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業部官員:農業對外投資集中在亞洲 存三不穩定因素

從2004年到2014年,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十年間增長了11倍,同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了7倍。21日,在“中國、印度、南非在非洲跨境農業投資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稱,這是最近幾年乃至近十年中國整個的對外農業投資的總體情況。

他認為,總的來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ODI)還處於初級階段,投資規模還比較小。一方面,加工、物流、倉儲及服務等一系列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截止到2015年初,累計投資在5000萬美元的農業企業不足4%。而累計投資在500萬美元以下的農業企業約占60%,累計投資在200萬以下美元的農業企業約占43%。

另外,農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其次是歐洲和非洲,投資領域也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同時,也逐漸從產業鏈的初級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環節延伸,雖然目前有一定優勢,但是中小企業還是處在初級和低端。

針對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大企業走出去的提問,宋洪遠認為,政策上肯定願意規模大一點的企業走出去,但這得靠市場。因為走出去是有風險的,誰能走出去,誰不能走出去,要由市場來決定。有時候,“大個頭”不願意走出去,而“小個頭”市場適應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反而願意走出去。

還有就是領域和行業的問題,他補充說,過去的一些投資主要是考慮國內的需求,比方說國內的產品不夠,需要投資把產品運回來。現在國內的農產品也面臨著總體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難題。所以政府也在考慮,更多的看走出去的企業類型,比如價值增值型,市場開拓型,還有資源尋求型,還是得靠市場,讓企業自己去做選擇。

不過,中國農業的對外投資也面臨著挑戰。特別是2008年之後,貿易環境發生變化,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宋洪遠說,通過對數省的幾十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調研發現,這些不穩定因素有三個方面。

一是沒有形成一定的穩定政策體系、政策環境,還存在著融資困難,成本比較高,以及保險、貸款等方面的問題;二是由於規模較小,特別是從事農業投資的企業,存在著企業缺乏到投資國的管理人才、對當地文化不夠適應、政策法律不夠了解等情況,總的來看競爭能力還不夠強;三是政府和行業組織提供的基礎服務跟不上,比如財會、法律、咨詢、技術等。

對於未來,宋洪遠認為,根據報告預測,全球FDI會持續複蘇,從2015年的1.4萬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5萬億美元,2017將達到1.7萬億美元,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減弱,世界經濟開始複蘇回暖。這為我國開展對外投資,推進農業的國際化提供了一些條件。

他說,中國走出去開展農業對外投資合作,還是要互利共盈,兼顧各方利益。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此外,要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有關理念的行動與實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第三,在積極參與全球農業、貿易、規則的談判,商談規則和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農業國際合作信息的服務平臺,加強國際形勢和對外投資的形勢研判,努力尋求雙方都有意願的合作領域與項目。最後,對外投資合作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在自己經營取得收益的同時,還要積極履行好社會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