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电动客车即将井喷?贾秉成大玩资本路线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30/yNMDAwMDE4NDMyNw.html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让处于生存边缘的民营汽车企业看到了一线生机。近日号称全国最大的电动车充电站落户山东临沂,同时临沂当地的山东沂星电 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沂星汽车)宣称,在电池、电机、电控三方面知识产权已经通过了工信部产品公告,并计划通过与临沂、三亚等政府合作实现电动客车产 业化。

纯电动客车市场将会井喷么?在客车专家们看来有些失去理智的命题,却让贾秉成深信不已。

贾秉成的身份是新美景汽车制造 (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景集团)主席,现在他每天都在为集团旗下的沂星汽车忙碌,因为他相信纯电动客车时代为之不远,而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靠 “电动车即将井喷”这一信念而支撑。

现在贾秉成每天都在围绕电动客车,接触着不同身份的人。他要与北京科技大学的电控专家谈技术合作,与临 沂地方政府谈产品采购,与来自香港的经销商谈产品的代理销售,与银行有关人员谈产品的金融租赁业务……

在沂星汽车的会议室内,贾秉成与富士 康董事长郭台铭的合影被悬挂在显著位置。贾秉成有些自豪地对记者说,他与郭台铭是多年好友,双方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谋划合作可能。

近日新能 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已经让贾秉成觉得自己忙碌即将得到回报——民营汽车企业借助电动汽车融入主流甚至引领主流,沂星汽车借助新能源的“春风”在A股借壳 上市。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他最初的“电动客车即将井喷”的假设上。

不是秘密的“秘密武器”

“现在,国内最优秀的电动汽车 技术研发人员都在与沂星合作。”贾秉成对记者说,在动力电池方面,沂星与河南新乡环宇集团联手,解决了与政策性能相匹配的大容量动力电池的成分设计、加工 工艺等问题,使得电动客车的电池寿命能保证8年,同时成本更低、性能更稳定;在整车控制技术方面,沂星与北京科技大学时光科技公司合作,自主开发电动系 统;在电机方面,沂星正在与号称世界最先进的电机生产企业——日本新日铁进行合作洽谈。

贾秉成向记者介绍,沂星与英国亚历山大客车厂亚裔专 家唐盛朗合作,在车身轻量化技术上获得突破。这种应用于飞机制造的铝合金材料全承载车身制造技术,被贾秉成视为沂星的“秘密武器”。

“这一 技术一方面能减轻车身重量,大大提高电动大巴的载客人数,可以接近传统客车的载客数量;另一方面由于铝合金材料的车身寿命可达25年,所以在整车8年报废 时,可以实现以旧换新。”贾秉成对记者说,由于掌握了这一技术,沂星电动大巴售价可以低至130万元一辆,1次充电续驶里程可以超过300公里,而目前国 内纯电动客车的售价基本在200万元以上。

手握这个所谓的“秘密武器”,贾秉成表示不怕与宇通、金龙等客车领军企业竞争。“虽然在传统客车 的造车经验和规模优势上,我们与他们没有可比性,但是铝合金全承载的车身轻量化技术,至少能让我们在电动客车领域领先3-5年。而在这3-5年的时间里, 沂星完全有可能通过提升电动车技术,做大规模,成为电动客车领域的领军企业。”

那么这一“秘密武器”到底有没有让沂星引领电动客车的魔力? 国内客车领域资深专家、重庆交通大学教授王健不以为然。“铝合金是一种材料方式,全承载是一种制造方式,目前国内几大客车企业已经在车身轻量化上采用了这 一技术,我并不认为,沂星汽车在这一方面有何创新之处。”

一位客车业内资深人士也对记者说,铝合金全承载车身轻量化技术已经被宇通、金龙等 国内客车领军企业所掌握,但是目前这一技术只是应用在样车上,由于高昂的成本费用阻碍了其产业化步伐。他对采用该技术、价格仍维持在130万的沂星电动客 车持怀疑态度。

“铝合金材质的差异很大,就像一般客车采用的钢材一样,不同材质的钢材,性能差异很大,价格上也会有所不同。”王健对记者 说。

据了解,今年4月沂星汽车已经通过了工信部组织的电动车生产准入资质审查,而目前全国获得这一生产准入资格的客车企业只有三家。

政 府也疯狂

不管国内客车专家看不看好沂星电动客车前景,这个品牌的纯电动客车已有20辆交付临沂公交公司,并正式投入 运营。按照临沂市政府的规划,今年年底将有300辆纯电动公交上路运营,其中绝大部分为沂星牌。

据临沂公交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现在购买一辆纯电动客车,山东省政府会补贴60万元,临沂市政府还会补贴20万元,而公交公司又属于国有企 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纯电动客车的真正买家就是政府。”

政府对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贾秉成眼中属于正常现象。“电动客车的发展靠 走常规发展路径根本行不通,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

而临沂自从入选山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示范城市以来,其在新能源汽车产 业的支持力度上就不遗余力。6月23日,一个号称国内最大规模的充电站——临沂焦庄充电站正式启动。同一天,临沂市政府和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还签订 了关于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充电站由山东电力集团建设,但主要资金由临沂市政府投资,总投资1亿多元。

临沂当地充电站 的大规模兴建,更让贾秉成相信纯电动客车市场距离“井喷”的时刻不远了。为了打开产品的知名度,贾秉成在与临沂市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之外,还将产品远销广 州,并一举拿下海南三亚市一公交公司的400辆订单。

然而,政府的采购力度与沂星汽车前期数亿元的投入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如何收回成本,在 电动车领域谋求利润回报?头脑灵活的贾秉成盯上了资本市场。

烧钱的电动车离不开资本游戏

今年沂 星汽车将分别在A股和H股“借壳”上市,将手中的纯电动资源打包融资。目前贾秉成的名片上,除了新美景集团主席的头衔之外,他还兼任广州穗景客车制造有限 公司、安徽安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和沂星汽车等多家企业主席职务,而这些企业都是贾秉成在资本市场上收购而得。在资本运作领域,贾秉成可谓是一个高手。

2009 年,财务吃紧的沂星汽车100%国有产权以6.89万元底价挂牌转让。当时沂星汽车已具有电动车年生产能力4000辆,并成功研制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新能 源客车。具备很好的电动车概念的沂星汽车,在转让时提出的条件是:受让方需要拥有全套电动车生产技术,具有铝合金全承载车身制造技术。同时企业改制后,受 让方要在购买标的企业一年内实现在临沂对外销售不低于500辆新能源大客车;第二年度内,在临沂对外销售不低于1000辆新能源大客车。

以 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投资为主的新美景汽车集团接受了沂星汽车的要求,并承诺分两期对沂星汽车进行电动汽车投资。一期工程主要投资电动大客车项目,计划投资 2.1亿元,形成年产1万辆电动大客车的生产能力;二期工程主要投资电动乘用车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

在电动客车领域已逐步兑现承诺的贾 秉成,现在开始准备在资本市场上有所行动,从而将融得的资金用于二期工程的电动乘用车项目。“现在我们已经在A股市场上找到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壳,希望将沂 星电动汽车的资源装入这一‘壳’中上市,募得发展资金。”

现在沂星汽车正在山东临沂、河南襄城两地加紧建设生产基地,既为电动车产业化大潮 来临提前做好准备,更为A股上市准备更多的资本。

“电动汽车5年内很可能会形成井喷之势,产业化大潮随之而来,我们现在做的是一项利国利民 的伟大事业。”贾秉成说。

不过沂星汽车员工对电动客车前景,显然没有贾秉成乐观。一名员工对记者说:“它就像一个烧钱的工程,没有人知道什 么时候成本能够收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16

“福建首富”陈发树10亿买一个“资本帝国”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9/5OMDAwMDE4NTk5OQ.html


新 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左)与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右)

 




编者按

2008年 4月15日,“微软终身荣誉总裁”、原盛大网络总裁荣誉等身的唐骏,以中国第一经理人的身份,踌躇满志地投奔刚刚从紫金矿业里大发其财的福建新晋首富陈发 树旗下,唐骏当时的豪言壮语是:“未来3-5年内将推动旗下5家公司上市,以圆老板陈发树进富豪榜前三名之梦”,其后,又表示“已经为新华都做了5年规 划,要从16亿元发展到100亿元”。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陈发树除了因为号称捐赠83亿,受到广泛质疑,被放在公众舆论的 火山口烤了一把之外,新华都集团旗下并无新增上市企业,唐骏承诺的100亿帝国现在看起来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微博上有人说“你的成功很难复制,但是,你的学历可以复制。”

如今,唐骏“博士门”丑闻曝光,当时豪掷10亿请来“中国第一经理人”的陈发树依然躲在幕后,不肯透露只言片语,只有唐骏的秘书 对外宣称,唐骏不会从新华都集团辞职。“福建首富”和“中国第一经理人”之间戏剧化的结合,如今看上去像不像一个“土财主”和一个“老军医”之间的离奇故 事呢?

同题报道:唐骏又一谎言: “联游三个月登陆纳市”

专题策划:真假唐骏

一向擅长娱乐的“打工皇 帝”唐骏,正在品尝被娱乐的滋味。

连日来,“打假斗士”方舟子一路穷追猛打,旁征博引直指唐骏学位造假、创业经历不实等“皇帝新装”,一石 激起了千层浪。

饶有意味的是,唐骏举证从PacificWestern(太平洋西部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方舟子却也有证据表明这是一所没 有获得认证的、卖文凭的野鸡大学。

“为什么在美国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找不到他的论文?”方舟子指出。

但唐骏对方舟子的进一 步发难已不再理会,并且明确表示:第一,今后我的名片上会加印一个博士在名字后。第二,法律会让现在和今后那些捏造事实污陷他人者付出代价。

而 此番唐骏被推上风口浪尖,亦牵涉了其此前任职的盛大网络(SNDA)和目前服务的新华都集团。

上市公司牵涉其中

此 次大肆吸引眼球并引发热议的方舟子质疑唐骏事件,已呈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势。

据方舟子举证,盛大网络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公 布的招股书中,称唐骏是太平洋西部大学电子工程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学的双料博士。

而唐骏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却声称,由于没有在日本获得 博士学位,感到很遗憾,所以要在美国读一个博士学位。在其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唐骏也提到他放弃了将到手的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去了美国。

“如 果招股书提供了虚假信息,问题严重了。”方舟子认为,“如果唐骏并没有名古屋大学的博士学位,却在招股书中声称是名古屋大学的博士,那么是向美国证监会 SEC提供了虚假信息,依据美国法律,将会被追究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对此,有分析认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文件造假被认为是严重的过错, 即使是非故意的瑕疵,也容易引起股东集体讼诉。但也有律师表示,总裁学历介绍存在纰漏,毕竟和业绩关系不大,不同于专利或者商标,不足以引发公司的法律责 任,要处罚也是针对提供虚假信息的本人。

资料显示,唐骏离开微软后,于2004年2月加入盛大网络任总裁,当年5月13日,盛大网络在纳斯 达克正式挂牌交易。而盛大网络给予唐骏的薪酬是,约250万股的期权,分4年执行。

一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版本是,在盛大网络4年,唐骏三次 赴华尔街路演,每次都演绎出一段股价翻倍的故事,他自豪地称其路演为“唐骏模式”。

不过,方舟子质疑盛大网络招股书关于唐骏的信息披露问题 已有两天,截至发稿,盛大网络及美国监管部门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事实上,新华都集团实际控制人陈发树为第三大股东的青岛啤酒 (600600.SH,00168.HK),唐骏亦代表其出任董事一职,但该公司在2009年9月15日公布的董监事候选人简历中,对唐骏只是简单提到 “分别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受聘为北京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特聘教授”的模糊介绍,与另一董事候选人山崎史雄和监 事候选人小路明善均公布毕业院校及专业的简历,存在明显差异。

但影响更大的无疑是唐骏担任总裁兼CEO的新华都集团,而唐骏秘书已明确对外 宣称,唐骏不会因此从新华都集团辞职。

“新华都集团旗下已有企业正在运作上市,唐骏事件或多或少都会给其上市进程带来负面影响。”福建一位投资界人士认为。

5 月29日,唐骏在参加2010年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时透露,上海联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于3个月内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

