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資本市場不同的核心原因:基因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938971
中美資本市場為何不同,過去的十幾年以來每年都有這方面的研究。隨著中國的資本賬戶未來必將放開,股市投資變得越來越全球化。過去一兩年,關於中美資本市場為何不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過去幾年,許多來自於美國的優秀華人投資者都發現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他們常常將這一切歸結於中國股市的各種制度不健全。而事實上,中國資本市場對於內幕消息的打擊是全球最嚴厲的之一。連基金經理也不能買賣A股。那麽到底是什麽造成了A股市場和美股的不同呢?筆者認為兩地市場核心的差異就來自於兩個字:基因。
“遺傳賦予每個種族中的每個人以某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構成了這個種族的氣質”。這句話來自《烏合之眾》的開盤,大意是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或者說“劣根性”。而這種民族的基因正是造就了中美兩國股市差異的最重要原因。從整個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歷來看,這是一個從貧窮走向小康的勵誌故事。可以說在1990年改革開放前,中國沒有任何的富人。但是在過去短短30年的發展中,中國億萬富翁的數量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然而由於中國人的天性還帶有貧窮的基因,也造就了我們這個民族更喜歡“投機”。大家都希望能夠一夜暴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無論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會發現賭場中有著大量的中國賭客。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國人會去研究六合彩的規律,把這種娛樂性的賭博當做一門學問來看。究其原因,中國人都想賺快錢。而這種基因體現在股市中的表現就是大家都想賺取高收益。這也是為什麽在中國小盤股的估值能夠出現溢價的原因。因為一個市值30億的股票能給你10倍的想象空間,而一個市值1000億的股票即使基本面再好,大部分人也不願意去買了,因為想象空間不大。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那些看不清的題材股能夠被爆炒,而真正業績穩定增長的優質價值股卻常常無人問津。核心關鍵來自於“空間”。無論是想象空間還是邏輯空間,由於A股的投資者具有很強的“賭徒”心理,他們都需要去買入空間更大的股票。
前面說到了“賭徒”心理,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A股的基因。由於中國人強烈的投機心理,最終導致A股沒有那種長期沈澱下來的資金。為什麽?因為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發展太過於迅速,大家從來不知道Old Money,只有New Money。這點和美國許多人的財富是依靠幾代家族積累完全不同。於是體現在A股的表現上,我們看到即使當某些公司一年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穩定10%或者以上回報的時候,但其依然很難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去買入這種“幾乎無風險’的投資回報。這點和美國市場具有大量沈澱下來的資金每年去賺取6-7%的分紅收益率大為不同。相反,一旦某個主題或者行業出現引爆點時,我們卻能看到大量的資金湧入去賺取這“非常不確定”的10%收益率。所以A股體現出來的特征永遠是在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品種。此外,“賭場”還有什麽特點?就是對於賭徒來說,只要能贏錢,都是好的。體現在A股投資者,我發現大量管理層有問題,之前坑過資本市場的公司很容易“洗白”。為什麽?因為只有你的股價能漲,就有投資者願意進來參與。這點也和美國投資者長期註重公司治理和歷史上的誠信有很大不同。
許多人總是說A股由於不能做空,造成了大量的局部性泡沫。然而筆者還是認為,我們基因中的“投機”造成了這種情況。畢竟做空賺錢很難,單邊做多顯然更容易。而且在海外,許多人做空是用來對沖的。在A股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上到券商報告,下到財經媒體,都喜歡放大做多的聲音。這也導致了A股歷史上的牛短熊長。只要股票有任何上漲,大家都會加速放大其上漲動力,然後互相影響,將股票推向泡沫。如果我們去看一些由中國投資者主導的中概股表現,也會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筆者曾經和我的朋友說,雖然有做空工具,但是做空中概股的風險極大。其背後邏輯就是中國投資者都喜歡賺快錢的心理,以及身邊各種“股價加速器”,會導致股票的泡沫持續比較長時間。僅僅通過估值做空往往風險極大。也是從中概股的走勢我們看到,中國資本市場的單邊做多現象,其實和我們缺乏做空工具關系不大,更多來自於我們本身“投機”的基因。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種基因所導致的中美兩地股市差異,就能夠更加從容的在A股做投資。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看,最終股市的價格是全部投資者的內心世界反應。而由於我們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內心市場長期存在著“投機”的基因,希望暴富以及賺快錢。未來很長的時間中,我們依然會看到大量的主題炒作,小盤股的高溢價以及對於治理結構有問題公司的高容忍度。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恐怖主義的危險變化 ISIL和基地組織有何不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444

