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基金概述
所謂做封閉式基金,是指基金的發起人在設立基金時限定了基金單位的發行總額,在籌足總額後,基金即宣告成立並進行封閉,並在一定時期內不再接受投資者新的投資(申購),但也不允許投資者撤資(贖回)。
基金單位的流通採取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辦法,投資者日後買賣基金單位,都必須通過券商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競價交易,由於投資者無法按基金淨值進行申購和贖回,因此交易價格會受到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並偏離其基金淨資產值。
1999年6月以前,我國的封閉式基金處於起步的階段,在新股申購方面具有優惠政策,當時的市場以炒作為主,封閉式基金單價較低,很容易被炒作而溢價,所以高溢價是那個時候封閉式基金的特徵。
1999年到2002年,隨著封閉式基金的不斷上市,市場炒作的現象有所緩解,另外封閉式基金在新股申購方面的特權被取消,所以不再受到追捧,交易價格也逐漸從溢價變成了折價交易,由於封閉式基金全部折價交易,到2002年9月,再沒有新的封閉式基金能夠在市場上順利發行。
2002年以後,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不斷上升,到2004年平均折價率突破30%,並於2005年下半年到達50%的高峰,並一直持續到2006年10月初。
2006年10月後,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從最高峰50%左右開始下降,並隨著到期日的不斷臨近,封閉式基金的整體折價率也不斷縮小。
封閉式基金折價原因探討
封閉式基金長期處於折價狀態,並不是中國A股市場所特有的現象,美國、中國台灣都出現過封閉式基金折價的現象,被稱為「封閉式基金折價之謎」。
就中國A股市場封閉式基金折價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基金公司主要在發行期對封閉式基金進行宣傳,當發行成功後,由於基金規模不再變化,基金公司也不需要再繼續營銷,尤其是2002年以後,基金公司不再發行封閉式基金,而是大力發行和宣傳開放式基金,這導致絕大多數基金投資者僅知道開放式基金,而不知道封閉式基金,參與的人少了,導致封閉式基金缺乏買家,因此產生了高折價。
由於同一家基金公司既存在封閉式基金,也存在開放式基金,由於開放式基金做好了能吸引更多資金申購,而封閉式基金的規模保持不變,從基金管理人的角度出發,會將更多的資源向開放式基金傾斜,例如將能力更強的基金經理分配給開放式基金。當同一個基金旗下封閉式基金在一段時間內跑輸開放式基金時,持有人會懷疑封閉式基金給開放式基金做托,高價接盤同門開放式基金的股票,這樣的懷疑理論,嚴重打擊了封閉式基金投資者的心態,因此產生了高折價。
但是實際上通過比較,封閉式基金淨值的增長並不遜色於開放式基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嚴重。一方面國內對基金行業的監管非常嚴格,基金管理人沒有必要以身試法;另一方面基金並不是業績越好規模就增長越快,投資者普遍有一個投資誤區,就是賺了錢見好就收,虧了錢不肯割肉,這導致開放式基金業績出眾的,反而贖回比申購的更多,所以基金管理人並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刻意提升開放式基金的業績。
另外由於封閉式基金封閉操作,資產管理更加容易,所以其平均業績相比於開放式基金混合型的業績,甚至更加優秀,部分優秀的封閉式基金,例如基金興華、基金泰和等,更是大幅跑贏大盤指數。
由於封閉式基金投資者只能通過二級市場交易來變現,當場內投資者想退出時,必須找到其他投資者接盤才行,由於瞭解封閉式基金的投資者很少,所以二級市場交易時必須通過一定的折價,才能吸引敏銳的低風險投資套利者參與,流動性折價也是封閉式基金折價的一個原因。
封閉式基金歷史業績
由於封閉式基金高折價現象(高峰到達50%),造成了封閉式基金的巨大投資價值。圖5-6是深圳封閉式基金(399305)從2005年低點到2013年底的K線圖,整個週期下來,399305相對於2005年低點,從640點上漲到4941點,漲672%;同期上證指數相對於2005年低點,從998點上漲到2101點,漲111%,封閉式基金遠遠跑贏上證指數。
