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沒有進行財政緊縮政策,那麼至少有200萬的失業人士現在已經找到工作了。」這是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學家Michael Greenstone和Adam Looney的最新研究結論。
在經濟衰退結束後的的46個月裡,美國各級政府削減了大約50萬個工作崗位。然而自1970以來,每出現一次經濟危機,美國政府平均會增加大約170萬個就業崗位。這意味著美國政府製造了至少220萬個工作崗位的就業缺口。
增加220萬個工作崗位就意味著美國的失業率將會降到6.1%,而不是現在的7.5%,這已經達到了美聯儲通過多次QE政策,努力尋求的6.5%的目標失業率。220萬工作崗位還將使美國就業市場重回到頂峰時代,回到經濟衰退前的水平。
現在美國就業市場距離回到頂峰時期還需要260萬個工作崗位,這是二戰以後,就業市場恢復最慢的一次。美國政府不但沒有起到任何幫助作用反而還拖了後腿。不但沒有增加就業人數,反而不斷裁員。
220萬個工作崗位很大程度上將解決就業市場的一大背離:雖然僱主們已經沒有解僱員工了,但也幾乎沒有新招聘員工。從現階段的失業津貼來看,美國就業崗位遠比應有的少了400萬個。過半的就業缺口是由於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造成的。
但許多緊縮狂熱者仍然覺得美國的緊縮幅度不夠大。事實上,美國政府削減支出的速度已經是自越南戰爭結束以來最快的。以前所說的還不包括自動減支機制帶來的大部分影響,已經觸發的自動減支機制將會失去額外75萬個工作崗位。
體態臃腫的股堅強臥在病榻上,向新晉的主治醫師肖主任問道:主任,我的排泄問題.......,肖主任舉起手,做了一個打住的手勢,輕撫股堅強的臉頰說:堅強,我給你的營養餐已經做了重大改革,過去的多種肆無忌憚已經被遏制了,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股堅強原本閃過一絲亮光的眼神即刻又變的渾濁起來,那因浮腫而幾乎快看不見的喉結上下游動了一下,便又懨懨的不再有說話的意願了,二十多年以來,這個「人」幾乎沒有排泄過,過去負荷量不大的時候,尚能承擔,而今如此大的體量,他再無能力消化了,他臭氣熏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倒下倒下再倒下。
偉大勤勞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奉天道,懂得循環往復,知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但凡一件活物,或者是一種機製程序,都必須有進出,有代謝,此為王道!但是在建立了自己的資本市場後,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逆天創造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就是一個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永生不死,它的設計師很天真,要求凡來上市的企業必須具有三年良好的盈利記錄,而這個美好的初衷實際上是給市場輸送了大量在生命的巔峰期上市套現的企業,同時,在這個市場,它還執行了一種類似藏傳佛教裡那種轉世靈童的制度,公司經營隨便做,做爛掉不要緊,因為永遠可以金玉其外,撤掉敗絮,再添新絮,製造一個又一個暴富運動,而置真正的資本意志於不顧,長期堅定的讓劣幣驅逐良幣。
二十多年來,這些市場根本機制上的重大缺陷,從來都是被視而不見的,與之相比,今天所謂的新股IPO發行制度改革,根本就是抓小放大,漠視市場機制中最關鍵的環節,給一個將死之人做保健性治療,因此不管IPO制度如何改,或者什麼優先股新政如何有效激勵企業發展,抑制套現衝動,都不是從根本上能徹底解決市場最致命病根的良藥。
離開複雜的資本市場,僅僅用常識來判斷,在這個世界上,宇宙裡,有沒有在相對時間裡只生不死的物事,或者沒有新陳代謝能活的非常健康的體系?
如果沒有,中國資本市場憑什麼能夠這樣活?
實際上想穿了,中國股市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在是否建立和貫徹退市制度上,建立資本市場,根本目的是什麼,是為社會發展服務,還是為企業集團獲得股權保值服務,如果為前者,那麼尊重資本意志,資本聰明的很,自然知道哪裡去得,哪裡去不得,他將像一條歡唱流動的河流,不斷展現其勃勃生機;而為後者,那就扭曲的很,它將會被斷流成一灘一灘的小水渠,絕無有靈動的浪花閃現,而今天的中國股市,正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下談什麼新股IPO改革,根本上就是迴避最核心的問題。
退市機制一旦被貫徹和執行起來,新股IPO就成為市場的新鮮活力之源,不管你多大市值的企業,生命週期到了就退出,生老病死最正常不過,對企業和公司尤其如此,人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八十,而公司的平均壽命要低得多,美國《財富》雜誌統計,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在這個數字面前,中國上市公司基本上一直活的依據在哪裡?上市要求三年連續盈利並要承諾繼續保持的依據又在哪裡?
