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樂途」3年虧損2億多 李寧多品牌戰略遇挫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31/2261433.shtml

  3月16日,李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李寧)公佈2010年財報。財報顯示,在李寧的多品牌陣營中,高端品牌Lotto(樂途)已經連續3年經營虧損, 到2010年年末,虧損額累計達到2.013億元(人民幣,下同)。不僅如此,2010年李寧旗下的另一品牌紅雙喜的利潤也下滑了2.1%。針對李寧多品 牌之路受挫的現狀,關鍵之道體育諮詢有限公司諮詢事業部策略顧問趙宇認為,李寧不得不對於國際化、多元化和「90後」化等幾個戰略重點重新作出調整與取 捨。
Lotto連虧3年
李寧2010年財報顯示,Lotto品牌息稅前利潤加折舊及攤銷為虧損9174.9萬元;而該項指標在2009年為虧損5693.5萬元。對於Lotto連續虧損,李寧指出,「Lotto(樂途)品牌尚處於前期開發和推廣階段,承擔了較高的產品研發和品牌推廣開支。」
然而記者發現,Lotto的虧損其實已經延續長達3年之久。李寧2008年至2010年財報顯示,2008年,Lotto品牌虧損1240萬 元;2009年,Lotto品牌虧損大幅上升為7691萬元;而2010年,Lotto品牌虧損則進一步躍升至1.12億元。該品牌業務已經連虧3年,累 計虧損2.013億元。
對於Lotto並不理想的業績,李寧指出,「2010年集團繼續加大對Lotto(樂途)品牌的渠道拓展。然而,受市場環境及競爭因素影響,2010年Lotto(樂途)品牌業務增長速度遜於預期。」
李寧補充表示,Lotto(樂途)品牌戰略於年中及時進行調整,強調店舖零售表現及盈利能力,合理控制渠道拓展速度與店舖業態分佈結構,選擇重點市場進行生意突破,「目前該業務正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2008年7月31日,李寧與來自意大利的運動時尚品牌Lotto簽約,獲得了Lotto商標為期20年的獨家特許權,可在中國就特許Lotto(樂途)牌產品進行開發、製造、營銷、宣傳、推廣、分銷及零售。為此李寧自2008年起每一年已平均支付1969萬元。
不僅如此,李寧旗下另外一個品牌紅雙喜在2010年的表現也並不樂觀。財報顯示,2010年紅雙喜品牌盈利7187萬元,較上年減少了2.1%。
與Kappa的前世今生
Lotto的故事總讓人想起李寧同Kappa曾經的過往故事,趙宇指出,「李寧再次獲得國際著名品牌的中國代理權,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李寧對於高端化戰略的再度試水,同時希望借此進一步挑戰國際一線品牌的統治地位。」
2002年2月,李寧與Kappa品牌實際擁有人、意大利品牌持有人BasicNet簽訂特許權協議,不過在5年合同到期之後,李寧卻放棄了 Kappa。然而誰料脫離李寧後的中國動向對於Kappa時尚體育精準的定位,讓該品牌運營得風生水起。在「錯失」Kappa後,這次李寧不惜以重金 9.34億元拿下Lotto20年的特許經營權。
2007年,李寧品牌為李寧貢獻了高達42.44億元的收入,然而李寧旗下其他品牌僅為李寧貢獻了1.04億元,佔總收入2.4%。隨後於2008年,李寧達成了與Lotto的合作,這一合作也說明李寧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快速增長的運動時尚市場。
然而2008年之後,該品牌顯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業績,「Lotto作為國際知名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始終生存在水土不服的狀態下。」趙宇指出,「一方面是 產品線在中國市場沒有得到足夠的需求支撐,另一方面缺乏足夠的市場推廣,頗有幾分曲高和寡的意味。李寧的介入同樣沒有從根本上解決Lotto長期面臨的問 題。」
「Kappa的成功在於擁有了較為清晰的市場定位和天然的國際背景,同時得到了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的認同。」趙宇表示。
「對Lotto而言,還沒有給出讓消費者認同的核心價值,而所謂高端品牌也還需要更為明確的特別是來自產品層面的支持。」趙宇補充道。
「專業化是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李寧通過併購強化了乒乓球、羽毛球領域的專業化屬性,在戰略層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是由於乒羽項目自身的特性,發展的空間和潛力都相對有限。」趙宇補充。
趙宇同時表示,「如果考慮到專業品牌的項目自身特性,某些相對小眾的領域可能在銷售額層面,在很長時間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但並不意味這樣的併購戰略就是失敗。在某些時候李寧這種橫向併購策略在品牌和產品結構層面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只是,在多品牌運作的過程中能否同品牌的發展策略和市場需求相一致,將成為評判的核心標準。趙宇感嘆,在李寧大刀闊斧改變自身的時候,「多品牌戰略也需要有所改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0

站在虧損和盈利的邊緣:保障房建設模式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1/5OMDAwMDIzMzk5OA.html

千萬套保障房全面開工之際,有人樂觀,有人愁苦。

資本市場上,受保障房概念刺激,相關概念的股票走出獨立於大盤的行情。 1.3萬億元至1.4萬億元的大額資金投入,被認為是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上「最靠譜」的一項投資。中國建築(601668.SH),中國中冶 (601618.SH)等藍籌股股價自底部已有15%左右的漲幅。

順水行舟,中冶和金隅股份(601992.SH)在業績發佈會上分別表示,保障房的綜合收益率達到11%和20%以上。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開發商的愁容,許多保障房項目面臨虧損。

建多虧多?

對於一些公司來說,保障房建設已到了建多虧多的地步。「這些年來建保障房有許多辛酸苦辣。」北京住總集團董事長張貴林4月19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011 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張貴林曾遞交一份提案,住總開發的翠城經適房項目建設超過10年,這個售價僅為3180元/平方米的項目,由於拆遷成本上漲,出現 21.18億元的巨虧。「有些保障房項目開發週期很長,但建設過程中缺乏動態的定價機制,人工成本、建築材料成本都在上漲。」張貴林說。

不只是翠城一個項目遭遇虧損。2008年11月,遠洋拿下了北京管莊遠洋潤園限價房項目用地,目前的建造成本已超過項目限價價格。首開集團的回龍觀保障房項目虧損10億元,北京金隅嘉業房地產開發建設的朝陽新城項目虧損13億元。

2010年交付的北京大方居保障房項目,是由龍湖地產(0960.HK)開發的。該項目以6000套的供應量成為北京當時規模最大的兩限房(限售價及限面積)項目,最終虧損1億元。

該 項目位於北京通州半壁,建築面積53.4萬平方米,銷售均價上限為4800元每平方米,面積上限為90平方米。2007年,龍湖出價14.8億元通過競投 擊敗萬科獲得這幅總建築面積68.4萬平方米的地塊,樓面地價約2200元,其中近八成面積為兩限房,其餘15萬平方米則建設配套商業和普通商品房。

據 本報記者瞭解,虧損的原因是售價無法補償土地成本和建築成本。該項目綠化率達35%。龍湖不願犧牲品質,以建設商品房的標準來打造該項目,最終只得自掏腰 包1億多元。由於是兩限房和商品房打包,整個項目仍實現了盈利。講到虧損1億元,董事長吳亞軍表示,今後參與保障房投資,一定會保障股東利益,確保不會有 重大虧損。

