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一個單純的系統工程師做起,王天義在進IBM三十三年後,成為IBM大中華區新任總經理。能登上這個位置,她靠的是「人」為核心的帶領團隊方式,讓所有人都對她非常服氣。 撰文•孫蓉萍 七月三十一日,IBM宣布由王天義擔任大中華區總經理。如果從全球組織架構來看,王天義的頂頭上司有三位,一是大中華區董事長,另兩位則是全球集團董事長和資深副總裁,在這家擁有四十萬名員工的百年超級大企業裡,王天義爬到了「三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但是在此之前,王天義的名字卻沒有太多曝光。「我加入IBM三十三年以來,沒接受過人物專訪,因為個人的成績好,全都該歸功於團隊。」王天義說。 這不是一句官話!三十三年來的一步一腳印,王天義不是只靠個人賣命打拚,而是團隊管理。 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雙碩士之後,王天義加入台灣IBM,從單純的系統工程師開始,很快地就被提拔為管理階層,在過去十九年駐點中國的經歷中,她管理過的團隊包括系統整合,乃至於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從一個系統工程師,成為管理成長潛力雄厚的大中華區總經理,王天義如何能帶領兩岸三地這麼多不同的團隊創下佳績?關鍵全在於「讓人服氣」。 招牌會褪色 人心歷久彌新「一個人,會決定加入一家公司,往往是看上這家公司的名氣;但當他最後選擇離開這家公司時,通常是因為不喜歡他的主管,或者是團隊裡的氣氛。」在一次IBM全球大會上,王天義聽到這句話,也啟發了她對「管理」的深層理解。 她補充說明:「一位好的經理,會讓員工捨不得離開這個團隊。即使是IBM,隨著你在這家公司工作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三個字的影響力可能愈來愈弱; 愈來愈強的影響力,來自於職場周遭的人。」王天義很清楚,在「留住人才」的層面,管理者比公司品牌更重要。成功的管理者要能讓團隊成員發自內心地感到服 氣,而非只是利用主管的權威,不斷下達「使命必達」的僵固指令。 讓人服氣的基本功,是讓下屬清楚「你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主管」。 「當時,我還只是一個小業務,她已經是資深經理了。」台灣IBM總經理黃慧珠回憶當年,「我的案子遇到一點困難,問她能不能陪我一起去客戶那裡聊一聊,沒 想到,她立刻答應。」就以往慣例,已位居要職的王天義,其實最多只需要在大方向上給予適度指導即可,「但她知道我的難題之後,不但細心地進行各種沙盤推 演,甚至親自跟我拜訪客戶,順利解決我這個小小業務的大難題。」沒有階級之分地協助解決團隊問題,讓黃慧珠對她印象深刻,從此對她服氣。 台灣IBM軟體事業處總經理賈景光,同樣也對王天義心服口服,而最讓他折服的部分,是王天義的兩個管理特質:充分掌握下屬工作,也勇於為下屬承擔失敗結果。這兩者,具有某種程度的因果關係。 「我之前負責台灣金融事業群,王天義是我的督導。記得曾經有一個專案,在執行的過程中,王天義一直緊盯我們,也充分掌握進度。但是到了最後兩個禮拜,發生 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狀況,導致專案無法如期完成。」解決團隊問題 沒有階級之分如期完成,是IBM對客戶最重視的承諾、是IBM的鐵律,「當時我非常自責、帶著忐忑不安的心,在電話會議上向人在北京的她報告。沒想到她竟 然沒有責備,只是耐心聽完我的解釋。」電話那頭,王天義這樣告訴賈景光:「我很清楚,所有人類能做的事,你們都努力試過了,那就讓它發生吧!你們不要有壓 力,接下來趕快把進度趕上,明天上班重新變成一條好漢再來打拚。」她一肩扛下了這個專案延誤的責任。 賈景光說:「她其實一直掌握我們的進度,也知道意外有時就是會發生,她看到我們盡了最大努力,所以沒有苛責,只是繼續討論如何把事情趕快完成、把傷害降到 最低,讓我訝異又感動。」