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已經跌了好一陣子,OPEC會議決定不減產,更是壓垮油價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那黑得深不見底的石油井中,美國與OPEC的黑金戰爭,一觸即發。 撰文‧楊卓翰 濃稠的黑色液體,被裝成一五九公斤重、一公尺高的鋼桶,擺在港口,等著被運走。它靜靜地站在那裡,不知道全球正為了它,釀起了一場「黑金戰爭」。 這一桶原油,可能會被運到台灣,被台塑提煉成汽油、柴油,或是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的原料。它是「原料中的原料」,全球去年就用掉了九千萬桶油。在十一月二十八日,這桶布蘭特原油的價格,是七十美元(約二千元新台幣)。僅僅半年前,它還要價一一五美元。國際油價在這半年,暴跌了三七%。 過去三十年,這樣的跌幅只發生過四次。把這桶油的跌價,乘以九千萬(桶),就是所有石油出口國損失的錢。而這些損失,有三成屬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十二個國家。OPEC掌握全球大多數的石油生產,他們決定的產量,足以撼動全世界的油價。 所以,當這十二國代表十一月二十七日聚集在奧地利維也納開會時,全世界都屏息以待。大家都在猜測,在這幾個月的油價崩跌之下,OPEC會不會決定減少產量,好讓油價回升?如果他們決定不減產,代表供給會繼續增加,油價就會繼續下跌。 這也是為何在長達五個小時的閉門會議後,主張減產的委內瑞拉外交部長氣沖沖地步出會場、拒絕回答任何問題時,大家都知道結果了。他的表情,最先被路透報導,一個小時內,油價又跌了一.二美元,到七十四美元一桶。 美元強、需求減、油頁岩 油價下跌三大原因 幾個小時後,OPEC正式召開記者會,宣布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聯盟不減產,維持一天三千萬桶的產出。支撐油價最後的希望終於破滅,周五油市收盤時,油價來到七十.○二美元,創下四年新低,也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單月跌幅。 在QE結束,美元開啟強勢新格局後,油價早已「跌跌不休」;同時歐洲經濟衰退、中國經濟也進入轉型陣痛期,全球這麼不景氣,對石油需求不振的情況下,為什麼OPEC卻沒辦法達成減產的共識,讓價格止血呢?因為地球的另一端,他們有一個更大的敵人,一個新興的黑金帝國─被稱為「美國牌新石油」的頁岩油(Shale Oil)。 OPEC雖然掌控全球三成石油產量,但美國在二○一○年開始,發展成熟的油頁岩(Oil Shale)的方式,透過高壓水裂解技術,開採過去沒有辦法採出的頁岩油及頁岩氣(Shale Gas)。這樣的技術,被美國獨家掌握,並被政府大力扶持,成為美國的新希望。 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力投注在油頁岩開發,就是為了讓美國從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慢慢成為能夠自給自足的「能源獨立國家」。最好的例證,就是在北美交易的德州輕油(WTI)期貨的價格,長期比在國際交易的布蘭特原油還便宜。花旗商品研究部全球主管摩斯(Edward Morse)就指出:「油頁岩將讓美國成為全球能源的新霸主,也將改變全球能源市場。」從歷史油價來看,自從美國一○年開始大量開採油頁岩,全球的油價也同步開始穩定。雖然美國產的原油大部分仍然禁止賣到國外,但近幾年美國也慢慢解除禁運令,搶走OPEC的市占率。巴克萊銀行預估,明年對OPEC的石油需求將減少一百五十萬桶,「美國油頁岩革命正讓OPEC的黃金時代慢慢結束。」報告中指出。而這也讓美國再次成了阿拉伯國家的頭號大敵。黑金戰爭,隨之而起。 OPEC怎麼回應美國的油頁岩革命?OPEC祕書長巴德里(Abdullah al-Badri)在會後記者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他略帶敵意地回答:「我們已經回應了。維持不減產這個決定,這就是我們的答案。」 石油大國掀價格戰 財政窘迫小國傷透腦筋 路透也引述一名OPEC代表的話:「在會議上,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納米(Al-Naimi)為了和美國搶市占率,遊說其他國家維持產量。其他小國家沒有辦法,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和美國打價格戰。」納米雖否認這個發言,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擁有全球最大石油產量的沙烏地阿拉伯,一直以來都是扮演著油價的調節者。