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界的吉祥語 franky.fan's blog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frankyfan/%E6%8A%95%E8%B3%87%E7%95%8C%E7%9A%84%E5%90%89%E7%A5%A5%E8%AA%9E

新年又到,大家都把吉利的說話掛在咀嘴。這除了客套,還真有意思的。

作為對沖基金,我們都要看審時度勢。以往跟行家拜年,一般都會用上”出入平安”。因為,或多或少,我們年中都出入股市,平平安安,自然增長,已是很美好的事。即使遇上海嘯,平平安安也是很不錯的。

”出入平安”用了幾年,今年還上加多一句,就是”一帆風順”。買股票最美的事,就是這樣了,不是嗎?然而,市場那有永遠的走勢?一帆風順根本不設實際。可怕的是以為自己會一帆風順,那很可能是市場最熱熾的頂部了。

因此,鑒於市場有順逆周期,同時也因為這樣才有造成機會處處,今年的賀詞要加上下半句:一帆風順,收帆風逆。這樣就是最吉利的了。

投資有時就像風帆運動。順風時,利用時機獲利;逆風時,則盡量減少阻力,無謂逆天而行。無風無浪時,則要靠個人技術了。能做到風順開帆,逆風收帆已經很好了。一帆風順,收帆風逆,其實真是時來運到吧了。

或許每年也有人可以真的在逆市發財而成為英雄,但同時背後可能有無數失敗的例子不值一提而被人忽略。逆市而行,還真的出入平安。審時度勢,小心行事,才為市場中生存之道。

 

我相信如果有好的方法,那無論順逆,都將會是好的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8

中國投資界的「巴氏情結」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106/t3660682.htm

  在中國,儘管號稱追隨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者眾,但遺憾的是,不管是物美商業還是大楊創世,在中國目前幾乎所有的「巴氏概念」行情中,反映出來的不是中國投資人對巴菲特投資理念的實踐,恰恰是一種背道而馳的遺棄。

  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年復一年重複著,參與者始終熱情不減,「對美國經濟前景保持樂觀」、「美元下跌不是大問題」、「不看好黃金投資前景」人人都抱著「朝聖」的心態,用股東大會這5個小時的寶貴時間,親耳聆聽巴菲特的金玉良言,從中獲得投資靈感乃至人生啟迪。
在羅傑·洛溫斯坦(Roger Lowenstein)撰寫的《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一書中,已14次高居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榜首的比爾·蓋茨在序言中坦言:「他的笑話令人捧 腹,他的飲食—一大堆漢堡和可樂—妙不可言。簡而言之,我是個巴菲特迷。」其實,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巴迷」遍及全球金融和實業領域,乃至世界的每個角 落。
中國投資界的「巴氏情結」也頗深。段永平、趙丹陽、但斌等眾多投資界的名人都可算是巴菲特的忠實信徒,而沒那麼高調、暗自傾慕的「巴迷」 更是數不勝數。網易財經2007年曾推出過一個專題策劃—「尋找中國的巴菲特」,段永平、林園、但國慶、但斌、朱平等知名投資人士均出現其中。在卓越網搜 索以「巴菲特」為關鍵字的書籍,可以找到國外有關巴菲特的傳記、投資哲學的原版書、中譯本以及國內解讀巴菲特的各類書籍多達300多種。

  熱炒巴氏股
  巴菲特投資中國的第一單可追溯至2003年,其斥資約38億港元買入中石油 (00857.HK)23億餘股,其後於2007年開始分批出清。據巴菲特所言,中石油的出售價介於160至200美元之間,總共獲利達35.5億美元 (約277億港元),5年投資回報率約達629%。這一投資案例如重磅炸彈在中國投資界炸開了鍋,也讓中國的投資人首次近距離領略「股神」風采。
隨後的2008年,巴菲特再次出手中國概念股,以每股8港元、總金額約18億港元的價格認購2.25億股比亞迪(01211.HK)新發股份,約佔比亞 迪該次配售後10%的股份。此後比亞迪股價上漲近七倍,巴菲特一年間即有了13億美元的賬面盈利。迄今,比亞迪仍在伯克希爾的持股名單上,並儼然成為巴菲 特的投資重點,即使比亞迪業績下滑,股價大跌也沒有阻止巴菲特繼續持有的決心。在2011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股東入場證上印刷的三個標誌,從上到下 分別是奈特捷的飛機、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的火車和比亞迪的E6商務車。2010年,巴菲特和他的搭檔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還專程來中國參加比亞迪組織的「第100萬輛汽車銷售慶典」、「比亞迪新車發佈」、「比亞迪與南方電網簽約」等一系列商業活動,巴菲特所到 之處均受到熱捧,比亞迪股價在巴菲特到訪期間的2010年9月28日大漲逾4%,「巴氏效應」顯露無疑。
受「巴氏情結」影響的另一家上市公司 是大楊創世(600233)。據媒體報導,該公司董事長李桂蓮於2007年10月在大連與巴菲特結識,並為其定製西裝,後來,李桂蓮更收到巴菲特的親筆回 信,2010年還受邀參加了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只是這樣一些事,通過媒體報導的渲染,就讓大楊創世籠罩在了巴菲特的光環之下。大楊創世2009年度股東 大會上,投資者紛紛表達了對公司是否會與巴菲特合作的關注,李桂蓮表示,「這已經不是最關鍵的問題,當然也不排除以後合作的可能性。關鍵是巴菲特作為一個 非常特殊的符號,對大楊創世的品牌作了最好的註釋,也是對中國製造的極度認可;其所帶來的邊際效應非常巨大,引來了國內外眾多產業資本和高端消費群體的關 注。」儘管「巴菲特投資大楊創世」最終或將被確認為是一場鬧劇,但期間該公司的股票卻紮紮實實地演繹了一段「概念」行情。
巴菲特在中國的號召 力已經遠遠不侷限於證券投資界,更深入各個領域。2010年,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在中國發起的著名的「巴比晚宴」上,出席的嘉賓中不僅有李彥宏、曹德旺、 陳麗華、陳發樹、王傳福、郭廣昌、張朝陽、馬云等在富人榜和慈善榜排名靠前的富豪,還有民政部部長李立國等政府官員、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前中國人壽總經 理楊超、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等約50人。

  組團親赴股東大會
  近年來,伯克希爾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上,來自中國的投資者隊伍日漸龐大。過去,只有零星的私募基金經理參與,而現在,動輒是券商、基金等機構組團出席。參與巴菲特股東大會,面對面傾聽巴菲特和芒格傳經布道,似乎已成為國內投資者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的重要一課。
參加了2011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後,興業全球基金副總經理楊衛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巴菲特股東大會不僅是場投資人的『饕餮盛宴』,而且讓投資人 學習到社會責任感和真誠的為人處世態度。股東大會現場的震撼力超出自己的想像,走下神壇的「股神」在現場機智、詼諧的問答令人折服,其真誠對人處世的態度 值得中國投資人和公司管理層學習和借鑑。」

  競標慈善午餐會
  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就開始在全 世界範圍內拍賣與他共進午餐的機會,拍賣所得全部捐給舊金山的慈善組織格萊德基金會。2006年,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以62.01萬美元拍得與巴菲特共進 午餐的機會,這也是中國投資界第一人。時隔兩年後的2008年,赤子之心中國成長投資基金創辦人趙丹陽又以211萬美元的當時歷史最高價,拍得巴菲特午餐 會入場券。在與巴菲特暢談近4小時後,趙丹陽曾表示,「出這筆錢買到與投資大師面對面交流投資經驗的機會絕對值得」(附圖)。


相比段永平,趙丹陽更為高調,事前便有媒體大肆渲染報導,事後更演繹出趙丹陽與巴菲特午餐對 話內容的諸多版本,其中之一便是趙丹陽曾向巴菲特推薦物美商業(08277.HK)。這則消息的真實性和巴菲特如何回應姑且不論,但午餐之後,物美商業搖 身一變成了巴菲特概念股,股價扶搖直上卻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自午餐會當日起連續4個交易日,物美商業連續大漲,累計漲幅近24%。截至2009年一季 度,趙丹陽持有物美商業6595.05萬股,以2009年6月29日其收盤價10.18港元計算,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趙丹陽就收穫了近1.3億港元的賬 面盈利,遠遠值回午餐會的支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3

投資界的中國富豪(一):李嘉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vmbg.html

博主按司馬遷在2000多年前寫就《史記·貨殖列傳》,裡面記錄了很多在各自領域積累巨額財富的前輩的人生故事,有偶然,也有必然。智者說,「讀史可以明智」,知興亡衰替。當代,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界(主要側重為股權投資領域)的前輩富豪,已經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歷,機遇,內在的財富密碼等,尚未破譯。

有的人,或許財富可以得到持續穩健的增值,內在財富智慧可以得到傳承,成為一代投資大師;

有的人,或許還在學習、成長、變化、探索、實踐中,他們的財富是運氣使然,還是確有投資智慧,暫不可知,他們在未來的歲月裡是否能夠一如既往的獲得成功?是否會遭受人生的重大挫折,投資生涯是否會犯致命的錯誤?都需要實踐和時間來檢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中解讀到什麼?獲得什麼經驗?獲得什麼教訓?都隨著自己人生的閱歷在不斷變化。「真知難,行更難」,開放心靈,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見過太多的「曇花一現」,或是「扔硬幣,連續對了10次的猴子」,失敗的案例也可作為智者的精神養分,何況歷史正在發生中。我們都在共同經歷。

以此開貼,作為一個課題,以後不斷跟帖更新,若有不全面的信息,或是非事實性的材料,或是過度解讀,都在動態的變化修正中。開放心靈,「探索財富密碼和投資之道」,僅作為探討交流使用:

 

投資界的中國富豪(一):李嘉誠

【個人簡介】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

【資產】20114月,根據福布斯中文版雜誌的統計,李嘉誠的總資產值達260億美元,連續多年蟬聯全球華人首富。

【關鍵詞】

 

穩健中求發展」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仁慈的獅子」

 


 

【訪談資料】

《不疾而速》
 
20071227日 來源於《全球商業經典》 

  對話:李嘉誠的經營哲學

  成功,先花90%時間想失敗

  1121日,《全球商業》和《商業週刊》採訪團隊一行六人,抵達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警衛團的森嚴戒備下,我們踏入直抵頂層第70樓的電梯。 


  這棟樓高283米,由世界著名建築師Cesar Pelli設計(編按:Cesar Pelli設計的重要地標還包括吉隆坡Petronas雙塔、紐約IFC和正在興建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以藍綠色玻璃帷幕包裹,比鄰的就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匯豐銀行等地標大樓。 


  長江實業大廈頂層,居高臨下,足可俯瞰與香港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維多利亞港,這裡,正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遙控55國企業的跨國指揮總部。 


  李嘉誠在1950年創業,57年來,他從未遇過一年虧損,歷經兩次石油危機、文化大革命、亞洲金融風暴,他的企業卻能橫跨55個國家,走向日不落。由「塑料花大王」李嘉誠走向「地產大王」李嘉誠,未來更可能變成「石油巨擘」李嘉誠,每跨入新產業,他雖不一定是產業的先行者,卻總能先馳得點。 


  作為Forbes排 名全球十大富豪、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國人對他並不算陌生,李嘉誠捐資籌辦汕頭大學和長江商學院,同為商界菁英和社會所熟悉;坊間也不乏以「李嘉誠學」為名 的商業管理書籍陳列書攤,但皆非李嘉誠最真實的原貌。為了取得第一手關於李嘉誠的真實記錄和對話,《全球商業》特別企劃了本次專題,結合姐妹刊台灣《商業 週刊》的採訪資源,用心製作呈現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誠封面報導。 


  為了安排這次採訪,我們與李嘉誠幕僚郵件往來,超過150封,越洋電話更難以計數。其幕僚作業高度縝密,因為極度重視風險控管的李嘉誠,不喜歡意外。 


  現在,就請讀者們和採訪團隊,一起和李嘉誠對話他57年的日不落經營哲學…… 


  《全球商業》:大家都很好奇,你從22歲開始創業做生意,超過50年,從來沒有一年虧損,而且還一步步成為華人首富。如何在大膽擴張中,不翻船? 


  李嘉誠: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編按:香港以風球代表颱風強烈程度,十號相當於強烈颱風),你怎麼應付。雖然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考慮失敗。就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自從1950年到今天,長江(實業)並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從來沒有。長江(實業)上市到今天,假設股東拿了股息再買長實,(現在)賺錢兩千多倍。就是拿了(股息),不再買入長江(實業),股票也超越一千倍。 


  談風險 


  瞭解細節,掌握資訊,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很有趣,一般人滿腦子都想怎麼成功,為何你花這麼多時間想失敗?

  李嘉誠: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50%之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我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問題,所付出的時間和以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 


  我常常講,一個機械手錶,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瞭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哪些細節你一定會緊盯觀察? 


  李嘉誠:現金流、公司負債的百分比是我一貫最注重的環節,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針。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致正數的現金流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可以說是,全方位預測風險的能力嗎?為什麼這件事比思考成功關鍵來得重要? 


  李嘉誠:可以這樣說,就像是軍隊的「統帥」必須考慮退路。例如一個小國的統帥,本身擁有兩萬精兵,當計畫攻佔其它城池時,他必須多準備兩倍的精兵,就是六萬,因戰爭激活後,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一旦戰敗退守,國家也有超過正常時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禦外敵。 


  任何事業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在經營事業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記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畫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全球商業》:你相當強調風險,不過外人注意到的卻是長江集團五十年來,屢屢在危機入市,包含1960年代後期掌握時機從塑料跨到地產,89風波後投資上海、深圳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華運動時投資印尼港口等,你的大膽之舉為何都未招來致命風險? 


  李嘉誠:這其實是掌握市場週期起 伏的時機,並還有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一些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週期已達到頂峰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又因為工業的基地轉移、必 須思考要增加的投資、對什麼技術需求最大等等的決定,因應不同的項目找出最快達到商業目標的途徑,事前都需要經過精細嚴謹的研究調查 


  能在不景氣的時候大力發展,就是在市場旺盛的時候要看到潛伏的危機,以及當它來臨時如何應對,這是需要具備若干條件的。 


  《全球商業》:你所謂的具備若干條件……? 


