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掌握癌症新藥技術 醫學教授自斷退路創業 德英九年不賺錢仍能高價掛牌的「隱實力」

2011-3-14  TWM




近來生技股很夯,吸引很多投資人 參與,但一家九年來還沒賺錢的生技公司,竟可以用六十八元掛牌,興櫃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九十元附近,這家公司,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撰 文‧林宏文

什麼樣的公司,成立至今九年一直沒有獲利,年營收最多也只有三千萬元,但在興櫃的股價卻已破百元,甚至獲得主管機關同意,預計三 月二十一日將以每股六十八元上櫃掛牌交易?

這是國內首家以植物新藥研發掛牌的生技公司,也是近來連中兩元,接連獲得「台北生技獎」的研發創 新金獎及「台灣生醫及生農產業選秀」競賽金牌獎的雙料冠軍,這家公司就是德英生技。

走進德英位於南科生技園區的辦公室,員工只有二十八人, 公司的空間並不大,但門口放著一張和真人一樣高的照片,迎接每位來訪的客人,他就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兼創辦人郭國華。

郭國華在三十八歲那年就 升任高雄醫學院(一九九九年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是高醫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二○○二年,他選擇出來創業那一年,已在高醫工作了二十三年,再兩年 就有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可以拿,照理說,他應該再撐兩年,拿到退休金後,再出來創業也不遲。

藥效顯著,與歐美進行合作但是,九年前,郭國華毅 然辭去優渥的工作投入創業,不僅是對自己的技術有強烈的自信,主要是背後有台南知名的百年老店萬川號餅店──陳家的第五代傳人陳柏亦及陳冠州決定入股三成 的支持。

在高醫服務時,郭國華每年都獲得國科會及衛生署等多種研究計畫補助和獎勵,期間並曾獲得美國杜蘭(Tulane)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之研究獎助金及優秀學術論文等學術獎項,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表應用中草藥調控及誘發癌細胞自殺(Apoptosis)機轉之國際學術論文。對於自己的 技術實力,郭國華有相當的自信。

德英目前以研發治療皮膚癌的藥為主,並於去年四月完成臨床二期實驗,七五%病人皮膚癌面積縮小,效果顯著且 副作用低,目前已著手申請進入臨床三期實驗。由於藥效比目前國際上三大藥廠的產品還要好,加上皮膚癌市場主要在歐美,目前已有三、四家歐美大藥廠與德英洽 談,進行全面性的合作。

郭國華說,他看過太多不成功的技術移轉,原因是當技術賣出,收取授權金後,負責技術的團隊沒有一起出去創業,導致後 來商品化的過程遭遇瓶頸,經常以失敗收場。因此,郭國華認為,「只有技術研發者自己出來做,把退路斷了,孤注一擲,才有成功機會。」靠醫界人脈省下天價研 發費郭國華不僅放棄退休金,為了參與公司增資認股,還賣掉一棟房子,總計前後已投入幾千萬元,而且,由於上櫃審議委員認為新藥開發風險較高,還要求郭國華 及妻子股票全部集保,一直到德英拿到藥物許可證為止,才可領回。據德英公開說明書的資料,目前郭國華擁有公司二八.一一%股權,太太王群芳則持有五. 二%,兩人共占公司約三分之一股權,股票張數共計一萬六千餘張。「所以,如果這家公司沒有成功,我是賠最慘的人啊!」郭國華笑著說。

在櫃買 中心進行上櫃審議時,郭國華不僅花三小時幫審議委員上課,也欣然同意股票集保,他有信心三年後,德英的藥證一定可以拿到。

從財務數字來看, 德英也是一家體質健全的企業。德英股本四.八五億元,其中有兩億元左右是技術股,目前帳上現金仍有兩億多元,扣除機器設備抵減及○七年前的技術股折抵,原 始股東交付給德英的錢,經過九年還在銀行帳上,顯示這家公司花錢相當謹慎。

只是,為何一家新藥開發公司,成立九年來可以不用燒錢,就完成臨 床二期實驗?德英副總兼財務長蔡美娥說,由於研發新藥耗費時間長,因此德英先推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保養品,目前每年三千萬元上下的營收,都是來自這兩大類 產品,靠著這些收入,就可以維持打平或小賠的局面。

至於在研發投入部分,一般新藥的研發平均耗時十二年,耗資五億美元左右,原因是篩選過程 冗長;通常一萬個新藥中,只有二五○個可進入動物實驗,五個可進入臨床實驗,最後只剩一個可以成功拿到藥證。但為何德英成立九年來,不需燒錢來做研發呢?

