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年上半年P2P惡性問題平臺占比超六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17/1022705.html

7月17日,銀率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6月新增問題P2P平臺共695家,環比2015年同期增長32.4%。這些問題平臺中,失聯、跑路、警方介入等惡性問題平臺合計占比高達62.9%。

P2p1thumb_head.thumb_head

7月17日,銀率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6月新增問題P2P平臺共695家,環比2015年同期增長32.4%。這些問題平臺中,失聯、跑路、警方介入等惡性問題平臺合計占比高達62.9%。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新增的695家問題P2P平臺中,平臺失聯、跑路分別為281家、147家,占比分別為40.4%、21.2%,再加上9家警方介入平臺,這三種惡性問題P2P平臺合計占比高達62.9%。上半年問題平臺中,停業、終止運營平臺分別為136家、25家,二者合計占比23.2%,較2015年占比高12.4個百分點。

銀率網分析師李先瑞說,隨著行業規範持續推進,不少前期經營不善、風險累積較多的平臺選擇了主動退出市場,這有利於行業資源的進一步集中和優化。預計下半年惡性問題平臺占比會有所降低。

業內人士認為,P2P理財收益率呈現下滑態勢。2016年6月,銀率網重點監測的106家P2P平臺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為9.5%,較去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李先瑞說,從趨勢看,P2P理財收益率2015年至今一直處於下滑狀態。

盡管收益率大不如前,但業內人士認為,P2P理財仍不失為固定收益產品中較有吸引力的選擇,並建議投資者在選擇P2P理財時應註意以下三點:第一,擺正心態,不盲目追求高收益率。第二,選擇平臺時著重看平臺的合規程度、風控水平及綜合實力。第三,對具體投資項目精挑細選。

  • 新華社
  • 趙橋
  • 魏飈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43

市場急凍》陸訂單掉六成、電池價創新低 小英拱熱太陽能股 下半年恐進寒冬

2016-07-18  TCW

新能源政策加持,又搭上中國補助,讓太陽能股「吸熱」多時,然而,隨對岸政策與景氣循環,太陽能可能再走上虧損老路。

一項政策,對一個產業的股價有多大激勵,看太陽能就知道。

五月二十日小英政府上台,太陽能股在前四天就開始大漲(見第四十二頁表),茂迪、新日光等太陽能股漲幅都至少約六%,益通漲幅更超過二四%,即使英國脫歐後,不少個股股價慘兮兮,太陽能股依然耀眼發光。

不意外,小英政府上台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太陽能。新能源政策規畫未來十年,每年都要增設兩GW(吉瓦,即十億瓦)太陽能發電量,藉以替代核四廠。太陽能成為新政府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無怪乎買盤在總統上任前就湧入太陽能股。

何況,打從去年第三季開始,太陽能廠的表現一直不俗,今年上半年營收年成長率更是令人驚豔,綠 能、昇陽光電、昱晶等廠,成長率都超過三成以上,茂 迪更是成長超過九成。群益證券分析師陳執中指出,太陽能廠過去多半是「上冷下熱」,今年上半年業績滾燙狀況,頗為少見。

台灣太陽能產業在上半年表現精 彩,主要拜中國市場所賜。

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分析師林嫣容指出,台灣太陽能電池出貨量約有七成到中國市場,而今年六月底前中國的太陽能補助即將到期,因此各地出現一波搶裝熱潮,讓台灣太陽能廠訂單接到手軟。

「政策激勵」加上「營收亮眼」的雙渦輪,讓太陽能股價一片紅通通,似乎前景光明,但你不知道的是,太陽能產業下半年可能將迎接史上最冷酷的寒冬。

危機一:上半年產能過剩 電池跌價,賣一片虧一片

中國太陽能補助政策結束,是太陽能產業凜冬將至的關鍵原因。中國今年新增太陽能電站的目標是一八.一GW,但今年上半年已經完成約七成的目標量,下半年需求量只剩三成。換句話說,中國政府沒有新補貼政策出台的話,太陽能廠來自中國的訂單或將比上半年掉六成。

但上半年太旺,太陽能廠幾乎是產能全開,結果供過於求。集邦科技調查顯示,太陽能電池每瓦電池片價格跌到〇.二六五美元,創下史上新低,可能將跌破廠商的現金成本(註:指人工、間接費用等須用現金支付的成本),再跌下去,廠商就是「賣一片、虧一片」。

如果景氣反轉,價格走跌,太陽能廠要不就是賠錢大拍賣,多少換點現金:要不就是降低稼動率(衡量設備使用狀況指標,指設備實際運作時間占可負荷時間比率),但營收、毛利也會隨之減少,無論走哪一條路,太陽能產業恐怕都得走上虧損的老路。

危機二:失0.1%優勢 明年陸廠將趕上研發差距

短空就在眼前,長空也山雨欲來。台灣太陽能廠跟陸廠比,向來拚「質」不拚「量」。 綠能投資人關係處資深經理陳婷婷指出,台廠和陸廠的轉換效率差距是〇.一%到〇. 二%,為了維持這「〇.一%」的優勢,台廠必須繼續投入研發,不讓對手趕上。

但根據集邦科技估計,二〇一五年,台廠和陸廠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分別為一七.八%和一七.七%,但到二〇一七年,台廠和陸廠的轉換效率會一起達到一八· 二%,兩者連這「〇.一%」差距都不復存在。

