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潘石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h20q.html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1 《21世纪经济报道》田新杰:您如何看待大量企业和行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
潘石屹:人得癌症是因为癌细胞失去记忆和约束,疯狂生长、转移,最终导致生命枯竭,直至死亡。一个行业大量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1999年我去美国时,全社会的钱都在往互联网行业集中,很快互联网泡沫就爆了。


 

  2 《国际金融报》刘洋:政府最近会出台新调控政策吗?
潘石屹:有句老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房价问题,房地产问题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问题:贫富悬殊加大,实体经济苦苦挣扎,大学生就业困难,垄断企业和行业的存在,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单纯调控房地产很难奏效。


 

  3 《上海商报》 袁晨晨:中国楼市需要怎样的政府调控?
潘石屹:我希望政府能对房地产市场做出调整,但不要用力过猛,要走中庸之道,还应把房地产放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信号远远弱于政策信号,要培养市场,爱护市场,就要让市场信号逐步代替金融危机特别时期的政策信号。唤醒和培养市场、市场的信号。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三里屯SOHO全景

 

  4《新闻晨报》刘畅:楼市成交量大幅下降,但上海土地市场2月份依然连续出现地王,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潘石屹: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存在的问题,钱太多,实体经济中又没有地方投,只能去抢地王了。


 

  5 “网易地产”李丽:北京市规划委近日处罚了13家涉及违建的企业。您有何评价?
潘石屹:在北京房地产行业违法违规现象太多了。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市场一定会乱。北京市规划委开了一个好头,对今后想违法违规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我们希望政府其它部门也能向北京市规划委学习。在信息时代还有比公开更有效的治理违法事件的办法吗?


 

  6 《新京报》张家齐: “北京11条”中关于政策性住房用地占供地50%以上的说法对房地产市场有怎样的影响?
潘石屹:市场上涌入房地产的钱太多。开发商抢地让地方政府赚了不少钱;社会上抢房让房价上涨得太快。政府拿出大量的钱建保障房是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从比例上来看,50%是非常大的数量。


 

  7  《中国证券报》林喆:今年SOHO中国将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房地产市场?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市场在高速发展中还很幼稚,“招拍挂”土地市场也反映出这种幼稚。为了创“地王”,有超授权举牌的,有举牌后没有钱付的,有下属公司举了牌总公司不认帐的。
SOHO中国今年面对市场的心态是中庸之道,在具体措施计划的安排上要体现适度合理。

 

  8 《上海证券报》于祥明:龙湖昨天获得北京朝阳区常营地块,被认为拣了便宜。您是否觉得暗标方式有利于减少地王?
潘石屹:我个人认为“暗标方式”是个好办法,也叫“一翻一瞪眼”,可以避免拍卖中争强好胜,这也要求每家房地产企业必须更会算帐。我们公司十年来所有超过500万元的招标都是采用这种暗标的方式。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SOHO中国基金会微博首页


 

  9 《新民晚报》房蓉:听说最近SOHO中国SOHO中国基金会都开通了微博?
 潘石屹:
@SOHO中国@SOHO中国基金会是我们的两支翅膀,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我们开通这两个微博,是向@新周刊学习,通过它们为大家提供服务,建立沟通。各种媒介都有建立沟通、消除误解的作用,但微博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53

中粮地产项目怪圈:总是遥遥无期,资金管理5项违规遭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5/168609.html


一个项目拖延达7年之久;而一个园林收尾工作就耗时2年4个月,耗资2.5亿;募 集资金管理5项违规;管理漏洞频出等等。

继上周理 财周报推出《中粮地产被指造 假:3年沦落末流 回报率低如债券》,中粮地产的问题一一浮出水 面。

奇怪的成都项目

2010 年3月10日,中粮地产发布了《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鉴证报告》。

该鉴证报告细数了2007年配股募集资金投向的6大项目的最新进展。值 得注意的是,承诺投资额最大的成都天泉·聚龙国际生态园项目,离回本似乎仍遥遥无期,目前开发进度为32%。

2007年8月中粮地产《配股 说明书》披露,该项目为中粮地产与鹏利国际(四川)置业合作开发,总投资10.8亿,中粮地产后续投资额为3.63亿,该项目分四期建设。

其 时,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并基本销售完毕。二期工程又分为A、B、C、D、E区,其中:B区已竣工;C区已完工,仅剩园林景观工程的收尾工作。

巧 合的是,一期、二期B区、C区工程面积合计恰占总项目约32%,与2009末开发进度基本一样。而在这期间,据其鉴证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已投入2.5亿募集资金,即承诺投资总额的69.37%。这意味着,这2年4个月来,耗资2.5个亿却只做了一个原二期C区外围景观改造、房屋整改工作。

按规划,该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64年,按10%基 准收益率计算动态投资回收期为2.91年。不论如何计算,2010年,该项目理论 上即可回收成本。但截至目前仅贡献利润5788万。

而照 此投资效率,余下的1.1个亿能补上剩下的工程窟窿吗?

遥 遥无期的“生死”一盘

可以称作“生死局”的资本 运作“26亿重金轰下的沙峪项目”更加难堪。

2010 年1月22日,北京市国土局公布了19个2008年12月31日之前购买但至今仍未开工的项目。中粮地产在顺义后沙峪吉祥庄的C06和C03两幅地块榜上 有名。

北京市国土局公布的信息还显示,中粮地产的C- 03和C-06两幅地块于2008年6月24日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合同约定的开工 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约定竣工时间是2011年6月30日。但截至发布通知之日,两幅地块的工程进展,仍处于“办理规划审批”状态。

而 据其年报披露,该项目一期预计竣工时间是2012年4月。但从中粮地产2009年10月16日提交给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顺义区后沙峪镇吉祥庄 村项目建设方案》[顺义(2009)14号]公告看,称该由中粮地产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项目共分三期开发建设,分别在2013年10月、2014 年6月及2015年6月前完工,其最迟竣工时间比其年报披露的时间晚三年两个月,比合同约定竣工时间晚了长达四年之久。

顺义项目究 竟要拖到何时?

