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企赴港上市:春天來了嗎?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27097.html
日,證監會負責人表示,證監會積極支持符合香港上市條件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讓更多的中小企業能夠到香港上市。

一時間,內地房地產企業塵封已久的資本市場融資大門似乎透進了一縷誘人的芬芳,赴港上市再次成為媒體和房企關注的焦點。有媒體據此推測房企上市的門檻存在下降的可能,認為政策放鬆給具有境外上市融資需求的房企帶來了曙光,甚至以此推斷可能迎來內地房企赴港上市熱潮。

內地房企赴港上市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即使證監會此次政策放鬆惠及房地產行業,對於內地大量渴求資金和融資渠道的房地產企業而言,也並無多大實質性利好。因為政策主要針對通過H股方式赴港上市的企業,而H股上市方式對內資房企而言本無吸引力,此前內地房企在香港上市基本上是通過紅籌股上市或買殼上市。

2011年,復地成為內地首家在港交所退市的房企,低估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為H股身份導致它在境外發債融資或者進行股票發行融資,都需要中國證監會、外管局等部門的批准,程序複雜且受行業政策調控,從而基本喪失了融資功能。

拋棄轉勢幻想

近期在歐美主要國家的貨幣寬鬆政策和人民幣短期升值預期的帶動下,熱錢湧入香港資本市場,正出現一個難得的融資窗口。根據市場流傳的信息,目前已有旭輝地產、江蘇新城、南京金輪、當代集團等多家內地房企已過或即將接受聆訊,等候11月中旬港市可能出現的IPO「窗口期」。

但個人認為,在內地持續調控房地產和金融風暴余寒尚存的大背景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香港資本市場依然謹慎,投行想必也會抓住企業焦急的心理,壓低上市價格。因此,從融資規模和可能的發行價格來看,都不大可能重演2009年內資房企在港上市的熱潮。因為從基本面上看,無論是國際資本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回流的趨勢,還是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取向,都不可能快速逆轉。

此刻,如果內資房企寄望於香港資本市場大勢反轉,鋌而走險步入先擴張再圈錢的賭局,必會陷入萬劫不復;如果因為資金鏈扛不住,把融資當作救命稻草,或者面對千載難逢的優質稀缺地塊,當下確實是稍縱即逝的機遇,但必須心甘情願地接受煎熬,做好低於3~5倍市盈率發行、破淨破發乃至簽署對賭條款的心理準備;如果有條件,不妨學習當年卓越置業「臨門一腳」主動放棄,回頭看倒也未必是壞事。

冷靜權衡利弊

紅籌上市或者香港買殼上市最大的好處,正是在內地資本市場大門因政策和程序幾乎關閉的背景下,打開通向境外資本市場多元融資的大門。融資的效率和成本對於房企這樣的類金融企業至關重要,香港融資渠道比較多元化,發股、發債以及其他金融產品程序也很簡單,銀行貸款利率也較低。

2012年,面對發債發股無望、銀行信貸緊縮、信託規模縮水的內地資本市場,內地房企幾乎只剩下了降價賣房、賣地賣股權這些極端生存方式,而那些在境外上市的房企則相對從容,拿地也相對積極。尤其最近在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推出之後,部分企業更是搶抓機遇加快步伐融資。

據媒體報導,10月19日方興地產發行的5年期美元債年息僅4.7%。11月1日,SOHO中國宣佈發行的5年期美元債年息也不過5.75%。

「有得必有失」。紅籌上市或者買殼也有各自的不利之處。紅籌IPO赴港上市目前面臨的問題在於耗時長、費用高、定價低;而買殼上市最大的問題在於短期內難以滿足融資需求,因為根據香港相關的法律,在兩年以內,對新收購的公司所做的操作對其五項核心指標的影響不能超過100%,這意味著殼公司兩年之內只能做大一倍。

冷靜權衡利弊,不難得出結論:目前並非赴港上市的春天。但是,對於那些未雨綢繆、志在推開境外融資大門的房企,確實是短期難得的機遇。

(作者係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副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74

十八大後新趨勢 中國民企來台聚焦五大產業 新中資來了!

2012-11-26  TWM
 
 

 

復星集團及三安光電投資台灣企業,凸顯近期中資投資台灣和以往的官方企業來台不同,這次多半以民間企業為主。在兩岸法令逐漸開放背景下,預期將有更多企業合資、購併或來台參股的案例出現。

撰文‧周岐原

十一月十日,北京。剛剛受暴雪侵襲的市區,戶外氣溫只有五度。參加十八大會議的商務部長陳德銘,正小心翼翼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對中資投入台灣,他的說法是:「希望台灣的基礎設施、科研、很多產業的股份參與,可以讓更多中資過去,特別是基礎設施。」自兩岸關係和緩以來,這是中國部長級行政官員,第一次公開對中資來台表達立場。

一周後,台北。難得在台露面的復星集團執行長梁信軍笑說:「這裡比上海暖和多了!」轉身面對鏡頭,梁信軍緊握住維格餅家董事長孫國華的手,這一握,代表復星集團確定以三.六億元、相當每股八十元,參股維格餅家兩成股權。一塊塊令陸客為之瘋狂的土鳳梨酥,即將進軍上海,成為維格餅家揮軍挑戰中國內需市場的小金磚!

同樣在台北,被稱為「廈門首富」的林秀成直豎起大拇指,堆滿臉上的笑容沒有停過,因為他經營中國LED規模第一大的三安光電,正式與國內廠商璨圓簽約,由三安以私募方式投資璨圓約兩成股權,未來雙方的整合可望更加密切。

從陳德銘、梁信軍到林秀成,可以歸納出一個趨勢:中資對來台投資或參股國內企業興趣越來越濃厚,中資成群結隊進駐台灣,已是近在眼前的浪潮!

「由官轉民」的微妙變化

其實,對岸企業投資台灣的生態及參與對象,近年正悄悄出現「由官轉民」的微妙變化。

自二○○八年至一○年,兩岸企業曾出現遠傳與中國移動宣布合資、愛之味與北京控股合資、英格爾與普天信息集團合作制定規格等案例;一一年以後,隨著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協議)、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及貨幣清算協議等具體文件,近期則有知名房地產商馮侖經新加坡轉投資的萬通國際推出建案、復星集團參股維格、三安投資璨圓等個案。

比較前期和近期來台的中資,最明顯差異是無論中國移動、普天信息、北京控股,甚至一度盛傳將投資裝瓶大廠宏全三成股權的華潤集團,清一色都是央企、國企,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但從萬通國際,到近期來台參股的三安光電、復星集團,以及成立分店的俏江南餐飲,性質多屬於民營,不僅業務更加多元,民企以獲利為優先的考量,也和身負交流任務的國有企業大不相同。

台灣企業價值被重視

「原來局勢不明確,投資沒有保障,但是兩岸簽署投保協議,又準備開放第四階段中資來台投資,門逐漸打開,台灣企業的價值會真正被重視。」熟稔兩岸企業購併業務的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隨兩岸聯姻案例增多,以往企業的『台灣折價』可能變成『台灣溢價』。」黃齊元分析,由於中國處於政治過渡期,國有企業沒有明確指示,短期內不易看到新的兩岸企業合作案出現;相較之下,民營企業沒有對政治氣候的顧慮,可以自行選擇合作對象,才會出現較多民企來台的現象。

不過,就數字而言,中資投資台灣的金額仍然偏低,現象背後有何含意,值得官方與業界深思。以今年前三季為例,僑外資對台投資申請共有一千九百餘件,平均每件申請金額約為二○五萬美元;但在中資方面,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件投資案之外,平均每件投資僅申請五十萬美元,大約是外資的四分之一。尚未通過投審會審議的三安投資璨圓案,金額只有二十三億元,已經是頭等大案。換句話說,儘管開放中資已有一段時間,中資迄今還沒有真正砸重金投資的指標性案例。

好在,看待台灣的投資價值,陸企大老闆們似乎逐漸改變想法、「換上另一副眼鏡」。因為從件數來看,今年前三季就有九十九件中資來台申請,比去年整整增加二成。

當中國經濟成長率不再保八,中資向外尋求新成長動力的心態越來越迫切,逐漸開放又沒有語言隔閡的台灣自然是首選之一;陳德銘的公開發言,只是印證這種趨勢而已。最顯著的例子,是過去對台灣不感興趣的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萬科,開始關注台灣市場。

