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家樂女婿男人六十放不低

2013-12-19  NM  
 

 

船王包玉剛,把事業旗艦會德豐(20)及九倉(4)交予女婿吳光正;大家樂(341)創辦人羅騰祥,亦將他的快餐王國傳給陳裕光。想當年,傳媒總愛把兩位「千億女婿」大比併。

吳光正把會德豐及九倉發展至逾千億市值;加入大家樂近三十年的陳裕光,把集團上市,收購意粉屋、Super Sandwiches,北上開鋪,令大家樂成為快餐店一哥。

今天,比併來到了最終回合,吳光正退休,大權收歸,落入兒子吳宗權;陳裕光也退了,首席執行官之位交還舅仔羅開光,他只擁有主席名銜。

回首過去,他認為自己在繪畫着一幅黑白色水墨畫。別人覺得有意思,卻不是他那杯茶。他大呼有壓力,「我呢個背景,真係做足一百分都未夠。」

穿起收身的西裝,結上黑色幼呔,男人六十一,陳裕光是老驥,又如野馬,都志在千里,豈能放得低。這邊廂,他斥資兩億買地,化身地產商,到廣州建酒店、商場,又為太太主理的婚宴場地搞設計;那邊廂,他開設創業中心、籌備傳承學院,幫助下一代及業界。那個因為退位而來的缺口,再被密密麻麻的工作填滿。

「依家,我想髹一幅彩色的油畫。」他充滿期待說。

訪問陳裕光,地點不在大家樂,他帶記者到馬灣的一個婚宴場地,此場地由她太太羅寶靈的時代集團經營。陳裕光去年從大家樂退下來,如今努力搞場地設計,細緻如用料、顏色都由他親自挑選,他指着海天一色旁的室外小禮堂說:「我有個世姪女喺芭堤雅結婚,搭飛機先有陽光沙灘婚禮,點解香港唔可以有?」這地屬於新地,本來一直丟空,他決定租下來,物盡其用,他一臉沾沾自喜說:「無人夠膽喺度做,但依家下晝、夜晚都有新人嚟。」除了馬灣,西港城、何文田半山內亦設婚宴場地。早前欲投標發展古蹟景賢里失敗,最近卻被他們投得有「白屋」之稱的淺水灣海景大廈,發展婚宴事業。

另一搞作是進身發展商。去年初,他以二億二千萬元人民幣投得高鐵廣州南站附近的地皮,打算興建一棟數十層高大廈,集商場、酒店於一身,現正打地基,預期兩年後完工。陳裕光連名字也想好,他有點不好意思地拿出設計圖:「暫時叫聯合廣場。你幫我諗吓啦!呢幅圖我第一次俾人睇!中間呢一層會有空中花園,到時睇吓可唔可以俾人喺度行禮。」第一次起樓,選址廣州,他說全因香港地價太貴,只能睇餸食飯,又強調:「自己錢嚟o架,我哋呢啲根本唔係發展商,我鍾意設計,呢個係小時候嘅夢想。」仲未夠,他成立創業中心,提供秘書及會計服務,將會議室租予年輕人創業;又籌備傳承學院,邀請施永青、陳祖澤及陳智思等名人擔任顧問,把經驗向後輩及中小企傾囊相授。縱使退休,他依舊十點準時回到辦公室,至六時下班。「我以前係chairman加CEO兩份工,依家半份半份咁加埋,好似打三份工。」

陳裕光檔案

六十一歲,育有一子一女,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取得社會及政治學學士學位,城市規劃碩士。1977年與大家樂創辦人之女羅寶靈結婚 1982年回港於新界拓展署工作1984年加入大家樂1986年大家樂正式掛牌1989年出任行政總裁1990年先後收購阿二靚湯、意粉屋及Super Sandwiches等食肆1992年發展內地市場1997年升任為主席,後兼任首席執行官2010年發表「時薪三十三元要發盈警」的言論2012年卸任首席執行官

李嘉誠:要走的路

陳裕光有一個習慣,就是剪報。政治、財經或娛樂,他統統都看,口袋裡放滿從別人口中參透的哲學。「李嘉誠話,人有要走的路,想走的路。」他形容上半生只是一條要走的路,「我要謀生養家活兒。」生於小康之家的陳裕光,父母是專業人士,陳裕光於喇沙書院畢業後,再到加拿大留學,攻讀城市規劃碩士。大學期間,認識大家樂創辦人羅騰祥之女羅寶靈,在當地結婚,並任職城市規劃師,負責審批改變土地用途。八十年代,被港英政府羅致,以海外顧問身份回流。那些年,人人湧往加拿大,他卻逆流歸來。剛下機,就聽到戴卓爾夫人跌了一跤的消息,「我老豆同我講,你返嚟做乜,你好快啲返去!但我已經應承咗政府。」他在新界拓展署做規劃,負責開墾仍是爛地一片的天水圍、赤鱲角。做了才兩年,岳父羅騰祥一句「大家樂籌備上市」,頒令回朝,「我份約係兩年半,做多半年政府有一筆約滿酬金,有掙扎。」在家人壓力下,他只好乖乖就位。八六年,大家樂掛牌,成為全港第一間飲食業上市公司。陳裕光透露,那時協助上市的渣打銀行曾向他招手,叫他轉行做banker,「我估唔係睇中我計數叻,係我工作態度啩。」其後他一直平步青雲,三十九歲便擔任行政總裁。勤力的程度,影響他的三叉神經線,臉也歪了。「一起身去刷牙,含唔到啲水,流晒出嚟,以為自己中風。」及時就醫,病癒後又全程投入。九七年,他四十五歲,前主席兼創辦人之一、羅騰祥姪兒羅開睦退休,他接任後再升一級至首席執行官。他管治的日子,大家樂收購意粉屋及Super Sandwiches等食肆,開闢內地市場,集團分店由初執掌時不足四十間,增至超過五百間。○九年,他的身家已達四十四億,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男人有錢、有事業,他卻有感而發說:「過往做大家樂,我髹緊一幅黑白水墨畫。唔係話水墨畫唔好睇,我本身鍾意多色彩的畫。」

