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她戳破大統騙局:若無法說服自己 案子就不能終結

2013-12-30  TCW
 
 

 

晚上九點,從馬路邊的樹梢上,還能遠遠瞧見,位在彰化市中山路上,衛生局辦公室二樓的燈光。

12人單位,連破塑化劑、毒澱粉案

大統長基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價的橄欖油、葡萄籽油出售,十月十六日事件爆發至今兩個多月,轄區內的彰化縣衛生局食品衛生科(簡稱食衛科)的燈光,就這麼每天持續亮著,直到半夜十二點才熄滅。七十七天以來,他們馬不停蹄的加班,連週末假日也不例外。

這個編制只有十二人的單位,掌管彰化縣一萬二千餘家與食品相關廠家,平均每人分配一千家公司行號;每天要接數百通來自民眾、廠商的諮詢電話,內容從工廠設立、法規法令到食安問題都有;每個月約接獲四十餘件檢舉電話。

大統混充油事件讓他們聲名大譟,關心食安問題的檢舉電話持續湧入,內容從油品、冷凍食品、泡麵都有。他們的工作量並未因大統負責人高振利遭到法院判刑而減少,反而增加,成了國內捍衛食安的代名詞。

揪出國內首宗在橄欖油中摻銅葉綠素的黑心油案,關鍵人物除了彰化地檢署檢察官鄭智文與葉建成,還有彰化縣衛生局食衛科科長林毓芬。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極快,二十二歲時成了該局食衛科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稽查員;兩年前,她以三十四歲,成為該科有史以來最年輕科長。

擔任科長以來,她歷經過塑化劑、毒雞蛋、毒澱粉、大統混充油事件,每一件都是全國矚目的大案。

跟著她破大案的,是一群年資才兩年多的「嫩兵」,全科除了一位年資較深的男性,清一色是女性。

當稽查員要有足夠好奇心,如果容易滿足,很可能點到為止。翻書查植物油,計算大統摻什麼油

大統案這件全國矚目的事件,來自二○一二年十月中旬,林毓芬的同事接獲一通民眾檢舉電話:「 (這油)顏色不對、味道不對……,這不是橄欖油的味道。」為了這句話,她指揮旗下的科員到賣場,對大統橄欖油進行抽驗。

同年十二月,檢測報告出爐,顯示油品中的脂肪酸比例「異常」,他們迅速到工廠進行抽驗,並找業者說明。「這是我遇過最特殊的案子,是沒有辦法用報告來判定的,」她解釋。過去如毒雞蛋、毒醬油、添加物、毒澱粉、塑化劑等都有報告可以看,大統的案子卻無法光看單一證據,使用的技巧比過去更難,「因為異常,但沒有辦法判定它違規;它不承認,你也沒辦法。」這是她在食衛科十四年來,遇到最棘手的案子。

大統方面表示,「異常」來自於「管線污染」,會自行改善。兩個月後,他們再度到大統抽驗,結果還是異常。管線污染只要改善,就應當恢復正常,怎麼脂肪酸的比例還是異常?

遇到手軟的公務員,也許就用「污染」來結案,但林毓芬「就是覺得它怪」,好奇心驅使,她想一探究竟。

「我去翻書、去翻植物油、去看脂肪酸的比例,然後自己計算,把每一個油的脂肪酸比例弄出來,然後去計算它加了什麼油?我們猜它加了葵花油,但每一種油它都添加,實在很難計算。」林毓芬跟同事企圖在數字中,找出大統玩的花樣。

西班牙疑似發生過橄欖油中添加銅葉綠素案例,是否會在大統身上重演?「我們私下去跟同業了解時,同業也是跟我們笑一笑,我們就知道『笑一笑』就有可能。」同業的「一抹微笑」,一線工作經驗培養出來的敏銳度,讓她嗅出不尋常的味道。

「我打電話問教授、長官,或自己翻書,我覺得有一個謎在這裡(比了比心臟處),會很難過。」「好奇,才可以進步。」這是推動她找出答案的動力。

為避免打草驚蛇,最後一次到廠區檢測只到七月份,接下來的工作,交給彰化地檢署接手偵辦。食衛科的同事也沒閒著,他們從廠區改成從市售產品抽驗找答案,一邊找出各種資料比對,企圖在各種不尋常中,把事實拼湊出來。

我沒辦法看著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彰化人吃下不合法的食品。邊查廠邊被伺候國罵,都挺下來

十月十六日,距離接獲檢舉電話差不多滿一年,衛生局協同彰化地檢署決定行動,共同到大統工廠查廠,雙方配合下,橄欖油混充棉籽油的答案,終於揭曉。

大統油品從消費者檢舉到真相大白,歷經十二個月,林毓芬靠的是「找到答案才罷休」的意志力,她說:「我無法說服自己,案子就不能終結。」

她追根究柢的個性,從念書經歷可窺知一二。中台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畢業的她,考上高考後,分發到台東署立醫院擔任放射師的工作。一年多後,剛好故鄉彰化縣衛生局有空缺,就申請轉調回鄉。

開始當稽查員後,業者看她資歷淺,會故意編理由騙她,或嗆「妳在講什麼」而不甩她;她也曾經歷稽查車的擋風玻璃,被不肖人士打破;邊查廠邊被業者狂罵三字經,揚言「如果妳是男生,我早就打下去」等等。

她坦言,初期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查廠或輔導廠商只是按表操課;然而,當她越熟悉工作,越發現,這工作意義深遠。

「我沒有辦法看著自己、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彰化的民眾吃下不合法的食品。」她說:「我們每天要吃超過一公斤的食物,如果這些食物,每一個都有問題,這樣要攝取多少有問題的食物啊!」

為了摸透食品本身的內涵與源頭,她決心進修。形容自己不夠聰明,她花了五年半,沒有休假的念完了弘光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還考取營養師,全心投入食安,如今仍待字閨中。

當公職就是要對得起民眾,做有意義的事。白天稽查,傍晚回辦公室做到半夜

不只林毓芬,她的團隊成員,也各個藝高膽大。今年初爆發毒雞蛋事件時,兩位食衛科女同事到雞蛋大盤商的分裝廠進行抽驗,這間分裝廠有兩個門,一個掛有招牌,旁邊還有個小門。她們堅持要進入小門抽查,才剛踏入,立即有三、四位彪形大漢站出來,旁邊還有四隻獒犬,狂叫恫嚇伺候。

一般人,恐怕早就被現場的氣氛震懾住,但她們臨危不亂,膽量十足的跟老闆分析著:「你有兩個選擇,不讓我們進去,就叫警察來,警察來,我們會開規避罰單;要不然你就讓我們進去。」後來老闆退讓,大漢們也往後退,抽驗工作才得以進行。

林毓芬分析:「稽查員要有很強的膽識,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忍耐力;還要有很高的EQ,臨場反應要很強,如何說服業者,讓他願意配合你要處理的,不會有業者把你關起來……。」

稽查員,是一群沒有名片、不喜歡曝光,卻拿生命拚搏工作的人。民眾的食安問題與業者的利益,兩者間猶如拔河般的角力賽,盡責的稽查員站在中線,擔任裁判,用個人安危,來維護合法的遊戲規則。

一般人當公務員,圖的是能夠正常上下班,與穩定的工作環境;但他們是「人家的下班,就是我們開始上班」,因為白天在外面查廠,下午四、五點回到辦公室,開始公文處理、寫報告,晚上七、八點下班是常態;遇到大案,半夜回家更是常見。例如,要追查國中小餐盒食材,清晨五點須離家;追查私宰,則要半夜守候。

工作時間不穩定,突發狀況又多,食衛科有著極高的流動率,必須要擁有極大熱情與使命感,才能堅守崗位,繼續奮戰。

在林毓芬帶領這群娘子軍往前進時,背後有一雙很重要的推手,那就是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他經常跟同事說:「投入公職就是要全心奉獻,如果只想領錢,就不要來了!」他鼓勵同事向前衝,有事他會扛,因為「當公職就是要對得起民眾,做有意義的事。」

在台灣各地,都能看到冷漠自私的公務員,也能看到熱情奉獻的公務員,在屢破大案的彰化縣衛生局中,我們看到一群不想只領錢的小基層,改變公務員形象,也讓台灣更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06

鑽石是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6/58265.html

不過戴比爾斯跳出來了,告訴你女人離不開鑽石,鑽石稀有,璀璨,擁有不可限量的價值,一顆鑽石成就一段人生,一塊破石頭就是婚姻的見證。

從業者會告訴你,鑽石會保值,升值。剛才講過了,鑽石除了工業上最後一丁點用處,沒有任何價值,現在炒到這個價格,是因為戴比爾斯等最上游對行業絕對的控制。

天然鑽石是很特殊的行業,是屬於供應端為主的行業。戴比爾斯從建立之初就創造了很多概念,告訴你鑽石有價值,他們怎麼控制呢?這個世界超過一半多的鑽石礦是屬於戴比爾斯的,在早些年間,戴比爾斯所佔的更多,甚至超過90%。是鑽石出貨的絕對控制者,戴比爾斯們只要稍微收縮一下出貨量,市面上的鑽石價格就升高了。

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是戴比爾斯們向下游從業者分配貨物的站點,早年沒有實力,在安特衛普是拿不到好貨的,現在也是這樣,只不過好一些,因為俄羅斯白熊進來了,戴比爾斯們做夢也沒想過,西伯利亞那個破地方鑽石儲量這麼大,而且品級很高。這就直接破壞了戴比爾斯的模式。

