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靠天吃飯的美國人:嚴冬版非農報告會有何不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770

正當美國人還在為冷空氣而掙扎取暖時,華爾街分析師已經開始考慮,這惡劣的天氣對於經濟有什麼影響。

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寒冷天氣會對就業率(尤其是建築業就業率)產生不利影響。

高盛的Kris Dawsey認為,從近期的數據日曆來看,我們預計12月寒冷的天氣將導致就業率的增長低於目前的趨勢。(初步預計週五的數據會公佈新增17.5萬個就業崗位。)

但是週三ADP公佈的非農就業報告稱,建築業新增崗位創下2006年12月以來新高。明天勞工統計局的就業報告將給我們帶來更明確的情況。但目前看來,建築業就業在12月非常穩定。

這到底是為什麼?法興銀行的Brian Jones認為,相對於溫度,降水量對就業的影響更大。而這個12月,美國大陸相對幹燥。

Jones:「我們認為12月的溫度情況對週五的報告影響有限。根據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12月全美氣溫平均比往年低5.5度。然而12月,北美大陸卻比同期更乾燥。昨天ADP的報告似乎印證了我們長久以來的觀點:降水比溫度對非農就業的影響更大。事實上,12月建築業工作數量上升了48000個,為2006年2月以來最大增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80

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認知缺陷,從而導致不同板塊的低估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7591796
1、美國現在有1.5萬家上市公司
這就導致機構無法覆蓋全部的上市公司,所以媒體、機構、研究員、散戶等市場的能因的目光大多集中到了比較出名的大市值的公司身上,所以在美國市場往往他們的定價更加的有效和合理(是相對而不是絕對有效),這時候很多好的機會便是勤勞的去尋找其他幾萬家中被市場忽視的極其便宜的公司,所以,施洛斯的方法,不和上市公司勾兌、認真研讀資產負債表、不調研、大量分散,針對目前的美國市場是非常有效的投資方法。

2、A股現在大概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
A股上市公司數目極少,但同時從業人員卻是遠高於美國同業的,並且陸家嘴這個地方可以說匯聚了全國擁有著最高智力群體的一個地方,年輕、朝氣、蓬勃,求勝慾望極強,但是由於不參與企業的實體經營,可考察的標的極少,可做的事情極少,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YY,自己去講邏輯、或者去發現市場可能去講的邏輯,或者大家一起傳播一個邏輯,大家放棄大藍籌(因為直觀印象這些公司的定價是合理的,利率高企,沒有資金拉動),利用高智力去充分的挖掘小市值公司存在的各種概念、各種邏輯。同時,喜新厭舊是人性,所以,2-3年一輪迴A股就會講新的邏輯,被邏輯踩中的標的可賦予100倍以上的PE,隨之也可誕生「有幸」上車的一批股神。
當然,同時,市場在這個時候忽視了一批公司治理結構、盈利水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優秀公司。這時候,我們的價值投資法就再次有用了,雖然可能被低估的時間非常長久。

3、香港上市公司大概不到2000家
香港上市公司由於老千股的長期存在,所以對於中小企業有大批的折價,價格相比於那些大市值的長期優秀企業有著極大的折扣,這也是由於香港吃過太多小盤股的虧而形成的文化,很多大陸的炒客,其中不乏靠著坐莊獲得幾十億身價的人,用同樣的思維去香港,基本都破產甚至負債而歸,但是同時,一批很少量的優秀標的也會被忽視,比如大家都看到的牛股中國建築國際、長城汽車、天工國際等,其在歷史底部的估值幾乎達到了令人髮指的便宜程度,2倍PE、12%以上的股息率。
所以,在香港,我們「價值」投資法同樣極其有的放矢,那就是極其嚴謹的精挑細選小盤股,去上下游調研,認真仔細的考察,對資產負債表做極其充分的評估,並且需要極度分散化。

所以,不同的市場,由於結構、人員、文化等的原因,市場先生總會在一些地方給與我們低估的機會,真正的價值投資法是無論哪個市場都管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76

大小股東不同調 REITs淪資金冰櫃

2014-02-10  TCW  
 

 

