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按下葫芦浮起瓢 中国铁建伤心海外大单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105/0323546854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

葫蘆里賣什麼藥 王雅媛


2008-11-28  HKHeadline


股票市場每天都有新奇事,近一星期港股中便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多金控股(00628)及渣打集團(02888)分別宣佈供股集資,前者以比宣佈前收市 價高一倍的價錢供股,而後者則以比宣佈前收市價折讓差不多50%的價錢供股。相信大家都應該對渣打集團非常熟悉,相反可能對多金控股不太熟。根據多金的年 報,它是一間零銷售成本的公司,毛利率是100%,即是營業額便等於毛利。究竟集團經營什麼業務,可以做到100%毛利率?其業務便是經營博彩中介人,即 是介紹人去澳門賭場賭錢。

以溢價供股是一樣挺新鮮的事情,因為如果股東本身可以于二手市場用一個較便宜的價錢去吸納,為何要選擇貴價供 股呢?根據此道理,根本沒有股東會願意供,而公司亦達不到集資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排除公司是為了集資而供股這個動機。那究竟集團是為了什麼而供股呢? 我想到唯一比較合適的理由,便是可能有人有意大手吸納此股。但是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成交量,所以他只好採取以溢價供股,逼使其他股東沒有興趣,而自 己便可以透過供股而增加持股量。不過這個亦只是我的猜想,究竟集團葫蘆里賣什麼藥,相信只有集團才知道。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這就是現 金多並不是買入的理由。近日我列出了一些現金多的股票,發現很多汽車股的股價都是相對它的每股現金出現折讓的,如華晨中國 (01114),長城汽車(02333)及慶鈴汽車(01122)等。簡單來說,便是它們每一隻的股價比起它們的每股現金還要低,而慶鈴汽車更是三只之中 折讓之冠。由此,報紙便會以折讓大為理由去推薦投資者買入這些汽車股。我認為大市旺時,還可以跟炒一下。現在市況不好,即使它們每股的價錢比起每股現金還 要低,但都不是好的投資選擇。首先,一家公司空有現金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逼它以股息派出來,或甚至逼它清盤。因此,現金只會一直留在公司手 里,而不能流到股東口袋里。第二,這一次金融海嘯中,我們從通用汽車(GM)身上學了一樣重要的東西。原來經營汽車廠是跟燒銀紙沒有分別的。現時GM手上 有現金162億美元,在營商環境惡劣的情況下,GM每小時要消耗現金約310萬美元(約2418萬港元),集團估計手上現金不足以支撐3個月。因此,即使 此刻GM每股現金是比每股股價低,但GM仍是難以吸引人的,因為過幾個月,GM可能已經倒閉了。所以對於汽車股來說,只看每股現金折讓去計算它的吸引度, 是不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1

葫蘆裡賣甚麼藥? 王雅媛

2008-12-01  OrientalDaily


股票市場每天都有新奇事,近一星期港股中便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一間小型公司及渣打集團(02888 )分別宣布供股集資,前者以比宣布前收市價高一倍的價錢供股,而後者則以比宣布前收市價折讓差不多50% 的價錢供股。

溢價供股動機難測

以溢價供股是一樣挺新鮮的事情,因為如果股東本身可以於二手市場用一個較便宜的價錢去吸納,為何要選擇貴價供股呢?根據此道理,根本沒有股東會願意供。

那 究竟那間公司是為了甚麼而供股呢?我想到唯一比較合適的理由,便是可能有人有意大手吸納此股。但是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成交量,所以只好採取以溢價供 股,由於其他股東沒有興趣,而自己便可以透過供股而增加持股量。不過這個亦只是我的猜想,究竟集團葫蘆裏賣甚麼藥,相信只有集團才知道。

很多年前,這種類似的情況也曾出現。有一隻屬於一個香港富豪的股票,成交量很少。當年公司宣布供股,而它的供股權證,即是我們平常所說的Rights ,竟然於市場上長期呈現溢價。

願買貴貨總有原因

何 為有溢價呢?如果正股股價長期都在5 元左右徘徊,而供股權證的供股價是4 元,於1 股權證供1 股正股的情況下,此權證的價錢是不應該高於1 元的。因為如果你以1.5 元買入供股權證,然後再以4 元供股,那成本價便會比你直接在市場上買貴了0.5 元。但是當時卻有一間證券行,長期以高於1 元的價錢排隊大量買入此權證。

試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權證持有者,看見有人願意以溢價買入,我想 你的第一個反應便是馬上沽給他,而第二個反應便是取笑買家是「傻仔」。但之後的發展,便是當正股除淨後,公司好消息不絕,股價開始狂升,最後升幅達5 至6 倍。故事說到這裏,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明白,為何那「傻仔」願意以溢價買入別人的供股權證吧。

