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爾街的二代們:那些關於Taylor Swift們的事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91

QQ圖片20150210151843

歌手Taylor Swift收入高達千萬美元,不少投資顧問都想知道,誰在幫這位忙碌的歌壇天後打理資產?答案或許是她那位供職於美銀美林的投顧老爸。

事實上,金融界人士子女涉足娛樂圈的不在少數。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的女兒Caroline Gorman就是樂隊Madness and the Film的成員,而對沖基金巨頭Paul Tudor Jones的女兒Caroline Jones是一名民俗風格歌手,目前已經制作並出版了4張專輯。

不過,她們的知名度和吸金能力都不能和歌壇天後Taylor Swift同日而語。

Taylor Swift於去年發行專輯《1989》,單周銷量突破100萬張。Taylor Swift借此成為史上第一位有三張專輯單周銷量超100萬的音樂家。專輯如此大賣,Taylor Swift的收入必定高的驚人。據福布斯的數據,截至2014年6月,Taylor Swift的總收入高達6400萬美元。而當時,大賣的《1989》專輯尚未上市銷售。

QQ圖片20150210143306

盡管無法明確幫助Taylor Swift管理資產的究竟是誰,但最有可能的是其父親Scott Swift

Scott Swift是一名擁有數十年經驗的投資顧問,供職於美銀美林。

Taylor Swift曾經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我的父親是一名股票經紀人,他飲食起居都離不開股票。我父親對金融業的熱情就好比我對音樂的熱情。”

626742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27

談談關於養老的那些事兒:關註養老產業證券化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3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6 14:29 編輯


談談關於養老的那些事兒:關註養老產業證券化機會
作者:By 萌主

生老病死應是常青行業
我們認為,整個“生老病死“行業應該是常青的,具有穩定收益的行業。


養老行業市場規模巨大,但本質還是一個辛苦掘金的服務業
同我國整個人口分布格局類似,老人大多分布農村,家庭成員供養是主要生計來源。僅0.3%的老人有財產性收入。


我們前期調研過整個養老產業鏈及各種業態,受限篇幅就不一一列出。整體看,我們認為沒有完美業態,整個養老產業在我國還處於初步階段,摸索狀態。規模企業較少,並購機遇明顯。


我們認為,將開啟一波證券化浪潮


政策對比,多麽像1.5年前的醫療服務業
2013年10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意見》,當時對健康服務業的定義為:健康服務業主要包括醫療服務;以預防保健、體育健身等為主的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以第三方檢驗檢測、藥品、醫療器械等為代表的健康服務支撐產業。並未將養老服務單獨列出,但此後健康服務業相關政策不斷,開啟了一波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業的浪潮,其中A股市場也不乏參與者,一波關於上市公司進軍醫療產業的行情誕生。

當時,市場相關標的並不多,主流相關投資標的為金陵藥業、複星醫藥、國際醫學(自建)、通策醫療和愛爾眼科。有意思的是,最後一波轟轟烈烈的醫藥並購行情誕生,恒康醫療、信邦制藥、康美藥業等通過並購切入此領域,如果說這些都還是醫藥產業鏈的自我延伸的話,那麽華業地產、宜華健康、模塑科技等則純屬跨行業交流了。但是,上述所有標的從公告介入醫療服務到目前均有顯著跑贏指數的可觀收益。

嗅到了濃濃的證券化味道
現如今,從15年開局政策看,關於養老政策層出不窮,最具聯想性的莫過於2015年2月15日《十部委聯合發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政策意見》,通讀全文,亮點有三:

1)關於稅收問題:醫療、養老等服務業雖歷史悠久但證券化年紀都很小,主要糾結在性質問題。以往多屬於事業單位或者非營利性機構(或者相關部門旗下三產,並不市場化),非營利優勢在於大部分稅收不用繳納,能耗等費率相對有優惠。從二級市場看最大的缺陷在於不能合並財務報表(會計處理方式不同)、投入人對已經投入該組織的財產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財產權利,當然上述僅是理論上處置方式,實際或可通過管理公司方式輸出,但對於醫養服務類企業,本身利潤率在10-20%已屬燒香,對養老服務類企業整體減輕賦稅意義非常大。

2)關於涉及養老彩票問題,或許能延伸點新的業態(民政部本級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級政府用於社會福利事業的彩票公益金,要將50%以上的資金用於支持發展養老服務業,並隨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其中,支持民辦養老服務發展的資金不得低於30%。)

3)關於輕資產運營或者複制性的問題,這一部分我們嗅到了濃濃的證券化味道

我們自問對養老產業比較了解,跑遍了目前國內你能想到的養老類型。養老本身而言相對醫療長遠負擔毫不遜色。筆者想起13年9月份那個國務院於發布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引發了13年底到14年幾乎全年的醫療並購潮,從最初的收醫院重資產開始,歷經藥房托管(供應鏈管理)、醫院托管、合作經營、設備租賃到14年四季度至今的網絡雲醫院,主題層出且均符合人口趨勢國家政策大邏輯無硬傷。筆者認為,關於養老或者大健康產業的證券化熱潮遠未結束,只是換了某種更有趣時髦的形態。正如原文所說的那樣: 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對老年人信息的動態管理。支持民間資本運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接老年人服務需求和各類社會主體服務供給,發展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發展老年電子商務,為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咨詢、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服務項目。有條件的地方,可為居家老年人免費配置“一鍵通”等電子呼叫設備。

我們認為,永遠不要小看資本市場的快速複制學習能力,養老服務業有望重複過去1、2年醫療服務業的行情,上市公司從無到有,從不純到純粹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同時,在移動化、大健康醫養結合背景下形式將更豐富多樣。


推薦閱讀:聚焦養老服務業:資本市場如何看?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77&page=1&extra=#pid13577


(源自中信建投中小市值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021

互聯網公司估值那些事兒(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0 12:50 編輯

互聯網公司估值那些事兒(上) :同樣是做客戶, 中國移動與騰訊有啥不同?
作者:王德倫 喬永遠 戴康

摘要:

互聯網估值首先應該對其商業模式有清晰的認知。我們本文 中,已經論述過硬件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可能相差甚 遠;其次,我們需要明確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變現模式最後才是定量指標,包括反映當前(或者過去)時點的用戶 數、流量和單用戶收入(ARPU);以及相關指標的變化趨 勢。可比公司市值也是重要參考指標

小米 vs 火腿腸(HTC)們的案例說明市場對互聯網企業和對硬件制造商的估值體系相差極大。小米公司無疑是近幾年中 國企業的一個神話,市場給予小米公司的估價要遠遠優於單 純的手機制造商,而直逼互聯網公司。 

騰訊與中國移動的對比說明需要結合企業發展階段變現能 力來看用戶數量。投資者在對互聯網企業進行投資時,需要 進一步考慮在用戶數上的變現能力。而決定變現能力的則是 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 

Facebook 收購 WhatsApp:由於梅特卡夫定律所提示的網 絡的規模效應,收購方可以在支付較高的溢價下仍然與被收 購方取得共贏。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網絡的價值和網絡節點 中用戶的平方數成正比。收購方和被收購方取得共贏。收購 方往往願意支付一個較高的溢價。人們為其他互聯網公司估 值時,會更願意遵照這種已經含有溢價的“錨”來估值。

互聯網相關企業估值的難點和特點。首先,互聯網產業發展 周期短、企業更叠快、可比標的少;其次,多數企業盈利性 弱、且變化幅度較大;再次,財務報表上的資產反應不了現 實情況;此外,新興行業本身的多變性導致互聯網企業產生 現金流的數量和持續的時間都很難預測。這些特點導致傳統 的 DCF 和相對估值法都很難應用在互聯網企業上。 

投資者對企業的估值實際上反應的是心中的花,而這朵花可 能綻放的時間要到幾年以後。單單以紙上的花(財務數據等) 去評價互聯網企業價值遠遠不夠。簡單地去以市盈率評價互 聯網相關企業,往往會陷入到形而上學的誤區中。


1. 互聯網企業估值的幾個經典案例  

1.1.  同樣是賣手機的,小米為什麽能值 450 億美金?

結論:市場對互聯網企業和對硬件制造商的估值體系相差極大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句話用在小米身上實在是 太合適了。小米在 2014 年年底完成第五輪融資,其估值已經達到了 450 億美元(約合 2700 億元人民幣)。這一估值水平已經接近中國的幾大互 聯網巨頭。而對比小米的同行們,除了 Apple 和三星這兩個老大外,其 他的同行已經被遠遠的甩到了後面。  

如果我們從傳統的估值指標來看,小米的估值水平也遠遠高於其他的競 爭對手。小米 2014 年含稅的銷售額為 743 億元,市場估計小米 2014 年 的凈利潤約 10 億美元。以現在 450 億美元的估值來計算,無論從 PE 值 還是 PS 值來看,還沒有上市的小米都遠遠高於其他的競爭對手。


市場對小米的估值說明了互聯網企業和硬件制造商的估值方法差異極 大。市場往往認為傳統的硬件制造(如手機)並不是一個“好”的商業 模式。其一,市場充分競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其二,行業更叠速度 極快,需要持續進行投資。市場對這樣的企業估值時,往往基於現在的 時點和未來的一個較為穩定的增速,以線性思維進行估值。相應的估值指標有 P/E、EV/EDITDA 等。  

然而對於互聯網企業的估值則不同,由於互聯網企業發展周期短、企業 更叠快、盈利性變化較大,市場往往更在乎企業的未來而非現在,對企 業更加期待爆發式的增長。因此,如果僅以傳統的估值方式去評價互聯 網企業,可能會進入誤區。

小米向投資者呈現的商業模式是一個美麗的生態系統。小米強調“硬件 +軟件+服務”三駕馬車,MIUI、小米手機、小米路由器、小米盒子等等 諸多產品實際上是個一體化的用戶生態系統(見國泰君安策略“商業模 式系列報告第四篇《軟硬一體化,“小”蝦”米”玩轉大生態》“)。這個系 統有一些很好的對標,如蘋果、騰訊、阿里巴巴等等。這種生態系統可 以牢牢地占據市場中的一席之地,享受穩定增長的盈利能力且不會被輕 易地替代。一般的應用級公司差不多能做到十億美元規模就已經很大 了、平臺型的公司市值可能達到百億美元,而真正的大型生態系統級公 司往往都可以達到千億美元級別的市值。各個階段的投資者(從天使輪 到 A、B、C 輪..),都會在概率的基礎上為這個故事買單。——而他們 對硬件廠商只會看盈利。


1.2. 案例:同樣是做用戶的,中國移動和騰訊有什麽不同?  