郭 國華解釋,因這項新藥研發技術在他任職高醫時,就已開始篩選,完成萬中取一的過程,因此,在公司成立後,至今只花了幾千萬元的研發投入。不過,若以○二年 成立至今,預估到一四年拿到藥證,的確需要耗費十二年時間。

此外,郭國華也善用在醫界的人脈,讓他的藥可以不花錢就進行各種臨床實驗。例如 去年成大醫院就向衛生署申請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將德英的藥拿來做外陰部皮膚癌的學術用臨床;另外,成大知名的皮膚科專家許漢銘教授,也幫他很多忙,因 此,德英沒有花任何錢,只出藥品,就得到許多醫界同業的試用。

德英即將成為很少數不賺錢也能高價掛牌的生技公司,「這代表台灣投資市場的成 熟,以及對新藥開發的認同,希望我們能給生技產業帶來一個好的開始。」他說。

郭國華

出 生:1956年

現職:德英生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高雄醫學院教授 、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助理教授學歷:高雄醫學院生化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7

賺錢非主流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9428

我經常講,長揸優質股票就是投資王道,那什麼是王道? 王即一,沒有二,賺錢的投資法從來沒有多少人跟隨,如果唔係,個個都賺錢,呢個世界仲有窮人嗎? 價值投資法大家應該聽過,你們也會誤以為價值投資法是投資界的主流,好可惜,商學院從來不認同價值投資法,個個學生都係學習有效市場假設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認為股票價格會即時反映各類好消息與壞消息,市場錯價基本上不存在,但在過去之歷史當中,有少數投資泰斗都是運用價值投資法的原 理,在股票市場長線賺取比平均回報更高的利潤,巴菲特在1984年發表過一篇名為'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哥倫比亞大學網站下載:

http://www4.gsb.columbia.edu/valueinvesting/schlossarchives/public

巴菲特在文章內講到另外8個以Graham & Dodd的價值投資法,長線跑嬴大市的例子(圖),實證如山,不容否認。但正統的學術文獻絕少提及巴菲特以及其投資理念,在2004年的一個調查,在兩萬 三千份經濟學文獻當中,只有二十個引用巴菲特的文章,巴菲特的成就,更被主流學術界認為是一個隨機的結果,即係話巴佬好好彩,比佢中正六合彩頭獎,所以, 屬於少數價值投資派的你們,若果你他朝發達,一樣會比主流的大多數講東講西,如果大多數人的行為叫正常,極少數人的行為當然被認為係痴線,許冠傑歌仔都有 得唱﹕「天才與白痴,你知定我知﹖」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6

買入賺錢利器中石油A,從沒讓我失望過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qykj.html

   個人投資兩次與中石油A及H擦身而過,不過都是極為短暫的,第一次是抽籤所得,上市首日47元左右拋售(傻子真慷慨),第二次是今年的港股,作為一次短期的投資對沖短線買賣,稍微盈利中,對沖,不多,不考慮長線持有,港股有更多好的投資標的。

 

   中石油A現價比港股貴不到20%,創出歷史溢價新低。為什麼不買H而選擇A,A股的中石油更安全,16元的發行價,套住了幾乎全部二級市場的投資者,10 元的底部堅實得很,甚至可以上升到比價值更重要的政治及穩定程度。而H股發行價低很多,現價仍有大批長線投資獲利者。在A股仍未達到五成的持股比例,個人 要逐步提高至五成的持股比例。中小板及創業板暴跌還不夠,仍是一個定時炸彈。今年回歸A股,一直逢低買進,連旅遊都沒去,五成是理想的倉位。

 

   關於中石油A的基本面,不用多探討,我非常贊同當初高價買入中石油A的很多利好因素及理由,除了價格,這 是一次防守性的投資(持有過多現金也是風險,而且今年失去打新股這種遊戲,傻子不肯接受更高價了)。另外持有寧滬高速,大秦鐵路,金融街,很慶幸,都稍浮 盈,都打算長期持有,她們都是賺錢的機器,傻子都能經營的暴利公司。而且都具有很強的防守性,股息率也很吸引,比放銀行甚至比理財產品更強。跟市場一樣, 我也很擔心經濟會硬著陸,但在恐懼或不安中買進的股票不會差。樂觀或貪婪買進的股票才是悲劇的源泉!!

 

   繼續耐心等待市場禍及池魚的機會,再次強調,遠離中小板及創業板,跌得還遠不夠。即使沒做實業生意的經驗,也要有常識,你家旁邊的小士多生意很好的話,旁邊立馬會有其他人來做,跟你競爭,攤薄你的收益!要做傻子我也不阻礙你,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其實都根本承受不了共同的富裕。

 

閱讀延伸:轉帖一篇,再次認識股票是怎麼一回事。

中石油去年大賺1399億 3年60萬股東割肉離場
  2010年實現淨利1398.7億!

毫無疑問,中國石油(601857,收盤價11.64元)再次憑藉令人瞠目的利潤額成為A股最賺錢上市公司之一。不過,對於經歷了2008年大熊市的
投資者來說,良好的業績依舊不能阻擋他們離開的步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後發現,自中國石油2007年底回歸A股以來,三年時間已有約60萬股東悄然離去,而從中國石油的股價走勢來看,他們賣價均未達到其成本,難逃割肉離場的命運。

淨利同比增35.6%

作為A股市場的一面旗幟,中國石油的2010年年報終於在各方關注下於今日(3月18日)閃亮登場。

年報顯示,中國石油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4654.2億元,同比增長43.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98.7億元,同比增長35.6%; 實現每股收益0.76元;每股淨資產5.13元。在交出漂亮成績單的同時,公司還提出了擬向全體股東每股派發0.18元的分配預案。

中石油表示,2010年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537億元,同比增長46.4%,仍然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貢獻業務板塊。不過,受全年原油價格上 升和國內成品油價格未完全到位影響,煉油與化工業務板塊盈利空間收窄,實現經營利潤78億元,同比下降54.7%。作為公司新利潤增長點的天然氣與管道業 務,實現經營利潤204億元,同比增長7.2%。