李鴻章:不是我的時代

一直兼任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十多年的他,解釋退位是為了良好管治:「CEO同主席要有所區分,係策略性方針。」比陳裕光年輕四載的舅仔羅開光,比他更早加入大家樂,由低做起,九○年才進身董事局,直至九七年接任行政總裁。現時,羅開光再升一級至首席執行官,陳裕光只擔任非執行主席,連同妻子共持有百分之二股份。權力都交還羅氏家族成員。退位後,「代言人」從此封口,記者提及大家樂,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更找來歷史人物解畫,「李鴻章講過:『每一個時代的人應該做每一個時代的事。我已經完咗我個年代。』」然而,他偶爾「忍唔住」說幾句,「男士侍產假都係我諗,以前有三日,而家幾多日,我都唔肯定喇。」大家樂本來經營本集團的飯堂,最近宣布「唔撈」,他又「代言人」上身:「你哋知唔知飯堂好難做,其實食物來來去去嗰幾款,好難有新意,你哋日日食梗係悶啦。」陳裕光大學GPA高達三點九八,他自認當年因虛榮心,選擇最難入的學系,「我個年代最緊要做專業人士,可以搵到食。」雖然他的事業重心早已由建築界,轉移到飲食業,但他加入香港規劃師學會,卡片一直印上城市規劃師資歷,保留那專業人士的身份,或多或少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成日驚要重操故業。做專業人士安全,永遠都係有咩事可以返去。」他自言天資不聰敏,只能將勤補拙,「由細到大,我都係普普通通,讀書唔係最叻,四十人考十幾名。人哋讀書讀六個鐘,我讀十二個鐘,人哋交一份論文,我都要做兩份先安心。」本來已經信心不足,八十年代末更有雜誌的封面故事,以他及吳光正的女婿身份做主題,他更是沉重。此刻他搖頭說那是歷史:「(女婿身份)係比平常人大壓力,更加唔可以做得遜色,我做足一百分都未夠。」

陳裕光:珍惜失敗

訪問前幾天,陳裕光在一個場合,碰上敍福樓第二代的黃傑龍:「佢同我講『要珍惜失敗,包括珍惜失敗的同事,失敗的經驗,這些都是你資產,你的lesson。』佢話原來呢句嘢,係我同佢講,我自己都唔記得。」陳裕光四年前做了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委員,他被批評以時薪十九元聘請員工,更被坊間戲謔為「陳十九」,其後在大家樂業績會提出「時薪三十三元便要發盈警」的言論,甚至扣除員工的飯鐘錢,終因輿論而撤回措施。事實上,實施最低工資後,大家樂的業績未有大受影響,去年純利更激增一成四至近五億五千萬元。陳裕光笑說:「我支持最低工資,我引以為傲係首屆委員,廿八蚊呢個數係我嗰時建議。」儼如公職王的陳裕光,曾經擔任香港旅遊發展局委員,現時是方便營商諮詢委員會成員,還領有一大堆工商組織的銜頭。但曾因最低工資一役而自嘲政治智慧不足的他,已吸取教訓,說話小心翼翼。他提起當年政府發展添馬艦總部,邀請公眾為入標作品投票,他曾投下「門常開」一票。記者問他覺得政府是否做到「門常開」,他只尷尬一笑:「都演繹到嘅。」見他在加拿大做過改變土地用途工作,再問他對郊野公園建屋有何見解,他想了一想,才說:「呢個唔識講,我睇得好微細咋。」

My Way

縱然上半生未能繪畫自己喜歡的彩色油畫,但他的一生,看官無不羨慕,嘆一句夫復何求。住飛鵝山獨立屋,逢週末都會跟太太到住所附近行山散步。子女已成人,兒子浩弘與A-1 Bakery合組「烘焙達人180」在大陸賣麵包;女兒浩寧是室內設計師,替大家樂、Super Sandwiches及零食物語設計店鋪。去年陳裕光一年抱兩,榮升爺爺及公公,現正積極計劃帶着兩個孫到新加坡旅遊。遺憾他不敢說,只以六十年代Frank Sinatra 的名曲《My Way》總結,他說:「雖然條路唔可以自己規劃晒,但可以邊行邊欣賞花草樹木。」記者翻看他親手翻譯的歌詞,當中似乎最貼切的一句:「說出心裡最真實的感受,而不是那些身不由己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17

這25個地點 為什麼讓大家瘋打卡?

2013-12-23  TCW
 
 

 

根據臉書(Facebook)統計,台灣打卡數最多的地點,竟是台南花園夜市。當打卡傳達出人們炫耀、想跟人分享的態度時,回過頭來看,夜市因為是台灣獨有的娛樂文化,加上台灣人很愛告訴別人自己吃了什麼,因此中選。

台灣之外,臉書選出的其他24個全球打卡熱點中,除了迪士尼樂園等全球化觀光景點,好玩的是,澳洲最熱門的打卡點,不是藍山公園或雪梨歌劇院,而是最常辦演唱會的運動場館。在德國,打卡第1名的地點,則是漢堡最有名的紅燈區。

2010年8月臉書推出打卡功能,至2012年9月全球累積達170億次打卡數。這些打卡地點背後,其實都有更深一層的文化意義與趣味,值得探討。而這些地點,你去過幾個了呢?

1.加拿大溫哥華羅渣士體育館特色:冰上曲棍球加人隊主場,辦過冬奧賽事,女神卡卡也曾在此開演唱會。

2.美國(全球第1名)加州迪士尼樂園特色:世界第一座迪士尼主題樂園,險勝紐約地標時代廣場。

3.墨西哥國家音樂廳特色:娛樂藝文中心,葛萊美獎拉丁男星馬吉爾(Luis Miguel)12月在此演唱。

4.巴西聖保羅市中央公園特色:堪稱南美洲中央公園,巴西「建築界的畢卡索」尼梅耶(Oscar Niemeyer)設計。

5.阿根廷馬德羅港口特色:棄置近百年的舊港口區,90年代翻新後,是首都最繁榮觀光區。

6.冰島藍潟湖特色:知名地熱溫泉。

7.西班牙蘭布拉大道特色:巴塞隆納最熱鬧一條街。

8.英國倫敦O2體育館特色:碧昂絲(Beyonce)、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等今年都在這開演唱會。

9.法國(歐洲第1名)巴黎迪士尼樂園特色:歐洲首座迪士尼樂園,2013年吸引1,490萬名遊客,幾乎是艾菲爾鐵塔或羅浮宮2倍。

10.德國漢堡繩索街特色:最大紅燈區,披頭四成名前曾在這裡的夜總會演唱。

11.瑞典友誼體育館特色:瑞典國家足球隊主場,也是北歐最大室內體育場,去年10月啟用。

12.波蘭Temat Rzeka河濱區特色:華沙休閒新熱點,露天影院、酒吧等,位於維斯瓦河右岸。

13.俄羅斯高爾基公園特色:莫斯科地標,有沙灘排球區、去年底新啟用的歐洲最大溜冰場。

14.土耳其塔克辛廣場特色:伊斯坦堡最熱鬧商業區,今年在此爆發10年最大反政府示威。

15.南韓首爾明洞大街特色:彙集最新、最齊全的韓國化妝品牌。

16.日本(亞洲第1名)東京迪士尼樂園特色:2012會計年度吸引2,750萬人次,其中8成是回頭客。

17.義大利聖馬可廣場特色:拿破崙讚譽「世上最美廣場」,這裡沒有車子,遊客人滿為患。

18.奈及利亞伊凱賈市購物中心特色:伊凱賈市(Ikeja)首家購物中心,2011年重新開幕,有全市唯一電影院。

19.南非維多利亞和阿爾弗雷德濱海區特色:開普敦前往羅本島的門戶,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監禁在羅本島18年。

