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年度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出爐 多家上市公司入選

2016年度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已經出爐,多家上市公司入選。

據介紹,工信部、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組織開展了2016年度乙烯、合成氨、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行業能效“領跑者”遴選工作,遴選出了達到行業能效領先水平的“領跑者”企業16家,以及達到能耗限額國家標準先進值要求的入圍企業20家。

其中,成為“領跑者”的公司包括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分公司、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海螺水泥子公司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

附2016年度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72

上半年地方經濟:貴州、重慶真強勁 吉林領跑東三省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增速“西高東低”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基本格局。近兩年,雖然這一格局仍在繼續,但地區分化成為主旋律,在西部地區之間,分化十分明顯。而東部沿海不少省份轉型升級則初見成效。

西部分化明顯

國家發改委網站5日刊文指出,上半年,西部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8.0%,繼續處於“四大板塊”首位,工業增加值增速為7.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3.5%,均較一季度有所提高。

分省份看,西部各省份之間分化也比較明顯。分省份看,重慶、西藏、貴州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同比增長10.6%、10.6%、10.5%,增速仍然處於全國前列。

以重慶為例,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消費品、材料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0.1%、21.6%、11.1%、9.4%、7.4%、5.7%和7.6%。

為何重慶和貴州表現如此強勁?區域經濟專家、貴州省政府參事胡曉登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包括貴州重慶在內的長江上遊省份以及長江中遊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這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而深處中部、來自長江中遊的幾個省份,發展勢頭與貴州、重慶類似。發改委的文章指出,上半年,中部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7.8%,其中,江西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1%,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增速在中部地區居於首位。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增長勢頭總體較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但是也有不少西部省份增速較為靠後,比如同處西南地區的雲南增速就只有6.6%。雲南省統計局分析,目前雲南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穩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受煙草行業影響,工業經濟低位運行,經濟發展面臨多重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數據顯示,上半年,雲南煙草制品業工業增加值降幅為11.7%,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19.6個百分點,較一季度擴大3.9個百分點。

除了雲南,西部省份中,廣西、陜西、內蒙古的增速也都比較靠後。不過,部分資源型省份的增速也有所提高。例如,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7.9%、7.4%,分別較一季度提高1、5.4個百分點,新疆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吉林領跑東北

在西部增速繼續居首、區域分化明顯的同時,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多年的轉型升級,也已初見成效。

文章說,上半年,東部地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7.6%。分省份看,天津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增速處於東部地區領先水平。福建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3%,外貿出口實現逆勢增長,月出口值連續3個月同比、環比“雙增長”。上海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三產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

尤其是東南沿海幾個經濟大省如廣東、浙江和江蘇,經過多年的產業轉型升級,可謂亮點頻現。

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37.9%,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3.8和9.5個百分點,對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0.7%。上半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增長35.8%,比一季度提高6.2個百分點,阿里巴巴、網新等企業繼續發揮龍頭作用。

在廣東,上半年,廣東財稅收入、工業利潤等幾個重要指標均大幅領先全國。上半年廣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38.63億元,增長17.1%,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9.9%,稅收占比達81.4%,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621.52億元,增長15.8%,同比提高8.5個百分點。上半年廣東民間投資增速達到19.6%,超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1個百分點。

與東南沿海相比,東北的增速仍比較靠後。上半年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較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工業增速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個百分點。

分省份來看,東三省之間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居中的吉林總體態勢要明顯好於兩邊的遼寧和黑龍江。文章指出,目前吉林企穩態勢相對明顯,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6.7%,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主要經濟指標趨近合理區間。

為什麽吉林會在東三省中領跑?吉林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在東三省里面,目前吉林的整體發展勢頭是最好的,產業結構也比較合理。一方面,相比遼寧和黑龍江,吉林的能源產業占比要小很多,受能源下行沖擊較小。

另一方面,吉林的汽車、軌道客車等裝備制造業以及光電子、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都相當不錯。像裝備制造產業正在打造產業集群,這其中也帶來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數據顯示,上半年吉林完成民間投資3948.18億元,實現15.1%的增長,而同時期東北民間投資下降31.9%,遼寧民間投資為58.1%的負增長。從這個角度上看,吉林的表現堪稱東北的一大亮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47

債基繼續領跑眾基金 混合基金獨遇贖回

8月15日晚間,基金業協會發布了截至今年7月底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最新總規模是8.28萬億元,其中貨幣型基金規模4.5萬億,占比比例大約是54.35%。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共有公募基金產品3179只,基金份額79362.4億份,公募基金總凈值達到82794.23億元。而截至上半年末,公募基金總凈值為79497.15億元,增幅約為4.15%。具體來看,股票型基金有621只比上個月增加6只,股基規模從6654.75億元增加至6804.36億元,環比增加了約2.25%。

混合型基金方面,截至7月末共有混合基金1422只比上個月多了22只,其中份額從17386.07億份縮水至16302.18億份;規模也從19037.16億元縮水至17897.63億元。如此計算,混合型基金的規模縮水了近1140億,幅度達到約6%。

也就是說,在剛剛過去的7月,混合型基金遭到較大規模程度的贖回,不論是規模還是份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7月大盤微漲1.7%,同期的創業板指和中小板指則分別下跌4.73%和2.27 %;公募基金市場各類型基金均取得月均正收益,其中,QDII型基金以2.95%的平均月收益居於各類型榜首。數據顯示,7月QDII基金的份額幾乎沒有變化,凈值環比增加了約30億元,增幅在3.3%左右。同期,債券型基金的規模與貨幣型基金的規模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據記者計算,債基環比增加了1091.88億元,增幅高達13.42%,而貨幣型基金的增幅比例大約為7.11%。

可以看到,由於美國10年國債收益率創新低、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以及經濟金融數據雖略好但未明顯超出預期,多重因素導致債市收益率震蕩下行,尤其是隨著10年以內收益率曲線趨於扁平,超長期利率債成為備受追捧的品種。尤其是信用債方面,受利率帶動信用債交易熱情向好,收益率也有所下行。

凱石金融產品研究中心分析師柳桑玉認為,由於經濟、通脹、政策、市場避險情緒這些利多因素無重要消息或數據,短期內利率債難以快速兌現,因此在央行沒有進一步放松措施之前,債券市場依然無法走出大的趨勢性機會,但是階段內有交易性機會存在。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亦顯示,截至2016年7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78

