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dw7.html 昨天下午被導師叫回去開了一個下午的會。又在被催論文進度。壓力略大。
今天上午被導師抓差了,考研複試,我被抓去當了一天的記錄員。
晚上在讀CFA,讀到遞延稅項一節。理清楚了之前的一些模糊的地方。
經常沒事的時候瞎琢磨一點東西,在這裡寫下來,作為自己思維進化的一個記錄吧。雖然或許若干年後再看,會覺得當年的自己是個傻逼。
1、土幣
貨幣和資產價格,是一對孿生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貨幣的創造進程離不開資產。
一個典型的信貸擴張過程,或者說貨幣擴張過程是這樣的(貨幣創造進程和信貸投放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資產價格上升,導致了資產作為抵押品所能獲得的抵押信貸量上升,而抵押信貸量的上升,又進一步推升了資產價格。這個過程中,信貸量猛增,資產價格狂漲。貨幣量也跟著上去了(信貸投放的本身就是一個貨幣創造過程)。
在房地產泡沫中,這一進程體現的尤其明顯,房地產價格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上升——更高的房價。
近年來很火的金融加速器理論,其立論的根由也在於此。順便小小的八卦一句,金融加速器理論的創造者就是現在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
因此,貨幣量本身,並非是完全受某些人或者某些組織控制的東西。他的背後是資產的投放量,是投資量,是信貸量。認識不清楚這一點,會影響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
在我們討論中國的M2時,脫離政府的土地投放量,而將注意力集中於央行上,是不明智的。
地方政府的土地投放,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貨幣創造中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國有土地,是極好的銀行貸款抵押品。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其資本金,很大一部分是「土地資本金」,即以土地抵押來獲得銀行信貸。這裡,土地實際上充當了「資本金」的角色。
於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投放量越大,依託土地的抵押貸款就越多,信貸投放量就越大。貨幣也就不受抑制的超發了。與此同時,投資過度,通脹上升,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也就出來了。
這種土幣,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現象。我很懷疑,中國的貨幣量和地方政府的土地投放量,有比較顯著的正相關。等把導師的事情忙完了,就這個問題寫上一篇論文吧。
當然,從這個視角來看,弗裡德曼對於大蕭條中美國央行的批評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了。資產價格狂跌,那麼依託資產進行的銀行信貸量肯定就會狂縮,這又加劇了資產價格的下跌。這個時候信貸量肯定會下去,貨幣量肯定也會跟著下去了。
這個時候,如果資產價格不上去,貨幣量估摸著是上不去的。此時,只能通過政府的赤字財政來穩住就業和資產價格了。央行又能幹啥呢?
2、產能週期和槓桿週期
前天在公司樓下跑步,邊跑邊瞎琢磨。
felix講的實物量和貨幣量。
從其週期性上來看,似乎可以從產能週期和槓桿週期上來看。
比如白酒股,就經歷了一個典型的產能週期,從1000萬噸到300萬噸,再回升到1000萬噸的大周期。
去年在做茅台的時候,就心裡在想,根據歷史經驗,1000萬噸的時候,大概要崩盤吧。過了不久,還真崩盤了。對於穩定的行業,產能週期,是一個不壞的參考指標了。
所謂槓桿週期,本質上也是債務週期了。上次看數據,看到一個對比,發現美國大蕭條前和2008年前的家庭部門負債率都很高。歷史總是在重複昨天的故事。
在《八百年金融荒唐史》中,作者歸納的數據也告訴我們,債務週期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對於金融部門,這種宏觀上的債務週期的影響,更是顯著了。債務危機經常就伴隨著銀行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部門是其他部門的債權人,他也生產一樣東西——其他部門的負債。觀察整個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負債量,實際上也就是在觀察金融部門的產能週期了。