大型房地產開發商保利地產(600048.SH)也曾有虧損的經歷。保利現已擁有3個共計84萬平方米保障房項目,包括其在2007年獲得的全國首個限價房項目廣州西子灣,其餘兩個項目位於北京。

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坦言,廣州西子灣項目的利潤有10%左右,但北京項目卻處於虧損狀況。原因是政府方面的銷售方案遲遲沒有出台,導致該項目所有樓盤不能按時銷售,參與開發的7家開發商全部虧損。

保利地產認為,既要拿出性價比良好的產品,又要有盈利回報股東,保障房的成本控制就是關鍵。縱觀所有虧損的項目,其共因是售價無法彌補成本,而開發商止虧的途徑只有加強管理,壓縮成本。

「通過加強管理來降低成本,空間非常有限。」張貴林說,「我不主張過分壓低成本,這樣容易出豆腐渣工程。」住總曾承建了北京首個因質量問題被責令拆除重建的保障房項目——大興明悅灣保障房項目,主要原因是項目甲方強制使用低於市場價的施工材料。

綠 城房地產集團執行總經理曹舟南提及保障房,也有苦水傾訴。他打了個比方,假設20萬套、總面積200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總投資4個億。企業獲得3%的代建 費,為1200萬元。假設每個項目配10個管理人員,人均年工資30萬,四年下來,僅支付人工工資就要1200萬元。2000元/平方米標準代建的項目, 如果代建單位每平方米獲利300元至500元,品質可想而知。

更艱難的在於後期的運營和維護。不為多數人所知的是,許多保障房物業費收繳率 很低。張貴林透露,住總現在管理近60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這些小區內物業費收繳率僅為60%。本報記者在住總開發的旗勝家園實地調查時,居民也對物業多 有不滿。欠繳物業費、物業無法提供優質管理、繼續欠繳已然形成惡性循環。「別的企業不願意管,只好我們的物業公司來管。」張貴林說。

住總在朝陽區建設的某危改小區,每年公司要額外補貼該小區數百萬元的電費。原因是居民入住時,項目為臨時用電,所有入住的居民,都不用繳納電費。此後,住總希望接入正式用電時,卻遭遇居民的阻撓,因為一旦接通,便要繳納電費,至今未能解決。

公租房的問題似乎更加嚴峻。廣州首個企業主導的公租房項目萬匯樓是由萬科(000002.SZ)建設的。萬科算了一筆賬,不算利息,萬科需要57年才能收回成本。至今,萬科已參與了300多萬平方米保障房的建設。但郁亮始終表示,並沒有找到賺錢的路。

賺保障房的錢

虧損卻要承建,就開發商而言,建保障房基本上等同於搞公益活動。但亦有樂觀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建保障房亦可以盈利。

金 隅股份執行董事兼財務總監王洪軍曾在金隅業績記者會上稱,該集團保障房的毛利率高達20%以上。據王洪軍介紹,金隅保障房項目能取得如此高毛利率的原因有 兩個:一是金隅有10多年興建保障房的經驗,二是金隅主要用工業用地轉作保障房開發用地,土地成本較低。不過,能夠像金隅股份這樣,通過將低價的工業用地 轉為住宅建設用地,來參與保障房建設並獲利的企業並不多。

同樣表達樂觀的還有中國中冶。中冶董事會秘書康承業近日表示,集團發展保障性住房的利潤率不低於11%,而且資金周轉期快。中冶未來將加大非冶金業務的投入,預計至2015年,非冶金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約70%,其中房地產及資源開發約佔40%。

據瞭解,中冶的做法是,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出地,中冶和地方政府簽訂一個回購協議,等建好了,中冶將房子交給地方政府,屬於代建性質。但中冶必須扮演墊款者的角色。中冶在投入30%自有資金啟動項目後,憑藉回購擔保可獲得銀行剩餘資金的支持。

住總也在探索全產業鏈的模式打造保障房,以期待降低成本。通過一體化、產業鏈式地參與保障房建設的全過程,包括設計、開發投資、施工、物流以及後期的物業管理等,每個環節可以掙2%-3%的利潤,加起來就可能達到10%的利潤率。

許 多央企積極參加保障房建設,醉翁之意不在酒。宏源證券分析認為,保障房是中國建築優質訂單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規模大且具備可持續性,政府信譽好、回款有 保證,毛利率不低於6%、盈利穩定。最重要的,公司在開發保障房過程中,能夠與各地政府建立和鞏固良好的合作關係,加強獲取土地的能力。

中 國建築探索了五種保障房開發模式,分別為施工總承包、限價開發和混合開發、成本加薪金競標服務、BT 投資和城市綜合開發模式。中國建築高層透露,其中施工總承包模式收益率為3%-6%,BT投資模式收益率可達8%-10%,混合開發,保障房開發按規定運 作,收益率也能夠達到10% ,中海在廣州金沙馨園採用了該模式。

制度性求解

在保障房建設領域,雖然有一些企業獨闢蹊徑,探尋出可行的盈利模式,但許多路徑無法複製,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中冶和中建央企、全產業鏈條的優勢。

「在 現有的制度安排下,企業是很難保證不虧損的。」張貴林說,他認為,必須進行制度上的探索,才能夠吸引更多的房地產企業加入保障房建設,變成一種可持續的力 量。例如,在融資方面,給與企業低息貸款。據瞭解,儘管信託加入保障房建設的熱情很大,但是信託公司向地產公司索要的利息仍在6%至7%,融資成本偏高。 政府對保障房後期的管理也十分重要。

4月19日,遠洋地產(03377.HK)行政總裁李明在2011戰略溝通會上表示,保障房建設的當務 之急是建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遠洋正在研究其盈利模式的問題,並願積極配合政府,摸索並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房政策實施細則。保障房項目保持合理的盈 利空間,是實現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前提。遠洋地產在北京的兩個保障房項目全部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1

優酷網一季度虧損4690萬 將再融資億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6/4NMDAwMDIzNjg4Nw.html

5月6日,中國互聯網視頻公司優酷 (NYSE:YOKU)公佈了截至2011年3月31日未經審計的2011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淨虧損為人民幣4690 萬元(710萬美元),較2010年同期降低8%。優酷網是在去年12月8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融資2.33億美元 。

其他指標方面,總收入為人民幣12,800萬元(1950萬美元),較2010同期增長163%。毛利潤達到人民幣1400萬元(210萬美元);而2010年同期,其毛虧損為人民幣1830萬元(280萬美元)。

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在不計算攤銷、折舊和利息收入情況下的虧損(EBITDA)為人民幣3000萬元(460萬美元),與2010年同期的EBITDA虧損為人民幣3,700萬元(560萬美元)相比降低了19%。

此外,在財報發佈溝通會上,優酷更進一步爆出2大重要消息:一是公司將進行股票增發,二是優酷決定採用加速法攤銷版權成本。

不過,優酷並沒有披露本次增發的具體金額,但預計融資額將以億計,加上去年12月8日上市融到的2.33億美元,優酷兩次總計融資金額會非常可觀。優酷稱,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改善用戶體驗及戰略投資,進一步鞏固領先優勢,拉大與競爭對手距離。