所以近幾十年,戴比爾斯們也在做出改變,調整以前那種控制上游,有礦就收購的方式,轉而面向消費端,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鑽石品牌。但是整體來說,上游還是被控制著,甭管世界上鑽石儲量有多大,消費者永遠都不可能拿到低價鑽。

就算價格會漲,但是鑽石因為以下致命的先天缺點,不肯能像黃金一樣變成有規模的交易市場,隨時套現。

為了凸顯首飾鑽的價值,還制定出了很多鑑別標準。這些貌似很有用,但是說到標準,凡是稍微瞭解點的都知道標準就是唬你的。很多等級,比如淨度裡面VS和VVS之間的差距根本就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即使是專業級別的鑑別師配合特殊工具也不能很好的分清,因為主觀因素也是一部分,但是價格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再講個笑話,最早彩鑽是沒有透明鑽石的價值高的,甚至很多人不要彩鑽,後來從業者又編出各種理由,證明彩鑽是更稀有的,於是現在更多的小白們對彩鑽趨之若鶩,願意為之支付更高的價格。還針對顏色也做出了標準,同樣的,什麼樣的顏色才算更純,如果不放在一起,誰他媽知道啊。但是銷售a就會告訴你,a比b更純,價值更高,但是銷售b那裡可能就會反著說。

除了淨度,顏色,4c裡面的重量和切工也很有唬點。原鑽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但是從業者發現,有些形狀可以讓鑽石更漂亮,「火光」更璀璨。這個就是57面體(也有58面,多一個端面)。他們稱之為「完美切工」。

實際上有用麼?鑽石還是那個鑽石,只不過形狀的原因,燈光下更絢麗。好的切工不僅僅起到增加「火光」的作用,還起到避開裂痕,雜質的作用。這裡面講究就來了,好的切工技術,為巧妙的避開缺陷,同時儘可能的保留重量。

同學們會問?那豈不是所有雜質和缺陷都要去除?不是的,因為價值。市場上,1克拉和99分的鑽石重量上只差了1分,但是價格上就是克拉鑽和非克拉鑽的區別,買過結婚戒指的應該知道這個區別。所以那乾脆只挑99分的豈不是賺到。從業者才不會這麼傻逼,他們會寧可保留缺陷,也不會讓重量降到90到1克拉這個區間。除非是很明顯的缺陷,淨度顏色之類的也會因為主觀上的微小差異,不會對價格產生很大波動。所以切工不僅僅是為了消費者,更是為了從業者。

再說造假,先不說仿製鑽,還有人造鑽,名字不一樣,成分也不一樣,仿製鑽是另一種成分,人造鑽就是一樣的成分,只不過不是天然的。仿製鑽品種有幾十種。再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缺陷和裂痕,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彌補的。雜質是可以激光打掉然後再填充的,裂痕也是可以填充的。

所以小白領們,尤其是傻逼屌絲們瘋狂追求,省吃儉用,賣血買到的石頭也很有可能是被動過的。想到這裡我就覺得,現代社會信息這麼發達,也是個缺點,因為撒起謊來,製造起浮躁的假象也會更加有效用,所以姑娘們,小夥們,不要做傻逼的屌絲,要參透這背後的種種,是需要一顆非物質的樸實的心的。

再說一次標準,有小白說,啊我買的石頭人家都有證書,GIA什麼什麼的。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就說GIA吧,三大機構之一,在中國是沒有專業培訓點的。所以你這個證書很有可能是半生的鑑定師懵懂中給的。其他類的證書就更不用說了,寶石商們會從鑑定機構處購買的。對,就是購買,我想要VS就是VS,我想要VVS就是VVS。因為本身區別就不大,小白們根本鑑定不了,但是價格,嘿嘿。說到這裡,再一次想到傻逼妹子們看到男屌絲或者高富帥們伸出的破石頭,就濕塌榻的交付自己的一生,並且沉醉在浪漫的氛圍裡不能拔出,真幾把可笑啊。

最後,這個行業的格局,就是只有戴比爾斯們是賺錢的,其他各個環節別管吹噓的多厲害,或者看起來多華麗,都是浮云。比如我們龐大的周XX們,他們背後的辛酸你們這些屌絲們會知道麼?一個店屯那麼多貨,資金佔用那麼大,一天賣不了一個,幾輩子才出完啊。但最心酸不過是男屌和女屌們,你們嚮往的,心醉的東西,即使周XX們已經很辛酸的情況下,也是3倍到4倍價格甩給你們的。

你有沒有見過,一個行業的產品好壞標準是沒有標準,一個行業的產品價格建立在沒有標準的標準之上,一個行業的產業鏈全被幾乎是一個巨頭控制,一個行業的下游消費全部建立在沒有任何功用之上。這就是天然鑽石(首飾鑽)的現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33

優先股-龐氏騙局第2季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8369087
昨天,證監會發佈公告稱三類上市公司可以公開發行優先股:其普通股為上證50指數成份股;以公開發行優先股作為支付手段收購或吸收合併其他上市公司;以減少註冊資本為目的回購普通股的,可以公開發行優先股作為支付手段,或者在回購方案實施完畢後,可公開發行不超過回購減資總額的優先股。

同時規定,優先股不能轉股,這大概是要區別於可轉債;發行對象不得超過200人,這說明它不是針對普通投資者的。

根據這些條款,我有幾點基本的理解:

一、這個優先股明顯偏債性而不是偏股性;

二、 優先股的財務成本高於貸款和債券但低於普通股;

三、根據第二點,說明優先股是用來加槓桿而不是去槓桿的。

優先股不付高息相對債券沒吸引力,不能轉股相比股票沒想像力。當然也可反過來理解,它比債券收益率高,比股票風險小。到底優點多還是缺點多,我們可以從優先股的供求兩方面來分析一下:

供方:誰會發高息優先股?

首先有錢的公司不會發,真有新的大項目發展需要錢,從保護老股東的利益看,它會第一時間考慮貸款發債。如果是錢太多沒地方花,可以派高息,也可以回購縮股;如果認為股價估值太低,可以用自有資金回購縮股,極端一點甚至可以貸點款回購普通股。

為什麼A股的銀行地產跌這麼慘都不高分紅不回購?其大股東增持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有利潤但缺錢啊!現金流不行。那這些沒錢的公司會不會發優先股呢?

目前,國企及上市公司都能貸款能發票據發債券,包括發美元債,成本都比優先股低。在資產負債率很高或槓桿很高的情況下,它們首先考慮的是IPO或增發,那為什麼會選擇增加普通股並攤薄老股東權益這種財務成本最高的方式呢?原因很簡單,當下的中國股市,小股東的錢對他們來說是無成本的,白拿。

企業經營得好不好,分紅回報多不多,這和上市圈錢沒什麼直接的關係。國企可以號稱社會責任第一,實際是領導利益第一,小股東的常用名叫小散戶。民企的代表如阿里巴巴,馬道長直白的說了句大實話,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這個員工應該是包括老闆自己的。以A股上市公司的德性,都是奔著圈錢不用還來的,這從高價IPO看得很清楚,從可轉債千方百計讓其轉股也能看清楚。

老乾媽陶華碧就說:「我堅決不上市,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所以一有政府人員跟我談上市,我跟他說:談都不要談!免談!你問我要錢,我沒得,要命一條」。

很多朋友說,銀行似乎可以通過發優先股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並保證普通股東的利益,甚至於可以回購普通股托市。這裡我有2點質疑:

一、銀行真會先考慮廣大普通股東的利益嗎?

二、不能轉普通股的優先股明顯偏債性,這實際上是在加槓桿。大家都在算銀行的ROE高,優先股加槓桿時由於利息低過息稅前回報,所以會增厚普通股的利益。我想問一句,為什麼現在全世界包括中國都在千方百計要去槓桿?大家有沒有想過,一旦銀行發生壞賬,息稅前利潤急劇下降時,優先股的利息要照付,槓桿的負作用顯現時怎麼辦?那時候普通股股東的利益會增還是減?

需方:誰會買高息優先股?

金融危機時,巴菲特重金買過高盛的優先股,10%的年息,另外再免費附送購股權。為什麼高盛當年會發這個優先股?我覺得它是急著借錢救命用的,否則後來經營情況一轉暖時就不會馬上贖回了。而巴菲特為什麼不抄底高盛的普通股或是花旗之類的股票呢?很明顯老巴更看重這個優先股的債性,安全第一,收益第二。並且,高盛的那個優先股相當於可以轉普通股,而昨天中國證監會公告的是不能轉股的。

中國的這個優先股,中短期不像債券能贖回,也不像股票能升值,一沒流動性二缺盈利性。有句話是這樣的:富人買債中產買股窮人買彩票。中國的富人若買債首先考慮的是流動性和安全性,若優先股年息10%不讓贖回,那即是10年才能回本。大家看現在的移民潮,似乎先知先覺的人都擔心XXX沒10年了。買餘額寶的小老百姓會不會買呢?我覺得餘額寶走俏的重要原因是存取靈活收益比銀行高,你若告訴他十年二十年本金都不能回取,或者說市場上可以交易但一旦系統風險來臨時也像股票一樣打折,他們會買嗎?

似乎保險公司包括社保基金會是最大的買主,險資積短期小資金成長期大資金,賺免費使用浮存金的錢,巴菲特更是可以用這筆浮存金做投資取得遠高於市場平均的收益水平,相當於使用免費的財務槓桿。

但是,對險資來說,用這些浮存金長期持有優先股或大盤普通股,在安全性上其實沒什麼區別,因為它們不必在意短期的股市波動,A普通股目前收益空間明顯更大更富吸引力,那險資現在為啥不在二級市場大量買入股票呢?