2014年,伊斯蘭極端運動正變得更具野心也更危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這一威脅對美國的長期威脅,但對於美國在中東、甚至是歐洲的盟友來說是一個更直接的威脅。伊斯蘭極端運動危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土耳其、埃及、俄羅斯和伊朗。
好消息是,伊斯蘭極端組織ISIL的行動中,就藏著解決問題的種子。
正是因為其目標是如此長遠,一個國際聯盟將與其對抗。美國政府可能會勸服中東地區國家,統一對ISIL進行抵抗。這正在成為奧巴馬總統面臨的一大挑戰。他周一承諾將長期努力,與“關鍵合作夥伴”合作,反擊ISIL。
雖然ISIL通過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奪取領土獲得了許多關註,但是,它的戰略與先前的伊斯蘭極端主義運動有本質上的區別。
基地組織專註於通過個人恐怖襲擊來削弱西方,重塑伊斯蘭世界。而ISIL則更進了一步。它已經發展出了奪取領土的軍事組織能力,就像一個戰爭中的國家一樣。基地組織從未擁有這種能力。
今年6月,ISIL宣布在其控制的伊拉克和敘利亞領土上創建一個新的哈里發(伊斯蘭國家)。它還開始在全球招募穆斯林參與其中。其特別呼籲軍官、工程師和醫生搬到哈里發,加入他們的戰鬥。
簡而言之,ISIL不是一個神秘的恐怖組織。相反,它是一個希望得到全世界關註和廣泛海外穆斯林支持的“國家”。
不需要猜測ISIL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麽。它大膽宣布其目標、戰術和宗教依據。如果你想獲取更多的信息,可以看他們之前兩版制作精美的雜誌。雜誌在夏天出版,並有網絡英語版。
雜誌的首刊在ISIL宣布建立哈里發後出版。內容包含ISIL領導人Abu Bakeal-Baghdadi的講話。講話中,他定義了該組織的雄心以及敵人。他說,世界已經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大陣營是穆斯林。另一陣營是猶太人的及其盟友。
為免有人懷疑ISIL的廣闊雄心,在最新版的雜誌中,ISIL引用了一個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教義:
你會入侵阿拉伯半島,真主將使您能夠征服它。然後,您將入侵波斯,真主將使您能夠征服它。然後,您將入侵羅馬,真主將使您能夠征服它。
ISIL的敵人包括伊朗和基地組織的領導人、華盛頓的“十字軍”和領導土耳其的“世俗者”。
現在,ISIL的野心遠遠超過其有限的軍事能力。不過,美國官員擔心,運動將產生兩個更直接的恐怖威脅。
首先,ISIL正在招募那些可以輕松回到美國開展恐怖活動。第二,其他極端主義組織,尤其是基地組織,可能會受壓加大行動力度,以表明他們依然存在。
那世界應該做什麽?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Zbigniew Brzezinski提供了一個簡潔的方法:他說,區域內的兩個大國該介入維護自己了。他的意思是埃及、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伊朗都面臨著威脅。這將超越他們之間的分歧。
理念不同才成股市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blog-post.html
早前有blog友留言,指止凡表示有買入過的一支股票(金利來)不是好東西,當然這裡從來都是歡迎討論的,對相反意見亦無任歡迎,所以即管邀請blog友分享一下他的想法。
ng Wai留言:
止凡先生,533金利來初初IPO的時候就比好多人嘈過,話商譽就估值幾億,我從無炒賣過,我只不過是個人感覺,不必太認真。
52週低位若3.1高位3.8,上下波幅又不多,幾乎成日「立地成佛」,而且成交疏落,大手買入的話價位又會被搶高,想出貨套現又困難,賣領呔無甚憧憬及無爆炸力,搞地産的其實有很多龍頭地産股可選,只持現金又不派給小股東。
止凡回應:
多謝wai兄分享,我的理念如下:
IPO時的商譽跟今天又沒多大關係,今天市帳率還少於1呢。
炒賣一直不是我杯茶,波幅不是考慮因素。
成交量也不是考慮,因為以公司股東角度持股,買股的錢都不是急錢。
賣領呔也好,做地產也好,最重要是業績,有否憧憬及爆炸力則視乎個人喜好,否則某些生意就永無人投資了。
年派過8厘息,我又不認為公司只摣現金而不派給小股東。
其實這感覺還在,就是wai兄理念跟這裡未必相同,曾多次建議回看這類文章,明白理念後會有更好的交流,否則只是美麗的誤會。
ng Wai回覆:
止凡先生,這只不過是我個人睇法,不喜勿「插」,澳洲TVB前幾天在一個財經節目,主持人講50年前澳洲股市是全球最高息,因為賺來的錢全派給股東,所以無錢再投資發展,股價因此長期不上升,即如我組合的友邦,中期息毫幾,少得很,但公司要用錢再生錢,股價才會升。
止凡回應:
雖然金利來派8厘息,但不是全把盈利派出來,派息比率不是百分百,而是六成多,保留四成在公司內。
派息多與少,我認為不是這麼簡單的想法,即全派息就股價不能升,不派息就能升,當中有很多考慮的,這裡的文章也有討論過。
最簡單是公司的階段,是成長期還是成熟期呢?不派息所保留的現金放到什麼地方呢?公司的盈利能力及股東回報率為何?是否值得保留股東的資金再發展?還是分發給股東更好,而股東又可以利用股息再在市場購入更多股價呢。
另外,派息亦是表現實力的方法,賺多多錢都可能是財務技倆,而實實在在派出現金到股東手就勝過千言萬語。
我不是對某支股票作死牛派,只是作更深入討論時,發現wai兄的考量跟我想的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點出來,如果單憑wai兄的論點,我則不認為金利來有何不妥。股市就是這樣,不會所有人都鐘情同一類股票,否則就有些公司不能上市集資了,wai兄喜歡有波幅,有成交的熱股,我則較喜歡「扒冷」呢。
後記:
wai兄在股海浮沈多年的前輩,他提出對某股票不看好,這的確是需要重視的。原來一問之下,我跟wai兄的理念有相當大的出入,他所認為不是好股的原因,我大部份都不覺得是一回事,這難怪這個股市永遠都有買有賣,有人要貨時又會有人想沽貨,同一件物品,同一個價錢,同一個時間,永遠都有兩個不同想法的人,一個買、一個賣,促成交易。
在我的理念,股市中能賺錢及累積財富的只有少數人,但以商業運作及生意角度看待股票投資的,多會富甲一方。基本上大部份富豪都是擁有公司的,在他們心目中,股票代表一家公司的控股權,沒有這個概念的,看待股票就是買入賣出的單位,什麼低買高賣,看升多少跌多少之類的概念皆是。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在說我如何成功,亦沒有什麼成功好炫耀,只是想解釋我對股票的看法。從公司控股人,或生意合夥人的角度看待股票,wai兄的擔心可謂完全不是重點,金利來創辦人曾慶梓先生會覺得股價長期不動是問題嗎?成交疏落又是問題嗎?