另外:雖然新政府做多太陽能產業,但這項政策不容易落實,因為沒有土地。陳執中表示,台灣要推動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需要大片的土地,「但(台灣政府)要收購地不太容易。」林嫣容並指出,政策發酵還需要一到兩年時 間,而且若以每年兩GW的產能目標,只占台灣太陽能廠年產能的一成五,不足以提振整個產業。

類股投資注意: 需求若減,跌價從下游開始

觀察太陽能產業接下來的起落,得先了解這個產業特色。

第一,太陽能是一個高度仰賴政府補貼政策的產業,因為有補助,才能帶動裝機需求。

「如果今年下半年中國會推出額外的補貼計畫,那太陽能第四季的狀況可能就會比較好,」陳執中表示,否則需求沒有如預期拉起來,「各廠清手上庫存是很恐怖的。」

第二,太陽能是下游牽動上游的產業。簡單來說,如果需求不振,先從系統廠跌價,再一路向上,從模組廠、電池片廠、到上游的矽晶圓廠,價格跟著跌,所以假設電池片廠先跌價,矽晶圓廠大約再一個月才會跟著反映。

雖然太陽能下半年難熬,但不是每一個太陽能相關產業,都會跟著「慘」。

舉例而言,太陽能材料導電漿廠碩禾,雖然難免受到需求低迷、銀價高漲牽連,股價近來不振,但因為已是全球前四大廠,而且導電漿技術門檻高,陸廠短時間難以切入,中期面吾反而相對有競爭力。

如果你手上持有太陽能股,接下來你得格外留意謹慎:但若你沒有買進太陽能股,跟隨政府對太陽能政策的動態,你或許就能抓住太陽能從谷底翻揚的機會。

撰文者馬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74

民調:近六成美國民眾對總統大選感到厭倦

據《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距2016年11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還有100多天,但大多數美國群眾已經對大選心生厭倦。

皮尤研究中心對4602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顯示,59%的受訪者表示,對大選和候選人鋪天蓋地的報道已讓他們感到筋疲力盡。

也難怪美國民眾會有這樣的想法:2016年總統大選的相關活動似乎從2012年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後就已經開始了。可以想見,當今年的選舉在11月8日塵埃落定之後,美國民眾就又會被2020年總統大選的相關報道包圍。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了多個目標群體,每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都表現出了對總統大選的厭倦:包括54%的老年人和67%的00後;62%的女性和56%的男性以及62%的白種人和54%的非白人。而在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中,對選舉有厭倦感的人的比例則幾乎相同,分別為54%和55%。

那些對大選未感到厭倦的美國民眾往往是因為其對選舉本身並不關心,或者根本不感興趣。而有些民眾感到厭倦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對大選過於關心。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0%的美國民眾認為他們對此次大選思考了“很多”,這項數據創造了歷史新高,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國民眾表示他們對於選舉有很多思考。

與之相似,74%的美國民眾表示,誰贏得此次選舉對解決美國所面臨重大的問題將有很大影響。這一比例也創造了歷史新高,在2000年,只有50%的民眾有這樣的想法。

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還顯示,77%的美國人認為此次選舉非常“有趣”,而在2012年,認為選舉活動有趣的民眾只占39%。人們關於此次選舉的興趣多半來自於唐納德 特朗普明顯標新立異的競選活動。特朗普打破了諸多政治規則,他愚弄精明的人,為被排除在主流政治話語之外幾十年的種族間不滿的聲音提供了發聲的平臺。

但2016年的總統大選體現了“有趣時刻”的魔咒。大家對於選舉的報道感到厭倦,卻無法轉移目光。在夜里11點,你本應該放下手機去睡覺,然而這時就會有新的頭條新聞在你的手機屏幕上閃爍,充斥著反常的的誇張言論、駭人聽聞的議案、驚人的推特熱點,然後你就會再一次被卷回政治的漩渦中。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初選過程拖延數月是導致民眾厭倦大選的一大原因。縮短每4年一輪的大選活動的一個辦法是,在兩黨代表大會之前舉行一次全國預選。但是,由於兩黨和國會對於修改預選規則都並不感興趣,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國民眾可能都無法擺脫對大選的厭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79

主要城市三產比重排行榜:北上廣深杭超六成已追歐趕美

三次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和結構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發達國家三產占GDP比重都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而中國的一些省份的三產占比已經趕上了這個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25個主要一二線城市(部分重點城市的數據未發布或不詳)三產產值及占比的統計發現,目前北上廣深杭的第三產業占比均已超過六成;一些城市由於工業下行,所以第三產業占比也比較高;而傳統制造業大市的三產占比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北京中關村

北上廣深杭占比超六成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4.7個百分點。

不過,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三產占比差異極大。一般而言,區域輻射力越大,三產的比重和產值就越大。因此第三產業產值和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區域輻射力的重要指標。

在這25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三產占比超過了六成,其中北上廣深杭5個發達城市不但服務業產值占比高,而且總量大,說明這五大城市的服務業對外輻射力最強。

其中,北京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9352.1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1.9%,無論是總產值還是占比,均高居各大城市榜首。

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優勢行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為59.1%。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86.8億元,增長12.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85.2億元,增長11.2%;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179.7億元,增長9.2%。

北京之後,上海的產值和占比均位居第二。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9175.70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

深圳市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市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優化為38.9:61.1。第三產業中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營利性服務業和以八項支出為主的非營利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上半年分別實現增加值970.71億元和787.84億元,分別增長14.5%和14%,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4.7個和17個百分點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北上廣深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本省,而且還服務於周圍省份甚至全國範圍。比如北京的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整個京津冀,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央企總部,北方很多民營企業將總部遷到北京。而上海則是很多世界500強在中國乃至亞太總部的所在地。至於廣州和深圳,雖然輻射範圍不如京滬,但也輻射到整個華南地區。