20.埃及南西奈省香榭客特色:知名紅海潛水天堂,逾200種珊瑚礁和活珊瑚,人稱「埃及拉斯維加斯」。

21.印度哈曼迪爾寺(金廟)特色:錫克教聖地,每年無數人前往朝聖。

22.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特色:內有全球最高樓的戶外泳池、賭場,鼎泰豐也進駐。

23.澳洲墨爾本板球場特色:澳洲規模最大、全球第10大運動場館,可容納10萬人,常辦演唱會。

24.香港迪士尼樂園特色:今年入園人次可望突破700萬人次,打卡熱度勝過尖沙咀、銅鑼灣。

25.台灣(全球第12名)台南花園夜市特色:台灣夜生活象徵,民眾愛秀食物加上打卡優惠,成為全台最夯打卡熱點。

資料來源:臉書、Gizmodo、The Daily Mail、The Japan Times、Lonely Planet、香港《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76

【經濟坐標·破局】「30%」的秘密 國企給大家「交」多少錢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93

國有資本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2020年要提高到30%,存在兩種不同解讀。最重要的不是上繳多少錢,而是在以各種名目返還國企後,真正能有多少用於民生支出。

「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一個多月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裡,這是唯一一個具體到了數字的施政目標,頗為醒目。在決定正式公佈之前,這句話就已被視為三中全會的「亮點」,廣為流傳。

但對於這個數字的具體意義,至今爭議紛紜。事實究竟如何?

兩萬億「第三財政」

首先需要梳理國家與國企利潤分配的歷史沿革。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企作為政府的附屬,實行的是「統收統支」:國企利潤全部上繳,虧損國家彌補,擴大再生產費用由財政部門審核撥付。1978年,「企業收入」是中國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來源。

改革開放之後,這種僵化的機製成為了中國經濟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1980年代,國企獲得了「擴大經營自主權,適當留存利潤」的改革政策,利潤被允許適當作為獎勵,用於激勵企業經營者和員工,以打破「大鍋飯」狀態。

如何留存利潤,同期國家進行過多種嘗試。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一份報告回溯,當時中國建過利潤留存公式、試行過「利改稅」、實行過承包經營責任制。很多時候,企業的利潤留存是通過與政府的一對一協商來確定。

這種混亂的局面,終結於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這年,國企開始實施「繳稅留利」政策,即「國家」對國企徵收企業所得稅,並開徵和恢復一些覆蓋國企的其他稅種,但不再參與國企稅後利潤的分配。

當時國企正處在艱難時期:企業還在承擔大量應由政府負責的社會保障責任,陳舊的經營和管理方式不適應市場競爭,國企大面積陷入虧損,反過來還給財政造成沉重的補貼負擔。

代表全民股東的「國家」完全放棄了利潤索求。這樣的手筆,為國企走出困境乃至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力的資金支援。在一些回顧經濟改革歷程的作品裡,這被稱為「父母」對國企這個「共和國長子」的餽贈。

但此後,國企不僅起死回生,還翻身成為中國市場化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1999年,中國國企利潤總額開始超過千億,至2010年後,這個數字已穩居2萬億之上,約等於同期全國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

學界把這種隨著國有企業大規模盈利所形成的政府可支配財力,稱為「第三財政」,區別於「第二財政」,以土地出讓金為代表的政府非稅財力。

廈門大學財政系教授張馨在論文中提到:1999-2010年間,「第三財政」年均增幅高達34.1%,大大高於同期財政一般預算(編者註:公共預算的舊稱)收入19.75%的平均增幅。

不過,佔據著諸多壟斷資源的國企,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實行對國企分紅等制度問題,也為學者廣泛呼籲。

「必要時」用於社保開支

這樣的背景下,1990年代起就被寫入法律、中央政策卻未見實施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終於靴子落地。

2007年9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國企上繳包括利潤和股利股息、產權轉讓、清算產生的收益。國務院要求中央當年即開始試行國資經營預算,地方則逐步推行。

當年年底,國務院又下發了一份《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行業不同把納入國資經營預算的央企劃為三檔,每檔執行不同比例的紅利上繳標準。第一檔為煙草、石油石化、電力、電信和煤炭等壟斷性、資源類行業,上繳比例為其年度淨利潤的10%,第二檔為鋼鐵、運輸、電子、貿易、施工等一般競爭性行業,上繳比例為5%,第三檔是軍工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企業,暫予緩繳,中儲糧、中儲棉兩家政策性央企,予以免繳。

2011年,這個分檔被調整為四檔:原第一檔比例提高至15%,原第二檔提高至10%,原第三檔再加上中國郵政集團和一些新納入預算的企業,上繳比例定為5%,而兩家政策性央企,繼續予以免繳。

至於不在國資委監管範疇內的金融國企,兩次都沒有被文件提及。

2010年,中央國資經營預算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審查,此後幾年部分省市也在「兩會」上提交了當地的國資經營預算報告。

要注意的是,國資經營預算的建立目的,並不是為了補充公共財政。

在《意見》第一段裡,這樣表述這一制度的價值:對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完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製度,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集中解決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這份文件對於國資經營預算的支出範圍,則主要規定用於資本性支出(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等需要);費用性支出(用於彌補國有企業改革成本等)和其他支出。《意見》還解釋,具體支出範圍依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及不同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統籌安排確定。

至於民生等支出,這份文件的規定是:「必要時」,可以「部分用於社會保障等項支出」。

這樣的收支安排,也使現行的國資經營預算,被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系主任曾康華稱為是一份「取之於國企,用之於國企」的預算,這幾年學界也普遍對此持批評態度。

國有資本經營收益,九成以上用於央企改革脫困、兼併重組、境外投資等國有經濟體系內的開支,真正屬於公共開支範疇的,只有「調入預算用於社保等民生開支」和「補充全國社保基金」兩項。數據來源:財政部網站,資料整理:王謙秋 陳中小路 (何籽/圖)

0.66%用之於民

目前有多少國企收益為公眾所用?