  李嘉誠: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我常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經營一間較大的企業,一定要意識到很多民生條件都與其業務息息相關,因此審慎經營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說當有個收購案,所需的全部現金要預先準備。 


  我是比較小心,曾經經過貧窮,怎麼樣會去冒險?你看到很多人一時春風得意,一下子就變為窮光蛋,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事,都是步步為營 


  有一句話,我牢牢記住:「窮人易過,窮生意難過」,你再窮,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買最便宜的米,還是可以過,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窮生意很難,非常難。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講,如履薄冰 


  《全球商業》:你剛才提到,在不景氣時候能大力發展,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機會來臨時,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1977年,你迅雷不及掩耳的收購香港希爾頓酒店就很經典……(編按:長實以2.3億港元收購希爾頓酒店所屬的永高公司,整項交易用不到一週。這是長實上市第一次重大收購案) 


  李嘉誠:最重要是事前要吸取經營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技術、知識和一切與行業有關的市場動態及訊息,才有深思熟慮的計畫,讓自己能輕而易舉在競爭市場上處於有利位置。你掌握了信息,機會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有動作。

  能買下希爾頓是因為有一天我去酒會,後面有兩個外國人在講,一個說中區有一個酒店要賣,對方就問他賣家在哪裡?他們知道酒會太多人知道不好,他就說,在Texas(德州),我聽到後立即便知道他們所說的是希爾頓酒店。酒會還沒結束,我已經跑到那個賣家的會計師行(賣方代表)那裡,找他的auditor(稽核)馬上講,我要買這個酒店。 


  他說奇怪,我們兩個小時之前才決定要賣的,你怎麼知道?當然我笑而不李嘉誠心自閒,我只說:如果你有這件事,我就要買。 


  我當時估計,全香港的酒店,在兩、三年內租金會直線上揚。(賣家)是一間上市公司,在香港擁有希爾頓,在峇里島是Hyatt Hotel(凱悅飯店),但是我只算它香港希爾頓的資產,就已經值得我跟它買。這就是決定性的資料,讓這間公司在我手裡。 


  《全球商業》:這起生意難道沒有別的競爭者?

  李嘉誠:一、因為沒有人知道,二、我出手非常快。其它人沒這麼快。因為我在酒會聽到了,就馬上打電話給我一個董事,他是稽核那一行的,我一問,他和賣家的稽核是好朋友,馬上到他辦公室談。 


  你今天坐的地方(手指地上),就是希爾頓一部分地址。那筆交易我買過來後,公司的資產一年增值一倍。 


  《全球商業》:你最近看哪些新的產業? 


  李嘉誠:今天啊?很多新的東西,我昨天開會,講到Facebook(編按:由兩位哈佛生創立,是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點,每天上載850萬張照片。較特別的是使用者大多會留下真實姓名和資料,供交友或尋人之用)

  從最初的幾家大學開始,有人說2011年還是2012年才達到4800萬名用戶,其實這公司上個月已達4500萬活躍用戶,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information的話,要分析facebook,你的資料就不足夠。 


  所以呢,做哪一行都是,最要緊的就是要追求最新information,做哪行都是一樣(強調語氣) 


  說投資 


  不能負債、分散投資、重視現金及收益

  《全球商業》:在事業上追求最新的信息,在個人理財上呢? 


  李嘉誠:這麼多年來,1950年到今天,個人(資產)來講,從來沒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這樣,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有負債。我在1956年以後,個人沒有欠過一個債,我的負債是這個(邊桌上有兩隻金屬做大、小北極熊雕像,指著小北極熊說),我的現金是這樣大(指著大北極熊),這個是我今天才運用的(比喻)() 


  《全球商業》:個人理財第一個原則不能負債,那投資呢? 


  李嘉誠:投資時我就是先設想,投資失敗可以到什麼程度?成功的多幾倍都沒關係,我也曾有投資賺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虧本的非常少,因為我不貪心。公司是從來沒虧過,個人的賺錢、財產,也是一直增加。但我並沒有賺快錢的機會,因為我比較小心。 


  《全球商業》:個人投資有沒有哪個時間碰到的挑戰最大? 


  李嘉誠:沒有,因為我不是只投資一種行業,我是分散投資的,所以無論如何都有回報,我比較小心。而且我個人(資產),很多是一個禮拜便可以拿得到現金。 


  《全球商業》:一週能拿到現金佔你的投資比例有多少? 


  李嘉誠:不少於三分之一。例如政府債券、股票,一個禮拜都能拿到。我當然還有其它的投資,例如地產,這不是馬上可以兌換為現金。 


  談管理 


  掌握拔尖知識、努力做到極致、建立好制度 


  《全球商業》: 李先生你說成功沒有方程式,但如果一定要你說成功的三項原則,會是什麼? 


  李嘉誠:第一個,你做那個行業,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information,最好的技術是什麼,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幕僚補充:李先生說努力、毅力的意思不是傳統字面上那個意思,是best effort,做到極致)。不過,很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掌握跟這個行業有關的知識,如果你判斷錯誤,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敗的代價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 


  《全球商業》:你剛剛提過必須有最新的信息,除此之外還要有制度,但是你管的事業從零售業、港口運輸一直到石油產業,種類包羅萬象,如何用制度管理? 


  李嘉誠:現在是一個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戰很多。我們業務遍佈55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所以靈活的架構可以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還可以給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的生命力,甚至讓他們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公 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則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確保創意空間。例如長實,長實在過去十年有很多不同的創意組織和管理人員,他們的表現都很出色,所有項目不 分大小,全部都是很有潛力和有不俗的利潤。 


  大家一定要知道,企業越大,單一的指令與行為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會限制不同的管理階層,發揮他的專業和經驗。 


  我舉一個例子。1999年我決定把Orange(編按:指原本和記黃埔集團旗下的一家英國電訊業務公司,後高價賣出)出售,賣出前兩個月,管理層建議我不要賣,甚至去收購另一家公司。我給他們列了四個條件:如果他們辦得到,便按他們的方法去做。 


  一、收購對象必須有足夠流動現金;二、完成收購後,負債比率不能增高;三、Orange發行新股去進行收購之後,和黃仍然要保持35%的股權,我跟他們說,35%股權不但保護和黃利益,更重要是保護Orange全體股東的利益; 四、對收購的公司有絕對控制權。 


  他們聽完後很高興,而且也同意這四點原則,認為守在這四點範圍內,他們就可以去進行收購。結果他們辦不到,這個提議當然就無法實行。 


  我建立了四個坐標給Orange管理人員,讓他們清楚知道這個坐標,這是公司的原則,然後他到那邊發展時,在這四個原則發揮才幹。但是不能超越我這個四個coordinates(在空中比出四個坐標) 


  這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其實在長實、和黃集團裡面,我們有很多子公司,我都會因應每家公司經營的業務、商業環境、財政狀況、市場前景等,給他們訂出不同的坐標,讓管理層在坐標範圍內靈活發揮。 


  《全球商業》:你提到經營企業成功的第三的原則是人才,威爾許說他花六成到七成時間在人才身上,你如何定義優秀人才的準則是什麼? 


  李嘉誠: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不斷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不過有些人卻一定要避免。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卻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企業也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或者灰心喪志的員工,更無法容忍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的企業明星。 


  我的經驗是,挑選團隊,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因此,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第一條法則就是能聆聽得到沉默的聲音,你要問自己團隊和你相處有無樂趣可言,你可不可以做到開明公平、寬宏大量,而且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的能力,不過我要提醒,有原則和坐標,而不是要你當個費時矯枉過正的執著的人。 


  可能是我少年憂患的背景,可以讓我在短時間內較易判斷一個人才的優點和短處,從旁引導,發揮其所長。 


  《全球商業》:當了五十多年的老闆,對於管理、領導,你有很深切的體悟,也曾經以「管理的藝術」發表演說,能否分析老闆與領袖的差異? 


  李嘉誠: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學大師相比,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我常常問我自己,你是想當團隊的老闆,還是一個團隊的領袖?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 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 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經營之道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全球商業》:今天的對談,你談到許多從經商之道,是否呼應你在今年(2007)汕頭大學的演講中所說「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你說若能「拈出這四句話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這句話特別有意思……? 


  李嘉誠: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 


  「好 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的進行。「不疾而速」,你靠著老早有這個很多資料,很多困難你老早已經知 道,就是你沒做這個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怎麼辦?由於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如果 你沒有主意,怎麼樣「不疾而速」? 


  「無為而治」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我們現在大概有25萬個員工,分佈在55個國家,而我們員工大部分在西方國家,如果你沒有良好制度,你沒有足夠時間去管理。 


  兼具以上四種因素(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成功的藍圖自然展現。

  《全球商業》: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實是在風險管理、信息收集、財務準備齊備了,遇到機會,才能「一擊即中」。你如何把這樣的成功心法,傳授給你的後代?

  李嘉誠:我告訴我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Very  

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悟出金錢真義 三分之一財產捐助公益

 

  掙脫出來,那一刻的快樂。

 

  2006830日,在長江實業集團業績公佈會上,李嘉誠宣佈把其私人持有的約28.35億股長江生命科技(8222.HK )股份悉數捐給李嘉誠基金會,以當天長江生命科技的收盤價0.85港元計,這部分股權總值約24億港元。李嘉誠並承諾,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我財產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統計李嘉誠身家約230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僅限於他對長江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價,並未計算其他私人投資。用最保守的角度估算,23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約77億美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隨著李嘉誠私人財富的擴張,只會多,不會少。

 

  2007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PowerwGivers)一項,李嘉誠亦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BillwGates)齊名(詳見右頁表)

 

  28歲,首度一夜無眠……

 

 

  有錢卻不快樂,開始探索內心富貴

 

  金錢,對華人首富到底意味什麼?

 

  因為他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他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年輕時,李嘉誠曾經是金錢主義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歲,李嘉誠創業後六年,他已經躋身百萬富豪。那時候的他,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他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新宅面向維多利亞港,與當時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較,這已經算是「豪宅」。

 

  但是,搬進新家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數十年後的今天,他都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個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將窗外樹影投射進屋內,風吹得它們搖搖晃晃,如真似幻。16年 前,一家人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與祖母相偎而眠的溫暖,到香港後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睡,創業後以工廠為家,唯有 機器運作的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曾有的快樂與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靜、寬敞,顯得多麼不同。

 

  「還不到30歲,我就擁有足夠我一生開銷的錢。」變成富翁後,他卻茫然,「為什麼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麼快樂?」望著窗外,他問自己。

 

  他走出新家,駕車往山上開,在西半山寶珊道這條單向道盡頭停下,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麼有錢,身體很好,為什麼沒有非常快樂?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財富能令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

 

  思索持續到第二天晚上,他終於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錢什麼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 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時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他領悟出:「內心的富 貴,才是真富貴。」

 

  28歲後,他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真正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是1980年,他52歲時,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1981年,廣東潮汕地區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在李嘉誠資助與官方同意下成立。這所大學包含九個學院,其中醫學院是中國最優秀的醫學院之一。李嘉誠從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還動員他的國際人脈,邀請名人授課,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請星巴克咖啡創辦人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講授商業道德課程。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他說。

 

  包括汕頭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FIT未來互聯網絡研究中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都有基金會巨資捐助的軌跡。在中國內地,基金會更參與大西北振興計劃,主動挹注西部教育醫療援助;同時開展十萬名殘疾人士安裝義肢、就業計劃。

 

  李嘉誠重視教育投資,反映了他對少年失學的痛。對醫療的關注,則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有關。

 

  該基金會成立以來至200711月底,捐款已逾港幣85億元,其中90%用於教育及醫療,超過九成的捐助資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內地。

 

  27年來,李嘉誠私人捐予基金會金額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別人難以估計,因為香港法令允許基金會可進行投資,投資回報可以在其基金會內滾存,所以李嘉誠基金會規模恐怕遠比其他人想像的大。

 

  「我跟家裡人講,這個基金會要永遠留下,如果我今天離開(人世),基金會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來,已經比我現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誠睜大眼睛、俏皮地透露。

 

  外界的焦點都在追逐:李嘉誠捐了多少錢?但都忽略他內心的掙扎。這是一段很掙扎的轉折。

 

  75歲,再度徹夜未眠……

 

 

  把基金會當第三個兒子,從此豁然開朗

 

  2003年春天的某個夜裡,他為了基金會的未來,徹夜未眠。他體會到自己年事漸高,但他更希望基金會能無止境地運作下去。無止境地運作,需要有一大筆資金做基礎,才能錢滾錢,做更多的事。但他擔心,這樣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這天晚上,他陷入沉思:「幾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錢。卻要把這麼多的錢送給你不認識的人。」這樣做值不值得?兒孫們能體 會嗎?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經歷他曾經有過的苦難。他曾經跟兒子說:「我吃蘋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樣。我吃蘋果的味道,比你們香得多。因為我小時候,經過蔬果 店,那時候,燈光照著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沒有錢可以買。」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親,另一端是可實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他內心陷入天人交戰。

 

  突然,他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

 

  「這個思想上的突破,讓我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李嘉誠對採訪團隊透露當時的心情。

 

  「財富到某一個數字,衣食住行都無虞,握在手裡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捨、有愛心的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頂多就是遵照華人的傳統觀念, 一代交給一代,如此而已。」他說,「但如果,能將建立社會的責任,與延續後代一樣重要,選擇捐助財產有如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日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 來更多的新希望(愛股,行情,資訊)。」

 

  令他更高興的是,當他公佈自己的捐款計劃後,至少有五名企業家向他表示,認同他「第三個兒子」的想法,並已對社會捐出大筆款項。「他們說,嘉誠啊,你 講到我們沒想到的。我們也跟著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國,碰到一位印度大企業的領導人都跟李嘉誠說:「你這樣做,解脫我一個很大的瓶頸。」

 

  2005年,李嘉誠將私人投資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持股出售,所得港幣78億 元全數捐予基金會。李嘉誠,用獨到的方式詮釋商人的社會地位。而且,相較於許多企業家成立基金會,節稅考量大於捐助,李嘉誠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繳稅後捐 出。李嘉誠並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不可以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任何成員或董事,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個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權的上市公司包括長實、和黃、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將五十多年的積蓄,全無條件地送給世上。我慶幸自己能做出這個正確決定,一夜無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絕不會後悔。」

 

  他跟家人說:「我一生可以成立這樣規模的基金,心裡絕對不會惋惜。捐出來,是高高興興捐出來,去做,也是高高興興去做,一點都不會後悔。」

 

  如今,重新詮釋金錢……

 

 

  推崇富蘭克林,以從商所得改造社會

 

  金錢,對而今的李嘉誠是有不同的意義。李嘉誠曾在一場演講中,將中國春秋著名商人范蠡,與另一位商人——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開國元老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作比較。

 

  范蠡與富蘭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富商。他協助句踐復國後,看透時局,轉而赴齊,從商致富。齊國人希望委與范蠡大 任,范蠡卻擔心盛名將帶來惡果,於是散盡家財,分給親友鄰居,只帶少數財物遷至陶國,自稱陶朱公。他繼續從商,沒過多久,又成巨富。

 

  富蘭克林,這位墓碑上只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學家、商人、政治家、發明家、音樂家,出身清貧,卻以辦報、出版,展現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他的印刷業為他帶來財富,他又利用財富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