當你手上持有台北市西門町土地,八年價格漲了二.七五倍,你是賣掉,還是都更?小股東想的是前者,然而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想的卻是後者。

去年底,持有國泰一號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的小股東,「揪團」向國泰一號的管理機構國泰建經提議,賣掉旗下三棟資產之一,位於台北西門町的「中華大樓」。

國泰一號持有的中華大樓,一樓租給零售業者美華泰,樓上則由國泰世華銀行及國泰人壽承租。小股東盯上中華大樓的原因,是其帳面價值大幅低於市價,收租不如賣樓。

小股東看上高報酬市價估逾六十億,賣比租賺

據商用不動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估算,中華大樓市價應在六十億元以上,當初中華大樓持有成本約十六億八千萬元。賣掉大樓,每股可以退還股東三元以上,比起現在每年每股拿約○.四八元的租金報酬還高,小股東因此提起處分議案。

此次揪團的小股東共有三十到四十人,共持股七.五%,投資國泰一號的時間從兩年到六年資歷不等,背景有來自飯店和營建業等產業。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提案後,據傳持股一九.二%的最大股東國泰人壽,還當面跟這小股東碰過面,十天之後,國壽提起都更案,和小股東提案互別苗頭。

大股東殺出都更案國壽現金滿手,看長不看短

細看國泰人壽過去五十年,除了把大樓證券化為REITs之外,沒賣過一棟大樓。對蔡宏圖發出說帖之前,這群小股東準備十足,不僅研讀兩本一百四十多頁公開說明書,請了兩家鑑價機構評估中華大樓市價,還查出此棟大樓符合都更的要求,連每層樓由樑到地面高度約為二.九公尺,用來當辦公室壓迫感太大的說帖,都能夠一一提出來。

只是沒想到半路卻殺出國泰人壽的都更案。國泰人壽發言人林昭廷指出,長期投資,都更土地的價值才能彰顯,五百多坪的建地,都更後會有一萬坪以上樓板面積,租金收益比現有的一億至少多上一倍。

至於為何「恰巧」在此時提出都更案,林昭廷指出,是要因應以後台北市《都更自治條例》趨嚴,對屋齡限制可能由三十年延長到五十年,因此為捍衛權益而提出。

從事營建業的張姓股東表示,REITs託管架構下,「不是喊句口號都更,寫個五千字提案這麼簡單,」從聘請顧問公司、營建、招商都得公開招標,他質疑都更能否如外界估算五年內完成。

不動產服務公司高力國際台灣研究部董事李日寶指出,「賣掉獲取眼前利益,或者改造賺取更高租金,是看長和看短的爭議。」都更如果做得好,獲利也不少,二○一○年私募基金亞太置地,以三十億元買下西門町的萬國大樓,改裝商場承租,二○一二年以六十七億賣給富邦人壽,獲利超過一倍。

讓外界疑惑的是,賣大樓分到最多的是大股東國泰人壽,為何國壽要反對?

林昭廷表示,對壽險業來說國內固定收益市場不大,「錢退給我,還是得再投資,賣掉是短線想法,我們希望長期持有。」國內壽險業雖滿手現金,卻須符合金管會「投資不動產年化報酬率不得低於二.八七五%」要求,苦無投資之處。

七.五%比五○%的對抗小股東持股難敵壽險三雄

國泰一號還有一個大股東是新光人壽,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已經支持都更案,展現長期投資的態度。預料,另一個大股東富邦人壽也會支持,三家壽險合計持股逾五成,七.五%對五○%的戰爭,小股東恐怕很難贏。

在壽險業已經滿手現金的現狀下,壽險業大老闆大多支持繼續保有大樓,小股東想要享受到處分資產利益難如登天。

國泰人壽和小股東的爭議,也揭開了國內REITs無法有效營運、幫投資人創造更高價值的問題。

除了籌碼集中在壽險業者手上外,李日寶認為,國內REITs的資產主要以「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當不動產價格大幅上揚,REITs淨值無法反映市價,以中華大樓為例,去年帳上價值為二十八億八千萬元,不到市價二分之一,自然讓精明的REITs投資人要求處分資產或者清算套利。