圖5-6 深圳封閉式基金(399305)指數K線圖
2005年1月日至2013年12月27日
我們按年比較深圳封閉式基金指數與上證指數及滬深300指數的相對關係,如表5-5所示,下面將封閉式基金的走勢分為以下幾個週期。
表5-5 封閉基金指數與上證指數及滬深300指數的對比
年份 | 上證漲幅 | 滬深300漲幅 | 深圳基金指數漲幅 | 封基/上證相對漲幅 | 封基/滬深300相對漲幅 |
2005 | -8.33% | - | 0.11% | 9.21% | - |
2006 | 130.43% | 121.02% | 158.72% | 12.28% | 17.06% |
2007 | 96.66% | 161.55% | 149.16% | 26.70% | -4.74% |
2008 | -65.39% | -65.95% | -47.24% | 52.44% | 54.95% |
2009 | 79.98% | 96.71% | 79.74% | -0.13% | -8.63% |
2010 | -14.31% | -12.51% | 19.82% | 39.83% | 36.95% |
2011 | -21.68% | -25.01% | -24.43% | -3.51% | 0.77% |
2012 | 3.17% | 7.55% | 6.86% | 3.58% | -0.64% |
2013 | -7.40% | -8.70% | 8.18% | 16.83% | 18.49% |
總計 | 66.00% | 130.30% | 672.00% | 365.06% | 235.21% |
1、2005年-2007年大牛市
399305指數從640點漲到5404點,最大漲幅744%,而上證指數從998點上漲到6124點,最大漲幅513%,封閉式基金在牛市中跑贏了上證指數,也跑贏了滬深300指數。雖然2007年封閉式基金指數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但是由於2007封閉式基金做了大比例的分紅,如果將封閉式基金的分紅再投,則收益率更高,實際收益率要超過滬深300的漲幅。
2、2008年大熊市
封閉式基金跑贏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超過50%,這說明封閉式基金在熊市中的表現遠遠強於大盤。
3、2009年至2013年的震盪市
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在2009年大幅反彈後,後面4年逐年回落,但是封閉式基金依然保持強勢,2009年封閉式基金小幅跑輸滬深300指數,2011年和2012年基本跑平滬深300指數,但是2010年和2013年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最終依然戰勝了滬深300指數
從2005年初到2013年底,封閉式基金在穿越牛熊週期後,完勝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並且體現出了牛市不弱於大盤,熊市和平衡市大幅戰勝大盤的特性,所以是非常好的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在我的財務自由之路上,最初的資金積累就是依靠2005年至2007年的封閉式基金大牛市實現的。
封閉式基金的估值
封閉式基金的估值主要依據淨值、折價、到期時間等因素,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指標。
淨值預測
封閉式基金的淨值的公佈方式,與開放式基金是不同的。開放式基金每天晚上都會公佈淨值,而封閉式基金只有每週末才會公佈淨值。
投資封閉式基金,必需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其淨值進行預測。通常封閉式基金在季報中會公佈其10大重倉股和行業投資組合,封閉式基金的半年報和年報,會公佈其所有股份的持倉,所以可以依據這些公開的信息,通過計算機程序來對封閉式基金的淨值進行實時的預測。
當然,不是每個投資者都有能力寫計算機程序來預測封閉式基金的淨值,不過部分網站提供封閉式基金淨值預測的實時數據,投資者可以參考。
由於基金經理會對倉位進行調整,基金季報的投資組合一定不同於基金當前的投資組合,所以封閉式基金的淨值預測,一定會與實際淨值有偏差,甚至偏差較大。
