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明晟公司(MSCI)公布了234只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中國指數的A股名單,一些相關個股也在資金的追捧下周二出現了大幅上行,但是就整體市場走勢而言,持續下滑的成交量水平使得股指的反彈一直存有隱憂,這樣的狀態究竟能夠持續多久也尚待觀察。
對於A股市場而言,MSCI公布了A股相關的成份股名單無疑是最大的利好消息,一些成份股也借此機會在沈寂多時之後再度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雖然就市場整體走勢而言相對平靜,但是午後尤其是尾盤階段相關成份股的上漲還是較為明顯的,成為股指最後雙雙收紅的主要推動力。
不過就目前市場自身的走勢來看,形勢或許就不是那麽樂觀了。首先早盤股指並未對上述利好消息有太大的反應,反而在震蕩一段時間後選擇下行翻綠,只是尾盤時分股指才出現了回升走勢。
其次,妖股永和智控(002795.SZ)的再度漲停也使得新的市場熱點遲遲不能成型。從市場成交的分布來看,永和智控的反包走勢更像是中小資金市場合力的結果,而非大資金主動所為,這也註定了其後續走勢的波動將更為劇烈。這一方面會吸引市場風險偏好最高的資金關註,另一方面則會阻礙新的市場熱點的誕生,不利於行情的換擋前行。
最後投資者需要關註的還是市場整體成交量的遲遲不能有效放大,周二甚至再度降至4000億元以下的水平。在這樣的成交量背景下,股指要想出現突破性上漲行情的概率很低,能夠維持一個區間震蕩的走勢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投資者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近來對收益的要求不宜預期過高。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14日公布了首批234只最終將被納入其相關指數的中國A股股票,這意味著在6月1日正式生效日來臨之前,全球投資者通過MSCI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僅欠納入過程這臨門一腳。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MSCI相關指數的權重中並未得到應有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規模擴大了225倍,年均增長約9.5%,但中國證券市場在國際投資中的配置比重卻一直較為滯後。
MSCI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中國經濟總量占MSCI全球基準指數(ACWI)涉及國家經濟總量的比重高達18.58%,僅次於美國的26.55%;而ACWI中國股票市值權重僅為3.65%。
此次首批納入的234只中國A股股票,占MSCI相關指數權重仍較小,但卻打開了一扇前景廣闊的大門。
此前,MSCI曾連續多次拒絕將中國A股納入其相關指數。去年6月20日,MSCI在宣布將中國A股納入其指數時稱,“中國A股市場準入狀況在過去幾年得到顯著改善,並獲得了國際投資者廣泛認可”。
而未來中國A股在MSCI的成長前景則更加值得期待。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中國政府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系列舉措,可以預見,金融業開放程度將不會再成為中國A股在MSCI進一步提升比重的障礙。
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說,金瑞基金十分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並堅信中國資本市場將呈現出與其經濟地位相當的實力和水平。
金瑞基金4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內MSCI將實現對中國A股的充分納入,屆時將有超過2700億美元流入中國A股市場。
美國耶希瓦大學商學院教授、華爾街誠智資本聯合創始人黃河說,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領域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有一批優質上市公司和大量初創企業,中國政府已開始重視支持獨角獸企業優先在國內A股上市,並鼓勵有條件的海外上市科技企業回歸A股,未來中國A股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埃亨說,MSCI逐步將中國A股納入其指數的過程,反過來又可以成為中國A股不斷成熟完善的“催化劑”,二者有望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事實上,自MSCI宣布將納入中國A股以來,中國A股已經對部分股票的早期國際投資者給予了較豐厚的回報。
金瑞基金的數據顯示,該基金2014年在美設立的首只MSCI概念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在2017年6月20日2018年3月31日的區間回報率為18.95%,跑贏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近9%。
隨著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由預期轉為現實,國內基金市場上的MSCI主題投資熱度逐漸升溫。
據Wind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9只(A、C份額分別統計)名稱中帶有MSCI字眼的開放式基金,多為ETF及ETF聯接產品。其中面世最早的為華安MSCI中國A股基金,該基金由華安上證180增強指數基金轉型而來,後者成立於2002年11月8日,截至去年末,華安MSCI中國A股基金資產凈值23.1062億元。