但這次卻堅守產量,任由價格跌落,自有盤算。自一○年開始,沙國早就做好價格流血戰的準備。 沙烏地阿拉伯是石油價格戰的老手,一九八六年,它就增加產量打流血戰,淘汰非中東的產油商,讓油價七個月內跌了六七%,直到五年後油價才恢復水準,而OPEC市占率一度超過五○%。這次,它可能故技重施。 巴克萊預估,沙國本身的規模經濟,讓它可以容忍一桶六十五美元的低油價。在這價位上,沙國本身的財政都會有盈餘。而且,匯豐全球銀行也分析,沙國從一○年開始大幅累積預算盈餘,國庫裡已有六千億美元,足夠應付未來三年的財政支出。 不只是沙國準備好了,就在OPEC開會前夕,俄羅斯石油官員也宣布不減產,並且在會後支持OPEC的決定。不過,雖然石油大國做好賠錢準備,但財政狀況不健康如委內瑞拉等小國卻是痛苦萬分。OPEC會議的隔天,委內瑞拉和科威特政府都同時宣布了財政撙節方案,因為這些國家的收入,完全仰賴黑金。 「OPEC的決定,讓全球石油市場進入了新格局。如果他們沒有新動作,開採成本就是未來油價走勢的低點。」摩根士丹利石油分析師羅森(Adam Longson)說。傳統中東石油國已經出手,這次的價格戰會維持多久,美國身為全球石油市場的新玩家,成為關鍵。而OPEC推低油價,影響最直接的,正是美國產油業。 頁岩油及頁岩氣雖然是美國新希望,但除了開採時需要將大量化學氣體打進地底,造成環保疑慮外,它最大的弱點就是高成本。比起傳統石油一桶二十美元至四十美元的成本,油頁岩開採成本是五十美元至七十美元。因此,「現在的價格,已經對美國油頁岩開採商造成壓力了,未來的壓力只會更大。」摩根大通澳洲能源分析師威爾森(Benjamin Wilson)指出。 「開採原油是一個現實的產業,開採公司的決策點不是美國的能源自主夢,而是內部報酬率(IRR)。」一名美國石油開採公司的主管說。不論蘊藏量多豐富,若採出來的油沒有經濟效益,無法讓探勘以及生產公司(E&Ps)回本,就會刪減資本支出,產量自然減少。 瑞士信貸全球能源經濟學家史都華(Jan Stuart)分析美國油頁岩開採成本,指出在WTI七十五美元時,美國最主要的礦區鷹福特(Eagle Ford)有一一%的礦井會有經濟風險,另一礦區貝肯(Bakken)則有三一%風險,二疊紀盆地(Permian)甚至有五八%的礦井會有危險。還有分析師指出,布蘭特油價長期維持在七十美元時,美國大約一成的頁岩油井可能得停擺。 低油價維持多久? 美國撐不下去,產量自然減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美國黑金潮發酵,易於開發的礦井都已經有人占走,因此開採業一項重要指標:資本支出占營收比(Capex/Sales)已經節節攀升。外資普遍認為,當WTI跌到六十美元一桶時,就是美國油頁岩產出的大限(十二月二日為六十四美元)。屆時,資本支出就會出現實質減少,並且衝擊美國的產出,價格戰很有可能就在美國油頁岩產業受傷之後便隨之趨緩。 不過,媒體喊出的五十美元低油價的時代真的來臨了嗎?市場普遍認為,可能性不大。根據外資在OPEC決定維持產量後的報告,布蘭特原油每桶價格分布在七十美元至九十美元間。也就是,現在一度低於七十美元的「破盤價」,可能只是短期現象。 明年經濟情況好轉 石油需求可能增加 決定明年油價最大的上行風險,除了OPEC的政治因素,以及中東的地緣政治,仍回到基本面,也就是全球供需狀況。需求面,明年經濟情況好轉,國際貨幣基金(IMF)也預估明年的經濟成長率至三.八%,比市場更樂觀,因此需求可能會轉強;而在供給面,非OPEC國家例如美國及加拿大,很有可能因為低油價而不敷開採成本,於明年調整產量。 而且,明年六月OPEC再度開會時,分裂的意見很有可能會一致,達成減產協定。因此外資認為,最慢在明年下半年油價就會回穩。消費者在享受低油價的同時,也可以觀察美國接下來要怎麼回應這場黑金戰爭。 OPEC VS. 美國 黑金戰爭全面開打! 美國為了達成能源自主,無視全球供需,瘋狂生產原油,改變了全球原油市場格局,並讓OPEC打價格戰。 中東握有全球近5成儲量 單位:% 亞洲2.5 非洲7.7 北美洲13.6 南美洲19.5 歐洲8.8 中東47.9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 REPORT 2014 OPEC三巨頭拒絕減產 單位:萬桶╱日 不願減產 沙烏地阿拉伯 964 科威特 293 阿拉伯大公國 280 希望減產 伊朗 358 伊拉克 298 委內瑞拉 279 奈及利亞 175 阿爾及利亞120 安哥拉170 利比亞99 卡達72 厄瓜多53 資料來源:OPEC 雖然石油產量小,但生產速度飛快6年後美國將能源自主,並成為輸出國 單位:百萬桶╱日 美國液化燃料供給 2011 10.3 2012 11.1 2013 12.5 2014 13.7 2015 15.0 2016 15.9 2017 16.8 2018 17.8 2019 18.7 2020 19.5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局EIA、CITI RESEARCH 油價逼近油頁岩成本,挑戰油頁岩開發—— 十年來油價走勢2010 美國採出大量頁岩油、氣,油價開始穩定,德州輕油與布蘭特原油差價拉大2014 5月及11月 OPEC維持產量,油價再跌2014 全球經濟疲弱,需求減少,美元走強,油價開始走跌油價已逼近油頁岩成本價70美元,挑戰美國油頁岩開發 |