因為版權成本在視頻網站中佔很大的比例,優酷決定把直線攤銷改為加速攤銷,即原本在版權期內平均分攤每一年的成本,改為第一年攤銷佔大部分,目前算定,如版權期為5年,第一年要攤銷50%左右,第二年攤銷25%,第三年攤銷12%。

優 酷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古永鏘說:「根據艾瑞諮詢公司數據調研顯示,在2011年3月優酷的家用及辦公月度獨立訪問用戶已經達到兩億三千一百萬,較 2010年12月增加了兩千兩百萬,與此同時,在2011年2月的月度獨立訪問網吧用戶超過五千萬。我們在中國互聯網電視領域的領先地位繼續加強。」

古 永鏘表示:「我們同時也很興奮地看到來自於平板電腦及移動手機終端的用戶訪問流量的激增,這有助實現我們的企業發展使命,即優酷成為通過任何互聯網終端消 費視頻內容的主要來源。我們在平板電腦及3G應用戰略方面的大力而適時的投入繼續獲得成功,擴大戰果。對於內容建設,我們在電視劇視頻收視率方面創造了新 的記錄,並繼續提升了包括自製出品在內的內容庫存的盈收變現能力。」

優酷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劉德樂表示:「很高興本季度我們取得了收入 的高速增長。隨著視頻廣告越來越成為營銷主流,我們繼續保持業務收入不斷增長的勢頭。2011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會繼續密切關注提升用戶體驗,並大力投入 內容、技術、產品創新及品牌建設,把握成長的市場機會。」

2011年第一季度業績

收入

收 入達到人民幣12,800萬元(1950萬美元),較2010同期增長163%,並超出公司業務預期最高值22%。淨收入的顯著增長來源於品牌廣告收入的 強勢表現,其收入達到人民幣11990萬元(1,830萬美元),較之2010年同期增長165%。收入增長主要歸功於品牌廣告主數量增加,和每個客戶廣 告投放的增長。

帶寬成本

2011第一季度的帶寬成本為人民幣5,630萬元(860萬美元),佔淨收入的44%。2010年同期,帶寬成本佔收入的90%。

內容成本

內 容成本為人民幣3,610萬元 (550萬美元),佔淨收入的28%,與去年同期的17%相比有所增加。內容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因為我們視頻內容庫的增加和版權內容的單位購買成本的增加, 另一方面公司決定採用加速攤銷而不是直線法計算內容成本。2011年之前,我們的版權內容成本攤銷在使用直線按照授權期限攤銷計算的,新的方法採用了更加 保守的原則。

毛利潤

2011年第一季度毛利潤達到人民幣1,400萬元(210萬美元),而2010年同期是人民幣1830萬元(280萬美元)的毛虧損。毛利潤的顯著增長來源於品牌廣告收入的提高,但也因為收入成本增加而被部分抵消。

運營成本

2011年第一季度的運營成本為人民幣5,980萬(910萬美元),較之2010年同期人民幣3,100萬元(470萬美元)有93%的增加。該費用的增加主要用於隨著公司業務的大幅度增長所增加的銷售和市場費用、綜合管理費用和產品研發費用。

運營虧損

2011年第一季度的運營虧損為人民幣4580萬(700萬美元),較之2010年同期改善7%。這主要因為毛利潤的顯著增加。

淨虧損

2011年第一季度的淨虧損為人民幣4690萬(710萬美元),較之2010年同期改善8%。

調整後淨虧損(未經審計)

2011年第一季度,除去股票期權費用之後的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淨虧損是4150萬人民幣(630萬美元),較2010年同期有15%的改善。

經調整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虧損

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經調整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虧損(EBITDA)為人民幣3000萬元(460萬美元),較之於2010年同期有19%的改善。

業務展望

優酷預計2011年第二季度繼續保持淨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125%到135%的增長比例,該預期反映優酷當前的初步預期,不排除調整變化的可能。

增發股票

優 酷(NYSE:YOKU)公佈將在大約美國東部時間2011年5月5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由優酷向公眾增發的美國存托股票(ADS)的招 股說明書,此次增發股票的數額及時間待定。所得融資將投資於技術、基礎設施、產品研發、視頻內容購買、市場營銷拓展及整體企業運營(包括運營資本需求、潛 在戰略收購或投資等)。

關於優酷

優酷是中國領先的互聯網電視公司。我們的互聯網視頻平台幫助用 戶在多終端更便捷地觀賞優質視頻內容。自2006年12月優酷網啟動至今,優酷在內容庫、用戶人數以及盈收方面都獲得快速增長,使得優酷成為中國最著名的 網絡視頻品牌。優酷以「YOKU」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美國存托股票(每股代表18股甲級普通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2

上游紡織業 – 天虹紡織(2678.hk)和魏橋紡織(2698.hk) – 將面臨虧損?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368

報導一 棉花329级棉花27000/吨,山东河北多数棉纺企业用的棉花为本地棉弱三级25800/吨,四级棉25300/吨。山东一家大型棉纺企业两天下调1500/吨,现在三级棉收购25500/吨,根据现场情况棉花供应商已是慌不择路,大批棉花涌向概企业,收购多少有多少,山东整个市场已被打乱,纱线大幅下跌,特别是纯棉企业亏损累累,有的停产有的减产,有一个十万纱锭的棉纺企业前期库存较大已停产,40支纯棉纱下跌了5000/吨,库存一千多吨,损失惨重,棉纺下一步有被冼牌的可能。织造企业跟随棉线的下跌而下跌,每米22元的棉布已下跌4元左右,织造企业多数库存在一个半月以上,现在定单还没有确定,等待广交会有无起色。纯涤线和涤棉混纺比纯棉纱现在情况较好,纯涤32支纱市场价19500/吨,还有一千多元的利润。

指的是否就是魏橋紡織(“魏橋”)

報導二

下游纱线价格方面,昨日涤短、粘短、KC32SJC40S分别下跌50100400400,跌幅扩大,价格走势堪忧,制约棉价恢复性行情的出现。坯布市场方面,织里坯布城纯棉坯布节日期间成交减少、价格走低,市场整体继续低迷。

天虹紡織(“天虹”)8成做紗線,2成做坯布。
魏橋4成半做紗線,5成做坯布。

報導 上周(425-29日),国内棉花价格跌速加快,现货市场周跌幅近2000/吨。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周末为26927/吨,较前一周下跌1794元,四月份全月共下跌3201元。

我們來看一看CC Index328的圖。

根據天虹2010年報所指,公司於去年十月份與主要棉花供應商簽訂採購合同,以確保今年上半年的供應穩定。現在棉花的價格又與之前所簽訂的差不多了。

公司又說:

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本集團就25,000噸棉花賣出若干期貨合同,以就部分手頭存貨及棉花採購責任對沖棉花價格的波動風險。於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由於年底棉花價格上漲,本集團就該等期貨合同錄得公平值為人民幣3,320萬元的未實現虧損。