这背后隐藏的,仍是一个巨大的资 金问题。据公开信息,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73亿之巨。为运作该项 目,中粮地产母公司中粮集团虽多次伸手援助,给予高达约42亿的贷款,但这仍旧杯水车薪。随后中粮地产股东大会通过35亿的配股方案,用以收购及后续开 发,其中9.1亿输血后沙峪项目。

为了募集资金,中粮地 产甚至以后沙峪项目在建开发产品用于抵押,获得20亿元贷款合同。截至年报,该项 目除去项目收购资金外,仅投入1.6亿左右。

而在 2012年4月之前,数十亿的投资没有任何现金可供回收。这对没有商业地产操盘经验的中 粮地产来说,这盘“生死”棋破解之日遥遥无期。

公司 治理重大漏洞

项目运作效率的低能,对中粮 地产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粮地产2002年在深圳 拍得的澜山项目,因color社区在施工时擅自更改规划,导致延迟交房。一直到 2009年,该项目才最终完成交售,整整耽误了7年之久。

一 位业内分析人士向理财周报指出,中粮地产的资金运用似乎成恶性循环:“项目运作效率低——资金周转慢——项目资金间拆东墙补西墙——需要更大量资 金补漏洞”,上述北京项目即为一个鲜明案例。而中粮地产的现金流实际上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为此,中粮地产动用了各种融资方法:配 股、反复的资产注入、债券、向母公司借债及上述抵押贷款等。几乎中粮地产开工的每一个重要项目,都伴随着一次融资,而来自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支持一直非常 无力。

募集资金的管理之混乱更让人难以置信。

2009年3月5日,中粮地产发布的《关于深 圳证监局巡检发现问题的整改报告》称,深圳证监局在2008年10月中旬的巡回检查中发现中粮地产存在五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整改通 知》指出的第一点是:“你公司董事会授权董事长竞拍土地的权限过大,使董事会在重大投资的决策中无法发挥作用,也不利于你公司控制购买土地的风险。”

令 人吃惊的是,据该公告,此前中粮地产董事长孙忠人竟然可以不受金额限制的决定通过市场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获取土地并开发房地产项目。而震惊业界的 上述北京项目的获取,正是在该整改通知发出之前。

而在募 集资金使用与披露中,中粮地产存在更严重问题。深圳证监局指出五大方面:中粮地产 募集资金的存储不符合规定,募集资金专用账户的设立未经批准;募集资金的使用未进行专户管理;未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报告;未明确募集资金使用的分级审 批权限;募集资金实际投入金额计算错误、披露数与实际发生数不符。

其中多处违规均可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而在此之前,中粮地产独立董 事、监事会及审计机构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均认为中粮地产内部控制比较完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01

洪良国际涉嫌IPO资料“造假” 10亿港元资金或被退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6/5NMDAwMDE3MTQ5Nw.html


“只要上市,就算成功”的观念或许要改一改了。

3月30日,上市仅三个月余的洪良国际(946.HK)被香港证 监会勒令停牌,并要求法院冻结其资产。这是香港证监会首次以违反《证券及期货条例》入禀法院要求冻结上市公司的资产。

香港证监会在提交给香 港高等法院的文件中,指控洪良国际违背了《证券及期货条例》中的数项有关欺诈、欺骗、提供虚假和误导性信息方面的规定。并要求香港高等法院发出禁制令,限 制洪良国际及旗下四间全资附属公司在香港挪用资产;同时要求提出委任适当人员去收回、接收及管理洪良国际上市时募集的9.974亿港元资金净额,并要求洪 良国际就有关资金支付利息。

据称,这些资金或许将被要求退还给投资者,包括参与IPO申购以及上市后在市场上买入的投资者。

3 月30日,洪良国际发布停牌公告,随即又补充公告道,停牌乃“根据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指示”,但未公布具体原因。

涉 嫌提供虚假资料

根据指控,洪良国际涉嫌违犯《证券及期货条例》第571章第277条,披露虚假或具误导性的资料以诱 使进行交易;第298条,披露虚假或具误导性的资料诱使进行交易的罪行;第300条,涉及在证券、期货合约或杠杆式外汇交易方面使用欺诈或欺骗手段等罪 行;第384条,提供虚假或误导性的资料。

香港高等法院已经颁布了临时禁制令,冻结洪良国际去年上市时募得的9.974亿港元净资金,并已 排期将在4月9日审讯案件。禁制令显示,冻结的资产主要在东亚银行的账户,洪良国际必须保留9.974亿港元资产在香港,但超出部分可调离香港。

据 港媒引述知情人士指,洪良国际涉及的是账目问题,是典型的为配合上市计划而夸大收益和盈利。

洪良国际由台湾人萧登波于1993年在福建创 立,主要生产综合化纤类针织布料,为李宁及安踏、迪卡侬、Kappa、美津浓等运动品牌供应商,并通过2008年收购的MXN品牌销售服饰。2008年, 洪良国际实现营业额12.7亿元,毛利3.54亿元,税后利润2.42亿元。

