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財團成功“剁手”!賴國傳成英超西布朗新管家

英超足球俱樂部西布羅姆維奇宣布,以中國企業家賴國傳為首的中國財團已經完成對俱樂部的收購。

據新華社報道,該俱樂部在官方網站上發表聲明說:“西布羅姆維奇俱樂部確認,今年8月份透露的有關俱樂部控制權的轉移程序已經全部完成。”

聲明還說,前俱樂部主席同意將本人持有的88%的股份賣給賴國傳控制的雲毅國凱(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

賴國傳在聲明中說:“我非常高興能夠完成對俱樂部的收購,並成為俱樂部的下一個管家。感謝傑里米·皮斯過去15年來對俱樂部的貢獻,他為俱樂部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聲明還說,前布萊克本俱樂部總裁約翰·威廉斯將成為俱樂部新的主席。

雙方在今年6月就達成了收購協議。過去幾個月中,他們一直在等待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和英超聯盟的批準。

西布羅姆維奇成立於1878年,主場是山楂樹球場,曾經獲得1920年英格蘭頂級聯賽冠軍、5次足總杯冠軍和1次聯賽杯冠軍。俱樂部曾經在1978年訪華,現在它將成為第一支由中國人控股的英超球隊,此前中國資本也收購了阿斯頓維拉以及狼隊,但這兩支球隊都身處英冠。

42歲的賴國傳出生於廣東梅州,據媒體報道,雲毅國凱的股東由賴國傳、棕櫚生態城鎮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雲毅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參與設立的並購基金組成。賴國傳是雲毅國凱的主要出資人和實際控制人,他也是棕櫚股份前董事、前總經理。

而此前據英國《天空體育》報道,另一家中國財團非常有望收購英超的赫爾城俱樂部,雙方目前已經展開了談判,有人甚至拍到了他們談判的圖片。據悉,此 次欲收購赫爾城的財團財力雄厚,此前已經收購了法甲的尼斯俱樂部。這家中國財團的談判負責人為Chien Lee,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就一直居住在美國,他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新城資本(NewCity Capital)的創始人兼CEO,還是中國鉑濤集團的聯合創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101

消息稱中國人壽領銜財團20億美元投資喜達屋酒店股權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Starwood Capital Group周二表示,將美國酒店資產組合的部分股權賣給了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財團。這些資產組合價值大約20億美元。

Starwood Capital表示,中國人壽將擔任該財團的牽頭投資者,該財團還包括一些主權財富基金,上述資產組合涉及位於美國40個州的280家酒店。

Starwood Capital首席執行官Barry Sternlicht表示,很榮幸有機會擔任中國人壽資本的管理機構,同時很高興能為公司開啟一個史無前例的合作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23

印度大財團高層風波:塔塔董事長出局始末

作為印度第一大財團,塔塔集團內部正在上演一出激烈的大戲。最近,塔塔集團的控股公司——塔塔有限公司(Tata Sons)聯合集團旗下子公司——塔塔汽車(Tata Motors)和塔塔鋼鐵(Tata Steel)召開了股東大會,商討如何把塔塔集團前董事長塞勒斯·米斯特里(Cyrus Mistry)踢出這家超大企業的管理層。

今年48歲的米斯特里在被罷職前已在塔塔集團任董事長一職長達4年。作為第一位來自塔塔家族以外的董事長,米斯特里是印度億萬富翁帕朗吉·米斯特里(Pallonji Mistry)的兒子,該家族擁有塔塔有限公司18.5%的股權。在被罷免後,由78歲的前董事長拉丹·塔塔(Ratan Tata)複職擔任臨時董事長。

塔塔集團的高層動蕩牽動著全球市場,自米斯特里被免除董事長一職以來,塔塔旗下各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蒸發了數十億美元。該集團在全球共擁有100多家企業,其中29家為上市公司,集團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共有雇員66萬多人。在過去的20年里,塔塔集團的營收翻了17倍,但今年同比有所下降。

被“出局”的塔塔集團董事長塞勒斯·米斯特里(Cyrus Mistry)

罷免董事長

作為印度規模最大的民企以及歷史最久的工業巨頭,塔塔集團此前很少有管理層不和的傳聞。此次米斯特里被罷免令這家大型企業的管理層出現空缺。

事實上,塔塔有限公司罷免米斯特里集團董事長一職的消息早在10月24日就宣布了。雖然尚未給出具體的原因,但外界普遍認為主要是塔塔集團的控股公司對於米斯特里擅自出售集團資產等行為十分不滿,從而導致了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激化。

這一次,塔塔有限公司顯然還不滿足於罷免他的董事長職務,還想將他踢出集團董事會,徹底清除出局。

旗下擁有頂級豪華汽車品牌——捷豹和路虎的塔塔汽車公司本周五表示,塔塔有限公司召開了臨時股東大會(EGM),目的就是要投票將米斯特里開除出董事會。根據資料,塔塔有限公司擁有塔塔汽車26.51%的股份。

除了塔塔汽車,塔塔有限公司還在塔塔集團旗下的印度酒店公司(Indian Hotels CO)、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和塔塔化學制品公司(Tata Chemicals Ltd)也召開了臨時股東會議。

印度基建公司Shapporji Pallonji屬於米斯特里家族,也擁有塔塔有限公司少量股份,因此米斯特里即使不再是集團董事長,但仍是塔塔有限公司的董事。

罷免後仍是多家子公司董事長

如果說罷免集團董事長看起來並不算難,但要把米斯特里從集團旗下多家子公司的董事會上踢走則絕非易事。

即使不再擔任塔塔集團和塔塔咨詢服務公司的董事長職務,但米斯特里目前仍然是集團旗下子公司——塔塔鋼鐵、塔塔汽車、塔塔電力、印度酒店、塔塔全球飲料有限公司、塔塔化學制品、塔塔工業和塔塔電信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長。