還有一種方法對於封閉式基金的淨值做預估,叫做影子基金預測法。由於大多數基金公司,相同風格的基金,在投資組合的選擇上通常會同進同退,所以可以找到同一家基金公司內與目標封閉式基金投資風格一致的開放式基金,我們稱這個開放式基金為封閉式基金的影子基金,通過影子基金每日淨值的變化情況,來估算封閉式基金的淨值變化情況。
投資者對封閉式基金的淨值預測的越準確,則越能夠找到短期內相對價值低估的封閉式基金。
折價率
折價率=1-基金價格/基金預測淨值,是衡量封閉式基金價格低估程度的指標。折價率越高,說明該基金打折銷售的幅度越大。但通常來講,封閉式基金做為一個板塊,其折價率保持同向波動,要麼同時擴大,要麼同時縮小。
剩餘年限
剩餘年限=封閉式基金約定到期日-當期日期,是衡量封閉式基金折價何時歸零的指標。由於封閉式基金的封閉期結束後,通常轉換為開放式基金,那麼隨著封閉式基金到期時間的臨近,其折價率就會不斷縮小,當封閉式基金到期封轉開後,基金持有人可以選擇按淨值贖回,相當於折價率歸零。
年化折價率
年化折價率=折價率/剩餘年限,是衡量封閉式基金折價回歸速度的指標。例如同樣是20%的折價率,如果剩餘年限是2年,意味著平均每年有10%折價的縮小,但如果剩餘年限是4年,則意味著平均每年只有5%折價的縮小。
5、分紅率
分紅率=基金可分配紅利/基金價格。封閉式基金合同會約定,基金淨值大於1的部分,如果利潤已經兌現,必須將其中90%或以上部分通過紅利分配給基金持有人。
封閉式基金的分紅能夠提高其折價率,為投資者帶來額外的收益。我們假設一支封閉式基金的淨值是2元,價格是1.5元,那麼該基金的折價率是1-1.5/2=25%。如果該封閉式基金分紅1元,淨值和價格分別進行除權,淨值變成1,價格變成0.5(投資者拿回1元分紅),則折價率變成1-0.5/1=50%,折價率大幅提高了。
分紅提升封閉式基金的價值,是因為分紅部分相當於直接將淨值返回給持有人(沒有折價),那麼必然導致剩餘的淨值折價率提升,所以有分紅預期的封閉式基金,相比沒有分紅預期的封閉式基金,折價率也會低一些。
封閉式基金的估投資策略
封閉式基金投資有三種策略
以封閉式基金業績為核心的長期投資策略
通常而言,封閉式基金作為一個整體,低估程度不會相差太大,那麼長期看淨值的增長,會對封閉式基金的價格產生決定性影響。從2000年到2013年,業績優異的封閉式基金,淨值增長甚至是業績較差封閉式基金的3倍。
那麼如何尋找牛基呢?通常考慮下面幾個因素,第一是基金公司的品牌,大牌基金公司投研能力更強,如果一個基金公司的投資業績整體優異,那麼其旗下的封閉式基金也是可以信賴的;第二是基金公司持有該封閉式基金的份額比例,因為基金公司持有自家基金的比例越高,說明越重視這支封閉式基金;最後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可以查看該基金經理的歷史成績,通常而言,歷史成績優異的基金經理更加可信賴。
對於封閉式基金的長期投資者而言,短期的折價率反而不是特別重要,只要不是相差太過懸殊,就不需要改變自己投資的基金。
以封轉開為核心的套利策略
當封閉式基金臨近到期日時,基金管理人會組織基金持有人召開大會,審議並通過封閉式基金轉開放式基金的相關議項。
通常而言,封閉式基金到期前會有兩次停牌,第一次是在持有人大會召開前停牌,在封轉開議項通過後復牌;第二次是按照封轉開擴募合同規定停牌,然後進行封轉開的資金擴募,當擴募結束後,基金會封閉運行一段時間,作為新資金的建倉期,然後新的開放式基金開放申購和贖回,老封閉式基金持有者可以按淨值贖回基金份額,完成封轉開的折價套利。
通常而言,第一次停牌的週期大約是1個月至2個月,基金的折價率不會有顯著的下降;第二次停牌的週期大約是2個月到4個月,由於停牌時間較長,通常停牌以前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還剩餘2%-4%。
由於封轉開停牌時間較長,中間又涉及擴募,所以淨值的變化很難預測,並不能保證每次封轉開套利都是賺錢的。當封轉開期間,基金的淨值下跌超過停牌前折價時,投資者可能虧錢,但如果基金淨值是上漲的,投資者可以獲得超過折價的收益率。
考慮到股票長期趨勢是上漲的,所以總體來講,封轉開期間淨值一定是漲多跌少,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封轉開的套利收益會大於停牌前的折價。
以基金淨值預測和年化收益率為核心的短期投資策略