王雅媛(Victoria )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我的投資博客:www.sentfun.hk/wang_ya_yu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9

社交媒體的「葫蘆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9/wOMDcyXzM4NjkwOQ.html

當孫寶紅教授在長江商學院講授社交媒體的時候,她有個有趣的發現,中國企業家感興趣的是多數,願意採用的是少數,能正確運用的則寥寥無幾。

孫寶紅接觸的企業主普遍對社交媒體懷有兩大擔心——不可控性和參與性,「企業在人人網或者新浪微博開了一個公司賬號,一是害怕一堆用戶上來抱怨產品質量、服務態度。其次,往往自認是一品牌公司,結果不管說什麼話,用戶甚至僱員都不願意搭理,感覺非常尷尬。」

根 據現有研究成果,這些擔憂是多餘的。首先,短期雖然會有負面信息的呈現,但是,惡意的評議往往會觸發忠誠顧客出來澄清,系統可以自行糾錯;其次,社交媒體 主要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重要是的設計激勵制度鼓勵用戶主動貢獻內容,比如,發表評論時質量、頻率或者引用率三者的權重設計,就會影響到用戶的活 躍度。

相對於此,更讓孫寶紅擔憂的是中國企業主們對於社交媒體的濫用,「一個誤區普遍存在,就是將社交媒體當成純粹的廣告渠道,操控性太 強,沒有尊重用戶的自發性。大家為什麼熱衷Twitter或者Facebook?前提在於可信度,用戶認為朋友說出來的話,裡面才沒有水分。」事實上,與 其觀點、產品信息的「硬攤派」,企業完全採取更智慧的「玩法」,除了廣告、促銷,社交媒體至少還有其他5大功能的應用:

其一,建立品牌社區,社區不直接發佈產品促銷信息,僅僅是組織一群忠誠用戶,既有產品或者期待中的產品進行討論,增強用戶的品牌黏性,蘋果公司就尤善此道,Facebook或者人人網的呈現形式非常適合此類運用;

其 二,用戶服務,社交媒體為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如果發生汽車事故,按照原有流程,首先打電話找警察,等幾十分鐘警察來了以後做筆錄,拍照 留影方便以後的理賠,但是,有保險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一出事故用戶拿著智能手機,登陸保險公司頁面,系統會一步步導引用戶從哪些角度進行拍照,轉給趕到 警察,避免時間的浪費。

其三,進行市場調研,向消費者、競爭者學習,廣泛洞察消費者的想法和意見。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設計了一 款軟件,實時在全球400多個社交媒體上進行搜索,凡有關Verizon的評論,通過內容挖掘自動歸類為正面、負面和中性,但凡負面的評價,就轉給專門的 客服人員進行處理。

其四,直接參與產品研發或者服務設計。比如,寶潔建立了自己的「聯繫與發展」(C&D)網站,向外界的研發人員徵集創新解決方案,戴爾、星巴克等公司也都組織過類似創新競技的活動。

其五,企業內部運用,大型組織各個部門之間容易缺乏溝通,利用社交媒體可以互相報告進展、知識共享等,外包和基礎架構服務提供商Unisys在公司內部建立了一個「my site」的站點供僱員們分享知識,讓同事之間能建立起一個內部社交網絡,分享專業知識。

同 時,社交媒體的應用範圍依然在擴張,據孫寶紅的觀察,目前,國外社交媒體的運用呈現出3種趨勢特徵:結合電子商務,由過去的「口口相傳」更多轉向消費行為 的引導,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以及社交媒體中社會關係的應用。比如,現在Facebook的盈利模式不僅限於導入流量獲取收益,它瞭解用戶的社交結構,知 道誰跟誰是朋友,誰對誰的影響大,這些寶貴的信息資源可以轉化為商業利益。

作為一名資深的營銷學教授,孫寶紅認為,社交媒體時代,經典的 「4P」理論依然奏效,但是,企業必須加快響應節奏,主動適應由「漏斗」到「葫蘆」的轉變:過去,消費者的注意力受到廣告吸引,部分人慢慢產生購買意願, 意願積累到頂點後產生購買,這個「漏斗」就完結了;社交媒體產生後,用戶的評議、抱怨、改進建議可能以幾何級數的形式作用到無數潛在消費者,其影響力較之 實際購買行為或許更重要,於是,「漏斗」就轉變為了「葫蘆」——購買不是終結,只是引出了持續改進的一條線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3

為什麼中裕新藥的淨值那麼低? 破解五迷思 搞懂生技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2-1-2  TWM




宇昌投資案成為國、民兩黨大選攻防戰,當政治人物忙著口水戰之際,本刊幫你揭開新藥產業的神祕面紗,真正「解密」像宇昌這樣的新藥公司,到底葫蘆裡賣什麼 藥?