按照企業的平均壽命,每年退市企業和上市企業長期以來是可以保持出一個平衡狀態的,只要符合條件就退市,和只要符合條件就上市一樣,完全可以在一定的量化標準下相對精確的把握,這是我個人理解下,中國股市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單向的在所謂IPO改革上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沒用的,說的難聽點,要想股市有井噴,先讓他屎噴,指望一個沒有代謝和排泄系統的活物蓬勃昂揚,簡直痴人說夢,創業板能跳起來,和它的身材小巧精瘦有關,和它的業務新型有關,更和它最可能率先執行退市制度有關,至少在體制上,創業板是最接近成熟股市的板塊。
導讀:這是王功權在3W咖啡館慶典活動上的演講,這個國內知名的投資人講訴了他對創業的看法。以為演講內容:
我早期一直是做早期的風險投資。1995年、1996年在美國硅谷,那個時候對中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是限制的,地方政府能夠批准的最高額度是100萬美元,海南政府給我們批了99萬美元,因為超過100萬美元需要國務院批,我帶著99萬美元到美國做美國公司的業務,我沒有辦法,不是說我熱愛早期投資,是我的資金只能分割成小塊做早期的種子投資,所以我在美國做種子投資的時候,我不知道徐老師,在中國的投資界甚至中國的企業界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創業投資。後來我又加盟了IDG風險投資基金,IDG風險投資當時在中國主要是做早期投資的。我在IDG風險投資做了六年,先後投資的都是互聯網的企業,然後是2005年我才到鼎輝來做合夥人,除了做整個基金管理會,三個委員之一,其中我側重負責創業基金,實際上我是做早期投資和創投的。
徐小平問我,「VC和PE之間界線有點模糊,它們到底有沒有本質的區別?」
我認為,在今天的中國,大家把VC和PE搞得沒有區別了。我很遺憾,以至於我沒有法混了,就不做了。實際上這個區別是非常明顯的。PE主要是投資相對成熟的企業,確切的說企業的商務模型已經確立,企業的運營已經基本比較正常,在良性發展的時候,需要注入資金,向更高台階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PE基金、成長型基金進入的。而創投基金主要是本來商業模式還沒有確立,甚至有一些市場還需要開發和啟蒙,甚至是產品還不被社會理解。
就像當年我們在IDG做QQ的時候,今天說起來,騰訊是一個偉大的公司,在那個時候,連馬化騰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是一個偉大公司。我們一起飛到廣東,坐在那裡,就逼著馬化騰說這個東西到底怎麼賺錢,那個時候馬化騰不像今天神采奕奕,很自信。那個時候,QQ這個東西大家都用,用戶在哪兒不知道,用戶是誰也不知道,所以這個錢怎麼收呢?所以我們幾個人拷問了馬化騰一個晚上了,我的印象都過了凌晨。他只是在表示,知道這個東西大家喜歡,不知道向誰收錢。這樣的時期,我覺得是屬於早期的創業投資,除了操作之外,你有很多的理論研究,我不知道在理論上怎麼界定。
就在這個時候,IDG投了騰訊,算是非常早了。投了幾百萬美元,後來有人出了五千萬美元來買IDG持有騰訊的股份。很遺憾,IDG就在當時賣掉了騰訊的股份,要不然的話,騰訊這一筆投資能夠給IDG賺的錢,差不多頂上IDG目前賺錢的總和。我離開IDG已經多年了,談起這個事情,都是IDG朋友的一個巨大的心痛。
像徐小平老師這樣的成功者給青年做創業指導這件事情,我自己一方面感動你們的熱情,另外一方面,我對青年捏了一把汗,因為我認為成功是不可複製的。所有社會科學方面的問題,都不可複製的,不像自然科學,這邊加個什麼,在什麼樣的溫度壓力下,就產生個什麼東西,如果不產生出來,萬一搞的東西是個雷,居里夫人就誕生了。但是社會學問題是不可重複的,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到今天成功了,回過頭跟大家講成功的道理,實際上這是一個遺憾的知識,因為那個時間點過去了,那個時候的社會環境過去了,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當初也不知道後來會成功的,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遇到誰,不管是王石也好,我當時就拍著胸脯說,我成為今天的這樣領袖,至少我跟他們一起混的時候,沒有發現。我們搞萬通的時候,他太太就問他,你能賺大錢嗎?他說我不知道,但我是走在賺錢路上的人。就這麼牛的人,也只敢說走在賺錢路上的人。
前幾天我和IDG的周全在一起,我說現在創新這一塊怎麼樣?他說我們已經OUT,我們已經不屬於創業的群體,年輕人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像面對叔叔和長輩的時候,根本不想說心裡話,他說這是不得不面對的事。我當時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老了嗎?多年來,我是跟創業的青年和同學們摸爬滾打在一起的,應該說,我對創業的青年有特別的偏愛。
很多的時候,大家都在關心創新應該怎麼去實現等等這類事情,我不認為成功是可複製的,我不太認為成功的企業家給你們講的這些東西,就你們直接學習,頂多是一個借鑑。
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個青年想走創業這條路的話,我認為有幾點建議都是必須的。
第一點,你一定要志向遠大,隨時調整和糾正方向,與其設計未來不如調整現在。