讓A股從屠宰場變成奶牛場

我想,國家若真從金融改革的角度考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那麼就應該努力加大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比重,降低銀行業間接融資的比重。

國家若從鼓勵實體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角度考慮,就應該限制銀行和地產業,讓資金更大量更低成本的轉向普通的實業經營,特別是廣大中小民營企業。

國家若是從促進股市健康發展的角度考慮,就應該果斷推進註冊制,而不是喊完口號後沒時間表,長痛不如短痛啊。

至於A股票估值畸形,我覺得應該多給一些時間,讓來市場自己來修復,證監會不要老把自己當成保姆,角色要轉換,否則越管越畸形,害人害己。如能盡全力推行註冊制,到時供求關係會逐步逆轉,上市公司就會盡力討好小股東了,市場的整體估值也會趨於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水平。低價大量發行長期有利有小股東,也有利於那些買理財買餘額寶的小老百姓。

對於那些炒創業板之類小股票的,可以學習香港發行大量的權證和牛熊證,一方面吸引投機者去小以博大;一方面發行商因為必須買入大盤股對衝風險,結果就是大盤股估值比小盤股高,流動性好,市場也會更穩定些。

另外,還是要再提倡一句,希望政府和證監會能客觀公正的對待做空,建立全面的做空機制,讓多空勢力平衡一點;能保護廣大投資人合法質疑上市公司,而不是動不動就跨省;能鼓勵媒體監督上市公司和市場參與各方,而多空兩方會讓媒體間相互制約。把A股從嚴格准入寬鬆監管轉為寬鬆進入嚴格監管,讓A股這個屠宰場變成奶牛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84

樂淘之死 垂直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騙局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685

樂淘網僅用三年時間就做到鞋類電商第一名,但接下來的三年,又迅速隕落。樂淘網的大起大落是如何發生的?

樂淘網賣掉了。

5月14日,樂淘網創始人畢勝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首次確認了這個消息。

畢勝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樂淘網確實賣了,相關法律文件正在交割中。接手的是廣東冠鵬鞋業連鎖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鵬公司」)以及一家香港公司。具體交易金額目前不便透露。對於外界傳聞的「一千萬元」收購價,畢勝說:信息不實。

畢勝透露,包括他在內的樂淘原有股東將全部退出。樂淘的員工,一部分離職,一部分進入到新公司。收購方邀請畢勝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長,畢勝說自己還在考慮中,先休息一下再說。

對於為什麼要賣掉樂淘。畢勝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說,在他看來,做電商有兩個問題難以解決,一個是流量成本,一個是供應鏈。

「零售本來就是個苦生意,按理說電子商務的模式要節省成本,但現在電子商務的成本已經高於線下成本。而對於供應鏈來說,需要更專業的人才能玩得好。」畢勝說。

工商資料顯示,冠鵬公司成立於2006年8月14日,法定代表人是朱炳勇,屬於法人獨資公司。由廣東平大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成立。

「如果樂淘2011年不砍掉讓它站上頂峰的供應鏈體系的話,興許今天能多賣一些錢。」一位跟隨畢勝創辦樂淘網的匿名消息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樂淘成立於2008年,僅用三年就做到了鞋類電商第一名。多家國內外數據調研公司的報告均顯示,在2011年樂淘最頂峰的時候,樂淘在網站訪問量和銷售額等方面均排在國內鞋類市場第一名。

頂峰時,很多人都不相信樂淘會死。上述匿名消息人士感慨說,樂淘當時採取的是不花錢買貨的實庫代銷模式,賬上現金多。老闆畢勝工作也很努力,累得心臟病都有了,辦公桌和出差包裡隨時放著速效救心丸。

李彥宏和雷軍催生樂淘

畢勝今年40歲,曾任慧聰國際董事長助理,後來加盟百度,任百度公司市場總監和總裁助理,2008年創辦鞋類垂直電商樂淘。

據南方週末記者觀察,畢勝愛跟記者稱兄道弟,但平時不愛接受記者採訪。畢勝自己評價說,他脾氣不好,愛罵人,口頭禪是「你大爺」。大家說這可能跟他是獅子座有關。他還有兩個愛好,抽煙和唱歌,是個麥霸,招牌歌是《三萬英呎》。

畢勝在接受《創業家》雜誌採訪時說,自己出來創業,是受了李彥宏和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的批評。李彥宏說,實現了財務自由也得努力,要不閒廢了。雷軍說,你看看人家陳年(凡客創始人),比你大,還那麼有創業激情,你要學習。雷軍建議他在網上賣玩具。

工商資料顯示,樂淘全稱「北京樂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4月23日,發起成立的是三個自然人股東,除了畢勝和雷軍,還有聯創策源的合夥人元野。其中畢勝出資80萬元,元野出資17萬元,雷軍出資3萬元。

2008年5月,剛成立沒幾天的樂淘獲聯創策源和雷軍的200萬美元風險投資,開始按照雷軍的建議在網上賣玩具。

據樂淘網前副總裁陳虎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一開始樂淘賣的玩具比較雜,質量參差不齊。沒過多久樂淘就轉賣國外高品質嬰童玩具。

賣了6個月玩具後,有一天陳虎給畢勝發了一封郵件,說公司成了萬元戶——每天的營業額超過了一萬元。畢勝在內部開玩笑說,自己看到公司這個數據後哭笑不得,因為營業額扣掉給供應商的貨款後,也就剩下幾百元,大家出去慶祝盈利吃了一頓飯,回來一算,發現把公司吃虧損了。

於是樂淘開始轉型賣別的商品。上述消息人士說,當時大家鎖定了服裝和鞋包等幾個行業。一派主張什麼都做。但畢勝主張專注。於是大家從頭看到腳,發現衣服被凡客做了,凡客也是雷軍投資的公司,屬於兄弟公司,沒法直接競爭,最終鎖定做鞋子。

獨特的實庫代銷供應鏈

2009年2月,樂淘開始籌劃賣鞋。到了8月18日,畢勝35歲生日那天,樂淘正式轉型開始在網上賣鞋。在以什麼方式賣鞋的問題上,畢勝一手給樂淘建立起一個獨特的鞋類電商供應鏈。

上述消息人士回憶說,這個供應鏈是分三步建立的。

第一步是虛庫代銷。樂淘建立一個賣鞋的網站,但是不採購貨,用戶下單後,樂淘再去找貨。如果沒找到貨,樂淘賠給消費者100元的代金券。第二步是說服各大供應商在他們的省級批發倉庫裡,為樂淘的用戶設立零售倉庫。但即使是大倉庫,依然會有用戶下單了最後發現沒貨的情況。樂淘的辦法依然是給用戶賠償。樂淘成立時融到的200萬美元的資金,基本都用來賠償用戶了。第三步是實庫代銷。2009年9月,美國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8.4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網上鞋店Zappos,很多供應商因此對鞋類電商有了信心。各大供應商按照約吊牌價六折的價格,先把貨拉到樂淘當年做玩具時就建立起來的倉庫裡,樂淘按照吊牌價八折的價格進行銷售,賣完之後樂淘再跟供應商結算貨款。沒賣完的貨再退給供應商。

2010年4月份,樂淘的實庫代銷供應鏈正式建立完畢。

「這條供應鏈可以說是畢勝一個人撐起來的。他是百度早期高管,在商場上朋友眾多,大家都願意給他面子。」上述消息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很多做鞋的供應商,雖然沒聽說過樂淘,但由於當年在百度投過廣告,所以知道或熟悉畢勝。

開始是嘗試性合作,比如奧康,拿出八千雙鞋子到樂淘上賣,兩天賣光了,以後樂淘要多少給多少。

轉型後由於網站訪問量太大,公司服務器在三天後宕機了。畢勝在接受《創業家》採訪時回憶說,那種氣場有點像百度在2002年高速爆髮式增長的時代,「感覺小宇宙要爆發了」。

由於實庫代銷模式不佔用自有資金,畢勝建立起的這條供應鏈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在建成兩個月之後,2010年6月,美國老虎基金、德同資本一起注資樂淘1000萬美元。

2010年下半年,林琛加盟樂淘,擔任負責供應鏈的副總裁,進一步夯實了實庫代銷供應鏈體系。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林琛的家族生意在鞋都溫州積累了很多人脈關係,而林本人曾經負責的公司,是服裝品牌Zara在西班牙的供應商。

同年12月3日,樂淘在溫州舉辦招商會,包括康奈、紅蜻蜓、巨日等在內的溫州鞋企應邀參加,並與樂淘網上鞋城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招商會上,請來了溫州鞋業協會的負責人,還請來了奧康公司的老闆,一下子幫樂淘在溫州打響了知名度。很多供應商都開始在樂淘上賣貨。」2011年初,樂淘的供應鏈進一步成型,由一變三,一是體育品,主要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等供應商;二是國內品;三是聯合品。

而這樣一個兵強馬壯的供應鏈體系和團隊,在一年後卻解散了。林琛也隨即離職。

激進擴張惹的禍

實庫代銷模式的成熟成為樂淘再次融資的理由。

2011年1月,樂淘獲得第三輪融資,都是前兩輪的老股東,包括聯創策源、老虎基金、德同資本,三家共同注資樂淘3000萬美元。之後,樂淘將公司該年的發展策略定調為「激進」。畢勝給美國投資者發郵件詢問態度,對方回覆說:「隨你。」

2011年上半年,幾乎從不做營銷的樂淘開始大量投放廣告。其中七成的市場預算是投放廣告,剩下的用來做「券」。當時團購網站剛興起,美團等很喜歡跟樂淘合作。對消費者來說,花5元錢就可以買到價值100元的樂淘代金券。這讓樂淘在短短幾個月知名度大增。同年4月29日,艾瑞諮詢發佈2011年3月中國垂直B2C鞋類網站訪問排行榜,樂淘坐穩鞋類B2C的頭把交椅,後來公司總部也從北京的遠郊,搬到市中心的豪華辦公樓。