來自財政部網站的數字顯示:2012年,全國國有企業淨利潤為16068億元,但只有7.2%被作為國有資本經營收益上繳國庫。

國企利潤是國資作為股權所有者取得收益的最主要渠道,此外還有股利股息、產權轉讓、清算等其他方式獲得收益,這一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的總收入是1495.90億元。

支出方面,目前主要就兩個科目對應於公共性質的支出,一是補充全國社保基金,一是調出資金(即劃轉公共財政),前者為17.21億元,後者為56.31億元,而當年總支出是1402.80億元,兩項支出合計也不過佔比5.24%。

如計算這兩項支出與國資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1148億元之比,更是微小到0.66%。

2013年7月公佈的2012年全國財政決算,是首次向社會披露全國國資經營預算報表。不過中央國資經營預算情況,2007年至今的數據財政部都已「曬」出。

加總相關數據可得:2008-2012五年間,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範圍的央企,淨利潤總額為45533.6億元,他們總共上繳的收益是3922.4億元,與其利潤之比為8.61%。

而這五年國資經營收益裡調入公共財政和補充全國社保基金的總金額只有244.8億元。如果與同期所有央企的利潤總額相比,僅佔0.40%。

其他九成以上的支出,被以央企兼併重組、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境外投資等各種名目返回央企。

哪個比例提升至30%

以2012年全國國資經營預算為例來看,在這個「國企利潤——>收益上繳——>公共開支」的兩層遞進中,首先只有約10%的國企淨利潤,被作為收益上繳,在這部分收繳上來的收益中,又再拿出約5%用於公共開支。

再回到那句鼓舞人心的「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30%,」現在的問題是:30%指向的到底是哪一個比例?

南方週末記者翻閱了過去一個多月來各界人士對此的解讀,發現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國企的分紅比例,要由現在0-15%的水平,提高至30%。「至於是提至最高檔30%,還是整體水平達到30%,就不得而知了。」這是民間公共預算研究者吳君亮所持觀點,也是相對更為普遍的觀點。

另一種看法,認為在國資經營預算的支出裡,調入公共財政、補充全國社保基金的支出,佔總支出比重要達到30%。

不過,沒有一位專業人士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能夠最終劃轉用於公共開支的國企利潤比例,會由現在千分之幾的水平,躍升至30%。

理解上的歧義,來自決定裡含糊的表述,一位接近財政部的財政學者認為,這種含糊起於這句話是來自國企改革部分段落,而不是財政制度部分。

「資金要從國企到公共財政,包含了上繳分紅和調入公共財政兩個動作,文件裡卻混為一個動作。」中國社科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曾為這個問題與同事展開了一場小小的爭論,誰也沒能說服誰。

「一種姿態」

2013年12月19日,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發言,看上去指向的是第一種理解:「國資委將根據中央企業改革發展進程和企業效益狀況,有差別、分步驟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最終實現到2020年提到30%的目標。」

在由多位國家領導人和部級官員聯合編寫的《「決定」輔導讀本》上,也持相似表述。

不過,如果現行這種資金在國有經濟「體內循環」為主的國資經營收益支出結構,沒有大幅改變,「上繳比例越大,可能某些政府部門的尋租空間越大,支出的使用效率難以保證,責任難以落實」。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熊志軍2012年就在中央黨校雜誌上提出了這一點。

熊志軍擔憂的「支出效率」問題,實踐中一直存在。

查閱最近幾年中央國資經營支出決算報告時,南方週末記者多次看到「部分境外投資支出項目不具備執行條件」、「新興產業發展支出的部分預算執行單位預算執行率低」乃至「央企財務管理信息化試點支出本年度未執行」等表述。

而且,如果30%指向的是國企分紅比例,那意味著國企收益用作公共開支的比例並無量化約束——決定裡只有一句「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也有接近財政部的學者稱,聽聞財政部目前是按照第二種理解在推進工作安排,這種理解一定程度意味著財政部方面對於國資收益的支出將有更大處置權。目前財政部尚未就此細節有過公開發言或出台文件。

如果以2012年全國國資經營預算為例,按第一種理解,意味著現在國資淨利潤用之於民的比例,可由現在的0.66%提高到2%,如果按第二種理解,則是提高至近4%,相比較龐大的國資淨利潤規模,都是微乎其微。

而且,這裡作為基數的國資,還不包括每年淨利潤過萬億的金融國資。

在財政部財科所國有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陳少強看來,決定裡的表述,「更主要是指出方向,是一種姿態」。

在和同事一番「解讀」之爭後,楊志勇在財政部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兩個比例都需要提高》的評論:「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需要同時提高這兩個比例,國有資本收益才能真正做到『為民所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63

昨晚耶倫是怎麽把大家搞糊塗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843

耶倫的貨幣政策立場一直傾向於鴿派是大家的共識,然而在昨天晚上FOMC新聞發布會上,耶倫上任美聯儲主席以後的“首秀”看起來並不符合她的風格,起碼從市場表現看如此。 是什麽導致耶倫“一反常態”的呢?可能是耶倫自己的政策立場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這把市場搞糊塗了,甚至也把自己搞糊塗了。最明顯的跡象是,耶倫一開場就強調,本次FOMC會議的改變並非真的改變(耶倫的言論也多次提到,與12月的會議相比,美聯儲的立場幾乎沒有變化)。而導致這種溝通不暢的因素可能正是美聯儲官員加息預期分布圖的變化。 下圖顯示了美聯儲官員(不論是否具有投票權)對2016年末利率水平的預期,可見預期出現明顯的上移: 同時,如下圖所示,與去年12月的時候相比,美聯儲關於對2015年末和2016年末利率水平的中心預期都出現了上移,其中2015年末的預期(藍線)上移了25個基點,2016年末的預期(紅線)上移了50個基點: 鑒於美聯儲一直希望增加貨幣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市場看起來非常看重這些“點”,因為這些點看起來反映了美聯儲官員對未來合理利率走勢的最可能預期,正如法興分析道的: 如果不是這些點,市場參與者可能會把今天的FOMC聲明和耶倫新聞發布會的言論解讀得足夠鴿派。...市場對這些點如此信任合理嗎?畢竟,這些點是在會議前已經提前確定的(不像設定FOMC聲明一樣是立場妥協的過程)...雖然我們質疑,這些點中心的移動看起來與FOMC對經濟的預期不一致(美聯儲下調了未來GDP增長預期,這可能反映了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滑了),但這些點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畢竟,這些點反映了當前和未來有投票權的官員對合適的利率設定當前中肯的觀點。 在耶倫接受問答的環節,記者和耶倫看起來都看出了這些點的問題所在。被問及這些點向鷹派變化的時候,耶倫首先嘗試解釋了原因“更廣泛地說,我認為,勞動力市場已經出現的進展稍多於我們過去的預期。”,接著可能耶倫馬上發現自己把話說“鷹派”了,便馬上補充道“我認為,你們不應該把這些點看成是表述委員會意圖的一個主要方法,也不應該看成是向公眾詳盡表述政策的方式。” 好吧,美聯儲希望通過這些點增加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卻又要大家不要過分看重這些點。我也糊塗了,但起碼把令大家搞糊塗的點說清楚了。繼續看看法興怎麽解讀: 那麽為什麽這些點會突然變化呢?就算耶倫自己也無法解釋,並回答道她無法就“為什麽其他人會這麽寫他們的意圖”發表評論。相反,她嘗試淡化這種上移,表示這只是溫和的上移,並強調FOMC仍然預期聯邦基金利率水平會大幅低於常態時候預定水平。...耶倫不能對這些點施加任何影響,這些點並非由委員會明確決定或配合得出的。在這種情況下,今天的移動看起來完全是意料之外的。 鑒於美聯儲同時放棄了量化的前瞻指引,回歸到定性的指引(可能是一種溝通政策的倒退),“這些點”的問題可能反映了增加美聯儲政策制定透明度的方向暴露出了問題,但也可能只是耶倫經驗不足的小失誤。一切有待以後繼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82