由上圖可見,期貨應該是11月尾“摸頂”簽的,因此年底才出現虧損,現在棉花又跌價,以現價計應該可賺回3千萬,平手到期。

天知觀點:

棉價下跌會導致毛利縮窄,這是必然的事實。這次還是暴跌,對於一般有2個月存貨的紡織企業來說,可以“打個和”已是偷笑。

問題是,天虹和魏橋在2010年年底都屯了不了貨存,以此看來,今年業績有機會“見紅”。

天虹的存貨

魏橋的存貨

後記:
有些公司面對一些外在風險是毫無辦法的,這並非它們的錯。就像德林國際(1126.hk)一樣,它也有兩大外在風險。之前3月29日寫了它
一篇比較負面的文章,當時股價是$1.35,僅一個多月已下跌了至$0.94,跌幅達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0

手機代工慘澹經營 它卻逆勢交出獲利成績 陳世惠魔鬼大改造 華冠逃過虧損命運

2011-5-23  TWM




在手機代工大廠紛紛出現虧損的狀況下,華冠卻能逆勢交出獲利成績,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用兩個月魔鬼改造,讓小麻雀也能舞出手機代工的新春天!

撰文‧翁書婷

二○一○年,是手機品牌廠宏達電最風光的一年,智慧型手機熱賣,讓宏達電獲利創下歷史新高;但是,二○一○年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卻是最慘澹的一年,全 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富士康,跌破眾人眼鏡,出現巨額虧損二.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四億元),華寶也大為失色,虧損三億元,就連英華達也在營收大幅縮小 下,三月宣布併入英業達。

然而,在市場普遍看衰手機代工廠下,有一家公司卻開始賺錢,走出連年虧損泥淖,逆勢交出EPS(每股稅後純益)○.二八元的成績,今年它的手機出貨量還要突破二千萬支關卡,上看二六○○萬支,全年營收有機會衝上二八○億元,成長幅度高達四三%,這家公司就是華冠。

手機代工業在虧損邊緣掙扎新北市中和某棟大樓裡,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穿梭在各個實驗室,桌上一字排開都是華冠這幾年做的產品,「你能想像嗎?十年前,我們代 工一支傳統的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可以賺四百美元。現在,我們做一支更好的功能性手機,利潤卻只剩四美元。」毛利低落是代工廠普遍的悲歌,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大幅成長, 但手機代工廠無一不在虧損邊緣掙扎,讓人不禁疑惑,手機代工產業怎麼了?

答案很簡單,「我們暫時沒有委外釋單的計畫。」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說。智慧型手機市場技術門檻高、利潤肥厚,讓手機品牌廠將組裝製造緊握手中。在品牌廠無 意對外釋單下,高毛利的智慧型手機訂單拿不到,代工廠又難從功能性手機銷量賺到錢,青黃不接的結果,手機代工成了落日產業。

談到大環境的問題,陳世惠也忍不住感嘆,「前幾年我們做feature phone都有賺錢,只是賺來的錢全拿去開發智慧型手機。」早在○四年,華冠就積極投入智慧型手機的開發,以為很快就會有爆發性成長,沒想到,卻等不到期 待的智慧型手機大筆訂單進來,拿到的都是二線手機品牌的小單,沒有達到規模經濟,讓華冠短短兩年就大虧十二億元,虧到連董事會都罵。

「現在每十個人,至少有四個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可是在二○○七年以前,能有一個人拿智慧型手機,就很厲害了。」陳世惠看來,當時行動網路環境的不成熟,造就了需求不彰,在3G網路尚未普及下,消費者怎麼會有購買智慧型手機的需求?

品牌大廠關起門來自己做,代工市場規模小,又僅兩、三家品牌獨大,缺乏訂單支持的華冠,成績當然不好看。

屋漏偏逢連夜雨,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投資大洞來不及填滿,又遇到了○九年的金融大海嘯,整體手機出貨量負成長,智慧型手機獲利春燕沒飛來,功能性手機訂單也開始衰退,整個華冠風雨飄搖,逼得陳世惠不得不想辦法動刀改造。

「當時可能很多人恨我。」裁員、關廠、智慧型手機研發喊卡,陳世惠改造的動作一波波,因為他明白,如果不改造華冠,讓華冠重新動起來,整家公司可能會遭金融海嘯滅頂。

陳世惠一聲令下:「兩個月,營業費用要降二○%,製造效率得提升五○%,開發時間要縮減一半。」這是陳世惠給高階主管的嚴苛任務,時間這麼短,動刀的幅度卻這麼大,因為他一想到手機代代演進,生命週期遠比其他電子產品還要短,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能浪費。

一聲令下執行內部大改造

不過,華冠的好處在於規模小、組織相對扁平,比起富士康、華寶企業結構上的疊床架屋,組織調整豈是一朝一夕。可是,華冠不一樣,它的組織簡單,卻又五臟俱全,調整的命令一下,整個華冠都開始動了起來。

「不要的成本先砍,產線也都要重新規畫,每個環節都一一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華冠財務長周照程說,營業費用要減少兩成,每一塊錢都不容許浪費。就連工廠 營運也一樣,產線重新調整後,以前花三十秒做檢驗工作(testing),現在要縮減到三分之一,效率、成本全部重新調整,讓華冠重新上緊發條。

另外,為了盯緊各部門的改造進度,每個禮拜陳世惠都和高階主管開會,他要華冠從上到下都動起來,「因為手機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不能等。」果然,金融 海嘯一過,景氣開始復甦,加上iPhone掀起的智慧型手機風潮,在在顯示華冠的機會來了,「許多買不起高價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也開始選購中高階的 feature phone。」華冠副總洪一峰觀察,相對低價的中高階功能性手機,一樣有觸控與上網功能,表現雖不若智慧型手機好,價位卻親近一般消費者。

於是,陳世惠把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團隊投入中高階功能手機,性價比完全不輸入門款的智慧型手機,還讓摩托羅拉因而找上門,短短半年就設計四款機種,出貨一百萬支,未來更瞄準Android平台,殺進智慧型手機戰場,希望一舉拉高智慧型手機的出貨比重。

儘管如此,資策會MIC行動通訊分析師林柏齊倒沒這麼樂觀,因為各大品牌廠釋單,最快要等到一二年,因此,華冠能否順利接到智慧型手機訂單,甚至進一步將智慧型手機出貨比重拉高至六成,將是觀察重點。

面對未來挑戰,華冠也不敢大意,陳世惠眼神堅定地說:「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就像坐在薄冰上!」

華冠

成立:1999年

資本額:40億元

董事長:李森田

總經理:陳世惠

主要業務:手機代工(無線通信器材、電信射頻、電子零組件)

近三年獲利:

2008年EPS -1.65元2009年EPS 0.06元2010年EPS 0.2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4

暴利還是虧損 水務呼喚成本「陽光化」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6296.html

均毛利率40%?中國水網近日發佈的年報數字,引來民間指責水務企業乃「第一暴利行業」的熱議。而為數眾多的國有、民營和外資水務企業則聲稱水務企業只是微利或虧損。是暴利還是虧損?雙方相持不下。

