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褲子不要核子的伊朗總統

2015-07-27  TCW


經過近十二年談判,伊朗和「P5+1」(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加德國)在七月十四日達成協議,伊朗 的核能被限制在非軍事用途,以換得聯合國、美國及歐盟解除經濟制裁。這是近四十年來伊朗與國際社會最大和解,也實現了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當年的競選承諾。

兩年前被視為溫和派的魯哈尼當選伊朗總統時,伊朗已被美國經濟制裁超過三分之一世紀,聯合國後來也加入制裁行列,讓伊朗經濟飽受打擊。二○一三年他以逾五 成支持率當選總統,當時伊朗民眾罕見的上街慶祝,反映多數民眾「要褲子不要核子」(編按:出自香港《明報》一九六○年代的社評,反對中國當時在貧窮情況下 發展核武)的心聲。

牧師出身的魯哈尼,很早就認識諸多政要,一九六七年他在一次火車旅行,和一位什葉派牧師成為朋友,這位友人後來成為伊朗精神領袖何梅尼接班人的辦公室負責人。魯哈尼還認識後來當上伊朗總統的拉夫桑賈尼,這位前總統為魯哈尼邁向總統之路排除過不少障礙。

儘管出身自保守政治集團,魯哈尼卻非死守教條的信徒。他十八歲還是個神學院學生時,曾偷偷越過邊境進入伊拉克,拜見當時正在流亡的何梅尼。過程中魯哈尼坐 在車裡,一位走私者要求他摘下頭巾,以免惹人注意。其他信奉教條的什葉派穆斯林可能會拒絕這種要求,但魯哈尼毫不猶豫的摘下了他的白色頭巾。

這次伊朗與國際社會「大和解」,意味著魯哈尼改革開放路線的勝利,伊朗也將成為投資者的新熱點。包括「查理曼資本」(Charlemagne Capital)在內的數家英國基金公司,已進入德黑蘭股市。伊朗石油業預計將花二千三百億美元汰換設備擴大產能,也成為歐、美石油企業的目標。身為全球前二十大經濟體的伊朗,或許此後將有一番新風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86

沙特伊朗“石油大戰”緣何沒能一觸即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5969.html

沙特伊朗“石油大戰”緣何沒能一觸即發?

一財網 盛媛 2016-01-07 16:31:00

伊朗和沙特,這兩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核心成員國“打架”本令全世界屏息,然而此番並未出現以往通常地緣政治惡化導致油價飆升的結果。

伊朗和沙特,這兩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核心成員國“打架”本令全世界屏息,然而此番並未出現以往通常會出現的結果。

伊朗和沙特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強,若在前幾年,產油巨頭間斷交這樣的事件必然會導致油價狂飆。然而這次,國際原油價格並沒有給出“瘋狂的反饋”。

霍爾木茲海峽

據海外媒體報道,本月2日,沙特內政部宣布處決47名犯有恐怖主義罪行的囚犯。被處決者中包括知名什葉派教士尼米爾(Nimr al-Nimr),此人被視為什葉派在沙特的“鬥士”。伊朗是什葉派占多數的國家,2日晚伊朗示威者沖擊沙特駐伊朗首都德黑蘭大使館,並縱火焚燒使館部分樓體。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發聲暗諷沙特。

3日,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宣布,沙特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責令伊朗外交人員48小時內離境。這幾日,以尼米爾為導火索,伊朗和沙特這對多年來的“宿敵”關系愈加緊張。

兩國斷交後,當地時間4日,油價短暫沖到38美元每桶,5日又回落到了36美元以下。

沙特和伊朗不僅僅坐擁4000億桶原油,這兩個國家還坐落在波斯灣兩岸,近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北岸是伊朗,南岸是阿曼,海峽中間近伊朗處有一個格什姆島,隸屬伊朗。霍爾木茲海峽有“世界油閥”之稱,是海灣地區石油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此前伊朗政府和軍方曾先後多次表示,如果核計劃項目遭外來軍事打擊,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還擊。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每天有1700萬桶原油從霍爾木茲海峽通過。

資深油氣分析師黑特(Fidel Gheit)說:“任何時間,都無法承受來自世界這個地區的石油供應遭到破壞。”

原油供過於求

然後,有分析稱,國際油價之所以波瀾不興,原因之一是多數人認為沙特和伊朗之間不會真正開戰。然而更主要的是,油價的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早已不複存在。美國頁巖氣的繁榮及OPEC拒絕削減石油產量令原油供應過剩,從而導致了2014年中開始的國際油價跌勢。

能源市場數據和顧問公司ClipperData 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史密斯(Matthew Smith)稱:“如果沒有供應過剩的問題,油價會發瘋的。”