樂淘2011年狂砸廣告費並非特例,當時電商業都在燒錢買流量。2011年上半年,淘寶也投放了大量廣告,廣告價格被哄抬起來。樂淘前副總裁陳虎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當時導航網站的價格很高,從20萬元一個月,變成120萬元一個月,打完折也要80萬元。而且導航網站的廣告位需要預定,這個月交錢,下個月才能用。當時電商網站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高達100元。

樂淘還積極擴張,成立了多個分公司,卻在銷售額猛增的同時越做越虧。

「當時大家討論要不要大肆投廣告的時候,就有人擔心會造成巨虧。但畢勝認為,應該燒錢先做大規模,有了規模後才有機會再次融資。大家最後還是選擇相信畢勝,畢竟樂淘之前沒有犯過錯。」上述消息人士透露,2011年之前,畢勝還聽得進意見,三輪融資後聽不進大家的意見了,骨子裡愛冒險的性格出來了,樂淘開始狂飆突進。

僅僅半年後,樂淘就陷入了巨額虧損。更可怕的是行業冬天突降:2011年4月,中概股誠信危機大規模爆發。同年6月,支付寶股權事件讓美國投資者擔心中國互聯網公司的VIE架構是否會有問題。這些綜合因素讓中國互聯網公司遭遇融資寒冬,很多投資機構紛紛收緊投資,造成國內電商行業不景氣。

樂淘開始踩急剎車。2011年7月,樂淘開始削減市場費用。8月,廣告全部停止。同時,擴張節奏放緩,註銷了一些分公司。

「垂直電商是騙局」

2011年11月,畢勝拋出電商騙局論。

在年度華人經濟領袖盛典上,畢勝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他奉勸台下商學院的學生們,畢業後做電商要三思四思五思而後行。同時他拋出那個後來被廣為傳播的說法——「垂直電商是騙局」:送貨成本10%+倉儲10%+退貨成本3%+客服1%+技術4%+管理人員10%+市場推廣10%+代收手續費2%+包裝1%=51%左右,高昂的成本讓電商盈利幾乎不可能。

樂淘做鞋的時候,客單價200多元,毛利在17%-18%左右,如果不打價格戰,毛利能有20%以上。但對手的迅速崛起讓樂淘不得不打價格戰。2011年5月初,騰訊就宣佈投資樂淘的直接競爭對手好樂買5000萬美元。

好樂買的模式是花錢買好貨。樂淘模式是不花錢搞定大供應商。後者的理由是,好貨都在大供應商那裡。在價格戰的紅海裡,很難通過提高客單價來提高毛利。在線下市場,同樣一雙鞋子,上海賣600元,北京賣300元,線下這種價格差,用戶感覺不到,但在互聯網上,比價很方便,動動鼠標就可以了。所以提高客戶單價在當時是一個偽命題。你提高,銷量就下降。

畢勝的電商騙局論,讓他在圈內被稱為電商的叛徒。不少投資人開始梳理電商企業財務報表,重新修改其投資計劃。當時的樂淘網副總裁陳虎看到新聞後,跑到畢勝辦公室抱怨說:「你不告訴我,就在外面惹出這麼大的事來!對員工我怎麼說啊?」而畢勝則抱怨說,事先就跟活動主辦方說好了,不記錄不錄音不錄像,自稱是被演講主辦方給「黑了」。

「這次演講本來是一個月之前定好的,因故推遲了一個月。我猜畢勝是在這一個月裡憋得難受,總結出來了這個騙局論。」回憶起往事,陳虎哭笑不得。

2011年底,樂淘面臨一個決策的關口。老股東們再次投資樂淘2000萬美元。畢勝在內部提出轉型做自有品牌,關閉實庫代銷的業務,這遭到了團隊的反對。

「現在看來當時董事會就應該發揮作用,卻提不出意見,最後只能聽畢勝的。」

賣不動的自有品牌

早在2009年12月,樂淘就嘗試過做兩個自有品牌:高鐙牌男鞋和蜜絲梅爾女鞋。男鞋賣得很好,女鞋賣得一般。

2011年4月,樂淘再次嘗試自有品牌。樂淘跟憤怒的小鳥和水果忍者等手機遊戲開發商合作,推出了聯合品牌的小鳥鞋等自有品牌,成為當時火爆的潮鞋。

但聯合品牌的模式難以複製。一方面遊戲的火爆時間往往只有18個月,自有品牌的持續性比較差。二是小鳥鞋的成功偶然性因素很大。畢勝對媒體說,自己只是給憤怒小鳥開發公司的CEO發了一封郵件,說想做小鳥鞋。對方回覆說,小鳥還能變成鞋子嗎,於是免費讓樂淘做了。但真的要推廣聯合品牌,樂淘最終還是需要花錢去獲得品牌授權。

2012年6月,樂淘一舉推出了恰恰、樂薇、茉希、邁威、斯伽五個自有品牌。同年底,樂淘轉型,將客服、設計等部分團隊遷往珠海。團隊由500人縮減到200人,同時開始入駐天貓、京東、亞馬遜中國等開放平台,官網只賣自有品牌,砍掉了原有的代銷業務。

與代銷相比,自有品牌擁有60%的高毛利,可銷量很少。畢勝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稱,2011年,樂淘一天賣4萬雙鞋子,2012年轉型自有品牌後,一天才幾百單。以前賣一雙鞋子,財務數字上虧78元,轉型做自有品牌後,賣一雙鞋子,有5元的利潤了。

「自有品牌推得太多了,加上樂淘揮刀自宮砍掉了自己實庫代銷的供應鏈,重建沒那麼簡單,線下巨頭鞋業巨頭們紛紛自建電商,不再跟衰落中的樂淘玩了。」消息人士說,轉型自有品牌後沒幾個月,樂淘就壓了數千萬元的貨。

2012年下半年,樂淘的形勢比較緊張了,投資人每個月都會來樂淘開一次會,過去是每個季度才來一次。

樂淘遇到危機的時候,凡客也遇到了危機,兩家公司都因為做自有品牌產生了大量的庫存。兩家公司的共同投資人雷軍積極幫凡客出主意,讓凡客逐漸走出了泥潭。

「雷老闆對樂淘很生氣,後來就不怎麼管了。他覺得樂淘不爭氣。」。

艱難消化庫存

有傳聞說,2013年春節後,樂淘開始集中精力研發定製平台系統。在這個定製平台上,樂淘將提供一些鞋子款式,用戶可以選擇鞋面、外底、內襯、鞋舌等部分的顏色、用料等,還可以加入自己的簽名等個性化元素。

定製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實現以銷定產、降低庫存,同時減少了銷售的環節,因為是根據你的需求訂做的,中間省略了很多流通成本,包括廣告、物流等費用。

這種做法並不新鮮,早在2008年,耐克就推出過耐克ID定製平台。但畢勝對南方週末記者否認嘗試過定製業務。

樂淘網新浪官方微博的更新時間,停止在2013年10月30日,這一天,樂淘官微發了一張圖片,是一窩新下的狗崽子的照片。圖說是:隨緣、隨性、隨心,不急不躁,不悲不喜,靜默淡然。很多人評論說,跟樂淘客服聯繫不上,既不發貨,也不退款。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當時管理已經很混亂,樂淘上下都在忙著清理自有品牌轉型帶來的庫存。清理庫存的時候,20-30元處理掉成本價100元的鞋子。有人通過樂淘員工一下子拿走了幾千雙鞋子。

可另外一些垂直電商在堅持了幾年之後都發展不錯。比如唯品會已經上市,樂蜂網跟唯品會合併了,聚美優品也馬上要上市了。而一位好樂買的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公司2014年一季度已經實現了盈利,還給員工們額外發了獎金。

但畢勝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靠壓縮成本換來的盈利意義不大。一旦規模化,依然難以擺脫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12

【股市騙局揭秘:為什麼騙子推薦的股票這麼"准"?】 新財富雜誌

http://xueqiu.com/5382130346/29409528
股市騙局揭秘:為什麼騙子推薦的股票這麼"准" ?

  騙術一:潛伏——騙小散抬轎
  第1步:自己潛伏一隻股票;

  黑嘴機構們首先會自己先偷偷潛伏一隻股票,這類股票往往盤子適中,有一定題材,比較適合講故事。
  第2步:讓交費的會員抬轎;
  黑嘴機構在自己有一定持倉量之後,就會開始通知高級會員建倉,順便給讓他們給自己抬抬轎。
  這些會員買入的時候,黑嘴們會根據情況適當的加倉或者賣出一定的股票,使得股價走出比較漂亮的圖開,又不至於被迅速推高。
  在這個過程的後期,他們會把信息分享給一部分潛在的客戶,一來是分一部分利潤給他們,好讓他們盡快交錢入會,補充因不斷虧損而不斷流失的會員;二來,可以繼續利用他們的資金推漲一下股價。
  第3步:操作輿論,推薦股票,讓小散戶接貨
  這個時候,黑嘴機構們,會在自己掌握的所有資源(在電視、電話、報紙、博客、股吧等等地方)講故事、講題材,炒作支股票。甚至會買通券商的內線,讓其通過券商的渠道把股票推薦給營業部的大量小散。同時通過短信、電話向大量的低級別會員和潛在會員推薦股票。
  這個過程一般會比較長,除極個別情況外,股價都會穩定上漲,也有機構會暴力狂拉漲停板吸引注意力。會在這個過程中,黑嘴們慢慢清空自己的倉位→然後,通知自己的會員清空→然後,通過有意向加入他們會員的人清空。
  這個中間會有一個問題:他們買了這麼多股票,真的能夠全身而退嗎?答案是:No problem ! 某民間股神曾說過,SB太多了,根本不要擔心出不了貨!