你不定知道未來你要做什麼,如果你能夠很清楚知道未來做什麼,所有這種說法都是荒唐的。因為在你前行過程中,有很多的事情是具有不確定因素的。你不知道在社會的環境和自己創業摸索中自己走向哪裡,所以一般來說,並不是說你創業的時候,未來一定要做成怎麼樣的。我常常講,只要你有遠大的理想,我要走很遠的路,我要做很大跟大的事情,有了這樣的志向就可以了。因為只有這樣,你馬上就會發現,你自己不會在一些小的事情去計較;你不會被眼前短暫的困難被折服,也不會因為分錢的時候,最後夥伴之間打得不可開交,因為你要知道你要走很遠的路,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向前走,向遠處走,向遠大的目標走,實際上到這樣的程度就夠了。當然這裡要有努力的學習,不停的戰勝苦難,在這個過程中不停調整自己,像徐小平老師這樣的導師幫助你們調整和糾正方向,千萬不要迷惑,一定要明確設立自己走到哪裡的目標。
我常常講,與其設計未來不如調整現在。因為未來很多事情不確定的,我不信現在哪一個成功企業家,他們在創業的時候,知道今天走到這樣的位置,如果誰有膽量的話,誰到這裡跟我叫板,不管是誰。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因為他們有遠大的追求,不在小事磕拌住自己,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時勢造英雄,創業一定要跟時代的脈搏共鳴。
一個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時代的命運。假如說你們現在敢在文化大革命那個時期,你們不可能在這裡討論創業的,你即便再有可能的商業潛力,你是沒有辦法發揮的。當年我到台灣的時候,我跟王勇信先生,大家一起討論問題,他說一個人的一生命運,就在關鍵的幾步,這幾步要踩在大浪潮、正確的點上,這句話非常重要的。當年中國崛起了一批企業家,也成就了一批投資家,實質上正好是中國兩件事同時發生,一個是互聯網這種高新技術在全球廣泛的應用,一種是新興的,就是創業投資這個行業,在中國開始萌生並崛起,這兩個東西成就了那個時期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第三點,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傳統行業,成功越來越難,不要指望太大的奇蹟,尋找到切入口,一點點做大。
剛才有一個青年問互聯網的1.0和2.0,我們不要這樣去定義,我們不要隨便定義什麼樣的時代,不管到怎麼樣,實際上每個人都處在時代的過度點,每一代都認為自己承上啟下最重要的,都認為是繼往開來的,但實質上每個人都在時代轉換的過程中。互聯網這個行業迅速老化了,就是迅速走到傳統行業裡面去了。我說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事有點荒唐,我也沒有想到互聯網這樣的一個行業,能夠這麼快變成一個傳統行業,因為傳統行業有幾個基本特點,第一,它已經不是技術密集型,是資本密集型。大家知道,現在互聯網想幹大的公司,需要要砸進去多少錢?一千萬美元都是小意思的。第二個是這個行業已經圍繞傳統企業產生了大量的中小企業與它配套,也就成為行業鏈了。互聯網這個行業已經有很多企業、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第三個就是青年的就業成為正常的就業行為,並且科研院校為這個行業培養人才。互聯網行業就已經進入到很成熟的狀態,否則院校不會給你培養學生的,互聯網這個行業已經可以了。我記得我們當初搞互聯網的時候,那時候有很多人在互聯網行業搞個電子商務,找份工作一點都不踏實,覺得是一個過渡性的工作。現在大家以這個為職業了。第四個就是,其他的行業與互聯網行業合作時,已不再討論這個行業是否成熟,只是討論如何跟這個行業結合上。現在互聯網已經出現這些特點,具備這些特點以後,基本上一個行業就進入傳統行業的狀態,傳統行業的狀態就是你不要指望太多的奇蹟。你要想辦法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要控制成本,要從小一點一點做大,不要失望最後自己往前走一塊,有多高的價值,然後回過頭爆炸成長,已經越來越難了。
我認為大家按照傳統行業對待這個行業,可能會比較好一點。這是剛才談到創業。那個時候很多創業者的成功是趕上那個大潮,我很佩服徐老師的熱情,我是相對來說,我不能說悲觀的,看問題看負面多一點,我認為現在青年創業比前些年要難很多:第一個,短期看不出來再出現互聯網這樣的技術大潮;第二個,整個國家的經濟有下行的風險,存在解僱或其他的問題,在這樣的大勢下,創業相對會比較難。第三個,壟斷行業的格局,給民營經濟提供的空間比原來要少,但是,我們很高興地注意到,這種情況在改變。第四個,很多民營的實業企業處在維持運營,開工僅僅為了企業不黃,給大家解決一份工資。缺乏創新和變革的基礎。第五個難,對於創業者,國家正在處於轉型期,社會發出新的聲音,不光是掙錢的問題,還有討論企業家的責任和夢想等問題。
在今天,對青年來說,要創業的時候,我認為需要把握的東西是很多的,我想給大家的建議,既然是個人創業的道路,要跟時代的大潮能夠共鳴,至少你要懂大潮未來的方向,什麼樣的方向呢?不管我們的國家、社會出現什麼樣的波折,我們必須堅信市場化經濟方向,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痛苦的摸索,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昨天國務院發佈的消息很好,金融領域的利率開放,這就證明我們國務院的領導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一個方向。
第四條,作為創業者,大家該怎麼選擇?用戶至上,以不變應萬變。