還有觀察家認為油價可能會更低,沙特和伊朗近來的沖突又降低了OPEC成員國同意減產的機會。“沙特和伊朗不太可能和其他成員合作支撐油價。”一家地緣政治風險咨詢機構CEO卡費羅(Giorgio Cafiero)稱,“因此,原油價格可能下跌到更低。”

去年7月,伊朗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西方逐步解除對伊制裁,伊朗則希望逐步調整石油出口。伊官員此前曾一再呼籲OPEC為該國石油增加留出空間,並稱一旦針對伊朗石油業的制裁解除,就加大出口。有分析稱,在這種時候,沙特顯然並不太願意幫助提升油價。

巴克萊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這兩個OPEC國家的緊張關系可能令沙特“固守現在的產量,甚至高於現在的產量”,那麽油價很可能達到“歷史低點”。

據海外媒體引述OPEC成員國代表的話稱,目前看來OPEC的內部關系無法改善,幾乎沒有達成減產協議的可能性。

當然,情況也可能更糟。在沙特宣布和伊朗斷交後,沙特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兄弟”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和蘇丹也紛紛宣布和伊朗斷交或降低外交關系級別,科威特則召回了駐伊朗大使。有分析認為,一旦沖突升級,且產生石油流動中斷威脅,油價將出現戲劇性上漲。

“如果爆發熱戰,油價我看能到200美元每桶。”黑特說,“交易商就有的忙了。” 資深能源投資經理胡默爾(Rob Thummel)也認為,任何生產中斷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上世紀80年代,沙特和伊朗也曾斷交。1987年7月,400多名名朝覲人員當時在沙特麥加發生的沖突中喪生,其中包括275名伊朗人,伊朗民眾走上德黑蘭街頭抗議,沖擊沙特使館。次年4月,沙特宣布和伊朗斷交,直到1991年兩國才恢複外交關系。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93

歐美解除對伊朗制裁 國際油價存反彈可能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17/978518.html

此前伊朗方面就曾表示,當經濟、原油出口等制裁被解除後,將大幅增加原油出口量,原油供應加劇進一步引發了市場的擔憂。

每經記者 師燁東

 

1月17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報告,證實伊朗完成開始執行核問題全面協議的必要準備步驟。歐盟和美國相繼宣布解除對伊朗的相關制裁。

 

此前伊朗方面就曾表示,當經濟、原油出口等制裁被解除後,將大幅增加原油出口量,原油供應加劇進一步引發了市場的擔憂。

 

安迅思能源研究總監李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伊朗增加供應對原油市場及油價來說將產生一定壓力,但是伊朗增加原油出口的利空消息已經發酵較長時間,且前期市場也已經有所反應,因此短期內油價不排除有反彈的可能。

 

伊朗將提升原油出口量

 

受歐美制裁影響,此前伊朗日均出口原油基本一直被限制在100萬桶以內。伊朗石油部長贊內加曾表示,西方經濟制裁解除後,伊朗將立即把每日的原油出口量增加50萬桶,6個月內的日均出口量將增加100萬桶。

 

據外媒報道,伊朗在今年1月的原油出口量將達到最近9個月左右的新高,平均每天大約120萬桶,超出此前出口水平20%左右。在2012年禁運開始之前,伊朗每天運往歐洲大約60萬桶原油,禁運之後這部分市場逐漸被擠占。贊加內此前表示,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首要的任務就是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而不管油價會因此受到怎樣的影響。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供過於求及對需求的悲觀情緒便成為油價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前隨著歐美對伊朗制裁解除的臨近,期貨交易市場的悲觀情緒也逐漸加重。

 

截至上周五1月15日收盤時,WTI原油期貨價格與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雙雙下落至30美元以下。紐約商品交易所2016年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29.42美元,2月交貨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28.94美元,為12年以來低點,而今年以來國際油價下跌幅度已經超過了20%。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伊朗增加出口,對於原油市場會有一定的壓力,但是國際原油市場供給相較需求並沒有超出太多,而伊朗出口增加的量對於全球的量來說並不是很大,更加能影響原油市場的還是對未來需求的信心多少。

 

市場已有心里準備

 

盡管對伊朗制裁的正式解禁引起了市場的擔憂,但是在李莉看來,油價在短期內也許存在著反彈的機會。“伊朗出口增加的消息已經發酵了很久,市場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這一消息周一對油價或許會有壓力,但是這種壓力也可能在真正落實釋放之後引起油價短暫的反彈。”李莉解釋道。

 

林伯強亦認為油價存在反彈的機會。他認為,盡管伊朗出口增加的使得油價存在繼續往下走的可能性,但是世界原油供大於求之間的缺口並不是很大,而長時間的低油價無論是美國頁巖油廠商還是OPEC生產國都扛不住,未來會有減產引起新的供需相對平衡,未來油價上升的概率也相較下跌更大。

 