  騙術二:為什麼騙子推薦的股票這麼準?

 小編曾不止一次的想:最早想到第二種騙局的,是不是學統計學的。
  騙局的要點:
  1、首先,騙子機構確實匯聚了幾個短線高手,他們在追逐熱點,選擇短線個股上面確實有一手。這幾個人高手,每天會提前給業務員一支股票。
  2、騙子手裡得有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的,大量股民的電話號碼,這裡我們假設是16個。
  3、騙子推薦給這16個股民。假如漲跌的概率各佔一半的話,就會有8個人的股票出現上漲。第二天,他們再給頭天上漲的這8人打電話推薦一隻股票。假如漲跌的概率各佔一半的話,還有4個人;第三天,他們再給買到上漲的4人打電話薦股,第四天,他們再給這上漲的2人打電話薦股,第五天,他們再給買到上漲的股票的那一個人打電話。

  如果有一家機構,連續5天給你的股票都是上漲的。而且如果這5只個股的連續漲幅都不錯的話。那麼,你有可能再也得不到他們的好股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邀請您參加他們會員的電話,畢竟您是見過他們「實力」的。

  可是,賺到錢只能說明是你的「財運」好,跟這個機構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往往會出現很多,不交錢的時候天天推薦的股票都很準,一入會,馬上就不行了的情況。當然了,還有一些財運極佳的「受害者」們能夠長期從這些詐騙機構推薦的個股中賺錢。

  這裡為了方便,我們的舉例只用了16這個數字。可是詐騙機構手上的股民信息往往是數以百萬計。所以,總有一部分股民會成為詐騙機構的長期用戶。而假如,一家機構有1萬個收費客戶,一個客戶一年收1萬元的話,一年的收入就超過1億元。  


  騙術三:收盤後的短信:XX股明天開盤會漲停

  第三個案例跟第一種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放出小道消息吸引投資者跟盤。這種騙術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詐騙團夥會首先選擇一個流通盤較小的股票,然後提前進行倉位埋伏。
  第二,在收市的之後時候,給手裡的客戶打電話、發短信。內容大致是:「明天這只股票漲停,我們今天收盤前已經提前佈局。」
  因為這是一小盤股,不需要很大的資金量就能將它炒高。第二天,在集合競價,詐騙團夥通過高價申報的方式,將其開盤價拉高。。等開盤之後,用一筆不大的資金以高價直接購買這支股票,很容易導致這支股票迅速漲停。如果有小散追入,他們就趁勢把手中的倉位平掉。當然,這是還沒有結束。
  第二步,就是忽悠頭一天接到電話的人,「已然見證過他們的實力」的人加入會員。當然,一量你交了費,你會發現,你永遠買不到這種第二天開盤能漲停的股票。

  騙術四:推薦一個股票,不准不要錢
  經常有人接到電話,說是推薦股票的,不准不要錢。而且,事後再收錢。
  關於,這個騙術。。小編想起一個段子:
  某老中醫有祖傳良方,號稱包治百病。三副見效,售價五千,治癒再收錢,不好不要錢。於是沒治好的因沒付錢也不找他了,治好的則高高興興送錢去……常年下來,老中醫名聲越來越大,財源越來越多,還掙了一屋子錦旗。所以,這種不准不要錢的薦股,自己去體會吧!

  
  本文來源:新財富(微信號:newfortune )
  作者:畢茲卡(微信號:maogos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02

龐氏騙局的「新衣」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805

重新審視龐氏騙局會發現,在現代經濟中,許多普通的商業行為都與臭名昭著的龐氏騙局相類似。它們比過去人們所認為的更加普遍,而金融管理者並不能很好地應對它們。

從19世紀開始,無論富裕國家還是貧窮國家的經濟生活中,「龐氏騙局」(Ponzi scheme)這一現象就開始反覆出現。它創造了一些百萬富翁,同時也有數百萬的受害者。但是,對於龐氏騙局的本質,大多數人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傾倒」在其神秘的誘惑力之下。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和伯納德·馬多夫醜聞(Bernard Madoff scandal,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的背景下,討論這個話題有著更加迫切的意義。

關注過馬多夫醜聞的人可能認為,龐氏騙局就是一種故意編造的騙局,騙子不會把投資者的資金投給某個生產企業,而是作為利息,支付給較早進入的投資者。但是,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這種行為可以自發地發生,甚至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簡單來說,一個人獲得的高回報,會激起另一個人對高回報的期望,從而加入騙局。這將會引發狂熱的投機行為,導致不斷膨脹並且最終注定要崩潰的經濟泡沫。

研究金融市場的學者以及行為經濟學家們已經意識到,龐氏騙局這類行為有可能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種週期性興衰特徵,類似於海洋的潮起潮落或月缺月圓等自然現象,而且這種週期性現象並不以馬多夫這類惡棍的存在為前提。

實際上,龐氏騙局可以偽裝成多種不同的形式,這使得騙局很難被察覺,也很難與正常的商業行為區分開,因此也就難以實施明確的監管和法律措施。我在研究中,已經開始關注一種很難被辨識的騙局,這種騙局至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開展真正的商業行為,一直保持一種「偽裝的龐氏騙局」的姿態,並且不會觸犯任何法律,但可以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人們對龐氏騙局的興趣不斷增加,不僅僅是因為它們佔據著小報的頭條位置,還因為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人們能夠通過科學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龐氏騙局,揭示其內在的數學結構;還可以通過研究那些騙子心理狀態,弄清楚為什麼他們能夠欺騙和吸引那些單純正直的人。這些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無數投資者因好奇而身陷龐氏騙局,我們的研究有希望以在他們遭受財產損失和精神打擊之前,幫助他們及早發現惡性金融產品。

龐氏騙局的基本形態

龐氏騙局的出現實際上比卡洛·龐齊(Carlo Ponzi,大眾熟知的是他的另一個名字: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1882-1949)本人的出生更早。1920年,龐齊在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開始了他的騙局,但這種騙局很可能在這之前就已經很普遍了,正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所描寫的,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寡廉鮮恥的虛構人物就從事著投資欺詐行為。事實上,自人類誕生以來,「拆東牆補西牆」這樣的行為早就存在了。

正如馬多夫事件所揭示的,龐氏騙局的基本形態就是一個快速發財的策略,運行過程中會利用一點營銷魔法從而得到快速發展,直至詭計被揭穿。在典型的龐氏騙局中,始作俑者可能會允諾,只要投入100美元,每個月就會有10美元的高額回報。下個月又有兩個人各自投入了100美元,其中10美元作為第一個投資者的回報,剩下的190美元就進了始作俑者的腰包。以這種方式,投資的金字塔將不斷堆砌,從第一個月的100美元開始,之後每個月的投資者數量都會翻倍,到第十個月,收入將變成46090美元。這就是成功運行龐氏騙局的人,能夠積累大量財富的原因。問題是,沒有一種方式,能讓龐氏騙局實現「軟著陸」,當不再有投資進入時,整個金字塔只能轟然倒塌。

然而,龐氏騙局會如此吸引人,關鍵就在於無法給出明確定義的、代表騙局崩潰的時間節點。如果崩潰時刻是已知的,龐氏騙局的危害性就不會這麼大了。在崩潰的前一期肯定沒人會投資,如此類推,倒數第二期、第三期等,也不會有人投資。依據這個逆向歸納的邏輯,騙局就不大可能會發生。

崩潰時刻的未知性,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難題,龐氏騙局最終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然而,對於任何一個參與其中的個人而言,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投資並非不合理,因為脆弱的結構在坍塌之前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鏈接

監獄長的「特別助理」

卡洛·龐齊(Carlo Ponzi)於1882年3月生於意大利盧戈鎮,在羅馬一所大學虛度數年光陰之後(他視為「付費的假期」),移居美國,並於1903年年底抵達波士頓。他的兩個特點——做事毫無顧忌卻非常聰慧,很快就體現出來了,前者體現在他因為偽造簽名而在加拿大鋃鐺入獄,後者體現在,當他寫信給深愛的母親時,他對自己新地址的解釋為,他現在正在從事一份光榮的工作——監獄長的「特別助理」。

出獄後,龐齊回到了波士頓,他設計了一連串高規格的金融騙局,以騙取容易上當的中產階級的錢財。其中一個很大的騙局敗露後,不僅致使許多家庭損失慘重,還使得波士頓的6家銀行破產,他也因此再次入獄。出獄之後,他被遣送回意大利,隨後又移居巴西,晚年的龐齊精神不振,健康惡化,幾近失明,於1949年2月18日在里約熱內盧去世,死前窮困潦倒。

——本文作者

龐氏騙局的生成機制

20世紀中葉,孟加拉的一位知名作家李維克·吉哈塔克(Shibram Chakraborty)寫了一本名為《如果需要就借債》(Rnam Krttva,英文譯名:By Debt If need Be)的書,裡面有一個小故事生動描述了龐氏騙局的生成機制:一位講述者談到,週三上午他急需500盧比,他將目標瞄準了一位容易上當的朋友哈沙(Harsha)。他鉚足了勇氣前去拜訪,說服朋友,借到了500盧比,並允諾將於週六歸還。週六來臨之際,他再次陷入困境,幸好,此時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位天真的童年好友戈巴兒(Gobar),於是跑去再三巴結、討好,最終又借到了500盧比,允諾週三一定歸還。他將從戈巴爾處借得的500盧比還給了哈沙,但一到週三,他又得還戈巴爾的錢了,他又返回求助哈沙,並不斷暗示他是一個多麼信守承諾的人,於是又借到500盧比,還給了戈巴爾,如此週而復始。