結論:用戶數不能說明一切,還要結合商業模式和業務發展階段。

中國移動 2014 年的收入為 5818 億元(人民幣,下同)、凈利潤為 1093 億元;而騰訊的收入只有 789 億元、凈利潤為 238 億元。中國移動的收 入是騰訊的 7.4 倍,凈利潤為騰訊的 4.6 倍。但收入和利潤上的巨大差 異,在市值上卻體現地並不明顯。中國移動的市值只是騰訊的 1.5 倍, 相應地,騰訊的市盈率基本是中國移動的三倍。騰訊和中國移動的用戶 數基本是在一個體量上,但市場對他們的看法也仍有很大不同。

從中國移動的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其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於通話費用 及數據流量這兩部分。這兩部分的收益率不菲,但實際上我們也需要註 意到這是在我國不對外開發電信產業的背景下,寡頭壟斷的結果。在這 個收益結構下,中國移動的擴展空間有限。而騰訊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除了直接收費的產品服務外,其廣告、流量和電商三種能貢獻營業收入 的模式是中國移動這樣的巨頭所難以做到的。


騰訊體現出了梅特卡夫定律的魔力。隨著用戶數的增長,每個用戶的價 值也在增加。這使得騰訊的盈利能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騰訊和中國移動的對比,說明了只看用戶數並不足夠。投資者在對互聯 網企業進行投資時,需要進一步考慮在用戶數上的變現能力。而決定變 現能力的則是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


1.3. 1+1>2 的互聯網公司並購會提升公司的溢價  

結論:由於互聯網的規模效應,並購中帶來的 1+1>2 的效果往往會推高 互聯網企業的溢價。  

2014 年最轟動的並購事件就是 Facebook 用 190 億(120 億普通股,30 億限售股,40 億現金)美金收購 WhatsApp。190 億美金就是相當於是 當時收購了 19 個 Instagram,5.9 個 Nest, 32.8 個 MySpace,11.5 個 YouTube,2.64 個諾基亞,而 WhatsApp 當時員工只有 50 人。  

WhatsApp 是一個即時通訊軟件,類似微信,其無廣告但向用戶收費(第 一年免費,後續每年 0.99 美元)。並購時 WhatsApp 的用戶數達 4.5 億人。 單純從現金流來看,這筆投資需要 42 年才能回收。  

Facebook 為什麽願意花這麽大的價錢去買一個 50 人的小公司?其核心 邏輯就是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網絡的價值和網絡節點中 用戶的平方數成正比。Facebook 是一個巨大的 a, 而 WhatsApp 是一個巨大的 b。 的道理極其簡單。將 Facebook(主要是網頁端)和 WhatsApp(主要是移動端)的用戶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張更 大的價值網——這件事給企業、股東和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要遠遠大於 190 億美元中的溢價部分。

國內互聯網其實也在重複上演同樣的故事。國內互聯網創業圈中一個相 對默契的目標就是被 TABLE(騰訊,阿里,百度,小米和奇虎)收購, 隱含的邏輯亦是如此。由於這種規模效應,收購方和被收購方取得共贏。 收購方往往願意支付一個較高的溢價。
  
這種外國和中國市場發生的並購(或者 IPO)實際上為互聯網企業的估 值提供了“錨”。人們為其他互聯網公司估值時,會更願意遵照這種已 經含有溢價的“錨”來估值。其他向互聯網轉型的企業,也會漸漸遵循 這樣的原則為自己尋找“合理”的定價。

2. 互聯網企業為什麽估值難?

2.1. “精確的錯誤”:DCF 模型不好用

DCF 模型涉及兩個核心:分子端的未來現金流及分母端的貼現率。和傳 統企業的估值相比,對互聯網企業的估值主要即在於很難對其未來的現 金流狀況進行預測。在對傳統企業的估值中,我們傾向於認為某種趨勢 會繼續,簡化地用歷史重演的邏輯去估計未來。

互聯網是人類社會所共同面對的一場革命,很多互聯網公司對現實社會 發生的沖擊甚至連其自身都無法預測到。這導致互聯網企業產生現金流 的數量和持續的時間都很難預測,因此,我們以 DCF 模型做出來的互 聯網公司估值可能更傾向是“精確的錯誤”。這是 DCF 本身的局限。  

2.2. 反之並不是“模糊的正確”:相對估值法也不好用  

由於 DCF 模型的要求和本身的局限,在股票定價的時候,我們更多用的 是基於可比性的估值方法,如 P/E 和 P/B 等。其本質是“如果你我差不 多,那麽你好我也好”,就是將 DCF 的絕對估值邏輯簡化為相對估值邏 輯。然而,這種“模糊的正確”也較難把握。  

第一,互聯網產業發展周期短、企業更叠快、可比標的少。互聯網本身 是新興行業,創新商業模式頻出,很多企業很快即被淘汰。能長期存活 在市場上的企業並不多。在互聯網漸漸向傳統產業滲透的過程中,很多 新的商業模式也無法找到“前輩”來比較。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找到合適 的標的來對比。  

第二,多數企業盈利性弱、且變化幅度較大。由於成長中的互聯網公司 的盈利性比較低,導致市盈率往往顯得極其高。互聯網企業的增長往往 存在一個拐點,在拐點之後,企業的業績增速可能會呈現 100%以上甚 至幾倍、幾十倍的增加。簡單地以市盈率已經 100 倍就認為互聯網企業 太貴,實際上陷入了形而上學的誤區。  

第三,財務報表上的資產反應不了現實情況。從財務報表上看,互聯網 公司是輕資產公司,如果以市凈率來看,多數企業的市凈率往往會高的 離譜。跟傳統企業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如果我們拓寬“資產”的概念, 我們認為對多數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真正重要的資產有二:一是團隊、 二是用戶。則我們會發現:團隊的質量很難被量化,我們能觀測到的真 正重要的“資產”就是用戶。但現有的會計準則,在資產層面完全忽視 到了這一點。  

3. 互聯網企業估值看什麽?用戶+流量+ARPU+ X  

本文從幾個案例出發,初步梳理了互聯網企業的特點、對互聯網企業估 值的難點等。

對互聯網企業的估值,首先應該對其商業模式有清晰的認知。我們本文 中,已經論述過硬件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可能相差甚遠;其次,我 們需要明確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變現模式;最後才是定量指標,包括 反映當前(或者過去)時點的用戶數、流量和單用戶收入(ARPU);以 及相關指標的變化趨勢。可比公司市值也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標。我們將 繼續對此展開深入研究。
  
更重要地,投資者對企業的估值實際上反應的是心中的花,而這朵花可 能綻放的時間要到幾年以後。單單以紙上的花去評價互聯網的價值是遠 遠不夠的。簡單地去以市盈率等指標評價互聯網相關企業,往往會陷入 到形而上學的誤區中。(國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12

互聯網公司估值那些事兒:用戶價值對估值影響幾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1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4 12:53 編輯

互聯網公司估值那些事兒(下):用戶價值對估值影響幾何?
作者:王德倫、張曉宇、喬永遠/國泰君安

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取決於其用戶數、節點距離、變現能力和壟斷溢價。其中,用戶數的影響力最大。

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互聯網企業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用戶數越多,企業的價值越大。Facebook 和騰訊的營業收入、MAU 已經驗證了梅特卡夫定律的有效性。


網絡的價值不僅和節點數有關,也和節點之間的“距離”有關。網絡節點之間的距離由科技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外生因素和網絡的內容、商業模式等內生因素共同決定。


互聯網是開放的,但並不平等。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贏者通吃。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網絡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用戶數相差不多會導致網絡價值相差很多。進一步地,落後者未來獲得新用戶、新資源的機會都要比領先者要小。梅特卡夫定律加劇了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因此,投資者往往會極為重視互聯網企業的行業地位,他們會願意付出高溢價來購買領先者的股權。


我們給出了國泰君安互聯網公司估值框架 :V=K*P*N^2/R^2。V 是互聯網企業的價值;K 是變現因子、P 是溢價率系數(取決於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N 是網絡的用戶數、R 是網絡節點之間的距離。


在對互聯網企業進行分析的時候,需要進一步地對其成長空間進行評判。太過於狹小的市場(利基市場)很難兌現投資者對成長股的高預期。


一個用戶的價值和其所屬網絡的用戶數成正比。我們發現電商的單用戶價值最高,平均約 486 美元/人。在國內的電商中,展現出明顯的贏者通吃傾向。電商企業的價值驗證了每個用戶的價值和其網絡的用戶數成正相關關系。從社交、電商以及金融企業的情況來看,中國互聯網企業單用戶價值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 互聯網企業價值取決於用戶數、節點距離、變現因子和壟斷溢價


在此前的報告中,我們論述了互聯網企業難以適用傳統的估值方法,如 DCF 或 P/E 等。這是由互聯網企業業績變化快、難以預測的特點所決定的。本文試圖對互聯網的價值做進一步的分析,並由此得到一個初步、定性的結果。