「整體上當然是虧損的,怎麼會盈利呢?水務又怎麼會成了『第一暴利』行業呢?」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昨日十分不解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40%高毛利率引發「第一暴利」說

近日《經濟參考報》刊發了《年報顯示18家水務上市公司2010年全部盈利》一文。文章稱:「年報顯示,2010年我國水務上市公司全部實現盈利,無一虧損,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58元,平均銷售毛利率40.02%。」

此間有網民評論稱,「平均40%以上的毛利率,水務業已經成了『第一暴利』行業。」甚至有評論認為:「水務企業漲價的理由都是忽悠人的。一直被蒙在鼓裡的消費者無法不憤怒!」

昨日下午,記者就中國水網提及的水務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情況進行了查詢。結果顯示,2010年,在18家公司中,參與污水處理投資運營的上市公司 共14家,該項業務平均毛利率46.74%。涉足市政供水投資運營的公司共11家,該項業務平均毛利率34.56%。水務工程建設方面,有9家公司參與此 類業務,平均毛利率38.59%。

高毛利率不等於高利潤率

不過,記者瞭解到,「平均40%以上的毛利率」其實是一個大大的「水泡」。就在《經濟參考報》的文章出來後,中國水網5月30日發表了題為《被誤解 的水務上市公司高毛利率》的聲明。聲明稱:「由於水務公司是重資產行業,財務成本高、折舊高,僅以毛利率評判其整體利潤水平是不科學的。」

根據我國《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規定,「城市供水價格中的利潤,按淨資產利潤率核定」,並明確規定了供水企業「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是淨資產利潤率8%~10%」。經測算,2010年,18家水務上市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5.78%。

環境商會秘書長助理馬輝昨日對記者分析說,以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計算,按目前的水價,自來水公司一年的營業收入大約7000萬~8000萬元,其中毛利大概在3000萬元,如此計算自來水公司的毛利率接近50%是沒有問題的。

「但折舊、貸款利息等成本也接近4000萬元,這樣一算公司就會虧損。」馬輝說,關鍵是毛利率計算方式並沒有把財務成本和管網前期投資計算進去,而這塊卻是供水中最大的成本。供水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投資再建造的成本,包括管網老化修繕、新建廠區和設施的資金等。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昨日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1998年後,城市供水行業管網等設施的投資都來自水務公司,政府的投資基本上為零。

供水成本過高

水務業整體微利或虧損

那麼,水務企業真實的盈利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記者瞭解到,從1995年開始,國內自來水公司便開始全行業虧損。

中國水網的統計顯示,2009年2月,我國自來水生產行業毛利率整體為17.75%,但同期利潤率為-9.15%,淨資產收益率為-0.6373%。

而駱建華提供了一份《水價問題再探析》,這份報告的報送單位包括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等國家權威部門。報 告稱,「由於水價倒掛,不能滿足供水廠的運營需求等原因,城市供水長期以來處於虧損狀態。2008年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水廠虧損,總虧損額達25億元,供 水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堪憂。」

報告稱,造成水務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不斷高漲的供水成本。作為供水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水資源費的提高以及原材料、電價、人工等直接成本的上升是導致供水成本提升的根本原因。

水價成本公開方能對症下藥

不過,有一點也是不容迴避的,那就是出於經營、競爭的考慮,可能沒有哪一家企業願意公開自己的成本,水務企業的盈利情況並不透明。

據環境商會的一項調查,由於缺乏有效的成本約束,因管理不善造成的管網漏失、水管單位人員超編、成本分攤不合理、盲目建設等原因導致的不合理成本,在多數情況下被「摻和」到水價中。

「要搞清楚供水企業虧損的原因。」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是因為經營不善造成的,要改善經營,或者換一家公司經營;如果是政策性虧損,就要研究應該由誰來支付,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8

從虧損61億到盈利6億 偉創力新代工邏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6/wOMDAwMDI0MjcwOQ.html

圍繞代工業的核心——成本,「老大」富士康和「老二」偉創力的不同解答,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過去三年,如果說富士康的挑戰是為了應對成本極致追求帶來的企業形象危機,那麼偉創力需要面對的則是實實在在的經營壓力。偉創力2008財年虧損6.8億美元,2009財年更是巨虧61.35億美元,2010財年也僅錄得1859萬美元的微弱盈利。

直到剛剛結束的2011財年,偉創力才稍稍喘了口氣,其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1年財報顯示,其收穫了同比30倍的淨利潤增長,達到5.96億美元。

與富士康依靠規模和成本制勝的「快生活」相比,偉創力走出虧損的路徑則是,試圖擺脫苛刻而很難賺錢的「蘋果們」,轉道產品週期相對緩慢、規模更小但利潤相對優越的升級產品。

6月2日,偉創力深圳福永廠區生產設備廠長黃富坤向記者強調,公司從去年以來的淡出消費電子的思路,今年更為強化了,「從重視諸如蘋果、戴爾等規模大但生產和銷售週期短的PC、消費電子產品,轉向了單次量小但生命週期更長的通訊、醫療電子、大陽能等產品」。

處於食物鏈底部的偉創力試圖證明:「少即是多」也可以適合代工業者生存。

偉創力扭虧路徑

依靠低利潤、大規模的模式經營下去難以為繼

6月2日,本報記者走入全球代工老二偉創力公司位於深圳二線關外的福永生產基地。員工宿舍隨處可見的隱形防護欄,依舊能明顯地感覺到企業管理者緊繃的神經。

除了臨時增設的防護欄,偉創力深圳福永廠區去年還花大力氣提升員工福利,這包括:足球場、鍵身房、網吧、常設心理諮詢機構,以及按深圳市政府規定給每位員工(含作業線員工)購買的社保、住房公積金等等。

「公司在社會責任上的投入成本增加,長期來可以為公司經營帶來收益。」黃富坤對記者稱,過去幾年代工業的殘酷廝殺或已經證明,繼續依靠低利潤、大規模的模式經營下去難以為繼。

以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給渠道和生產兩個環節的利潤越來越低,這種模式無限循環下去的結果勢必是,企業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的背離。這是因為單純向「規模」要「利潤」,其結果將是對成本的極致追求。

偉 創力在走另一條路。據偉創力醫療部中國區營運副總裁孔嘉明介紹說,2010年以來,偉創力大刀闊頭地砍掉了訂單數量最多的筆記本、PC、手機等事業群,將 其統一整合到一個部門旗下,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收縮公司在消費電子類產品上的投入以及收入預期;另一方面,偉創力將業務重心轉向了包括醫療設備、通訊、新 能源在內的新興業務。

「新業務收入去年佔到公司整體收入的20%,還不是很多,但是它是一個未來。」偉創力相關人士說。

此種作法顯然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偉創力近三年財報顯示,就在其開始大規模收縮戰線的2010財年,偉創力雖然以1859萬美元的微弱盈利成功扭虧,但是它的銷售規模卻由此大幅下滑22%,從上一年的309億美元下降為241億美元。

這對一家代工企業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處於食物鏈最底部,向規模要業績增長,其容易程度要遠大於向利潤率要增長。另一難度還在於,「少即是多」的戰略轉型還意味著,單一客戶的訂單量更少了,要作更多數量的客戶關係維護。

