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锐陷入“跨越式发展魔咒”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7/100314670.html

  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跨越式发展使这次事故被业内视做“必然”,国家风电政策的收紧雪上加霜

财新《新世纪》 记者 蒲俊 王小聪

  “这次事故是个偶然,但对华锐这个公司来说,是叶落知秋,又是必然事件。”

 

  对于10月10日发生在华锐风电(601558.SH)甘肃厂区的风机吊装事故,不只一位业内人士发出了上述评价,其中有清洁能源的投资人,也 有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更有风电同行。当日晚间22时50分,正在进行5兆瓦风机吊装施工的一辆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吊臂突然断裂,现场5人死亡,1人 受伤。死者包括酒泉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于永东夫妇,以及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和华锐风电的两名员工。

 

  华锐风电方面向财新《新世纪》证实,此次发生事故的正是其首台5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华锐高级副总裁陶刚表示,这应该是首次吊装5兆瓦陆上风机。

  陶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底是起重机操作失误还是起重设备本身出了问题,现在还无法确定。他个人认为,可能是在吊装过程中起重机平衡出了问题。吊臂断裂的起重机产自中联重科,有报道称这也是中联重科交付市场的第一台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认为,除了平衡问题,也有可能是受力不均导致拉裂。但他同时认为,在离地仅有半米高的情况下断裂,“确实比较蹊跷”。

  在多位电力业内人士看来,首次安装5兆瓦风机的华锐经验少,可能在操作上有一些失误。前述分析师表示,吊装公司只能从重量上判断是否可行,但华锐对于具体吊装方案应有发言权。

   根据华锐对此次事故的官方声明,吊装的机舱重量达270吨。据一位在德国实地见过5兆瓦陆上风机的人士形容,安装完成后竖起的风机有国贸三期的一半那么高,叶片直径超过100米。

   事故详情尚待调查,一位欧洲风电行业人士认为,这已经让华锐足够尴尬,“如果是一家比较专业的公司,首次安装这么大的风机,需要对所有问题反复考虑,而吊装设备的选择和流程设计就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欧洲,一些风机生产商甚至会指定惟一的吊装设备型号,以确保安全无虞。

  这是今年以来华锐碰上的第二起意外伤亡事故。就在其上市前夕的1月5日,公司作业人员在张家口尚义县安装调试风机时发生触电事故,3人死亡。

  华锐风电的崛起速度堪称传奇。它成立于2006年2月,2008年即在国内风电整机装备领域拿到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蝉联至今,在全球排名也一年一 大步,2008年-2010年分别位列第七、第三和第二,年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96.92%、200.16%和50.86%(详见本刊2010年第36 期“速成风电冠军”)。

  今年1月13日,华锐风电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每股发行价90元,一举打破A股主板发行价最高纪录。但之后,年仅五岁的华锐风电即流年不利,不 仅深陷与供货商美国超导公司的民事与刑事诉讼,201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也大变脸,主营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净利润骤降一半,“远低于市场预期”。

  一时风头无二的风电速成冠军,到底怎么了?

三步并作一步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风电行业,华锐的大功率风电机组开发一马当先。除1.5兆瓦风电机组最早采用的是Fuhrlander公司技术外,华锐成立两 年多后就迅速推出号称完全自主产权的3兆瓦机组。2010年,5兆瓦机组下线;2011年5月,自主研发的首台6兆瓦风电机组问世。

  陶刚曾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他坚决赞成中国风电应该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被评价为“三步并作一步”。但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创造过跨越式发展奇迹的行业都栽了跟头,高铁如此,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亦如此。

  根据8月29日华锐风电发布的中报,其上半年主营收入53.25亿元,同比下降29.44%,其中3兆瓦风电机组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359万 元,暴跌94.2%。华锐给出的解释是“原定于二季度执行的甘肃、黑龙江3兆瓦风电项目因审批原因延至2011年下半年吊装”。而在1.5兆瓦市场上,由 于多家风机厂商都已量产,价格竞争惨烈。华锐风电上半年1.5兆瓦机组同比减收了22.28%。

