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慶寧 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三地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三地合作社”)歷時7年多建立的非法集資帝國,坍塌了。
2014年12月18日晚11時30分許,夜色如墨,警察叫醒了隆堯縣魏莊鎮肖東村一座農家小院里正在熟睡的鞏群海一家,他的兒子、兒媳被隆堯縣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事拘留。當天自北京返回河北的鞏群海,亦被警方控制。
更大範圍的抓捕,在隆堯縣、柏鄉縣同步進行。來自河北省公安廳的消息顯示,2014年12月10日和12月16日,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柏鄉縣公安局分別對三地合作社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立案偵查,代號為“12.18”,並稱該案涉及全國16個省、市,集資金額巨大,涉及集資人數眾多。
民主與法制時報援引河北省公安系統人士說法:經初步統計,三地合作社在河北全省涉嫌非法集資80多億元。
年屆60的鞏群海,於2007年7月10日在隆堯縣工商局註冊了三地合作社,彼時其組織入社的農戶只有37家。這一數字在之後7年成幾何倍數增長,截至2013年已在河北全省吸納了135168戶。
即便是已被當地警方查處,三地合作社在河北省部分農民心目中,依舊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因為前期入社的人,從這場遊戲中得到了利益。這樣的“實惠”至今仍影響著那些入社農民,他們通過上訪等方式,要求釋放鞏群海等三地合作社高層。
但這其實是一場借新還舊、擊鼓傳花般的龐氏騙局,隨著越來越多的股金被揮霍,終將無以為繼。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畢生積蓄滯留在被官方凍結的三地合作社賬戶當中,這使他們過年都成問題。
如今,在隆堯縣新華路88號後面的一座商貿城中,三地合作社的一個物資供應處的大門緊鎖著,招牌上的口號依舊清晰可見——按需分配是天堂、三地合作是橋梁。
誘惑
三地合作社的名氣,從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傳播到800公里之外的陜西省西安市。
從河北當地的一位“社長”處,西安市民耿某聽說了三地合作社。去年11月,她召集幾家親戚,共籌措260萬元,打給了那位“社長”。因為耿某不是農業戶口,不符合三地合作社的入社標準,她只得委托那位“社長”代其入股。
“如果這筆錢在三地合作社存滿一年,就意味著我們日後有個大病小災的,看病不用發愁了。”退休在家的耿女士說。
距離隆堯縣220公里的山東省德州市,三地合作社的信徒同樣不少。
2013年12月,德州人張奇在德州市成立三地合作社“聯社”,目前已經吸納社員600多戶,並在今年計劃流轉兩萬多畝土地,“大幹一場”。
在河北省的隆堯縣、柏鄉縣、內丘縣、高邑縣、贊皇縣等地,憧憬過上好日子的農民紛紛加入三地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時鞏群海曾許下承諾,要讓社員們“花錢的時候花一半,進錢的時候翻一番”。同時他表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給了三地合作社發展契機。三地合作社成立半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在三地合作社入股1萬元,即可得到100袋面粉。除此之外,4個月利息30%,1年利息100%。如想退社,返還本金和利息,已被食用的面粉免費贈送。”柏鄉縣南黃泥村前黃大隊一位村官說。前黃大隊是柏鄉縣非法集資的重災區,該大隊共有200多戶人家,初步統計入股三地合作社2000多萬元。
截至2012年,柏鄉縣下轄6個鄉鎮,121個行政村。經濟觀察報隨機走訪了其中5個村莊,其中每個村莊均有農民入股三地合作社的情況。
燕趙人民代表網刊發的一篇文章顯示,截至2013年10月28日,隆堯縣三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已經遍布周邊13個縣市,入社農戶135168戶,融資資金總額達到81.678億元。
河北省公安廳稱三地合作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涉及全國16個省、市。不過,經濟觀察報記者未能從該廳獲悉三地合作社在河北之外其他省、市的具體涉案信息。
空轉
三地合作社成立伊始,業務並沒有太大起色。“當時我們偶爾會被召集起來,開開會,學習一下中央的三農政策精神。鞏理事長也很發愁,經常跑到北京取經。”兩位最早加入三地合作社的社員介紹。
該合作社自2011年開始,宣稱找到自己的拳頭產品——富硒小麥。
2012年,河北省地質調查院在全省發現3468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其中石家莊、邯鄲、邢臺一帶糧食主產區有1800平方公里。硒不僅是人體需要的一種微量元素,同時對作物本身來說也是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人每天食用一定量的含硒食物,能增加身體免疫力。
隆堯、柏鄉等縣的農地大多位於這3468平方公里的富硒農地帶。
過去兩年多,鞏群海那口濃重的河北方言、赤紅色的臉龐以及憨厚的笑容,頻繁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我們培育出的富硒小麥是有機農產品,是抗癌之王,附加值非常高,在北京市場上每斤能賣到10塊錢呢。”
但是,在為三地合作社加工面粉的柏鄉縣天甲面粉廠生產部負責人看來,這種說法並不可信。“柏鄉縣的小麥含硒量都挺高的,可不管賣給三地合作社的面粉,還是賣給其他人的,都是按市場價走的,兩塊錢左右一斤。”這位負責人指著一間低矮平房內的化驗室說,“就這種條件,怎麽保證(三地合作社的面粉有)那麽高的附加值。我們在出廠前抽檢一下面粉,不出安全事故就行了。”
邢臺日報援引官方說法表示,三地合作社沒有實體,只管收錢,不管生產。
經濟觀察報記者走訪柏鄉縣、贊皇縣多地了解到,三地合作社在這兩個縣均承包部分土地,幹的卻是“虧本買賣”。“我們一畝地1700塊錢承包給三地合作社,三地合作社再以一畝地1000塊錢承包給私人。”當地村民如是說。
即便如此,鞏群海個人和三地合作社,依舊有辦法讓那些農民對富硒小麥的高額利潤深信不疑。他的個人魅力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首先是簡樸。鞏群海夏天常穿一件破舊的灰黑色T恤,赤紅色臉龐大概是因為常年在戶外勞作所致。他曾邀請一位石家莊市高邑縣村民跟他一起去北京開會。“中午時分,我提出去飯館吃頓牛肉面,他沒有同意,而是把隨身帶的方便面拿出來,對付了一頓。他說,‘咱們還是把錢省出來,用在咱合作社發展吧。”這位村民很感動,自此加入三地合作社。
第二是聲譽。在三地合作社內部人士提供的宣傳材料上,鞏群海本人先後獲得過“新農村時代建設先鋒”、“中國誠信企業家”、“新農村建設致富領袖人物”、“公益典範先進人物”等多個稱號。當然,這些都是由民間的團體協會頒發。鞏群海領導的三地合作社,同樣榮獲過各類榮譽,其中最具分量的一項——聲稱由國家農業部頒發的“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證書,已被官方證偽。
第三則是來自媒體對鞏群海以及三地合作社的正面報道,其中包括河北當地的黨報和某些“中”字頭媒體。
在鞏群海家那座只有數間平房的小院內,他的一位追隨者至今無法理解:“鞏理事長平時連套好西裝都舍不得買,自己家又破成這樣。再加上咱們合作社這些年都是先進典型,咋能說抓就抓呢?”說著說著,這位追隨者憤怒地嚷了起來,把桌子拍得砰砰響。
崩盤
“這是一種傳銷式的龐氏騙局,收取下一個社員的本金,償還上一個社員的利潤。三地合作社沒有實體項目,更談不上有效盈利。長時間下來,資金漏洞越來越大,最終肯定是要崩盤的。”接近河北官方的知情人士介紹。
崩盤的跡象,早在2013年下半年便出現了。“最早的時候,有的農民因為家里蓋房或者結婚,著急用錢,希望從三地合作社兌付本息,但遭到拒絕。後來,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群體性恐慌開始在這些老百姓之間蔓延。”一位接近河北官方的知情人士介紹,這些農民有的通過人民網等官方網站向河北省高層留言反映此事,同時有人向所在地公安機關報案。
2014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舉報信息匯集至河北各地公安機關,三地合作社開始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後者也開始搜集信息。