而萧登波在台湾更有鞋材大王之称,其在台湾控制的南良集团,在 纺织品相关产业拥有一个完整垂直且有系统的供应链体系,2006年营业额就已超过250亿新台币。

2009年12月24日,洪良国际在香港 主板上市,招股价为每股2.15港元,募集资金10.75亿港元,停牌前股价已经低于招股价,为每股2.06港元,市值41亿港元。但是,一个颇为奇怪的 现象是,洪良国际2008年度共派息2.6亿元,约为上市集资总额的30%。

上市后,萧登波共持有洪良国际59.24%股权。

该 公司上市保荐人为台湾第二大金控集团兆丰金融旗下的兆丰资本(亚洲)有限公司,核数师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的法律顾问是盛德律师事务所。

截至记者发稿时,洪良国际、兆丰资本和毕马威均未对事件正式表态。

但洪良国际创办人兼主席萧登波则表示,事件可 能是内地与香港会计制度不同而引起的误会,并认为“洪良国际的体质还是非常好,财务资料也是公开透明”。

巧合的是,兆丰资本于3月29日被 香港证监会“暂停”了保荐人资格。而据港媒报道,有曾经参与洪良国际上市路演的基金界人士表示,负责洪良国际上市的兆丰资本董事总经理康晓龙及资本市场部 联席董事黄丽洳,近日都已辞职,但黄丽洳表示离职原因与洪良国际无关。

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8章规定,香港证监会可在当公司招股章程、 通告及介绍文件等有“虚假、不完整或具误导性的资料”的情况下勒令上市公司停牌。香港证监会曾根据此条例,在2007年5月叫停汇多利(607.HK)、 2004年4月叫停华燊燃气(8035.HK,之后易手并改名为滨海投资)的上市进程。

证监会“合规考”

据 外电报道,3月下旬,香港证监会就着手调查香港去年总额达2440亿港元IPO中,保荐机构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并且要求经纪人向其提供过去18个 月内所安排的IPO的详细记录,以便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管合规审计;而初步调查已经对去年73宗IPO中的几宗提出了疑问。

对此,香港证监会 行政总裁韦奕礼(Martin Wheatley)表示,担心人们在当前市场红火的境况下放松标准。数据显示,2009年香港IPO市场集资规模达到2440亿港元,居全球之冠。

有 迹象显示,香港证监会对资本市场的规管力度似乎在加大。

香港IPO实行港交所和证监会双重核准制,香港证监会监督IPO保荐人的机制三年前 开始实施。2009年以来,香港证监会加强对股票发行及交易的监管,在2009年12月底首开先例就俄铝上市对散户投资者设限,并在今年3月份推出淡仓申 报新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42

資金成本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3391

如果大家有細心觀察,會發覺近來無論是銀行或財務公司,都在大力宣傳,叫人借錢,供樓利率可以低於一厘,稅貸與個人借貸也利息偏低,原因是熱錢泛濫,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經近零達年多,資金成本實在便宜,現在的香港樓已經炒上天價,比97年的時候更瘋狂,大部份是因為拜超低利率所賜,但資金來去無常,曾幾何時,例如98年國際大炒家追擊港元的時候,銀行利率可以大幅抽升,當時銀行定存可以做到年息60厘,三個月定存已經穩賺15厘,基本上不需要冒險投資於債券、股票等等的工具,如果要舉價值投資的例子,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許多財經專家會教你,股災買股必定賺大錢,鬼唔知阿媽係女人,但每逢股災之時,必定是資金最短絀的時候,那時候現金為王,揸大量現金當然可以買平野,只有那些收入與現金流入穩定的人才會得益,一年多之前的金融海嘯,又是另一個例子,善於理財的人通常會勤於儲蓄,避免過度借貸,並作長線投資,產生穩定的收入如租金、股息等等,當機會來臨,自然有大把彈藥執平貨,這是個人理財的基本功。

那麼,資金成本時平時貴,有什麼指標可以反映資金成本的變化呢? 其實答案好簡單,資金成本的平貴,決定於利率水平以及未來的利率走勢,美國聯儲局已經維持零利率達年多的時間,未來利率只有向上一途,本星期,啟示未來利率走勢的十年美國長債息升近四厘的年多新高,證明投資者認為未來美國加息幅度會相當大,再加上各發達國經濟增長加快,會加快聯儲局加息的時機,當利率大幅向上,資金成本自然增加,之後的影響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在股市中賺大錢的人只屬少數,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33

