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IMCO CEO:“債王”離職後 大家如釋重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63

華爾街日報報道,PIMCO首席執行官Douglas Hodge表示,公司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格羅斯(Bill Gross)離職後,大家“如釋重負”,並感到興奮。

Hodge在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中表示,在Daniel Ivascyn被任命為公司新的首席投資官後,PIMCO管理層長時間起立鼓掌致敬。

格羅斯離開PIMCO後,將在下周一(9月29日)正式加入Janus Capital,繼續從事債券基金管理崗位。彭博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在格羅斯離開前,包括Ivascyn等多名資深投資專家已經表達了與格羅斯共事的沮喪心情,並威脅要辭職。

在前任CEO Mohamed El-Erian辭職後,PIMCO在1月份任命Ivascyn成為公司六大副首席投資官之一,直接向格羅斯匯報。過去3至5年里,Ivascyn掌管著380億美元資金的Pimco Income Fund,其戰績打敗了99%的同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3

04 Oct 14 - 大家樂(0341) 全年業績 藍兵手記

來源: http://www.airmanblue.com/2014/10/04-oct-14-0341.html

「佔中」遍地開花,部份本地零售商亦被迫關門,國家旅遊局禁止新簽內地團來港,百貨股、零售股以及收租股首當其衝,成為拋售對象。 地緣政治風險增高,阻礙經濟增長,高度相關的本地銀行股與地產股股價亦受壓。 投資者擔心股市出現不明朗因素,情況尚在變化中,事件如何發展暫時難以估計。

涉及到必須品的公用事業股理應影響較低,而內地電力股份和受惠人口老化需求殷切的醫藥股仍然保持強勢。 與事件關係性較低的中資股、電訊股可能會比大市提早見底。

市場風險的增加可能影響到基金投資港股的比重,而A股的強勢則是市場的目光之一。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國股市近期漲勢並不是短期行情,上證綜合指數已經連續五個月走高。 經過數年的低迷表現後,上證綜合指數第3季度已累計上漲15%,創下2009年以來最大季度漲幅。 儘管滙豐9月PMI終值低於預期,加上人行「收水」2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不過,市場憧憬即將舉行的四中全會,市場關註會議將會再有新政策出臺,為A股市場帶來刺激。 當中,市場憧憬會議會就軍工航天、央企改革、土地流轉等改革再有新方向。 不過在港上市的A股ETF則受壓,當中安碩A50中國(2823)週五收報9.18港元,MSCI中國指數ETF(2801)收報20.60港元,兩ETF的溢價有所回落,其價格或未反映A股的實際表現。

而滬港通開通在即,至9月底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香港地區2700億元人民幣額度,只剩餘47億元人民幣,不足2%,反映投資者看好A股市場,而有分析指,滬港通開通後,投資者或因擔心承擔個股風險,而繼續留意A股ETF相關產品。

上海綜合指數:

上海綜合指數 一年圖


快餐股也是本地零售商中受影響的成員之一,但是由於快餐股一向是經濟疲弱時作為防守股的熱門投資類別,大家樂(0341)的盈利抗跌力一向明顯,是中長線投資之選。

最低工資

最低工資已在本港實施3年,自2011年5月開始,基層工人享有法定最低工資為每小時28元;直到2013年5月,最低工資上調至每小時30元。 職工盟建議最低工資由現時時薪30元調高至38元,增幅26.7%,並提前在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職工盟認為,最低工資的水平應該是保障基本生活,但現時$30 的水平是遠遠未足以應付基本生活。若最低工資只是根據通脹調整,代表工人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得到提升。

最低工資是保障工人能以勞力換取足以生存的工資,但是同時之間令到弱勢的一群工人失去工作機會。 也有分析指出,最低工資推高通脹,令到認為基層工人得不償失。 研究估計最受最低工資影響的行業如飲食業,則極大可能再次加價,將調高後的最低工資增幅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大家樂(00341)2013年9月時表示,工資平均時薪為33-34元。 首席執行官羅開光認為真正壓力是不夠人手,惟有加強招攬及挽留人才策略,提高就業前景。

大家樂(0341)於6月24日公布今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股東應佔溢利升7.6%至5.81億元,每股基本盈利為1.01元,派末期息51仙。全年總派息率為67.7%。

■  11 Jul 13 - 大家樂(0341) 全年業績
■  03 Jul 12 - 大家樂(0341) 全年業績

大家樂 341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大家樂(0341)

大家樂集團(0341)經營連鎖式快餐店、機構飲食、特色餐廳、食品製造及分銷業務,其所經營的餐廳包括「大家樂」、「利華超級三文治」、「一粥麵」、「意粉屋」及「滿洲鑊」等,全球超過594個經營單位。香港、中國內地及北美洲的收入佔比分別約79%、19%及2%。

大家樂(0341)於香港、中國內地及海外之營運單位分別為339間、116間及139間。

大家樂 341

公司簡介大家樂 (0341) 經營「大家樂」連鎖式速食餐飲業務、快餐廳、機構飲食業務、特式餐廳及食品製造及分銷業務。
目前市值(港元)155.39億元
現時股價26.80元 (2014-10-03 收市價)
市盈率 (倍)26.53倍
每股盈利(港元)1.010港元
市帳率4.11倍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6.460港元

大家樂 341



大家樂(0341)全年業績

大家樂(0341)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公司股東應佔溢利升7.6%至5.81億元,每股基本盈利為1.01元,派末期息51仙。全年總派息率為67.7%。

期內,公司業績再創新高,總營業額增9.3%至69.9億元。香港業務依然是公司業績的主要動力來源,收入增約10%至55.89億元,佔公司總營業額約80%。

內地業務佔公司營業額約18%。內地業務的總收入仍較上一個財政年度增約10%。內地業務中,大家樂的同店銷售較去年增約4%,而意粉屋則繼續緊握高端餐飲市場的需求,錄得健康增長。