掌握進度,是每位主管必要工作,王天義做到徹底,除了因此能夠有效管理各項工作執行狀況之外,也能清楚畫出一條分界線,「何時應 該責備、何時應該以鼓勵代替責備」。 說到進度掌握,在王天義底下做事,其實也有一定壓力。「我不要每個人都說我好,即使會冒犯別人,我也要堅持做對的事。」王天義強調,她一旦發現工作進度可 能出現問題,就會二話不說地立即召集相關人員,在第一時間釐清真相與問題點,務必討論出一個具體的處理方式之後,再授權給同事,接下來繼續追蹤進度,需要 時伸出援手。 從她口中,說出了這樣一套治軍嚴謹的標準作業流程,但在操作這套生冷SOP的過程中,她還是會賦予某種鼓勵人心的溫度。 管理者有溫度 讓軍心穩定王天義說,當團隊遇到極大的壓力時,她通常會面帶微笑地對著大家說:「這有什麼難的?我們慢慢來,一點一點做。」王天義目前在北京的特助則說, 「有她在,難的事情就會不一樣,大家的心會安定下來。」這就是王天義的另一個管理特質,她要做一位有溫度的管理者。前IBM大中華區全球服務事業部電信媒 體事業部總經理葉啟仁透露,王天義曾經這樣分享管理者的形象拿捏:「你們要夠聰明,但不要顯現出你太聰明;你們要夠精明,但不要顯現出你太精明;你們速度 要夠快,但不要顯現出你的急躁。你們要夠強,但要把強項藏於內心,不要讓人覺得有侵略性。」這已經到了一種藝術層次,一種由管理者所發出的、近似「曖曖內 含光」的溫度與亮度。既有值得信賴的暖流,又不至於帶著侵略性,於是,團隊成員可以勇於分享他們的想法創意,而不用擔心被主管指責思考不夠成熟;當問題發 生時,團隊也不必擔心會被咆哮痛罵,而能在第一時間向上反映。 如果下屬必須「猜測你的情緒」才決定要向你報告哪些事情,那就不是一位好主管。王天義說:「在一個團隊中,不只自己要好,還應該一起幫助團隊的人,彼此鼓 勵,不論順境或逆境,都能一起向前邁進。」而且她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能創造一種溫度、一個氛圍,讓每個人每天都進步。 讓下屬倚靠、讓下屬安心、讓下屬進步,這是王天義「讓人服氣」的管理特質;賈景光認為,這些特質讓王天義總能打造一個「軍心穩定」的團隊,在這個充滿變動的年代,「人心容易浮動,而她正可以讓人安心、信任」。 如今,IBM已經賦予王天義重任,而她的許多特質,也值得每位管理者細細地揣摩思考。 王天義 現職:IBM大中華區總經理經歷:IBM大中華區副總裁暨行業及價值創新事業部總經理、大中華區金融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等學歷:紐約州立大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雙碩士家庭:已婚,育有兩子變成一人大將軍時,該如何自處? 在IBM的職涯中,王天義曾經有過那麼一次,從原本管理上千人的主管,一夕調至「一人部門」,變成必須獨力開發新業務市場的「一人大將軍」,一個人,處理所有事情。 別人看她都覺得擔心和不捨,但是她當時卻保持正面思考,並且對自己非常有信心。 首先,她自告奮勇,特地選擇去開拓一個自己不熟、難度又特別高的市場,她覺得「我要在大企業下練習虛擬領導力,單槍匹馬見客戶,測試我的市場價值。我一身 武功,當然要做難的事,如果我成功了,就證明了我的實力,如果我失敗了,我相信公司沒有其他人能做得成!」就是這種骨氣,讓她後來成功拿下一個系統整合的 案子,專案金額高達1600萬美元,證明了她的能力,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出路。 圖說:王天義(左2)業務目標明確,但沒有架子,溝通管道順暢。 |
“我們註意到了這一事件,內部針對做了討論,但現在沒有形成統一結論。對國家信息安全而言,我認為它的影響是積極的。”對於IBM向中國政府開放代碼,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某知名服務器企業高管17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IBM軟件和硬件業務負責人、全球執行副總裁SteveMills近日在IBM研究院組織的活動中表示,IBM將配合國家工信部安全檢測,IBM可以向工信部和政府承認的三方安全檢測機構開放軟件代碼。