 

  美國製憲會議時,富蘭克林提名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並獲一致同意。富蘭克林是被認為唯一與「美國國父」華盛頓競爭的人,但他堅持留給制憲會議的絕非名譽高位,而是胸襟與智慧。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歷史予以高度評價。

 

  「范蠡和富蘭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誠說,「范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變遷,他們的人生坐標完全不同。范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

 

  「如同他們從商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餽贈別人,但方法與成果卻有天壤之別。范蠡餽贈給鄰居,富蘭克林用於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

 

  錢,是一張紙、一個銅板,也可產生巨大的改變。古今中外的商人,對於金錢各有不同的詮釋,只有極少數的商人貢獻他的金錢發揮影響力,因而也只有極其少數留名歷史。

 

 

14歲搶學翻身 淬煉領袖格局

 

  李嘉誠的英文相當不錯。50年前,他就拿本字典從閱讀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報學做生意、訂閱英文《當代塑料》(Modern Plastics)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掌握全球塑料潮流。以至於他現在能統領55國的投資事業,旗下的總經理儘是各國籍人士。而且,中文古書他也涉獵不少,從《曾國藩家書》《論語》、《老子》

 

  一個12歲就被迫中斷正統學校教育的人,如何在60多年未間斷的自學紀律下,擁有不同格局的學識?李嘉誠對於「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深信不疑,他的財富因此而來,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個知識主義者。

 

  若非二次大戰,故鄉廣東潮州被日本轟炸機侵襲,他不該只有小學學歷,他們一家不需要倉皇逃到香港,變成難民。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成長於戰亂的大時代。父親逃難至香港之前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有兩位

 

  伯父在民國初年,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李家雖沒有商業傳統,但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受人敬重。

 

  家學淵源,加上過目不忘的天資,李嘉誠如欲取得優異學歷並非難事。但二次大戰,改寫了千萬人的命運,像強烈龍捲風般,把家族、個人從原本賴以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來,旋轉蹂躪後,拋向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誠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難至香港……

 

  12歲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

 

  1940年秋天,一個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誠一家六口,開始長程遷徙。他們翻越山區,從梅縣、惠州、鯊魚湧到深圳,小心翼翼避開日軍佔領之地。七天後,在黑夜裡抵達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擁而至的難民潮從內地逃至香港,李嘉誠一家人卑微如螻蟻。兵荒馬亂,小學校長是沒有價值的經歷,他的父親棲居在妻舅的鐘錶行中,處於求學階段的李嘉誠無法繼續升學,必須做小學徒。白天,他們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在潮州雖不頂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徹底過去了。「那時我12歲,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麼大,心裡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李嘉誠回憶。

 

  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更使李嘉誠一家人在香港無立錐之處,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一個家被迫拆兩地,更沒想到的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小小李嘉誠感到自己「彷彿一瞬間被迫長大」。一個14歲的孩子,月工資只有20港元,要扛起一切。獨力照顧父親大半年,這年秋天,父親難敵肺結核而逝。母親與弟妹遠在潮州,沒有其他親人來送別,14歲的他,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

 

  14歲,歷經家道中落、漂流異鄉、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他日後領袖格局的養成,就在這一年的巨變中。

 

 

  孤處異鄉,不懈自學……

 

  從一本舊辭海、一本破教科書開始

 

  孤處異鄉,他不懈自學。「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拿起破舊的教科書,他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無數昏黃燈光的夜裡,他摸索教學、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直到現 在,他還保持這樣的習慣。「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說。

 

  他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沒有上學對他來說是正面的,因為『不足感』纏繞在心裡,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學習能力特別高。」李嘉誠友人評論。

 

  命運剝奪他的,他要靠自己搶回來。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某天,他的工廠老闆亟鬚髮信,偏偏文書請病假,老闆就問:「哪個人比較會寫信、字寫得好一點的?」四五個職員都指向李嘉誠,「叫他寫,他每天都唸書寫字。」老闆望向這未滿17歲的孩子,疑惑地問:「你真的懂嗎?」他說:「我可以試試。」當場立即動手,寫了好幾封信。

 

  信發出後,老闆的朋友讚不絕口,紛紛問他:「你這位先生是什麼時候請的?比原本的要好。」這件事,讓老闆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很快地把他從做雜役的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管理名表、錶帶等昂貴的貨物進出。

 

  「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回憶這段往事,「如果沒有一點文學底子,寫信慢,也未必通順,後來也得不到那個職務。那個職務讓我懂得貨品的進出、價格,懂得管理貨品。」

 

  其後,李嘉誠從貨倉管理員,轉為走街的推銷員,因為業績亮麗,18歲,他晉陞為經理,19歲升為總經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寫字樓職員,薪水則從50港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許多。雖然初中僅讀了初級英文就中斷,但他卻訂閱《當代塑料》等英文塑料專門雜誌,苦學查辭典,不讓自己與世界塑料潮流脫節。

 

 

  知識,改變命運……

 

  訂閱英文塑料雜誌,嗅到創業機會

 

  1949年 中國政權轉變,李嘉誠服務的公司最大業務對象是來自內地的顧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數,他的老闆決定將這家工廠結束。長期閱讀《當代塑料》,早已讓他掌握趨 勢,看到塑料時代即將到來。超越香港本地的視野,他估計二次大戰後,世界邁向新一輪的經濟復甦以及人口成長,勢必將使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一步步擴大。所以 當老闆結束工廠業務時,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將積蓄連同舅父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長江塑料廠」。

 

  取名「長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據李嘉誠自剖,他本性好勝,日本統治香港時,街上行人少,干諾道、德輔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沒幾個。十二三歲的 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養成後來走路比人快的習慣,「這是我好勝習慣使然。」他坦言。其後數年,他艱苦自學,雖然表面看起來,他是削瘦、安靜、孤獨、 不與人同餐也不與人同遊的古怪少年,但他觀察別人,心裡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知識已經超越同齡者,這也讓他內心隱隱感到驕傲。但

 

  他提醒自己,驕傲必帶來失敗,因此他以「長江」為名,告誡自己,要如長江匯聚百川,才能細水長流。

 

  195051日,沒有鮮花、鞭炮、來賓祝賀,長江塑料廠在西環,一個100多平方米的簡陋工廠裡開張了,還差三個月才滿22歲的李嘉誠,自信滿滿地對著廿幾名員工演講,宣告正式開張:「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們一定會擴大,會一路變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當年的長江塑料廠,只是香港上千家塑料廠中,毫不起眼的一家。其後,他利用專業雜誌與書籍學來的知識,動手改裝機器模具,一路超越競爭對手,1956年,他已經是香港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廠,被封為「塑料花大王」。

 

 

  獨到買股原則……

 

  讀華爾街財報,從中學商業規則

 

  隔年,他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軍火的、潛艇的,一點一點買進。他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強調。去年,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出「成功領袖必備條件」,特別強調領袖必須善用知識:「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在20073月《福布斯》富豪排行前200名的12位華人富豪中,論學歷、論創業資源,就屬李嘉誠最慘;但李嘉誠登上華人首富,證明學歷高低與成就並無絕對關係。當我們問他,是否同意「學歷無用」?他立刻回答:「不!不!這是非常艱難的,事倍、卻功半。但是,我學到的東西,終身不忘。」

 

  另一方面,自學經驗也讓他不迷信專家與學歷。「老實說,我對許多人云亦云的表面專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裡有數』。說得通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他曾私下聊起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說不少MBA是「姿勢漂亮,但使不出力」。

 

  「其實也幸運,如果我家裡情況好,順利唸完大學,也不見得有什麼大出息。」夜闌人靜時,他腦海經常浮現,12歲到17歲是他人生最困難的期間,鄰居女孩們穿漂亮制服上英文學校、學琴、學舞的身影,他曾多麼羨慕她們呀!他也曾設想,如果自己一路順利升學,現在,應該是位成功的醫生。

 

 

  60年從不間斷……

 

  睡前看書、對著電視節目學英語

 

  人生的幸與不幸,一時半刻很難看得清。「憂患不一定帶來智慧,但會擴大人的體驗,令我們審慎客觀。考驗式的經歷,也讓我們超越既定觀念與偏見的束縛。」李嘉誠語重心長地對採訪團隊說。

 

  60年後的今天,他仍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項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一項是就寢前的閱讀。「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

 

一本靛藍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辭集,上刻六個銀白色楷體字──「知識改變命運」。這本書,收納李嘉誠歷年重要演講與文章,也為他的人生下了註腳。乍看淡然無味的六個字,卻讓他從當年逃難、失學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而後成就前所未有的華商傳奇。

 

 

見證華人首富的事業圖景

 

 

  謹慎者,常因保守錯失商機;開創者,常因擴張太快而一夕崩解。李嘉誠制勝之道,就在於他能兼具兩者優點,避開兩者缺點。

 

  每日晚上8點,香港尖沙咀擠滿國際遊客,等待著名的中環燈光秀。遊客鮮少知道,供應這場燈光秀電量,乃至整個香港島用電的,全部是李嘉誠創立的長江集團旗下公司——香港電燈。

 

  走在香港街頭,屈臣氏、百佳超市映入眼簾,它們都屬長江集團。行車至香港葵青港,車身漆著各國貨運公司商標的

 

  貨車,24小時往來這全世界第三大貨櫃港載卸貨。長江集團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香港貨櫃標準箱運載量第一大。舉凡食物、服裝、藥品、家具、計算機……你想得到的日常用品,全都經過這家公司。

 

  「除非有人願意遷島,或是無須用任何電力,才能與李氏業務劃清界線。」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論。

 

 

  擅長後發先至……

 

  海外收益佔八成,涉足產業多元

 

  其實,李嘉誠旗下公司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早在1986年便已達到今日位置。當年,他被香港媒體封為「香港十大財閥之首」。現在,他已經不是「香港的李嘉誠」,而是「世界的李嘉誠」。

 

  如今,他旗下貨港遍佈23國,以標準貨櫃運載量而言,佔全球市佔率13%,為世界最大的私營貨櫃碼頭商。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配電商、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司(以產量計)。旗下的電訊部門,在15個國家推出電訊業務。長江集團也擁有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藥物零售連鎖集團,在33國經營19個品牌。目前,長江集團來自香港以外的收益約八成。

 

  一般企業家,在一個國家或在一個產業稱霸,已經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但李嘉誠旗下產業橫跨地產酒店、電訊、能源、基礎建設、港口、零售、生物技術等領域,事業跨越55個國家,他應是華人歷史上,橫跨最多產業、最多國家的企業家。

 

 

  不只是向外擴張而已,他同時是精明的經營者與投資者。他最自豪的兩項成績是:一、1950年創業至今,長江集團沒有一年虧損;二、同一期間,他個人的資產,沒有一年少於前一年。亦即,公司與個人,都能超越景氣循環。

 

  而且,無論他跨入哪個行業,雖不一定是先行者,其後,卻能一路超越對手,成為老二、老大。

 

 

  預先看見未來……

 

 

  卻能步步為營,用謹慎平衡開創

 

  談到這些成就,他僅淡淡地說:「這是我步步為營,不貪婪,不涉賭博,循規蹈矩的結果。」

 

  早年,香港媒體經常刊登他在土地拍賣場上的招牌競標姿勢:買賣場上的擎天一指。他總是高高舉起右手,臉上則是小學生答「有」般的認真表情。但更多的時 候,他努力讓自己不受競標現場熱烈氣氛影響,因為他看過太多因意氣、面子而失控的投標者。在競標現場,他用左手,用力地壓住右手,就如他用謹慎平衡開創的 性格。

 

  和記黃埔財務長陸法蘭(Frank Sixt)指 出,李嘉誠對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兩項要求是:一、幫助公司成長;二、財務上必須健全。「他會把玩這兩點,達到平衡。在財務上,他是很保守的管理者,我們從 來沒有超貸過,對這麼大公司來說,這不容易。」陸法蘭說。謹慎者,常因保守而錯失商機;開創者,又常因擴張太快卻失足。極為困難的是,能兩者兼具,取得平 衡。

 

  另一方面,「當他看到地平線的另一端和現在的狀況有差異,他就會緊守投資,很有耐心地等待那天來臨,不會在中間遇到困難時就收手。他總有能力看到未來。」陸法蘭說。

 

  「他的故事,就是一連串的好交易。」和記黃埔前任董事總經理馬世民(Simon Murray)如此形容。

 

  從長江集團幾個重要交易中,可以看出他所謂的「步步為營」,其實反映了他「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的」16字經營哲學。也就是先知己知彼,其後按部就班的執行計劃,有充分準備,遇到機會就能迅速出擊。然後,靠制度管理龐大的事業。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謹慎與開創,對他而言絕非矛盾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長江集團57年發展中,最重要的幾個歷程,分別是:一、擊敗英商置地,奪得地鐵中環站與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成為香港地產新霸主;二、購併和記黃埔,取得香港四大英資公司之一的控制權,亦創下華商購併外資最大交易案;三、購併加拿大赫斯基(Husky)能源,擁有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這三個歷程,分別代表李嘉誠從「塑料花大王」,變成香港地產大王,再跨行成為全球貨港與零售商霸主,及未來可能的能源巨擘。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赫斯基,也是長江集團旗下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是該集團對外購併、對內控股的三大主角。以下介紹李嘉誠三次大轉型的三個代表性交易,由此可看出他為何能兼具開創與謹慎。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初期,李嘉誠在董事會中,就多次發出「要超越英商置地」宏願。當時,置地(The Hong Kong Land l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擁有的土地與樓房價值,是長實的數十倍。「我們聽到他講,心裡充滿疑問,心想這有可能嗎?」當年擔任李嘉誠秘書,如今任職長江實業非執行董事的洪小蓮說,「沒想到,才不過幾年,我們真的超越了。」

 

  讓長實超越置地,拿下香港第一大地產公司的關鍵戰役,是「郵政總局大廈競標案」。1975年,香港地鐵公司成立。

 

  與此同時,李嘉誠密切注意任何跟地鐵有關的訊息,包括資金來源、行經路線、招標與開發計劃等。

 

  1977年初,地鐵公司宣佈邀請地產發展商,競投中環舊郵政總局地鐵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吸引30家地產集團競標。其中最被媒體看好的,是英商置地公司。

 

 

  第一場戰役:打敗置地

 

  小蝦米勝大鯨魚,躥升香港地產王

 

  英商置地是可怕的對手,一度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地產公司。當時它在香港的實收資本額,高出長江實業五倍。香港商界流傳這麼一句話:「撼山易,撼置地難。」

 

  沒有人看好長實。不過,李嘉誠一開始就掌握關鍵因素:地鐵公司急需現金。因此,誰能以最快速度給地鐵公司最多的錢,誰就有勝算得標。

 

