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信心─市場基石 Uncle Ray

2008-09-29  AppleDaily

雷 曼兄弟事件,剛塵埃落定,但上星期又好戲連場,金融市場,不愁寂寞。東亞銀行擠提,筆者的office樓下剛好有東亞分行,「打蛇餅」的人龍,令人咋舌。 一波未平,滙豐銀行在香港裁員100人,以前Banker是精英的代表,高薪厚職,現在像過街老鼠,有一些在分行負責推銷「mini bond」的銀行經理,雷曼事件後,不敢回分行上班,怕難以面對受損失的投資者。

金融精英地位不再

有不少對冲基金,亦受雷曼 拖累,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的資金,很多人都認為有助維持金融穩定。正如西方諺語:「金幣是有兩面」(two sides of a coin),筆者有一位很有眼光的對冲基金客戶,自「次按」問題於去年浮現,對環球股市一直看淡,不但他的基金組合現金比例維持很高水平,同時不斷以沽空 股票,買OTC put option等投資策略,過去一年,表現比一些傳統「long-only」的基金表現好上一大截。

禁止沽空違資本主義

好 景不常,美國、英國及日本政府禁止沽空金融股,他只有被迫「平倉」,幸好損失不算嚴重。問題是,政府政策使他可以運用不同衍生工具的靈活性減少。與他午膳 時,大罵美國政府使用的權力,不比中國政府遜色,更認為美國政府把AIG收歸國有,在金融市場行使「戒嚴令」,注資兩房等措施,有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原 則,跟共產黨無異。有時,輸了錢,吐吐氣,心理是可以平復一點。金融市場的基石,說到底,都是「confidence」。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只有20%左 右,基本上,任何時間,銀行都沒有足夠流動現金應付所有存戶同時提款。東亞事件及隨後高官的言行,說明金融系統跟宗教有點相似,多多少少需要一點 「confidence」。Uncle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8

公司地位的穩固性,長期持股的一個基石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0hr.html

如果要長期持有一個公司(短期可能並不重要),我現在越來越看重其競爭地位的穩固性。這種穩固性在公司比較中可能較容易感覺到。

比如,霸王,面臨寶潔、聯合利華等的競爭。你把它和雨潤、雙匯一比較,就明顯感覺到雨潤、雙匯的地位要比霸王穩固得多。長期持有霸王面臨風險明顯高於雨潤(當然不是說注定失敗)。

李寧,面臨nike等的競爭,地位也不令人放心,但過去7年的歷史證明其還挺得住,能夠給人一定的信心,當然,也不是很大。

至於茅台,幾乎無法撼動其地位。

阿里巴巴,看不到強大的競爭對手,也是地位強大,發展空間還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23

民營口腔做大做強:技術基石+客戶管理+跟進變革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113798
2010年,國辦發58號文件頒佈實施,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新的民營口腔資本大舉進入,整個口腔醫療行業大有重新洗牌、再分天下之勢。如今三年過去,口腔醫療市場已經成為群雄角逐的大草原。在口腔醫療市場這片大草原上,民營口腔要做奔跑的小鹿,還是做捕獵者呢?

劉慶豐老師一直活躍在診所臨床和管理運營一線,讓他來為我們詳細講解——面對重新洗牌,民營口腔該何去何從?

民營口腔先天不足

國家政策改變,社會上的資本肯定要找出路,以前是往房地產走,現在醫療行業成為資本增值的一個新渠道。因此,「國辦發58號文件」一出台,民營口腔就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然而,民營口腔發展勢頭越迅猛,競爭就越激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民營口腔面臨重新洗牌,競爭力強者才可能生存下去,不勝競爭者將可能被淘汰。劉慶豐老師認為,如今的民營口腔先天不足,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它的運營體系、服務理念沒有轉變過來,沒有市場概念,沒有診所的管理體系,甚至沒有一套診所內部如何給客戶服務的體系。

民營口腔從原來的公立單位裡脫胎出來,但是他們的很多觀念並沒有同時更新,完全是將公立醫院的模式照搬到民營口腔中操作。在公立醫院,來就診的人從來不會叫客戶,肯定是叫「病人」,或者叫「患者」;但是作為診所的話,現在都是叫客戶,其實在國外都是這麼叫的,Customer或者Consumer。牙科治療就是消費,屬於一種醫療消費。

在小規模的市場環境中,民營口腔先天不足的缺點沒有被放大;當資本投入進來,診所數量不斷增加,他們的問題就慢慢地浮現出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資本有能力做市場;第二,資本有錢能挖人。因此,他們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隨時可能被市場淘汰。

民營口腔最重要的生存之道是什麼呢?品牌。診所沒有品牌,就徒有虛名而已。在市場衝擊出現的時候,要讓客戶選擇你,肯定是品牌越響越好;同樣你在招聘人才的時候,人家肯定選品牌更好的。民營口腔要生存,就是要經營自己的品牌,讓品牌增值。但是,很多診所還沒有品牌意識。

這些觀念的轉變,需要經歷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多長?這取決於我們民營口腔有多自強,越不自強這個階段時間越長;等民營口腔真正自強起來了,那這個階段也就越短。

重新洗牌中的出路

大規模資本的衝擊,會給民營口腔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呢?身在其中的民營口腔管理者,該如何看待自己未來的走向?