由於封閉式基金短期的價格,受到短期淨值及年化收益率影響較大,短期內淨值上升較快,年化折價率較高的封閉式基金,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這種投資策略也被稱為換基策略,通過不斷在各種封閉式基金之間切換,來獲取超額的收益率。這種類型的投資通常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能力,第一是準確的淨值預測能力;第二是要實時盯盤,捕捉價格的變化;第三是資金量不能太大,否則封閉式基金流動性有限,衝擊成本會造成換基收益的下降。
由於換基收益從本質上講是封閉式基金持有人之間的博弈,存在換基超額收益的投資者,必然存在換基超額虧損的投資者,如果您的技術不佳,則不要嘗試頻繁的換基操作,記住一句話,「打牌的時候,如果您不知道誰是買單的傻瓜,那麼您就是!「
本書《低風險投資之路》預計於2014年4月出版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原作者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註釋
轂(gǔ)
共:即「拱」,拱衛、集中之意。
埏:(shān)攪拌,揉合。
埴:(zhí)泥土。
利:便利。
用:作用。
翻譯
車輪上三十根輻條集中到車轂中,正是因為中間是空的,才有了車的用處。攪拌泥土做成器皿,正是因為器皿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房子中間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帶來了便利,「無」帶來了作用。
理解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讀完這句話不禁讓我感嘆老子的睿智。人們往往注重有形的物質,但老子卻看到了無形的東西。我想這句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啟示。在社會的發展上就是要提醒人們不能只關注物質生活的增長,更要關注精神文化的豐富。在戰爭中就是不能只考慮作戰雙方的人數、裝備,還要關注士氣、民心的向背,就像《狼圖騰》裡的畢力格老人說的:打仗從來不論人數多少,關鍵看你是羊還是狼。在談婚論嫁上就是女人不要只在意對方是不是有沒有車和房,男人更不能只在意對方長得漂不漂亮,真正決定天長地久的是無形的性格、價值觀等。這句話用在人們的修身養性上,它的啟示意義在於教導人們要時常保持一顆空靈的心。人生就像一段旅途,如果背負的太多,就要時常清理一下。如果內心被慾望、瑣事、憂慮裝滿,怎能裝得下更多的快樂和陽光?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註釋
孔:大。
容:內容。
窈:深遠。
冥:暗昧。
閱:認識。
甫:同「父」,開始。
翻譯
大「德」的內容,是完全依從於道的。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它是那樣的恍惚,其中又有著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惚,其中又有著物體;它是那樣的深遠和暗昧,其中卻蘊含著精要的準則,這種精要的準則極為真實,其中又有著可以驗證之物。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會廢棄,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我怎麼知道萬物開始時候的狀態呢?就是憑藉這個。
理解
德是道的表現,因此德的內容是由道決定的。道本身沒有具體的形態,讓人覺得恍恍惚惚(第十四章有對道恍惚難以捉摸的特點更加詳細的描述),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無時無處不在起作用。道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踐的方式去認識它的作用,從中把握道運行的準則。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之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涖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釋
美:自以為了不起的意思。
涖:參加,到場。
翻譯