萬科董事長王石先前訪台時曾經坦言,因為台灣住宅市場飽和,萬科仍打算專注發展中國,未考慮投資台灣;但今年,萬科除了借殼在香港掛牌的南聯地產,為跨足海外踏出第一步,公司副總裁毛大慶也改口指稱,台灣是萬科很好的發展區域,後續將認真研究投資台灣的可能性。

陸企掛牌成台股生力軍

除了實際投入資本、人力經營,台股也不乏對岸企業加入,成為市場低迷期間的生力軍。在福建晉江發跡、主要在中國三、四線城市經營「G-Apple」服飾品牌的金麗集團,就選擇在十一月中登錄興櫃,預定年底掛牌。

證所稅即將開徵,國內證券業者因成交量低迷哀鴻遍野,怎麼還有陸企對台股信心滿滿、選擇在此掛牌?「無論到新加坡或美國,中資股已經不像以前受青睞了,偶爾還要慘遭放空狙擊;去香港,你必須是大型股才會被關注,留下來等A股掛牌?別想了,有多少人排在你前面?最起碼等三年。」一位金融業人士直言:「這一輪比下來,台股還是有優勢。」當台灣資本市場自認優勢盡失,其實對中資仍有相當程度吸引力,這不僅是證券業應善加把握的好消息,也凸顯台灣可從兩岸交流創造更多商機。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蔡松棋就說:「雙方對政策都更加開放,很自然就會吸引業者過來,這是很自然的趨勢。」回顧香港經驗,當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中資與港企互相參股、購併的案例繁多,中國的重慶銀行、煙台商銀、華誼兄弟,來自香港的大福證券、永隆銀行、嘉禾集團等,都在投資案中成為投資者或標的。以此推估,陸企除了對台灣最擅長的消費品零售業感興趣,還有哪些產業可能吸引他們出手投資?

黃齊元指出:「房地產、金融業、觀光旅遊都會是中資感興趣的對象。除此之外,台灣相當擅長的醫療產業,本來就有許多上市櫃公司,包括生技、醫材、醫務管理、醫療美容和藥品研發領域,培養的眾多人才和資源,也有很大成長潛力。」在不久後的未來,台灣也許有這麼一個場景:民眾走進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一旁是萬科集團在路上豎立的看板、為剛完工的建案大打廣告。這樣的未來,很可能成為我們熟悉的畫面。

陸資來台今昔大不同!

前期多為具官方色彩的央企、國企,近年轉以民企為主

前期

愛之味與北京控股集團

英格爾與普天信息集團

遠傳電信與中國移動

近期

璨圓與三安光電

維格餅家與復星集團

萬科對投資台灣感興趣

萬通來台投資建案

陸企來台投資主要案例

中資企業 投資對象

或標的 申請金額

(新台幣億元)

三安光電 璨圓光電 23.50 交通銀行 商銀分行 15.50 中國銀行 商銀分行 12.00 復星集團 維格餅家 3.60 江蘇盈天矽晶回收 2.50 合眾汽車 增資 0.95 俏江南 餐飲分店 0.82 欣賀服飾 服飾批發業 0.73 綠色資源 光學儀器 0.60 立訊精密電腦周邊業 0.59 君臣國藥 食品批發業 0.45 超大現代 來台投資 0.30 大華飛捷 蔬果批發業 0.15

資料來源:投審會

統計期間: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註:三安尚未取得投審會許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7

A股來了扒糞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3iu.html
轉載12月20日南方週末經濟版的金融板塊C14版文章           作者:林邑
============================================================================
一個香港小股民,撼動A股第一牛股、市值兩千億的貴州茅台,成為A股一個難以忽略的大事件。

一群「扒糞者」出現,成為資本市場的一支新力量。只有在法律框架內,讓每個公司、每個投資者、每種力量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資本市場才能更加健康。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林邑  責任編輯舒眉

一群「扒糞者」,開始挑戰A股上市公司。

A股第一牛股、市值兩千億的貴州茅台(股票代碼:600519)因此被迫接連出牌——2012年12月11日停牌,當晚緊急宣佈控股股東增持20億,次日召開新聞發佈會。

新聞發佈會上,貴州茅台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特別感謝了一個名叫「水晶皇」的網友,因為他給中國白酒行業提了個醒,今後行業會更重視食品安全。同時他說,「中國白酒行業有幾千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不會因一個事件而消亡」。

「一個事件」,指的正是導致貴州茅台不得不連出三張大牌的事件——網友「水晶皇」在香港自費檢測出茅台酒的塑化劑嚴重超標,導致白酒板塊應聲大跌,9只個股跌幅超過9%,5只跌停。而貴州茅台一度跌破200元關口,市值蒸發100多億。

扒糞者並不只「水晶皇」一人。一個月前,酒鬼酒被媒體送檢檢出塑化劑超標,導致上市酒業公司市值蒸發千億元。而茅台事件兩天後,12月13日,財經網站雪球網認證為北京中能興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的官方賬號,發佈了其自行送檢的11份塑化劑檢測報告,稱五糧液52度等白酒中塑化劑含量均嚴重超標,白酒板塊再遇重創。

12月12日,衛生部衛生監督管理局局長蘇志表示,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正在開展調查。

整個資本市場因此震動。挑戰者是個人還是機構,背後是否有做空力量的利益支撐,均面臨諸多爭議。

螞蟻咬大象

「水晶皇」決心打破「塑化劑」一事上的市場默契。

整個事件中,單挑茅台的小螞蟻——「水晶皇」顯得低調神秘,其公佈在網絡上的檢測報告中也特意隱去了個人信息。這些行為,使他的身份和動機備受質疑。反對者稱「水晶皇」至少應該是一個團隊,他們發佈消息,相互配合,試圖做空「茅台」獲利。

巧合的是,就是茅台停牌一天後,國內數家媒體爆出在新浪即時聊天工具UC中發現了一個「水晶皇」,並揭露說這是一個帶領小散戶炒股,並有利潤分成的團隊。不過,後經新浪內部工作人員證實,這個UC的IP地址在內地,而發佈檢測結果的「水晶皇」博客IP地址在香港,並非同一個。現在,這個UC已經改名為「股海牧童」。

2012年12月15日,南方週末通過各種渠道,獨家聯繫上身在香港的「水晶皇」。他通過電話向南方週末講述了挑戰茅台的經過。

「沒有想到會成為第一個甚至是唯一一個憑藉個人力量與茅台對抗的個人投資者。」他告訴南方週末,「不過沒什麼好怕的,香港是個法治社會,政府會保護好市民。」

「水晶皇」稱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個人投資者,2011年在新浪開通博客,並取了這一網名。

他今年35歲,已婚,在內地小學畢業之後移居香港,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目前從事著與香港機場有關的工作,月薪30000港幣左右。

「水晶皇」自述從小就極度渴望財務自由,為此,他從高中時開始賭馬賭球,玩「***」,一直痴迷。2007年,他開始投資股市,2010年開始購買A股。如今在港股、A股、美股市場都有投資,投資資金主要來自工資所得。

剛入股市時,他也炒消息,分析技術指標,試過市面上90%的方法,但「死得很難看」。大概三年半前,他開始閱讀一些投資「秘笈」。讀完91本投資類書籍後,他成為巴菲特「價值投資」的忠實信徒,不再指望賺快錢,而是試圖做好判斷,然後長期持有。

2011年7月,「水晶皇」經過反覆研究和權衡,買入1100股茅台,並打算長期持有,理由是:中國白酒文化歷史悠久,茅台又憑著五年出一次酒獨樹一幟,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財務指標漂亮,是巴菲特推崇的模式簡單、盈利大、傻瓜都可以管理好的好公司。

但一年零四個月之後,他被茅台激怒了。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如果酒鬼酒爆出塑化劑超標後,茅台能及時表態,或許事件就不會發生。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媒體爆出塑化劑嚴重超標之後,當天停牌,白酒板塊暴跌。第二天,「水晶皇」就在新浪博客上曬出擔憂,希望茅台也出來說明情況——這些博客,至今仍可查看得到。