近十年城市經濟競逐:長沙重慶領跑 東莞溫州大減速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說過,中國經濟奇跡的奧秘在於地區間的經濟競爭,正是這樣的激烈競爭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過去十年33個主要城市經濟總量增長變化的比較,為讀者揭示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面貌及其背後的結構變化。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其中長沙、重慶領跑。

長沙、重慶靠工業領跑

2005年,我國GDP達到18.2萬億元,2015年這一數據是67.67萬億元,十年間增長了271%。從主要城市的增速來看,高於這一平均水平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必須指出的是,由於在2011年“三分巢湖”後,合肥進一步做大。因此合肥的數據不具備可比性。不過,合肥仍然是過去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例如,2006年合肥經濟總量在全國僅位列第56位,但到2010年,合肥已上升至全國第38位。2011年三分巢湖後,合肥仍繼續高速發展。

在除合肥外的其他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過去這些年,長沙主打產業裝備制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等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以裝備制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湧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山河智能等在國內響當當的裝備制造企業。由於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進行的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大多用於鐵路、公路及機場等的建設,長沙的很多產業正是滿足了這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需要。

長沙之後,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以412%的增速位居第二。作為一個經濟總量大市,重慶能取得這樣的增速實屬不易。與長沙一樣,重慶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來自工業。今年上半年,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

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消費品、材料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0.1%、21.6%、11.1%、9.4%、7.4%、5.7%和7.6%。

值得註意的是,在實體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長沙和重慶的樓市保持較為平穩的態勢。根據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的數據,今年7月,重慶均價每平方米7008元,長沙為每平方米6676元,在主要城市中均比較靠後,且十分平穩。可見,經濟增速快,並不一定會帶來房價高漲;相反,合理平穩的房價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表1、十年來33個城市的增速對比

城市

2005

2015

增幅

長沙

1520

8510.13

460%

重慶

3069

15719.72

412%

武漢

2238

10905.6

387%

貴陽

603

2891

379%

南寧

722.66

3410

372%

西安

1270

5810

357%

成都

2371

10801

356%

天津

3663.86

16538.19

351%

鄭州

1650

7315.2

343%

南京

2413

9720.77

303%

南昌

1007.7

4000

297%

福州

1482

5618.1

279%

昆明

1062

3970

274%

全國

182321

676708

271%

長春

1508.6

5530

267%

大連

2150

7731.6

260%

蘇州

4062.52

14500

257%

深圳

4926.9

17503

255%

廣州

5115.75

18100

253%

沈陽

2084

7280.5

249%

青島

2695

9300

245%

杭州

2942.65

10053.58

242%

北京

6814.5

22968.6

237%

佛山

2379.8

8003.92

236%

廈門

1029

3466

236%

寧波

2446

8011.5

228%

濟南

1876.5

6100.23

225%

哈爾濱

1830

5751.2

214%

太原

895

2735

205%

無錫

2805

8518.26

204%

石家莊

1852

5440.6

194%

溫州

1600

4619.84

189%

東莞

2182

6275

188%

上海

9143.95

24964.99

173%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長江中上遊城市發展相對較快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而言,不用三十年,各地之間的經濟發展就會發生很大變化。上世紀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本世紀初蘇州很耀眼,到“十一五”後天津最為迅猛。而近幾年來,除了天津,中西部的幾個城市包括重慶、長沙、合肥和武漢無疑成為星光閃閃的“四小虎”。這其中,武漢的增速也達到了387%。

在統計的33個城市中,過去十年增幅超過300%的城市共有10個,其中有8個城市來自中西部,分別是長沙、重慶、武漢、貴陽、南寧、西安、成都和鄭州。只有兩個城市來自沿海,其中天津增速位居第33個城市中的第8位,南京位居第10。

這也大體符合過去多年來的“西高東低”的發展態勢。一方面,沿海發達地區自身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非常有限,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外向型經濟拉動。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受到較大影響,而內陸地區受外需影響較少,又受益於國家擴大內需的拉動。

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很多城市資源充足、土地資源豐富。近年來,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不斷加快,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家擴大內需的投資又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此消彼長,內陸城市的增速也就大大跑贏沿海城市。

從地理空間上看,增速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上遊地區,如長沙、武漢、重慶、貴陽、成都等。區域經濟專家、貴州省政府參事胡曉登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首先長江中上遊幾個省份因為遠離沿海,外向度比較低,所以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貿出口受阻對它們的影響也很小。

近十年重慶發展一直比較快

其次,相比東北、華北、西北等地過於依賴能源、重化等傳統產業,產業結構老化不同,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產業結構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比較完備,受能源價格下行的沖擊也比較小。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方便很多。再加上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做得比較好,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當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沿海城市增速普遍低於全國

相比中西部城市的快速增長,過去十年,沿海城市的增速要慢了不少,大部分城市的增速都低於271%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東莞、溫州和石家莊的增幅甚至低於200%。

不過,在增幅靠後的城市中,原因也各不相同。其中,上海、北京這兩大一線城市增速較慢,主要是這兩地主動進行結構調整的結果。尤其是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產業疏解的政策。

例如,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新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下降1.5%。專家指出,這主要與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尤其是近幾年上海在實行經濟轉型升級,低能級的制造業在萎縮,相關企業轉移出去,用工就會減少。

對京滬來說,近些年,隨著土地等發展空間的飽和,在產業結構上“退二進三”的推進,不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項目紛紛轉移出去,金融、信息經濟等三產成為主打,相對來說,三產的規模也沒有二產來得大。

東莞、溫州、無錫、佛山這些外貿明星城市的增速之所以慢,主要原因在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貿進出口要再現過去的高增長已無可能,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持續減弱。隨著外貿出口受阻,產能過剩嚴重,制造業很不景氣。

另一方面,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後,這些城市的不少產業紛紛轉移到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比如江蘇的筆記本產能就有不少轉移到中西部的重慶和成都等地。

這其中,曾經的明星城市蘇州雖然十年來的增速達到了257%,在幾個外貿明星城市中還算不錯,但近兩年蘇州的經濟增速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今年上半年,蘇州的名義增速也只有6.62%,上半年該市出口下降9%,實際利用外資下降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2.2%。工業總產值負增長0.2%,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5%的電子行業產值增長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增速回落。