加上,國內的REITs採信託制,管理機構收到的費用,不會因為REITs淨值提高而變多。在國外,例如採「公司制」的新加坡,管理機構分多少,決定於REITs的收益多寡,相形之下,國內REITs管理機構自無誘因幫投資人創造更高收益率。

觀察約和台灣同期發行REITs的新加坡(第一檔REITs在二○○二年發行),現在已有二十檔以上REITs,專注辦公室、商場、廠辦等,各有特色,市場活躍,而台灣自二○○七年後無新REITs發行。

當初發行REITs是希望活絡不動產證券化市場,只是國內REITs的設計難以達成目的,如果管理制度不改,注定成為另一資金冷凍庫。

【延伸閱讀】

市價翻逾1倍,小股東想賣卻不能動——國泰1號REITs投資標的

喜來登飯店

資產/土地面積:2,190坪(坪)初期投資成本:104.9(億元)市價估算:200(億元)現狀:租給喜來登飯店,租約至2017年,租金水準符合當地行情

西門大樓

資產/土地面積:660坪(坪)初期投資成本:17.6(億元)市價估算:45~50(億元)現狀:誠品整棟承租至2029年,租金略低於市價2成

中華大樓

資產/土地面積:520坪(坪)初期投資成本:16.8(億元)市價估算:60~65(億元)現狀:分別租給美華泰、國泰人壽和國泰世華銀行,最長租約到2018年

資料來源:第一太平戴維斯、國泰1號不動產公開說明書 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77

投資風格 男女大不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535

上面這張圖相信不少人都看過,而看完之後他們大多一笑置之。但Nelli Oster博士表示,這張圖可沒那麼簡單。通過Blackstone公司的資產配置策略及投資衝動調查顯示,男女之間不僅在購物習慣上有所差異,在投資風格上也大不相同。如何利用天生的優勢而避免性別上的劣勢呢?Oster博士給出了她的看法。

首先分析現象: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男女之間有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習慣。

1.相比男性,女性更專注於長期的、與金錢無關的目標。通常來說,女性會將金錢與安全、獨立和生活質量聯繫在一起。根據2010波士頓調查小組的研究表明,女性更傾向於接受長期的投資計劃,比如大學基金之類的。而男人的天性則更喜歡追求刺激,通過短線操作盈利是許多男性投資者的首選。

2.女性在投資前會進行非常周密的調查,在作出最終決定前通常會比男性花去更長的時間。更具LPL金融公司的全國調查顯示,女性在做決定時要比男性耐心得多,她們會認真聽取投資顧問的意見;而男性則更容易被市場動向所左右,他們傾向於自行揣測最佳的投資時點,而這種情況下,留給他們的思考時間就很少了。此外,女性相比男性要更喜歡與他人討論,而非單獨研究。

3.女性希望得到幫助。根據2012-2013年間的調查顯示,女性投資者對於金融諮詢的接受度要高於男性。她們樂於聽從別人的意見,而一旦開始接受某個顧問的建議後,她們將會變成該顧問的忠實客戶。

而正是上述三點區別讓女性和男性在投資風格和決策上表現出了巨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都將是他們必須格外注意的問題——利用的好可能成為優勢,而放任不管的話則會變成致命缺點。

女性偏好長期投資的性格會促使她們將資金投入幾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因為從長遠來看很多領域都有利可圖),而這樣做的結果是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效率,畢竟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過於分散的投資組合是很難大賺一筆的。同時,女性的風險偏好要比男性低得多,這使她們偏愛保本型資產,其投資的收益率也往往不如人意。而男性的問題則在於衝動和耐心不足,追漲殺跌則是最普遍的表現方式。根據Vanguard集團的統計顯示,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男性投資者清倉的比例要遠高於女性。

此外,善於聽從別人意見的女性有時會顯得信心不足。而很多時候一筆好的投資往往需要逆向思維,男人在這方面要比女人強不少,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出色的投機家都是男性的緣故。但這也不全是好處,當男性作出決定之後他們的自信往往會爆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聽不進不同意見。在常規的止損方面做得也不如女性好。