本周四,塔塔有限公司還免去了米斯特里在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CS)的董事長職務。該公司是塔塔集團最有價值的資產,70%的股份都掌握在塔塔有限公司手上。目前米斯特里仍是該公司的董事。

讓塔塔有限公司頭疼的還有,印度酒店公司和塔塔化學制品的董事會都表示支持米斯特里繼續留在董事會並擔任公司的董事長職務。

為了掃除障礙,塔塔有限公司此次還將罷免的目標瞄準了覆蓋紡織和航空多領域的瓦迪亞集團董事長瓦迪亞(Nusli Wadia),瓦迪亞長期擔任塔塔集團多家子公司的獨立董事。據外媒報道,瓦迪亞在周四的大會上對米斯特斯投了支持票。

相關領域的律師表示,罷免米斯特里在塔塔子公司的董事職務難度將遠遠大於罷免其在塔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職位。因為米斯特斯有權旁聽臨時股東大會並向法院申請強制令。屆時所有股東都將參加臨時股東大會,其最終結果則將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方式。

印度一家頂級法律企業的高級律師稱:“這種情況是史無前例的,我不知道塔塔公司為何這樣做。他們應該內部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將它暴露在公眾視野里。畢竟米斯特里手上握有大量內部信息。”

矛盾激化是何原因

根據電視新聞的報道,塔塔鋼鐵在上周五舉行的第二季度業績大會上並沒有對米斯特里以及瓦迪亞兩人的罷免事宜做出解釋,只稱高層人員的變動不會影響到公司在歐洲的鋼鐵業務。

塔塔鋼鐵公司公開稱,該公司已綜合凈虧損4.938億盧比(約合734萬美元,大約4938萬元人民幣),主要原因是公司在英國的鋼鐵制造業務極其疲軟。

根據今年4月的公開報道,當時塔塔鋼鐵已把英國鋼鐵廠的資產減記了20億美元。塔塔鋼鐵的財務主管稱,英國業務的價值已經接近於0。在過去幾年里,塔塔鋼鐵在英國已經裁員約1萬人。

自今年7月開始,塔塔鋼鐵就與德國大型綜合性工程企業集團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 AG)關於收購歐洲多家鋼鐵公司包括荷蘭鋼鐵廠的事宜展開談判。

目前,臨時股東大會以及塔塔集團仍未對罷免米斯特里的原因作出任何解釋。關於罷免董事長一事,米斯特里則表示,集團沒有給他任何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而且還極不公平地讓他為他所接受的五大虧損業務負責。

為了發出自己的聲音,米斯特里專門對外公開了一封長長的電子郵件,指控塔塔集團管理上的失敗而令股東損失了數十億美元。他直指已經退休的前集團董事長拉丹·塔塔始終在背後“垂簾聽政”、幹預他的管理,讓他帶領集團從全球擴張向謹慎經營的轉型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在過去的4年里,米斯特里給拉丹·塔塔在任時做出的全球擴張舉動踩了剎車,讓集團在英國的鋼鐵業務陷入了停滯,也削減了塔塔集團海外酒店物業並出售了塔塔電力在印尼煤炭生產商的股份。在2014年發布的“2025年願景”中,米斯特里稱希望帶領塔塔集團躋身全球市場價值排行榜前25位,並將塔塔集團的產品覆蓋世界的1/4人口。

(實習生王筱麗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72

重慶財信集團為首的財團將購芝加哥股交所近半股權

據外媒11月29日報道,美國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在周一表示,中國重慶盧氏家族控制的兩家公司將獲得該所共39%的控股權,但投票權將限制在20%。

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中,芝加哥股交所詳細說明了這項擬議收購中的主要投資者,該收購要約由中國重慶財信企業集團牽頭的一群投資者提出。收購交易完成後,中國投資者將獲得49.5%股權。

一位知情人士稱,此次交易涉及金額約為1億美元。

今年2月,芝加哥證券交易所同意以重慶財信集團為首的投資者財團的收購。但之後不久,這一交易就遭到數十名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擔憂中國會借此操縱美國股票交易,而美國金融市場及股票交易對美國經濟起到關鍵的影響,允許一家中國公司持股會使中國獲得美國公司和交易所共享的相關信息,可能會出現網絡安全隱患。

該交易將為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提供一條途徑,也將為中國投資者購買美國上市股票打開大門。

由重慶財信全資擁有的重慶財信企業集團將獲得20%股份,Castle YAC Enterprises將獲得19%股份。中國商人盧生舉擁有重慶財信近75%股份,其子Jay Lu為美國公民,擔任財信副總裁,也是Castle YAC Enterprises唯一成員。鑒於這一家庭關系,其集體投票權將定於20%。

財團的其他成員包括:中國重慶錦天實業有限公司和重慶龍尚裝飾有限公司,它們分別持股15%和14.5%。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下一步程序是將該交易提交公眾征詢意見。

資料顯示,中國重慶財信集團成立於1997年, 是一家以房地產、環保、金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為主營業務的多元化企業集團,盧生舉為財信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財信集團的金融業務版圖,包括安誠財產保險、華澳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重慶江北恒豐村鎮銀行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95

澳政府批準將國內最大牧企賣給澳中財團 收購價近3億美元

12月9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澳大利亞政府已批準將該國最大牧場企業S. Kidman & Co.出售給一個由澳大利亞和中國投資者組成的財團,結束了漫長的交易進程。該交易曾引發對澳大利亞外商農業投資規則的批評。

