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安全又宏大版圖之擴大-中國農產品(14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30/LTN20081030769_C.pdf

公司原名寶榮坤,後被殼王購入,並被永安旅遊(1189)注入酒店業務,易名珀麗酒店,後又買回酒店業務又賣殼,易名中國高速,上市又注入農產品市場,易現名至今。

公司在今日公告稱,公司主要股東出售於本公司之所有持股(即207,765,080股股份,佔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約27.14%)予利來控股(221),成為公司大股東,看來宏安對這家公司業務和自己本業相同的公司有興趣,但自己無錢,所以用上年大舉集資10億的利來先買下,然後再圖後計,目標是借力打力,哈哈。

而主要股東都應該是缺水才賣,否則上年高價又為何不賣,現在賤價才賣?

看來安全又宏大又表現財技了,現時他們有四殼-宏安、位元堂、利來及中國農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5

任先生的財技版圖


這幾日不斷的回留言,也不停的找到任德章先生的關係股票,經我調查後,發覺他真的持有不少股票。


據最新的Rojam收購稱,其資歷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1/GLN20090811128_C.pdf

任 先生,47歲,管理及經營一家私人紡織及針織公司逾15年經驗,彼為該家公司之控股股東。任先生為專業投資者,大額投資於多家聯交所上市公司之股份,包括 但不限於持有Green Global Resources Limited(綠色環球資源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1)約45.15%股權以及江山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95)約12.51%股權。
經過在港交所的查詢後,任先生的組合基本上以細價股組合為主,國企亦有涉足,間中甚或購入控股權,然後買殼後藉概念轉營炒高售出,又或是藉做世界資產以取得控股權,又或是買殼後做中間人,引入新主保留股權亦有。


至於他曾沾手以下的股票,包括前稱宏昌科技、宏昌國際的綠 色環球資源(61)、前稱紅寶石的中策集團(235)、剛重組成功的江山控股(295)、前稱高聲國際、新海國際、新海環保能源的新海能源(342)、前 稱東君化工、大慶石油化工的中國天化工(362)、前稱安歷士、華晉國際、中國鎂業的、晉盈控股的永保林業(723)、潤迅國際(988)、前稱安中資源 的雅域國際(1229)、剛剛購入的Rojam(8075)、前稱盛創企業系統、匯盛實業的名家國際(8108)、連較為正經的南粵物流(3399)也有 涉足。


較為重要的是,他個創業板殼王龐維新先生的關係相信也非常緊密,曾持有他旗下的兩隻股票,分別是前稱EVI教育的美聯工商鋪(459,已轉主板,前在創業板編號8090)豐盛創意、全美國際的田生集團(8136)。


至於往績方面,除了不是他強項的南粵物流(3399)及數隻經常被認為是不好的股份外,他基本上都無輸過。

大股東/董事之名稱 上市法團之名稱
任德章 EVI 教育亞洲有限公司
任德章 Rojam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td.
任德章 大慶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中國鎂業資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中策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永利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田生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全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名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江山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宏昌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眾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任德章 華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雅域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匯盛實業有限公司
任德章 新海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新海環保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綠色環球資源有限公司
任德章 廣東南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任德章 德祥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潤迅通信國際有限公司

 現在慢慢說他購入的時序。

在 2003年4月,披露持股量門檻降低至5%的一刻,他在德祥企業(372)的持股為46,666,667股,相信1998年供股後,是5送1紅利輪的緣 故。7.40%,即8日後,立刻減持3,000萬股,至16,666,667股,持股量即降至2.64%的不需披露水平,相信這次減持的時機不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1008/LTN2004100808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12/LTN20040312020_C.pdf


2004年4月29日,他以0.138元(即合股後的 1.38元)增持新海能源(342)5,001萬股,5.52%的需披露水平,又再以和2004年3月配股價相同的的0.145元(即合股後1.45 元),增持1,509萬股,至6.23%,持股量已增至3億股,不久股份10合1,持有的股票變成3,000萬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8/LTN20080808372_C.pdf


其後,該股股價根本停滯不前,在2007年前股市瘋狂時也沒起息,雖然有派息共4.3仙,使成本稍為降低,但是只是甜頭,使他沒有沽掉股票,在金融海嘯前後更極速下跌,更以30仙,每股1供1,發行4.82億股,集資約1.45億元。


任先生以此攤平成本,除認購所持的3,000萬股外,再多供2,000萬股,即認購5,000萬股,使股權增至8,000萬股,持股量亦增加至8.3%,以現時的股價49.5仙來看,他的股份仍未重回大約60仙-70仙的加權及扣除派息後成本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124/LTN20050124076_C.pdf


2005年1月,他透過永利控股以每股4.90元配售935萬股,集資4,390萬之機,購入其中的700萬股,斥資約3,430萬。


其後該股份經1送2紅股及1送1紅股、股數其後增加至 4,200萬股,成本調整至0.8167元。及經派送紅股調整後派發54.7仙,即派送紅股後9.167仙股息後,中間雖稍有減持送紅股後40萬股,在 2007年4月以85仙全數沽出其餘4,160萬股,以套現購入其他殼股。


以該次交易來看,耗時兩年,僅獲利僅數百萬元,效率不太良好。


2005年3月,龐維新先生以3仙減持當時稱EVI教育的美聯公商鋪(8090,後轉主板編號459)的4.269億股,以維持股票25%的公眾持股量。


在這批新股中,任德章先生接了其中2.25億股,佔該批股份53%,但因為美聯的認購43億股的行動未完成,所以其持股量達8.34%,超逾5%的披露水平。

其後因認購行動完成,持股的情況已不復見,估計他已經趁機全數減持。以當時股價6-8仙計,這批股票應該賺了一倍多,獲利數百萬。


美聯認購43億股EVI 教育,成為公司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127/GLN20050127005_C.pdf


減持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314/GLN20050314042_C.pdf


股價在第12頁(pdf第15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316/GLN20060316005_C.pdf

2005年10月,任德章先生相信以國際配售途徑,以3.45元認購新股南粵物流(3399)800萬新股,2007年1月,他以3.6元減持5.1萬股。


該公司雖股息豐厚,但在2009年卻跌至1元,可見他當時損失不少。現時股價雖升至2.19元,加上其時派息約32.2仙人民幣,但仍然每股損失約1元左右,估計在此股損失約740萬。


南粵物流招股定價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025/LTN20051025026_C.pdf


2006年7月,任先生購入前稱匯盛(8108)的名家國際的590萬元可換股債,每股換股價1.2元,可換4,916,667股。


其後他以均價4.149元及4.5分別減持75.4萬股及60萬,使持股量降至5.95%,取回5,828,946元,加上半年1%的利息,又取回59,000元,已取回成本,剩下股票已為無本。


其後因配售股份及拆股的關係,變成5,060萬股,如在高位全數沽出,約賺5,000萬,如近期沽出,則只賺約200萬至500萬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710/GLN20060710011_C.pdf


2006年9月,任先生及丁先生認購潤迅通信18億股,每股2仙,斥資約3,600萬。其後欲以2.4億收購的卡啦OK收費權,但失敗。其後欲注入越南地產業務,藉此退出又因前大股東因涉貪污案又告終。


但是,卡啦OK業務其後轉成他們的手上,持有2%股權,以更膨漲的2億美元注入眾彩控股(8156)成功,亦由此取得其股權。


此外,他們在46-57仙共減持246,167,578股,套現約3,592萬,基本上已取回成本。

另外,其亦成功配售1次認股證,約100萬元,亦以4.2仙發行新股配售4.7億股,集資1,949萬,其後因售出香港電訊話音業務予中信1616(1883),得款2.6億,所以派息0.71仙,取回1.1億。


然後購回公司其後業務物業及上海電訊,斥資1.941億,下一步估計為是賣殼,價格相信約為8,000萬。


在此次交易中,任先生和丁先生估計將會各賺得5,000萬左右。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911/LTN20060911043_C.pdf

買K場收費權系統及失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04/LTN2007010406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329/LTN20070329208_C.pdf