其實單看這兩回留言,甚至有點不明白wai兄的言論,起初他指金利來手持大量現金不派息,這是他認為不好的原因之一,但當我指出一直有派8厘以上的股息時,他又舉澳洲股市高息無增長來指出派息非好事。這令我放心一點,因為單是這些表面數字,看來wai兄都不能比我更深入了解這公司,所以我也不太擔心了。
相反,如果wai兄在留言中表現了對金利來熟識,又是以企業擁有人角度看問題,又能點出一些我忽略的地方,那我就反而有點怕,要重新檢視這個投資。如今交流過後,還是對這個投資項目感心安。
請大家註意,這篇文章不是在「插」wai兄,而是點出他看待股票與我看待股票的因素上的分別。能在這裡多交流,我覺得絕對是好事情,不需要每個人的思維都一致。
彭博歸來 市場格局已經完全不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81
當一個公司的創始人返回已經離開的公司,通常是為了拯救處於危機的公司。(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但前紐約市市長Michael Bloomberg回到彭博卻不是因為這家媒體公司處在危機中。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彭博鞏固了其作為金融信息提供商的主導地位,收入和用戶都大幅上升。
不過,Bloomberg返回彭博依然存在挑戰。市場競爭不斷加強,而彭博與金融機構的關系日益緊張。而這正是公司的核心客戶群。
現在,彭博終端的用戶達到32.1萬。這些用戶每年支付2萬美元獲得一系列金融信息。終端業務今年預計將產生90億美元的收入,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數據公司。
雖然彭博在過去5年平均年增長近6%,控制了32%的金融數據市場,該公司面臨著幾個挑戰。技術進步讓小公司(FactSet和Markit)更容易向彭博等金融數據巨頭發起挑戰。
此外,一些美國銀行近年來削減了他們訂閱的終端數量。Bloomberg正將新興市場作為重點,維持其增長。公司還擴大終端以外的業務,以應對銀行業務的下滑。Burton-Taylor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分析師Doug Taylor表示,
Bloomberg離開時,90%的收入來自於終端業務。現在,終端訂閱的下滑使他們不得不尋找其他業務方向。
大銀行近年來越來越擔心,彭博正在通過收集大量的交易、定價數據,蠶食它們的領土。
一些華爾街公司正在尋找其他溝通的方式,以避免在彭博平臺透露敏感信息。
對二代測序產品獲批事件的不同觀點9 小時前 任魯風/科學網博客 Pune的碎片哥
來源: http://xueqiu.com/2915442382/30234860
對二代測序產品獲批事件的不同觀點9 小時前 任魯風/科學網博客
導讀:中國的醫療市場堪比全球巨無霸,國外廠商從來都是垂涎欲滴的表情。受限於法律法規的約束,此前還只能靦腆的過來咬一口,現在面對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產業的爆發式發展,終於耐不住要亮出獠牙了。如果沒有正確的導向和扶持政策,我國未來個體化醫療這個萬億級市場將成為老外的活期存折。
引言
7月10日,《中國科學院》記者向我采訪有關CFDA批準二代測序產品上市的看法,我第一句話就是,我說的你們敢發表不?所幸,對我的采訪文章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今天的第八版,題為“引狼入室還是自主創新——對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的冷思考”,網頁鏈接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7/289497.shtm …這次采訪,記者希望我能寫一篇文章,我“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寫作風格估計不為人所喜,只能貼在這里拋磚引玉了。閑言少敘,言歸正傳。
正文
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不要成為資本的傀儡
——對二代測序產品獲批事件的不同觀點
任魯風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DNA序列測定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2014年7月2日,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公告,“第二代基因測序診斷產品批準上市”,一時間業界轟動,新聞報道橫飛,儼然成為基因測序領域里程碑性質的大事件。本人在這個圈子廝混些許年頭,面對這一為眾多媒體推崇的重大進展,在北京高溫橙色預警的時節,背生陣陣寒意。到底是劃時代意義還是鬧劇收場,十多年前瘋狂的基因檢測產業潰敗的教訓讓人不寒而栗。
關註這一行業的人士相信不會陌生,此次華大獲批的4個產品,說穿了就是華大去年3月收購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所獲得的測序系統,以及LifeTech公司(Life Technologies,現被Thermo Fisher收購)的Ion Proton系統(也有說法是Ion Torrent系統,但從唐篩測序技術上看,Ion Torrent即使采用318芯片,其最大500萬條讀出序列的通量也遠遠不夠用,國外在唐篩方面的應用一般需要測到3000萬條序列),搖身一變成為了BGISEQ-1000和BGISEQ-100兩款儀器,至於試劑盒,則是這兩款機型的配套基礎測序試劑。從CFDA數據庫信息顯示,這兩款儀器在武漢生產,試劑則是在深圳生產。對此,本人的直接反應就是,困惑和疑問。
本人有幸去年底在深圳瞻仰過華大的CG系統,當時僅有的4臺設備,半年時間就完成了醫療器械註冊流程所需的標準體系建立、產品檢驗、臨床試驗和審批程序,當真如公告中所言,“在相關產品註冊工作中精心組織、加強協作、嚴格審評,在確保產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證了工作的進度”,可謂前所未有的效率。
LifeTech的Ion Proton系統2012年9月宣布上市,就開始在美國FDA申請註冊,至今未果,華大在去年10月份購入一批,應該還不是如CG一般買斷技術,結果同樣8個月的時間就拿到了註冊證書,老美是不是該自慚形穢一下,而且,這個證書是不是應該給LifeTech共享一下,畢竟是人家的技術,人家的設備,連芯片耗品也是人家的。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此次發證的兩個試劑盒產品,根據CFDA數據庫信息,產品性能結構及組成一項,即便都是羅列了測序前建庫的試劑,壓根沒有測序反應的試劑組分,特別是對於Ion Proton系統最為關鍵的半導體測序芯片也沒有提及。我們不得不當一次好奇寶寶,“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T13)檢測試劑盒”難道不應該是建庫加測序嗎?Ion Proton I芯片是不是也能在“深圳市鹽田區北山工業區11棟六樓西側、綜合樓九樓(901-905室)”(CFDA公布的試劑盒生產場所)國產了?亦或是註冊審評過程中的專家們,啥叫建庫啥叫測序,傻傻分不清楚?