澳大利亞國庫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周五的一份聲明中稱,他已確定,收購Kidman的擬議交易不會違反國家利益,允許該交易按計劃進行。

莫里森表示,Kidman集團最大資產、全球最大牧場Anna Creek及其外圍牧場The Peake都將被鄰近的農場收購,此前這些牧場因靠近一個導彈測試區而引發一些擔憂。該牧場剩余部分將被Outback Beef收購。

Outback Beef控股股東是澳大利亞礦業巨頭Gina Rinehart旗下的Hancock Beef,持股比例67%,其余股份由上海中房置業有限公司持有。這個由澳大利亞和中國投資者組成的財團提出以3.865億澳元(約合2.88億美元)收購Kidman。

此前,澳大利亞政府出於安全考慮拒絕了兩份由中國投資者主導的收購Kidman的提議,因為相關交易涉及澳大利亞1.3%的土地和2.5%的農地面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30

IDG資本攜中國財團收購IDG全球投資業務 熊曉鴿牽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9/160954.shtml

IDG資本攜中國財團收購IDG全球投資業務 熊曉鴿牽頭
i黑馬 i黑馬

IDG資本攜中國財團收購IDG全球投資業務 熊曉鴿牽頭

首個進入中國的風投終於被國內資本收購。

i黑馬訊 1月19日消息 今日,IDG資本攜中國泛海等中國財團收購美國國際數據集團(以下簡稱IDG)的全球投資業務IDG Ventures。收購完成後,IDG資本將成為IDG投資業務的控股股東。該項交易預計將於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交割。

IDG集團旗下的數據業務和傳媒業務,即國際數據公司(以下簡稱IDC)和IDG Communications這兩部分傳統業務由IDG資本聯手中國泛海收購,收購完成後,中國泛海將成為這兩部分業務的控股股東。該項交易已獲得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批準。

IDG資本(IDG Capital)於1993年成立,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國際風險投資機構;1999年, IDG資本從原本IDG的投資部門演變為實行合夥人制的獨立運作基金管理團隊,成為中國第一家設立合夥人制基金管理模式的機構,自此IDG與IDG資本管理團隊已不存在任何股權方面的關系;2005年,IDG資本與Accel Partners達成戰略合作,從只有IDG一個機構出資人發展到擁有多個國內外知名的機構出資人。

目前IDG資本共管理十余支美元及人民幣基金, 深度布局各個階段包括早期(VC)、中後期(PE)、並購(M&A),並開始搭建富有潛力的產業平臺,形成全面平臺化、生態鏈的優勢。

對IDG Ventures 的收購將進一步補充完善IDG資本在投資領域的全球化布局。除了目前已在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設有辦公室外,在完成收購後,IDG資本的業務範圍將拓展至IDG Ventures所在的美國波士頓、舊金山,印度班加羅爾、德里,越南胡誌明、河內,以及韓國等地,從而進一步拓展全球投資覆蓋。

迄今為止,IDG資本已在中國扶植超過500家優秀企業,包括騰訊、百度、搜狐、搜房、漢庭、如家、宜信、小米、攜程、奇虎360、傳奇影業、暴風科技、烏鎮、古北水鎮、美圖、bilibili、蘑菇街(美麗聯合集團)等,並已有超過120家所投公司通過上市或並購成功退出。2016年,IDG資本被清科集團評為“2016年中國最佳創業投資機構”、“2016年中國最佳募資創投機構”,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再次獲得“中國最佳風險投資人”稱號。

對於此次收購,熊曉鴿表示:“我與IDG創始人兼前董事長麥戈文先生共事22年,期間麥先生130多次訪問中國,我陪同、接待了110次,我們一同開拓了IDG在中國傳媒行業、市場調研和風險投資領域的業務。麥先生對IDG資本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們能作為風險投資的拓荒者堅持下來,並在投資江湖上樹立“老師傅”的地位,其中每一次重要的成長與發展都離不開麥先生的理解與支持。雖然隨著IDG資本管理基金規模的不斷壯大,IDG在我們的投資人中的占比越來越小,但我們將會在名字中永遠保留IDG的烙印,就是因為不敢忘記第一個為我們交學費的人。

對於我來說,麥先生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老板,同時也是我的精神導師。麥先生對中國創投事業的執著,對創業者的熱情鼓勵,早已在我們的記憶留下烙印,並深深根植於IDG資本的基因中。IDG資本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創業者、鼓勵創新,時刻不敢忘記這個初心。”

在關於IDG的各項業務收購完成後,所有交易款項將由新成立的麥戈文基金會管理,並繼續支持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及中國的三所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IDG資本:首個進入中國的風投

※1991年11月 6日:

熊曉鴿加入美國國際數據集團(以下簡稱IDG)成為麥戈文董事長的亞洲業務開發助理,負責開拓IDG在亞洲的主營業務,並於12月幫助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成功收購《國際電子報》,並更名為《網絡世界》,加入中國計算機出版服務公司,成為美方董事。

※1992年-1994年:

熊曉鴿回到中國,協助IDG創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先生在中國創立“太平洋風險技術基金”(曾用名“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後更名為IDG資本/IDGCapital),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1994年初,成為IDG亞洲區負責人。

※1999年:

IDG資本率先啟用合夥人制基金管理模式,IDG資本從原本IDG的投資部門演變為實行合夥人制的獨立運作的基金管理團隊,成為中國第一家設立合夥人制基金管理模式的機構,自此IDG與IDG資本管理團隊已不存在任何股權方面的關系。

※2005年:

IDG資本開始擁有多家國際知名基金機構投資人,IDG不再是其唯一機構出資人。彼時Accel是IDG資本的重要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合作引入了多位國際重量級機構出資人,並發起設立多支成長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

※2010年及以後: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繁榮,IDG資本開始募集及管理人民幣基金,於2010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發改委批準的有資格管理國家社保基金的管理公司,並於當年發起設立了首支人民幣基金,成功引入了全國社保、國科、北京國資中心、中關村、海澱引導基金、國開金融及其他政府引導基金等國內大型機構投資人。

※截至2016年:

IDG資本累積管理十余支美元及人民幣基金, 深度布局各個階段包括早期(VC)、中後期(PE)、並購(M&A),並開始搭建富有潛力的產業平臺,形成全面平臺化、生態鏈優勢,進一步升級專業服務。

IDG 熊曉鴿 收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78

兩大財團蠶食東涌淪為新悲情城市

2017-06-01  NM

東涌,繼天水圍之後,成為香港另一個「新悲情城市」。根據勞工及福利局數字顯示,東涌單是逸東邨,已有二千一百多戶是綜援戶,當中五分之一是領取低收入綜援戶,另外五分之二則分別領取單親及失業綜援,數字冠絕全港。但東涌社區發展陣線的調查數字顯示,東涌卻是全港物價指數最高的地區,居民除了要捱昂貴交通費,就算買棵菜,也比其他地區貴一倍。造成東涌這個困局,皆因區內沒有公營街市。東涌的公屋商場和街市,均由領展持有,而領展去年將逸東邨的街市管理權,外判予建華集團後,建華便借翻新之名瘋狂加租,還巧立各種收費名目,逼走小商戶自肥。居民為對抗大財團蠶食,惟有發起淘寶式市集自救。當大財團的魔掌進一步延伸,政府卻繼續撒手不管。東涌何時才能重生?

要知道東涌的物價有多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街市逛一圈。記者到逸東街市買菜心,一斤要十四元,青紅蘿蔔及粟米共一斤二兩要廿九元。同樣屬新界區的荃灣楊屋道街市,菜心一斤只需六元,蘿蔔粟米只為九元,比東涌足足平了超過一半,難怪東涌居民寧願花一小時車程出荃灣買餸。其實,東涌逸東街市近月才新裝修,還改了名叫「香港街市」,四個大字的霓虹燈在街市門口閃爍。甫踩進街市便像時光倒流,回到了六七十年代九龍城寨:舉目盡是老街路牌、懷舊廣告招牌、港英政府的宣傳海報、掛滿「萬國旗」的晾衫竹,鄧麗君的《甜蜜蜜》在耳邊縈繞,大鐵鳥在上空擦身而過。新裝潢的逸東街市,照道理很討好才對,但街坊卻不受落。在逸東邨住了十五年的陳女士說:「靚係靚,但唔實在。我去買兩棵菜咋嘛,整咁靚做乜?本身啲嘢都貴,而家仲貴。」更有街坊指,以前在逸東食一碗魚蛋粉二十蚊,街市裝修後要四十蚊,貴得令人咋舌。

沒公營街市之過

東涌人要食貴菜,主因是這個人口高達十萬的新市鎮,竟沒有一個公營街市。以往,公營街市由市政局興建及管理,惟市政局於二○○○年解散後,街市管理由食環署接手。食環及後只多建了八個街市,二○○八年後已經沒有新街市落成。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指出,東涌無公營街市,最弊連民辦商場也沒有:「變咗無一個渠道俾小商戶做生意之餘,又賣唔到平嘢俾街坊。」按全港街市分布,食環署共管理一百零一個公營街市,而領展則負責管理連逸東及富東街市在內的九十個街市設施。逸東街市由領展持有,領展再將其外判給管理公司管理。領展自二○○五年上市以來,一直將資產增值,以增加租金收入。原由好眼光負責管理的逸東街市,早前轉手交予以霸權見稱的建華集團管理。建華集團近年頻頻見報,大多為負面消息,在去年農曆年間,更被踢爆在良景邨疑用金毛青年做管理員,把在商場附近擺賣的小販打得頭破血流。建華集團被指經常用「爛仔招」對付「敵對」或「反抗」者。上星期,本刊與居民組織「東涌人」的召集人王進洋,在街市門口訪問,未夠十分鐘即有一名男子走出來,目露兇光地「監視」採訪,王進洋其後離開現場,該男子才施施然走回街市內,王直言:「成日都係咁,我俾人點咗相,入街市都會有人跟住。」其後記者進入街市拍攝,更被一名啡金髮的年輕男子緊隨,更不停挑釁及騷擾:「喂!要唔要買菜啊?買菜啊!」本刊向在場檔主詢問,大多顧左右而言他,亦有比較敢言的檔主願意透露詳情,但拒絕上鏡。