對於2011年,中國石油認為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並將帶動能源需求順勢增長;與此同時,地緣政治、投機炒作等因素也可能衝擊原油供給和需求,也 將對油價的走勢產生重大不確定性影響。而世界能源利用將進一步向節能、高效、清潔、低碳方向發展,天然氣進入發展黃金時期。

3年股東戶數減少逾60萬

中國石油去年近1400億元的淨利潤讓很多投資者感到驚喜,特別是經歷了2008年和2009年的低谷以後,公司去年的業績又重新回到了歷史較高水平。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漂亮的業績依舊沒有擋住股東離去的步伐。

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底,公司股東人數已經下滑至122.7萬戶,而在三年前的2007年末,這一數字還高達188.4萬戶。記者在梳理了中國石 油近三年定期報告中的股東數據後發現,過去三年時間公司股東戶數除了在2008年一季度有所增加,達213.83萬戶之外,一直都處於下滑趨勢,累計減少 超過60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三年中,作為A股最賺錢公司之一的中國石油的股價走勢並不給力。在經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的單邊下跌後,雖然公 司股價隨著大盤反彈,也展開了長達數月的上漲,但也僅僅漲至16元一線,根本無法回到上市之初188萬戶股東的持股成本。更令投資者感到失望的是,此後時 間,中國石油股價又陷入了漫長的震盪盤整,就連2009年7月的16元一線也成為了階段高點。

有意思的是,中國石油在去年四季度曾有一波反彈,但這反而加速了股東出逃的步伐,較去年三季度末累計減少逾8萬戶。在中國石油股價走勢疲軟的去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股東戶數的環比減少分別約為3萬戶和4萬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51

中環在線:馬時亨親授賺錢秘技 李華華


2011-6-10  AD




 

自從因病辭官歸故里後,華華每次見到馬時亨(Fred),都係以中策(235)主席身份出現。不過,原來Fred哥最近搵到份非常開心嘅工作,就係幫「香港提升快樂指數基金」做顧問。

員工快樂所以老闆快樂

話明係幫人提升快樂,基金噚日頭炮喺理工大學搞咗個「怎樣做一個快樂的老闆」講座,由Fred哥親自教授快樂必殺技。

佢話,92年投資迴轉壽司一役令佢非常快樂,因為呢個十幾年嘅投資,喺最終賣盤時,有60倍回報。有咁理想嘅收穫,全賴一班員工。令Fred哥更快樂係,見到一班後生仔越做越好。

兩個幾鐘頭嘅分享,結論係,做老闆無論邊行,賺錢最快樂。要賺錢,必先令員工快樂,否則,佢唔認為間公司會有「錢途」。各位老闆,收到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20

靠別人的點子賺錢 挖出一%明星

2011-7-25  TCW




App供應鏈裡有家公司,沒有一款自製遊戲,卻有辦法讓旗下七種遊戲,在不同時間衝上第一名寶座。他就是遊戲發行商Chillingo,也是憤怒鳥走向美國市場重要推手。

靠著憤怒鳥大賣身價水漲船高,去年十月,遊戲發行龍頭藝電(EA)出價兩千萬美元代價,買下Chillingo。

選商品!能觸控、通吃年齡層才選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每天有超過一千種遊戲上架,只有一%的App有機會賺大錢。創辦人派提(Chris Byatte)說:「我們會在遊戲上市前,雕琢遊戲,讓它從七分變成十分,想辦法讓你的遊戲登上第一。」就像打造巨星的王牌經紀人。

智冠董事長王俊博點出其挑戰,明星翅膀長硬會飛走。就如同憤怒鳥在EA購併Chillingo後就宣布終止合作。

Chillingo並沒讓市場失望,去年十月,和遊戲開發商zeptoLab最新的遊戲cut the rope,上架十天創造出一百萬次的下載,破了App store銷售速度紀錄,今年二月,不到半年,突破六百萬次下載,以○.九九美元計算,為Chillingo和遊戲開發商進帳五百九十四萬美元(約合新台 幣一億七千萬元)。

Chillingo發掘明星標準有二:創辦人之一魏喬伊(Joe Wee)指出,「最重要的挑選標準:創新,符合智慧手機的觸控玩法,當你可以用手畫螢幕操作,就不必遊戲介面設計按鈕。」第二挑選標準就是七歲到七十七歲 都能玩,這和過去單機或線上遊戲分眾邏輯正好相反,納入更多的目標對象。

修商品!加入叫聲,加深憤怒鳥魅力

看準團隊後,第二步就是雕琢遊戲。由於在java遊戲累積經驗,Chillingo熟知使用者需求,雖然不做遊戲,內部卻擁有遊戲製作美術團隊,等於是小型遊戲公司的外部「虛擬製作兵團」。

以憤怒鳥來說,剛開始遊戲主角憤怒鳥,在發射之前並不會在原地彈跳,成為攻擊目標的豬也不會發出叫聲,發射憤怒鳥時也沒有拋物線,這些都讓遊戲更有趣味的聲音和關卡,畫面都在Chillingo建議後加入。

第三步聆聽玩家聲音,遊戲發行後一週,Chillingo就已經和遊戲開發商著手推出更新版本,改善錯誤,並隨著特殊節日發行不同版本和關卡。魏喬伊指出「我們希望經營同一批消費者,讓他願意掏出更多錢買遊戲。」

靠著別人點子賺錢,Chillingo成為另類App帝國的受益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0

