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投資感悟(十一) 水晶蒼蠅拍
http://xueqiu.com/1449612549/29727924每一個糾結的現在,都來自一個草率的過去,並將走向一個遺憾的未來。人的行為和思維是有慣性的,要想徹底改變談何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時間越久越積重難返。所以,從一開始就深思熟慮的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優秀的企業和投資人具有同樣的特徵,那就是不斷的進步,拉開與競爭對手在能力上的距離。以5年的時間看企業,原本差不多的格局中優秀者脫穎而出一騎絕塵。以5年的時間看人,本來差不多的水平中優秀者連上幾個台階,知識素養的k線走勢完全呈現大牛股特徵。而大多數人的能力卻始終處於st的邊緣。
長期來看股市中的投資收益取決於綜合能力,股市不但在反映企業價值上是有效的,其對投資人能力的反映同樣是有效的。股民們的悲哀在於總是本末倒置,始終幻想高收益,卻從來不為這種收益的基礎添磚加瓦。n年下來一看還是在原地打轉,在自作聰明中浪費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斷輪迴。
價值投資是嚴密系統的方法論,不是優美空洞的心靈雞湯;長期持有是複利的理性選擇,不是騙子的避風港;投資境界是長久學習踐行的自然結果,不是神奇玄妙的宗教修行。別把本來複雜的弄得太簡單,也別把本來簡單的搞得太複雜,這既是一個人投資悟性的體現,也是投資這行終身的自我修養。
春秋陶朱公的《商訓》中提到「能安業,厭故喜新商買大忌;能知機,售貯隨時可稱名哲;能遠數,多寡寬緊酌中而行。」這些正好對應投資中的專注守拙、對風險和機會轉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問題的習慣。可見自古做生意要成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困難的是真正理解其內涵並抵制誘惑的堅持。
投資上有兩種悲哀:第一,總是試圖用一種投資方法去解決所有問題、解釋所有現象,唯我獨尊容不得其它人和方法;第二,總試圖找到一個完美的投資方法,意識不到得失的必然,於是左顧右盼患得患失。第一種人成為了偏執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場以真理自居,第二種人變成牆頭草永遠都不能堅定一次。
未來優勢型大牛股的特徵:初期業務處於某種迷霧中,市場對其業務空間和競爭優勢都不甚了了。但隨著公司逐步進入優勢揮發期,業績呈現出「總是超預期」的特徵。與之伴隨的,是其競爭優勢和成長空間的逐漸顯性,市場估值隨之從經常性平價甚至折價,進入經常性溢價。長週期雙擊由此達成。
曾經說了很多投資未來優勢型企業的原因,但其實由此同樣可以理解投資一個未來優勢型的國家同樣是關鍵性的。優勢釋放初中期的公司總是不如偉大企業的績效驚豔、規章完善、處處洋溢著「高大上」。但對於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投資人來說,這樣的公司反而提供了長長的雪道。公司如此,國家其實也如是。
一些公司在順風的時候,確實好像傻子也能經營躺著都能賺錢,其實這就像在牛市的時候傻子賺的錢也可能最多一樣。「護城河」當然是一個好東西,但好東西推到極致也會變成可怕的偏執。商業世界裡「有限性」和「均值回歸」從來鐵面無私,對企業中長期經營態勢的判斷,是個複雜但機重要的功課。
國內的價值投資輿論往往討厭「創新和發展的不確定性」。確實有些生意數十年都不變,但這不代表其價值含量也是靜止和始終處於初始狀態。生意模式可以不變,但其內外部驅動力、增長的彈性、業務再複製的潛力等等可能不變嗎?企業內在價值這個東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是有其生命週期的。
看到一個觀點很有意思:中國的改革當然引人注目而且勢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當今世界相當多的國家一樣面臨著改革的壓力。很多國家也都在原有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頸甚至困境。誰能先一步下決心並具有執行力,誰就在下一步競爭中佔得了先機,也許30年後的國際格局取決於今天誰更富有行動力。
很久前一個同事問我這行的春天何時才到?我說,等你看到這行出現億萬富翁的時候。10年不到,這個當時看起來純屬吹牛逼的假設已經遠超預期的實現。中國的轉型之路何時能成功?當a股的中堅力量是一批1000億市值的創新、高附加值企業的時候。可以拭目以待,但僅僅是等待即便正確了也與財富無關。
運氣對於投資績效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拉長了週期來看,投資結果取決於能力所導致的必然性,但短中期而言運氣所導致的結果差異也可能不小:即使邏輯正確並且最終被證實,但其實現的時間週期和幅度強度乃至於節奏都可能會超出意料之外,好運氣使得投資邏輯的正確性以更高的效率展現和放大,甚至原本錯誤的理由卻收到獎勵,壞運氣卻可能正相反。好運氣來的時候賺足,壞運氣降臨的時候別中大招,前者需要前瞻性和概率思維,後者要始終遠離重大的行為禁區。