  因此,李嘉誠展開兩項計劃。

 

  論資金,他絕不是30家競標者中口袋最深者。但其他競標者多為跨國控股公司的旗下公司,母公司照顧地區太廣且決策系統複雜,未必願意一次性支持大額現金,而長實決策則較為單純。另一方面,其他公司老闆私人口袋未必深,就算深也未必願意拿出來。

 

  因此,李嘉誠預先沙盤推演。他計算長實可運用資金、銀行可動用額度、加上自己口袋裡的資金等立即可動用的現金,條件應比同業優越。

 

  現金備足,接下來是設計雙贏方案。李嘉誠比英資更瞭解華人對地產的渴望,在黃金地段建大樓分層出售,絕對比出租利潤豐厚。

 

  有財務做後盾,李嘉誠的競標書比競爭者更為大膽。他提出的四大條件分別為:一、滿足地鐵公司的現金需求,在簽訂協議的同時,預付地鐵公司一筆現金,保 證地鐵無論如何均可獲利;二、商廈建成之後全部出售,而非出租,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以及長實分享。而且,李嘉誠特別打破對半分的慣例,由地鐵佔51%,長實49%;三、若建置及出售與預期不符,產生虧損,則由長實獨力承擔;四、允諾地鐵建成之日,就是大樓建成之時,絕不延宕。

 

  197744日,歷史性的競標結果出爐,長實得標,跌破市場眼鏡。隔日,報章以「長實擊敗置地」、「華人的光榮」為題大幅報導。一個月後,長實以同樣具吸引力的條件,奪得地鐵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

 

  19785月,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發售,開售首日8小時內全部售完,刷新香港一次性賣樓總值的最高紀錄。8月,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預售,則打破環球大廈紀錄。

 

  經此一役,李嘉誠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戲劇性升高。這件案子凸顯李嘉誠「不疾而速」的關鍵三步驟:

 

  ⒈掌握房市趨勢、賣方與競爭者的罩門,亦即掌握他再三強調的「知識」;

 

  ⒉公司本身需財務穩健,才有議價彈性;

 

  ⒊必要時,以「小金庫」挹注「大金庫」,亦即以私人資金支持公司對外購併。當一切齊備,自然能一舉中的。

 

  以下案例也可清楚見到這三步驟的軌跡。

 

 

  第二場戰役:吃下和黃

 

  閃電蛇吞象,進軍零售、貨港業

 

  長實不但拿下香港地產王,同時打算往其他產業延伸。

 

  一位知名港商形容李嘉誠是「玩cycle(循環)的人,」但,「別人玩cycle是賭博,他玩cycle是避險。」亦即,將處於不同景氣循環階段的產業做搭配,如此一來,就算個別公司或產業因景氣循環而利潤波動,但集團總體營收就不受個別產業的波動牽制。「各行各業都有發展規律和週期,橫向購併能讓不同的業務週期,可互補不足和相得益彰。」李嘉誠對《全球商業》解釋。

 

  橫向擴張談何容易,購併是最快的方法。他留心著幾家大型英資控股公司的股權與財務變化,伺機而動。

 

  機會來了。李嘉誠通過渠道得知,匯豐銀行有意出脫手上對和記黃埔的22.4%持股。他開始與匯豐銀行商議。

 

  李嘉誠的步驟是:一、瞭解匯豐需求;二、計算公司籌碼;三、必要時以小金庫支持大金庫。當時,匯豐希望以每股7.58港元出售,李嘉誠認為太高,合理價格是66.5港元。雙方談判後,李嘉誠願意將價格增至7.1港元,但爭取先付20%,剩餘款項在兩年內付清。

 

  再來是計算籌碼。李嘉誠事後透露,當時他已算準,隔年長實有數宗開發案接近完工,將有大量資金回流,但香港能標購的大型地盤卻越來越少,因此,李嘉誠計劃由長實發不配息的港幣兩億元特別股,由李嘉誠認購。亦即李嘉誠無息借給長實2億元,以支應初期的20%款項,而不影響長實的現金水位與負債比率。待隔年開發案資金回流,長實便可按期給付匯豐剩餘款項。

 

  儘管當時長實現金流充沛,李嘉誠仍以小金庫支持的原因是,他要讓這宗購併案宣佈後,對手毫無招架之力!因此需有一筆資金,在宣佈後從股市大舉購入股票,在最短期間讓長實握有和黃股權超過三成,如此才能牢牢控制和黃。

 

  1979925日深夜1145分,李嘉誠召開記者會對外宣佈此一購併案。51歲的他,雙頰泛紅、興奮地對記者說:「在不影響長實原有的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有了更大的突破!」

 

  隔日,媒體大幅報導這宗購併案,「蛇吞大象」斗大標題,佔據各報頭版。用「蛇吞象」形容不是沒原因,宣佈當日,長實市值21.8億港元,和黃市值23.6億港元,購併者市值比被併者還小。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如此形容:「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歐洲勢力之手,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

 

  外人看來蛇吞象,李嘉誠卻說「完全不是這樣」。這筆交易是縝密規劃的結果。對他而言,蛇與象的差異,不是誰的市值或資產大,而是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大規模的資金,快速且集中的運用。

 

  隔日起至當年12月底止,長實全力砸錢從股市收購,加計從匯豐購得的股票,穩拿和黃三成股權。到1980年底,持股和黃超過40%

 

  李嘉誠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解釋他當時的計劃:「我已經準備另外一筆錢來做。……簽約下去,隔天一早我們就在市場一路買,這樣人家考慮動和黃腦筋時,我已經拿到百分之三十幾、四十幾的股權,這就大勢已去,別人無法跟我奪!」

 

  拿下和黃後,長江集團市值暴增一倍以上。雖然,當時和黃已經是一個橫跨零售、地產、碼頭的控股公司,但所有和黃的海外業務均在李嘉誠收購後發展,收購前,和黃並無海外盈利。

 

  從那時起,李嘉誠通過和黃,八腳章魚般向世界擴張。時至今日,他已把和黃變成一個國際收入佔80%、香港收入佔20%的公司,不論遠在巴拿馬的港口、烏克蘭的香水店、英國的3G通訊,都在和黃旗下。

 

  至今,李嘉誠家族持有長實股權超過40%,長實持有和黃股權49.97%。李嘉誠牢牢控制這兩大旗艦公司股權,如此一來,當年他趁英資持股分散之際拿下和黃的歷史殷鑑,就不致發生在他身上。

 

  雖然先前已通過和黃持有香港電燈,跨足能源事業,但電力與石油畢竟不同,電力可以通過人為方式創造、調節,石油卻困難得多。「擁有廣大油田,一直是他的夢想。」李嘉誠的友人說。

 

   

第三場戰役:購併赫斯基

 

 

  壞時機看到好機會,大發能源財

 

  赫斯基是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如今是長江集團市值第三大公司。李嘉誠打算把赫斯基打造為能源產業控股公司,展開對外購併。購併它,李嘉誠再次展現「不疾而速」的能耐。

 

  1986年,李嘉誠得知赫斯基大股東Nova有意出售部分股權。當時,赫斯基本身因為資本支出過高與負債過高,甚至無法取得發債評比,大股東與公司都亟須金援。

 

  在一般人眼中,20年前,油價低迷,每桶價格僅約10美元,是現在的十分之一,石油業不是主流投資者看好的行業。

 

  「那時候很多人說,天啊!李嘉誠在做什麼?涉入一個他不瞭解的行業?這怎麼可能對和黃是好投資呢?但是他看到機會,特別在壞時機時看到機會。」陸法蘭說。

 

  壞時機的時候,如何看到機會?「他看到擁有者急著要賣股權,公司遇到經營挑戰,但是公司的資產卻相當好,赫斯基擁有大規模的煉油設備,有加拿大當地和一些遠洋油田、管線和數百個加油站。」

 

  當時,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許多石油公司是它的四五倍大,但李嘉誠看中赫斯基並非規模大小,而是

 

  「Mix(混合)」特質,屬於整合性資產。

 

  此外,李嘉誠算出,只要赫斯基以每桶10美元價格出售,在本業上就可達到收支平衡,但未來卻潛力無限。「10美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撐起整個槓桿的支點,接下來,他用這個支點去撐起驚人的發展槓桿。該年年底,李嘉誠的事業體總計取得赫斯基52%股權。至於原有股東Nova股權則降為43%。成交後,赫斯基重整、下市。

 

  外界只看到股權結構的改變,卻不知道李嘉誠在談判時,賣方給他「goldenwvote」,亦即李嘉誠擁有特別的投票權,可以否決任何董事會的決議,並更換全部董事。1991年,Nova出現財政困難,需要出售其股權,和黃不希望在綜合年報上出現太多負債,另一方面,李嘉誠也不願Nova賣給其他背景不清楚的合作者,所以最後Nova對赫斯基的多數持股由李嘉誠私人承受。

 

  另一件外界不知道的事,是李嘉誠在取得赫斯基95%股權後,立即備足現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貸款銀行,要求他們如果想繼續與赫斯基往來,就必須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後的利息。這個舉動讓銀行團嚇一大跳!

 

  「如果銀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資金付給赫斯基,並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銀行,於必要時,可以在48小時內將債務全部還清。」李嘉誠不出招則已,一出手都是重擊,「結果,沒有一家銀行不同意。」債權銀行全部在48小時內同意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後的利息,此舉使赫斯基的營運負擔大幅降低。

 

  為何李嘉誠要動用「小金庫」增持赫斯基股權,而不用和黃?因為當時赫斯基負債很高,若和黃持股超過50%,則赫斯基負債必須放進和黃資產負債表中,「會讓和黃的損益表很不好看,所以他才自己買。」陸法蘭說。

 

  拿到全部股權後,李嘉誠開始大動作整頓。首先,李嘉誠抓準「每桶10美元就能收支平衡」這個支點,認為赫斯基不應耗費巨資在海外探勘,因此將海外探勘佔探勘費用的比率,從五成以上降至一成以內。

 

  其次,他更換管理團隊,力行節省成本,重新評估蘊藏量。並將省下來的資金,投注在更新煉油設備上,降低煉油成本。因為,只要10美元就能平衡,如果降低成本,意味獲利增加。再者,因為資本支出下降,債信變好,再加上母公司與大股東以強健財務背書,赫斯基獲得銀行不錯的信評等級,降低發債成本,為後續購併鋪路。

 

  從1996年至2000年間,赫斯基收購擁有300個加油站和一個酒精廠的MohawkwCanada,並買下擁有大量煉油設備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將赫斯基與之合併。20008月,赫斯基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價從上市之初每股6.25加拿大元,一路飆高,增至現在約40加拿大元。加計股息股利,股東七年投資報酬率達636%。現在,赫斯基的負債比降至歷史最低,現金流則是歷史最高。

 

  「當時(1991)先生以3.2億加拿大元向Nova買入43%股權,看來真的很不可思議,如今赫斯基可是值350億加拿大元啊!」陸法蘭說。

 

  從上面三個關鍵案例,不難看出他如何以知己知彼、步步為營為基調,交叉運用信息、現金流、小金庫,並用跨產業、跨地域,平衡景氣循環帶來的衝擊,為集團財務避險。

 

  但對李嘉誠而言,成功並非神來之筆,而是步步為營的結果。當別人看他是一飛衝天的「超人」(編按:香港媒體為李嘉誠取個「李超人」封號),他倒自認為比較像是電影中超人變身前的小記者Kent Clark。對他而言,成功沒有太多令人驚訝的創新法則,只是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執行他創業之初就領略的法則而已。

 

【喜愛】

1、  電影《阿甘正傳》,據說,李嘉誠曾經因看《阿甘正傳》而潸然淚下。

2、  李嘉誠極愛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蘇軾的《赤壁賦》和歐陽修的《秋聲賦》這幾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禪山記》的一段文字: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 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3、 

喜歡清代儒將左宗棠所寫的名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視頻】

 

電視傳記:李嘉誠

 

 

 

【人生經歷】

   

1928729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城內北門街麵線巷五號的祖家(今屬潮州市湘橋區)

    1943年,父親李云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李嘉誠找到了一份茶樓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昇街的一間鐘錶店當店員,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

  1947年,李嘉誠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

  1948年,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的他便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

  1950年,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幅地皮,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

  1963年,與莊月明結婚。

  1967年,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氏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8年,與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會面。

  1979年,「長江實業」宣佈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匯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實業」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

  1986年,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

  1986年,51日李嘉誠母親逝世。

  1986年,620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會見李嘉誠。

  1987年,聯同2名華資大亨李兆基及鄭裕彤,成功奪得溫哥華86年世界專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1990年,11日,夫人莊月明女士突發心臟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業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1999年,長江實業集團除稅後盈利達1,850億港元。

  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120億港元。

  2009年,長江實業總市值約為10,000億港元。

  2010730日,竟購法國電力集團旗下部分英國電網業務。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顯示:李嘉誠位於排行榜第十一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58

投資界的中國富豪(二):郭廣昌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vpxq.html

博主按司馬遷在2000多年前寫就《史記·貨殖列傳》,

裡面記錄了很多在各自領域積累巨額財富的前輩的人生故事,有偶然,也有必然。智者說,「讀史可以明智」,知興亡衰替。當代,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界(主要側重為股權投資領域)的前輩富豪,已經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歷,機遇,內在的財富密碼等,尚未破譯。

有的人,或許財富可以得到持續穩健的增值,內在財富智慧可以得到傳承,成為一代投資大師;

有的人,或許還在學習、成長、變化、探索、實踐中,他們的財富是運氣使然,還是確有投資智慧,暫不可知,他們在未來的歲月裡是否能夠一如既往的獲得成功?是否會遭受人生的重大挫折,投資生涯是否會犯致命的錯誤?都需要實踐和時間來檢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中解讀到什麼?獲得什麼經驗?獲得什麼教訓?都隨著自己人生的閱歷在不斷變化。「真知難,行更難」,開放心靈,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見過太多的「曇花一現」,或是「扔硬幣,連續對了10次的猴子」,失敗的案例也可作為智者的精神養分,何況歷史正在發生中。我們都在共同經歷。

以此開貼,作為一個課題,以後不斷跟帖更新,若有不全面的信息,或是非事實性的材料,或是過度解讀,都在動態的變化修正中。開放心靈,「探索財富密碼和投資之道」,僅作為探討交流使用:

 

投資界的中國富豪(二):郭廣昌

【個人簡介】郭廣昌,男,1967出生於浙江東陽,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任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復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復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資產】20114月,根據福布斯中文版雜誌的統計,郭廣昌的總資產值達175.2億元人民幣。