劉慶豐老師說,競爭力小的診所可能有兩種結局,一種是實在扛不下去了,只能倒閉,或者是轉成其他經營機構;另一種是被收購,這也是一種選擇,前提是診所有價值,被收購後的利潤能夠滿足退休的需要。

上述兩個結局,好像都有點悲觀。但是劉老師認為,作為一個口腔醫生,完全靠手工為生,工作的黃金年齡段是28~50歲;超過50歲後,精力、體力、眼睛和手都已經難以為繼,就要想到什麼時候退休。把診所做好、做大、做強之後,有資本願意拋橄欖枝、願意收購,就可以找到新的管理者接手,把自己抽出來,然後可以繼續當一個技術顧問,或者類似閒職,但是每月有固定的收益;再加上轉讓診所的收益,就可以安然享受退休生活。

我們牙醫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把診所當成一個企業去運作。資本在擴大規模的時候,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缺有經驗的資深醫生。如果你這個診所品牌物有所值,被資本收購的時候價格也很合適,幹嗎不賣呢?我可以享受我的退休生活,也可以選擇繼續幹,但是我的壓力馬上就減輕了。風險要轉嫁出去。我們要學會轉嫁風險。以上是我們很多民營牙醫根本就沒想過的。

要跳出圈子,用新的視野去看待這個問題。想在重新洗牌中走出一條好路,診所就一定要做好做強。如果不能做好做強的話,就沒有任何人去收購你的診所,無論是你的合夥人還是資本。

要把診所做大做強

面對大規模資本衝擊的浪潮,我們應該怎麼把診所做大做強,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呢?

充分發掘客戶價值,是民營口腔做大做強的重要一步。資本收購診所,是為了要儘可能、盡快地產生收益。因此,診所的客戶質量和數量,就決定了診所的價值。如何充分發掘客戶的價值呢?劉老師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去考慮。

客戶資料管理

一個口腔診所,最值錢的地方是什麼?不是它的診室,不是它的設備,甚至可能不是它的醫療團隊,而是診所的客戶資料。這個非常關鍵。

仔細想一想,如果我用資本收購你的診所,那麼我首先考慮它是否有一個固定的客戶群,保證收購之後診所能夠繼續運營。任何資本都不想看到,診所收購回來之後,還要砸錢投廣告、找客戶、建立品牌。

醫生認為的病人資料可能只是一些病歷記錄,那作為客戶資料,應該包括哪些呢?劉老師認為,除了病歷資料,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婚否、子女、配偶情況等,都屬於客戶資料。信息越全,價值越大。

要解決的不只是主訴問題

很多牙醫在客戶來的時候,只是對他的主訴問題進行治療。事實上,任何一個客戶不只是存在主訴的問題,因為主訴是一系列口腔健康問題,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結果。如果只處理主訴問題,就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比如說一個客戶來了,主訴是左下六齲齒,想補牙,但是他下頜左側還有缺失牙。一個有經驗的醫生,或者一個有市場概念的醫生,應該告訴客戶,首先把齲齒治療了,同時要提醒他,缺失牙如果不鑲的話,那麼牙縫會變大;這個牙雖然治療完了,但是可能會發生食物嵌塞,受力過大時容易折裂,建議最好做一個烤瓷冠把它保護起來,同時給缺失牙鑲牙。可見,這是一系列的口腔問題。

其實很多牙醫對這個客戶的開發,連十分之一都沒做到。任何一個客戶能夠主動走進你的門診,不是你通過廣告招攬進來的,就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個資源。如果你只是解決了他的主訴問題,沒有考慮他的整體治療,事實上就是放棄掉你發掘客戶價值的一個機會。

現在很多口腔診所老闆天天在浪費巨大的客戶資源,但還在說沒有客戶——是啊,客戶都被你忽略掉了!

對客戶持續價值的開發

很多診所,往往挖空心思在初診客戶身上獲取最大的價值利潤;但是深諳經營之道的診所,往往是開發客戶的持續價值。

對客戶持續價值的開發要有技巧。這個技巧是:第一,確保客戶不對你反感,讓他覺得這個醫生是有錢的,不會專門瞄著自己的錢包;第二,把你的收入水平平均化,現在很多的診所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收入總是不均衡的,比如說節前忙得醫生都抬不起頭來,過完節後天天都沒事幹,其實應該把自己的工作量和收入的週期平均分配。

比如前面談到的那位客戶,如果手頭有10位這樣的客戶,你可以把他們平均分配到每個月,因為他的治療是分步驟進行的,而且有一系列的口腔問題需要處理。這樣就能保證你每個月都有收入,也不會覺得有些月份會閒著沒事做。民營口腔對客戶的控制必須非常強,必須控制約診時間。

從客戶角度來看,牙科治療屬於持續消費,他看到你的專業精進了,或者治療的效果更好了,感覺肯定不一樣。這就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找準出路,窮則思變

在大浪淘沙中,我們要找準出路,要麼更大更強,做奔跑的小鹿;要麼加入更大更強的團隊中,轉嫁風險。在市場規律面前,我們只能遵循,不能抗拒。

劉老師說,如果京劇沒有梅蘭芳大師的改良,現在就不可能成為國粹;如今有多少傳統的戲劇已經消失了,就是因為它們沒有與時俱進。我們民營口腔能夠免俗嗎?不可能的。這個行業如果不緊跟時代的脈搏,做出自己的改變,那麼我們以後也要被淘汰掉。特別是以後人工智能、電子掃瞄系統越來越發達,部分牙科醫生都可能會被淘汰掉的。現在的牙科技師已經面臨這個問題。

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廣、深,這種感受肯定是非常真切的。不過,對於一些小一點或者比較落後的地方,他們可能心裡還是抱著僥倖的心理。這些地區的同行,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開始做診所的時候,很多的規則沒有定好,所以後期他們再強調變化也很難,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繼續維持下去,已經很不容易了。

診所要發展,需要健康的心態,你的心態有多高,就可能做得有多好。市場競爭越激烈,這個行業的發展就會越繁榮。沉浮於市場中的民營口腔,在重新洗牌中應當窮則思變,為自己的未來找到最合適的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972

危機公關:可靠的信息是溝通的基石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409/t20140923_640333.htm
墨博/文 

  一家公司面臨棘手的問題時,首先要做的是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詞,「不要造成任何傷害」。傳播錯誤的信息造成的傷害最大,無作為次之。在無法獲得完整信息的情況下,必須有技巧地在灰色地帶做有效溝通。因為通常來講,能獲得部分信息,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

  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負面新聞時,經常會陷入兩難境地:是立刻對消息做出回應,還是等得到更準確全面的消息之後再說?