賣早餐到底賺不賺錢:洋快餐早餐最賺錢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54206.html

 
 

快餐因連鎖規模效應,被認為早餐是最賺錢的。

有國資背景的餐館,因沒有租金壓力早餐盈利。

部分餐館早餐經營虧損,但為午晚餐賺了人氣。

地鐵口的早餐車、小區裡的早餐店、寫字樓下的洋快餐……市民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便利程度解決早餐。人力、原材料、租金等各項成本一輪接一輪地往上漲,雖然多數早餐供應點生意火爆,但是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不賺錢”、“微利”是多數經營者對早餐的評價。不過,在政府的推動和市場強大的需求下,眉州東坡等本來經營正餐的企業卻開始涉足早餐。早餐難道只是“賠本賺吆喝”拉人氣的邊緣業務?本報記者深入一線調查,對各類早餐從業者進行採訪,了解早餐市場真正的生存狀態。

每日凌晨3點半,工人起床準備到門店準備早餐。4點半,每店9位工作人員全部就位,到廚房發麵、調餡、淘米煮粥。6點整,開門賣早餐,直至9點半。

這是位於大興區的陽陽小吃早班員工每日的工作日程表。由於陽陽快餐的包子、餛飩等早餐一律現場製作,口感好,人均消費5元左右,到店裡就餐的顧客非常多。

“現在肉餡、面、人員工資都在漲,各項成本已占到整體收入的48%。但考慮到居民對早餐的價格比較敏感,公司不能輕易調價。”東方陽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冬表示,陽陽快餐定位工薪階層,早餐價格不可能太高,1元錢一碗粥多數消費者可以接受。

王冬坦言,定位普通百姓,又追求衛生、質量的早餐不賺錢。現在陽陽小吃各家店每日早餐銷售額2000-5000元不等,但是“賣得越多,賠得越多”。“我們仍堅持提供物美價廉的早餐,主要是希望早餐培養客戶群,利用中晚餐賺利潤。”王冬表示,公司把倒貼早餐的錢視為廣告費用。

在中央民族大學西門附近的一家杭州小餐館,每天早上7點正是這家小餐館老闆最忙碌的時候。他不僅要為顧客端送小籠包、豆漿,還要隨時回到簡陋的櫃檯前收餐費、找零錢。

“一個月房租要1萬元,減去工人工資、水電費、原材料費用,每月基本能賺三四千塊錢。”小餐館老闆表示,有時也會虧本。

不過,被視為“微利”、“賠錢”的早餐市場,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連鎖快餐企業投身其中。

“經營早餐肯定不會賠錢。”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永和大王和和合谷的相關負責人對於早餐的利潤問題看法一致。據他們分析,如果賠錢,哪家企業也不會長期堅持下去。“只不過,早餐掙的是辛苦錢。”

在北京擁有上百家門店的麥當勞、肯德基兩大洋快餐,就是另一番光景了。由於佔盡地段和品牌優勢以及廣告推廣,兩大洋快餐的早餐時段也是一座難求。儘管記者沒能從企業方面獲得直接回應,但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恩援明確表示:“麥當勞、肯德基的早餐肯定不賠錢。”馮恩援解釋,麥當勞、肯德基的超值早餐是建立在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基礎上的。由於其網點眾多,即使微利,整體收益也十分顯著。其他企業之所以虧損,主要是規模小、成本高造成的。因為早餐都是集中生產、分散消費,如果中央廚房的配置能力大大超過了網點銷售水平,必然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難以取得競爭優勢。

其實,如果單獨做早餐,企業肯定不容易盈利。但是,如果把早餐和午餐晚餐一起做,不可能不賺錢。這種全天候供餐模式也是市商務委著力推薦的早餐發展模式。

記者註意到,在早午餐都提供的一些快餐店,都有兩份菜單:早餐期間的食品價格要低於正餐。眉州東坡相關負責人郭曉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碗南瓜粥,正餐的價格是5元,但早餐只能賣2元,再加上人工成本,早餐的利潤僅為正餐的1 /2甚至1/3,不過,經營早餐幫助企業擴大了知名度,也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了公司的食品。

尋找早餐“社會性”和“經濟性”的完美結合點,是各早餐經營企業正在探索的問題。

早餐店盈利情況調查表

建國門地鐵口早餐車

租金每月2000元,每月盈利1500元。早餐每日由總店統一配送。

某杭州小餐館

門店月租金1萬元,減去人員工資、水電費和原材料成本,每月能賺3000-4000元。

陽陽快餐

肉餡由原來的8元/斤漲至13.8元/斤,工人工資由原來的1500元/月漲至2500元/月。每店每日的銷售額在2000-5000元間。單純核算早餐,每日虧損流水額的10%。

李記隆興盛

由於自有物業,該快餐店的毛利可以達到40%左右,早餐所帶來的利潤每月為5000元以上。早餐收入占到整體收入的1/4。

孟記粥舖

每年租金四五十萬元,早餐基本沒有利潤,主要靠午餐和晚餐的供應。

大眾小吃

一家三口經營的小快餐店,每月房租、水電要1800元左右。每月收入比起普通打工者略高,但很累。

焦劍/製表

早餐經營商家對賺不賺錢表態

■李記隆興盛:

今年早餐總共收入了5000多元,這在鼓樓這一區域算是相當不錯的經營業績,而一般的早點供應點,營業額達到2000元左右就算是正常水平。整個早餐時段的收入,也占到全部收入的1/4。