油服公司貝克休斯最新公布的周度統計數據顯示,在截至2015年最後一周,美國石油鉆井平臺減少2座至536座,為過去七周中第六周減少。至此,美國鉆井平臺總量約是2014年同期1500座的三分之一。而自2014年夏季以來,美國石油鉆井平臺已經大幅減少136座。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去年12月也預計2016年美國原油生產將減少57萬桶/天。

 

此前一直唱空油價的高盛也表示,低油價將使得大量產能被迫關閉,從而使得供大於求的現狀得到逆轉。

 

高盛分析師Jeff Currie和Damien Courvalin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16年下半年,原油市場基本面將出現變化,供求關系的再平衡將孕育出油價的新牛市。高盛預計,美國原油產能57萬桶/天的下降幅度將會扭轉油市供大於求的情況。

 

李莉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盡管認為短期內油價存反彈可能,如果下周美國公布庫存數據時原油庫存仍然高企的話,油價可能會在短暫上升之後再度迎來下跌。“未來油價的走勢,仍然要受供需狀況、需求預判及美元政策等多因素影響,這三個因素中沒有逆轉性改變的話,長期來看油價仍將有向下的趨勢。”李莉說道。

  • 每日經濟新聞
  • 陳俊傑
  • 師燁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09

美國把伊朗當新盟友 沙國無須眼紅 沙伊衝突後 強國透露的「變心」盤算

2016-01-18  TWM

美國與伊朗的共同利益愈來愈多,然而要說兩國成為直芯的盟友還嫌太早,沙國與美國過去的關係,顯得還比較牢靠;不過,沙國處決什葉派教士尼姆,卻促使美國力挺伊朗,也給了其他國家站在伊朗這一方的理由。

沙烏地阿拉伯日前處決什葉派教士尼姆(Nimral-Nimr),與伊朗爆發激烈衝突,情勢一發不可收拾。遜尼派和什葉派十年來彌漫緊張對立的氣氛,此次 又起紛爭,表面上並不意外,然而除了宗派之爭的因素之外,這次事件的遠因,出在美國在波斯灣地區原本親沙,但現在逐漸往伊朗靠攏,讓沙國愈來愈憂心。

美聯手伊朗有共同利益

雖然美國和伊朗要成為真心的盟友還嫌太早,但在達成減核協議後,美國在波灣地區的影響力擴大,兩國開始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合作。

沙國之所以處決尼姆,無疑是想殺雞儆猴,警告國內屬於少數族群的什葉派和鄰國,更以為不會引起軒然大波。看在沙國眼裡,敢怒敢言的尼姆說明了一件事,那就 是國內的什葉派,可能永遠不會甘於當二等公民,甚至會想辦法追求自治或獨立。沙國似乎以為,處決了這個非暴力的異議分子,伊朗沒轍,而美國雖然會不悅,但 不至於插手干預。

照這個邏輯推論,沙國可能以為區域安全的事,自己說了算,不必管鄰國或美國的想法。倘若如此,處決事件間接表示沙國覺得遭到孤立,所以擅自採取單邊行動。

沙國這招是弄巧成拙。反觀伊朗處置得很漂亮,政府先是公開譴責,煽動民意,接著默許抗議者衝進位於德黑蘭的沙國大使館,最後取締抗議行動,逮捕了幾個人,公開聲明抗議行動與政府無關。

伊朗這次處置手段,可能並非是全盤統籌後的結果,但無疑效果十足,不但清楚對沙國表明,伊朗認為處決事件是衝著自己而來,也讓其他國家有了站在伊朗這一邊的理由。

美國一反常態,選擇站在伊朗這一邊。國務卿約翰·凱瑞(John Kerry)公開表示與伊朗外長穆罕默德·賈瓦·札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單獨溝通,在兩國並無正式邦交的情況下,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此外,美國中情局前副局長麥可·莫瑞爾(Michael

Morell)亦公開讚揚伊朗,稱其危機處理得當,一改過去美國對占領大使館的態度。

美昔日親沙無策略優勢

從上述美國的反應可看出,沙國擔心遭到冷落的顧慮有幾分道理。簽訂伊朗減核協議後,美國遇到像這次處決事件時,便可客觀自問,是誰在惹是生非?如果答案是沙國,美國就可以選擇站在伊朗那一邊。

把格局拉大來看,美國選擇親伊,也代表兩國的共同利益愈來愈多。兩國都想穩定伊拉克局勢,包括不讓伊拉克的遜尼派坐大;兩國也希望打敗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但這點對沙國卻不是迫切議題,沙國若不是覺得屬於激進遜尼派的伊斯蘭國沒什麼好怕的,就是太過害怕而不敢加入戰局。

