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60115盛唐詩(二十) 寒聲一夜傳刁鬥:高適 上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1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115/

讀書劄記160115
盛唐詩(二十) 寒聲一夜傳刁鬥:高適 上篇
蕭律師執筆

高適是 天寶詩人中較年輕的一位。 從南宋開始,他的名字就常和 岑參聯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寫了大量有關邊塞體驗的詩。 但兩人卻屬於完全不同的風格範疇, 岑參是一位天才的描寫詩人,喜愛瑰奇和異國的情調,表現了新的天寶風格;高適的詩極少真實描寫,描繪的都是激發悲壯情調的蕭瑟荒莽景象。 高適是一位理性詩人,了解並強烈感受到歷史的影響,超過同時代的詩人。除了主題一致外,他的作品與岑參的完全不相似。

高適的生年無法確定,較可能是707年出生。 父親曾任偏遠的廣東長史,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職位,表明他失意於朝廷。 高適在現代河南的 宋州度過大部分少年時代,這地區後來在「安祿山叛亂」的最後決戰中遭到極大破壞。 成年後,高適來到長安,由於欠缺人脈關係,很快就失意返回宋州。長安那時雖有許多詩人,但高適遇到的只有 王之渙。

737年,高適赴東北邊塞尋求軍幕職位。東北軍隊正在那裡與契丹作戰,高適在軍中只待了一年,便又返回宋州。 這一年是高適創作的豐收期。他作於東北的詩很明顯受到另一位詩人的影響,他就是曾經參加過對契丹作戰、並遊覽過高適去過的多個地點的 陳子昂。 陳子昂明顯成為高適早期詩作的參照模式:兩人都是京城詩的局外人,都轉向古風和「胸臆語」— 殷墦評「(高)適詩多胸臆語,兼有骨氣」,是「從胸中流出的語言」的意思。

高適題為《薊門》的五首詩,與陳子昂的著名組詩《薊丘懷古》具有相同的形式和風格。兩組詩都採用六行體。六行詩是短篇古風的理想形式— 它避開了律詩和絕句的格律詩體。
《薊門》第五首***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作者著眼於巨大的荒莽景象,從中發現了某種道德或社會的真理。在上引詩中,詩人看到了邊塞在緊張形勢下軍隊的忠誠決心,並以深摯悲愁的直接表達作為反應。

有時高適會採用較典型的盛唐棄世姿態:
《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帳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孫吳是古代軍事理論家,「事」指戰爭。詩中設想東北邊塞諸將都不願採取強烈行動,害怕失敗會喪失已有的恩寵。

類似以上二詩的作品佔據了高適的東北邊塞詩的較大部分。 但他最著名的一首詩卻以不同的風格寫成,這就是《燕歌行》。很可能就是這首詩及其他幾首七言歌行的聲譽,使高適的作品與岑參的聯繫在一起。高適是一位抒情詩人,又是描寫想像的詩人,在七言歌行的絢麗背景下,
《燕歌行》是一篇嚴謹凝重的作品。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斾逶迤褐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寒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雪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憶李將軍」具有雙重意義。漢代「飛將」李廣被唐王室認為遠祖,是位極其成功的軍事家。末句可能表示面對眼前的無能者,轉而思念古代的能人。用王昌齡的話來說就是:「若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另一方面,詩的結尾還可能表示仿效李廣的願望是無益的,這種願望導致了無窮的戰爭,給人們帶來巨大的苦難;而在軍隊英勇犧牲的背景下,李廣終須以自殺作為對上司刻薄寡恩的反應。

高適歌行中的大多數是邊塞詩的陳套。雖然如此,這首詩仍然體現了鮮明的獨創性,具有完整歌行效果,完全符合它所獲得的聲譽。王維的《從軍行》可能作於同一年;李白的《戰城南》則無法繫年。與此二詩一樣,高適的《燕歌行》通過一組小場景,形成某種近於敍事的結構。 與岑參對邊塞奇異景象的單純關註不同,高適詩的中心是軍隊,他們的勇氣和所受的苦難,景象僅是表現其苦難的工具。高適是杜甫歌行的先聲,但在藝術上較為守舊。

高適詩多作於宋州,但無法確定作於赴東北之前或後。 宋州詩明顯地沿襲了古風傳統,其中有一組詩《宋中》,甚至比《薊門》組詩更接近陳子昂的《薊丘覽古》。
《宋中》第一首寫的是富於傳說色彩的梁王宮殿遣跡。
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
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臺。
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

對照 陳子昂吟詠 燕昭王的詩,雖然高詩中沒有任何一句模仿陳詩,兩首詩的情緒和風格卻是一致的: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語言和旨意都是簡單的,但風格和主題的類型聯繫深深觸動了同時代讀者,引發對古代質樸的感受,以及對逝去高貴人物的感覺。

資料來源:《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291

讀書劄記160122盛唐詩(二十一) 東山書劍老風塵:高適 下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2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122/

讀書劄記160122

盛唐詩(二十一) 東山書劍老風塵:高適 下篇

蕭律師執筆

 

