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30821傑弗遜傳(28) 扇風點火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21/%E8%AA%AA%E5%8F%B2130821%E5%82%91%E5%BC%97%E9%81%9C%E5%82%B328-%E6%89%87%E9%A2%A8%E9%BB%9E%E7%81%AB/

說史130821

傑弗遜傳(28) 扇風點火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四)副總統伯爾叛國案(上)Aaron Burr Jr.’s Conspiracy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上回講到,伯爾在卸任副總統前,以參議院議長的身份,主持了由傑弗遜一手策劃的「蔡斯大法官彈劾案」。 伯爾秉公行事,蔡斯最後罪名不成立,可以繼續留任大法官。 合眾國政府換屆在即,伯爾在參議院發表動人的告別演說後,孑然一身地離開了華盛頓特區。

伯爾失去了一切政治權力,欠下一身巨債,而且因為殺了漢密爾頓,他也不能回紐約去。伯爾雖然已是「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但面上卻似乎沒有半點絕望的神色。因為他心中早已有了主意。

伯爾的女兒和女婿是他最可信靠的人。當初伯爾殺了漢密爾頓,一時亂了手腳,一直向南方逃走,投靠在南卡羅萊納的女兒和女婿。 後來見情況也不如想像中糟糕,方才敢返回華盛頓。 現在伯爾要離開華盛頓,他也先寫信給女婿,告訴他自己不會返回北方:「回紐約,我將失去自由;到新澤西,我更會被絞死。現在我必須小心行事!」他寫給女兒的信,似乎透露了自己接下來的去向:「十天,也或許是十二天後,我會向西行,可能會在新奧爾良停下來,也有可能繼續前進,一路向西。」

伯爾一路向西究竟想到什麼地方?在紐約州長選舉前,聯邦黨人曾拉攏他一同「另起爐灶」,在新英格蘭建立「東北聯盟」,並承諾推舉他為開國總統。只是這個建國大業最後因為漢密爾頓的從中作梗,胎死腹中。不過,這卻提醒了伯爾,北美大陸原來是充滿機會的。美利堅合眾國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她的內部充滿矛盾。英、法和西班牙等國,在歐洲也許非常強大,但她們在北美的殖民地卻並不穩固。歐洲大戰正酣,英法作為舞台主角自是分身不暇。至於西班牙,國勢已直走下坡,對殖民地的控制力,與如日方中之時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語。

雖然成不了「東北聯盟」的開國總統,但伯爾的野心卻被燃起,他開始籌謀一個秘密計劃。計劃的細節我們今天並不清楚。究竟他真正的意圖是什麼,今天的歷史學家也是眾說紛紜。因為伯爾對不同的人說的內容都不相同,他向不同的金主和有力人士尋求支援,對每個人說的版本也迥然相異。又也許,伯爾本來有幾個計劃,漁翁撒網,「大包圍投注」,希望隨便買中一兩注安慰獎也好。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就是,伯爾在新奧爾良、路易斯安那,以至更西部,包括西班牙控制的德薩斯「上躥下跳」,四出活動,與各方勢力人士頻繁接觸。根據各種歷史資料,伯爾的計劃大概有以下兩個可能。其一是唆使美國向西班牙開戰,趁機煽動墨西哥北部地區(主要是現在的德薩斯,當時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脫離宗主西班牙;其二是向英國尋求協助,圖謀將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區從聯邦分裂出去,自立為國。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通通都只是一個局,伯爾壓根兒就沒有什麼鴻圖大計,一切都只是打算向英國和其他冤大頭騙錢而作的把戲。真相如何,也許只有伯爾自己知道,甚至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無論伯爾的計劃是什麼,顯然也不可能靠他自己一人之力完成。 他不愧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奇才,在如此潦倒的情況之下,還是能籌措到「舉事」的幾個關鍵要素—-「人才」、「資金」,還有外部勢力的支援。這實在讓人不能不佩服。他在卸任副總統前的一年,早已作了一番部署。

前眾議院議長 戴頓Jonathan Dayton是伯爾計劃最忠實的夥伴。戴頓與伯爾同樣在新澤西出生。二人在同在新澤西學院畢業(漢密爾頓也曾在該校肄業,但沒有畢業,後轉到英皇學院。),少年時已是拜把兄弟。與伯爾一樣,戴頓於獨立戰爭中也是屢立功勳,並曾參與終極決戰的「約克鎮之役」。戰後他代表新澤西參與大陸會議和「費城制憲」,並以26歲之齡成為《憲法》最年輕的簽署者。

戴頓在1795年成為眾議院議長,亦曾協助鎮壓威士忌之亂。後來他在俄亥俄似乎搞得有聲有色,當地甚至還有一個「戴頓市」。儘管戴頓是聯邦黨人,並曾大力支持漢密爾頓的財政政策,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和伯爾的交情。最重要的是,戴頓之前曾向伯爾借了一大筆錢,一直還沒有清還……「嘿!下下講錢架咩?講雷架嘛我地!」兄弟落難,有事相求,戴頓當然義不容辭!