薛掌櫃基金組合研究院研究顧問劉振對第一財經稱,MSCI作為全球性的重要指數,被全球很多被動型基金跟蹤,短期來看,中國A股納入MSCI的部分將有千億資金有配置需求;中長期來看,納入MSCI的股票通常代表著這家公司在公司業績、公司治理等方面獲得足夠的認可,屬於較好的配置資產。目前,多家基金公司基金正籌備MSCI主題基金,一方面,從短期來說是為了趕MSCI的熱點,尤其是希望短期內大量的外資流入帶來一定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則是希望搭建一個中長期配置的優選股票池,並進行長期跟蹤。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產品經理對第一財經稱,自華安MSCI中國A股基金面世之後的10多年時間里,MSCI中國A股題材基金在業內幾乎悄無聲息,在投資者眼中這樣的基金就是一只普通的A股指數基金。
2003年至2017年的15個完整會計年度里,華安MSCI中國A股基金累計上漲413.4%,大幅跑贏同期上證綜指的143.6%、深證成指的300.12%漲幅。但即便擁有如此業績,也沒能讓該基金規模獲得增長。據Wind統計,截至2003年末,華安上證180增強指數基金份額為30.94億份;截至2017年末,華安MSCI中國A股基金份額為27.84億元。
或許正是由於這類基金缺乏市場關註,業內對此布局熱情極為有限。在2015年前,在國內MSCI主題投資證券基金中,華安MSCI中國A股一直孤獨地存在於公募MSCI基金中。2015年,華夏基金於2月12日推出了MSCI中國A股ETF及聯接基金。然而,下一只名字中帶有MSCI字眼的基金直至2018年2月才出現。
不過,隨著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日期的臨近,國內基金市場對於MSCI主題投資機會的熱度開始被激發。
2018年4月3日,南方基金在成立南方MSCI中國A股ETF後,隨即又在2018年5月9日起發行南方MSCI中國A股ETF聯接基金,後者主要資產投資於前者,可在銀行等機構接受投資者申購,而前者只接受場內申贖和二級市場自由買賣。
5月15日,A股獲準納入MSCI指數消息一經公布,國內市場對於相關產品的關註度上升。當日,南方MSCI中國A股ETF(512160)二級市場交易放量,單日成交額超過1億元,在全市場場內ETF中排名前十,也是MSCI基金最近一周以來最高的日成交額,較之前均值上漲超50%。
如此漲勢下,一些業內人士開始提示MSCI主題投資的風險。劉振稱,從當前的時點來看,MSCI主題投資基金的機會並不是很大:一方面,市場近期走勢已經反映了“入摩”預期,以食品飲料、家電為代表的MSCI重要行業本月以來已經連續上漲了10.71%和7.04%。另一方面,最新宏觀數據顯示供應旺盛、需求疲軟。在整個宏觀經濟階段性走弱的情況下,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也難有起色。此外,日本、韓國入MSCI的歷史經驗亦表明,MSCI只能短期刺激股市,中長期來看,還是依賴於基本面狀況,而目前的基本面狀況很顯然不會帶來太多的超額收益。
5月15日對大A股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當天淩晨5點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官方公布了半年度指數審查結果,同時披露了6月1日起首批234只將納入MSCI指數的A股名單。這意味著,半個月後部分跟蹤MSCI指數的國際資金,比如境外ETP等指數基金將被動買入相關A股標的,這給予了股市迎來千億增量資金進場的預期。
“入摩”消息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A股盤面一度呈現“利好出盡”的畫面。截至上午收盤,主要股指紛紛沖高回落;隨後,午盤再度翻紅。
“由於A股納入MSCI事前預期十分充分,近期北上資金已經體現出布局的特點,因此單純從資金面的角度分析,A股入摩對行情的支撐力度或較小。”有機構人士分析稱,不過,基於企業盈利及估值情況等基本面多方面因素考量,A股市場已經顯現了一定的投資價值, A股正式納入MSCI事件對市場風險偏好的正面影響以及帶來的潛在長期配置機會值得重視。
“入摩”成真
“MSCI將是 2018年上半年市場重要航標。外資持股飛速增長和A股的投資風格發生的巨大轉變,之間具有非常關鍵的聯系。外資在A股市場過去一年的風格轉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多, MSCI成份股中的行業龍頭市場關註度將進一步提升。”對於A股入摩事件之於股市的意義,上海一家本土券商給出了高度評價。
據MSCI公告,此次MSCI將引入MSCI中國指數及相關全球和地區性綜合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A股公司,共計234家將按照自由流通調整因子( Foreign Inclusion Factor,FIF)分兩步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每次納入因子均為2.5%。基於總計為5%的納入因子,這些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8%的權重。第一步,將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實施,並於2018年6月1日生效;調整後市值的2.5%計入指數,約占MSCI中國指數權重1.26%,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0.39%。第二步將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時實施,於2018年9月3日生效,屆時A股納入因子將提升至5%。
“主要是基於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的正面發展,以及中國各證券交易所放寬了對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此兩項進展對提升中國A股市場的準入水平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在回應將A股納入其指數時如此表示。
在A股進駐MSCI指數大家庭後,很多跟蹤MSCI指數的機構資金,比如ETF等指數基金將會被動買入A股以複制指數走勢。上海證券分析稱,今年按5%納入預計將帶來1215 億人民幣增量資金。按照兩步走的流程,預計6月和9月分別有約 600 億資金流入。
相較海外跟蹤MSCI指數的ETP進場預期,國內正在批量湧現的MSCI主題投資基金也將為A股入摩標的提供支撐。據上海證券統計,2017 年 6月宣布A股納入MSCI 後,國內公募基金陸續布局MSCI相關產品,截至目前共有14 家基金上報了合計32只MSCI 產品,其中的15只是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基金。國泰君安也表示,國內MSCI主題基金密集發行,3月以來批複數量爆發式增長,1、2月批複3只,3月、4月批複11只,增幅267%。