逼商戶用八達通

建華接管逸東街市後,耗資二千五百萬元裝修,歷時三個月,街市今年一月才重開;而東涌區內,同樣由領展持有、與逸東相隔半小時步程的富東街市,現在亦正進行為期五個月的翻新工程。逸東新街市豪裝後租金節節上升,連檔攤的價錢牌、名牌、貨籃等,均需統一向建華購買,領展作為街市的持有人,卻任由承包商搾乾小商戶。在街市新裝修後,租金加幅由兩成至四成不等。一個四十多呎的小型鋪位,租金由一萬八千元加至二萬二千元;八十多呎的中型鋪位,租金由二萬一千元加至二萬九千元;一百三十多呎的大鋪位,則由五萬元加至七萬多元。除了租金加幅驚人,建華更搾盡小商戶,要每戶每個月繳交一千元雜費,當中包括宣傳費、招牌維修費等,又在街市推行八達通積分計劃,強制租戶安裝八達通機,每月租金三百元。更甚者,建華更逼商戶參加「積分計劃」,規定商戶在八達通機收到的營業額,每十元就要撥出百分之三至五作為積分計劃的營運資金(每月與租金一併繳交予建華)。這個所謂積分計劃,居民每消費十元換一分,儲分可換禮品,例如一百分可換一罐午餐肉、一百五十分可換豆豉鯪魚、五百分可換一包米。不過,街市檔主只是被迫參與,根本並不支持。記者在生果檔嘗試以八達通買生果,檔主即斥責:「好煩!俾八達通?阻住我做生意!」由於透過積分計劃,建華便可以得到居民的八達通消費數據,有檔主懷疑,建華亦因此掌握每檔商戶的生意額,成了日後加租的藉口。

壟斷式入侵

不過,向來喜歡壟斷市場的建華,其實志不在街市的租金收入。一名沒能力再續租的小商戶向本刊透露,建華與舊商戶洽談租約時態度十分冷淡:「見你小本經營賺唔到咩錢,佢直頭傾都唔想傾,你唔租就最好。」她說,在街市仍未轉手時,她的小店一個月有三至五萬元生意額,扣除租金、水電煤及雜費,每月「賺一份糧過活」。到建華接手後,對方一口氣加租八千元,要求她先支付十二萬元費用,包括兩個月按金、差餉、上期等,當中更有三萬元「入場費」不能取回。建華向她揚言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最後她亦只好離場另覓新地方經營。「冇咗班熟客仔,乜都要重新開始,不過都冇辦法,根本守唔到落去。」在逼走小商戶後,本刊調查更發現,建華已成功在街市內引入旗下攤檔,造成垂直壟斷。逸東街市共有三間肉檔,分別是「建華農牧」、「新界佬」和「領鮮」,他們各掛着不同的招牌,看似並無關連,但實際上全部肉檔的商業登記持有人都是「金年升有限公司」,而該公司董事凌偉業,亦正是建華集團的董事。換句話說,市民無論光顧哪一家肉檔,得益的都是建華,它已全面掌控逸東街市的肉檔生意。

居民自救搞淘寶市集

繼逸東之後,建華亦正裝修富東街市。郭婆婆在富東街市經營專業改衫已經二十多個年頭,早前她被通知街市要進行翻新工程,要收回她的鋪位。領展表明,由於新街市沒有相關行業的規劃,所以不會與婆婆續租。事件引發富東邨居民不滿,直斥「重建街市,都唔係俾居民生活用嘅。」為避免該街市會步逸東街市的後塵,「東涌人」召集人王進洋創建了網上市集,供市民在網上訂購各類貨品,以抗衡大財團蠶食。在富東邨生活了十多年的王進洋說,他冀望打造一個屬於東涌人的「淘寶」,居民買到價廉貨品之餘,又能保障小商戶的生存空間。「市集」的貨品均以批發價發售,出售酒類、凍肉、生活用品及海味雜貨等,現有十七間商戶參與,當中包括來自長沙灣海味店、本地啤酒廠,以及富東街市的廣良興等。其中「廣良興」,可以算是富東的地標。廣良興在東涌經營二十載,專售零食雜貨,王進洋憶述,以前每天放學都會與同學結伴去該小店買零食,可惜廣良興早前因捱不住貴租而結業,一眾街坊大感不捨,所以王進洋就邀請了廣良興加盟「東涌人市集」,在網上平台延續富東人的回憶。然而,居民想自強也不容易;上年五月,土地正義聯盟也在逸東邨的公共空間設「逸東居民市集」,有以物換物、木工班、講故事及手繪創作等攤位,惟最後卻被人以「未經批准」及「阻塞通道」為由,被強行解散活動。有份組織該活動的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批評,政府對東涌居民的訴求視而不見,助長壟斷歪風:「領展之所以可以壟斷消費,就係靠房屋署嘅人員去趕小販、食環署去捉小販、地政總署嘅人唔俾你去做地攤。」林鄭月娥在選舉中曾承諾,為防財團壟斷,未來會多建公營街市,為民生紓困。東涌這個亂局,新政府是否會出手打救,大家拭目以待。

偏遠的東涌

東涌是香港第九個新市鎮,現時人口約有十萬人,約有六成是公屋居民。按照現時的規劃,新市鎮的總面積為八百三十萬公頃,預計人口為廿六萬人。由於東涌地區偏遠,交通費昂貴,但區內居民卻主要是低收入、領取綜援、新移民、單親及少數族裔等。政府公布的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內提到,東涌家庭住戶的每月平均收入約二萬二千元。不過,東涌亦有明顯的財富分布不均情況,私人樓宇集中的東涌北,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四萬五千元,是逸東邨南及北家庭的一倍以上。

建華壟斷街市管理權

建華集團可以說是領展的龍頭承包商,染指街市管理短短五年間,已成功搶佔多個街市,包括屯門良景邨、小西灣、天水圍天瑞邨、香港仔華貴邨、沙田田心隆亨邨、馬鞍山耀安邨、大埔太和邨和青衣長發街市等,約佔領展三成外判街市,保守估計每年生意額超過一億五千萬元。建華集團控股3名股東包括凌偉業、文景華及文景新都是做肉檔起家,被指經常以加租為名逼走小商戶,過去兩年更多次爆發衝突。

2017年4月建華集團被本刊踢爆於荃灣一條街連租十一個鋪位,壟斷菜肉檔。2016年2 月青衣長發街市發起罷市7天,抗議領展將街市管理權外判給建華。2016年2月屯門良景邨小販被「管理員」武力驅趕,多次爆發激烈衝突。