■李先生牛肉麵:

工作人員基本上6:00就開始做準備,因為很多食物都是現做,所以準備環節週期並不長,而10:00前這段傳統的早餐時間裡營業情況還算可以。由於該地段屬於商務區、居住區和休閒區的匯集地,所以顧客的構成情況不好分析。有關利潤因涉及商家機密,不便回答。

■大眾小吃:

麵粉等成本高,利潤較低,店鋪月租加水電費用近1800元,一家三口經營,收入一般。消費者俱有不固定性,工程施工完畢面臨消費者大量流失的狀況。

■包天下:

開業一年之後,包天下的客流開始穩定,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不過,做早餐很辛苦。一般情況下,10多位工作人員需要凌晨2:30起床進行發麵等準備工作。各方面對早餐的檢查也很嚴格。

■孟記粥舖:

經營這家店鋪已經8年,在亞運村小營還開了一家更大的分店,主要以物美價廉來吸引消費者。

■外婆紅燒肉:

7:30-8:00為客人最多的時間段,店員都是3:30就開始準備原料、輔料等,因為早餐大部分為手工製作,所以準備週期較長。店面所處位置為居住區,所以消費者群體比較雜,上班族多以外帶為主,而老年人和體力勞動者則多為堂食。該店全天供應餐點,與早餐幾乎一樣,所以並未特意準備早餐供應,不存在早餐工作量大卻不盈利的情況。

■陽陽小吃:

生意很好,每天接待近1000人。

■靜香齋:

幾十年的老店,顧客都是周圍居民,大多為老顧客,早點收入不高,每天早餐時間流水1000-2000元左右。

■沒名兒生煎包:

開學人流會更大。早晨一般的營業收入為600元左​​右,如果按照人均6元計算,估計每天早晨接待人數在100人左右。由於是新店,目前早餐收支情況為持平。

商報記者吳穎李鐸張慧敏崔呂萍李冰姚鈺珂陳杰閆瑾徐慧姜琳琳參與調查

記者手記

早餐的經濟賬怎麼算?

俗話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可見每天第一餐在一日三餐中的分量。在市場推動和政府扶持下,老百姓不僅可以在家自己做早餐,還可以選擇早點攤、中式快餐店和洋快餐店吃早餐。但是,在我們的採訪中發現,早餐被戴上了“賺辛苦錢”、“薄利”的標籤。

但是,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卻在快速搶占早餐市場,不僅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改良早餐品類,還通過6元、7元低價套餐降身段,與中式快餐甚至非正規早餐軍搶占客源。

雖然多數中國人仍懷念國營飯店當初供應的實惠、可口的豆漿、油條,但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坐下來吃早餐離上班族越來越遠了,越來越多的人已習慣選擇洋快餐、西式早餐。

由於租金優勢和規模化發展,餐飲界公認兩大洋快餐的早餐是賺錢的。另一中式快餐和合谷向記者透露,現在其盈利了,並且早餐的銷售量平均增長兩成左右。和合谷的早餐轉機是——薄利多銷。

眉州酒樓是另一家近年積極嘗試早餐的正餐企業。在眉州酒樓方面看來,其早餐傍著酒樓開,一方面可以降低酒樓的租金壓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店鋪資源,同時也可以通過早餐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為利潤更高的正餐拉客。

早餐搭配著正餐,平攤成本和利潤,是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選擇涉足早餐市場、沖抵早餐微利尷尬的主要經營思路,改變了“好鐵不打釘”的理念。

採訪中,一位堅持經營中式早餐的企業負責人指出,把早餐轉入快餐企業、連鎖企業,是對解決早餐賠錢痼疾的一個有效措施。但是,應該看到,不是所有店都適合經營早餐,要按地段和周邊消費環境有區別選取,這樣才能讓正規早餐良性發展下去。

相對於人工、原材料、配送成本等等,對於餐飲企業經營早餐來講,租金是最大的一筆開銷。在給正規早餐企業掛示範店牌匾、有一定資金補助的情況下,如何與開發商溝通給早餐店預留舖位、在租金上給予優惠,是破解早餐便利化和物美價廉問題的一個實際性的問題。

而租金問題,也是洋快餐能夠在薄利的早餐市場中輕鬆盈利的關鍵。據一位曾經負責開店的工作人員透露,同一個地段甚至同一個網點,如果是洋快餐和中式快餐企業同時想進入,中式快餐租金往往比洋快餐高6%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8

不靠賣車賺錢 4S店亟待轉變盈利模式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46874.html

管市場形勢遠低於預期,超過七成的廠商沒有完成半年度銷量目標,但這絲毫沒有阻擋汽車廠商完成年初銷量目標的決心,為完成銷量,車市價格戰硝煙四起。這對一向以汽車銷售利潤作為主要盈利模式的汽車經銷商來講,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不靠賣車賺錢

相對去年下半年無車可賣,今年大部分經銷商的倉庫裡都壓滿了庫存。庫存大幅增加,除了市場銷售情況不佳,與汽車企業為衝下半年銷量任務不無關係。儘管多數汽車企業對今年車市轉冷有一定準備,但對市場的預估仍過高。