  危機發生時,企業通常並沒有掌握媒體指控背後的所有事實,因此首要任務是盡快取得所有信息。不幸的是,調查所需的時間往往會超過媒體及公眾的忍耐力。所以,在事實搞清楚之前,有必要先做回應。

  公關失誤的代價

  當然,在危機處理中,將重大事實搞錯比回應不及時更加糟糕。因此,企業的首次回應其實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我們對此態勢非常關注,」官方發言的版本通常都是這樣的:「正在努力調查,我們會儘可能全面瞭解發生的情況,一旦有進一步消息,會提供更全面的反饋。」

  不幸的是,豐田公司在面臨因故障導致汽車加油失控的指控時,並沒有採取這種做法。在一系列的事故報告中,其中有一例讓人印象深刻:一人駕駛豐田汽車,載著全家在高速公路上加速行駛時,剎車失控,他撥通急救電話,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別掛電話,禱告吧。」他們全家在這場事故中喪生。

  當陸續又有其他意外上報時,豐田公司做出首次回應,稱之為「操作失誤」—換句話說,就是在責怪受害人。公司還提供了一系列的解釋,如司機腳「粘」著汽車油門,或者汽車地墊將油門卡住,導致汽車加速,還有可能是電源故障導致的問題。所有的解釋都只是猜測,並不能讓車主們安心。豐田公司所做的低劣的道歉也沒能平息這次事件帶來的怒火。

  最終,一系列獨立調查顯示,這些事故並非由汽車設計故障導致的。但是,在這場集體起訴中,豐田公司付出了11億美元的代價。如果不是最初的公關失誤,賠償金額可能不會有這麼大。

  過期的承諾

  通用汽車公司從豐田的案例中得到了教訓。在面臨因點火開關發生故障而導致13人死亡的指控時,通用並沒有猜測可能的原因,而是首先向公眾保證會儘量調查,這樣爭取到了一些時間。

  首次回應能爭取到的時間並不會太長。事件發生幾個月後,美國國會要求通用汽車新任首席執行官Mary Barra對此事做聲明。她不得不一遍遍地向憤怒的議員保證,調查正在進行中,一旦得到確切的消息,補救措施將立即啟動。可惜的是,採用這種解釋來應對的期限已過。國會、新聞媒體以及公眾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指責。

  羅爾斯的「勝利」

  有這一系列前車之鑑,近期一家中國公司在美國法庭上取得的勝利,對正在美國尋求投資機會的中國企業們來說可謂利好。羅爾斯公司(Ralls)計劃收購美國一個風電項目,被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羅爾斯將美國政府告上法庭,稱政府對此交易的否決侵犯了美國憲法賦予羅爾斯公司的權益。

  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是一家政府機構,負責對外國企業在美國的直接投資進行監督與審批,並決定一項外國投資是否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羅爾斯是一家在美註冊公司,隸屬於中國三一集團。此前,三一重工已為此交易投入了巨額資金,公司聲稱外資投資委員會的決議致使美國政府在沒有經過合法的憲法程序的情況下,就奪取了公司的財產,違反了「程序正義」的原則。

  法庭並沒有支持羅爾斯公司要求推翻否決決議的請求,不過,其同時也批評了外資投資委員會圍繞此決議過程的種種不透明。以往,外資投資委員會否決一項外資併購時,法律並沒有要求其做出解釋。根據最新的法庭判決,外資投資委員會在做出決議時,必須提供所有非涉密的決議依據信息。若這項決議不被更高一級法庭推翻的話,未來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再否決某項外資併購時,就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釋。

  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時,經常會遭遇非常嚴密的審查。儘管此次法庭判決並不意味著外資投資委員會將對之前否決的項目投贊成票,但至少當項目被否決時,企業能夠從中獲得一些重要信息,從而可以更有效地針對外資投資委員會的決議進行公關。

  例如,2011年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曾否決了華為收購已破產公司三葉的部分資產和技術。當時一位律師為華為公司提供了錯誤的建議,稱這項交易不需要得到外資投資委員會的批准。因此,華為在交易完成之前並沒有向外資投資委員會提出申請許可。外資投資委員會的官員們對此非常生氣,在沒有做出實質性解釋的情況下,就否決了此項交易。儘管交易標的並不大,僅200萬美元。但對華為來說,放棄這項交易的代價巨大。

  直到現在,沒人能確定這樁小小的併購案是否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甚至有跡象表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僅僅是為了懲罰華為沒有對此交易進行事先報批,就否決了併購案。但是因為委員會不需要提供任何解釋,華為也就沒有辦法進行公開辯護,從而挽回委員會裁決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果根據最新的法庭裁決,形勢就可能發生逆轉。如果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想懲罰華為的話,他們可能難以向公眾解釋其動因。委員會有權裁定某項收購是否威脅國家安全,但並無權對不當行為進行處罰。一旦無法公開為其判決自圓其說,很有可能就會批准此項交易。另一方面,即便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依然否決此項併購,但也需要解釋原因。有了官方的解釋,華為至少可以贏得一個反駁的機會。

  即便不考慮目前這項法庭決議帶來的任何改變,其本身對於正在美國尋求投資機會的中國企業來說就是利好。這項規定表明美國的法制健全合理。法庭站在了外國投資者一邊,抵抗強勢的政府機構濫用國家安全為藉口。很多專家之前都認為,羅爾斯案件幾無勝訴的可能。這家公司使美國政府實踐了其所宣稱的理念,應該受到嘉獎。其他中國公司將受益於羅爾斯成功「削弱」了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的一部分權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00