關於搜房的一些思考,請大家指正! Michael8808001

http://xueqiu.com/5770793773/29786586
關於搜房的一些思考,請大家指正!

(A)互聯網零佣金模式
目前這種互聯網零佣金模式似乎頗為熱鬧,很多人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我的觀點相反:這種模式商業上行不通,沒啥機會,熱鬧之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照舊。

其實在二手房銷售流程中,中介主要有四個職責,他們的佣金是對這四個職責的回報:

(1)房源信息渠道(15%)
(2)售前服務(5%)
陪同看房等
(3)銷售(60%)
幫你把房賣掉。沒有中介的銷售服務,100萬的房子你用互聯網零佣金模式90萬可以賣掉;通過中介的銷售努力,100萬的房子你110萬可以賣掉,再付3%中介弗。你選擇哪樣?
(4)售後服務(20%)
網簽、過戶、弄貸歀、水電交接等。

互聯網模式只能一定程度上取代(1),而無法取代中介的後三種職能。

(B)搜房介入線下中介業務的可能性

不可能,這是商業上的自殺行為。搜房參股一些中介公司是其它中介公司勉強可接受的極限(對此我都懷疑),直接介入中介業務或控股一家大型中介公司都和自殺沒啥區別。在這種情況,搜房會失去幾乎所有客戶。所有搜房的客戶都會轉到他的競爭對手:焦點、樂居、安居客。在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沒有一個中介公司會容忍自己的供應商的這種搶客行為。

(C)電商這部分業務的前景
與(B)相同道理,這部分業務與中介公司有一定衝突,但還不算正面衝突。這部分業務的前景觀察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59

一個大寫的人——大家小凱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72&extra=page%3D1
2005年始,每到7月,格隆就總有些衝動想寫點什麼,為一個叫楊小凱的大家!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但就算是寫點自言自語的東西,至少也能反映一個樸素的道理:那些毫無私利,真正為國家為民族奔走呼喊努力過的人一定會被銘記,且如醇酒,歷久彌香!

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76年前的77日在一個叫盧溝橋的地方發生了些什麼,那天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可能是長期隱隱作痛揮之不去的歷史傷痕。但極少有人知道10年前的77日一個叫楊小凱的華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家中的溘然長逝意味著什麼。這兩件事也許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極少中國人知道楊小凱是誰。但對於格隆這個在大學學了十年經濟學的人而言,華人經濟學家也許很多,但能歷經歲月風沙,反而愈加清晰高大的經濟學大家只有一個,他就是楊小凱。格隆相信未來的中國在摸索過諸多彎路後最終真正走上正道的時候,全社會都會意識到過早失去小凱意味著什麼。

很早就知道楊小凱這個名字,陸陸續續也讀過很多他的論文,但由於國內基本不出版他的書籍,因此真正第一次認真通讀他的書籍是在我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在這之前格隆已經花了7年時間研讀經濟學,而這7年中有差不多4年的時間,西方經濟學被劃為準禁區,被逼著只學習味同嚼蠟的官方《政治經濟學》教材以及馬克思的《資本論》,前者的漏洞百出讓我對所謂社會主義經濟學本能抗拒,後者雖堪稱巨著,但終究是一家之言,硬被逼著以必然公理視之,讓我對整個經濟學都產生了反感,直到有一天讀到了楊小凱的《經濟學原理》。


說該書能與馬歇爾、薩謬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相媲美毫不為過,該書的匿名審稿人這樣評論:「這一研究激動人心,令人屏息以視。楊是世上少有的幾個可以思考這類問題的人之一,他更是世界少有的能解決這類問題的人之一。這一工作具有原創性和新穎性。他正在迅速建立起他作為主要理論經濟學家之一的國際名聲。」 在經濟學史上,楊小凱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建立了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的嶄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創立了超邊際經濟分析方法,從而能夠對經濟組織演變、制度變革和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提出理論解釋。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人布坎南毫不含糊地說楊小凱可能是當今最好的經濟學家之一,並連續兩年提名小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你難以想像的是,這個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華人在30歲之前都一直被關在中國中部洞庭湖邊一個條件惡劣的監獄裡。

楊小凱被仰視絕不單是他在理論經濟學上的卓越建樹,而更多是因為他無任何私利、近乎天生的家國憂患意識與使命意識。雖命運多舛,飽受排擠打壓,但他從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到生命逝去都從未停止關注中國的命運。他具有范仲淹似的悲情:處江湖之遠仍憂其君——中國大眾之福址。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諸多的社會精英對國家民族命運做過多方思考與實踐,但或是學問所限,或是閱歷不夠,或是所處環境沒有話語權,終使多數智慧雖如繁星璀璨但大都零落凋零,但楊小凱是一個意外。其以卓而不群學貫中西的遠見卓識,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練,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拳拳之心,高屋建瓴地將大國國是分析得系統深入條理清晰,而且其理論越來越準確而清晰地得到中國現實的持續驗證。