例如,在福建泉州,當地上市公司眾多,但為這些上市公司提供上市服務的機構大多來自上海或者深圳。

另一方面,隨著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成本要素的不斷提升,一線城市也很難再發展一般工業、重化工業,很多產業已經轉向了周邊地區,例如北京的不少產業都遷到了河北,在“退二進三”的方向之下,這些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三產的比重也不斷走高。

不過,同樣是一線城市,同樣是三產比重超過六成,但廣州與另外三大一線城市的三產結構還是有較大差別。當前,金融和高科技是城市升級發展的標誌性產業。一個城市要有在全國經濟競爭中有話語權,常常需要在這兩大產業上有突破。比如深圳不僅有深交所,而且高新科技產業發達,A股上市公司就達到了200多家;上海有上交所,是我國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北京作為政治中心,不僅坐擁大批央企總部,而且還有中關村,金融和高科技實力十分雄厚。

相比之下,廣州在互聯網和金融兩大領域都處於發展進程中。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擁有全國最為發達的專業批發市場。不過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商貿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而傳統商貿占廣州的三產的比重非常高。這也是為何今年上半年廣州名義增速明顯不如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原因之一。當然,近兩年廣州也正在加快傳統商貿向現代商貿轉型的步伐。

北上廣深之外,作為二線城市中的佼佼者,杭州三產的表現頗為引人關註。盡管不具備一線城市那樣的對外輻射力,尤其是無法像北上深一樣在金融方面占據重要一角,不過仰賴於互聯網信息經濟的發力,杭州三產的對外輻射力亦不容小覷。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杭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40.55億元,增長14%,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04、2.69和8.09個百分點,結構由去年同期2.9:39.3:57.8優化為2.8:36.6:60.6。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站上了60%的新臺階。

這其中,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193.76億元,增長26.2%,占GDP的23.8%,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5和1.1個百分點。其中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8.7%、48.3%和41.9%,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分別增長35.4%和31.4%。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杭州這幾年主要是抓住電商等新的經濟形態,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過,占比高的並不只是北上廣深杭這幾個沿海發達城市,像太原、哈爾濱和西安這幾個內陸城市上半年三產占比也超過了六成,這些城市三產占比較高的原因與北上廣深杭則有所不同。

圖為西安古城樓

一方面,這些城市的工業所在的省份工業以傳統的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由於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下行,對於這些省份原本占優的工業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不少城市,包括西安、昆明、太原等地,隨著近年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交通、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再加上隨著中西部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省會城市作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房地產業也獲得快速發展。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城市的三產占比也不斷提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類似太原、哈爾濱等城市,上半年占比較高也有季節性的因素,由於這些城市上半年二產產值占全年比重較低,因此三產占比比重相應也會高一些。若全年下來,則三產占比可能很難維持在目前的水平。

例如,去年上半年哈爾濱三產占比高達63.58%,比今年上半年還高,但去年全年哈爾濱三產占比為55.9%。再比如,太原去年上半年三產占比達到了65.52%,但全年下來為61.33%。

工業優勢城市繼續選擇向高端工業升級

與這些城市相比,不少重點城市的三產占比要低很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三產占比低於54.1%的城市,三產的占比就比較低。在本報統計的25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的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6個城市的占比甚至低於50%。

這些城市主要由兩大類,一類是沿海外貿明星城市,如佛山、東莞、無錫、寧波等,這些城市作為出口大市,以制造業為主。這其中,佛山三產占比僅有39.6%,寧波僅有46.3%,無錫和東莞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東莞制造業

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性之下,直轄市、省會城市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資源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有較大優勢,因此很多普通地級市的制造業企業在做大之後,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會把企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總部搬到這些一二線城市里面,比如佛山、東莞的不少企業會把總部設在廣州、深圳。長三角的很多企業則將總部往上海、杭州轉移。

丁長發說,財力雄厚的一二線大城市,對企業設立總部有不少獎勵和優惠,這會進一步吸引更多企業總部向這些中心城市轉移。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認為,對傳統的外貿明星城市來說,未來要完全像杭州這樣通過電商等現代服務業實現轉型升級也不現實,因為本身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要完全轉為以三產為主的結構也沒必要,因為他們的優勢不在這里。”王樹華認為,這些城市未來的轉型主要是產品的轉型,把產品的技術研發做上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另外一些三產占比較低的核心城市,則主要是來自中西部省會城市、直轄市,如合肥、南昌、長沙、重慶、鄭州等城市。如合肥占比僅有42.6%,南昌占比47.2%,長沙僅有46.5%,重慶也僅為50.56%。

這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以合肥為例,由於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呈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淩、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

在重慶,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

專家指出,對不同地區而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相應的分工和發展角色,並不是三產比重高就是好事。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的比重、就業占比都會下降,但對很多地方來說,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不能放棄第二產業,而是要將二產、三產更好地聯動起來。

城市

上半年三產產值(單位:億)

占GDP比重(%)