實際上,接受包括信息安全在內的“合規性檢測”,是跨國IT企業在各國開展業務通行前提。但是,“合規性檢測”中並非一定就強制要求開放源代碼。上述不願具名的服務器企業高管告訴記者,在通常的“合規性檢測”中,實際操作中“有很多模糊空間”,即使通過也並不能完全打消政府疑慮。
目前,IBM服務器產品在金融、互聯網、能源等核心領域有廣泛應用。不過,IBM服務器以封閉著稱,在提供高體驗、高可靠同時,卻始終難以在“安全可控”方面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棱鏡門”危機後,多個國際IT巨頭遭遇信譽危機,中國本土也掀起了一場以“安全可控”和“本土化”為主題的“去IOE”(去除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運動。
以金融系統為例,銀監會39號文要求,到2019年,包括網絡設備、存儲、中低端服務器在內的IT基礎設施“安全可控”比例必須達到75%。如果國際IT企業未獲得中國“安全可控”認可,“安全可控”幾乎就等同於本土采購。
如果未能獲得上述認可,IBM在中國市場努力多年紮下的根基將有可能出現動搖。
2014年,中國市場服務器出貨量收獲兩位數以上增長,領跑全球,“去IOE”背景下的中國本土服務器企業,在本土市場獲得高速成長。然而,IBM旗下POWER服務器,多個季度持續出現業績下滑。全球市場中,隨著惠普、戴爾業務加速向企業級市場傾斜,IBM也面臨更大競爭壓力。
本報記者也註意到,去年以來,多個國際ICT巨頭,密集通過技術共享、資本融合,調整在中國新時期的策略。例如,戴爾提出旨在“更本土化”的“中國4.0戰略”,英特爾、高通的“和中國在一起”……。以“封閉”著稱的POWER服務器,也正在去年選擇向中國企業開放,加入OpenPOWER聯盟的中國企業可獲得POWER服務器技術授權。
只不過,在安全可控方面,要更徹底打消中國顧慮,IBM過去做的還不夠。對於IBM而言,最坦白、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即公開源代碼一條路。IBM這樣做並不會損失什麽,實際上微軟已有先例,今年上半年,微軟公司在布魯塞爾設置數據透明中心(TransparencyCenter),歐盟各國政府和安全專家可以通過該中心審查微軟產品源代碼。
IBM在全球的競爭對手戴爾公司,也在今年表示願意接受中國政府相關信息安全測試。
戴爾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曾在今年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戴爾願意接受政府信息安全相關測試,同時也願意開放供應鏈和生產整個流程。“我覺得政府對戴爾跟對所有的(跨國IT企業)都是一視同仁。”黃陳宏稱理解政府新的要求,但希望政府的要求“完全是解決安全可控的擔心”。
這是IBM連續第14次季報公布營收下降。這家科技巨頭矢誌轉型,但是新業務帶來的增長,暫時還不能彌補退出傳統業務後的損失。
在周一盤後交易中,IBM的股價下跌4.8%,至141.95美元。
“在現在這個瞬間萬變的時代,傳統科技巨頭在向雲服務等新型業務轉型時困難重重,IBM只是其中一例”,FBR資本市場分析師丹尼爾·艾維爾(Daniel Ives)說。
投資大亨巴菲特依舊看好IBM
艱難轉型路
IBM的首席財政官在19日的電話會議中稱,新興市場需求衰退是本季度營收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季度IBM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下降了17%,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幾大新興市場合計營收下降30%。目前,IBM超過一半的業務都來自海外。
IBM解釋第三季度持續經營業務收入下降9%,是因為近期美元強勁。公司第三季度整體營收報收192.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跌13.9%,也低於分析師196.2億美元的預期。