小凱48年出生,祖籍湖南,近現代史上這裡誕生過諸多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產生或者本有可能產生極大影響的人,後者最典型的一個是辛亥革命後第一個力主多黨議會憲政卻慘遭謀殺的宋教仁,以及對新中國政治經濟有著驚人預見分析卻從頭到尾被中國主流社會排擠在邊緣的楊小凱。楊小凱生於大陸上世紀中葉,六十年代其中共高幹的父親父因同情劉少奇、彭德懷被打倒。還是高中生的小凱對革命的血腥表示懷疑,寫了一篇思考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文章《中國向何處去?》,從法蘭西革命入手,張揚民主、質疑革命、廢除常備軍等一系列主張。在一片盲從和癲狂之中,這樣的觀點非常扎眼,小凱由此被判入獄並在獄中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十年。同遭大難的還有他的家人:楊母受盡屈辱,懸樑自盡。楊父被關入「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兩個妹妹從此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人。幸運的是,小凱沒有死在獄中,而且那個時代的監獄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學富五車卻多因政治問題入獄。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之餘,小凱拜當時關在牢裡的二十幾位教授、工程師為師———他們成為小凱黑暗歲月中一團團溫暖的光。獄中十年,小凱精研英語,數學,熟讀《資本論》,做了五、六十本讀書筆記,並全面思考中國的現實。出獄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光遠的幫助下,小凱衝破層層排擠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在武漢大學從教,受來華講學的美籍華人經濟學家鄒至莊教授的欣賞,親自上書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由是負笈美利堅讀書,由此開創個人的黃金時代,在經濟學超邊際理論方面做出了原創的重大貢獻。

楊小凱並非一個純粹的經濟學者,在他的理論中透露著大量的政治思考與智慧,也滲透著他對中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小凱的研究從不為政府背書或者歌功頌德,而是自始至終以完全獨立得近乎不受人待見的角度真正思考著中國之命運。他始終關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變遷,並早早提出了諸多現在看來仍很前衛但必然要發生的改革建議,如開放戶籍制度、破除行業壟斷、允許土地自由流轉等等。而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關於憲政的研究則貫穿了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小凱將經濟學家沃森的「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對後來者的詛咒」,置放在中國百年經濟史裡研究並提出「後發劣勢」理論。簡而言之,就是落後國家由於模仿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在沒有好的憲政制度的條件下,通過對發達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發達國家必須在一定製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這種沒有制度提升的模仿帶來的沾沾自喜,會使國家機會主義制度化,從而產生一種「壞資本主義」:其特徵是官商勾結,權貴群體壟斷政治,從而導致嚴重的貪污腐化。這種情形下經濟增長本身不會帶來社會穩定,反而會激化社會衝突。

2002年,在林毅夫與楊小凱之間暴發了關於「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的爭論並成為當年最著名的經濟學事件——今日中國除經濟「一枝獨秀」並隨時可能嘎然而止,其它諸多方面都百廢待興,以及越來越明顯的社會矛盾與衝突已基本表明了誰對誰錯。

格隆今天又翻閱了楊小凱的《經濟學原理》,封面上的小凱一襲白衣,清癯但有神,微笑地注視著你:親切、寬厚、溫暖。

小凱思想永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178

房地產金融-大家會怎麼搞的? 從易

http://xueqiu.com/6313049521/30251066
今天$搜房(SFUN)$$合富輝煌(00733)$ 合作的新聞發佈會召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兩者分別出資3億和2億成立金融合資公司。巧合的是 $易居中國(EJ)$$新浪(SINA)$ 今天也宣佈,雙方合資成立的房地產金融平台--房金所(https://fangjs.sina.com.cn/)測試版上線。此外,昨天搜房與$世聯行(SZ002285)$ 的發布會也重點提到了雙方的金融合作;$21世紀不動產(CTC)$ 也宣佈要依託自己的門店資源重點發展房地產金融業務... 各大房地產服務企業似乎都在爭搶房地產金融的這塊蛋糕。

這些企業都在爭搶房地產金融這塊蛋糕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市場大。我不清楚目前房地產相關的貸款佔銀行總貸款額的比例是多少,但從2013年全國新房8萬億的成交金額看,僅個人購房貸款市場就是超過10萬億的市場;存量房更大,應該在80萬億以上,是巨大的抵押貸市場。此外還有開發商的金融需求;粗略估計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市場至少在百萬億以上。

雖然市場這麼大,但房地產服務商受限與資質問題能做的業務並不多,當然有一些業務做起來的意願也不強。比如現在需求很強的個人購房貸款業務,利率只有6-8%,連商業銀行都不太願意做,這些公司就更不願意做了;雖然這是目前需求最大的業務,也是限制房地產交易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只有房產抵押貸款業務是做得比較順的業務。下面就一起看看各家都是怎麼做的房地產金融業務:

搜房:2013年底就推出了房地產金融平台(http://8.soufun.com/),但目前只是撮合銀行與購房者交易的中介平台,並沒有用自有資金或者眾籌資金給購房者房貸;也還沒有開發出抵押貸款業務。接下來與世聯行、合富輝煌的合作可能會有新的進展。

易居:易居和新浪今天剛宣佈的房金所(https://fangjs.sina.com.cn/)目前只是幫助購房者籌集首付費,期限只有一年,並不能解決購房者的主要資金需求。不過,他們還與中信銀行聯合做了房貸業務,應該是起的中介作用,不知道這塊業務是否能幫助購房者更容易獲得貸款。

合富輝煌:從合富輝煌的網站看http://www.hopefluent.com.cn/service.do?newsId=5410&pageId=21&pagePId=16 ,目前其提供的業務主要有房地產交易按揭、物業抵押貸、置業擔保、動產和不動產拍賣等服務;但目前公司財報還沒有單獨披露金融業務收入。不過公司已經取得了小額貸款資質;接下來要與搜房合資5億(搜房3億,合富輝煌2億)成立金融公司。這樣至少在抵押貸款方面可以在其已有的大量客戶群基礎上拓展,購房貸款方面應該也可以嘗試。

世聯行:世聯地產在2013年推出"家園云貸"之後更名為世聯行,提供家庭消費貸款業務,說是無擔保,但還不瞭解怎麼運作;另外也可以做抵押貸款業務。公司目前有盛澤擔保、世聯投資和小額貸款三家公司經營金融業務;2013年營收6986萬元人民幣。陳勁松表示之前受限資金問題沒有擴展太大,搜房入股的資金可以讓其更快發展。另外,P2P應該是這些服務商獲取資金的一個重要方式;這點對沒有吸儲能力的房地產服務商都是個重要的契機。

21世紀不動產:21世紀不動產之前像鏈家等中介機構一樣做著給購房者介紹貸款銀行的業務,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後來又幫助銀行介紹需要用錢而且有物業的抵押貸款客戶,也是收取中介費。這兩年P2P貸款興起後,21世紀不動產利用P2P的方式獲取資金直接做起了房產抵押貸款業務。2013年公司金融業務營收3680萬元人民幣。公司計劃接下來將二手房經紀門店數量從目前的900多家擴張至3000多家,也可以更好地發展金融業務。

個人認為,購房貸款業務需求最直接,但目前大家基本只做了中介服務;易居涉及了首付部分,但解決的問題不大。抵押貸款因為利率高更有意願開展,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需求,所以需要營銷去識別用戶;成本也較高。幫助開發商籌集資金則是風險大,但因為利率高應該也會有嘗試;現在$諾亞財富(NOAH)$ 在這塊應該做得最大,不知道以後房地產服務機構能不能也做大這塊業務;衍生出類似汽車金融那樣的高利潤業務。

有沒有瞭解更詳細信息的朋友補充一些內容?

