿易不平衡,通常可以通過投資抵消。實際上,2015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實現順差295億美元。USCC報告指出,這也是美國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