於2014年3月底止,公司擁有淨現金10.04億港元,並無任何借貸。

大家樂 341







發展 及 2014年目標

大家樂(0341)去年純利創新高,香港餐飲業務同店銷售回升至雙位數增長。集團首席執行官羅開光透露,今年加快開店步伐至50間,並推出新一個五年計劃,從日本、韓國等地引入新品牌。 大家樂(0341)去年多賺8%至5.81億元,營業額增長9%至69.9億元,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其中,香港大家樂快餐全年同店銷售增長回升至9%,單計下半年更加速至11%,為2011年以來新高;中國業務同店銷售亦改善至增長4%。

羅開光在記者會上指,去年食材成本上升約10%,集團在餐牌上作部份價格調整,又落實在大米、油及檸檬等食材上進行源頭採購,使毛利率微增至16.4%,「如果大幅加價9%,肯定做唔到呢個成績」。

他補充,今年食材成本升幅與去年相若,暫時沒有加價計劃,盡量把大家樂快餐平均單價保持在30元至30.5元,毛利率則維持在16%左右。

大家樂(0341)預期,今年資本開支逾6億元,主要用作中央食品製造中心建設、物業投資及中港分店擴展。 另外,集團計劃今年於中港兩地增50間新店。截至6月底止,已新增店舖19間,開店速度較預期緩慢。

速食餐飲 特色餐廳 機構飲食 食品加工 大家樂 341

多品牌策略

集團近年開始作多品牌發展,除一粥麵外,亦增加如米線陣、85度C、上海姥姥、巷仔見麵館等新品牌,平均產品單價約40元。

大家樂(0341)近期積極引入新的副線品牌,7月剛宣布引入韓國健康餐飲品牌The Cup。 大家樂(0341)首席執行官羅開光接受訪問時曾透露,因應香港地方細、租金貴,故希望引入只主打少量食品款式的日韓食店,以節省人手及提高經營效率。 集團首席財務官林洪進補充,今年或再引入最少5個新品牌。

大家樂主要對手美心集團,近年亦採用多品牌策略迎戰,開設simplylife、美心香港地、MX2,又引入特許經營店如丼丼屋及一風堂等。羅開光指,同樣會把多品牌策略應用到中國內地,未來將重點開發華南地區,目標把大家樂、意粉屋等塑造成區內領導品牌。

5年策略發展計劃

羅開光指出,今年將落實新一個五年計劃,重點拓展大家樂快餐以外的大眾化市場,及休閒速食市場。

品牌 大家樂 341


韓國餐飲品牌The Cup

大家樂(0341)7月公布,與韓國JNT Co. Ltd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將引入韓國健康餐飲品牌The Cup,成為集團首個韓國餐飲品牌。 The Cup以紙杯為設計概念,食物全由紙杯盛載,菜單以蔬菜、雞脯肉等材料為主,以少油的方式烹調,每道菜製作時間只需五分鐘,是健康速食之選。

集團冀年內在港開設首間The Cup特許經營店,計劃未來數年逐步擴展其網絡。

韓國 The Cup 大家樂 341


日本Gourmet Kineya (グルメ杵屋)

大家樂(0341)8月宣布,與日本Gourmet Kineya簽訂基礎協議,擬引入日式美食專門店,標誌集團打入香港的日本餐飲市場。

Gourmet Kineya於1967年成立,經營烏冬、蕎麥麵、壽司及其他日本餐膳;在日本設有445間餐廳及21間特許經營餐廳。

大家樂(0341)首先將引入天婦羅丼飯專門店,集團期望於首年內在港開設首間分店,並計劃在未來數年逐步引入其他專門店及擴展其網絡。

Gourmet Kineya 天婦羅丼飯 大家樂 341


分店

目前大家樂集團(0341)旗下營運單位總計594個,在本港有339間店,在內地則有255家。 公司計劃今年增加50間分店當中,20間開設於香港,30間開設於大中華地區。


毛利率

毛利率
▪  2010-11年 全年 15.1%
▪  2011-12年 全年 13.7%
▪  2012-13年 全年 14.2%
▪  2013-14年 全年 14.6%

大家樂 341 藍兵手記



短評

大家樂(0341)的股價在業績公佈後,盈利勝預期,曾經上升至30元以上,近日跟隨市況回落。

一般來說,餐飲業的競爭大。 但同時,經濟若非大幅下滑,相信對飲食業影響不大,加上盈利能力持續向上,可以視作穩健投資。 大家樂(0341)的中長線增長,則要依靠其內地業務的發展的步伐。 大家樂(0341)現價往績市盈率26.5倍,偏貴;但大家樂(0341)作風穩健,現金流良好,持有淨現金10億元以上,負債比率為零。 公司謹慎地進軍內地市場,是淡市中的穩健投資選擇之一。

大家樂快餐及一粥麵在年度內之同店銷售較去年分別增加約9%及10%,然而由於勞工和租金成本壓力,及中央廚房折舊增加,因此稅前利潤率下跌1.2個百分點至15.8%。 大家樂(0341)採取的多品牌策針發展空間比較廣闊,近年大家樂副線品牌越開越多,中長線亦可能會引入到內地市場。

大家樂 341 溢利增長

大家樂(0341)仍以香港市場為主,集團仍在內地調較營運模式來適應市場,目前佔集團整體營業額約19%。 現時,香港業務佔總收入79%,中國內地的營業額佔收入的19%;香港經營溢利佔88%,內地經營溢利則由9%上升至12%。 集團內地業務的總收入較上一個財政年度增加約10%,同店銷售較去年增長約4%。