從目前有限的觀察來看,歷史真是在一遍一遍重複昨天的故事了。
隨手一寫,如有錯漏,煩請指正。
2013-4-2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fjz.html大部分時間在看CFA,六月初就要考了。心裡惴惴然。
善始善終,也就兩個月時間了,一次性通過可以省不少事了。
晚上看了一下飛亞達的數據。這個公司沒啥看點了。不過幾個東西蠻有意思。
一個是存貨增速和收入增速高度同步。

一個是隨著存貨的增加,負債率迅速上揚。存貨畢竟佔用了太多的現金了,擴張到了最後,只有靠著借債維繫了。

從2011年開始,這家公司就不再披露旗下亨吉利名表世界的門店數了。不過從銷售人員的數量上,增速依然不慢,公司年報裡說要從單店收入上入手。這個有待觀察。開店數增的太快,單店收入方面,一直貌似來不及精耕細作的樣子。銷售人員上的太快的後果是銷售費用瘋狂上漲。當前的銷售毛利率是34%,銷售費用率就高達19%,這個生意不太好做的樣子。

單店銷售收入:

上到單店1000萬的樣子,一直沒上去了,2011和2012的數據沒有。不做揣測。
堂堂奢侈品公司,淨利潤率不到10%,實在是羞於見人啊。

搞成這個樣子也不是沒有原因,2002年,公司大洗澡,報虧了一筆大的,從此開始戰略轉型,從飛亞達自產表轉向當洋買辦。2001年飛亞達表佔了銷售收入的七成,外國名表佔三成,現在是反了過來。開始效果也是挺好的,但是規模一上去,這個就開始覺得難受了。
自產表當然毛利率高了,其毛利率高達60%以上,但是外國名表,雖然飛亞達的毛利率也在上,但是撐死了也不過20%多。這樣搞下去,隨著其不斷的擴張,存貨的壓力也就開始凸顯了,你買人家的貨,就不得不多備貨,資金也就佔著了。日子當然好過不了了。
這兩年開始意識到洋買辦這生意不好做,開始轉推資金的飛亞達表,但是貌似效果有待觀察。2010到2012,飛亞達表的銷售收入翻了一倍,增速快於外國名表。
如果飛亞達表能夠比外國名表賣的多,公司的淨利潤率和存貨周轉率啥的一下子就上去了。
但是問題是,這個是左右互搏,飛亞達表要賣,還在自己搞專賣店。年報裡沒有提到他的亨吉利名表世界有沒有力推飛亞達。但是這個左右互搏,不知道他未來怎麼搞了。
這段日子貌似一事無成,導師的論文進展堪憂,CFA備考做的也很壞,看公司一個小飛亞達做的都那麼慢。心裡著實有些鬱悶。
2013-4-3 讀龐寶根的《別後》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h31.html剛剛讀完了felix分享的龐寶根的《別後》,寫一點點小感想。
1、紅海 VS 藍海
在文中,龐寶根提到:當今世界上,要做我做得到而別人做不到的事,或者我做的比別人好的事情,我覺得太難了。因為技術已經透明了,你做的到,別人也不難做到,但是現在選擇別人不願意做、別人看不起的事。
這話說的好極了。大約在剛來的時候,我問過felix一個問題,為什麼felix認為一個不外包的紡織企業要比外包的紡織企業要好?
當時自己滿腦子都是書上讀過的一些經典案例,書上的成功企業典範,常為生產外包的公司,比如蘋果,他的生產都是外包的。而國外的服裝大品牌,其生產也常為外包的。外包的公司,可以有更少的資本支出,輕資產是看起來很美的一件事情。當然,現在想來,這種想法真是傻逼透了。
felix的回答十分耐人尋味,所以我現在還記得。他的答案是:「凱撒面對嘩變的士兵,只是說一句,士兵們回家吧,就讓嘩變的羅馬士兵解散了。而其他人這樣做,會被憤怒的士兵撕成碎片。」
現在想來,凱撒能做到的事情,是我們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蘋果做得到的事情,也是普通公司做不到的事情。這種競爭優勢,是難於模仿的,看起來很美的東西。也是想走捷徑的人意圖模仿的東西。這個領域競爭是如此的激烈,以至於這種表面上的捷徑,實際上已經不再是捷徑了。
這就彷彿兩條路,一條路是高速公路,但是極其擁擠,另一條是國道,遠,但是人煙稀少。實際上,走國道可以更快的達到終點。當然也有少數人,可以走高速更快的達到終點,他們起的更早,車開的更快。但是大部分人走高速的人,實際上是欲速則不達的。
因此,表面上的捷徑,實際上是我們遠路。而所謂的藍海,實際上就是去做人家不願意做,不想做的事情。
有一次看到人家講華為,是華為的戰略就是把紅海直接變成藍海,也就是壓價,壓價到人家無錢可賺,被迫退出,而華為則通過走量的辦法,還是可以獲得不錯的盈利。