除了貨幣波動外,IBM的首席財務官馬丁•施勒特(Martin Schroeter)同時還稱,咨詢業務和存儲業務的疲軟也是營收下降的原因。
被稱為“藍色巨人”的IBM曾經賣過許多低利潤的硬件設備,但公司決意要從賣低利潤的硬件轉型賣軟件、做服務的意圖已經路人皆知,同時也是困難重重。
包括IBM、甲骨文、微軟等在內的“上一代”科技巨頭,紛紛都在集體轉型“雲服務”,它們將面臨的是和Salesforce.com、亞馬遜這些軟件和雲服務商的直接競爭。
就在今年8月,IBM還稱將花10億美元收購醫療成像公司Merge Healthcare,將之與新成立的健康分析部門合並。
IBM意圖擴展的新型戰略業務群,包括雲服務、移動端、大數據、社交和安全軟件,這些新型業務在本季度一共增長了17%,但依然還不能彌補剝離舊業務帶來的損失。而且相比其他雲服務提供商來說,這樣的增長速度也不算快。
巴菲特逆勢增持
就在資本市場對IBM的轉型之路普遍懷有疑慮時,沃倫·巴菲特在上個月逆市增持了IBM的股份。
雖然外界對“巴菲特栽了嗎”質疑不斷,在今年第一季度,巴菲特又增持260萬股,第三季度又再次購入股票。
職業生涯從未投資過科技股的巴菲特,在2011年宣布開始建倉IBM股票,巴菲特在今年8月接受美媒采訪時說,他本人IBM股票的持有成本是170美元/股。
截至今年6月,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IBM共計8.12%的股票,是IBM最大的持股股東,持股總計達到8000萬股。按照目前股價149美元計算,大概虧了16.8億美元。
巴菲特當年投資IBM時曾列出了投資該公司的數個原因,第一是相信IBM公司的管理藝術;第二是相信公司有能力實現五年目標。
但實際上IBM後來很快放棄了五年盈利計劃。
不過有美媒報道,巴菲特曾在公司內部就IBM問題進行過討論,最終認為IBM在政企等高端客戶中深耕多年,有巴菲特最看重的“連續穩定性”,可供長期投資。
巴菲特向來不喜歡投資那些一時風頭的高科技公司,而是願意選擇那些幾經起落還暫時沒有在裸泳的老公司。
此外,IBM連續十年返回股息,也是巴菲特在以往投資的幾大準則之一。
但是也有許多投資人認為,投資股票是投資公司,更是投資趨勢。巴菲特至今依然在沿用傳統行業投資思維,他對英特爾的投資也說明了這點。
巴菲特稱,他相信IBM最終股價一定會漲,但可能需要5~10年。
大至汽車、小至智慧手機,都視中國為終極戰場,美國企業討北京歡心的心態可以理解,但中國凡事以國家經濟目標為最高原則,為達目標不惜走旁門左道。IBM率先讓步,讓中國政府檢查產品原始碼,短期或能保住業績,但代價為何? 譯者·連育德 過去幾個月來,中國不斷以資訊安全為由,要求美國科技業者交出產品專利機密。 在深怕市場大門愈來愈窄的情況下,IBM選擇臣服,讓中國政府檢查產品原始碼。殊不知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IBM這一讓步,短期或能保住業績,但代價為何?IBM的軟體祕密,乃至於成功之道,就存在於原始碼,如此重要資訊拱手交給中國政府,亦即中國多數領導企業的大股東,等於助長對手威風,滅了自己的競爭力。 允查原始碼自廢武功 IBM雖未直接點名,但表示公司原本就允許某些國家有限度地檢查產品,且智慧財產權絕對不受侵害。但中國可非等閒之輩,長年扶植國營與民營企業,凡事以國家經濟目標為最高原則,從先前駭入美國企業的行徑來看,它為達目標不惜走旁門左道。 確實,龍頭企業如IBM,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國市場又大又重要,大至汽車、小至智慧型手機,都視這裡為終極戰場。美國企業想保住銷售成長態勢,討北京歡心的心態可以理解。 但今天討好中國,明天未必就能受惠。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日前在北京清華大學以中文演講,驚豔全場,但這個看似討拍的舉動,恐怕還是很難讓中國政府解禁臉書。中國不希望關鍵技術仰賴國外業 者,因而鼓勵國內自行研發晶片、系統、硬體迎戰,最終取代國外競爭對手。 