MSCI增量資金預期效應下,哪些板塊或者標的將受到提振,成了A股投資者最關心的事情。根據MSCI官方公布納入因子,納入樣本中權重排名前五依次為:貴州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海康威視、美的集團。分行業來看,屬於銀行、非銀金融、醫藥生物等3大行業的公司數量最多,分別為30家、20家、18家。從公司市值占比來看,最高的屬於銀行業,占比高達31.47%、其次是非銀金融,占比達13.04%,食品飲料排第三,占比為6.74%。
相較此前市場預期的232只擬“入摩”標的名單,本次最終納入標的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新增了海瀾之家、納思達、完美世界、步長制藥、上海電氣、科倫藥業、深天馬A、通化東寶、通威股份、片仔癀、世紀華通;剔除了陸家嘴、 必康股份、太平洋、百聯股份、中遠海能、皖新傳媒、國海證券、東北證券、貴州百靈。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認為,近期外部貿易摩擦和國際局勢有所緩和,市場流動性和宏觀經濟形勢有所好轉,A股“入摩”能夠進一步帶動短期市場情緒的修複,風格上利好大金融、大消費和一些大藍籌。此外,投資者需要關註這一次公布的成份股名單與3月擬定的成份股名單之間的差異,調整的公司可能會形成短期直接利好或利空。
資金進場效應如何
盡管市場人士對於A股納入MSCI指數存有較高期待,不過15日的股市盤面並沒有因為“入摩”消息而出現躁動。上證綜指、滬深300、上證50、白馬股指數等涵蓋入摩標的較多的指數早盤紛紛高開低走。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分析稱,從資金面的角度來看,A股納入MSCI預計給相關指數基金帶來的配置資金或在1000億~1300億人民幣左右。如果按照步驟,資金分兩次進入的話,單次資金在600億左右。由於A股納入MSCI事前預期十分充分,近期北上資金已經體現出布局的特點,因此單純從資金面的角度分析,A股入摩對行情的支撐力度或較小。
諾亞財富派投研部基金研究經理李懿哲稱,MSCI公告基本符合預期。由於跟蹤MSCI可以分為“參考跟蹤型”和“掛鉤跟蹤型”,前者並非硬掛鉤,不一定在入摩時間點進入A股,實際上增量資金不會有那麽多。以A股數十萬億的體量而言,入摩資金利好本身就不值一提,1000億和幾百億差別有限,糾結於增量資金意義有限。
盡管如此,境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的意願已然非常強烈。相比5月15日A股市場投資者的反應平淡,過去一段時間,在A股弱勢震蕩的過程中,大量境外資金紛紛進場。據央行公布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外資持有A股規模自去年三季度突破1萬億、四季度站上1.1萬億後,今年一季度超過了1.2萬億元。
截至目前,境外資金主要通過QFII、RQFII以及滬深港股等渠道買賣A股。今年4月,證監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聯合公告稱,擴大互聯互通,將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520億元,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420億元。此額度相較此前,分別擴大了4倍。在業內看來,監管機構此舉是為了6月A股正式入摩、境外資金進場做好準備。
滬深港通數據顯示,外資北上積極加倉A股,4月日均凈買入額為26.36億元,較3月4.86億元,增幅442%。5月14日滬股通北上資金凈流入33.99億元,本月以來合計凈流入134.12億元;深股通同日凈流入22.87億元,5月至今凈流入87.12億元。而相較外資北上情緒高昂,南下資金方面深港通下的港股通5月以來凈流入46.02億元,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凈流出11.14億元。
總體而言,上述境外資金北上之際,正值A股積弱之時。4月18日,上證綜指創出了11個月的低點3041.63點。弱市一方面說明A股市場投資者情緒趨弱,但同時也表明境外資金逢低布局信心十足。
國泰君安策略組稱,外資流入預期驅動A股短期主題投資,長期更重企業價值。“入摩”短期存在事件驅動效應,初次納入與納入比例大幅提升時效應更強。參照中國臺灣、韓國等經驗,初次納入當周股指顯著跑贏MSCI新興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跑贏幅度下滑,甚至跑輸。其次,對比納入進程,中國臺灣初次納入比例為50%,後續納入比例邊際降低,效應弱化;韓國初次納入比例為20%,後續納入比例逐次提升,效應強化。
李懿哲稱,MSCI公告基本符合預期,“入摩”是新鮮事件,是A股被國際機構認可的標誌事件,而且是史上第一次。情緒面的邊際效應是可以把握的。從韓國股市歷史看,A股“入摩”事件存在中度級別的做多機會。
長期投資機會
隨著A股市場納入MSCI大家庭,市場對於相關題材的關註度升溫。有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受益MSCI消息的題材應該是白馬股。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後,白馬股的投資價值已經顯現,近期二級市場表現顯著強於大市。
據Wind統計,自今年1月下旬白馬股指數觸及1713.85點高點後的3個月時間里,指數累計調整了15%,估值最低跌至11倍。而按照最新季報顯示,2018年一季度40只成份股凈利潤(算術)平均增幅達到29.85%。從這一角度而言,這些個股整體上依然是低估值、成長性較好的標的。
受A股納入MSCI預期刺激,白馬股指數近日接連反彈,累計漲幅超過了8%。趣時資產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章秀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從資金流入,還是從國際化角度,我們都認為入摩對中國股市是有積極正面影響的。在當前時點,不少白馬股從中長期已經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但是否抄底,要看對具體公司的理解。”