格力成為萬達商業基石投資者 或攬下萬達所有電器生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1943.html

董明珠稱,格力和萬達已達成戰略合作,在雙方合作基礎上,“可能以後它(萬達)所有的電器產品都是我們提供的。”

力電器(000651 SZ)董事長董明珠1月9日下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確認了格力對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商業,03699 HK)的基石投資。(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董明珠稱,格力和萬達已達成戰略合作,在雙方合作基礎上,“可能以後它(萬達)所有的電器產品都是我們提供的。”她指出,格力成為萬達投資者以後,萬達未來在全球和電器產品相關的投入,也可能由雙方共同合作。

12月23日,萬達商業地產在港掛牌上市。圖為王健林與眾人合影緊挨董明珠。

去年12月10日,萬達商業在香港IPO。曾有媒體稱11名基石投資者鎖定了此次IPO超過56%股份,其中格力電器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香港格力電器銷售公司認購2億美元成為基石投資者之一。

萬達商業披露的文件中現在還沒有其基石投資者詳情,格力此前也不願正面確認此次投資。對於投入的金額以及股權占比等細節,董明珠未對記者作出回應。

萬達商業最新公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萬達商業及附屬公司共實現銷售收入實現合同銷售收入1601.5億元,較2013年度上升了26.8%,持有物業面積為2157萬平方米,較2013年底上升了32%。

其IPO資料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萬達已開展175個物業項目,其中已完工71座萬達廣場,正在開發和計劃開發88座萬達廣場,並正在6個城市開展“萬達城”新項目,萬達還有其他物業項目。未來如進展順利,上述項目組合累計物業面積將達到約8470萬平方米。另外,萬達也正在海外積極布局商業地產項目。

格力和萬達的合作去年上半年已有征兆,就在格力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計劃曝光後不久,在一個格力光伏中央空調的央視廣告中,王健林友情襄助,和董明珠一起上鏡。

據記者了解,光伏空調是格力去年研發的新產品,在董明珠眼中,這種不依賴城市電網的獨立空調系統可能就是格力的未來。“我一年要拿幾十億的投入用來做研發(包括光伏空調等產品),這些研發可以支撐格力100年的持續發展。”董明珠表示。

董明珠重資砸下的未來,需要找到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地產合作夥伴。

去年2月份,格力電器曾公告稱,珠海市國資委擬將不超過格力集團49%股權公開掛牌轉讓引進戰略投資者。此次格力對萬達商業的投資,市場曾傳聞這只是董明珠、王健林戰略合作的第一步,雙方未來還可能有更多合作空間。

根據公開資料,格力電器的大股東是格力集團,持有18.22%股權,格力集團也是格力地產(600185)的大股東,持有51.94%股權。珠海市國資委持有格力集團100%股權,格力集團未來將如何引進戰略投資者,取決於政府的態度。

格力電器去年2月份的公告確認,珠海市國資委擬將格力地產51.94%股權及債權等資產,以無償劃轉方式註入珠海市國資委新設立的全資公司。對於格力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進展,董明珠稱“正在進行中”。(本報記者王珍亦有貢獻)


(編輯:明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51

金融衍生品是資本市場風險管理建設的基石

2015年中國資本市場的大幅震蕩和8 ·11匯改後的人民幣匯率波動,引發了持續的股市下跌和嚴峻的資本外流。在以往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屢見不鮮的國際資本回流現象可以看出,其中受沖擊最大的是新興市場國家。

新興市場國家有較強的經濟增長動力,但資本市場體系相對薄弱,尤其是缺乏健全有效的風險管理市場,即金融衍生品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欠發達、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從而導致資本市場風險較高、穩定性較差。所以,完善資本市場機制建設,尤其是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應該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重要的中長期政策目標之一。

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

在中國,雖然對資本市場制度的基礎和內涵還有爭議,但不論是學界還是政府都對資本市場於一國經濟的重要性深信不疑。資本市場是現代經濟發展和增長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使公司擴大資本和生產規模成為可能;資本市場強化了市場競爭、促進了創新;資本市場公開透明的流動性擴大了投資者群體並降低了投資風險。

金融衍生品是資本市場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金融創新,其發展是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跨國資本管制的放松、匯率進一步自由浮動和利率市場化的結果。

經歷了1987年股災和20世紀90年代初各種與金融衍生品市場有關的眾多風險事件後,西方國家學界、業界和政界對金融衍生品意義的辯論基本結束。這之後,幾乎再沒有人質疑金融衍生品的意義和作用了。人們轉而關註於如何優化和強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期權定價的創始人之一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認為,雖然任何美好的東西一旦過度都會變得令人厭惡,但金融衍生品對金融行業、對實體經濟的貢獻不僅意義深遠,而且實實在在。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主要在於使各類參與者能夠以最低的成本進行風險管理,這使得資本市場更高效、更完整。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莫頓·米勒(Merton Miller),在1992年的一篇題為《金融創新:成就和展望》一文中稱:“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運轉就像一個巨大的保險公司,高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是金融衍生品革命性的集中體現。”

羅伯特·莫頓和莫頓·米勒所說的金融衍生品為實體經濟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貢獻和金融衍生品的革命性影響,在於它為資本市場引入了真正的風險管理功能。

金融衍生品市場,作為現代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兩個方面強化和完善了資本市場的制度基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是基礎資產的價格屬性(風險),而不是基礎資產本身。衍生品交易並不改變標的物(基礎資產)的所有權。這種交易的靈活性、便捷性、有效性和低成本,使之成為廣大投資者更為青睞的交易標的。而金融衍生品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性,使這個市場的流動性明顯高於現貨市場,這不僅更易於基礎資產的價格發現,而且更容易轉移或承擔風險。這比傳統上在二級市場進行的頭寸管理、做空股票、分散投資等避險方法更便捷有效,更易管理,而且成本極低。正因為如此,金融衍生品市場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了有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