联游网络官网资料显 示,唐骏为董事长,曾任盛大网络旗下浩方在线CEO的梁永伦为该公司CEO。

唐骏还是港澳资讯董事长,此前,唐骏亦公开表示,未来3年让港 澳资讯成为国内上市公司,已经在与券商进行接触,希望能尽快上市。此外,唐骏6月10日在长沙说,在3到5年的时间内,将新华都集团的房地产业务运作上 市。

“按唐骏的说法,新华都集团将要上市的企业至少已有3家,联游网络的目标是登陆纳斯达克主板,这种做法显然就是唐骏在复制当年盛大网络 的经验。”上述投资界人士表示。

该人士认为,方舟子质疑唐骏事件是否对新华都集团构成影响,在不到两个月后即可见分晓,因为按唐骏说法推 算,联游网络在8月底之前就可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其成功与否就是一块检验结果的试金石。

“偶像”的坍塌

“唐 骏更像娱乐明星,而非他的职业经理人角色。”一位多次与唐骏接触的媒体人士认为,“他比一般娱乐界明星做得好是,只要采访过他,基本都会记得你,只要有开 新闻发布会,就会往你的邮箱发邀请函,甚至一家媒体重复邀请好几个记者,有些重大节日还会寄送小礼品。”

唐骏更是在其著作《我的成功可以复 制》中表示,2008年4月15日,我加盟新华都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两百多家媒体齐聚一堂,发出邀请的每份邮件、每条短信、每个电话都出于我自己之手,应 邀前来的媒体记者,我能叫出绝大多数人的名字。

但与对待媒体记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新华都集团人士透露,唐骏极少与公司其他高层沟通,也 几乎不到各部门走动,即使是高层聚餐,他大都一言不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10亿元天价“转会”新华都集团后,据唐骏自称,2009年, 合计青岛啤酒和云南白药(000538.SZ)两笔投资,新华都集团的股权投资回报30亿元,投资收益高达84%。

公开资料表明,2009 年5月7日,A-B Jade向陈发树出售其所持青岛啤酒约7.01%的H股股份,每股作价19.83港元,总价2.35亿美元,该交易于当年6月24日完成过户手续。

2009 年9月10日,云南白药第二大股东云南红塔集团将其持有的占12.32%的65813912股国有股,转让给陈发树,每股价格33.543元,转让总价款 为2207596050.22元。

至7月8日收盘,青岛啤酒H股和云南白药股价分别是36.85元与64.83元,陈发树的投资账面收益已 接近翻倍,这表明当初陈发树减持紫金矿业转手这两家公司堪称明智。

不过,据云南白药一季报披露,陈发树受让的股权尚未得到国资委批复,且股 份转让协议约定这笔股权过户至陈发树名下之日起20个月内,不通过任何方式转让或委托他人持有、管理所持有。

“从时间上看,青岛啤酒和云南 白药的投资应与唐骏有关,但港澳资讯就与其宣称的有出入,一些新闻报道皆称是唐骏主导。”前述投资界人士表示。

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 新华都(002264.SZ)招股书申报稿表明,新华都集团持有港澳资讯1706万股,占比51.7%,法定代表人是陈发树。以此推算,早在陈发树聘用唐 骏之前,新华都集团就控制了港澳资讯。

而在2008年6月30日举行的收购港澳资讯新闻发布会上,唐骏放言,将用3年时间,将港澳资讯成功 打造上市,“上市地点应在国内,创业板或A股”。

实际上,唐骏加盟新华都集团之初,曾承诺“未来3-5年内将推动旗下5家公司上市,以圆老 板陈发树进富豪榜前三名之梦”,其后,又表示“已经为新华都做了5年规划,要从16亿元发展到100亿元”。

但时至今日已经两年多时间,新 华都集团旗下并无新增上市企业。

不仅如此,虽然投资收益明显,但新华都集团的实业经营却不尽如人意。

2008年7月31日挂 牌交易的新华都,首日开盘暴涨136.1%,成为当月开盘涨幅最大的上市新股,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其2007年至2009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91 元、0.71元、0.64元,呈现逐年递减之势。

“业界对唐骏的质疑还很多,比如新华都慈善基金在福建注册成立,属于地方性的基金会,约束 不小,但其第一项捐助基金是建立100所希望小学,却没明确建在哪里,而据媒体报道,不少地方却因农村人口减少导致小学校弃用。”上述投资界人士表示。

该人士表示,虽然投资青岛啤酒和云南白药的账面收益看得见,但唐骏前后矛盾或摇摆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声称要将新华都集团打造成 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企之一,可是其之前所说的战略是多元化投资,后来又改为多元化实业经营。

或许对于唐骏来说,正如其所说的“我经营我自 己,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打工,而不是为这个企业在打工”。

一份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唐骏演讲片段可以互为映衬:唐骏要离开微软时,比尔·盖茨打 电话给其——你真的不可以留下吗?我可以给你任何位置,随便你选。而唐骏回答,我离开中国太久了,我得回去参加祖国的建设。随后盖茨立即召开董事会会议, 一致同意授予唐骏微软终身荣誉总裁称号。

“这是历史上唯一的微软终身荣誉总裁称号,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就因为 我曾经给盖茨讲了一个八卦的故事……授予我终身荣誉总裁,盖茨就可以一辈子把我留在微软了。”

而唐骏,很大程度上依靠那本被指称前后版本 博士学位表述不一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成为青年导师。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我的管理可以复制,我把微软的经验,复制到了盛大,复制到了 新华都。”唐骏说,“我相信我的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企业,在中国、全世界任何一家企业,我都可以去做管理。”

而唐骏和 陈发树的目标能否实现,还有待时间验证,但他们之间戏剧化的开始,如今又有了戏剧化的插曲,是否也会有戏剧化的结局呢?陈发树真的掏了10个亿吗?又或者 只是又一场瞒天过海的炒作而已?








远洋地产携“资本蓝图”推战略转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xMMDAwMDE4NjkxMA.html


远洋地产(03377.HK)近日连抛两项“大手笔”。7月12日晚,远洋地产发布公告称,计划进行国际发售可换股证券,预计 将筹集资金6.5亿美元,并将伺机把集资额度调高至9亿美元。7月7日,远洋地产已以4.74亿港元收购奇盛集团69.02%的股份。远洋地产的“资本蓝 图”浮出水面。

2010年,远洋地产正式启动第三步战略,其目标就是实现公司由一个区域性的业务结构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 投融资能力的全国性的综合开发商。

资本大旗

根据公告,远洋地产此次发行的可换股证券所筹资金将 用于新建或现有房地产项目,债券在5年后赎回。该债券可转换10.2亿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本18.11%,及扩大后总股本15.34%,年息为8%。远 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坦承,第一时间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个债的发行已经完成。”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可转换债,这是一个介于可转换债和优先债之间的创新 产品,“目前,国内没有地产公司做过。”

而收购奇盛集团无疑也让远洋地产的资本大旗更进了一步。

7月7日晚间,远洋地产发布 公告称,将以4.74亿港元收购奇盛集团69.02%的股份。目前,远洋地产已向奇盛发出全面要约收购,收购价格将不低于每股1.542港元。据悉,此次 交易完成后,奇盛集团将剥离地产及证券投资以外的资产。远洋地产将把它打造成另一个独立的物业开发平台。一旦交易完成,将把公司更名为“盛洋地产投资有限 公司”。

李明表示,远洋地产是站在投资的角度看待此次收购。远洋地产将保持其上市公司的独立地位,一切投资行为都将由其经营管理层决定。 “目前为止,远洋地产没有考虑与其有关联交易。”

自从远洋地产2007年上市之后,其资本步伐就不曾停止过。去年6月,远洋地产在国内发行 6年期、总额为26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债券。远洋地产成为2007年以来首家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内地在港上市房企。

战略转型

“为 什么要投融资,为什么要收购上市公司平台以及做金融产品创新,不是心血来潮,这跟公司战略息息相关。”李明坦言,根据第三步战略,远洋地产“大产业链”架 构日渐出炉,目前,远洋地产旗下建设公司、销售公司、物业公司都有较快发展。

根据第三步战略目标,远洋地产在包括今年在内的5年内,营业收 入、经营规模等指标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据记者了解,加速资本运作能力的背后还有远洋地产加码商业地产的筹谋。

“目 前,远洋地产的住宅与商业地产的开发比例大约为1∶9,但远洋地产希望通过第三步战略,实现两者比例达到1.5∶8.5。”李明透露,虽然目前远洋地产自 持的商业地产仅为30万平方米左右,但未来三年,远洋地产将要竣工的经营性物业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左右,且全部自持。“2011年和2012年,市 场会看到远洋地产在经营性物业方面的改善。”

对于楼市调整的应对之策,李明表示,远洋地产还会继续增加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储备,但会减少用于 购买土地的投入。他认为,“越是调控,越要留够现金以增加流动性。”

李明透露,截至目前,远洋地产的账面现金约有149亿元,负债比率处于 60%左右。

至于扩张的区域,李明则透露,环渤海仍然是远洋地产的投资重点区域,而在北京,由于去年和今年均有土地斩获,短期布局已基本完 成,将以建好已有项目为主。“未来拿地区域将以沿海、沿江为原则。”

对于是否有降价考虑,李明坦言,此前,远洋地产并没有采取激进定价做 法,使得公司的销售一直较为顺畅,“目前没有现房,期房也没有滞销,也谈不上降价。”据了解,目前,远洋地产共有土地储备约1400万平方米。





王利平:如何从造文具到玩资本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9/4NMDAwMDE4NzM4NQ.html


坐在记者面前的王利平,温文尔雅,说起金融投资来头头是道。

从股票、债券到PE/VC,从华尔街到中国,从巴菲 特、索罗斯到鼎晖、弘毅,他信手拈来,无不通晓,他甚至对新近发生的境内外财经新闻都了然于胸,并能点评一二。

但,你千万别以为他是哪家金 融机构的职业投资人。

今年50岁的王利平,是浙江广博集团(下称广博)的掌门人。广博是宁波一家靠生产和销售纸质文具起家,目前仍以文具为 主业的民企集团。

不过,搞技术出身的王利平对金融投资领域的专研已达10年之久。

这还要回溯到他的读书时代。

自 2001年前后,王利平就开始对金融投资产生了兴趣,于是,在2003年,他报考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的EMBA,并师从名导李若山,开启了人生的“金融 之旅”。

“导师很重要,而且有这个圈子”。在导师的帮助下,王利平顺利打入了金融圈子,比如,他接触的校友中,就有人在花旗银行任副行长, 他跟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关系很好”,他还可以跟高盛的人士聊金融领域的东西。

“不进则退”,王利平始终觉得,一个企业家 的远见和独特视角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中得来”。

实业:制造+科技

早 在2008年,王利平就曾为广博制定一个战略规划:要做好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三大产业。

在鄞州区的车何广博工业园,一条贯 穿东西的马路将其隔成南北两大区域。

“马路南面是控股公司,马路北面是股份公司(002103),”王利平说广博的业务和产权都划分得很清 晰,作为董事长的他,在马路南北的工业区各有一个办公室,到哪边的办公室就处理哪边的事情。

目前,广博股份(002103)下面共辖有14 家企业,其中,文具实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国内文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09财年,其营业额超过8.5亿元,营业利润7000多万 元。

而在广博控股下面,有做纳米材料公司、数码公司、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业务。

文具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让王利平“未雨绸 缪”。

2000年,正在海外考察游历的王利平了解到纳米技术广阔的前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试图涉足。

2002年,广博投资 1个多亿,成立数码科技公司,专业生产数码相机、电子相册、数字相框等数码电子产品,并试图填补索尼、佳能等高端品牌尚未完全覆盖的中低端市场。

对 房地产业务,王利平却“信心不大、兴趣也不大”,因为技术出身的他更关注的还是“科技性的东西”。

但即使在大方向没错的前提下,如何保证 在纳米和数码这两个新的领域里能有建树?