五月公布的「中國製造二0二五」行動綱領,旨在提高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產品的自主生產。也就是說,外商就算讓步,也擋不了中國達標的衝勁,反而只是自斷筋骨。 美國企業不該小看自己,它們現在其實比中國更具優勢。 中國經濟欲振乏力,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僅六.九%,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低,許多經濟分析師還認為這數字嚴重高估。薪資等成本節節高升,導致中國競爭優勢漸不如越南與印度明顯。此外,中國企業亟需轉型,製造更高階、更高品質的產品。 以上種種表示,中國少不了外商創造工作機會、刺激經濟成長,尤其是分享關鍵技術。 中國領導人再怎麼堅持推動國內技術,自主化過程恐怕是一條漫長道路,開發中國家極少能短時間轉型成功,躍身先進創新的經濟體,過去五十年應該只有日、韓有此等能耐。 市場魅力不再外資卻步 挑戰當前,中國領導人不是不知道。習近平九月造訪西雅圖時,就曾公開對美國企業的執行長說到中國面臨的課題,亦不忘鼓勵中美企業多多合作。 回到中國國 內,經濟放緩加上前景不明朗,使得 中國市場的魅力不 如以往。國外車廠 幾年前還爭相搶在 中國擴產,如今熱情降溫,本田最近 更決定擱置建廠計 畫。想當初,速食 業者百勝餐飲集團 (Yum!Brands)胃口超大,積極在中國 增設肯德基與必勝 客據點,但十月底 卻公布中國業務沒 有起色,因此決定出脫。以生產iPhone 著稱的台商富智康,七月公布將興建十二座新廠,徵聘一百萬名員工,地點選在印度。 外資也覺得中國大餅愈吃 愈乏味。中國歐盟商會二0一五年調查報告指出,只有五八%會員企業視中國為全球前三大投資勝地,較一二年的七六%大幅跌落。六一%的企業表示,中國在公司全球策略布局的地位加重,但此比重也遠不如一一年的七九%。此外,外資也把眼光放到別處,今年上半年積極投資印度的新創事業,金額正式超越中國。 總括一句話,外商也有能力要求中國乖乖合作。中國政府必須大力改革,才能吸引它最需要的外資。法規鬆散,智財權維護不力,使得外商不願引進新技術,都是需要改革之處。中國歐盟商會估計,在中國從事研發、營運的歐盟企業,逾三分之二都沒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 對於中國市場,美國企業應該加深布局、成立合資企業、與中國政府相敬如賓,卻沒必要因此賠上前途。中國沒了美國企業,還不行哩! 外商也有能力要求中國乖乖合作,中國政府必須大力改革,才能吸引它最需要的外資。 |
iPhone銷量下滑,讓庫克緊張,為補缺口,他把握商用市場、積極和IBM合作,設雙方專屬辦公室,還出錢招待對方受訓。 蘋果(Apple)挽救iPhone賣不動的最新招數竟然是:和宿敵「交心」。 一名身穿印有麥金塔電腦圖案白色背心、鮮橘色短褲的短髮女子,扛著一支大鎚子,奮力奔跑,眼前的「老大哥」透過螢幕說:「統一思想是更強大的武器……我們將會獲勝。」時,她擲出鎚子,摧毀了螢幕。 這一幕是蘋果的經典廣告〈一九八四〉。當年,蘋果成功的把對手IBM塑造成「壟斷的霸權」,自己則化身象徵「自由」的勇者,個人電腦(PC)和蘋果兩陣營從此勢不兩立,蘋果因此一炮而紅。 向宿敵伸橄欖枝派最強設計師幫IB M上課 三十年後,蘋果手上的鐵鎚子竟換成橄欖枝。前年七月,蘋果與IBM聯手宣布,將合作進軍商用市場,蘋果執行長庫克(TunCook)和IBM執行長羅梅蒂(VlrginiaRometty)還並肩合照,當所有人都懷疑兩者是否是玩真的時,一年半後的數字顯示,蘋果已藉此順利擠入商用市場(詳見第四十一頁表)。兩者的合作邏輯是,蘋果要藉IBM十萬名企業顧問,打入商用市場IBM,則看好蘋果的設計吸引力,想把自己的大數據和分析能力,融入在蘋果每一台行動裝置。庫克是這樣定義商用市場現在對蘋果的重要性:商用市場過去一年貢獻二百五十億美元年營收,雖只占蘋果總營收0.一二五%,和iPhone一年一千四百多億美元營收相比,這個數字讓人「無感」,但庫克仍力挺,「這不是嗜好,而是真正的事業。」 蘋果希望藉此彌補部分iPhone銷售量下滑缺口。