但並不是所有增幅較低的城市都來自沿海發達地區。例如,石家莊、太原、哈爾濱、沈陽等城市主要位於能源重化省份。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能源經濟的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地區受到較大的沖擊。此外,這些地方以國有經濟為主,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難度也更大。

天津南京增速較快

同樣,在沿海地區,也有少數城市的增速靠前。比如天津,2006年開始成了又一顆“耀眼的明星”。在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下,天津的經濟2007年開始馬力全開,高速增長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產業工人進入。2010年起,天津取代內蒙古,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只在2014年以後,增速第一的位置才被重慶取代。

另一個增速比較快的沿海城市是南京。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身為副省級省會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被坊間戲稱為“蘇小三”。不過,在2014年,南京一舉超越了無錫,在省內位居第二,2015年後南京對無錫的優勢進一步拉大。

這里面的原因在於,與無錫因外貿受阻、沖擊較大相比,省會南京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主要面向內需市場,受到的沖擊也比較小。並且在地理位置上,南京更靠近中西部,直接輻射到安徽東南部等地區。

城市位次有進有退

從33個城市的總量排名來看,過去十年,不少城市的位次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前十名中,2005年排名第9和第10的無錫、青島,這兩個沿海外向型城市退出前十,新進入前十名的城市是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省會,十年前成都和武漢分列第14和15位,現如今成都升至第9,武漢名列第8。這兩個城市均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傳統的十大城市。

此外,在前十名內部,原先排名第5的蘇州,2015年退至第7,天津和重慶分別上升一位,列第5和第6。在2005年,第7名的重慶與第8名的杭州相差無幾,而與廣深兩個一線城市則差距較大。數據顯示,2005年,重慶經濟總量僅為廣州的60%,但十年過去,現如今重慶的GDP已達到了廣州的87%!

上升比較明顯的還有長沙和鄭州兩大個中部城市,長沙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鄭州從第22位上升至第18。相比之下,沿海的不少城市位次下降明顯,除了蘇州、無錫和青島,包括寧波、佛山、東莞、溫州等城市的位次也明顯後退。一方面,這些外向型城市受外貿出口調整的影響比較明顯。另一方面,無論是這些外向型城市,還是北上廣深等其他沿海發達城市,都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速平穩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調整轉型成為主題。

表2::2005年33個重點城市GDP及其排序

城市

2005年GDP(億)

排名

上海

9143.95

1

北京

6814.5

2

廣州

5115.75

3

深圳

4926.9

4

蘇州

4062.52

5

天津

3663.86

6

重慶

3069

7

杭州

2942.65

8

無錫

2805

9

青島

2695

10

寧波

2446

11

南京

2413

12

佛山

2379.8

13

成都

2371

14

武漢

2238

15

東莞

2182

16

大連

2150

17

沈陽

2084

18

濟南

1876.5

19

石家莊

1852

20

哈爾濱

1830

21

鄭州

1650

22

溫州

1600

23

長沙

1520

24

長春

1508.6

25

福州

1482

26

西安

1270

27

昆明

1062

28

廈門

1029

29

南昌

1007.7

30

太原

895

31

南寧

722.66

32

貴陽

603

33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表3 2015年33個主要城市GDP及其排序

城市

2015

排位

上海

24964.99

1

北京

22968.6

2

廣州

18100

3

深圳

17503

4

天津

16538.19

5

重慶

15719.72

6

蘇州

14500

7

武漢

10905.6

8

成都

10801

9

杭州

10053.58

10

南京

9720.77

11

青島

9300

12

無錫

8518.26

13

長沙

8510.13

14

寧波

8011.5

15

佛山

8003.92

16

大連

7731.6

17

鄭州

7315.2

18

沈陽

7280.5

19

東莞

6275

20

濟南

6100.23

21

西安

5810

22

哈爾濱

5751

23

福州

5618.1

24

長春

5530

25

石家莊

5440.6

26

溫州

4619.84

27

南昌

4000

28

昆明

3970

29

廈門

3466

30

南寧

3410

31

貴陽

2891

32

太原

2735

33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制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93

借力集團“交叉銷售” 平安信用卡發卡量領跑

隨著銀行業半年業績的披露,平安信用卡以上半年業務規模增長位列股份制銀行前列而獲得市場關註。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總裁曾寬揚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給出一組數據:截至6月末,卡中心的今年新增發卡量為450.86萬張,同比增長66.06%,總交易金額為5290.54億元,同比增長47.78%。

有了這450.86萬張新增信用卡的“入隊”,平安信用卡以總“流通卡”的口徑計算,已經增長至2292萬,據平安方面監測,這一數據已位列股份制銀行第三。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平安信用卡新增發卡量快速增長背後的原因有哪些?在個別同業銀行出於風控考量而在近年收緊信用卡規模的行業背景下,平安信用卡仍然保持快速擴張,背後的風險防範又做得如何?

想當集團“第二張名片”

對於發卡量“領跑”的原因,曾寬揚告訴本報記者,其中一大原因是“憑借平安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進行交叉銷售的成果。從數據來看,在該行逾2200萬多張信用卡中,有約40%的獲客來自集團渠道。

“平安集團積累了1.1億個人客戶,擁有百萬銷售大軍。”曾寬揚說,“不少客戶最初只是通過平安保險渠道購買保險產品的優質客戶,經過集團綜合金融的交叉銷售推薦,他們成了平安信用卡的客戶。”

這種“交叉”同時還是內外部雙向協同的。據曾寬揚介紹,平安信用卡嵌入了平安保險權益、銷售保險產品、同時也向集團其他子公司遷徙卡客戶。2015年的數據顯示,平安集團新增雙卡客戶(同時持有信用卡和借記卡的客戶)超過300萬,通過信用卡向平安零售銀行遷徙的客戶量大幅增長,同時持有信用賬戶和借記賬戶的雙卡客戶占信用卡總客戶的40%。

“我們的策略是將信用卡作為零售獲客的入口和抓手,當客戶遷徙至銀行後,又會增加客戶用卡黏度,反哺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在曾寬揚的戰略定位里,平安信用卡應當是平安集團的“第二張名片”。