“产业转型最关键的是人才引进。”王利平认为。

2000年,王利平正计划涉足纳米行 业的时候,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携纳米技术从加拿大归国的博士陈钢强,陈也有意在国内寻找一家企业合作发展。王利平与对方一拍即合,于当年底成立广博纳米 材料公司,并让对方以技术入股,持股比例高达40%。

10年后的广博纳米公司,虽然人员规模不大,但销售额已达2亿-3亿元,利润约达 15%。

而对起家最早的文具,王利平不仅不打算放弃,反而公开表示,“要把文具这个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在他看来,“只有夕阳产品和技术, 没有夕阳产业”。

曾经有一家欧洲的大型文具企业想以几百万美金来收购“广博品牌”,被王利平一口回绝。从1992年王利平带领20多个职工 5个月没发薪水开始到1994年接到第一张OEM订单,再到注册自己的“广博”品牌,几次跨越,王利平将广博视为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股 权投资:锁定第三产业

当下,王利平思考的是,下一个10年该怎么走?

他习惯在大背景下看问题,规划广 博的未来10年,他先从研究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开始。未来10年,随着制造业基地的西迁,京广线以西的资源大省逐步变成制造大省,那么东部的方向在哪 里?

王利平的答案是,作为东部的民营企业,“未来十年要抓住的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就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业”。

具体到广博,除 了在科技领域的探索之外,他选择的其中一个新航道是,股权投资。而在金融投资领域用功颇多的王利平至少已经做好了知识储备。

2007年,是 王利平初尝资本甜头的一年。

是年1月,广博旗下集办公文具、印刷纸品、塑胶制品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博股份) 登陆深交所,股票代码为002103,融资3个多亿,也成为首家在国内上市的纸品文具企业。

王利平已经充分认识到上市给公司股东所带来的好 处,不仅可以更低成本筹到钱,还可以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且可以借助监管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2008年,王利平提出,要将股权投资作为广博集团的战略方向之一。

在广博股份上市之后,王利平就开始尝试着 以广博旗下的广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博控股)为平台,试水股权投资,同时,他个人也开始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008年2月, 广博旗下的广博控股以1.45元/股的价格,4350万元的总价从爱建股份(600643)受让对方在宁波市金港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金港信 托)7.37%的股权。

同时,广博控股还从爱建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爱建信托)那里,同样以1.45元/股的价 格,共支付1450万元受让对方在金港信托2.46%的股权。

2009年6月,在中石油入股金港信托后,广博控股与其它股东又以现金方式对 原金港信托增资,并更名为昆仑信托。目前,广博控股在昆仑信托的持股比例为2.49%,在4家股东中持股比例最少。

截至目前,广博控股还投 资了宁波当地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和一家新材料公司。

“我们投资不是去分红,而是要把它们推上市,”王利平说,现在一张报表拿过来,他“10分 钟就可以判断这家公司可不可以上市”。

做股权投资,王利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首先是风险控制。王把自己做的股权投资称为“面 对面的投资”,他认为是“没有风险的”。

具体而言,投资前,他就跟企业谈好,“要等5年再上市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利润上,“现在每股收 益基本上要有多少以上,达不到是不投的”;同时,“往前推2年都要有利润,跟上市的时间也要刚好相符”。

在这些条件下,王利平再投进来。

另 外,在被投企业那里,王利平不介意把自己定义成“给人拎包的”,因为他觉得,这样“对方也很开心,就可能会留比如20%给广博来投,投1个亿的项目上市后 就可能变成10个亿了”。

相比控股式投资,王利平更愿意做“二股东甚至三股东”,这样不仅不至于“太累”,资金量要求也相对要低。

广 博控股的股权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一些股东及所投项目收益。

“比如一个项目投1-2个亿,投5-6个项目还是可以的”,王利平说,“如果一个 项目就要投10个亿,我们是吃不消的。”

而投资及上市过程中,王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从最基本的知识灌输,到答疑解惑,到企业股 改、上市方案的撰写,再到券商敲定等等。

他看好的是,“鄞州区有很多企业,他们现在对资本市场不是非常了解”,比如A公司做电子产品,B公 司做电器,就可以把A公司和B公司合起来最大化,等到“商品做好,衣服做好,扣子钉好,再卖出去”。

“现在有3-4个亿销售额的企业太多 了,未来仅鄞州区就可以推50家上市公司。”王利平认为。而已经先行上市的企业家的既有经验,可以为当地的民企上市少走弯路。

他也不愿意像 很多机构那样,去淘金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或者早期项目,“因为没时间去等,而现成的企业也有很多”。

一位VC认为,诸如王利平这样的股权 投资者,在当地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既有人脉关系、知名度,又对所投企业知根知底,但反过来,如何走出宁波也是他们要面临的挑战。






资本歧路 覃辉的青涩财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7/t3090194.htm

 

  北京“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令其曾经的大老板覃辉再一次进入公众与舆论的视野。“天上人间”曾在覃辉手中红极一时,甚至成为奢靡的代名词,然而,覃辉昔日在资本市场却未能复制“天上人间”的神话,动作频频却少有胜算,缴纳了昂贵的学费。

 

 

   覃辉的资本之旅肇始于长丰通信,之后长丰通信便频频进行运作:多次高溢价收购资产、不断更换主业、虚构收入粉饰财报,并且存在对外巨额担保等问题。与此 同时,覃辉在国内斥巨资收购的大量传媒业资产却鲜有盈利,而于媒体投资在港遭遇“冰河时期”之时,他还依然赴港收购多个传媒业烂摊子:在股价被炒高后从香 港壳王陈国强手中接棒东方魅力,同时笑纳流动广告,并熔断股权试图力保内地传媒资产出海;而从吴征手中接盘的阳光卫视与现代旌旗出版使得覃辉深陷泥淖。另 一方面,覃辉重新将目光转向国内资本市场,试图并购湘计算机,最终铩羽而归。

 

 

   随后,由于长丰通信互保事件曝光和个人被刑拘,覃辉陷入资金链泥潭,一手打造的“卓京系”轰然倒塌。其资产出海计划不得不搁浅,阳光卫视被吴征曲线收 回,现代旌旗出版无奈拱手让人,流动广告在2006年退市,长丰通信也被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女婿杜惠恺控制的上海鑫以实业有限公司接盘。

 

 

  不过,覃辉此前在股权结构上设置的“防火墙”,在“卓京系”坍塌之时,缓冲了对其旗下传媒资产的影响,影院等资产得以保全并继续发展,为其日后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时隔四年,覃辉通过残留的壳资源—星美国际,利用影业这一优质资产作为筹码,以期东山再起:不断制造概念与预期,低买高卖注入资产,并趁股价高涨之际频 频实施巨额融资计划。另一方面,覃辉再次与“壳王”牵手,入主香港上市公司汉传媒,弥补影视制作环节短板的同时进行财技融资。2010年6月,星美国际再 度抛出赴美上市的融资计划,覃辉的资本故事仍在继续。

 

 

  尽管覃辉复出激活了资本平台的融资功能,但是仅依靠概念炒作拉动的股价无疑难以持续,其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卓京系”历史的翻版。当前如何有效提升影业产业链上制作等环节的投资回报,化“虚”为“实”,最终实现横向整合和纵深发展,也许才是覃辉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0年5月11日,京城著名夜店“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作为天上人间曾经的大老板,覃辉再一次进入公众舆论的视野,这距离他2005年4月11日晚被北京市公安人员带走整整五年零一个月。

 

 

  覃辉当年因“天上人间”而成名。公众舆论将覃辉与“天上人间”视为一体并非空穴来风。覃辉自称,当年他通过香港卓京运通公司从台湾人杨某手中买下“天上人间”75%的股权,成为大股东,其余25%股权由长城饭店持有。

 

 

   公开资料显示,“天上人间”商标申请于1995年11月29日。1997年5月14日,北京长青泰歌舞厅有限公司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 “PASSION”与“天上人间”中英文组合注册商标。而北京长青泰歌舞厅有限公司则由北京长城饭店公司和香港广泰国际有限公司以中外合资企业形式于 1993年3月在京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万美元。后来,覃辉虽将“天上人间”股权转让给他人,但公众舆论已习惯将“天上人间”与覃辉视为一体。

 

 

   可以说,“天上人间”是在覃辉手中一夜蹿红,成为奢靡的代名词,风行全国。据传,天上人间消费水平在当年绝对远超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贵的洋酒高达 12万美元/瓶,客人吃的水果都是从国外进口,给服务生的小费都是以500元为起点。覃辉复出后在接受采访时称媒体将“天上人间”进行了妖魔化,并一再声 称政府部门管得很严,包括包房的墙壁上都安装着玻璃,管理很透明,也很规范,而且“天上人间”的高消费合法,不知此言能否令公众信服?

 

 

  我们虽无从考证覃辉的第一桶金是不是从“天上人间”获得,但“天上人间”当时生意火爆是不争的事实。业内人士认为,“天上人间”每年所奉献的利润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是绝对意义上的“自动提款机”,出人意料的是,“天上人间”在税务部门留下的却是累计亏损的记录。

 

 

  “天上人间”在覃辉手中被玩得风生水起,一举成为业界响当当的品牌,全国100 多家夜总会使用“天上人间”字号。作为北京“天上人间”前大老板,覃辉曾被冠以“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其神秘身份,公众与舆论对覃辉的关注超越很多一线明星,一时风光无限。

 

 

  之后,腰包越来越鼓的覃辉已不满足于“天上人间”这台自动提款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不断演绎造富神话的资本市场。与在“天上人间”的游刃有余相比,覃辉昔日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却少有胜算,缴纳了昂贵的学费,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场。

 

 

  第一笔学费:折戟长丰通信

 

  覃辉究竟是何时何刻进入资本市场,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明确,覃辉资本之旅始于三爱海陵(000892,后更名为“长丰通信”,现为“ST 星美”)。

 

 

  三爱海陵高溢价收购资产

 

  1999年,覃辉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新注册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时,有报道称,同一年,当三爱海陵股价低位徘徊时,覃辉先期秘密潜入三爱海陵。在股价达到顶峰时,三爱海陵忽然宣布于2000年5月和6月分两次收购重庆连丰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连丰通信”)81.1%股权,而重庆连丰通信正是覃辉旗下企业,这也是覃辉首次公开浮出三爱海陵。

 

 

   三爱海陵收购重庆连丰通信花费了约5.4亿元现金,而这部分股权账面价值仅1.2亿元,溢价高达4.2亿元,收购价格依据深圳维明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 报告,评估报告中反映的增值部分主要为800MHZ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营权增值50919.91万元。显然,高溢价的理由是重庆连丰通信拥有当时号称垄 断技术的800MHZ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营权。

 

 

  作为上市公司,三爱海陵为何会如此心甘情愿让覃辉获取丰厚回报呢?这得益于覃辉先期潜入。

 

 

   有媒体称,时任三爱海陵大股东重庆涪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涪陵国资”)总经理的石建新证实,涪陵国资和覃辉之间关于转让长丰通信26.61% 股权的交易,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的,截至2000年年底,覃辉控制的卓京投资就已向涪陵国资支付了超过70%的购股款项,当时协议转让总价约为 1.76亿元,覃辉与涪陵国资的这笔股权交易直到2003年11月8日才正式公告股权转让完成。收购完成后不久,2001年1月4日,三爱海陵正式更名为 长丰通信。

 

 

  长丰通信黯然出手

 

  2002年,北京朝阳区税务局发现声名显赫的“天上人间”夜总会累计亏损几百万元,开始对其进行税务抽查,查出 “天上人间”的实际掌控人并非外资法人林美凤,而是近在眼前的覃辉。于是覃辉开始 “协助调查”,这次“协助调查”虽不了了之,但覃辉已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2003 年6 月,随着覃辉将北京国际车展上唯一一辆标价888 万元的宾利加长728 买走,其财富进一步外露。与此同时,覃辉也逐渐浮出长丰通信。

 

 

  2003年11月8日,长丰通信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又将覃辉托出资本运作的水面。公告称,2003年9月29日,覃辉旗下卓京投资受让涪陵国资所持26.61%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如前所述,事实上这笔交易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进行。

 

 

   从公告中可以看出,2002年11月13日,长丰通信第一大股东涪陵国资与卓京投资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长丰通信全部国家股权转让给卓京投 资,转让价每股1.64元。这是一个明显的国有股折价转让方案,财政部明令禁止,方案被驳回。随后,股权转让方案被修订为按1.8元/股转让,较净资产溢 价4分钱,最终获批。

 

 