為什麽這麽急於拿證,不惜落人口實,實際上關註一下近半年來基因測序產業風潮就能有所了解。今年2月,衛計委和CFDA聯合叫停基因測序臨床應用,主要影響的就是此前風風火火的基於二代測序技術的產前唐氏綜合征篩查業務,該行業國內幾大機構經歷寒冬,華大上市受阻,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諾優達投資信心動搖,諾禾致源進軍產前診斷急剎車。再看如今,六月份華大放出消息,搞定20億融資,隨即針對這一應用的產品註冊獲批。不難看出,並非水到渠成,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能按時拿下註冊,資本市場上將輸幹玩凈。註冊中的效率和變通是否與之有關我們不能妄下結論,但是所謂的科技創新、產業健康發展已經成為資本運營手中的玩物。
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中國的醫療市場堪比全球巨無霸,國外廠商從來都是垂涎欲滴的表情。受限於法律法規的約束,此前還只能靦腆的過來咬一口,現在面對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產業的爆發式發展,終於耐不住要亮出獠牙了。LifeTech與達安基因和華大或明或暗的合作,Illumina和貝瑞和康的技術“國產化”轉移,都將實行對中國市場的圍剿。雖然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與國外大鱷PK,但終歸已經取得了具有顯示度的進展,假以時日必將承載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希望。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匱乏(十二五以來,針對測序技術研發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支出不足2000萬元,美國平均每年投入超過2000萬美元,已連續資助10年),國內企業貪圖一時之快、一己之利引狼入室,我們永遠改變不了給老外打工的身份,更不要談什麽科技創新和自主產業發展之類了。如果沒有正確的導向和扶持政策,我國未來個體化醫療這個萬億級市場將成為老外的活期存折。
言盡於此,謹以此文給有識之士和弄潮驕子消暑降溫。
2014年7月11日淩晨
後記
其實,我和華大沒有任何新仇舊恨可言,相反,我還相當推崇華大在基因組科學領域做出的貢獻,在我為數不多的授課中都對華大的成就做出過客觀的評價。雖然我能理解作為企業所不得不承擔的壓力,但是任何淩駕於國家民族責任、行業健康發展規律和政策法律法規之上的行為,只為滿足一己之利一時之快,終將為人所唾棄。雖知此舉會在圈中得罪些許大佬,慶幸的是,我好歹還留有一絲血性和一點狼性。
2014年7月13日,我以公民身份正式向CFDA提出政務公開申請,申請內容如下:
所需信息的內容描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辦法》,本人因工作和研究需要,向貴局申請對以下信息公開。
一、“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6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7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8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9號”四項醫療器械產品註冊工作的相關資料,具體包括:
1、申請註冊時間;
2、申請註冊提交的資料目錄;
3、出具產品檢驗報告的醫療器械檢驗機構名稱,檢驗報告出具時間和報告結論;
4、完成產品臨床試驗並出具臨床試驗報告的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名稱、資質證書,以及在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證明;
5、產品說明書;
6、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交審評意見的技術審評機構名稱,審評意見出具時間和結論;
7、註冊並發放的醫療器械註冊證。
二、“YZB/國4121-2014”、“YZB/國4131-2014”、“YZB/國4132-2014”、“YZB/國4095-2014”四項產品標準的相關資料,具體包括:
1、標準提交審批和通過審批時間;
2、標準通過審批證明。
三、“武漢華大基因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華大基因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兩個醫療器械生產單位的相關資料,具體包括:
1、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
四、貴局組織研制完成的基因測序診斷產品相關國家參考品的可公開的有關資料。
所需信息的用途:
本人多年來從事基因測序技術、設備、應用和市場方面研究開發工作。貴局於2014年6月30日批準“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6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7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8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401129號”等四項醫療器械產品註冊,因該四項產品均涉及基因測序技術應用,從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角度出發,本人認為有必要了解相關產品在國內醫療器械註冊和生產監督管理層面的政策導向,以及相關工作所適用的法律法規,以指導本人在此領域工作中完善認識,並通過法律法規認可的途徑開展後續相關工作。懇請批準。
時至發布此帖為止,尚未收到CFDA的任何回複。
同股不同權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9.html
千呼萬喚, 港交所終於就引入「同股不同權」制度, 正式向市場諮詢。
表明無預設立場, 港交所話若市場贊成引入, 同股不同權機制, 將對上市規則作出重大修訂, 並開展第二階段諮詢程序。
向市場問的七條問題, 包括若容許同股不同權的話, 應否涵蓋所有上市公司、只限新股, 定只限個別行業如「創新型」及科投公司。
對投資者保障方面, 應否對持額外投票權股東加以限制, 例如持股量不能低於特定比例。
至於會否容許內地同股不同權公司第二上市、及創業板定位,或是否另設新板, 港交所不會於諮詢提出具體建議, 但就歡迎公眾俾意見。
處處強調沒有立場, 港交所強調, 今次諮詢是從香港競爭力角度出發。
但文件又不斷引用數據, 指截止今年五月底, 有102間公司到美國上市, 當中近三分一都採取同股不同權架構, 這批公司佔全部內地上市公司市值7成, 所以有必要檢討。
港交所雖然強調, 今次諮詢並不是針對阿里巴巴而設, 但就係問題六、就特別提出是否容許海外公司, 以不同「投票架構」來港作第二上市, 擺明就係為阿里巴巴度身訂做, 「路人之心、人皆可見」!
「死硬派」David Webb已不諱言, 市場已有共識就係無需改變,即是簡單答第一條: No! 其他就不需多言, 根本是多此一舉咁話。
值得一提,同其他諮詢文件不同、一開始就提出呢分係「概念文件」,無任何預設立場、包括係咪要改變上市規則或維持現狀,但細讀文件內容、其實又處處都有立場!