  一位熟悉风机技术的投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当初中国风电机组从750千瓦到1.5兆瓦之所以走得很快,主要是因为在欧洲1.5兆瓦机 组已经比较成熟,中国企业通过买图纸式的技术引进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但3兆瓦在欧洲也处于起步测试阶段。“成立仅五年的华锐在技术基础上很难与维斯塔 斯、Enercon等公司匹敌,但华锐在3兆瓦机组上的策略比它们要激进许多。”他评价说,“底子没做好就想做大。”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风电项目的投资者曾经考虑购买华锐的3兆瓦机型,但最终放弃了。相关人士解释了原因:“我们不敢买这个,(3兆瓦)机组太新了。”他们担心机组可靠性不够,导致维护成本太高。

  在2010年中国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最大赢家华锐拿走了60%的设备份额。但今年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龙源 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点名批评华锐的海上风机“质量有问题”:“我建议风机厂在想海上风电的同时,把陆地风电的问题赶紧解决好。现在问题太多了,尤其是华 锐。”而为解决质量问题,华锐建立了行业内最为庞大的售后团队,试图以人海战术来弥补问题。

大兆瓦危机

  “行业里谁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上半年国内几家大的风机厂都属于半停产状态,华锐情况最严重。上量上得太快,客户一旦撂单就会有大批库存积压,现 金流就会有问题。”一位投资了华锐上游供应商的风投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今年上半年华锐一件配件都没跟我们采购,他们的库房已经压满了。”

  中报数据里也能看出几分端倪。华锐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33天,存货周转天数为450天。这直接导致同期高达40.86亿元的负经营活动现金流。

  风机生产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中报显示,华锐向其主要供应商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公司和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采购的零部件,金额仅是2010年全年的15%左右。据此推算,华锐上半年的零部件采购总额仅为去年全年的16.8%。

  除了销售,与风电场之间的订单结款情况也对风机生产商不利。如今的风电行业早已是买方市场,面对五大发电集团这样长期且至关重要的客户,风机厂商无计可施。元富证券分析师钟璘旸向财新《新世纪》记者分析,遭遇延付的订单很可能被运营商要求降低支付价格。

  造成以华锐风电为代表的风机制造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电政策正在收紧,大兆瓦受到的影响尤大。酒泉风电基地更正处在行业整肃的风口浪尖 上。今年5月,电监会通报了甘肃酒泉风电机组、河北张家口风电机组发生的三起大规模脱网事故,酒泉2月发生的事故还被定性为近几年中国风力发电“对电网影 响最大的一起事故”。

  国家能源局3月27日和5月9日两度发文批评酒泉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明确“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开发方案和项目业主安排,须经国家 能源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未经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核准,不得开展任何现场施工,并不得将酒泉风电基地内项目拆分成5万千瓦以下项目予以核准”。

  财新《新世纪》记者从接近监管机构人士获悉,酒泉二期没批的原因是电网送出的配套方案没跟上。另外,国家能源局目前对于“十二五”首批核准项目在地区上是有考虑的,对已经出现并网困难的地区比较谨慎,对三北以外地区分布式低电压接入则态度较开放。

  8月25日,能源局下发《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风电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前应向省级以上政府能源主管部门申请,5万千瓦及以上项目开发前期工作申请在省级主管部门受理后,需上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批复。

  业内人士指出,管理暂行办法的实际效果还要看具体执行情况,但项目审批时间势必拉长,这会影响到风电场的建设进度和风机采购。

  事实上,对于中国风电行业求大求快的发展路径,管理部门内早有争议。一位发改委官员多次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风电三峡”的规划并不适应 风电的特性,风电应该分布式发展,就地利用,不适宜远距离输送。风电面临的上网困境,正与这种大规模集中式的发展方式有关。一旦中国风电发展模式有变,将 冲刺大型风电机组功率纪录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华锐将更为窘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4

小米跨越式發展的短板:專利之殤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4/147721.html


i黑馬註:

雙十一狂歡盛宴剛剛落下帷幕,小米憑借116萬臺手機和總銷售金額15.6億人民幣(約占天貓當天總額3%),成為了雙十一單店冠軍。小米手機在產能不斷提升的同時,一直保持極高的用戶活躍度。小米手機在短短四年時間內異軍突起堪稱業界神話,如今著手“出海”也是戰略勢在必行。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於斌