買越南地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0/LTN2007092002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6/LTN20071206380_C.pdf


同一項資產出現在8156,留意公司名稱及股權分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117/GLN20080117046_C.pdf

8156大股東之操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218/GLN20090218019_C.pdf



售出香港電訊業務予中信16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31/LTN20080831046_C.pdf


大股東購回會展物業及上海電訊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2/LTN20090602012_C.pdf


配售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4/LTN200801143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1/LTN20081201578_C.pdf


2006 年11月,任先生趁大慶石化(362,後稱中國天化工)每股30仙供股之機,購入170,000,000股,持股量約5.22%,但兩個月後,以同價沽出 150,914,000股,至19,086,000股,減至0.16%,至不需披露水平,相信以其認購量來說,他的目的是想賺分包銷佣金,估計此項交易約 賺數十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124/LTN20061124058_C.pdf


2007年1月,龐先生購入仍稱當時豐盛創意的田生集團, 相信他在約10仙購入第一注,其後在35仙購入7,810萬股,增持至1.9542億股,持股量6.67%,估計其購入平均價約在20仙,其後股價一度迫 近1元,獲利超過1億,但他並無減持,喪失先機,不久股價因金融海嘯、大市不佳的影響暴跌至數仙水平。


因財務壓力大,在取得0.717仙股息後,以8仙減持3,027.2萬股,持股量降至4.98%不需披露水平,若他當時逐步把股票全部出售,虧損約2,000萬,但若他仍維持在該公司的股權至今,則獲利約3,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123/GLN2007012300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23/GLN20080623047_C.pdf


 

2007年5月,任先生以每股54.71仙購入原殼主梁金友先生的1.14億股,斥資6,520萬。


短短八個月間,在2008年1月,任先生找到新殼主安中資源,並以1.3元售出86,684,300股予安中資源,套現1.126億,淨賺4,749萬元之餘,尚有現時每股價值1.4元的股票3,000萬股,勁賺約8,949萬元。是暫時唯一成功退出的案例。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09/LTN20070509148_C.pdf


賣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4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0/LTN20080410337_C.pdf


2007年12月,任先生又投資5,016萬,以33仙,認購中策集團(235)發行的15.88億股及40億股可換股票據中的1.52億股,在2008年5月,又以同價沽售,相信都是賺分包銷佣金吧。


大發股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30/LTN2007083044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35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08/LTN20080108180_C.pdf


同月,任先生又賣鎂礦予前稱安歷士、華晉國際、中國鎂業的、晉盈控股的永保林業(723),其後因該礦因地方人物反對,被迫還原。除了賺不到錢外,尚損失了一筆不少的購礦及前期費用。


另外,相信他本人以約10仙的價錢購入2,850萬股,其後股價暴升暴跌並無減持,但現時變成仙股,亦有數十萬的虧損,


兩項共計虧了數百萬吧。


任先生賣礦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0/LTN20071210138_C.pdf

公司賣礦回任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3/LTN20080903007_C.pdf



2008年2月,任先生購入2,388萬股後,又認購宏昌 集團(61)的1.99億股,每股25仙(合股後的2.5元),斥資4,975萬,增持至2.23億股,其後相信減持約700萬股,至2.16億股,其後 股價大跌,又再以10.8仙(合股後1.08元)1供1,任先生作包銷,攤平成本。


最後供股認購不足,他又取得7.10億股,共供9.27億股,斥資約1億元。估計其成本約13-14仙(即合股後的1.3元至1.4元)。


其後股價又大跌,一度跌至3.5仙,任先生亦有浮虧約1.1億元,最終要10合1,集中集源,然後再買一礦,才能炒上至現時約2.2元的水平,暫時獲利約1億。但是其買礦的財技尚有所不足,需要補充少量資料。


認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7/LTN20080227100_C.pdf


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7/LTN200806173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8/LTN20080808342_C.pdf


合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21/LTN20090121480_C.pdf


買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8/LTN20090708554_C.pdf


補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5/LTN20090715335_C.pdf


2008年12月,任先生以2.5仙認購在停牌中的江山控股7.56億股,作價1,890萬,復牌後股價暴升,現時股價8.4仙,尚賺4,460萬,但現時已經爆路,相信任先生要快點沽掉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1/GLN20090811128_C.pdf


近來任先生又和丁先生合作,向日本人購入Rojam的1,232,490,000股,每股2.8仙,共斥資34,509,720元。


現時股價為12.8仙,暫時帳面賺1.23億,各賺6,160萬。





總的來說,他的投資是一筆過,投資細股和大股,以及賣殼都有不同方式。


投資大股,他死抱不放,除非有資金需求。


投資小股,他是先取回成本,又或是只賺分包銷佣金,但龐先生的股卻是例外。虧錢的股,就用方法攤平。


如果是買殼,則是快速把殼轉手,但可能其無甚財技經驗,導致做世界資產錯漏百出,購入殼股也有問題。但他們仍能把潛在價值釋放出來,然後賣殼賺錢。


其經紀為創越融資和金仔。


綜的來說,他賺的錢都是打平還好,賺的是實物,現金都有小量賺吧。


P.S. 由五時半寫到現時十點,一個晚上就這樣耗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98

收购冀东水泥遇阻 中材版图战略西移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1/HTML_F3K0VPUXXYWI.html


月10日,有消息称,中材集团已经放弃了对冀东水泥的收购,此前派驻做尽职调查的工作人员也已经悉数撤回。

同日,唐山市国资委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材集团对冀东水泥的收购进展的确不很顺利。“中材之前对冀东有过一系列的注资承诺,但目前注资进展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导致收购项目与原计划进展不相符合。”

9月8日,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在参加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主办的《辉煌60年·国企巡礼》高端访谈时表示,关于冀东水泥集团的重组工作,由于涉及方面很多,公司会按照对股民、对投资者负责的精神去做。至于何时有结果,现在还难以确定,有新情况,公司会及时披露。

10日,中材集团企业文化宣传部部长曹永胜对本报记者表示,关于中材集团收购冀东水泥的具体情况,“该说的谭总都说了”,收购结果以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准,弃购冀东水泥的传闻属于猜测。

收购遇阻

2008年1月2 日,唐山市人民政府与中材集团签署协议。唐山市政府原则上同意中材集团或其所属的上市公司采用直接增资的方式对冀东水泥集团实现控股。中材集团将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不少于130亿元,将冀东水泥集团打造成国内最大、世界前五名的水泥企业集团。

但 紧接着的是,冀东水泥公布了一系列扩张计划,明显加快了其扩张步伐。据资料介绍,2008年冀东水泥在河北以外就投产或拟投产10多条生产线,新建产能高 达2000多万吨,并超出了其原先确立的“巩固华北、挺进东北、开拓西北”的“三北”战略范围。此外,冀东水泥董事长张增光曾表示,公司计划在今年年底前 将水泥产能提升至6000万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产能1000万立方米。

上述唐山市国资委官员表示,尽管3年期限未到,但中材注资承诺迟迟未兑现,加上冀东水泥本身发展良好,有自我扩张的基础。而随着冀东水泥不断发展壮大,中材集团要控股冀东水泥的代价也会相应加大。

事实上,在中材集团计划控股冀东水泥之前,中材集团的最大竞争对手、同为央企的中建材也曾“垂涎”冀东水泥,但后者与唐山市的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而且很快就无疾而终。

2007年10月23日,在与中建材签约仅半个月后,唐山市政府又与中材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打造北方最大的非金属材料生产、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其中包括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现代水泥制造中心。

上述唐山市国资委官员表示,打造现代水泥制造中心的目标,对唐山市政府是个很大的重组动力;而中材集团之所以后来者居上,正是由于其承诺条件优于中建材集团。

不料从2009年开始,中材集团收购冀东水泥发生微妙变局。1月初,中材集团宣布最终决定放缓对冀东的收购,并表示重组谈判依然在进行。

上述唐山市国资委官员透露,收购遇阻的主要原因,是冀东水泥方面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冀东水泥方面还是欢迎中材进来,因为中材毕竟是受政策支持做强做大的央企,主要是双方在重组具体条件、注资进展等方面达成一致的难度很大。”