對於風控,曾寬揚回應稱,平安信用卡至今已有11套客戶評分準入系統進行風險識別和把關,進行差異化風險定價。平安銀行半年報中顯示,平安信用卡通過應用評分模型等科學工具優化了風險管理策略,有效改善新戶獲客結構。

此外,新技術的運用還包括全國應用的人臉識別、實時交易偵測等運用。人臉識別在辦卡過程防範欺詐,準確度據平安的數據已可高達99%。

今年6月末,平安信用卡不良率由去年末的2.50%降至2.15%,下降0.35個百分點。

走向“輕資本”

對於下一步的戰略展望,除了繼續做好集團的客戶入口以外,曾寬揚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還提及了一個關鍵詞:輕資本管理模式。

曾寬揚表示,輕資本管理模式的具體做法包括:第一,使平安信用卡成為客戶金融和非金融需求的服務平臺,利用集團內外部資源打造連接線上線下不同場景,在引入客戶的同時獲取交叉銷售收入;第二,打造中小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咨詢平臺,為他行提供發卡解決方案,獲取咨詢服務費等收入;第三,擴大收單規模,加強商戶增值服務與營銷合作,獲取服務費收入。

“與其他機構開展征信、營銷等方面的數據合作,也將是開拓中間業務收入的一條路徑。”曾寬揚補充稱。

此外,曾寬揚還表示,平安信用卡每年產生10億級別的客戶行為數據、超過5000個變量,這些數據的輸送,也可應用於集團內保險定價、征信評分、精準營銷等方面,助力子公司業務發展。

跳出平安信用卡縱觀平安大零售版塊,平安銀行副行長蔡麗鳳介紹稱,目前該行正處於“三步走”戰略規劃的第二步階段。2012年底,平安銀行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規劃:即第一步,在3-5年內,以對公業務為主,同時構建零售業務快速發展的強大基礎;第二步,在5-8年內,以對公和零售業務並重,實現各項業務快速協調發展;第三步,8年後,使零售業務成為銀行的主導業務和利潤的主要來源。

根據平安銀行半年報,截至6月末,該行零售存款余額為2789.65億元,較提出“三步走”戰略規劃的2012年底增長了54%,零售貸款余額為2937.18億元,加上信用卡應收賬款1630.15億元,即大零售版塊貸款余額為4567.33億元,較2012年末的增速為102%。

其中信用卡的應收賬款較之去年末,短短6個月,已增10.34%。

據曾寬揚介紹,平安信用卡的收入在大零售版塊中占比約36%,凈利潤占比約33%,正在成為平安銀行大零售業務的重要利潤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18

近十年哪些省份增長快:貴州重慶領跑 粵蘇魯爭霸新變化

區域之間的激烈競爭是中國過去三十年的一大特色,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城市和城市之間,在省域之間同樣存在。那麽過去十年來,哪些省份增長最快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過去十年來我國各省份經濟總量增長變化的比較發現,過去十年,地處西南地區的貴州和重慶增長最快,增幅均超過了400%,中西部省份普遍比較靠前。

貴州重慶領跑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2015年達到了676708億元,十年間增長了271%。這其中有19個省份高於平均增速,其中15個省份的增速高於30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低於平均增速的有12個省份,主要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和華北、東北地區。

在各省份中,貴州以441%的增幅高居榜首。

“貴州是貴陽的省會嗎?”多年前,這是外界常常流傳的一個笑話。其背後反映的正是貴州過去多年落後的面貌。不過近年這種落後的局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在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了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推出了“工業強省”戰略,全力補足貴州經濟發展的短板。

當年12月26日,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2011年貴州固定資產投資達5100億元,增長60%。2012年固投達7809.05億元,比上年增長53.1%。

央企的進入主要是一些基礎性的投資,如水利、交通等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而延長產業鏈則需要靠民營經濟。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貴州再推萬億民資招商計劃,意欲豐富完善其產業鏈,當年3月2日貴州在京舉辦面向全國優強民營企業招商項目推介會,重點推出506個全省重點投資項目,馬雲、宗慶後、張近東等江浙巨富亦齊聚捧場。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高於全國3.8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二位。這其中,貴州的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頗為亮眼。上半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3.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1.0個百分點。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貴州原有的基數比較小,因此當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進入後,增幅也會比較大。總體上來看,貴州目前的經濟總量仍然比較小,人均GDP仍遠遠低於全國水平。

在貴州之後,重慶以412%的增幅在各省份中位居次席。與貴州類似,近幾年重慶的產業布局和調整做得比較好,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尤其是電子巨頭轉移落地。在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因此經濟增速也保持較快增長。

近十年增速排在3到5位的分別是陜西、寧夏和內蒙古,這三個省份都屬於能源大省。在2005年之後,當能源價格上行的時候,陜西和內蒙古等地的經濟均實現高速增長。以內蒙古為例,其人均GDP更是先後超過了東部的福建、廣東、山東等省份,一度高居全國第五。

不過自2013年以後,隨著能源價格的走低,能源大省內蒙古和陜西的工業利潤和經濟增長也隨之陷入低潮。近兩年蒙陜的經濟增速均處於全國下遊水平。

在增速前十的省份中,只有天津是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在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下,天津的經濟2007年開始馬力全開,高速增長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產業工人進入。2010年起,天津取代內蒙古,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

京滬退出前十,兩湖上位

與中西部的突飛猛進相比,沿海省份的經濟增速普遍比較靠後。其中、山東、北京、廣東、浙江和上海5個發達省份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受到較大影響,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後,這些城市的不少產業紛紛轉移到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比如江蘇的筆記本產能就有不少轉移到中西部的重慶和成都等地。

另一方面,沿海發達地區近幾年也在加快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在這個“騰龍換鳥”的過程中,經濟增速自然也會逐漸降低。

當然,並不是所有增速較低的省份都是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像黑龍江、河北、山西這幾個省份的經濟增速也比較靠後。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於作為能源重化省份,這些省近年來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比如河北近幾年主動壓縮過剩產能,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速也明顯降低。