撰文:時事組攝影:莫智謙[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09

萬科領銜中資財團790億收購普洛斯 郁亮稱將擴大物流地產版圖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4/1128061.html

7月14日午後,亞洲最大的現代物流設施提供商——普洛斯(GLP)公告稱,厚樸、高瓴資本、萬科等組成的中國財團將對其進行每股3.38新加坡元的收購交易,估值約為160億新元(約790億元人民幣)。

交易完成後,GLP將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表示,支持普洛斯的私有化交易。

這也是郁亮上任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以後的首筆大額收購。而就在6月29日,萬科以551億元競得廣信旗下一個資產包,其中包括花地灣地塊。

萬科式並購探索新業務

本次交易中,萬科集團占股21.4%、厚樸投資占股21.3%、高領資本占股21.2%、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占股15%、普洛斯管理層占股21.2%。按照占比計算的萬科交易成本約為168.3億元人民幣。

本次交易最終還需通過普洛斯股東大會及新加坡相關監管的批準程序,普洛斯董事會及財團將一起推動後續流程。

記者註意到,去年萬科銷售實現三千億級,今年上半年結束時已突破三千億級,同樣的量級,時間周期急劇縮短。而伴隨規模劇增的是,萬科開啟大手筆並購,除了以上列舉的之外,還包括斥巨資收購瑞安位於重慶的一個大項目。

梳理資料不難發現,萬科在多個重要時間節點上迅猛擴張,均與並購分不開,且背後的武器就是資本杠桿。

2004年萬科首破百億,次年萬科制定了10年千億戰略,10年後千億目標竟然輕松就完成了,涉及並購110多起,涉資百億。記者註意到,彼時的那一輪並購更多是考慮到三個方面,比如通過並購進入未布局的地產開發區域,補充之前缺乏的某個產品線,收購成熟產品或土地,降低拿地成本。

記者發現,如今萬科式並購不僅並購規模大,圍繞新業務探索的並購也越來越迅猛,比如物流地產。

強強聯手加碼物流地產

這次參與普洛斯私有化,萬科似乎有意在加碼物流地產版圖。普洛斯是在新加坡上市的現代物流設施和工業基礎設施提供商,其業務遍及中國、日本、美國和巴西,管理價值近400億美元的物流資產。

根據普洛斯2016年年報,其在中國區總資產為122億美元,總開發面積達2670萬平方米,近三年平均出租率為90%;平均租金為34元人民幣/平方米/月。據戴德梁行發布的《中國高端物流市場2015年回顧》報告顯示,國內物流地產中,普洛斯市場份額占比達55%,排第一位。

而萬科在物流地產方面也早已經有“地產”+“基金”式的嘗試2015年,撤銷物流地產事業部,成立萬科物流公司,並引入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美國黑石集團作為股東作為萬科產業地產的業務重點方向之一物流地產,通過引入機構投資者,萬科表示希望用機構的錢來發展物流地產,以實現企業自身的輕資產化。

郁亮今天公開表示,此次交易如完成,將是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的重要舉措,有助於萬科在物流地產領域完善布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為社會持續創造真實價值。同時,萬科和普洛斯兩家優秀企業的聯盟建立,將有望在全球範圍內打造全新的商業發展模式,通過發揮雙方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的優勢,未來可在地產、物流、商業消費以及資產管理等領域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從而建立起圍繞客戶和城市的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30

一代鞋王作别港交所:私有化财团能否改写旧零售的悲歌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20_781121.htm

落寞退市的百丽,全盘套现的邓耀和盛百椒,或许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资源深厚的高瓴资本、鼎晖投资等私有化机构的介入,为零售业开启了“财团+企业”探索转型的新路径。传统零售加数字化的尝试,能否让一度成为累赘的零售店铺转换为百丽的流量入口?

作者:张伟靖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十年,百丽国际(01880.HK)在资本市场绕了一圈,回到起点。

2017年7月17日,百丽国际私有化方案获98%股东通过,将以531.35亿港元的估值从港交所退市,接近其2007年上市首日市值523亿港元;而与2013年2月的巅峰期相比,其市值缩水超过接近六成。出场的辉煌与落寞的黯然相对比,难免让人唏嘘。

但从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百丽旗下鞋类品牌仍然占据国内大商场的半壁江山,自有品牌百丽、他她、思加图、森达、百思图、天美意等,加上代理的Bata、Clarks、HushPuppie、Mephisto等品牌市场认可度仍在;百丽经销代理的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彪马、匡威等运动、服饰品牌也仍处于市场上升期。

百丽私有化前的最后一份年报显示,2016年度,尽管公司鞋类零售网点减少了700家,但运动、服饰类自营零售网点增加了543家,整体仍保持稳定,2017年2月28日,百丽国际自营零售网点总数为20841家。

作为一家传统零售时代发展起来的品牌运营商,百丽已经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多品牌多业务品类的管理拓展结构,而且目前看来,尽管各项财务指标不好看,但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并不存在重大失误。或许一切正如马化腾所说“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

百丽财务数据不断下滑的几年间,正是中国零售业务翻天覆地的几年。新兴的电子商务经历了超高速增长,趋于平稳上升,转身变为传统产业。马云再提新零售概念,在其引领下,实体店又成为电商巨头争夺的主战场。但是新零售下的实体店已不再是简单的售货中心,而是用户社交体验中心。