带头降价 恒大回笼资金意在同业收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07/499459.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松山湖”魅影重现?与2008年国家调控政策之下房地产企业掀起一轮降价潮相似,前日又有企业宣布在全国范围 内以85折促销,只不过这一次的“带头大哥”换成了恒大。但数据显示,该公司2009年现金流同比劲增940%,降价似乎与财务压力无关。
5 月5日,恒大地产突然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对旗下40个楼盘以85折进行降价促销。
对此,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随即在微博上公布了他的疑 惑:恒大地产2009年末有现金73亿 (不包括受限制银行存款);负债142亿(短期64亿,长期78亿);净利润率(不含重估收益)为7%;2009年末有79亿未付土地款;近期发债两 次:1月7.5亿美元,4月6亿美元,年利率13%。
上述财务数据似乎说明,恒大地产全国范围内的85折统一降价并不是因为公司的财务压力所 迫。此前,公司刚刚公布了4月份的月报,目前所掌握的现金已经达到210亿港元。
针对这一疑问,恒大地产一内部人士6日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特别释疑,公司全国降价并非由于财务压力,而是在准备吞并其他房企的巨额资金。由于公司看准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向深层次发展, 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在调控中倒下的情况,恒大此举正是为了寻找机会收购这些公司的优质资产。
对于恒大地产的上述判 断,另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巨头公关经理6日也表示了赞同。“今年的调控将会是2008年的延续,国家会把在2008年未尽的举措安排在2010年完成。” 按照他的观点,将会有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倒在宏观调控的风暴下。
地产巨头现金流改善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恒大地产的上述判断或许来自公司 对2008年楼市调控的深刻理解。
2008年的第四季度,各大网站曾流传过一段不被万科承认的所谓 “松山湖会议讲话”,讲话的内容称,“半年后全国各地政府在财政支付的压力下,将开始大批量推出既好又便宜的地块,市场上没有几个购买者,我们尽可以努力 压价,再迅速建设低价销售。那些不敢降价、不肯降价的房企的存货就一直没有出手的机会。”
而本次恒大地产全线85折的战略与上述网络版“松山 湖会议”如出一辙。
5月6日,中原地产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了一组2008年底和2009年底主要房地产公司现金流数据对照表,这些数 据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各家房地产公司在2008年底曾经遭遇的巨大压力。当时主要房地产公司中仅万科、中海、保利、华润、碧桂园有能力归还当年到期的短期债 务,其他房地产公司均没有能力支付上述欠款。个别房地产公司当年到期的短期债务甚至达到公司拥有现金的7倍多。
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曾在 2009年8月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形容当时各家公司的惨状是 “技术上都已破产”。绿城董事长宋卫平也曾在去年11月举行的投资者、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当时公司的财务压力巨大,以至于有同行想接手绿城。不过时隔仅仅 一年,各家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大大提升。以这次最先降价的恒大地产为例,2008年底拥有的现金仅为7亿元,但到了2009年底,现金达到73亿,现 金流增幅达到了940%。
和恒大情况类似,绿城从2008年底的17.2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底的118亿元,增长幅度也达到了 586%。全国前十的房地产公司中,除了万科、招商、雅居乐等少数几家,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增幅都达到100%以上。
不仅如此,各家地 产商还大幅缩减了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龙湖、富力、华润、雅居乐等地产公司都削减了50%左右的短期借款,去年成功上市的恒大地产,也只是在原来62亿 元短期借款的基础上增加了2%至64亿元。只有个别公司的现金低于一年到期的短期负债额,大部分公司都有充足的现金流偿还债务。
而在今年上半 年,已有9家房地产公司宣布了股权、债权、信托融资计划,总额超过600亿元,其中恒大的债权融资计划总额达到41亿元。根据中原地产的研究,各家房地产 公司在不降价的情况下,现有的资金流能保证企业3~6个月左右的运营,这说明短期内大开发商因为财务压力而降价卖房的可能性并不大。
房企一旦倒下 群鳄竞相争食
尽管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目前还没有感受到很大的风险,但宏观调控确实会令一些房地产企业成为其他地产大鳄竞相争食的“牺牲品”, 其中甚至可能包括目前行业的龙头企业。
“本次调控,中型和小型房地产企业将进一步受到压迫,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假如真有大企业出问题,这个 企业倒下后的份额不会被中小企业蚕食掉,而是会被‘第一集团军’瓜分。”新浪地产网主编林戈早已对地产大鳄间可能发生的兼并了然于胸。事实上,大部分房地 产企业早就预备了巨额的现金流等待“分一杯羹”。
中原地产提供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拥有100亿元以上现金的房地产企业超过 5家,其中中海和万科拥有的现金超过200亿元。
但除了万科和保利以外,多家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实际上只比2007年年底略有增加,有些还 出现了土地储备的下降。以10家标杆房地产企业中的富力为例,2007年时该公司拥有土地储备达到2617万平方米,但截至今年3月底所拥有的土地储备仅 为2136万平方米。
和富力情况相似的还有招商地产,目前的土地储备已经从2008年底的1100万平方米下降至今年3月的1020万平方 米。一方面是土地储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是手中的现金流之多前所未有,类似恒大地产这样想借宏观调控吞并竞争对手的房地产企业,恐怕绝不会只有一家。
中原地产分析师许萌认为,虽然大部分房企目前没有财务压力,但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某一市场的房地产公司可能因当地市场调控而被迫降价,或者被其他竞争对 手 “分食”。比如,一些房地产公司去年销售收入主要来自海南,而海南楼市出现的调整将令他们首先遭遇市场的巨大压力。
不过林戈认为,恒大地 产预期中的调控深度演变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市场下调得快,那么触底也快。而且当前调控主要以打击改善性需求为主,因此调控手段从市场退出后,这部分需 求有可能迅速恢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2

專家:如非特殊情況 資金就該公開招募

2010-6-21  今周刊





嚴審募資弊端 利益回歸所有股東景氣復甦之際,公開發行公司紛紛趕搭經濟熱潮募資,四大專家建議政府應針對其中不法獲利的個案,深入調查並從嚴送辦,展現主管機關正視清 掃股市長期存在的弊病,維護小股東權益兼顧健全台灣的投資環境。

撰文‧徐介凡

七○三期的︽今周刊︾針對大股東利用近來資本市場上常見的私募、減增資等操作,乘機大削小股東權益一事,深入報導,引發熱烈回響。

像是台灣老店大同公司,去年在子公司尚志化學掛牌興櫃前,董事長林蔚山就一度把公司共七千張的股票,以略高於淨值的十五.八元釋給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與 掛牌後尚化股價一度衝高到一三二元相比,總價差高達八.一二億元之多;這正是大同小股東被蒙在鼓裡、隨著經營者透過募資操作而白白喪失的權益,小股東卻毫 不知情。

根據金管會今年以來截至五月底的統計資料,公開發行公司辦理公募與私募分別為一百三十件與六十四件,比去年同期各增加一五四%、一八%;總金額亦分別達一 六一九億元、五一五億元,各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一二六%、三二%。顯見在景氣復甦之際,公司募資情況日趨熱絡,但卻也有更多的投資陷阱伴隨其中,小股東必 須提高警覺。