搞場咁大「龍鳳」、但反而不斷強調無提倡任何立場,甚至只是概念文件,咁到底概念從何而來?
難道真係小加在夢中、遇見的「創新先生」、「道德先生」所托夢?
中美基金經理各自不同的一天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580382
本文希望通過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向大家闡述中美資本市場之不同,中美公募基金經理不同的生活。文章中的名字和公司也純屬虛構。
上海:
早上七點,劉波從上海世紀公園旁的公寓樓醒來,這里是金融圈人士最多居住的地方。這個100平米的公寓樓是他三年前購買的,現在已經漲到500萬了。他從手機中看了一下隔夜美股的走勢以及主要的海外新聞,然後就快速洗漱準備出門了。出門前,他看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孩子,最近忙著調研好久沒給他將故事了。劉波今年35歲,26歲從清華碩士畢業後就去了上海著名的小牛基金公司做分析師。兩年前終於提拔成了基金經理,管理一個規模30億人民幣的股票基金。
劉波出門後在家樓下買了豆漿和包子做早飯,就打車出門了。20分鐘,他就到了位於國金中心的辦公室。陸家嘴是基金公司聚集地,上海大部分的基金公司以及券商都在這里。8點前到公司後,劉波馬上查看郵件,看看賣方對於昨天上市公司公告的點評,以及一些重要的宏觀數據點評。
紐約:
早上七點,Jack從位於長島的別墅中醒來,美國許多金融圈的人都喜歡住在這里。有著安靜的環境,良好的學區。這棟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的別墅是Jack十年前購買的,目前價值80萬美元。不過最近有一個中國來的買家給他出價90萬美金呢。Jack洗漱一番後就匆匆出門了,走之前看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孩子,不過前兩天Jack剛剛一起陪他打過籃球。在美國,基金經理出差不多,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Jack開車來到長島火車站,路上買了帶有Cream Cheese的Bagel面包以及咖啡,還有一份華爾街日報。從這里要40分鐘做到紐約的中央火車站,然後再換一部地鐵去他位於曼哈頓48街的辦公樓。Jack習慣了在路上先把華爾街日報的新聞看了。Jack今年45歲,26歲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先去了摩根斯坦利做分析師,做了十年分析師後跳槽到了目前的這家公募基金,全美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在這里他又做了五年分析師會才當上基金經理,目前管理一個規模100億美金的消費品基金。
大約9點不到,Jack來到了位於曼哈頓48街第六大道的辦公大樓。曼哈頓是紐約市的一個島,在這個島上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而在美國,大部分的資產管理公司(買方)都是在所謂的Midtown。而華爾街其實賣方更多,在曼哈頓的Downtown.
上海:
劉波的小牛基金公司在8點半開始了一天的晨會。首先分析師會點評一下公司重倉股的最新情況,最近是中報季,點評很多。劉波認真地做著筆記。過去一段時間,許多醫藥公司的業績都有些低於預期,相反消費品公司的中報有不少亮點,白酒似乎已經出谷底走出來了。此外還有許多計算機公司不斷有並購出來,雖然對於並購的公司不太了解,但股價的表現往往讓他覺得不明覺厲。之後策略分析師也分析了最新的情況,A股很便宜了,很多海外資金最近都開始買入了。這個觀點也引起了投資總監的關註,他讓大家討論交流一下對於目前市場的看法。基金經理紛紛發言,看多看空的觀點都一大堆。不一會,要9點半了,公司晨會結束。
劉波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先看了眼自己的倉位。目前倉位80%,最近A股漲勢喜人,看來還是要加倉一些,畢竟國企改革,滬港通,以及政策的托底都是利好。盈利雖然沒有太多亮點,市場也是小幅改善。劉波決定今天先加倉到85%。此外,他看了組合中個股的表現,有些中報靚麗的表現並不好,劉波決定加倉一些有業績的消費品。嗯,三季度旅遊似乎也進入旺季了。劉波決定再買些旅遊股。哎,最近強勢的軍工要不要追呢?雖然不懂,但一點不買可是會跑輸的。劉波無奈之余,也下單買幾個軍工股。很快,劉波在九點半開盤之前把今天的交易指令都完成了,傳遞給交易部,由專門的交易員完成。
紐約:
Jack的公募基金每天晨會很簡單,由於他是專註於消費品的,就和研究員簡單交流一下組合中的公司有啥基本面重大變化就行。而對於他不了解的TMT,金融,甚至宏觀策略等都不需要太關心。今天晨會15分鐘就結束了。研究員提示他中國政府最近的食品安全曝光讓麥當勞股價下跌不少,是一個買入機會。Jack覺得有點道理。由於他的組合規定永遠滿倉,所以Jack也不需要考慮倉位的問題。他決定今天買點麥當勞,那賣什麽好呢?Michael Kors的股價已經漲幅很大了,就賣一點這個吧。
Jack也在盤前將他的交易指令發給交易員,然後交易員會專門給券商的Sales Trader去完成。Jack感覺今天又是清閑的一天,開始玩報紙上的填字遊戲了。
上海:
到了十點,劉波正好約了一個新能源汽車的路演。這是今年A股最火熱的板塊之一,不過劉波對於電解液,隔膜,正負電池等各種技術還不是特別了解,找了券商的分析師過來交流下。劉波走進會議室,已經來了公司許多其他基金經理,包括其他行業的研究員都來學習了。劉波也就技術路徑,政府規劃等多個問題和對方交流了一下。很快,一個小時的路演就結束了。劉波感覺還是收獲不少,寫了不少筆記。