中國方面,36.8萬方呎的廣州的中央廚房可以為300間分店的供應食品,現時國內有分店106家,因此廠房運用率的上升可繼續改善內地的經營利潤率,筆者樂觀的認為當內地分店在繼續增加後,規模效應出現,內地業務會進入收成期。 公司計劃今年增加50間分店(20間香港,30間內地),增加分店數目8%,開店速度比去年加快。

風險方面,除了食品安全影響消費者的信心,香港再上調最低工資多於預期也可削弱公司的盈利。

大家樂 341 藍兵手記 大家樂 341 藍兵手記


市盈率,息率

大家樂(0341)每股基本盈利按年升7.4%至1.01元,全年派息0.68元。 現價26.80元計算,市盈率26.5倍,息率2.5厘。

初步估計,大家樂(0341)2014-15年度每股盈利上升9%至10%至1.10元,全年派息0.74元。 現價26.30元計算,預期市盈率23.9倍,預期息率2.8厘。

大家樂 341  股息



股價走勢

1年圖:

大家樂 341 1年圖


3年圖:

大家樂 341  3年圖




近年業績摘要

營業額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07-08年 營業額 -- 42.84億元
2008-09年 營業額 23.42億元46.74億元
2009-10年 營業額 23.86億元48.83億元
2010-11年 營業額 26.33億元53.33億元
2011-12年 營業額 29.01億元59.56億元
2012-13年 營業額 31.36億元63.94億元
2013-14年 營業額 34.09億元69.90億元

盈利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07-08年 盈利 -- 4.20億元
2008-09年 盈利 2.00億元4.42億元
2009-10年 盈利 2.21億元5.13億元
2010-11年 盈利 2.24億元5.14億元
2011-12年 盈利 1.91億元4.74億元
2012-13年 盈利 2.21億元5.45億元
2013-14年 盈利 2.43億元5.82億元

每股盈利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07-08年--$0.7636
2008-09年$0.3626$0.7977
2009-10年$0.3983$0.9216
2010-11年$0.3994$0.9158
2011-12年$0.3382$0.8378
2012-13年$0.3871$0.9526
2013-14年$0.4243$1.0100


參考:

1. 大家樂 341 業績

http://www.cafedecoral.com/tch/investor_relations/investor/images/FS_31July14_chi_l1.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717/LTN201407171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624/LTN2014062412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25/LTN2013062519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1126/LTN201211260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25/LTN2013062519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626/LTN201206261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1129/LTN2011112917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629/LTN2011062914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1129/LTN2010112912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629/LTN201006291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25/LTN2009112507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8/LTN20090708139_C.pdf

2. 大家樂引入日天婦羅店 料年內開張 分析:未足以炒作股價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07/news/ec_ech1.htm

3. 大家樂純利創新高 今年擬開50店 將引入日韓新品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625/18775265

4. 從大家樂壽司談起
http://forum.hkej.com/node/115982

5. 從大家樂壽司談到低價策略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4090&cat_id=7&title_id=706668

6. 大家樂盈利增長穩定
http://www.bocmacau.com/fimarkets/fm2/fm22/201407/t20140704_3581993.html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86

我們是大家庭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10-09  NM
 
 

 

我沒有看TVB的習慣,但TVB主宰大眾流行文化,日常接觸到TVB事物,避也避不來。我不時看到TVB藝員一臉幸福地說:「TVB是一個大家庭。」我感到刺耳。一而再聽到這句話,我覺得很奇怪,進一步了解,發現原來培育大家庭文化是TVB既定策略,管理層有意識地訂立實質行動,刻意加深大家庭感覺。我在想,如果藝員擠出的幸福樣子是演技一部分,還好一點,但如果真心相信TVB是大家庭,這齣戲結局不一定幸福。

理論上,家庭製造歸屬感,如果員工對公司有強烈歸屬感,對公司表現一定有幫助,因此企管人在公司內營造家庭氣氛,是容易理解。試想像,員工之間的關係,如家庭成員這般密切,互相扶持,充滿默契,做起事必定得心應手。問題是,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歸屬感嗎?成員之間關係融洽嗎?如果TVB劇集的劇情反映社會實況,答案是否定的,家庭成員之間勾心鬥角,輕則涉及錢財和感情,重則傷害他人身體,不要說融洽,連和平也談不上。TVB自己的劇集也不相信融洽大家庭形象,卻要加諸在員工身上,這道理值得細想。或者,企管人就是希望把在家庭出現的種種是與非、得與失,投射到公司環境中。換句話說,在家庭做得出色的事情,企管人希望在公司複製;在家庭做得不濟的事情,希望在公司可做得好。現實生活中,企管人可能自知不是一個好父親,希望在公司挽回自我形象,視下屬為子女,在另一個地方做個好父親。企管人把家庭和公司混為一談,是常見行為,也是製造麻煩的根源。

混淆家庭和公司的最大問題,是家庭和公司性質不一樣。公司有一個明確任務,為股東賺取回報,簡單一點,是賺錢。賺錢當然不是不擇手段,但目標清晰,公司成員走在一起,就是各自擔任某種角色,一同走向目標。家庭沒有類似賺錢的明確目標,家庭成員願望,通常是活得快樂和有意義之類的精神追求,所謂目標較虛無。公司性質其實較似球隊,隊員各自發揮,球隊目標是爭取勝利。因此,球隊也容易混淆自己身份,經常以大家庭自處。球員日夜操練,跟隨球隊南征北討,見隊友時間多過屋企人,自然產生兄弟般感情。這些感情在球場上也能見到,喜與憂,隊友一同感受。然而,領隊不是帶領只求快樂成長的家庭,而是求贏波的球隊,領隊須不時作出抉擇,有些球員不能出賽,或者非自願離隊,這時候球員發現原來球隊不是大家庭,球隊也是一盤須計算的生意。