自然,他時刻關注著白酒企業對塑化劑的反應:酒鬼酒承認並道歉並整改;瀘州老窖聲明不含塑化劑;甚至中國酒業協會也承認白酒普遍都含有塑化劑,而且是高度酒含量高,低度酒含量低。但身為白酒行業龍頭老大的茅台,始終沒有表示。

11月22日上午,「水晶皇」首次聯繫茅台董秘詢問。「董秘辦的人推搪。我的直覺是茅台不老實,有問題。」他說。綜合各方訊息,當日,「水晶皇「沽出茅台,「要對自己的錢負責,不過還是希望情況明朗後能繼續持有」。

11月26日,茅台組織機構、基金等大股東到貴陽開股東大會。但對此的公開報導中,幾乎沒有任何有關塑化劑的消息。這徹底激怒了「水晶皇」,他決心打破「塑化劑」一事上的市場「默契」。

11月29日下午,「水晶皇」到茅台官網上推薦的專賣店——香港北角的茅台專賣店,花1780港元購買了一瓶200毫升的53度茅台飛天,然後送到一家檢測所檢測,主要檢測6項常見的塑化劑含量,檢測費為1500港元,7天出結果。

「水晶皇」說,之所以選擇這家檢測所,是因為它是用香港雅虎搜索「塑化劑」顯示的第一個結果。他並不願意公開這家檢測所的名稱,但根據其提供給南方週末的信息,記者查詢到這家香港檢測所成立於1994年,既為香港政府也為普通市民提供檢測服務。檢測資質得到「香港實驗所認可計劃」(簡稱HOKLAS)認可。(HOKLAS是香港政府部門香港認可處一項為提升香港實驗所的測試和管理水平,根據國際標準ISO/IEC17025:2005,對符合標準的實驗所予以確認的計劃。)2012年12月19日,南方週末聯繫了這家檢測所,確認「水晶皇」的檢測確由他們所做。

送檢後,「水晶皇」再次聯繫茅台公司董秘辦,但兩次聯繫都沒有得到有效回覆。
12月6日晚,他等來了茅台的公告,稱產品塑化劑指標均在國標限量範圍內。這在「水晶皇」看來是個值得肯定的進步。第二天,他拿到檢測結果,並於12月9日晚在新浪博客和雪球網博客上進行了發佈:所檢茅台塑化劑DEH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塑化劑中的一種,屬致癌物質)含量為3.3mg/l,超過香港食品安全中心1.5mg/l的行動標準的一倍多。兩天後,他又在同樣的平台發佈了檢測結果的正式文件,並向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投訴。

12月19日上午,南方週末記者撥打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熱線電話,工作人員證實確於12月13日收到相關投訴,他們正在處理過程中。

機構還是個人

12月10日,檢測事件廣為人知。次日,茅台停牌,並第一時間發佈公告稱,自送產品至國家食品質量監督中心、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公司等三家權威檢測機構檢測,均符合標準。

一隻小螞蟻就這樣撬動了大象。但做空茅台以盈利的質疑之聲,卻不絕於耳。

「哪個空頭有20億的資金對抗茅台的增持?更何況大股東的資金那麼巨量,誰能做空?」「水晶皇」對南方週末說他覺得這種傳言「很好笑」。

一位投資圈資深人士也對南方週末分析,「水晶皇」行動時並沒有相關券商研究報告推出,不像是機構做空行為。對機構來說,如果是做空茅台這樣的巨型公司,如果沒有非常好的構思和計劃,做空機會不大。何況茅台就是A股的單一股票,大股東都是國有機構,機會更小。

此外,他也認為,當時茅台交易量穩健,並沒有超大單的買進賣出,二級市場似乎並沒有大的獲益者。「基本可以判斷「水晶皇」是個人行為。」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不過,「水晶皇」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檢測茅台這件事能夠廣為人知,是其另一個「知音」——「歲寒知松柏」大力促成的。

12月1日,「歲寒知松柏」通過給「水晶皇」新浪博客發小紙條的方式,邀請其到雪球網開設個人主頁,而「水晶皇」因欽佩前者而答應。「水晶皇」告訴南方週末,12月3日到投資網站雪球網之後,自己的檢測行為才更有效地為投資者和媒體所知。

其實,「歲寒知松柏」也曾有過單挑上市公司的經歷。

他也是個人投資者,1997年中專會計畢業後一直從事財務工作,目前在深圳一家製造企業做財務。2005年因為股改開始關注股市,2006年入市,2008年投資港股,看過所有港股的財報。因為喜歡在網絡上寫文章分析自己的投資,「歲寒知松柏」在網上很受追捧,被稱為「業餘的專業分析師」,2011年10月起作為《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撰寫文章。

2012年6月28日,「歲寒知松柏」受成立不久的雪球網邀請,作為港股上市公司「雨潤食品」的資深持有者做一個訪談,分析當時這家公司股價下跌的原因。根據自己過往一年對這家公司的研究,他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肯定說存在財務造假,導致這支股票股價大跌,下跌幅度達到12.72%,股票賣空量達到20%。

「歲寒知松柏」一戰成名,並因這段經歷而對「水晶皇「惺惺相惜。

不過,在」水晶皇「事件上,同樣也是網上知名業餘分析師的「天地俠影」則選擇不相信,理由是「『水晶皇』不專業」。他甚至逐字逐句地挑出「水晶皇「出示的檢測報告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處,認為此份報告為假,並因此在雪球網旗幟鮮明地批評「水晶皇」。

有趣的是,「天地俠影」與「水晶皇」、「歲寒知松柏」有著相同的經歷——他也憑著自己一己之力在博弈上市公司「廣匯能源」。根據自己對這家公司的獨立研究,他看空該公司未來的前景。

在雪球網創始人方三文看來,無論是「水晶皇」,還是「歲寒知松柏」、「天地俠影」,其實都是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他們都是勤奮不懈地追求專業投資分析的個人投資者,而這樣的個人越來越多。

方三文認為,正是這些個人投資者的專業,才容易看出上市的「不專業」,而網絡為這些投資者的專業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網絡上,許多人將「水晶皇」稱為「A股扒糞人」,他並不抗拒。他說,相信以後肯定還會有人效仿自己,挑戰有問題的上市公司,「只有這樣,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才會變得足夠誠信,足夠誠信,這樣A股才會越來越好。」 

對話「水晶皇」:「我絕對支持做空機制」

南方週末:如果追求真相,你去檢測自己知道結果就好了,何必事先張揚事後宣傳?

水晶皇:那個時候,經常訪問我博客的也不過就是100多人——這些人多數是我過去一年多討論茅台在網上認識。

我其實就是給經常到我博客上瀏覽的、持有茅台的朋友去看。我並沒有考慮到它會有多大影響或後果。

後來去雪球開博客,當然想到影響力會更大,因為在那裡投資茅台的人很多。但那個時候我已經無所謂了。我又沒造假,我害怕什麼?反正是真相,真相就是可以在太陽底下,給所有人來看的。

南方週末:12月7日就收到了報告電子版,為什麼12月9晚才上傳?而且還有些明顯的錯誤?

水晶皇:首先拿到檢測電子版本的時候是12月7日,週五,但我週六日還要上班,我需要在下班時間才有精力做這些事情。而且,我要小心一點,我也擔心茅台到香港來找我麻煩。所以我要對個人資料做必要的遮蓋。除此之外,其他都如實上傳。

另外,我要先搞清楚檢測報告上的內容是什麼意思。需要先查資料,才可以把這些發表公佈出來。我的電腦技術也不是太好,所以才能延遲到星期天晚上才發佈。

南方週末:即使你檢測這一瓶有問題,就能說明全部都有問題?如果是假酒呢?