令人意外的是,當年5月,國內某知名重點新聞網站,帶領十余家主流媒體,對三地合作社進行了新一輪的正面報道。此後,又有大筆資金流入。“查不怕,不怕查,越查名氣越大。”或許是為了平息外界對三地合作社的懷疑,鞏群海彼時還曾有過這樣的公開聲明。
公安機關對三地合作社的註意沒有停止。2014年12月18日,邢臺市公安機關開展了“三地(合作社)”專案集中收網行動,鞏群海、劉賢統等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抓,三地合作社的車輛、電腦等一大批涉案物資被扣押,所有銀行賬戶被凍結。“三地”專案集中收網行動亦在河北石家莊等地同步進行。
邢臺市農業局局長石振泉表示,“農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籌集資金和服務對象都應該嚴格限定於本社成員,不得向外部自然人、法人等單位籌集和發放資金。農民合作社發放給社員的資金,要以服務農業生產為主要用途。資金籌集時社員繳納資金的時間和數額,應根據成員生產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不應模仿銀行的模式,常年、隨時、大量吸收資金。不允許隨意提高分紅利率,不得改變股金用途。否則,以涉嫌非法集資查處。”
註冊成立於河北省隆堯縣的三地合作社,在將社員發展到河北全省其他縣、市以及外省之際,事實上已經越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得跨區域操作的政策紅線。
官方的重拳出擊,導致這種財富神話迅速破滅。在三地合作社的賬號被凍結之後,隆堯縣、柏鄉縣、贊皇縣等地不少社員聲稱“連年都過不去了”。“有些人的錢是自己家的,有些是借自周邊親戚朋友,還有的人的錢來自銀行貸款。現在,這些錢都已經取不出來了。”一位三地合作社的追隨者稱,這些社員面臨的不僅僅是生計問題,其中進退失據者甚至自殺躲債。
“老百姓的損失很難挽回是一方面,地方經濟同樣損失慘重。”石家莊贊皇縣官方人士透露,經初步統計,三地合作社從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卷走資金達數億元,該縣2013年全部財政收入不過4.1億元。
暴富者
不過,這一輪遊戲依然有得利者。
經濟觀察報記者未能了解到鞏群海的財產狀況。不過,這場龐氏騙局當中,三地合作社的分社社長、代辦員,正是資金漏洞的主要制造者之一。這個群體中充斥著短期暴富的神話。
在三地合作社的管理架構當中,分社社長相當於其在某個縣的負責人,或者是某個鄉鎮的負責人。代辦員則是最底層的管理者,負責在村子里吸納社員和股金,一般由村中有威望的人擔任,或是過去農村信用社在村中的代辦員,或是村里小學的老師等等。
高悅庭曾經是三地合作社某分社社長,最多負責過6個村子。年近50歲的他過去一直是所在鄉鎮的電工,每月工資2000多塊。在加入三地合作社並成為管理層的一年多時間內,他的座駕由一臺電動自行車,換成一款價值160萬元左右的凱迪拉克。
這是電視劇《一僕二主》中,飾演男主角的張嘉譯在劇中的座駕。《一僕二主》熱播之後,這款凱迪拉克在高悅庭等社長中流行起來。售價在數十萬到上百萬不等的奔馳、寶馬、沃爾沃、奧迪、凱迪拉克等高端品牌,同樣受他們的青睞。
錢從哪兒來?“三地合作社在每個村都有代辦員,代辦員每收到一筆股金,就能得到3%到5%不等的提成。我們屬於管理層,提成肯定不能比他們少吧。”高悅庭說,社長平時操心比較多,掙點錢也是應該的。
更聰明的投資辦法,還是買房。“幾套就不說了。我在縣城、邢臺都有房子。”即便如此,高悅庭並不認為自己有錢。他猛抽了一口“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中華煙說,那些級別比他高、已經被抓的社長,有的在北京還有房子。
此言不虛。邢臺官方通報稱,確有部分社長在石家莊、北京等地購買商品房,“曾經有三位社長一起去石家莊購置商鋪,一買就是一排。”
暴富的不僅是社長,那些加入三地合作社較早的代辦員、村民,同樣受益匪淺。柏鄉縣和隆堯縣是河北省的農業大縣,當地官方在刊發的通告中寫道:“不少村民入股三地合作社之後,吃著免費面粉,輕輕松松收著高息,開始染上賭博、放高利貸等陋習。”
雖說三地合作社遭到警方打擊,但這些社員大多沒有報案,部分人還在一些三地合作社的追隨者鼓動之下,前往邢臺市政府、河北省政府門口上訪,並向中紀委寫信狀告地方政府,要求釋放鞏群海等高層。
但那些入股三地合作社較晚的農民,更多是身處這個旁氏騙局食物鏈最末端,年關艱難。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奇、高悅庭為化名)
自從移民火星的計劃招募誌願者以來,全球已經有8萬多人報名,其中中國有1萬多人報名,占1/8。但該項目負責人幾天前在接受采訪時對計劃的實施打起了退堂鼓,認為這個項目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2023年恐怕難以成行。目前,中國的報名者已經為該項目貢獻了十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數十萬元)報名費,但有報名者覺得該項目不靠譜想退費卻不行。
有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推出“移民火星”計劃的公司“火星一號”是在2011年6月23日註冊的機構,雇員僅一人,註冊地址是阿默斯福特的一處民居,也是被諸多媒體稱為“首席執行官”的巴斯·蘭斯多普的個人登記住址。
當記者來到“火星一號”公司的辦公地點時,發現現場並沒有“火星一號”的相關標識,蘭斯多普和他的同事只是在一大片開放辦公區域中占據了幾張桌子而已。因此,媒體推斷“火星一號”移民計劃很有可能是一場商業騙局。
18日,有中國學者表示,移民火星的計劃很不靠譜,對於計劃不能實現,他並不吃驚,因為該項目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商業炒作。
荷蘭萊頓大學國際空間法研究所副所長馬松·茨望恩近日也說,由於計劃中被送往火星的誌願者有去無回,這已經觸及倫理問題。“從人道角度看,這有違基本的道德準則,起碼應該確保這是一個雙程的旅行。”
盡管計劃聽起來不靠譜,“火星一號”計劃自從上月在全球發起報名兩周以來,目前已經有來自全球上百個國家的8萬多名誌願者申請,其中光中國的申請就有1萬多人。目前,8萬名報名者的報名費已經超過100萬美元,其中中國報名者支付的報名費達10多萬美元。
在記者加入的幾個報名者聊天群中,很多報名者對於移民火星的計劃難以實現表示失望。有些人想拿回11美元報名費,但卻不行。
原文鏈接: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50223/3825795.shtml
有一種微信群你退都退不了了,必須默默出錢才能退群。這是微信上最近出現一種新的騙局。這種騙局源於一個多月前網絡上出現了的一個新iOS消息應用Bug:通過iMessage或短信發出Unicode特定字符串就可以讓iPhone崩潰,並讓信息應用無法打開。之後這一Bug還延伸到了第三方即時聊天應用程序,如Snapchat,Twitter和Whatsapp,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微信。隨後有的人則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聞風而動利用此Bug進行敲詐。
誤入微信群 不發紅包退不掉
網友陳女士微信被拉進了一個名叫“金融群”的群聊。據陳女士稱,她是銀行退休的,朋友圈里都是金融界人士。一個陌生人來加微信,驗證請求里寫了一句‘我是金融圈的’,於是也沒多想就通過了。加入第二天早上,未讀信息打幾百條,群成員已有200多人。經陳女士細看,群里說話的,主要是群主一人,而發的內容,居然都是逼成員交錢!這個群主ID、名字顯示的是一串阿拉伯字符,性別顯示為女性,所在地區填的是美國伯明翰。
陳女士準備退群,但只要她一點右上角圖標,微信馬上閃退——這竟然是一個不經群主同意就退不出的群!連續看到有群成員給紅包,群主問每個要的數目不一樣,一聲不吭直接願意給錢的,他就要5.9元,你要是罵他,他就加價,收你八塊九塊。”一些成員不堪其擾交了紅包退出了,又有些新成員被拉進來。
這種“退不掉的群”是怎麽組建的?據知情人士,退不掉的群,本質原因是ios系統有一個阿拉伯文閃退的bug所造成,也就是說,當一個用蘋果手機的人,把微信昵稱改成阿拉伯文,再建群,就能建成一個別人退不掉的群。群成員只有通過群主的同意,才能順利退群,而建群的不法分子此時便可以拉人進來“圈地收錢”啦。
騰訊微信團隊隨後作出了回應,稱這並非微信的錯,其實是蘋果iOS系統的一個Bug,如果群昵稱內含有特殊字符,退出的時候就會導致程序閃退。騰訊表示,蘋果剛剛發布的iOS 8.4系統已經修複了這個Bug,用戶升級即可避免此問題。如果用戶的設備較老無法升級到iOS 8.4,可以在Android設備上登陸微信並退群 ,因為Android系統不存在此Bug。
iOS系統曾經多次遭遇特殊字符考驗,比如就在前不久,一串包含英文、阿拉伯文和中文字符的短信或iMessage消息就能讓iPhone直接崩潰、重啟,和上述問題類似,也需要升級到iOS 8.4才能避免。
那麽,如果不小心被加進了這樣的群,應該怎麽辦?