除了戴頓這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伯爾還向不同方面籌集舉事資金。他從女婿獲得了一筆錢作為活動經費,並在戴頓的介紹下,認識了俄亥俄愛爾蘭裔鉅富 布倫那哈錫Harman Blennerhassett。在伯爾的鼓動下,布氏答應向他提供資助,以換取在「新國家」中的無限商機。

伯爾還試圖尋求外部勢力的協助。在北美大陸上,英國對西班牙和美國向來非常忌憚。若能同時削弱這兩國的力量,對英國而言自是最好不過。伯爾秘密會見了英國駐華盛頓大使 梅利Anthony Merry,向他宣稱自己將會讓路易斯安那和墨西哥的一部分,分別脫離各自的宗主西班牙和美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伯爾希望得到英國的海上支援,或至少,也能一些提供資金。

梅利大使本人對伯爾的計劃很感興趣,但由於事關重大,他作不了主。梅利向伯爾表示,自己會全力說服英國政府支持伯爾的計劃,不過這大概需要四個月的時間。伯爾見大使「落疊」,自是心花怒放。然而伯爾的任期已經結束,他不願意留在華盛頓乾等,於是決定先到西部活動。

 

1805年春,伯爾離開華盛頓,來到俄亥俄與他的金主和盟友會面。伯爾向他們還有其他俄亥俄的「合夥人」報告計劃的進展,再一次堅定了他們的信心。 然後,一如向女兒所透露,伯爾來到新奧爾良。伯爾在這個「路易斯安那」的第一大城市四出活動,拜會當地的財閥和地方權貴。原來在路易斯安那購地案前,那裏與西屬墨西哥本是一體,兩地交往頻繁。然而,由於西班牙不同意購地案,所以現在從墨西哥口岸對路易斯安那設定貿易限制,走這條商路的新奧爾良大款們因此損失慘重。 伯爾向這些富商巨賈提出,爭取墨西哥脫離西班牙統治,成功博取了他們的信任,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他們應允為伯爾提供資金!

美國在購買路易斯安那後,將之分為兩個部分管理。 南部以新奧爾良為中心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為「奧爾良屬地Orleans Territory」,其他一大片土地為「路易斯安那地區District of Louisiana」。 前者以其固有的地方議會管理,後者則以軍政府統制。

伯爾在新奧爾良取得成功,令他覺得事情進展非常順利。他現在打算返回東部,鼓動美西之間的敵對情緒。不過,要舉事除了要錢,還得要有兵。伯爾明白,以他現時手握的資金,未必能募集到足夠的兵源。況且,舉事在即,他也來及不訓練一支大部隊。 為了得到一支具實力的軍隊,伯爾行了大膽的一著。在東歸之前,他帶上手頭幾乎全部的資金,北上前往當時「路易斯安那地區」軍政府的駐蹕地 聖路易斯Saint Louis(就是「劉易斯克拉克遠征隊」出發的起點),拜會路易斯安那「都督Military Governer」韋堅信將軍James Wilkinson。伯爾以其口中三寸龍泉,加上「充滿誠意」的一大筆錢,竟然真的說動了統領路易斯安那地區全部兵力的韋堅信將軍。 得到韋堅信手下的一支勁旅,伯爾深信自己此刻已是勝券在握了!

 

只是,伯爾萬萬沒有想到,韋堅信將軍原來竟是一個「無間道」,他一直收取西班牙的錢,作為提供美國情報的報酬。劇情如此峰迴路轉,也真的怪不得伯爾棋差一著。 韋堅信收了伯爾的錢,但卻不想放棄西班牙定期給他的鉅額「情報費」。韋堅信掂量著如何可以左右逢源,「兩隻手收錢」。

他向伯爾建議不要將戰線拉得太大,同時得罪美國和西班牙只會得不償失。圖謀墨西哥,此刻還不是時機,倒不如先把力量集中在路易斯安那。韋堅信聲稱可以幫助伯爾重返政壇,讓為他在印第安納屬地Indiana Territory議會先找個席位,再圖後計。伯爾並不想放棄墨西哥,堅持按原定計劃進行。韋堅信假意答應,心中卻另有盤算。

1806年春天,伯爾返回東部開始實行他的「墨西哥計劃」。他不能返回根據地紐約和新澤西,只能在華盛頓和南部到處奔走,企圖鼓動美國人對西班牙的敵意,以便挑起美西之間的戰爭,從中漁利。不過,事情似乎出現了一點阻滯。他的活動經費之前己經差不多花光了,金主們卻不願繼續加注。伯爾嘗試尋找新的資助,同樣徒勞無功,而英國方面也一直是音信全無。

不過,客觀形勢卻似乎向對伯爾有利的方向發展。傑弗遜早前派遣劉易斯和克拉克,帶領遠征隊橫跨西部。這支以軍事編制的「探索軍團」在西部取得重大成功,引起西班牙的不滿。美西關係似乎越見緊張,伯爾乘機四處放風,兩國勢必一戰的謠傳甚囂塵上。

在伯爾的計劃中,美西之戰是一個關鍵。只要美國和西班牙一開戰,伯爾就可以趁邊境兵荒馬亂之際,開一支軍隊進入戰區,然後乘機策動墨西哥北部和路易斯安那的厭戰居民,各自脫離自己的國家。若美西之戰打不成,整個計劃大概就很難成功了。為了確認美西開戰的可能性,伯爾決定兵行險著。他隻身前往華盛頓,以好友聚舊的名義,約見總統傑弗遜。他假意與傑弗遜閒話家常,又不經意論及天下大勢,實質是想套傑弗遜的口風,探聽總統對西班牙的態度。

 