1.1. 【N2】用戶為王:從梅特卡夫定律說起


梅特卡夫定律是由以太網的發明者 3COM 公司的創始人,計算機網絡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於 1973 年提出的。該定律在計算機領域的地位和摩爾定律一樣重要。梅特卡夫定律是說: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設備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認為互聯網的價值在於將節點連接起來。而節點越多,潛在存在的連接數越多。如果節點數是 N,其中存在的連接數數可能是N*(N-1),即 N2這一數量級。網絡的價值與節點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提出 40 年以來,學術界對其有不同的觀點,但一直並沒有特別好的實證。2014 年梅特卡夫教授自己發布了一篇文章,其利用Facebook 的數據對梅特卡夫定律做驗證,並發現 Facebook 的收入和其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中國有學者亦采用相同的方法,驗證了騰訊的收入和其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得到了非常好的驗證(下圖中藍色線條展示了梅特卡夫定律的擬合結果)。




梅特卡夫同時還認為網絡的成本至多是以線性的水平在增長,這樣就必然有一個網絡的價值等於成本的臨界點存在:在網絡的節點數目很小的時候,網絡的價值還不能超過成本。但一旦網絡節點數增加,超越了臨界點,則網絡將會取得爆發性的增長。梅特卡夫定律是對互聯網企業為什麽如此追求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釋。




這里就涉及到為什麽很多企業宣稱轉型互聯網特別容易被認可。與互聯網創業企業不同,實體企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客戶資源。市場往往相信其在傳統產業中的用戶可以順利地從線下導入到線上,因而願意為這樣的企業也同樣支付溢價。

1.2. 【R2】重新定義“距離”: 曾李青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兩個質點之間的引力不僅與彼此的重量成正比,還和距離成反比。騰訊的創始人之一,曾李青先生在 2014 年的一場演講中提出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網絡的價值不僅和節點數有關,也和節點之間的“距離”有關。

和經過數據驗證的梅特卡夫定律相比,曾李青的版本還很難成為“定律”,但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框架。我們在曾先生的觀點基礎上進行闡述。

我們或許很難定義什麽是網絡之間節點的距離。不過定性地來看,同樣的信息,如果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傳達,我們即可以認為節點之間的距離“長”。如果相同的時間網絡能傳達更多或質量更高的信息,我們就可以認為節點之間的距離“短”。




可以看出,網絡節點之間的距離,有外生的因素、亦有內生的因素。科技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如寬帶網絡的普及、4G 大面積推廣、智能手機等智能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帶來用戶界面易用性提升等因素,可以全面提升整個網絡的價值。對於個體互聯網企業來說,這些是外生的因素。

內生的因素包括網絡的內容(數量和質量)、網絡的聯通度,這實際上是由網絡自身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情況所決定的。網絡中信息質量越高、數量越多、高連通度節點越多,則網絡節點的“距離”就越低,網絡的價值就越大。

如果一個網絡本身只是一個中心聯系眾多用戶,這種網絡的價值實際上並不高。而類似像騰訊、Facebook 這種節點和節點間有著較多聯系的網絡價值會高很多。有機會實現梅特卡夫定律所預測的平方級增長。

高連通度節點可以很有效地減小網絡的“距離”。這實際上牽扯到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小世界”現象。我們在本文中不做贅述。在此僅舉一個生動的例子:郭敬明電影《小時代》在新浪微博上的轉發路徑圖。我們可以看出從郭敬明發出到該微博獲得 10 萬轉發量,對“最遠”的節點也僅需要花十幾次轉發即可抵達。但如果沒有中間的高連通度節點,則右邊的所有人可能都要經過 20 次甚至 30 次的轉發才能收到這一消息。




回到之前我們對騰訊和移動的對比。除了變現能力外,兩者網絡節點之間的“距離”是不同的。騰訊的 QQ 和微信等可以使得其在更短時間內傳達更為豐富的內容,其用戶群等功能也大幅增加了節點之間的連通度。並且,這種趨勢還將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而繼續加強。


1.3. 【P】老二非死不可:馬太效應使領先者有溢價


互聯網是開放的,但並不平等。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贏者通吃。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全球的幾十億網站中,大多數人都只熟悉整個互聯網的極小部分,即那些更容易被人所知的站點。而隨著鏈接的增多,人們對其偏好亦增強,即所謂富者更富。這就是聖經中所謂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網絡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用戶數相差不多會導致網絡價值相差很多。進一步地,落後者未來獲得新用戶、新資源的機會都要比領先者要小。梅特卡夫定律加劇了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因此,投資者往往會極為重視互聯網企業的行業地位,他們會願意付出高溢價來購買領先者的股權。如果能取得壟斷,則這種溢價將更大。

互聯網贏者通吃的特征的本質是其背後的冪律分布原則。我們在本篇研究中不展開。

1.4. 國泰君安互聯網公司估值框架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互聯網企業估值的框架。即




其中,V 是互聯網企業的價值;K 是變現因子、P 是溢價率系數(取決於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N 是網絡的用戶數、R 是網絡節點之間的距離。我們承認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但其對我們理解互聯網企業的價值有較大的幫助。


基於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1. K 增加,V 增加:變現能力加強,企業價值增加
2. P 增加,V 增加: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價值增加
3. N 增加,V 增加:用戶數量提升,企業價值加速提升
4. R 減少,V 增加:網絡節點距離下降,企業價值加速提升



因此,我們認為用戶數是最大的影響因子。現在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為什麽許多投資者在還看不到變現前景的情況下,願意為互聯網企業支付那麽多錢。這是因為除了變現的因子 K 外,網絡還可能因為其他三個因素而變得極為有價值:


第一,從 N 的角度看,其可能有很多的用戶數或潛在用戶數;第二,從R 的角度看,網絡上的質量可能較高或具有較多的高質量節點(名人、大型企業等)導致網絡節點距離很短;第三,從 P 的角度看,其目前正處在細分領域的行業前端(或宣稱將要、願意進行並購以成為行業領先者),而互聯網的贏者通吃的確支持企業的想法,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企業可能就很快死掉。


1.5. 進一步,考慮增長階段和市場空間


梅特卡夫定律面對的一個問題是 N 如果一直爆發增長下去,那麽企業的價值豈不是很快就變得無窮大?每一個新的用戶的邊際價值也將變得極大?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韋呂勒在 1844 年在研究人口增長時發現,當一個物種遷入到一個新的生態系統中時,數量會發生變化。假設該物種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存在資源的限制(如天敵、食物等),則增長函數滿足 Logistics 方程。這一方程對應的增長曲線即是 S 型曲線。


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增長也依然符合這一定律。在用戶數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再想獲取新的用戶就變得較難。最終呈現出 S-型曲線,如下圖的 Facebook 用戶數增長已經漸漸放緩。




在中國,多數網絡企業往往還處於起步階段。可能暫時還不會面臨到像 Facebook 一樣的問題。但我們在思考互聯網問題的時候,需要從天花板的角度出發。投資者在選擇互聯網成長股的時候需要關註市場的容量。太過於細分的領域(利基市場)中的客戶往往容易被快速占據掉,從而失去增長潛力。只有有一定規模的市場才能使真正有成長性的企業快速成長到足夠的高度,以滿足投資者的要求。

2. 用戶價值幾何?對估值參考因素的進一步分析


很多人可能對上面的分析意猶未盡,或許大家希望聽到的是,一個用戶到底值多少錢?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這從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用戶的價值和其所屬網絡的用戶數成正比。對一個 100萬用戶的電商企業和一個 1000 萬的電商企業,每一個用戶的價值可能差很多。但我們在此仍希望對此進行嘗試,由於很多初創企業或者新業務,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很難有 ARPU 的參考數據,用戶數可能是個很好的參考指標。我們在此對幾個典型的行業中典型的公司,每用戶的價值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2.1. 社交產品:強弱分化明顯




聚焦於中國的社交產品,騰訊一家獨大,且體現出了明顯的規模效應。但需要提示的是,這里的單用戶價值實際上計算了騰訊的遊戲等收入,並非僅僅 QQ 或微信。單純的社交產品如新浪微博等,由於沒有好的變現模式,單用戶價值並不高。僅有 15.4 美元。

2.2. 電商:用戶價值普遍較高




我們對比了國內外知名的電商企業,平均每用戶價值為 486 美元(按市值計算)。由於阿里巴巴的業務中涉及到部分中小企業間的 B2B 業務,京東的單用戶價值可能更好地代表了市場對中國電商的評價。而當當網的單用戶價值就要比京東小很多。

2.3. 金融:支付為王,互聯網仍有提升空間




金融行業即使不上網,其每用戶的價值也非常值得刮目相看。我們看到 Visa 和 MasterCard 的每用戶價值都達到了 700 美元之多(按市值計算)。遙遙領先 Paypal 的單用戶價值。

我們也選取了幾家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進行對比。其中螞蟻金服的用戶數已經達 3.2 億,據市場分析估值大概約 350-550 億美元。我們暫時以400億美元加以估算。對Paypal我們以350億美元進行估算。和Paypal相比,大智慧和螞蟻金服的單用戶價值大概在同一個水準上。

2.4. 討論:初步的橫向對比

簡單來看,我們發現電商的單用戶價值最高,同時在國內的電商中,我們對比的京東和當當也展現出明顯的贏者通吃傾向。京東的單用戶價值可以達到當當的近 4 倍之多。由於電商行業的上市公司最多,數據相對全面。我們也明顯的看出,每個用戶的價值和其網絡的用戶數成正相關關系。用戶數越多,網絡價值越大。