而當年的茅台,則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斷提價,吸引來了新的競爭者。最後導致了整個行業的產能過剩。
因此,人家不願意做,這個真是一個很好的護城河。投資中,快速盈利的辦法是大家都想要的紅海,但是慢盈利的價值投資,則是經營的藍海吧。以我有限的觀察來看,「來錢太慢」,是大家對於價值投資的共同印象了。但是大家不願意賺的錢,其競爭才沒有那麼激烈,其護城河,才足夠的寬。而來錢快的成長股投資等辦法,來錢太快,利潤率太高,那麼就會吸引太多聰明的競爭者。最後的結果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felix的提醒很對,「你是凱撒麼?」
龐寶根在這一問題上,和felix有著一樣的認識,他堅定不移的做建築,做好的建築,做毛利率不高的建築。堅決不搞資本運作,不搞馮侖所謂的「金融地產」,不上《非你莫屬》,不搞歪門邪道。毛利率低,人家就不屑於做,這樣龐寶根就可以把規模做上去。一個毛利率低的行業,只要規模上去,其ROE也是極其驚人的。
這種公司給人的感覺很舒服。蘋果這種凱撒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也看不明白,抓不住,但是龐寶根這種出身於普通人的「凱撒」,則讓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
2、工匠精神
龐寶根對於企業家這三個字的認識,類似於清教徒所謂的「天職」,韋伯將這種清教徒的精神認為是西方崛起的關鍵所在。雖然這種認識略有牽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優秀的企業文化,都有著這種天職精神,或者說將自己的事情做到的極致的工匠精神。這是一個優質企業必備的東西吧,以前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過一篇討論工匠精神小東西,在這裡隨手貼一貼。
讀到歸總的一篇東西,大意是說,高端製造業這種東西,從本質上是是「人的生意」。因為對於高端製造業而言,一大批視工作如生命的工匠,才是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戰後的德國,克虜伯被盟軍接管,克虜伯的老大也進了班房,整個工廠的生產都停了下來,但是即便那些機器即使在閒置,每週也都會有工人來擦拭和保養。因此產業所必需的設備和技能也保留了下來。而在牢獄中的克虜伯老大,也還在思考蘇聯的T-34坦克的性能弱點。這種自上而下以鑽研技能為樂趣的企業實在難以用戰爭撼動。
有一次同一個做微電子的親戚聊天,問及為什麼中國做不出好的CPU,他的答案是:缺乏好的工藝,進一步的說,缺乏好的工匠。他告訴我,CPU的原理簡單,但是性能做出來卻是差異極大,其根本原因在於工藝之上,即他所謂的「操作訣竅」之上。設備什麼的都可以買,實際上所用的設備我們都可以買到,這個不是問題,關鍵問題在於,操作這些設備的工人沒法買。即便可以請過來,但是要大規模培養出自己的工匠,也是需要時間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對於工匠素來是持蔑視態度的,而工匠的技藝,也素來是被視作淫技邪巧的。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高端製造業所必須的「匠人」,自然不容易發育的起來。聰明一點的小孩都去寫文章考進士去了,誰會用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時間來鑽研某項技藝,將其做到極致?
這一點,我們的鄰國日本,與我們是大大不同的,日本的傳統中,就是有所謂的「匠人文化」,他們願意用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時間,來將自己的技藝做到極致,並以此為豪。日本有各種各樣的工匠世家。如日本最古老的寺廟建設社——金剛組(http://zh.wikipedia.org/wiki/金剛組),迄今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用上千年的時光只做一件事情——建廟,這樣的公司,自然可以將技藝做到極致。
如金剛組一般的公司,中國又有多少呢?勉強可以一比的,大約只有同仁堂等藥店了,但是同仁堂的歷史也不過幾百年而已。但是看看同仁堂這個公司,就會感覺到時間的力量,時間沉澱下來的東西,是用多少錢也沒法短時期複製出來的,現在的暴發戶那麼多,有種你複製一個同仁堂?看看老百姓買賬不買賬?