美國仍然有許多與沙國利益相同、但與伊朗相左的領域。美沙兩國都不滿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行徑、不希望真主黨(Hezbollah)勢力增長、兩國都希望重拾埃及,乃至於中東地區的穩定局勢,讓遜尼派形成更廣泛的聯盟,以 制衡伊朗擴張。

但因為政策剛好同調才結盟,這樣的關係總是不夠牢靠。沙國過去與美國的關係堅固多了,為了維護這段長期關係,美國願意忽視沙國打壓人權,而沙國則對美國的親以色列立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今關係生變,也難怪沙國會緊張。

沙國應該認清的是,美國和伊朗為了策略利益,也有當上盟友的可能,只是昔日關係被伊朗的伊斯蘭革命(Islamic

Revolution)打斷罷了。美國先前親沙,是為了制衡伊朗的強硬態度和意識形態,而不是看上沙國能帶來策略優勢。

美國若如以色列期望選出共和黨總統,可能會走回頭路,放棄歐巴馬政府的中東政策調整方向,讓沙國重回美好時光;如果是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當選,她對伊朗的態度可能比歐巴馬來得強硬。

不管美國總統換誰當,勢必都得在伊斯蘭國和伊拉克的議題上交出成績單,但成績要好看,少不了伊朗的幫忙。

沙國過去與美國的關係堅固多了,為了維護這段長期關係,兩國忽視彼此的歧見,如今關係生變,也難怪沙國會緊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16

伊朗制裁正式解除,8000萬人口大市場待複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19.html

伊朗制裁正式解除,8000萬人口大市場待複蘇

一財網 燕楠 2016-01-17 16:18:00

“從今天起,根據全面核協議,與伊朗核計劃有關的所有國際和單方對伊制裁都將解除。”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多利卡•莫蓋里尼本周六正式宣布。

1月16日,伊朗核協議開始執行,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所有國際和單邊制裁基本解除。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費多利卡•莫蓋里尼表示:“今天,在達成這一歷史性協議6天之後,國際原子能機構宣布,伊朗已經履行了自己在全面協議中的應負的責任……從今天起,根據全面核協議,與伊朗核計劃有關的所有國際和單方對伊制裁都將解除。”

莫蓋里尼指出,“六方”(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和德國)與伊朗“將在全面核協議的框架內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開展合作”。同時,“聯合國安理會認同全面核協議的決議,將從今以後與核不擴散協議一起,成為與伊朗核行動有關的、統一的國際法基礎。”

取消了哪些制裁

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宣布伊朗已經履行了責任後不久,歐盟和美國就分別宣布,將全部或部分解除對德黑蘭的制裁。美國國務卿克里表示:“我們抵達了履約日。”他表示這一天標誌著“從紙面上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承諾向真實進展的轉變”,這“讓世界變得更安全。”

具體而言,被美國政府取消的制裁內容包括:

金融和銀行相關的制裁,包括與伊朗中央銀行的交易;對承銷服務、保險和再保險的制裁;對伊朗石油、天然氣和石油化工領域的制裁;對於伊朗航運商、造船商和港口運營者的經商的制裁;對與伊朗的黃金和其他貴金屬貿易的制裁;對石墨、金屬原料、金屬半成品如鋁、鋼、煤炭,以及工業加工軟件貿易的制裁——當這些商品不被用於核研究時;對伊朗汽車產業的制裁;對以上每個領域相關服務業的制裁;對個人的制裁——美國政府取消了由400名個人、公司和實體組成、與伊朗和計劃有關的制裁黑名單。

盡管在許多情況下,美國企業仍被禁止與伊朗直接交易,但3個具體領域的直接貿易得到了允許:

美國企業被允許對伊朗的艦隊出口商業飛機和備件,只要不被用於核協議中禁止的軍事運輸或活動;設立在海外的,由美國所有或管理的企業得到了與伊朗交易的整體許可;伊朗生產商將被允許對美國出口地毯和食品——包括開心果和魚子醬。

伊朗核問題始末

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周六是一周中的第一個工作日。從這天起,隨著伊朗受到的制裁成為歷史,德黑蘭終於過上了正常的生活。畢竟,對解除制裁的緊張期待曾彌漫在德黑蘭的街頭——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開始,德黑蘭實際上一直生活在對解除制裁的期待之中。

事實上,關於伊朗核問題的談判早在2004年就已經開始,當時西方國家指責伊朗發展“秘密核武器計劃”。從2006年開始,國際社會“六方”加入了與伊朗的談判。從2006年-2010年,美國和歐盟對伊朗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制裁。

2015年6月14日,關於伊朗核計劃的共同全面行動計劃在維也納達成。按照該計劃,伊朗將不再生產鈈武器,在15年的時間內擁有不超過300千克濃縮度3.67%的鈾,重新裝備核項目,並履行其必須的和平目標;制裁將在最短時間內解除。其中由聯合國安理會實施的武器禁運,將維持5年時間,禁止對伊朗供應彈道導彈技術將持續8年,且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將在25年內監督核項目。如果伊朗違反協議中的條件,制裁可能會被重新考慮。6月20日,該計劃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