社交產品展現出了明顯的分化特征,強者如騰訊可以達到很高的價值,而被甩到後面的新浪微博等單用戶價值差很多。不同市場的贏家,如 Facebook、LINE 等也都展現出較強的價值。我們對金融行業只能進行初步的討論,但我們發現在這個領域,傳統的“網絡”仍然極為強勢。後起之秀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進一步地,我們在這些初步的對比中也驗證了我們的估值框架。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取決於其用戶數、節點距離、變現能力和壟斷溢價。我們希望在後續的報告中,繼續深入對互聯網估值體系的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884

【閉市論門道】散戶常犯的錯誤(續篇)- 買賣那點事兒 騎行夜幕的統計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39888727
一轉眼到了假期的最後一天。小長假太短,休市的時間更長才好。如果股市像房地產市場一樣不是每天開盤,看不到價格上躥下跳,一定會有更多的人賺錢。騎行客白天是不看盤的,但每逢交易日收盤後,總會瀏覽一遍自己持倉和關注中股票的股價,大多數時候是徒勞地耗費一點時間和腦神,以物喜或是以己悲。股市如果一週甚至一個月只開一次盤,興許我能有更多的閒情逸致享受生活吧。

今天就來談一談散戶因股市每天開盤,每時每刻鼠標一點就可交易所常犯的錯誤:

【錯誤六】目標價設得過低 – 典型的做法「一漲個5-10%就賣」

買一支股票,無論是自己分析的,朋友推薦的,消息聽來的,總是投入過一些時間和精力的。騎行客買入一支股票前至少要分析三個小時。而且每買一支股票的背後都至少排除了5-10個其它標的。排除這些股票另需花上三個小時。就算是朋友推薦的,消息聽來的,維繫老友的時間,打點消息源的花費,算下來也不會少。總之,一隻股票買下去的背後是每個股民不菲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漲了5-10%之後,就落袋為安,投入產出比過低。在牛市中,這種錯誤尤為明顯,在下一個標的無以為繼前,因稍漲了點就清空手中持倉,看著大盤呼哧呼哧地漲,手中無貨乾著急。這比滿倉踏空還要可悲。

由於股市工作日每天開市,交易時間連續競價,股價在單位時間內的價格波動尤為顯著。5-10%可視為股票在短期(三個月以內)的正常波動。如果我們買股票把目標價設在股票短期正常波動的範圍之內,則可視為在賭場裡賭大小。因為短期內上漲或下跌5-10%的概率各是50%。從概率上來說,用過低的目標價炒股,長此以往就像在澳門玩百家樂輸了押翻倍,再輸再押翻倍,看上去最後總能贏點蠅頭小利,只要來一次黑天鵝就能讓你的利潤全數吐出

【錯誤七】過於短線 – 典型的做法「今天買了明天不漲後天就賣」

股市的交易成本看似很低,一人多戶放開可預見在激烈的競爭下費率會全部降至萬三甚至萬二。一次買進賣出成本也就是不到千分之一。但讓我們考慮一下,如果交易過於頻繁,譬如持股全都不超過三天,那麼一年下來,買賣的次數將達到100次,交易成本是10% = 100*0.001(交易成本)。對資金量小的散戶而言,成本極有可能會更高,因為佣金有個底線是5元。也就是當單筆買入低於2.5萬元時,假設佣金是萬分之二,佣金最低總是5元。

讓我們來設想一個5萬元的小賬戶,喜歡同時買10只股票,平均單筆買入是5000元,超短線交易,假設一年換倉100次。則每年的買賣是10*100*2=2000次,每次佣金最低都是5元,則一年的交易成本在10000元以上,佔賬戶的本金比例>20%!所以券商最喜歡超短線頻繁交易。

對於小資金而言,分散+超短=自殺,每年交易成本就超過20%,市場上能活下來的大概只有三十幾歲就禿頂的徐翔和電腦(程序化高頻交易)。對於大資金而言,超短等於每年你的本金先從90%起步,做到P2P的收益率,才拿回餘額寶的現金。有個券商營業部老總不願公開的數據,全部賬戶中能做到穩定盈利的,短線不到10%

【錯誤八】下跌後不止損 – 典型的說法「大不了給女兒做嫁妝」

A股對老百姓其實是很「仁慈」的。這跟我們一黨執政有關。股市裡虧光了還能罵GCD。所以證監會「千方百計」不讓公司退市,為的還是喜歡投機的老百姓的血汗錢能得到保全。即便如此,A股依然是熊長牛短。即便套牢的錢不會像國外那樣在公司退市後,灰飛煙滅,損失的也是青春,機會成本,和更多經驗的積累。下跌後不找原因而採取鴕鳥政策,或者乾脆眼不見心不煩的人根本就不該來股市。你是來送錢的麼?每一次下跌後的止損都是最好的教訓,只有傷了痛了,揭開傷疤,尋根問底,自身才能變得更強。用一句,「反正沒賣就是沒損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媳婦兒。

還有一種危害很大的價值派思維,叫「越跌越買」。在騎行客看來,「越跌越買」只適合股市中不到5%的人,機構中不到20%的– 真正能把企業價值判斷地八九不離十,並且對自己的判斷能夠依據時勢的變化而及時作出改變的少數分子。一般是水平越臭,越不願認錯;真正的高手,像索羅斯那樣,承認錯誤空翻多只需要一秒鐘。自認為水平不是頂尖,還是老老實實止損吧,千萬別拿「學巴菲特,做價值投資」當擋箭牌。

【錯誤九】成本價拋售 – 典型的做法「買入上漲後下跌,或下跌後上漲,在成本價拋售」

有了目標價,有了止損位,你在成本價附近著什麼急?遊樂場裡的龍船大家都玩過,隨著一次一次地震盪越來越高,就好像股價的波動,勢能一次次轉換為動能,回到原點(成本價)是很頻繁的。

很多人在漲的時候,沒到目標位,乾著急,然後掉頭向下,跌回成本了,覺得趨勢還要跌,於是急急忙忙平倉。那你還要止損位幹什麼呢?止損位就是幫你在逆向波動時逃命。不該逃命時逃命,只會錯過下次來得更猛烈的上漲

同樣地,還有很多人在跌的時候,滿心焦慮滿臉愁容。好不容易等到股價回升到成本位了,就平倉,心裡想,還好沒虧,卻錯過了股價的主升浪。來股市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保本的。有止損位保命,買完後就忘了成本,下跌期間不必憂慮,耐不住寂寞就等不來輝煌,最可惜的是黑夜你都熬過去了,卻倒在了黎明前。成本價上千萬別把籌碼交出來!

【錯誤十】一到目標價就拋 – 典型的結果「牛市來了,才賺了20-30%,已經空倉了,接下來只能瞎買」

90%的券商研報把股票的目標價都設在當前價格上面的20-30%,2000點時如此,現在如此,當年6000點時也是如此。究竟什麼是目標價,賣方想讓你買的時候的目標價完全是唬人的。設太高怕你不信,太低怕你沒興趣,25%正好。究竟目標價該是什麼,是企業的公允價值?剛才說過價值判斷的正確方法95%的人都不掌握,剩下5%掌握的人意見還不一致。今天做的估值,隨著明天形勢的變化還會調整。牛市裡股票的價格全部都在自身公允價值的上方。所以,目標價是買入時的參考,交易紀律才是核心。當掌握估值的方法以後,不要去買那些股價明顯高於公允價值的股票,還自以為是在投資。不是不可以投機,投機有投機的方法。最忌明明是在投機,自以為是投資

對估值不清楚,對整體市場的牛熊沒概念,或者就是投機已被高估的股票,都能通過交易紀律保護自己(關於交易紀律的詳述http://xueqiu.com/2480001764/32544505)。而最好的方法,是在企業被低估時買入,市場處於熊市時入場(後者對散戶而言更容易掌握,請參見騎行客的專述http://xueqiu.com/2480001764/38456736)。然後,忘了目標價,繫上「交易紀律」的保險帶,不斷在趨勢市的快車道上飛馳。你覺得巴菲特當年買中石油,是把目標價定在800%嗎?

最後還是重複一遍騎行客說了很多次的老話,股市是正和的http://xueqiu.com/2480001764/32317902)。所以交易紀律也應用「正和」的理念去配套,止贏(目標價過低或一到目標價就拋售)不止損,還是止損不止贏,這是區別絕大部分散戶賠錢還是賺錢的標準

$上證指數(SH000001)$   $深證成指(SZ399001)$   $中小板指(SZ399005)$   $創業板指(SZ399006)$   $恆生指數(HKHSI)$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道瓊斯指數(DJI30)$   @今日話題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98

曹允東與珍品網、雷軍、陳小紅的那些事兒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1/149758.html

黑馬說:曹允東29歲時賺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億,30歲時將創立的好未來帶上市,並成為紐交所最年輕的中概股敲鐘人。2011年曹允東離開教育業後認為自己不會回來了。他創辦了奢侈品電商珍品網,還投資了口袋購物、明師教育和小馬過河等項目,但移動互聯網的爆發讓他意識到,教育仍是他的歸宿。

文 | 本刊記者 和陽
編輯 | 齊介侖


曹允東食言了。


幾年前,曹在接受《創業家》記者采訪時曾感慨道,“離開學而思(已更名為好未來)我就不想做教育了。”在那時的他看來,做線下教育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依托於PC的在線教育又太生硬。換言之,教育業可見的未來中沒有什麽模式能夠激起曹允東的興趣。

於是,曹轉而做起了能迅速做大規模的電商。他創立了奢侈品電商平臺珍品網。這是一次基於研究流行趨勢而非自己或周邊人的需求而作出的創業選擇。一般而言,這並非好的創業起點。

珍品網的4年時間對曹允東而言不啻於充電。在他解決定價、思維習慣、管理方式、對技術團隊的判斷、互聯網營銷等或大或小的問題時,他從一個傳統企業的老板轉型成了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曹允東滿意自己的成長,而且他認為珍品網發展得越來越好:2014年公司的營業額已接近2億元,近日還將完成A輪融資。當然,他也並不否認自己“雖然沒犯大錯……但也沒把珍品網做成最頂級的電商公司。”