【關鍵詞】「中國動力」 「修身、齊家、立業、助天下 匯聚成長力量

儘管郭廣昌說了好多年想做中國的GE或和黃, 「在所有綜合類投資模式裡,我們最想學習巴菲特。他最核心的本質有兩點,一個就是資金來源,這是我們最看中的;第二是投到哪裡能產生最好的回報。巴菲特為 什麼可以做長期投資,並且可以不退出呢?因為他的資金來源很大一部分是保險基金,很長遠的資金,財務壓力低。復星已經形成了一個投資觀念,就是要做長期投 資、價值投資,我們會加大對保險業務的投資,希望有更多的保險資金可以讓我們來管理,我們相信我們有這個投資能力。」

 

【媒體採訪】

 

1.《郭廣昌談投資之路:選擇不難難的是堅持》

 

201010 來源:東方早報

 

日前,郭廣昌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系統解析了復星多元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他說,復星不避諱向巴菲特學習,今後將按「投資+產業+保險」的思路加速發展,努力打造一家全球領先、專注於投資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投資控股集團。

 

紀律:「我這輩子就這點事」

 

東方早報:回顧18年的快速發展,2004年對復星來說,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年。2004年,股市大跌,銀行又收縮信貸,眾多快速擴張的多元化民企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關於當時遭遇的困難你做過很多總結,現在看收穫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郭廣昌: 2004年對所有民營企業來說,都是比較重要的一年。因為2004年宏觀調控比較劇烈一點。2004年我們著重做的就是透明化,然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這6年來,無論是在資本市場上,還是在產業上,我們都更加具備競爭力,比如說,我們的南鋼無論是在規模還是技術的改進、產品提升和競爭力上都有提升。再比如,復星醫藥近年來在技術開發的投入上大大加強,而且投資的國藥控股實現了幾何倍數的增長。

取得這些成績無非就是要能夠應對整個經濟的變化,一個是你自己的抗風險能力要增強,第二個,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運作規範信息透明。我認為企業如果要做大,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就必須更規範、更透明。

 

東方早報: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慢慢向多元化發展,復星在多元化的過程中,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郭廣昌:我一直在說幾個概念,今天還是系統地說一下。第一個,千萬不要把多元和專業對立起來,多元企業或者一個綜合類企業,所對立的應該是專一,只做一個產業。多元其實更需要專業把握你多元化的企業該怎麼運營。當然,一個多元企業的專業能力和一個專一產業的專業能力,是不一樣的。

 

復星作為一個綜合類多元企業,我們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這是我們始終在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專業能力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個能力,就是投資能力。所謂投資能力就是你要組織合適的團隊、選擇合適的產業、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做一個投資,然後在合適的產業、合適的時間裡,你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公司、企業、團隊,去對其投資,還要有一個合適的價格。

這個能力是怎麼達成的?我這十幾年,就做了這個事兒,今天還是在想這個事該怎麼做,怎樣做得讓自己各方面能力更強,不要犯錯。其實發現事情的對錯是很容易的,這個對,那個錯,但誰能把對的事情很有紀律性地長期堅持下去?太少了。人總會有放任自己的時候。

第二個,我們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不是被動的投資者,而是要積極管理、參與的。

第三就是要有對接資本市場的能力。什麼叫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講得白一點,就是有些人有錢,不知道怎麼賺錢,有些人知道怎麼賺錢,但錢不夠,對接起來,這就是資本市場。所以我要跟資本市場對接,要跟A股市場對接,要跟H股對接,跟紅籌對接,現在我們基本所有資本市場都涉及了,包括發債、長期債、短期債。

但光這三個能力還不夠。2007年以來,我們重點建設的就是國際化能力。原來我們三個能力都主要是在國內平台上,現在我們要把這個能力提升到全球的平台。

我全身心的一輩子就一件事,就是把復星提升上去,在全球平台上做,把投資做好,把投資之後的價值提升做好,把對接資本做好,創造更多的價值。我這一輩子就這點事。

 

投資:「選項目前先選好人」

 

東方早報:你每一次投資,每一次產業拓展都非常成功,你是怎樣篩選行業,怎樣選擇投資項目的?

郭廣昌:宏觀思路上,我們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跟市場的狀況,要有一個判斷。這個判斷,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現在處在什麼階段。

這個確定了之後,微觀上的篩選,就是一個技術問題了。

首先我要找非常有專業能力的團隊。我們如果想做什麼工作,第一步就是找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別做,讓找到的人去制訂標準。比如詳細瞭解這個企業值不值得投資、價值判斷怎麼樣,跟中國經濟能不能整合,我們能給它帶去什麼價值,對方CEO水平怎麼樣,他們運營中的問題在哪裡,存在哪些非常好的空間去提升它,有可能碰到哪些問題,文化上有什麼問題,我們該投多少,什麼時候投,等等。

比如說地中海俱樂部項目,我們不是先有的項目而是先有的人。地中海項目的第一步我們就引進了一個 團隊,團隊的核心人物在海外連鎖企業裡做過非常長的時間,然後帶領一個中國企業直接到納斯達克上市的。具備這種經歷的一個人,帶領一個團隊進來之後,他找 到了地中海俱樂部這樣一個機會。集團覺得這個項目符合復星的發展方向,微觀上這個團隊具有這種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這樣就執行了。

東方早報:這樣的團隊未來跟地中海俱樂部合作的過程中,參與程度有多大?

郭廣昌:我們對這個項目參與程度很高,我們有兩個董事在裡面,而且我們會積極推動其在中國的發展。復星不是一個被動的投資者。我們哪怕只有5%的投資,我們也是一個積極的投資者。我們對每個投資,都會說我能給它帶來什麼價值,能創造什麼東西給它。如果不能創造價值,只是一個被動財務投資,我們是不做的。

 

東方早報:所謂的被動投資,可能就是投資與PE的區別。以前你一直強調不是PE,是做長期持有的。這個長期持有的概念,有多長?

郭廣昌:可以長到30年、40年,短的話可以是3年、5年。時間並不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因素。

我們考慮的因素有三:第一是這個企業有沒有發展空間,這個企業本身的領導人有沒有能力把企業帶到更高的層面。第二個,復星本身對這個企業還有沒有支持的價值,我還能不能給它帶來價值。第三個,要考慮市場對企業的評估,是過高的還是過低的。

 

東方早報:但投資原則上還是要退出的?

郭廣昌:不一定要退出,沒有這個壓力。所謂是不是PE,還有一個原因,PE是用別人的錢,我們是用PE的方式做投資,但是用的是自己的錢,這是不一樣的。用別人的錢,別人跟你說清楚5年要退出,7年要退出,那當然要退出了。但我們用的是自己的錢,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東方早報:和凱雷也做了一個基金?

郭廣昌:那個是有限制的。我講的是復星集團的主流是什麼。你講的這一塊,不是我們主導的、主流的東西。

 

模式:「未來更接近巴菲特」

 

東方早報:2007年,復星集團的母公司復星國際在香港上市的時候,當時對復星的包裝詞是「中國GE」,你也一直說傑克·韋爾奇、李嘉誠和巴菲特是你的偶像,那麼未來復星集團發展的框架,可能會和他們中的哪個企業更接近?

郭廣昌:GE也好,長江實業也好,伯克希爾·哈撒維也好,世界上最好的綜合類企業,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你講的這個問題,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都要去學習,而不是照搬誰的模式。

比如GE,他們沒有一個單一股東在傳承,但整個企業能走下來,這是我很想瞭解和學習的。李嘉誠先生經營的是一個在香港的全球化企業,而不僅僅是一個房地產企業,很值得我們學習。巴菲特從投資角度說,我覺得沒有一個比他做得更強。他認為對的事情,他能夠很有紀律性地堅持做好,30年、50年如一日,這個就不容易了。

如果說未來復星更向誰發展的話,我們更多會考慮巴菲特這種模式。這也是董事會非常明確的一個方向。我們可能會著重考慮投資加保險、加產業這種模式。

 

東方早報:傾向於巴菲特的模式,這是不是說明復星未來的模式,將以資本為紐帶,而不再是以實業、產業呈現出來的公司的形象?

郭廣昌:我只是說跟他有相似性,但不是完全一樣。因為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很怕說模式的問題,因為模式一對照,就會有不同。在投資管理上,我們作為一個積極的股東,可能比巴菲特更積極一些。

東方早報: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的保險業務,在這塊復星進展如何?

郭廣昌:我只能說一點,我們對保險這一塊是很有興趣的。因為保險無非有兩個:一個是你對產品的管理,這是很重要的,第二個就是你對投資的管理,人家把錢交給你,你要通過你對錢的管理,產生效益。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回事。

 

行業:加強消費類投資

東方早報:在不斷拓展投資的同時,其實外面有很多聲音在說你的產業可能處在收縮階段。

郭廣昌:投資和產業,不是一個矛盾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投資就是投資產業,無非就是投不同的產業而已。外界所指的產業可能是製造業,從大製造的角度上,復星集團層面現在不會投資太多。

以前我們投資鋼鐵比較多,但目前來說,鋼鐵不是投資的主要方向。但並不意味著我不發展鋼鐵。而是從復星的投資角度出發,不會大力發展鋼鐵。

 

東方早報:從2004年以後,這6年來,復星的投資軌跡有一個從重資產向輕資產轉變的路線,你能明確一下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復星的重點投資方向嗎?

郭廣昌:投資的重點,是消費內需,是消費的拉升、提升。最近我們重點往消費和消費升級型領域投資,包括加強對保險的投資,對金融服務業的投資,對全球性品牌嫁接中國溢價的投資,包括對地中海俱樂部的投資。

舉個例子,就是我們投資分眾傳媒,它看上去是一個廣告業,但卻跟中國內需的增長是休戚相關的。現在一般的老百姓,品牌意識越來越強了,就會帶動廣告業、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其實現在的發展,就是以消費為拉動的,整體中國經濟有很大的空間。以前我們製造的東西都賣給別人,現在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消費?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需求,有這個購買力。所以這是復星投資金額的一個重點轉移。

 

東方早報:現在中國內需市場的增長是非常明確的,你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開始走國際化道路呢?

郭廣昌:為什麼國際化?其 實很簡單。復星這麼多年,我們已經確立起了一個地位。也就是說,我們讓人家感覺到,復星有投資的能力,有跟資本嫁接的能力。但光這些,是不夠的。我們認 為,現階段還必須建立一個能力,就是國際化的眼光,就是能夠在全球範圍之內,組織資源的能力,這些資源包括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等。這個能力提升得越 快,意味著你的競爭力越強。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我們現在引進了很多國際化的人才,我們請美國前財長約翰·斯諾做我們的董事會顧問。

走國際化道路,就是復星集團現在進一步提升自己競爭力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就是要讓自己具有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

 

東方早報:復星18年裡的經歷,恰恰也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回首既往,民營企業到底抓住了哪些機遇,才獲得了今天大的發展?展望未來的民營企業,可能會怎麼樣?

郭廣昌:民營企業的發展,一個主軸就是工業化、城市化和外需出口的崛起。對國內主軸,就是改革開 放,資源配置的進一步放大,限制的進一步放寬。很多人在討論瓶頸、玻璃門現象,其實這不是新鮮的話題。以前讓民營企業炒個瓜子都是不可以的,所以現在回過 去想想,我們進步真的非常大。

未來,就是繼續深化。從製造業角度來說,以前僅僅說低端能做的我都能做。現在是中端能不能讓出來一點,高端能不能讓出來一點?只要中國人能做的,別人最好就別做了,肯定做不過中國人。

然後就是消費升級了,要做精品,要有品牌,這一塊,還有很大的空間。如果具體來說,我們民企館的16個參與企業,空間都非常巨大。以前日本也是這樣的,日本一開始也只相信美國品牌的,現在日本人自己發展以後,民族自豪感起來以後,就覺得自己的品牌最好,一定要穿自己的品牌。大連萬達、泰豪科技、歐普照明、華誼兄弟,每一個都有非常巨大的空間。

 

2.郭廣昌:企業管理與螞蟻精神》

當年,我從復旦畢業,算是「三無」型的創業團隊:一無資金 、二沒經驗,也沒有讀過MBA,完全是摸索著一步步走過來的,做了很多想做的事,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逐漸尋找到了一些市場機會,比如我們比較早地進入了生物製藥領域,復星醫藥在1998年成功上市。1998年,我們以代理商品房銷售起步,進入到房地產行業。後來我們也把握一些其他機會,比如在黃金只有400美元一盎司的時候,我們投資黃金。

回望復星走過的路,我們做了三件事情。首先,我們在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投資,包括黃金、地產、鋼鐵、礦業、商業的投資都是比較成功的。這些投資項目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基於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理解,對「中國動力」的理解。我們真正地深入市場,懂得投資之道。復星一直非常重視醫藥產業,所以我們對醫藥產業長期關注、長期投資。

其次,我們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做的事情是管理。作 為投資者,你的角色與身份可以很多元,你可以通過買賣股票的方式充當投資者。你可以控股,掌控運營,當然也可以有一些中間的狀態。復星作為投資人,不管是 控股或是參股,我們都是站在股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覺得找什麼樣的人來管理企業才是價值最大化的。無論是自己運營,還是尋找精英來操盤,我們始終堅持一 點,要請最專業的人來做最專業的事情。

復星立志於做的第三個事情就是對接資本市場。從復星誕生的那天起,我們就深知資金的重要,我們想盡辦法和最好的資本市場對接。現在的復星,既有A股上市的企業,也有在紅籌上市的企業,也有各種債券,現在我們又開始了管理基金的業務。

發展到今天,下一步我們的關注點在哪裡,復星往哪裡去?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是我自己的思考,也是復星的思考。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一定要跟「中國動力」緊緊關聯,因為我們最懂中國市場。什麼是今天中國發展的動力?中國的製造業還有空間。從全球來看,我不覺得有一個國家能夠代替中國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當然,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製造的層面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國可能、也有這個機會繼續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所以,在工業化、後工業服務產業方面,中國還有巨大的潛力。

另外,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很大的空間,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的確已經發展得非常好了,但是我們還有2000多個縣級城市仍處於發展狀態,城市化的帶動作用、輻射能力非常強勁。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其實這是一柄「雙刃劍」,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會被削弱;另一方面,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國民的消費能力也隨之提升,對經濟發展又是一種助推作用。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得好,在勞動力成本提高這個問題上,勞資雙方是能夠產生良性互動的。

另一方面的思考,復星近年開始強化國際化。我所理解的國際化,絕對不是說到國外去收購一個企業、成為它的大股東,也不是說一定要把自己的產品賣到海外去。作為一個投資性的公司,我們是站在價值創造的角度,重新對復星集團進行定位。

全球投資的時候,你有什麼,你代表什麼,你的價值創造在哪裡?我們選擇了一條路,希望跟全球最好的企業、最好的資源進行合作,而我們能夠把「中國動力」很好地嫁接、關聯起來。