撰文‧楊卓翰

一件宇昌投資案,讓民眾及投資人一頭霧水。到底生技新藥是什麼神祕的產業,投資人的五大疑問,一次幫你解答。

疑問一:新藥投資和一般電子業投資有何不同?

生技新藥和傳統電子業的投資,在研發產品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因為藥品需要經過縝密且冗長的時間進行研發,所以投資的新藥要上市,至少得等十年,才 「有機會」,而且因為開發新藥更加複雜,投資風險也更大。

疑問二:新藥研發過程有什麼困難?

藥物對於人體任何影響都必須經過一層又一層的測試,而各國對於藥品管制的法令也都不同。因此,製藥公司從臨床前實驗開始,就要納進各國不同的管理規範及風 險考量。例如,台灣上市的藥品若要進入美國銷售,需要符合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各項規定。如果有一項不合,曠日費時的檢測過程就要重來一遍。

因為耗費這麼多時間和資金,卻不能保證新藥能通過,這也造成新藥研發產業的進入門檻高、投資風險大、投資時間長等特質。

疑問三:為何新藥研發公司的淨值總是那麼低?

新藥開發的生技與傳統科技公司最大的不同,可以從淨值上看出來。而這也曾在宇昌案中被提出質疑。國發基金投資的中裕新藥若以股票淨值計算績效,目前是虧損 二億元;但以興櫃的股價市值計算,則有八億元帳面獲利。怎麼會有這十億元的差距?就在會計認列和真實價值的差距。

根據財務會計準則第三十七號公報規定,從取得專利到進行人體臨床實驗階段,雖然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研發進展,但在財報上卻一律認列為虧損,直到進行至第 三期臨床實驗,才能將技術等列進公司的無形資產。

也就是說,藥物研發初期到中期長達十年以上的漫長過程,研發新藥的公司都沒有帳面上的收入,許多公司的淨值也一定會跌破帳面價值。若沒有具長線投資的「天 使基金」或企業集團在背後撐腰,一旦無法再增資,公司就很容易面臨解散的命運。

由此可知,新藥研發公司的真正價值並不能用淨值來衡量。宇昌(現為中裕新藥)研發的愛滋病新藥已經完成FDA二期臨床實驗,而且結果證實有效,加上目前愛 滋病並沒有藥可以治,目前中裕已在尋求對外授權,預料將可取得大筆授權金,這也是股價還可維持在每股三十元以上的原因。

疑問四:台灣為什麼需要發展新藥研發?

台灣早年因為科技產業偏重製造,最後只能往下游的代工發展,低毛利與高替代性的病徵現在逐一發作。新藥研發附加價值高,產品壽命長,是台灣企業不重蹈覆 轍、往產業鏈上游發展的最好機會。二十年來,台灣的醫學院都是考生第一志願,累積了優秀的人才,也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品質管控與技術,為藥物開發提供絕佳的 環境。

現在國際藥廠為了降低成本,漸漸以外包或收購專利的方式尋找新藥,研發中心也逐漸移向新興國家市場。台灣位處中國、美國及日本三大醫療市場的戰略位置,也 將在這波商機中受益。例如瑞士諾華生醫在台灣設立臨床研究中心,就是對台灣研究能力的肯定。但是,研發新藥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而台灣投資人通常不願 投資這類風險高的長線標的,這也將影響台灣新藥研發能否永續的關鍵。

疑問五:台灣進入快速成長的大陸市場會有什麼障礙?

中國現為全球第三大藥品市場,根據經濟部統計二○一一年的藥品終端市場超過九千億元人民幣(三.五兆元台幣),而且每年有二○%的成長率。因此未來將是中 國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成為國際藥廠爭奪的主戰場。

台灣和中國雖然同文同種,但在醫藥法規及藥證監管上卻完全不同。為了符合中國的法規要求,台灣申請藥品進口仍須經過繁鎖的程序。台灣的新藥若要突破這個困 局,必須仰賴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這個捷徑。例如太景生技的新藥在第三期的人體臨床實驗,透過醫藥協議,有八五%的合格實驗是在中國進行,因此加 速中國市場的藥證審核時間。

更重要的,如果未來兩岸在ECFA的談判,能夠簡化雙方的認證程序,台灣藥品就可以快速在中國上市。例如最近剛通過台灣藥證的中天生技癌症新藥「化療 漾」,未來只能先以食品類別在中國上市,但若要以藥品上市,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臨床實驗並取得藥證才行。可見在ECFA通過前,台灣新藥在中國銷售並不簡 單,也因此,未來與中國進一步協商藥證認可,是台灣藥廠進軍中國市場非常重要的一環。

差很大!