北京

9352.1

81.9

上海

9175.7

70.8

廣州

6019.68

68.06

太原

908.95

67.37

哈爾濱

1529.3

63.4

西安

1667.3

62.09

深圳

5253.46

61.1

杭州

3040.55

60.6

昆明

1117.47

59.9

南京

2839.93

58.24

大連

1978.6

54.5

成都

3036.5

54.3

天津

4594.29

54

廈門

880.27

53.6

東莞

1690.9

53.6

青島

2339.15

51.7

鄭州

1818

51.4

無錫

2254.01

51.08

重慶

4045.36

50.56

福州

1246.74

49.88

南昌

854

47.2

長沙

1990.14

46.5

寧波

1814.2

46.3

合肥

1098.3

42.6

佛山

1491.55

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4

券商半年“成績單”公布 凈利潤下滑六成營收腰斬

中國證券業協會8月9日公布了證券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行業整體營收與凈利潤同比均出現大幅下滑,跌幅分別為52.47%、59.22%,與此前市場預期吻合。從具體業務來看,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成為拖累上半年業績表現的重要因素。但多位行業分析師也指出,券商行業目前已度過基本面的“最差階段”,料下半年業績將出現拐點。

在上市券商逐步公布中報的同時,證券業協會也公布的證券公司2016年上半年經營數據。126家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今年上半年整體實現營業收入1570.79億元、凈利潤624.72億元,有117家公司實現盈利。而在2015年上半年瘋牛行情時,125家證券公司當期即實現營收3305.08億元、凈利潤1531.96億元,120家公司實現盈利。

從具體業務來看,126家證券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559.76億元、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241.16億元、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71.43億元、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23.33億元、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134.34億元、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244.86億元、利息凈收入169.04億元。

對比去年同期數據來看,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成為拖累業績表現的關鍵因素。其中,經紀業務凈收入較去年同期的1584.35億元下降了65%,證券投資收益凈收入同比更直線下滑了73.4%。此外,受兩融年內長期低位徘徊影響,上半年證券公司整體利息凈收入也同比下滑53.86%。

其他業務板塊仍呈現了較為樂觀的增速。今年上半年,上述證券公司的承銷保薦業務凈收入同比增長超50%,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同比增長64%,投資咨詢業務、資管業務的凈收入也同比分別增長23.33%、12.2%。

此外,截至2016年6月30日,126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5.75萬億元,凈資產為1.46萬億元,凈資本為1.18萬億元。此外,受托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4.78萬億元,托管證券市值為29.92萬億元。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出現較大幅度萎縮,上半年僅有1.74萬億元、同比萎縮48.97%。

對於上半年的券商業績下滑,市場早有預期,多項業務均受到市場環境巨變的拖累。根據申萬宏源的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日均交易額為1235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市場日均成交金額為5770億元、同比下降53.29%;券商前6月傭金率約為0.041%,呈繼續下滑態勢。此外,IPO融資規模同比下降77.85%,股債融資規模同比增長61.17%,券商自營業務投資收益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截至2016年6月底融資融券余額大幅回落至8536億,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但多位行業分析師也均預計,下半年券商業績環比將繼續改善,更有觀點指出券商“最壞的時期已過”。此外,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將取得進展,深港通、滬倫通都將形成對券商行業形成利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84

十大集團整合六成產能 3500家水泥企業開啟重組大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24/1040899.html

中國水泥協會近日向政府部門提交了關於水泥大企業產能互換的政策建議,根據建議,到“十三五”末,全國前十大水泥集團產能集中度將超過60%,省區內70%以上市場集中至2~3家企業,省區內的地級或片區市場前2家市場集中度將超過80%。

華新水泥整合拉法基瑞安、中國建材與中材重組、金隅冀東重組,中國水泥近期接連上演行業重組大戲。

在9月9日的2016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劉明稱,中國水泥行業的重組正在以“超乎市場想象”的速度向前推進,但他相信,上述重組只是一個序幕,他更期待水泥行業重組真正的高潮早些到來。

整個中國水泥行業堪稱“一盤散沙”:中國有著3500余家水泥企業,前十大水泥熟料生產企業的產能集中度僅為54%;產能過剩、市場分散的大背景下,這些企業苦戰不止,惡性競爭此起彼伏,行業整合已迫在眉睫。

區域層面的產能整合已經拉開序幕,京津冀、河南、遼寧、雲南等多個地方的重組已經開啟了各自產能整合的進程。

中國水泥協會近日向政府部門提交了關於水泥大企業產能互換的政策建議,根據建議,到“十三五”末,全國前十大水泥集團產能集中度將超過60%,省區內70%以上市場集中至2~3家企業,省區內的地級或片區市場前2家市場集中度將超過80%。

中國水泥協會建議創新重組方式,通過區域產能互換、交叉持股、組建聯合銷售公司等方式推動水泥行業提升產能集中度,加快重組步伐。

3500家水泥企業混戰

“企業小而散的問題不解決,水泥行業就難有好轉。”在9月9日的2016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表示,目前中國水泥行業結構嚴重不合理,企業規模小、數量多,技術與管理水平低,既難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真正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又難以發揮產業集中度優勢,無法在競爭中形成規範的市場秩序。

目前中國水泥企業多達3500余家,由於技術門檻較低,加上前期刺激政策下各地普遍的投資沖動,大量企業湧入到這一行業;前十大水泥熟料生產企業的產能集中度為54%。市場主體的劇增推動中國水泥產能快速擴張,更使整個行業成為價格搏殺的一片紅海,惡性競爭經久不絕。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誌平表示,近兩年水泥銷量都在24億噸上下,市場容量變化不大,但價格卻一落千丈。“2014年全國水泥行業實現利潤七八百億,今年要達到三百億可能都有難度。這都是行業惡性競爭造成的後果。”