在奧巴馬政府看來,這一協定將在至少一代人的時間里限制伊朗生產原子彈的能力。在采取所有約定步驟之後,伊朗生產1顆原子彈需要的時間幾乎增加了3倍之多。不過,這一協議也曾在美伊兩國國內產生了劇烈的批評,包括共和黨的總統侯選人,以及美國的兩大地區盟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沙以兩國和美國的共和黨人都認為,伊朗不可信,而且還會想辦法秘密繼續核武器的研發。

而如今,伴隨著制裁的解除,伊朗經濟的複蘇已經是必然。伊朗和美國官員表示,最近數月,來自歐洲、亞洲和各地的商務代表團都在與伊朗進行談判,試圖在這個擁有8000萬人口,長期因制裁隔絕於世界經濟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商機。

編輯:繆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77

俄防長突訪伊朗 伊在敘問題上地位升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517.html

俄防長突訪伊朗 伊在敘問題上地位升高?

一財網 燕楠 2016-02-22 21:17:00

月21日,據伊朗國家電視臺報道,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抵達伊朗首都德黑蘭,對伊朗進行了一次事先並未通知的訪問,並與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就“地區形勢”進行了會談。盡管看似並未事先通知,但這一行程事實上是上周伊朗國防部長侯賽因·達赫甘訪問莫斯科之後的一次回訪。

在美俄洽談敘利亞停火協議,同時土耳其與沙特阿拉伯也表達出兵敘利亞意圖的背景下,俄國防部長21日突訪伊朗,意在討論敘利亞局勢,專家認為,敘利亞局勢牽扯的變數越來越多,但俄伊高層就敘利亞問題的會面表明伊朗在解決敘利亞問題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回複性訪問”

2月21日,據伊朗國家電視臺報道,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抵達伊朗首都德黑蘭,對伊朗進行了一次事先並未通知的訪問,並與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就“地區形勢”進行了會談。盡管看似並未事先通知,但這一行程事實上是上周伊朗國防部長侯賽因·達赫甘訪問莫斯科之後的一次回訪。

2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見了達赫甘。根據俄羅斯總統媒體秘書德米特里·別斯科夫的表態,當時雙方在會談中討論了諸多領域,包括“一些軍事技術合作的問題”,且“雙方根據最近的事件詳細探討了敘利亞問題” ,而2月21日紹伊古突訪伊朗是一次“回複性的訪問”。

在2月16日紹伊古與達赫甘的會談中,紹伊古表示在地區中俄羅斯和伊朗擁有共同的利益和威脅,必須共同去面對。“我相信,我們的會談將會促進俄羅斯和伊朗武裝力量友好關系的鞏固。”

“我們認為,雙方相互協作項目的真正實現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俄羅斯和伊朗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效果。我們希望俄羅斯和伊朗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可以具有長期和多計劃的性質。”紹伊古強調,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正是俄羅斯與伊朗合作的重點。

紹伊古表示,2015年11月,普京與哈梅內伊和魯哈尼之間的會談為兩國全方位的協作註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我們也歡迎俄羅斯和歐盟停止對伊朗的限制措施。這一事件的發展為中東地區的危機狀態提供了最大的好處。”

俄羅斯和伊朗都是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的長期盟友。為了支持敘利亞政府,莫斯科針對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進行空襲。德黑蘭則通過輸送“軍事顧問”和與敘利亞政府軍共同作戰的誌願者來支持阿薩德政府。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包澄章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伊朗和俄羅斯高層會面,表明伊朗在解決敘利亞問題中的作用和地位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制裁後,伊朗已成為中東地區的重要一極。此外,俄羅斯也需要伊朗在地區反恐事務上繼續發揮其作用。”

美俄洽敘利亞停火

俄伊雙方談判的時間背景也恰逢其時。就在2月21日,正在約旦訪問的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宣布美國與俄羅斯原則上商定了敘利亞內部沖突各方停火臨時協議。

克里表示,他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討論了敘利亞境內沖突各方實施停火的細節,雙方初步達成一致。且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普京有望近期討論敘利亞停火臨時協議。

但克里也表示,停火協議還沒有最終敲定,各方還在補充內容。他強調:“敘利亞危機談判各方比任何時候都接近達成協議。”

早在2月12日舉行的慕尼黑會議上,國際社會就達成一致認為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應該事先停火,允許人道主義援助進入戰區。不過,雙方的矛盾顯然不是“想停就能停”。