章秀奇進一步稱,總體看,目前A股市場機遇大於風險。風險可能主要集中在貿易戰和去杠桿,機會則在經濟仍保持平穩增長、轉型和升級等。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則強調,盡管A股“入摩”遵循的是此前已確定的節奏,但在明確進一步加快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的大背景下,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力度會越來越大。回顧近期,5月1日起,滬股通、深股通和港股通額度均大幅提高,中國近期也同意給予日方RQFII2000億元人民幣的配額,這些都或意味著資金的全球配置可能性正日益提高,國內外資產配置的理念、偏好和能力的碰撞也會更加激烈。
萬家基金經理高源對第一財經稱,從估值和盈利兩個角度來講,市場存在向上反彈的動能。最近股市下跌主要緣於市場的悲觀情緒,比如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憂慮,我們將這歸於短期擾動因素。但中長期來看,投資者不用太過悲觀。一方面,市場估值跟著利率走,2月至今,國內無風險收益率持續下降,而估值是利率的倒數,利率下降利於股市估值上升。另一方面,今年二季度末或者下半年,企業盈利水平或將經歷中短期周期的小幅回升。
5月15日淩晨,MSCI(明晟公司)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的結果,意味著A股的最終納入名單敲定,有望成為增量外資配置A股的重要入場指引。
調整公告顯示,MSCI中國A股指數中將增加11只A股,剔除9只A股,MSCI調整名單中共有234家A股公司入圍,今年6月1日起生效。此次的納入比例為2.5%,調整後市值分別占MSCI中國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26%和0.39%;今年8月,MSCI將會再次提升納入比例至5%。
第一財經記者同時獲悉,所有被納入的234家A股公司都將接受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測,且這一評測只對機構客戶公布。比起納入A股的比例和名單,對於MSCI和海外投資機構而言,今年更看重的是ESG。
MSCI內部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MSCI將持續搜集A股上市公司的公開資料並進行ESG評測。早在2016年9月,因為擔憂輝山乳業激進的會計表現和公司治理風險,MSCI ESG研究部門就將該公司的評級由BB下調至B;無論是大眾汽車尾氣造假門還是富國銀行醜聞事件,ESG部門事先都充當了預警者,或調低評級,或將該公司從ESG指數中剔除。
ESG測評是新重點
盡管市場普遍關註納入後帶來的資金流入和具體納入的個股,但MSCI內部人士則對記者強調,今年往後的重點在於對A股的ESG測評,如果將視野放長,有利於A股長期健康發展。
據MSCI統計,現在全球有850億美金的資產在跟蹤MSCI ESG指數。巴克萊更有個有趣的研究,發現在債券/信用市場,資產的收益率和ESG因子有高度相關性——ESG分數高的公司大幅跑贏ESG分數低的公司。在股票市場,這一邏輯同樣部分適用。
2017年3月24日,港股上市公司輝山乳業股價暴跌85%,300億港元市值灰飛煙滅。2016年12月,國際知名沽空機構渾水曾連發兩篇報告,警告該公司存在利潤造假並宣布做空。但其實,早在2016年9月,因為擔憂輝山乳業激進的會計表現和公司治理風險,MSCI ESG研究部門將該公司的評級由BB下調至B。此外,無論是大眾汽車尾氣造假門還是富國銀行醜聞事件,ESG部門事先都充當了預警者,或調低評級,或從該公司ESG指數中剔除。
MSCI ESG研究部門全球主管兼執行董事Linda-Eling Lee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提及,機構可以在投資組合中避免或者剔除存在高風險、閃崩抑或“黑天鵝”風險的公司,達到更好的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而今年兩百多家A股也將迎來ESG的評測。
據悉,2016年9月,通過對輝山乳業的會計和公司治理情況的評估,MSCI ESG研究部門將該公司ESG評級從BB下調為B,該部門表示對其激進的會計表現和治理風險表示擔憂,與同業相比,輝山乳業的資產周轉率、杠桿率及費用確認率表現得更為極端。在所有導致該公司評分較低的會計指標中,出售庫存/成本、預付費用/運營費用和資產周轉杠桿比率等指標,自數據覆蓋開始以來已被標記預警;杠桿率則從2015年3月的0.59上升至2016年9月的1.24。
此外,被稱為“零售之王”且在次貸危機中未受致命打擊的富國銀行此前也被ESG盯上。2015年11月,MSCI ESG研究部門在評級報告中指出,按每十億美元資產收到的客戶投訴量計算,富國銀行在所有的美國銀行中是表現最差的。而且該行收到的投訴量在逐年上升,嚴重程度不斷加深,其中包含了一些該銀行的重點產品如次級汽車貸款、學生貸款等。
2016年9月,美國消費者金融局發布報告,稱自2011年起富國銀行有員工未經客戶允許,私自替客戶開立虛假賬戶,而且此類虛假賬戶達到200多萬個。與此同時,監管者對富國銀行開出了1.8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盡管中國投資者對ESG不甚了解,但全球有越來越多西方大型投資者開始采納ESG整合策略,由於一些養老金等規模龐大,且側重長期投資,他們難免更擔心長期經濟變化和“黑天鵝”事件導致股價下行。
資深全球宏觀交易員、中大期貨資管部首席投資官袁玉瑋對記者表示,無論國內國外,欺世盜名的公司被追捧都不在少數,ESG在股市的實操性並非100%,例如雖然煙草、軍工的ESG分數低,其卻大幅跑贏指數。不過,西方高度受法治約束,受機構投資者監督,中國上市公司仍有待加強。
基金這樣運用ESG策略
其實,ESG策略在歐美國家已經較為成熟,但新興市場則仍在發展中。眾多長期投資基金將ESG策略納入自上而下的投資框架中,“我們的研究團隊會定期收集ESG相關信息和數據、主動拜訪公司,鑒於爭議性行為,對公司進行剔除。對於長期投資機構而言,除了財務回報之外,我們也將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即社會經濟影響作為目標之一。” 荷寶(Robeco)中國股票基金經理、亞太股票聯席主管繆子美告訴記者。
那麽,海外機構究竟如何將ESG因子納入研究、選股體系的呢?