這位講述者的生活不斷循環著——從週六到週三,從週三到週六。終於有一天,困境撥云見日了:有一天,講述者看到,哈沙和戈巴爾從十字路口的兩邊朝他走來,他有種頭暈目眩的感覺,但很快又恢復了鎮靜,並說能夠遇到他們兩位非常開心。經過一陣寒暄之後,他告訴兩位朋友,他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不會改變他們的生活,但能省卻他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他告訴哈沙:「每個週三都給戈巴爾500盧比,」又轉向戈巴爾說:「每個週六給哈沙500盧比,並且記住不要停下來」。正當兩位好友迷惑不解的時候,講述者揮揮手作別了。

——本文作者

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形形色色的龐氏騙局中相對較新的一種形態,之所以將其認定為龐氏騙局,是因為投資者的心理非常一致,他們並不關注錢是否流向了房地產經紀人、股票經紀人還是某個花言巧語的騙子那裡。在所有情況下,都是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預期價格的持續上漲——使得過程得以繼續。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的羅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因此將其稱為「自發的龐氏騙局」——金融泡沫並不是由操縱者的指揮棒指揮產生的,而是市場的力量自發促成的,一個人的期望激起了下一個人的盲從。

多年來,我們已經見證了這種現象在房地產市場和黃金市場時有發生,你想買一件商品,僅僅是因為其他人也想買,價格就會上漲。最近的黃金價格崩盤,就是羊群效應產生的自發龐氏騙局的結果。投資者認為,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央銀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這會導致黃金價格持續上漲,現金相對於黃金的價格就下降了,因此促使一些人購買黃金。隨之產生的結果是,黃金價格在2009到2011年急劇上漲。

為了抓住市場價格預期上揚的機會,大量資金流入黃金市場。短短兩年的時間,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就從900美元漲到了1800美元。2013年4月,人們的預期急劇轉向,引發了市場恐慌,人們紛紛拋售黃金,從而導致了黃金市場的崩潰,僅僅兩天內,黃金價格的下跌幅度就打破了30年來的紀錄,這讓投機者和分析師們感受到了非常強的挫敗感。

一些龐氏騙局看起來像是經過了精心編排,實際卻是自發形成的;而一些金融泡沫的形成和接下來的崩潰過程,雖然看起來像是自然發生的,實際卻是人為操控的。以金融史上最有名的龐氏騙局之一為例:18世紀早期,約翰·勞(John Law)在法國以「密西西比公司」的名義,為投資者提供非常誇張的高收益,資金來源就是法國在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州的企業的營收。騙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直至隸屬於約翰·勞的一家銀行發生擠兌,才使得這一精心設計的騙局崩潰。

隱藏的騙局

一些表面上看起來不像龐氏騙局的金融交易,也許就是經過了「偽裝」的騙局。這些金融交易是完全合法的,但當企業處於困難時期,為了生存而苦心孤詣時,就經常會產生騙局。偽裝的龐氏騙局給監管機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為它與合法活動交織在一起。管制太嚴會傷及無辜,置若罔聞則會有產生惡性事件的風險。此外,騙局還可以偽裝成多種形式。

比如,一些公司或政府有時會陷入一種借貸騙局,這就是龐氏騙局的一種。當然,如果借貸騙局只涉及自身,其危害並不大。通常,公司並不期望通過資產清算的方式來還債,因為成本較高,所以借款者——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會通過欺騙性行為,借新債來還舊債。長此以往,隨著還債能力衰減或者某項預期收益未能實現,債務鏈條就會破裂。

某些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秘魯債務危機——該國也是借新債來還舊債,就是龐氏騙局在借貸問題上的實例。秘魯政府本來預計經濟形勢會好轉,從而可以還本付息,但由於受到地震的侵擾,土豆和糖的出口量銳減,而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也出現了普遍化,所有這些不利因素,致使秘魯國內生產總值下降,還清債務的願望就此落空。

許多合法的經濟活動也可以偽裝成龐氏騙局。例如,很多公司都會採取向員工發放股票期權這一通行的,也是合法的經濟行為,利用這種方法,公司即使只生產了一些價格低廉、利潤微薄的產品,也能創造利潤。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硅谷的一家初創企業僱用了一些優秀畢業生,給他們提供低於市場平均工資的起薪,但同時給他們發放股票期權,許諾未來會有高收益。由於人力成本較低,公司即使以較低的價格銷售產品,也能保證獲利。同時,銷售價格低廉的產品獲得的利潤,與更低工資之間的差價,一部分由公司所有者分享,剩下的一部分,則作為補充收入由高級員工共享。

隨著公司僱用的員工越來越多,企業所有者也賺得越來越多,儘管如此,像所有的龐氏騙局一樣,企業最終也會面臨崩潰的結局,員工將會失業,期權也將變得毫無價值。

我們用一個簡化的例子來描述上述過程,以此闡述上述過程在哪些地方體現了龐氏騙局的屬性。這家新公司給員工提供的廉價工資低於員工創造的商品的價值,因此公司從每個員工身上,都獲得一定的利潤。但公司給新員工分配的期權,讓員工在拿著低廉工資的情況下,仍然願意為公司服務。在公司運行第一季度,企業僱用一名員工,並向他承諾,他將獲得公司一半的當期利潤;第二個週期,公司又僱用了一名員工,這時員工數量翻倍,公司允諾給新進員工四分之一的當期利潤;到了第三個週期,公司再僱用兩名員工,使得員工數量再翻倍,並允諾給予新進員工八分之一的當期利潤,這就意味著,每位新員工將分享公司全部利潤的十六分之一。如此類推,長期循環。

這個計劃會讓公司每期的利潤都翻倍。由於享有固定的利潤分紅比例,員工每期的收入也會翻倍。而企業所有者的收入,則來自員工創造的產品價值與低廉的工資之間的差額,因為企業所有人保留了部分差額,其餘的才作為期權分紅,回饋給員工。

股票期權的價值會呈指數式增長,這使得在這樣的公司工作異常有吸引力,即使那些高端人才並不覺得這裡的工作很好,而且工資也不高。然而,龐氏騙局最終會崩潰,公司最終也會破產,因為以這種方式來擴張,企業需要不斷招收新員工,而在人口有限的現實世界裡,這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

具有傳奇色彩的巴西前億萬富翁艾克·巴蒂斯塔(Eike Batista)經營的OGX石油公司,就是一個經過偽裝的龐氏騙局走向破滅的例子。OGX的崛起近乎完美,其滅亡也是一種必然。2013年10月份,該公司的破產創造了拉丁美洲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破產紀錄。OGX運用的一項策略,就是用誘人的股票期權從其他公司挖走優秀員工。這種用期權挖人的方式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也使得OGX公司的負債逐漸累積,公司的營收與負債,就像一個倒置的金字塔。最終,公司破產,員工和投資者跟著破產。

監管部門的挑戰在於,經過偽裝的龐氏騙局會「穿著合法的外衣」,再加上好的經濟環境和一點點運氣,這樣的公司會不斷革新,並生產出越來越多有價值的產品,即使不發放股票期權,也可以僱用越來越多的員工,這樣就可以放慢擴張的腳步,繼續生存下去,而不需要不斷發放股票期權,來維持其擴張——這就是管制困難的原因。管制太嚴苛,會牽連合法企業,也會傷害人們的創業激情,但另一方面,缺乏管制,又會滋生龐氏騙局,給經濟帶來重創。

金融泡沫的此起彼伏實質上就有龐氏騙局的色彩。同時,普通的商業活動——得益於股票期權——可能常常被偽裝成金字塔式的龐氏騙局。 (《環球科學》供圖/圖)

「大而不倒」原理

在考慮管制措施的時候,真正的挑戰來自大量兼具非法與合法特徵的金融活動。如果有人欺騙投資者說,資金投向了具有高收益的領域,而事實是當前的收益,是以後面進入的投資者的損失為代價,那麼這個人將會面臨刑事欺詐指控。但是,像其他的龐氏騙局一樣,這種活動還是有可能公開開展的,並且依然可以吸引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

人類的非理性,也是龐氏騙局難以監管的原因之一。這就需要在傳統經濟學中另闢一門完整的分支學科——行為經濟學,並做大量的實驗來證明人類並不總是理性的(傳統經濟學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之上的,即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也正因為人類的非理性行為,我們需要設計出合乎一般原則的法律,來保障社會秩序的合理運行。

根據多年積累的數據和分析結果,人們制定了許多法律來制止龐氏騙局,以保護對此毫無戒心的人們。在美國,證券市場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就多次揭穿並制止具有欺詐性質的龐氏騙局。法律也日益完善,用於應付形式多樣的龐氏騙局,如美國國會在2010年,就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接二連三出現的龐氏騙局,也促使印度最近開始討論和修改證券交易委員會在1992年制定的法案,以期在管制金融欺詐案件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在管制龐氏騙局方面——無論合法還是非法,最大的困難在於政府政策的特殊性。許多政府,特別是在工業化國家,在大型企業即將倒閉的時候都會出手營救。「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因為其普遍性,現在簡寫為「TBTF」)的現實性,讓一些投資者產生了投機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他們運作的公司夠大,當公司面臨倒閉風險時,政府一定會帶著納稅人的錢出手營救,這樣他們的利益就可以完全,或者至少部分得到保護。