我建議,就要去選未來,不管中國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你的業務在哪裡,你的企業在哪裡,你的產品是什麼樣的東西,你是不是跟權力結合特別緊。
你如果你與權力結合特別緊,很可能你發展到關鍵的時候,國家要求政企分開,如果你依賴特權的話,特製內外對腐敗、反感導致你的業務最後崩潰,或者你被送到斷頭台上。
所以我會覺得這些跟依附大型企業,依附在壟斷行業上的,這些的一些企業,你說你短期掙點錢,掙一把是一把,作為長期方向的話,我認為大家要慎重,最好你走藍海的道路,走依靠市場的道路,離這個權利越遠越好。這樣的話,我有好的產品,我有好的服務,只要把我的事做好,我的企業就有發展。
第五條,在創業過程中,我希望青年要認真評估一下自己,創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企業家也並不是每個人可以當的。我跟一幫企業家混在一起,號稱幾個兄弟,到現在我也沒有混成企業家。我最後是做投資的,大家說我是投資家,我說大家太給我面子了,實質上我們是給資本打工的,不管什麼領,最後也是一個領。最後我也沒有做企業家。
不同人的性格,不同人的狀態,並不適合都經商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盲目的,都創業、都經商,(就不太合適。)如果你去經商,你要評估一下自己適合做什麼,去找自己最適合做的,平衡自己的心情,就吃自己那碗飯,就做自己感興趣的拿點事,做一個適合自己做的,自己願意做的,有價值的事情。這樣定位自己的未來,我認為是挺好的。否則你們天天看成功的企業家,你不知道他們過去的道路走的多麼艱辛,也不知道在這條道路上倒了多少人。
第六條,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去評估自己的事情,多和有經驗的人交流。
如果經商不行,就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徐老師在這裡鼓勵大家創業,我在這說大家不要創業,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不要媚俗,不要人云亦云,
在這裡欠大家一個情,大家覺得我這個老頭子在創業指導上起一些作用,如果不會說,你們見面之後叫一聲叔叔,然後不願意跟我們聊心裡話,還願意討論一些事情的話,我是願意跟青年在一起,討論創業、討論其他,包括你們的業餘愛好的。我現在的原則是這樣的,第一,時間可以,身體可以,精力可以的情況下,這是三個前提。第二,如果讓我看一下你的企業,幫著出主意的話,我是不收費,不投資,不負責,就是對你的結果不負責任。但是我能夠做到的是,就我有限的經驗和我的良知,我跟你說真話,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我認為不行,我就說不行,我不會順著你的笑容說好話,完全取決於我的時間、我的心情,隨緣而動,隨心而動、隨情而動,歡迎大家。
過去四十年間,美國聯邦支出一直在不斷攀升,漲幅甚至達到288%。
但與此同時,美國家庭收入的增長卻顯得異常緩慢,家庭收入中位值在過去四十年僅增長24%。
顯然,在美國政府支出增速遠遠大於家庭收入增速的背景下,美國納稅人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黑莓曾經是智能手機的王者,黑莓之敗有幾個錯誤很致命:
1、不能快速對消費用戶進行迭代。表面上,黑莓是被蘋果打敗,深層原因是,黑莓被「技術消費化」浪潮打敗,最大的短板就是軟件能力。
2、不擅長微創新,黑莓盡然在WiFi問題、SurePress觸摸屏上栽了跟頭。
3、傲慢,公司基因改變太難。雙首席執行官的體制以及這種體制所培育出來的功能失調的管理團隊對RIM來說過大於功。
不是危言聳聽,黑莓的今天,就是很多傳統公司的明天。你是不是覺得,小米在中國正扮演類似蘋果的顛覆者角色。這的確是一種新的玩法,你不毀三觀,你的公司就會被毀三觀。
誰是黑莓用戶,吐槽下,你認為黑莓之敗的最大原因。
====黑莓悲催的分割線:
來源:《連線》 編譯:騰訊科技
在2007年iPhone問世以前,黑莓(當時名為RIM)一直都牢牢掌控著智能手機市場。在當時,沒有哪家公司能像黑莓那樣把電子郵件放到人們的口袋裡。那時的黑莓擁有自己需要的所有工具,能讓它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繼續掌控智能手機市場。
但據《連線》雜誌的說法,黑莓犯了一系列錯誤,這些錯誤幾乎令其「命喪黃泉」, 辜負了這家公司原本在多個方面擁有的潛力。黑莓沒有改進自己的產品,而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對一家公司來說,錯過一個機會可能會對其造成短期的損害,但如果錯過多個機會就形同自我毀滅了。在黑莓從王者墮落為弄臣的演變歷史中,有很多個這樣的時刻。
1.iPhone
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不光是讓當時已陷入停滯狀態的智能手機市場恢復了活力,同時還打了這個行業中其他公司一個措手不及。
一個無法預見的事實是,iPhone最終被證明是一種極其成功的產品,這種產品的用戶不僅能連接到自己公司的電子郵件服務器,而且還能做其他很多事情。很明顯,一般人都會想要一個真正的網絡瀏覽器,而不只是單純的電子郵件服務。
2.WiFi問題
隨著iPhone的問世,WiFi變成了所有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幸運的是,支持WiFi網絡的黑莓8820手機在2007年9月份面世;不幸的是,這款手機面向的是企業市場。