「舉個例子說,我們(福永)廠區兩年前有10家客戶左右,量很大,但產品單一,機頂盒就佔了80%,我們現在客戶變多了,有20家,但訂單小了很多,機頂盒減小到20%,產品轉向了太陽能轉換器、通訊設備、醫療設備等產品。」偉創力相關人士說。

新代工邏輯

重心轉向醫療設備、通訊、新能源等新興業務

但是偉創力認為,後一種模式更適合公司未來。

「現在(新業務)的利潤率要高3%-4%。」孔嘉明告訴記者,這是偉創力放慢腳步後的回報。偉創力數據顯示,2010財年,其淨利潤率僅為0.07%,2011年調整業務結構後的淨利潤上升到2%,與此同時公司銷售規模還上升了18.6%至286.7億美元。

孔嘉明舉起手中一個便攜式微型血糖分析治療儀,向記者解釋說,「這個設備我們已經連續生產了三年多,而醫療設備和電子消費類產品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發週期更長,產品的銷售週期也更長,短的幾年,長的話還可以用十幾年。而一台手機週期可能只有幾個月。」

週期不同,風險和收益也是不同的。「像醫療、通訊這樣的行業,風險是研發週期長,在1-2年以上,一台手機研發只要幾個月到半年。但是前者一旦研發成功,回報週期也是很長。」孔嘉明認為,這有助於代工業者緩解由電子消費類產品短週期、高頻率換代帶來的壓力。

另一方面,此類產品由於研發門檻相對更高,代工廠商獲得的利潤回報亦相對優厚。有行業人士分析,最近幾年,由iPhone和iPad激化的消費類電子終端產品的競爭,強化了產業鏈上下游投入一場痛苦的「高舉快打」戰爭,產品週期越來越短,下游廠商和渠道的利潤越來越低。

但偉創力的新代工模式亦並非坦途。以偉創力的醫療設備代工為例,目前偉創力在該領域的代工競爭對手僅有JABIC、STAMINA等少數小規模企業,但是相比起手機等一年上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的消費電子產品而言,醫療設備市場的規模仍僅有幾百億美金。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更多公司還在採用自我生產的方式,外包還只剛剛開始,這個市場要達到一定規模需要長時間的培育。而規模是代工業存在下去的必然前提。

據記者瞭解,偉創力目前在國內的醫療代工廠商客戶仍為清一色的歐美客戶,美國客戶仍佔大頭。而作為本土醫療設備品牌廠商聚集地的深圳,目前尚無一家公司將業務外包給偉創力。

除此以外,偉創力還在面對的挑戰是,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老競爭對手的跟進。「我們知道他們(富士康)也在做這方面準備(進入醫療設備代工),只不過我們做得更早一些,這塊業務因為設及到複雜的各國醫療衛生認證,門檻更高一些。」孔嘉明告訴記者。

偉創力正在退出已擠滿富士康、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業者的消費電子領域,開拓代工業的藍海,但是它也無法確定,這片藍海會在何時就被後來者迎頭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39

转载:纺织业低迷棉价暴跌 产棉大县棉商亏损过亿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17n15.html

    “21500元/吨!”昨日(6月29日),当福建宏远纺织集团董事长洪天概向江西九江彭泽雷鸣棉业总经理徐雷鸣报出皮棉价格的时候,徐雷鸣说,这个价格比今年他卖出的最高价31500元/吨相差了整整1万元。

  即便如此,徐雷鸣还不敢拒绝。再过一星期,皮棉价格还会更低。

  “目前整个彭泽县滞销的皮棉超过1.8万吨,以现在的价格,每吨要亏损5000元左右,加上之前的亏本销售,整个彭泽棉商亏损起码超过1亿元。”兼为彭泽棉花协会副会长的徐雷鸣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彭泽棉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价格仍在持续走低。

 

  忍痛抛售

  6月29日下午,江西彭泽县棉花交易中心。石金洲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一吨吨棉花运上货车,既喜又悲。喜的是通过关系,他终于把积压的皮棉销售出去一部分;悲的是每销售一吨,就要亏损4000元。这次一共销售50吨,亏损20万元。

  “这还是以前下的订单,在这个季节,还算是不错的价格。”石金洲说,“现在皮棉的市场价格在23000元/吨左右,成本一般约28000元,每吨亏损5000元。”

  不少棉商表示,能以这样的价格出售,至少还能确知自己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以现在这个价格,根本就没人来收棉,“时间越长,成本越高,可以确定的是,(亏损)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2010年,家住彭泽县马垱镇的棉商詹佑成承包了湖口县棉麻公司的马影轧花厂。去年他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共计350万元,从湖口收了200万斤籽棉,加工成350吨皮棉。目前他只卖掉135吨,最高卖到28500元/吨,但在最高价位上,仅卖了18吨。

  “那时不是不想卖,因为网上炒得厉害,预计皮棉的销售价格会涨到3万元/吨。”詹佑成说,结果等到现在,许多收购者报价,都是20000元~21000元/吨。

  詹佑成说,他担忧库存的220吨皮棉卖不出去,加上银行利息,每吨亏损8000元,共亏损160多万元。

 

  无助等待

  “现在不仅全国的行情一样,全世界的行情都如此。”石金洲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久前,他和彭泽棉花交易中心总经理一起参加了一个国际性会议,世界各地的棉花专家、商家传达了同一个信息:随着资金的短缺,纺织业的需求迅速下降,皮棉普遍滞销。

  彭泽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2010年,该县种植棉花23.5万亩,籽棉产量47万吨,皮棉产量2.4万吨,全县经营皮棉较大规模的轧花厂35家。

  徐雷鸣经营的雷鸣棉业皮棉产量3000吨,是江西最大的皮棉经营商。他说,之前已经销售了2200吨,只有800吨是滞销亏损的,亏损额400多万元。“去年这个时候,全县皮棉销售在九成以上。”徐雷鸣说,马上就要出新棉了,往年这个时候,皮棉销售已经进入尾声了。

  徐雷鸣说,到目前,全县还有80%的皮棉没有销售出去,这部分皮棉至少有18000吨,以每吨损失5000元计,加上之前亏本销售的损失,全县棉商的损失过亿元。

 

  纺织业低迷

  不仅是棉花的价格,整个纺织业都步入了低谷。据福建宏远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天概介绍,目前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少了80%。

  “资金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订单转移等等,都是业绩下滑的原因。”洪天概表示,现在他们根本不敢储备皮棉,“整个纺织业都不景气,比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8

鐵道部進入虧損週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2944&time=2011-07-24&cl=115&page=all

巨額高鐵投資的成本壓力累積爆發,6857億元的年收入僅帶來1500萬元的年淨利,這只是開始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寧

 

  過去幾年「大手筆」的高鐵投資帶來的財務困境,在鐵道部最新發佈的財報中清晰浮現:一方面,難以在中短期內看到運營效益;另一方面,新增投資還需要大量舉債,新債舊債抬高了財務成本。在雙重壓力下,鐵道部已進入不敷出的虧損週期。(相關報導:鐵道部官員語錄精選:高鐵與動車既先進又安全