「獲取穩健的回報」是一句很安全的話,但除非已經有很大的基數,否則所謂的「平穩的獲取每年20%」既沒法達到財務目標也不具有可能性。長期來看要獲得25%的復合收益率確實極其艱辛,但投資回報的另一個特點卻是回報率極大的「不均勻性」。認識到這種不均勻性的原因和意義,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其實有複利的規律在,收益率並不急在一時,只要不犯大錯堅持做對的事情,良好的回報只是個時間問題。投資人真正最幸運的,其實不僅僅是賺錢,而是還能賺時間——絕不把時間浪費在不喜歡的事情上,自由安排感興趣的事兒。讓賺錢為生活服務,而不是生活為賺錢服務,這才是投資最珍貴的地方。
豬在天上飛的久了,就真的以為自己也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其實那只不過是風還沒停而已。這個世界上要想混點兒名氣,沒有什麼比咬死一個方向更聰明的方法,因為你總會對一次,甚至會對很久很久。但要想成為一個聰明的投資人,也沒有比這樣做更愚蠢的了。
很多人很喜歡強調「投資很簡單」。當然,如果隱藏掉那些繁瑣的數據蒐集和分析過程、不說出來那些業務分析過程中步步推進的商業邏輯、不給你看見大量的思考過程和不斷討論中的持續進步,只是直接給出一個結果和大致的原因,那麼看似確實是「很簡單」的。
大多數人總是聚焦在最終結果上的差異,更不少由此憤憤不平和嘆不公平不幸運者。但如果也願意看看造成這種差異的過程,恐怕能讓人清醒很多。以投資為例,如果把那些優秀投資人所讀過的書、所寫過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奮列來比比,估計失敗者中99%是不好意思對這種差異說什麼的。人無自省,事無善果。
在投資中犯錯是難免的,差別在於錯誤的級別不同。一般的錯誤,嚴重的錯誤,致命的錯誤,這三者之間的差異已經足夠導致財務結果的天差地別。集中發生的一般錯誤往往變成嚴重的錯誤,執迷不悟的嚴重錯誤可能導致致命的錯誤。故事開始時可能是因為專業因素,但最終的慘案大多是因為性格因素。
公司的投資價值通常與信息的時效價值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一點新的行業新聞和政策動向都需要小心,否則不定哪天就成為了大拐點。正常的公司,起碼每年的年報和相關的報告是很重要的,缺了這些來年的經營就很難判斷了。最優秀的公司,極端點兒講幾年不怎麼關注也問題不大,它總會自己照顧好自己。
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歡「戰略轉型」的公司的,特別是那種因為可見的行業不景氣而提出轉型的。這種公司一般說明其前瞻性比較差,通常沒有什麼真正的戰略,不過是順著行業波動而做出適應性舉措而已。資本市場對於能提出一個誘人轉型前景的公司容易給贊,這時的高溢價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為陷阱。
《大國重器》代表了我國工業化高端領域的突破和努力,這種工業精神是可貴的。而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片中談到的領域和代表企業卻鮮有大市值公司。這其實反映了有趣的現實:商業價值並不總與社會價值或者國家戰略安全價值一致,高精尖工業品的商業價值往往還不如礦泉水和空調。這既不奇怪也不矛盾。
一個人在股市上經歷的跌宕起伏傳奇程度,與其方法的學習價值基本上呈反比。最好的投資人的經歷(特指股市經歷)應該是拍成電影讓人看著打哈氣那類的。這正是孫子兵法講: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的意思。明白這點的人,其實應明智的少談自己股市的慘烈生死搏擊和驚人的戲劇化轉折,那真是自黑。
打過紅警或者帝國的朋友應有體會,在一場混戰中如果存在1個真正的高手,那麼很快他就能佔據優勢,並且其對「基地」無論是經營的效率還是佈局的思路上都明顯有異於對手。其實觀察某個行業的競爭也有相似之處,當一個企業顯示出眼界格局、市場佈局、執行力的全面優勢時,已經提前洩漏了結局。
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資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較而言這個圈子還是簡單很多,這倒不是說干這行的人能有多純潔,而是這行與大多數行業不同的一點在於:業績才是硬道理,而業績這東西是互相吹捧也無用或者棒殺不了的。對一個像我這樣快不惑了還沒學好「社會學」的傢伙而言,有這樣的地方還是挺幸運的。
看到一些企業投資價值方面的討論,上來就是資產負債表加加減減,然後分紅率算算,然後一句「不考慮未來企業盈利情況,我的投資收益應該是*年回本」。我很疑惑,最首要的企業盈利情況不考慮,那資產負債表和分紅這些基本建立在企業經營基礎之上的東西還有必要考慮嗎?企業畢竟不是國債。
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價值週期、生意特徵、可確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取某一時段的估值差來看問題意義不大,選擇溢價還是折價的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資上的優劣之分。但是理解溢價與折價的基本原理,卻是判斷「錯誤定價」的基本前提。否則,成長陷阱或價值陷阱遲早會不期而遇。
每個投資人都需要好點子,但總是不斷的反覆尋找它本身已經說明還不明白什麼才是好點子——如果這個決策的有效期達不到起碼3年以上,不能在相當長的一段週期內帶來穩定可信和具吸引力的投資邏輯,不能讓投資人遠離躁動不安的享受投資的寧靜和快樂,那還叫什麼好點子呢?