家庭和公司最大分別,是家庭成員無得揀,而公司成員不停在被篩選。公司內出現矛盾,導致士氣低落,很多時就是這篩選過程出現問題,有人認為不透明或不公平。員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已儘量符合公司要求,卻得不到應有對待。家人之間的情是無條件,子女犯什麼錯,父母最後也會傾力保護,沒有放棄這回事。家人看家人,用的一把尺,跟平日待人接物的尺是不同的。這把尺較[鬆,容忍度特高,甚至是過高,但家人明知縱容,也會說服自己。家人犯的錯誤,很多時置問題根源於不理,一直容忍,心態是犯錯者始終是家人。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界線,但家人一次又一次越界,也一次又一次受到容忍。懷着大家庭價值觀打工,發現條數計法不同,容易換來失望。家庭是很適宜讓人成長的地方,我們成長過程中就是不停犯錯,得到家人容忍,從犯錯中學習和進步。成長得不到家庭保護,一定變得痛苦。可是,家庭不是一個適宜爭取例如賺錢和贏波明確目標的地方,問父母想子女長大後怎樣,最常見答案是做一個好人和快樂人。這問題問CEO和領隊,做一個快樂的員工和球員,是不足夠的。公司要成為大家庭,須講得出,做得到,我認為很難,大家庭多數是呃人。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52

沙特王子:要減大家一起減 沙特不會讓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21

在沙特政壇極具影響力的王子Turki al-Faisal al-Saud周二表示,“除非伊朗、俄羅斯和美國願意一起減產,否則沙特不會考慮任何減產措施。沙特不會主動放棄市場份額。”

Turki王子此前是沙特情報部門的負責人,也是沙特高級王室成員之一。他是在帶領外交團出訪倫敦時做出上述表態的。Turki同時強調,“只有OPEC成員國嚴格按照產能規定,沙特才會考慮削減產能。”暗指一些成員國(伊朗)私下出售原油。

對於伊朗和沙特,Turki認為目前的原油價格的確對他們經濟有所不利,但是沙特本身擁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來應對低油價。

此前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曾在OPEC會議前警告稱油價下跌所帶來的財政收入暴跌將會導致俄羅斯經濟陷入危機。

OPEC代表在11月的會議上表示,OPEC決定保持石油生產目標在3000萬桶/日不變。該消息引發油價在兩天之內跌幅超過10%。

在OPEC內部並非一致認同維持產量,OPEC內部一直存在以伊朗和委內瑞拉為代表的“激進派”和以沙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為代表的“穩妥派”,其原因是各產油國對成本的計算差別懸殊。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曾公開表示,“將會繼續努力,直到油價回到它應有的價格”。伊朗石油部長Namdar Zanganeh也在強調,“油價快速下跌不能幫助OPEC解決失去市場份額的問題”。可惜的是,沙特就是OPEC中說一不二的武林盟主,伊朗一直被沙特視為頭號地緣政治對手,伊朗與委瑞內拉的呼籲被否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84

大家期待中的牛市是怎麼樣的?——重申「無牛市」的觀點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3627901

這周以來我一直在減倉,雖然現在仍有50%不到的倉位,但在一個就是滿倉都是錯誤的市場中,我這點倉位顯然是“大空頭”的代表了。連鐵桿粉絲都認為我太保守了,更別說大把的人看我笑話要我認錯的。其實錯不錯其實又有什麽關系呢?從7月底行情啟動算的話,我仍是跑贏滬深300的(滬深300上漲43%,上證41%,深證38%,中小板24%,創業板24%)。而從11月藍籌股行情開始算,滬深300上漲30%+,我因為這周過早的減倉而不是滿倉甚至放杠桿,導致收益只有20%(如果不減倉的話我的持倉應該能追上滬深300),雖然沒跑贏指數,但這個收益跑贏多數人還是無壓力的(比較了一下雪球組合,業績可以超過90%的人)。我覺得根本沒什麽好後悔。

撇開收益,我倒是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期待中的牛市到底是怎麽樣的呢?

很人多的觀點是:A股將會出現一輪長牛行情,指數上5000,甚至破8000都是可能的。我不想反駁,我盡力的給這個邏輯尋找理由。

1.在只有政治需要和資金推動而沒有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牛市可以有嗎?

先來比較一下之前兩次有基本面支撐外加政治需要+大放水的牛市。為什麽說09年和10年是有基本面支撐的?09年自然不必說,基本面的情況是企業經過08年大熊市,估值已經較低,同時在4萬億大投資的預期下,開始了一輪以投資拉動經濟的大牛市。而10年的“牛市”仍然依靠投資為主(地產帶動的基建、煤飛色舞的行情),同時加上出口的放量(2010年匯改完成後人民幣升值之路開始),10年7月-11月這一波牛市中上證漲了38%,深證漲了48%,和現在幅度差不多。

註意下面的圖,2010年11月份的行情中滬深300幾乎回到了09年的高點,但市盈率卻出現大背離,在股價大漲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低位,這說明2010年企業的盈利狀況相比09年已經大幅好轉,這也足以說明支撐2010年行情的主要因素就是企業基本面的改善。


當然對於中小企業也是一樣的,只是中小企業的盈利改善相對於指數的上漲沒那麽明顯,所以市盈率2010年相比09年並沒有下降多少。另外,很多成長股投資者都高喊市盈率高時應該買入,市盈率最低時應該賣給價值投資者,這顯然是偏見。看圖便可知,除了在09-10年少部分時間里中小企業勉強符合這個規律外,其他多數時候股票的上漲只是依靠估值的提升,而並非業績的驅動(這一點和國外成熟市場完全不同,這條規律在中國暫時是無效的)。