把企業經營好之外,我們重點還會關注兩個方面。首先,我們會關注自然生態。很多人看到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而來的場景都會覺得非常震撼,人就像螞蟻一樣渺小,沒有任何抵抗力。生態的保護對一個負責任的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螞蟻,本身也有一種精神。一隻螞蟻過河肯定會被水沖走,螞蟻怎麼過河呢?一群螞蟻密密麻麻地纏繞在一起,像球一樣滾過河水去。當然,最外圍的螞蟻肯定被沖走了,但是整個螞蟻群體就過了那條河。企業發展中,我們強調個體意志更強調群體精神。

第二個生態是商業生態。我們生活在這個商業生態中,能不能讓我們的商業生態更好一點?我們的法制能不能更完善一點?我們的方方面面能不能更誠信一點?企業競爭的時候,能不能對對方更尊重一點?復星一定要成為兩個生態兼顧的受人尊敬的企業。

同時,我非常關注兩個「復興」。在國家的經濟復興進程中,復星有責任去努力。包括在參與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復星能不能成為植根於中國的投資集團,能不能夠跟全球任何一個最好的投資集團媲美、和他們合作。

另外,我個人或者我們企業非常注重文化復興。一個民族要有經濟的復興,必然要伴隨著文化的復興。我們所說的文化復興,不是說把中國的東西、把最古老的東西 拿過來對抗現代文明,我們應該有普世價值,民族的也一定是世界的。我們要去尋求的恰恰是在我們最古老的元素裡面最現代、最人文、最有價值的那些有價值、有 意義的留存。

 

3、《郭廣昌對標巴菲特》

作者:萬濤 鄭智 2011-10-2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復星和保德信籌建的合資壽險公司名稱可能為「復星保德信人壽」,有望明年四季度開業。巴菲特的「中國門徒」——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如數家珍,但巴菲特將70%以上的資金配置在保險業這一點,與復星目前的投資組合仍有很大不同。早在2004年,國內就有壽險公司曾找復星入股,但郭廣昌沒有接招,原因是當時「看不懂」。

郭廣昌近年似乎逐漸看懂了,繼2007年入股永安保險後,今年8月,復星獲批與美國保德信合資籌建壽險公司。郭廣昌曾公開表示,要在5-10年的時間內逐步向巴菲特「產業+投資+保險」模式靠近。

「這個藍圖很有吸引力。」復星集團總裁助理兼保險業務總經理段求平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高投資能力加低成本的資金,是復星對標巴菲特的最佳模式。」

目前,業界預測復星和保德信籌建的合資壽險公司名稱可能定為「復星保德信人壽」,有望於明年四季度開業。

 

 

差異化經營

824日保監會公告,同意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下稱「保德信」)和上海復星工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復星集團全資子公司)籌建中外合資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申請。915日,復星集團宣佈,將和保德信共同出資5億元人民幣成立一家合資壽險公司,雙方各佔50%股權。

段求平透露,復星和保德信選擇了在市場招聘合資壽險公司的CEO。而記者獲悉,中英人壽前副總裁吳傳成,確認出任新壽險公司CEO

此外,新合資壽險公司將實行CEO負責制,即吳傳成主要在市場上招人組建公司管理團隊。董事會的9個席位中,復星和保德信各派3名董事,另外3名為獨立董事。

事實上,業內關於復星欲組建壽險公司的傳聞由來已久。

早在20099月,復星集團副董事長梁信軍就曾應保德信副董事長馬克·格瑞爾(Mark Grier)邀請共進早餐。通過這次接觸,梁對保險有了更深的認識,馬克對復星的投資能力、業績和投資理念亦有所瞭解。是為雙方的緣起。

今年1月,復星集團與保德信的母公司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籌建一隻6億美元的股權投資基金。

據媒體報導,去年9月保德信集團董事長約翰·莊費爾德訪滬時,雙方已就成立合資壽險公司事宜進行交流。郭廣昌也曾表示,雙方共建基金後不排除在其他領域尋求更廣泛、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復星和保德信籌建的合資壽險公司名稱可能為「復星保德信人壽」,有望明年四季度開業。保德信是美國最大的壽險公司之一,其壽險業務在「職場營銷」領域有豐富經驗。

段求平認為,很多新公司進入國內保險市場時沒有找準自己的立足點,即「怎麼差異化經營」,「怎麼細分客戶群體」,「相比國內,美國有2000多家保險公司,基本都生存得很好,差異化發展。」

段表示,即將設立的合資壽險公司,可能以移植保德信在日本的成功做法為切口。選擇一個行業,比如教師行業,針對該行業制定一套所有的職業風險和保障的規劃設計和理財設計的系列產品,「鎖定目標人群,跟一般的壽險公司就不一樣了,我能做的你做不了。」

事實上,復星的投資組合中有大量產業投資,這也為保德信所看重。「通過這些產業投資平台,復星可以把客戶、產業鏈條導入過來。」段求平稱。

 

 

低資金成本優勢

復星進軍保險始於2007年。

2007年底,永安保險出現嚴重償付能力危機,面臨被保監會接管,復星集團參與其增資擴股。20109月,永安保險第二輪增資擴股,資本金增至26.63億元後,復星集團持股19.94%,為第二大股東。

截至2010年末,永安保險保費收入為57.9億元,居國內財險業第11位,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7%

早在2004年,國內就有壽險公司找過復星,不過復星「當時沒想好」。加之學習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不投不熟悉的行業,就未出手。直到2007年,復星決定豐富投資鏈條,入股永安保險。此後,復星花了很大精力去幫助永安保險提高管理水平,實現扭虧為盈,進軍保險的速度有所放緩。時隔五年,復星才再次籌建壽險公司。

除了入股永安保險、成立合資壽險公司等戰略投資外,復星也在保險業進行一些財務投資。今年6月,復星旗下復星工業技術發展公司從河北德仁投資公司處接手了2378萬股新華股份,持股比例達0.9146%

巴菲特投保險有個特點,即不投壽險,他認為壽險的資金成本比財產險成本高。段求平分析,目前國內壽險業90%是分紅險,分紅險最低回報率是2.5%,再加上保險公司運營成本、稅收,投資收益差不多要到5%8%,近十多年平均壽險資金的運用成本要達到5%左右。

相比之下,如果財險的綜合成本率控制在100%,平均運用成本為0;如果低於100%,如今年1-8月平均綜合成本率為95%,就是負成本。也就是說,如果保險公司經營得當,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甚至負成本投資,這對投資業績是很大的促進。

「其實,保險資金相比其他資金,運用成本已經算是很低了。」段求平稱。

復星的目標定位在投資集團,在郭廣昌看來,復星的邏輯就是對標巴菲特模式。而巴菲特的投資,最顯著的標誌就是投資的70%75%配置在保險業,投了很多的保險公司。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郭廣昌對於類似的比較,總是對記者一笑,「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復星會立足自己的路徑摸索發展方向。」


 

【視頻】

郭廣昌:中國動力匯聚全球資源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20110613/075661377439.html

郭廣昌:復星集團的「復興」哲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zMzQwOTMy.html

 

 

 

【個人經歷】

出生於浙江東陽農村的一個貧困家庭,1985年畢業於浙江名校--東陽中學,後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89年畢業留校,3年後他和四個同學用借來的3.8萬元創業,靠一種乙肝診斷試劑獲得第一桶金。此後,復星進入房地產、百貨、鋼鐵、金融等行業。於2002年組建德邦證券。復星還通過友誼股份持有中國最大的連鎖超市「聯華超市」的股份,旗下的房地產企業復地集團是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復星」還持有著名財經報紙21世紀經濟報導》的股份。郭廣昌持有復星集團58%的股份,間接持有「復星實業」和「豫園商城」各35.1%11.6%的股份。他的投資集中在上海,目前控股、參股5家上市公司,以及其他70多家公司,他是中國資本市場中最活躍的企業家之一,他還投資媒體、鋼鐵行業,其中鋼鐵是與張志祥(95)合作的。復星集團旗下還有零售行業,主要是一個超市連鎖,兩個醫藥連鎖和一個大賣場。

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後留校任教。

1992年,已經順利通過TOEFLGRE考試的郭廣昌,放棄到國外發展的機會,毅然「下海」創業。

1992年他與四個同學用從老師那裡借來的出國學費3.8萬元開始創業,先後從事過市場調查,食品、電子以及化工產品的生產。

1993年進入房地產銷售和生物醫藥領域,開始生產乙肝診斷試劑。靠乙肝診斷試劑獲得第一桶金。

19935月,郭廣昌決定將公司最初積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檢測產品的開發上。

1995年郭廣昌倡導設立了「復星——大華百萬科教發展基金」。

1996年設立「復星——曹家渡街道百萬扶貧幫困基金」。

199610月開始,郭廣昌先後斥資近5億元,堅持市場導向,在現代生活醫藥產業、信息產業、房地產業領域裡,積極參與了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合資合作和改造嫁接,整合資源,發揮優勢,開展了資源優化配置和「11>2」的共同發展。

1997年設立「復星——普陀百萬科教發展基金」等。

1997年郭廣昌把市場拓展的眼光瞄準國際市場,經過大量的艱苦工作,復星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國家積極拓展業務,並首批獲得民營科技企業自營進出口權。

1998年,「復星實業」上市後,「復星集團」開始多元化歷程。目前「復星」涉足房地產、鋼鐵、金融等行業。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在滬期間,專門會見了郭廣昌等12名上海非公經濟企業代表,克林頓回國後還給郭廣昌來信,對他和復星集團的發展表示讚賞,並約請復星到美國發展。

199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復星醫藥】投資案例(來源:申銀萬國研報):

                                                                                                投资界的中国富豪(二):郭广昌

 


投资界的中国富豪(二):郭广昌

投资界的中国富豪(二):郭广昌



投资界的中国富豪(二):郭广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3

贏五千萬元獎金投資界「啤王」秘笈

2012-9-27 NM




德州撲克(Texas Poker)流行已久,這陣風近年吹至香港,瘋魔一眾銀行界及財經人。遊戲的樂趣是這樣的:由坐下來開始,對手每一次落注,注碼大小、速度,都是和對方的 一次對話、一個攻心的計算。要贏出比賽,講求技巧和心理質素,與Banker做「刁」如出一轍。前天行國際(993)執行董事兼基金公司老闆蔡朝暉 (Stanley),十三歲已開始賭啤。本月初他參加一場於澳門舉行的全亞洲最大型德州撲克賽,第一次參賽,即擊敗七十二名對手,贏得五千萬元獎金!在 「啤界」一夜成名。「最大經驗,係你要守到留番條命,先有得玩到尾。」Stanley夾著雪茄,和大家分享他的贏牌秘訣。

這場「慈善啤王大賽」,在澳門星際娛樂場舉行,七十三個參賽者分組廝殺,「馬拉松式」玩足十四個鐘,淘汰到只剩最後一個。最終成為「王 者」,Stanley興奮得三十個鐘無瞓,再馬不停蹄飛了一轉北京,一轉上海,與牌友慶祝。前週回港後,他又在會展廣場的Faces包場慶功。這天他穿起 一條繡滿啤牌的牛仔褲,手持一杯香檳滿場飛,還搞了場大抽獎,送出二十萬獎金。十時半開始慶功,不到十二時,他已醉醺醺,「贏咗世界冠軍喎,無諗過,真係 好興奮!」

「一次出牌一次對話」

以往這類比賽,都是舉行七日七夜的,每天如返工般賭完休息瞓覺;今次玩一氣呵成,正好有利於Stanley,「我成日蒲蘭桂坊,晚晚三、四點先瞓,可以應 付到。」體力過關,玩啤還要講技術、心理。他說,以往試過手持一pair K,一pair A等靚牌,以為贏硬就曬冷搏到盡,「無計到人哋一樣可以係大牌,對方揸『夫擄』或『同花順』,你就一鋪玩完!」揸住大牌、意氣風發的時候,Stanley 認為往往會輸得最慘,「股市幾時死最多人?咪就係三萬二千點,個個楂住股票唔放嘅時候。」他認為,爛賭心雄的多數都會輸,「呢類人,唔識風險管理,心存僥 倖,揸住『卡窿』蛇都搏,但其實少過百分之十機會博到。」他教路,「除咗睇自己兩隻牌,要計埋對方揸嗰兩隻係咩牌。人哋手牌好過你,你幾好嘅牌都要掉。有 時,守住本金,放棄都係贏嘅一種。」那對方底牌是什麼,怎樣計?「對方每次出籌碼,都係一次對話,佢raise定唔raise,跟定唔跟呢?愈玩得多會愈 有sense(感覺)。」比賽當晚,頭七、八個鐘,他死守十萬元本錢,最差時玩到只剩三萬多,唯有 「偷雞」(bluffing),「有一鋪自己手牌好弱,但我表面好有信心不斷加注,希望嚇到對手棄權;然而對方係世界冠軍,可能睇穿我,亦可能佢手牌唔 錯,總之佢木無表情一路跟注,我如果再落多注就無曬錢。」Stanley這次心理戰失敗唯有棄牌。最後守到一個機會,他反守為攻,「俾我抽到一手 『pair六』,sense到對方無牌,即刻all in(曬冷)。」

「贏要無人性」

玩牌講計算,Stanley選擇玩德州撲克,亦如是。他看賭業股年報,發現老虎機贏面得二成三、廿一點得一成八,百家樂最低,只有約百分之二至三,所以一 直以來只鍾情德州撲克,「通常莊家贏曬,贏面咁低,點解要玩?Poker則賭場唔做莊,只抽水。」而這場比賽,入場費要二百萬元,但彩池有一億四千萬港 元,按名次分配獎金,只要能進身頭十二名就有獎金,對Stanley來說亦是值博率超高。十三、四歲,Stanley已與街坊玩話事啤,第一次接觸德州撲 克是五年前,平日一星期玩一次,都是朋友間切磋。參加比賽,亦是因朋友一席話:「世界冠軍,手頭咪又得兩隻牌,唔通叻嘅有三隻咩!」Stanley操啤三 十年,技術亦無可置疑,但人終歸是人,沒有絕對的理性,「專業嘅賭徒,係無論之前鋪牌係點,都唔可以諗番轉頭。」但理論歸理論,其中一鋪牌,他拿起手後決 定棄牌,誰知連同枱面的「公共牌」,原來可得「夫擄」,他往後半小時都有點心不在焉,「咁我都係人,呢啲係人性,唯有定一定神,叫自己快啲忘記。」他不諱 言,「有技術,有EQ,但又唔可以無運氣。」他憶說當晚本來運氣麻麻,於中場小息去廁所小解。完事後,他心血來潮,跟友人說:「如果今晚真係贏到冠軍,獎 金十分一捐咗去。」說完這番話,「氣場」果然有變,賽至最後一局,他單挑世界冠軍。Stanley得一對「啤十」後曬冷,對手照跟,揭出只得「啤六」,他 因而獲勝,他自嘲說:「今次真係盲拳打死老師傅!」事後他兌現承諾,捐出五百萬元到大自然保護協會。