iPhone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全觸摸屏的黑莓Strom,後者是在2008年11月份上市的,但這款手機不支持WiFi網絡。雖然黑莓Bold 900及其他商用手機將WiFi服務作為標準配置,但面向消費者的手機卻摒棄了這項服務。
3.SurePress觸摸屏
RIM曾試圖兼有觸摸屏和鍵盤這兩個世界的最好特點,推出了擁有鍵盤觸感的SurePress觸摸屏;但到最後的結果卻是,無論是觸摸還是鍵盤,SurePress觸摸屏給用戶帶來的體驗都是最差的。而在2008年9月份,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移動觸摸屏操作系統Android。
4.黑莓OS 6操作系統
當RIM在2010年底推出黑莓OS 6操作系統時,iPhone問世已有三年。Android和iOS都擁有強大的應用商店、多種設備和忠實的開發者。RIM為這個系統推出了一種改進良多的瀏覽器,能提供更好的社交互動、通用搜索和應用轉換器。但與黑莓OS 5相比,OS 6僅作出了很小的升級。在短短的三年以前,黑莓還是智能手機市場的統治者;但在三年以後,其創新能力似乎就已消失於無形。
5.PlayBook平板電腦
PlayBook平板電腦證明RIM曾試圖展開市場競爭以期佔據一席之地。在iPad於2010年4月份發佈以後,RIM在一年後推出了Playbook。這看起來是個好主意;但跟大多數第一批Android平板電腦一樣,PlayBook給RIM帶來的也只有災難。
6.公開信
2011年6月份,美國科技博客Boy Genius Report刊出了一封來自一名RIM高層員工的公開信,這封信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已喪失了信心」。對於RIM來說,這封公開信無疑是一場公關噩夢。現在看起來,這封信似乎就是RIM最近以來從臃腫向簡約過渡的「路線圖」。
7.聯席首席執行官
每家公司都需要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來作出艱難的決策,但RIM曾有兩個,也就是前聯席首席執行官吉姆·巴爾西利(Jim Balsillie)和邁克·拉扎迪斯(Mike Lazardis)。在技術專家拉扎迪斯和銷售營銷專家巴爾西利的領導下,黑莓曾一度取得過繁榮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轉變,RIM不得不與蘋果和谷歌展開競爭,而雙首席執行官的體制以及這種體制所培育出來的功能失調的管理團隊對RIM來說過大於功。
8.黑莓10推遲發佈
黑莓10操作系統原本預計在2012年底發佈,也就是恰好趕上假期購物季節。但在2012年6月份的電話會議上,RIM宣佈將其發佈時間推遲到2013年初,這導致RIM錯過了極其重要的假期購物季節「福利」。
以上這些錯誤所帶來的結果是,黑莓最近宣佈建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審視各種「戰略性選擇」,包括作價出售等。現在的黑莓需要展開艱苦的「戰鬥」來為自己搏出一條生路;但與此同時,這家公司也需要謹慎行事。這是因為,再犯一次錯誤很可能就會讓其萬劫不復。
| ||||||
很難想像,一名四十歲的年輕人,就能坐擁六家公司董事長的頭銜,大學時期就能月入五十萬元、跨入與背景毫不相干的網咖和房產業又能勢如破竹,上曜開發董事長張祐銘闖蕩的性格,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不少驚奇,當然,也會引來外界一些質疑聲音??。 撰文‧李建興 七月上旬,一位南部企業的董娘領著幾位姊妹淘,浩浩蕩蕩地進入了台南湖美特區的一處建案《湖美帝堡》看房,只見這群貴婦團在不消一小時內,竟濶綽地買下四、五戶價值各約五、六千萬元的豪宅,其中一戶位於高樓層的物件,更以每坪近四十萬元的高價成交。這一舉,除了讓案場爆出如雷的掌聲,消息更撼動了整個台南地產界。 年輕﹁闖王﹂ 不到三十歲就有千萬身價 畢竟,當台南的中古屋行情還停留在每坪十萬元左右時,該案一下開出了四十萬元的天價,不僅成為業界的異數,更讓沉悶了將近二十年的府城房市吐了一口怨氣。但最令在地建商震驚的是,在一推案到完銷往往要一、兩年的台南房地產市場,今年三月才開賣的《湖美帝堡》竟能顛覆常態,短短五個月就已熱銷近九成。 業界爭相揣測這家以製造「合成皮」為本業的外行客 ── 上曜開發到底有何能耐?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幕後的老闆居然是一位領著五家公司(上曜開發、永捷高分子、永輝光電、大都會網路科技、台產建設,其中前兩者各為上市、櫃公司)董座頭銜──張祐銘,更出人意表的是,他居然只有四十歲。 市場上旋即謠傳張祐銘的出身要不是與房地產有關,就是家族財力雄厚,繪聲繪影的程度,張力不遜於八點檔,唯一的共識是,「這絕對是一個敢衝、敢顛覆傳統的闖咖!」然而就在「闖王」的封號不脛而走之際,其真實的背景卻顛覆了大家的想像……。 事實上,一九七三年出生的張祐銘,父親是︽聯合報︾記者,自小就聽遍了各形各色的人闖蕩社會的故事,在閱歷豐富的爸爸感染下,培養了冒險的性格。早在大學時期,當同學都還懵懵懂懂時,張祐銘卻有截然不同的歷練。 大二時,神通廣大的他,居然在學校宿舍裡申請了一支專線電話,開起了家教中心進行接案,把案子媒介給同學,而憑著這副業,居然每月可以坐收三萬元。到了大三,更接觸了當時剛起步的保險業,很有生意頭腦的張祐銘心想:「當下利率高達七%、八%,儲蓄型保單投報率很高,再加上台灣人的投保率才一成多,應該很好推廣!」因此還是在校生的他,以其八面玲瓏的性格,在大四畢業前就成了公司的超級業務,月收入更突破了五十萬元。 