谭仲明在国资委主办的活动间隙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并购项目上,中材集团一定要获得控股地位,从而“防止把钱投进去,自己没有控制力,投资失控”。

互搏西部市场

在水泥行业,“得冀东者得北方”的说法一直是业内人士共识,中材集团如果成功收购冀东水泥,将改写北方水泥市场版图。

除了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在华北地区交锋外,国内水泥霸主海螺水泥同样看好华北水泥市场。但目前来看,海螺水泥具体介入华北水泥市场的消息却寥寥无几,只是到前不久被爆出在山东泗水县修建一条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虽然中材集团否认放弃收购冀东水泥,但记者获悉,随着进军华北遇阻,中材集团水泥业务的扩张重点将转移至西部。

中信建投证券水泥业高级经济师田东红表示,由于中材集团和冀东水泥都有各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运营良好,因此,即使收购失败,对两者并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中材集团可能在华北失去了一块发展空间,但不会停止在西北地区的扩张脚步。”

6月份,中材股份斥资5.01亿元认购祁连山5500万股,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谭仲明也表示,近几年来,中材集团水泥业务突飞猛进,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水泥企业。

按照谭仲明的“控股原则”,中材对祁连山的参股仅仅是第一步,控股才是最终目的。在祁连山之前,中材集团在西北就拥有了赛马实业、天山股份两家上市公司。

田 东红表示,中材集团与冀东水泥“要么成为一家人,要么就是兵刃相见的竞争对手”。事实上,冀东水泥在2008年公布的一系列扩产计划中,几乎都全部集中在 西部:3月,公司在四川省屏山县筹备建设一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6月,公司在重庆璧山县建设二条日产4500吨 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但目前,由于水泥投资过热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发改委已对全国水泥市场的投资情况展开全面调研,部分省市已暂停批建新的水泥生产线项目。

谭仲明对本报记者表示,水泥投资过热现象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确实存在,但在不同地区情况不一样,也就是说,总体呈现投资过热,但局部地区依然存在投资机会。

谭仲明认为,目前,国家控制水泥投资过热政策对中材集团是一个利好。“如果得到合理调整,水泥这块蛋糕我们吃的时间会更长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9

两只“白猫”同母殊途 李嘉诚日化版图浮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14/20091014031412725.html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10月12日,白猫股份(600633,SH)的资产置换方案获得股东大会投票通过。一旦证监会批准,白猫股份将变成一家商业地产公司。

        白 猫股份主业为牙膏,近年来却与日化业渐行渐远。在连续亏损成为*ST白猫后,此次迫不及待地寻求变身,旗下众多“老上海”品牌前途未卜。尤其是其租赁给联 合利华“永久”使用的“中华”牙膏品牌,可能回归白猫集团,这样联合利华未来彻底拿下该品牌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与白猫股份系出同门的另一只“猫”——和黄白猫却宣布首次实现盈利,在日化市场上攻势凌厉,李嘉诚染指内地日化市场的版图逐渐浮现。

白猫股份变身地产商

        12日下午,上海华夏宾馆三楼,股东们陆续走进白猫股份股东大会现场。

        有的人或已年逾花甲,对即将表决的白猫股份“重大资产重组”只是一知半解,但他们都热切地围在新洲集团董事长傅建中的身边,这个关键人物可能让他们手中萎靡不振的股票重新变得值钱。

        态度亲切的傅建中承诺,将商业地产注入白猫股份后,如果不能按照预期盈利,新洲集团将用现金补偿。

        对此,白猫股份的股东们没有理由拒绝。

        今年中报显示,新洲集团持有白猫股份27.59%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此次新洲集团以旗下商业地产——上海城隍庙附近的福民商厦一期,与白猫股份的全部资产进行整体置换。双方置换资产在评估后存在769.97万元差额,将由白猫股份用现金补足。

        新洲集团是2003年成立的一家总部在杭州的民营企业,两大核心业务为贸易及房地产开发。对于日化业,新洲集团堪称门外汉。

        股 东大会上,傅建中和白猫股份董事长马立行都对白猫股份近年来的亏损原因做了解释:石油价格上涨推高原料成本;牙膏市场竞争激烈;金融危机打击了日化产品的 出口;汇率波动、退税率不断调整;牙膏“二甘醇”事件等等。可是在一些股东看来,这些原因并不那么让人信服,以与白猫股份联姻的联合利华为例,在面临差不 多相同的困难情况下,其牙膏业务只有微小的波动,仍有盈利。

        “白猫股份彻底扭转  (日化业务)亏损局面很困难。”傅建中说。

        谈 起白猫股份即将启动的商业地产业务,新洲集团的高管们兴致盎然。新洲集团的另一位董事也在股东大会上透露,一个熟练操作商业地产的管理团队将进驻上市公 司。傅建中勾画的前景是,以上海为中心,向杭州、南京等地扩张,继续发展商业地产。福民商厦一期置换完成后,集团继续进行福民商厦二期的动迁、装修、招商 工作,择机注入上市公司。

        大股东对日化与房地产业务态度的冷热有别,让白猫股份因此走上一条“去日化”的道路,然而,真正引起大众关注的是,以“中华牙膏”为代表的一批老品牌未来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两只“白猫”命运纠结

        引人关注的是,目前市场上打着“白猫”旗号的产品,并非出自白猫股份,而是出自白猫集团旗下另外一家合资企业和黄白猫。

        2006年,白猫集团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新洲集团入主上市公司白猫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白猫集团退居二股东。同年,白猫集团又与和记黄埔以20%和80%的比例合资成立了和黄白猫。2007、2008两年,两家“白猫”均亏损。

        2009年,白猫股份放弃日化业务,和黄白猫则首次扭亏为盈。

        消费者其实很难分清二者的关系,和黄白猫市场部媒体关系负责人颇为无奈地向记者表示,许多媒体报道白猫股份时,不假思索地配上了和黄白猫生产的白猫洗洁精图片。

        2008年4月,和记黄埔和白猫集团决定向和黄白猫增资10亿元。和记黄埔出资8亿元人民币,白猫集团将“白猫”品牌作价2亿元,转入和黄白猫。消息一出,白猫股份也立即涨停。

        今年3月,白猫股份被上交所实施暂停上市风险提示,简称变为*ST白猫。和黄白猫立刻接到多方询问,不得不在网站首页声明《“和黄白猫”与“白猫股份”不能混为一谈》。

        和黄白猫与白猫股份分别拥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前者以洗洁精、洗衣粉等清洁洗涤类产品为主业,“白猫”品牌目前是和其洗洁精、洗衣粉等清洁洗涤类产品的专用品牌。后者则以牙膏为主业,手握“中华”、“美加净”、“上海”等牙膏品牌。

        从李嘉诚多年在内地日化市场的动作看,和黄白猫显然不会满足于仅占清洗产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李嘉诚日化版图初现

        上述和黄白猫负责人透露,早在1988年,和记黄埔即与宝洁公司合资成立在华公司,占股约30%。数年之后宝洁在华已完成爆发式增长,和记黄埔逐步退出,高额变现。

        随后,和黄旗下的屈臣氏也在近年来大举进入内地日化零售渠道领域。

        ”和记黄埔在日化行业有经验,但没平台,直到找到了白猫。“和黄白猫相关负责人表示,和黄对内地的日化市场意图深耕,将逐渐搭建起一个日化“帝国”。

        李 嘉诚进入白猫后,和黄白猫在日化市场上始终处于进攻的态势,反应迅速。今年7月,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首次发布浓缩洗衣粉标志。在与雕牌、立白、传化同时 获得这一标志后,和黄白猫立即透露将把浓缩粉在洗衣粉中的占比提高到50%,这是同类企业中最为激进的做法。

        上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和黄白猫2008年的销售额为12亿元,2009年的目标为15亿~16亿元。