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接近它。君子平時的居處以左為貴,但是用兵作戰的時候則以右邊為貴。兵器這種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用的啊,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時候運用它,淡然處之,即使作戰戰勝了,也不把它當做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那種因為作戰得勝而洋洋得意的人,是以殺人為樂啊。以殺人為樂事的人,在天下做事是不會成功的。吉慶的事,以左邊為尊貴,凶喪的事以右邊為尊貴。偏將軍居於左邊,而上將軍居於右邊,這也就是說,人們是將作戰當作喪禮來對待的。戰爭中殺人眾多,應當以悲痛的心情去參加,戰爭勝利了,也要以喪禮的方式來對待。
理解
歷史上那些窮兵黷武的好戰分子莫不是以自我的毀滅而結束,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都是如此。拿破崙因為他的顯赫戰績被視作法國的英雄,但在那一代法國人的心裡,拿破崙其實是他們心中的痛,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親人死於戰爭。沒經歷過戰爭的人往往容易被歷史人物顯赫的戰功所吸引,但卻忽視了戰爭的殘酷和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傷害。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註釋
夷:平坦。
纇:(lèi)崎嶇不平。
建:剛健。
偷:怠惰。
質:充實。
渝:虛無。
辱:黑垢。
貸:施捨,給予。
翻譯
有悟性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就積極的按照道去實踐。悟性一般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半信半疑。見識淺薄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以為荒誕不經,會哈哈大笑,如果他們不笑,那也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所以通常有這樣的說法: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充實的德好像是虛無。最潔白的東西反而看似黑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偉大的成就總是最後才完成,最美妙的聲音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具體的形體。大道幽隱沒有具體的名稱。只有「道」,才能施恩於萬物,才能無所不成。
理解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的原因是有自我的意識。每個人自出生起本能的就要從外界獲得各種物質資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不斷的得到加強。與人的自私性相反的是,《道德經》強調的是無私性,無我性。(根據我瞭解的不多的佛教知識,佛教好像強調的也是無私、無我)但很奇怪的是,你越是無私,反而能成就自己。這也就是吃虧是福的道理。
大道與人們的常識、本性往往是相反的,所以令人難以理解。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最吸引他們的不是世俗物質、個人利益,而是宇宙真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他們一生的座右銘。對於他們而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當他們聽聞大道之後必然奉為之圭臬,勤勤懇懇的身體力行。
大多數人囿於自己的認知程度,在聽聞大道之後只能理解一部分,一知半解、半信半疑。因此有時候能夠力行,有時候卻棄之不用。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聽聞大道之後認為大道很可笑。正是因為有一部分人不相信,反而說明大道的珍貴。
人的自我意識,自私性使得人看待事物的時候帶上了變形眼鏡,因此世人才會愚痴顛倒,老子正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人的自私性表現出來是獲取,而大道的無私性表現出來的是給予。所以說「夫唯道,善貸且成」。
法律140523