伯爾以為自己一直以來的行事都很秘密,而且會面時的說話也是小心奕奕。不過他實在太小看傑弗遜了!傑弗遜是一個君子,但卻不是一個獃子。伯爾在華盛頓和西部上躥下跳,四出活動,傑弗遜又豈會茫然不知?此刻,傑弗遜完全可以擺他一道,給伯爾假情報以引蛇出動,然後作好部署來個甕中捉鱉。只是,傑弗遜還是希望給伯爾最後一個機會,他如實告訴伯爾,根據他和幕僚的判斷,西班牙大概也不會有能力和膽量越過邊境,而美國也絕對不會主動向墨西哥出兵。傑弗遜心中暗想,伯爾知道這個消息,大概也會斷了一切的「非分之想」。

不過,這個讓人失望的消息,並沒有令伯爾的野心完全熄滅。他判斷形勢有變,決定暫時放棄墨西哥,把焦點放在路易斯安那。他從俄亥俄方面獲得新的資金後再次西行,到達西班牙控制下的德薩斯。伯爾向西班牙租了一大片荒地,並招兵買馬。表面上經營農場,實質屯田練兵,靜待時機。

伯爾西部的連番舉動,逐漸引起了不同人的注意。當他再次「隻履西行」時,一些媒體開始報道他在這段時間的種種活動,部分甚至直接指控他密謀分裂國家。大眾對這些報道議論紛紛,鑒於伯爾過去的行徑,不少人對傳聞都深信不疑。這時,伯爾計劃的主要金主俄亥俄富商布倫那哈錫,見一筆筆白花花的銀幣如泥牛入海,也似乎已經失去耐性。為了逼迫伯爾開始行動,布氏在《俄亥俄時報》上發表了一系列號召西部各州脫離聯邦的文章,事態持續升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44

【0815白銀集團訪感】--時間2013.8.28. 悟空者

http://xueqiu.com/6055521210/25109615
1.陳老闆溫州籍,家族生意為飲料,後轉行入白銀加工,趕上比較好的時機(江西10多年錢地價便宜,幾乎白撿到+白銀行業這10年多來發展蓬勃)

2.40歲出頭,正是做事業的階段,在2000年國內開放白銀准入時介入至今,做的相對穩健,與其本人的性格特徵相符。和大部分溫州籍人的炫富和愛炒作基本不相干

3.300畝地用了2/3於廠房,400多相對廉價勞動力(江西吉安勞動力穩定且成本低廉)

4.原材料:共生礦之礦粉供應充足,江銅,云銅等大中小型礦業主要集中在中,西,南部地區,供應鏈穩定。有不少通過廉價買來的礦渣提煉出高純度白銀,這是一本萬里的生意。

5.採購週期兩週。生產週期兩週,從採購到成品銀錠一個月多一點點就可以投放市場,時間短,周轉速度快

6.客戶:中國機械子公司桂林金桂每年大量採購公司銀錠,因其設備上電觸頭所需高純度白銀,系一主要客戶(工業用途),五礦及有色定點批量採購作為交割產品和工業用途也是公司最主要客戶來源。總體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同時共生礦粉中除提取白銀之外還提取其他有色品種,詳見公司網站。另外在礦渣提煉白銀之後,將提煉後的廢物製成一塊塊的廢磚以每塊0.40元的價格再出售給其他客戶用於建農舍和鋪地之用。。所以採購來的所有有用的也好無用的廢渣也好,到最後都變成了有高附加值的產品並順利銷售出去。。

7.環保:公司園區內就完全能夠實現生產用水之自我循環再生,不需要排出園區之外。11-12年污染報告是別有用心之人將園內的照片和園外的照片割裂製造。本身公司用水不多(冷卻後可以繼續再用),直接在園內就可以循環使用。後事實澄清至今沒有任何其他環保異議。。

8.未來發展計劃:打通上下游是主要想法。下游在深圳已準備註冊公司專營銀行理財產品用的銀錠和白銀產品。同時向白銀深加工發展,製造成各種不同類型之銀首飾,大小銀條等向各大商業銀行鋪開銷售並將擇機瞄準各大金銀專賣店(老鳳祥,六福等)推廣公司各類白銀產品,此為下游。 上游:陳總已跑了幾十座礦山做了充分調研,已經基本鎖定了購併目標,現項目正在繼續溝通洽談中,後續確定之後,需要向港交所提供購併礦產之評估報告。手握3個多億現金金,準備連同其它渠道資金來對行業內有潛力之礦山,把握時機實施必要的購併和重組以爭取上游更大更穩定資源,確保日後擴產後發展的需要。同時現在公司正在擴產之中,增加熔爐,生產線和工人等。。預計14年可以達到400MT左右產量。。15年600MT左右成為國內行業重量級中的領先者。

綜述:陳老闆帶有溫州商人眼光和膽魄;同時作風穩健而務實;為人低調而平實。但10多年白銀從業經驗已基本將公司平台做好,公司產品也已享譽海內海外,確屬不易。

公司注重中長線發展,不願公司股票人為大幅炒高,並明白到沒有實際業績的虛高股價一樣會跌得一地雞毛的道理。所以從公司發展理念上筆者比較認同。同時從回報公司股東角度,同樣注重分紅而非吝嗇。

總體感覺:白銀行業會有發展;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集於一身有好處,同時公司大股東作風穩健比較符合筆者條件。外加溫州人經營理念的優勢和勤勞的本質,筆者有理由和信心持有公司股票並願與公司一起成長,成為公司的長線投資者。