雙十一狂歡盛宴剛剛落下帷幕,小米憑借116萬臺手機和總銷售金額15.6億人民幣(約占天貓當天總額3%),成為了雙十一單店冠軍。這反映了小米手機在產能不斷提升的同時,一直保持極高的用戶活躍度。小米手機在短短四年時間內異軍突起堪稱業界神話,如今著手“出海”戰略勢在必行。但國際擴張的道路遠沒有那麽輕松,小米要想進入西方市場會面臨諸多障礙,其中專利短板不容小覷。回首這幾年缺少專利儲備而發展迅猛的小米猶如冰上跳舞,華美卻又讓人捏一把汗。

  快速增長的新星

  今年三星拿到前三季度財報灰頭土臉,不得不說其中有小米的功勞。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發布的報告顯示,小米第三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增長了兩倍多,達到1730萬部,排在第三位。小米的全球市場份額也翻了一番多,從去年同期的2.1%增長到5.3%,排名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小米促使手機市場格局發生變化。目前小米全力開辟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十多個海外市場。據印度《經濟時報》11月11日報道,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本季度三星在不同價位繼續暢銷,但市場份額卻正被Micromax,LAVA和新來的摩托羅拉及小米瓜分。根據該機構市場前景部門的數據,僅僅銷售不過兩個月時間,小米就攬獲了1.5%的份額,排名第三,並且在接下來極有可能翻倍。

  近日有報道稱,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小米正在與包括俄羅斯DST在內的投資方進行融資談判,如果融資成功小米公司的市值將達到驚人的400億美元,這一數字是索尼和聯想目前市值的總和。小米如此高的估值引發了部分經濟學者的質疑,原因是該公司的國際化擴張仍處於初級階段,小米進軍國際市場的條件尚不成熟,比如可能陷入專利訴訟的龍潭虎穴。

  大動作:沙價芯片布局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公開呼籲:芯片業應該借鑒互聯網實現免費。若果真如此,小米高端的手機只需要500元。雷軍預測,未來三到五年,“肯定有芯片公司是按沙子價賣芯片,而且取得巨大的成功。”雷軍開始了芯片布局。11月6日大唐電信發布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簽署《SDR1860 平臺技術轉讓合同》,將聯芯科技開發並擁有的SDR1860平臺技術以1.03億元的價格許可授權給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其實就是小米公司為了涉足芯片開發而專門設立的公司。

  小米公司成立以來幾乎沒有任何通信核心方面的專利,難以突破國外廠家的重重專利壁壘。該平臺技術的轉讓意味著小米獲得了聯芯科技該技術交叉專利保護,可以推出500元以下的手機,從而為明年完成銷售1億部手機的目標提供可能。但是沙價芯片布局能撐起400億美元的價值嗎?利用利潤微薄的硬件銷量和非核心的專利防禦並非一直行之有效,低價芯片仍難掩專利困局。

  跨越式發展的短板:專利之殤

  從2012年上半年小米的發明專利為0,到2013年8月專利申請總數668項,雖然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這個數字乏善可陳,但可以看出小米對知識產權愈來愈重視,雷軍甚至在去年兩會上提出關於加快專利成果轉化的提案。然而,小米一年多來卻再沒有任何專利申請授權,或許大部分專利申請還在“審查階段”,希望提案不是單純的營銷手段而已,因為當前國內外的專利之戰形勢嚴峻。

  得益於中國較為寬松的知識產權法規和高通的“反授權協議”,小米規避了很多侵權風險。如今中國的知識產權布局正在逐步完善,高通的“反授權協議”保護傘已經消失,缺乏基礎通信專利的小米更容易面臨來自競爭對手發起的專利司法糾紛。高通保護傘失效之後,中興、聯想、華為等持有大量手機專利的企業很可能將專利作為競爭武器。中興已經向幾個缺少專利的手機企業發出律師函,要求征收手機專利費。

  西方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比中國要大得多。專利已經成為手機廠商競爭的利器。在最近幾年里,蘋果和三星之間的專利訴訟大戰已經讓兩家公司精疲力竭。愛立信曾起訴印度最大的手機廠商Micromax,索賠1800萬美元。而諾基亞宣稱“已經成功建立起了一整套專利和技術授權流程,公司計劃在未來利用這一優勢來增加營收和利潤”。據了解,國內排名靠前的十多家手機廠商均收到過諾基亞、愛立信等公司的律師函。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日前,蘋果公司設計總監Jony Ive在出席《名利場》新設立峰會時,一反常態回應小米公司的“借鑒”行為,公開表示了不滿。這表明小米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對蘋果構成了挑戰,也帶來了潛在的法律隱憂。知識產權訴訟一旦發生,對於知識產權少的可憐的小米來說難以招架,不僅拖累前進的腳步,甚至面臨出局的風險。小米必須盡早謀劃專利布局,應對其中的風險和挑戰。
 