本周一,國際油價跌破每桶70美元,創五年新低。全球石油儲量最高的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主要成員沙特卻異常平靜。西方分析師認為,如果說這其中牽涉到任何“政治”因素,那就是試圖迫使產油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巖油生產商退出市場。至於沙特,它已經在扮演這次油價暴跌推手的過程中證實了OPEC不再統一,只是理論上存在了54年的壟斷組織。
美銀美林大宗商品負責人Franciso Blanch在昨日的2015年全球展望大會上明確表示:“我認為,作為一個(壟斷組織)‘卡特爾’,OPEC實際上已經解體。”其實,這番評論已經在上月底美銀美林的報告中有具體闡述:
“一些OPEC的成員還有閑置的產能,另一些因為投資不足、資本缺乏而面臨未來幾年結構性(產能)下滑。這可能已經進一步擴大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差距。一些OPEC成員之間的地緣政治利益分歧與意識形態的對峙可能暫時平息。”
上月OPEC會議出乎一些市場人士意料,並未決定減產。華爾街見聞當時文章曾援引西方分析人士觀點稱,在這次會議上,沙特說服受油價下跌打擊的OPEC成員相信,唯一能抵禦美國頁巖油增產的方式就是允許油價走低,以此促成OPEC會議做出不減產的決定。沙特這樣做是任油價停留低位,壓縮美國頁巖油企業的盈利,意圖借市場之手趕走生產成本較高的這類企業。
OPEC的這一決定直接導致本已跌入熊市的國際油價繼續沈淪,而且與大多數OPEC的成員國的利益不符,請看他們此後的表現:
· 本月初與沙特高層代表團會晤期間,伊朗方面懇請沙特控制石油生產,穩定市場,不過遭到沙特拒絕。
· 在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創匯約95%的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本月初部分地區發生斷電。
· 上月底,伊拉克政府被迫調整明年的財政預算,削減支出,保證優先付款項目。
· 本周一,利比亞央行宣布,今年1-11月,政府收入減至150億美元,遠低於去年同期的450億美元。
· 因為油價持續大跌,尼日利亞明年2月舉行全國大選期間會面臨極大的內亂威脅。
美銀美林的Blanch昨日指出,長期來看,在全球開始致力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環境下,油價下跌更有利於沙特達到迫使美國石油減產的目的。但只有那些能承受油價大跌損失的國家才能實施這項長期戰略。
如美銀美林下圖所示,沙特等OPEC的主要產油國之中,每桶70美元以下的油價也只有科威特和卡塔爾能保本,如果要將油價壓低在每桶70美元以下的水平,連沙特產油也在虧本。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評論認為,沙特從未放棄在政治舞臺上運用石油美元,這是沙特人重要的外交武器。可現在,沙特及其海灣地區的盟友正在用油價作為政治武器,不只是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實質上目標還是伊朗。
眾所周知,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正統派別。而在伊朗國內,伊斯蘭教另一大派系什葉派占多數。華爾街見聞今年6月曾以下圖展示,伊拉克和巴林超過半數是什葉派,伊朗的什葉派超過80%,沙特和阿聯酋的遜尼派都超過80%。
上述《金融時報》報道稱,這次沙特的價格戰也應考慮到遜尼派與什葉派的仇恨。沙特政府坐擁7500多億美元的外儲,財力雄厚,即使油價暴跌,也有資本抵禦沖擊。而伊朗至今遭受西方制裁,其保本油價還要達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現在的國際油價對伊朗的傷害就格外大。
《金融時報》上月底的博客則是提到,中東海灣地區國家達到財政平衡的油價通常都較低,他們的預算還能消化油價下跌和波動的沖擊,其政府未必受到這些沖擊影響。而委內瑞拉這樣的國家顯然無法承受這種打擊。該博客認為:
“和那些動蕩的政權相比,政治安全的政府往往能更好地管理石油財富,事實上也會因這種安全保持局勢穩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朗石油部官員表示,如果OPEC成員國不團結,或者發生價格戰,油價將繼續下跌,可能跌至每桶40美元。
布倫特原油今天繼續下跌,而WTI原油也抹去了昨天的漲幅。
OPEC供應了全球40%的原油。能源分析公司Energy Aspects Ltd表示,
如果油價繼續下跌,OPEC很可能在明年一季度召開非常規會議。
自11月27日OPEC決定不減產以來,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下跌40%。
本月,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擴大了供應亞洲客戶原油價格的折扣。這加大了市場對OPEC降價爭奪市場份額的猜測。
CMC Markets首席策略師Michael McCarthy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OPEC看來是一個不能正常運作的家庭,美國原油產量井噴,現在市場又沒有地緣政治危機,這都促使了油價的下跌。
伊朗石油部石油市場分析部門主管Mohammad Sadegh Memaria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油價的下跌讓市場處在了均衡狀態之下。
伊朗希望在目前的核制裁解除後,可以將原油出口量提升至每日480萬桶。
11月,OPEC每日生產了3056桶原油,連續第6個月超過其3000萬桶的目標。
Energy Aspects首席石油市場分析師Amrita Sen表示,
伊朗、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等財政狀況窘迫的國家或將要求在明年6月5日的例行OPEC會議之前進行商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下調2015年全球對其原油需求預期至十二年新低,同時削減了明年全球原油消費預期。油價震蕩走低,於數小時內刷新五年低點。
在其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OPEC將2015年的OPEC原油需求預估削減30萬桶/日,至2892萬桶/日,為200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892萬桶的日需求不僅較上月OPEC日平均產出少115萬桶,也不及維也納會議制定的3000萬桶日產出目標。OPEC表示,尚不清楚油價下跌40%對供求的影響。
(季度全球原油需求:OECD國家 非OECD國家)
該報告指出,“此次修正反映出非OPEC供應向上調整以及全球需求向下修正。”
OPEC將2015年非OPEC原油需求增長預期削減7萬桶/天,至112萬桶/天;將2015年非OPEC原油供應增長預期上調至136萬桶/天。
(非OPEC原油供應增長)
報告發布後,油價震蕩走低。WTI原油價格盤中跌超2.5%,低至61.97美元;布倫特油價跌超2.2%,低至65.29美元,刷新五年新低:
其他組織公布的數據和預期也不樂觀。美國石油學會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增至440萬桶至3.774億桶,而分析師的預期為下降220萬桶。
德國商業銀行原油市場分析師 Carsten Fritsch告訴路透:
對於API數據我們十分看空,認為庫存會全面增加。並且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的短期能源前景也十分悲觀,預計明年原油需求增長會大幅下滑。
此前,EIA下調2015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長預期24萬桶至88萬桶,預計今年需求增長約為每日96萬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海灣國家官員表示,在防止石油價格進一步下跌上,OPEC無能為力。現在,OPEC希望與俄羅斯、挪威和墨西哥達成協議,止跌油價。
OPEC前主席Abdullah bin Hamad al-Attiyah告訴《每日電訊報》,OPEC無法像以前一樣獨自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俄羅斯、挪威和墨西哥與OPEC都必須坐下來,討論削減產量。
然而,他不認為OPEC將會召開緊急會議,除非OPEC以外的生產商同意控制產量。他補充說,目前的石油市場正在遭受每日200萬桶的過剩,其中大多數是來自OPEC以外的生產國。
al-Attiyah 表示,
這是一場災難。OPEC應該會見非OPEC國家解決這個問題,但美國不會減產。