本月20日,處於漩渦中心的阿薩德在接受西班牙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我們已經說過,準備好停止軍事行動,但是停火這個話題涉及到多個因素。比如,如何防止恐怖分子利用這個機會改變戰場態勢。”

土沙出兵敘利亞存變數

在敘利亞問題上,直接影響停火前景的絕不只是恐怖分子。2月13日,土耳其與沙特阿拉伯兩大地區大國也表達了出兵敘利亞的意圖,且並非以打擊“伊斯蘭國”為最終目的。

包澄章對記者分析:“對土耳其而言,其認定敘利亞庫爾德民主聯盟黨(PYD)是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PKK)在敘利亞的分支,後者被土政府定性為恐怖組織。土耳其炮擊敘境內庫爾德武裝勢力,目的是切斷敘土兩國庫爾德勢力的聯系,及防止庫爾德勢力在敘利亞戰場繼續擴大,同時也有試探美國和北約反應的考量。”

“對沙特而言,其深陷也門戰爭泥潭和巨額財政赤字困境的事實表明,沙特既無軍事能力直接推翻巴沙爾政權,也無有效的政治手段來制衡已然崛起的伊朗。沙特近日宣布26日將舉行代號為‘北方雷霆’的大規模軍演的行為,以及土沙可能聯合出兵的表態,旨在向外界表明沙特希望成為地區大國的決心,並向巴沙爾政權施壓和提振沙特支持的敘反對派士氣,迫使敘政府在2月25日的敘利亞問題日內瓦和談中做出讓步,這對於軍力和財力交困的沙特而言實屬無奈之舉。”包澄章稱。

包澄章同時表示,土沙兩國的出兵表態也凸顯出了其與美國的分歧。

“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土沙兩國一直致力於推翻巴沙爾政權,11日美、俄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就在敘利亞‘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共識後兩天,土沙兩國就宣布可能在敘利亞境內聯合采取地面行動,以示對美國逐漸回歸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立場的不滿,而美國對於土沙兩國的出兵表態也未做出正面支持,土沙聯合出兵很可能因此得不到美國和北約的支持。” 包澄章稱。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03

孤立30年 伊朗sanctions-free

2016-02-29  TCW

伊朗被喻為「住在金礦上的窮人」,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趕在2月26日國會大選前承諾限縮核武發展計畫,換取西方結束長達30年的制裁(sanctions)。急著投資伊朗的世界各國摩拳擦掌,像是20多家台灣廠商便將在4月前往德黑蘭拓銷商機。

【伊朗商機淺談】

sanctions 國際制裁(多用複數)

A:The analysts are confident the lifting of sanctions will make our investments in Tehran profitable.

(分析師有信心,制裁取消將有利外商投資伊朗。)

B:Correct!We'll pour more capital into Iran because of

its rich resources and ample labor force.

(沒錯!我們也看上它的豐沛資源輿勞力,將加碼資金。)

to tap into 開發、利用

A: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re seeking to tap into

the lranian market now.

(很多國際公司都搶進開發伊朗市場。)

B:The news said ambitious Chinese investors are active

over there.building highways and digging mines。

(新聞報導中國投資者在當地積極鏑路、挖礦。)

glut 供過於求

A:But lran will ramp up its oil production later,which

Would add to a global glut.

(不過伊朗未來會增產石油,加劇供過於求的窘境。)B:Sounds Like good news to me as a consumer!

(封我們這些消費者來說,反倒像是個好消息!)

[延伸關鍵字】

1.to compromise:妥協、和解

2.transformation:改變、轉換

3.deployment:調度、部署

文 周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1

美媒爆奧巴馬政府秘密空運4億美金同伊朗換人質

美國《華爾街日報》3日援引美國和歐洲的消息人士的話,稱奧巴馬政府在今年1月17日通過秘密專機向伊朗運送了大約4億美元的現金,而在同一天有4名美國人質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獲得釋放。

從荷瑞兩國央行獲得現金?

伊朗釋放的這4名美國人質包括華盛頓郵報記者禮薩安(Jason Rezaian)、牧師阿貝迪尼(Saeed Abedini),軍人希克馬提(Mirzaei Hekmati)和平民霍斯拉維(Khosravi Roodsari)。

該報道指出,當時這架沒有標記的貨運飛機上裝滿了木箱,在箱子里面塞滿了歐元,瑞士法郎和其他外國貨幣,專機上並沒有美鈔,因為按照美國法律,以美元同伊朗進行任何交易都屬於違法行為。

有消息稱,美國從荷蘭和瑞士兩國央行獲得這些現金。

伊朗媒體報道稱,這筆數額巨大的款項是美國支付的美國人質的贖金,但美國白宮和國務院官員都否認這筆付款同人質之間有任何關系,說這“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

批評人士指出,奧巴馬政府牽涉進為美國人質向伊朗支付贖金,違犯了美國政府對本國公民在海外遭到俘虜時拒絕支付任何形式贖金的一向政策。

此外,因為奧巴馬政府將這筆數額巨大的現金支付給伊朗,而沒有向美國國會或者美國民眾作出聲明,這引起了更大的爭議。

這4億美元到底是不是贖金?