水晶皇:我的報告是3.3mg/l的,香港的行動水平是1.5mg/l。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香港食安中心必須認真對待。而且,我已經告訴他們,因為茅台是存5年才出廠的,所以應該是越舊的酒,塑化劑DEHP的含量就越高,所以強烈建議檢驗出廠日期2012年之前的茅台酒,及年份酒(如15年,30年等)。不管他們檢測有沒有,必須對香港市民有個交代,否則我可以去告他們。

如果我在茅台官方網站推薦的專賣店所買的酒,茅台公司認定為假,那我也會告到香港海關,說專賣店買假酒。

南方週末:但12月11日,茅台出示的三份檢測報告都是沒有問題的?其中一份還是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的。

水晶皇:有檢測報告的話為什麼不一早拿出來?我清楚地記得,茅台的副總經理杜光義曾向網易財經表示,對消費者送檢一事毫不知情,他說,檢測是質檢部門的事,公司產品不存在任何問題,因此,公司不會、也完全沒有必要送產品去做檢測。既然公司沒有檢測,何來的檢測報告?何況,8月份就檢測了為什麼不公佈。茅台這不是自打自嘴麼?還是欺騙小股東啊。

另外,檢測方式是值得質疑的,茅台自己去送檢,而不是在公正的第三方的監督下,由檢測機構進行抽檢,即使是國家質檢中心,也不值得信任。

南方週末:即使香港檢測出來有問題,就能說明全部市場的問題?

水晶皇:所以我才更加期待國家質檢總局的行動啊。

南方週末:你也不否認茅台是有價值的,嚴格說起來,酒精比塑化劑危害還大?

水晶皇:酒精的危害是已知的,就如同毒品一樣,後果自負;但塑化劑的危害是未知的,危害再小茅台也沒道理侵犯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知情權。

南方週末:經過這件事,對A股市場有什麼新的認識?

水晶皇:茅台如果在香港上市,我第一個去法院投訴它。理由就是欺騙小股東。對A股市場上的個人投資者的未來,我並不看好。因為風險很大。A股制度有問題,對中小股東保護不夠。港股相對好一些,美股要更好一些。

我其實是絕對支持做空機制的,有做空機制,才會強迫上市公司做好自己,不會留破綻給別人攻擊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79

「北澇南旱」來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4/100482161_all.html#page2
寒冷籠罩北京。2012年12月28日,雪花再次飛舞。

  這是一個不平常的冬天,從11月3日初雪至12月21日,2012年北京降雪量已達86.6毫米,是常年同期降雪(11毫米)的近8倍,刷新了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降雪量記錄。

  在氣象專家眼中,2012年也是不平常的一年。截至11月5日,北京降水量已達738.9毫米,超過常年(近30年) 降水量533.9毫米達四成。這意味著什麼?

   近幾年,不少中國公眾無論是從切身感受還是從新聞媒體中都能發現,北方的降水比常年增多,雨災、水災一再出現。而南方則屢屢出現大旱。

  上述顛覆公眾「南澇北旱」印象的現象,事實上已由國家氣象部門證實。國家氣候中心相關負責人日前向財新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中國夏季雨帶確實有向北移動的趨勢,北方降水由此增加,而南方降水由此減少。不僅如此,氣候模式模擬顯示,未來20年華北降水將可能增加。

  多位國家氣象部門的專家則指出,自1978年以來,中國華北、西北地區進入了一個長達20年至30年的降水偏少週期,而南方則降水偏多,公眾稱之為「南澇北旱」。

  專家們研究認為,2004年前後,上述週期基本結束,北方降水開始增多,而南方則將減少,這一週期也可能持續20年至30年。2020年前後,北方降水可能達到峰值,之後會減少,而南方則會相反。

  有氣象專家指出,上述情形在未來雖不至於改變中國南方水資源充沛、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局面,但對中國仍然影響巨大。

  如果上述研究是準確的,那麼對中國來說顯然是件大事,這意味著類似2012年7月21日造成北京77人死亡的大暴雨,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增加;意味著類似舟曲泥石流的地質災難,在北方泥石流滑坡易發地區進入高發時期;還意味著北方城市防澇、河流防洪的硬件設施以及官方的應急準備必須進行改變。

「北澇南旱」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顯示,2012年6月1日至8月31日,全國平均降水量332.9毫米。其中,北方雨水比常年大為增加,但江漢大部、重慶大部及華南東南部等地降水偏少三成至五成。

  在這三個月內,華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275.4毫米,較常年同期235.9毫米偏多16.7%,為1999年以來最多。西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155.8毫米,較常年同期120.8毫米偏多29%,為1951年以來第二多,僅次於1958年的160.2毫米。2012年7月21日,一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大暴雨襲擊北京,首都多處成澤國,77人被確認在這場暴雨中遇難。這場雨災引發舉國震驚,全球關注。

  北方的特大暴雨在近年不是第一次了。2011年6月和7月,北京兩次發生大暴雨。2012年8月,天津也迎來特大暴雨,一時成為澤國。與這些大暴雨伴隨的,是近年華北、西北地區被連連刷新的降水量(包括雨、雪、雹等)。

  國家氣候中心向財新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華北地區年降水量明顯增多,在2003年-2012年的十年中,僅有兩年降水量少於常年,其餘八年則偏多。

  跨越長江,則是另一番景象。進入21世紀的十數年間,長江流域已經多次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河道低水位過程。

  早在2006年,長江流域就曾出現大旱。全流域不少斷面出現百年一遇的低水位,重慶、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區都出現歷年罕見的乾旱。2007年、2009年和2011年,長江流域均發生較大規模旱情。

  在雨水歷來豐沛的西南,橫跨2009、2010兩年的大旱災令人難忘。當時,云南、貴州兩省的降水達到歷史上的低點,整個西南地區的降水比常年同期減少五成以上,西南大旱持續近200天,時間之長、影響範圍之廣為建國以來之罕見。

  氣候資料顯示,華南地區年降水量在2003年後階段性減少,已經有五年出現降水顯著偏少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一般較常年同期偏少10%-20%;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年降水量,在2003年後,除2010年外,已經有八年比常年同期明顯偏少,一般較常年同期偏少1%-15%。

雨帶北移

  中國南北降水量的此消彼長,自有其因。一份由國家氣候中心提供給財新記者的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南北方降雨量的改變確實非常顯著,且呈一定規律。

  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表明,華北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長的週期性變化,兩地區的雨水多寡情況,呈現出一個顯著的准20年振盪週期,降水格局大致20年至30年轉換一次。

  根據這種振盪週期理論,多位學者認為,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後期,北方處在上一個降水多的週期,而70年代末至2004年前後,則處於一個降水相對少的時期,2004年前後至2030年前後,北方又將處於一個降水多的時期。

  「1978年是一個突變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在1978年之前,北方地區相對雨要偏多一些。到了1978年以後,偏多的雨型就慢慢地往南移,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就移到了長江流域。」

  對中國歷史氣候的研究結果,也能支持上述振盪理論。北京大學氣候學教授王紹武曾在研究1480年至1960 年間中國旱澇氣候變化的專著中指出,古代和近現代中國都出現過東部雨帶自北向南移動的氣候變化過程,在近500年裡曾出現至少五次這樣的南移過程。

  國家氣候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專家認為這個週期變化背後的玄機之一,在於輸送水汽的東亞夏季風。當東亞夏季風較弱時,汛期的水汽輸送大多只能到達長江流域,從而使長江流域降水增加,而華北地區降水則隨之減少。而當東亞夏季風較強時,大量水汽得以輸送至北方地區,降雨帶位置也將北移。

  國家氣候中心認為,東亞夏季風減弱和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強度偏大的這種大氣環流年代際變化背景,是造成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華北地區乾旱少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多雨的主要原因。

  進入21世紀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度顯著增強。專家由此推測,中國東部夏季雨帶可能出現年代際北移,即華北夏季降水可能增加。

  除了東亞夏季風的變化,北半球大氣中的氣壓變化也會影響華北降水。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指出,北太平洋濤動(北半球大氣中一個顯著的、南北向蹺蹺板式的低頻振盪)和華北降水異常也存在相關關係,並通過氣候模式模擬研究發現,未來20年北太平洋濤動可能會進入負位相,未來20年華北降水可能增加。

  但也有氣象學者對這種降水相對改變持謹慎態度。「北京的密雲水庫、官廳水庫裡水還遠遠不夠。」原北京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朱晨東非常不同意「南澇北旱」格局改變之說,他認為只是相對改變。他表示,即使降雨有所增加,北京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乾旱狀況,近年來並沒有明顯緩解。

  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也顯示,雖然某些年代出現振盪,從總體上來看,華北地區的年降水量從1951年以來總體上呈減少趨勢,速率為每十年減少14.5毫米。中國北方地區整體乾旱缺水的狀態並沒有改變。

改變之後

  一個問題是,假設氣候轉變規律再次應驗,且2020年前後北方才達到降水高峰,那麼北方未來的雨會多成什麼樣子?還會有哪些事情可能發生?