或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在九七年退伍後,他乾脆開了一家專門販賣各大保險公司保單的業務公司,第一次當老闆就嘗到了甜頭,由於搭上國內保險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才兩年的光景,旗下招攬了一千多名經紀人,而三十歲不到的張祐銘,就已是月收二百多萬元,在高雄買了七戶房子的千萬富翁。 跨入網咖 全台展店四十家成業界龍頭只是好景不常,二○○○年後,隨著保險市場已趨近飽和,加上利率已降到二%、三%,使得儲蓄型保單光景大不如前,讓閒不下來的張祐銘又想另起爐灶。在幾個朋友力邀下,他拿出了一百萬元成立了大都會網路科技,一頭栽進了正在起步的網咖業。當時,線上遊戲正在台灣萌芽,原本張祐銘對新事業信心滿滿,孰料,短短一、兩年,網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同業間流血競價,收費由每小時九十元一路殺到了三、四十元,讓他在高雄市區開的前三家店都相繼虧損。 雖然那時許多親友都力勸張祐銘收山,但不服輸的他則靜下心分析市況,發現當時的網咖呈現兩極化,收費低廉的往往設備裝潢簡陋,而以硬體取勝的則價格昂貴,心想:「要贏,就得要設備好、服務佳、收費低廉!」於是張祐銘打破了時下網咖業者的作風,從第四家店起,網路線清一色都換上最高速率規格,同時改變了一般網咖狹小、晦暗的氛圍,以三百多坪的大面積配合玻璃隔間讓空間通透明亮,還仿效KTV在迎賓櫃枱預留五十坪大小的沙發等候區,並祭出了禁菸令。甚至更領業界之先,提供了各式精緻簡餐,最高竿的是,還打出免費上網的行銷策略,先吸引顧客上門,再設定飲食低消,用餐飲業績回補上網收入。 張祐銘這招「欲擒故縱」策略果然奏效,空間寬敞、上網免費、效能又快的網咖立即擄獲了玩家的心,而妙的是,由於流連網咖的人,一坐就是一整天,點餐率大幅提升,讓大都會不但賓客滿座,平均客消亦提升了三成。因此,自此之後勢如破竹,一路從高雄開到了台中、台北,巔峰時期還達到全台四十家店,每年獲利高達一億多元。 轉做房產 三個月賣光爛尾樓 而在快速展店時期,觸角總是伸得比別人快的張祐銘,由於得不斷評估地段店面,讓他對房地產萌生興趣。○七年,張祐銘玩票性地以每坪四萬元標下了位於台南市永康區一處一百多戶,坪數二、三十坪的爛尾樓。雖然該案已完工,但由於都是挑高四米八的屋型,當地人接受度不高,因此一開始嚴重滯銷。而腦筋動得快的他,立即把其中的幾個物件裝潢隔成兩層樓,讓坪數加倍,最後打著「使用坪數四、五十坪的大三房,總價不到二百萬元」的宣傳手法,破天荒地在PChome及YAHOO!等購物網站行銷。 這樣的售價,就使用坪數而言,每坪單價約莫四、五萬元,讓中北部的外地客眼睛為之一亮,短短三個月內快速完銷。但就張祐銘而言,從實際權狀來看,每坪卻可加倍賣到七、八萬元左右。因此他乘勝追擊成立了台產建設,開始買土地推案,正式跨入了地產界。 只是,這位看似無往不利的闖王,也並非一帆風順,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一心想把大都會推向上市之路的張祐銘,礙於網咖業難以申請掛牌,因而想到了借殼上市。因此他趁著○八、○九年金融海嘯時,逢低買進上市公司上曜的股票,短短一、兩年內,持股就超過三成,躍為最大股東,一○年更拿下經營權成為董事長。張祐銘入主後力圖轉型光電和遊戲事業,但成果有限,全力轉攻房地產。 面對這一連串的轉型失利,市場上難免有人質疑其評估失當、風險控管不足,但看在張祐銘的事業夥伴,目前擔任上曜建案銷售總監的周豐恩眼裡則見解不同,「在時勢多變的產業界,就需要敢大破大立的人!」她甚至信心滿滿地表示,從目前銷售中豪宅案的熱銷狀況,上曜的轉型已是指日可待。而究竟張祐銘能否靠著房地產扳回一城,結局如何?恐怕只能留待時間來驗證。 張祐銘 出生:1973年 現職:上曜開發董事長、永捷高分子董事長、永輝光電董事長、大都會網路科技董事長經歷:高點補習班業務、家教中心負責人 學歷:中山大學機械系 |
現在,賭博開始了。
首先需明確一下遊戲規則:如果你作為遊戲者猜對,可以獲得60美元;如果猜錯,則什麼都沒有。同時,你需支付的本金是20美金。其次有關賭博的道具:針對硬幣朝面的不確定,大家都知道成功率是50%。但羅賓遜提議:把道具變成一個杯中的圖釘。這意味不確定性將加大,因為圖釘落地時,針頭朝向可能存在傾向性。
我還需要給你一些背景知識,以防止你好戰而誤入歧途。
如果玩硬幣的最大收益是60美元,那麼根據朝面各為50%的概率,參與者獲得的收益平均值是30美元。但這還只是一種統計學理論上的計算,而實際生活中,除非可以玩很多次,否則玩家要麼得到60美元,要麼一無所獲。
「很多投資決策,都只是一次性的決定。」羅賓遜說,這正是遊戲風險所在,也是決策的涵義。決策是一種不可變更的資源分配:「是一種可控制的行為,但事件發展和結果卻不可控制。」
不過,「擲幣」遊戲仍值得一賭,原因是:相比30美元的期望值,花費20美元成本,參與者仍可能獲得「+10」美元的回報。但當投資機會由硬幣變為杯子中搖動的圖釘,事情就不一樣了。這裡出現的第一個分歧是:有些人認為針頭朝向概率仍各為50%;而有些人則認為某朝向概率更高一些。
是否明白了一些?這實際上是一場有關主觀概率(又叫「貝葉斯概率」)的實驗。主觀概率是指在不完全情報下,對部分未知狀態用主觀概率估計,然後用貝葉斯公式修正發生概率,最後利用期望值和修正概率做出最優決策。
「對傳統統計學,這是一記響亮耳光。」羅賓遜說,概率並不隱藏於圖釘中,而是眾多信息綜合於人腦中的反應,「對同一事不同人認為概率不同很正常,它是你擁有的所有信息的一個函數。」
也正因為此,各種不同的人可能站成三列:
第一列是對圖釘朝向毫無概念的人,他們認為圖釘結局與猜測硬幣朝向一樣,對錯概率也各為50%。第二列則是認為圖釘朝向有所偏向、但不知偏向為何的人。對他們來說,事情是否可能會不一樣?