當曹允東與珍品網互相磨合著前進時,移動互聯網的爆炸式崛起讓曹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教育理想。這才是他的個人興趣之所在。經過約半年的腦力激蕩後,曹允東於2014年中創立了樂學在線。它找到最優秀的老師,把他們對於知識點的解析,在大約20天的時間內拍成10分鐘左右的短視頻,通過App向學生傳播。目前樂學的視頻每分鐘的拍攝成本是5.2萬元。它已於2014年12月獲得了雷軍的順為基金、陳小紅的H capital等機構共計400萬美元投資。曹認為,自己正通過有趣、有用的短視頻將在線教育這個行業帶向更高的層次。

以下為曹允東口述。

珍品網4年磨合

任何一個換領域、跨世代創業的人,恐怕都會經歷曹允東所經歷的一切。不同的目標、思維習慣、語詞定義、工作流程、管理方式……每一個環節的調試都足以讓人脫層皮。曹允東經歷完這一切後對自己感到滿意,他獲得了成長,同時珍品網仍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2011年,我發現,奢侈品是一個沒有被做起來的產業。而我在離開好未來後想做跟互聯網相關的生意。於是,我創立了珍品網。我希望把世界範圍內的、代表優質生活的產品帶到中國來賣,給中國的高端人群提供一個電商平臺。

對我而言,做珍品網意味著自己得從一個看毛利率、運營效率、凈利率等數據的人,變成一個玩概念、用戶量的人。這種轉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

我想不起來有什麽里程碑式、節點性的變化,就從定價這個問題來看吧。開始做珍品網之前,我就知道供應鏈很重要,但你知道我是怎麽定價的嗎?按采購價加25%。所有的商品都是如此,完全沒區分。

現在看來,這種定價方式很幼稚,真的很幼稚。那麽做,是因為我對零售沒概念。我跟大牛也聊過電商,但我其實還是沒概念。加25%賣出去,這是傳統企業的邏輯。因為一節一小時的課如果收100元,我算算房租、人工、市場費用,最後剩下的才是利潤。我把這個邏輯搬到了珍品網。有人反對這麽做,但我覺得我是正確的。

傳統的定價方式被我們用了大概有一年。吃的虧就是銷售額增長慢。2011年我們基本上沒什麽銷售額,大概幾百萬吧。我當時還覺得奢侈品電商太難搞了。後來我們才慢慢意識到這麽定價很傻。我在公司做了個檢討,認錯。沒什麽不好意思的。大家意識到這個誠意後,才願意努力改錯。

不同商品,定價肯定要有區分。應季商品的毛利得高一點,過季的得低一點。現在珍品網的定價方式徹底電商化了,哪些是爆款,哪些是掙錢的,哪些是跟別人拼價格的,我們已經非常清晰。與我們這種傳統企業出身的人做電商相比,線上出身的電商公司一開始就這麽做,這就是區別。幸好過去幾年我們還沒多少競爭對手。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珍品網在移動端發力得有點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每天都在幹一些很細碎的活兒。比如跟供應商談判,我得出差看它的實力吧,這就花了很多時間。再比如,產品的運營細節我也摳得很細,珍品網做一些市場活動的時候,我連放什麽圖片都會看。非常累。有時候創始人完全沈浸在各種細節里面,就會被表象所迷惑。

2014年6月份,我做了很多思考。現在的用戶是什麽消費習慣呢?今天要購物了,他打開電腦,在京東、淘寶上選來選去?沒人這麽幹了。PC網站是理工科的命名邏輯,比如你買書,它給你顯示管理類、哲學類、文史類等等。但人的生活不是按邏輯來分類的,所以碎片化能深入人心。現在的消費者什麽時候想起來買什麽,就去買。或者是他每天有事沒事打開App扒拉扒拉,翻到他想買的東西為止。

那奢侈品電商這個事的出路在哪兒,關鍵點在哪兒?於是我們在2014年中開始做移動端。現在我們更是不做PC了,只做移動端。如果在2013年底,我們就開始做移動端,珍品網比現在即便好不上兩倍,也會好很多。

我們轉移動端的確有點晚,但還沒有致命。我這個人呢,會犯無數的小錯誤,但不會犯大的戰略性的錯誤。而且我對珍品網的很多細節摳得很細這點,可能也很難說對錯。因為我不摳這些東西,就對很多事沒有理解。

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技術。我在好未來管過技術團隊,但那時網站多少年都不改版,所以我對技術團隊的理解相對比較簡單。我創立珍品網後,經歷了三輪技術團隊的重建。有的人跟我講得特別好,但幹起活兒來跟屎一樣。我們經歷過無數的錯誤,才一點點拼接起了目前25個人的團隊。

一個好的技術團隊出現的前提是得有一個很好的技術的老大。他對工作得非常有熱情,另外得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果你真的不太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做這個老大,你可以看他的背景。我覺得,沒經歷過大公司的高速發展的人做不好這個職位。

如果你還是覺得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那麽他最好是由朋友介紹來的。像我的技術總監就是如此。我覺得總監級別的員工,最好都是如此。大家得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不然互相磨合起來很辛苦。我在珍品網這四年,把技術團隊都磨平了,才跟他們磨合到位。我有了珍品的經驗,現在樂學的技術團隊就非常穩定。

很多類似的細節構成了一個非常漫長又痛苦的學習經歷。我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擅於思考和學習的人。我跟一哥們說,不吃那麽多苦,你是不會明白它的。創始人想明白了,這個事才能跑得快。所以我的思維被改造的速度,決定了珍品網跑得能有多快。2015年珍品網的交易額大概有兩億。

珍品網時期,我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一周工作6天,吃不上飯的時候很多。珍品網一個做供應鏈的女孩給我下了一個定義:富豪的悲慘人生。我其實完全可以退休。但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世界變化太快,而我沒有成長。開句玩笑,我不能活得只剩下錢了吧。我希望我自己有進步。

我覺得我做到了。現在我就對以前不熟的事看得比較明白。你看有些人,他現在講的東西跟5年前相比沒什麽變化。你拿我5年前講的東西跟現在對比,那變化是非常大的。珍品網給我帶來的價值就是思維的轉變。

現在我的思維已經被改造完成了。而那些傳統老板做的電商,都還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上,只不過他需要增加一塊“電商”業務而已。當然,我也沒把珍品網做成最頂級的電商公司,我還需要努力。

我現在80%的時間都在做樂學,周末的時間來處理基因資本的事。花在珍品網的時間相對比較少,是因為珍品網的團隊已經比較成熟了。我們大概有一百多員工,由兩個很強的VP進行相對平行的管理。他倆一個管供應鏈,一個管市場。大家的動力其實比我更直接一點。

此前,珍品網花的都是我自己的錢,現在它要融A輪了。這一輪,珍品網會有比較大的變化,我覺得會跑得更快。

樂學重啟教育夢

技術基礎設施的變遷,讓曹允東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教育理想有了實現的可能。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曹允東與不同的業界大佬溝通在線教育,汲取營養。逐漸確立了自己重回教育業的打法:用有趣、有用的短視頻占領用戶的碎片時間。

好未來上市的時候,CNN問我對在線教育的看法。我當時說,這會是一個方向,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那時的在線教育,我們叫搬運工模式。我把線下的東西搬到PC上來,所謂的網絡學校。其實那根本就不能叫在線教育,它和廣播電視大學有什麽區別?沒有。只不過原來是通過電視,現在通過電腦更加方便了而已。

2013年下半年我從滴滴、美團、大眾點評網身上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比如大眾點評網和美團的變化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只不過大眾點評網是從PC時代做起來的而已。現在做一個類似的東西,你會考慮做PC端嗎?根本想都不會想。它本身就是一個需要LBS的東西。我覺得,教育和移動互聯網的結合會產生更美妙的火花。我對在線教育又產生了興趣。

於是我去跟雷軍、陳小紅、王珂、虞鋒等人聊了很多次。他們告訴我自己是怎麽玩轉這個事情的。他們不一定對我做在線教育有直接的建議,但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覺得,雷軍跟別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他把產品做到了極致。我每次去找他,他都跟我講他們的產品,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上次他跟我講了一個小時的插線板。從插線板的定價到設計,從外觀到安全性……小米插線板的研發費就花了1000萬。雷軍對自己的產品非常了解,每個細節都鉆得很透。他給了我一種思維方法,即要極致地去思考產品問題。如果你真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在社交媒體時代它就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陳小紅加深了我對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力的理解。傳統的電商是以貨為根本。而社會化的電商完全不一樣,它的商業邏輯是以社會關系為根本。比如你開個水果店,第一反應是在你的朋友圈里發,先讓你的朋友們去買東西。你總不能為了賣點水果去坑朋友吧。而且社會關系是交叉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微店上看到更多的賣家,微店就把無數個人的力量都發揮出來了。電商是互聯網產業對零售業改造的低級形態,微店是高級形態。

覺得,移動互聯網能提供的學習形態與PC互聯網、線下完全不同。這和大家目前的生活習慣相關。比如,我要炒個醋溜土豆絲,就不需要學習做菜的理念,我只需要學習怎麽炒醋溜土豆絲。我們要把學習碎片化,我就學一個小知識點,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短平快。拿一個電腦,坐在那兒半天,這太無聊、太枯燥了。而且PC上是一個老師教你學,與手機上我給你找一個美女老師相比,這體驗也是不一樣的。

另外,我理解教育的核心。如果愛學習,你在互聯網上什麽都能學到。那為什麽在線學校、傳課平臺辦不起來呢?因為內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一個小孩哪能判斷對錯,得由老師來指引。教育業最核心的環節和最終的執行者還是老師。在線教育領域那些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有個誤區,他們老以為弄個答疑工具,弄個技術平臺,弄個UGC社區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是不可能的。老師是一,互聯網的手段、方法、技術都是後面的零。