「最緊要識守」

Stanley認為,玩Poker與投資同樣講求風險管理及值博率;不過最相似的,還包括那種「蠱惑」。手揸強牌,玩家會在頭兩輪下注時讓牌或只跟注,令 對手以為你底牌一般;又或者明明手揸弱牌,卻以進取姿態下注及加注,目的是誤導對手,令對方知難而退。一○年,一直低調的Stanley,忽然高調夥拍內 地快餐連鎖店真功夫老闆蔡達標,入標爭奪已宣佈清盤的內地食品供應商福記(1175)。當時他向傳媒宣佈,或用高達十億元收購,但其實他只以五億元入標, 「因為當時好多大陸佬,有無實力都話有興趣;講大啲,可嚇走部分買家。」但財團最後輸給安徽海螺創投,人家出六點六億元代價,他說:「無辦法啦,對方真係 太有錢。」Stanley屬白手興家,小時候住石塘咀均益大廈,父親是典型散戶,天天坐在證券行炒股,「不過佢手頭嘅都係佳寧、海外信託等股票,真係買乜 輸乜,搞到屋企好唔開心,令我知咩叫風險管理。」十六歲那年,他到證券行打暑期工,幫人送股票。接觸得多,十七歲就到新鴻基證券開戶口,炒的是外匯及期 權,儲到錢再去美國升學。九六年回港後曾在新鴻基證券打工,幾年後他與朋友成立公司代理美國食品,失敗後又重做證券。○三年他購入屬證券行A組的聯合證券 (Head & Shoulders),○七年以一億元代價賣予當時由張德熙打骰的上市公司天行國際,併入局當董事,一○年他以三千萬元購回部分業務,一來一回贏個開。已 婚並育有一子一女的他,去年中以一億元沽出壽山村道朗松居獨立屋,又賺了六千萬。他辦公室枱頭有一個相架,相架掛的是一張百富勤股票,當年他一鋪過買入五 百萬元的百富勤股票,怎料百富勤倒閉,留下來的已變成一疊廢紙。失敗的經歷,再一次教曉他:「守住條命才有得玩。」

Texas Poker玩法

基本概念形式與話事啤(Show Hand)相似,但話事啤是每名玩家獲派五張牌,而Texas Poker則是每名玩家獲派兩張底牌,其後枱面會派五張「公共牌」。玩家把手上兩張底牌和枱上五張「公共牌」組合,能將五張牌組合成最強者便獲勝。如「同 花順」贏「夫擄」,「夫擄」大過「蛇」。玩法第一輪●所有玩家獲派兩張牌,每局由其中一名玩家任「大盲注」(Big Blind),這玩家必須要下注,另有一個「小盲注」(Small Blind),該名玩家亦必須下注,注碼為「Big Blind」的一半。第二及第三輪●所有玩家看過底牌,選擇跟注、棄牌或加注後,枱面會先派發三張「公共牌」。先由第一位玩家決定如何下注,再輪流由其他 玩家決定下注與否,第三圈派第四張公共牌,亦輪流決定棄牌、跟或加注。如何出注就看玩家技術、心理及如何猜測對方牌路。最後一輪●派發最後一張公共牌。仍 參與的玩家要以手上的兩張底牌和出面五張公共牌的任何三張,組合出最強的五張牌便獲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27

投資札記【435】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投資界的氣象學家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qy.html

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投資界的氣象學家

投资札记【435】基金经理约翰-赫斯曼:投资界的气象学家

  如果把基金經理比作農夫,在資本市場這一「土地」上辛勤耕作,作物的收成受到品種(基金種類)和能力(投資水平、勤勞程度等)的影響,但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天氣(宏觀經濟)因素。風調雨順之年收成頗豐,如果遭遇了自然災害(經濟危機),那麼再好的種子和技術也會造成歉收。這種比喻並不是玩笑,著名的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John Hussman)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命名為「市場氣候」原理,10年來,他憑藉自己對「市場氣候」的準確判斷,成功的創造了「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奇蹟。

  在從事管理基金前,赫斯曼擁有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擔任國際金融和經濟學專業教授。2000年,他創立了赫斯曼投資諮詢顧問公司和赫斯曼投資信託。現在,赫斯曼旗下管理4只共同基金和1只對沖基金,並將自己的幾乎所有流動資產投入到該基金中。

  共同基金中的赫斯曼策略增長基金(Hussman Strategic Growth Fund – HSGFX)和赫斯曼戰略總回報基金(Hussman Strategic Total Return Fund – HSTRX)是兩隻旗艦型產品,前者主要投資於美國股票,後者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和政府機構債券。自2000年7月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底,赫斯曼策 略增長基金年均收益為8.19%,累計收益達119%,這聽起來似乎並不激動人心,不過,同期標準普爾的累計收益為-10%,年均收益僅為-1%。

  赫斯曼的核心投資理念為「市場氣候」理論。他按照股票估值和市場行為兩個因素,將市場氣候分為兩者都佳和兩者都不景氣等四個維度。他會根據當時的市場 氣候來決定自己的倉位和投資策略。例如,當股票估值較低,市場參與度活躍時,赫斯曼會採取較為激進的投資策略,充分利用槓桿操作,購買代表市場平均收益水 平,如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看漲期權,放大自己的收益。而在最不利的市場環境中,他會採取例如降低組合久期或者買入看跌期權的辦法來避險。

  赫斯曼的組合中通常會有100-200只股票,持股分散程度很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個別股票的非系統性風險對組合整體收益帶來的影響。赫斯曼對全球 經濟形式和重點事件每週發表評論,但除了法定披露的信息外,很少討論對個股的看法。不過,這並不等於赫斯曼不擅於選股。通過跟蹤發現,剔除掉組合中的對沖 收益,股票組合帶來的直接收益高達年均6.53%,而同期標普500指數僅為-0.87%。同時,他的組合風險程度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赫斯曼驚人的做到 了「高回報低風險」。

  赫斯曼的涉獵範圍廣泛,青年時曾為了減肥而研究過營養學,後來,他的兒子不幸被診斷為自閉症。他開始研究這一課題,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作為第一作 者的論文提出了判斷自閉症基因的新方法,並被刊發在專業期刊上。他出資成立了自閉症基金,並開始為更多的自閉症患者和家庭提供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07

史蒂文-科恩:投資界的阿姆斯特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674

如果一個投資公司裡,有一名與內幕交易牽聯的僱員可能是一個不幸,但是有六個的話,可能就無所謂了。

SAC資本創始人史蒂文·科恩(Steven A. Cohen)在多年內幕交易調查中,科恩聘用的員工老是被揪出來。除了受僱於SAC時因內幕布交易陷入麻煩的六人,至少還有其他6人在離開公司後因內幕交易調查逮捕。最近醫藥行業分析師Mathew Martoma被捕,是第一樁與科恩有直接相關的非法交易。

一位投資經理稱科恩為投資世界的邁克爾-喬丹。但如果他是投資界的蘭斯·阿姆斯特朗呢?(七屆環法冠軍阿姆斯特朗因興奮劑醜聞纏身,被剝奪七屆冠軍獎牌。)

雖然科恩沒有被指控有任何不當行為,可你得想一想,他的投資收益是否不僅來自於投資智慧,並且也通過「抄近路」的辦法和讓員工做違法交易。在美國,在被證明有罪之前,你都是無辜的,投資回報超高的經理人總是能引人矚目。

令人驚訝的是,投資人似乎並不特別介意。根據一份行業出版物《Absolute Return》批露,從2010年到2011年年底,他們注入了高達16億美元至SAC的旗艦基金,而那時候內幕交易調查正全面展開。

SAC的發言人拒絕讓科恩先生對此事發表評論,並說:「在我們的文化裡,內幕交易是不能接受的,我們不會暗示或默許內幕交易。」。

至少有一些大機構已開始認真考慮是否把錢從科恩先生那裡撤出。可什麼讓他們花費這麼長時間?根據彭博社消息,花旗私人銀行已告知其客戶不要追加投資。是什麼讓他們建議客戶退出?為什麼銀行在此之前沒有給出建議?

花旗發言人解釋說:「私人銀行在某一公司發生重大新聞時,通常會更嚴密地監視資金;這不是對基金的錢的去留建議。」她拒絕評論花旗集團與SAC的關係。

據報導,黑石正認真考慮(撤資)中,並拒絕對此發表評論。法國興業銀行在瞭解最新指控後決定贖回其投資。

大型的、最成熟的投資者肯定向對沖基金施加了很大壓力。但是,這基本與道德和廉潔文化無關,而是與回報表現有關。與同行相比,數月之中幾次差勁回報表現就可讓一個基金退出市場。

但投資者似乎對人是否有道德且值得信賴興趣不大。他們的門檻是不是應提高那麼一丁點?畢竟,這些機構主要用於投資的錢來自別人。投資的信任雖稱不上是神聖的,然而也是一種信任。

(投資)運營標準是允許基金經理、下屬企業或員工放手去幹,直到他們因做錯事被抓的那一刻。透過花旗、黑石及其他投資機構的動作,它們正傳遞一個信號:見利忘義。

這是華爾街的長期以來的一大惡習。根據SEC報告,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都曾扮演安然公司欺詐的幫兇。這兩家銀行要麼拒不承認,要麼與監管者周旋否認有罪。

(對犯罪)故意視而不見,很可能會變成共謀。投資者的收益源自SAC的收益,無論何種來源。如果科恩面臨指控,他們不應有獲利。

儘管對伯納德-麥道夫人品抱有疑慮,世界上的主要銀行和投資者還是曾向他大量投錢。一些人認為,麥道夫先生用他的經紀公司作幌子。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麥道夫是為他們的利益而欺詐,而不是敲詐他們。

逮捕行動和不良交易最終讓SAC關閉,但就科恩先生的業務來說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他一直是華爾街最激進的交易者之一。他利用法律上的灰色地帶進行的投機已經不是機密新聞,2006年《華爾街日報》就曾髮長篇文章置疑他的公司存在不當交易。

在該公司的辯解中,一名熟悉該公司的人指出被控內幕交易的2名員工加入該基金前已開始了他們的計劃,他們承認採取特別措施以規避SAC的交易程序;同時,有一個人是用其個人賬戶進行交易。

SAC發言人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員工按規則行事並且誠信為本」。熟悉該公司的人講,該公司自稱已配備30多名人員以及一個技術團隊致力於合規建設。

不過,考慮到機構的投資人是這麼的寬容,人們不禁要問科恩先生還有什麼好困擾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65

投資界貴族——宏觀對沖基金迎來好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321

過去人們常說,你只要掌握兩條簡單的規則:趨勢是你的朋友以及不要和美聯儲做對,你就可以在宏觀交易世界——賭世界經濟上漲或下跌——活得不錯。

在過去的幾年中,市場在恐慌和央行支持的冷靜之間變化,有時這兩條規則看起來像在往兩個方向拽。

似乎是為了凸顯這一點,世界最好的宏觀交易員已經受到債券市場的波動和歐洲央行的干預連番的打擊。他們已經崩潰。

儘管如此,今年僵局已經被打破:宏觀對沖基金經理——投資界的貴族——又回來了。

日元和日經指數已經以一個近乎完美的弧線上漲和下跌,這正好可以被精明的對沖基金經理利用。在美國,長期對債券市場修正和美聯儲放緩QE的擔心也具有同樣的效果。甚至在歐元區——近年來很多交易員的剋星——通過利用固定收入的復甦獲利的機會也在上升。

卡克斯頓(Caxton Associates)規模達70億美元,是一家由Andrew Law運營的具有30年歷史的宏觀對沖基金,正經歷史上最好的上半年表現。根據一個對沖基金中的投資者透露,卡克斯頓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17%。最近,這家對沖基金已經押注歐元區的利率和美國債券拋售:6月份這兩項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利潤,而其他大多數對沖基金在這個月平均損失了1.35%。

由Paul Tudor Jones運營的Tudor投資公司表現也很好,這家公司的一個客戶稱,它的旗艦基金今年上漲了12%。

與此同時,由Louis Bacon運營的摩爾資本(Moore Capital)截止6月中上漲了10.5%。

「今年真正有效的是,宏觀基金經理基於市場機遇靈活配置他們的投資。」GAM投資經理Arvin Soh稱,「在Q1的時候,所有的機遇都在日本。宏觀基金經理通過日經指數和日元來配置投資。在Q2的時候,是退出日本,並做空貴金屬。在6-7月的時候,則變成了做空新興市場——在一大堆的資產類別中總有機會。」

這樣的回報並不容易:6月份,一些大的宏觀基金經理由於對美國債券拋售和隨後的全球固定收益市場的錯誤判斷而陷於困境。

世界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也處於這些錯誤判斷的行列之中。它的旗艦基金在短短數週中損失了大約5%,抵消了很多今年早些時候他們獲得的收入。

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擁有強大的宏觀交易能力,他們遭受了更大的損失。根據一位投資者透露,今年6月,它的旗艦基金損失了6%,今年以來總共損失超過8%。該公司最近召開了一個電話會議,向他們的客戶確認了他們的損失。

這些都不過是特例,大部分宏觀基金經理現在的風險偏好比他們在2008年之前大很多。

德意志銀行在最近的一份對客戶的報告中稱,現在的槓桿是一年多來最高的水平,而摩根士丹利MSCI世界指數的波動性處於其最低的水平。

其他專業經紀商、服務對沖基金的銀行分支機構也報告稱,對沖基金經理借入了更多的資金,以提升他們的回報,增加他們個人回報的比例。

實際上,由於相當大的收入已經鎖定,許多基金經理更願意趁著市場波動而為,而不是害因怕損失而迅速削減投資,並錯過最終的成功。

世界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之一的主管稱,「在去年底日本出現變化後,冒險/規避風險的時代已經結束,這給了很多利用變動的相關性的機會,比如,隨著美國的復甦中國經濟放緩,這就提供了很多令人驚嘆的機會,當然股票債券相關性的崩潰是所有投資中最大的機會。」

「許多國家現在正追求不同的貨幣政策,這是宏觀交易的命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35

投資要買那些產品受歡迎的公司 投資界紅小兵

http://xueqiu.com/1525548107/25624497
開頭我想引用William O'Neil的一段原文「essence of the Big Stock Principle is that in any economic and market cycle certain companies appear on the scene that represent the leading edge of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economy with respect to the new industrie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other themes that serve as essential drivers for the economy at any given point in time. In turn, because of their status as key companies representing the niches of growth, whether broad or narrow, in any given economic cycle, institutions have no choice but to own these stocks」