1、升級iOS 8.4版本。
2、用安卓系統手機或Mac版客戶端登錄微信退出群聊。
3、舉報將你拉入惡意微信群的個人帳號。
然而,據小編了解,微信詐騙並非僅此一例。在近年掀起的全民搶紅包的熱潮中,也不乏一些微信詐騙。
小心紅包隨時變AA付款:輸密碼要當心
一條印有“AA”字樣紅底方框的LOGO,以及少許“送錢”、“68元”、“88元”等文字的微信,很容易被看成真紅包。騙子正是利用了大家逢紅包必搶、秒搶的心態,當假紅包傳過來後,正熱火朝天搶紅包的微信朋友眼疾手快便戳進去了。
據了解,在這個騙局中,騙子利用文字遊戲對“AA收款”功能進行了偽裝。他們在收款留言處填寫了“送錢”的字樣後,廣泛向群聊中發送。紅色的“AA收款”標誌和偽裝成送錢理由的收款留言,乍一看和紅包信息頗有幾分相似。
此外,“AA收款”付款前,微信會彈出確認按鈕,並以“AA+付款金額+給+用戶名”的格式將付款信息提示用戶,騙子會將昵稱改為類似“您,新年紅包點擊領取”的字樣,這樣在彈出確認信息時,支付按鈕就會顯示成類似“AA8.88元給您,新年紅包點擊領取”的樣子,極具迷惑性。
在這得提醒一句:收任何紅包都不需要輸入密碼,凡是需要輸密碼的“紅包”都是騙局。
兌現紅包先輸銀行卡號:綁定銀行卡看清流程
“恭喜你中了802元紅包,請點擊下一步,輸入賬號信息。”從大年三十開始,蘇女士和家人就一直沈浸在搶紅包大戰中,玩得不亦樂乎。所以,當她在微信圈中看到了這條數目不小的紅包後,便不假思索地點擊了。但一分鐘後,蘇女士等來的不是紅包的確認消息,而是銀行卡被轉賬3000多元的短信通知。蘇女士這才發現自己被騙,立刻查詢銀行卡消費記錄,但為時已晚。
小編提醒:微信的紅包都是在玩家獲取微信紅包後自動存入微信“零錢”渠道,再由零錢進入銀行卡。綁定銀行卡的流程,並非在紅包活動頁面填寫銀行卡信息,而是進入微信“我”—“錢包”中綁定。大家可以憑借這一方式,辨別紅包陷阱。
此外,為了應對搶紅包這種“手快有,手慢無”的活動,許多人都會選擇使用插件來幫助自己提高效率,但這類插件背後,大多存有不小的安全隱患。專家表示,黑客利用人們搶紅包占便宜的心理,可在紅包插件中捆綁惡意軟件、木馬病毒,部分紅包點擊後會跳轉至釣魚網站。網民如果不慎點擊打開了上述鏈接,可能導致更加惡劣的後果,諸如個人隱私泄露甚至是財產損失等危害。為了自身的安全,最好不要使用搶紅包插件。
綜合揚子晚報、新浪網、人民網、雷鋒網、荊楚網等報道
“如意金積存”騙術已致數百儲戶中招。 (CFP/圖)
騙子先潛入儲戶個人網銀賬戶用余額購買貴金屬,再以協助退款為由,騙取儲戶網銀驗證碼,轉走賬戶存款。這一新型騙術已致數百工行儲戶中招。
無論是銀行儲戶,還是網購用戶,個人信息遭不法分子詐騙利用已成高發態勢。有數據顯示,僅網購遭遇安全問題的網民達2010.6萬人,其中欺詐信息居首位。
因中了騙子“如意金積存”圈套,張浩妻子工商銀行賬戶上的六萬多塊錢不翼而飛。夫妻倆急得兩晚沒合眼,這六萬是他們一年的生活費。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2015年7月以來,全國各地至少800名工行儲戶遭遇了這一騙局,其中被騙錢的有350人,單筆被騙金額最高達7.9萬元,合計約275萬元。工行方面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總行已向公安部門報案,並將全力配合警方調查。
張浩認為,是工行網銀存在的安全隱患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此其損失應由工行賠償。2015年8月17日上午,包括張在內的16名受害者來到工行上海分行討說法。同日,廣州、北京兩地受害者分別也趕到所在地的工行分行及銀監部門要求賠償。
2015年8月13日晚7時許,張浩妻子突然收到一條工行扣款短信,其賬戶7.6余萬元全部被支出購買了“積金積存”。
“如意金積存”是工行於2009年推出的一項業務,分如意積存和積金積存兩種。工行儲戶在既有賬戶內建立如意金積存賬戶後,可以主動積存或定期積存工行的如意金條,通俗來說就是購買黃金。對於積存的如意金,客戶既可贖回獲得現金,也可到工行提取實物。
張浩妻子對這項業務聞所未聞,也弄不明白“積金積存”為何物。驚慌失措的她只知道,賬上的錢真的被支出了,賬戶余額只剩五毛錢。
這時,一個自稱“拍拍網客服”的人打來電話,詢問她剛才是不是購買了七萬多塊的遊戲卡,如果不是本人親自操作的,他們可以協助退款,但需要告知她手機上收到的短信驗證碼。
扣款短信是真的,退款電話應該也假不了。夫妻倆商量著,反正卡里已經沒有錢了,說不定給了驗證碼錢就回來了。
給了“拍拍網客服”驗證碼後,張浩妻子果真收到賬戶資金變動的短信。當賬戶余額接近兩萬元時,“拍拍網客服”來電稱這樣退款太麻煩,希望她連接U盾配合操作。直到六萬塊錢被轉走,余額只有一萬多元時,夫妻倆才如夢初醒,他們遭遇了電信詐騙。
張浩上網查詢得知,這是一種正在各地上演的最新騙局。
詐騙分子登錄張浩妻子的網上銀行後替她開通了“如意金積存”業務,用賬戶里的7.6余萬替她申購了積存金。騙子通過積存金的申購和贖回造成扣款、退款的假象,騙取了張浩妻子的信任,拿到快捷支付的驗證碼後再將錢轉入第三方交易平臺。
自認為處事謹慎的張浩說,若不是“詐騙的每一步都通過工行的貴金屬交易來迷惑我們”,也不會讓騙子得逞。看著還沒出月子的妻子郁郁寡歡,剛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丟了六萬塊錢的事還得瞞著老人,張浩決定找工行理賠。
即便沒讓騙子全部得逞,但這類騙局仍會給受害者造成損失。工行上海儲戶黃哲在8月11日晚收到工行客服短信提醒,賬上的三萬元存款被支出購買了“如意積存”。隨後騙子打來電話,同樣要求提供驗證碼協助退款,黃哲沒有上當。
掛掉電話,黃哲馬上登錄工行網上銀行,贖回了騙子替他購買的130多克黃金,但因手續費和實時變動的黃金差價,黃為此還是損失了500元,“前後沒超過兩小時”。據南方周末記者調查,受害者因為手續費和差價造成的損失,已知最高的達到上萬元。
工行總行辦公室公共關系處負責人汪振寧8月17日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對於客戶因為非本人操作購買貴金屬產品產生的手續費等損失我行將予以返還,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
接到騙子的電話時,黃哲最關心的問題是,自己的網銀密碼到底是怎麽泄露的。
360公司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博士分析,此類詐騙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銀行客戶的網銀賬號和密碼已經泄露。而造成客戶網銀密碼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密碼設置過於簡單,或在不同的網站使用了相同的賬號密碼。他建議銀行對客戶密碼進行安全性檢驗,強制客戶設立複雜密碼。
黃哲稱自己的密碼設置得相當複雜,和個人信息也沒有任何關聯。他來到開戶行詢問,工作人員建議他仔細回憶,可能是在平時上網的過程中自己不小心泄露了密碼。工行總行汪振寧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中稱,“經核查分析,在此類事件中,不法分子通過釣魚網站、木馬程序等非法手段獲取客戶賬戶信息、電子銀行登錄名和密碼。”
黃哲不能接受“儲戶個人泄露密碼”的說法。受騙當晚,黃哲加入了“工行如意金積存受害者”QQ群,他發現群友受騙共同點是在受騙前幾日有大額資金往來。“試問,除了工行服務器被黑,除了內部泄露,還能有什麽把我們匯集在這個群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工行一口咬定是我不小心泄露了密碼,我手上有三張卡,為什麽唯獨工行的卡出事情?”上海儲戶諸文說她實在想不通。還有一位平時只通過工行手機銀行登錄賬戶的受害儲戶甚至將手機交給派出所查驗,據稱未查出異常。
鹹陽儲戶高宇只損失了一百元手續費,因為他“卡里沒錢”。高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兩年前他在淘寶上做虛擬點卡生意時曾經收到過一批“黑貨”,對方聲稱是從銀行內部買到的儲戶賬號和密碼。經查驗屬實,“不過你沒有U盾和驗證碼,登上去以後什麽也做不了。”
“密碼是誰泄露的”成了受害者QQ群中的高頻話題。
“還是要讓公安抓騙子,抓住一問就清楚了。”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何山認為,在密碼泄露問題上銀行推儲戶,儲戶推銀行,不核查清楚就沒法分清責任。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余許昌表示,當儲戶和銀行都堅持不是自己泄露了密碼時,在法律訴訟中只能“誰主張,誰舉證”;但現在工行和儲戶主張對方泄露密碼都缺乏確鑿的證據,因此只能判斷工行在完善信息系統方面負有更大責任。
騙子替諸文購買的一萬元積存金在她的賬戶里躺了五天。被騙當日,諸文到開戶行要求贖回,大堂經理勸她等“下周一金價漲了”再說。
“金價漲跌和我有什麽關系呢?這個積存金不是我要買的呀!”諸文詢問大堂經理,為什麽騙子登錄她的網上銀行就能直接操作交易貴金屬,不需要風險評估,也不需要簽署書面協議。
7名受騙儲戶在提交給中國銀監會的聯名信中援引了其2011年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希望以此證明工行“在理財業務開通及購買流程上違規”。據該辦法顯示,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評估結果告知客戶,由客戶簽名確認後留存。受騙儲戶的邏輯是,如果工行嚴格執行此規定,騙子即使登錄了網銀也無法開通“如意金積存”業務;他們收不到資金變動的短信,也就不會上當受騙。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如意金積存”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就像買賣外匯一樣不需要風險評估與“面簽”。工行總行汪振寧對南方周末記者澄清:“該業務的本質為貴金屬實物金條的網上購買行為,並非投資理財。”
諸文的另一重疑問是,為什麽網銀交易貴金屬連二次驗證都可以省了,“那我們當初花錢買U盾有什麽用呢?”
工行客服用一個比喻回應了受騙儲戶的類似質疑:同一賬戶內的交易就像你的錢從左手到了右手,難道還需要驗證嗎?
汪振寧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不需要二次驗證的“設計初衷是在確保客戶資金不向外劃轉的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理財服務”。他同時表示,“為進一步加強對客戶賬戶安全的保護,我行將對新開立貴金屬交易賬戶的業務提高認證強度。”
一位匿名的銀行業內人士稱工行的做法可以理解,因為業內普遍認為賬戶內交易不存在風險。“現在看來還是有漏洞。賬戶內交易其實不會把你的錢轉出去,騙子買了黃金,黃金還是你的,騙子要達到目的最終必須通過賬戶外交易。問題在於你不知道買黃金是個幌子,但讓你以為錢沒了,你一慌就把驗證碼給他了。”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布的《2014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指出,中國電子銀行業務連續五年呈增長趨勢,2014年個人電子銀行用戶比例為43.1%。上述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所有驗證都取消了,操作非常方便,但你的賬戶也非常危險。”
網友“小馬爆發正能量”在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工作過,在身邊三個親友接連遭遇了“如意金積存”騙局後,他開始在微博上發帖質疑工商銀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類騙局在2014年就已顯露端倪,工行的風險防控部門應該有所耳聞。“但業務部門會出來說,被騙的是少數,不要二次驗證畢竟方便了客戶。銀行通常會這樣考慮問題。”
緊急補救措施並非沒有,工行最終決定從8月14日淩晨起對個人網上銀行理財類交易增強了身份認證控制,客戶進行包括網上貴金屬在內的理財類交易時必須通過U盾、口令卡或支付密碼進行二次驗證。
不過,手機銀行的系統設定沒有同時更改,受害者QQ群里的新成員還在不斷增加。杭州儲戶韓遠在14日晚上6點半被騙了5800元,騙子通過手機銀行將他賬戶內的所有資金都轉入貴金屬賬戶,再騙得了驗證碼。8月16日起,工行手機銀行的理財類交易也須進行二次驗證。
截至8月19日下午兩點,工行“如意金積存受害者”QQ群成員已達808名,他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損失的手續費誰來賠償?被騙的錢有沒有可能要回來?