        由于和记黄埔旗下还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想是,和记黄埔将产品和渠道的资源进行整合,借助集团力量将白猫品牌做大。“我们确实有渠道资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起来。”上述负责人说。

相关链接

“中华牙膏”或回归白猫集团

  日化业务流向新洲集团之后,白猫股份旗下众多的“老品牌”前景变得难以预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日前的*ST白猫股东大会上拿到了一份内部资料。资料显示,白猫股份原本拥有的商标数目多达24个,除了最有名的“中华”、“美加净”牙膏商标外,还有声势渐弱的  “留兰香”、“白玉”、“上海”、“固齿灵”等。

        一些值得玩味的数据是,白猫股份董事长马立行透露,租赁给联合利华的“中华”牙膏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经估算为1.33亿元。记者发现,这一价值占去白猫股份无形资产总额1.39亿元的绝大部分,在白猫股份总资产中的份额也超过了三分之一。

        傅 建中在股东大会间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完成资产置换后,新洲集团下一步棋是将这部分日化资产再卖给白猫集团,获得白猫集团约3亿元的现金。在这 一系列交易完成之后,新洲集团置入上市公司的是福民商厦一期的商业地产,获得的是约3亿元的现金。傅建中认为,福民商厦的价格本可以达到5亿元,整个交易 新洲集团是有所让步的。

        傅建中表示,虽然在转手过程中,“中华”牙膏品牌一度将属于新洲集团,但新洲无意与联合利华谈商 标转让,将原封不动地把所有资产交给白猫集团,卖不卖“中华”品牌由白猫集团决定。考虑到白猫集团的国资背景,联合利华要想买下“中华”品牌,还得过国资 委这一关,难上加难。

        此外,在置换方案中,各方约定“人随资产走”。各方都较少提及的一点是,原白猫股份700多名员工 的安置问题。资料显示,白猫股份至今仍欠员工工资、福利等共计188.27万元。联合利华若想买“中华”品牌,还必须解决好白猫股份员工安置问题,并获得 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

        因此,在苦心租赁经营“中华”品牌15年后,联合利华或许仍将望“猫”兴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7

南都版图峥嵘 周庆治再战江湖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5/165208.html

核心提示:记者调查发现,周庆治旗下的核心资产涉猎旅游酒店、能源、基建三大行业,而其控制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堪比温州同乡“新湖系”黄伟。
锦衣夜行。

蛰伏三年之后,周庆治携旗下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都股份)出击创业板。而周庆治治下南都系的产业版图亦随之显露峥嵘。

分三次将旗下地产板块作价40亿元出让万科后,周庆治逐渐淡出公众视线,更多是以慈善家之名现身传媒。

记者调查发现,周庆治旗下的核心资产涉猎旅游酒店、能源、基建三大行业,而其控制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堪比温州同乡“新湖系”黄伟。

同时,周庆治当初的合作伙伴许广跃,重组*ST北生(600556.SH)也已箭在弦上。分道扬镳6年后,二人或以此种方式聚首,各自征战A股市场。

周庆治远非资本市场新兵。其早年进出龙发股份(000711.SZ,已更名为天伦置业),后将上市公司旅游资产置出,置入网络资产。

而其地产板块浙江南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都置业)2004年拿到IPO批文后,却选择主动退出。

此外,本次IPO上市的资产,更是从新加坡上市公司百嘉力科技兵退而来。

周庆治向来低调,套现40亿元后,更是锦衣夜行。“周庆治套现的钱,很大一部分是外方股东的。他把地产卖给万科后,几乎很少在杭州地产圈活动。”杭州某上市地产公司高层向记者表示。

南都系版图

本次出征创业板IPO,为南都系旗下的南都股份,而这只是庞大南都版图中的一页。

招股说明书显示,周庆治通过杭州南都、上海益都与上海南都集团三家企业,控制了南都股份52.19%的股份,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但上述三家公司的股权结构颇为复杂。

其中,杭州南都为周庆治直接控股,其本人持有杭州南都60.53%的股权,而杭州南都为南都股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7.66%。

上海益都为周庆治妻子赵亦斓控股,控股比例为64.25%,上海益都持有南都股份13.65%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

上海南都集团则是周庆治个人持股27.84%,上海益都持股56.67%,上海南都集团为南都股份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88%。

在周庆治整个资本脉络中,上海南都集团颇为关键。

除直接和间接控股南都股份外,上海南都集团还控股一家名为君澜集团的公司,持股比例为85%,另一家南都系公司南都伟峰,持有君澜集团10%股权。

君澜集团正是周庆治旅游地产板块的产业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君澜集团成立于2006年10月,而此时正是周庆治出让万科,兵退杭州房地产之时。

君澜集团注册资本3亿元,经营范围为酒店管理、资产管理、实业投资、旅游咨询服务、会展服务。截至2009年底,其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48382.56万元,净资产31660.75万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829.97万元。

君澜集团分别持有海南香水湾君澜酒店有限公司和海南七仙岭君澜酒店有限公司95%和51%的股权。

但上述两家酒店运行状况均难言乐观。前者2009年净利润为21.49万元,后者2009年则亏损12.28万元。

此外,君澜集团持有金华国贸50%股权,该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287.52万元。

真正给君澜集团贡献利润的,则是其持股59.54%的浙江世贸。该公司运营的浙江世贸君澜大酒店,2009年实现净利润3804.16万元。

南都系的第三大板块为交通基建,主要集中在上海中桥。

上 海中桥注册资本3亿元,三家海外公司ShangHai Horsepower Limited、ShangHaiSuzhou Limited 、Hanson Group Limited分别持股63.84%、15.19%、6.47%,上海天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

上述四家公司均通过层层股权关系为周庆治掌控。

上海中桥总资产超过12亿元,涉猎城市基础设施、公路、桥梁、港口等众多基建行业,100%控股宁波中桥、永康南中公路、瑞安瑞通公路等,但2009年亏损2340.35万元。

上海中桥另一块核心资产是控股90%的南都伟峰。

2006年底,南都伟峰参与万科A定向增发,以10.5元/股受让万科5000万股增发股。南都伟峰最高时曾持有万科A近8000万股,高居第四大股东。但万科A2008年半年报披露时,其已退出前十大股东。

周庆治老兵新传

杭州地产界此前一直将周庆治与绿城老板宋卫平相提并论,而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其与温州同乡、新湖系掌门人黄伟却颇有几分相似。

二者均系体制内出身,黄伟曾任职温州市委党校,深谙宏观政策动向;而周庆治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秘书之要职。

资本运作上,二人亦有几分神似。黄伟的新湖系向以庞杂股权结构著称;而周庆治也是利用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操纵其产业版图。

周庆治此前的两次资本市场腾挪,也显示出其手段高明。

2000年5月,周庆治通过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南都集团),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龙发股份1070万股,作价4687万元,周并以第三大股东的身份,坐上龙发股份董事长之位。

此后的一系列关联交易,则显示了周庆治的资本手腕。

上市公司先后花2亿元巨资,购进南都集团持有的上海南都网络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南都网络)49.5%的股权,及贵州天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下称天都有线)49%的股权。

而上市公司的部分资产,包括二龙山滑雪场部分资产、二龙山滑道及和平大厦部分房产,则被作为上述交易的对价之一置入南都集团,上市公司尚需支付现金4000万元。

但南都网络2001年净利润仅257万元,对比其1.17亿元的评估价,颇为寒酸。相比之下,置出资产中的二龙山滑雪场,2000年年报披露的营业收入为865万元,而毛利竟达664万元。

此后,南都集团将上市公司股权转卖广州天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身而退。

同时,周庆治转战新加坡,重组新加坡上市公司立华电子(National Kap Ltd.),并更名为百嘉力科技。而置入的资产,正是本次创业板IPO的南都股份第一大股东杭州南都55%股权。

但此后连年亏损的百嘉力科技,于2005年2月黯然退市。

而今卷土重来的周庆治,在A股市场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2010年1月20日,*ST北生宣布,拟以每股2.6元增发13.5亿股,购买天禧投资、唐旗投资、许广跃、陈金霞及其他4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郡原地产100%的股份。