  或許,北方上一個多雨週期會告訴公眾部分答案。

  在上一輪週期中,北方降水多的時期集中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河北省水利廳資深專家魏智敏介紹,以河北省為例,上述20年降雨量為600毫米以上,而最近20餘年中,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

  在北京,上一輪豐水週期暴雨常常光臨。1959年7月31日北京單日降下244.2毫米暴雨。整個1959年夏季,北京降水將近1200毫米。1963年8月8日早8時至8月9日早8時,北京的暴雨可與2012年「7·21」相提並論,暴雨中心朝陽區來廣營達到464毫米。

  1956年8月3日,永定河北京段上游的官廳山峽區突降暴雨,整個山峽區總降水量達到4.16億立方米。次日,每秒高達2500餘立方米流量的洪峰過境北京三家店、盧溝橋。8月7日,西麻各莊大堤決口,致洪水淹沒大興、廊坊、武清等處共908平方公里。

  在上一輪週期中,北方還發生過兩次至今未破的降雨記錄。1975年的河南省,曾發生日降水1054毫米的暴雨;1977年8月1日到2日,在陝西、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裡,降水更高達1400毫米,比日降水量的世界記錄只少400多毫米。

  氣候專家認為,隨著降水向北方移動以及近年氣候變化趨勢,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確實可能比以往加大。

  中國氣象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7月,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3.5%,全國100個氣象觀測站達到極端日降水量事件標準,85個站出現極端連續降水量事件,主要分佈在京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四川、浙江等地,其中22個觀測站日降水量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13站連續降水量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

  朱晨東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將增加,強度將增強,引發災害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重。

氣候新課題

  本輪已開始的北方豐水週期,無疑也帶來諸多正面效應。

  經歷了「7·21」全市範圍的特大暴雨和數次強降雨過程,北京市17座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略有增加。其中密雲水庫蓄水量11.57億立方米,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近5%。這對極度缺水的北京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上一輪北方枯水週期,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最初的30年期間,北方人口暴增,用水量也同步暴增。華北、西北地區的城市區域和部分農業區域,地下水因此嚴重超采,早已嚴重影響到生存環境。如若未來20年降水增加,這無疑是整個北方的福音。

  但在正面效應的同時,氣象學者認為還應防範負面效應。相比上一個豐水週期,北方的水利設施、泥石流等預防措施、城市防澇設施,已然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北方能否從容應對豐水週期,值得重新檢視。

  一個例證是,北京永定河上游和主城區防洪設施規格極高,北京主城區可防範千年一遇之洪水,但是當「7·21」暴雨來臨時,永定河和主城下游的房山區卻成了澤國,77名遇難者中的大多數,就是死在房山區。

  財新記者在房山區現場採訪發現,房山洪災主要源於河道水溢流,而溢流重要原因是主要河流河堤不固,且存在嚴重的佔用河道挖沙、建廠、建房等現象。朱晨東事後更是告訴財新記者,房山境內上世紀60年代就籌備建兩座防洪壩,但初期由於資金不足,後期則因為數十年少雨一直擱置。「如果房山水利設施到位,絕不至於發生這麼大災難。」

  多位水利學者向財新記者證實,由於數十年少雨的現實,中國水利設施的投入,普遍是重南輕北。那麼,北方河流能否從容應對這個豐水週期,顯然是存疑的。

  此外,雖然北方各城市防澇設施在陸續建設,「7·21」暴雨顯示,在堂堂國都,鬧市中心仍可能淹死人,而學者預計,同樣暴雨降在別的北方城市,其防澇措施尚不及北京,後果可能更重。

  另一個例證是2010年8月發生的甘肅省舟曲泥石流災難,是次災難造成1000多人遇難。一座與泥石流區域共存了數百年的城市,雖對災難曾有所預料,亦曾投資應對,但當泥石流真的來臨時,才發現從防災工程建設,到平時的預報監測、城市規劃,再到災時預警與疏散,基本沒有起到作用。

  中國華北、西北的泥石流區域眾多,災難應對不足已為業內和官方公認。那麼,在這個豐水週期中,如何應對類似舟曲般的災難,是一個現實問題。

  在中國南方,要面對的可能是另外的課題。一直以來以防洪為主的減災體系可能需要向抗旱功能傾斜。

  2011年5月,面對當時的嚴重旱情,三峽水庫執行緊急抗旱調度。

  此前的2009年,經國務院批准,三峽水庫正式增加了抗旱功能,與防汛處於同等地位。事實上,按照最早的設計,三峽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

  專家普遍認為,自然規律無法改變,關鍵是官方和社會公眾要認識規律,防患於未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1

透明的智能手機真的要來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87.html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透明的智能手機呢?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多年了,正是像《少數派報告》和《鋼鐵俠2》這樣的電影,激發了我們對於透明手機的渴望。現在,10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依然沒有答案。索尼愛立信的Xperia Pureness在2009年推出時遭遇了失敗,隨後的概念設計便再也沒有被實現,只留下破滅的希望和半透明的功能手機。

現在,台灣的Polytron科技公司正在嘗試實現這個夢想,他們已經開始將透明的多點觸控顯示屏銷售給設備製造商們了。

根據Mobile Geeks的報導,Polytron原型產品的關鍵正是被稱作可轉換玻璃的技術–一塊具有傳導性的OLED,其使用液晶分子來顯示圖片。當手機關機時,這些分子會形成一種白色渾濁的成分,但一旦接通電流(流經透明線路),這些分子又會重新形成文字、圖標或者其他影像。

「在2013年底這款產品就會實現,相信我。」

在目前的狀態下,這款設備並非完全透明化。最明顯的就是在手機左下方的SD卡,在它旁邊的是SIM卡。麥克風、攝像頭以及電池也是可見的,Polytron計劃在這款設備正式投產時,將這些部件隱藏在一塊深色的玻璃下方。從這款產品的成品可以看出,這部手機將會支持雙屏多點觸控顯示(前面和背面),這也為OS和UI設計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不過,此時的顯示屏依然需要進一步的開發。這款原型產品並不支持軟件或者任何操作系統,這也使得真正的實踐會非常困難。在Verge對Polytron總經理Sam Yu的採訪中,他表示該公司正在致力於整合一種更小,也更不顯眼的鋰電池。這種透明鋰電子技術已經研發了一段時間,但是目前,Yu的原型產品仍在運行的是兩塊小的(而且非常顯眼)的電池。

目前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這款產品會很快投入生產,但是Yu對於其前景非常自信。「在2013年底這款產品就會實現,相信我。」Yu上週對Macworld這樣表示。之後他又告訴我們Polytron正在與美國、歐洲、日本以及韓國的「主流智能手機製造商」進行認真的探討。

不過,迫在眉睫的問題卻是,市場究竟是不是需要這樣一款透明的設備。三星、LG以及其他製造商多年來一直在宣傳透明大顯示屏,但是除了偶爾曝光的原型產品,他們對於更小屏幕的產品卻並未做過更多努力。

在更小的屏幕上使用這種技術的一個主要障礙源自物理性的約束。在這個範圍的一端有Tokyoflash,最近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Kisai Spider的腕錶,就採用了透明的液晶顯示屏,其面臨的難題就是將硬件部分整合進這樣的一個小框架內。「在腕錶中使用透明顯示屏的挑戰在於,你需要將電池放到其他地方,(通常電池都會放置在LCD面板的後面),同理,在其他可穿戴設備中也是一樣。」Tokyoflash市場經理Paul Cooper在一封郵件中這樣說,在設備中加入透明顯示屏或許會為廣告商們帶來更明顯的好處。