投資銀行FBR分析師Daniel Ives認為,IT市場的格局正發生變化,老牌科技廠商須改變,此次合作就是標誌之一。有意思的是,這對雙方文化都是很大的挑戰。這是理念之爭,賈伯斯生前不僅痛恨IBM,也不屑收買企業客戶的心,他認為,蘋果只專注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開發產品,但企業員工卻不一樣,因為是老闆決定他們要用什麼的。 過去一年半,為了合作,蘋果做出的第一個妥協是:把自己的專長教給宿敵。 IBM台灣行動創新顧問協理盧司堃,已兩次前往蘋果加州總部設立的專屬辦公室受訓,成員包括雙方各兩百至三百名員工,每次為期四至五天,「除了機票自付,其他全由蘋果埋單。」 為了確保設計保密,蘋果總部門禁森嚴是出了名的,連上廁所都要出示證件,但這次,蘋果卻派出最精銳設計師,傳授IBM員工最擅長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課程,讓他們了解,蘋果是如何設計與找出解決方案。 IBM的回饋則是,以蘋果之名成立一個命名為「Mobile&Apple alliance」的全新部門,盧司堃是台灣分公司唯一一位加入新部門的員工,負責在台灣向企業客戶推銷蘋果產品。 打開手上的ipad,盧司堃秀出IBM專為蘋果開發的一百多款App應用軟體.其中一款專為零售業打造的App,「結合了蘋果定位技術iBeacon,店員可以知道,哪一位顧客停留在哪一件衣服前三分鐘不動,因而上前關心。」 盧司堃示範的App看似簡單,但它背後傳遞的訊息是:IBM是蘋果進軍商用市場的「接地氣」。擁有財星五百大企業客戶的IBM,最懂客戶要什麼,可以透過好的解決方案讓客戶埋單,而後者,也可以藉此學到蘋果的關鍵知識。討好企業客戶 允許老闆遠端刪員工文件但要讓企業客戶埋單,並非易事。 擁有二萬五千名業務員的全國前三大壽險公司,國泰人壽系統資訊部網路管理科副理盧正華說,「公司規模越大,枝枝節節越多,(蘋果)要打破舊制度(指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系統),太難了!」 此外,「我們內勤有七千多部PC,這是多大成本?真要換,不可能一次換,若要分批換,我們要如何確保兩套設備系統同時運作不會出錯?」盧正華連珠炮的說。蘋果對客戶也有另一個妥協如:為了讓企業客戶放心,蘋果允許公司老闆可以遠端刪除員工iPad內的資料,但不能讀取內容。近期,蘋果與FBI槓上的「iPhone後門事件」,「它抵死不從,就是(向企業)宣示我是安全的。」盧司堃如此解讀此一爭議事件。 鬆口談價格從只講創新,到大談成本 只談創新不談價格的蘋果,甚至跟企業主大談成本優勢。如,過去,員工領到一台公司電腦,可能要花上半天認證與安裝軟體;現在,蘋果事先將序號輸入雲端,讓員工在開機五分鐘內把這些事情搞定。蘋果算出,採用Mac比傳統PC,每位員工可以省下二百七十美元的「技術支持費用」。 至於大家是否看好合作前景?至少,目前外資沒人看衰。適者生存,就是商場的邏輯。過去,為了搶進手機市場,蘋果可以把「電腦」從企業名稱中拿掉。這次要自救,蘋果還將做出什麼犧牲,但又不會傷害創新形象,後續,值得觀察。 |
無人駕駛領域多了一個新的參與者——IBM。
這一次,IBM與美國亞利桑那州汽車制造商Local Motors合作開發了首款使用沃森(Watson)認知計算平臺的無人駕駛汽車Olli。
相比市面上已經亮相的其他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容納12名乘客的Olli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使用了4個沃森API(包括語音轉文字、自然語言分類器、實體抽取和文本轉語音),以便與車內乘客互動,實現車輛與乘客之間的平順交流。
具體來看,Olli是利用IBM Watson物聯網基於雲的認知計算能力,對嵌入在整輛車中的30多個傳感器所提供的交通數據,進行分析與學習的首款車輛。Local Motors開放式的汽車開發流程將允許公司基於乘客需求和當地習慣,相應地添加並調整傳感器。
而目前能夠體驗的應用場景是,乘客將能一邊乘車,一邊通過對話的方式與Olli交流,例如討論該車是如何做到自動駕駛的、如何選擇路線,以及為什麽會做出各種非常具體的行車決策,等等。