郡原地产实际控制人许广跃,正是周庆治地产时代的创业伙伴。二人为杭州大学历史系同学,并出任南都房产集团总裁。但2004年,许广跃带领部分班底出走南都,独自创业,亦被业界认为是周庆治将地产出让万科的关键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0

欲吞80亿农场资产神龙系掌门陈克恩乳业版图成形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326/248902.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曾在A股叱咤风云的证券业大佬、前“神龙系”掌门人陈克恩又回来了。尽管自2004年后,陈克恩就受到监管部 门处罚,规定其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但大佬一回归,就马上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引起了市场的注目。
3月23日,联交所上市公司天然乳品发布公告,称将以约80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新西兰最大的家庭乳品企业克拉法农场,而截至今年2月12日公司停牌之前, 天然乳品的市值也仅在11亿港元左右,整个收购的杠杆率达7倍以上,让市场为之瞠目结舌。
就在2009年底,天然乳品还成功获得新鸿基金融集 团配发10亿股可换股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福建首富陈发树、厦门首富柯希平等,加上陈克恩本身的福建背景,整个公司背后的福建富豪帮身影已经若隐若现。一 场精心策划的借壳上市或许即将划上完美的句号。
市值11亿乳企拟购80亿资产
3月23日,一则公告让天然乳品成为业内的焦点。公告中 天然乳品称:已签署协议,购买总价15亿新西兰元(合80亿港元)的新西兰资产,包括农场、牲畜、奶粉加工厂等。
然而,截至今年2月12日天 然乳品停牌之前,公司的市值仅约为11亿港元左右。以此计算,本次收购的总价将达到天然乳品市值的7倍以上。23日的公司公告称,收购将以部分现金和部分 可转债的方式支付,但没有透露更多的收购细节。
“这绝对是一个很高的杠杆率。”一位从事多年企业收购业务的律师如此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3月25日,记者曾多次致电天然乳品公司,试图咨询有关收购的具体细节,但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关负责人 很忙,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当记者追问是否在忙着收购事宜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不好说”。
“这或许是一个典型的借壳上市案例。”时富证券 研究部消费品行业研究员廉波告诉记者。据廉波分析,天然乳品以部分现金、部分可转债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未来卖方就可以选择将可转债兑换为股票,进而成为公 司的大股东,曲线借壳上市。“不过要操作成功还需要双方有很高的默契度。”廉波表示。
记者采访了其他几位证券人士,大都持有与廉波类似的看 法。
有外电报道,作为资产接收方科达门塔公司的合伙人斯提阿新表示,新西兰最大的家庭乳品企业克拉法农场已在10月被接管,有关资产出售谈判 仍在继续。
天然乳品能否最终成功鲸吞7倍于自己的企业?答案或许即将揭晓。
陈克恩谙熟资本运作
超高的杠杆率、娴熟的操作 手法,这家天然乳品到底有什么背景,背后的操纵者又是谁?种种迹象显示,前“神龙系”掌门人陈克恩和他背后以陈发树、柯希平等为代表的福建富豪,或是这次 收购的幕后操盘手。
陈克恩发家于食品制造行业,1995年与其兄弟陈克根共同创办“福建神龙企业集团”,几年后,福建神龙上市,陈克恩开始了 资本市场的生涯。据了解,在上市后陈克恩的“神龙系”先后控制了控制神龙发展(现已退市)、ST昌源(现名中福实业)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并以此疯狂 骗贷。
2004年,相关监管部门对神龙发展违规事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证监会对陈克恩进行了勒令其在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 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处罚,至此“神龙系”淡出江湖。
天然乳品原名为中国金汇矿业(以下简称金汇矿业),是一家名不见经传以矿业为主业 的上市公司。2009年5月7日,金汇矿业宣布,JackKeenChen先生已经获委任为该公司的联席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据其公告中介 绍,JackKeenChen“1990年出任福建省神龙乳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至2001年出任福建省福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至2002年出任香港神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毫无疑问,这位JackKeenChen就是昔日的大佬陈克恩。而在此之后,金汇矿 业就出人意料地实现了180度的大转身,开始进军乳业。
乳业借壳上市之路或将完成
2009年6月5日,依然名为金汇矿业的天然乳品向 新西兰的UBNZ信托有限公司(UTCL)收购其旗下UBNZ资产控股有限公司20%的股权及债务,代价约4.8亿港元。一家曾以矿业为主的公司由此进军 乳业,拉开了华丽转身的序幕。
2009年7月13日,金汇矿业又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中国金汇矿业有限公司”更改为“天然乳品(新西 兰)控股有限公司”。
同年12月7日,金汇矿业公布,分别通过新鸿基投资按尽力基准配售9.51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及向建银国际资产管理配售 本金额644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另向建银授出选择权,以认购本金额最多49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同年12月8日,金汇矿业正式更名为天然乳品。
2009年12月11日,天然乳品宣布,以代价2600万港元收购饮料装罐生产线,并以初步特许权费3000万港元获授权“绿得”的中国生产制品独家权 利使用商标。
2010年1月初,天然乳品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成功配发10亿可转股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陈发树、柯希平等。
值得 一提的是,在上述一系列的操作中,都与股权息息相关。如配发10亿可转股债券,其资金被用来收购UBNZ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权;而“绿得”的中国生产制 品独家权利和使用商标,也都是以股权进行收购的。如此环环相扣的操作,让人叹为观止。
在经过前述资本运作之后,价值达80亿港元的新西兰奶业 资产或将成为成就天然乳品的最后一块“拼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天然乳品真能完成了本次80亿港元的收购,再加 上其海外的背景,将会在内地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但业内却有人士质疑:精于证券市场并有着深厚背景的陈克恩,会满足于做实业带来的快感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60

央企地产版图:怎一个退字了得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xMMDAwMDE3MTExMg.html


央企重组地产业务,漩涡暗涌。

国资委规定78家央企制订退出房地产的时间表临近尾声。一批央企地产股权正在北京 产权交易所挂牌之中。

3月26日,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对国资委公布的78家不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对非在建工程为 抵押贷款的一切项目,不受理授信申请,已授信的要保全,并要停止对其新增授信。

“国资委就像是警察,78家主营业务并非房地产的央企就像小 偷,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则是大盗。”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资委此次出台的“退出令”实际上 是抓了小偷却放了大盗。“有作秀之嫌,而国有资本应该全面退出房地产领域。”

甚至还有业内人士指出,“退出令”只是在将国资委管理下的房地 产资源“左手倒到右手”。央企与房地产的利益纠结并未因为78家央企的退出而清晰。

退出路径

3 月24日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现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由于符合“退出令”的特殊身份,魏家福自然成为了焦点。

3月 19日,魏家福曾对外表示,中远香港集团将在半年内退出所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的股权,成为“退出令”后首家表态的央企。据了解,目前,中远集团间接拥有远 洋地产股份约为8%。“股份这么低,中远集团不参与远洋地产的决策,只是分红权而已。”魏家福他只是透露,作为中远集团代表的李建红,已经辞任远洋地产董 事局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我们是一步步往前在走。”

业内人士分析,中远集团极有可能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房地产行业。股权转让或将成 为符合“退出令”央企的主要退出路径之一。

据记者了解,国资委下发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令”后,已有2家开始行动,通过产权交易所转让旗下 的房地产业务。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上显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3月19日已挂牌转让下属的北京新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8%股权;此前一天,中国航天科工 集团公司已经将其旗下三级子公司北京金中都置业有限公司80%股权挂出。

尹中立还指出,对于直接有地或有项目的情况,符合“退出令”的央企 还可能采取项目转让的方式。极有可能还是一种国有资本的内部兼并重组,即符合“退出令”央企的房地产资源将被纳入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当中。

中 国房地产商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国资委提出要做大做强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对于78家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央企旗下的房地产业 务则采取“兼并重组”方式退出。