因此,有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對資本有更強的凝聚力,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本市場的波動性,特別是減輕了資本被迫離場或出逃對資本市場本身和實體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這正是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72年撰寫的《外匯期貨市場的必要性》一文中闡述的重要觀點。弗里德曼強調必須在美國建立外匯期貨市場,因為這對美國最有利。

他認為,美元是外匯投機和幹預的主要貨幣,如果美元的風險管理市場建立在美國以外,則大量的避險和投機交易必然造成大量美元跨境交易,造成國際收支大幅波動。而如果外匯期貨市場建立在美國,它將不僅提高美國外匯市場的規模和重要性(相對於歐洲美元市場),而且減少了大量不必要的美元跨境交易,同時還可以促進國內貨幣市場的發展,有利於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的實施。

風險管理的比較優勢

談到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的優勢,首先無疑是更安全。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周期、金融風險、政策風險等都帶有全球性的特征。有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並不能阻止這些風險的產生、發展和蔓延,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或減緩這些風險對投資者、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沖擊。因為投資者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品市場,使風險以市場化的手段得以再分配。而這種風險轉移可以在無須賣出現貨資產的情況下得以完成。因為風險承擔的後果變得更為可控,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的安全感也大為提高。

比如,有利率和匯率衍生品保護的企業和機構可以更自主、更積極地選擇境內外借貸融資和規模擴張,同時不必擔心匯率和利率波動對生產運營帶來的幹擾。有股票衍生品保護的企業可以從容計劃各種擴融、資產重組、並購等業務。

其次是更穩定。金融衍生品市場之於資本市場類似於保險行業之於現代社會。當危機發生時,有風險管理的市場可以減輕危機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破壞性,也更容易使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從危機中恢複過來。這可以從比較歐美市場20世紀經濟危機和危機恢複的過程中加以佐證。金融衍生品市場產生之後,類似20世紀30年代初的全球經濟危機對各國資本市場和經濟的嚴重而持久的破壞再也沒有發生過;全球或區域性經濟、金融危機及其影響更趨溫和了。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也被各國政府較快地通過有限的政府幹預和市場手段有序化解了。

此外,有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也更容易促進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更容易減輕資產重組、產能淘汰而產生的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破壞性。

再者,亦更有吸引力。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是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制度和嚴格的監督執法基礎上的。在這個基礎上,流動性是資本市場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標誌。流動性意味著在明確的制度和規則下,投資者有隨時買入和賣出的自由和權利。一般來說,一個流動性不足的市場一定是一個功能缺失且缺乏吸引力的市場。

金融衍生品的流動性在市場面臨危機時尤為明顯,也尤其必要,因為這個時候現貨市場的流動性容易迅速萎縮。金融衍生品市場充沛流動性的存在,使投資者可以及時對沖避險,減輕甚至避免恐慌性砸盤和踩踏的現象,可以使投資經理有必要的手段減輕市場波動對投資組合的沖擊。在這樣的市場里,投資者清盤離場的概率會減小,而國際資本也會因為容易騰挪避險而減少不必要的資本回流的本能沖動。因此,保護市場流動性(包括證券和衍生品市場)是發達資本市場的監管者最重要的監管目標之一。

對資本市場至關重要的流動性與投機交易密不可分。資本市場中各類投機交易者的參與是資本的社會化(股票市場)、風險管理的社會化(衍生品市場)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投機交易者是有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投機交易者可能更傾向於較短期的交易,但是他們是市場風險的主要承擔者。正是因為有了這類風險承擔者的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場才可能有充足的、風險管理所必須的流動性,資本市場的風險管理才能得以進行。當然,過度投機,尤其是違規交易行為,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管和控制,以保持市場的有序和公正。

在我國建立一個開放、完整而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包括股指、利率、匯率等衍生品),可以使國際和國內投資者在應對下一次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時具備更好的抗風險能力;可以使中國資本市場更富彈性和韌性、更有吸引力;甚至可能使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回流的避風港之一。有風險管理的資本市場所形成的資本凝聚力是中國實體經濟增長、創新和轉型的可靠基石。(作者系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高級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88

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運營是基石

基金行業成立18年,走的是一條在不斷完善制度建設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公募基金以《證券投資基金法》為核心,建立、健全各項監管法規體系和內外部規則制度,在基金管理層面堅持強制托管制度、每日估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公平交易制度,保證了公募基金資產規範運作,保證了中小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制度建設結出價值之花。截至2016年11月中旬,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過9萬億元,產品數量近3600只。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超過17%,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超過8%,公募基金累計分紅1.28萬億元,普惠數以億計的投資者。

制度的要求要落地,依靠的是基金公司和托管行完整、有力、高效、與時俱進的基金運營體系。這里有複雜的系統和甘於奉獻的人。投資者也許不了解,每一只公募基金都對應了一個基金賬戶,每一個基金賬戶後面都有一位基金會計,每一只基金的每一個凈值都經過了基金公司交易系統、支付清算系統、估值核算系統的嚴格計算,以及托管行的嚴謹複核。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保證投資者的權益不受到損害。投資者也許不了解,基金行業產品和規模的爆發式增長、產品類型的創新、互聯網技術的革命,都必須依托基金運營系統完成。

從1只基金到3600只基金,從普通權益類投資到固定收益類投資到全球配置、股指期貨對沖、量化交易,從常規的櫃臺交易、T+3贖回到手機APP終端、7*24交易、T+0安排,這些投資者看起來理所應當的體驗實際上都脫生於基金運營複雜而艱苦的自我顛覆、自我升級。“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運營為基金行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公募基金運營的成功經驗和有益探索必將推動更廣泛資產管理實踐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本文作者系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92