繆子美此前也對記者表示,其中主要包含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找到最有效的信息,制作一個規模很大的數據庫,目前已經開發了3000家公司的數據,中國公司大約300家;第二步是將ESG的分值納入投資流程;第三步是對公司進行持續跟蹤,進行密切交流。“我們在E、S、G三個維度都有評分,將每一個公司的評分與同行和其他國家的同行比較,由此進行改進,當然每一個行業獨有的特點我們也會納入考量。”
她也表示,中國的企業平均來講落後於其他全球企業25%,而在環保因子里面,評分低了超過50%,因此這一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就自上而下的投資分析框架而言,海外機構一般從幾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宏觀長期、宏觀短期、營收、估值、技術面、市場情緒:
宏觀長期:1. 長期成長潛力;2. 財務健康程度;3. 政治,政策和ESG;
宏觀短期:1.增長超預期度;2.貨幣政策;3. 財務健康程度的變化;4. 政治和政策;
營收:1. 營收趨勢;2. 共識預期的偏離度;
估值:1. 估值倍數;2. 行業調節後的估值;
技術:價格動能;
情緒:1. 投資者倉位和情緒;2. 供需;3. 基準和監管變化
海外機構之所以關註對A股的ESG評測,部分也是因為選股時考慮ESG因素可以創造附加值,ESG投資積極影響公司財務表現(CFP),公司治理因素對於CFP具有最主導型的作用。同時,在新興市場,ESG因素發揮的對於CFP的積極作用大於發達國家,因此超額收益(Alpha)也更大。
納入MSCI長期利好A股
A股納入MSCI後,主要資金將由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9萬億美元帶來。不過,對增量資金也應當理性看待。多家外資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很多外資早前就通過滬港通、QFII布局A股,A股納入MSCI並不是一個觸發點,但這也代表著A股不斷與國際接軌,長期利好A股。
已專註於中國市場投資超過15年的富達國際(Fidelity)基金經理馬磊對記者表示,隨著A股被納入MSCI,預計深度對接中國長期結構性增長機會的板塊將重點受惠,“A股被納入MSCI指數後,海外機構性投資者的參與率將不斷上升。中長期來講,A股市場將變得更加成熟,流動性將會增加,市場走勢也將逐步由被短期市場資訊所主導,轉為由基本因素所推動。”
富達國際在中國從事投資業務已有20年,是全球擁有最高QFII額度(12億美元)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馬磊表示比較看好消費、信息技術及工業等行業。“目前中國A股市場的主要投資者為散戶,市場走勢受到較多短期信號及羊群心理的影響。隨著A股納入MSCI和進一步開放,預計這一風格將會轉變。機構性投資者傾向於進行長線投資,在消費及工業升級的推動下,消費、技術及工業板塊在未來三到五年有望實現持續而穩健的增長,因此有較大機會成為機構性投資者的長線投資對象,從而跑贏大市。”
根據安信證券統計,預計到今年9月,A股將按5%的納入因子占據0.78%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屆時有望為A股帶來934.5億元的增量資金(按匯率6.33),加上MSCI全球市場等其他指數後增量資金約1200億元。從長期看,如果多年後納入因子逐步提升為100%,A股占新興市場權重將達到13.54%,帶來增量資金1.63萬億元,加上MSCI全球市場等其他指數後增量資金約2.3萬億元。
“全世界都準備開始投資了!” MSCI董事總經理、亞太區指數負責人Theodore Niggli(下稱Ted)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所看到的海外投資者積極布局A股的切身體會。
隨著A股納入MSCI相關指數的腳步越來越近,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目光聚焦到A股市場,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市場信心。Ted認為,A股納入MSCI對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有著積極作用,預期流入內地市場的資金,將進一步促進A股上市公司增長。
但是,“入摩”對A股來說絕不僅僅意味著“吸金”,境外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理念與實踐等多個層面的積累將為A股市場帶來更寶貴的發展機遇。“與海外投資增多並行的將是更為嚴格的監督,海外投資者將會以股東身份要求投資的公司做出一些改變。”Ted在采訪中稱,境外投資者的監督作用長期來看將會帶來積極影響。
1300億資金流入?