「顯示質量是最重要的。」

Polytron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僅僅透明一個要素是否能夠吸引消費者目前尚不明確。該產品除了具有雙屏的特點–這種設計在新產品和老產品中都已經出現過,–並沒有顯示出明顯不同的功能。它的外形可能會吸引一些目光(Polytron表示它的設備目前「比iPhone 5還要薄」),行業分析師則認為Polytron原型機的成功,或者說任何透明設備的成功,最終都取決於除了新奇之外其是否能夠為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iron_man_2

「顯示質量是最重要,」Current Analysis的市場調研總監Avi Greengart這樣說,「如果透明顯示屏的質量不能達到AMOLED和LCD顯示屏的質量標準,使用了它的手機也不會有銷量,儘管這是一種新奇的材料。」

拋開一些懷疑的言論不談,Polytron似乎執意將它的技術帶向主流市場,由於這款顯示屏能夠輕鬆擴大,他們還在考慮拓展其他形式的可能性。事實上,Yu就告訴The Verge,該公司計劃在接下來幾週的時間推出一款透明平板原型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3

警告:3D打印泡沫来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206.html

北京時間2月15日消息,據路透社報導,本週,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強調了3D打印等新興技術的重要性。不過當地時間本週四,做空機構香櫞(Citron Research)表示,這一技術被大大的高估,而且一直宣傳過度。報告曝出後,3D打印機製造商股票出現大跌。

近年來,3D打印機已經從製造商們使用的技術,不斷發展並走進了消費者的生活中。製造商們對這項技術的前景表示樂觀,並預測未來玩具、工具等的生產,都能夠在家中完成,這也讓這些公司的股價實現飆升。

不過,本週四,加州投資者安德魯·萊福特(Andrew Left)的做空機構香櫞,發佈一份報告,指責3D系統(3D Systems)CEO Abe Reichental誇大了3D打印技術的進步,並認為這樣的宣傳已經導致了3D印刷企業的股票泡沫。

「那些所謂的『3D打印』技術給股票帶來的狂熱, 已經脫離了現實,特別是『3D Systems'。每一個泡沫背後都有一個好的推動者,而這次是Abe Reichental。」消息曝出後,美國最大的3D打印機製造商3D Systems股票出現下跌,而Stratasys公司和ExOne的股價也應聲下挫。

據悉,香櫞主要研究它們認為有欺詐和故意高估行為的股票。這家研究機構表示,在過去的五年中,3D打印技術並沒有什麼顯著的進步,而現在,雖然已經走入了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卻仍然沒有太大的改善。

目前,Rock Hill、3D Systems、Stratasys等公司,均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革命?

美國時間本週二,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在國情咨文中指出,3D打印技術可能會給製造業帶來一次革新,並表示,「這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製造所有物品的方式」。次日,3D打印機製造商股票出現上漲。

這些領先的3D打印機廠商,希望能夠在製造行業中尋求一個新的角色,比如製造產品原型,以及其他一次性生產。

目前重多公司都有了利用3D打印技術的計劃,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希望,利用3D打印製造輕量級飛機零部件;而牙醫則希望能夠利用這一技術,在1小時之內打印出牙套,而不是像現在一樣等上漫長的兩週。

但現在消費級3D打印機,幾乎只能製造一些像雞蛋架、梳子這類簡單的產品。

過去12個月裡,3D Systems的股價翻了三番,而另一家公司Stratasys股價幾乎翻了一倍。

香櫞報告發佈後,3D Systems下跌4.36%,至每股62.75美元;Stratasys下挫6.08%,至每股71.20美元;而ExOne收盤時下跌2.96%,報收於每股27.18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9

【碎片中國·癸巳】村裡來了「新年輕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69

編者按:在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南方週末記者們也紛紛回到家鄉,回到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這群身份獨特的觀察者,敏銳地觸摸少年生活的土地上細微的變化,並記錄著中國這個龐大軀體上一根根毛細血管的微小脈動。

在浙江湖州,投資無門的新痛苦折磨著漸漸富裕起來的人們。在財富渴望與通脹壓力煎熬中的他們,尋找與試探著包括民間借貸、高息集資在內的各種路徑。

而江西高安建安鎮黨委書記卻在四處找錢,他想修路,想讓小鎮找到新的財政支柱從而擺脫對煤的依賴。

在四川打工大縣,農民蜂擁入城,打工給一代農民帶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改變,也帶來被「拔」出土地時的糾結與撕裂。而最茫然的,莫過於四十多歲的第一代民工——城市工廠只歡迎年輕人,而他們卻已無法回到農村。

在河南農村,拿著iPhone的年輕媽媽購買的奶粉卻是早就因含致癌物質而被註銷生產許可證的「毒奶粉」;更多地方,煙花爆竹的銷量正在下降,微信正在成為內地人的時興,一個個家族群橫空出世,而一些上小學的孩子也能熟練地使用iPad刷微博。

幾乎在每個地方,汽車的增長速度都令人吃驚,連大別山深處的小鄉村,也在這個春節堵起了車。

這是我們血脈相連的家鄉,我們清晰地感知到,經濟增長與文明變遷在每一個地方帶來的改變,如此隱秘,如此糾結,卻又如此決絕。

年復一年,南方週末經濟板塊連續在春節之後推出回鄉專題。在無數碎片裡,看見一個龐大、複雜、有溫度的中國。

拿著iPhone的年輕媽媽,正在鎮上商店裡購買早已因含致癌物質而被註銷生產許可證的奶粉。他們帶來了外面世界裡的新鮮事,也教會了父輩們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

「要不換這種試一下?」順著話音,我打量了一下旁邊這對年輕夫妻,他們應該都是「85後」,正盯著看南山嬰幼兒奶粉。沒錯,就是2012年10月因致癌事件而被註銷生產許可證的南山奶粉。

當年三聚氰胺事件幾個月後,我就曾發現鎮上商店裡仍有三鹿奶粉在售。幾年過去了,問題奶粉從沒間斷過,農村的貨架,似乎是他們懶著最不想也最難下架的「溫柔鄉」,也是農村孩子們的噩夢。

兩人在討論過程中,姑娘拿出手機看了一眼。我注意到她用的是iPhone——非山寨。如果這不是大年初五,而是一週前,我八成會驚訝,或武斷地給人家貼上「富二代」一類的標籤。

原因是,除夕和春節,家族拜年時,我發現有兩個在外打工的堂哥堂弟,都是蘋果用戶。

我打聽了下,十年前,若跟著一個包工頭到建築工地干,一天一百塊,還得往死裡干;現在村裡外出的建築工人,做包工一天能掙到二三百,如果是打零工,則一天150元。

聽起來待遇翻了倍,但我的堂哥堂弟卻高興不起來,「這樣的機會總不常有,而且一年總共最多干到九個月。再說現在東西越來越貴,家裡開支也比以前多了許多。」

一天,另一個在外打工的堂哥來我家找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後來才知道他想讓我在南方幫他找點活幹。「工地干不下去了,身體不行了。」他說。前些年他為了多掙點錢,在三班倒的工地干兩班——沒日沒夜地一天工作16個小時。不久前他給上小學六年級的兒子說,如果你期終考試能進全班前15名,我就給你買台電腦,沒想到我這侄子考了個第14名。

不管是犒勞自己iPhone,還是獎勵孩子電腦,80後90後,甚至75後的這幾撥農村出身的年輕人,觀念已然大不同。他們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並捨得個人與家庭投資。而放在父輩一代,就算收入有增,也會精挑細選,或者乾脆用紅布包起來,塞進家裡哪個隱蔽的洞裡藏起來。

與賣命打工的堂哥形成對比的是,這幾年每次回老家,都會聽到幾個不想出去打工的年輕人的故事。其中一位90後:第一次被老爸逼出門,他在工地待了一個月就跑回來了,說太累;第二次只待了半個月;第三次兩人大鬧一場,差點要斷絕父子關係。

這也難怪,這一代年輕人與黃土地的感情已沒那麼深,仍然忙時種地、閒時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已是極少數。當年我們這個「百萬大軍出太行」的務工大縣,已經名不副實。