石家莊儲戶“52萬哥”是群里的名人,他被套在積存金賬戶里的錢最多,贖回時產生的手續費也最高。他聯系當地電視臺報道此事後早早獲得了開戶行的補償。“我昨天去的,今天就有結果了。”
北京儲戶吳夢是理賠的先行者,她7月初被騙時,受害者QQ群還沒有建起來。她通過各種途徑,到最後協商解決,整個過程歷時一個月。
還有一些受害儲戶在微博、地方論壇上廣泛發帖,也得到了回應。開戶行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聯系他們,補償現金,並要求他們簽署一份“客戶諒解書”。
而工行蘭州某支行給了被騙儲戶2350元作為“出於人道考慮的補償”,“但不是賠償,咱們得把這話說清楚”,條件是要求該儲戶當場刪掉此前發的微博。
邯鄲一位儲戶被騙五千元,他和老婆輪流去銀行,“就跟在行長後面,行長去哪我去哪”,跟了五天,獲得了一半的補償。行長告訴他,先給這麽多算是私了,總行在開會商量補救辦法,以後如果發了文件再補另一半。他向“難友”們介紹經驗:“你們要是怕丟人,錢就不會賠的。”
8月17日,上海16名受騙儲戶前往上海分行討說法。該行電子銀行部門有關負責人安撫他們說會給出“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第二天,被騙了六萬塊的張浩接到工行電話,稱騙子替他買貴金屬產生的1700塊手續費“肯定賠”,其余的損失“是本人操作,應該賠不了”。
張浩對這個“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非常失望,他感覺自己又被“騙”了一次。
一位廈門的受騙儲戶決定走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這也是網友“公交姬”的選擇。7月初,操作“如意金積存”騙局的同一夥不法分子盜刷了“公交姬”的工行儲蓄卡,他決定起訴工行“未盡到資金保管義務”。在他看來,法院是將雙方“拉到一塊兒的契機”,哪怕庭外調解也能解決問題。他建議和銀行產生糾紛的儲戶走法律途徑:“未必要請律師。當責任劃分不明顯時,盡快訴訟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對雙方都好。”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張浩、黃哲、諸文、高宇、韓遠、吳夢為化名)
拆穿:“貴金屬”騙局
1.手機用戶首先收到銀行短信通知,顯示其賬戶有資金支出,支出原因為用戶不熟悉的某項網銀金融業務,如“積金積存”、“如意積存”等。這些業務實際上是網銀開設的貴金屬交易業務。
2.用戶接到自稱是電商、銀行及其他各種公司客服人員的電話,稱受害者使用銀行卡進行了消費,因金額較大,需要電話確認是否為本人操作,若非本人操作,則可以將錢款退還給用戶。
3.用戶表示消費並非本人操作後,賬戶真的會收到一定金額的退款。
4.隨後,“客服”會告知用戶,其網銀賬戶可能已經被盜刷,為保證全部資金能夠退還到受害者網銀中,需要用戶提供驗證碼,並要求用戶不要掛斷電話。
5.這時,用戶手機會收到一個驗證碼短信,這個短信實際上是一個轉賬支付驗證碼通知短信或開通各種快捷支付的驗證碼短信。
6.用戶將驗證碼通過電話告訴“客服”後不久,就收到了銀行卡被扣款的短信,並發現自己網銀被盜刷。
資料來源:360互聯網安全中心
經歷“斷崖式”下跌後,野蠻生長的微商渠道正面臨更大的考驗。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接到報料,稱目前在微商渠道廣泛銷售的一款名為“隨便果”的產品涉嫌違規宣傳。作為深圳四季優美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四季優美”)引進的一款進口食品,在產品的官方網站中,隨便果的功效被描述為“減脂控重、纖腰收腹、清腸排毒和改善氣色”。根據中國《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食品廣告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地宣傳治療作用、保健功能,也不得借助宣傳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該食品的治療作用、保健作用。
這並非個例,在微商渠道,違規宣傳“減肥”功效的普通食品層出不窮。僅與隨便果相似的梅子類食品,就有“清凈果”、“凈顏梅”、“纖體梅”和“酵素梅”等,它們大多標榜著“清腸”、“排毒”、“減肥”等功效。
而除了違規宣傳,流通在微商渠道的“三無”減肥藥被查處消息也在各地頻現。今年6~8月,就有濟南、南京、湖州及嘉善等地被報道出微商銷售假減肥藥事件。渠道亂象頻現,生於草莽的微商們如今深陷輿論暴風眼中。未來,微商將何去何從?
違規宣傳減肥功效
隨便果去年8月份後開始在微商渠道銷售,代理隊伍“滾雪球”般擴大。作為“來自臺灣地區”的進口食品,隨便果生產商為臺灣四季優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臺灣四季優美”),出品商為深圳四季優美。在隨便果的包裝盒中,臺灣四季優美將隨便果定位為“糖漬青梅”。
根據隨便果官網描述,隨便果“已經通過國內外衛生檢測測試”,其作用可以清除腸道宿便及毒素,清除蔬菜等食物中的激素及農藥殘渣,清除血液里的毒素和排除體內多余油脂。
在隨便果微商代理中,對於隨便果“減肥”、“排毒”等功效的宣傳則更加直接,稱其為“排毒蜜餞食品”,食用隨便果後“瘦了十幾斤”,有的代理甚至表示隨便果有“降血壓”、“緩解痛風”、“治痔瘡”等功效。
但本報記者在臺灣相關網站查詢臺灣四季優美工商資料發現,該公司成立於今年2月25日,經營範圍包括食品什貨批發,國際貿易,罐頭、冷凍、脫水及腌漬食品制造等,並不包括保健食品及藥品。而深圳四季優美也僅有食品流通許可證(有效期2015年1月8日至2018年1月7日)。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的進口保健食品及進口藥品分類中,隨便果也不在其列。
作為普通食品,隨便果卻標榜有“減脂控重”、“纖腰收腹”等功效,顯然與《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相違背。
除此之外,隨便果“進口”身份也存在不確定性。報料人對本報記者質疑道:“隨便果是以進口食品進入大陸市場。但是目前只有代理提供的報關單及衛生證書各一張,且將部分資料塗改了。我所知道的所有代理均只能提供一份相同的報關單及衛生證書。根據規定,應該是每一批進口貨物都有該證明。”
對此,本報記者致電深圳四季優美希望以上事情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應。
價格虛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系主任何計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進口食品除了衛生證書,還需要進出口許可證等證書,目前審批越來越嚴格。他同時表示,“只要是食品就不能宣傳任何功效。如果說有減肥、養顏功效就要去申請保健品、藥品,通過審批證明這些功效。相比食品生產許可,保健品認證的時間更長門檻也更高。”
打著“減肥”、“排毒”等旗號在微商渠道中違規宣傳的普通食品並不少見。就在今年6月,本報曾報道過健康元與思埠集團合作的新產品“太太白蕓豆固體飲料”,雖然宣傳能達到“減肥”、“修身”效果,但實際上其僅為食品。
僅與隨便果相似,標榜“清腸”、“排毒”、“減肥”的梅子類食品,微商渠道中就有“清凈果”、“凈顏梅”、“纖體梅”、“黃金梅”和“酵素梅”等。 報料人告訴本報記者,在四季優美內部宣傳中,稱“個別明星團隊月銷量達到75萬盒”,“上千名代理月收入超過10萬元”。臺灣明星何潤東還受邀出現在了“2015四季優美經銷商感恩盛宴”活動現場。
高利潤背後是虛高的產品價格。本報記者了解到,一盒隨便果里面有15顆梅子,零售價128元。隨便果代理從上到下分為總代理,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三級代理。從一級代理開始,代理進貨價依次為60元,75元,90元。按照級別不同,一盒利潤可達到38元~68元。一隨便果的代理透露,減肥需要食用隨便果5~10盒。照此算來,一個“療程”最多可獲利近700元。
根據今年6月底濟南公安局食藥環偵支隊通報的一起涉藥案顯示,一女子靠微商售賣含有違禁成分的減肥藥,非法獲利近20萬元。其銷售的減肥產品“魔豆”原價20余元/盒,隨後其以“XX瘦身密碼排毒減肥膠囊”為名自行設計印制了一批包裝、合格證,將“魔豆”改頭換面後從每盒20余元提價至200多元銷售,反而銷量倍增。
含有違禁成分
更嚴重的是,微商渠道中流通的含有國家明令禁止成分的假減肥藥並不少見。在上述濟南公安局破獲的涉藥案中,山東省級食品鑒定部門在“XX瘦身密碼”排毒減肥膠囊中檢出了量值高達246.5mg/g的國家食品和保健食品禁用藥品成分——酚酞。
根據今年8月人民網報道,南京一90後女孩與前男友、前男友母親以及現男友四人,通過微信、QQ發展代理下線,銷售減肥膠囊。而這款所謂的減肥藥其中含有“西布曲明”,副作用極大,長期服用將會抑制中樞神經、嚴重損傷肝腎功能。因此,中國於2010年10月30日明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劑和原料藥。
不僅如此,7月浙江湖州還破獲一起通過微商等途徑銷售含有“西布曲明”減肥藥,而這個聲稱“進口代購”的減肥藥實際上在廣州市白雲區生產。根據當時公布的信息,此案涉及假藥銷售金額達到了上億元。
“之前微商最流行的模式是就是代理分銷和低門檻、零成本的病毒營銷。這種微商在朋友圈大量湧現,形成了最早的微商雛形。”知名電商評論員、“鮮膜”品牌CEO簡江告訴本報記者。
據媒體報道,目前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從事微商。也是在這種情下,加上微商渠道監管的缺失,導致了微商圈內魚龍混雜。此外,微商交易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微信直接轉賬付款,被騙方想要事後維權難度極大。
隨著媒體的曝光,微商渠道上種種亂象也越來越受到外界關註。今年,國務院出臺《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互聯網+”相關立法工作,研究調整完善不適應“互聯網+”發展和管理的現行法規及政策規定。
而騰訊的態度也為飽受爭議的微商帶來了更多的想象。2015年第一季度,馬化騰表達了“微商有意思”的看法,但同時微信亦兩次公告稱將清理微商中不健康的代理、非法分銷等經營形態。
對於微商的未來,微盟CEO孫濤勇認為,微商的定義應該是移動社交電商,今後占據前端的一定是有實力的廠商、品牌商或供貨商。微商主要形式最終將會由目前C2C發展至B2C。隨著優質品牌進入,微商必迎來理性的發展。