我做視頻的靈感來源於珍品網。2014年初,珍品網做了3個小珍老師的視頻《美女教你讀大牌》,讓我感受到了社交媒體和視頻結合後的非常巨大的能量。這幾個視頻出來之前,珍品網的名氣不大。那3個視頻每個都有1000萬的點擊,珍品網的知名度一下子就打開了。我因此學到了視頻該怎麽呈現,應該有什麽樣的元素小孩才願意看。為了多了解年輕人,我還去找了很多大一的學生聊,看他們喜歡什麽。然後我再去看B站的小孩喜歡什麽。我看不懂B站的內容,但我強迫自己看一些。我也打遊戲,前段時間打得最多的是刀塔傳奇。

到2014年6、7月份,我大概已經想明白移動端的在線教育該怎麽做了,於是慢慢地開始建立團隊,正兒八經地開始做樂學這個公司。從我的知識結構來說,好未來像樂學的爸爸,珍品網像樂學的媽媽,都是汲取營養的地方。我做樂學都是秘密進行的,我最近才跟老牛(創業家董事長)說。

樂學找老師不容易。我能看上眼的高考階段的老師,都是百萬年薪以上的。這種人北京大概有一百來個,全國可能也就千把號人。樂學要的老師除了講得好以外,還能在鏡頭前表演,所以形象還要好。樂學大概需要二三十個這種級別的老師來提供優質的內容。我們自己還會培養一些顏值、表演能力都比較高的老師,讓他們做助教。

樂學現在的內容做得不錯。我們在發布會上的視頻你們看不懂,是因為大家離高考太遠,大家都不知道向量是什麽,所以沒辦法理解我們的梗和視頻的精髓所在。等我們關於小學、古詩的視頻出來後,你們就會有強烈的共鳴了。

我們的App真是不行,技術性的部分就做了大概4個多月,用戶體驗還是不好,功能也不是太完善。要不是為了趕上今年的高考,我都不願意發出來。我估計樂學4月底發的這個版本才能到60分。當然,我們已經做到了一些人不可能達到的水平。我們的App上線才十幾天,DAU(日活躍用戶數量)已經差不多1萬了。現在的在線教育正處於石器時代,樂學已經發現了劃時代的青銅器,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其實很希望實現教育公平。在好未來時,我們做了很多支教,也建了很多希望小學。但這都是杯水車薪。派100個老師去,幹一年回來了,再派100個老師。這能改變什麽?改變不了什麽。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覺得有改變的可能性,我們看到了解決的路徑。

PC時代的核心問題是內容生產的成本。PC只能由少數人使用,而且它貴。現在一個手機一兩千塊錢而已,價格甚至可以更低。我可以找一些硬件公司合作,讓它幫我們定制一批帶投影功能的Pad捐給西部地區。我把樂學的教學內容植入進去。比如古詩解析,我找北大的教授來解讀,然後拍成視頻。這樣,北大附小的學生和山溝溝的學生看到的視頻內容是一摸一樣的。山溝溝里的老師要幹的就是監督、輔導小孩做作業,類似於助教。

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理想。我不是為了忽悠媒體,也不是為了自high。我之所以又來做教育,真的是希望能做點事情。我早過了追求掙錢那個階段了。當然,我覺得它的商業價值也是巨大的。我有那麽多的用戶,未來做什麽都可以掙錢,比如提供線下的一對一指導。我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雷軍給我的一個建議是,像我這種人再去做一件事情時,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欲望,不要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很多人沒成功,不是說他的模式有多少問題,而是他心太急了。樂學的出身有光環,所以我也天天在想,不要著急,不要著急,慢下來去磨產品。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和陽,由齊介侖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90後創業應該註意的四件事兒 | 社群分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1/149857.html

黑馬說:在當下風起雲湧的創業浪潮中,90後正逐漸成長為創業主力軍。他們剛從象牙塔走出來,卻對當下的創業局勢有著自己的理解。以下就是一名創業新人對“風口論”、“從0到1”、市場檢驗和“降維攻擊”的一些個人理解。
 
分享者:Summer,“闖先生”的運營總監。“闖先生”是一個面向青年創業者的創業服務平臺,是天津市第一家創新型孵化器,在天津10余所高校建有線下服務小站。

 
整理 | i黑馬 趙姝炎

一、風口上的創業熱不熱

 
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吐槽:在北京吃肯德基,前後左右都是談融資的。一個在講IPO計劃,一個在融天使,一個在談新三板,簡直“畫面太美不敢看”。建議有關部門授牌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做新型眾創空間,可以直接完成全國的線下布局。
 
確實,從2014年4月加入創業大軍至今,我眼見著高校內創業項目數量暴增,大學生創業成了一股狂潮。但是也有太多年輕人過於盲目,比如,幾乎每個學校內都存在著3個以上送餐、送水果的O2O項目。或許這也是為什麽許多投資人絕不投高校項目的原因。
 
我個人理解,真正的創業一定是順勢而為的。其次,它要滿足真剛需。如果只是偽裝的弱需,只會解決了癢點沒解決痛點。再次,是契合度。即使是順勢而為的剛需,如果和創始人及其環境沒有很強的關聯性,也很難真正成功。
 
二、到底什麽是“從0到1”
 
沒有創新意味著零和博弈,同一種路徑意味著紅海里廝殺。更何況,大部分學習舊方法的人其實連舊方法創造財富的核心也沒有學會,只是學習了表面。
 
打個比方,現在所有去中關村創業大街參觀的各地孵化器老總們,回來後都只學會了一招——就是開創業咖啡館。於是,祖國大地各個偏遠的區縣乃至鄉鎮,都若有若無地飄起陣陣奶咖醇香。長此以往,除了咖啡銷量大增,創業空間依舊門可羅雀。
 
三、想法行不行?去試試呀!
 
作為微信主頁君,我經常看到後臺留言:“我有個想法,你看行不行”或者是“我特別想創業,可是我不敢”。這樣的問題讓主頁君真的很心塞,不知如何作答。想法,是需要市場去檢驗的。闖先生的創始人是連續創業者。他在創業中遇到“找人、找地、找錢”的問題,讓他萌生了建立一個團購網站的想法。為用戶求低價、為服務商去庫存。這個看似有理有據、不得不服的想法,在實踐後,卻發現創業服務現在還是買方市場。於是,及時調整路線,從粉絲的需求中挖掘真正痛點。有想法,可以先去找找追隨者,看看他們的建議。這是目標用戶最直接的反應,人夠多就是粉絲的力量。
 
四、Duang~降維打擊
 
又一次提到粉絲這回事兒。大家都在講粉絲經濟、社群效應的今天,粉絲的力量毋庸置疑。
 
我看過有個叫做“佬香翁”的項目,賣紅薯的。通過H5頁面的遊戲,加上贈禮活動,引爆了年輕人的熱情。隨後有了叫做“薯小帥”“薯小美”的粉絲群,還會通過音樂節、馬拉松之類的活動把大家聚起來,甚至還出了歌……聽起來棒呆了是不是!
 
仔細想想,這個競爭點還是紅薯麽?當傳統攻擊方式已經越來越激烈的時候,互聯網思維的攻擊變成了降維攻擊。
 
“降維打擊”這個詞,出自最近火爆的小說《三體》。降維,就是水平不在一個層次、思維不在一個層次的戰鬥。說俗一點,當冬天大家都穿的很多時候,肯定是顏值高、身材好的美女最受大家關註。這時街上走來一個穿短袖短褲的姑娘,就算顏值不高,也肯定最吸引眼球。不比身材、不比臉,玩的根本不一樣,這就是一種降維打擊。京東用物流打天貓,360用免費打其他殺毒軟件,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最近特別火的“1元旅遊”。雖然現在因為無良導遊事件被禁止了,但這種營銷手段確實也是對傳統旅遊業的一種降維攻擊。
 
實際上,說到底,最經典的降維還是無數次被舉例的小米。用極低的運營成本,減少渠道費用。產品即廣告,社群即渠道。率先降維化生存,然後轉身去攻擊那些必須依靠多維才能生存的企業,就是取勝秘訣。
\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
Summer,整理趙姝焱,文章僅代表分享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導讀 : 歐巴中文很好,我們與他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國際交流,聊了聊中韓兩國的創業情況。

這兩天創業大街很是熱鬧,黑馬哥置身其中,深深感受到了我國創業者的熱情與活力,而就在第一天活動中午,哥發現不遠處,赫然出現兩位熱情的國際友人,據他們介紹,自己是來自韓國最大一家孵化器機構的,此次創業大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找合作,求勾搭的。哥想,這里面一定有故事可聊。 

於是哥和他們勾搭了一下,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國際交流,聊了聊中韓兩國的創業情況。這個歐巴中文很好,以下是他的采訪口述(而不是翻譯稿)。

 

總理說了一句話,中國年輕人都開始創業了 

我2001年在五道口住過,當語言交換生。前天我又去了一趟五道口,一樣的東西只有一個:火車軌道,別的以前都沒見過。中關村的變化也很大,以前中關村大廈後面都是沙土,沒有這麽多房子。 

這是我今年第三次來中國,前兩次都是在上海,我見過餓了麽的張旭豪,覺得他是一個很humble(謙虛,黑馬哥註)的人。 

我在中國看什麽呢,這邊的環境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熱鬧,李克強總理說了一句話,這一條街都是創業的了,當然,這不是總理一個人的力量,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因為我知道中關村、五道口是有創業歷史的,中國的IT公司都在中關村。這邊人多,資金多,很有活力。

580956162257163867

柳漢碩(中)和同事(右一)在中國

 