對比一下09或10年的經濟基本面情況,現在基本面好轉的邏輯在哪里呢?現實總是殘酷的:人口紅利消失的同時新經濟轉型尚未成型,舊經濟卻在大幅衰退。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全面崩潰,民企生存/融資困難,國企/地方政府負債累累。特別是投資和消費暫時無藥可救,改革又遠水救不了近火(國企/國資和土改是最重要的兩張牌,如果能成,我黨還能續命十年。但事實上,國資改革第一輪基本宣告失敗,阻力太大了),所以李博士扛不住降息了,馬歇爾計劃、一路一帶、高鐵輸出等提出來了,意味著人民幣貶值窗口已經打開,下一步就是靠出口拉gdp了,現在只能依賴出口,所以人民幣不得不貶值(降息)。

看看日韓 、臺灣等過去的發展中國家走過的路,他們的經濟都經歷了從高增速切換到低增速,最終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但在轉型期,他們GDP的增速是多少?別說低於5%,甚至1%都是正常的。

再看估值,剔除少部分低估的大藍籌(動態的看不一定低估)後,我們A股平均市盈率大概在40-45倍附近(以深證綜指的PE推測)。而美股在牛了N年後的估值是:納斯達克綜合的平均市盈率為27倍,標普500為20倍。就這市盈率外資投行還頻頻喊出市盈率接近歷史頂峰,牛市到頭了這樣的話。果然只有在萬惡的美帝資本主義市場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呵呵傻逼]



2.退一步說,即便是在資金大幅(4萬億)入場、國家救市政治訴求、創業板IPO開閘、企業盈利大幅改善的情況下,09年和10年的兩撥行情也都是短命鬼行情。為什麽大家就認為這次會不一樣了?

看來大家都有一個“中國夢”:我們的經濟不著陸,在7%的高速增長中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基本面也會在明年瞬間好轉,主要的措施可能有:新一輪的10萬億投資,繼續加大房地產炒作(考慮邊際效應遞減,10萬億可能都不夠);然後加入GTO貿易組織(The Galaxy Trade Organization),重振出口;最後通過拉升股市來養肥領導的小蜜,消費自然提升。老天都被感動的哭了[呵呵傻逼]

3.再退一步,就當我上面對基本面和估值的分析都是屁話,就假設中國夢真的實現了,牛市真的來了(經濟在明年或後年突然爆發,或“我黨萬歲”打破各種常識,人造牛市成功),但那又怎麽樣呢?

今年股市是牛逼了,但明年呢,後年呢?大多數的人也應該都明白,這輪巨量杠桿造就的牛市一旦結束必定是哀鴻遍野。但只要今天賺錢了,誰會TMD在乎明天怎麽樣呢,後天會不會死。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一萬年太久,我們只爭朝夕”。反正90%的人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接盤的人,總會有傻子來接盤的。

再看看萬惡的資本主義美帝的股市,什麽長期回報、基本面、估值等這些就不說了,就說09年開始至今的牛市,出現過我們這樣的藍籌股放量暴漲逼空的行情嗎?或者說他們需要這種人造逼空的短命行情嗎? 真正的牛市,怎麽看都是氣定神閑、波瀾不驚的。


所以,我真的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期待的牛市到底是怎麽樣的牛市?是一個政策主導的暴漲暴跌的短命牛市呢?還是一個在健康的市場/國家體制下,企業估值合理、治理優秀、基本面向好的長期積極向上的牛市呢?

反正不管你們是怎麽樣想的,我再次申明:未來幾年不僅沒有牛市,更會出現一輪個股大熊市。當然這一輪上漲的邏輯是可以理解的,國家需要中小創業板和次新股的牛市來推行註冊制,國家需要大藍籌國企的上漲來開始國有股減持(股權激勵)之路。

只是,不管市場上漲的邏輯是多麽牛逼,我始終選擇做一個傻逼,嚴格遵循自己的投資體系,該減倉時減倉,該加倉時加倉。當然現在有很多人滿倉甚至杠桿(比如券商股)創造了極高的短期收益,同時也在嘲笑著我這個“踏空”的人。我真的無所謂,你們超過就超過吧,畢竟對我來說,我不求朝夕美好,只求天長地久,我相信且希望自己久而久之的做一個傻子並活下去,這我來說已經足夠滿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016

美聯儲高官與經濟學家:美國加息 大家要小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34

隨著美聯儲加息節點越來越接近,聯儲內部高官和經濟學家對於加息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憂心忡忡。波士頓聯儲主席Rosengren警告認為,在利率常態化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複雜的特殊情況”。

Rosengren周末出席美國經濟協會小型會議時表示:

如果我們處理得當,那麽經濟複蘇將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是在利率正常化的過程當中,一些不常見的情況可能會讓事情更加複雜。

長期利率相當長一段時間接近零利率水平意味著市場和投資者可能需要一些過渡期才能適應利率的回升。

前瞻指引中,用“耐心”替代“相當長一段時間”符合目前的經濟情況——薪資增速緩慢和通脹難以走高。

美聯儲於2008年末開始執行接近於零的利率政策,以對抗金融危機。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漸複蘇,美聯儲正在考慮多年來的首次加息。

幾乎所有的美聯儲官員在最近一次的FOMC都認為2015年將是首次加息的時間節點,但是具體月份並不明朗。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的同時通脹依然處於低位使得美聯儲內部分歧較大。

前美聯儲理事、現哈佛大學經濟學家Jeremy Stein則稱:

相較於加息這個事件本身,我認為(美聯儲)如何向市場傳遞並溝通加息的步伐和具體時間可能更為關鍵。早在2013年中期的時候美聯儲結束QE的討論曾引發市場劇烈波動,但是今年10月QE真正結束的時候,市場並沒有很大的反應。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Mark Gertler認為:

在等待了6-7年之後,利率正常化終於成為話題。這並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際改變的到來。加息可能會引發市場出現一定的波動,但是和降息那一段時間相比,這些波動並不會很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28

不知道大家對處於比較低估值的資源類股票是否有興趣? 何純在南國

來源: http://xueqiu.com/2657407918/35189715

不知道大家對處於比較低估值的資源類股票是否有興趣?
比如說:
澳洲的
Mount Gibson Iron Ltd代碼 MGX:ASX鐵礦石公司。
說起來這個公司也是一個與中國息息相關的公司,不僅市場在中國,股東也大部分來自中國。第一大股東是在香港上市的$聯合地產(香港)(00056)$    ,MGX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也就是聯合地產的行政總裁,第二大股東是首鋼,也占有董事會席位。
股價從2012年的2.5跌到現在的0.245,跌去90%。
現在公司資產負債率只有20%,銀行貸款少到可以忽略不計,怎麽也不至於破產。
公司連續5年都沒有資本動作,沒有配股集資等從市場拿錢,非常幹凈。審計的事務所是安永,且兩個大股東有一定制衡作用,財務造假可能性很低。
董事會主席有一番話我很欣賞:

“Our discipline has also protected shareholder value by avoiding unnecessary share dilution, with Mount Gibson’s total issued share capital increasing by only 1% since 2009. This also sets us apart from the majority of our competitors, who have multiplied their number of shares outstanding, and shareholders should take comfort in our proven ability to effectively manage capital effectively.”
與大多數澳洲礦山類公司不同的是,該公司主要依靠自有資源發展,而不是大額圈錢配股發展並攤薄已有的股東權益。


最近5年現金流非常強勁,經營現金流遠遠超過投資支出,每年都堅持分紅,最近1期派息4分錢,相當於股價的15%左右。
現在的市凈率只有0.2,公司每股凈現金資產是股價的2倍,這還不包括公司擁有的現金牛礦山,存貨和應收款等等。
股價低於凈現金的公司很多,但是相當於凈現金50%的公司就很少見了。
看市盈率的話,也只有3倍多,最新的一個季度產量上升部分彌補了鐵礦石價格下跌的風險。
我估計2015年利潤可能大幅度下跌,但是考慮到公司的凈資產和負債狀況,即使不賺錢這個價格怎麽也是值得的。
就是不知鐵礦石價格什麽時候回穩,也許3-5年吧。
長期持有的話,大概率盈利。
目前的情形讓我聯想到2009年港股小盤股遍地是黃金的情形。如果不是鐵礦石暴跌,根本沒有這種撿便宜的機會。現在股價往下的空間非常有限,而上升的空間就非常大。
本人今天早上開始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77

大家對玉米怎麼看?違背市場規律的畸形農產品收儲政策難以為繼。 何純在南國

來源: http://xueqiu.com/2657407918/36065445

大家對玉米怎麽看?違背市場規律的畸形農產品收儲政策難以為繼。
$中國澱粉(03838)$ 這些年表現不佳與此也有莫大關系。
做多美國玉米期貨,同時做空國內玉米期貨,做一個相對長期的投資,長期看,應當有正回報。
美國玉米從2013年的平均700多跌到現在的370,差不多跌去一半;而國內由於政策保護,一直維持在高位。
白糖也是個畸形的例子。
國內棉花和大豆價格放開之後的暴跌仍然歷歷在目。