  7月21日,鐵道部發行了今年以來的第三期200億元短期融資券,籌資用於鐵路建設、機車車輛購置及運營中的資金周轉。企業界吃驚的是,這些往 年被認為高信用等級的債券竟一反常態招標未滿,不得已由銀行包銷了剩下的十幾億元。至此,鐵道部尚未到期的債券總計為5855億元,而今年需要兌付的債券 本息就達1448億元。

  投資界人士貝樂斯(Barrons)測算,鐵道部今年還將償還貸款本息1000億元,而經營現金流最多2000億元,以自身現金流還本付息幾無 可能。今年一季度,鐵道部已報虧37億元,貝樂斯認為勢頭還會延續,在折舊與利息等增加的情況下,即使總收入有15%的增長,今年鐵道部還將虧損200多 億元。

  據財新《新世紀》多方瞭解,今年以來鐵道部資金全面吃緊,拖欠工程款情況嚴重,很多應付款項的賬齡已達一年,而且沒有還款時間表。而鐵道部的資金議價能力也在減弱,在銀行處很難再得到下浮利率的優惠,其統借統還的資金清算模式受到銀行監管部門的質疑。

  鐵道部意識到,傳統的運輸經營難以維持日益加重的財務困境。本月,鐵道部下發了《關於延伸鐵路貨物運輸服務鏈、加快發展鐵路現代物流的實施意 見》,明確將多元化經營作為轉變經營方式的突破口,並將此上升到與客貨運同等重要的程度——多元化經營形成的資產、收入都是路局的,進入鐵路局的全口徑盈 虧核算。這會帶來鐵道部急需的增長嗎?

入不敷出

  7月14日,伴隨著第三期短融公告而發佈的2010年年報,其核心財務數據令觀察者錯愕——年度淨利1500萬元,這對於年收入6857億元的鐵道部來說,宛若滄海一粟。

  年報顯示,去年鐵道部新增貸款4500億元,國內貸款總額達1.25萬億元,總負債1.89萬億元,負債率從53.06%增加到57.44%。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鐵道部貸款主要來自四大行及國開行,工行最高,國開行有1700億元。

  這些貸款和債券的發行,支持了鐵道部近8000億元的基建投資,代價是每年要還本付息1501億元(本金1250億元,利息250億元),而其經營現金流僅1567億元,需繼續舉債才能周轉。

  貝樂斯認為,今年鐵道部經營現金流已難以還本付息。據他測算,鐵道部今年經營現金流約2000億元(包括鐵路建設基金約700億元,折舊約 900億元,利息支出約400億元),而還本付息的壓力則有2500億元。由於今年債券到期明顯增加,在貝樂斯看來,「2500億元債務是保守估算,這包 括債券還本1210億元,債券利息238億元;貸款本金1000億元,貸款利息100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只有300億元的債券到期。

  在這種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鐵道部今年的目標是要完成6000億元基建投資,上半年剛完成2422億元。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今年新開工項目極少,大部分基建投資是在建項目。

  在今年緊縮銀根的形勢下,鐵道部也不再是銀行追逐的對象。「今年一季度鐵道部與銀行在利率談判上呈僵持狀態,以前要求利率下浮10%,甚至要求 固定利率貸款,銀行都可能滿足。但現在銀行已不再接受這些條件,鐵道部最終只好同意按照基準利率貸款。幾大行從4月才開始給予鐵道部新增貸款,但新增總規 模估計不過1000億元,大部分是執行去年的合同,用於支撐今年的在建工程,哪有錢開新的項目?」一位國有銀行信貸部的人士稱。

  另一位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鐵道部過去貸款條件非常優惠,甚至可以在項目開通五年後支付利息(其間利息支出資本化),這就是為什麼1.25萬億元的貸款支付這麼少的利息!

  現在鐵道部惟有對企業的談判還維持強勢。多位業內人士反映,年初開始,與鐵道部的資金結算就異常困難。通常是先按工程進度支付預付款,完工後等 鐵道部內部驗收、審計完了再支付尾款。「現在結算困難,拖欠的理由是還在審計,很多應付款賬齡都一年了。」一位鐵路工程人士抱怨。

  鐵道部現在資金缺口確實較大,有錢也「捂著」不還。2010年年報顯示,鐵道部的應付款為4503億元,應收款為1541億元。「別說對小供應商,鐵道部對南車、北車的付款時間都很不確定。」一位銀行業人士稱。

成本高企

  「我建立了非常詳細的模型分析成本,包括人員成本、燃料、電力等,算下來2011年成本要大幅上漲,虧損已成定局。」「貝樂斯估計今年鐵道部收 入將達7710億元,總成本7000億元,算上各種稅費後估計虧損260億元。虧損主要原因是折舊和利息支付大幅增加。2011年,折舊將增加200億元 左右,利息支付增加至少150億元,加起來是350億元額外支出。」

  2007年-2009年鐵道部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是9%,去年鐵路客運和貨運量分別增長近10%,收入增長約12%,成本增長也在這一水平,但 單位成本在增加,而且從2008年以來一直在增加,去年為0.11元/噸公里。數據顯示,這些年毛利率和淨資產收益率都在下降。

  今年上半年,鐵道部披露客運量增長12.2%,貨運量增長8%,尤其是客運量增長勢頭明顯。貝樂斯認為:「客貨運收入確實大幅度增長,其中一半 左右是提價(包括高鐵的變相漲價),另一半是運量增長。今年4月貨運剛提價,算上運量增長,今年貨運收入增長約15%。」但即使在這樣的增速下,他認為仍 然要虧損,因為成本提高更快。

  「維護的問題,首先最少要超過折舊,也就是700億元。隨著高鐵投入運營,未來折舊很快會突破1000億元。」不過,另一位接近鐵道部人士認為,承擔運維工作的基本上是路局,而運維費用是在鐵路系統內部結算,可以壓很長時間,對當期現金流影響不大。

  如果說2010年收入與成本增長還能同步,今年一季度虧損37億元則出現了成本高於收入——營業總收入1558億元,總成本(含稅金)1595億元。

  僅列車安全檢測保養的投入就十分「可觀」,在6月13日的京滬高鐵新聞發佈會上,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表示,京滬高鐵每天夜晚利用停駛時間進行不少於四小時的保養,每天早上開通雙向的不載客列車,每十天開行一次安全檢測列車,對線路進行全面體檢。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對鐵道部2011年的信用評級報告稱,在鐵道部的成本構成中,工資約佔總成本的20%,燃料、材料及電力等成本約佔40%。近年鐵道部的人員工資、燃料以及電力成本都不斷上漲,造成鐵路成本隨之不斷上升。