合約法(二十一) 補償2
蕭律師執筆
〈遙遠的損害 Remoteness of Damage〉
受害人不可以討回蒙受的所有損失,因為法庭會裁定某些損失因太遙遠而被告人無須負擔。***
這個原則最初由Hadley v Baxendale, HL1854一案定下:
原告人是一位麵粉廠主人,他和被告運輸公司訂立合約,由被告運送一個破損的麵粉機軸作為樣版去原廠換取一個新的機軸。原告人並無後備的機軸。被告原應允在一天內運送,但卻延遲到一周。原告人控訴被告,追討由於破損機軸的延運而導至停產所引致的利潤損失。大法官Alderson在裁決時說了這一番話:「當雙方協約而一方毁約,受害一方應得的賠償應是事情自然發展的公平和合理、或是雙方在訂約時曾合理想及的損失。」
初審時,陪審團的確補償了原告因磨坊停工所蒙受的利潤損失,但上訴庭下令重審。 大法官Alderson說了以上一番話後,推演出兩個能支持原告追討的可能理由:首先,照一般情況,沒有了機軸,整個磨坊會完全停止生產;但這種情况不常發生,因為原告可能已有後備機軸──這是正常情況。 其次,在此特殊情況下──沒有後備機軸──原告已完全讓被告知悉,沒有機軸會令磨坊停產,並導致原告會有利潤損失。但本案案情並非這樣。 案情所透露的訊息只是:須運送的物件是一件破損的機軸,及原告是麵粉磨坊的主人。 就是這些,陪審團實不應將利潤損失納入計算補償的考慮。上訴庭裁定原告不得獲利潤損失作補償。
Hadley v Baxendale定下的原則其後獲上訴庭在Victoria Laundry (Windsor) Ltd v Newman Industries Ltd, CA1949案中確認:
原告從事洗衣及漂染業,欲擴充業務。為此,並想獲得某種漂染及獲利非常豐厚的特殊合約,他需要一個大鍋爐。 被告是一間工程公司,與原告訂立合約,應充在六月五日交付某個容量的鍋爐。 但這鍋爐在移動中損毁而被告要延遲到十一月八日始能交貨。 被告熟知原告生意的性質,並在合約還未到期前不止一次被原告以信件提醒「十分渴望能於最短可能時間內」使用該大鍋爐。
原告以被告毁約起訴,追討(a)因大鍋爐遲交及擴充營業的利潤損失,以£16一星期計算,這代表“正常”利潤損失;(b)£262一星期計,代表原告從漂染合約應得高利潤損失的補償。 上訴庭認為以被告的工程經驗及他們擁有的專業知識,他們很難合理爭辯他們對原告可能有所損失而無所預見;但他們事實上卻不可能預見原告可從而獲得高盈利的漂染合約,由是被告不須為此負責原告所謂「高盈利」合約應獲得的利潤的補償。因此被告須負責(a),但不須負責(b)。
由於Hadley v Baxendale及Victoria Laundry兩案的裁決,遙遠損失可分為以下兩類。 要使法庭滿足某類損失不算太遙遠,以下二者必須符合其一。 所以,原告可獲以下補償:
(i)由毁約產生的 「當然natural損害」。 作為一個明理人,毁約者應知會有甚麼損失;*** 或
(ii)(和特殊、不正常或不尋常的損害有關)一些損害雙方在達成合約時應合理地聯想到毁約可能產生的後果。
再者,法庭曾裁決:如果某類損失雙方曾合理地聯想,但損害的嚴重幅度遠超過雙方所能想像,損害也不算太遙遠。***
H. Parsons (Livestock) Ltd v Uttley Ingham Co Ltd, CA1978:
原告擁有一個廣大的養猪農場並畜養了一群頂級的豬。 為了飼養豬,他們需要一些設施儲備大量的落花生。 為此,原告與被告訂立合約,由被告建造一個龐大儲量的大漏斗。 被告知悉漏斗使用的目的,而合約中有一條欵,列明「要有通風的頂」。 被告違反此保證,在運輸時漏斗是封閉的,但在安裝時沒有解開而仍任由其封閉。 結果令一些落花生發霉。原告以為落花生安全而以之繼續餵飼豬群。 由於吃了發霉的飼料,豬群染上腸胃病,結果有254頭死亡。原告追討損失的豬。 上訴庭裁定原告須為落花生的損毁而負責,但雙方在訂約時無法想到豬群會受此病所感染,因此不須為此負責。
Hadley v Baxendale所定下的原則在Transfield Shipping Inc v Mercator Shipping Inc, HL2008受到上議院大法官的檢討,其中兩位對「遙遠」的測試採用異於傳統的標準。
其中要問的問題是:毁約者在成立合約時,是否合理地被視為須為原告的損失而負責?在此構想下,問題不單只是是否雙方在訂約時已想起某類的損失,同時在想法中是否有關於此損失責任的想法?牽涉的是整體合約在某特定商業背景下的詮釋問題。現在仍值得懷疑Transfield v Mercator一案是否在合約法中已引進測試「遙遠」的新準則。在Sylvia Shipping Co Ltd v Progress Bulk Carriers Ltd中,法庭仍視傳統標準為大部份案件的標準。