新藥投資和一般電子業比較DRAM研發 新藥研發研發時間 1~2年 10~12年研發成本 *400億台幣(200億/年) 200~300億台幣

(30億/年)

領先時間 *領先1~2年 獨占15年年銷售額 *200億台幣 3240億台幣

全球總產值

(2010年) 7500億台幣 24兆台幣註:DRAM以三星40nm研發為例;新藥以輝瑞Lipitor為例資料來源:isuppli、經濟部,經研室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7

二十年光纖老公司 兼賣潛能開發光碟名嘴陳安之借殼卓越 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2-11-05  TWM




借殼上市在小股東眼裡,就像參加一段未知的旅程一樣,因為在面紗未揭開前,永遠不知道新經營者要做什麼。陳安之,一位「潛能開發大師」,最近入主一家台灣虧損連年的光纖公司,他究竟是要重振台灣光纖,還是另有打算?

撰文‧楊卓翰

他一登上舞台,底下上千名學員各個瘋狂歡呼。這是自稱「中國成功學首席培訓大師」陳安之在中國湖北「超級成功學」的演講,只見底下的聽眾眼神發亮,隨著陳安之一起跳躍、舞蹈。他的另外一個身分,是上市公司卓越成功的董事長。

要親眼見證這種狂熱可不便宜,一張演講門票得花人民幣上萬元。姑且不論聽了他的演講是否能成功,這高昂的演講費,是陳安之成功的一大來源。這位來自台灣的﹁大師﹂,最近還借殼台灣上市公司,賣光纖還兼賣潛能開發CD,這是怎麼一回事?

英特爾轉舵 卓越翻身夢碎在陳安之的網頁上,寫著「恭喜台北卓越成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掛牌上市」。不過,這家「卓越成功」可沒有經過輔導上櫃,而是借殼一家上市以來年年虧損的光纖公司「卓越光纖」,直接改名。一夕之間,陳安之就成了上市公司老闆。

陳安之最早是在台灣活動,還出過一系列的成功學書籍。十多年前,他因連鎖店倒閉鬧出詐欺糾紛,雖獲不起訴處分,但他從此轉往中國發展。這十年來,他和中國其他直銷業者合作,在中國開設無數家分校,為自己的成功學打出名號。但是,好景不常,「中國這幾年,對這種培訓業者越打越嚴。」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執行長范揚松指出,像陳安之這樣的營利模式,常會鬧出各種糾紛,「他需要一個正派經營的形象。」於是,借殼上市變成陳安之最快的轉型手法。陳安之瞄準的,就是卓越光纖這家○二年掛牌的公司。二十年前,創辦人向亨台成立卓越光纖,找到台灣光纖教父|| 聯合光纖董事長金世添資助,想要藉著自主研發和生產打出一片天。但一名業者指出:「台灣市場太小,又沒有穩定的出海口,加上中國強力競爭,光纖業者都被中國打得很慘。」險惡的大環境,讓卓越光纖成了上市後每年虧錢的公司。

○八年,聯合光纖退出,將公司轉手賣給來自新加坡的創投公司黑馬資產管理︵Black Horse︶。從向亨台接手董事長的蔣重光,回憶起當時仍有一股激情,「那時我們是真的想要把公司做好。」英特爾當時正在推新的連接器技術「光峰(Light Peak)」,傳送速率比現在的主流USB技術快上許多,而使用的媒介就是卓越專攻的裸光纖。

之後,卓越找來交大、成大等一流人才投入研究,成功打進英特爾的供應鏈。「但沒想到,英特爾卻變了卦,」與卓越合作的交大光電工程系教授鄒志偉說,「英特爾覺得光纖的技術還不成熟,推出另一個Thunderbolt技術,媒介也捨棄光纖改成銅。」卓越翻身的希望,瞬間破滅。

陳安之轉型 借殼是最快方法英特爾的大轉舵,嚇跑了快進快出的創投。蔣重光說,去年九月,黑馬就在籌畫脫手。而面對自己坐不到三年的董座,他看得明白:「當初入主卓越,老實講,就是因為便宜。」撈不到好處,黑馬樂得脫手,「畢竟,『殼』是很搶手嘛!」蔣重光坦然說。黑馬則未對此有回應。

今年四月,黑馬創投處分大部分持股,原本四席董事也變成一席,至於新董事長是誰?蔣重光亟欲撇清:「我沒聽說過、也沒見過這個人。我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商量、我也不想知道。」蔣重光不想沾上邊的名字,就是卓越光纖新董事長陳安之。

陳安之在台灣借殼,是想重振光纖雄風,還是讓「成功學」在台灣借屍還魂?