小股東要關注不尋常事態

立法委員賴士葆建議,只要投資人對於公司辦理募集資金有所質疑,察覺有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股價出現暴跌等不尋常走勢時,除可向主管機關、投資人保護中心檢 舉,或在股東會上要求股權不得轉移,亦可直接上法院採取訴訟方式尋求援助,藉此鞏固自身權益。

「利用募資操作手法獲利,損及小股東權益的行為,主管機關其實一直都知道。」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說得直接,為了方便公開發行公司籌資,法規因此存有一定 的彈性空間,包括在價格的制定、洽特定交易人對象等方面。但這些立意良善的彈性,卻提供了公司經營者「有心」想要從中牟利的管道,雖然主管機關在審查上都 有法律機制,但卻少見確切落實的動作。

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亦不諱言指出,除了基於虧損的苦衷以及引進策略合作夥伴外,其他情況的資金募集,都應從公開市場中辦理,才是能夠兼顧公司經營團隊與 小股東權益的最佳做法。擁有較多模糊地帶的私募,極可能成為﹁合法圖利大股東的最佳途徑。﹂張忠本認為,儘管證交法對私募有所規範,包括募集金額沒有資本 額一○%上限的約束,且折價金額若低於八成時,只要出具專家評估意見、股東會上二分之一股東出席、且三分之二通過即可。其實這些規定,對於有心想要濫用私 募的大股東來說,都不是難事。

﹁即使公司真的礙於虧損情況所限,非採取私募不可,也可先行於公開市場辦理公募之後,針對募集不足的金額部分再辦理私募。﹂張忠本說,藉由較高的道德標 準,可以避免外界對於圖利特定人士,甚至是公司經營者自肥的不良觀感。

舉例來說,台灣高鐵因為長年虧損且累積金額龐大,即使每股價格低到只剩七元,也不見得有人要來認購,若不採取私募操作,對於公司經營來說無疑只會越來越艱 困。

相對的,﹁如果公司本身體質好,就應該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像他許多身邊的朋友,最近都有興趣想要購買聚鼎科技的股票參加投資,他就直接請對方自行在公 開市場上購買股票,避免造成小股東權益受損,甚至引起圖利特定人等觀感。

法律機制需要嚴謹地落實

當然,這些籌資背後也有少數經營者著眼於「利益」二字,利用私募取得低價新股,再把手中價格較高的老股賣出,從中獲利並損及小股東權益。像是入主力武電機 董座的股市聞人張松允,去年就曾多次辦理私募,並同時申報持股轉讓,若單就兩者間的價差來看,潛在獲利竟高達近三千萬元之多。

張忠本認為,通常研判一樁籌資案與釋股案,不應從事後觀點出發,而是必須回歸當時的時間點去深入探究。但假若經主管機關調查後,確實發現以低價認股的大股 東,真有利用私募得利的情況,這其實就已經構成了法律規定的利益輸送;小股東可根據差價部分,向金管會或法院提出要求,根據歸入權應回歸到公司及全體股東 所有。

台大法律系教授王文宇也說:「實務上只要符合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對公司來說反而就是一種保護。」若空有層層把關的機制與法律,卻沒有嚴謹地落實規範,一切 都是枉然。

綜觀台灣規範私募的法規雖少,但還是有《刑法》的背信罪、圖利第三人,以及利益輸送等規定,《民法》上亦有公司負責人違反忠實義務等約束,小股東可告上法 院要求賠償,藉此規範公司經營者的不法操作手段。

劉連煜強調,政府應該真正落實法規之罰則,盡可能藉此將私募交易的資訊更加透明,避免濫用的情況增加。

「法律規定私募對象找到時就應該公告,沒找到可延後到私募案完成再行公告,既然可以延後,那麼何必要早說?」劉連煜舉例,這些法律上的相關規定其實都有, 但主管機關卻沒有落實法律追究的動作,對想要鑽漏洞的公司來說,當然會以盡量替自己省麻煩為前提去辦理。

至於私募價格過低的問題,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政府可設定價格標準,假如私募定價低於公募時,就可要求公司重新檢討私募定價或是改採公募,並且嚴格 執行定價標準,藉此限制有心人透過價差套利的空間。

劉連煜指出,政府應特別重視專家評估報告的獨立性,甚至即時立法針對評估專家進行規範;只要沒有善盡忠實公正評估,便應該對股東們負上損害賠償責任。此 外,由主管機關指派公正第三人的專家進行定價,也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儘管會因此產生由誰付錢埋單的問題,但只要由政府設立基金、透過基金負責費用的問題, 就可順利解決,「方法都有,只是要做與不做的差別罷了。」

法律漏洞製造了操作空間

在強化公司治理方面,林建甫建議可設置針對不同意私募案的股東,採取買回等補救之措施,避免權益損失產生而求救無門的情況。

劉連煜補充說到,在國外就有很多小股東不滿公司私募亂定價格,一狀告到法院的案例,通常後果都相當嚴重,也正因如此杜絕了許多公司想要透過私募牟利的念 頭。台灣主管機關也應該學習國外的法制精神,嚴格落實《刑法》與《民法》上的規定,只要查到不法情事,就應依法送辦,而不是依「原則上」處理。唯有拿出大 刀闊斧的改革與決心,才能讓公司真正開始警覺後果,根除私募的弊病。

當然,對於公司經營者來說,儘管《證交法》規定私募有價證券在三年內限制轉讓、期滿後還要符合獲利能力,才能申請補辦公開發行拿到股票市場買賣;但手中本 就擁有多數持股的經營團隊,這卻是回補持股比重的絕佳方式,加上公司辦理私募的理由,只要用充實公司營運資金,通常就是最好的解釋,最終實際的用途卻多半 沒有明確公告,久而久之,也沒人在意這筆錢最後花到哪去了。