截止今日持有公司600萬股份,持股成本0.95 但願隨著時間的推移,2015年兩三年吧,收益能得以真正的體現。。

悟空者
2013.9.5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97

馬云正式披露合夥人制度:執行三年,已有28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148.html

近來媒體對阿里合夥人制度的報導不斷,這也是阿里方面第一次官方披露合夥人制度。

目前,馬云大概持有阿里巴巴7%的股權,軟銀和雅虎分別持有36.7%和24%的股權。《華爾街日報》曾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由於港交所不允許雙重股權結構,所以阿里和港交所正在討論「創新」的上市方案,以確保馬云和管理團隊在公司上市後依然擁有控制權。

 

 

以下為馬云郵件全文:

阿里巴巴合夥人!

各位阿里人:

最近大家一定從媒體那裡,聽了不少關於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以及公司上市後控制權的報導。今天是阿里巴巴的14年週年慶,正好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向大家匯報一下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的情況。

14年前的今天,阿里巴巴18名創始人正式走上了創業之路。4年前,也就是阿里巴巴十週年慶的時候,我們宣佈18名集團的創始人辭去「創始人」身份,從零開始,面向未來。

人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有各種原因會離開這家公司。我們非常明白公司能走到今天,不是18個創始人的功勞,而是他們創建的文化讓這家公司與眾不同。大部分公司在失去創始人文化以後,會迅速衰落蛻變成一家平庸的商業公司。我們希望阿里巴巴能走更遠。

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我們公司將有機會參與並見證中國電子商務零售過十萬億那一天。但我們不希望成為一家只是能賣幾萬億貨的公司,我們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培養出無數的如同淘寶,支付寶,餘額寶。。。那樣的創新性服務和產品,更希望我們的生態文化能造就更多未來的牛XXX企業。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怎樣的制度創新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呢?從2010年開始,集團開始在管理團隊內部試運行「合夥人」制度,每一年選拔新合夥人加入。合夥人,作為公司的運營者,業務的建設者,文化的傳承者,同時又是股東,最有可能堅持公司的使命和長期利益,為客戶,員工和股東創造長期價值。在過去的三年,我們認真研討合夥人章程,在前三批28位合夥人選舉的過程中,對每一個候選人激烈地爭論,對公司重要的決策深入討論,積累了很多經驗。在3年試運行基礎上,我們相信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可以正式宣佈了!

阿里巴巴合夥人的產生必須基於——「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我們相信只有一個熱愛公司、使命驅動、堅持捍衛阿里文化的群體,才能夠抗拒外部各種競爭和追求短期利益的壓力。

有別於絕大部分現行的合夥人制度,我們建立的不是一個利益集團,更不是為了更好控制這家公司的權力機構,而是企業內在動力機制。這個機制將傳承我們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確保阿里創新不斷,組織更加完善,在未來的市場中更加靈活,更有競爭力。這個機制能讓我們更有能力和信心去創建我們理想中的未來。同時,我們也希望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能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彌補目前資本市場短期逐利趨勢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干擾,給所有股東更好的長期回報。

正如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的那樣,阿里巴巴並非是某一個或者某一群人的,它是一個生態化的社會企業。運營一個生態化的社會企業,不能簡單依靠管理和流程,而越來越多的需要企業的共同文化和創新機制,以制度創新來推動組織升級。我們出台合夥人制度,正是希望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使阿里巴巴從一個有組織的商業公司,變成一個有生態思想的社會企業。為此,集團希望更多的阿里人湧現出來加入合夥人團隊,使我們的生態化組織擁有多樣性和可傳承性,保持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

各位阿里人,我們不一定會關心誰去控制這家公司,但我們關心控制這家公司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巴巴使命文化的合夥人。我們不在乎在哪裡上市,但我們在乎我們上市的地方,必須支持這種開放,創新,承擔責任和推崇長期發展的文化。

阿里人,在路上!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云

2013年9月10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02

2013-9-28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mkx.html
 

 10月2日要交一個關於宏觀審慎監管的文獻綜述,這兩天一直忙著看論文。

   寫一點小筆記,宏觀審慎監管這一理論上的新提法,實際上對應的是實際上監管政策的變革。

   理解宏觀審慎監管,則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國的金融政策的用意所在。

    宏觀審慎監管其實早在1979年就被國際清算銀行的人提出來了,只是這一概念被系統化整理然後有大量文獻出來,還是在2009年之後的事情了。那是金融危機剛剛發生之後。

     傳統上,我們都認為只要管住金融機構就行了。但是事實證明,這一看法是不對的,宏觀上的系統性風險,並不是管住金融機構就可以了。因此我們還需要對整個宏觀風險進行管理。

     目前宏觀審慎監管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和週期相關的,其主要的政策意涵是逆週期的調整,比如在繁榮時期調高保證金率等措施。

     另一個則是cross-section的,即對不同的銀行實施不同的監管措施。目前的一種意見是,對於系統性重要性銀行,應該給予更嚴格的監管要求,更高的資本充足率。這更有利於實現金融穩定。

     這正是中國政府現在在做的事情,管住四大行,至於其他的銀行則管的松多了。這正是符合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的一個措施,事實上,全部都管住,則會產生突然的信貸緊縮,產生連鎖反應,讓整個經濟崩潰。如果完全不管,放任自流,則也可能導致泡沫,最後也導致經濟崩潰。