   三爱海陵上市后主业频繁更迭,从早先从事汽车、摩托车、内燃机的关键零部件到通讯,皆与资本市场流行的概念密切相关,而且,重庆证监局两次巡检上市公司 都查出一堆问题,其中包括采用花样繁多的手法粉饰报表:通过对2001年、2002年部分流动资金借款的利息费用资本化来虚增净利润,虚增手机销售收入、 提前确认子公司收入、减少坏账准备计提、隐藏应收票据7000多万元;等等。此外,2004年1-6月,长丰通信累计向大股东提供资金17265万元,占 公司2004年6月30日经审计净资产的21.52%,而且,长丰通信对此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遭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 2003年底,长丰通信“陷入”重庆担保圈,截至2004年10月30日,其对外担保总额占2003年末净资产比例高达70.66%,而按照规定,公司的 对外担保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

 

 

   问题暴露后,卓京投资在长丰通信上演了大反转“戏法”:2005年初,长丰通信称,2004年下半年,长丰通信实际占用卓京投资7046.69万元;通 过将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19.95%股权溢价6%出售给卓京投资,长丰通信套现1.8525亿元。显然,由于证监会调查长丰通信并勒令其整改,大股 东卓京投资在向长丰通信输血填补之前掏空长丰通信所留下的窟窿。

 

 

  2005年8月30日, 长丰通信发布公告称,因资产重组与业务转型需要,更名为星美联合股份。更名并未给星美联合带来任何起色,不断有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将S*ST星美破产重整, 甚至有债权人放出狠话:“如果不还钱,我们要一直告到星美破产。”为了应对巨额债务,卓京投资不停地向星美联合输血,跃居债权人首位。2005年报显示, 第一大股东卓京投资2005年向长丰通信提供资金的发生额高达25827.23万元,2005年底向长丰通信提供资金的余额高达29364.6万元。

 

 

   另一方面,卓京投资在长丰通信中的股权因担保责任、诉讼等被陆续拍卖完毕:2005年11月,因承担贷款担保的连带责任,卓京投资拥有的约4500万星 美联合法人股被拍卖,失去第一大股东地位;2006年5月,因涉及三宗担保诉讼,卓京投资持有的8512.64万股星美联合法人股再次被拍卖;2007年 7月2日,S*ST星美公告,根据法院判决,卓京投资仅有的2500万股被拍卖给张怀斌、曹雅群、张寿清三位自然人,这意味着卓京投资彻底出局S*ST星 美股东名单,仅存于债权人名单首位。以至于覃辉接受采访时称:“我们除了是星美联合的最大债权人以外,其他没有什么关系了。”淡出星美联合股东名单的卓京 投资不忘给星美联合留下一个礼包:为了推进债务重组,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2007年12月底,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豁免S*ST星美所欠的 6999.16万元债务。

 

 

  第二笔学费:贸然接盘东方魅力与流动广告

 

  2004年4月,北京社交圈突然爆出新闻,覃辉在2003年初与香港名媛李嘉欣开始拍拖,已相恋一年,更有爆料称,覃辉与李嘉欣曾举行订婚派对,而派对地点就在“天上人间”,派对还广邀了不少名人出席。这则新闻迅速被李嘉欣予以否认。

 

 

   不过,覃辉与香港资本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倒是始于2003年。为了配合其在香港进行资本运作,2003年2月28日,覃辉全资的BVI公司 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下简称“SMI”)注册成立。也许是对国内星美系的传媒业务信心十足,覃辉介入香港资本市场之时尽管是媒体投资在港遭遇“冰河时期”, 但他仍毅然在这一时机赴港收集传媒资产,而且遭遇了陈国强与吴征这两个资本玩家,这段青涩的收购最终以为他人做嫁衣裳尴尬收场。

 

 

  倾力打造传媒产业链,资产却鲜有盈利

 

   在覃辉运作A股的资本平台—长丰通信的同时,在他的资本体系—卓京系内逐渐衍生出一块庞大的传媒资产—星美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美传媒”)。星美 传媒成立于2001年9月,由长丰通信与卓京投资分别出资3850万元、7150万元,分别持股35%和65%。自成立起,星美传媒便大举介入传媒及娱乐 业,连续并购了多家公司,包括华夏文化传播、台湾飞腾制作公司及飞腾影视基地、上海中录音像及北京、广州中路音像公司、鲲鹏网城等。此外,星美传媒还设立 多家公司,比如北京英斯泰克、友通数字、星美影院、星美电影院线、上海星美正大影城和北京影城等众多公司。

 

 

   截至覃辉被拘前,星美传媒注册资本已经达到3.2亿元。短短几年时间,星美传媒聚拢了数十家公司,横跨电影、电视、音像、报纸等八大业务板块,成为拥有 影视节目和数字节目制作与发行、电影院线、影视基地、演艺经纪等全产业链业务的大型跨媒体公司(图1)。不过,当时有媒体透露,除了星美院线和中影星美院 线等少数影业资产外,其余资产鲜有盈利,如鲲鹏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003年略有亏损,而飞腾制作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 负债已经高达11482万元,亏损达1024万元。

 

 

            

 

 

  收购“壳王”旗下资产,股价被炒高后接棒

 

   带着自己的传媒梦想,覃辉选择出海,接盘陈国强的东方魅力可看成是覃辉在香港市场的“初恋”。在收购东方魅力之前,市场还一度传言覃辉试图收购电影大亨 邹文怀旗下的嘉禾娱乐,最终不了了之。陈国强在香港素有“壳王”之称,港媒称其一贯风格是先将股价炒高,然后抽水而退,因此,他在业内亦有“榨汁机”之 称。因旗下成报传媒(08010.HK,现名为“星美出版集团”)、流动广告(08036.HK)等传媒上市公司不断亏损,2002年底,陈国强意欲出售 旗下上市传媒公司。覃辉从陈国强手中接盘的首家上市公司便是曾一度大热的东方魅力(00198.HK)。不过,覃辉收购之时,东方魅力虽为香港著名娱乐公 司,但已名不副实,覃辉收购当年,在东方魅力约6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餐饮业务的收入超过50%,而影视制作发行的收入仅占7%,音乐制作收入仅占6%。

 

 

然 而,就在覃辉意欲入主东方魅力前,东方魅力的股价“诡异地”突突直上。2003年1月22日,东方魅力的股价从0.018港元开始启动,当日大涨 27.8%,2月20日涨21%,2月26日涨25%,2月27日再涨28%,2月28日更是大涨82.6%。最终,至发布公告停牌前一天,其股价已经升 至0.042港元。2003年4月2日,东方魅力公告,以0.04港元的发行价发行19亿股新股。

 

 

   面对直线飙升的股价,覃辉如初生牛犊,仍然选择借此在香港资本市场完成自己的初次亮相。他通过全资拥有的SMI获配11亿股东方魅力新股,涉资4400 万港元,从而以25.28%的持股比例成为东方魅力的第二大股东,和陈国强的德祥企业26.1%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82%。2003年11月,东方魅 力以0.04港元/股的价格再次向SMI配售15.75亿股,集资6100万港元,覃氏的持股达到45.41%。另一方面,覃辉对东方魅力的全购要约获得 5.1%股东接纳,2004年初,星美传媒收购的东魅股权达到50.24%,完全控制东方魅力,并将其改名为“星美国际”。

 

 

  星美国际并未因为覃辉的到来而出现奇迹。截至2004年9月30日的半年报显示,星美国际亏损4348万元。在各项业务中,除物业收入和提供融资利息有所盈利之外,其他包括主题餐饮(含上海东魅酒吧)、制作影视均呈现不同程度亏损。

 

 

   由于东方魅力是另一港股上市公司流动广告的第一大股东,拥有流动广告2.855亿股,占26.91%权益,完成控股东方魅力之后,覃辉当仁不让地将其笑 纳。2003年11月7日,覃辉旗下SMI向流动广告发出了全面收购要约,不久,星美提出的全购建议获26%的股东接纳,连同东方魅力原来所持股权,覃辉 取得流动广告52.91%的控股权。覃辉并未成为流动广告的救世主,在覃辉控股后,流动广告没有逃出亏损诅咒,截至2004年12月31日的9个月内,营 业收入仅258万港元,亏损却高达1833万港元。

 

 

  股权熔断设置防火墙,护驾资产出海

 

   接盘东方魅力与流动广告后,覃辉开始实施其传媒业务出海计划。覃辉旗下传媒业务主要由星美传媒运营,星美传媒同时也是卓京系典型的骨干企业。而在卓京系 坍塌前夕,覃辉不断对星美传媒实施股权切割术,一方面撇清这块资产与其以及长丰通信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为打通境内外资本运作的通道,2002年9月,覃 辉将在卓京投资80%的股权转让给自然人曲继发。随后,长丰通信的股份开始逐步退出,长丰通信2002年度报告显示,长丰通信持有星美传媒的股权降至 16.74%。随后,长丰通信在星美传媒中的股权比例进一步被稀释,降至约12%;另一方面,卓京投资的持股比例逐步提高至88%。同时,覃辉于2003 年12月辞去星美董事长一职,2004年4月辞去星美董事。2004年9月,覃辉将星美传媒更名,重新注册,卓京投资的股权从88%一下稀释至10%,上 海久盛持有星美传媒53%股权。经过几番股权变更与转让,卓京系逐步淡出了星美传媒(图2)。覃辉本人从法律意义上抹掉自己在卓京投资以及星美传媒的股东 和法人身份。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很快显露了覃辉这一安排的意图,2004年2月,东方魅力以3860万港元之代价收购了境内公司卓京投资及星美传媒分别持有的星美影院 投资有限公司25%股份和成都星美数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50%股份,前者作价2360万港元,后者是1500万港元,都分别较其资产净值有10%左右的溢 价。因为覃辉不再是卓京的股东,因而此项收购不视为关联交易,即刻成行。

 

 

  这种提前布局的股权熔断与转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覃辉的传媒资产在此后的风波中少受牵连,同时又与海外覃辉所控制的星美系上市公司遥相呼应,成为其东山再起的主要筹码。

 

 

  第三笔学费:费尽心机却难收阳光残局

 

  覃辉不仅从陈国强这个资本玩家手中收购了两项资产,也与吴征有过交手—覃辉从吴征手中接盘的阳光卫视、现代旌旗出版等公司,不但未捞到实惠,反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收购烫手山芋,陷入烧钱“漩涡”

 

   覃辉从吴征手中接下的资产之一就是阳光卫视与阳光文化网络。2003年5月,阳光卫视难以为继。2003年6月,覃辉通过SMI购得阳光文化 (00307.HK)旗下阳光卫视及阳光文化网络70%权益,代价分别是1870万港元及930万港元,阳光文化同意在未来3年内,为星美制作电视节目, 星美由此要支付5000万港元。星美还向阳光提出溢利保证,3年内阳光卫视及阳光文化的纯利将不少于3000万港元,否则将以差额的10%予阳光文化以赔 偿。

 

 

   在这笔买卖中,吴征旗下阳光文化卖壳所得净额约为2800万港元,覃辉在付出了8000万港元之后,在自己的传媒版图里添加了一个电视频道的同时,也给 自己带来一个烫手的山芋。阳光卫视的亏损是人所共知,截至2003年3月31日的2002财年,其收入仅为1.84亿港元;而亏损额扩大4倍至3.65亿 港元,营业额亦急跌26%。2003年6月,覃辉控制阳光卫视后,当月即全面改组了董事会。此后至2004年9月,阳光卫视广告收入只有约300万港元, 累计亏损已逾3000多万港元。由此覃辉大量裁员,拒付营运款项,致使阳光卫视长期欠付员工工资及各项运营费用,员工大量流失、缺乏节目制作能力。到 2005年4月,由于上市公司一直拖欠卫视租用费,亚洲卫星公司把停播通知的最后通牒发到了阳光卫视二股东泰德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陈平手 上,阳光卫视即将从荧屏上消失。

 

 

  2005年 4月,吴征、陈平等人控股的阳光卫视二股东泰德阳光以违约(约定8000万港元转让款,覃辉仅支付了5100万港元)为由正式将覃辉旗下SMI公司诉诸法 庭,要求拿回阳光卫视。很快,SMI对泰德阳光提出反诉,覃辉的弟弟覃宏认为,吴征所提供的专题节目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之后市场传闻,为了解决资金困难, 覃辉拟将持有的阳光卫视股权出售给一家名叫泛太平洋的媒体公司。

 

 