這可以從他入主後的二項動作看出來。首先,卓越成功發言人彭懷恩表示:「公司新增了一項雲端廣告業務,主要是中國那邊網路的收入,在下一季的財報上就要認列。」至於所謂的﹁雲端業務﹂是什麼呢?在成功新天地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推銷的各種潛能開發商品。例如「超高頻潛能CD」,號稱是美國高科技產品,可以用潛意識讓聽者成功。這一套四片CD,要價人民幣八八○元(約新台幣四千四百元)。

第二,就是離開科學園區。業者指出,新竹科學園區對營業項目管理很嚴格,因此卓越七月就在台北開設了分公司,彭懷恩說,是為了處理中國業務,地址就在「安之國際開發公司」。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的分公司,有著金黃色的漆牆、羅馬華麗圓柱、掛滿國際名人照片,卻沒有任何辦公用具。唯一的員工穿著拖鞋,否認這裡有開培訓課程,但在網路上還能看到宣傳,目前陳安之的「如何做個賺錢的總裁」演講影片,就在這裡播放。

這些業務會用什麼形式認列?彭懷恩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個……我們的會計師也很感興趣。」卓越成功只是資本市場的一例,公司的殼底下藏著什麼,投資人可得看清楚。

卓越成功(2496)

董事長:陳安之

總經理:蔣念祖

股本:3.61億元

主要業務:光纖、資訊軟體服務業

近三年營收

年度營收

(億元)稅後純益

(億元)EPS(元)

2010 0.9-0.56-1.55 20111.3-0.62-1.75

2012

(上半年)0.9-0.13-0.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5

20130715-4s店見聞 葫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c9bf80101ekl5.html

4s店見聞

葫蘆

因為剛買個小車,去4s店預約好裝潢,週末殺去。

人多啊,展廳裡每輛車都有人在看,在問,坐在裡面試感覺。跟我上次去相比,停車場的新車換了不少,看來都賣出去啦。賣車給我那個銷售好忙,他不停在接待客戶,介紹產品,即使我時間很緊,都不好意思打斷他。

我在休息區等待時,就看見他帶一個客戶去出納那付款。側面瞭解下這個4s店的銷售量,我很驚訝。因為我買的車比較便宜,在10萬以下,而這個品牌的其他車型,都在10萬以上,2030萬的也有,這個銷量乘以一個均價,是很驚人的,而且據我所知,這僅僅是三線城市的一個4s店。

我所居住的小區是較早建的,居住群體不算高收入,但是這幾年小區停放的車輛,已經要擠滿了小區內道路。這種變化,給我帶來幾個感覺:人們的消費在升級,從吃飽穿暖升級到了更高層次;車市還有空間,周圍沒買車的還很多;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沒大的改變,買車近幾年的事。

汽車的消費,把人的活動半徑擴大了很多,但還沒帶動其他的消費衝動,例如家電升級、旅遊需求,甚至住房改善需求,或許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所觀察到的這個購買力,看不出國家經濟有什麼大事。雖說沒什麼大事,但不否認經濟存在很多問題。存在問題是一回事,怎麼爆發、是否爆發是另一回事。我對這個國家,對這個經濟,對未來還有信心。

不然,我幹嘛買股票不買黃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68

壕萊塢葫蘆裡賣什麼藥

http://read.bbwc.cn/ogomy0.html

王健林撂過狠話:「萬達進入的行業,其他企業都沒機會做老大」。在2013年9月的青島,萬達又一次做到了:500億投資、500萬平米的「東方影都」,手筆之大,規模之宏,冠絕全球各地的電影城。而為了慶祝這個項目啟動,以及宣告「配套」的青島電影節要在2016年開幕,萬達請來了國際國內十多位一線大明星走秀站台,不但襯出上海電影節和北京電影節的紅毯秀無比寒酸,甚至連剛剛閉幕的全球最老牌電影節威尼斯影展,都顯得星光黯淡。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為了這次發佈會,萬達集團共計花費了5千萬美元。而根據坊間傳聞,單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妮科爾·基德曼、李連杰、梁朝偉、章子怡等影星的出場費,就高達一億元人民幣。精彩不止這些,在青島,萬達還宣佈,王健林已向奧斯卡獎的主辦方美國影藝學院捐款了2000萬美元,用於興建一座電影博物館,而且萬達集團還會陸續在美國娛樂及地產領域投資100億美元。而東方影都投入使用後,萬達計劃聯合國內外製片企業,每年在此拍攝、製作30部外國電影及100部國產影視劇。再加上2012年萬達以26億美元外加承擔債務的形式,收購了美國第二大院線集團AMC,以及王健林本人剛剛榮登福布斯評出的中國富豪榜榜首,一連串的信息,讓境內境外、圈裡圈外都嗅出了一股「人傻錢多速來」的氣味。