把評論中有用的資料也搬到這來留存:

@何田 補充一個數據吧,截止今年六月底房地產貸款餘額16萬億(包括個人按揭貸款和公司開發貸,基本是2:1的關係),佔整體約20%,上半年新增1.5萬億,佔整體約25%,增長快於整體,這與大家平常聽到的銀行惜貸不一致。今天公佈的M2增速等指標也止跌反彈了,或許,資金最緊張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房地產形勢有望轉好。

從產品方向來看,期限長達十年以上、利率6-8%的按揭貸款肯定不是互聯網金融能解決的,只有資金成本極低的銀行才能幹的。世聯等公司最容易想到的應該是銀行不能或不願意幹的,類似小貸或民間借貸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31

《中佬手記》就以相親相愛娛樂大家 得個跑字

http://solelyrun.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3.html
一個星期話咁快又過去,要數一單最「爆」嘅新聞,肯定係高雄發生氣體爆炸引致多人死傷。人命傷亡所換來嘅教訓,就係發現問題而延誤處理,係會死人嘅--而人類總係重複相同嘅錯誤。唔駛召喚阿寶喇,星期日畀佢抖下好。

講汲取教訓,其實同佔中商討日好相似。第一次咪興致勃勃或者慶烚烚咁,第二次已經開始跌 watt ,到第三四五六次,直情謝晒皮、頭都抬唔起咁滯。重複犯錯係會麻木嘅,唔係邊得嚟「習非成是」呢句成語?

以前社會人物出嚟亂 up 廿四,會畀人鬧係「指鹿為馬」。但隨住社會「習非成是」嘅風氣蔓延,係鹿係馬都開始變得唔重要。連最基本嘅客觀事實陳述錯都好多人唔介意,其他邏輯謬誤、搬龍門、模糊焦點,就更加少人察覺或者有感覺。 2012 年 7 月 1 日大家上街大嗌「梁振英、大話精」,然後佢喺西九文化區嘅利益衝突嫌疑、佢嘅山頂大宅僭建疑雲、佢嘅語言偽術……一笑已經風雲過,大家都司空見慣,佢再講「香港同大陸和諧嘅關係決定我哋食粥定食飯」,甚或「政府官員反佔中係應有態度」,喺民間莫講話風波,連一絲漣漪都冇。

一個政府之首嘅品德、操守以至政治敏感度、政治倫理水平都可以低處未算低,其他官員以至民間組織嘅代表自然可以有樣學樣而且大模施樣直行直過。最新一個代表係律師會主席林新強,佢太太打骰嘅公司喺中環中心出租場地賺大錢,背後其實係受梁粉組織「香港專業聯盟」任命,而組織只需要向中環中心業主市建局繳交一蚊雞年租。

早多十年八載,大家可能已經群起而攻之,「喂,擺明有利益輸送啦」。但今時唔同往日咯。如果程介南以權謀私嘅案件喺 2014 年被揭發,我都唔敢肯定佢會唔會被判罪成入獄。因為商交所涉嫌詐騙案而一身蟻嘅前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喺受到商業罪案調查科調查一年有多之後,亦遲遲都未見有下文。特首曾經掛喺口邊嘅「香港速度」,似乎只應用喺拘捕示威者嘅行動。

都講到厭、講到悶。悶咯,咪尋求娛樂。香港報紙最多人睇嘅如無意外係娛樂版。由我細細個開始搭巴士見到上班一族 C 疊不離手,到最近見到馬賽成香港風雲人物,傳媒從實體到虛擬,讀者習性其實冇大改變。 90 年代嘅年輕人同 2014 年嘅年輕人,骨子裡流嘅血、散發嘅氣質,其實好可能大同小異……咁嗰小小嘅差異係咩呢?

90 年代嘅政治就係政治,副刊專欄就係副刊專欄。嚟到而家,政治要有八卦花邊,副刊冇返個化名性格巨星亦唔似樣。兩者嘅性質都係娛樂大家,由李八方嘅《隔牆有耳》到紀曉風嘅獨眼新聞》都以捕捉政治人物小動作或者奇聞為主,《主場新聞》製圖加一句點睛嘅慣技更加令大眾著眼於蔣麗芸或者鍾樹根嘅言論多於相對複雜嘅政府施政策略與佈局。冇計啦,容易入口同易消化丫嘛,讀緊 BB 班就梗係食糊仔,唔通食雞背脊吮骨頭?

政治有政治娛樂版,副刊有王迪詩帶起潮流。雖然已故的丘世文曾在《號外》雜誌以顧西蒙為筆名書寫《周日床上》 (而且好好睇) ,但論知名度、論爭議性,真係拍馬都追唔到王迪詩。一個單身貴族住喺蘭開夏道,以高姿態高角度寫盡金融中心眾生 (外加類似《 Sex and the City》嘅情節) ,謎一般嘅身份令人遐想王小姐到底真有其人定係集體創作。當然,及至王迪詩 come out (!!) 公開真人為楊潔深之後,謎底已經解開,原先嘅可塑性自然歸零。

不過一雞未死,一雞又鳴。喺《蘋果日報》嘅《金融中心》專頁彈出一個自稱「 IFC 張智霖」嘅葉朗程,走男版 Daisy Wong 路線,人哋有個 Philip ,佢有個 Danielle 。王迪詩喺財經報章嘅副刊出沒,葉朗程直情喺財經版同大家見面,再走入《主場新聞》。如此一來,食住新媒體興起嘅升浪,葉朗程論盡 A 餐 B 餐嘅文章喺網上瘋傳,連其中一個當事人嘅老公張繼聰賣廣告都攞嚟自嘲一番。