據瞭解,自主品牌的庫存積壓較大,庫銷比(庫存與單月銷量比)普遍達到3:1,有的甚至接近4:1,一些經銷商面臨無處停車的尷尬,不得不四處租借停車的地方。

為了完成廠商制定的年度目標順利拿到返利、加快資金周轉,經銷商展開多種多樣的促銷形式銷售車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進滬上一家東風本田4S 店,當問及東風本田中高級轎車思鉑睿的價格時,銷售顧問有些急不可耐地問記者:「你要是誠心要,我給你優惠2.3萬現金,如果你上上海牌照,還可以再幫你 優惠上千元。」滬上一家廣本4S店銷售顧問告訴記者:「現在的市場,已經沒有不優惠的車型了,即使有優惠,現在店裡客流量也比去年少了好多。」。

據瞭解,在4S店的利潤中,銷售一度佔到70%~80%,現在逐漸萎縮至8%以內。隨著單車利潤的下降,經銷商的盈利模式也開始轉變,不再依賴銷售 環節賺錢,而是通過裝潢銷售配件、上牌服務、二手車置換以及金融保險等售後業務來提升利潤。「我們現在銷售部分毛利率在4個點左右,售後部分的毛利率在 43%左右。」滬上一家寶馬4S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4S店客戶的保有量也迅速增加,售後服務必將成為4S店盈利的重點。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認為,即使是經銷商集團也要面臨轉型,今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將不會出現前兩年的爆髮式增長,經銷商集團的轉型已經刻不容緩。服務在未來是經銷商集團業務的重點,如何拉長服務鏈,讓銷售收入的比例適度減少是今後經銷商集團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銷商「集團化」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佈的「2010年中國汽車流通企業百強排行榜」,經銷商集團化的優勢明顯。根據國家工商局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國汽車流 通行業銷售企業約60000家,經銷商百強上榜企業所包含的經銷商數量為3000家,佔行業銷售企業的5%,銷售汽車381.67萬輛,佔全國總銷量的 21.13%。這些百強上榜企業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為 6425.61億元,銷售整車 381.67萬輛。其中,百強前10名經銷商集團實現汽車主營業務收入2813.7億元,銷售整車15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55%和 56.89%,遠高於汽車市場32%的增長速度。

汽車分析師認為,汽車貿易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行業資產負債率多數達到80%。一旦車市不好,庫存加大就有可能遭遇資金鏈斷裂,不過擁有多品牌的經銷商集團,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比較強。車市陷入低谷時,經銷商集團經營模式在資金、場地、成本控制等各方面都更具優勢。

不僅經銷商「集團化」是大勢所趨,金融資本的介入速度加快,經銷商集團上市也將成為一種趨勢。正如亞夏汽車招股說明書顯示:「作為民營企業,公司較 多地採用資產抵押和質押的方式取得銀行借款……一旦發生資金周轉困難,不能按期償還銀行借款,銀行將可能對公司資產採取強制措施,從而影響公司的正常經 營。」

為了增加融資渠道,不依賴銀行信貸,更快地實現集團擴張,中升、正通已經在香港上市,龐大已經在A股上市,亞夏汽車也將成為第二家在A股上市的經銷商集團。來自上海的經銷商集團永達汽車和開隆汽車正在醞釀上市。

不過,國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更多是以量取勝,通過擴張來形成在某個地區的壟斷和資源共享,還沒從單一汽車銷售拓展到汽車金融、保險代理、信貸申請等 多元化的有效經營。根據對百強上榜企業的統計,整車銷售仍是經銷商集團的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2010年百強上榜企業的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為 6425.61億元,其中整車銷售5605.96億元,佔總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的87.24%,而國外一些經銷商集團,整車銷售收入已經不再是主營業務收入 的主要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3

窮爸爸奇美電 養出最賺錢富兒子

2011-9-29  TCW




窮爸爸能不能生個富兒子?

今 年上半年奇美電子虧損二百七十億元,然而,奇美實業和奇美電子轉投資的奇美材料,今年每股卻有賺兩元的實力,是奇美電轉投資持股一○%以上公司裡,最賺錢 的好兒子。

站在LCD電視賣場,鮮豔、對比強烈的電視最吸引消費者目光;決定對比鮮明與否,歸功面板裡薄約○.二毫米的偏光板。

面 板裡有多層化學模組成,其中偏光板位於最外層,是消費者第一個看到「門面」,它是僅次於玻璃,約占面板成本八%到一○%的零件 ,因此每家面板廠都想扶植自己的偏光板廠。

奇美電前總經理何昭陽回憶,二○○三年奇美電剛成立,七、八成零件都外購自日本,一直有斷料的痛 苦,「甚至我和廖董(現任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還得到日本去要貨。」等於咽喉被日本控制住,才決定轉投資奇美材料。

二○○五年五月奇美實業 (原是奇美電母公司,現持股降低為一三.五%)資深副總經理梁以磐,帶著二十個夥伴成立奇美材料,但這個奇美實業持股四七%、奇美電持股一七%的孩子,一 出生就遇到殺戮戰場。

一設廠就有危機遇面板業衰退,跟著大賠

二○○六年,遇到面板業景氣翻轉,梁以磬心有餘悸說:「還沒開始 生產,隔年,價格就掉了一半。」當時國內龍頭廠力特光電,毛利率也從前一年的一七%掉到當年的九%。

二○○七年,奇美材料一年稅後淨損十二 億六千萬元,近一半資本額。這對於十幾年來本業年年賺錢的奇美實業來說,很難想像,梁以磐說,「我很不習慣,一開始就不賺錢。」

康和證券分 析師郭明錤指出,偏光板的技術成熟,要賺錢就是拚量產和管理能力。

走進偏光板產線,會看到長達兩百公尺的設備,十幾個滾輪同時運作,偏光板 如同布匹一樣,大量輸送出來,最後捲成一大捲像是衛生紙一樣的產品,再送去裁切各種尺寸。偏光板的生產流程就像流水般,二十四小時不斷生產,投產到產出要 花上兩週,也就是說產品做壞,得兩週後才會知道。

剛開始幾個月,奇美材料的良率竟然是○%!