很多人把萬達這一系列的豪奢做派跟1989、1990年,索尼、松下連續收購好萊塢兩大製片公司哥倫比亞和環球的往事相提並論。幸災樂禍者表示,當年索尼就當了冤大頭,硬著頭皮消化十多年,才慢慢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甚至至今都沒算清這筆生意到底是賠是賺,而更為冒進的松下,則是吃得進嚥不下,很快就將環球影業揮淚轉讓——昔日縱橫全球的兩大日本電器巨頭都在好萊塢栽了跟頭,那麼,中國「土豪」萬達,幾乎肯定被美國人大敲竹槓,出盡洋相。

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嗎?其實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比起索尼松下的跨界出馬,萬達收購AMC、興建東方影都,其實都沒有偏離其地產商本色。前者是國內第一大院線的海外業務擴張,而且雖然同是電影企業,但屬於服務行業且可以標準化經營的影院業,實則跟被名利場光環籠罩的製片業,差別非常之大;至於後者,實際還是房地產項目——名為「東方影都」,其實除了攝影棚、電影院、主題樂園外,還有大量的高檔別墅和普通住宅小區。王健林本人就爽快承認,整個項目的500億投入,相當程度上要靠住宅板塊銷售實現資金回籠。

在宣傳層面上,萬達表示要把青島東方影都建成中國的好萊塢,但實情是,此好萊塢與彼好萊塢差別甚大。「好萊塢」在今天,已經不是單純的洛杉磯的一塊地名,而是整個美國影視業的指代,它的涵義其實是由內容產品(電影、電視、音樂、遊戲)拓展出的一整套立體、多平台的產業鏈,並進而成為輻射全球的大生意、大文化,以及美國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組成。所以,就像硅谷一樣,獨一無二的好萊塢同樣無法複製。橫店影視城、無錫電影產業園或東方影都,都喊出了打造中國好萊塢的口號,但外景基地、攝影棚、後期機房及影視旅遊城的綜合,說到底只是地理上的好萊塢的表層景觀,距離「奧義」還差得十萬八千里。甚至用最狹隘的定義來看,百年好萊塢,八大製片廠的名下有數以萬計的影片和影星,這也已經注定了,橫店們只不過是些房東而已。

實際上,萬達的計劃就是當好房東。東方影都項目的實質,是企圖把迪士尼、戛納、橫店模式揉成一體:作為好萊塢歷史上唯一不曾被大型財團收購的電影製片廠,迪士尼安身立命的根本,得益於華特·迪士尼本人早早就發現了電影以外的業務才是康莊大道,不過一切的一切又全都基於電影內容和電影形象本身。從米老鼠和維尼熊的身上,迪士尼開發出了主題樂園、度假村和授權產品經營,這些業務遠比乾巴巴的票房收益高上成百上千倍。而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影節戛納影展,即便最初的目的確實只是法國影人團結和褒揚同行的大派對,在今天卻已經演變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及法國海濱地區的旅遊盛事;至於橫店,這個偏居浙江東陽一隅的小鎮,則用超大規模影視外景地的獨特形式,後發制人地取代了幾十個國營製片廠,成為中國影視業最重要的生產車間。

東方影都規劃中的龐大外景城、攝影棚、後期棚,功能上正是橫店的翻版。而跟橫店不同的是,從規劃起,東方影都就在模仿迪士尼樂園或環球影城,有大型的主題樂園、度假村、蠟像館等,目標直指普通遊客。而興建中的30個廳的超巨型電影院,如果只是依靠青島人口及常規的院線放映,當然無法填滿這麼多的銀幕和座位,然而青島電影節一旦登場,30個廳就能為電影市場和電影評獎提供各類電影試映、首映和競賽觀摩所需的場館,即便在非電影節期間,也可以承辦各路中外大片的首映禮及行業內的看片會推介會。

當然,不言而喻,萬達不是迪士尼或環球,旗下沒有唐老鴨、白雪公主或「侏儸紀公園」、「速度與激情」版飛車;而在嚴重講究藝術傳統和意識形態的國際影展領域,被官方嚴格管理的中國電影節,先天就不足,上海和北京都辦得非常吃力,何況毫無積澱的青島?而且從以往的記錄來看,萬達做地產、做院線,非常成功,但是酒店和百貨業,則並不那麼順遂,可見萬達並非真的能百戰百勝。所以,東方影都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都可謂不小,而萬達之所以投入巨資來宣傳,部分原因也在於此。

因為有了好萊塢明星的助陣,萬達的青島大手筆就吸引了全民級的矚目。可是最近兩年,萬達在長白山、西雙版納、武漢、無錫等地,都在興建投資額數百億元的超級地產項目,實則一點都不比東方影都遜色,只是在傳媒上缺少聲勢。這些成本以天文數字計算的項目,無一例外都烙著文化或旅遊的標識。隨著傳統地產模式的逐漸式微,萬達的戰略已經轉向到了文化、旅遊、度假領域,這些以文娛休閒概念來運作的地產項目,能夠形成彼此加分、良性循環的合力。而在幫助推廣傳統住宅項目的同時,萬達自己持有的度假村、影院、高檔酒店,本身更是利潤回報更高的業務。