  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張並開始拓展全球市場,專利儲備匱乏的小米要對市場做出謹慎選擇,更要主動出擊,推出更多技術專利,尤其是產品發明專利,擺脫這場知識產權大戰中的被動局面。在小米擴張前行的道路上,眾多的行業巨頭揮舞著專利大棒,不知道小米準備好了沒有?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黑問】是《創業家》傳媒重磅推出的創業問答社區,致力於為創業者解答創業路上的各種困惑,主要分為【創業問答】和【黑問專欄】2個版塊。【黑問專欄】包含各類創業者、投資人、及自媒體的優質文章。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審核通過後將出現在您的專屬【黑問專欄】頁面!優質文章將會通過《創業家》及i黑馬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40

胡孟青﹕港銀具跨越式金融創新

1 : GS(14)@2017-10-22 14:06:27

【明報專訊】杜嘉祺空降後的匯豐控股(0005),某程度上的確令市場有一份期待。無疑,瑞信早年亦向保誠找來譚天中任行政總裁,惟成績並不理想,但瑞信與匯豐兩者,不論模式及網絡,根本是完全兩回事。

友邦(1299)成績有目共睹,成就了杜嘉祺的人氣,無獨有偶的是,匯豐與友邦,據點同樣都是大中華市場,兩者其實都具備同一個市場可塑造的同一故事元素。摩根士丹利就知情識趣,早前幾十頁報告談匯豐,重點不再是炒房、貸款,或利息上升因素,反而簡單拿匯豐保險業務談個痛快。用大摩觀點,只要匯豐保險新業務價值平均有兩成增長的話,業務估值隨時倍增至300億美元,說得多麼引人入勝。

大摩看好匯豐保險未來增長

打從恒生銀行(0011)用零售人掌管以來,匯豐同樣重用具零售銀行背景之人選范寧出任行政總裁。杜嘉祺的友邦模式,某程度上是高端零售策略,環顧國際金融業環境,投行、以及私人銀行,前者法規監管難有大幅鬆綁,私人銀行鬥不過內地。用本身優勢,可槓桿式擴大更多優勢,匯豐不重投零售業務,反而是大錯特錯。君不見,敏銳如高盛,已經在美國大搞零售網點吧!

科技二字 令金融業變吸引

用一個零售人,搞一個杜嘉祺強項保險,似乎想法過分簡單。區內及大中華市場,財富增長的結果就是缺口,豈會只局限於保險保障那麼簡單。而更重要是,潮起的金融科技,科技兩個字,就是將金融業的一切舊事物,變得新鮮,變得更精彩,變得更具備溢價。

實話實說,匯豐現價對帳面值1.5倍左右,市場認為偏貴,但看看眾安(6060)吧,帳面值一度見7倍,市場卻是心甘情願。匯豐的零售網點、本港客戶層及市佔率,你說內地金融股有大數據,匯豐豈非更加之多及廣泛和立體?

說回金融科技,本港幾大銀行的追隨大勢,時間上是來得適合。金管局的高調,背後就是現屆特區政府的主導,不論在樓市、福利政策、監管,以及金融科技創新,白一點就是帶點國家規劃色彩。無疑,創新是應該,既配合時代發展,亦拉近跟區內對手的差距,更重要是創新的溢價太過誘人了。刻下,市場似乎一面倒將金融科技,集中傾斜於移動支付,但需要歸需要,以香港環境及金融業的基建方面,未必是等同於整個金融科技發展的全部。

金融創新 豈止支付?

內地及其他新興市場,在流動支付方面的發展,普及程度較成熟市場高,背後原因是人口結構及本身金融情况。愈少用現金支付,愈多用手機為首的移動支付系統,就是代表金融愈創新嗎?似乎並非如此。本港有成熟的金融機構及監管系統,在這環境下,其實有條件將金融創新,提升至超越支付的更高檔層次。區塊鏈運用、金融大數據、實時監測,以至虛擬貨幣平台等等,有大政策的推動,有銀行的配合,其實是一輻很好的故事圖畫。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14&issue=2017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