而百丽或许是低估了科技发展对消费习惯改变的力量,或许是苦于“船大难掉头”,错失了移动互联引领的消费升级浪潮,成为旧零售的代表,面临节节退守的命运。

传统零售时代无懈可击的样板

百丽品牌最初创立于香港,早期凭借内地廉价的生产成本,将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市场。上世纪90年代,香港设计师、实业家邓耀将百丽引入内地,针对内地市场重新包装定位,并与盛百椒合作,开始建立品牌生产销售渠道。

百丽早期的成功,源于其在生产、设计和管理上的领先模式。1997年,百丽一改过去的混批和散批模式,建立特许经销体系,在较短的时间整合了更丰富的市场资源,快速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同时,百丽通过选拨营销主管担任生产主管和设计主管,把市场敏感的信息转化为产品驱动力,以零售导向模式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

2002年,为了避免被经销商绑架,百丽再开行业先河,由邓耀、盛百椒家族联合百丽各经销商,共同成立百丽投资,由百丽投资担当百丽集团独家经销商,这样公司顺利地从经销商手中接过渠道控制大权。2004年,百丽集团又收购百丽投资全部资产,集团完成了品牌、生产、设计、零售的垂直一体化布局,率先在内地鞋业界实行以生产企业为龙头、以各大商场及区域经销商为依托,纵向整合产、供、销联合一条龙的“直线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占领商业通道。

2007年百丽在港交所上市后,除了快速开店覆盖渠道,横向整合的并购更是频频。3.8亿元收购Fila、6亿元收购Millies、16亿元收购森达……加上天美意等品牌,百丽形成了超级品牌矩阵:百丽、斯加图、真美诗、他她等,代理品牌包括Bata、CAT、Clarks……,基本实现了对用户的全年龄、全价位覆盖。

以“渠道带动品牌、多品牌巩固渠道”为指引方针,百丽展开多品牌、多开分店的战略布局,“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店铺”,因为女性消费者的随机性非常大,店面的覆盖率对推动她们的消费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在百货商场挑来挑去,最后发现买的都是百丽家族的产品。这样,百丽一度凭借品牌与渠道上的绝对优势,在中国女鞋市场无人能敌,甚至可以说把握了商场女鞋的定价权。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度以销售额计,国内女皮鞋市场排名前10名中,有6个品牌属于百丽集团,它们分别是百丽(第一),天美意(第二)、他她(第三),思加图(第四),百思图(第五)和森达(第九)。

目前来看,百丽当初采用的“提供极多款式、引进大量品牌、小批生产以及频密补货”与现在流行的快时尚非常类似,极具市场前瞻性。

2012年是个分水岭

转变自2012年开始显露端倪。

尽管当年百丽营收依然保持同比增长13.5%,但净利润仅微增2.3%,而这个时点之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2008年除外)。更为危险的信号是,到2012年下半年,百丽单店平均销售额与业绩均出现明显下滑。2012年之后,公司营收增速继续一路下滑,2016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仅增长了2.2%,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8.09%。

事实上,2011到2014年间,内地女鞋整体供大于求,店面增长52%,但市场仅增了13%。

女鞋市场的整体不景气掩盖了单家公司的问题,当年,传统女鞋品牌均不约而同地遭遇“滑铁卢”,与千百度、达芙妮、星期六等同业竞争者相比,百丽还属于最为乐观的一家。因此,2012年百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在提升中,直到2013年达到最高位后,才步入下行轨道(图1)。

图1:百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自2014年开始下跌

这一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女鞋品牌通过迅速开店扩大销售网络的粗犷式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其实自2012年起,百丽已经意识到了过度依赖鞋类业务的风险,开始加速增添市场在不断扩大的运动服饰店铺,放慢鞋类店铺的开店速度(图2)。

图2:2012年起,百丽加速增添运动服饰店铺,放缓鞋类店铺扩张

近年来,百丽不断拓展新兴的运动服饰销售业务,降低鞋类业务的比重(图3)。2014年,其鞋类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7.6%,到了2015年时就下滑至51.7%,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仅有45.5%,当年鞋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至189.6亿元,而运动服饰业务则增长15.4%至227.47亿元。然而,运动服饰销售业务的提升并不足以弥补鞋类业务的下滑,更不可能逆转传统的零售模式基因导致的整个公司的颓势。

图3:运动服饰销售业务的兴起,无法逆转传统零售模式基因导致的整体颓势

同样是在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宣告又一个时代的开启——在线零售全面普及,线下销售面临被挤压(图4)。随着电商渠道的普及与整个移动互联生态的健全,跨境电商迅速兴起,海淘也变得极为轻松,与过去不同,用户在互联网上浏览、收藏自己喜欢的商品,在官网或者跨境电商那里下单、支付,等着收货即可,额外付出的无非就是一到两周的物流时间成本。

而女鞋一直在各跨境电商销售品类排名中遥遥领先,百丽产品中高端的市场定位与海淘客户吻合度更高,其竞争对手不再仅仅是本土品牌。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百丽集团曾经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与最牢固的护城河——百货渠道被彻底摧毁,这一渠道所占份额在迅速下滑中(图4)。

图4:百丽线下女鞋销售自2014年开始下降

百丽的优势渠道就这样被电子商务打残了,如果说公司反应不够灵敏的话也不够公道。百丽是较早大力介入电商的国内零售品牌,2009年就创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淘秀网;2011年7月,又投资设立鞋类B2C平台优购网,将淘秀网的资源全面移植至优购网中,同时在天猫等电商平台上也早有布局。

但长久以来,因为过于强大的线下渠道,公司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与定位始终存在偏差,百丽2012年度财报中这样定位:“作为品牌商全渠道战略的组成部分,向线上渠道的自然延伸。在天猫等开放平台,开设旗下多个品牌旗舰店,以适合该等渠道消费人群的差异化产品组合、差异化定价策略,不断培养和扩大目标消费者群体。”