「大而不倒」是基於這樣一種看法:如果一家大型投資公司倒閉,給普通公眾帶來的附帶損害就會很大,以至於政府不得不伸出援助之手。金融大亨非常清楚這一點。一項善意的TBTF政策(或者並非善意,但偽裝成善意的政策),反而會使危機進一步惡化,因為金融大亨的利益總是能夠得到保證,反正他們已經知道,從欺騙行為中獲得的利潤是自己的,而一旦有虧損,則由納稅人埋單。很明顯,在當下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這一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種情況導致了不計後果的冒險和不負責任的金融投資行為。很明顯,我們所需要的政策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政府即使干預,目的也應該是防止企業倒閉,而不是救助那些企業管理層的高管。由於有了這樣的認識,很多國家開始試著創建一些指導方針,來管制金融企業,以確保納稅人的錢不會被濫用於挽救瀕臨破產的大型企業。

過去幾十年,詐騙案件和金融危機的頻發催生了一些新想法,其中一項就是金融產品評估系統。在這套系統中,當某種新的金融產品(如某種複雜的住房抵押產品)推出時,需由專業人士確認它的安全性後,才可以進入市場流通,就像一些危險的藥品需要由醫生開具處方後才能使用一樣。現實情況是,即使採用了這種方法,龐氏騙局以及與之相伴相生的金融泡沫仍會是經濟體系產生的副產品,而且很難消除。每種新的管制措施一出台,就會有一種新的設計巧妙的金融產品應運而生,用以誘惑人們進行投資,這對於監管,又會提出新的問題。

(本文由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環球科學》授權南方週末發表,作者考希克·巴蘇系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陳達飛翻譯、韋森審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15

騙局捲土重來 艾薩 Isaac Sofaer

2014-09-11  NM
 

近年不少在海外上市的內地公司,被指虛報盈利和業務等,不少公司已經爆煲,但有些仍然幸存。企業造假問題蔓延到香港。如蠟筆小新(1262)和福建諾奇(1353)等,被指挪用公司資金。不久前才上市、市值達600億元的天合化工(1619),近日被分析機構指有詐騙行為,資產毫無價值。

數日前,又有報告指腸衣生產商神冠(829)涉嫌欺詐。我曾對它作出分析,發覺它的盈利數據十分有趣。不過,近來它借了一大筆港元貸款,然後兌換成人民幣來存款,無疑令股東承受風險,只是這舉動不等於欺詐。單看報告,我無法肯定神冠是否有問題,但分析機構在盡職審查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在我眼中,以取巧的形式去控制盈利、誤導投資者或隱藏公司真實情況,已經是一種詐騙。有些公司鍾意用財技,例如將正常的開支,包裝成資本化利息或開支,及刻意降低無形資產或商譽的攤銷。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公司利用會計制度誤導天真的投資者。一個嚴重卻常見的問題是,有些公司負債很高,靠銀行貸款維生,卻仍然運作。在一些地區,這些「持續經營」的公司早被要求停牌了。

中鋁恒大債務沉重

中國鋁業(2600)是一個例子,中鋁雖可持續經營,但其實它每年都虧損,靠借貸度日。中鋁的財務狀況差,難以轉虧為盈,雖是國企、由中鋁礦業(3668)控股,但不足以支持現價。恒大(3333)中期業績,淨利潤僅為64.9億元人民幣。即使營業額達630億元人民幣,恒大仍將57億元的債務支出資本化。引伸的問題是,負債對資產的比率高達4比1;如果加上1,150億元銀行貸款,比率則上升至7比1。這是我35年的分析員生涯中,資產負債比率最高的公司。現在,恒大想進軍乳業、畜牧業、農業和石油產業。恒大可從哪裡獲得更多貸款,是難以想像的問題:它的財政狀況如此差,還可以正常營運及保留上市地位嗎?雖然債務沉重,恒大卻斥資50億元人民幣回購股票,以支持股價。像恒大和中鋁這些運作模式,是匪夷所思,不明白為何港交所仍讓它們維持上市。難道為了使投資者損手嗎?

中國航信「控制」盈利

在我們的組合裡,恒安的業績令人失望,營業額有上升,卻因人民幣匯價引致損失,令純利下跌。中國航信的數據服務營業額,增長了80%,如果這額外的收入可持續下去,可以說是好過預期。還有,中國航信似乎「借」了未來幾年的開支,因為營運開支上升了4億元人民幣,但找不到原因,管理層也沒有解釋。應付賬隨之上升,顯示有些開支並未找數,只是在累積。我估計中國航信在「管理」盈利增長,雖然不公平,但至少不是製造虛假的盈利增長。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24

財務智商(65):保證回報是龐氏騙局嗎?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30743

見大家都探討日本樓投資,筆者又襯下熱鬧。

聽回來有個所謂的「龐氏騙局」傳說:據稱海外一些物業(除日本外,還有南洋一帶),會提供一個保證租金回報期,比如一至兩年內一定有租客,租金一定達標。不過當保證期過了之後,就由市場決定了!

那麼,頭幾年交租的錢那裡來?可以是賣樓之時撥一筆數出來支付,亦可以是由後來者支付先來者,比如A君在上個月買了一間屋,B君在下個月買了另一間屋,自然就有現金流將遊戲玩落去。當然筆者對於海外物業市場並不熟悉,亦無從得知這個傳說是否屬實。

國內以前做基建,地方政府也會對投資者作出類似的回報保證,比如一些公路、大橋、發電廠之類。如果基建收益不達標,就要地方政府給予差價,直到項目到期,由政府收回,這只不過是一種變相定息借貸:投資基建的人,全期都可以收到保證回報。購買保證回報的物業,條數就不能那麼計了!

龐氏騙局的另一個特徵,就係由後來者,支付前來者,最典型就是一些層壓式推銷術,就是由下線支付上線,直到所有的下線,都找不到新的人加入,自然就穿煲了。

筆者反對全民退休保障,就是因為這是一種龐氏騙局,在人口老化之下,收錢的人越來越多,付錢的人越來越少,一定會穿煲的。

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國家達到人口峰值,人口減少,整體年齡不斷增加,舊有的樓已經有人居住,那麼新增的樓又要賣給誰呢?現時,地球上有兩個國家已達到人口峰值,即是日本和俄羅斯。

Japanese_population_chart_1870-2100

Russia_population_chart_1950-2100

日本國內也有大面積的建築物被廢棄,有一個島被廢棄,名叫軍艦島,據稱人口密度曾經比東京高十倍,而佈滿全國多處的廢墟,甚至可出相集。

廢墟本

或者,日本大城市置業不至於這樣,不過要避免中伏,還是去自己熟悉的地方好一點吧!

同載於property.hk/

 

作者網誌:http://www.ccomentary.com

270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以上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投資涉及風險,應先考慮個人因素,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59

“安倍經濟學”教父:日本超級寬松是“龐氏騙局” 不推遲加稅會惡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29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經濟領域的一位重要幕僚濱田宏一近日警告,日本必須推遲上調銷售稅,若執意第二次增稅,日本“龐氏騙局”形勢將惡化。濱田的言論印證了日本政府增稅舉措面臨的巨大壓力,此前推遲增稅的傳聞更有可能成為現實。今日稍早日本媒體報稱,安倍將在今日稍晚宣布推遲增稅並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

耶魯大學名譽教授、經濟學家濱田宏一是設計“安倍經濟學”理論的關鍵人物。安倍曾依靠濱田的權威批判日本央行未能全面對抗通縮,呼籲實施“大膽的貨幣政策”。在安倍就任首相將近兩年之際,濱田向《英國每日電訊報》表示:

“今年4月日本政府上調銷售稅已導致國內經濟大動蕩,它可能已使‘安倍經濟學’產生的收益喪失了三分之二。至少這場偉大實驗三分之一(的收益)已蕩然無存。”

據彭博報道,今日另一位安倍的重要經濟顧問本田悅郎也表示,日本消費稅上調應該延遲。本田認為,應推遲18個月上調消費稅,應在日本消滅通縮後再增稅。

昨日公布的日本第三季度GDP初值年化環比下降1.6%,明顯不及預期的環比增長2.2%。而且第二季度GDP環比降幅下修至7.3%。安倍推遲既定的明年10月增稅計劃或已成定局。濱田認為:

“我們應該在未來中期上調消費稅。”4月增稅帶來的首次沖擊與日本政府超級貨幣寬松的效力截然相反,這次超級寬松抵消沖擊影響,但不能冒險再經受一次沖擊。

濱田完全支持日本央行購買資產的QE項目,但他認為,QE持續得越久,帶來的回報就越少。他說:

“我完全同意(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的政策方針,以及他(在行動以前)保持平靜然後震驚市場的策略。當然,如果你重複同樣的行動,其影響力就會減弱。”

曾準確預測2007年次貸危機導致美股崩盤的“末日博士”麥嘉華(Marc Faber)此前指責,日本政府在實行“龐氏騙局”,因為日本央行在大批購買日本政府發行的債券。濱田同意麥嘉華的“龐氏騙局”提法,稱日本創造了一場“輕微的龐氏騙局”。他還說這是“可行的”,因為日本擁有龐大的外儲,

“在龐氏騙局中,貸款提供者最終會告罄。日本的納稅人當然可能反感(這麽做)。但總會有新的納稅人加入,所以這是可行的龐氏騙局,不過我不會說這是好事。”

濱田認為,關鍵是日本的決策者要明確表示,政府願意竭盡所能消滅通縮,為數百萬勞動者工資上漲奠定基礎。濱田對日本國內工資上漲感到樂觀,但不確定會持續多久。因為企業還在懷疑安倍經濟學會不會持續。如果他們確信會持續,出口企業的利潤的確會增長,他們就會開始將收益與員工分享。

安倍經濟學,CPI,通縮,QE,安倍晉三

安倍經濟學,日本國債,通縮,QE,安倍晉三

安倍經濟學,日本國債,通縮,QE,安倍晉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61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說說頁巖油氣和龐氏騙局 郭荊璞

來源: http://xueqiu.com/7571730629/34281798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我不該讓你出門”
——呂克特《亡兒之歌》,馬勒譜曲出版於1905年

歌曲在這里:亡兒之歌 -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6/Mahler_-_Kindertotenlieder%2C_V_%28Fischer-Dieskau%2C_Kempe%2C_1955%29.ogg 

近幾個月的原油市場如果概括一下,大概“風雨飄搖”是最好的詞匯了,油價轉瞬之間就從100美元以上腰斬到55美元以下,一時間各種預測,各種高大上機構去年對油價穩定在100美元以上的預測,都被一一拖出去吊起來痛打,然後就是更多更驚人的預測,有說45的,有說30的,其實這個時候基本面分析怎麽可能比技術派更可靠的,諸位還是乖乖看圖吧。

1. 現金流與龐氏騙局

那麽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誰最不該出門呢?