在Jackson v Royal Bank of Scotland, HL2005,上議院裁決,決定損失是否太遙遠的時間是在成立合約的時間。***
歸納以上討論,在追討時,先要考慮追討的損失是否太遙遠?如果答案是正面的,不必追討,否則會輸官司及堂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要考慮索償的基礎。如基於預期性損失,則可追利潤的損失及隨之必然的損失;如基於依賴性損失,則可追討已花掉的開支;如基於復原補償,則可追討被告須交待因毁約而得的利潤。以上三者可單獨或合併追討。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勢:萬物生長的自然環境。
亭:使成就。
毒:使成熟。
覆:保護。
【翻譯】
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事萬物之所以展現出各種形態,是因為有一種「勢」的力量在其中。因此,萬事萬物莫不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但是,道雖然被尊崇,德雖然被珍視,卻並不自以為尊,自以為貴。它總是任由萬物順其自然地生長,不去強制它們。因而,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並使其受到撫養和保護。生長萬物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最高深的德。
【理解】
這一章老子還是重點講了一下玄德,老子對玄德真的是很重視,書中好幾次提到玄德。道生萬物,道是本,而道也內在於萬物,萬物按照道的規律表現出來的就是德。所以道與德的關係:道是根本,是形而上的東西,是體;德是末流,是形而下的東西,是用。(模模糊糊的感覺吧,一想這些很抽象的東西就挺混亂)
相對於老子強調的玄德,我對這一章提到的「勢」這個字更感興趣。如果說道是本性是先天的話,那麼勢就可以理解為環境和後天。本章中的勢也更多的傾向於這個意義。但其實「勢」還有一種理解,把這個意義解釋的最形象的是《孫子兵法·兵勢篇》中的一句話: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另外,大勢所趨中的勢也可以理解做大多數人們共同的意志。所以這個勢我把它理解為積蓄的能量的合力。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有些自負的人總是以為英雄造時勢,但誰會認為清政府是因為武昌起義放了那幾槍而滅亡的?清政府還不是因為大多數人大都認為它已經失去了統治的合法性才滅亡的,當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政權應該更換的時候就是一種勢。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動亂的社會英雄輩出,而和平年代可圈可點的英雄很少。所謂的英雄只是利用了那個時代的大勢而已,如果沒有秦朝的暴政,估計再多幾個劉邦項羽秦朝也不會滅亡。正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裡利維摩爾(Livermore)說的那樣,每一次股市大跌無知的人們都要怪罪於他們幾個空頭的襲擊,其實我們只是利用市場的大勢賺錢而已,我們不可能左右市場的走勢。違反市場大勢,利維摩爾一樣虧的很慘。
說史140612
最寒冷的冬天(三十一) 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矛盾 上篇
蕭律師執筆
中國人即將面對一個非常不同的美國指揮體系和一支非常不同的美國軍隊。
1951年二月中旬,雙方在 雙聯隧道、原州和砥平里 展開了三場極為慘烈的激戰。 就在兩軍即將開戰的時刻,中共領導層卻發生了極大分歧。
早在1950年九月和十月,在毛澤東考慮是否軍事干預韓國時,中國的軍方與政治領導人就曾出現意見分歧。 林彪堅決反對這場戰爭,擔心中國無法抗衡強大的美國軍力。 他認為美國一個師的火力就相當於中國的十個、甚至二十個師。林彪和其他軍方人士還提出另一點:中國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兩個國家在維持現代戰爭的能力上存在著極大差距,即便是武器的供給和更換,對中國而言也構成巨大的挑戰。