  2005年 5月底,与吴征交好的陈平联合投资伙伴组成了一家名为“彩龙”的买家公司,从星美国际手中收购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并承担了阳光卫视所有的债务。对于 收购价格,陈平称:“只能说比当初覃辉从吴征那里付出的要多。”2006年5月底,新的阳光卫视改版亮相,阳光卫视的新东家泰德集团正式浮出水面,泰德集 团实际控制人正是陈平。至此,覃辉彻底作别阳光卫视,而在吴征控制的现代旌旗出版上,覃辉更是学费不菲。

 

 

   在将东方魅力转让给覃辉之前,为卸包袱,陈国强把旗下成报传媒卖给了吴征的阳光文化。接盘成报传媒后,吴征将其更名为“现代旌旗出版”。2003年9月 底,为了将亏损的现代旌旗出版从阳光文化中剥离出去,减轻阳光文化的亏损,吴征宣布把现代旌旗64%股份以特别中期股息形式派发予阳光文化股东,每1万股 送255股。通过这一奇招,阳光文化在现代旌旗出版的持股量降至零,公众持股量则由36.3%大幅增至60.6%。2004年1月,3.51亿股派送完毕 后,阳光文化控股不再控股现代旌旗出版,新浪以9.39%成为第一大股东,陈国强旗下中策持股3.3%,吴征和SUN MEDIA持股3.01%。

 

 

   利用吴征稀释旗下阳光文化控股在现代旌旗出版中股权至3.01%的机会,覃辉开始盯上旗下拥有70年历史《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面对覃辉的挑战,吴征 发话不会放弃,双方开始在二级市场抢筹码,以至于2004年初现代旌旗出版每天都有数百万股成交,一度升幅达92%。2004年1月9日,现代旌旗出版抛 出一项配股计划,每4股配1股,共配1.3778亿股,同时还附带一份包销协议:如果没有股东接纳供股股份暂定配额,将由包销商吴征和杨澜共同拥有的 Sun Media Investment Holding全额接纳。如果供股完成,吴征将持有现代旌旗的22.36%的股权。为了对阵吴征,在买卖的最后日期2004年2月9日之前,覃辉通过东方 魅力悄悄在市场上增持现代旌旗出版股份至18.36%。这样一来,在最后期限,如果吴征也选择增持,那么吴征此时所买的股票没有配股权;如果配股实施,覃 辉将参加配股计划,覃辉的股份数也和吴征的相差无几,这样双方进行下一轮争夺。如果新浪持有的9.39%股份可以帮吴征,陈国强的近7% 股份可能帮覃辉,双方坚持供股较劲。最终,覃辉支配的股数以微弱的优势领先吴征而顺利入主现代旌旗出版。2004年2月20日,现代旌旗声明称,集团主席 及行政总裁吴征辞职。

 

 

  然而,覃辉可能没想到奋力抢下的现代旌旗出版犹如一张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覃辉所砸入的现金流。

 

 

现 代旌旗出版虽拥有《成报》,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企业,吴征从陈国强处接盘后,其亏损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现代旌旗出版2003年年报显示,截至 2003年3月31日,其亏损净额由2002年度的1.48亿港元扩大1.3倍至3.44亿港元,其中,报纸与杂志业务的亏损更是扩大了约6.71倍,资 产负债比率由2002年度的56.73%增加至90.48%。接手不久,覃辉便卷入《成报》65年来的首次发薪危机。根据香港劳工法例,雇主若拖薪超过7 天便属违法,到3月5日最后期限,覃辉只得以借款形式,出资发薪水。这一招虽暂时稳住《成报》,但还是陷入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媒体漩涡。为避免《成报》停 顿,SMI再次向其借出1300万港元,又向星美国际借入500万港元,现代旌旗出版又发行新股集资850万港元应急。2004年7月24日,现代旌旗出 版再次计划2供1供股集资逾5000万港元,为《成报》的营运资金紧急补血。2004年10月21日,现代旌旗出版改名星美出版集团。

 

 

  2008年, 为了筹集资金重组,覃辉将持有的2.61亿星美出版集团股权进行抵押,从伯明翰环球(02309.HK)主席杨家诚手中获得6000万港元贷款。2009 年底公告称,覃辉让出2.61亿股给杨家诚。之后不久,覃辉以被人冒名签名、该贷款及抵押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为由,不愿意交出股份。(据公司高层掌握的 信息,目前该官司正在上诉过程 中,香港高等法院一审虽裁决杨家诚胜诉,但星美选择上诉,现在股权名义上仍归星美所有,所以星美出版集团所有权并未出现变化)

 

 

   一般来说,对处于严重亏损阶段而且资不抵债的企业,完全可以以零代价或者约定补偿的方式取得控制权,这在国际投行业务中并不鲜见。而且从收购的时机来 看,此时已经处于香港媒体投资的“冰河”时期,覃辉完全可以较低代价拿下这些亏损公司,当时甚至有香港业内人士认为覃辉在香港买下这些资产只值1000万 港元。

 

 

  但无论如何,通过这些并购,覃辉在香港终归拥有了囊括电影、报纸和电视等领域的“业绩不良公司”组合出来的资本运作平台(图3)。至少可以为旗下传媒资产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埋下伏笔,可惜遗憾的是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第四笔学费:铩羽湘计算机

 

  覃辉在香港市场上收购的这些亏损企业不仅融资困难,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输血。巨额的收购费用加上维持经营所需的费用,覃辉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覃辉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上市公司—湘计算机(000748,现为“长城信息”)。2003年12月31日,湘计算机第一大股东长城集团与卓京投资签署 《股权转让协议》,以每股4.6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6909.37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卓京投资;同时,将其持有的湖南计算机厂65%的股权转让给卓京 投资。转让完成后,卓京投资成为湘计算机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25%的股权,间接持有3.24%的股权。同时,卓京投资向长城集团支付约1.6亿元预付 款。

 

 

  2004年8月26日, 湘计算机的原大股东长城集团发布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告,公告称,2004年2月18日至4月1日,湘计算机及子公司长沙长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泰 富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公司、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等公司发生了30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 的资金往来。详细资料显示,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有限公司向湘计算机借款3000万元。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是长丰通信控股88%的子公司,其向湘 计算机及子公司长沙长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借款2000万元。北京宇泰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为两位自然人。2004年5月16日,湘计算机全资子公司深 圳市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发现其在山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太平庄证券营业部开设的证券账户上的2000万元资金,由于个别负责人随意更改授权导致被授权人在 2004年3月被分三次,先后将1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转给华民贸易有限公司。华民贸易有限公司90%股权的正是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北京 连丰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另10%的股权。以上资金合计9000万元整。

 

 

  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公司、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深圳市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华民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都是卓京系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也就是说,股权转让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资就通过各种渠道共从湘计算机“借”走了9000万元。

 

 

  事情被曝光后,“借”出的9000万元还回湘计算机;另一方面,2004年7月23日,长城集团终止《股权转让协议》,将1.639亿元预付款退还卓京,并向国资委申请终止本次股权转让的审批,覃辉依依惜别湘计算机。

 

 

  覃辉被拘引发卓京系坍塌

 

   就在此时,2005年4月11日,覃辉因张恩照事件在北京被警方带走。覃辉出事后,曾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卓京系瞬间陷入困境。2005年4月15日, 长丰通信开盘后一度跌停,收盘时股价总共下跌8.85%。随后,覃辉一手打造的长丰通信因连年亏损被特别处理,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债务重组,如今由新世界 (00017.HK)主席郑裕彤女婿杜惠恺控制的上海鑫以实业有限公司接盘。

 

 

   与此同时,星美传媒旗下的友通



資本主義的可愛(一)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109

巴黎:

很多人都以貪婪引致災難去片面化資本主義,然後引導你應該要痛恨資本主義,請不要相信他們,貪婪不獨存在於資本主義,不獨資本主義能夠蹤容貪婪,任何主義都能蹤容它,最後引致災難。問題是你有沒有從根本上了解它們。

上文提到為何總有一些工廠報價較我們的工廠更低,今天開估。

因為消費者的要求,任何企業總不能只得一種的生產機器,它可能需要A,B,C,D的機器做不同部份,然後組合成最終完成品。

但是市場千變萬化,今天需要A,B,C,D制造的成品,明天可以是E,F,G,H,或是只雖要A,C,F,G。又或在另一市場---海外,卻需要B,C,G機器制造的成品。

這 裡出現一個問題,企業只有一筆資金,只能買一組機器,雖然這一組應該是當下需求最大的,但無可避免下一期日子,他需要添置一些新的機器達成新的組合,而又 會把另一些機器閒置。閒置需要成本嗎?不說笑,閒置成本非常大,超大(0682)和中綠(0904)的耕地閒置差不多有3成,中綠沒有說成本多少,超大說 每年一億元人民弊以上。

老兄,是一億元人民弊,只是成本,不是產出,如果耕地連農工的總成本是45元,而耕地佔50%,銷貨是100元,那就是閒致了4億元以上的收成。

大 約是十年前,有幾個青年,在外國留學、工作幾年回港,向當時的地跌推銷一種叫"Constraints Managment"的東西,因為地跌閒置了列車的使用,他們認為,透過某一種管理,每天可以增加行使架次,我不知他們的收費是多少,如果是我,我不收 錢,只收多出的班次的一成,不知我的貪婪有沒有道理?是否破壞社會?當然如果我以RSI,250天平均線去手指指就另外了!

下回繼續這些隨時隨地都在共產主義出現的閒置的嬌娃,怎樣在資本主義下,無數貪婪的英雄競折腰!



資本主義與最弱的一環(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111

巴黎:

一間工廠的總產量不是決定在它的最強勁的部門,
而是決定在它最弱的一環


假如某工廠每月的固定支出是100萬元,現有3種機器,每種月生產量為25萬個,它的總生產量就是75萬件,但如果有25萬件甲產品的單子的直接物料成本是2.5元,並只需要2種機器A及B的工序,一個月貨期,那麼它的每件成本便是:
          
        2.5 元+100萬固定支出 /  25萬件
       =  2.5 元 +4元= 6.5元,

如銷售價是10元,毛利率就是75%,純利率是35%了。

不過那閒置的C機器便一直閒置,即使它可以制造某些產品。

如 果這時有額外多一張25萬件單子的產品是要C機器制造,一個月交貨,直接物料的成本仍然是2.5元,甲工廠的報價明顯會較另一間乙工廠的報價低,因為乙工 廠必須要先保回它自已的固定成本,例如是100萬元,否則,假如正閒置C機器的工廠報3元,而另一間乙工廠最後以3元搶到單子。乙工廠只能保回的固定成本 便是:
                   
       $0.5(3元-2.5元) x 25萬 = 12.5萬

如是者乙工廠再用相同方法和另外兩間競逐機器B和機器C的產品的價,它總共只能保回37. 5萬元(12.5萬 x 3) 的固守成本,產能A,B,C的機器已100%用盡,但卻最後虧蝕62.5萬(100萬元-37.5萬元) 。


真正有競爭力的工廠,會詳細分析企業內最弱的一環,疏導瓶頸,解決閒置
它 們會在設計產品上盡量用盡現有產能,例如上述的例子,現在因為市場並不接受單一C機器制的產品,他們或制造一些需要同時C及D機器的產品,去用盡自已的閒 置C機器,又外發D工序到一間正閒置D機器的外廠,因為那外廠D的報價必然是最低。而需要愈多工序的單一產品,其它工廠同一時間有相同閒置機器的機會較 少,很難和你競爭,你便可以用正價競逐單子。

這亦是巴黎當年給老板的報告的重點,最後老板決定只循序微擴自已工廠,而大量擴大外發加工的能力。自此開始,我們的工廠產能便沒有再出現大量閒置的時候。

上述解釋有一些版塊行業,因為投資者的過渡樂觀,大量資金湧入,令到工廠信心大增,大購機器霸佔地盆,最後使整個行業的機器閒置產能上升,工廠間互相競價,行業的總整盈利率下降,落得股票回報率下降的收場。

然而最受注意的行業,就是最應避免投資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競爭的最後結果,往往只有一間能獨佔霸業而其它的相繼下馬,你一是賺幾倍,一是全泡湯。而即使你有非常詳盡的財務分析,這類行業變化迅速,買中前者機會往往決定在於運氣。

Blog友回頭望望歷史,可能或會有些領會吧!