1月17日“美國和伊朗之間達成協議”的新聞其實並不是秘密。奧巴馬政府宣布同伊朗解決了一項長達10年之久的軍火交易糾紛,雙方達成了17億美元的和解協議。

奧巴馬當時在白宮發表講話表示,這項和解協議達成的背景是,考慮到同伊朗的核協議已經達成,而且被關押的美國人質已經被釋放,因此是解決上述糾紛的合適時機,但奧巴馬在講話中並未提到這4億美元的現金。

《華盛頓郵報》指出,伊朗在同美國談判釋放人質和解凍伊朗海外資產方面有很長的歷史。1981年,伊朗在釋放了52名美國人質後獲得3億美元的“贖金”,並解凍了120億海外資產。

“讓我重申一點,美國不付贖金。”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Josh Earnest)當地時間3日如此表示。

國務院發言人唐納(Mark Toner)說,外界不知道的是,美國同伊朗的談判其實分了三支不同的談判團隊展開,分別為伊朗核協議,互換人質和這項交易協議,因此人質的交換和那項17億美元和解協議沒有關系。

分析人士表示,支持伊朗和美國此前達成核協議的人會把這一大筆款項看成是雙方協議的一部分,而反對伊朗和美國達成任何協議的人只會把這筆錢看成是贖金。因為,“伊朗”和“贖金”兩個因素碰到一起很難不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

“從技術層面講美國國務院說的可能是真的,但因為美國和伊朗的關系,這筆款項就顯得非常糟糕。他們扣了我們的人,然後拿到了一大筆錢,還認為這筆錢本來就是他們應得的。”前美國中情局中東事務顧問鮑爾(Bob Baer)如此表示。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表示,奧巴馬政府向伊朗支付贖金的行為極不明智。他說:“伊朗一直有大麻煩,他們身上背著多項制裁,他們垂死掙紮,我們卻取消了對他們的制裁,還和他們達成了這樣愚蠢的協議。”特朗普當地時間3日在佛羅里達的一次競選活動中表示:“要我當總統的話,伊朗早就會把人放了,他們會快到不能再快地放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15

伊朗成為首個禁止“口袋妖怪”遊戲的國家

據BBC報道,伊朗已成為第一個完全禁止“口袋妖怪”遊戲的國家。當局稱,作出該決定是出於安全考慮。

負責監控伊朗居民網上活動的官方機構——伊朗虛擬空間最高委員會已實施禁令。官員們並未明確指出所謂的安全威脅是什麽。

口袋妖怪:全球安全風險?

口袋妖怪Pokemon GO上架一個月後,先後席卷澳洲、北美、歐洲、亞洲,創收力驚人,甚至有“蘋果印鈔機”之稱。該遊戲的活躍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如Twitter 和Tinder等網絡巨頭。

據市場調研公司 Sensor Tower 的報告顯示,Pokemon GO自7月6日上線到8月1日期間,內購收入達到 1.6 億美元。這其中還不包括Pokemon GO從線下商家獲得的廣告收入。

由於遊戲實在太火,此前,已有多個國家表示對遊戲安全性的擔憂。

紐約、奧本等城市有關部門都特地為這款遊戲做出了公共安全警告,美國紐約州政府日前出臺了一項“奇葩”的新規定,禁止任何有記錄在案的性犯罪者使用、甚至是下載《Pokemon GO》和其他一些在線互動遊戲。據紐約州長辦公室稱,之所以出臺該規定,主要是擔心性犯罪者可能會利用類似《Pokemon GO》的遊戲來引導兒童玩家到指定區域,然後實施犯罪。

日本內閣網絡安全中心發布了“遊玩《Pokemon GO》時的九個註意事項”。

印度尼西亞此前已禁止警察在工作時間玩遊戲,而以色列當局也對軍事基地的軍人作出了類似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82

伊朗處決叛變核物理學家留下大量未解謎團

7日,伊朗官方宣布處死了一名被定罪為美國間諜的核物理學家沙拉姆·阿米日(Shahram Amiri),並首次承認對這名曾經被視作英雄的科學家進行了秘密拘捕和審訊。

本月2日,伊朗當局宣布處決了多名罪犯,並稱其中大部分為該國庫爾德少數民族的武裝分子。隨後,一份阿米日的訃告在他的家鄉——位於德黑蘭西南500公里的Kermanshah——流傳開來。阿米日的母親對媒體表示,兒子頸部有繩索勒印,表明他被執行了絞刑。