投資的基石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im9.html

   昨天,Y君前來一坐,聊起炒股。他股齡斷斷續續已有20來年。目前,他還有部分空倉資金,但看到現在國內外動蕩不安的局勢,面對當前撲朔迷離的股市,不但不敢再買,而且還想全部退出呢!顯然,Y君本質上是看空股市的。其實,大多數人(潛意識里)都這樣。
   “這樣股票很難做好的。”我說。

   “那該如何是好?”Y君問。

   很簡單,最最重要、最最關鍵的是,須要真正認識到“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這一最最根本的本質屬性(規律)。這是投資的基石,它比什麽都重要。具體請看本人小文《小議股市幾條基本常識》(2010-05-18):

 

小議股市幾條基本常識(2010-05-18)

   股市有這麽三條最基本常識,它們就像公理,許多理念、思想、觀念、理論、策略、方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並由此推導或衍生出來。做股票遵循這些最基本的常識是根本。須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講的是普遍現象及規律,是“大數定理”,不包括個別特例。

   1、股票是資產

   股票是什麽?是上市公司的資產,是股權,是有價證券。你買了某家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就等於擁有了這家公司的部分資產(土地、廠房、設備、票證、現金,等等)。這個道理說起來沒有人不懂得,但大多數股民潛意識里卻不是這麽認為的,他們認為股票是一種“籌碼”(類似賭場中的籌碼),始終覺得是虛的,所以,只註重其價格的變動,始終被漲與跌牽制著,誠恐誠惶,生怕突然失去。如果我們腦子里始終實實在在地把股票認定為資產,對其有一種“不動產實物”的感覺,如同你買了商品房那樣,那還會患得患失嗎?

   這個“股票是資產”的常識非常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使你確立起正確的理念,而且可以直接知道股票為什麽長期上漲的原理:股票既然是資產,而資產是會增值的,所以股票也將隨之而漲。

   2、股市不是漲就是跌

   股市不是漲就是跌(不漲不跌的情況幾乎可以略去),所以,買入的股票,有可能漲,也可能跌,這是常態。任何企圖只獲得上漲而避免下跌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也就是說,套住與盈利是做股票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你是無法徹底排斥套住的。若你非要避免套住,那你也不可能很好地盈利。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你見過只抓住漲而避開跌並且始終能夠長期大贏的人嗎?沒有,從來就沒有過。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拼命追求“抓漲避跌”,在做這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即挑戰“不可能”。比如,本想“低吸高拋”的,結果事實上卻做成“高買低賣”了。從更大的漲跌形態(牛市與熊市)上講,我們不僅應該緊緊地擁抱牛市,而且也應該完全地包容熊市,因為它們是股市的兩個方面,組成了股市完整的形態。可實際上,人們普遍莫名其妙地怕跌。

   由於人具有“厭惡損失”的本性,所以,許許多多似是而非的炒股理論特別受追捧;許許多多人盯著所謂的“名博”炒股;有的幹脆依賴各種各樣的炒股軟件……結果可想而知。

   反過來,你不想漲而只想跌,也一樣做不到;又由於下面第3條常識所講的情況(股市長期趨勢是向上的),所以,進入股市,你不想賺錢也難。

   3、股市長期趨勢是向上的

   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總的趨勢是向上的,漲多跌少,所以,對股市應該根本性地看多才是。然而大多數人在本質(潛意識)上卻是看空的。事實上,大多數的股票只要長期持有,多少都有賺的。由這條常識可以直接推得:絕對地講,股市只有牛市而沒有熊市的,所以股市只有踏空的風險,而沒有套牢的風險。股市400多年來的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個規律;我國A股95點開市,打開其20來年的走勢圖看看,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大多數人由於只看小不看大,精細入微地想短時贏大利,結果把事情全做反了,卻渾然不知。所以,做股票要看大不看小;至少首先應該看大,其次才有可能去看小。

   由此可知,對於上述這些常識有了充分的認知,就會懂得,股市其實是投資最安全的地方,做股票賺錢是確定性的或大概率的事件。認知正確了,情商也就真正會提高。你想,當你明白自己是在做一件確定性的事情,你會恐慌嗎?當然不會。然而,對於這麽簡單的常識,偏偏許多人不能或不願去認識。

   那些在股市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人,不管有著什麽樣的理念,運用什麽樣的理論、策略、方法,但對於這些基本常識都有深刻而清晰的認識,做事基本不會與之相違背的,也就都能很從容地面對股市。而虧損者由於對股市的基本認識錯誤或認識不足,結果難免把事情做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94

基石資本 · 張維:不一定要投行業前三,只要有成長性的企業就值得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4/160656.shtml

基石資本 · 張維:不一定要投行業前三,只要有成長性的企業就值得投資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基石資本 · 張維:不一定要投行業前三,只要有成長性的企業就值得投資

投資是投一個行業里某個活生生的企業,而不是冷冰冰的宏觀數據。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維。

23edd606640d438cbe296614a07fddd5

題圖:基石資本董事長 張維先生

1、關註產業周期

很多創業者都認為我們很關註宏觀經濟,因為我們做的是偏後期的投資,其實不然。宏觀經濟是7%的增長還是5%的增長,並不影響投資決策,因為投資是投一個行業里某個活生生的企業,而不是冷冰冰的宏觀數據。那麽,作為投資人我們關註什麽呢?答案是:企業的成長性

我所說的這種成長一定是持續穿越經濟周期的增長,不依賴於持續資本投入的內生性成長,能夠產生與凈利潤規模相匹配的現金流。我們拒絕偽成長性,即:依賴於經濟或者產業周期的短期成長;依賴於持續資本投入的輸血式成長;依賴於持續並購的捏合式成長。