高端製造業,或許真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培育的,一批好的工匠的養成,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時光吧?這事,怕是砸錢砸不出來的。
中國未來崛起的希望,不在於潘石屹,馮侖的身上,而在於滿身泥水傻傻的龐寶根他們身上。
2013-4-27 例會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nhd.html 例會記錄過的太快,大部分公司印象不深,一個總體的大印象是:許多公司屬於長不大的公司,十來年過來,淨利潤也才一兩個億,這樣的公司看起來沒什麼味道。
第二個印象是,凡是不專注的公司,最後都沒啥大出息,很多公司賺了錢都去搞房地產,炒股票。這種公司沒什麼意思。
第三個印象,稍微好一點點的公司,比如ROE超過15%的製藥公司,都可以獲得很高的溢價。5倍以上的PB是起碼了,10倍以上PB倒也不少見了。
看到最有意思的一個公司是一個藥企,在其放棄對艾滋病疫苗的研製之後,其盈利開始迅速回升。這個有趣的案例告訴我們: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妄圖創造奇蹟的,大部分沒啥好下場。腳踏實地看起來更靠譜一點。
寫兩件事情。
1、和bruce關於GDP增速和股市關係的討論
和bruce對於GDP增速和股市漲幅有一個小小的討論,這裡做一個小小的記錄。從歷史上看,GDP迅速增長,但是股市不漲不是個例,美國的1899-1920年,GDP迅猛上升,但是股市卻是大熊市,不怎麼動。
我們覺得造成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
GDP增速最快的階段,往往是所謂的「野蠻生長」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過度的競爭導致了企業的盈利並不樂觀,根據經典微觀經濟學理論,完全競爭市場內,企業的經濟利潤應當是零。
作為股東來說,他應該只能獲得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出的收益。而無法分得壟斷利潤。
但是隨著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為壟斷廠商的企業開始能夠獲得壟斷利潤。而這個時候因為沒有新的競爭者的進入,產能擴張最迅速的時期應該已經過去了。表現在GDP上,應該是GDP增速的放緩(GDP是對終產品產值的度量)。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當GDP增速開始放緩的時候,才是股市更好的時候,因為大浪淘沙,剩下的公司都是競爭中的勝利者,而產能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集中了。此時,壟斷者可以緩慢的提價,而規模的集中,則讓他們的提價能夠給他們的淨利潤帶來迅速的提高。而股東則可以從中獲得更高的回報。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當年的格力空調。在市場開始進入寡頭壟斷的時候,產能集中完成後的格力,可以從容提價。而讓利潤迅速上揚。
GDP的高增速,會讓經濟中產生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因為市場的迅速擴容,會讓許多公司活的很滋潤。但是這些公司並不是價值投資者的理想標的。
只有當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開始逐步集中的時候,我們才能發現體質更強健的公司。並能在其利用壟斷地位獲取壟斷利潤時,從中分一杯羹。
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增速的放緩,也不是一件壞事情。
2、飛亞達物業的估值問題
飛亞達算是做完了,對於其三棟大樓的估值,自己吃不準。這裡把估算過程貼出來。煩請大家指正。
根據搜房網的數據:
飛亞達科技大廈的租金是89.76元/平米·月,其建築面積是83000平方米,算得其每年可以獲得的最高租金為:8940萬。
飛亞達大廈的租金是100.00元/平米·月,其建築面積為19600平方米,算得其每年可以獲得的最高租金為:2352萬元。
保守估計,深圳的租金回報率是10%,那麼這兩棟樓的估值應該是11.29億。
如果取7%的租金回報率,則估值為16.13億。
如果根據當前的租金回報率4.6%(依據:http://esf.sz.soufun.com/newsecond/news/8517111.htm),則其估值為24.54億。
另外一棟樓是西安飛亞達大廈,2007年10月以2億元的價格收購,假設該樓保持收購價不變。
那麼算得,飛亞達持有的物業的總體估值,最低估值為13.29億,最高為26.54億。
目前飛亞達A的市值是26.68億。
究竟怎麼估值比較合適,還沒有想到,燕子說找附近出售的樓盤更好。這個暫時沒找著了。
這個公司,其他的問題倒也沒啥好說的,就做到這裡吧。
2013-4-11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uhn.html 上午上課,下午聽了一個報告。關於銀行監管的。報告的內容比較有意思。這裡寫一寫
1、too big to gamble
作者的模型做的比較有意思,他首先討論的是銀行牌照的franchise value。
銀行如果從事風險過高的業務,那麼一旦失敗,將會破產,這就導致了銀行股東權益清零。因此銀行冒險存在一個臨界條件,也就是冒險的預期收益要高於不冒險收益的貼現(這就是所謂的franchisevalue)。
如果銀行牌照的價值越高,銀行冒險的激勵就越弱。那麼此時需要限定的資本充足率就越低。
當銀行不斷變大時,其franchise value在上升,此時存在一個too big to gamble的問題。
此時監管所需要的資本充足率會下降。作者論證了,為了控制銀行冒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提高資本充足率,另一種則是控制銀行業的准入。