另覓他途

  近年來,鐵道部盈虧波動較大,2009年盈利27億元,而在經濟不景氣的2008年則虧損130億元,在最好的2007年盈利87億元。

  鐵道部近年來主要投資在高鐵領域,未來營收也主要看高鐵的運力增長——從既有交通方式上客運的轉移和誘增,以及客貨分離後釋放的貨運能力。

  一位從事鐵路投資的基金人士較為樂觀。在她看來,鐵路盈利本來就薄,未來幾年出現虧損也正常,「基建投資一般至少需要五年的培養期」。

  不過,高鐵投資期非一般基建投資可比,國外高鐵盈利的很少,中國高鐵集中式的大投入,更非5年、10年培養期能夠盈利。鐵道部新部長盛光祖上任 後提出多元化經營的思路,即統籌運用企業所有的生產要素和經營資源,大力延伸鐵路客貨運輸服務鏈條,提高鐵路綜合經濟效益。盛光祖認為,目前鐵路生產經營 方式落後,運輸產品不夠豐富,營銷手段不適應市場需求,致使鐵路巨大經營優勢沒有發揮出來,鐵路所佔市場份額逐年下降。2010年,中國鐵路旅客周轉量和 貨運周轉量分別佔全社會的31.5%和29.7%,與2005年比,所佔比重分別下降⒊2%和20%。

  盛光祖7月9日在太原局調研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所有經營方式的收入都是鐵路局的收入,和客貨收入同等重要;……所有從事 多元化經營的職工都是同等地位的鐵路職工,都要對鐵路局的經濟效益負責。他還要求對鐵路局不同業務實行全口徑核算,以反映鐵路局總體盈虧。

  從鐵道部2010年報看,運輸之外的「其他收入」確實有挖掘潛力,2009年為1739億元,2010年增長到2366億元。但要真正釋放效 益,不僅管理機制、激勵機制要跟上,同時也要避免滋生腐敗,以往廣告、報刊乃至礦泉水等進入鐵路系統,都缺少公開透明的招標機制。

  財新《新世紀》記者谷永強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6

大動作改造力武 複製勁永模式 李嘉誠妻舅入主台灣虧損小公司的盤算

2011-8-1  TWM




力武電機,這個資本額不到六億元、投資人鮮少關注的「小公司」,今年董監改選結果,竟意外發現,與華人首富李嘉誠有「深厚密切」關係的中南創發成了新主子。

撰文‧歐陽善玲

三 年前,期貨天王張松允靠著在市場上公開收購方式,成為力武電機最大股東,並以四董二監席次,拿下力武經營權。這個資本額不到六億元、市場鮮少關注的「小公 司」,今年董監改選結果,卻大爆冷門。原來,以張松允為首的董事會已全面退出;與華人首富、香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有「深厚密切」關係的中南創發集團,成 了新主子。

令人好奇,一個在香港頗具分量的集團,找上台灣長期營運虧損的小公司,背後有何盤算?

李嘉誠與中南淵源深

莊 學熹是李的表弟也是妻舅六月二十八日,力武因董監事任期屆滿、全面改選。新任董事分別是,前勁永董事長沈瑋、前第一銀董事長趙元祺、香港畢馬威會計事務所 合夥人郭德明、中南創發集團行政總裁莊學熹、投資公司董事沈周令熊,及立達創新投資公司,個個都是有來頭的大咖。其中,又以莊學熹、沈瑋身分最為敏感。

原 來,中南創發母集團就是香港的中南集團,一九三五年由李嘉誠的舅舅、「香港鐘錶大王」莊靜庵創立。成立初期,中南從事鐘錶製造及分銷業務,是香港第一代鐘 錶商;隨著業務不斷擴展,後來也跨足經營家具、電子、新科學材料及精密工程等事業。今年初,市場盛傳中南集團擬將旗下中南創發赴港分割上市,集資金額約二 至三億美元。

李嘉誠與中南集團關係深厚,不只是一段舅甥關係。一九四○年日軍占領潮州,李嘉誠一家人為了逃難,輾轉來到當時還未淪陷的香港,投靠母親莊碧琴的胞弟莊靜庵。值得一提的,當年要不是莊靜庵資助李嘉誠發家的塑膠花工廠,李嘉誠就不會有今日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這位對李家有過恩情的舅舅,後來竟成為李嘉誠的岳父。李、莊兩家等於二次聯姻,關係堪稱「親上加親」。攤開莊靜庵家族表,這位香港鐘錶老行家共有五名子女,二女(莊月明、莊月華)三男(莊學山、莊學海、莊學熹)。

李嘉誠的妻子,就是自己的表妹、舅舅的掌上明珠莊月明。換句話說,這次力武新任董事之一的莊學熹,既是李嘉誠的表弟,也是妻舅。而力武新任董事長沈瑋,則是目前中南創發公司的財務長。

令人好奇的是,李嘉誠的表弟所持有的中南創發,主要從事創新科學材料、精密工程業務,產品主要應用在高級手錶及高階手機,像是手機金屬及手錶外殼。這樣一個在香港頗具分量的集團,為何卻看上台灣的小公司?

入主後大力整頓

複 製勁永模式 拚轉虧為盈沈瑋並非台灣商場新面孔。二○○五年,沈瑋代表日本私募基金Asset Managers Group,以每股七元價格,參與認購當時營運情況並不理想的記憶體模組廠勁永發行的五千萬股私募案,並順利取得經營主導權。若以昔日條件計算,沈瑋入主 勁永,平均每股持有成本約六元。隨著新資金到位、公司財務體質明顯改善,勁永股價也由谷底回升;到○八年,Asset Managers Group帳上獲利接近三倍。

當時沈瑋即以Asset Managers Group已達成協助勁永營運調整階段性任務為由,淡出勁永,並將主導權回歸原經營團隊,獲利了結退場。這項交易雖被市場稱為「投資眼光精準、退場手段高明」,但因背後疑似另有金主關係,使得勁永案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這次,沈瑋代表中南創發再次出擊,槓上期貨天王張松允,一上任就動作頻頻。先是決議辦理減資,減資比率達二七.六七%、金額一.六五億元,減資後實收資本額為四.三億元,同時公告將私募資金四千萬股。

接著,公司提出業務整頓計畫案,主要是力武因業務持續呈現虧損,公司將與目前主要往來客戶進行代工價格談判,若未能取得共識,使現有業務轉虧為盈,就要終止代工業務,並對台中廠資產進行後續處理。

另外,力武還將引進新業務,進行多角化經營,擬以九千至九千五百萬元,認購玉山精密塗布公司現金增資股份。而該公司主要營業項目,為光學用長效型抗靜電保護膜、保護貼。沈瑋大動作改造力武,是否能重新複製勁永成功模式,值得投資人持續追蹤。

張松允涉炒股遭起訴

握 四成股權大股東全面退出回顧○八年,張松允以近四成股權,成為力武最大股東,並於同年五月臨時股東會,取得公司經營權。由於當時力武電機大股東力山集團, 亦持有公司約三八%股權,與張松允實力不相上下,因此雙方決定採取共同合作模式,由原力山集團延續馬達本業,張松允則負責財務操作、並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上任後不久,張松允果然發揮「財務操作特長」,陸續主導多次私募案,引發市場上不小爭議。加上為製造公司股票交易活絡假象,張松允也涉嫌以「左手進、右手出」方式炒作股票,今年一月檢方已正式起訴。

而沈瑋,三年前同樣憑藉著入主公司、改造公司財務體質,從勁永成功獲利了結出場。現在,不但讓期貨天王吞下敗仗,還挾其李嘉誠妻舅中南集團光環,引進港資、重新入主台灣企業,也讓人期待這神祕的金主背後,未來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