15日以内制订退出工作方案或许不难,但大规模的迅速退出则不现实。据记者了解,虽然“退出令”时限已过 半,但大多非地产主业央企的房地产业务还在正常运作当中。如宝钢集团、东方航空等央企,当前也仍有大量房地产项目在开发。

加剧垄断

78家央企房地产业务的退出,标志着16家央企盛宴的开始。

“如 果按照上述内部重组型的退出模式,意味着16家房地产央企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尹中立指出。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也表示,本来央企在房地产 中的量主要集中在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手中。“这种做法反而会让16家央企的能量更大。”

过去的一两年里,16家央企在房地产市场 的表现已令业内担忧。保利地产和中海地产是典型代表。

据统计,保利地产在2009年新增土地储备1338万平方米,地价款总计460亿元, 总土地储备超过了3000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目前已经公布的中海地产拿到的土地,包括天津、大连、北京、中山、苏州、珠海等城市的地块, 总计花费百亿元。而整个2009年,中海地产新增土地储备约1000万平方米,总的土地储备已达约3164万平方米,去年购置土地的花销也在500亿元左 右。

记者在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数据中看到,2009年企业新增土地建筑面积排行榜中,位于前十名的企业,前三名的背景均为16家主营业务为 房地产的央企,保利地产(1312万平方米)、中海地产(1076万平方米)、万科地产(1057万平方米,大股东为华润集团)。土地储备总量前十名 中,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占到了三位,中海地产(3210万平方米)、保利地产(3012万平方米)和华润地产(2610万平方米),记者也注意 到,符合“退出令”的央企无一进入两个排行榜的前十名。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2009年,央企和地方国企买地金额超过2300多亿,其中16 家央企的买地金额超过1400亿,78家央企房地产企业和地方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购地总花费不过800多亿,不到保利和中建两家房地产公司花费总和。

就 资产而言,78家央企非主营地产企业和16家主营房地产央企的调查显示,16家主营房地产企业的总资产达到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企业的 85%;2009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899亿元,占86%;净利润更是达到188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的94%。

用尹中立的话说, “符合退出令的78家央企的房地产业务只是小鱼小虾,另外16家央企的地产业务才是真正的大鳄。”

一方的退出意味着另一方的垄断,这是国资 委下发“退出令”的用意所在?还是政策从一种尴尬意外地走向另一尴尬?

央企应全部退出地产?

尹中立认为,现在已不是哪类央企 退出的问题,而是国有资本是否应退出地产的问题。

“央企融资的本质本身就已经给房地产形成了不公平。”尹中立指出,央企正是有了国家信用和 老百姓信用,使得绝大多数的银行贷款都集中到了央企以及地方政府经营的国有公司里面,这种金融资源的垄断很容易导致土地市场上国企的垄断,使得地价和房价 双双高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3月15日,远洋地产子公司北京远豪置业以40.8亿元取得朝阳区大望京1号地块,楼面地价达每平方米 2.75万元,成为望京历史上单价最高地块。拍卖结果一出,业界一片惊呼。而仅仅一天之后,保利地产以50.4亿的总价拍得大望京村4号、5号地,折合楼 面地价每平方米17949元。

虽然说远洋地产与保利地产分属“退出令”围城内外,但其对区域房价的拉动却都是事实。根据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 究部的数据,两个“地王”一出,该区域二手房价当即上涨两成,有业主预期甚至上涨万元。在业内专家看来,“地王”是一个涉及房地产业务的所有央企中的普遍 现象,跟主营业务是否为国资委指定没有根本关系,而其对资产价格推波助澜的作用却毋庸置疑。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的数 据,2010年北京拍出的29块非住宅用地计算,六成以上地块为国企获得,而且国企拿地的均价超过11385元,超过民企拿地成本三成以上。

“在 金融资源和土地资源依然被少数国企垄断,并由他们掌握楼市定价权的情况下,开发商很有可能将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成本转移到房价当中,出现越调越高的情况。” 资深土地问题专家邹晓云认为。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字,1月至2月,北京四环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为每平方米31220元,四至五环路均价为 每平方米17254元,五至六环路均价为每平方米11776元,六环路以外均价为每平方米10409元。

就这个角度而言,尹中立指出,国有 资本应该一视同仁地全部退出房地产行业。邹晓云也建议,央企和国企至少应退出商品房市场,更多地参与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一线开发领域。在尹中立看来,16家 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更是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否则,就只能像是警察抓住了小偷之后又把他们组编到了大盗队伍中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华 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78家本来就不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这16家。数量减少几个并不解决核心问题,也解决不了 国企拍天价地的问题。

国资委原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虽然不认为央企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但也不 赞同央企进入房地产行业。周放生指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央企是否推高地价房价,而是央企究竟是否应该进入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国资委允许的16家,还是禁止 的78家,它们的尴尬是一致的。

但这仅仅是一种呼吁。

治本之策

业内人士认为, “央企地王”只是一个派生现象,“央企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体制。”

“现在的舆论都说是央企制造了地王,我觉得任何一件事都要找源头, 如果没有地皮竞拍怎么会有地王出来?关于地王问题,要从源头上找原因,谁在这个时候提供地皮?这才是源头。”魏家福3月24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不管什么企业拿地王,都与土地招拍挂价高者得的体制有关。”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朱中一告诉记者。

“只要拍地 就会产生地王,这跟谁参与没有关系。”顾云昌指出,之所以有这么多地王,最主要的还是土地供应不足。“这是一个体制原因。”

“为什么会土地 供应不足。”顾云昌指出,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非常有限,而农村宅基地及建设用地却是城市建设用地的4倍,我国二元制土地经济使得 城乡建设用地无法流转,形成了一个断桥。

“如果不解决土地供应量不足的现实问题,天价地还会继续出现。”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说,连续几年 的土地供应量都呈下降趋势,供求关系是解决价格的主要因素,只有改变现在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才是根本。

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 也认为,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土地的需求量大,供应量少,一定会出“地王”。重要的还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央企从银行得到钱太容易了,不管从利 息还是从发债来看,央企资金的成本比市场上的其它企业低许多。

除此之外,地王背后还涉及到一个分配制度和信贷投放的问题。尹中立指 出,“1998年的纲领性文件提出70%的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将由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加以解决,但2003年的18号令提出房地产是经济支 柱产业,之后,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更是只有3%左右。这导致了市场结构性的供需重大失衡。”

尹中立还认为,2009年我国广 义货币供应总量为60万亿元,而GDP是33万亿元,货币供应量几乎是GDP的2倍,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如果整个分配制度得到改变,并有效控制货币供 应量,其他什么税收、按揭贷款以及土地都不是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0

世鎧》跨入太陽能讓訂單爆滿 螺絲王國版圖邁大步

2010-9-1 SMART




今年初歐債危機爆發,市場擔心歐洲需求將下滑,但是一家海外市場在歐洲的螺絲公司,「從4、5月起,產線滿到爆!」世鎧精密(以下簡稱世鎧)總經理林上安形容,「單子滿到我都不敢接單,訂單能見度到年底,」他直呼:「這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接單爆滿原因在世鎧於今年初將主力產品—複合螺絲,切入需要耐高熱、耐腐蝕、使用期達15年以上的太陽能板屋頂。由於德國太陽能電價補貼政策調降,趕在調 降前的裝機潮,讓世鎧接單到手軟。受惠此一強勁需求,世鎧上半年營收已經衝上3億1,000萬元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80%。

1根30公分的複合螺絲 讓第1季毛利破30%大關

螺絲,傳統上就是秤斤賣的小零件,但是這家台灣第1大複合螺絲廠所生產的30公分的複合螺絲,1根卻能賣到新台幣50元以上,公司毛利今年第1季站上30%大關,比起標榜高科技的IC設計公司,毫不遜色。

複合螺絲最大的應用在對於安全要求嚴格的公共建築,從世界第一高塔—哈里發塔(Burj Khalifa,即原杜拜塔)到巴西即將於2016年舉辦奧運的場館都看得到世鎧的螺絲。今年世鎧以複合螺絲切入太陽能板的市場,今年來自太陽能板的營 收,由去年的幾乎零到今年底可望至少占比20%。