因為控制銀行牌照可以有效的提高銀行牌照的franchise value。從而抑制銀行的冒險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展村鎮銀行的策略,未必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他放大了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
2、too big to fail
大家都懂得,我就不說了。隨著銀行規模的擴大,政府不得不對系統性重要銀行進行救助。
這就產生了toobig to fail的問題。這個只能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來解決。
3、問題
作者總的結論就兩條:一個是放開銀行牌照管制是有問題的,銀行牌照的franchisevalue有助於抑制銀行的冒險銀行。另一個是加強資本充足率監管可以降低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當然,他無法解決的是系統性風險的來源。
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是,系統性風險往往在債務水平/GDP迅速增高時產生。其意義彷彿EBIT/interest。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企業的ROA下降時,他會增加他的負債水平,力圖通過加槓桿維持他的ROE。這個現象很可能在宏觀上也存在。並且很可能是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
從歷史上看,企業債務的迅速擴張,和產能過剩發生的時期經常是同步的。產能過剩的本質實際上不是真的產品太多,而是ROA下滑了,所以顯得過剩。
ROA下降,企業增大負債,產能增加,ROA進一步下降。最後企業開始虧損,出現清償危機,出現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問題。
當然不同國家的情況不太一樣,美國的問題出在家庭部門負債的過度增加。
總體來說,企業部門的債務過度增加往往意味著產能的過剩,家庭部門的債務過度增加往往意味著過度的消費。從歷史上看,好像是這樣。
手裡頭暫時沒數據,過一段日子,就這些問題寫上一篇論文吧。
2013-4-15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0p9.html 今日黃金暴跌,網上說的原因千奇百怪,光怪陸離。
忽然想起鬱金香泡沫破滅的故事,傳說,鬱金香泡沫的破滅始於一個水手將一個名貴鬱金香種子當做洋蔥頭沾鹽吃掉了。從而引發投機客的恐慌性拋售。在泡沫的頂峰,人們往往已經意識到了泡沫,但是參與博傻遊戲的人,依然不願意退出遊戲,他們依然在等待一個藉口。
這種藉口,可能是極其牽強而且無厘頭的。但是對於投機客而言,這已經足夠了。
試圖解釋這個導火索是怎樣觸發泡沫的破滅,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就是一個藉口,破滅的伏筆,早就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埋下了。
2013-4-17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40o.html 期中考試,上課,看書。
在論壇上發了幾張關於宏觀經濟的走勢圖。
但是博客上沒法發,那就改天再發了。
說一點點感想。
1、從標準普爾的歷史走勢來看,標準普爾的走勢基本和EPS的走勢差不多。盈利才是股價的根本,此言不虛呀。
2、10年期國債的到期收益率與3月期國債的到期收益率的利差,可以作為標準普爾的領先指標。領先12個月。
其原因我暫時沒有想明白。可能是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息差升高時,正好是企業的盈利開始回升的時候。
因為企業投資基本借入的是長期資金,企業盈利擴張,企業才會借入長期資金,這會抬高長期利率,擴大長短期利率的息差。在不久之後,企業盈利的回升,又會帶動股價的回升。
隨手一寫,沒有查閱相關文獻,這是自己拍腦袋的一個解釋。暫且放在這裡吧。日後再修正。
2013-4-24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9w5.html 做題,上課,看書。
felix晚上在回覆中提到關於黃金的問題很有啟發性。
黃金的供給主要還是受到存量決定,增量影響並不是那麼大。
所以應該是黃金的價格,決定了黃金的開採成本。因為金價越高,開採那些品位較低的金礦才有利可圖。
而不是反過來由黃金的開採成本決定黃金的價格。
記得felix以前講到過沙特石油的案例,說當年有人看空石油,是因為沙特那邊的石油開採成本不到10美元。我覺得這裡面的邏輯問題在於:
油價的下降會將高成本的石油開採者擠出,導致了油價開採的平均成本下降。當然供應量也下降了。
如果需求回升,油價回升,高成本的油價開採者還會重回市場。這樣隨著油價回升,石油的開採成本也回來了。
所以以礦產的現行開採成本來討論礦產的價格並不是一種靠譜的認識。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礦產的價格決定開採成本,而不是反過來。
2013-4-29 學習感悟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e4b.html 從自習室回來的路上想到了幾個有意思的問題,在這裡寫一寫。
因為是自己瞎想的東西,所以純屬拍腦袋的東西,如有錯漏,煩請大家指正。
1、看不到的成本
在實體行業中,產能的擴張經常會帶來邊際利潤的下滑。
這是因為,隨著產能的擴張,邊際收益會下降,而其邊際成本,在不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則會上升。
於是,邊際利潤,會隨著產能的擴張而下降。
這條規律對於銀行業是否成立呢?