他表示,市場競爭理念狹隘、水泥行業行規不健全、企業自律普遍缺失是行業此起彼伏低價競爭的原因。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視員呂桂新表示,過度競爭之下,水泥全行業出現生產、銷售、價格和效益全面下降的局勢。2015年,全國水泥累計產量同比下降了4.9%,是199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年度負增長;水泥行業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只有330億元,同比下降58%,比歷史最高年份2011年少賺700多億元。東北、華北、西北水泥行業更是全線告急,盈虧相抵後整體處於凈虧損狀態。

根據中國水泥網的數據,從2011~2015年,短短五年時間,水泥行業利潤總額暴跌70.59%。

分散的市場格局更為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帶來了阻力。正如喬龍德所言,“假如中國眾多的中小水泥企業,只要都能夠達到國內水泥行業骨幹大企業的水平,全行業的能耗起碼降低15%到20%左右,成本起碼降低20%左右,利潤可提升30%左右。”

減少虧損、提升行業競爭力必須抑制水泥行業的惡性競爭。中國水泥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陳柏林認為,推動兼並重組是改變目前我國水泥市場惡性競爭、無序競爭的最有效方式。

“水泥企業的重組將使得市場競爭格局發生明顯改變,有助於提高區域主導企業市場控制能力,加強區域市場的協調,為行業效益的企穩回升創造條件。”

而“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也是本輪去產能過程中,政府樂於看到的景象。

陳柏林表示,兼並重組可以減少因為破產清算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沖擊,所以應盡量采用資產重組、產權轉讓等恰當的方式推動兼並重組。

水泥重組期待政策開路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下稱34號文)明確提出要將水泥熟料產量排名前10家的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提升至60%左右。

為此,34號文提出將支持優勢企業搭建產能整合平臺,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聯合重組,整合產權或經營權,優化產能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並結合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

34號文如何落地?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表示,“水泥企業更希望看到落實相關政策可操作的實施細則,這樣才不會重現過去政府發出38號文件、41號文件之後的宏觀‘空調’。”

他指出,當前政府部門應盡快出臺“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辦法”、“全面推進水泥錯峰生產指導意見”、“控制新增產能和清理違規項目辦法”、“支持市場協同和市場整合辦法”等一系列細化可操作的政策。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水泥行業的整合面臨著體制不一、隸屬關系和歸屬關系不一、企業規模與水平不一、市場占有與競爭實力不一等問題,情況異常複雜。喬龍德認為,做好水泥企業的兼並重組必須有政策開路,創新兼並與整合的模式。“必須有一套政策和機制,要形成統一的頂層設計,不拘一格地推動各種類型的重組。”

國企改革的深化正在為水泥企業的兼並重組掃清部分政策障礙。我國水泥產能前20家中有10家是帶有國有資產背景的企業,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跨區域的水泥國企重組有望提速。

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中國建材和中材兩大央企的重組。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誌平在參加峰會的前兩周,新的中國建材集團剛剛組建成立。這一集團甫成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坐擁水泥產能5.5億噸,並在海外建設了200多條大型水泥生產線。

“兩材”合並後,水泥熟料設計年產能占全國熟料設計總產能達22%,水泥業務覆蓋全國24個省。陳柏林表示,這有利於增強區域市場的協調控制力,增強中國水泥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十大集團整合六成產能?

據悉,中國水泥協會已向政府部門報送了關於“推進大企業間產能互換的政策建議”。孔祥忠透露,這一建議的目標是,在“十三五”末,使各省區內前2~3家大企業的水泥市場集中度超過70%,全國前十大水泥集團水泥產能集中度超過60%,實現區域市場劃分相對清晰合理,主導企業市場集中度明顯提升,區域市場競爭協調有序。

政策建議的第一步是集中度規劃,中國水泥協會認為各個地方今年底前要完成上述將省區內70%以上市場集中至2~3家企業,以及省區內的地級或片區市場前2家市場集中度超過80%的規劃,由各省市確定自己的產能布局及企業產能存留。

第二步是產能互換及退出。各省區將根據水泥產能互換規劃,開展企業間的省級區域內或跨省級的產能互換工作。在同一個區域市場內,鼓勵生產成本高的企業停窯,向生產成本低的企業購買熟料進行生產經營。

孔祥忠表示,應當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加大區域市場整合力度,提升市場集中度,然後再在集團內逐步關閉無效資產,從而達到化解產能嚴重過剩。

他表示,水泥產品有合理的銷售半徑這一區域性特征,各地的水泥消費也有不同的季節性特點,產能互換不等於市場分割和封閉。

“區域市場的劃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有區域市場之間都是貫通的,低價地區可以有序向高價地區走量,根本問題是每個區域市場要按市場需求發揮產能,找到供需平衡點。”

推動區域間有序的產能互換也是政策建議的重要內容。建議認為,當相鄰區域市場的產品價格差超過30元/噸時,相鄰區域市場的監督組織可以商議從低價區向高價區采購適量產品來平抑價格過快上漲。

產能互換的方式包括產能等量跨區域交換、產能不等量與補償相結合的跨區域交換、交叉控股、交叉參股、委托經營權、成立聯合銷售公司統一銷售等。

陳柏林介紹,在此過程中將不斷創新重組方式,通過區域產能互換,優化企業產能布局,提升市場主控能力;而通過股權收購、交叉持股可以形成利益共同體,弱化市場競爭關系;由企業共同出資、共同參股組建聯合銷售公司,則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情況統一組織經營生產和銷售,減少無序競爭。