    最佳的做法正是宏觀審慎監管論述中所建議的那樣:管住系統性重要性銀行,至於其他的銀行,則管松一點。這樣不至於突然崩盤,而是慢慢崩盤,但是由於系統性重要性銀行管住了,崩盤也是可控的了。

    這也正是中國監管當局在做的事情,事實上,壞賬都是在繁榮時期累積起來的,放任民生等股份制銀行發展,鼓勵民間金融發展,其本質是讓民間資本以及股份制銀行來做接盤俠。風險從國有的四大行中甩出去,而讓那些民間資本接盤。這樣說雖然不太好聽,但是這或許正是政策制定者的本意吧。

      我相信壞賬必然會在那一批民間金融機構中爆發,他們接過了國有銀行投放信貸拉動經濟的重任,進行了大量的高風險投資,當問題最終出現時,也就只有他們來接盤了。

     利國利民,值得鼓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0

樓市慢步(16):燕碎當然貴過麵包(2004-05-28)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7%87%95%E7%A2%8E%E7%95%B6%E7%84%B6%E8%B2%B4%E9%81%8E%E9%BA%B5%E5%8C%852004-05-28/

餓了地二十多個月後,發展商在5月25日官地拍賣中,以超出市場預期地高價承接,甚至高到每平方呎樓面地價比現樓的價錢高!即時有人大叫「麵粉貴過麵包」,好似鵠鴻將至,地產代理、經紀個個大叫入市,業主反價,發展商封盤及收回賣樓優惠,股市即時挑戰萬二點。彷彿又重回九七前的光輝歲月。

可能真係太耐無賣過地,好多人都遺忘左賣地對股市有必然的影響,從筆者零碎記憶片段中,幾乎每一次賣地均為股市牽起波瀾。遠的如置地以當年天價接入交易廣場地段,然後股市爆煲;又如鑽石山地王(現在的星河明居)高價成交,令到股市在一日之間由該月最低點跳上最高點收市;九七前興港的周年茂與一名叫「黃月鶯」的精神病患者爭奪九龍灣地皮落敗,瞬即成為超級笑話後,股市樓市升到只有瘋子才能接受的同時,信和用每呎樓面總成本七千元爭入小西灣地王(現在的藍灣半島),及百利保伙拍富豪酒店以每呎樓面總成本三萬元爭入黃麻角地皮(現在的富豪海灣)而險告覆滅;然後是地產商聯手投地「壓價」,事後證實這個已壓的價還是要蝕賣。

往事如煙,過去幾年歷史證明,公開競投的土地價格固之然是失算的高價,但真正「蝕死人」的交易卻更多是私人轉讓土地後再補地價,例如維景灣畔、碧堤半島、珀麗灣等,要不是減值收以十億計,就是白忙十幾年。在證明發展商也是常人,也有失算的時候。

今次賣地發展商是不是發神經用麵包價買麵粉,或者好似陰謀論者咁,輕擲幾億托價出貨尾呢?個人唔會相信地產商會用咁蠢的方法托市,如果佢地睇淡後市,趕出貨的話,大不了乾脆不勾地,靜待個市乾塘,一樣可以達到托價的目的,無必要真金白銀去天價投地。而且兩塊地皮的買主均是土地儲備偏低,反而那些滿手地的發展商卻抽手旁觀。這種陰謀論便不攻自破。

有一點市場現實好多人都忽略了:同一個區域或地段的物業,價格可以差天共地。維景灣畔、宇晴軒、窩八、深灣軒,點解可以比同區樓每呎貴幾千元?以至以前的駿景園、浪翠園、海逸豪園、綠茵山莊等等,平平無奇可以賣過萬元一呎?(後來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已是後話)歸根結底,有些人買樓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行為(conspicuousconsumption),在發展商的包裝及吹捧之下,彷彿買過或圈過過萬一呎樓就係好威!此所以,有人夠膽話拆掉紅灣半島重建可以賺二十億,賺的是甚麼錢?既然紅磡區都算係豪宅地段(何豪之有?),那麼宇晴軒可以在地圖上由荔枝角劃到去尖沙咀,然後加一個「西九龍豪宅地段」之虛名。以此推之,沙田半山銅鑼灣「當然」係豪宅喇!吐露港臨海地皮「當然」亦係豪宅喇!推而廣之,油街地皮同北角村重建計劃,「毫無疑問」也是豪宅喇!

由此推之,發展商根本就唔當果兩塊地皮係「麵粉」,而係細細塊的「燕碎」,用來煮燕窩粥的,自然價格貴過麵包,咪見到白色一粒粒就當人流先得嫁!但是,為甚麼只是燕碎,而不是燕盞,甚至是血燕呢!呢個就係關鍵所在!目前的勾地制度,任由發展商挑肥揀瘦,比著你係佢地,當然係先選一些細細粒容易食,風險不大,銀碼不大,只需起兩三年,唔駛分期興建,起出黎得果幾百個單位,又容易「扮豪」的地皮。真係用燕窩煮,發展商賺乜?