以上是國內玉米與國際市場玉米行情2008年以來的對比圖,國際市場早已處於低位,而國內市場還是不正常的維持高位。



中國高價收購玉米全年一半產量都壓在了庫里 要幹啥?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陳巖鵬
“老百姓都在把玉米源源不斷地拉到糧庫,臨儲的價格要比市場價高一大截,不賣給糧庫賣給誰?”1月29日,黑龍江省肇東市農民程立波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這並非個案,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計,2014/2015年度國儲玉米庫存可能增加6000萬噸以上,總庫存達到1.2億噸,相當於全國近8個月的消費量。庫存“堰塞湖”割裂了市場各方的聯系,整個產業鏈陷入畸形。
由於原料玉米價格長期維持高位,而澱粉、酒精、飼料等下遊市場產品價格卻長期在低位徘徊,在上下遊的夾擊之下,玉米深加工企業經營深陷困境。而此前被禁止進口的MIR162玉米獲得了農業部的批準,廉價進口玉米對國內高價玉米的沖擊在所難免。
億噸玉米壓庫
1月中旬以來,東北臨儲玉米收購進度繼續加快,且反超去年同期。最新統計顯示,截至1月20日,東北臨儲玉米收購量達到3319萬噸,已反超去年同期3277萬噸的水平。
東方艾格農業資深分析師馬文峰指出,2013/2014年度國家臨儲收購玉米7000余萬噸,目前又增加了3300余萬噸,臨儲收購玉米已經超過1億噸,“相當於全年一半的產量都壓在了庫里。”
托市收購玉米導致國家政策性糧油庫存大幅增加,按照常理,國家收購3500萬噸以上玉米就已經打破了市場供需平衡點,而目前收儲量數倍於此。
“今年國儲玉米庫存增幅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中國澱粉行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玉米臨儲政策至今已連續執行了7個年頭。據馬文峰介紹,國家的托市收購,將玉米價格逐年擡高,東北地區的玉米收購價格已由本世紀初的900元/噸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噸,上漲了近1.6倍。
“玉米市場主體價格預期被嚴重扭曲,貿易經營企業空間縮小,造成產區和銷區、東北產區和華北華中產區、原糧和產成品價格呈現倒掛。”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部研究員李喜貴稱。
托市收購的負面影響,實質體現在企業、農民不存糧,而政府糧油庫存則創歷史新高。
企業大面積虧損
中國玉米網信息中心總經理王寶全在調研中發現,由於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同時下遊需求不足,玉米嚴重供過於求,現在部分玉米加工企業虧損比較嚴重,開工率不足60%,淡季的時候會降到40%左右。
據有關部門初步估算,今年1月份國內多數飼料企業遭遇“寒冬”,預計月銷量環比下降5%-10%,部分企業環比降幅可能更大。
馬文峰註意到,雖然近期山東深加工企業因節前備貨需求加大了玉米收購量,一度拉動當地玉米價格連續兩日反彈,但在當前全國深加工企業幾乎全線深陷虧損、開工率有限的情況下,收購潛力並不大。
東方艾格農業日前發布的報告亦顯示,酒精、澱粉等深加工利潤明顯下滑。馬文峰坦言,如果政策不調整,玉米深加工企業就活不下去。
“現在玉米原料價格還維持在2300元/噸的高位,但酒精的價格卻比往年下降了不少,尤其是這兩個月出現了大幅下滑,現在根本看不到盈利的可能。”東北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實際上,國內的玉米加工企業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據了解,國內玉米價格比國際高600元/噸。
多家企業界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像酒精、澱粉等玉米加工成品,國內、國際都在一個開放的市場化平臺上競爭,但內外價格倒掛,並且價差在逐年擴大,制約了加工企業的發展,無法同國外巨頭競爭。
進口沖擊將加大
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我國進口玉米259.77萬噸,同比下降20.42%;我國進口玉米平均成本為278.36美元/噸,完稅後為2050元/噸,同比下降63元/噸。
“進口減少,主要是因為去年我國海關退運了大批未經我國批準的轉基因品系MIR162玉米,同時還大量退運了未經我國批準的轉基因品系MIR162玉米酒糟粕。”馬文峰說。
王寶全也向記者證實,去年國家發放了720萬噸的玉米進口配額,但實際進口的玉米一共才263萬噸。
近年來,進口美國玉米和玉米酒糟粕的主要銷售地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當地很多大型飼料企業出於節省采購成本的考慮,每年均大量采購進口美國玉米和玉米酒糟粕。自去年我國政府加強對進口玉米市場的管理以後,未經我國批準的轉基因品系MIR162玉米和玉米酒糟粕被大量退運,很多飼料企業轉而采購國產玉米做原料。
但國內玉米高昂的價格,令加工企業難以接受。他們更希望國家放開玉米進口,以保證低廉的原料源源不斷地供應。

據馬文峰透露,部分機構及國家統計局下調國內玉米產量,迫使中國政府放開國際市場中部分轉基因玉米的進口。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玉米產量為2.1567億噸,比去年的2.18億噸減少1%。而與此同時,此前被禁止進口的MIR162玉米獲得了中國農業部的批準。
這意味著2015年進口玉米將大量湧入,同時進口玉米酒糟粕很快也會大量湧入,市場供求格局也會發生較大改變。
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共進口玉米酒糟粕238.22萬噸,2013年進口量在400萬噸左右。馬文峰預計,在2015年進口無阻礙的情況下,玉米進口量將會超過500萬噸。或許,廉價進口玉米的沖擊,僅僅是個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04

關於佳兆業的債券有幾點跟大家交流下: 禿鷲投資

http://xueqiu.com/7607677791/36776507
關於佳兆業的債券有幾點跟大家交流下:
1、仔細看看佳兆業和融創的公告,從融創宣佈收購到現在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利空出來,但是債券市場的反應比較激烈,從最初的接近80元價格到現在只有50多元左右的價格。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說有一些利好的,比如在深圳和國內債權人開會進展順利的消息。
2、市場擔心削債回購,但其實以現在的佳兆業根本沒有那麼多錢收回200多億的債券,即使五折回收都沒那麼多錢,也不可能籌到那麼多錢,如果融創的事沒敲定,佳兆業的再融資能力等於0,所以像可轉債那樣削債回購概率是比較低的。
3、此外債務本金的消減是不大可能得到債權人的同意,但是現在幾百億的債務都向佳兆業提出償還的要求,這個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融創接手了也沒法弄,所以可能的方案是貸款和債券的本金和利息償付的延期,這或許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而佳兆業在海外的債券本身到目前為止並未違約。
4、從昨天在深圳與國內債權人會談的公告來看,最可能達成的共識也就是關於國內銀行貸款本息的延期支付,最起碼不要300多億的負債都要立即償還,把那些凍結的資產,保全的資產都釋放出來。
5、但其實這些都不是關鍵,債務重組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只是需要些時間,只要不提出太苛刻的條件(比如消減本金)一般來說債權人都會同意的。那麼問題在哪兒?我們可以看看收購協議的先決條件的後兩條(d)佳兆業集團的所有業務運營非正常經營狀態通過令要約方滿意的方式解決;(e) 融創的股東已在股東大會上批准關於股份購買及要約的相關決議案及與股份購買及要約相關的其他決議案。除上文條件(e)外,要約方可就股份買賣協議豁免任何先䁑條件。所以關鍵在於7月31日融創的股東大會要通過,同意才行;而融創是否同意其實主要取決於通過這段時間對佳兆業的瞭解和調查看看是否依然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生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政府那邊鎖的盤能不能解鎖。如果融創覺得不錯了其它條件都可以豁免,其實所謂的股東會也只是走走形式。
6、所以這筆交易成功與否並不取決債權人,所以在債務重組的時候債權人在一些關鍵性的條款上,如本金的足額償付等上面沒有必要做出讓步,但是延遲支付是可以接受的,不能一窩蜂的去要債,哪個地產公司這樣要都活不了。融創在簽訂協議時是很想做成這筆交易的,削債當然能削最好,但也不會因為債權人不讓削債就放棄收購。也就是債權人同不同意削債,融創該收購還是要收夠、該不收也不會收,所以債權人的最優選擇就是不同意在本金足額償付這些關鍵性條款上進行修改。
7、但是融創折騰了這麼長時間如果最後依然放棄了,那麼可能確實這塊資產是很難以盤活,或者也有可能因為政府不讓步依然不解鎖。此時債權人就要做好破產的心理準備了。
8、以佳兆業目前的資產質量,如果房地產不崩盤,債權人最少拿回6成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可能需要的時間會長一些,如果萬一融創退出收購了債券的價格必然會大跌(必會大幅低於50元的價格),那時有勇氣的投資者也可以抄個底,出現第二次的買入機會。但是對於$融創中國(01918)$  來說,成則可喜,敗亦無所失。
9、結論是買$融創中國(01918)$  股票,50元以下買$佳兆業集團(01638)$  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3