建議認為,對開展整合收購的企業應給予融資支持;對企業間交叉持股、資產互換出現的投資應給予免稅優惠;政府應支持大企業牽頭組織區域市場內企業聯合組建經營性的水泥集團公司。

華北兩大水泥巨頭已經聯手

值得註意的是,企業層面,甚至區域層面產能整合的序幕已經拉開。

金隅股份於9月19日收到商務部反壟斷局關於金隅股份收購冀東集團股權案不予禁止的審查通知,這意味著,從即日起華北地區兩大水泥巨頭牽手已經掃清了政策障礙。

華北是水泥行業虧損的重災區,2015年這一地區水泥行業虧損42億元。作為京津冀區域兩家最大的水泥企業,金隅、冀東始終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甚至在2012年還發生過慘烈的價格戰,二者的重組將改寫京津冀乃至整個華北水泥市場的競爭格局,長期低價惡性競爭的局面有望迅速改變。

冀東水泥總經理於九洲在上述峰會表示,金隅、冀東的戰略重組,進展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超出了行業的預期。

他表示,未來的重組將分為兩部分來實施:一是股權重組,即金隅股份以現金認購冀東集團新增註冊資本,成為冀東集團的控股股東;二是資產重組,即冀東水泥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金隅股份旗下水泥、混凝土等相關業務資產。

重組完成之後,新的冀東水泥在京津冀區域產能占比將達到近60%。新的冀東水泥將成為金隅股份、冀東集團旗下唯一的水泥、混凝土業務平臺,成為中國第三、世界第四大的水泥企業。

於九洲表示,下一步將在京津冀區域內,以兼並重組、買斷、股權置換、委托經營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促進區域產能整合;嚴格評估並識別產能優劣,面向未來市場需求匹配優勢產能,堅決去除劣勢產能。實現區域整體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區域前五名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80%。

“公司將以唐山區域為突破口,首先推進唐山區域水泥產業的結構調整。”於九洲說。

除京津冀外,多個區域的市場整合也已嶄露頭角。比如,天瑞水泥收購了永安水泥,參股同力水泥,其目的是整合河南市場;引發資本市場巨大轟動的山水水泥股權之爭,其目的是整合遼寧市場。此外,華潤水泥與昆鋼控股共同組建雲南水泥建材公司,也開啟了對雲南市場的整合。

“大企業集團仍會加大並購重組力度,中等優勢企業的並購重組也將日漸活躍。”陳柏林說,“未來,優勢企業間的強強聯合將成為水泥行業並購的主流,這將有利於擠壓劣勢企業快速退出。”

  • 21世紀經濟報道
  • 李語涵
  • 夏旭田,實習生,何長涓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24

六成NBA球員退休後五年內破產

周六看見HK01的一篇文章《打跛雙腳唔駛憂?NBA球員破產四宗罪》,講述NBA球星的財務問題。看完之後,又令止凡想起以前的文章,包括《高薪族的理財能力》,薪高糧準不代表財務好。還有《米高佐敦晉身十億美元富豪》,退休NBA球星若懂理財的話,本身有豐厚身家作起始,與不善理財的一群實在有天壤之別。



NBA球星的收入可以有多誇張呢?文章計算過,以一個香港入息中位數月薪萬五港元的打工仔,要用44.4年時間才能獲得一個「普通」NBA球員一年的收入,即百萬美元年薪。雖然這些收入不是全數落袋,而是需要減去聯邦稅、洲稅,加上經理人佣金,球員薪金真正收到的大約四成,但對打工仔來說也是天文數字。

既然收入這麼高,為何仍有六成NBA球星,在退休後五年內破產呢?HK01那篇文章就提出了幾個原因,這變相讓我們知道做什麼行為會失去自己的財富,不去幹的話,累積財富成功機會理應大增吧。這令我想起芒格所言,All I want to know is where I'm going to die, so I'll never go there,大意是「讓我知道自己將在哪兒死去,我就永遠不會去哪兒。」

其實所提的原因,來來去去也是幾個論點,包括過度消費、理財不善、私生活不檢點、低估稅項等。有趣的是文章舉了一些實際例子,讓我這個曾經為NBA而著迷的小伙子,看到份外感慨。

當中有當年Jordan復出年代之後火速上位的Iverson,他個子不高,但爆炸力超強,技術高超,在球場上不知玩死多少高個子。記得他帶有一點壞孩子的味道,本身犯過事,後來從良的球員,最近更選入「名人堂」,非常有故事性。

文章估計Iverson的球員合約加上波鞋及廣告合約,身家應一度達至四億美元,但有報導指他與前妻吵架時曾說:「我現在連一個漢堡包都買不起了!」還要前給他60美元應急,皆因沒有好好控制消費,理財知識欠奉。

另一個是當年偶像之一,Jordan在公牛隊中的兄弟Pippen,記得當年他在公牛隊簽了長合約,即使拿了6次總冠軍,收入也沒有特別高,離開公牛後終於簽到一份高薪合約,最後賺取 過億美元。不過原來他不善理財,以400萬美元購買他沒有享受過的噴射式飛機,加上投資失利,一度欠下1.2億美元債務。

還有一位是「入樽聖手」Shawn Kemp,當年覺得他作風很沉實,也是不少身邊朋友的偶像。原來他財務上出問題主因是年青時,已經和6個女人生了7個小朋友。還記得打golf的那位Tiger Woods,離婚後的身家被分掉,還要付贍養費,財務損失數以億計。Shawn Kemp如此多產的「戰績」,後果可想而知。