OPEC上次會議決定維持每日3000萬桶產量不變,這導致油價下跌。過去6個月,布倫特原油已經下跌44%,至每桶64美元。
過去20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OPEC的市場份額不斷減小,目前,OPEC約占到世界原油產量的1/3。
al-Attiyah的表態顯示出了中東石油經濟體的焦慮。海灣國家——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和巴林——都將原油出口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能源部長說,即使油價下跌低至每桶40美元,OPEC將維持不減產的決定,並將至少等待三個月再考慮召開緊急會議。
阿聯酋能源部長Suhail Al-Mazrouei表示,
OPEC不會立即改變其11月27日保持每天3000萬桶目標產量不變的決定。
委內瑞拉表示,如果油價下跌,支持召開OPEC會議。不過,委內瑞拉還沒有發出正式請求。OPEC將於6月5日再次會晤。
Mazrouei告訴彭博新聞社,
我們不會因為價格跌到40美元或60美元而改變想法。我們不是針對價格,市場將會穩定自身。
他說,現在的情況不足以召開非常規的OPEC會議。
我們需要等待至少一個季度,來考慮緊急會議。
11月,OPEC 12個成員國石油日產量為3056萬桶,連續第6個月超過目標。沙特、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月加大了對亞洲客戶的折扣。這讓市場猜測價格戰的到來。OPEC的原油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40%。
自OPEC決定不減產以來,布倫特原油已經下跌20%。
Al-Mazrouei表示,阿聯酋沒有被告知任何緊急會議計劃。當被問及是否會召開緊急會議時,OPEC秘書長Abdalla El-Badri表示,我們不知道。
El-Badri表示,
目前,非OPEC國家產量增加了每日600萬桶,這加上石油市場的投機引發了最近的價格下跌。
他表示,受全球經濟周期改變的影響,油價將很快反彈。但他沒有就此給出細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油價在五年半低位徘徊,沙特石油部長表示,沙特阿拉伯和OPEC會發現要它們削減產量,放棄市場份額“十分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而其認為,油價下跌的罪魁禍首是非OPEC產油國產量的激增。
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稱,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沙特或者OPEC采取任何可能降低其市場份額的行動都十分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全球需求放緩,而非OPEC產油國的產量大增,這造成了現在油價暴跌的局面。
但他表示,這都是暫時現象。市場不要忘記投機者所造成的波動。
Ali Al-Naimi稱,OPEC和沙特阿拉伯原油減產是很困難的。OPEC曾尋求與其他產油國合作,但並未成功。他不認為石油政策與政治有關,將繼續實施平衡石油供應的政策。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阿聯酋石油部長表示,當前油價水平不會長久持續。各方都應承擔起平衡石油市場的責任。新的原油出產國應幫助平衡原油市場。
Naimi表示,沙特將繼續維持政策不變,讓價格來穩定市場。
沙特是OPEC中最大的產油國,也是OPEC的領導國。OPEC在上月的會議上,決定維持每日3000萬桶的產量不變。
今日,油價有所上漲。布倫特原油上漲3.58%,WTI原油上漲3.1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社,沙特和阿聯酋石油部長本周末表示,國際石油價格暴跌,主要應歸咎於歐佩克以外的石油生產國,即便這些國家減產,歐佩克國家也不會減產。
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稱,“如果他們(非歐佩克國家)想要減產,那麽歡迎,不過我們是不會減產的,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不會減產。”
Ali al-Naimi在本周末於阿布紮比舉行的一個能源會議上稱,沙特和其他歐佩克國家已經嘗試恢複原油市場的供求平衡。但非歐佩克國家不予配合, 這導致了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現在就讓最有效率的生產者來生產吧。”