是獵虎亮肌肉的普京大帝,是中東迷夢中的哈里發和謝赫們,還是北美數錢的小地主,抑或是剛剛揚帆出海收購油田的中國大叔們呢?我的看法是,看現金流

我們差不多是最早說頁巖油氣在低價格下將淪為龐氏騙局的,下面附上的是2年前的報告,現在看看可能也還是蠻有啟發的。我們的研究顯示,頁巖油氣企業在過去的10來年間,雖然創造了利潤高速增長的神話,但是因為頁巖油氣產量高衰減的特性,和產量增加導致的價格急劇下跌,這些企業根本就沒有正的自由現金流,換言之他們是燒掉了投資者的錢,而且他們必須不斷地擴充規模來實現自己許下的諾言。這就是經典的龐氏騙局的特征

原油價格如北美的天然氣一樣崩塌,摧毀的並不是頁巖油氣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而是籌資性現金流,因為當天然氣價格持續低於4美元之後,頁巖油氣企業並沒有馬上失去融資能力,投資者們還在瘋狂地把錢借給他們,燒在地下的油井里面。現在油價同樣由於供給增加迅速走向崩潰,清醒過來的投資者們,大概不會再容忍自己的錢燒掉去支持頁巖油氣的夢想了吧?誰知道呢,永遠不要低估人的愚蠢和瘋狂。

那麽普京大帝和哈里發和謝赫們,是否可以松口氣了呢?明年或者後年,頁巖油氣企業現金斷流之後是否油價就會回升了呢?可惜的是,還有一個糟糕的消息,那就是當頁巖企業困獸猶鬥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繼續增產,一方面龐氏的特征就是不增長就死亡,另一方面失去籌資現金流的企業,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增加收入而不顧長遠,所以2015年的油價,起碼在上半年還會持續承壓。我們估計2015年下半年,或者年底左右,油價可能會開始明顯的回升

2. OPEC的陰謀和陽謀

OPEC此番跳出來的原因又是什麽呢?是要搞垮頁巖油,搞垮新能源嗎?

我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們去翻一翻OPEC的聲明,OPEC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性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產油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為OPEC對油價的調控,能夠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速,也就是說,OPEC在產量不大幅增長的前提下,要保證油價跑贏美元計價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

從這個假設出發,如果2004年40美元左右的油價是合理的,我們可以大概估算OPEC目前應該控制的油價區間,在52~66美元之間。事實上正是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大大超出了OPEC的調控能力,導致2004年之後的油價偏離了OPEC的軌道,所謂產油國的財政平衡價格,也是2004年之後的高油價培養了產油國人民的過高的預期,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了。

但這並不是說52~66美元就是合理的油價水平,因為2006年之後,隨著油價的飆升,新增的產能大多在70~80美元以上才有自由現金流,包括頁巖、北極、深海、超深地層等等,這就是我們講的所謂“油價的路徑依賴”,成本結構的改變在石油開采上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回到70美元以下的油價是不能夠持久的

3. 突然回歸的波動性

今天@機器喵 同學問了我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什麽在過去的4年多時間里面,原油價格幾乎失去了全部的波動性,而在2個月的時間里面波動性突然放大了呢?

我的答案是:原油的供求平衡,目前大約在9000萬桶/天左右,油價波動超過50美元影響原油需求不足1%。原油需求年均增長1~2%,供給側的突發事件和一次性沖擊,例如利比亞恢複生產等,影響幅度也在1%以上。也就是說,原油的消費和供給彈性都很小,明顯低於需求增長和供給的沖擊,因此原油價格本應經常出現是大幅波動的,即波動性極大是常態。

但是因為存在OPEC和剩余產能,其剩余產能占全球產能超過5%,而OPEC的利益訴求是油價小幅穩定上漲,而不是暴漲暴跌,所以油價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面會因為OPEC的穩定作用,保持低波動性。

當原油供求的變化,因為一次性沖擊或者平衡移動,超過了OPEC的調節能力,就會出現波動性的突然回歸。

具體而言,2004~2008年的油價持續大幅上漲,特別是2006~2008年的大牛市,就是需求的增長超出了OPEC增加供給的能力上限,而2014年油價的大幅下跌,則是美國頁巖油產出增加,超出了OPEC縮減供給的能力下限。

於是便有了暴漲暴跌。

4. 投資機會

對投資者來說機會又在哪里呢?

機會有三:

首先是做空,油價下跌幾乎對整個石油化工產業鏈都是災難,無論是上遊的開采和開采相關的油田服務業,還是下遊原料下跌帶動產品價格下跌的化工業,特別是現金流枯竭的頁巖油氣企業,都是極佳的做空標的;

然後是垃圾債市場,頁巖油氣企業幾乎已經失去了股權融資的可能性,垃圾債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在經歷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之後,頁巖企業的垃圾債里面,一定會有良好的投資標的;

接下來就是資產出售,失去融資能力,籌資性現金流枯竭,企業一方面不得不被迫增加產量來獲取更多的經營性現金流,另一方面將不得不出售最優質的資產來獲取現金。

這里需要澄清一點,真正優質的油田資產,其價格隨油價的波動是遠遠小於垃圾資產的,某上市公司當年在油價自140美元跌至40美元的過程中,成功的把資產價格壓低了92%,從超過10億美元壓縮到幾千萬美元,這在現金成本低、地表設施和外部環境好的資產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真正優質的油田資產,雖然不會隨著油價下跌大幅折價,卻會出現千載難逢的買入機會,對於有誌於建立戰略性的資產配置的投資人和政府而言,未來的2年都會是一個不多見的黃金窗口。

至於原油期貨本身,短期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除非像OPEC會議之前那種顯而易見的市場錯判,否則我是不會去建議參與的。。。

當然,讓我們再說一遍我最喜歡的那句話,能源從來就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下回聊。希望2年前的報告有所幫助。

(此次有旁白:現在還拿2年前的報告出來唬人,你是有多懶,還不趕緊滾去寫報告。。。)

2012-11-15

我們分析了8家主要的北美頁巖氣獨立生產商,其中包含了Chesapeake這樣的大玩家,而沒有計入XOM等超級油氣巨頭,也剔除了目前已經被收購的XTO,力求反映獨立生產商的輝煌和困境。

8家生產商在過去的15年為投資者累計創造了近40億美元的分紅回報,但是卻吞噬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股東投入,2011年資本開支高達316億美元;這8家公司在2005年以來,只有1家曾經創造過正的自由現金流,2011年合計自由現金流為負148億美元;企業將勘探開發費用大幅度資本化;這怎麽看都像是一個標準的龐氏騙局

2005年之後,隨著美國天然氣產量的增加,天然氣價格相對油價持續弱勢,等熱值的油氣比價從1上升到接近4,這導致企業的ROIC下降到6%左右,這也就是企業持續毀滅價值,淪為類似龐氏騙局的根源。企業事實上已經無法從開采天然氣中獲利,我們估計邊際成本超過$4/MMBtu,企業事實上在依靠天然氣開采同時獲得的原油和凝析油在維持。

我們分析了切薩皮克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導致企業在虧損時仍然不得不維持生產和繼續擴大鉆探規模,華爾街投行的融資安排和估值也導致企業必須這樣做,因此我們(引用貝多芬的話)說:“必須如此嗎?必須如此!”

然而,頁巖氣推動了勘探、測繪、開采技術的快速發展,造就了美國能源的複興,並將徹底改變大西洋航運、改變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要挾、改變美國的能源戰略安全訴求,從而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世界的能源和戰略地圖。

對中國而言,開發頁巖氣,並以此為契機學習掌握先進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技術,引入新的資本和商業模式,都是保障能源安全必需的,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必須如此。

對投資的建議,目前是回避開采,甚至回避開采技術企業,尋找勘探和測繪等領域的潛在優勢競爭者,可以參與獲得區塊並尋求轉手收益的機會。

隨見隨想,語無倫次,所謂垃圾郵件是也。

報告不能傳PPT格式的。。。汗
--
$切薩皮克能源(CHK)$ $EOG能源(EOG)$
$戴文能源(DVN)$ $塔利斯曼能源(TLM)$ $陽光油砂(02012)$
$中國石油(SH601857)$ $中國石化(SH600028)$
$廣匯能源(SH600256)$ $洲際油氣(SH600759)$ $美都能源(SH6001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