如果發展商真係對地產市道咁有信心,為甚麼不勾出北角村油街,甚至啟德舊址等大地皮,反而去大雞食細米,百幾億財團走去買幾億地,過千億財團走去買廿億的地,完全係如覆薄冰。所以,別高興得太早,呢一浪真正大升特升的,是豪宅與「所謂豪宅」,平民大百姓住的樓宇升幅有限,居屋房協樓等更升得少。發展商看在眼裏,自然唔會走去煮大鑊粥,而係煮d細細碗的「燕窩粥」。當人人望住燕碎當燕窩時,發展商已在偷笑,仍然有人以為食緊麵包而矇然不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92

樓市分析(28):人流走向(1)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000

小弟於早前的網誌中,不厭其煩的提到了一個所謂「商業活動中心」理論(鳴謝脫苦海老大的正名),指樓價最主要的組成部份,應看該地區的商業價值。

其後引起左唔少網友的討論,提出了不少疑問,在此稍稍總結一下。

 

1. 地鐵站神話,明明係地鐵站附近或上蓋,點解都咁平?

答:又係果句,睇下果區有冇高增值的商業活動,即使位處市區的黃大仙,牛頭角等純住宅區,不會比沙田市中心為好。

筆者於前文曾一再提及,交通其實只佔樓價的一個很小部份,因為綜合黎講,香港的公共交通實在太發達。

誇張咁講,如果將交通因素無限放大,咁旺角應該係全港最高樓價的地方(笑)。

 

2. 成個商場係樓下,點解都唔掂?

答:商場要睇邊個管理,眾所週知+X的場真係咁多年黎都無乜進步,隨口UP的靚地屎場有都會X,匯X,筆者親身長時間接觸(>3年),夠膽講領匯的管理質素都應該會好過佢。

 

3. 成個區明明係人車交匯處,點解無商業價值?

答:呢個問題相當複雜,很難一概而論。事實上筆者都無把握很好地解答,即同做地鋪的問「明明咁多人流,點解D人唔入黎幫襯?」一樣。答案可能同第2點比較接近,視乎管理者能否將鋪位租予合適經營者,即與業主(可能係政府)的管理能力有關

舉例:小巴地鐵站的交匯處,做時裝多數死,因人人雞咁腳,人看似很多但有時間停低慢慢揀衫的很少。所以多數做得住的都係小食店,便利店,茶記等週轉快的店鋪。

 

一個地區的整體規劃,亦會很影響人流及消費的走向。

這裡試以筆者熟悉的九龍灣牛頭角區,作一CASE STUDY,說明地方規劃的改變,將極大地影響著人流走向。

九龍灣站地區,泛指德福淘大得寶嘉和園利基宏基及公屋彩盈彩霞等。

這區的商場消費力相當壁壘分明,以德福為首,淘大次之,得寶嘉和園再次,最下為下村。

土木工程拓展署:http://www.cedd.gov.hk/tc/projects/major/klnkaeb564cl.htm

筆者在原圖上加上少許標示,如下。

20080618

08年中,新的彩盈村公屋(SITE1)將落成,而牛頭角下村亦將於09年1月開始清拆,該塊空地如無意外應會重建為公園及大會堂。

這意味著牛下原有的商戶將完全消失,下階商鋪的供應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而新增的彩盈村商場,根據房署的資料,離不開超市便利店醫務所茶記各一,再加少量雜鋪的格局,相對該村5座4千戶約萬五人(預計所有地盤落成後會有3萬人)需求來說,可謂杯水車薪。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document/b5/commercial/shoppingcentres/choiying.pdf

彩盈村(大部份為牛下原居民)表面上有行人天橋直達德福(圖中藍色建築),但相信絕大部份居民只會作駁腳至地鐵站之用,因為從消費力及地理格局來看,日常起居飲食並不見得要經常幫襯德福的中高檔食府(而且朝早好多根本未開鋪)。

當然,少了一批舊式公屋,多了一大片公園,理論上整體九龍灣站的價值,都應得到提升

然最受益於此處地區重建的,筆者認為反倒是彩盈村小斜坡下的得寶和嘉和園等次級商場,次為淘大,德福得益為最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34

2013-10-28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6ws.html
這兩天一直在寫《GDP增速與股市回報率》的第二稿。

  越寫發現需要補充的東西的越多。深感過去宏觀層面上的思考做的還是太粗糙了。

   

而當經濟體的高速工業化告一段落的時候,GDP的增速則開始放緩,日本、韓國、德國、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GDP增速的放緩有著以下幾大效應:

1、隨著高速工業化的完成,GDP增速的放緩,會導致實際工資增速的放緩,甚至實際工資的下降,反映於宏觀指標上,是勞動收入佔GDP的比重的下降。

2、隨著高速工業化的完成,GDP增速的放緩,經濟體中的製造業佔比會下降,第三產業的佔比則會上升。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會降低經濟體對於資本開支的需求,從而導致投資增速的放慢。反映於宏觀指標上,是投資佔GDP比重的下降。

3、隨著高速工業化的完成,GDP增速的放緩,經濟體資本開支的需求下降,經濟體的利率水平也會隨之下降。這會導致股市估值水平的上升。

4、隨著高速工業化的完成,GDP增速的放緩,製造業的衰退,經濟體的外貿順差也開始下降,金融賬戶的順差開始上升。

 還有一個未經證實的猜想是,GDP的放緩會導致產能集中度的提高,但是這個沒法從宏觀層面上看了,只能從個別的行業看,所以暫時擱置了。

   日本、美國和德國的這幾年的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即隨著GDP增速的放緩,勞動收入在GDP中所佔份額一直在縮小。而公司留存收益和稅後淨利潤的佔比則在增高,這或許也是美國和德國股市上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動因所在吧。