在A股“入摩”之際,外資的流入規模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綜合多方機構觀點,短期約人民幣1300億元的增量是目前市場的主流觀點。
平安大華基金認為,根據A股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亞洲市場的比例分別0.1%/0.73%/1.1%,以及跟蹤上述指數的資產規模,預計納入資金流入規模為210億美元,約為1300億元。
Ted表示MSCI內部也有預估,參考其他市場情況達到1300億不是沒有可能。“我們認為如果境外投資者的體驗不錯,那麽投資就會加大,甚至超過1300億。”
Ted也坦言實際上預估確切的資金註入非常困難,部分MSCI投資者是被動投資者,這部分比較容易預估。根據他對市場的判斷,被動投資者約占20%-30%。
不過占大部分的是主動投資者,Ted認為他們可以決定是看好還是看空中國市場。“在納入指數之前,他們就可以自行選擇,相信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做好決定,或者會在納入指數之後再觀望。”
根據長城證券的測算,若A股以5%的比重納入,將有增量資金1321.34億元註入市場,其中主被動跟蹤資金分別為1091.88億元和229.46億元,這與Ted的預估基本一致。
5月1日起港股與A股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被市場認為是在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鋪路。Ted認為,互聯互通上限擴大4倍對於初始階段的納入來說是不錯的,但長期來看希望配額更加放寬。“我想經過一段時間,如果MSCI要加大中國A股市場的比重,配額也要隨之增長。”
多方面推動A股上市公司良性發展
短期來看A股“入摩”更多的利好在於外資增量,長期而言,伴隨著更充足的資金流入,作為更多上市公司“股東”、持股比例更大的境外投資者們也將多方面影響A股市場。
Ted認為,過去A股市場存在較多不確定性,海外投資者存有不少疑問,比如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是如何保護員工利益的等。“與資金流入相輔相成的,是更嚴格的監督,我們相信這些會讓公司變得更好,同時擴大這些公司可以帶來的收益。”
平安大華基金也持類似觀點,認為長期而言入摩對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入摩後外資占比不斷上升,並促進市場更為理性。
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日前亦指出,從長遠來看,納入MSCI將為A股市場帶來更多長期機構投資者,他們將帶來以長期投資為導向、更偏向價值驅動的投資理念和實踐,以及改變市場結構。同時,將A股納入MSCI指數也有助於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促使中國公司提升管理標準,更符合國際投資者的預期。
從準備、沖刺到即將納入MSCI指數的過程中,A股也在悄然發生一些積極的改變。Ted表示:“我們已經發現了MSCI指數帶來的一些變化。對一些高收益公司來說,我們看到他們越來越註重ESG原則,對收益的監督也比以前更嚴格。”
作為責任投資策略之一,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近年來受到更多的投資者關註。據悉,被納入MSCI的234家A股公司都將接受ESG評測。
Ted表示,ESG是一項全球性的原則,五、六年前就興起了,這並不是僅僅針對內地市場。但對內地市場來說ESG還是新鮮事物,因此當前評級可能會比較低。“我認為現在還是早期階段,公司還要對ESG規則更加熟悉。”
Ted認為隨著A股逐步納入MSCI,ESG原則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他以日本為例,“五、六年前,當我們剛剛開始評級的時候,只有大概10%的日本公司會對我們的報告進行反饋,現在比例已經達到60%,改變非常驚人。”
出現這樣大的變化,Ted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投資者開始向這些公司咨詢相關問題,引導市場正向發展。
在Ted看來,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這些規則在中國也會越來越重要。“我想有一點是比較明朗的,在環境等方面,中國政府希望做出改變。所以我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中國公司會比全球其他地方的同類公司做得更好。”
6月1日,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一事將正式生效,共有233家A股大盤股公司入圍。按MSCI公布的進程表,A股首次納入將在2018年6月1日、9月3日分兩次完成,6月1日進入首次納入適應期,納入比例2.5%,對應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值權重0.37%;9月3日完成首次納入,納入比例5%,對應權重為0.73%。
5月29日,MSCI主席、首席執行官亨利·費爾南德茲(Henry Fernandez)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媒體發布會,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MSCI並不希望做頻繁、小幅度的納入調整,而是希望每次調整都會涉及更大百分比的A股納入,即步伐會更大。”同時,他也表示,目前對於進一步納入A股的中盤股尚無時間表,外資對於眾多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覆蓋能力能否匹配是主要考量之一。
更值得註意的是,究竟被動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何時流入A股?MSCI內部人士對記者解釋稱:“5月31日收盤後,A股就已經被正式納入到新興市場指數中(即當天被動資金要投資A股的都已經投完了)。6月1日正式生效,即到當天才能體現正式納入後的情況。”
盡管很多外資早前就通過滬港通、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布局A股,但納入MSCI也代表著A股不斷與國際接軌,將長期利好A股。MSCI預計,5%的納入權重將帶來近2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先“試水”後加速
A股納入MSCI後,主要資金將由被動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9萬億美元帶來。盡管早前眾多外資都已經主動配置A股,但A股對於很多外資而言仍是新興領域,除了BAT等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眾多中國內地的上市公司對外資而言仍然陌生。因此,此次納入可謂是一次關鍵“試水”。
“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了解、提升對A股的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費爾南德茲提及,在6~9月的這個階段,MSCI會與國際投資者、中國央行、香港金管局等保持密切溝通,並不斷收集反饋意見,包括了解投資者對於初步納入的體驗、是否有問題需要改善。
他也直言不諱地表示,在“試水”過後,未來納入的比例會更大,因為MSCI並不希望做頻繁、小幅度的納入調整,而是希望每次調整都會涉及更大百分比的A股納入,即步伐會更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即在MSCI公布納入A股的決定後,主要在三大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