吳敬璉:現在的情況不太正常,我只能提醒大家謹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41

吳敬璉:現在的情況不太正常,我只能提醒大家謹慎
作者:吳敬璉

導讀:在實體經濟疲弱時,不能用貨幣政策,而要用財政政策,因為發多少貨幣都不會到實體經濟中去。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用的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財政政策,比如大量註資通用,快速重組,改善經營狀況,最後退出時還盈利了。救市的同時還去了杠桿,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不要單單用信貸一個工具。

本文為,2015年4月16日,經濟學家吳敬璉與金融客的對話,內容涉及當下的多個熱點經濟問題。

問:您如何看待現在實體經濟疲弱、股市猛漲的狀況?

吳敬璉:在農村,農忙的時候大家沒空都埋頭幹活,農閑的時候大家有空就賭博。(小編當時就笑場了)加爾布雷斯有一本書講美國的股市(註:《1929年大崩盤》),他說美國人健忘,25年就忘了。現在看來,中國人更健忘。

現在的情況不太正常,如果繼續放錢,問題會更嚴重。但現在市場是一片狂熱,我說什麽估計也沒用。泡沫遲早是要破的,但什麽時候破沒有人知道,美國那次大危機之前就有7年的繁榮,很多人覺得這個時候如果袖手旁觀會錯過發財的良機。

所以,我只能提醒大家謹慎。

美國人現在還怕股市要出事兒,但美國現在的經濟情況確實好。咱們的經濟這麽差……聽說現在大量進入股市的都是沒有交易經驗、缺乏理性、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新投資者,如果用自己的錢還好,但如果是借錢還加杠桿,就很危險。

我曾推薦辜朝明的書(註:《大衰退》),他說,在實體經濟疲弱時,不能用貨幣政策,而要用財政政策,因為,發多少貨幣都不會到實體經濟中去。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要現金為王,一定要容易變現的,而不是投到實業里。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用的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財政政策,比如大量註資通用,快速重組,改善經營狀況,最後退出時還盈利了。救市的同時還去了杠桿,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不要單單用信貸一個工具。這個問題吳曉靈也說過好幾次。

問:上證50和中證500期指上市,會對股市發展產生什麽影響?

吳敬璉:這要看做股指期貨的人是否按照市場規律行事,如果按照市場規律來,漲了這麽多就會有很多人做空,那麽,股市的熱度就可以降下來。如果他們也是揣摩政府的意思,那就會也跟著做多。股指期貨如果也不理性的話,是會放大波幅的。期貨本來是讓大家發現價值,但衍生工具弄得不好反而會擴大市場風險。這也許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悲哀。

問:您怎麽看現在也很火的新三板?

吳敬璉:那地方更危險。新三板是OTC交易,這本來應該是證券市場的基礎,先有櫃臺交易,再有證券交易所的交易,但我們是倒過來了。這個應該是專業投資者的市場。

問:存款保險制度已經出臺,利率市場化如箭在弦,民營銀行、非銀金融的放開、註冊制的實施,關於這些金融方面的改革,魏傑教授最近有個觀點,說這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想象不到的影響,任何行政幹預都將逐漸喪失作用,您覺得是這樣嗎?

吳敬璉:這個方向就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些是可以做到的,但還有一些問題。市場起作用的同時,如果政府的行政命令也起作用,那會很混亂。

問:最近政策開始給房地產交易松綁,您怎麽看住房消費對中國經濟的刺激作用?

吳敬璉:很多人都以為住房是剛需,我說過很多次,首先要搞清楚什麽是需求,人們想要住房是欲望,並不等於需求。最近政策的目的還是要保增長。這就是變戲法,往里頭投錢,乘數效應,帶動其他的投資和消費,就轉起來了。但只要有一部分人感覺到了危險,就玩不轉了。

問:您如何看眼下的全民創業、萬眾創新?這是否有助於中國經濟的轉型?
  
吳敬璉:轉型是要靠創新,但不能用老辦法,讓政府拿著錢,劃一個圈說要支持哪些產業哪些企業,然後直接往里投。現在政府都很有錢,如果他們支持行業里的幾家企業,其他的小企業就很難了。政府支持的產業問題也很大,看看光伏行業就可以了。真正有活力有創新的,往往是政府忽略的行業。支持創業應該有更有效的辦法。中歐有一個幫助創業的項目,清華的X-lab聽說也扶持了幾個很有希望的企業。政府還是要想辦法完善市場,要有一套創新的體制。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文章轉自“金融客平臺”,略有調整,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0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