不過這些性格上的問題並非不能克服的。首先,人們必須先瞭解自己的投資風格,判斷是否適用於自己從事的投資領域。其次就是具體的解決措施了:

對於女性來說,提高風險承受度是必要的一步。此外,女性必須反覆檢查自己的投資組合,確保其中沒有太多受感情因素影響的資產類別(教育、醫療基金等等)。同時,接受專業的財金融培訓也是增強她們自信的一種手段,畢竟很多時候那些金融顧問的建議都需要客戶自己斟酌。

而對同樣的問題對男性來說則截然相反,他們必須減少自己看盤的次數,以確保不會被市場的大起大落所影響。過於頻繁的交易——尤其是落後於市場反應的交易——並不是什麼好事。不僅如此,男性投資者還必須正視自己獨斷專行的性格缺陷,學會接納並考慮別人的不同意見,因為一個人對市場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集合眾人的智慧才是最好的選擇。此外,如何堅定自己的目標而不被市場走勢影響也是一門必修課。

一個真正優秀的投資者絕不是一味順著自己性子來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都是投資者們應當牢記於心的金玉良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85

5家民營銀行首試點 阿里騰訊定位各不同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46

3月11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出席全國人大新聞發佈會時透露,將在天津、上海、浙江、溫州、深圳五處分別開展民營銀行的試點工作。

此次試點民營銀行,將採取共同發起人制度,即每家試點銀行的發起人不得少於2家民營資本。據《上海證券報》消息,業內人士稱之所以採取共同發起人制度,主要是為了使得民營銀行未來運營的決策更加均衡,同時防止銀行牌照稀缺資源被獨吞。

進入首批試點名單的10家民營企業包括:阿里巴巴與萬向(浙江);騰訊與百業源(深圳);均瑤與復星(上海);商匯與華北(天津);正泰與華峰(溫州)。

差異化經營模式獲青睞

由於銀監會並未設置統一的框架和規則,此次申報方案都各具特色,目前,已有四種經營模式獲得肯定。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它們分別是:來自浙江的阿里巴巴和萬向提出「小存小貸」模式(限定存款上限和貸款上限);來自深圳的騰訊和百業源主打「大存小貸」模式(存款限定下限,貸款限定上限);代表上海的均瑤和復星與代表溫州的正泰和華峰同時選擇了「公存公貸」模式(只對法人不對個人);天津的商匯和華北則青睞「特定區域存貸款」模式(限定業務範圍、區域範圍)。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大熱門」蘇寧云商並不在內。

除了發揮各自的特長外,銀監會在確實民營銀行時還基於以下五點關鍵要素:

第一,突出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要建立完全由資本說話的公司治理機制,也就是說,這些銀行要依法建立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班子和開展業務,獨立自主地去經營。

第二,突出特色化業務、差異化經營,重點是服務小微,服務社區功能等等,以完善多層次的銀行業的金融服務體系。

第三,突出風險和收益自擔的商業原則,重點是要依法做好風險管控和損失承擔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說要制定「生前遺囑」,防止銀行經營失敗後侵害消費者、存款人和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突出股東行為監管。重點是要依據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監管銀行和股東的關聯交易。股東對銀行的持續注資能力和它的風險承擔能力,防止試點銀行成為股東的融資工具。在這些方面,整體上講,我們還缺乏成功的經驗,所以要試點,通過試點以後,再逐步推廣。

以阿里方案為例,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一,小存小貸模式設置了存貸款上限,特色清楚,符合差異化經營導向;第二,網絡銀行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銀行業務,客戶來自電商;第三,有承諾風險的責任自擔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稱,阿里方面一名與該項目相關的消息人士表示,阿里的方案提出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銀行業務的設想,因此不打算設立物理網點。該人士還稱,阿里小貸目前信用良好的客戶極有可能是首批客戶。

騰訊方面則表示,根據銀監會批准,騰訊將在深圳前海牽頭成立民營銀行,目前正在資質審查階段。

試點民間資本自擔風險機制

儘管民營銀行才剛剛起步,但民間資本入股現有銀行卻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民間資本已經在銀行業資本構成中佔顯著比例。如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佔比分別由2002年的11%和19%提高到2013年的45%和56%,已有100多家中小銀行的民資佔比超過50%,部分中小銀行為100%民資。全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民資佔比已超過90%,村鎮銀行民資佔比達73%。國有銀行上市後,也有民營機構和公眾持股。