伊朗司法部門發言人稱,阿米日“能接觸到國家機密信息”,並且“和我們的頭號敵人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叛國罪被處以絞刑。但這名發言人並未解釋伊朗當局為何從未對外宣布這一結果,留下了重重謎團。

阿米日出生於1977年,是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專家,曾受雇於伊朗原子能組織,對伊朗的涉核項目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伊朗政府曾刻意隱瞞他的專家身份。

2010年,網上出現了一則阿米日的視頻。他在這段視頻中說自己被美國和沙特間諜綁架並拘禁了,目前身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沒過多久,阿米日又出現在一段專業拍攝的網絡視頻中,表示自己想在美國拿博士學位,如果“能夠有安全回國的機會”,他將回到伊朗。“我沒有做任何對不起自己國家的事。”他在視頻中表示。當時正值西方國家竭力遏制伊朗核項目的高峰期。

很快,阿米日回到伊朗,在機場受到了政府高官的熱烈歡迎,並受邀在電視節目上講述自己是如何識破美國“陷阱”回到祖國的。當時許多伊朗報紙在頭版報道了阿米日回國的消息,甚至還有媒體建議根據阿米日的經歷拍攝一部電影,在伊朗國內,阿米日被視作“英雄”。

但是後來,阿米日卻神秘地失蹤了,有關他的消息寥寥無幾。

核物理學家沙拉姆·阿米日(Shahram Amiri)

英雄變叛徒

有美國官員表示,美國政府向阿米日支付了500萬美元,作為他向美國中情局提供有關伊朗核項目信息的酬勞,但阿米日離開美國時並沒有帶走這筆錢。據美國當局稱,阿米日在伊朗帶領著一個輻射檢測項目,他是自願來到美國的。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政府可能威脅了阿米日在伊朗的家人,從而逼迫後者回國。

2009年,阿米利前往麥加朝覲時神秘失蹤,他後來稱是被沙特和美國間諜綁架的。而自己在被審訊時,也有以色列間諜在場。美國中情局提出給他500萬美元,讓他留在美國。“我當時精神和身體上都受到了最殘酷的折磨。”阿米日表示。

現身希拉里“郵件門”

去年美國國務院公布的部分希拉里“郵件門”內容中也似乎出現了阿米日的身影。

在2010年7月5日,也就是阿米日回到德黑蘭的9天前,國家安全高級顧問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轉發給希拉里的一封郵件中這樣寫道:“我們有了一個外交上的、‘精神上的’問題,而不是法律上的問題。我們的朋友需要有一條出路。我們的人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了。如果他一定要走,那就這樣吧。”

蘇利文在2010年7月12日發送給希拉里的另一份郵件中,似乎也拐彎抹角地提到了這名科學家,而當時距阿米日出現在巴基斯坦大使館的消息曝出僅幾個小時。“這位先生……顯然去往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代表處,因為他不滿意自己離開美國的進展情況,”蘇利文寫道,“這可能在未來24小時內引發非常麻煩的新聞報道。”

長期安全威脅

近來,恐怖主義陰雲在全球蔓延,歐洲在7月接連發生多起恐怖主義襲擊。但一些安全專家警告說,美國安全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可能並不是“伊斯蘭國”(ISIS)或基地組織,而是伊朗。保守組織“遺產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最新發布的一份威脅評估報告稱,伊朗“是目前美國及其盟國在中東地區所面臨的最嚴峻安全挑戰。”

對於美國國內安全而言,伊朗的短期威脅可能並不如ISIS或基地組織那樣緊迫,但該國發展核武器的潛在可能卻對美國造成了嚴重的長期威脅。

盡管奧巴馬政府和伊朗就限制該國核武器發展達成了協議,但十幾年後年後,伊朗可能會開始加足馬力開發核武器。“他們非常耐心,也非常有戰略。”休斯敦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前美國陸軍駐伊拉克情報官員邁克爾·普萊勤特(Michael Pregent)表示,“對美國人來說,15年似乎是很長的時間,但對伊朗來說並不是。他們能夠在15年內核武器化,並將成為中東的主導力量。”

今年早些時候,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員邁克爾·辛格(Michael Singh)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伊朗的核武器能力將增長,而美國所能獲得的與其展開對抗並對其進行遏制的工具卻將減少。伊朗日益增加的核活動,以及其剩余的核基礎設施將會得到國際社區的合法認可,伊朗的國防軍事力量將會變得強大。”

伊朗核武器項目並不是美國需要擔心的唯一問題。網絡安全威脅、支持真主黨等恐怖主義組織也是值得擔憂的幾個問題。而核協議換來的放松制裁也將幫助這個國家增加對其他國家恐怖主義組織的支持。

“他們並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普萊勤特說,“他們更加激進了。他們可以做更多……現在,在核協議達成之後,他們反而是一股更加不穩定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