中南海的通緝犯 資本主義的大玩家 李祿 民運人士成巴菲特接班人選


2010-8-9 TWM




有機會成為波克夏投資團隊接班人的李祿,從民運人士到基金操盤手的經歷,宛若一則傳奇故事,為巴菲特引薦比亞迪更是他的得意之作。然而李祿的投資戰果目前看來並不顯赫,如果未來要當巴菲特的接班人,恐怕還需要時間驗證績效。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楊卓翰二十一年前,他站在中國的中心︱︱北京天安門廣場呼喊民主,日後成為中國官方全面通緝的焦點人物;二十一年後,全球媒體又將他視為焦點,四處追尋他的身影。

他,就是李祿,在中國公安部天安門示威學生通緝名單中,排行第十八;這也是李祿,全球股價最高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Inc.)公司成立至今,唯一曝光的接班人選。他的雙重身分充滿了傳奇色彩,有趣的是,無論是逃亡或暴富,李祿的生命,似乎總離不開中國。

自去年開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舉辦的股東年會,就多了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的身影。在他身邊陪同一位中年中國人,這位中等身材、下巴突起、說話斯文溫吞的人,就是前 民運人士、現任私募基金經理人李祿。會議結束後,兩人就站在比亞迪的公司攤位前,向所有波克夏股東解說公司的營運內容。由於與會的股東超過三萬人,李祿和 王傳福一講就是一個多小時,離場的時候,兩人的臉上都顯露疲態。

華爾街的「唐山大地震」

這個場景,日後可能成為絕響,李祿的位子,明年或許將移至場內的最前排。因為巴菲特的搭檔孟格(Charlie Munger)透露,目前自行創業的李祿,被視為繼承波克夏投資總監的重要人選之一。儘管巴菲特、孟格都不願證實這樁人事案是否成真,但從孟格用「大局已 定」字眼推測,李祿脫穎而出的機率相當高。看來這位河北省唐山市出身的中國人,已經為華爾街帶來另一次「唐山大地震」。

一九六六年出生的李祿,今年才四十四歲。然而綜觀李祿的前半生,幾乎每十年就會出現一番天搖地動,將他的生命全盤翻轉至另一個方向。例如十歲那年,家鄉唐 山發生強烈地震,文革後好不容易團聚的一家人,面臨親戚、朋友傷亡的慘劇;二十歲時,李祿自南京大學物理系降轉經濟系,從大一開始念起,如果沒有這個決 定,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李祿可能已自南京大學畢業;三十歲時,民運領袖李祿經香港支聯會暗中協助逃到香港,轉赴美國完成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業,決定踏上證 券投資之路。

一堂演講一門課 愛上投資一九八九年底,李祿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在後來的七年裡,李祿先後完成經濟學士、法學博士和企管碩士等三個學位,是哥大校史第一人。在這七年中,對李祿最具啟發的學習經驗,是一堂演講與一門課。

一九九三年,李祿參加了校友巴菲特的演講,當時,巴菲特剛剛以八十億美元的身價,成為全美國的首富。面對面聆聽巴菲特闡述價值投資的觀念,讓李祿對投資股 市的興趣更加濃厚。而葛拉漢投資研究中心(The Heilbrunn Center for Graham & Dodd Investing)的價值投資課,就成了李祿最好的選擇。

由名教授格林沃德(Bruce Greenwald)開設的價值投資學簡介(introduction to value investing),堪稱是哥大商學院的招牌課程;每次格林沃德講授這門課,都會吸引數百位學生前來參加。在課堂上,李祿從選股策略開始學起,然後嘗試 評估企業內在價值與抑制投資風險。課程結束後,由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提倡、巴菲特發揚光大的﹁價值投資法﹂,已經對李祿的投資觀念產生深刻影響。

其實,李祿的投資史從初抵美國就開始了。那時候,李祿省下出版自傳︽移山︾(Moving the Mountain)分得的版稅,結合演講得到的贊助津貼,將這些錢拿來投資股票。

在九○年代初期股市大漲帶動下,李祿最初的本錢,為他賺得了第一桶金——十二萬五千美元。這筆足夠支應他的生活開銷和學費的財富,更加堅定了李祿投身金融 業的打算。「那時候起,我就意識到錢滾錢的威力。」李祿回憶道,「資本主義的核心宗旨就是如此,沒有資本,哪能夠談主義?」談到資本主義,李祿的感觸尤 深。曾經帶領群眾示威和經歷殘酷鎮壓的他,把「Free man, free market」這句話當作真理一般信仰。李祿說道:「若沒有人權自由,就不會有自由市場,那只能叫作剝削。」他補充道:「中國沒有資本市場,只有腐敗的官 僚體系,這就是中國。」當時的李祿語氣激烈而直接,彷彿廣場死難學生的陰影,還停留在這位學運副總指揮的面前。

性格鮮明的李祿,對牛市也有一番辛辣的評論,有一次他接受︽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訪談時指出,資本市場的高峰期,和女性的性高潮性質頗為接近,兩者都會出現多次攀上高點的過程。「但別忘記,高潮不能永久持續,」他 說,股市泡沫總會破滅,就好像女性高潮總會結束一般。然而股市和女性更接近的地方是,都難免出現一段低潮期;在這段期間,投資人感到厭倦,對市場毫無興 趣,而女性則對性高潮提不起勁。

結束學業後,李祿原本想自行創業。然而他的資本不足,本身又缺乏管理經驗,創業的風險太大。因此李祿決定先進入以承銷高息債券聞名的DLJ投資銀行(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任職。

儘管出路不錯,李祿卻對投銀竭力服務客戶的作風感到十分厭倦。隨著網路公司大量出現,創業的念頭又在他的血液裡湧動。恰好李祿遇到一位曾聽過自己講述六四 經歷的富商,在這位富商拿出二百萬美元的「實質鼓勵」下,李祿決定離職創業。一九九七年,在天王搖滾歌手史汀(Sting)等更多股東加入後,李祿的喜馬 拉雅創投(Himalaya Capital Ventures, L.P.)成立了。

最初,李祿的辦公室只有一台電腦、一部彭博系統和一線電話,辦公室空間狹小而侷促。李祿穿著折扣店買來的亞曼尼西裝,夢想在這裡大展鴻圖。然而,他的計畫 很快就被現實打碎了。雖然學巴菲特布局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但他重壓的亞洲股市,因為金融風暴影響全面大跌,光是九八年度,李祿的基金就淨損一九%。

不愛大漲牛市 與孟格契合李祿事後回憶道:「讓股東賠錢的感覺,實在是糟透了。」接下來幾年,他的股票部位隨股市反彈而回升,但他心底對投資的疑問並沒有解決。「到底應該如何選股?」變成撼動李祿投資信念的問題。直到他遇見孟格,這個謎團才得到解答。

○三年的感恩節,李祿透過友人介紹認識了孟格,兩人一見如故。孟格後來形容自己和李祿的共通點,就是「都不喜歡面對大漲的牛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祿 十分奉行價值投資的理念;或許正因如此,宣示接班人「必須對波克夏有特殊感情」的巴菲特與孟格,才會對李祿青睞有加。

在與孟格的一番促膝長談後,李祿的投資觀念改弦易轍。隔年,李祿大幅改組股東陣容,引進孟格資金,並將基金轉型為長期投資。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投資績效自 此脫胎換骨,自○四年第四季至去年底,李祿的LL Investment基金繳出年複合報酬率三六%的佳績。而從基金成立至今的十二年間,李祿的投資報酬率更是超過二十倍。

有趣的是,李祿的投資績效和個人財富,大部分來自比亞迪的貢獻;這家公司的主要市場,正是十多年前他痛斥「沒有資本市場,只有腐敗官僚」的中國。

據了解,今年九月,李祿更將以「特殊身分」在逃亡二十一年後首度返回故鄉中國,帶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人前往深圳,參觀比亞迪總部及工廠。可見在○二年就獨具慧眼大買比亞迪的李祿,已經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而事過境遷,能否賺錢似乎還是比推 動民主更實際一些。

直到三十歲以前,李祿都戴著一副厚重的圓框眼鏡,那時的他初出茅廬,眼神散發激昂而精明的光采。

三十歲以後,李祿臉上的眼鏡不見了,眼神變得老練而沉穩,正是這雙眼睛,讓他看見股票投資的無窮機會,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這雙眼睛,讓李祿得以洞察比亞迪日後的龐大爆發力,令他在暴富之餘,更有機會以「投資人士」的身分,重返暌違已久的故鄉。

儘管李祿採取類似巴菲特的「逆勢」投資哲學,讓他在比亞迪一役獲得大勝;然而十多年的證券投資經驗裡,李祿唯一可端上台面的戰功,也只有比亞迪一樁。李祿 自己的基金規模約八千萬美元,和波克夏上千億美元的投資部位比起來只是九牛一毛,兩者的操作難度差距也更遠;若想接下傳奇性的波克夏公司投資職務,李祿還 需要拿出更多實質績效。

據了解,痛恨作空股票的李祿專長﹁巨額投資法﹂,也就是不會在大跌時停損的單邊策略。這種方法在選擇中小型成長股、或大盤多頭時固然很管用,但若遇到漫長 的盤跌,﹁巨額投資法﹂可能會給基金帶來嚴重損失。例如今年上半年,李祿的基金下跌了約一三%,跌幅就比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六.六%高出一倍。

儘管李祿的操作波動起伏劇烈,但是巴菲特和孟格的著眼點,可能是寄望李祿能用發掘比亞迪的眼光,在中國資本市場發掘更多未受注意的璞玉,並且提前買進吧!

司徒華盛讚李祿

有情義不忘本

「後來很多人(民運人士)看到我們,都裝作不認識,只有他(李祿)不忘本!」,談到李祿,香港支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司徒華大聲地說。

司徒華回憶,在接受援助逃至香港的民運領袖中,李祿是讓人印象頗深刻的一位。「那時風聲很緊,和學生們相處的時間不多」,司徒華回憶,「但幾次在海外相 見,李祿都認出我來。」司徒華說,救援學生脫險的「黃雀行動」結束多年後,他曾在洛杉磯偶遇李祿,他當場捐了3千美元給支聯會。後來,兩人又在紐約相見, 李祿再次拿了5千美元給司徒華。司徒華說,「憑著這一點,我就知道他是未忘根本的人。」

李祿(右)

出生:1966年

現職:李祿基金(LL Investment)經理人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學士、企管碩士、法學博士經歷:天安門民運領袖之一、喜瑪拉雅避險基金創辦人、李祿基金創辦人



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慈善大计 超越资本主义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633

 

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慈善大计  超越资本主义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马李灵珊 2010-08-21 14:26:03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在宣布退出微软日常运营业务后,人们都以为他会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比尔·盖茨”将成为一个过去的传奇,未曾想到,他在慈善领域震惊了全世界

NetJets航空公司展示的盖茨与巴菲特在私人飞机上的海报

2009年5月5日下午3点,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内迎来了全美国最富有的一群 人。包括洛克菲勒家族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纽约市长布隆伯格、黑石集团董事长皮特·彼得森、金融大鳄索罗斯和奥普拉·温弗利在内的14位贵宾携带家眷, 悉数出席。谁将这些人齐聚于此,开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论坛”?