我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只要十年,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31個省份經濟總量的排名來看,過去十年,不少省份的位次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其中,在第一集團軍中,廣東仍然高居榜首,排名第二的追趕者不再是山東,而是換成了江蘇。2005年山東高居全國第二,緊追廣東。但後來(2009年)山東不僅被江蘇反超,而且與前兩名廣東、江蘇的差距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2005年,老大廣東領先山東3233億元,到2015年,山東落後廣東近1萬億元。而在山東掉隊的同時,江蘇與領頭羊廣東的差距卻越來越小,去年廣東僅領先江蘇2696億元。從比例上看,十年前江蘇相當於廣東的84%,現如今江蘇相當於廣東的96%!十年間提高了12個百分點。

山東放緩的一大原因在於,作為北方經濟大省,山東的重化工業占比比較高。尤其是山東的石油、煤炭、鋼鐵等能源重化產業占比也不小,受近年來隨著能源經濟的下行,山東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重工業、國有經濟占比比較高的區域,近年來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大。

在前10名中,位次變化比較明顯還有,原先位居第七的上海和位居第十的北京退出前10,而原先位居12和13的湖北、湖南這兩湖兄弟後發趕超,到去年分別位列第8和第9。

上海和北京讓位於兩湖兄弟,其實也很好理解。對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目前兩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產業疏解的政策。這其中,隨著土地等發展空間的飽和,不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項目紛紛轉移到周邊省份。

與兩湖類似,2005年位列第9的四川在去年超過河北,位列第6。而原先位列第8的遼寧後退至第10,按照目前的態勢,在未來一兩年內,其經濟總量有可能被第11的福建超過。

在10名後的省份中,由於中遊省份的經濟總量差距較小,互相之間追得比較緊,因此部分經濟增速較慢的省份下降的位次就比較多,比如黑龍江下滑了7位,山西下滑了8位,相比之下,重慶上升了4位,陜西上升了5位,內蒙古上升了3位。

 

 

 

表1 十年來各省份經濟增幅

省份

2005年GDP

2015年GDP

增幅

貴州

1942

10502.56

441%

重慶

3069

15719.72

412%

陜西

3674.75

18171.86

395%

寧夏

599.4

2911.77

386%

內蒙古

3822.77

18032.8

372%

湖北

6484.5

29550.19

356%

天津

3663.86

16538.19

351%

湖南

6473.61

29047.2

349%

青海

543.2

2417.05

345%

廣西

4063.3

16803.12

314%

江西

4056.2

16723.8

312%

海南

903.6

3702.8

310%

西藏

250.6

1026.39

310%

安徽

5375.8

22005.6

309%

四川

7385.1

30103.1

308%

福建

6560.07

25979.82

296%

雲南

3472.34

13717.88

295%

吉林

3614.92

14274.11

294%

江蘇

18272.12

70116.4

284%

遼寧

8005

28743.4

259%

新疆

2609

9324.8

257%

甘肅

1928.14

6790.32

252%

河南

10535.2

37010.25

251%

山東

18468.3

63002.3

241%

北京

6814.5

22968.6

237%

廣東

21701.28

72812.55

235%

浙江

13365

42886

221%

山西

4121.2

12802.6

211%

河北

10116.6

29806.1

195%

黑龍江

5510

15083.7

174%

上海

9143.95

24964.99

173%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表2 十年來各省份經濟總量位次變化

省份

2005年GDP

位次

2015年GDP

位次

位次變化

廣東

21701.28

1

72812.55

1

山東

18468.3

2

63002.3

3

↓1

江蘇

18272.12

3

70116.4

2

↑1

浙江

13365

4

42886

4

河南

10535.2

5

37010.25

5

河北

10116.6

6

29806.1

7

↓1

上海

9143.95

7

24964.99

12

↓5

遼寧

8005

8

28743.4

10

↓2

四川

7385.1

9

30103.1

6

↑3

北京

6814.5

10

22968.6

13

↓3

福建

6560.07

11

25979.82

11

湖北

6484.5

12

29550.19

8

↑4

湖南

6473.61

13

29047.2

9

↑4

黑龍江

5510

14

15083.7

21

↓7

安徽

5375.8

15

22005.6

14

↑1

山西

4121.2

16

12802.6

24

↓8

廣西

4063.3

17

16803.12

17

江西

4056.2

18

16723.8

18

內蒙古

3822.77

19

18032.8

16

↑3

陜西

3674.75

20

18171.86

15

↑5

天津

3663.86

21

16538.19

19

↑2

吉林

3614.92

22

14274.11

22

雲南

3472.34

23

13717.88

23

重慶

3069

24

15719.72

20

↑4

新疆

2609

25

9324.8

26

↓1

貴州

1942

26

10502.56

25

↑1

甘肅

1928.14

27

6790.32

27

海南

903.6

28

3702.8

28

寧夏

599.4

29

2911.77

29

青海

543.2

30

2417.05

30

西藏

250.6

31

1026.39

31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52

全球豪宅年漲約4% 溫哥華、上海領跑

從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加拿大移民城市溫哥華以36.4%的年漲幅成為全球房價上漲最快的城市。臺北、香港房價因出現較大負增長而墊底。

英國房地產研究機構萊坊(Knight Frank)最近發布的全球豪宅指數顯示了上述信息。

該機構調查的豪宅範圍為,全球37個被調查城市中房價最高的前5%的樓盤。該報告每季度發布一次。溫哥華已經連續5個季度位居榜首。不過,未來一季度這個高增長恐難以持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7月宣布,從8月2日起對購買大溫哥華地區住宅的外國買家額外征收15%的物業轉讓稅。

 

溫哥華房價應聲暴跌,從7月均價140萬加元跌至110萬加元(約合566萬元人民幣);從7月24日到8月21日下降17.6%。據溫哥華地產協會統計,有超過420個購房交易因新政而取消,總價值超過4億加元。但大溫哥華地產局(REBGV)統計,溫哥華的房地產買家中,海外買家僅占到5%~7%,並不算購房者主力。

無論如何,溫哥華的房價過山車可以被視為利用稅收政策為房價降溫的典型案例。

從該研究報告監測數據看,過去5年里,全球豪宅價格從2010年初接近10%的年增幅一路回落至2012年的低谷,房價漲幅一度低於2%。此後,在2013年下半年出現一波反彈,達到6%左右的增長水平,緊接著幾個季度跌落到4%左右。