還記得自初中開始就喜歡打籃球,不是普通的喜歡,簡直是狂熱,因為是在學校中任何機會都會去打籃球的,包括小息、午飯、放學等,同學們經常打到全身臭汗,真的連底褲同襪都濕透,然後就回課房「風干」,回想起來都實在難以想像。

喜歡打籃球,對NBA就當然著迷,家中零用錢不多,但也會省錢儲蓄買波鞋,有時又會買籃球雜誌來看,更會錄下亞視播出的NBA比賽,在家看完一次又一次,學習球星的動作。雖然當年對財務沒有多少概念,但感覺上NBA球星的收入是幾世都用不完的財富。

今天回看,自己又「入世」多年,完全明白「富不過三代」的意思,如果財商不能流傳,有多少財富也能被敗掉。NBA球星跟其他運動員一樣,30多歲前,短短十多年時間就要賺下一生人的金錢,雖說他們大多有能力一下子賺下普通人幾世也賺不了的錢,然而,把數以億計的資金放到一些沒有財商的年輕小伙子手上,出來的後果不難想像。這情況有如叫一位小童駕法拉利,不出事才奇怪。

見到當年自己喜愛的球星有如此的財務問題,其實心裡不太安樂,一來他們沒有當年的賺錢能力,二來他們曾經輝煌過,讓他們腳踏實地、從頭再來也好像有點「離地」,唯一想到的是希望他們還可以運用那過氣的名氣做點事,利用往日球星的身份,再次製造現金流,保障自己的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12

精準醫療成本高 科學家計劃十年讓六成病人用得起

在美國提出抗癌“登月計劃”後,中國科學家也提出“10年內實現60%腫瘤消失,60%病人用得起”的目標。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2016國際精準醫療學術及產業論壇”上,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國家精準醫療計劃負責人阿龍·切哈諾沃表示,在個體化醫療新時代,患者的治療方案應該量身定制,“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藥物更加精準,把不確定的範圍縮小,掌握患者的發病機制,又將夠推動新藥研發。”

作為生物醫藥的發展趨勢,精準醫療已經吸引了各國在此大力布局。

2015年初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計劃”。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並提出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

2016年3月8日,我國“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6年項目指南正式公布,實施周期為2016年—2020年。這被認為是精準醫療國家戰略部署揭曉。

攻克癌癥成為各國精準醫療計劃的中心,今年初美國提出抗癌“登月計劃”。

中國並不是全球患癌比例最高國家,但由於人口基數大,2015年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2萬人新患癌癥,有7500人死於癌癥。

基於新一代CAR-T在內的多項精準醫療技術,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錢其軍提出抗癌“白澤計劃”——10年內實現60%腫瘤消失,60%病人用得起。

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上海市目前唯一的市級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布局細胞治療、細胞凍存、基因檢測等業務,在腫瘤免疫治療等領域內的12項核心技術進入國家專利局保密審核程序。

“精準醫療時代,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治療的顛覆性技術。”錢其軍說。

精準醫療正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大量的資本和科研力量進入。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周宏斌說,2015年精準醫療全球市場規模約600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15%以上,是整體醫藥行業增速的3倍以上。“腫瘤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是中國精準醫療產業最大的市場部分。”

目前,精準醫療產業領域率先爆發的是基因測序,這也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和入口。從早期的生育生殖檢測,到目前的腫瘤診斷,技術的不斷突破升級帶動市場規模增長。

在這個領域,除了華大基因以外,貝瑞和康、諾和致源、安諾優達,以及達安基因、迪安診斷等上市公司也參與其中,在基因測序領域的中下遊進行競爭。

而測序上遊的測序儀器和試劑,則幾乎被Illumina(NASDAQ:ILMN)、Life Technologies兩大國外巨頭壟斷。

目前,君聯資本在精準醫療領域累計投資了約2億美元(含人民幣),前期項目主要聚焦在基因測序和診斷領域,近兩年開始布局個性化新藥研發、免疫治療技術領域,如2014年投資創新藥公司信達生物、2016年投資上海細胞治療集團。

周宏斌表示,2015年全球約50%的腫瘤臨床實驗和免疫治療相關,並且可以和化療、放療、靶向療法、基因技術等“搭檔”探索聯合治療。

近日,美國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發布報告稱,全球癌癥免疫治療市場的規模將從2016年的619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193.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4.0%。癌癥的發病率增加以及醫療開支不斷上升推動市場的增長。

作為癌癥免疫療法中的主力軍,PD-L1/PD-1抗體已經展現了良好的市場前景。今年上半年,百時美施貴寶的PD-1抗體Opdivo銷售額達15.44億美元,增長853.09%。而在2015年,Opdivo全年銷售收入為9.42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也吸引了眾多國內藥企的積極參與,包括信達生物、百濟神州等研發藥企,以及恒瑞醫藥、複星醫藥等傳統藥企也在布局。

此前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曾表示,該公司研發的PD-1單抗已進入I期臨床試驗,主要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前數據顯示有更顯著的療效,有望成為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

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細胞治療也備受關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16日,全球正在進行的CAR-T臨床試驗有173項,中國開展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共計30項,涉及24個靶點,僅次於美國。

周宏斌認為,基因診斷、免疫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基於細胞免疫治療的聯合療法”可能徹底改變癌癥治療,是具有重大投資價值的人類突破性技術。

不過,今年5月國家衛計委叫停“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周宏斌認為,政策的不確定性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使得擁有技術領先性和臨床資源的公司更有機會構築壁壘。