除非迫不得已,沒有人願意再待在這裡了,哪怕讀個專科,或是初中畢業後上個職高也行。而當出去過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回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一次次感染並滌盪著這個村莊裡的一草一木——一個細微但更重要的變化是,他們更懂得當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時如何呼籲與爭取。於是,一些中老年村民,也學會了逛淘寶,更會為諸如醫保報銷比例不明晰而緊追不捨。

正月初六,幾個鄉親在一起打牌,有老有少,不知怎地大家的話題變成了食品安全,大傢伙兒一聽毒奶粉就義憤填膺,「我想在村裡掛個橫幅,寫上『××奶粉有毒』。」其中一位年輕人說。而一位步入耳順之年的伯伯突然問我一句:「龔愛愛那41套房產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5

牛市來了炒什麼?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efnn.html

五年熊市,很多人有戀熊心態,漲一漲就會害怕,近期1949以來的漲,讓人不適應,不舒服,也不習慣,越漲越惶恐,覺得股市簡直是不講道理。

 

股市的道理就是漲多了跌,跌多了漲,太具體地說道,中長期看全都沒有意義,長期而言,只要經濟絕對總量上升,則股市一定會漲比跌多,目前是經歷了5年熊市,指數從61241949,從股市運行的絕對道理來看,未來3-5年裡,牛市機會遠大於熊市,除非政變因素,否則,一點局部戰爭的因素都不可能改變趨勢,那麼如果牛市來臨,我們能炒做什麼呢?

 

按現行股評家和媒體的指引,看不出方向,說來說去還是藍籌最安全,最有價值,大盤股估值不僅合理,而且仍然很低,銀行之外,就是煤炭和有色,這些在上一個牛市裡已經被炒濫的,所謂的很有群眾基礎的品種,都是些典型的週期性產業,即使銀行本身,也不是一個可以擔當牛市中堅力量的行業品種,因為屬於傳統行業的它,只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不可能是產業發展和變革的核心,何況中國的銀行股都有著無與倫比的體量和巨大市值;

 

每一次大的牛市都會有一個核心與主題,也就是所謂的牛市符號,對於較成熟的經濟體來說,這個牛市符號會越來越少有機會落在銀行的頭上,反倒是2008年,金融體系的近乎崩潰成為50年一遇的股災導火索。

 

因此不妨可以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幾次牛市的代表符號,然後可以簡單的為未來的牛市把把脈絡;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不成熟的股市,中國資本市場真正有意義的牛市有兩次,第一次是1996年到2001年,第二次是2005年到2007年,19962001這一次牛市實際上是分了兩個階段的,1996-1997年牛市,完全是中國本土特色,基建和家用電器是牛市符號,科技股還只沾了點邊;隨著中國國際化的深入,1999-2001年牛市,就完全開始跟隨美國股市了,牛市符號是網絡科技股,其瘋狂荒唐之態今天沒經歷的人很難想像;2005-2007的牛市,則把這種國際化跟隨的範式給強化的一塌糊塗,牛市符號是煤電油運和有色金屬,尤其是有色金屬,其滾燙的餘溫至今未衰,其炒作的邏輯深入人心;

 

其實不論網絡科技還是煤電油運有色金屬,在把中國股市點燃之前已經在美國漲了很多很久了,1998年時,微軟、英特爾、雅虎等網絡科技股已經漲了幾倍幾十倍了,1999年年中,中國才開始有所反應,乃至沒有網絡股也生生硬造了一堆網絡股,炒了個雞犬升天,到後來一地雞毛;2005年美國的有色金屬的代表股TIE已經40倍漲好了,煤電油運這些早在2003年開始就啟動了,中國的馳宏鋅鍺之類還躺在地上睡大覺,結果是中國與世界聯繫的越緊密,最後資本市場傳導出來的效應就越是爆烈,後來中國的有色金屬是如何表現的,足以說明了這個關聯,這個從來不被人注意的行業,成為一次牛市的代表性符號,如此殊榮,落在這樣的一個週期性品種上,實在是不多見的。

 

中國作為一個不具備創新性的跟隨型經濟體,資本市場這樣的選擇和表現也是符合邏輯的,近一年來中國股市炒作的頁岩氣,3D打印這些概念,都是舶來品,我們自己提出的七大新興產業,卻始終不能獲得市場的認同,沒有美國這個炒作的樣本在前,似乎就是少了底氣,即便是有了炒作樣本,也不敢貿然跟進,直到這個樣本被炒得流光溢彩,大爆眼球,資金才敢跟,就算自己沒有也敢跟,比如3D打印,對中國來說,完全就是個概念,因為對美國來說現階段也還是概念和產業化居中的狀態,股票十幾倍這麼一漲,底氣就來了,實際上自2009年以來,美國股市連續上漲到現在,近期已經完全修復了2008年股災的大坑,開始挑戰歷史新高,過去的幾年,完全可以算是一個牛市,並且有著明顯的代表性符號,下面的問題是,中國,到底跟不跟呢?

 

美國股市這幾年的上漲,除了恢復性的因素外,它的炒作主線大致提煉一下有四個大塊:1.移動互聯網和新興消費電子產業以及計算機通信與軟件業,核心就是科技股。2.以頁岩氣,煉油業為主的新能源和能源格局變化主導的產業鏈。 3.以地產復甦帶動的基建、建材和相關消費產業 4.品牌消費與零售產業。

 

與前兩次的牛市符號相比,這次美國的牛市主打品種,除了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智慧地球有普遍的國際傳導意義外,其他的幾條線就比較美國本土化一些,像能源結構的改變主要發生在美國,相關產業鏈獲得巨大的調整和發展機會,地產復甦帶動相關產業回暖也比較美國特色,至於品牌消費與零售一直是美國經濟的支柱,只要有牛市他們是必然會活躍的群體,並不具備什麼特別意義。

 

也就是說,以移動互聯和智慧地球等科技股為主打炒作群成為本次美國牛市的一個較為明顯的牛市符號,其中移動互聯、云計算2010年開始表現,智慧產業則是2011年開始群體走牛,目前的情況是,他們走的還不夠誇張,未出特大型牛股,所以還沒到媒體跟著驚嘆的程度,但納斯達克確實創出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的指數新高,而且,看趨勢未來幾年完全有可能逐漸去探一探歷史高點的樣子,一句話,科技的巨大創造力可能又要發力了。

 

中國股市20年的發展裡,真正為科技股興奮過的也就是1999-2000年,雖然名不副實,濫竽充數,但是這次行情確為中國後來十年的網絡和IT產業發展以及重視科技的氛圍打下前所未有的民意基礎,這十年來,中國還是產生了一批重量級的網絡科技企業的,資本市場的先導作用還是具備的;十多年過去了,資本市場也沒有再為科技股情緒亢奮過,一切都以估值為準則,中規中矩。

 

中國未來的希望,不在國企央企和房地產,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報國的諸多中小企業裡,如果幾大新興產業最終做不起來,等待中國的可能就不是簡單的麻煩,甚至嚴重到壓倒一切的穩定到時候會被壓倒。

 

2005-2007年的牛市,說白了就是在炒通貨膨脹,最可笑的是很多人還說通脹無牛市呢,漲價因素是多個大牛股的核心基因,甚至包括所謂的消費大牛股茅台,1900年的可口可樂賣5美分/200毫升,到今天特價促銷經常可以買到0.33/710毫升裝的,113年下來,漲了多少?這次的通脹可以說讓中國三十年的發展成果不少都打了水漂,美國持續增長了百年,一美元仍然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可以支撐兩家連鎖的一元平價商店如DOLLAR GENERAL(NYSE:DG) DOLLAR TREE (NASDAQ:DLTR),市值一個是150億美元,一個90億美元,百萬富翁至今仍然還是個有份量的稱呼,中國的一元錢今天還能買到什麼?一把蔥還是一頭蒜,或者是幾根縫衣針和城市公交的單程票?

 

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快速的通貨膨脹,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堅挺,造成的結果是資金不斷外流,也就是財富不斷向境外轉移,直到有一天經濟出現空洞化,然後迅速崩塌,內部自然的出現崩塌,國內的有房族還希望房價不斷漲漲漲,不知道這將孕育多麼可怕的未知風險,如果下一個牛市再炒一次通脹的話,中國的神話也就可以徹底終結了,很可惜,目前沒有跡象顯示國人噩夢已醒,股市寧可炒作空洞的沒有實質但有想像力的東西,也好過炒通貨膨脹啊!