而決定企業成長性的要素有:產業周期、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組織系統、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其中,產業周期與企業的成長性密切相關,這是最核心的因素。

產業結構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幾乎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又不是歷史的簡單重複。很多產業都經歷過這樣的成長演變過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判斷產業周期什麽時候結束與什麽時候開始同樣重要。在產業周期末期進行的投資或創業要想創造高回報是很難的。

舉兩家我們投的企業為例,一家是山河智能,基石資本在2004年投的。當時宏觀經濟調控,沒有人投,我們沒有指望獲得多高的回報,我們認為3倍就滿足了。後來這家企業2006年上市,2007年我們獲得了100倍的回報。之後山河智能進入下降周期,我們趕在了正確的時點上,在2007年達到高峰時我們退出了。

另一家公司是江蘇三六五網絡,我們是在它初創期時投的。這筆投資在退出時給我們帶來了100到200倍的回報,能獲得這麽高的回報,也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產業和市場因素。

我們投資的邏輯一定是投行業的前三名、前兩名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當時門戶網站商業模式面對不確定性,它們和電商、門店在結合的過程中還有巨大的空間和演化。對於中國企業來講,看行業前三名的市場份額,只有電信、鐵路、保險、銀行等比較集中的行業,絕大部分行業還是高度分散的,高度分散意味著大部分企業處在成長階段,還沒到行業整合時期,大家還都有機會

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所有的產業都將遵循同樣的路徑(一個被分為四個階段的S曲線)實現整合;兼並行動和整合趨勢是可以預測的;產業演進曲線可以作為重要工具,每一個重要的戰略層面和運營層面變動,都必須考慮產業整合的影響。 

2、企業家精神

總結這些年的經驗,我們不期待宏觀經濟的好壞,不期待企業商業模式的改造,不期待所謂的風口,也不期待改造一個團隊和創始人,大家經常聽說這個企業缺一個市場總監,缺一個合適的總經理,通常這種企業抓瞎了。一個企業有最重要的團隊基因,不是能隨便嫁接和空降,尤其是CEO

我講一個最失敗的案例吧。位於佛山市的鷹牌控股曾經是中國陶瓷行業的第一名,在新加坡上市,市值被嚴重低估了,因此我們在新加坡市場收購了第二大股東的股權。我們做了美好的規劃,退一步,萬一沒做好,也可重組回國上市。

但實際運作的複雜程度超出了我們的判斷,在我們入主兩年期間,公司在治理和管理上仍然面臨困難,而我們也沒有能力經營公司,最後就在新加坡市場把資產全部賣了,拿回了本金,大概賺了每年兩個點的微利。

這是一次看上去很美的投資,公司財務健康、回國上市還有跨市套利的空間,但公司是靠人來經營的,人若不行,你又不能簡單地把他趕走。這次失敗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公司治理的複雜性,以及優秀管理團隊的重要性。優秀的管理層有能力創造價值,是企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萬科,這形成了我們投資的基本價值觀。

萬科的特殊性在於,王石既是公司的創始人,又給公司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業績。寶能雖然是第一大股東,卻不能簡單把管理層趕走。因為企業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管理層不是汽車的一塊零件,可以隨便換。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核心的因素是企業家精神。德魯克1984年寫了一本書《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在他看來,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它有四個方面的內涵:

1)大幅度提高資源產出; 

2)創造出新穎而與眾不同的東西,改變價值

3)開創了新市場和新顧客群

4)視變化為常態,他們總是尋找,對它做出反應,並將它視為機遇而加以利用

談企業家精神,很快就會令人想到IBM的郭士納,許多人都讀過郭士納的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郭士納被稱為是IBM歷史上三個偉大的CEO之一,他在IBM當政十年,將IBM公司市值從320億美元增長到1600多億美元。

郭士納走之後,市值到目前為止低於郭士納在的時候,這十幾年過去了,IBM市值從大約1600億美元下降到1400多億美元,這說明什麽問題?像IBM這樣強大的企業,不缺人才、不缺機制、不缺體系,但它缺少引領企業的企業家,需要具有更大的知識能力、更敏銳的戰略創造力、更強悍的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

而企業家精神是投資中最難以把握和複制的,換個人就會不一樣。2016年2月29日,巴菲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現在,他不認為持有IBM股票是個錯誤,但稱其「有可能變成」一個錯誤。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企業家精神。海爾的張瑞敏,平安保險集團的馬明哲,萬科的王石,溫氏的溫鵬程等,都是優秀企業家的典範,引領企業不斷創新、成長為行業翹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精力旺盛,特別愛折騰

3、治理水平

還有一個巨大影響因素是組織能力。企業的組織體系是企業從遊擊隊進入正規軍的重要保障,中國很多企業是靠著一個產品、一個渠道取得了勝利,真正來自組織體系發育的企業並不多。諸多企業曇花一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組織系統建設沒有到位,盲目擴張後轟然倒塌

比如,很多電商企業做大以後,最後檢驗的是企業體系,物流配送體系能不能支持關鍵的核心問題——低成本。用哈佛大學傑出戰略學家的一句話,傑出的企業要有戰略對稱,它的組織體系是協調並進的,這是優秀企業和普通企業最重要的區別

優秀的企業是規模化的,戰略配稱是指在整體的戰略活動領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組織體系是協調配稱的,這是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最重要的區別,是創造競爭優勢的核心因素。它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接的「鏈」,將模仿者拒之門外。

優秀的組織體系的配稱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配稱是保持各運營活動或職能與總體戰略之間的簡單一致性;

第二類配稱是各項活動之間的相互加強;