    藍領最美好的時光,還是高速工業化結束之前的那段時光了,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而製造業的生產率進步則使得實際工資的增加成為可能。這也正是中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了。

    但是如果進入慢速增長期,日子就沒那麼舒服了。中速增長期還是挺舒服的。

    日本為什麼出了問題,其根本應該還是在於周轉率上了,被美國抬高的日圓,使得日本企業的出口一直被壓制,但是其國內市場一直還是有限,這使得其周轉率在高估的日元之下很難上去。

     GDP和日本企業的銷售收入是密切相關的,日本GDP的低增長率實際反映的是日本企業在堅挺日元下出口的艱難。相比較之下,德國的周轉率有1.8,而日本的則只有1左右了。

    再加上中國的崛起,使得日本在低端產業上逐步撤退,高端產業的周轉率本身更不容易那麼快了。周轉率沒法上去,就只能靠著淨利潤率來撐了,但是想把淨利潤率做高,要麼做高毛利率,要麼把人工成本壓下去,但是日本的人工成本已經在90年代之後就沒怎麼動了,甚至還有所下降,想要繼續壓縮,怕也是難了。

   於是整個企業層面上的ROE都不太行。

    宏觀層面上,實際上股市的市值是和GDP也是相關的,總的來說,公司的淨利潤也是GDP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取決於兩個一因素,一個是GDP的高低,即總的蛋糕的大小,另一個是淨利潤在GDP中的比重,即公司在蛋糕中分多少。第三個則是公司在淨利潤分配中的地位了。

    這三者之中,日本企業利潤在GDP中的佔比還是上的,因為勞動者收入在下去,但是GDP的大蛋糕沒上來,整個企業的淨利潤還是不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36

高盛提名280名董事總經理 最年輕28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495

繼去年提拔了266名董事總經理(MD)之後,高盛今年又最新提名了280名MD,該提名將於2014年1月1日開始生效。

280名新任命的MD中有一個明星人物Andrew Silverman,年僅28歲,是這一批中最年輕的。Silverman是哈佛數學系畢業,從事衍生品信貸和債券交易工作,曾入選福布斯30名30歲以下金融從業者榜單。

所有MD在各部門的分佈如下:證券部94人,法律及金融部74人,投行部51人,投資管理部39人,研發部14人,商業銀行部8人。其中一半以上為美國人,女性佔20%。

在華爾街,MD是僅次於合夥人的非管理類頭銜,榮升MD 絕對是一件大事。高盛30000多名員工中只有2000名左右的MD,在30歲之前當上MD的更是鳳毛麟角。

通常來講,MD級別不含獎金的基本薪酬為50萬美元。合夥人收入更高,據熟悉內情人士,一個典型的高盛合夥人,其包括基本工資和獎金在內的2011年總收入約為300萬至600萬美元之間。而在形勢較好的年份,這個數字至少翻倍。

高盛並不經常提拔MD,通常是1年一次。但這樣頻率也被認為太快。高盛在今年3月份曾表示, 「MD將授予表現最優秀的員工,以保持激勵性」,今後將每兩年選拔一次。

有人指出,這其實是一種變相降薪,此前高盛已將合夥人提拔改為2年。如今高盛帶頭將MD選拔週期也改為兩年,其他投行很有可能紛紛效仿。

統計顯示,很多資深高盛僱員在公司的任職時間正在變得更長:副總裁級別的僱員平均任期已經超過了9年,而這個數字在2001年的時候是7.6年。

高盛總裁及CEO布蘭克費恩表示:「我們 代表公司和客戶 向新任董事總經理們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並希望他們能再接再厲,再續輝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2

十個瞬間之十:2008 年 10 月 28 日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之所以寫這個瞬間,並不是因為這天的交易有多麼的驚心動魄,而是因為在這天中國股市觸碰到了金融危機的大底,即 1664 點,到至今為止,1664 點還堅如磐石,雖然今年曾經有人一度看空到這個點位下方,但是畢竟它還沒破,它依然還是這 5 年來的最低點。

其實這個市場底來得是比政策底來得要晚,之前溫相就已經為推出四萬億投資預熱準備了,而在這更早的時間,龔方雄這位老兄就已經在媒體上喊出只有拉動投資才能就危機的言論,雖然他一度否認自己獲得了某種暗示,但是不得不說其實到 2000 點左右市場的情緒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當然跌到 2000 點的時候,市場上的很多人已經很悲觀了,那種悲觀跟 2005 年的 998 倒還不一樣,記得 998 點的時候因為熊市時間太長,而 1000 點又是很多人的心理防線,一旦跌破那種對未來的恐慌是不言而喻的;2008 年不同,跌得太快,跌得讓人目瞪口呆,而且當時內外市場同跌,所以痛苦感其實沒有 2005 年來得那麼讓人受折磨,很多人到最後其實已經麻木了。

但任何時候事物都要分兩面看,龔方雄的言論出來後碼哥就開始留意市場的變化,而碼哥身邊有一位朋友跟著巴菲特開始大膽抄底高盛,這種逆流而上的精神也讓碼哥看到了市場情緒的變化。而事實上,當時 A 股跟 2005 年有一點比較相同的是就是一些新興產業已經有先知先覺的資金開始佈局,從今天來看正是這些新興產業引領了這幾年的行情。比如新能源電池、比如 LED。