「過去這些民間資本入股都是作為財務投資者,在銀行的日常經營過程中並沒有話語權,無法參與決策,沒有讓資本說話就不是真正的民營機制。因此,我們這次試點民營銀行並不是試點民營資本參與多少,而是在試點民營機制。」銀監會內部權威人士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說。

試點民營機制並不是一個心血來潮的想法,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到要「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當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據銀監會介紹,此次試水民營銀行重在兩點:一方面要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現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重組改制,讓投資入股的民資具有更多的話語權,引入更靈活的民營機制;另一方面試辦由純民資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享受了重組改制的利好,也同樣要有更嚴格的條件進行匹配。

銀監會對發起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民間資本有明確的要求:應選擇持續經營的良好主體,以自有資金入股,避免代持的情況;對於發起企業的主要控股、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要求試辦民營銀行的終極受益人和剩餘風險承擔者,應為中國公民且不得持有綠卡(外國永久居留權),保證試點能夠經受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與檢驗。另外,發起主體要承諾5年的股權鎖定期,5年內發起主體持股不得轉讓。

中新網消息,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明確表示,銀監會對試點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等關鍵監管指標,設置量化觸發標準,一旦達到觸發值,立即啟動風險對沖、資本補充和機構重組等措施。做好風險處置安排,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

尚福林指出,未來民營銀行的監管重點是要依據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監管銀行和股東的關聯交易。股東對銀行的持續注資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防止試點銀行成為股東的融資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51

道不同不相為謀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03d.html
小F是股票經紀人,兼幫一些親戚朋友做股票投資,業績可圈可點。今天他來電話說,有一個做期貨的朋友想與他合作,比如,雙方各出資50%,然後平分投到股票和期貨兩個市場,他操作股票,他朋友操作期貨,獲利五五分成,這樣可以優勢互補。小F問我:「你看行嗎?」
   「我看不行。」我答。理由很簡單:
   1、世界頂級做空大師索羅斯投入到做空市場的資金算是非常非常多的吧?但據說也只佔他總資金的30%不到,其他大師則更少了,這是因為,股票市場也只有「七虧二平一贏」的局面,而期貨市場的贏面則不知還要小多少倍了呢。現在你們的魄力和能耐竟然比索神爺還大N倍,敢投50%?
   你們或許也會調整投放比例,比如,大幅度增加股票市場的投入,同時大幅度減少期貨市場的投放。但你不妨為你朋友想一下,他大比例投資股票,如果盈利,要被你分去一半;與其這樣,他還不如把這些資金委託你理財,到時盈利了,你只收一點辛苦費而已,而他呢獲利則更大。這樣他何必還要與你合作呢?
   2、現在這個朋友為何主動要與你合作呢?你不妨用做股票時的逆向投資的思維來辨析一下:期貨市場做多做空是對等的,與行情的好壞沒有直接關係,成敗主要取決於趨勢把握,在這麼一個「條件恆定」的地方,如果他做得很順的話,他何須來找你?而你在股市如此低迷的牛皮時期還能取得這般不錯的業績,誰不想來找你啊?
   「所以我說啊,目前你們還是很難走到一塊的,實在是因為,你在一個長期多頭市場裡,而他在一個零和博弈場所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嘛。」我說。
   「看來是不行。」小F若有所思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31

國際財經(29):合伙人制與同股不同權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20737

之前有介紹香港的A股B股,就是同樣都有一股的投票權,但B股的票面值只是五份之一,股價也大約是五份之一,大股東就大量持有B股,達到用少量資金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可算是「同權不同股」。而阿里巴巴要求的「合伙人制」,則是「同股不同權」,就是大家都是持有股份,有些人的權利不相同。