林彪後來以健康為由拒絕指揮軍隊。 這確實反映很多中共軍方人士的極度不安,無奈是政治領導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軍人都知道基本原則:政治第一,軍事服從於政治。*** 這是他們在長期艱苦的內戰中最終能獲勝的原因。 但是那場戰爭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他們在那裡很容易獲得農民的掩護和支援。 正是長期受壓廹、沒有基本人格尊嚴和基本經濟權利的農民,讓他們在蔣介石面前擁有了無堅不摧的力量。 但這種力量能否在國外的土地上繼續發揮作用,卻是很大的疑問。
毛澤東一向認為政治有特殊的規律;彭德懷這樣的軍人不僅瞭解政治,同時也意識到戰爭也有其特殊的內在規律。 政治規律和戰爭規律在中國內戰期間整合而為一,但到了北韓就一分為二。 因為北韓人認為中共軍隊只不過是一支外國軍隊,懷有殖民的企圖。
(編按:韓國人在歷史上飽受中國壓迫,以小事大,因而非常厭惡中國人。)
清川江戰役後,毛澤東變得更有自信,而彭德懷則清醒地認識到,美國人之敗只不過是他們走入自己挖下的陷阱。 中國軍隊南下之時,因缺乏空中掩護,顧慮重重,後勤補給更為困難。 但毛澤東認為一切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多次要求彭德懷採取更積極的進攻策略,但每次彭德懷都無可奈何地搖頭,向助手抱怨毛澤東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彭德懷很清楚,他這支軍隊如繼續南下,口糧和軍火的補給愈加困難。軍隊基本上已處於半飢餓狀態,主要靠美國人剩下的食物充飢。 在清川江戰役中,他面對的即使是一群毫無準備的美國部隊,仍不能將他們全部殲滅。 美國空中火力的壓倒性優勢,和地面部隊的高度機動性,使被圍困也隨時可以得到援助。 即使在軍隅里地區,美國人對中國軍隊的進攻毫無準備,指揮官又無能,但他們仍能逃出包圍,大大超乎他的預料。 反之,中國軍隊劣勢盡顯,這也導致他和政治決策者的緊張關係趨於公開化。
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十月廿四至十一月五日開展,主要以打擊率先北上的南韓軍隊為主,而後在 元山大敗騎八團。 第二次是清川江戰役和長津湖伏擊陸戰第一師,時在十一月至十二月初。 第三次戰役則是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發生激烈爭執之後進行。 彭德懷希望能暫緩進攻,認為政治因素已導致自己的軍隊過於疲憊。這次戰役的主要任務是全力追趕南撤的美軍。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發生多次激戰,漢城在六個月內三度易主,中國軍隊一直打到北緯37度線。
原定於一月開始的第四次戰役,將是一場規模更大的戰役。按照毛澤東的設想,中國軍隊將繼續推進一百里左右,作進攻釜山的準備。
由於要追擊南撤的美軍,中國軍隊的補給線也就愈拉愈長。 由於沒有空軍和海軍,輸送物資倍覺困難。 美國人南撤以卡車和火車為交通工具,而且不必擔心空襲,並在必要時利用海、空輸送彈藥和糧食。 反之,相較於規模龐大的部隊數量,中國軍隊擁有的機動車輛實在太少了,而這些卡車和火車也容易成為美國空軍的轟炸目標。
毛澤東自己遠離戰場,也許和麥克亞瑟一樣,不是從實際出發,而以想像看待戰局,北方的勝利蒙蔽了毛澤東的判斷力,但彭德懷意識到這種勝利難以再得。
在某程度上,彭德懷和李奇微是同類的軍事家,對部下士兵的疾苦深有體會,也同樣得到官兵的愛戴。 彭德懷比中央政治局的一些人更精明,清川江戰役的勝利並沒有蒙蔽他的判斷力。 早在開戰前,他就認為,考慮到朝鮮半島的特殊地形,任何一方要從半島一端向另一端輸送物資都有困難。 戰爭一開始,他就對自己的參謀說:「朝鮮戰爭是一場後勤戰。」**** 他正是用這個理由成功說服毛澤東,務必要等到美國人遠離南方才對他們進攻。
十一月底,在第二次戰役獲勝後,他正確估計了美軍在清川江附近的殘餘兵力,以及己方為這場勝利所付出的代價。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猛烈反擊讓中國人對資本主義軍隊的戰鬥力有了新的認識。 在對高級軍官講話時,彭德懷不時會略帶嘲諷地提到:「某些以教條主義思想來看待戰爭的人」及「某些自封為深諳戰爭藝術的專家」。 當蘇聯和北韓在十二月強烈要求他的軍隊加快追擊的步伐時,彭德懷大怒。 蘇聯人根本未派一兵一卒到戰場;至於北韓,是他把他們從拙劣的軍事指揮中挽救出來。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