紐約:
到了十點,Jack也約了一個消費品的路演。今天這位來自中國的分析師會和他交流一下中國消費品市場的變化。畢竟,過去十年全球很多消費品公司都受益於中國人的消費升級。據說全球有30%的奢侈品都是中國人買下的呢。在美國路演的時候,一般就是約了誰,就誰會去聽。今天這場路演就Jack一個人約了。在一對一的路演中,Jack更多訊問了許多數字上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均消費水平在多少,海外人均消費水平,奢侈品購買有多少是在國內,多少是在海外等。很快,一個小時路演結束了,Jack也收獲很大,回去可以更新自己的模型了。
上海:
中午十一點半,某券商在正大的小南國給小牛基金組織了多行業的午餐會,TMT,醫藥和消費的分析師都會來做一些核心觀點推薦。Jack和他們公司的另外幾個基金經理,研究員一同前往。午餐會過程中,Jack也是認真在做筆記。現在大家都吃得不多,以吃素和健康為主。基金經理經常也參加午餐路演,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參加這樣的午餐交流,可以一下子聽好幾個行業,效率很高。
紐約:
中午十二點,Jack公司也邀請了來自於高盛的消費品研究員來交流對於最近麥當勞的看法。Jack正好上午也買了點,就去參加了。在美國,賣方的午餐交流往往在買方辦公室。由買方提供吃的。今天秘書買了雞肉卷,三明治和餅幹。大家先花十分鐘吃完後,就開始交流了。麥當勞二季度同店增長強勁,Jack越聽越覺得加倉對了。
上海:
下午一點半,劉波公司市場部人員給他打電話。他最近基金表現不錯,市場部希望下周安排他去保險公司做幾場路演,銷售基金。雖然公募基金是買方,但是基金經理銷售基金時也要做賣方的活。而且很多時候一個季度至少出去一次。劉波開始叫助理給他定下周去北京的機票和酒店了。
紐約:
下午一點半,Jack市場部的Marketing Specialist給他發了郵件,告訴他上周又幫他銷售了5億美金的規模。在美國,基金經理就是做投資,不需要去賣基金。Jack就看看研究報告。無聊之余去看看昨天橄欖球比賽的集錦。
上海:
下午三點,市場收盤了。今天市場又是大漲,上證上漲1.5%,而劉波的組合由於重倉的成長股今天表現一般,僅僅上漲1%。今年以來,劉波的基金已經上漲15%,大幅跑贏了上證指數,可是在整個公募基金排名中也不過在前二分之一稍好的位置。這還是讓劉波感受到了一絲壓力。在公募,就是看相對排名。行業內有一句俗話,叫“賽狗遊戲”。特別是最近,基金公司成了“上街的老鼠”,大家都炒作沒有基金的小盤股,等基金一買,就見頂了。劉波嘆了口氣。每年都不好做啊。等下公司內部開投委會,估計公司內部又要叫他調整一些配置了。
過去一段時間,A股主題輪動的特征非常明顯。劉波的年化換手率已經上升到了300%,這個數字在基金經理中也只是中等。聽說最近做得好的基金經理都是500%的年化換手率。換手高的背後更多是對於市場不斷的學習,調整自己策略。過去劉波做研究員的時候,還想基金經理換手率那麽高幹啥,不是散戶特征嗎?當了基金經理才明白,在這樣一個“賽狗遊戲”中不能掉隊,也不能停止不前。換手高代表必須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無時無刻需要對自己的組合進行反思。其實真是一個體力活。
紐約:
下午四點,市場收盤了。今天道瓊斯上漲1%,Jack的組合稍許跑輸,上漲了0.8%。今年以來,美國消費品指數整體上漲5%,Jack的組合上漲了6%,已經算大幅跑贏Benchmark100個基點了。Jack的組合也是80%和指數差不多,Alpha來自於20%的不同。Jack很高興,想今年跑贏市場後,年底又能拿不錯的獎金了。
今年以來,Jack組合的換手率50%,這個水平已經高於公募基金行業平均30%的換手率了。怪不得最近摩根斯坦利的銷售老送他紐約尼克斯籃球隊的球票,估計沒少給他們賺傭金。對於Jack來說,一般就盯住組合里的股票就行,沒有重大問題不需要買賣。而且不需要考慮倉位的問題。Jack對於自己的工作還挺滿意。
上海:
下午五點半,劉波回家了。想著明天還要去深圳調研電子股,劉波看了一下公司的最新報告,準備著問題。今天終於能和孩子吃個晚飯了。不過吃好飯劉波還需要繼續工作。想到這里,他不僅感到胃痛。突然之間,他看到點拾發送的文章“中美基金經理的一天”。什麽?美國的基金經理不需要考慮倉位,換手率那麽低(就是一直沒有學習),早上九點才上班,太爽了吧。劉波感到不可思議。
紐約:
下午五點半,Jack坐上長島火車(LIRR)踏上了回家的道路。他想著周末帶孩子去哪里玩來著。突然間,他看到點拾發送的文章“中美基金經理的一天”。什麽?在中國35歲的小毛孩就能當基金經理?他們換手率這麽高怎麽做價值投資?Jack覺得不可思議。怪不得中國股市起不來。
上海:
晚上七點半,劉波匆忙吃完晚飯後又開始做到電腦前看公告了。看完公告再看看券商最新調研的報告。時不時他還要關心一下美股,美國科技股最近的調整是否會對其組合的股票有沖擊。就這樣,一轉眼到了晚上11點,劉波感覺有些眼睛疼了。才洗漱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哪天業績做到前十就好了。
紐約:
晚上七點半,Jack吃完晚飯後陪著孩子做作業。今天天氣涼爽,他還帶孩子們去附近的超市買了點冰激淩。每天最開心的就是陪著家人的日子。到了十點半,Jack也上床睡覺了。睡前,他想,明天帶什麽顏色的領帶好呢?公司新來一個美女秘書,要不我帶條紅色的?