關於韓國創業情況,你不知道的5件事

1、在韓國,A輪能融到一百萬美元就很厲害了

這兩天我們在展示的時候,發現有一家公司把他們在國外資金,20億美元,都拿來投資中國的公司了,這是非常大的規模。我個人覺得,中國的資金規模比美國大,至少也是差不多的。在中國,創業公司A輪可以融到好幾百萬美元,在韓國,A輪能融到一百萬美元就很厲害了,並不多。

2、Uber被首爾政府趕出去了

韓國創業最近的趨勢是O2O,但是沒有中國這麽成熟。Uber也來過韓國,但是退出了。因為在首爾差不多有7萬司機,如果他們進來的話,司機就要失業,所以,首爾市政府不允許Uber進入韓國。韓國有一款和微信類似的社交軟件,在那個軟件上有打車服務,但只能打到出租車。

3、沒有手機支付,POS機是主流

訂餐方面也有軟件,但是市場規模很小,付錢得用POS機,如果你去韓國,沒有人在手機上訂餐,手機付錢也不普及,韓國金融方面的規定比較嚴格。

4、韓國洗車O2O不上門

韓國O2O主要是做洗車,但是和中國上門洗車不一樣的是,他們會把車開走,到車庫去洗。

5、江南是韓國的中關村

韓國政府鼓勵創新差不多是在2012年,然後我們就成立了D-camp,那個時候韓國沒有太多孵化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什麽都沒做過,很怕失敗,但之後就有很多人複制我們。我們公司在江南,可以說,江南是韓國的中關村,有幾個比較大的孵化器。我們和中國的華為、富士康都有不錯的關系。

 

在這兒我只看到了3個外國人

現在,每個國家都對中國很感興趣,但我這兩天看了一下,這條街沒有什麽外國人,我發現一共三個,他(指自己的同事,黑馬哥註),我,另外一個韓國創業者。

八九十年代,大公司比如三星發展越來越好,但是很多工作都被大機器取代,年輕人沒有很多機會,現在他們做什麽呢?創業。我們公司是由20個銀行所做的財團,銀行很有錢,但他們不知道年輕的創業者要什麽,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成立了這個孵化器,之後媒體開始報道我們,之後一直在發展,但是韓國人口很少,市場小,我們必須去國外尋找更多的機會。

 

 在中國,創業者的和投資人都太多了,大家都不知道誰是誰

中韓兩國創業不同的是,韓國市場很小,我們都知道誰是誰,在做什麽,但是你們這邊不同,不知道誰是誰。為什麽中關村會舉辦48小時的軟件比賽?因為贏的人可能拿到投資。在中國,投資方很多,創業者更多,大家都不知道誰是誰。

766030390317761648

柳漢碩在韓國D-camp孵化器

 

我昨天開始用微信了

創業大街上沒什麽外國人,但我對這個事情很高興,這是我們(公司)的機會。我要更好地學習中國市場,以前我不用微信,但是從昨天晚上開始用了,也會看一些新聞報道。

中韓兩國創業合作的機會在哪里呢?我覺得有一個地方可以思考,中國目前金融方面水平很高,可以和韓國的教育、文化、旅遊、化妝品等等行業進行合作,兩邊都幸福的話,是一個很好的結合。之後我們會更頻繁地來中國,如果找到合作方的話,出差就不夠了,會考慮開一個北京辦公室。


快播涉黃和百度賣貼吧這種事兒在美國會發生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4/153777.shtml

導讀 : 技術無罪,但是使用它,有正義和缺德之分。

最近快播王欣庭審和百度賣貼吧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我也算個技術老兵了,互聯網視頻和互聯網醫療兩個領域我又都從事過,所以雖然從來不寫熱點,這次也按捺不住,想要一吐為快。

前兩天看快播庭審直播時,王欣一直在強調“技術無罪”。這個論斷確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問題的是,技術要用來做正確的事。用谷歌的話來說,就是“不作惡”。

我在美國公司工作過,也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所以這兩件事兒出來,也有人問我:像這種事,在美國會發生嗎?

我自己的一個深刻感覺是,美國是一個信用驅動的社會。比方說,如果你沒有信用卡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很多事情不能做,我記憶尤其深刻的是不能享受很多優惠商品的購買。所以,據我的觀察和判斷,大多美國人和美國公司應該不會拿自己寶貴的信用去幹這兩檔子事。

快播被查不是因為播放器,而是色/情與盜/版。快播本身是播放軟件,是和內容無關的。但哪個播放軟件又能和內容脫離利益關系。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雲帆搜索”。快播內置了雲帆搜索,雖然和快播不是同一個事業部,但是其法人代表是快播的在職人員,雲帆搜索的內容鏈接指向了各盜/版視頻網站。

我在美國公司從事視頻軟件行業的時候,腦子里也是整天想盡辦法提高營收,有段時間,逼急了也曾打起了日本分公司視頻內容的主意,雖然不是成人內容,也無非是比基尼之類的路子。後來,自己把這個想法給遏制住了,覺得不是正道。我不是鄙視蒼老師的職業,但在沒有內容分級制度的前提下,怎麽引導用戶,也是值得做產品的人去思考的。

但是,快播早年為了安裝量,和國內最大的建站系統MaxCMS結盟。廣大盜/版影視中小站長們,只要使用MaxCMS,快播就可以作為播放解決方案。快播不收費,也不參與廣告分成,但以每個下載安裝5-10元的成本向這些站長推廣快播播放器,快播也利用自己的用戶量為這些網站導流。

盜/版影視網站一般內容都是什麽,大家也都清楚吧……

說王欣不知道快播上都有什麽,用戶在看什麽,我反正是不信的。

王欣說的“無罪”的技術,主要指的是P2P(此處指如BitTorrent的P2P協議,不是今年屢屢跑路的P2P網貸)。我了解,很多人覺得王欣有點兒冤是他被控“傳播”黃色內容這一罪名。可P2P會怎樣呢?當年我在美國公司做過P2P的研究,因為在思考商業模式,也研究了當時美國政府對P2P處理的案例。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創業環境好,其實這和美國依靠1790年就有的專利法保護IP有密切關系。P2P在美國的發展可以說也是一波三折,受到密切監控,因為這項技術對IP的破壞當時來說還是不可控的。

我不做視頻軟件有一段時間了,不知道現在的技術進展怎麽樣了。但早期的P2P MP3文件共享平臺Napster,確確實實是在美國被活活告死的。

P2P技術確實是無罪的,但我寧願它是在非商業用途下的使用,因為盡管未來時代可能發生變化,但在當下,它對IP造成的損失難以預計。而我們建立在IP上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盈利模式,都還沒有到位,這樣的傷害,是它們的生產者無法承受的。

當年,和快播一塊兒被投訴的,還有百度影音等。百度(怎麽又是你)被迫關閉百度影音,又在2013年12月宣布百度影音轉型做原創內容。

到今天,優酷、搜狐、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會員制開始逐漸立住了腳。現在影視都流行買IP,IP也越來越貴。《大聖歸來》吸引了自來水去影院刷票房,你要在B站發彈幕,也得等它買到《大聖》的授權;《盜墓筆記》、《鬼吹燈》的電影和網絡劇開花,雖然我不喜歡“上交給國家”,但是盜墓粉兒們,為了看劇寧可買會員,內容付費模式開始看到落地的曙光。

百度以前被噴的事兒不少,這次變本加厲,搞出了賣貼吧,尤其是賣掉病種類貼吧的缺德事兒。我看了看報道,發現在此之前已經有一些類別貼吧被賣掉了。而這次事情鬧大了,百度成了眾矢之的,因為這次它賣的是病種類的貼吧。這是治病,血友病更是關系人的性命的。

醫療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包括美國。因為社會制度不同,有時候中國的老百姓在醫療的便利性上甚至更好,但是質量就不好說了。

從2014年互聯網醫療的風口開始吹,中國出現了成千上萬的創業公司,大家都想在這個3萬億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愛財之心人人都有,也沒有錯,恰恰是它推動了經濟發展,但是在醫療這個問題上,必須要有底線。底線就是至少要把病人的痛苦和生命當做一回事。

這個底線,可以體現在,你做的APP或網站上,不放莆田系醫院(如果也可以叫醫院的話)的廣告;也可以體現在,你能堅持,你雖然在賺錢,但你提供的服務至少是有品質的、有價值的。

都說醫者天性是治病救人,中國的患者們反對過度醫療,反對濫收費,但是我們也認為,如果真能為患者提供便利、質量有保障的服務,為此付費是可以接受的。所以,醫生創業也得到了支持,私立醫院開始發展,各種在線問診、醫療健康類的網站和APP在崛起,基因檢測、遠程醫療等各種民營機構和技術企業獲得融資。

所有得到支持的醫療健康類創業,是因為它們的主旨是服務患者:比如,中國有200萬持有執照的正規醫生,努力把廣大患者和這些醫生匹配起來,讓病有所醫,也是個巨大的商業機會;比如,讓患者能夠自我監控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比如,改善醫療流程和環節;比如,新藥和新醫療技術的發明等等。

在美國,AthenaHealth是最具價值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超過50億美元。它在借助技術的力量生產大數據,為醫生提供臨床信息參考,改善提高醫療質量,並提供多種移動服務。比如一位心臟病科室醫生可以根據該公司出具的分析報告,看到幾千位心臟病患者,動了某種手術、或者服用某種藥物之後的隨訪效果。

但是,其中沒有一種,是私自出賣平臺上的患者的。

技術無罪。這一條,適用於P2P播放器,適用於搜索引擎和互動社區。但是使用它,有正義和缺德之分。

很多事,不在法律的範圍內。但我們不能忘記谷歌的那句話:不作惡

每一位產品開發者,和技術管理者,都應該引以為戒。

本文作者:技術管理那些事(微信號:jsglnxs),這是一群技術管理者、互聯網公司VP組成的公眾號,分享自己的管理認知。


申音:鏡相是一個可以做十年的事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27/153986.shtml