一直以來,投資理財都是門技術活,沒有所謂的“閉著眼睛都能賺錢”的事,當投資者真的聽信“讒”言,閉上雙眼就敢掏腰包的時候,有可能就會遇到“金融騙局”。
金融騙局背後,往往隱藏了一個“野雞金融機構”,他們高調租用城市CBD中最為豪華的寫字樓,人人西裝革履,處處奢華體現,營造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景象。而旗下的金融產品,也是嚇人的高收益,仿佛“天上掉餡餅,並且正好砸到了你的頭上”。
事實上,外表光鮮的背後,有時是一場虛無,產品發行方往往沒有考慮如何從盈利角度運轉,只求在資金流角度運轉,負債端收益畸高,但資產端根本無法實現這個收益,或者壓根沒有資產端。
網絡上流傳的一句話,極好地概括了“藏於暗處的騙子”和“處於明處的投資人”之間的心態關系——當投資人看中了高收益時,騙子們看上了投資人的本金。
以下是本報整理的近年來金融產品的“事故多發區”,有些暗藏著是旁氏、有些赤裸裸的騙人,也有些是產品本身的組織形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被叵測之心所利用。
有限合夥事故多發
去年,海滄資本法定代表人跑路,今年,金賽銀法定代表人玩失蹤……近年來,有限合夥制基金兌付風險頻現,這其中,有融資方的風險,比如項目無法兌付、自融等,也有前端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比如上述類似的“跑路”事件。
2009年以後,大量的財富管理公司開始在市場上泛濫,有限合夥由於其組織形式方便靈活,所以,往往被這些財富管理公司所利用,以有限合夥制基金為名,發行固定收益承諾的產品,債務籌資交易泛濫。
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報說,全球範圍內,基金都不能承諾固定收益,中國的基金法也明確約定了不得承諾固定收益。“承諾固定回報的那叫做債,發行的時候就需要通過第三方獨立機構評級及定價,以基金的名義,不做風險定價,承諾固定回報,本質上是非法攬儲。”他說,“目前已經查處的多樁以有限合夥基金模式承諾固定回報崩盤的野基金,最後都是以非法集資被追刑責的”。
對於投資者來說,最終只能走法律程序來定奪是非,然而,個中漫長和艱辛可想而知,最終能夠追回多少本金,以及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追回來,都還是個未知數。
而為了募集到足夠的資金,有些有限合夥基金不惜重下傭金,引誘第三方理財銷售人員,甚至是銀行理財經理等為其飛單銷售。
“通常會有一個關鍵人,拿到多個有限合夥產品的銷售額度,再將其分包給他所控制的銀行理財經理,再由銀行理財經理‘飛單’銷售給不明就里的投資者,而投資者往往會以為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銀行無形當中為有限合夥做了背書。”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
地下炒金深藏“地下”
2010年-2011年,隨著黃金價格的節節攀升,中國大媽們的黃金投資熱情與日高漲,當時,在華南沿海一帶,一時間冒出不少地下炒金公司,他們寓居在高檔寫字樓里,忽悠了不少投資者。
在國內,合法的黃金投資渠道大致有四條路徑:購買實物黃金、金首飾、投資性金條等;在期貨市場上參與黃金期貨交易;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T+D交易;參與銀行紙黃金交易等。
而所謂地下炒金,則是在這些渠道之外,聲稱自己公司代理香港、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正規交易商平臺,或者幹脆自己坐莊,玩對賭的黑平臺。兩者的區別是,前者盈利點在於賺取點差和傭金收入,後者坑你沒商量。
比如說,黑平臺可以在後臺直接更改客戶信息,控制開盤停盤,修改客戶下單情況,任意操作客戶交易狀況,有些甚至直接將平臺制造成對賭平臺,撮合客戶之間的盈虧,或客戶看多,地下炒金公司則做空,賺取客戶虧損的錢。
地下炒金的風險在於,一是杠桿高,極容易爆倉;二是地下炒金公司很多不合法的操作手段,人為造成客戶虧損。此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某地下炒金公司負責人稱該公司的杠桿比例是1:100,這種杠桿率在同行中並不高,有些同行的杠桿甚至高達400倍、500倍。
而有些地下炒金公司為了將客戶資金運放海外,不惜動用“地下錢莊”等渠道,個中水位之深難以測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曾采訪一位地下炒金公司的銷售人員,該人員自己也購買了其所在公司一款倫敦金的產品,而後,隨著金價波動,高杠桿之下,本金全部虧空。
外匯交易灰色地帶
在今年的某金融產品博覽會上,本報記者誤撞到某外匯交易平臺的客戶宣講會,在博覽會的一角,圈出近600多張座椅,座無虛席,還有好多人站在過道上,現場氣氛濃烈,臺上主持人幾乎每句話後面都帶一句“對不對?”“是不是?”現場投資人立即予以回應,高效互動。
事實上,幾乎在每個金融產品交易會、博覽會上,都會看到這些外匯交易平臺的身影,他們豪華布展、員工西裝筆挺,每個業務員看上去都熱情滿滿,而至於投資人最終虧了?賺了?則是另外一回事。
外匯交易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實盤外匯買賣,即不可透支的可自由兌換外匯間的交易,全國各大商業銀行均開通了此項業務。
一種是外匯保證金(外匯按金)交易,即上述外匯交易平臺的業務類型,其具有杠桿交易性質,杠桿倍數通常放大到50倍、100倍,甚至更高。即使在發達的國際市場上,外匯保證金交易也被普遍認為投機性很強,屬於高風險產品。
盡管活躍在國內的部分外匯交易平臺在國際上屬於正規機構,但由於我國並未全面放開外匯交易,所以一直處於灰色地帶。多年來,眾多的外匯經紀商以投資咨詢公司的名義在中國開設代表處等辦事機構,招攬客戶,國內各類監管機構一直在警示、整頓外匯保證金交易,但是,投資者依舊前僕後繼,關於外匯保證金交易的糾紛也不斷在各地法院上演。
2015年初,本報記者曾經報道總部位於塞浦路斯某外匯交易商無法提現,一眾投資者心急如焚,在國內無處伸冤維權,只能組團前往塞浦路斯,在一個語言不通、完全陌生的法制環境中,投資者的孤獨無助可想而知。(參見2015年3月24日本報報道《“鐵匯贈金”套利案牽出炒匯灰色地帶》)
P2P排隊高調跑路
P2P可謂這兩年互聯網金融板塊中的“特色菜”,其特色之一在於波濤洶湧的跑路潮。起初,媒體非常認真的對待每一家跑路平臺,而後,隨著跑路數量的飆升,媒體實在關註不過來了,只能抓大放小。
此前,記者參加P2P業內論壇時,經常會被投資者問及,“在媒體看來,哪些P2P平臺最靠譜?”小小一個問題,竟令人無言以對。
據媒體報道,近日,寧波又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融信華創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融信財富”)發生高管失聯事件,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據悉,這位老板跑路前,曾匯出1000多萬元債券和5000多萬元現金。目前公司出現擠兌,資金鏈已經斷裂,無法展開相關業務。
截至2015年9月30日,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統計的問題平臺共1302家(不含港澳臺地區),其中山東、廣東、浙江三地問題平臺均超過100家,合計達到643家,占全部問題平臺的49.39%。今年6~8月每個月出問題的平臺數量都在110家以上,平均超過122家,風險似有集中爆發的趨勢,不過9月份問題平臺數量驟減,僅為8月的一半左右,這是否說明網貸行業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健的運營期,值得繼續關註。
隨著監管政策的日趨完善以及整個外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P2P已經進入洗牌期,所以,在投資P2P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務必選擇背景過硬的、資金實力雄厚的、產品收益適中的平臺,而那些動輒20%的年化收益率,還是敬而遠之吧。
民間借貸風險高
四川匯通擔保事件即為民間借貸高兇險的典型案例之一,該公司利用旗下多個民間投資公司,曾以二分左右的月息從民間融資。
在民間借貸過程中,通常借貸雙方在約定利息時以幾分利來表示。比如,一分利就是月息的1%、二分利就是月息的2%。計算成年息,一分利就是年息12%,而二分利就是年息24%。一位民間高利貸經營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其放出的高利貸大多為三分利,即月息3%,年息則高達36%。
這兩天,民間借貸風險敞口急劇放大,糾紛增加,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釋放原始股“誘餌”
“原始股”是指公司上市之前發行、可在上市一段時期後售出的股票。近年來,一直有人打著原始股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按照本報記者經驗,除非你是準上市公司的員工或高層,抑或是準上市公司定向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如PE等),否則,普通人很難拿到準上市公司的原始股,而準上市公司也不會對外界大肆甩賣原始股。
近日,據媒體報道,在河南、山東等省市,一些群眾在“一夜暴富凈賺幾十倍”的誘惑下,巨額資金面臨血本無歸的危險。上述媒體記者從公安機關了解到,因涉嫌以“原始股”非法集資,上海優索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段國帥近日被依法批捕,段國帥在河南多地設立分公司,自稱“環保產業的先鋒企業”。通過互聯網宣傳造勢,利用該企業在某地方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的身份,對外宣稱“上市公司”,還在河南召開“增資擴股”發布會,宣布該“上市公司”將定向發行“原始股”。同時,這家所謂的“上市公司”曾一度發售股權理財集資,承諾年收益達48%,超過同期銀行存款收益20多倍。
據了解,該公司利用“原始股”向群眾非法融資2億多元,涉及上千名投資者。
一些企業利用地方性的企業股權掛牌轉讓市場,冒充上市公司發售“原始股”。例如,在多地發生的“原始股”騙局中,均有不法分子宣稱自己是“某股權交易中心”的掛牌企業,有明確的上市代碼。但事實上,股權交易中心只是一個地方機構,不法分子利用其名稱易與“證券交易所”相混淆,蒙騙消費者。
貴金屬交易小心爆雷