 

如果一個新的牛市向我們走來,我們炒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079

供應鏈恐崩潰 面板失先機 三星新一代機皇來了 卻埋下兩大隱憂

2013-03-25  TWM
 
 

 

紐約時代廣場上,新一代Galaxy S4來了。

三小時後,三星電子股東會上,執行長權五鉉卻板著一張臉。

究竟為什麼權五鉉笑不出來?他在擔心什麼?

撰文‧賴筱凡

就在三星股東會前三個小時,位在地球的另一端,紐約時代廣場上,大大的「BE READY 4 THE NEXT GALAXY!||準備好迎接下一代Galaxy(銀河機)手機」廣告高掛,從全球各地飛來的媒體記者們則早就在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外排隊等待,因為三星最新一代的智慧型手機Galaxy S4,這天就要登場。

然而,新品發表會的熱鬧氣氛,卻沒有感染到三星股東會,從頭到尾都板著臉的三星電子執行長權五鉉,反而在向投資人大談今年的保守策略,究竟他們在擔心什麼?

三星集團過去二十年實施最徹底的文化,就是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的「危機經營論」。因此,當三星智慧型手機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三星也開始意識到危機感,攤開去年第四季三星營收組成,以手機為主產品的行動通訊部門(IM),就貢獻五五%的營收,三年前,這個數字僅二九%。

挑戰一:緊掐智慧型手機所有利潤三星供應鏈暗潮洶湧離心離德智慧型手機的成功,確實為三星帶來龐大的利潤,在高度垂直整合的經營模式下,Galaxy系列手機的零組件,多半是自家生產;所以,三星智慧型手機連續兩年狂賣超過五億支,利潤幾乎都留在自己家裡。這樣的經營模式看在一名國內科技廠大老眼裡,他大膽預言:「三星盛世要結束了。」原因很簡單,「一家公司都將利潤緊握在自己手中,不與其他供應鏈分享,當所有供應鏈都將它視為攻擊目標時,自然不願把最好的技術、產品與三星分享,創新也將隨之受限。」這位科技大老直言,蘋果往往能有最創新的技術、最好的零組件,除了願意出高價買技術外,原因就在蘋果將利潤與供應鏈分享。

然而,三星卻將所有利潤一手掐住,「在科技產品日新月異的狀況下,你如果不能再給消費者創新感,消費者很快就會背你而去。沒有新技術的支援,三星單靠自己,能維持多久?」該名科技大老說。

三星也感受到空前的危機感,「他們一方面向高通招手,誘之以利,透過增加高通晶片的採購量,進而要求高通將部分代工訂單,從台積電轉到三星來。」一名半導體分析師說,這種挖牆腳策略,就是希望在蘋果抽走處理器代工訂單後,能用高通訂單來補。

挑戰二:OLED開發踢到鐵板三星電視失先機 台、日面板廠抬頭另一方面,在三星電子同樣是獲利貢獻雙箭頭之一的電視部門,在權五鉉的營業報告裡,也聽出一些玄機。「我們的電視部門,連續七年都是世界第一,今年也會繼續維持。」對比權五鉉大篇幅報告手機的成長性與爆發力,提及電視部門卻只簡單帶過。

近年來,三星一直將電視部門的重要研發主力放在OLED電視的開發,開發時間與成本都不斷在增加,除了去年八月短暫在德國iF展秀出一天,隔天就宣稱產品被竊,迄今未能見到有更多進展。

反倒是今年面板產業最熱門的4K(超高解析)電視,在台、日面板廠相繼推出後,三星才慢一拍推出,這一來一往的落差,就讓率先開發出4K電視的群創,足足領先三星有半年之多。根據市調機構NPD DisplaySearch預估,今年4K電視面板出貨量將上看二六○萬片,換句話說,三星能分到的餅則相當有限。

在三星的所有策略裡,「搶占先機」是很重要的事,「過去幾年的面板業,都是由三星在領先制訂規格,把毛利最好的前六個月都先賺走。」群創總經理王志超不諱言,以前的台灣面板業,都只有在三星後頭追的分,直到4K電視,才讓這樣的競爭態勢扭轉。

於是,去年三星開啟一連串的組織改造,不只將過去兩大部門鼎立,改成三大部門共同營運,甚至有三位執行長一起向董事長報告,就為加快營運速度。

「面對危機,就是改變與速度。」權五鉉這麼在股東會上宣示,因為市場不斷地在變化,所以三星的應變能力要更快,經營要更有彈性。權五鉉很清楚三星的處境,就是越在獲利創新高的時候,越不能鬆懈。

若說三星是這二十年來最成功的科技公司,應該無人能出其右。三星沒有蘋果故執行長賈伯斯這般的鬼才,而是靠著高度執行力與危機感,讓三星形塑了今日的帝國。

如何再靠李健熙的「危機經營理論」,讓三星再次攀登巔峰,端看三星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關。

巔峰之後,三星能稱霸多久?

挑戰1.成也手機,敗也手機?

三星手機部門營收貢獻日益倍增,埋下營收過度集中的隱憂。

挑戰2.OLED能讓三星電視再起?

近年三星將研發資源集中開發OLED電視,至今未有顯著進展,給了其他競爭者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3

牛長熊短65年,鬼子來了沒得玩---讀《香港股史》有感(三)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bfzn.html

由於早期香港股市沒有股票指數,而匯豐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業務集中於香港,與香港經濟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用匯豐銀行的股票行情為脈絡串起香港股票市場重要歷史事件。

牛长熊短65年,鬼子来了没得玩---读《香港股史》有感(三)
來源:《香港股史》

1,1877年--1889年,從牛市到泡沫破滅

 

由於港督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匯豐股價從1877年197.5元上升到1890年的452.5元,與此同時匯豐銀行股本從1866年的40000股增長到1883年的60000股,所以匯豐銀行總市值實際升幅要大於其股價上升幅度。

 

1888年-1890年,香港公眾上市公司數量翻倍。從30家增長到61家,一些知名公司在此階段上市,如九龍倉、太古糖廠、香港置地、香港電燈等。

 

牛市末期亂象叢生,1889年2月13日香港本地報紙報導如下:一家連續4年虧損的公司,就算過往一年業績轉虧為盈......在數小時內,股價爆升5倍,完全難以想像。

 

伴隨股價操縱--投機風行,比如彭湛礦業公司,以發現金礦為題材熱炒股票,這種騙人的老故事資本市場沒有中斷過,直到今天!

 

1889年泡沫開始破滅,上面那個彭湛礦業從股價高峰接近80元跌到1892年6月底的0.8元,跌幅99%!

 

2,1889年--1893年,大亂之後是大治

 

由於市場出現明顯的股票操縱,股票業界開始尋求自律。股票經紀行會也同期成立。

 

同時股票市場立法展開,1891年10月1日《1891年第15條》立法通過。(草案名為《修改按1865-1886股票買賣法案》)

 

股市隨之進入調整。

 

3,1893年--1909年,長達16年大牛市

 

原因多樣,主要還是經濟快速發展。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租借」新界,香港地區擴大,貿易、運輸量強勁上升。

 

1907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20000股。

 

4,1909年--1918年,熊市

 

期間中國飽受列強蹂躪,政經局勢混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以貿易、運輸為主的香港經濟更加低迷。1918年一戰結束,熊市也隨之結束。

 

5,1918年--1933年,牛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牛市重來。1920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60000股。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在省港大罷工爆發(廣州、香港),股票市場一度暫停交易。圖中可以看到1925-1926年的股價大幅下跌。

 

1929年美國大股災、大蕭條,美國道指最高到最低跌掉了89%!重創了各種大師包括本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費雪(《怎樣選擇成長股》作者)等等。重創了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但對香港匯豐股價影響不大,1929年--1933年匯豐銀行股價還在上漲,由此可見資產分散配置的重要性。

 

6,1933年--1941年,熊市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股票市場停頓,沒得玩了。日本鬼子太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