「同權不同股」並非中國人發明的,在外國早就有這類安排,名為「雙層股權制」(dual class stock / ownership):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ualclassstock.asp

dual class stock

2004年谷歌(Google)公司上市時,共同創辦人佩奇和布林設計了一種雙層股票結構,將股票分為A、B兩類。向外部投資人公開發行的A類股,每股只有1票的投票權,管理階層手上的B類股卻能投10票。如果公司被出售,這兩類股票將享有同等的派息和出售所得分配權。B類股不公開交易,但可以按照1:1的比例轉換成A類股。共同創始人,以及現任首席執行官施密特一共持有約三分之一的股票,但如果他們不轉換手中的B類股,而其他B類股均被轉換,他們三人將擁有超過80%的投票權。

大家不要以為故事就此完結,由於上市後企業不斷有集資行為,都是以A股進行,而兩位創始人也有減持B股套現,他們對企業的控制權正一步步滑落。於是建議創立並發行一種連投票權也沒有的C股,主要用於未來的收購、員工認股權證,以及其他融資需要。

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日本軟銀(soft bank)持股36.7%、雅虎(Yahoo)持股24%,兩者在董事會各佔一個席位;阿里巴巴有28位合夥人只擁有阿里巴巴集團約10%的股份(馬雲持有約7%左右),他們有權提名董事會的大部分董事,然後阿里巴巴的股東可以否決合夥人提出的董事候選人,之後合夥人將重新挑選新的候選人以供股東批准。而合夥人之間通過合同相互制約,比如合夥制實行一人一票,罷免合夥人需要得到所有合夥人51%的投票支持,等等。

本來,有一種股票是沒有投票權的,就是優先股(preference share),同股不同權的意思是,同樣票面值的普通股,投票權卻完全不同,這是有違公平原則。而且,創始人可能對公司有獨特的建樹及能力,可是當創始人百年之後,其繼承人又是否在公司有此特殊的地位呢?這在福特汽車(Ford Motor)由創辦家族持有4%股票,卻有擁有40%投票權可見一斑。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搜尋「湖畔合夥人」(Lakeside Partners)一詞,去了解建議的細節,只是筆者覺得:為甚麼不發行沒有投票權的優先股,甚至直接發行長期債券,等公司他日更加發迹致富時,就用公司的滾存利潤來還債呢?

至於香港證券界袞袞諸公,也分開支持和反對兩派,當然大家都各有理由(和利益),但立在小市民的立場,即使阿里巴巴要到美國上市,大可以開個美股戶口去進行投資,無需擔心因為不在香港上市而買貨無門,不過令到一些業界做少了生意,就免不了!

不知阿里巴巴何時會有40個合伙人呢?

作者網誌:http://blog.tokuhon.or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49

北美財經(11):不同地區的生活質素比較 Ray郭

http://notcomment.com/wp/?p=22398

2014年已過了差不多一半,你對這一年有何睇法?近期,一些研究報告指出,普遍市民對現今的生活都不是太滿意,覺得生活指數很高,包括食物價格、房屋、交通費等的加幅,遠超過他們的薪金升幅,但最其怪的是,這些「超高」升幅又不能在消費物價指數上反映出來。美國4月的消費物價指數,按年率計為1.9%,較聯儲局所定的2.5%為低。因此,市民生活質素下降並不能在數字看出來。
,筆者同三個年青人傾計,問他們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他們都是80後的青年人,有一份穩定工作,而且也工作了約5年時間。一個是從香港回來温哥華渡假,一個是從Seattle上來過週末,另一個是在温哥華工作及生活。這三個年青人都不約而同地說現今的生活非常辛苦,並且都不滿現狀。我就問他們辛苦在那一方面?

從香港回來的那位說對前景非常灰。他形容自己每天工作像”working like a dog” ,每天早上9:00上班,但不知何時下班。為了減經生活開支,所以搬到距離工作地點非常遠的上水。雖然租金較市區平,但每日花在交通時間和費用也不少。由於每日回家也很疲倦,因而缺乏了社交生活。至於買樓置業,實在沒有可能。雖有份不錯的收入,但扣除生活開支,真的所剩無幾,又何來儲到首期。按現時香港平均呎價約$10,000計算,一間600呎的房屋,首期3成約為$1,800,000。一個工作只得5年時間的年青人,怎能負担得到。所以,今次回來渡假,非常享受温哥華的大自然和空間,並且會考慮回流這地。