是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两个人,他们出面发起并组织了这次聚会。而大卫·洛克菲勒,则是这次聚会的主办方。

也许是全世界最值钱的这一份请柬底部,3个人的签名赫然在目,从左至右,洛克菲勒、盖茨、巴菲特。请柬里写明,为了世界经济与慈善的未来,他们迫切希望能够与这些在商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交流。

有人将这场聚会透露给了美国一家网站。这些身家加起来超过1300亿美元的人在密 谋什么?一时间,全美所有人都开始猜测,各种流言蜚语令人应接不暇。包括“ABC新闻”在内的各家媒体形容这场宴会为“秘密”、“阴谋”,声称每位名人都 有15分钟的演讲时间,有一家广播电台甚至公然宣称,“这些富人在搞些不对劲儿的恶作剧,而这对我们明显是有害的。”

面对压力,前盖茨夫妇基金会CEO佩蒂·斯通尼斯菲出面澄清,但言辞却十分模糊, “这些老朋友、老同事们只是在一起商讨关于慈善的一些主意。”除了承认这次聚会的确为盖茨与巴菲特所发起,以及富人们“分享了他们的激情并且互相学习,没 怎么讨论经济”以外,讨论内容是什么,佩蒂只字未提。

自始至终,盖茨本人选择了沉默。

2010年6月,人们终于知道了那晚富人们的密谋主题。

比尔·盖茨夫妇与巴菲特一起,选择在《财富》杂志上,通过他们的朋友,也是《财 富》杂志的高级编辑卡罗尔·卢米斯公布了一年前聚会的真相——“令人注目地转变美国人慈善行为模式,引导他们捐出更多的财富。”也知道了在那次公之于众的 聚会之后,这些在当下举足轻重的富人继续小规模私下相聚了两次,3次聚会同样都为比尔·盖茨夫妇与巴菲特所举办。

在这些聚会上,盖茨、巴菲特与富人们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更有效地做慈善。

在与妻子和巴菲特多次商议后,盖茨明白了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汇聚人类历史上数额最为庞大的一笔慈善资金。尽管他自己拥有约550亿美元的财富,但要达到他所希望的慈善成果,他还需要更多的帮助。

所有人的捐助固然重要,但更直接也更有效的,还是那些富可敌国的人所能给出的承 诺。在3次聚会结束后,盖茨夫妇与巴菲特一起,达成了一项共同目标 ——他们将号召《福布斯》“全美最富有的400人”排行榜上的所有富豪,共同宣誓,在其有生之年或临死之际,捐出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这项目标被命名为 “作出承诺”。

即便这“只是道义上的承诺,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盖茨与巴菲特的影响力也一样无远 弗届。计划公布之前,4位美国顶级富豪,房地产巨子埃里·布洛德、风投资本家约翰·杜尔、媒体大亨格里·伦菲斯和前思科董事长约翰·莫格里奇即通过盖茨基 金会,宣布将加入计划,捐出至少一半财产用于慈善。

数周后,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拥有135亿美元财富的保罗·艾伦也宣布加入“作出承诺”盟约。8月4日,40名顶级富豪联合发布声明,表示“美国40位富有的个人或家族许诺,将其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事业”。

而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算,如果这个数字继续扩大,最终成功动员前400位富豪都投身于此项誓约,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能够募集到的金额将会超过6000亿美元。

这是一笔足以铭记在史册的巨额财富,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它不属于任何个人或政权,将会被分散使用在遍及医疗、教育、卫生、科技等多个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福利状况。

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比尔·盖茨,这个被认为在当今世界与美国总统拥有相同甚至更大影响力的男人。

在过去30年里,他先是征服了新兴的IT产业,全世界数十亿人都于 “Windows”操作系统中获益,成为当之无愧的软件行业霸主,雄踞《福布斯》全球首富的位置多年;接下来,在宣布退出微软日常运营业务后,人们都以为 他会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比尔·盖茨”将成为一个属于过去的传奇,镌刻软件业辉煌的30年。未曾想到的是,盖茨却再一次在慈善领域,震惊了全世界。

这个永远穿衬衫牛仔裤,头发乱蓬蓬,还戴着硕大的啤酒瓶眼镜的“理科宅男”总是能成为王者。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他的成功,只想知道,他能前进到什么地步。

 

没有微软的未来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到两年前,2008年6月27日,那一年,比尔·盖茨53岁,创立微软33年。那一天,是比尔·盖茨最后一天担任他一手创办的微软公司全职雇员职务。

自6月28日起,比尔·盖茨的身份就从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变为了名誉董事长。卸下微软事务的同时,盖茨也微笑着收起了自己的高尔夫球棍,原因和退休一样——“这会占用我太多时间”。

是盖茨老了,甚至没有时间去练习高尔夫球了么?显然不。比尔·盖茨的精力过人在业 界广为人知,《IT没有明天》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评价盖茨,“年轻的时候,他有着患强迫症的软件程序员一样的偏执和匈奴大帝阿提拉一般的竞争力。”盖茨 可以为了不浪费一分钟时间而在桌子下入睡,所以,这个被形容为“没有菲利·普卡恩(可拍照手机发明人)的热情,没有乔布斯的高雅,更没有拉里·埃里森(甲 骨文CEO)的风采”的哈佛大学退学生,才能够带来计算机工业的革命,开创自己的软件帝国。

选择退休的他,拥有的时间成倍膨胀。盖茨的下一个征服目标是什么,成了所有人都在 探讨的问题。但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在电视上羞涩微笑着,除了每周为微软工作一天以外,其余80%的时间,他都会“贡献给慈善事业”。在此前一周,接受BBC 节目《Newsnight》访问时,他微笑着表示自己将把名下的 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不为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钱。

这还是那个被《连线》评价为“集心狠手辣的竞争者、寡廉鲜耻的抄袭者和永不道歉的 垄断者于一身”的比尔·盖茨么?为了达到目的,他曾经不择手段。制定行业标准的同时,他也曾扼杀了创新,与开放平台公然为敌。他咄咄逼人的商业风格,在过 去的很多年,都给硅谷和美国及欧盟的政府部门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歇过为慈善事业而奔走——早在1994年,他就以父亲威 廉·盖茨的名义创立了基金会,1997年又创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 2001年,他将这两个基金会合并,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慈善基金组织。2005年,50岁生日当天,盖茨许 诺将捐出个人财产的98%给该基金会。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各种捐助活动,数额动辄以亿或十亿计。

而且,他一直都是布什取消联邦遗产税法案的坚定反对者,他的父亲曾和索罗斯、巴菲特一起,在《纽约时报》上登载广告,公开表示无论是否留下巨额遗产,都希望富人能够纳更多的税。

但,这毕竟都只是捐出财富,而非捐出时间与精力,将慈善当成另一项事业。

在素有慈善传统、捐助早已是公民习惯、被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钢铁大王卡内基语)、又有着良好保障与监督体制的美国,热心于慈善事业,是既能满足避税、又能提升公众形象,同时还能满足宗教需求的最好选择。

可是,在退休后选择将慈善作为生活重心,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并致力于将慈善事业水平大幅度提升,比尔·盖茨的行为已经不能用“善良”或者“大方”来解读。他俨然已将这当成了第二次创业。

也许,对于这个占据了世界首富宝座15年的科技巨子来说,仅仅是创造财富,已经不能再激起他的征服欲,满足他的成就感。钱的积累和花费,对于比尔·盖茨,许多时候只是数字的变化,如何更好、更有效并更有意义地利用,才能让这颗全世界最贵的大脑神经中枢再次兴奋起来。

仅仅用热衷慈善来定义盖茨,已然不够。他的野心,是让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平等, 证明他的财富、他的才华和他的影响力,都是那么的无与伦比。比尔· 盖茨,几乎从来没有输过。即使在许多领域——例如最早的浏览器领域,他会间歇性地输给网景公司,但只要他反应过来,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都会立刻奋起直追, 直到最终称霸市场,令竞争对手完全破产。这几乎是一个已经将胜利和成功当作平常的男人。

许多人并不相信盖茨能彻底放手,完全将重心转移到慈善上。他退休的2008年,正 是互联网平台风起云涌、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的时刻。微软,这个软件行业的霸主,虽然依靠其多年打下的根基,每周仍然能赚超过1亿美金,但刚刚发布的 Vista操作系统骂声一片,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架构于网络之上的 Google,则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末尾,隐隐有了超越微软的趋势。而多年的老对手苹果公司,也依靠iPhone和iPod的成功,重新与微软在硬 件终端和软件操作系统市场上分庭抗礼。

分析家们预言,1到5年之内,比尔·盖茨必将重掌微软大权。他不会忍心看到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帝国被人遗忘或是分崩离析。

盖茨没有辩解,也没有许诺,他只是说,“所有企业最终都会被取代”,他能够正视一个“没有微软的未来”。

有人认为,这是盖茨认为自己终将投降的标志。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或许是盖茨已然找到了另一个征服目标。当胜利已然变得索然无味时,他需要开辟的是另一块战场。30年前,他曾经希望能够改变全世界人操作电脑的方式,他做到了。30年后,他的目标变成了令世界美好。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另一座高峰,甚至比前一座更为艰险崎岖。但对于一个企业家、一个程序员和一个已经在世俗“成功”意义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呢?

 

慈善“理想国”里的王

离开微软的两年里,盖茨没有食言。每周,他为微软工作一天,其他时间里,他奔波于世界各地。

在尼日利亚的索托科和印度的莫拉达巴德,他帮助当地人民对抗脊髓灰质炎,免费为他们提供疫苗和发病后的治疗;

在菲律宾,他资助研发高光合效率、抗洪涝和耐寒的新品种水稻,这让许多人免于饿死的命运;

在博茨瓦纳,他为艾滋病患者们提供医疗帮助,并且一直在不懈地资助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在莫桑比克,他捐赠了16亿美元用于防治疟疾,从蚊帐、药物、杀虫剂到疫苗,每一方面都得到了他的关心;

在美国田纳西州,他用20多亿美元改革当地教育体系,帮助建立起更有效的教师测评系统,并资助少数族裔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在中国,他帮助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并亲自探访和看望中国的艾滋病患者,还和他们一起看了《断背山》;

在哥伦比亚,在尼泊尔,在新德里,在马里兰州;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比尔·盖茨的身影和他的金钱一样,无所不在。他的钱所触及的每一个角落,也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除了大方捐赠金钱,他还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渠道尝试以全新的方式来影响这个世界。他开通了个人网站thegatesnotes.com,在网站上列出活动行程和他最近关注的事情,发表个人观点与看法。还注册了一个Twitter,和世界各国网友密切交流。

每隔几周,盖茨都会出席在美国知识风险公司实验室举办的“发明会议”,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贡献自己的心智。他比以前更爱读书,“每周平均读5本书”。而且,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他一定可以读得更多”。

他已经习惯了从微软退休后的新生活,在白宫频繁发表演讲,以最成功的商人和最慷慨 的慈善家双重身份,以新的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IT界和商界,但也明显地增多了与美国各州的议员见面的次数。他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政 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援助。除此以外,他也去拜访那些最富有的企业家,鼓励他们更多为消费者思考。

“因为比尔与商界、IT界和慈善界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他的天赋,他能够带给世界一 个更高瞻远瞩的视角。”前微软的商业部总裁杰夫如是说,“今天比尔·盖茨可能会见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寻求来自国外的援助;明天可能就会见西雅图生物研 究院的科学家,讨论艾滋病疫苗的研发;第三天他会和美国教育部秘书见面,商讨如何激励优秀教师。”

但在所有这一切之外,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仍然是他最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与工具。

2009年1月26日,在启程前往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去几内亚推动小 儿麻痹症防御工作之前,比尔·盖茨代表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布了基金会历史上的第一份年度进展报告。这份报告是巴菲特劝说他撰写的,为了更好地阐 明他的目的,盖茨必须充分调动起除了钱以外的其他资源,他的社会影响力和他的聪明才智。

和他在微软时的工作风格一样,盖茨喜欢用数字说话,他展示了基金会在各个领域的详细资金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用详尽的数据和分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他对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作了透彻的分析,时值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和欧 盟都正陷于经济低谷,盖茨警告所有人,尤其是富人,他们必须继续慷慨解囊,“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不平等,健康和教育的分配不均,人们改善生活的机会 也将变得越来越少。”《大西洋》月刊忍不住称颂盖茨,“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需要哲人来统治一样,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像盖茨一样的主宰者——同时他也十 分积极接受这份使命的话,他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那时,盖茨夫妇基金会不仅已拥有比尔·盖茨个人的350亿美金捐款,还有巴菲特捐赠的300亿美元,虽然是分期注入,但总额也已超过50亿美元。还有其他小规模的资金捐款在不断注入,这已是全世界最为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基金会。

但在盖茨和巴菲特看来,这仍然不够,从年度报告里可以看出,他们将一半捐款用于疾病控制,其余大多数则用于改善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水平和美国教育。在多个项目中投资,却并非每个项目都能获得及时而有效的进展。

在2009年的年度报告中,艾滋病疫苗项目的研发就十分缓慢,而教育方面的投资则 对学生们没有产生十分明显的成效,教育本身就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还有人指责盖茨基金会,过多注重于疫苗开发等目前看来还需要漫长时日的防治手段,而非蚊 帐、药物等触手可及的基本物品。虽然盖茨对此加以辩解,但他自己也不得不表示,“慈善和经商不同。即便出了错,也没有顾客出来抗议,更没有股价涨跌,来及 时反映你的业绩。”