首先,MSCI不斷聽取客戶回饋,即全球機構投資者如何看待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A股的決定。“我們驚訝地發現,機構客戶對這一決定非常支持,這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因為之前的經驗表示,往往機構都希望推遲這類決定。”他稱。
其次,“MSCI也不斷與內地和香港方面商量,包括希望上調每日交易額度,讓南下、北上資金進出更加便利。”他稱。早在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宣布,為進一步完善內地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機制,從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當時第一財經記者從機構處獲悉,這一調整其實也在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鋪路。
第三,MSCI還不斷與中國央行、香港金管局合作,確保離岸市場有足夠的人民幣存量,來滿足納入日的需求。同時,MSCI也在不斷豐富其投資工具,滿足機構的需求。
就中國的金融開放進程,費爾南德茲表示,“很難想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市、第三大的債市,卻還沒有完全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因此中國擴大金融開放只是時間、速度和形式的問題。”
同日,第十五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在上海開幕,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論壇上表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將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推進。
持續關註停牌、流動性問題
那麽,在A股“後納入時代”,MSCI的關註重點又在什麽領域?
記者獲悉,眼下確保資金進出的靈活性、繼續改善停牌問題、確保離岸人民幣的充足仍是MSCI的關註重點。
費爾南德茲對記者表示,9月納入階段完成後,MSCI的工作會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確保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即機構能不能把資本持續投入中國,要賣出的時候能否自由退出,也就是流動性問題,是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信心;第二,A股有自身的獨特性,例如深、滬港通有額度的限制,只能投資1500只股票,機構也不能參與IPO;第三,市場關註的停牌問題進展需要進一步改善。
此外,持續確保離岸市場有足夠的人民幣存量也是一大關鍵,“外資要買A股的話,國際投資者都會通過滬深港通,就需要在香港市場獲取離岸人民幣,這是關鍵。”他稱。
其實,中國央行早前已經出臺了相應政策。央行近日發布了《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支持金融市場開放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稱《通知》),頒布了三項措施完善跨境人民幣資金管理。《通知》的一項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完善滬深港通資金匯兌機制,便利境外投資者選擇使用人民幣或者外幣進行投資”。
交易人士也對記者表示,該通知的核心就是讓境外投資者可以更加便利得獲取並使用人民幣,同時境外人民幣存量會相應增加。
此外,過去幾年MSCI無法納入A股的障礙之一在於在中國A股衍生品發行受限。“去年宣布納入A股以來,MSCI與中國監管層商討衍生品使用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已經有重大突破。討論的內容包括MSCI是否可自由使用交易所的數據,並設計相關衍生品,尤其是在OTC(櫃臺交易)的衍生品和互換產品方面,目前在授權產品開發方面已經沒有約束。”費爾南德茲對記者表示。
方星海此前也表示,A股納入MSCI後將對國內衍生市場發展產生促進作用。A股納入MSCI後,MSCI將會推出風險管理工具,場內衍生品工具需要得到證監會及交易所認可,場外工具可自行推出。
中盤股納入尚無時間表
在“後納入時代”,市場希望了解的另一個問題在於,MSCI納入233只A股大盤股後,下一步會否納入中盤股?
費爾南德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有兩種選項——一是提高大盤股的權重,二是把中盤股也納入進來。“至於何時納入中盤股,這要在9月納入過程完美結束後,才會做出判斷,目前尚無時間表。”他稱。
值得註意的是,MSCI一貫的做法是,將一國的大、中盤股一起納入,然而此次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的只是233只A股大盤股。早在2016年審議時,MSCI一共提議了448只A股,包括大盤股和中盤股,不過最後依然排除了中盤股和停牌股,MSCI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在MSCI看來,目前關鍵的問題在於,如果繼續納入中國A股的中盤股,那麽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股票數會提高到1200只左右,其中近600只是中國企業,“在這一情況下,海外投資者是否能夠跟上了解、研究A股公司的步伐?他們現在是否有能力覆蓋這麽多公司的研究?這都是MSCI和機構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因素。”
不過費爾南德茲也強調,在“試水”成功後,MSCI未來希望可以加大A股的納入步伐。
可以預見,隨著海外投資者對於A股的了解更為深入,進一步的納入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了解、提升對A股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 他稱。
富達國際(Fidelity)基金經理馬磊對記者表示,隨著A股被納入MSCI,預計深度對接中國長期結構性增長機會的板塊將重點受惠,例如消費、信息技術及工業等行業。
“目前中國A股市場的主要投資者為散戶,市場走勢受到較多短期信號及羊群心理的影響。隨著A股納入MSCI和進一步開放,預計這一風格將會轉變。機構性投資者傾向於進行長線投資,在消費及工業升級的推動下,消費、技術及工業板塊在未來三到五年有望實現持續而穩健的增長,因此有較大機會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長線投資對象,從而跑贏大市。”他稱。
6月1日,A股將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共有233家A股大盤股公司入圍。按MSCI公布的進程表,A股首次納入將在2018年6月1日、9 月3 日分兩次完成,6月1日進入首次納入適應期,納入比例2.5%,對應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值權重0.37%;9月3 日完成首次納入,納入比例5%,對應權重為0.73%。
據了解,5月31日A股收盤結束後,A股就已經被正式納入到新興市場指數中(即當天被動資金要投資A股的都已經投完了)。所謂的6月1日,則是指6月1日正式生效,即到當天才能體現正式納入後的情況。
各界想要知道的事,MSCI在納入A股後,下一步是什麽? 未來中盤股會否被納入?