根據全球各大城市房價漲幅的榜單,除溫哥華以外,房價上漲速度居前的城市還有上海、開普敦、多倫多、墨爾本和悉尼,這些城市均出現了兩位數的年增幅。

過去12個月(2015年6月~2016年6月)上海房價增幅為22.5%,而溫哥華在今年前6個月的漲幅即達到22.2%。上海過去半年的房價漲幅(15.7%)則與榜單第三位的開普敦過去一年的房價漲幅(16.1%)幾乎相當。

從更大的範圍考察榜單,房價年增幅超過5%的城市中,亞洲城市居多,從高到低有上海、東京、廣州、新加坡、首爾、北京和曼谷。

在負增長區間的10個城市中,出現不少歐洲城市,比如馬德里、維也納、倫敦、米蘭、巴黎和莫斯科。從中可以看出歐洲經濟缺乏動力,例如,英國“脫歐”公投帶來的一系列不穩定情緒把倫敦房價拉至負增長區間。另外,油價低位運行也讓俄羅斯經濟難以恢複。莫斯科房價在過去半年里劇烈下滑8.9%。

大洋洲和鄰近太平洋島嶼的房價年漲幅最高,達到11%;在加拿大幾個城市帶動下,北美洲房價漲幅為10%;同樣,由於開普敦的高房價,非洲的房價也攀升了9%,亞洲和中東地區的房價增長率分別為4%和3%;歐洲由於不少城市則出現負增長,總體房價漲幅為1%;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則大幅下降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64

公募龍虎鬥:易方達賺7.69億 凈利潤“半程”領跑

8月31日,上市銀行及券商的半年報披露完畢,其控股或參股基金公司的半年度業績也隨之浮出水面。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的31家基金公司中,今年上半年錄得凈利潤最多的是易方達,其凈利潤達到7.69億元,華夏基金緊隨其後,凈利潤是6.97億元。龍頭如前述兩家,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受制於規模凈利潤在幾千萬的水平,唯獨一家基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出現虧損的情況。

與去年同期相比,一些基金公司凈利潤大幅縮水,如諾安基金凈利潤同比下滑42.04%,東吳基金更是縮水61%。

第一之爭

不僅凈利潤取得第一,易方達的凈資產規模也在記者的統計列表中排在第一。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公募管理基金公司凈資產規模在30億以上的有易方達、華夏、廣發等,其中易方達以61.72億排在第一位,華夏基金以59.18緊隨其後。

截至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公司非貨幣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排名前兩位的便是易方達和華夏,前者是2408億元,後者為2046億元。

無論是凈利潤、總資產,還是凈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易方達與華夏可謂棋逢對手,目前來說不相上下。

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凈利潤在3億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除了易方達、華夏、廣發外,還有富國、招商、興全、南方、天弘等。

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在1億以下的則有長盛、國聯安、光大保德信、大成、國海富蘭克林、國金、萬家、浦銀安盛、西部利得等基金公司。這些基金公司多則8000萬元,少則300多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有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錄得了虧損。這家基金公司便是方正富邦,其上半年虧損了約350萬元。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是公認的輕資產公司,凈資產在10億元以下的比比皆是。例如長信基金6.75億元凈資產、東吳基金3.19億的凈資產、國金基金只有2.43億的凈資產…

本報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長信基金的凈資產收益率約為16.6%,相比之下,大成基金的凈資產收益率只有3.7%不到。

在最新的非貨幣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排名中,博時基金重新回到前十,以1256億的管理規模排名第八。而博時在今年上半年也實現了營收和凈利的雙增,並且增幅都在10%以上。數據顯示,博時重新回到第一梯隊,得益於其大量發行的銀行定制委外基金。

凈利增速不一

今年上半年,上證綜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17.22%、17.92%,公募基金整體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整體管理規模也有所下降。如此環境下,一些基金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出現大幅縮水似在情理之中。

申萬菱信、東吳、東方等基金公司表現的較為明顯。以東吳為例,今年上半年其凈利潤為1100萬元,同比減少了61%;申萬菱信則是從去年同期的2.74億元的凈利潤縮水至今年上半年的1.05億元,縮水比例達到61.7%。

不過,易方達、華夏這兩只第一梯隊的龍頭則表現出了強大的逆勢生長能力,雙雙實現了凈利潤10%以上的增長,尤其是華夏基金增幅達到14.17%。

反觀天弘基金就略遜一籌。雖然其上半年也實現了5.85億元的凈利潤,但同比還是減少了5.21%。而剔除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天弘主動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也仍然沒有進入行業前20。

凈利潤同比取得增長的還有招商、博時、交銀、華泰柏瑞、國富等。在國海證券的半年報便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國海富蘭克林總資產增長6.6%,營業利潤與上年同期持平,凈利潤增長6.9%。

上述凈利潤同比增加的公司中,鑫元基金頗為引人關註,其凈利潤同比增加了219.96%,在所有統計樣本的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另外一點值得註意的是,廣發、天弘、諾安、浦銀安盛、萬家等基金公司同比營收增速要大於同比凈利潤增速,尤其像天弘基金營收增速為正,而凈利潤增速為負,顯示這些基金公司成本增速同比加大以至於吞噬了利潤。

統計顯示,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與凈利潤所得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譬如富國、招商、博時截至6月底的規模在1200億至1500億之間,上半年這三家基金公司的凈利潤水平也維持在3億-4億元的區間。

上半年,基金公司管理公募規模達到7.95萬億元,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管理規模則達到16.47萬億。

基金公司上半年業績榜單(單位:億元) 基金公司 凈利潤 總資產 凈資產 銀華基金 1.36 23.3 16.1 方正富邦 -0.035 3.61 2.94 光大保德信 0.58 7.33 6.31 大成基金 0.71 26.23 19.35 富國基金 3.6 40.14 20.67 海富通基金 0.61 12.42 8.71 國金基金 0.35 3.89 2.43 東證資管 2.34 11.17 NA 申萬菱信 1.05 12.45 9.67 招商基金 3.16 29.89 17.51 博時基金 4 36.2 25.52 易方達基金 7.69 82.71 61.72 廣發基金 3.53 57.86 42.13 華夏基金 6.97 77.58 59.18 長盛基金 0.73 12.47 9.65 國聯安 0.77 8.84 6.58 興全基金 3.24 19.93 12.02 東吳基金 0.11 3.62 3.19 南方基金 3.1 56.1 36.04 華泰柏瑞 1.2 8.75 6.93 東方基金 0.22 5.67 4.49 長信基金 1.12 9.57 6.75 國海富蘭克林 0.59 6.82 5.8 西部利得 0.033 26.4 3.04 諾安 1.38 13.6 11.2 天弘基金 5.85 47.8 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24

不誠信比例靠前、ST比例領跑 中西部因為這些需要IPO扶貧?