首先我們考慮,什麼是銀行的產能。我個人認為,銀行的產能擴張過程就是他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過程。這種擴張,可以源自於信貸,也可以源自於資產證券化等等金融創新。
表現在宏觀上,是社會融資總量的上升以及信貸的氾濫。
從賬面上看,銀行的息差和ROA,似乎在銀行信貸的大擴張之中,並沒有太大程度的下滑。似乎銀行的產能擴張,對銀行本身來說,並沒有帶來邊際成本的上升,也沒有帶來邊際收益的下降。是銀行業更為特殊嗎?
我想之所以產生這種假象,是因為,在銀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中,潛在壞賬並沒有入賬。
銀行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應該就是潛在的壞賬成本了。這一成本在銀行使用其資本的過程中,應當如同折舊一般計提。因為銀行業如felix所言,會定期發生危機。因此,根據貸款額來計提壞賬減值準備,是一件很符合邏輯的事情。
在銀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中,它所選擇的客戶的質量應該會越來越差。假設銀行能識別客戶的質量,那麼它應該先貸給優質的客戶,然後再帶給劣質的客戶。因此,銀行信貸擴張的過程,或者說其產能擴張的過程,也是其資產質量逐步惡化的過程。
因此,這樣看來,我們不僅應該根據貸款額來計提壞賬減值準備,還應該隨著銀行貸款額的增加,其撥貸率應該是遞增的。這樣才能更全面的反映隨著銀行產能擴張而帶來的資產質量的加速下滑。
我的結論是:產能擴張(對於銀行是資產負債表擴張)所帶來的邊際成本遞增定律,對於銀行也是成立的,但是它反映在了資產質量的下滑上。這一點並沒有很好的計入成本。
所以,對於銀行業而言,過快增長的信貸,以及過快增長的淨利潤,都可能是假象,因為其資產質量的下滑,並沒有反映在其利潤表當中。
我們應該警惕那些所謂「高成長」的銀行。因為「高成長」的背後很可能是更加壞的資產質量。
隨手亂彈,如有錯漏,煩請指正。先寫那麼多了。
2013-5-4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het.html 看論文,寫論文。
想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宏觀債務問題上,也存在類似於「戴維斯雙殺」問題,當一國的經濟增速放緩時,常會通過赤字財政來拉動經濟增長,這就出現了GDP增速變慢,而債務存量猛增的局面。反映在宏觀指標上,是debt/GDP的猛增。如果經濟增速一直保持低迷,那麼債務繼續增長,這將終導致債務危機的爆發。
從歷史上看,債務危機的爆發,其原因經常是這樣。經濟放緩——擴大赤字——經濟不見好轉——赤字繼續擴大——債務危機爆發。
所以赤字財政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相當於一個公司,在面臨毛利率下降,銷售收入放緩時,通過負債擴產能來維繫利潤的增速。如果市場大勢好轉還還好說,但是如果市場不反轉,那麼未能好轉的淨利潤和不斷增高的債務,很可能會把公司拖死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