想要在慈善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或是从更深的层次获得他一贯拥有的影响力,盖茨必然面对的瓶颈在于,如何调动起更多的人,以便得到更多的钱。

 

3次聚会

和以往每一次遇到困难时一样,比尔·盖茨都会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偶像、人生导师,另一名曾经的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听听他的意见。

2009年3月初,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在奥马哈城为《财富》杂志拍摄照片,拍摄间隙,巴菲特请盖茨去他最喜欢的“好莱坞餐厅”吃饭。两位首富的菜单十分简朴,巴菲特点了烤鸡三明治,盖茨的午餐则是一份芝士汉堡。但他们的言谈,却涉及到了亿万美元的流向。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巴菲特都一直在为比尔·盖茨出谋划策。巴菲特独特的经营哲学和对经济走势的看法,对比尔·盖茨影响深远。而盖茨旺盛的精力与卓绝的行动力,则保证他与巴菲特制定的计划得以成功实施。

正是在那顿简单的午餐中,巴菲特向盖茨提出了发动更多富豪捐出至少一半财产的主意。盖茨为这个主意而兴奋不已,不过,他有一个附加的要求——这件事儿交给他和梅琳达来操办,因为“如果是巴菲特来主办,那这件事就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了”。

像刚刚开始在车库创业时一样兴奋,3月4日,盖茨和巴菲特联名给美国最有名望的古 老家族洛克菲勒写了封信,希望由他们出面相邀富豪共襄盛举。家族 95岁的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欣然应允,他觉得这个点子“是个惊喜”,他答应做主办方,并借出古老而高贵的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作为秘密聚会的地点,还带 上了自己68岁的儿子小大卫一起筹备。

接下来,就是挑选首批将被邀请的富豪名单。人不能太多,但必须在此前就对慈善事业做出过贡献,并且拥有巨额财富。盖茨主导了整个聚会的邀请和筹备过程。

由于聚会在纽约举行,本地富豪成了优先选择,3人联名邀请了纽约市长布隆伯格、3名华尔街大鳄——彼得·皮特森,朱利安·罗宾逊和索罗斯,还有查尔斯·查菲尼,他已通过自己的基金会捐出了超过50亿美元的财富。

外地的嘉宾则包括奥普拉·温弗利和泰德·特纳,还有两对加州的夫妇:洛杉矶慈善家 布罗德夫妇和前思科总裁莫格里奇夫妇。让所有这些人舟车劳顿,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齐聚一堂,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洛克菲勒、巴菲特和盖茨的联合邀 请,却让这件事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布罗德说,“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于是,2009年5月5日,14位慷慨的富人坐在了一张长长的圆桌旁,除了盖茨和巴菲特,他们都很好奇,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他们究竟需要讨论些什么。在这次聚会前,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负责活跃气氛的人是巴菲特,大卫·洛克菲勒说,“他是个搞笑的角色。”巴菲特抛出了球,要求在座的富豪们聊一聊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和感悟。“随便聊聊,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慈善,”巴菲特说。

富人们轮番讲了12个关于他们自己做慈善的故事,小大卫·洛克菲勒的故事是他如何 从父亲和曾祖父处学到慈善的妙处,泰德·特纳则描述了他是如何突然决定捐献给联合国基金会10亿美元,并克服重重困难得以成功的。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如此美 妙,有些人表示担心过多的慈善会阻碍他们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巴菲特事后回忆道,“我像个心理学家一样,一直在解决富人们的种种问题。”

比尔·盖茨则从中发现,每个人关于慈善事业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所讨论的范围涉及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和公共政策,每个人都在激动地表示,希望给出更多。这让他激动万分。他如此评价那一场聚会,“美国人民乐善好施的多样性,是令美国美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随后进行的晚宴上,大家的话题变得更加漫无边际,主题由自身的捐赠变为了如何鼓 励更多人付出。从总统授予奖章、拍摄电影、慈善指南到各种研讨会,没人给出任何具体的承诺,也没人提到要真的捐献一半财富,但是,大家都在积极贡献着各种 主意。那天晚上,当两位洛克菲勒离席时,他们内心笃定,“在座的许多人都会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为慈善事业付出更多。”

这本应是一次完美的聚会。但事与愿违,还是有人向外界透露了这次完全私密的聚会。有人怀疑是查尔斯·查菲尼,但没有证据。两个星期后,一家名为IrishCentral.com的网站泄漏了关于这次聚会的一些信息,猜测与争议声四起。

比尔·盖茨和他的基金会陷入了被动,因为直至当时,他们都还只在头脑中拥有一个模糊的雏形,整个捐赠计划,包括说服谁、如何说服、计划的具体形式是什么,他们自己都并不清楚。

举行更多的富人聚会,并保持绝对私密,成了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巴菲特的共同选择。梅琳达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还漂浮着的承诺是否能最终飞翔起来。”

然后,就是第二次与第三次聚会。这一次,梅琳达坚决要求,让所有富人的太太一并参与聚会,因为“钱虽然是富人们赚的,但看管的人却是他们的太太”。

2009年11月,盖茨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举行了第二次聚会。果不其然,这一次,太 太们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纽约投资银行家朗格尼参加了那次聚会,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费城的富人伦费斯特的妻子玛格丽特提出了当晚最好的主意,“每个 富人都应该坐下来看看,到底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生活需要花费多少钱,然后看看其他所有的财富还能够发挥什么更大的作用。” 毫无疑问,当步出公共图书馆时,富豪们都和第一次聚会时一样,暗暗下了要捐献更多的决心。

第三次晚餐走出了纽约,在加州的紫檀木沙山酒店举行,全美国各地的富豪蜂拥于此。 但这一次聚会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梅琳达说,“很多富豪都只是刚刚拥有大批财富,对于为何要捐赠出去自己的金钱,他们还在慢慢树立起属于自己的观念。”所 以,晚餐的时间被拉得很长,人们的讨论漫无边际,谁也不知道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到最后,为晚餐精心准备的牛肉都因为变冷而寡然无味了。

3次聚会之后,盖茨和梅琳达、巴菲特发现,虽然富豪们的确都有心为慈善贡献出一份 力量,但是围绕着慈善,也的确有许多潜在的问题。富人们忧心,如果捐献出大笔财产,社会舆论会对他们本来平静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各种慈善团体会不会无 休止地提出索求;在国外的慈善事业如何才能够确保有效进行,而不是像把钱扔进无底洞。

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希望确保自己在给钱时像挣钱时一样的明智。”但是,即使有这么多问题,“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对我说,我们给出去的比应该给出的多”。

3次晚宴结束了,仍然没有任何具体想法或承诺成型。但盖茨夫妇和巴菲特意识到,富豪们都已在潜意识里愿意将自己的财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鼓动他们,将这一想法真正落实。

 

“作出承诺”的成型

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3人的脑海中酝酿——为什么不劝说那些全美国最富有的人,捐出他们的大部分财产呢?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却有着极高的执行度。这些人的身份公开,财产透明,而其财富之巨,已然到了金钱在他们眼里只是数字增减的地步。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增加并不带来更大的成就感,但财富更好地被使用,却能让他们满足。

盖茨、梅琳达和巴菲特3人开始了漫长的劝说过程。他们轮番给福布斯全美前400名 富豪打电话或去信,想尽方法与他们取得联系,请求他们加入“作出承诺”这一盟约。并且,为了免除这些富豪的后顾之忧,他们并不要求富豪们将钱注入盖茨基金 会,只要求他们承诺,将一半以上的财产用于慈善,便等于加入盟约。而且,他们还特别注明,这项盟约只是口头誓言,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2010年整个上半年,盖茨都在为了这件事而四处奔走。他和巴菲特一起,共找到了 七八十位个人财富排名全美前四百的企业家,分头给他们“一一打了电话”。而梅琳达则负责建立起了一个“作出承诺”的网站,在网站上,所有同意加入盟约的企 业家都会发表一封公开信,阐述自己加入的理由。

眼下,已经有40名富豪发表声明,与盖茨三人组一起,承诺将把自己的财富投入公益。其中包括《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甲骨文CEO埃里森(他捐出了自己95%的财产)、酒店业巨头希尔顿、传媒大亨泰德·特纳和石油大亨皮肯斯。正如巴菲特所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头”。

所有这些慷慨的富豪,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他们有些属于声名显赫的家族,祖辈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有些则白手起家,在席卷上世纪最后30年的技术革命里,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却都和盖茨与巴菲特一样,选择了对财富的放手。

有些人出于宗教的信仰,达美乐批萨创始人莫纳汉出于虔诚的天主教信仰而捐献财产,他的捐赠书上如是写道,“我出生时一贫如洗,因此我坚信离开时也什么都不能带走。我愿用天主赐给我的财富来帮助别人。”

有些人为了教育下一代,布隆伯格表示,捐钱“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一直觉得,子女们在慈善中的收益会比你希望的更多。留一个美好的世界要比留钱给他们更强。”

而对冲基金创始人斯蒂尔则说,他决定加入盟约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告诉孩子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最为重要。

还有些人对财富的观念相对淡泊,对于他们来说,留够钱以维持生活就已足够,剩余的 财富,他们更愿意将自己解读为托管者,而非拥有者。回报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义务。花旗集团前高管斯坦福·韦尔说:“我们坚信,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凯雷 集团的创始人戴维·鲁本斯坦则说:“慈善事业等于偿还欠国家的债,国家对我和我的家族是那么的慷慨。”

接下来,盖茨和巴菲特还有一长串美国国内的电话没来得及打。而他们已然准备将触角伸向国外,例如拥有古老财富的英国,或是新兴富豪扎堆的中国和印度。

他们深知,这些地方或是受制于传统观念,或是为不健全的法制所桎梏,想要推行他们的慈善理念,困难重重。

也有富豪表示对这一计划不感兴趣。素有慷慨之名的索罗斯就未加入这一计划。但盖茨认为,这些人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全盘考虑。事实上,在他看来,加入这一盟约只会让富人们生活得更有价值。“作出承诺的核心在于,让富人更好地利用财富。”

 

创造性资本主义

2009年的达沃斯论坛举行之际,世界经济正处于最低谷,金融危机在暗中涌动。作为“精英中的精英”,比尔·盖茨拥有比其他所有人都长一倍的时间,半个小时,发表了一篇题为“对21世纪资本主义的新见解”的演讲。

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总是有效的情况下,人们再次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资本主义的界限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

盖茨有他的看法。正是在这次论坛上,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创造性资本主义”。

用盖茨自己的话来说明“创造性资本主义”,就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富有潜力的全新市场,尤其是从已存在的相关市场中加以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将合作,以市场的力量为主导,令更多的人在努力减轻世界不平等状况的工作中获得利润或得到赞赏。”

他希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以市场激励因素推动为穷人做更多贡献的体系”,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与老式的资本主义定义,已然背道而驰。

毫无疑问,“作出承诺”的实行,正是“创造性资本主义”的一次实践。在我们已经习惯“为富不仁”的仇富话语体系下,比尔·盖茨和他所提倡的“创造性资本主义”,也许给了我们权贵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富豪们当头一记棒喝。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它的人民为世界在慈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贡献了总GDP的2%用于慈善。但就如社会分析家们所指出的,人们还是习惯于捐赠给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大学和文化界总能得到远多于他们所需要的金钱。

超级富豪们这一次的慷慨捐赠,并不仅仅是数额扩大如此简单。更重要的是,比尔盖茨 所领导的“作出承诺”盟约,会在极大程度上改写美国人的财富观与捐赠观。50%属于超级富豪们的钱财,最多只能带来6000亿美元。但他们所起到的带头作 用,在遍地都是中产阶级、百万富翁的美国,却意味着未来有可能上万亿美元的捐赠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完全颠覆。

而这,也有可能意味着是比尔·盖茨第二次创业成功的开始。在许多人还沉浸于他过去33年软件IT业霸主辉煌生涯之时,他却已然转投向了新的战场,并在此摧城拔寨,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不懈、创新与无可替代。

在他退休前,风投商人米歇尔·科兹曼就曾经如是预言,“在遥远的未来,那时或许已经没人记得微软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但是所有人都会记得盖茨的基金以及他对世界所做的贡献。”

 

(本文部分材料参考自《Fortune》,实习生王文雨亦有贡献)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