當時碼哥在香港市場佈局了比亞迪,比巴老還早,當然說到比亞迪,最瘋狂的那一段,碼哥是沒趕上。在國內,敏感的資金當初介入最早的是科力遠,記得當時它比大盤見底早一個月開始發動行情。另一個碼哥在底部就留意的公司的是今天 LED 的龍頭企業三安,當時還是 ST 股呢,之所以關注 LED 這個行業也是看到了美股當年 cree 的興起。當然從碼哥本身來說,總是對新事物懷著好奇很感興趣的一面,這對於投資人來說是值得去鼓勵的。所以總結起來,新興行業或者熱點的持續擴散往往是新一輪行情啟動的一個佐證。

10 月 28 日也正好是一個朋友的小孩滿月,我們在感慨時間的流逝同時,也在討論這麼一個話題,那就是:人這一輩子能經歷幾個牛市?我那朋友說不管怎麼說,現在這個時候去買入就肯定是低位,我就不信中國經濟就此崩潰了,跌了 70% 我就不信沒有一點反彈?我說那是,不可能沒有反彈,但問題是我們還能回得去嗎?朋友一愣,回去哪裡?6000 點?他突然不說話了,我也不說話了,看著他滿月的兒子我不知道他是否還能經歷屬於他的牛市。但之後我很快就找到了安慰自己的理由,根據統計,人一生至少會經歷四次牛市,哈哈。

股市永遠是屬於樂觀者的,很多人包括很多專業的投資者其實並不適合玩投資,倒不是因為他們學識不夠,而是因為有些人天生悲觀,從設計上講,股市是不屬於悲觀者的。所以雖然前途漫漫,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前行,投資的樂趣在於它總能帶給我們驚喜,希望碼哥這十個瞬間能帶給大家一點啟發,在未來的投資之路上能有所收穫。(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8

中電大而無當仍須依賴香港(2013/11/28) 林本利

2013-11-28  NM
 
 

 

政府和兩間電力公司剛完成管制計劃中期檢討,一如所料兩電堅決拒絕將9.99%的准許回報下調,只願意投放一億元資助用戶進行節能工程。這一億元其實來自節能的額外回報,故此不會損害兩電9.99%的准許回報。

政府向外公布中期檢討結果前,中電率先發出新聞稿和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與南方電網公司共同收購埃克森美孚所持有的青山發電有限公司(青電)60%股權,各自收購一半權益。中電收購青電30%股權的作價為現金120億港元。收購後,中電佔青電的股權由40%增加至70%,餘下30%由南方電網擁有。

中電與埃克森美孚的合作關係始於1964年。當時港英政府有意將兩電變成「國企」,中電於是急忙尋找應對方法,最終找到埃克森(仍未與美孚合併)注資2.2億元用作興建新電廠,佔60%股權,並建議政府透過利潤管制計劃限制公司的回報率。政府最後採納中電的建議,決定放棄收購兩電。

埃克森入股中電在香港的電廠,可算是一項十分成功的投資。現在以120億元出售30%股權給中電,若以此推算,即表示60%股權值240億元。當年投資2.2億元,49年後可以取回240億元,升值超過100倍,每年複式回報剛好10%。再加上過去每年可以賺取9.99%至15%的准許回報,每年平均回報超過20%。

若以今次交易作價計算,青電的30%股權值120億元,整間青電的市值便是400億元。去年青電的稅後溢利約31億元,股東投資回報約7.8%(31/400=7.8%),市盈率約12.9倍(400/31=12.9)。去年電能旗下的港燈稅後溢利約46億元,若根據今次中電的交易作價推算,電能若分拆港燈,以12.9倍市盈率作價,估價接近600億元。雖然青電和港燈都受到利潤管制計劃保障,但兩間公司的增長不一樣,今次的交易作價只能作為參考。今次交易,亦顯示9.99%的准許回報率有下調空間。

中電和埃克森美孚的商談已有一段時間,現在才達成交易協議,對雙方都有好處。中電投放120億元,回報率約7.8%,即每年可以額外得到9億多元的溢利。即使要向銀行貸款或者在市場舉債,利率不過4%左右,依然有利可圖。另外,引入南方電網作為合作伙伴,可以增加日後的議價能力,特區政府不會隨便損害內地國企的利益。至於埃克森美孚出售股權套現後,可以將資金投放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能源項目,回報率可能不止7.8%。

過去十多年,中電明知香港電力市場的發展空間有限,故此積極向外大舉投資。公司憑藉管制計劃取得巨額現金,再加上利潤穩定,較容易在市場融資。經過十多年的海外收購,去年中電在香港以外的總資產達到1,173億元,已經超越香港1,115億元的數目。雖然海外資產龐大,但投資回報卻低得十分可憐,去年千多億資產只能賺取16億元,資產回報率只得1.4%,真可說大而無當。16億元的利潤中,有13億來自內地(包括大亞灣核電廠),在澳洲和印度的業務錄得巨額減值和虧損。

反觀在香港,中電千多億元資產(當中約700億元是固定資產)便可以賺到67億元,資產回報率是6%,股本回報率更高達21.6%,難怪公司要收購青電股權去製造較佳的業績,與電能計劃拆售港燈的做法剛好相反。中電董事和管理層如此差劣的海外投資表現,不知應如何向股東交代?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