毫無疑問,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就是巴菲特,全球成千上萬的投資者想模仿學習他,每年巴菲特的股東大會都會有上萬的人從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去參加,膜拜心中的股神,這種狂熱一點都不輸給每年去麥加朝聖的景象。巴菲特20世紀最成功的投資大部分來自消費股,包括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等。當然也有富國銀行這樣的「神股」!20世紀也是美國甚至全球消費股的大牛市,包括麥當勞,沃爾瑪,耐克等等。然而21世紀的股神會靠什麼領域發家呢?我個人的觀點是來自於科技股。

我個人的觀點一直是投資要買那些產品受歡迎的公司,過去的許多大牛股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克,通用汽車,甚至沃爾瑪等等都有這樣一個特徵。那麼我們就需要去想,消費者們會去買什麼樣的產品?20世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全世界進入小康生活的階段,這個時候簡單的衣食住行是人們消費的第一步驟。所以20世紀的大牛股許多都來自於消費領域,而美國因為有強大的連鎖模式,可以快速複製,包括快餐連鎖,服裝品牌連鎖,CVS這樣的藥房連鎖等,美國的許多牛股也具有這種連鎖特徵。說的簡單一些,就是人們需要滿足簡單的生活需求。拿麥當勞舉例子,從某種意義上麥當勞也是滿足了人們簡單的生活需求,而同時麥當勞的全球擴張也受益全球經濟步入小康水平。拿中國舉一個例子,我91年媽媽帶我去麥當勞人民廣場第一家分店吃的時候,是獎勵考試成績特別好,因為一頓麥當勞要吃掉媽媽十分之一的工資。現在隨著收入的提高,麥當勞產品等於是變相降價了,大家都是隨便吃吃,也導致了麥當勞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增長。還有一個現象,就是20世紀的大牛消費股都是具有強大品牌的護城河。大家有了基本需求,想買「安全的選擇」。比如喝飲料,you can't go wrong with coke。而且可口可樂強大的品牌本身又代表一種美國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強勢品牌消費股會出現正向循環,強者更強。

而進入21世紀的新消費,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後,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消費。這時候科技股的強大特徵就被顯現出來了:因為科技能創造消費!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當我不知道我要消費什麼東西的時候,科技能創造出消費。比如曾經的蘋果iPhone。傳統的手機僅僅會增加一些功能,比如打電話之後還能有攝像頭,甚至還能聽音樂。而蘋果iPhone的出現是創造了新的消費。他告訴你,原來手機還能控制汽車,學習知識,社交,點評餐館等等功能。這種創造出來的消費是超越傳統想像力的。我們以前買手機是知道我需要手機有什麼功能,然後去店裡比較。而iPhone的橫空出世直接讓許多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的人加入了他們的消費大軍,因為iPhone能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需求!再比如今年特別火的Tesla汽車。由於他強大的科技性,讓許多根本不需要電動車的人成為了他的買家,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輛車實在太酷了。Model S和任何任何一輛其他牌子的汽車都不一樣,開著Tesla你會感覺you are not like anyone else!而這本身就是高科技創造出來的需求。再舉個例子,最近很火的可穿戴設備。現在我每天在朋友圈都看到這個人跑了50分鐘,那個人跑了一個小時。而我這種很少運動的典型宅男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是不是要改善,前兩天也上網訂了兩條Fitbit的手環和健康秤。這本身也是科技創造的需求。不像衣食住行,我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產品的性價比以及品牌去滿足自己這些基本的需求。而科技往往是我並不知道自己居然有這種需求,因為強大的創新告訴我,原來我還要買這些或那些的產品。

科技另一個優勢就是永遠不會後退,並且會不斷爆發。什麼意思呢?比如蘋果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手機(雖然日本人很多年前就已經在蘋果之前發明了智能手機,但並沒有大規模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然而在喬布斯去世後,蘋果的創新源動力開始枯竭,公司漸漸變成了沒有人敢打破喬布斯定下「perfect size」的官僚企業。而我相信蘋果公司在多少年後也會變成摩托羅拉,諾基亞這些被世界遺忘的公司。但這並不代表智能手機行業會後退,相反會有新的公司起來,創造出更優秀,更超越想像力的產品。而那個新公司的股價也會出現蘋果過去十年上漲幾十倍的行情。這就是科技創新的爆炸力。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宿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類。在再底層需求滿足後,後面的需求才會顯示出其激勵作用,慢慢向上發展。本身從全球生產效率的提高看,未來如果沒有戰爭,整個全世界人民的財富還是會增長的。越來越多的人脫離貧困,進入小康,甚至中產階級。隨著財富的增加,全世界的人們在最低層需求得到滿足時,開始追求新的需求。而科技的創新正是符合這個大趨勢。

最後結尾和開頭呼應一下。回到開頭O'Neil的那個觀點。當一個科技成為這段時間經濟體中最領先的技術,或者代表新經濟的方向時,這種big stock科技公司往往會有很高的估值,許多人都會認為他們太貴。但這些創新的公司會持續創出新高,而機構投資者中的許多人也必須持有這種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公司。這個過程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回報。事實上,曾經的福特,波音都是強大的科技創新公司,如同今天的Tesla,亞馬遜等。但科技股的浪潮終究會結束(雖然創新不會),所以在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一定不會長期永遠持有,而是不斷去買入代表未來的公司。

個人一些粗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和您交流,討論,希望帶來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82

投資界的長壽之星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dz47.html

 在遍插茱萸,登高攀壽的重陽節,回顧下價值投資的祖師爺是個很有意思的題目。他們可能不是那個時代的明星,但往往是活得最長和最為睿智的一個群體。一位學生告訴我,在他們北大哲學系,80歲以前去世的教授叫夭折。在我們選的10位投資壽星中,83歲的巴菲特在價值投資的聖壇上估計也只是正在壯年而已。正如富蘭克林所說,我們終其一生在努力打理自己的財富,時間和個人品質。在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如何打理自己的生命和個人追求方面,這些老人們的經驗給了我們啟迪。投资界的长寿之星


標註紅色的人名為已故  整理:信璞投資

而這些投資壽星們和北大哲學系的教授們類似,都參悟到人生和財富的終極問題,長於獨立思考,逆向思維和長線投資,並且始終熱衷於腦力鍛鍊和身體鍛鍊的協調。

有幸附上博友《在蒼茫中傳燈》收集的有關於長壽冠軍羅伊‧紐伯格的投資和生活方式。他熱衷於投資和鍛鍊身體,工作到99歲才退休。同時他極度熱忱地熱愛自己的生活和他年輕時候的夢想。他年輕的時候讀到梵高的傳記,從而決定把股市上積累大量財富用於收購和贊助那些像梵高一樣因理想主義而掙紮在貧困線上的藝術家的畫作。但是他終其一生沒有賣出一幅畫作,以免影響那些畫家的作品價格。

最後預祝大家家庭美滿,在百歲之日共同登高,遍插茱萸皆故人。

                                        信璞投資

                                        2013年10月13日

  

 107歲的投資壽星羅伊·紐伯格

摘自在蒼茫中傳燈的博客

投资界的长寿之星

羅伊·紐伯格,美國開放式基金之父,1903年出生於美國,1929年進入華爾街。他既是唯一同時在華爾街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和1987年股市大崩潰的人,又是成功地躲過了大蕭條和大崩潰的人,不僅兩次都免遭損失,而且在大股災中取得了驕人收益。紐伯格於1950年創建低佣金的「保護者基金」,後來他成為合股基金的開路先鋒。他在長達70年的職業投資中,沒有一年賠過錢,被業內人士稱為世紀長壽炒股贏家。今天他的經紀人公司「紐伯格-巴曼公司」管理的金額高達500億美元。

紐伯格能夠擁有巨大的財富,與他熱愛生活的態度是緊密相聯的。紐伯格說:「我明白,金錢能夠使這個世界運轉,但我不相信金錢,我知道,藝術無法使這個世界運轉,但我篤信藝術!」

紐伯格沒有讀過大學,也沒有上過商業學校。但是他能夠不斷學習,他喜歡見到各種各樣的人,並且從見到的每個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華爾街對於紐伯格來說,是一個可以讓他大展才華的好地方。1929年他到達華爾街時,大蕭條尚未爆發,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自己的錢,用它購買有價證券,不久他又管理其他人的有價證券,一直幹得不錯。他在1929年所學的東西給他很大的幫助,使他對不穩定的市場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1929年和1987年發生大崩潰,他可能是唯一沒有掉淚的人。雖然他也經歷逆境,但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態。

紐伯格非常熱愛書,而且性格很豐富、很敏感,當他讀到梵高的傳記時,他被深深打動,他說,「他(梵高)死得很孤獨,是個絕望的窮人」,「天才的藝術家會餓死,梵高的畫作賣不出去,我認為那是不公平的」,於是他決定用畢生的精力支持那些活著的藝術家。他每發現一位新的藝術家,他都快樂無比。他不僅收藏了大量的藝術家的作品,而且還將大部分藝術品捐給各地博物館,當然,他也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到1969年他已捐贈了800多件給紐伯格博物館。紐伯格看到他收藏的精美的油畫能被學生們學習、研究,能被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瞻仰,他覺得這是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榮幸,而且他認為他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是他一生最明智的投資之一。

因為如此,他需要掙錢,因為掙到錢他就可以購買偉大的藝術作品,可以支持藝術家的事業,而且在華爾街工作本身也是一項迷人的藝術。在華爾街做交易可以激發他的好奇心,他發現股票投資特別有意思,特別讓人興奮。好奇心非常重要,紐伯格在93歲生日晚宴上還說:「我的成功來自對生活的好奇心,直到現在我仍然充滿好奇。我想知道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會是那樣,所以我仍然充滿熱情地迎接每一天的到來──我要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而且我知道我一定能學到新的東西。」

紐伯格在93歲以後仍然在工作,並且自得其樂,他說,「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掙到自己需要的錢,並把它用於一個重要的目的──既能讓自己開心,又能幫助他人──那才是生命的真正快樂」。在生日晚宴上,有人請教長壽的秘訣,他說鍛鍊很重要。紐伯格89歲時仍然每週3次約私人打網球,並且時常在公園散步,對股票市場的熱情不亞於當年。

紐伯格認為,要在股市中取得優秀的成績,你必須客觀地看待事物,要理性而務實,而不要看到別人希望的假象。市場有它自己的漲落的規律,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每隔幾個月會有一次變化。有時候,一個長遠的投資者可以忽視起落。因此必須絕對適應不斷變化的波浪,與之和諧一致,那往往是一次浪花起伏的旅行。

紐伯格的人生哲學是:會賺錢,也要會花錢。但是要把錢花在你認為很重要的地方。那些在金融界獲得成功的人,應該對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應該給需要幫助的人以幫助。他還告誡我們,一定要多讀書,讀書不僅能夠開闊視野,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實際的選擇。他說:「我人生中的許多里程碑都與我放在書架上的舊書有關,它們中有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人生中的每一個轉折點都與此有關。愛默生的散文《論得與失》幫助我認識到奉獻的人往往比索取的人得到的更多。」或許上天的旨意就是這樣,整日想著索取的人往往無法得到,不想索取而又想著奉獻的人卻常常能夠得到。紐約WNET公司的總裁威廉·貝克說得好:「羅伊·紐伯格的智慧好比燈塔。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被稱為『經驗』的,毫無疑問,對於願意長期持有的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健康與長壽了。羅伊·紐伯格,今年106歲,這位1903年出生的世紀老人,同時也是橫跨了1929年和1987年大恐慌的著名的投資者,早在年輕時就十分清楚這一點。有人問及紐伯格長壽的秘訣,他的回答是,經常從事「一種幾乎快被汽車滅絕的運動」——散步。按紐伯格的說法,他與他的父親只相處了12年。當他父親在世時,經常引用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格言教導他:早睡早起身體好。紐伯格年輕時就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現在他覺得更有道理了。

    紐伯格先生從不睡懶覺,每天早上5:30-6:00之間起床,起床後馬上做一些適度的鍛鍊,然後再衝一個澡。接著打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看早間新聞,掌握昨晚發生的新聞動態。

   先生會在7:00準時吃飯,吃飯時設法讀完三份報紙:《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投資者商報》。如果未能讀完,那麼後兩份報紙就會被帶到辦公室去讀。通常他會留下《紐約時報》回來再讀,其中週二的科學版會送給他的司機,因為這位司機懂得許多關於科學的東西。

   在7:50-8:00之間——最遲到8:00,先生就到中央公園與朋友們一起散步。中央公園比第五大街風小,適合散步。當先生80歲的時候,還能走很長的一段路。即使先生90多歲的時候,他還跟許多人一起散步。經常與先生一起散步的有投資顧問艾爾·費恩曼,老朋友阿貝·康納——先生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真正的知識分子,成功的商人。他們一直散步到8:30左右,然後各自去自己的辦公室上班。8:45,到達辦公室,先生就打開電腦,準備好面對新一天的挑戰。

   每週三次——週一、週三和週五,下午17:00-17:45,先生就在外面跟私人教練做運動,在那45分鐘裡,先生做42節運動。有些一節會超過1分鐘,而有些則不到1分鐘。這項運動要花費45美元,剛好1分鐘1美元,但是先生認為很值得。這是每個人都能做的簡單運動:

    1、靠著椅子,一條腿提起,彎腰,踢腿。重複10次,再換另一條腿。

    2、從椅子上站立坐下20次。

    3、身體平躺在沙發上,雙手抱膝至胸部24次。

    4、舉1-2公斤重的東西。

   這四節練習與其他38節練習可以站著做,也可以躺著做,或者坐在椅子上做。

   先生特別強調,他要努力提高腿部力量,以便能走得快點,走得遠點。這也難怪,人的衰老往往從腿部開始。

   現在,讓我們對照一下,我們是否像先生那樣有規律的生活,有規律的運動。如果沒有,便要注意了。如果有,那麼值得祝賀。但是,僅有這兩項是不夠的。亞當·史密斯,《超級金錢》和《金錢遊戲》的作者,曾記錄到紐伯格先生一次出席某老年醫學會協會年會的情形。這個年會是研究人如何衰老以及怎樣衰老的。當時先生已經93歲,卻依然在工作,並且樂此不疲。當先生被邀發言時,先生說運動很重要,他講年輕時打網球,現在每週三次運動,經常散步。在場的科學家們點頭稱是。我依舊對股市很感興趣,他說,當你93歲的時候,網球打不動了,但是股市還在,你還可以炒股。下面的聽眾熱血沸騰。但最重要的是,我依舊有好奇心,我想知道事情為何會發生,所以我依然熱愛每一天,因為我想看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我知道我會學到新東西。看起來要健康、長壽,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最重要。

    ——借此真誠祝願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像羅伊·紐伯格先生那樣健康、長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