陸續在國內一二三線60多座城市冒起的萬達廣場,集住宅、百貨、酒店、影院、KTV、寫字樓於一體,「高端大氣上檔次」。而且在速度上,幾乎每一座萬達廣場都能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從拿地到開業只要18個月」的神速——儘管有「連圖紙都不改」之嫌——但是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這樣的地產商才是高效的保證政績的靠譜夥伴。所以,在每天發給八萬多員工的萬達新聞手機報上,經常出現的都是諸如「內蒙古區委書記視察赤峰萬達廣場」「南昌市委書記視察南昌萬達城」一類的內容。而當王健林被列為中國首富之後,他面對媒體,也直言「誰說在中國做生意不依靠政府是虛偽的」。

簡言之,比起絕大多數的同行對手,萬達與政府及銀行之間,已經結成了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而在當前這個來自中央大力鼓吹的「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大背景下,萬達豪擲500億,和青島市政府聯手操辦電影城項目,也就特別容易理解了:位於青島市郊的黃島開發區,想要借這個「電影」的、「文化」的概念來升級,爭取領到國家級開發區的牌照,而萬達呢,則輕鬆地以低價拿到了大片濱海的優質土地。

就像一座座城市裡的萬達廣場長得都差不多一樣,未來的東方影都,想來也會讓去過橫店和迪士尼樂園及戛納的人產生似曾相識的感受。可是,一座座的城市毫不介意,而一個個的中國電影人和觀眾們,似乎也毫不介意。

撰文/莫禮青(影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44

經濟走鋼索 黑田挑萬聖節嚇全球 日本猛推QQE 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4-11-10  TWM
 
 

 

日本央行推出前所未見的印鈔機,範圍擴及債券、指數基金、日股及海外股市。但是這項讓全球震驚的日版QE(貨幣寬鬆),真能獲得效果嗎?日本經濟,是否已經捉襟見肘?

撰文‧楊卓翰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三點四十分,日本央行(BoJ)總裁黑田東彥坐上記者會講台。這天是萬聖節,再過幾小時,東京街頭就要舉行一場百鬼夜行的大遊行。一副嚴肅的黑田沒有打扮成鬼怪,但他接下來講出的話,嚇壞了全世界。

他剛結束四小時又四十分鐘的央行理事會,這是他上任以來最久的一場會議,也可能是他上任以來最艱辛的一場戰役。「要把日本帶出通縮的泥淖,我們可能太遲了。為此,我們必須極盡所能地扭轉局勢。」他緩緩地從胸前口袋掏出鋼筆,在身旁的政策解說圖上咻地一指,近百盞閃光燈瞬間啪嚓啪嚓啪嚓。

黑田東彥的筆尖,不偏不倚地落在圖上最大的幾個字:「八十兆日圓」。

推升股市大漲?

日股攀上七年高峰

接下來,是一整段令人措手不及的印鈔手段。日本央行決議:第一,每年將增加八十兆日圓(約新台幣二十二兆元)的準備貨幣,比去年的六十兆至七十兆日圓規模還要大。

第二,日本央行每年還增加購買八十兆日圓的日本國債,原本只買三年期國債,現在擴大範圍到十年期,全面壓低短期及長期利率。

第三,也是讓亞洲股市投資人瘋狂,央行將擴大購買ETFs(指數型股票基金)和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購置資產總額將是三倍之多。QE的目標,將不只是日本國債,而是將錢進股市。

用一句話來說,黑田端出的QQE(量化和質化寬鬆政策)將是一項空前絕後的撒錢計畫。不過,瘋狂並未結束。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退休基金,在同一天宣布調整投資策略,GPIF未來將買進九‧八兆日圓(約八六○億美元)日股,以及一一‧五兆日圓的海外股市,減持政府公債。

日圓應聲大跌,一夜之間從一○九日圓兌一美元跌至一一二日圓。許多外資報告都預測年將會看到一二○日圓兌一美元 ── 這是二○○五年以來未曾有過的高點。除了日圓大受衝擊,日股也瞬間大漲。日股受GPIF的激勵,狂飆五%以上。當政府已經答應大買,誰怕沒辦法出脫?這種樂觀情緒,讓日股攀上七年高峰。

終結通縮噩夢?

用貶值救經濟並未奏效

但在日股近乎狂喜的第一反應之外,仍有部分聲音,對QQE的前景感到憂心。關鍵就在於,黑田東彥語重心長的「太遲了」,究竟代表什麼?他又為什麼要在此時,祭出如此激烈的猛藥?