成立第一年都在嘗試錯誤,如同重 念化學,改腦袋重新學習。梁以磐說,「為了抓問題,三個人有五個意見,」只能一個個測試提案。

第二年降低損失導入偵測系統,提早糾錯

奇 美材料行政處副處長曾仲南回憶,每天生產團隊檢討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家,這和過去在奇美實業六、七點下班差異很大,為了就是快點提升到七成以上良率,以達到 損益平衡。

曾仲南舉例,最常導致良率降低就是空中的粉塵。

過去奇美實業做合成樹脂(ABS),不須在無塵室生產。但是偏光板 不同,只要生產滾輪上有一點塵粒,輸送出來偏光板就會在同處有刮傷,傷痕如「滿天星」。最可怕的惡夢是刮傷在正中央,怎麼都沒法切除,只能報廢,兩週心血 付諸流水。

最後規定無塵室裡,每一次開產線的門不得超過十秒。連多一點人進產線視察,生產線主管都抱怨「你們一個人就代表多帶兩百個粉塵進 來。」

試做的代價頗高,內部研發人員曾經算過,一次小量試產,一啟動機器,至少都要花二十萬元材料費,試個五次,一百萬元就沒了,梁以磐估 算「常常要試到五次以上,才能找出錯誤。」

為了降低損失,奇美材料還想到「異業結合」,量身打造偵測系統,這在偏光板業內鮮少看到。

石 化業早有一套生產偵測系統,用在偏光板生產,將長達兩週的生產流程切分,一段段偵測,讓原本十天後才發現的錯誤,在一天內就可以找到,即時改善,以免後面 的偏光板都報廢。

身為舵手的梁以磐壓力大到失眠,連開車都在想策略和改善方法,一年發生七次車禍,還有一個禮拜撞兩次,最後公司禁止他開 車。

終於,在二○○七年十二月單月損益平衡。

未來面對低價戰開發蘋果零件,找新出路

只是未來挑戰更大,奇美材 料同業日商住華科技今年將擴產一一七%,供給增加讓買方議價能力更強,恐影響材料業獲利。

郭明錤認為,面板價格依舊走低的狀況下,偏光板依 舊有減產降價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偏光板廠都有面板廠給訂單,但去年十一月明基材料掛牌上市,馬上跌破承銷價的原因。

看到成長的魔咒, 偏光板廠紛紛找第二條出路,明基材料轉往開發電動車用隔離膜,奇美材料也開始轉往高附加價值, 開發iPad、iPhone用的廣視角(IPS)用偏光板。

進軍新領域,將左右奇美材料能否維持奇美實業和奇美電旗下,最賺錢富兒子的頭 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8

高鐵終於賺錢 分紅再等四十年?

2011-9-26  TCW


八月三十一日,台灣高鐵公布半年報,稅後淨利十九億八千萬元,是二○○七年通車至今首度繳出獲利成績單。 隔天,九月一日,興櫃市場立刻報以熱烈掌聲,成交均價由前一日的四.六八元大漲至五.四七元,漲幅達一七%。成交量也瞬間放大到二萬一千張,大幅超越原本每天一至三千張的水準。

買進高鐵股票的小股東,部分人心裡盤算的,是高鐵終於開始獲利,即便上市與否仍是個未知數,但只要高鐵開始 賺錢,以這種兼具穩定性與獨占性的事業,每年賺取一定的股利收入,也不失為一門好生意。

這樣的想法,其實不全然正確。 一般的公司,損益表最下方的稅後淨利和每股盈餘,就等於公司當期的獲利,而小股東也可以由此數字及公司過去盈餘分派的慣性,合理預期,自己可能分配到的盈餘多寡。

但根據會計界的分析,高鐵,卻可能是個例外。

原因一:特別股負擔大還清股息,普通股才配息 翻開高鐵財報仔細算算,就會發現,即使高鐵未來每年都像今年一樣賺錢,這些在市場上買進高鐵普通股的小股東,可能也要等上四十年,才能分到第一塊錢股利!