林建甫認為,主管機關應該嚴格審核私募資金用途與目的,並要求企業確實說明,如此才能有明確的准駁標準,杜絕爭議。

私募與釋股本身並非洪水猛獸,但法規上的諸多模糊地帶,卻留給了有心人運作的空間,賴士葆強調,目前證交所與金管會已經特別成立私募專案小組,將全面徹查 公開發行公司所送遞的私募案件;但如此作法是否能夠真正杜絕台灣的股市亂象,各界都睜大眼睛等著看。

周全立法 嚴格執行

——專家對募資弊端的建言聚鼎董事長張忠本 除公司虧太多,或引進策略投資者外,一般公司都不應將私募作為募資的選項,或是應該針對公募不足的部分,另外再進行私募。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 政府可嚴格設定私募定價之標準,當發生定價過低的情況時,便要求公司重新檢討或改採公募,限制有心人透過價差獲利的空間。

政大法律系教授 劉連煜 政府應特別重視專家評估報告的獨立性,並立法針對評估專家進行規範,只要沒有善盡忠實公正評估,便應該連帶對股東們負上損害賠償責任。

立法委員賴士葆 若公司依照法規合法且合理辦理,金管會與證交所便不作干預;反之則將深入調查,嚴格依法送辦,小股東亦可向法院與投資人保護中心檢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14

港交所: 馬斯葛(136)當年的資金用途


(1)


其實這話題已談了很多次,今次港交所只是證實小弟的一些看法,不過我不會談主腦,只談那堆做得不好的人兼任甚麼上市公司的公職。


交易所在昨日公佈譴責及/或批評 陳愛玲女士、歐陽啟初先生、Peter Temple Whitelam先生、黃碧琪女士、鍾紹淶先生及林叔平先生的公佈,他們為馬斯葛(136)的曾為或現為均董事局成員,他們被點名的原因是他們違反其各自的《承諾》,沒有盡力促使該公司遵守《上市規則》第13.09條,關於此條文的分析,可參考此文


首先解釋資金來源:


(1)2007年6月3日,公司出售香港堅尼地城厚和街2號及4號物業,套現3,000萬


(2)2007年6月8日,公司配售6,480萬股,每股45仙,淨集資2,820萬,配售代理為中南證券。該公司為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旗下Hannabun的證券行之一,關於這公司詳情,可參考此文


(3)2007年7月17日,公司再委中南證券配售1.0496億股,配售作價相同,另外再配售5億元的無息可換股債券,每股換股價40仙。其後在8月及11月,公司宣佈分別成功配售1.25億元3.75億元可換股債券予獨立第三方,據公告稱,集資5.35億元。


(4) 2007年8月8日,公司出售香港及中國數項物業予前主席,套現5,900萬。


===================================================================


這四項套現及集資行動共套現6.522億元。


支出呢?


(1) 據港交所公告稱,2007731日,該公司已在證券投資中投入逾1.11億元,至2007930日更增至逾2.59億元。 2008331日(即2008財政年度的年結日),該公司已在證券投資中投入逾4.11億元。


後來2008年度業績披露,期內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賬之財務資產帶來之已變現及未變現虧損有2.21億元,假如小弟預測沒錯,現時應該損失90%,只剩下數千萬。


(2) 公司在2007年11月向家領昇資源投資有限公司放貸2億元,據公告稱曾堅持有超過50%股權,其持有一中國西北部一家採礦公司的65%股權,但領昇資源投資有限公司其餘的股權由誰持有,並沒有說清楚。


其後,2008年分數次償還66,006,227元,但其後已並無償還款項,最後在2009年由莊友堅控制55%及由三個獨立第三方持有45%的Wellsmart Limited以8,000萬購回,在此過程中,公司虧損約5,400萬元。小弟估計這三個獨立第三方和此前領昇資源投資有限公司應有少量關連。

(3) 2008年行政費用及毛損4,800萬,2009年約5,700萬,共1.05億元。


========================================================================


這3項支出已使公司沒有約6.5億元(4.11億 + 2億 + 1.05億- 6,600萬),所以這筆錢就此沒有了。


(2)


1. 犯最大錯誤看來是歐陽啟初先生:


關於(1),根據港交所公告稱,「歐陽先生於200766日出任執行董事,於201049日辭任。其上任後次日,即200767日,該公司即議決並授權歐陽先生負責該公司的證券買賣。他直接負責作出投資決策並代表公司執行必要交易。因此,他是知悉並密切參與該公司的證券投資但卻沒有阻止該公司發生上述三項違規」

關於(2),據借款公告稱,「借款人與擔保人由本公司董事歐陽啟初(「歐陽先生」)透過推薦人向董事會推薦。歐陽先生參與推薦借款人及曾堅先生予董事會作考慮。而彼已參與洽商信貸書的條款。

據Webb資料稱,歐陽先生除曾擔任馬斯葛(136)的董事外,亦在2010年5月7開始擔任如煙(329,前金龍集團,現名參龍集團)的執董。此外,亦擔任Found Macau Investment的董事,漢基控股(412,前合盈、東峻、大雄科技)亦曾收購該公司及提供貸款。


另外,歐陽先生曾經向福方控股(885)購入廣州一物業,而此物業早期亦是由馬斯葛(136)持有,其後轉售予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然後再售予福方控股(885),關於公告,可參看此文