林上安解釋,複合螺絲是用碳鋼和不鏽鋼兩種材質做成,具備耐熱耐腐蝕特性,專門用在要求耐火、耐腐蝕的高檔建築,屬於高級建材,常用在建築物屋頂或外牆接合混泥土和金屬浪板。而太陽能板必須承受長期的高溫直射,因此複合螺絲成為太陽能板屋頂的極佳選擇。

林上安說,以前這些地方全部都使用碳鋼螺絲,但是碳鋼不耐熱且遇水會生鏽,建築物在火災中倒塌,傷亡更多,因此才有螺絲前段使用碳鋼後段接合不鏽鋼,兼具 碳鋼硬度和不鏽鋼的耐熱耐腐蝕的複合螺絲。為此,德國制定法規,規定公共建築裡面,所有外露的螺絲都必須用複合螺絲,讓複合螺絲的市場擴大。目前全球提供 複合螺絲的有7個品牌,世鎧就幫其中3個品牌代工。

技術、認證突破門檻 產量將再衝高1倍

台灣區螺絲公會理事長陳明昭指出,要看螺絲是不是高技術和高附加價值,可以從材料成本占比看出,而材料成本占整體成本70%以上都是量大的低價產品,50%以下則是高技術和高價產品,複合螺絲材料占成本則是約45%。

世鎧能夠跨入高毛利產品,有賴於出身碳鋼螺絲大廠的董事長杜泰源在20年前決定挑戰困難重重的複合螺絲。

世鎧副總經理蔡青城表示,複合螺絲的第1要求就是貫穿性要好,得在25秒內貫穿1/2吋厚度的鋼板,花了5~6年的時間研發才做出能量產的產品。

技術上最難的就在熱處理,以及接合碳鋼和不鏽鋼兩種材質,蔡青城說,熱度會使模具精準度改變,影響貫穿能力,溫度過高容易脆掉,太低則硬度不足,溫度的掌握得靠經驗,不只技術,所有接合和熱處理的設備都自己開發,外界要模仿不易。

第2道門檻在認證,複合螺絲都必須經過德國結構學會(DIBt)認證,每次認證都需要1年以上時間。

看好太陽能市場,今年公司要擴建第3廠,明年月產量將由現在的1,500萬根拉高到3,000萬根。

第一金投顧研究部副總陳奕光認為,世鎧是標準的小而美公司,複合螺絲是獨門技術,如果太陽能營收持續放大,有助於擺脫向來被視為低本益比的螺絲業影響。

技術門檻高的複合螺絲全球使用占比 只有1%,未來一定會擴大。

世鎧(2063)● 股本:2.6億元● 預計掛牌日:2010.09.07 ● 產品組合:複合螺絲74%、線材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96

福布斯富豪王水福版图初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2/0NMDAwMDIwNTc0NQ.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11月10日晚间,证监会发审委发布公告,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杭锅集团”)的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可以预计的是,杭锅集团上市后,福布斯富豪王水福家族的资本版图,将在百大集团(600865.SH)之后,再下一城。

招股说明书显示,王水福家族三人为杭锅集团实际控制人,三名实际控制人中的陈夏鑫为王水福妻弟,谢水琴为陈夏鑫配偶。

王水福和陈夏鑫通过分别持有西子电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子电梯”)55.625%和44.375%股权,间接持有杭锅集团50.1208%的股权。谢水琴则通过金润(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金润香港)持有杭锅集团25%的股份。

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55岁的王水福,以93亿元个人财富位列63位。

“王水福和陈夏鑫早在花园村的时候,就一起合作。王水福善于宏观方向的把握,陈夏鑫善于具体落实,现在王水福越来越淡出具体管理了。”有杭州民企圈内人士告诉记者。杭州郊区的花园村是王水福老家,亦是其发家之地。

透过杭锅集团招股说明书,亦可一窥王水福家族的财富路径,而伴随其间的,则是两次改制。

其一是王水福与陈夏鑫步步为营,逐渐将原为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花园村集体资产的西子电梯收归己有;其二是在杭锅集团改制中暗度陈仓,先将包括杭锅集团高管在内的职工股,以净资产为作价基础收购,后又以“激励”之名,将部分股权半卖半送售予高管。

王水福“造系”

这是王水福家族治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王水福家族通过西子电梯,持有杭锅集团50.1208%的股权,通过金润香港,持有杭锅集团25%的股权。

此外,杭锅集团股东还包括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工业资产投资集团”),该集团为杭州市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持有杭锅集团16.67%的股权。

杭 锅集团剩余股东皆为自然人,其中公司董事、党委书记杨建生持有778.96万股,占总股本的2.1667%;剩余三名高管吴南平、颜飞龙、屠柏锐各持有杭 锅集团719.04万股,持股比例均为2%。吴南平为公司董事长,颜飞龙为总经理,屠柏锐则是2009年从副董事长任上离职。

招股说明书显示,杭锅集团2009年每股收益0.64元,按照发行后总股本4.0052亿股计算,稀释后的每股收益为0.57元,按照30倍的发行市盈率计算,发行价将达17元/股。

以此计算,王水福家族总计持有杭锅集团2.7亿股,一旦杭锅集团上市成功,王水福家族持有的上述股权,市值有望达46亿元。

上述四名高管的各自身家,也有望超过1亿元。

此外,两名自然人杨恩惠与王伟康分别持有13.48万股和3万股,系杭锅集团改制过程中的历史遗留。

随着杭锅集团上市,王水福家族也将在百大集团之后,再添一个资本平台。

目前,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西子联合控股”)持有百大集团2165.82万股流通股和11261.83万股限售股,累计持有总股本的35.69%,为第一大股东。

以11月11日百大集团收盘价8.7元计算,西子联合控股持股市值达11.68亿元。相比之下,杭锅集团一战,王水福家族或将攫取4倍于百大集团的市值。

而西子联合控股为王水福控股90%,陈夏鑫则在百大集团出任董事长。

两大资本平台,均是王水福家族通过资本运作得来。

2006年3月,西子联合控股从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处接手百大集团7012万股国有股,持有该公司26%。同时,银泰系则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等手段,以21.24%的持股比例迫近西子联合控股。

此后,双方近身肉搏持续两年,最终以银泰系减持出局而告终。西子联合控股就此扬名资本市场。

改制之名

王水福家族此番再战资本市场,其掌控的杭锅集团同样是收购而来。而伴随其间的,则是杭锅集团高管“无间道”般的里应外合。

2002年11月,西子电梯收购杭锅集团前身杭锅有限75%股权,并随后对该公司增资4000万元。

上述股权系从杭锅有限职工持股会和28名自然人手中购得,每股作价1.625元,系在杭锅有限2001年末每股净资产1.035元的基础上确定。

职工持股会及自然人所持股权,系在杭锅有限改制过程中所得,其中职工持股会持有杭锅有限67.029%股权,剩余28名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为7.791%。

以此计算,西子电梯收购总价为9750万元。

杭锅集团招股说明书解释了西子电梯本次收购并未违反职工意愿。

招股说明书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后,西子电梯委托杭锅有限工会在杭锅有限布告栏张贴公告,通知杭锅有限职工持股会员工可以以自然人身份,在原出让股权额度范围内以原股权转让价格,向西子电梯回购杭锅有限股权。”

就此,两名员工杨恩惠和王伟康分别回购4.5万元出资和1万元出资,是以形成杭锅集团目前二人的持股。

而在当时来看,似乎是公司高管在净资产基础上溢价57%,带头套现所持股权,但此后事态却骤然转折。

2003年8月21日,西子电梯分别向杨建生转让260万元出资、向颜飞龙转让240万元出资、向屠柏锐转让240万元出资、向吴南平转让240万元出资。上述四人均系当时杭锅有限高管。