導讀 : 有人說,從創業到成功平均需要3.75次轉身。申音的折騰次數已經超過了這一平均值。

i黑馬 麻策 1月27日報道

申音的2014年過得並不順利。與合夥人分手,父親過世,接踵而至的問題,讓這個“理性的趣味主義者”開始變得“有點相信命運”、“要去尋找生活的意義”。

過去的申音,癡迷於鉆研商業世界和社會化傳播,有點小驕傲、小趣味。翻閱他的相關資料可以看到,無論從追隨牛文文一起創辦《創業家》雜誌,獨立成立社會化營銷公司“NTA創新傳播機構”,再到與羅振宇共同創立《羅輯思維》,每一步都是基於他對商業的觀察並付諸實踐的結果。

創業之前的申音靠“寫字刨食”,李開複說他不會滿足於僅僅做一個好的媒體人。而申音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比較愛折騰的媒體人”。

在《商業的常識》中,申音寫到,從創業到成功平均需要3.75次轉身。而現在來看,他的折騰次數已經達到了這一平均值。

“怪傑”李松蔚

“折騰,是你在一個黑箱子里找出路,什麽都看不見,但你不動就只能悶死。”申音曾對外如此表示。

投身創業大軍初期,他便公開表示創業不是風光的事兒,更像是一個自虐的過程,直接的體現是會擰巴、糾結、痛苦、提防、睡不好覺。

2014年中旬,《羅輯思維》“散夥”震撼業界。當初,申音與羅振宇被公認為是一對絕佳的組合,《羅輯思維》也在很短時間就締造了一段自媒體傳奇。但最終兩人因對項目理念有分歧而分道揚鑣,令人唏噓。

此後,申音拿到了IDG的投資。2014年8月,他推出了互聯網真人秀《怪傑》。這是一個以“生活玩家的基地,知識偶像的T臺”為口號,以類似“TED演講+表演形式”的節目,演出劇場選在美術館後街的77劇場。

申音希望通過找到那些時間了1萬小時理念的生活達人,來給中國的年輕人提供更多新的生活方式。

所有《怪傑》的生活達人必須滿足三個關鍵詞:興趣、方法、10000小時。有獨特生活技能,有獨特玩法,出於興趣並且已經花費上萬小時時間專註於某一項事情上的達人,被他們稱為怪傑。這是一個有高標準、高門檻的篩選。

在眾多的達人中,有一個人叫李松蔚。他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心理咨詢師。這個1985年出生的年輕人,看上去穩重、內斂。

申音評價他:沒什麽特殊的生活技能,有點高冷,更不是高曉松、蔡康永那種能說會道型。

“他很與眾不同。”申音回憶。在怪傑現場,其他怪傑都是站著,第一次出場的李松蔚卻坐著,兩把椅子放在舞臺中央,他坐其中一把,燈光打在另一把空椅子上。

李松蔚演講只說了兩件事,一個是時代病,一個是“我也是病人”。

關於時代病,李松蔚曾撰文描述,叫《時代病的白描》。整篇文章以普通家庭的平凡一天,展現了現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病癥”。

申音覺得李松蔚很好的一點是不會去給大家灌輸任何理念,也不會教你任何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而只是告訴你一個場景、一段故事、一個人。他不會從理論到理論,卻像雕刻一樣,拿把小刀,不動聲色,但刀刀精準。

“如果心理咨詢是一門手藝的話,他有匠人精神的追求。”申音說。

這樣一個“怪傑”,啟發了申音思考。他覺得,“我做《怪傑》去探索積極生活的方向沒錯,但問題在於,現在的都市年輕人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更談不上喜歡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只註重了身體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

鏡相是一個什麽鬼實驗

2014年底,申音找到李松蔚,說想跟他一起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做什麽?”李松蔚問。

“具體還沒想好。”申音答。但大方向有:心理健康。

李松蔚當時覺得有點不靠譜。最終打動李松蔚的是兩人一致的“胃口”:只為娛樂取悅觀眾的事情不做。

一不講心理學脫口秀,二不調解家長里短、感情糾紛,三不煽情不催淚,四不誇口吹牛逼。

他們想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方法手段,去傾聽和理解穹頂之下一個個真實鮮活的生命。

2016年第一天,申音發布並置頂微博:2015年,我花費了最多心力的事,鏡相上線了!

申音說“鏡相”不是一個心理咨詢公開課,也不是一個雞湯自媒體,更不是一個靈修社團,而是一場積極探尋人們內心世界的新媒體實驗。

同一時間,“鏡相”推出的系列視頻《來都來了》)第一期在騰訊視頻上線。《來都來了》是一個心理傾談真人秀,也是整個“鏡相”實驗的入口和展現形式之一。找個對生活存在困惑、苦惱的普通人,跟李松蔚面對面坐下來聊聊。有點像心理咨詢,有點像普通朋友的聊天。來訪者帶著自己的困惑而來,也許聊完了帶著新的問題離開。

“鏡相”就是這麽一個“隨性”的項目。而視頻節目《來都來了》的宗旨是,“不拒絕正常人類,不負責解決問題,不承諾明天更好”。只希望讓觀看視頻的用戶通過看見別人,認識自己,也許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一點影響。

這是申音和李松蔚的初衷。他們不希望做一個爆紅的節目,不依賴明星,不需要所有人的“圍觀”,而是希望能夠讓每一個收看節目的普通人產生共鳴,引發些許改變。

“這是一個既不好看又沒什麽卵用的節目哦。”申音反複強調說。沒有明星,沒有爆點,沒有劇本也沒有彩排,所有鏡頭都一遍過。他的朋友在朋友圈里評價:“四十多分鐘,時間太長;太真實,看慣了真人秀,受不了純真的了。”

第一次視頻試錄的時候,“導演都絕望了”。

李松蔚並非主持人出身,面對鏡頭難掩緊張。來自《康熙來了》團隊的臺灣導演看慣了蔡康永,再看“對著鏡頭,手心出汗”的李松蔚,急得要死。

但申音覺得李松蔚雖然不是一個很會聊天的人,但卻是一個很好的提問者和傾聽者。提問本身也不會刻意去回避任何東西。

這對很多來訪者來說都是一個心理挑戰。每一位來訪者都會簽署項目方的錄制協議,了解自己的影像會被公開播放。節目剪輯當然由《來都來了》團隊負責,但每集節目播出前,來訪者都會提前看到自己的視頻,並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項目方用來保障節目的純真性的方式。

對於來訪者的標準,李松蔚提出了兩點:一是,有辨識度。來訪者一定要有鮮明的人生經歷,煩惱困惑是真實的;二是,要有準確的表達能力。“比如說疼,到底是針紮的疼,還是怎樣的疼。”

申音形容《來都來了》是一個輕松但並不令人愉快的心理傾談真人秀。但制作起來並不輕松,每一期視頻都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每一位來訪者開始都會被要求自己錄制一段2分鐘的視頻來表達各自遇到的困惑,接下來,來訪者要與李松蔚進行一對一交流,最後還要求已訪者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反饋生活的變化。這是一個長時間且複雜的過程。

目前,《來都來了》已經錄制了8期,正在陸續登陸騰訊視頻。更新時間定於每周四晚,三期之後,這個沒有做過任何大規模宣傳的節目的播放量已經突破100萬。但“非周播也非季播”。如申音所說,一切隨性。

從最初的磕磕絆絆到逐漸找到感覺。“鏡相”從啟動到上線,足足醞釀了8個月。申音向i黑馬表示,“中國心理亞健康的都市人群超過1億,如果未來5年我們能夠讓至少1000萬都市年輕人生活改變一點點,那就證明我們這件事情沒有白做。”

如今,“鏡相”已經成為團隊工作的核心。在“鏡相”和“怪傑”的關系上,申音表示,“鏡相”是後者基礎上的衍生品,而“怪傑”則代表探索更積極的精神生活的大方向。

“我們原來希望怪傑是一顆大樹,但是它變成了一座花園,花園里又長出了新東西。”申音說。

“這是我十年之內想要做的事”

今年,申音踏入不惑之年。

過去的申音癡迷於創新商業,“瞪大眼睛尋找獨特的基因和人”;現在的他,有惑解惑,更多是為了“尋找生活的意義”。

《羅輯思維》之後,申音決定做《怪傑》。不走經紀模式,不找明星合作,發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是他總結得出的“經驗”。

有人說這也是他自我較勁的結果,他做《怪傑》的初衷是為了發掘更多的“羅胖”。

“鏡相”項目開始,申音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對生活的認知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對他而言,“鏡相”也是一個自渡和他渡的過程。 

一場社會化的新媒體實驗,實踐起來比想象要難得多。申音向i黑馬表示,“鏡相”視頻《來都來了》幾乎違背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可被譽為“一個好視頻”的所有必備條件。它時長有45分鐘,沒明星不戲劇不狗血,完全沒有商業模式,來訪者帶著一個明確的問題來,聊完之後又帶著一個更困惑的問題走。但能留下來的人,總會留下來。

這也間接做到了用戶的反向篩選。據申音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鏡相用戶群是典型的高學歷高收入高壓力的三高人群。其中,博士和碩士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iOS用戶超過60%,女性用戶占比超過六成。

多次折騰之後,申音變“慢”了,慢下來做一件事。“如何慢下來做一件事情,我過去沒有試過,因為心不定。做“鏡相”,也是給自己給團隊立一面鏡子。我們怎麽為人,就該如何做事。拳有拳理,事有事理,心有心理,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也是“鏡相”名稱的來源。他人就是自己的鏡子,看見別人來認識自己。

“過去的我愛折騰,現在我可以很明確地說,這是我今後十年要做的事情。”申音說。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