“您要不要考慮投資貴金屬,我們有專業的操盤手……”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接過類似的電話,對方操著各地濃重的口音,你稍一反駁,或者表現不耐煩,對方就開始爆粗口,所以,接到這種電話的第一反應最好是立即掛斷電話。
去年的央視“3•15”曝光貴金屬投資平臺內幕,稱現貨白銀投資實際上是一場對賭遊戲,交易所、會員、代理商層層設陷阱,欺騙投資者。
據了解,與證監會直接監管的證券期貨交易所不同,大多數現貨貴金屬交易平臺往往由自然人或者企業投資設立,通過出售會員牌照和交易手續費盈利,其交易透明性相對較低,多數並未發布交易數據以及詳細的交易規則。
現貨交易平臺往往通過出售會員牌照來發展會員,而會員為了獲得更多的投資者又可以發展代理商。現貨交易所普遍采用做市商制度,做市商也就是交易所的會員。
貴金屬交易所產生的手續費往往是由交易所和其會員進行分成,會員分到的手續費比例甚至高達80%至90%。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交易所和會員的盈利模式,就已經註定了他們在開展經紀業務和實際交易的過程中,必然充滿了為了錢而產生的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
“既然是做市商制度,除了手續費之外,會員及其代理商的主要盈利來源必然是投資者的虧損。部分做市商及其代理商的註冊資金只有3萬元至10萬元,即使投資者起訴使其破產清算,依然無法彌補投資者的損失。”一名曾經參與貴金屬交易的投資經理告訴本報記者。
據央視報道,做市商和交易所合謀騙取投資者投資資金的主要方式在於,人為提高投資者報價、盈利的情況下,使投資者不能平倉和投資者無法成功出金等。
前一段時間,在市場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泛亞交易所兌付風波”即屬於貴金屬交易。
原油交易別找“導師”
與貴金屬現貨交易相似,現貨原油交易也是采取會員制,而會員為了獲得更多的投資者又可以發展代理商。
2015年8月份,一位投資者對本報記者稱,在一個股票交流群中,受到某導師蠱惑,將股災之前從股市里撤回的50萬元資金悉數投資到某石油化工交易所有限公司,而在所謂“導師”的指導下,連續三次反向操作,50萬元虧空殆盡。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報道,有7年投資經驗的謝女士在按照自稱是廣東省貴金屬交易中心會員單位“投資導師”的指導下虧損了22萬元。(詳細報道參見本報2015年11月23日《原油交易系統性欺詐 專業投資者難幸免》)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導師”,正是原油交易所的會員單位或代理商,業務人員在騙局中有高額返點,因此在拉人開戶時會挖空心思,抓住投資者貪心的弱點,進行強大的心理攻勢。在交易中,“導師”在摸清客戶的資金量後,有時會讓客戶先有小額的盈利,誘使投資者投入更多資金,而即使在客戶不斷虧損時,也會誘使客戶加倉回本,直至投資者損失殆盡。
由於投資者都是通過會員公司提供的行情軟件下單,因此投資者的一舉一動都在“導師”們的視線中。北京投資者張先生告訴本報記者,每當賬面盈利的時候要止盈,交易軟件就會卡殼造成無法交易。會員單位提供的行情看起來會和境外原油期貨市場走勢一致,但是會存在各種微小的差異和時滯,這也就是為什麽當投資者做模擬盤時,“導師”喊單時十分精準,一旦投資者下單,“導師”就必然連連失誤。
10月23日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鄧舸提醒投資者,根據媒體報道和群眾舉報,目前仍有地方原油交易平臺等商品類交易場所存在違規開展標準化合約集中交易的問題,其交易活動蘊含著很大的風險。投資者在參與地方交易場所交易活動前,要仔細了解其交易規則、交易方式,發現采用集中交易方式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的,請不要參與,以免造成財產損失,並請將有關情況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舉報,協助當地政府做好打擊交易場所違法違規活動工作。
虛擬貨幣龐氏玩法
相比上述金融炸彈,以下這種金融詐騙方式更低成本、更高效率,他們不需要租間辦公室忽悠投資人,花錢搭建一個網站就能取信於人;甚至連印刷宣傳材料的錢也省了,只需簡單制作些圖片和電子文稿足矣;更省錢的是人力成本,被高息誘惑的參與者會自發地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平臺進行“微商式”的傳播。
近日,本報報道,在互聯網上湧現出一批打著“新型理財”旗號的投資產品,其高息承諾吸引了不少人的關註(詳細報道參見2015年11月10日《起底MMM社區:月息30%的“爆款”理財平臺“互助”了誰?》)。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MMM互助金融社區、摩根幣、百川幣等。
而之所以被熱炒的原因是:高收益+推薦提成,以MMM互助金融社區為例,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為每月30%,推薦投資人加入另有10%左右的收益提成。摩根幣與百川幣所承諾的投資收益同樣駭人,也設置了“拉人頭”獎勵。
摩根幣、百川幣打著虛擬貨幣投資的招牌,MMM互助金融社區則喊著“慈善互助”的口號,雖然也是以虛擬貨幣“馬夫羅幣”作為投資載體,但其宣傳資料毫不掩飾他們的金融模式沒有實際投資標的,投資者的利潤就是後入局玩家的投資本金。參與者“相信”平臺號稱的互相幫助,你拿錢幫助了別人,也肯定會有另外一個人拿錢來幫助你。
MMM互助金融社區模式下,會員參與投資以馬夫羅幣為載體,投資買入馬夫羅幣被稱為“提供幫助”,而賣出馬夫羅幣獲利則被稱為“得到幫助”。會員先要確定投資額度(60元至6萬元)和幣種(比特幣或人民幣),再由系統匹配需要賣出馬夫羅幣的會員。在這個過程中,賣出者獲利出局,投資人入局後搖身一變成為賣出者,等待著下一位投資人入局,如此循環。
此外,該模式還設置了無人數限制的推薦獎10%,以及發展“下線”的管理獎:第一代5%、第二代3%、第三代1%、第四代0.25%。用此激勵模式鼓勵會員不斷發展更多的人“入局”。
北京知名律師事務所一位高級律師稱,如果以上述模式牟取非法利益則涉嫌傳銷。
在MMM互助金融社區中,參與者認為俄羅斯的謝爾蓋•馬夫羅季便是MMM模式締造者。那麽,謝爾蓋•馬夫羅季又是誰呢?
1994年,馬夫羅季曾一手制造了轟動世界的MMM公司運用金字塔騙局進行投資欺詐事件。本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當年中國官方媒體對此案也有關註,新華社《經濟世界》1994年第10期曾刊文《MMM金融醜案震驚全世界》,《瞭望新聞周刊》1994年35期亦刊文報道《轟動俄羅斯的MMM公司股票案》。時至今日,當年MMM公司案件仍被認為是金字塔騙局的一個典型案例在學術界討論。
假銀行假信托假基金:各種“李鬼”
是的,還真有人這麽大膽,連銀行都敢仿造。
根據媒體報道,一家名為“南京盟信農村經濟信息專業合作社”的機構通過模仿銀行向居民吸收“存款”,讓近200位“儲戶”受騙上當。
這家“假銀行”地處南京市浦口區的中心區域,裝修精致的營業大廳內,取號機、咨詢臺一應俱全,還仿照商業銀行,設有5個內外隔離的辦理櫃臺,掛有“創一流品質,建百年盟信”等標語,從外觀看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無獨有偶,另據媒體報道,一名男子竟然開了一家冒牌“中國建設銀行”。該“銀行”外觀標識明顯,懸掛著“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助農銀行卡取款艾曲網點、營業標識牌等外觀標識。“銀行”內設櫃臺,身著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在里邊工作,點鈔機、電腦、打印機、監控系統等一應俱全。一名“儲戶”拿著“該銀行”的“存折”到正規建行網點取款時,事情方才敗露。
除了假銀行外,近年來,假信托、假基金、假證券公司的報道時見報端,比如,有些莫須有的“信托公司”打著“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旗號到處宣傳,甚至堂而皇之的銷售“集合信托計劃”,但在銀監會的網站上,根本查詢不到這家“信托公司”的名字;或者有些假信托產品,打著正規信托公司的旗號四處募集資金,此類騙局更加難以察覺,不少投資者上當受騙,正規信托公司更是深受無妄之災。
假基金可以參照深圳中歐溫頓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歐溫頓”)事件,該基金自稱是繼南方基金、博時基金等之後的深圳市第15家公募基金公司,但是,證監會官網亦未顯示這家公司存在。假基金為吸引投資者,頻繁舉辦論壇,在北京國貿CBD租下整層樓的辦公區域,200多名理財經理深入各大超市、廣場銷售理財產品。短短一年多,中歐溫頓吸引了2000多位投資人的4億多元資金。
李鬼太多,防不勝防,所以,下一次,投資人再去銀行網點存錢時,還真要擡頭仔細看看,這是不是一家假銀行,銀行理財經理介紹理財產品時,要確信這個產品是銀行代銷的,而不是理財經理“飛單”來賣的;買信托產品,盡量去信托公司官網,並選擇知名的信托公司;買基金前也要查詢下該基金公司的資質如何。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近日,不少網民在網上訴苦稱自己或者家人的資金被一個名為“MMM互助社區”(下稱“MMM”)的金融平臺所凍結,涉及資金少則幾千幾萬,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據MMM系統內部通知顯示,自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2月15日系統內所有獎金將會被凍結,也就是說,在這兩個半月的時間內用戶投在平臺里的資金將無法動用。這才使得大部分用戶幡然醒悟,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踏入了一個“龐氏騙局”。
監管部門曾有預警
由於類似MMM這樣的平臺層出不窮,銀監會、工信部、央行、工商總局曾與11月11日發布聯合公告《以“金融互助”名義投資獲取高額收益風險預警提示》。公告稱,近期國內多地出現以“金融互助”為名,承諾高額收益,引誘公眾投入資金的行為。“此類運作模式違背價值規律,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面臨嚴重損失。”
公告同時提示:“請廣大公眾切實提高風險意識,理性審慎投資,防止利益受損。同時,對掌握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