總結而言,中國的公募基金工作強度更類似於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我一直和朋友說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他們需要思考倉位,不斷學習新的行業知識,而且每天和最聰明的人在賽跑。此外,他們出差調研更多,還需要做路演銷售基金產品。相比而言,美國的公募基金由於產品設計的限制,永遠滿倉操作,換手率低,而且基本只需要了解自己行業的股票。他們同時有專門的人負責市場推廣,僅僅需要做好投資就行。海外基金經理往往只看到國內基金的高換手率,就認為是不價值的行為。諸不知國內公募基金考核期一年,而海外往往三到五年,以及市場結構的不同。未來,中國公募基金也會向更加細化工作性質而轉變,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中國公募基金經理還有很長一段“苦日子”要過。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不同風格下能力培養的一些思考 水晶蒼蠅拍
來源: http://xueqiu.com/1449612549/31630838
在我書里曾列了一個低估值較高分紅特質的10支股票的組合,算了下以書截稿時的13年6月底為基準到9月3日的收益率為26.23%(算入分紅的話應該在30%左右,其中10支股票除了1支收益為-3.43%外其它皆為正),今年以來的收益率是13.88%(算入分紅應該在16%左右,10支股票全為正),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分別為9.45%和3.11%。與我的實盤相比,是近2年來不同風格中差距最小的一次。
事實上書中舉例組合為了體現行業的跨度(選了10個不同的行業),而沒有將資金向最看好的行業和個股進行傾斜,這部分影響了這個組合的收益。我測算了下如果調整為我比較看好的個股(還是10支股票),那麽這2個區間內的收益率應該是反超我的成長股實盤組合的。
當然,雖然看起來這個示例組合的收益還過得去,特別是以滬深300作為比較基準。但事實上滬深300在這兩個區間內的收益是比較差的,如果以上證為依據則分別是16.87%和14.06%的收益率,那麽今年以來這個組合的收益率只是與上證基本持平而已。更不要提以中小盤為主的中證500,其去年6月為基準的收益率達到44%,今年以來也有23.73%。當然,中證500的優秀收益率確實充滿了太多個人投資鐵律所不允許參與的東西,因此雖然例證組合和個人實盤都沒有跑過它,到也心安理得。
其實從2年前開始,雖然我的實盤依舊是以未來優勢型企業為核心持倉,但同時我也在做另一種風格的模擬盤:就是以低預期低估值為特質的10只股票的組合,並且硬性規定組合確定後年內不得換倉(同時也在實驗另一種,即可通過年內有限的幾次換倉對低估值組合動態平衡的優化策略)。這種不同風格間的驗證比較,我相信持續幾年後再觀察思考會很有趣。
這個行為的初衷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和鞭策。因為我所見的一些投資朋友,往往樂於給自己定義一個符號——或者是崇拜成長而盲目貶斥低估值策略的有效性,或者是以低估值為榮而對成長型投資毫無理解力,這種思維的自我強化下可能並不利於個人進一步的提升投資素養。過去幾年我也曾有此思維慣性,2年前開始對此有所反思因此有所行動——當然這也是基於我對不同投資風格固有缺陷的一種思考(這些書中已經有討論不再贅述)和解決思路的某種探索。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證券市場,長期和大面積背景下的數據分析都驗證了一個2個因子對於投資收益的決定性影響:小盤和低市凈率(這一結論的數據依據和推論分析請見書中相關部分)。這其中收益率最為突出並且邏輯上也最為清晰的是小盤+低市凈率的結合,這其實正是未來優勢型企業的核心特質,但這一類投資對商業洞察力的要求極高並且有時可遇不可求,在一些特定階段可能是階段性最優選項,而在更長期來看則低估值元素的可獲得性更加普遍和經常性(但其階段爆發力和彈性往往遠低於前者)。那麽,是否對這兩方面的敏感性都加以持續的培養,並且在其中找到一個更舒適的度會更有利於長期投資呢?其可行性的答案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目前為止我感覺,至少沒壞處。
附加說明:小盤,低市凈率,作為兩個獨立的特征分組,在長期和全市場規模下的驗證結果已經比較明確了。當然,這是大樣本超長期下的一個統計,並不代表凡是符合小盤特質和低市凈率特質的股票組合都能夠勝出,此不再贅述。
至於小盤+低市凈率的結合,美國有統計,國內的數據我尚未見到。我個人對[小盤+低市凈率]是作為個股選擇條件而言的,而非指大樣本下的結果。並且這里的小盤和低市凈率都是相對的概念,而非某個絕對標準————例如,一個50億市值和3倍pb的公司,結合其生意特性和基本面而言,可能符合小盤+低市凈率,但也可能是太大和很貴了。
投資與投機大不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7.html
今天止凡在報章上看到曾淵滄博士的文章,文章有一部份講述曾博士對一些危機從投資上的應對。我們喜歡低買高賣,發展出一套哲學,即藉壞消息入貨,趁好消息出貨,而曾博士則不那麼認為。
「過去幾天,我沒有任何行動,股票是沒有買也沒有賣,我自己覺得不論買或賣都是在賭佔中結局。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財經名人曹仁超公開呼籲投資者趁低吸納,他的成功是靠冷靜分析。當年,我的行動沒有曹先生那麼快,我是在7月份參加一個桂林旅行團,到內地看看,評估局勢,認為中國絕不會因六四而走回頭路後才開始投資股票,並在1990年買下在港第一個物業,持有至今。我較謹慎,不會在亂中豪賭,等亂局過了才入場是買貴了,但不會賭錯。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我到格林斯潘出手救市才追入,2003年的經濟大衰退,我也是等到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後才入市。還有2008年,我同樣是耐心地等,等到溫家寶宣佈4萬億元基建後才入市買股票。
許多人都認為,投資智慧之一是「趁好消息出貨」,而不是在好消息確定後才入市,但是1998、2003及2008年三次的入市,我都是等真正的好消息出現後才入市,我的行動似乎違反了「趁好消息出貨」的傳統投資智慧?我為甚麼違反傳統的投資智慧?理由是我並不認為這是正確的投資智慧,而只是投機智慧,而我是投資者,不是投機者。」
以上就是曾博士的文章內容,我十分認同他這個謹慎,今天借來討論一下。就上一篇文章「小心分辨在別人恐慌時貪婪的意思」所述,其實的確有不少朋友一見有壞消息就衝著去投資一番,這算是人棄我取,在別人恐懼是貪婪,看似是股神的哲學。然而,這些朋友其實都沒有充分把握,唯一的買入原因就只可能是別人在賣,這理念其實很有問題。
正如在之前的文章所舉的例子,為何股神在美國運通出事之後要做如此多計算?又親身到店舖做統計呢?這是價值分析,一個真正價值投資者需要做的事情。我相信投資者需要做很多這類功夫,確認急跌股票是物超所值,確認危機事件的確能得以處理,才能合理地做到人棄我取。否則,在某股大跌後就話買入,或在大股災時大手喊進,這只算是盲目跟蹤股神的做法。
在香港過去每一次危機,都是一個很好的入市機會,如果夠膽色的話,每次在壞消息至最黑暗時間買入,賺的將會很多。但想深一層,今天用「倒後鏡」回看,當然知道這方法可行,問題是當時在危機時期,有誰知道香港的前途真的沒有受事件影響呢?事情沒有好轉跡象之前,甚至有機會繼續惡化下去,誰又會知道這些事件會持續多久,事件完結後香港又會變成怎樣?