在我大A股,各方“搞事情”的節奏是從未停歇過。這最近,IPO扶貧鬧得沸沸揚揚,新三板“扶貧概念股”橫空出世,質疑之聲拔地而起,段子手傾巢出動……

昨天晚上,複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在微博直接喊話劉士余,“你給我打電話很謙虛的啊,說自己是證券市場的新兵,新兵可以違反國際慣例亂來嗎?”

謝百三說,9月12日A股暴跌,是因為IPO扶貧的政策把1億多災多難的中國股民嚇壞了。但其實,小編是被包括謝老師在內的各種罵戰嚇壞了啊呵呵噠。

定個神,小編再把事情給大家簡單捋一遍。

9月9日,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下稱《意見》),稱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簡單說就是IPO扶貧。

政策的幾個關鍵數字

2類企業適用

註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且開展生產經營滿三年、繳納所得稅滿三年的企業;

註冊地在貧困地區、最近一年在貧困地區繳納所得稅不低於2000萬元且承諾上市後三年內不變更註冊地的企業

592個貧困縣: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重點縣有592個,中部217個,西部375個,連片特困地14個片區。

8字方針

上面兩類企業如果要IPO : “即報即審、審過即發”;

註冊地在貧困地區的企業要掛新三板:“專人對接、專項審核”,“即報即審、審過即掛”;

註冊地在貧困地區的企業要發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實行“專人對接、專項審核”,適用“即報即審”政策。

段子手的前僕後繼

IPO扶貧政策一出,新三板“扶貧概念股”橫空出世。9月12日,宏源藥業(831265.OC)這妖孽開盤直接暴漲86%;另一邊,我大A股卻被驚得腿腳一哆嗦,差點跌破3000點。

當然了,質疑之聲也跟著拔地而起,傑出的段子手們傾巢出動。

某公募基金經理:證監會居然還幹起了紅十字會的活?

某私募投資總監:今天上午(12日)全國股民人均扶貧1萬元人民幣,but,螻蟻們表示沒收到。

某機智網友:為沖擊IPO,年利潤數億元的A司斥資數千萬遷入寧夏某縣。當年,該縣財收翻三番,次年成功摘帽國家級貧困縣……A司遂宣布放棄IPO。

微博大V曹山石:A公司想鉆漏洞註冊到貧困地區逃避IPO排隊、B貧困縣熱烈歡迎並要求提前征稅一年。如果兩年後,B給A開出遷址註冊合規證明開完整時:1、因A紮堆B,B成功摘帽,縣委書記因帶領貧困縣脫貧升遷市扶貧辦;2、綠色通道因劉主席工作變動停滯不算數;3、註冊制推出IPO排隊問題消除——那A算不算韭菜?

謝百三就更直接了:“《資本市場將服務脫貧地區》的意見是完全錯誤的!”,“這樣幹,1.4億多災多難的股民馬上怕了,完全不懂金融市場證券市場的人在亂搞嘛!”

謝百三老師粗略算了一筆賬:592個貧困縣,一縣3個就是近1800個。加上排隊的787家。“多少新股上來搶錢!”

謝老師這一縣3家的估算,小編也沒能聯系上他問問是咋算的,不過有個私募基金經理給小編同時看了下面兩張截圖:

一個張嘴就說,某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不低於300家,他為家鄉人民樂開了花。另一個說走了三個貧困地區,一家符合條件的都沒有,霸王硬上弓都上不了,還強調開設綠色通道並不意味著降低審核標準,讓市場人士少扯淡。

咱們中國地大物博,鍵盤俠嘴炮兒數不勝數,這些貧困地區相信少有人一一走過。聽一面之詞真無法以偏概全,所以,1800家公司這數字真沒唬到我。

不過,小編愛學習,學習使小編快樂。統計了兩組關於中西部上市公司的大數據之後,小編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鯨,還噎著了,正在喝養樂多壓驚。

中西部上市公司不誠信比例靠前

上圖來自某交易所的一次內部培訓,舞弊概率較大的區域,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省份。

“投資不過山海關。”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曾經告訴小編,這是投資圈的潛規則。“山海關是個代指,不僅指東北,也包含一些中西部省份。不是地域歧視,是我們也無能為力的現實。”

大數據和業內人士的投資潛規則還不夠讓你信服?那小編舉幾個栗子給你嘗嘗:

遼寧的欣泰電氣:造假上市被退市,私募創勢翔結實踩雷,多少散戶飛蛾撲火。

吉林的一汽轎車:控股股東一汽股份說要延期履行不可撤銷承諾,至今無下文。

寧夏的銀廣夏:昔日的“中國第一藍籌股”披露出來的業績絕大部分來自造假,情形太惡劣以至於被稱為中國的“安然”事件,公司也變成了“造假王”。

雲南的綠大地:中小企業板造假第一股,借百年一遇的旱災來謊報苗木枯死,女董事長從“賣花女”變“階下囚” 。

內蒙古的草原興發(現在叫平莊能源):2003年至2005年制造數起虛構銀行存款,共虛增資產14.2億,虛增利潤13.2億元。為了造假使勁渾身解數,虛造銀行現金繳款憑證、虛造銀行電匯憑證、虛構銷售收入、成本及稅金……還借2004-2005年爆發的禽流感為借口,虛構向養殖戶的賠款。

湖北的藍田股份:劉姝威的成名戰。和銀廣夏類似,同為老牌績優股,玩得也是編造業績神話的手段,打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卻被劉姝威600字文章戳穿。

中西部ST股比例又領跑

(數據來源:Wind資訊,小編整理)

小編梳理完數據也真的納悶了。

排名靠前的,怎麽又是中西部省份?

拔得頭籌的,怎麽又是寧夏??

W?H??Y???