(其餘的人,未來有機會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14

3亿美元贷款绷紧汇源资金链朱新礼称有能力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5.shtml


每经记者 李娇凤 发自北京
近日,汇源果汁被曝负债率过高,违反银行贷款协议,可能会被要求即时还款,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对此,昨日(9月13日)汇源果汁向《每日经济新闻》发来新闻稿,解释协议的相关情况。汇源方面表示,公司管理层正与银行磋商,争取豁免受若干财务契约的限制,将两项总额达3.06亿美元的贷款于2010年12月31日重新分类为长期负债。
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即使贷款银行在明年6月底前要求偿还贷款,公司亦有能力偿还或安排再融资。
“一旦汇源跟银行方面接洽,修改协议成功的话,公司的股价应该会企稳回升。”阿思达克港股分析师王珏表示,“但如果不能修改的话,汇源还可提出以向放款银行支付125万美元作为得到豁免的代价,表现出诚意,然后修改协议,再根据新的协议来重新运作。”
负债比率超银行限制
汇源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订立了一项2.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协议,贷款自2012年4月30日起分三期偿还,每半年支付一次。另外,截至今年6月30 日,公司尚有总值5600万美元的银团贷款未清偿。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未能符合贷款的若干财务契约限制,该两项贷款在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中按国际财务 报告准则被分类为流动负债。
因此,汇源的流动负债项目,由2009年底的4.03亿元人民币激增至近26亿元人民币,负债比率也由2009年 底的28.8%升至今年6月底时的70.3%,明显超过了银行做出的相关限制。据悉,之前的贷款承诺为:任何时间的综合总借贷对综合有形净值的比例不得高 于65%;任何时间的综合借贷对综合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的比例不得高于5:1。
对此,有银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部分贷款银行对汇源的“诚信”颇有微词,因为贷款只是数月前的事,但汇源当时提供的财务预测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汇源方面表示,公司管理层正与银行磋商,争取豁免受若干财务契约的限制,将该两项贷款于2010年12月31日重新分类为长期负债。
根据汇源公告披露,汇源欲向放款银行支付2.5亿美元的0.5%,即125万美元作为得到豁免的代价。
据媒体报道,汇源果汁需要取得三分之二的贷款银行的同意才能获得豁免并通过上述协议条款修订,银行将最迟于9月17日做出回复。
朱新礼:有能力偿还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未能获得豁免,汇源便可能随时被银行要求即时还款。
不过,朱新礼表示,“截至2010年6月底,集团手头现金接近12.3亿元,考虑到未来经营中取得的净现金流和未动用银行信用额,董事会相信,即使贷款银行在明年6月底前要求偿还贷款,公司亦有能力偿还或安排再融资。”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汇源果汁总裁助理曲冰询问汇源与银行沟通的最新情况。对方表示,“我们在公告中已经披露了相关情况,不会再给予其他的回复。”
王珏表示,目前市场关心的是公司跟银行之间的沟通是否顺利。“今年7月底,赛富基金成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说明该基金已经将自己的利益和汇源绑在一起了。以赛富基金的运作能力来看,汇源跟银行就贷款协议的重新沟通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王珏分析道。
一旦汇源跟银行方面接洽,并成功修改协议,公司的股价应该会企稳回升;如果不能修改的话,汇源还可提出以向放款银行支付125万美元作为得到豁免的代 价,表现出诚意,然后修改协议,再根据新的协议来重新运作,一般银行都会同意的,毕竟汇源以前的运作还是可以的,所以再融资的可能性不大。“银行逼它还 钱,或是降低负债率,是得不偿失的。汇源手上有现金,但它要维持自己的运营,不能把现金都拿来还钱。”王珏说。
多因素导致业绩下滑
自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之后,朱新礼就开始重新建设品牌以及拓展新业务。汇源已占内地果汁市场50%以上的份额,但后来却以举债方式进军碳酸饮料市场,并在江苏昆山、四川等地投资建厂。
以生产碳酸饮料为主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抢着在中国推出果汁饮品,唯独汇源反其道而行。
对此,王珏表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后,汇源需要重新建立销售网络,进军碳酸饮料市场也要花很多钱,所以汇源还是很缺钱的。
另外,2010年半年报显示,汇源果汁上半年出现了7224.7万元的净亏损,这也是该公司上市5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半年报称,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渠道和营销费用大幅上升。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用于推出新产品以及加强销售队伍建设的营销管理费用占营业支出的比重高达44.5%,达6.6亿元。
据悉,汇源果汁在2009年将销售代表从2008年的1160名扩充10倍至13000名,2010年中期又削减至8910名,短时间内的激进扩张带来了运营效率的下降和潜在的内部管理问题。
王珏还指出,汇源在今年的半年报中调低了果汁的毛利率,主要是浓缩果汁和糖价均高企,加上果汁饮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汇源的利润没有原来那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5

股票市场资金短缺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mzlv.html

大家还记得2000年到2004年中国股市的惨状吗?当时,经济畅旺,世界太平,货币供应量每年以24%的速度复合增长。全球股市复苏,可是中国股市阴跌 了五年,完全不顾政府频频放出的利好,比如股权分置的改革,印花税的减免,人民日报的社论,官员的豪言,以及新股的停止增发,等等。

 

迄今为止,对此现象我还没有听到一个可信的解释。但我有一个假说。也许当初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太慢,银根太紧。难道24%的复合增长率还太慢吗?当然可 能。举个例子。那五年正逢全球各种原材料和商品价格大涨。比如,以前一吨动力煤卖200元,可是很快变成了600元,为了完成这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润滑资 金就多了很多。另外,做同样大的生意,工厂和商店的铺底资金也急剧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大幅上升。同样地,地价楼价的飚升也是需要额外资金来润滑的。 各种通货膨胀的指标未必能够反映全貌。