此外,Watson賦予了Olli這種能力,使它能夠理解並回答乘客從上車那一刻起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關於目的地的問題(“Olli,你能載我到市中心嗎?”)或者關於具體的車輛功能的問題(“這個功能有什麽作用?”或問“我們已經到了嗎?”)。乘客還能要求Olli基於對其個人喜好的分析結果為其推薦在哪一站下車去往哪家受歡迎的餐館或歷史名勝等。這些與Olli的互動旨在給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的乘客提供更加愉快、舒適、直觀的交互式體驗。
這樣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是Local Motors與IBM Watson物聯網事業部的Auto LAB部門之間密切合作的結果。據了解,AutoLAB是一個極具行業特色的孵化引擎,旨在共同打造認知型移動應用。Olli目前正在鳳凰城附近的Local Motors總部批量生產。
IBM Watson物聯網、商務與教育事業部總經理Harriet Green表示:“認知計算給我們定制化客戶體驗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機會,令我們能夠利用到連接在物聯網上的所有設備所提供的海量數據,包括來自於嵌入在車輛中的眾多傳感器與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Olli雖然是首款使用IBM沃森物聯網的無人駕駛汽車,但這並非沃森首次進軍汽車行業。
公開信息顯示,IBM去年9月成立了汽車物聯網部門,今年3月還與本田宣布了一項合作,在後者的F1賽車中使用沃森的技術和分析能力。
在提供智能服務上,IBM在今年3月和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宣布將合作開發“Connie”——酒店服務行業內首個利用IBM Watson認知技術的迎賓機器人。據了解,Connie能夠利用Watson和WayBlazer的專業領域知識,向客人介紹本地旅遊景點、推薦餐廳及介紹酒店和周邊便利設施。
Connie目前固定安裝在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希爾頓酒店接待處附近,它通過不斷學習與客人交互,並且友好地回答客人的問題。Connie采用Watson API的組合,包括對話、語音文本間轉換和自然語言分類等,能夠在歡迎客人到來的同時,回答關於酒店設施、服務和營業時間的問題。借助WayBlazer,Watson可以掌握全面的旅行專業知識,Connie也可以推薦酒店外部的當地旅遊景點。
而這背後,IBM在去年3月展示了該公司對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意願,當時宣布將在未來4年投資30億美元建設獨立的物聯網業務部門,後來成為了沃森物聯網業務部門。
此外,IBM表示,從本周四開始,Olli將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道路上使用,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邁阿密戴德郡和拉斯維加斯使用。邁阿密戴德郡將探索一個試點項目,通過多輛無人駕駛汽車為邁阿密周圍的人們提供通勤服務。
無人駕駛領域多了一個新的參與者——IBM。
這一次,IBM與美國亞利桑那州汽車制造商Local Motors合作開發了首款使用沃森(Watson)認知計算平臺的無人駕駛汽車Olli。
相比市面上已經亮相的其他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容納12名乘客的Olli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使用了4個沃森API(包括語音轉文字、自然語言分類器、實體抽取和文本轉語音),以便與車內乘客互動,實現車輛與乘客之間的平順交流。