關鍵,就在高鐵龐大的累積虧損,和過去為了解決財務困境,在二○○三到二○○五年間,大量發行的特別股。 公司法規定,「公司非彌補虧損後,不得分配盈餘」,也就是說,假設過去連續虧損十年,今年突然賺錢,股東不能說,今年賺錢了,就想分配盈餘,必須等賺的錢已經可以抵銷過去十年的虧損,公司真正損益兩平之後,股東才能開始分享股利。

翻開高鐵半年報,目前帳上累積虧損仍有七百一十五億元。以高鐵上半年淨利近二十億,換算整年獲利四十億估計,要十八年才彌補的完。

但這十八年,只是第一關,接下來,還要先把過去積欠特別股股東的股息都還清。 高鐵一千零五十三億的股本,只有六百五十億是普通股,另外有高達四成,約四百億,屬於特別股。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在尚未收回前,高鐵每年都要固定支付四.七一%或五%不等的股息,如果高鐵當年度沒有盈餘可支付,就年復一年的累積下去。

截至目前為止,高鐵積欠特別股股東的股息,已經接近七十八億。但,這只是「截至目前為止」。 依照目前特別股的餘額,以及股息年利率計算,特別股的股利會以每年約十九億元的金額增加,而因為未來十八年的盈餘,都要先用來彌補虧損,並不能發放給特別股股東,因此,到了第十九年,虧損終於彌補完,高鐵的盈餘可以用來發放股利時,累積未支付的特別股股息,又多了三百四十二億元。加上現在的七十八億元,總共積欠四百二十億元的特別股股息。

一樣用每年賺四十億元估計,又要十年才能還清。但這十年中,每年還是不間斷的產生新的特別股股息。 這樣重複下去,到普通股股東真正能分到股利時,已經是四十年後,也就是二○五一年的事情。 當然,若是高鐵未來獲利狀況更佳,股東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會相對縮短。假設用兩倍的獲利推估,也就是高鐵每年淨賺八十億元,小股東大約等二十年,就有機會獲得分配。

原因二:特許權期限期限一到需無償轉給政府

但是,依照目前高鐵與政府簽訂的合約,二○三三年特許權就到期,高鐵必須無償移轉給政府。換句話說,在高鐵還是民間經營的這段期間內,小股東分配到盈餘的機率,的確不高。

這樣的資本結構,造成高鐵即使獲利,但對於高達五萬八千人的普通股股東而言,很可能看得到吃不到。 當然,若能向特別股股東收回他們手上的特別股,這些股息就不用年復一年,以每年十九億的驚人金額累積下去,不斷擠壓到其他普通股小股東的權利。

過去,高鐵之所以不收回這些早已到期的特別股,其實也是因為公司法規定,特別股只能用盈餘或者發行新股的方 式收回。而高鐵在今年之前,並沒有盈餘,且以其複雜的財務狀況,要找到投資人認購新股,也非易事。

但是,今年六月通過公司法修正案,七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的新法條,已經取消了特別股只能用盈餘或發行新股方式 收回的規定。也就是說,借款,或任何其他的籌資方式,都能拿來收回特別股。

問題是,高鐵資產雖然高達四千億元,但淨值只有約二百五十億元,若是借款來收回四百億元的特別股,淨值馬上 由正轉負。不但社會觀感難以接受,也有宣告破產的實質危機,除非說服特別股股東們轉換為普通股,否則短期內,難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針對普通股股東何時能夠分派到股利,以及特別股是否收回的問題,高鐵公司認為,由於未來獲利難以預期,因此 不宜用目前獲利情況,推估未來彌補虧損與償還特別股股息所花費的時間。

此外,高鐵方面也強調,該公司已針對延長折舊攤提年限等,各項改善財務結構方案進行努力,因此要說小股東們 在特許期間內拿到股利的機率很低,是過於武斷。

即便如此,但以現況來說,小股東們短期內是否能夠分配到股利,變數的確很大。只能說,高鐵,可以多坐,但要 投資高鐵,還是多考慮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5

股市賺錢最易的方法(1)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198069&catID=&keyword=&searchtype=

看了多年網上財經討論, 發覺好多人好勤力, 好積極去研究股票, 用盡方法, 又技術又基本去分柝, 依家又興上期權堂, 有d又走去上講座, 又有d用易經八掛去測下市, 但結果好似冇乜人夠膽話自己已"財務自由"(呢幾年我地散戶blogger好興呢個詞), 大部份仲努力緊.

其實係有辨法令人係股市中不勞而獲的, 由其在本地股市, 我相信成功率有99%, 賺多賺少只看你有沒有耐性.

舉個例d錢幾易賺, 股神爺爺上年尾入股(1211)股價及相關新聞 , 我地大把機會在$12-14之間入貨, 3、4倍利錢也不過大半年時間, 何必自己咁辛苦? 其它人我唔知, 我就衰手痕, 天生愛炒賣, 所以捨易取難. 當然咁既機會幾年得一次, 對上已係佢老人家買(857)股價及相關新聞 .不過我信機會不斷有, 只係你有冇膽成副身家押落去. 賺小錢的機會也不少, 上星期四打開報紙望下, 有news話 GS及MS同和黃高層傾完偈後即刻入市掃貨, 我信GS唔會死錯人, 可惜當日我同老婆過左大海玩到昨日至返, 所明早一開市我就買少少跟下.

我在第度講過, 係股市, 付出與得到並不見得成正比, 投資成敗的主要因素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 一旦下注, 我們可以做的其實得3樣, 坐係度等, 輸錢斬頭, 賺錢走人, 股票點行根本唔係我地控制. 所以好多時不妨捨難取易, 省些心血和心思反而更易成功. 話到尾, 如果視炒賣係一種藝術, 一種遊戲, 就不如輕輕鬆鬆去發揮下創意玩幾轉 , 到時或會明白買賣本身就很是單純的活動, 唔洗學咁多野,讀咁多書,因為就算你把buffet的讀破也不會成為第二個buffet, 不如買本八週睇下仲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