褪去市場上資金狂潮,日本的經濟,正走在危險的鋼索上。

回歸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就是讓通膨率成長到二%,扭轉日本經濟二十年的通縮噩夢。但是,安倍經濟學走到現在,卻離那個目標愈來愈遠。今年九月的物價指數在除去消費稅效果後,年增率只有一%,而不但消費支出比去年同期減少四‧七%,受薪階級的消費支出連續六個月減少,實際收入更是連續十二個月減少。

黑田自己也說:「日本民眾對於通縮的預期改變,可能要來得比我們想像的慢。」並且再次下修日本的經濟成長率和通膨率。換言之,安倍經濟學想以貶值救經濟,推升消費並擴大需求的奇招,並沒有奏效。更別說,安倍打算在明年將消費稅再從八%提升到一○%。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在九月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曾表示:「日本央行仍有許多刺激政策在口袋裡,未來可能會慢慢推出。」但連他也沒有想到,黑田會在萬聖節的這一天,一次把所有絕招出盡,就是要為未來的政策鋪路。黑田的超級刺激政策,其實背後隱藏的是那麼大的不安與危機。

為漲消費稅鋪路?

就看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

這項決議,更透露出黑田身為央行總裁的權威大受挑戰。在擴大QQE和財產購置的兩個方案中,九位央行理事會成員有四位反對,其中還包含過去都支持總裁政策的森本宜久、石田浩二兩位來自企業界的理事;而另外兩名反對者:佐藤健裕和木內登英,則是來自金融業的經濟學家。四個多小時的會議,得出五比四的投票,辯論之激烈可以想見。

但是,這麼做真的對於推升通膨率有幫助嗎?外資紛紛搖頭。「我們不認為日本擴大QE對通膨有實質上的作用。」瑞士信貸的報告指出,並預測二○一五年通膨率只會因此上升○‧一個基準點。

除此之外,市場對於日本央行是否能夠持續如此龐大的QE計畫也存疑。因為如果照此計畫執行,到了今年年底,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將到達GDP的六○%這樣驚人水平,就連美國聯準會在QE高峰時的資產負債表,都僅有GDP的二五%而已。

背負這如此重的負擔,接下來的黑田可以說是兩手盡已出拳,無力再搏。因此,這項政策,可以說是在調升消費稅前的最後賭注。能否奏效,只能看最終消費者,願不願意掏錢買單。

震驚全球的日本加碼版QQE QQE是日本央行在2013年3月推出的「量化和質化寬鬆貨幣政策」。經過1年半後,日本央行決定再加碼,內容包括:大印鈔票!

每年增加的準備貨幣額,從原本的60兆~70兆日圓增加至80兆日圓。

增購國債!

每年增購80兆日圓的日本國債,標的從原本的3年期擴大到7~10年期,全面壓低長短期利率。

狂買資產!

擴大購買ETFs和REITs,購置資產總額將是原本的3倍之多。

無截止期!

無限期地維持QQE,直到2%的通膨目標達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05

提前大選 安倍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麽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66

本周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推遲上調消費稅,同時將解散議會提前選舉。如果說經濟陷入萎縮是推遲加稅的理由,那麽,為何要提前選舉呢?

日本本屆眾議院議員任期應至2016年末結束,參議院也是要等到2016年夏天才會選舉,目前自民黨及其執政同盟公明黨牢牢把控著兩院。執政黨聯盟在眾議院擁有85個席位,占大多數,參議院其擁有的席位比其他黨派多26個。

不少分析認為,安倍想要提前舉行大選或許是試圖趁支持率尚未跌入低谷、在野黨無力反擊之機先發制人,以期打造長期政權。

今年以來,安倍政府因重啟核電站、上調消費稅、頻頻爆出內閣幕僚醜聞等事不得人心,支持率不斷下跌。日本廣播協會(NHK)最新民調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較上月下降8個百分點,至44%,創2012年12月上臺以來最低。

但這仍然要遠遠高於競爭對手。最大在野黨日本民主黨的支持率兩年來沒有超過8%,而自民黨沒有低過34%。

《光明日報》提到,日本媒體大多分析認為,安倍之所以打算解散眾議院,主要是因為看準了當前日本在野黨陣營松散,力量薄弱,短期內難以形成合力,遠遠無法對執政黨的國會席位優勢構成有效威脅,所以此時舉行大選可以保住自民黨在眾議院占據過半數席位的有利地位,從而實現其長期執政的目標。推遲消費稅增稅之舉,更有利於奠定選舉勝局。

大選實際上也是日本民眾對“安倍經濟學”的公投。如果安倍在選舉中取得成功,他將會有更多時間來實施安倍經濟學,但假如不能成功,這場巨大的經濟實驗可能面臨危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