具體來看,Olli是利用IBM Watson物聯網基於雲的認知計算能力,對嵌入在整輛車中的30多個傳感器所提供的交通數據,進行分析與學習的首款車輛。Local Motors開放式的汽車開發流程將允許公司基於乘客需求和當地習慣,相應地添加並調整傳感器。
而目前能夠體驗的應用場景是,乘客將能一邊乘車,一邊通過對話的方式與Olli交流,例如討論該車是如何做到自動駕駛的、如何選擇路線,以及為什麽會做出各種非常具體的行車決策,等等。
此外,Watson賦予了Olli這種能力,使它能夠理解並回答乘客從上車那一刻起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關於目的地的問題(“Olli,你能載我到市中心嗎?”)或者關於具體的車輛功能的問題(“這個功能有什麽作用?”或問“我們已經到了嗎?”)。乘客還能要求Olli基於對其個人喜好的分析結果為其推薦在哪一站下車去往哪家受歡迎的餐館或歷史名勝等。這些與Olli的互動旨在給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的乘客提供更加愉快、舒適、直觀的交互式體驗。
這樣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是Local Motors與IBM Watson物聯網事業部的Auto LAB部門之間密切合作的結果。據了解,AutoLAB是一個極具行業特色的孵化引擎,旨在共同打造認知型移動應用。Olli目前正在鳳凰城附近的Local Motors總部批量生產。
IBM Watson物聯網、商務與教育事業部總經理Harriet Green表示:“認知計算給我們定制化客戶體驗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機會,令我們能夠利用到連接在物聯網上的所有設備所提供的海量數據,包括來自於嵌入在車輛中的眾多傳感器與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Olli雖然是首款使用IBM沃森物聯網的無人駕駛汽車,但這並非沃森首次進軍汽車行業。
公開信息顯示,IBM去年9月成立了汽車物聯網部門,今年3月還與本田宣布了一項合作,在後者的F1賽車中使用沃森的技術和分析能力。
在提供智能服務上,IBM在今年3月和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宣布將合作開發“Connie”——酒店服務行業內首個利用IBM Watson認知技術的迎賓機器人。據了解,Connie能夠利用Watson和WayBlazer的專業領域知識,向客人介紹本地旅遊景點、推薦餐廳及介紹酒店和周邊便利設施。
Connie目前固定安裝在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希爾頓酒店接待處附近,它通過不斷學習與客人交互,並且友好地回答客人的問題。Connie采用Watson API的組合,包括對話、語音文本間轉換和自然語言分類等,能夠在歡迎客人到來的同時,回答關於酒店設施、服務和營業時間的問題。借助WayBlazer,Watson可以掌握全面的旅行專業知識,Connie也可以推薦酒店外部的當地旅遊景點。
而這背後,IBM在去年3月展示了該公司對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意願,當時宣布將在未來4年投資30億美元建設獨立的物聯網業務部門,後來成為了沃森物聯網業務部門。
此外,IBM表示,從本周四開始,Olli將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道路上使用,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邁阿密戴德郡和拉斯維加斯使用。邁阿密戴德郡將探索一個試點項目,通過多輛無人駕駛汽車為邁阿密周圍的人們提供通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