而上述股权转让却采取半卖半送的方式。其中一半股权作价1.39元每股售予上述四人,剩余50%股权则是无偿转让。

以时任杭锅有限董事长的杨建生为例,西子电梯收购杭锅有限前,其持有杭锅有限57.8万元出资,先是套现93.925万元,后通过此次股权转让,以180.7万元取得西子电梯增资后的杭锅有限260万元出资,并最终在7年之后,赢得亿万身家。

但普通职工却是通过职工持股会交出筹码,部分自然人持股的中层亦不能例外。而西子电梯收购股权并增资的总成本不过1.375亿元,这也即将变成超过45亿元市值。

从养殖场到大飞机

王水福家族的财富累积过程,也在此次招股说明书中悄然浮现,企业改制亦是其家族财富积累的源泉。

招股说明书显示,西子电梯原为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花园村集体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过程中,花园村集体和职工持股会各分得5460.75万元和5460.70万元出资。

而2003-2006年间,集体和职工持股会所持股权相继为王水福和陈夏鑫二人购得,作为西子电梯高管,二人同时通过“风险责任股”的方式,在完成绩效考核后无偿取得部分股权。

2006年8月后,王水福与陈夏鑫二人彻底掌控西子电梯,持股比例分别为55.63%和44.37%。

“西子电梯是王水福最核心的资产,也是他最初的财富积累的来源。”上述杭州民企圈人士告诉记者。

为王水福斩获巨额利润的,则是西子电梯与美国电梯巨头奥的斯的合资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下称“西子奥的斯”)。

在双方最初合资时,西子电梯持股比例为70%,但此后美方要求控股。2001年,王水福放弃西子奥的斯控股权,美方通过增资扩股,持有西子奥的斯80%股权。

而据外界传言,让出控股地位的西子电梯,每年将得到1700万元的补偿,持续10年。

由此发轫,王水福的家族投资遍布杭州。从养殖场到房地产,从金融股权到大飞机项目,王水福家族涉猎甚广。

实际上,西子电梯和西子联合控股,正处于王水福家族资本版图的最顶端。

其中西子电梯旗下,仅金融股权就包括持有浙商银行7.95%的股权、民生人寿1.26%的股权、杭州工商信托4.43%的股权,及杭州市江干区汇银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20%股权和杭州西子典当7.2%股权。

西子联合控股除控股百大集团外,还持有浙商证券4.85%的股权及杭州西子典当36.5%的股权。

此外,西子联合另一笔颇为出彩的投资,则是持有杭州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5.19%的股权。而目前贝因美已经上交IPO材料,或将登陆A股市场。

而王水福家族对地产的投资则难言乐观。浙江西子房产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西子房地产有限公司是其在杭州和上海的地产平台。

“在杭州,西子地产主要是与绿城合作开发项目,王水福与宋卫平交情很深,西子的电梯也经常被用在绿城的楼盘。”杭州某地产上市公司的高层向记者表示。

但根据招股说明书,浙江西子房产截至2010年6月底的净利润为-2.35万元,净资产亦为负值。

其旗下分别持股60%和50%的两家公司——浙江西子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绿西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分别实现9.97万元和1.53亿元的净利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4

任先生的財技版圖(2)

上一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298

上一輯講到他是—玩好多細股,近一年來他的投資手法沒多變,並進軍Pre-IPO,現在談談他一年來的買賣:

(1) 賣出北亞資源(61,前宏昌集團、宏昌科技、綠色環球資源)

上一輯講到,2008年2月,任先生購入2,388萬股後,又認購宏昌集團(61)的1.99億股,每股25仙(合股後的2.5元),斥資4,975萬,增持至2.23億股,其後相信減持約700萬股,至2.16億股,其後 股價大跌,又再以10.8仙(合股後1.08元)1供1,任先生作包銷,攤平成本。

最後供股認購不足,他又取得7.10億股,共供9.27億股,斥資約1億元。估計其成本約13-14仙(即合股後的1.3元至1.4元)。

其後股價因買中鐵資源的礦炒上,並引入大量資本,股價由約3元開始下跌,至2010年6月,可能後來已沒有新消息了,故任先生於1.3-1.4元陸續減持其持股,至11月已減持至不需披露水平,這次交易投入大量資金,並持股約2年,但並無收獲。

(2) 減持Rojam(8075)

上一輯講到,任先生又和丁鵬雲合作,向日本人購入Rojam的1,232,490,000股,每股2.8仙,共斥資34,509,720元。

其後公司經過大手配售後,股價大升後慢慢回落,但並無一單交易有實現過,之後不斷減持股權,在8仙減持5.5億股,套現4,400萬,初步收回成本。其後在21.1仙、23仙及23.3仙各售出3,000萬股,套現2,022萬,兩次共套回6,422萬,加上零星的減持,已賺約3,000萬。

現在還剩下562,490,000股,約值1.05億,這次交易可謂勁賺。

(3) 購入福邦控股(1041,前大福國際)及中策(235,前紅寶石)

兩者屬類似的配股,前者配售8億股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仙,可換800億股,後者兩次配售合共118億的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0仙,可換1,180億股。

前者,任先生購入2,000萬股可換股票據,其後換股,以4.7仙拋出4億股,套回1,880萬,剩下16億股,成本僅120萬,以現價1.7仙計算,該批股份值2,720萬,即現時賺2,600萬。

後者則因為告吹,雖認購4億的可換股票據,但後來因收購南山告吹,最後未能認購。

(4) 購入眾彩科技(8156,前蜂蜂天然生命、蜂林天然生命)

此前他以想把這卡啦OK注入和丁先生旗下的潤迅(989),但後來因為貪污案告吹,並和張桂蘭小姐合作注入眾彩股份(8156),換取公司股權,所以這批股份可謂淨賺。

其後他以15仙購入9,400萬股,投入1,410萬,可能是為未來投資吧。

(5)認購江山控股供股(295)

上一輯稱2008年12月,任先生以2.5仙認購在停牌中的江山控股7.56億股,作價1,890萬。其後他並無減持,股份因20合1,變成3,780萬股,其後2供1,每股25仙,他投入472.5萬認購1,890萬股,共投入2,362.5萬。

以現時價格31.5仙計,股票共值1,786.05萬,即他現時虧了576.45萬。

(6) 認購兩隻Pre-IPO股票- 中國信貸(8207)及中國新材(1887)

中國信貸的大股東為石志軍,曾和他合作購入潤迅及Rojam的夥伴丁鵬雲的姐姐的愛人就是他了,根據招股書稱,他曾在2008年墊款500萬予公司,其後償清。

潤 迅(989)附屬潤迅概念於2007年3月購入該公司經營實體中國銀通2.5%股權,作價100萬,相等於估值4,000萬元,其後在2008年11月又 同價轉予丁鵬雲,丁鵬雲又轉予石志軍。如潤迅當時不賣,現時這批股份應值3,450萬,為何要造成股東資產損失,港交所有否處理?

其後,據招股書稱,「任先生乃由丁先生轉介給本公司」,並以3,200萬認購當時的10%股權,經上市後,剩下7.5%,即1.2億股,現時價值1.38億,他勁賺1.06億,但他的股票有6個月禁售期,所以暫時只是帳上財富。

另外,中國新材亦獲得任先生的青睞,他認購1.2億的可換股票據,並在上市後持股1.2285億股,以上限價3.33元計算,他又勁賺約2.89億元,最低價2.33元也有約1.67億,億但因為他為主要股東,亦有6個月禁售期限制,故也是紙上財富。

另外,旭光(67)的索郎先生也在8月以上市價入股78,975,000股,但在11月的旭光收購中國高分子後,因兩者也屬塑膠業務,應屬同業,但在收購公告上並無披露其競爭性權益,究竟港交所有否深究?

在這幾項交易中,和丁先生有關的大賺約1.5億,其它約賺1,000萬,但不及一隻中國新材勁賺,但這隻中國新材有淨現金其實根本無資金需求,非常像多年前的同是山東省的群星紙業(3868),其實為何要上市,非常令人費解。會不會是福建省翻版?

其實另外金活醫藥和金滿堂的帳目其實是教材,有時間要分析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