這是沙特石油部長在三天內第二次重申該國沒有改變產量的打算,他傾向於讓市場自己穩定下來。
“我覺得我們不需要減產,我們之前給過他們機會,但是他們不願意這麽做。”Ali al-Naimi提起11月OPEC維也納會議之前他接觸非歐佩克國家時的情形。維也納會議上OPEC決定維持3000萬桶/天的原油產量不變。
Ali al-Naimi表示他對油價的表現“百分之一百的不滿意”,OPEC國家將改善油價,只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才開始。
阿聯酋能源部長Suhail bin Mohammed al-Mazroui也在該會議上表示,“非歐佩克”國家不負責任的行為導致油價下跌。他還稱,“歐佩克產量並沒有大起大落”,讓歐佩克單獨(減產)來維護市場平衡是不公平的。
阿聯酋能源部長在11月接受英國《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非歐佩克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頁巖油等高成本地區,應該為平衡原油市場供需做出貢獻。他提到,低油價會減少高成本地區的過剩產能,維持歐佩克的份額。“市場會解決這些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阿拉伯地區的OPEC生產商預計,隨著全球經濟複蘇刺激需求,明年年底全球油價將反彈至每桶70美元-80美元之間。
阿拉伯OPEC代表們表示,他們不認為、甚至不希望油價會在短時間內回到100美元。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許多主要的生產者認為,如果油價升至100美元將使得非OPEC成員國大幅增產。
不過,他們認為一旦美國頁巖油增長放緩,而低油價刺激需求,油價將在2015年年底找到新平衡,而OPEC無需減產。
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此前表示,
如果他們(非OPEC國家)想要減產,那麽歡迎,不過我們是不會減產的,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不會減產。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美國頁巖油主要生產商Continental Resources日前宣布,已第二次削減明年的資本支出計劃,並打算將明年開采的油井數量減少將近40%。這顯示出,近來國際油價延續暴跌勢頭正在打擊美國的頁巖油生產。
路透社援引海外國家消息源稱,
現在,OPEC的觀點是,油價不能崩潰,油價可以在今後數月觸及60美元或更低,然後再反彈至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80美元),但這可能要8個月到一年之後。
另一個海灣國家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
我們必須等等看。我們不認為明年油價將升至100美元,除非有一個突然的供應中斷。但明年的平均油價將處於70 - 80美元。
今年6月以來,油價大幅下滑。布倫特原油周一處在60美元左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雖然本周油價跌破50美元,但沙特等海灣國家不減產的決心依然堅定。
在油價短暫跌破50美元之後,各OPEC成員國均派出代表出席了一次內部會議。一位不具名代表告訴路透,OPEC沒有可能重新考慮減產問題,非OPEC國家才應該為油價下跌負責。
歐佩克各國部長和代表均指責,正是俄羅斯、墨西哥、哈薩克斯坦、美國等非OPEC產油國導致了市場的供大於求。
在過去六年中,美國原油產量在頁巖油革命的推動下從500萬桶/天增加至900萬桶/天,創30年來新高。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了48%。
在低油價的持續打壓下,目前已有美國頁巖油公司開始破產。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提到,美國的18個頁巖油產區中,只有4個產區的頁巖油公司還能勉強保持不虧損。
不僅如此,一些非洲、拉美的OPEC國家也快忍不住了。伊朗和阿爾及利亞的代表已經開始呼籲OPEC減產以穩定油價,利比亞代表表示贊同。而委內瑞拉更是一直致力於推動OPEC減產。
不過,OPEC老大哥沙特阿拉伯仍然堅定地表示不會減產。一位代表表示,沙特石油部長Naimi講得很明白,歐佩克不會單獨減產。
昨天,布倫特原油一度再次跌破50美元關口,但隨後收複了失地,目前徘徊於51美元附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