744年,高適在其居住的宋州家中接待了 李白和杜甫。三位詩人聚會的幾個月給易受影響的杜甫留下了極深印象。

 

此時高適已有了詩名,不久就被舉薦入京。在 張說和張九齡掌權時期,地方文士有一定被提拔的希望;但在天寶中,權貴 李林甫獨擅大權,不願太多地方文士圍繞皇帝,阻止了高適在朝中任職,正如試圖阻止杜甫一樣。 結果高適只被任命為 封丘尉,是京城中最低級的官僚,這使他非常不滿。 749年,高適監送地方徵兵,再次赴東北邊塞。

 

752年,高適的政治命運突起變化。 玄宗最倚重的將領之一 哥舒翰看中了他,委任他掌書記。次年他在京城遇見年輕詩人 岑參。754年,哥舒翰帶同他和岑參前赴中亞軍幕。 在岑參大寫中亞奇風異景的奔放詩篇時,高適也離開了復古的質樸風格。 他在京城與一些著名詩人的接觸,微妙地影響了作品的某些特性,使他靠近了八世紀中京城流行的幾種風格。

 

下引是一首律詩,高適棄用古風,改採較早前在邊塞所作古體詩較為精緻的體裁:

《金城北樓》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謝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笛怨無窮。

磻溪老指姜太公,在溪邊垂釣而遇文王,得以重用;高適的「太公」仍未出現。塞上翁是用「塞翁失馬」的典故作自我開解。

 

安祿山叛亂陷洛陽,哥舒翰奉命據守潼關。在朝廷壓力下,哥舒翰被迫離開根據城堡,出戰安祿山而大敗。高適逃出,投奔玄宗所在的成都,在那裡他為哥舒翰的失敗辯護,由此得遷侍禦史。後來新主 肅宗決定將軍權分授諸王,高適以禦史身份激烈反對這一計畫。後來 永王果叛亂(此事涉及李白),高適由於出色的預見而獲一系列遷升,包括節度使。在節度使任上,參與了鎮壓永王之亂。

 

肅宗收復兩京後,高適和大多數在戰亂中任命的朝官一樣失去職位了,此事或與丞相 房琯丟官有關。 760年,高適改任蜀地彭州刺史,在那裡再顯軍事才能,兩次粉碎了叛亂,得以重任節度使。 但在763年,吐蕃入侵隴右,高適率兵出境迎戰,雖然失敗了,但仍榮耀地被召回京城,封侯並連任高官。不久,在765年去世。正如《舊唐書》所評:「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己。

 

政治成功使高適詩歌的創作付出了代價。 他晚年逐漸放棄了年青時的古風體。762年,在一首贈杜甫的詩中,高適顯示了某些近乎杜甫晚年作品的圓熟優美。這不是風格轉變的標誌,而是高適的詩歌特性全面減弱的信號,以及對其他詩人風格的順從。

 

《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鐘還忝二千右,愧爾東西南北人。

 

在唐代,特別在八世紀中葉,高適的名氣很大。杜甫偏愛高適,認為這位老詩人是當代中心人物:「當代論才子,如今復幾人?」但隨著高適的名字日益變得與岑參連在一起,他逐漸被認為僅是一位邊塞詩人,並被認為低於岑參。但要賞識高適在唐代被稱賞的才賦,就必須將他的詩置於不同於天寶詩的美學標準背景來閱讀。

 

在唐代重要詩人中,高適是除杜甫外最富於理性的一位。 高適的晚期作品多數具有一種引喻、嚴格的規範。高適成了重要的臺閣詩人,讚美帝國偉大的功績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價值觀。

在《燕歌行》中,他生動地描寫了戰爭的艱難,還嚴肅地歌頌了 李宓的征南詔之戰:

「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肅穆廟堂上,深沈節制雄。」

當歌舒翰擊敗了吐蕃時:

「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頭飛攢萬,面縛聚轅門。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

 

岑參將邊塞戰爭描繪成異國奇麗世界的一部分;高適卻將戰爭處理成帝國政策的產物、國力的展示。高適和王昌齡也屬於不同類型:王昌齡的詩盛行不衰是由於其美學感染力;高適的詩主要依靠古風的情感氣勢。

 

下引詩是組詩《東平路作》之一,詩中投合了唐代特有的美學標準:

南圖適不就,東走豈吾心!索索涼風動,行行秋水深。蟬鳴木葉落,茲夕更秋霖。

 

「南圖」與「秋水」典出《莊子》,高適的詩遠遠超出了這兩個典故。在蕭瑟的世界中,詩人覺得孤獨,在沒有明確方向的道路奔走,所見到的是蕭瑟黯淡的景像:風、禿樹和上漲的水,水將淹沒一切地方!

 

雖然高適後期的作品較接近同時代詩人,但在開始的時候卻和李白一樣,是一位孤獨詩人。高適的作品成為一種嚴肅的模式,只有一位詩人真正對這一模式做出反應,這就是杜甫。杜甫對所有文學天才的所有形式都做出反應,並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東西。

 

 

資料來源: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