MSCI主席、首席執行官亨利·費爾南德茲(Henry Fernandez)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有兩種選項——一是提高大盤股的權重,二是把中盤股也加入到納入的比例中來。“至於何時納入中盤股,這要在9月納入過程完美結束後,才會做出判斷,目前尚無時間表。”他稱。
值得註意的是,MSCI一貫的做法是,將一國的大、中盤股一起納入,然而此次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的只是233只A股大盤股。早在2016年審議的時,MSCI一共提議了448只A股,包括大盤股和中盤股,不過最後依然排除了中盤股和停牌股,MSCI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在MSCI看來,目前關鍵的問題在於,如果繼續納入中國A股的中盤股,那麽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股票數會提高到1200只左右,其中近600只就是中國企業,“在考慮到這一情況下,海外投資者是否能夠跟上了解、研究A股公司的步伐?他們現在是否有能力覆蓋這麽多公司的研究?這都是MSCI和機構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因素。”
不過他也強調,“未來,MSCI並不希望做頻繁、小幅度的納入調整,而是希望每次調整都會涉及更大百分比的A股納入,即步伐會更大。”
可以預見,隨著海外投資者對於A股的了解更為深入,進一步的納入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了解、提升對A股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 他稱。
6月1日,A股將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5月15日淩晨,MSCI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的結果,共有233家A股公司入圍。按MSCI公布的進程表,A股首次納入將在2018年6月1日、9 月3 日分兩次完成,6月1日進入首次納入適應期,納入比例2.5%,對應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值權重0.37%;9月3 日完成首次納入,納入比例5%,對應權重為0.73%。
具體來說,5月31日A股收盤結束後,A股就已經被正式納入到新興市場指數中(即當天被動資金要投資A股的都已經投完了)。所謂的6月1日,則是指6月1日正式生效,即到當天才能體現正式納入後的情況。
5月29日,MSCI主席、首席執行官亨利·費爾南德茲(Henry Fernandez)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媒體發布會,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MSCI並不希望做頻繁、小幅度的納入調整,而是希望每次調整都會涉及更大百分比的A股納入,即步伐會更大。”
“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了解、提升對A股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 他提及,在6-9月的這個階段,MSCI會與國際投資者、中國央行、香港金管局等保持密切溝通,並不斷收集反饋意見,包括了解投資者對於初步納入的體驗、是否有問題需要改善。
費爾南德茲也提及,9月納入階段完成後,MSCI的工作會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確保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即指機構能不能把資本持續投入中國,要賣出的時候能否自由退出,這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信心;第二,A股有自身的獨特性,例如深、滬港通有額度的限制,只能投資1500只股票,機構也不能參與IPO;第三,市場關註的停牌進展需要進一步改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即在MSCI公布納入A股的決定後,主要在三大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
首先,MSCI不斷聽取客戶回饋,即全球機構投資者如何看待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A股的決定。“我們驚訝地發現,機構客戶對這一決定非常支持,這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因為之前的經驗表示,往往機構都希望推遲這類決定。”
其次,“MSCI也不斷與內地和香港方面商量,包括上調每日交易額度,讓南下、北上資金進出更加便利。”他稱。早在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宣布,為進一步完善內地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機制,從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當時第一財經記者也從機構處獲悉,這一調整其實也在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鋪路。
第三,MSCI也不斷與中國央行、香港金管局合作,確保離岸市場有足夠的人民幣存量,來滿足納入日的需求。同時,MSCI也在不斷豐富其投資工具,滿足機構的需求。
就中國的金融開放進程,費爾南德茲也表示,“很難想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市、第三大的債市,卻還沒有完全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因此中國擴大金融開放只是時間、速度和形式的問題。”
他也提及了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在同日發表的講話。第十五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於2018年5月29日在上海開幕,方星海在論壇上表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將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推進。
5月30日,明晟公司(MSCI)發布臨時公告,東方園林、海南橡膠、中國中鐵、太鋼不銹和中興通訊將暫時不被納入MSCI 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也將從MSCI A股全球通指數(MSCI China A Inclusion )和MSCI中國A股大盤指數( MSCI China A Large Cap)剔除。上述個股截至5月30日尚在停牌。本次調整將自6月1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