可以先來假設一個較強的偏向:針頭朝上偏向80%,朝下20%。那麼,參與者朝上的猜對概率80%乘50%=40%;朝下猜對概率20%乘50%=10%,即猜對概率為50%(即40%+10%)。也就是說,圖釘有無傾向性不重要,因為對錯概率仍為50%。
席下鴉雀無聲,靜得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如果加上我,現在一共有31個人可以向羅賓遜舉手表示願參與這個投資機會,他們都是遠渡重洋來斯坦福學習投資的國內投資人和民營企業家,但我們全都按兵不動。
太好玩了,簡直比我人生中唯一一次在拉斯維加斯賭博還刺激。
忘了介紹,其實上面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參與者認為自己知道針頭的傾向性是什麼。而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常年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高級律師坐不住了,他掏出20美金放在了羅賓遜手上,他的名字叫——項先權。
羅賓遜問:「你認為針頭朝上的傾向性是多少?」
項先權:「80%。」
台下哄堂大笑。但這個回答正好解釋了項先權為何沖得那麼快:如果他認為自己知道針頭有80%傾向性是朝向哪裡,那麼60乘80%=48美元,這個機會的回報值就是:48-20(成本)=28美元。根據這個主觀概率,項先權的確有很多機會。
不過項先權沒想到,在猜測羅賓遜搖動後的圖釘A前,他竟然還要面臨這麼多抉擇。
「現在,有一些看起來對你猜中結果具有價值的信息,」羅賓遜問:「假設我視力和記憶力都很好,也不會說謊,你願意付出多少錢來買這一信息?」這是「信息費」。投資人士都很清楚,如果擁有額外信息,他們可能獲得更高的正確概率。
項律師馬上說,他願支付「30美元」。他的計算公式如下:60(收益)-30(信息費)-20(成本),仍可穩賺10美元。
但是這個公式遭到學員們的強烈異議。「對決策者而言,上台後就已超越過去階段,不應該再惦記最初那20美元的沉沒成本。」大家說,有投資者因此還調侃著大叫了一把:「他是個公務員,不是做生意的企業家,工資拿回家就算賺到錢了!」
台下又是哄堂大笑。羅賓遜開口了:這的確是一個很典型的錯誤,很多人走到第二步,還會習慣性地念叨第一步的付出。
接著,為說明信息費究竟值多少錢,他問項律師:「如果我現在給你錢,出多少你願意把這個賭博的機會賣給我?出價從20美元一路飆升,到了「25美元」時,項律師忍不住了——「OK!」
這可以視為是他對投資機會風險調整後的估值。
事情似乎到了這一步:如果獲得信息,可賺60美元;如果沒有,那麼將獲25美元的收益可能性。如此一來,該案例中「信息費」價值即60-25=35美元。
不過,項律師很聰明。他說他必須討價還價,他不願花35美元這一最高價去購買是因為這個世上不存在完美信息。比如,企業可能去做市場調研、各種研究預測,但事實上,獲得的都是不完美信息。
羅賓遜點頭表示認可,接著他再問,他將搖動另一枚圖釘B,以獲得一些信息給項律師做參考,但不知項先生願為每次結果支付多少費用?項先權想了想,答:「6美元」。
最終,羅賓遜三次搖圖釘B的結果全部都朝上。從統計學而言,這三次搖動都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次數太少,參與者仍必須須謹慎採納,不能被偶然性誤導。
現在,終於可以猜測圖釘A的朝向了。我們30票人大氣也不敢出一下。
羅賓遜把眼睛望向項律師,項律師非常響亮地回答說:他一直認為圖釘80%的傾向性是朝上,所以那個早就躺在那裡等他的圖釘朝嚮應該也是「上」。
不幸的是,圖釘A開了律師一個玩笑,它最終的姿態是「五體投地」。全場像撿到了黃金一般哄堂大笑,我則笑癱在椅子上。
這個時候,羅賓遜開口說話了,他說他的上述提問只是想知道學員們的想法。
實際上,律師6元一次的出價不是最優決策,因為對他而言,如果買到信息可穩獲60美元;如果沒有信息,其期望回報值48美元(60乘80%=48美元)。所以事實上,該信息最高價不應該超過60-48=12美元。也就是說,項律師之後6元一次的出價仍然偏高,因為6乘3=18美元,大於12美元。
這個時候,「兩岸咖啡」忍不住跳上台了。
浙江兩岸食品連鎖有限公司總裁兼總經理金梅央不愧企業家中的巾幗英雄,她輕鬆贏得剛才比賽,但很快也面臨一個新的抉擇:拿走60美元走人,或者再投資40美元,得到一個擲骰子的機會。
骰子規則是這樣的:如果骰子顯示「1」,那麼遊戲者將血本全虧;如果骰子顯示「2」、「3」、「4」,收益120美元,如果骰子若顯示「5」或「6」,收益則為240美元。
這看起來是個好生意。根據概率,金梅央有1/2概率可以獲120美元,1/3概率獲得240美元,1/6概率收益為零美元。也就是說,收益期望值為120乘1/2+240乘1/3+0乘1/6=140美元。
不過,決定投資前,她還有其它選擇,比如要不要找個合夥人?找個合夥人意味金梅央的收益期望值降低,但她的風險也同時降低。
台下開始熱鬧非凡,一堆人躍躍欲試又不敢真的上台,直到一位本土創投董事長加入戰場。因為當時金梅央旗下的「兩岸咖啡」剛剛獲得高盛等約3000萬美元的投資,該組合又被戲稱為「兩岸咖啡+高盛」組合。
雙方討價還價後的合夥方案是這樣的:由「高盛」支付40美元,如果獲收益,雙方按出資比例分成。
「現在,你們願買保險麼?」沒想到,羅賓遜又拋出了一個新抉擇。購買保險的費用是20美金,作用為:若骰子顯示「1」,那麼組合還能獲60美元。如果該組合決定接受羅賓遜方案,那麼此時收益期望值將變成240乘1/3+120乘1/2-40(成本)+60乘1/6(保險賠付)-20(保險費)=90美元,收益雖有所降低,但風險也同時降低。
「你們是否願再支付10美元進行分散投資?」緊接著,羅賓遜又問。
這意味:組合可投兩次骰子,每次獲收益為原收益一半。也就是說,他們有1/4機會獲120美金、1/9機會獲240美金,但零收益的風險幾率也變為1/36。
如果這兩個建議都採納,「兩岸咖啡+高盛」組合陷入極端情況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投資進入穩健狀況。不過,經典的董事會分歧也在現場發生了:「兩岸咖啡」猶豫不決,而「高盛」則堅持買入。