香港人就係咁可愛。有娛樂圈姐仔爭風呷醋嘅新聞都嫌唔夠,仲要透過以第一身寫作嘅專欄作家筆下故事捕風捉影、尋找趣味。半年前我寫過一篇名為《大象出現時,我們還忙著挑選 AB 餐 》嘅文章,半年過去,大家依然為王迪詩典型嘅兜個圈踩低人抬高自己嘅文章而咬牙切齒,拗個面紅耳熱。至於「『主流民意』反佔中」、 「學民學聯八月佔中」……是但啦,算數啦,唔煩你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54

$蘭亭集勢(LITB)$ LITB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william不是王子

來源: http://xueqiu.com/2942412379/31521415

$蘭亭集勢(LITB)$ LITB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因為我做過幾年外貿,知道LITB打出什麽盈利電商這個噱頭,加上最重要的外貿網站燒錢其實是厲害的,但是營收增長08年之後開始增長率沒那麽高了,LITB很難保持高增長了。

發過幾次看空的,可雪球上在LITB上市不久大漲至20的時候,很多大神都買入了LITB,那時候我炒股幾個月,心想那些大神比我經驗豐富,而且基本沒有失誤過,我剛開始就小建倉了500股,成本大約現在21刀。(想著持有不久30就賣)

財報一出來,立馬跌到14,又聽別人說撿便宜,我立馬又加倉1200股,14刀,結果很快就到了11-12刀,我又加倉了1000股。

很快股價在10刀左右,也就是一兩天的功夫。

自此我明白了,股價是不太可能回去20了,所以在10左右慢慢就止損平倉了。

股市里像我這種經歷的人,應該有不少

1:盲目跟風別人
2:接刀子 攤薄成本
3:心存幻想 回到自己成本價
4:絕望才平倉

其實我剛開始的建倉虧損還是有限的,虧損是在慢慢加倉中擴大的。

寫出自己的經歷,向大家學習。

自此我很少攤薄成本,有沒有利潤,往往你第一手買入就已經決定了。

慢慢開始習慣,隨著股價上漲而加倉。

$世紀互聯(VNET)$ $網秦(NQ)$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3

巴菲特給大家的早課 水晶皇

來源: http://xueqiu.com/2864625868/31564836

$伯克希爾-哈撒韋(BRK.B)$

巴菲特給大家的早課
---------------------------

註:文章來源於今天香港經濟日報“@張化橋 ”的專欄


分享巴菲特 免投資企管誤區

前不久,我讀了一本好書。它收集的是巴菲特幾十年來的文章,由巴菲特的朋友Carol Loomis編輯。我覺得此書很有趣,文筆也很優美。有些涉及到投資哲學,有些涉及到企業管理的道理。

我從中摘錄出15條精華,算是我的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

巴菲特投資哲學 15項精華

(1)巴菲特說,他每天踩著舞步去上班,因為他開心。他只跟他喜歡、尊敬和仰慕的人們打交道。I tap dance to work. I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I like, respect and admire. (He leads an unhurried, unhassled, largely unscheduled life.)

(2)有人說,「我很討厭我現在的工作。我準備只幹10年。然後,我就……」對此,巴菲特說,「這種話就像等到老了再做愛一樣奇怪。」That is a little like saving up sex for your old age。

(3)巴菲特引用某人的話說,投資者的不幸都是由於他們不能安安靜靜的等待……。All men's misfortunes spring from the single cause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stay quietly in one room。

(4)巴菲特認為,企業向投行徵求配股和併購等方面的意見,投資者向經紀人徵求股票買賣方面的建議,就像問理髮師,「我應該理髮了嗎?」 Do not ask the barber whether you need a haircut。

要買傻瓜也能管理的企業

(5)巴菲特認為,上市公司用自己本來就低估的股票作為貨幣(對價)去收購別的企業,簡直不可理喻。

(6)巴菲特認為,不要見上市公司管理層。見他們有害。你會被他們的口花花和忽悠所影響。我怎麼發現中國石油(PetroChina)這隻股票的投資機會的?潛心研讀。We read——that's about it。

(7)巴菲特說,如果企業處境困難,不要指望能幹的管理層扭轉乾坤。只投資傻瓜也能管理的企業,因為遲早傻瓜會來當政的。We have not learned how to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What we have learned is to avoid them. I want to be in businesses so good that even a dummy can make money ……Someday a fool will (come to run the business)。

資金緊 投資好時候

(8)巴菲特認為,資金最緊張的時候就是投資的最好時候。The best time to buy assets may be when it is hardest to raise money。

(9)巴菲特認為,買便宜貨你好像佔了便宜,但是它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如果你需要持有很長時間才能變現,你的持有成本就會要你的命。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爛公司的敵人。Any initial advantage you secure will be quickly eroded by the low returns that the business earns…… Time is the friend of the wonderful business, the enemy of the mediocre。

(10)巴菲特發現了企業的「機構通病」:(一)企業轉向其實很困難。(二)企業只要帳上還有錢,就有人會設法把它花掉。(三)很多投資項目本來很愚蠢,但是企業內部策劃部總能找到採納的理由。(四)大家都愛模仿同行。

(11)巴菲特認為,投資的要訣是,買的東西好,價格合適。何時賣不重要,因為你本來就留足了空間。Never count on making a good sale. Have the purchase price be so attractive that even a mediocre sale gives good results。

(12)怎樣發現好企業?巴菲特說,你碰到時就會知道。就像碰到美女一樣。The truth is, you know them when you see them。在算帳時,不要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

控制風險 不能把種子燒掉

(13)投資者要控制風險,不能把種子燒掉。巴菲特在其公司的牆上有個帖子:You only need to get rich once。(你只需要發一次財。)

(14)巴菲特說,投資者不應該關註某個行業未來會怎樣改變社會,怎樣高速增長。重要的是,投資對象(企業)究竟有無持續競爭優勢。

(15)上個世紀,道瓊斯指數從66點漲到11497點。在100年的時間裏它漲了174倍。但是,平均每年複合增長率是多少?你猜猜吧。只有5.3%!現在投資者所期望的年回報率總是太高,結果當然只有失望。

各位看官,希望上面的讀書筆記對你有用。當然,讀書筆記永遠無法替代讀書。當我旅行時,飛機延誤,我就拿出一本書來看看。這好像比微信更加有趣。上面15條精華中,我覺得第3條對我本人最有用。多年來,我的股票買賣太頻繁了。

﹏﹏﹏﹏﹏﹏﹏﹏﹏﹏﹏﹏﹏

書名:《Tap Dancing to Work》

編者:Carol Loomis

撰文:張化橋 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

==================================================

註:

我的見解是:在每個交易日之前能看看巴爺的教誨,定能減少你做蠢事的次數[俏皮]

@Ten-Bagger @只差一步 @LeoLau @劉馬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