愛撒謊,成績還差……感覺你們就是好學生家長口中的“別學那誰誰家小孩,不準跟他玩!”

“歷史數據確實不能代表未來,也不能說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企業就是愛造假。但這個數據擺在這兒,我們看這些區域公司的時候,是會多長幾個心眼。”前面那位基金經理這麽說。

所以小編這里也想問,IPO扶貧到底是該去扶哪方面的貧呢?

“發發牢騷就算了”

9月9日到今天,輿論真是為這事兒吵翻天,小編看了看,大意基本就是“市場是講規則的,定了規則大家都去排隊,突然冒出來說誰可以插隊,這誰能接受啊?”

“扶貧攻堅是完全正確的,可以讓上海幫新疆,北京幫內蒙,廣東幫海南。怎麽可以把純經濟純金融的資本市場直接摻乎進去?這樣搞下去,40多萬億的資本市場會搞得亂七八糟,外國股資者也會看得目瞪口呆。”

謝百三老師這個憤怒,小編隔著屏幕已經感受到了……

看著大家吵得不可開交,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卻說,“看著大家吵,我也目瞪口呆。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我們就沒怎麽當真。”果然是套路那麽深,誰把誰當真。

“貧困縣能出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不多,如果要遷址,2000萬的稅源,哪個地方的政府不心疼?遷址真不是這麽容易的事兒。目前我們的項目里還沒有公司提出要遷址,如果有客戶咨詢我,我肯定是不建議的。操作性太差,而且審核的標準沒變,沒有必要冒這種風險。”這位投行人士說。

另一位某家正在接受IPO輔導的新三板企業董秘也向小編墻裂表示,遷址這個事兒,非常非常非常不靠譜。“什麽企業能交2000萬的稅?凈利潤要至少1億。這樣一個大公司要遷址,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糾葛。比如以前你受現在地的地方政府的扶持,萬一要你吐出來怎麽辦?”

而另一位PE人士就更直接了,“大家發發牢騷就算了。”

他建議投資機構可以抓住機會去做生意。“我覺得這幾百個縣中絕大多數是不具備操作能力的,但很可能會湧現出一些縣,制定一攬子政策吸引企業遷過去。”據這位PE人士透露,目前已經有某些嗅覺靈敏的縣領導和專業人員去到會里溝通了。

“這就是個賭博,包括政策在內的風險很大。”他同時表示,IPO審核標準不變,也不必過於擔心“劣幣驅逐良幣”。

壹資本(cbnyiziben):好玩的財經故事、實用的概念股大全、經典的財經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11

首單個人房貸不良資產證券化落地 建行發行15.6億領跑

作為最大個人住房貸款銀行,建行搶跑個人住房貸款不良資產證券化。

9月18日,中債登發布“建鑫2016年第二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下稱“建鑫二期”)發行說明書,建行擬發行15.6億元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其入池資產全部為不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

其中優先檔發行12億元,占比為76.92%。優先檔被中債資信和聯合資信的評級均為AAAsf。說明書並未透露具體的發行利率,不過其給出的壓力測試下發行利率基準條件為4%。

截至2016年6月末,建行個人住房貸款超3萬億,新增逾4000億元,同比增幅14.7%。在銀行發力個人住房貸款的同時,不良也在加速擡頭。建行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不良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較上一年上漲37.96億元至86.02億元,不良率上升0.1個百分點至0.31%。而2011年至2013年,其個人房貸不良金額僅是個位數增長。

陜西地區入池占比超20%

根據建鑫二期的發行說明書,其入池本息合計為29.93億元,涉及7980筆貸款。折價率相對於此前幾單不良資產證券化要高,為52.12%。

“入池的資產全部是有個人住房抵押的,因此資產質量和變現能力都是比較高。”世聯評估技術總監陳迅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此次入池的個人住房不良貸款中,次級貸款15.98億元,占比為53.4%,可疑貸款規模為13.95億元,占比46.6%。單筆最高本息余額為488.3萬元,單筆平均本息余額37.5萬元。未償本息金額最高的前五名借款人集中度0.76%,貸款最集中的前三個行業62.64%。

在地區分布上,根據聯合資信的評估報告,入池貸款中排名前三的地區未償本息余額占比合計達到28.73%。聯合資信稱“存在一定的地區集中風險”。

據建鑫二期入池資產分布統計,前五大借款人所在地區分別為陜西、廣東、重慶內蒙、大連。其中,陜西地區入池本息余額6.16億元,占比最高,為20.59%。

陳迅告訴第一財經,陜西榆林地區和內蒙鄂爾多斯都屬於近年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好的區域,當地主要產業以礦產資源為主,在經濟較好時段房價一度炒到較高價位,現在很多房價都“腰斬”,類似區域是本項目市場盡調的重點地區。

回收率預計超80%

有個人住房百分百抵押,同時在今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房價整體上漲的背景下,建鑫二期的回收率得到了較高的預估。

聯合資信預計毛回收率為81.59%,即毛回收現金24.42億元,中債資信則預計資產池整體回收率為80.94%,回收總額為24.22億元。世聯評估對建鑫二期給出的預計回收總額為26.21億元,回收率達到87.57%。

“我們在做評估的時候,是對所有的抵押物房產整體價值做判斷,參考訴訟進程、借款人的配合程度等估算能快速變現的機制,再考慮其他因素,回收率可以達到80%以上。”陳迅對第一財經表示。

陳迅表示,經建行各分行訪談,個人住房房貸不良的除了看押品外回收主要看催收,催收比對公類不良資產相對簡單,基本上銀行內部催收都可以覆蓋,委外催收比例較低。據了解,建行此單不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催收由各個地方分行承擔。

建行在預計回收率分布表統計,其預計回收率在90%-100%的本息余額占比達到60.5%,預計回收率在10%-50%的本息余額占比僅為1.6%。

但是,中債資信表示,根據不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特性,除常規的處置抵押物的回收方案外,還可能出現較高比例的因借款人恢複正常還款或債務重組等因素,導致的回收周期顯著延長。

“個人房貸不良與對公區別在於會出現反複。”陳迅也說到了這個問題,但他認為這種反複的比例不會太大。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回收期的資金成本,將占用的資金成本折現。或者針對小部分的情況,催收中可以要求提前還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