五糧液13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40%,淨利潤同比-52%,1-3季度淨利潤同比-8.95%。格力電器第三季度收入同比+21.8%,淨利潤同比+44.8%,1-3季度淨利潤同比+42%。一個是「傻子也能經營的公司」,一個是「慘烈競爭的市場」;一個1年前還被認為前景光明,一個5年前已經被認為到了天花板。
其實五糧液也好,格力也罷,這裡的比較並不是說哪個必然高的問題。我的觀點向來是:時間是把殺豬刀——任何所謂牢不可破的護城河,隨著行業成熟度興衰變化甚至驅動因素的減弱,都有跌落凡間的那天。傻子都能經營,也有巨大的侷限性。不必傻唱什麼「永恆」,因為投資人的時間價值並不永恆。——比如10年後五糧液肯定還在,格力不太好說。但對投資人而言資金是有時效性的。如果從5年前1664點開始比,格力最近的收益率是將近600%,而五糧液是70%,這就夠追一陣了。行業可以永遠存在,但投資人又有幾個五年呢?
對於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說,相比較機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專注和時間。可這兩點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戶重視的。幾乎什麼東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這兩點就足夠讓一個本來的聰明人輸掉底褲。
初學者總對「操作體系」這詞兒感覺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幾個持股、分幾次買入、間隔幾個百分點」之類的秘籍。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細枝末節和可以靈活處理的。我本人既曾全倉過1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5、6個;既有花了1年半時間慢慢建倉的,也有發現第二天就一次性買足倉的。這事兒不能盯表面。
從幾年的週期來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義的時刻並不多。關鍵是這種時刻出現時你要富有行動力,其它的垃圾時間儘管隨它去好了。尋機操作的原因是因為不滿意,如果局面很滿意,不操作其實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面不滿意,重點也應該是尋機,而非操作。瞄準不行,扣扳機再勤奮也是枉然的。
投資的世界裡單談任何一個獨立的「點」都沒啥意義,否則投資就不會那麼難了。護城河不等於業績增長,業績增長也不等於投資價值,投資價值不等於業績前景要好,長期投資價值更不等於短期必漲,短期漲了還不等於驗證了正確的投資邏輯...把這些糊塗賬都弄明白了,投資才算是入了點門。
「買好的和買的好」哪個更重要?當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麼是「好的」,那麼既不可能買好的更難買的好。那種「總是貴」們不就是如此嗎?其實回顧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級牛股也大多出現過很便宜的時候,甚至是以年計的股價低迷。那時候「總是貴」們在哪裡呢?價格當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當然我無意貶低以低價作為優先的投資方法,市場中可以賺錢的方法很多。但我個人選擇與優秀的公司一起成長,因為我選擇在陽光下生活。那些終日與垃圾公司鬥智鬥勇的活兒太累人煩心了,既然是個自由選擇的市場,為何不選擇愉悅呢?如果投資意味著天天掙紮在狡詐欺騙和懷疑中,我寧願不做了。
這一年截止目前已經差不多210多個交易日了,但我卻想不起來哪個印象深刻的日k線。任何一個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級別就弱化了,放在月級別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級別就毫無意義了,更別提放眼5年以上的週期了。對於眼睛盯著企業經營的投資人來說,可能投資記憶中最難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無關的吧。
投資人都喜歡說找自己真正能理解的公司,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能力圈。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清晰的定義出怎樣才算是「能力」?很多情況下,人們是看到公司確實業績增長特別是股價大幅增長了,所以感覺看對了。在沒有條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麼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確認所謂的能力也許比沒有能力更危險。
很多投資語錄喜歡談境界,但我認為境界這個東西要慎談。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在基礎不紮實的時候大談什麼境界是扯淡啊。投資這條路可以誇誇其談,可最終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沒境界也能賺錢,沒起碼的知識和方法論那可是能賠掉底褲。境界最終是修養、品性和價值觀的自然結果,急不得。
對做實業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樣把生意做好」。但對於做投資的人來說,更多的思考應該是「什麼才是好的生意」。企業家需要在自己的行當裡找到最正確的路和最優秀的人來完成一項事業,投資者則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及企業家的勞動果實。投資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選擇,感恩並善用。