但是,阿龍·切哈諾沃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醫療的成本很高,如何讓精準醫療覆蓋到需要的患者,需要科學界、企業界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錢其軍介紹說,Opdivo(PD-1抗體)+Yervoy(CTLA-4抗體)組合使用的話,第一年花費大約25.6萬美元,第二年單獨使用Opdivo,花費大約15萬美元;如果使用默沙東的Tecentriq (PD-L1抗體),每年花費大約15萬美元。

“多種抗體聯合應用將大幅度提高療效,但也將明顯提高價格及產生嚴重並發癥。”錢其軍說,國內細胞免疫治療患者能承受的價格應該在10萬元以內,價格過高就無法大規模推廣。

顯然,預期的市場藍海,依然取決於技術突破的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07

在韓外國留學生首破12萬 中國人占近六成

28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法務部出入境外國人政策本部28日發布數據,截至9月末,在韓外國留學生人數突破12萬,為12.2082萬人,環比增長3.8%,同比增長19.6%。

從留學生國籍來看,中國最多,占57.8%,越南(10.7%)、蒙古國(4.8%)、日本(2.3%)、烏茲別克斯坦(1.8%)、美國(1.4%)分列其後。從簽證類型來看,留學簽證(D-2)占70%,韓語學習簽證(D-4-1)占30%,外語研修簽證(D-4-7)12人。

韓國舉辦的外國留學生就業博覽會現場(圖:韓聯社)

此外,截至9月在韓國境內停留的外國人數達203.6163萬人,環比增長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73

中紀委:嚴查侵害群眾利益問題 近六成曝光問題涉民生資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560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決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回應社會關切和群眾期盼,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2016年10月1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每月通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93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自2015年7月起,“每月通報”已連續發布16個月,將基層違紀問題暴露在陽光之下,對基層不正之風形成持續震懾。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6次“每月通報”發布案例:曝光問題1884起,處理2603人,近5成被開除黨籍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每月通報”發布數據顯示,自2015年7月始,16次“每月通報”共曝光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1884起,點名道姓通報曝光2603人,其中有1227人受到開除黨籍處分,占總人數47.1%。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始終保持遏制腐敗的高壓態勢,釋放越往後執紀越嚴的強烈信號。

據16次“每月通報”:近六成問題涉民生資金管理使用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16次“每月通報”的1884起問題中,涉及民生資金被冒領、截留、克扣、挪用等問題共1076起,占57.1%。

基層腐敗問題點多面廣,在涉及民生資金管理使用的問題中有三類問題較突出:涉及種糧補貼等惠農補貼資金問題330起、涉及征地拆遷補償資金問題176起、涉及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問題102起,分別占民生資金管理使用問題的30.7%、16.4%、9.5%。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惠農補貼、危房改造、征地拆遷領域都是資金密集型領域,往往容易成為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高發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聚焦重點領域動真碰硬,堅決防止扶貧等民生資金卡在“最後一公里”。

據16次“每月通報”:36%的問題涉虛報套取、騙取各類資金,“騙”、“套”手段五花八門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本網“每月通報”的1884起問題中,679起涉及虛報套取、騙取各類資金,占總數36%。  

經過馳而不息正風肅紀,明目張膽的基層腐敗有所收斂,但“虛報套取、騙取”隱蔽性強、手段翻新,“造假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無中生有、以假亂真;2.“張”冠“李”戴、欺上瞞下;3.以少充多、虛列虛增。違紀手段從最普通的虛報面積與人數、假借他人名義,到編造假合同假證明,利用假照片等,手段五花八門。

據16次“每月通報”:近4成問題涉及金額不超過5萬元 基層“微腐敗”事雖“微”影響大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梳理本網“每月通報”的1884起問題,涉及金額在5萬元及以下的有732起,占38.9%。

一些發生在基層的腐敗問題雖涉及金額不大,但啃食群眾獲得感,給群眾帶來“切膚之痛”,其惡劣影響不容小覷。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侵害群眾利益的各種“微腐敗”抓早抓小,嚴懲不貸,讓基層群眾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的力度和成效。

據16次“每月通報”:違紀主體鄉科級及以下超9成 集中在基層管錢、管事、管物的重要崗位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在本網“每月通報”曝光的2603人中,縣處級及以上人員77人,占3%;鄉科級及以下2526人,占97%。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809人,占總人數31.1%,基層站所站長、所長126人,占總人數4.8%。

大部分基層違紀人員職級雖低,但多屬重點崗位和關鍵部門工作人員,掌握著錢、財、物,管資金、管項目、管審批,具有一定權力。近年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基層單位關鍵人員,加強監督執紀問責,不斷壓縮其腐敗空間。

新動向:“吃拿卡要”“好處費”名目更“巧”花樣更“新”

(中紀委網站截圖/圖)

本網“每月通報”的1884起問題中,涉及巧立名目索要、收取好處費及各種費用等問題187起,占9.9%,“吃拿卡要”名目更“巧”花樣更“新”,例如違規收取女子出嫁管理費、扶貧羊管理費、母嬰保健保償費、改廁好處費、向學生收取學籍卡費、計劃外教輔材料費、早晚自習看護費……對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的同時,對違紀問題定期曝光,並暢通監督舉報渠道,加強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

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在基層落地生根

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消減群眾獲得感,揮霍基層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把堅決整治和查處此類問題作為紀委一項重要任務。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決遏制基層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在基層落地生根。(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劉芳源 |美術設計 王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