最終,「高盛」說服了「兩岸咖啡」。結果也幸好如此,因為金、劉擲骰子的顯數是「1」和「6」。就是說,該組合獲得收益30(「保險+分散投資」後0收益為30)+240乘1/2(分散投資)=150美元。
好了,這場我曾親身經歷的遊戲已經結束。我將幫助羅賓遜教授傳達一下他想告訴中國企業家的一些Insights:
A,這場遊戲濃縮的是決策、不確定性、概率、結果、沉沒成本、合夥、保險、分散、風險、回報、以合理性和平衡性協調風險與回報的要義。
B,企業應獎勵那些優秀決策而非優秀的結果。即使項先權輸了遊戲,教授仍號召大家給他掌聲,原因是其在主觀概率為80%情況下進入遊戲,仍是一個好決策。在結果產出前,要獎勵好決策,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做決策的人在合理範圍內冒最大的風險。
C,通常情況下,中國企業家往往更看重結果,然而結果常常不可控,企業能控制的只是好決策。
「Outperforming the market with low volatility ona consistent basis is an impossibility. I outperformed the marketfor 30-odd years, but not with low volatility.」 ---GeorgeSoros
「持續超越市場卻保持低的波動性是不可能的事。我在30多年裡超越了市場,但波動性卻並不低。」---索羅斯
職業投資是一件很難的事。投資人把資金交給你,如果你不能超越市場,那麼他還不如購買低費用率的被動式指數基金,跟隨市場的表現。因此,很多職業投資者的目標都是超越市場。但問題在於,大多數投資人都希望長期獲得高回報並超越市場,但同時卻厭惡短期的大幅度波動。過山車式的波動讓所有人心驚肉跳,夜不能寐。天堂雖然美好,但沒有人希望通過地獄的折磨再升到天堂。遺憾的是,從數學與實證的角度看,投資組合的低波動與超越市場的表現不可兼得。
市場,一般而言是指包括了很多上市公司股票的指數。由於公司的數量眾多,風險分散,市場波動性處於平均水平。而從數學上看,一個投資組合要獲得最高的長期幾何平均增長率,即最快的長期複利增長,需要集中投資,重倉持股。這也是巴菲特投資理念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與傳統的「分散投資」相反,巴菲特崇尚集中投資。在35歲的時候,他就清晰的認識到,要想超越指數,就必須集中投資。這種集中投資不僅與預期的回報高低有關,更與潛在的損失相關。在1965年給合夥人的信中,他提到「為了取得總體更好的長期業績,我願意放棄相當一部分的年度結果(記住當我說「結果」時,我指的是相對於道指的業績)。簡而言之,這意味著我願意相當集中的重倉持有我堅信是最好的投資機會。與此同時,我清楚的意識到,與更加分散的投資相比,我這種方式有可能造成偶爾一個業績非常糟糕的一年。雖然這意味著我們的業績將上下波動,但我堅信這也意味著我們長期的優勢將更大。」
下圖中的五個基金在1985年到2000年都超越了市場,包括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朱利安·羅伯遜的老虎基金,約翰·內夫的溫莎基金,以及福特基金會基金。
作為衡量市場表現的標準,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從1985年12月底到2000年4月底上漲很多,相當於把100塊錢變成了687塊錢。但巴菲特則相當於把100塊錢變成了4605塊錢,遠遠超越了市場。但是,從圖中也可以看出,雖然巴菲特和索羅斯遠遠超越了市場,其波動性也非常大。而且,這五個基金中,超越市場越多的,其波動性也越大。可以說超越市場的代價之一就是大幅度的波動。
作為一個反例,下面這個基金在20年的時間裡既超越了市場又實現了極低的波動,似乎同時得到了魚與熊掌,實現了「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很遺憾,這個超級基金經理的名字是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Madoff),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詐騙案製造者。他的所謂低波動超越市場是一個驚天騙局。
從實證的的角度看,很多表現優秀的基金超越市場不是持續穩定的超越,具有穩定的優勢,而是在市場不好時超越,在市場狂熱時表現一般,甚至遜色。換句話說,戰勝市場不是多贏,而是少輸。
正如巴菲特在1960年給合夥人的信中所說「我曾經指出,即使我們可能取得優秀的業績,這也不能證明我們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對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優勢。如果我們獲得優勢,也是通過在平穩或下跌市場中超出平均的業績,在上漲的市場中獲得平均業績,甚至有可能是遜於平均的業績而達到。」
這種靠「少輸」而不是「多贏」的方式超越市場反映了複利的本質。複利從本質上是一種相乘的關係。任何獲得盈利的年份,都相當於在過去的基礎上乘以一個大於1的係數。而任何受到損失的年份,則相當於在過去的基礎上乘以一個小於1的係數。無論過去的業績有多輝煌,只要有一次災難性的損失,也會讓過去所有的成績毀於一旦。正因為複利的特性,投資者很難從即使是一次大的損失中恢復過來。比如在10年的投資期內,如果最後一年損失80%,之前持續9年20%的複利增長就會幾乎顆粒無收。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常說「投資的第一條法則就是別虧錢。第二條法則就是別忘記第一條法則。」
作為一個著眼於長期回報的職業投資者,必須接受現實,在波動性與超越市場中取得平衡。重要的是要有長線的資金,而且不能借貸投資。正如凱恩斯所說「一個打算不理會市場短期波動的投資者需要更多的資源來保證安全,而且一定不能大規模的運用借來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