第三類配稱已經超越了各項活動之間的相互加強,我稱之為「投入最優化」。

組織體系的建設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的長期發展的價值。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在20多年前請全世界各大管理公司做咨詢。它的管理體系是很厲害的,否則不能夠管理20萬知識分子,並且8萬人持有股權。邁克爾波特的話來講,在各方面實現了協調配置的企業擁有了更大的潛力。

4、估值

現在很多創業企業非常關註的一個問題就是估值。其實投資的核心要素也是對成長性和估值的把握,如果說成長性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麽估值則是實現超額收益的必要條件。

對比谷歌和蘋果,2005年到2015年,谷歌的利潤增長了10倍,市值也增長了10倍;蘋果的利潤增長了大概40倍,市值增長了10倍。谷歌作為更技術導向型的企業,是更具有前瞻性的企業,所以它的估值增長相比蘋果要更快一點。

對比騰訊和恒瑞醫藥,這是國內兩家出色的企業,騰訊的利潤過去十年從14個億漲到300個億,利潤增長幾十倍;恒瑞醫藥市值比利潤的增長幅度更快,利潤增長十幾倍,但是市值增長了三十倍,市值的增長速度更快,因為它是在國內的資本市場,具有更高的估值體系。

你再看中集集團和寶鋼,中集集團的利潤是下降的,但它們的市值都有所增長,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還沒有充分看透它。資本市場的不同特性對估值的影響巨大,對投資收益率的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

我曾經遇到一個在香港做管理的機構,他說很多人為了買打折的LV的包包專門飛到香港買包,他說為什麽不來香港買企業?很多企業在香港和LV一樣打了五折,為什麽不來買?我就跟這位朋友講,你這個看法,做營銷還可以,但如果做投資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A股、美股、港股的估值差距是巨大的,而且是長期的,大部分A股股票的估值在全球處於較高的水平。中國A股是散戶投資者結構,中國的監管體系也不支持完全的市場化,這導致了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長期高估。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企業在國內上市,也可以在香港上市,可以獨立IPO,也可以大股東收購。從投資角度來講,如果你的認知對這個問題是含糊的,而不是像我們這樣堅定的、尖銳的,你在投資回報上一定是有天壤之別。

所以投資看似是簡單的事情,其實沒那麽簡單,因為企業是活生生的、複雜的,很多時候投資並不是一條直線上去。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871

外管局給基石投資者開用匯綠色通道 助力內地企業赴港IPO

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司司長郭松在接受《中國外匯》專訪時表示,外匯局允許境內基石投資者經批準在一定額度內購匯參與境內企業香港IPO,但要求境外上市募集資金結束後,上市公司及時調回資金,並承諾一定比例資金結匯,且境內基石投資者承諾減持境外上市公司股份後及時調回資金並結匯。2017年外匯局將加快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研究支持跨境資產轉讓、放寬內保外貸項下資金回流的限制、研究完善國內外匯貸款管理和規範境外機構境內發債的外匯管理等。

以下是原文,來自“中國外匯”微信公眾號:

【SAFE 2017】郭松:客觀看待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

2017年重點領域改革

在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和事中、事後管理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一系列既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外匯市場穩定,也符合資本項目可兌換長遠方向的改革舉措,包括:研究支持跨境資產轉讓、放寬內保外貸項下資金回流的限制、研究完善國內外匯貸款管理、規範境外機構境內發債的外匯管理等。

在繼續推進改革的同時,將積極適應外匯形勢新常態,兼顧風險防控,在現有外匯管理法律框架內,針對少數投機套利和違法違規交易強化監管。重點是督促銀行遵守現行外匯管理規定,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和展業自律要求,加強真實性、合規性審核;強化與其他監管部門的聯動,維護正常外匯市場秩序,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

客觀地看待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

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境內企業國際化發展和境外配置資產的內在需求,更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戰略的必需,也是政府部門在對外直接投資管理方面不斷簡政放權的成果。

在這一過程中,外匯局一直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

同時,外匯局也始終在完善對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環節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核,提高事中、事後的監測和管理能力,打擊虛假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促進對外直接投資健康有序發展。實踐中,外匯局和有關對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也發現,部分境內個人和機構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存在非理性和盲目性的問題,甚至借助對外直接投資開展證券投資、非法轉移資產等行為,其真實性和合規性存疑。針對對外直接投資中出現的風險隱患,外匯局協調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對新增對外投資項目加強投資主體和投資項目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查,密切關註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業、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並提示有關企業審慎決策。銀行根據有關部門的風險提示,加強了對外直接投資購付匯真實性、合規性的審核。

下一步,外匯局將繼續與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強化境外投資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核,嚴格涉及資金來源和去向的材料審核要求,在保障符合國家政策且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的同時,有效控制對外投資過快增長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隱患。

境內基石投資專項制度

外匯局2016年研究提出了專門針對境內基石投資者參與境內企業境外IPO相關用匯安排,以支持境內企業充分利用境外資本市場開展股權融資活動。

對境內基石投資者的具體用匯安排包括:一是允許境內基石投資者經批準在一定額度內購匯參與境內企業香港IPO;二是要求境外上市募集資金結束後,上市公司及時調回資金,並承諾一定比例的資金結匯;三是要求境內基石投資者承諾減持境外上市公司股份後及時調回資金並結匯等。

從設計上看,此安排不僅有利於境內公司順利完成境外上市,也方便了境內機構投資(基石投資者)參與境外證券投資,還有助於增加外匯的有效供給,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國內外匯貸款結匯試點業務

2016年在浙江、寧波和深圳開展了國內外匯貸款結匯試點。

試點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出口企業在獲得出口訂單後,將國內外匯貸款結匯,將來再以出口收匯償還,原則上不允許購匯償還。

這個制度設計既促進了出口,又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也規避了匯率風險,有效降低了了國內外匯貸款結匯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受到企業的廣泛好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