在美國Seattle工作的年青人說他對工作缺乏安全感(job security) 。他和他的同事每天都担心明天會否失去工作。這也不難理解的。雖然美國近期的失業率已回落至6.4%,但最令聯儲局主席耶倫憂慮的,就是25-40歲的就業前景。這群組的失業率卻是超過20%。至於市面消費,這年青人說本土消費大減,大部份消費都是來自旅客,特別是加拿大。因為近年加元對美元長期高水,令加拿大人到美國的消費能力大升。同樣地,這位年青人也考慮回流加國。

從這兩位年青人的分享,那麼在温哥華工作及生活的那位年青人應該是最開心和生活質素較佳的一個。很可惜,這位年青人也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他的理由是温哥華生活太乏味。他的工作是非常固定的,8:30am – 4:30pm,沒有任何刺激和挑戰。他現在才是30歲,還有好多新發展機會,不想就是這樣活到退休。所以,他希望能返香港一試。

真的奇怪是有人想離開這地,卻有人想回流這地。但這批80後的年青人都是有知識和有技能的,並且應該是社會的未來主人,但他們對前景的看法都是灰的,和失去動力。那麼又如何能信賴這批未來主人能攪好經濟,帶來繁榮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72

年年歲歲錯不同 盤點不同年紀典型理財錯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96

無論是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還是成熟穩重的老年時期,人在任何年紀都難免犯錯。 保險供應者網站InsuranceProviders的聯合創始人Joel Ohman說:“要說個人財務狀況,人生不同的階段也都有各自獨有的擔憂。只要避免那些會讓人擔心的問題,現在和此後的日子就可以減少許多壓力,節省不少資金。” 由此說來,有必要了解不同年齡段最容易出現什麽理財問題。自由職業記者Nancy Mann Jackson以十年為一個人生階段,根據一些理財專家的建議,總結了幾個主要年齡段容易犯的典型理財錯誤,華爾街見聞在此整理主要內容與大家分享: 1、20多歲:花得比賺得多,沒有為今後退休存錢 (蓋蒂圖片) 在這個年紀,有人會覺得,沒買輛好車或者沒能周遊世界就不算成年。但大多數人這時剛畢業,還沒有足夠的收入負擔這樣的開銷。硬要“瀟灑走一回”,那只能落得長期債臺高築。 所以,20多歲時應該量入為出,完全根據扣除養老金以外的現有收入制定預算,或者支出計劃,堅持按計劃執行。 要養成習慣,慣於為自己的購物目標儲蓄,除非為了留下良好的信譽,否則避免使用信用卡,及時還清貸款。 雖然20多歲就為退休金做打算還太早,但越早開始這類儲蓄,獲得的複利就越多,退休生活就會過得越舒適。 2、30多歲:財務混亂,推遲投保 30-40歲的女士容易犯什麽低級的理財錯誤?答案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不分你我。 她們可能把自己的收入、投資和理財賬戶和丈夫或者男友的、甚至是合作夥伴的混為一談。一旦戀愛關系、合作關系或者婚姻破裂,可以想見女士們的風險。如果事先就保持獨立,當然可以避免這樣的損失。 此外,步入而立之年的人通常會忽視能提供自我保護的保險。他們常常錯過低費率購買人壽保險的機會,推遲購買傷殘保險和傘式責任險。 如果身體健康,在30多歲就購買人壽保險成本會相當低,20到30年內都是低費率。如果這個時候有了孩子,買保險無異於:在孩子有能力采取自我保障的手段以前,用較低的成本給孩子撐開一把巨大的安全保護傘。 同理,傷殘險也應該盡早買。總之,對投保人來說,越年輕買保險,費率越低。 3、40多歲:用養老保險帳戶的資金供給大學學費等開銷,退休金儲備不足 (法新社/蓋蒂圖片) 年屆不惑,有些人可能還在為那些十年、二十年前的夢想買單,比如買車、買房、休長假,遲遲沒有給自己退休準備養老錢。這就是人過40容易出現的失策。 西方有種說法:複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舉例說,假設每月存500美元,利率5%,存25年利滾利,獲利合計將近30萬美元。 有人相信出名要趁早,其實存錢也要趁早。如果能存多些當然好,反正不管存多存少,早些存總沒錯的, 為了供孩子上大學,有些40多歲的夫婦可能犧牲了本該用來防老的退休儲蓄。 