在某种程度上,百丽仅仅将电商作为清理过季款的渠道,消费者自然不买账。这种情况下,电商不仅不能成为营销主渠道,对建立网上品牌形象反而有负面影响,更是几乎从未采用过目前最具传播影响力的社交营销。至今,百丽集团80%销售和90%利润来自百货公司。虽然有两万多家线下自营零售网点,但因没有新零售思维,完全不知用户是谁,其营销仍然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与目前的社交营销下的爆款品牌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公司创始人邓耀、盛百椒两人被外界称为“最佳拍档”,两人曾不止一次公开露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年过八旬的邓耀已经不再参与公司运营;百丽国际的实际掌舵者盛百椒现年66岁,他曾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开表示自己不会使用电脑,面对2015年业绩首次出现下滑,盛百椒说“我都65岁了,还能折腾多久呢”——这可能是公司从千亿市值蓝筹股走向低价私有化的根本所在。

在最新的年报中,公司管理层的反省最为清晰地说明了百丽集团的衰落原因:“随着消费者成熟度快速提升、零售渠道格局不断变化,本集团过去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受到重大挑战,很多传统的成功要素逐渐变成劣势。除了渠道战略调整不够到位,新型营销方式有所缺失之外,在核心鞋类业务中,也出现了品牌形象老化、产品更新周期过长、设计感不足、性价比较低等诸多问题。”

私有化之后,转型新零售?

根据公告,百丽国际收购要约方由高瓴资本牵头,鼎晖投资及百丽国际管理层组成的智者创业参投。私有化一旦完成,百丽国际将从港交所摘牌变为私人公司,其中,高瓴资本对百丽国际的控股比例将为56.81%,鼎晖投资通过SCBL持有12.06%的股份,百丽国际股东管理层所组成的智者创业将持有31.13%的股份。

伴随此次私有化的完成,原百丽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邓耀家族通过MCIL持有百丽国际20.76%股份,盛百椒通过星堡环球、萃富创制持有百丽国际5.98%股份。以6.03港元/股的要约价格来计算,邓、盛家族将合计套现130.93亿港元。

私有化之后的百丽将走向何方?百丽在公告中表示,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计划向其投入财务和运营资源,合作探索尝试新的零售模式,实践一系列转型及创新举措,并在技术、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资源。另外,百丽的首席执行官盛百椒也表示,百丽将把传统零售和数字经济进行融合。

能否以客户为中心,自产品、品牌、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实现新型零售模式转型,从根本上重塑消费者触点和客户关系,是百丽集团的首要任务。

未来百丽的第一大股东高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的资源颇为深厚,曾成功投资滴滴出行、美团、蔚来汽车、摩拜单车等新兴科技企业。分析人士认为,新进股东会从电商、大数据方面入手,在前端销售和后端供应端发力,帮助百丽更快速地了解市场及消费者需求,使订货、库存等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

此次百丽的私有化也为零售业开启了“财团+企业”探索转型的新路径。过去几年,资本大都停留在金融及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不少传统零售行业都经历了寒冬期,包括百丽在内的大巨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如今,资本牵手实业,对百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传统零售加数字化的尝试,或许能让一度成为累赘的庞大数量的零售店铺转换为百丽新零售模式的流量入口。如果实验成功,未来的百丽将成为行业内同行的转型样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07

8個月競購風波落定 東芝芯片業務180億美元賣給貝恩財團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1/1149637.html

日本共同社20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日本東芝公司已同意將芯片業務出售給一個包含蘋果公司的“美日韓聯合”財團,售價約為2萬億日元(約合180億美元)。

據媒體披露,這個美國私募機構貝恩資本牽頭的競購聯盟包括韓國海力士、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和日本開發銀行,還包括蘋果等幾家科技公司。東芝幾天前表示,將把海力士未來能獲得有投票權的股權比率限制在15%。

分析人士認為,海力士的持股比率若限制在15%,預料能避免各國反壟斷當局審查此案的時間過長,也能確保聯盟中的日本投資人握有東芝芯片事業主導權,使該公司能維持獨立經營。

貝恩資本在最新修改的收購要約中,尋求從蘋果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知情人士稱,貝恩資本希望從蘋果那里獲得大約70億美元資金,高於此前協議中的大約30億美元。目前還不清楚蘋果最終會為貝恩資本提供多少金額。

貝恩資本收購東芝芯片的協議如能完成,該協議的規模可能會超過蘋果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交易。2014年,蘋果公司曾花30億美元收購耳機制造商Beats。

知情人士表示,東芝已決定不再與其他兩個競購財團談判,其中一個財團的成員包括西部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另一個財團的代表為臺灣富士康科技集團。

東芝芯片出售案曾因為西部數據的法律訴訟而變得複雜化,後者聲稱它在東芝任何交易中都應擁有否決權,因為它與東芝聯合運營一家芯片合資公司。東芝對此提出異議,並起訴西部數據,以西部數據幹擾其芯片業務出售為由索賠逾10億美元。

上月,日本經濟產業省鼓勵東芝接受西部數據提出的要約,以了結訴訟,盡快達成交易。然而,東芝芯片業務主管和其他多位高管表示了反對。東芝稱,西部數據過度誇大了後者在雙方芯片合資企業的權利。

如果東芝將芯片出售給貝恩資本一事得以敲定,持續約8個月的競購風波或將告一段落。眼下,東芝需要現金來填補其美國核事業西屋電氣破產後留下的巨大資金缺口,從而避免因連年虧損而被迫從東京股市退市。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閆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