翻了翻幾年前看過的一些公司,感慨對於那些歷史上從來都是差等生的公司給出「進入拐點」的判斷真的要非常謹慎,有時候這方面的風險甚至會高過以高價格買入那些很出色的企業。雖然不能用「祖上三代」去推導未來,但至少在投資領域一個公司的歷史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在選擇股票的時候,我有一個小邪門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隊友是誰,反對派又是哪些人。一些時候我對一些公司和時機並沒什麼感覺,但這個公司的支持者大體是一個什麼投資素質和水平倒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物。如果你發現自己熱愛的公司後面跟著一大隊的「雛兒」,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推進可能會讓未來有更多的新玩法。但對我來說基本上沒有任何區別,我的投資方法也想不出有什麼需要與時俱進的。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規律不會被證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變。其實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東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規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
無論是在產業界、科技界又或者是投資界,一個幾乎是普適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歡在媒體上洋洋灑灑寫文章指點江山的,或者最熱衷於巡迴演講的,其實際工作業績往往都是在業內比較差勁的。論抓熱點和詭辯,通常是高手,但看其執掌的企業或產品卻大多三流開外。媒體的寵兒,往往與真正優秀的事業無關。
在生活中,孤獨可能是一種無奈。但在投資中,孤獨卻是一種品質。寂寞只需要呼朋喚友吃喝玩樂即可消解,孤獨卻呼喚的是一種同頻率的心靈感應。孤獨是投資的一種常態,從忍受孤獨到享受孤獨,也許是一種成熟也許是一種習慣,也許兼而有之。它帶來心靈的沉靜和思維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帶品。
財富應該為我們帶來安寧和自由,帶來超脫的獨立和更多選擇的權利。但財富又容易讓人在追求它的過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當把追求財富凌駕在生活本身的意義之上時,人的心靈將被它綁架,似乎已擁有一切卻更加焦躁飢渴。人活一世最終不過一副入土的皮囊,富甲天下也管不了兒孫三代。看開,自在。
在持股時經常面臨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糾結。從長期來看也許持倉的前景還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短期1年來說又似乎面臨很大的調整或者跑輸市場的可能。這時候投資人面臨的像是一道哲學問題:未來與現在哪個更重要?隨便給出任何方案都不負責任,但我覺得解決問題的起點應該是:倉位是否舒服?
突破投資的那層窗戶紙兒需要一些緣分,讓投資從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論需要持續的勤奮,而將各個重要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避免偏執又需要點天分。這三個條件每一個都可以篩掉一半的人,三輪下來大概還剩12.5%左右。所以說,股市里長期來看只能有1成左右的贏家,實在是太合情合理了。
股市不缺乏荒誕,但不代表自己看不懂的東西都是荒誕的。投資人的工作和價值就是去識別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機會,哪些是無法理解的現象和不願承擔的風險,如此而已。天天這個泡沫那個荒謬的,是股評師的工作。我們可以不參與,但沒必要叨逼叨的拿自己的準繩和能力圈作為唯一真理。
這是個鍵盤英雄和網絡聖人扎堆的時代,裝b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都被自己的演技感動了。看微博就可以輕易的理解為啥大多數人在股市裡會死翹翹——聽風就是雨、偏激、缺乏自控力、毫無思辨能力、永遠推卸自己責任、喊得和做的不一致、眼界狹窄...集體智慧or烏合之眾,取決於每一個個體的素養。
投資中找到合適的對象討論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辯論中——辯論的目的是說贏對方,而討論的意義在於尋找自己的思維盲點;辯論注重技巧(迴避鋒芒、偷換概念、煽動性等),討論看重的是實質;辯論往往是已經有結論和立場而去尋找維護面子的理由,討論則是持著開放性的態度尋求更深刻的認知。
就現在看未來而言(2013年10月),我認為最值得思考和關注幾點:1,市場總體的估值差過大是主要矛盾,中期來看存在相當大的回歸可能;2,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由此催生的「新藍籌」現象依然是自10年以來本輪大周期行情的主旋律;3,股票資產依然是當前大類資產中極具吸引力的品種。
成功的投資人通常具有良好的戰略視野,他們更願意思考那些對長期未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問題。而普通人正好相反,某天的一個大漲馬上就可以讓他們激動萬分而無視了整體結果上的失敗。當一個人考慮的是10年週期的問題,他就會擁有未來。若只習慣考慮明天的問題,他注定只能收穫昨天的延續。
人生的幾件大事兒:生活上找對人,事業上跟對人,投資上看對人。對一個,保底。錯一個,遺憾。全對,陽光燦爛。全錯,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