專家認為,退休儲蓄還應該是第一位的,至於孩子的大學學費,美國父母可以選擇預付學費的529儲蓄投資計劃。寧可提前準備,也不要等到不惑之年被迫挪用防老的積蓄。 4、50多歲:為孩子的貸款作保,對待積蓄過於保守 到了55歲左右,大多數人擔心的只是怎麽保住已有的積蓄。現在活到八九十歲也不罕見,所以要想安享晚年,就得比以往準備更多的積蓄。 也就是說,即使到了50多歲,保值也不是長久之計,要力求投資增值。雖然把資金全都砸進股市風險比較高,但如果抱著守財奴的心態,也不可取。 假設一位55歲的老太太守著30萬美元的積蓄,沒有任何積極的投資,就算只用這筆錢應付日常生活、普通醫療開支和一年1.5萬美元的房租,也會在20年內花光這些積蓄。 因此,即便50歲以後,也要把積蓄當作生蛋的母雞,爭取獲得收益。 可能50多歲的父母會願意出面幫助兒女貸款買房買車。但專家認為,如果沒有付款,只是讓兒女借用自己的名字和良好的信用記錄,那麽聯名擔保貸款絕不是個好方法。最好只為自己願意出資的款項作保。 5、60歲以上:低估未來支付的醫療費用,高估個人收入 很多人以前還專心賺取退休金,一到退休年紀就松懈了,不再積極累積這類資金,開始坐吃山空。 而明智的退休者會繼續盡量增加退休金的價值,用它們繼續創收。 最合理的退休投資組合應該是多種收益投資,比如股票分紅、債券和定期存單每月或者每季度的利息,讓這類投資獲利成為退休者的收入來源。 這種投資能延續退休金的價值,讓有限的退休金可以維持更久。 專家建議,進行這類投資可以選擇業績與分紅穩定的股票、投資級的企業債券和美國國債。因為這些投資的風險很低,投資者每月都有比較靠譜的分紅“收入”,無需為套現拋售某只股票。 當然,誰也不能指望這類投資足以負擔所有的生活開銷,但它們能帶來穩定的收入流,幫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預算,延長退休金的“壽命”。 另外,雖然花甲之年的老人可能已經規劃了每個月的固定收入,但很多老年女士並沒有考慮到,未來醫療保健的成本可能更高。 專家建議,將未來的醫療需求和退休儲蓄計劃結合,考慮購買長期護理保險。 最後照例友情提示:以上建議和觀點主要針對美國國情,僅供參考,不必刻意對號入座。如未特別註明,圖片均來自圖片網站Shutterstoc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61

同一個太陽,不同的感受 白雲之鄉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74a560102uxf9.html

看了一下,不同網友對於企業內在價值的討論。很有意思。特別是有的做理論研究的網友,證明出,對於同一個企業,由於投資者資金成本不同,企業內在價值就會不同的結論。其實,這個結論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們國內的每個投資者的資金成本可能都是不一樣的。總不能因為我們每個不同的投資者資金成本不同,同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就不同吧?企業的內在價值,不會因為誰買它的股票,而變化。也不會因為你是借錢買的,還是自己的錢買的,而發生變化。同樣,它也不會是因為男人或女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買的,是在國內買,還是在海外買,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會不同。當然,資金成本的不同,決定了供求關系,決定了投資標的的機會成本。所以才會出現同一商品,在不同的供求關系情況下,出現價格的不同。如同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它發出的光,無論天晴,還是下雨。也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也無論你在中國,還是其它國家,都是一樣的。雖然你所在的地區不同,氣候不同,晝夜不同,每個人感受到的陽光亮度不同,但太陽發出的能量是一樣的。理論研究很好。但任何一個理論研究脫離了“道”,就會犯原則上的錯誤。白雲之鄉 QQ:18780064052014年7月白雲解惑公共平臺微信賬號:white_cloud_clas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