所以曾博士這個投資取態十分合理,就是正在一個危機當中時,投資者應該保持清醒及冷靜,等待有好消息出現,確認危機事件有足夠把握得以解決之後才安然入市,雖然這會比在谷底時冒險買入賺得更少,但這會賺得更穩當。
今天我的資產水平比從前多,又看到未來的路應如何走下去,俗稱「見到岸」,實在需要學習這類萬全之策。始終,當你定立好財務自由計劃,回報高低是一回事,然而對不同市況及可能發生的事件有兩手準備亦十分重要。
這次真的不同:美聯儲王牌出盡,投機者“小鬼當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80

最近兩周全球股市出現了相當程度的下跌,大家還能保持過去4年里“一跌就買”的思路嗎?
回首始於2007年8月的全球股市崩盤,當時投資者們突然意識到次級貸款問題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控制範圍,盡管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早在6個月前就警告過這一點。其證據是次貸巨頭——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發出意外的聲明,稱要大量減記其2000億美元規模的資產負債表。
當時,市場認為國家金融服務公司正在采取緊縮的財務政策,大部分來自於房地美、房利美的資產仍然是安全的,該機構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和從政府支持企業那賺來的大量利潤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是實實在在的“紙牌屋”,風暴剛來臨便轟然倒塌,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還要為銷售該公司有缺陷的債務付出超過500億美元的代價。
其實,這種事情不是第一次,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發生。金融市場的本質註定了牛市之中資產會出現泡沫,市場會出現“選擇性失明”無視潛在的風險。
就在2007年8月的崩盤之前,國家金融服務公司還有150億美元的市值,同時貝爾斯登、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AIG、通用集團這幾家在金融危機中已經倒閉或瀕臨倒閉的公司市值合計超2500億美元。
不過短暫的危機過後投資者們發現“金發女孩經濟(Goldilocks Economy)”已經來臨,此時相對不錯的經濟增長伴隨著極低的通脹,股市、房市波瀾不驚的持續上漲。這主要是因為市場相信美聯儲正用“先進的”管理方式牢牢控制著宏觀經濟,多虧了美聯儲的激進的“救市”,恐慌情緒便很快煙消雲散,投資者們甚至還未來得及好好反省上次危機中的錯誤。
伯南克自己管這一時期叫做“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從2009到今年中期,股市幾乎從不大幅度回調,在此期間,“一跌就買”成為華爾街最佳策略,這也導致市場的回調越來越少,波動性越來越低。此前,在90年代末互聯網大泡沫時期也出現過相同的狀況。
上周以來市場再次大跌,還適用於“一跌就買”的策略嗎?
首先,美聯儲已經向金融市場里註入了大量的籌碼,遠超2003~2007年的水平。市場預期明年標普500每股盈利為125美元,對應15倍的市盈率,有人認為在經歷了這兩周的下跌後,股市有望更健康的向這個目標邁進......
真的嗎?

答案也許是否定的,因為這次真的不一樣。當上次金融危機中市場開啟第一輪大跌時,聯邦基金利率是5.25%,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只有8500億美元,兩者都還有調整的空間。
但是隨後,美聯儲通過零利率政策及QE,數次向市場註入天量“籌碼”,支撐著美股長達69個月的大牛市。但隨著而來的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火箭般躥升5倍,已經接近史無前例的4.5萬億美元,這些錢換成100美元的鈔票壘加起來有4500公里高,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地球直徑。
現在市場再次出現慌亂時,美聯儲恐怕已更多“彈藥”來托底。
美聯儲今年8月時已經承諾將縮減創紀錄的資產負債規模,MSCI預計美聯儲未來三年將縮減5470億美元的資產。但是美聯儲的拋售勢必會引起債券價格劇烈下跌,MSCI預計美聯儲的市場價損失將達2160億美元。
這樣的虧損在美聯儲百年歷史中無疑也是史無前例的,國會肯定不會放過這一點將猛烈攻擊美聯儲的政策;但是美聯儲如果繼續增持美債那麽未來面對通脹升高而慌忙拋售債券控制以調節利率或控制虧損的時候勢必更加痛苦 。
美聯儲手中的王牌已經悉數出盡,再也不能像伯南克當年那樣強力的打壓利率。所以當這次市場恐慌的大背景已經改變,最後托底人美聯儲已經走遠,投機者們這次恐怕是要像電影《小鬼當家》的主角一樣,獨自迎接“大壞蛋”們的光臨了。到時他們的表情可能是這樣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