 

货币有三大功能:充当度量衡,润滑实体经济,支撑投资和投机的需求。在原材料价格大涨的时候,为了润滑实体经济的8%的真实增长也许需要30%甚至35% 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那么24%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显得很不够。结果是,股市的流动性严重不足。更何况,中国的股票本来也很贵,绝大多数公司的质量本来也很 一般。

 

统计指标不科学,数字不准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球的统计机关每天都面临同样的挑战。这个问题在中国比较突出,主要是因为我们正在从一个旧体制中脱 胎,而且经济成长很快。但是,大家不要责怪统计机关。你假想一下,如果全球的统计机关都停止发布通货膨胀的指标,会对实体经济有很大的冲击吗?当然不会。 本人的父母亲从来没有上过学,从来也没有焦急地期盼统计局每月10号对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指标的发布,但他们对物价在20年,10年,或者3年内的变动很清楚。他们的经济活动也并没有受到不知道统计数字的困扰。

 

由此,我还想到一个名言,"即使每个股民都是傻瓜,但股市作为一个整体一定不傻"。也就是说,即使大家都不知道 CPI 是多少,也没关系。我们再做个夸张的假定,如果统计局告诉你,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70%或者是负的25%,你会相信吗?如果不相信,为什么呢?

 

还是再回到股市里的钱不够的话题上。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这对股市打击很大。我前面的例子已经显示,即使中央银行不 采取任何措施,股市也是很难不跌的。这就是流动性的自动收缩机制。这也就是为什么专家们常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能下太猛的药。通货膨胀有自我疗伤的功 能。房地产市场也一样:高房价的解决办法就是高房价。住房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又会导致新的平衡。不需要政府干预。有一派专家们建议中央银行应该保持货 币供应量的某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不管其它任何指标,让流动性的自动收缩机制发挥作用。这不是没道理的。

 

作为投资者,重要的不是通货膨胀率的精确数字,而是一个模糊的和定性的判断。但这不一定需要准确的统计数字。也有人可能会说,因为中央银行主要关注 CPI,所以其它物价指数比较次要。我认为这不对。由于对货币的三种需求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所以我们还是要高度关注其它物价的变动。即使中央银行不实施 信贷紧缩政策,股市也会因为流动性的自动收缩机制而有被卡了脖子的感觉。

 

由于自动收缩机制的作用,实体经济会因为通货膨胀而放缓,资产价格也会下落。过了一,两年之后,通货膨胀率得到自我控制,同样速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就会显 得比较宽松,于是股价和其它资产的价格就会复苏,经济也会渐趋活跃。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无为而治,只要保持某一个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即可。当然 更有自由经济学者建议,完全不需要中央银行的存在。

 

请大家回忆一下2010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很差的表现。货币供应量虽然看起来增长很快(28-29%), 但股市的资金可能还是很短缺。在第二季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大幅上升就是一个迹象。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很复杂。不少学者用欧美的经历做过实证分析。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通涨的高低,扩散的阶段(早期,中期或晚期),以及中央银行的手 段。基本结论大致是,通涨不利于股市的表现。窃以为,那么复杂的分析在实战中没有指导意义。而且,各国情况不同,恐难套用。

 

我们今天的股市会不会就相当于中国的2001年,2002年,或者2003年?我不知道,也不关心。两三年的时间太短了,我不敢做任何预测。我主张大家只 做长期性的,方向性的和模糊的预测。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对未来几年的股市变化,你完全可以象我一样潇洒地说,I do not know, and I do not care! 最近, 我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出了一本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对此问题有详细的讨论。

 

(注意:本文纯粹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其雇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3

转徐星关于资金成长 与收益关系的一段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nua2.html

总的来说,投资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以来我们自己逐渐形成的投资习惯中有如下一些做法(说“风格”也可以),它让我们避免掉了很多投资陷阱:

1. 不去投资自己不很了解的业务和公司,即使看起来价格多么便宜,或者市场多么热捧 

2. 避免投资那些处于危机中,但可能会“绝处逢生”类的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是“反向理论”类投资人喜欢的。事实上,虽然我们也研究过这类投资风格甚至也羡慕过,但我自己的投资历史上从未碰过1股这类股票。

3.避免投资那些主要依靠行业一时的景气而获得高收益的公司股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能失去很多大牛股的机会。比如06-07年的有色、房地产、金融等等景气类股票。这也导致我们在那两年的投资业绩平平。

4.避免投资那些业绩与其竞争优势理解起来不匹配的“绩优股”。像当年东方电子、银广夏之类的难以理解其高业绩的公司,我从骨子里就没感兴趣过。

5.避免投资那些已经接近成熟期的公司股票,即使其业绩多么优良。“成熟期”指的是其经营的空间已经足够大、周期也足够长。

5.少操作,容忍市值波动。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何同行“资金量与投资业绩反比”的怪圈。事实上,这个怪圈的根源在我们看 来一是不自觉地试图超过自己的能力圈的投资(试图把握市场的大多数投资机会),二是想提高所谓投资效率(只看到市值提高不愿看到市值减少)而不断进行的 “波段操作”。其结果就是资金量越大失误率就越提高,导致收益率越低。可以告诉各位的是,今年我们的投资业绩虽然似乎还不错(截止今天收益率+76%), 但操作的次数(买卖都算,两次)至今加起来还不到10次。所以,即使现在的资金量再放大10倍,我们的投资业绩也丝毫不会受影响。

   如果有一天我们感觉到我们管理的资金量可能影响了投资收益率,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停止接收任何新资金,也会劝老客户减少或赎回资金。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但我们力图成为长期收益率最可靠和较高的一类投资机构。

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