銀監會公告顯示,這類高息理財模式存在五種特點:
一、名目繁多。常見的有:“XX金融互助社區”、“XX金融互助平臺”、“XX金融互助理財”、“XX慈善金融互助平臺”、“XX金融互助投資”、“XX互助社區”、“XX財富互助平臺”等。
二、發展迅速。依托互聯網,通過網站、博客、微信、QQ等平臺公開宣傳,波及範圍廣。
三、迷惑性強。有的打著“境外名人”旗號,聲稱以“摧毀不公正世界金融體系、打破金融家的控制、創建普通人的社區”為目標,通過建立所謂“公平、公正、互惠、誠實的人助人金融平臺”,讓社會公眾通過資助別人從而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同時妄稱“經過市場檢驗,已在多個國家成熟運作多年,擁有全球數億會員”等等。
四、利誘性強。宣稱投資門檻低、周期短、收益高。例如,免費註冊後,投資60元-6萬元,滿15天可提現,日收益1%,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無手續費。此外,參與者發展他人加入,還可獲得推薦獎(下線投資額的10%)、管理獎(根據會員等級確定相應比例)等額外收益,發展人員無上限、返利無上限。
五、隱蔽性強。多由境外人員遠程操控,投資款往往通過個人銀行賬戶網銀轉賬或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流轉。
“MMM”到底是個啥?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道,MMM極有可能是金融騙局的一個偽裝。MMM稱,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為每月30%,推薦投資人加入另有10%左右的收益提成。簡單來說,就是1000元在一個月內能獲得300的利息,加上新會員註冊的30%的獎勵,第一個月就能獲得600元盈利。
MMM互助金融社區模式下,會員參與投資以馬夫羅幣為載體,投資買入馬夫羅幣被稱為“提供幫助”,而賣出馬夫羅幣獲利則被稱為“得到幫助”。會員先要確定投資額度(60元至6萬元)和幣種(比特幣或人民幣),再由系統匹配需要賣出馬夫羅幣的會員。
系統每次匹配的時間為1~14天,在匹配排隊期間,仍享受每天1%的收益,收益以賬戶里增長的馬夫羅幣體現。這也意味著,每個會員在為期一個月的投資過程中,需扮演投資人和借款人兩種角色。
當匹配成功後,買家A(投資人)可看到賣家B(借款人)的網名、電話、銀行卡號或支付寶賬戶,以及賣家B“上線”的相關信息。買家A(投資人)需要在72小時內通過銀行或支付寶轉賬給賣家B(借款人),並上傳打款憑證。賣家B(借款人)也需要在72小時內確定收款。此時,賣家B完成他的投資並獲利退出,而買家A的投資人身份發生轉換,買家A投資後獲得了與本息相等額的馬夫羅幣,需要賣出獲利。於是,A就變成了賣家A(借款人),系統再次匹配另一位投資人為A的投資本息“買單”,以此循環。
此外,該模式還設置了無人數限制的推薦獎10%,以及發展“下線”的管理獎:第一代5%、第二代3%、第三代1%、第四代0.25%。用此激勵模式鼓勵會員不斷發展更多的人“入局”。
4大疑團解密MMM
盡管網上傳言MMM已經崩盤,不少投資者都聲稱自己被騙,而平臺接下去的動作就是拿錢跑路的節奏,但MMM方面卻聲稱這只是系統重啟,並不是清零,並表示:“你們都是局外人,沒參與就沒有發言權。”
但是通過研究MMM的運營模式,我們還是要對其提出4個疑問:
疑問一:這種模式是否真的能使資金不通過實體投資創造價值,就能憑空賺錢?
從MMM的宣傳資料來看,幕後布局者毫不避諱地描述,30%的月息來源便是新入局投資者的本金,並稱只要玩家有誠信,就能循環往複地一直運營下去。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模式采用借新還舊的金融模式類似於金字塔騙局,不但沒有實際的投資標的,還以“互相幫助”的名義加以掩飾。
疑問二:該平臺設置的“管理獎”是否涉嫌違法?
對比《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中對傳銷的定義:“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牟取非法利益;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系,並以下線的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我們不難發現MMM的發展“下線”模式涉嫌傳銷。
疑問三:MMM網站為何域名變化莫測?
目前,有多個網址均號稱“MMM金融互助社區”,而這些同名網站首頁所采用的元素和頁面布局趨同,都包括一張名為謝爾蓋•馬夫羅季的照片、每月30%收益的宣傳、模板化的MMM金融互助社區簡介等。這些同名網站都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MMM中國網站,而別家都是“仿盤”。
疑問四:謝爾蓋•馬夫羅季是誰?
謝爾蓋•馬夫羅季
在MMM的宣傳中,俄羅斯的謝爾蓋•馬夫羅季便是“偉大的”MMM模式締造者,但事實上,馬夫羅季在金融領域的履歷並不光鮮。1994年,其曾一手制造了轟動世界的MMM公司運用金字塔騙局進行投資欺詐事件。當年中國官方媒體對此案也有關註,新華社《經濟世界》1994年第10期曾刊文《MMM金融醜案震驚全世界》,《瞭望新聞周刊》1994年35期亦刊文報道《轟動俄羅斯的MMM公司股票案》。時至今日,當年MMM公司案件仍被認為是金字塔騙局的一個典型案例在學術界討論。
眼下,披上互聯網馬甲的MMM金融互助社區與當年MMM公司股票案手法如出一轍。但截至目前,尚無確實證據證明兩者存在直接聯系。那如今的MMM金融互助社區究竟是馬夫羅季重操舊業進入中國,還是另有他人巧借其名號行金融詐騙之實呢?
投資者為何維權難?
MMM凍結提現已有數日,投資者們心急如焚,組建了維權的QQ群。有投資者稱,去當地派出所報案了,但公安機關未予受理。
對此,一位公安部門的人士透露,針對MMM的報案可受理也可不受理,這得根據報案人提供的材料來判斷。
而且根據刑法規定,沒有“傳銷罪”這一罪名,只有“組織、領導傳銷罪”,如果你想舉報傳銷的行為,必須找到傳銷的領導,再加之MMM目前尚未跑路,對外也是宣稱平臺資金只是凍結維護,尚未出現實質的受害者,因此公安機關無法介入調查。
事實上,更多的投資者遇到此類事件選擇的是忍氣吞聲,不少人表示盡管自己想舉報,但是身邊很多人都參加了,如果舉報後錢沒了怎麽辦?甚至有地方的舉報人還被威脅過。
這些原因也造成了類似MMM這樣的平臺在網上泛濫的原因。
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10個常見的理財騙局,希望對各位有警示的作用。十大理財“騙區”教你如何提防“金融龐氏騙局”>>>>
相關閱讀
監管部門預警“金融互助平臺”: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面臨嚴重損失
(一財網綜合第一財經日報、人民網、百度百科、新浪科技、騰訊視頻、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報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二月初,《經濟學人》直指,中國最大點對點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商e租寶交織出全球最大龐氏騙局,幾釀政治危機。財經網站商業金融新聞(Business Finance News)懷疑:這場金融革命死期不遠了嗎? 一月底,警方逮捕e租寶主事者丁寧的消息傳出,花了二十小時挖出深埋地底的帳冊才發現,共九十萬名投資人被坑騙人民幣五百億元(近新台幣二千六百億元)。《經濟學人》斷定這是一場至今牽連人數最多的龐氏騙局。 就在中國警方秘查e租寶的幾個月間,二○一四年底才公開上市的全球龍頭借貸俱樂部(Lending Club)股價也大跌,從去年十二月初至二月二十三日,下挫逾兩成;若從上市日算,股價已狂瀉逾六成。 大銀行參戰,引爆整併潮 值得注意的是,借貸俱樂部去年第四季財報超標:每股賺五美分(約合新台幣一.六七元),比分析師預估多一美分,但強力主張賣出評等的太平洋頂峰證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仍說,政府規管趨嚴,加上國際銀行開始搶做小本生意,前景堪憂。 像是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去年底就聯合借貸平台On Deck Capital,搶攻四百萬家小企業客戶。商業金融新聞指出,雖然景氣急凍正是線上借貸的發展良機,一旦口袋深的大銀行出手,就可能打趴一票借貸平台。然而,它也說:「即將引爆的整併潮才有利產業健全發展,長期而言是利多弊少。」根據統計,散布全球的借貸平台超過兩千家,但《經濟學人》說,廣義的點對點金融服務光是在中國就有三千六百家,而且其中逾三成都被官方歸類為「有問題」,因此龐氏騙局在中國隨處可見,從二〇〇七年的螞蟻農場到去年的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等。 所謂龐氏騙局是一種投資欺詐形武,打出異常高額回報的話術詐騙投資者。投資者的回報並非來自真實商業利益,而是其他新加入投資者的本錢。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龐氏騙局就會崩潰。(文·邱碧玲) | ||
http://www.xcf.cn/ddxg2/201405/t20140526_594230.htm
骗术一:潜伏
第1步:自己潜伏一只股票;
黑嘴机构们首先会自己先偷偷潜伏一只股票,这类股票往往盘子适中,有一定题材,比较适合讲故事。
第2步:让交费的会员抬轿;
黑嘴机构在自己有一定持仓量之后,就会开始通知高级会员建仓,顺便给让他们给自己抬抬轿。
这些会员买入的时候,黑嘴们会根据情况适当的加仓或者卖出一定的股票,使得股价走出比较漂亮的图开,又不至于被迅速推高。
在这个过程的后期,他们会把信息分享给一部分潜在的客户,一来是分一部分利润给他们,好让他们尽快交钱入会,补充因不断亏损而不断流失的会员;二来,可以继续利用他们的资金推涨一下股价。
第3步:操作舆论,推荐股票,让小散户接货
这个时候,黑嘴机构们,会在自己掌握的所有资源(在电视、电话、报纸、博客、股吧等等地方)讲故事、讲题材,炒作支股票。甚至会买通券商的内线,让其通过券商的渠道把股票推荐给营业部的大量小散。同时通过短信、电话向大量的低级别会员和潜在会员推荐股票。
这个过程一般会比较长,除极个别情况外,股价都会稳定上涨,也有机构会暴力狂拉涨停板吸引注意力。会在这个过程中,黑嘴们慢慢清空自己的仓位→然后,通知自己的会员清空→然后,通过有意向加入他们会员的人清空。
这个中间会有一个问题:他们买了这么多股票,真的能够全身而退吗?答案是:No problem !某民间股神曾说过,SB太多了,根本不要担心出不了货!
骗术二:为什么骗子推荐的股票这么准?
小编曾不止一次的想:最早想到第二种骗局的,是不是学统计学的。
骗局的要点:
1、首先,骗子机构确实汇聚了几个短线高手,他们在追逐热点,选择短线个股上面确实有一手。这几个人高手,每天会提前给业务员一组股票。
2、骗子手里得有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的,大量股民的电话号码,这里我们假设是16个。
3、骗子把股票推荐给这16个股民。假如涨跌的概率各占一半的话,就会有8个人的股票出现上涨。第二天,他们再给头天上涨的这8人打电话推荐一 只股票。假如涨跌的概率各占一半的话,还有4个人;第三天,他们再给买到上涨的4人打电话荐股,第四天,他们再给这上涨的2人打电话荐股,第五天,他们再 给买到上涨的股票的那一个人打电话。
如果有一家机构,连续5天给你的股票都是上涨的。而且如果这5只个股的连续涨幅都不错的话。那么,你有可能再也得不到他们的好股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邀请您参加他们会员的电话,毕竟您是见过他们“实力”的。
可是,赚到钱只能说明是你的“财运”好,跟这个机构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往往会出现很多,不交钱的时候天天推荐的股票都很准,一入会,马上就不行了的情况。当然了,还有一些财运极佳的“受害者”们能够长期从这些诈骗机构推荐的个股中赚钱。
这里为了方便,我们的举例只用了16这个数字。可是诈骗机构手上的股民信息往往是数以百万计。所以,总有一部分股民会成为诈骗机构的长期用户。而假如,一家机构有1万个收费客户,一个客户一年收1万元的话,一年的收入就超过1亿元。
骗术三:收盘后的短信:XX股明天开盘会涨停
第三个案例跟操纵市场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放出小道消息吸引投资者跟盘。这种骗术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诈骗团伙会首先选择一个流通盘较小的股票,然后提前进行仓位埋伏。
第二,在收市的之后时候,给手里的客户打电话、发短信。内容大致是:“明天这只股票涨停,我们今天收盘前已经提前布局。”
因为这是一小盘股,不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就能将它炒高。第二天,在集合竞价,诈骗团伙通过高价申报的方式,将其开盘价拉高。。等开盘之后,用一笔 不大的资金以高价直接购买这支股票,很容易导致这支股票迅速涨停。如果有小散追入,他们就趁势把手中的仓位平掉。当然,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忽悠头一天接到电话的人,“已然见证过他们的实力”的人加入会员。当然,一量你交了费,你会发现,你永远买不到这种第二天开盘能涨停的股票。
骗术四:推荐一个股票,不准不要钱
经常有人接到电话,说是推荐股票的,不准不要钱。而且,事后再收钱。
关于,这个骗术。。小编想起一个段子:
某老中医有祖传良方,号称包治百病。三副见效,售价五千,治愈再收钱,不好不要钱。于是没治好的因没付钱也不找他了,治好的则高高兴兴送钱去……常年下来,老中医名声越来越大,财源越来越多,还挣了一屋子锦旗。所以,这种不准不要钱的荐股,自己去体会吧!
作者:毕兹卡(微信号:maogosi)
電影《葉問3》創下四十五億元的驚人票房紀錄,但賺再多也不敵金融炒手, 向一代宗師致敬的電影,竟被搞成吸金騙局,引爆了一場上海擠兌風暴。 電影《葉問3》在中國宣稱創下八億元人民幣(約四十億元新台幣)的驚人票房,若加上海外地區,總票房超過四十五億元新台幣,與好萊塢大片《星際大戰7》、《鋼鐵人3》在中國的票房相當,應該讓投資人笑開懷。 不幸的是,《葉問3》啟動了中國特有的「互聯網+金融+電影」的資金運作模式,把這部賣座電影搞成像「龐氏騙局」的金融炒作,四十五億元的票房竟然讓兩萬多名散戶投資人血本無歸,參與投資的香港上市公司股價暴跌七成,還引爆了撼動金融安全的擠兌風波。 手法夯!經網路金融向群眾募資 演員卡司堅強的《葉問3》淪為吸金工具,首腦是上海快鹿投資集團董事長施建祥,他利用旗下的「金鹿財行」作為吸金管道,保證年息八%、甚至一八%的報酬,結果電影票房被踢爆造假,投資人爆發擠兌後,才發現施建祥的相關平台,總計吸金超過二百億元人民幣(約一千億元新台幣)。 類似的故事不斷重演,八○年代末期,台灣發生過鴻源、龍祥的吸金案,這幾年中國到處爆發吸金泡沫,過往這些吸金標的多為房地產、上市公司股票,金鹿財行則走最夯的群眾募資、網路金融手法。 《葉問3》的悲劇,早在去年年初就蓋棺論定了。葉問的故事被香港製片黃百鳴開發,找甄子丹擔綱,二○○八年《葉問》電影推出,票房大獲全勝;兩年後拍續集,票房仍開出長紅。 黃百鳴繼續籌拍第三集,在中國電影市場年年翻倍的大多頭氣氛下,吸引一堆金主捧鈔票上門。施建祥以影視大亨的架式,用十億元新台幣買斷版權,同時還成立上海快鹿投資集團。 在此之前,他更與高度爭議性的香港電影製片徐小明合作,借殼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施建祥在上海搞錢,徐小明則確保電影拍攝順利。 遭踢爆!電影票房造假 引發擠兌 中國電影市場火熱,每部電影的拍攝成本像火箭般飆升,《葉問3》原本拍攝預算超過十一億元新台幣,若加上十億元的版權買斷,和無上限的宣傳費,圈內專家估算,《葉問3》在中國至少要有十二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才能損益兩平。但是在一六年春節之前,大陸票房超過十二億元人民幣的電影,只有《變形金剛4》、《阿凡達》、《泰冏》及《西遊.降魔篇》四部。 災難的引爆點在《葉問3》三月四日上映後,立即遭到網友踢爆造假,並在社群網站發布證據,包括「同一個觀影廳十分鐘一場」、「午夜場還爆滿」等。兩星期後的三月十九日,中國廣電總局首次查核發現,總計八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有九千萬元是假造的。 《葉問3》最終實際票房只有七億元人民幣,距離十二億元的目標差距甚大;施建祥的吸金產品「影視寶」,又將第一個基金到期給付日設在三月二十五日,當天就發生公司沒現金的事件,累積到三月三十一日終於爆發大擠兌。 大起底!崇明島農戶變身影視大亨 施建祥是典型的中國暴富新貴,他出身上海郊區寶山,沒有官二代的光環,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崇明島的農場工作。一九九九年,他爭取到「重整四家國有企業」,對象包括上海快鹿電線電纜有限公司,因賤賣的國企通常藏著肥厚的利潤,讓他掌握了挖第一桶金的訊號。 之後施建祥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做了幾個地產開發案,金融海嘯後的○九年,他轉戰金融,搞擔保公司與小額貸款公司,獲得上海有關部門的批准。 施建祥的互聯網融資平台集團,看上飛速成長的電影市場,吸引資金陸續投入,短短四年就拿下旗艦級的《葉問3》。 去年九月,施建祥更找來好萊塢影星梅爾吉勃遜及布魯斯威利,宣布拍攝一九四三年飛虎隊事蹟的新片《大轟炸》,將其地位推上最高峰。施建祥高舉「互聯網+金融+電影」的旗幟吸金,用超級大片來引誘社會大眾購買他的基金。這種將股市炒作、龐氏吸金、電影票房操控完全結合的手法,只有在中國才可能發生。 地雷多!問題平台成交額逾四兆元 到底施建祥的吸金集團規模有多大?目前並沒有任何官方數字,在遭到擠兌之後,快鹿集團則發出聲明稿,宣布短中長期的償還計畫,稱已準備三十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備付。 中國類似的吸金公司不斷攀升,這些「線下理財、財富公司」的數量在過去兩年倍數成長。一五年底,中國官方突擊P2P(Peer-to-Peer Lending)網路借貸的「e租寶」,這家公司半年內違法吸金二千五百億元新台幣,受害者多達九十萬人;還有大大集團,吸金逾二百億元新台幣。 中國官方去年底開始收緊P2P網路吸金,但根據統計,到去年十一月底,中國P2P網貸平台數量達到三七六九家,其中「問題平台」達到一一五七家,去年累計的成交金額超過四.二五兆元新台幣,成為政府監管單位頭疼的地雷。 中國的金融情勢,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雖然全國各大中小城市不斷爆發擠兌風暴,但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商城,以及中國首富王健林的大連萬達集團,都在三月底推出最新的網路金融借貸產品;甚至號稱只要幾分鐘,就可核貸給消費者十萬元人民幣。 阿里巴巴等拚命借錢給中低收入散戶的同時,大量承接高鐵業務的遼寧省東北特殊鋼鐵集團,因為無法償付到期的四十三億元新台幣債務本息,董事長楊華竟然上吊自殺;而之前年產能超過二千萬噸的天津渤海鋼鐵集團,也因背負近一兆元新台幣的債務,遭到銀行啟動債權保全程序。一邊拚命在衝刺網路金融、小額貸款,另一邊龐大的舊債務,卻如滾雪球般幾近失控。 快鹿集團因《葉問 3》而瓦解,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真相,一部票房超過四十億元新台幣的超級大片,卻讓大陸投資人血本無歸,還造成上市公司股票崩盤、群眾擠兌的社會事件。 當金融槓桿玩到極致,成本不斷堆疊,債務騰飛上天,就算實體經濟賺再多,仍然無法償債。中國金融市場到底藏了多少《葉問3》這樣的案子,人民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能不能消化這些壞帳,正是中國金融崩潰與否的生死關鍵。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