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60310盛唐詩(二十四) 會當淩絕頂:杜甫1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310/

讀書劄記160310

盛唐詩(二十四) 會當淩絕頂:杜甫1

蕭律師執筆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 元稹《杜甫墓誌銘》

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罕見的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的文學成就,就像西方的莎士比亞,本身已成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 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疇。

 

在九世紀初,元稹已看出杜甫的天才,看到他的作品豐富多彩、涵括萬象。杜甫吸收同化了前此的一切,作為改變自己的根源。杜甫作品的豐富和多樣,成為後世詩人為了發展自身風格而汲取的泉源,每個時代都可從杜詩中發現人們要尋找的東西:文體創造的無比嫻熟、特定時代的真實個人歷史、創造性想像的自由實踐、及揭露社會不平的道德家聲音。 杜詩的影響直到他卒後幾十年才萌生,但其傑出地位一經確立,自此就無人能夠逾越。

 

在杜甫的時代,詩人們已經形成了統一的詩歌特性,但杜甫卻體現出多樣化的才賦個性:是律詩的文體大師、社會批評者、自我表現的詩人、帝國秩序頌揚者、日常生活的詩人、與及虛幻想像的詩人

 

複雜多樣不僅表現在杜甫全部詩篇,也表現在單篇的詩作:迅速轉換風格和主題,把幾個不同範圍的問題和體驗結合起來表現。從這種「風格轉換」中產生出新的美學標準,最後取代了統一情調、景象、時間及體驗的舊觀念。***** 在較深刻的文字層次上,複雜多樣體現為模糊多義的句法和意涵,及極端矛盾複雜的旨意。

 

杜甫出自京城地區 杜陵的一個古老而有名望的家族,祖父是武後和中宗朝的官廷詩人 杜審言。他生於712年,正與玄宗漫長統治的開始一致。關於杜甫的少年生活所知甚少。 他在二十歲左右,像其他年輕詩人和文士一樣,漫遊東南地區。在他廿三、四歲,正值 張九齡掌權,他返回長安,為京兆府薦送參加進士考試,卻落第了。詩人再次外出漫遊,這次他到東北,最後返回洛陽,在那裡待了幾年。

 

據杜甫自述,他在早年寫了大量詩,這些詩可能有一些保留下,散現於他的集子中,但繫年不大確實,直至三十餘歲後的作品才可以肯定繫年。在這些「最早」的詩作中,杜甫已不是初學者,其作品已相當純熟,體現了穩定的筆調和鮮明的個人聲音。

《望嶽》是他傳統繫年最早的詩篇之一,詩中已無疑地體現出個人聲音的標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一首戴了一半律詩面具的古體詩。詩中迅速的風格轉換是杜甫藝術的特徵:首聯是隨意散文式語言;中二聯轉變成宏麗、曲折、精緻的詩歌語言;尾聯又變為率直的期望,模仿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中國對這座雄偉的山近乎宗教的虔敬,使杜甫將之描繪成一座巨大、象徵性的山,置於陰與陽之間的宇宙位置上(見第四句,北面山坡是陰,幽暗的;南面山坡陽光照耀,是陽)。詩人從遠處望山和在山上俯瞰的認識是不同的。對「岱宗夫如何」的回答,只能從這兩種認識的平衡中找到。旅行始於「望」,結束於「覽」。在杜甫想像性登山中,始於寬廣的全範圍景觀,綿延至古代的齊國和魯國,無邊青翠處於陰與陽的交接處。他追隨飛鳥逐步登山,最後駐足於絕頂,獲得巨大的視野。

 

杜甫這首現存的最早作品背後隱含著什麼樣的詩歌傳統?這裡見不到像 岑參對第一代詩人的模仿;杜甫既不屈從、也不避開詩歌傳統:三部式結構保留下來,作為單純的形式構架,但在主題上詩篇卻分成兩個四句。詩中不用時間順序的直線進行,而是從眼前視境轉向對過去的觀察,又回到現在,最後指向未來。

 

以詢問開始是詠物詩傳統的基本形式。以往的詠登山詩,像 蘇綽的遊天臺山、李白的遊廬山和天姥山,帶來的成分多與佛教的覺悟或道教的玄想有關,但杜甫的闡釋是儒家的:他模仿孔子登泰山,將山置於宇宙秩序的地位,處於陰與陽之間,顯示了處理傳統材料的自由,這在其他唐代前輩作品中是非常罕見的。

 

在杜甫三十二歲時,在近洛陽的地方遇見了 高適李白。李白當時正失去朝廷的恩寵,在東行旅程中。三位詩人一起東遊,訪謁了年老的文士 李邕,杜甫較早前已在長安認識他。 描述李白和杜甫的風格區別一直是批評家喜好的情事。以中國詩歌的標準來看,他們之間的差別並未構成某些批評家所指的對立。 杜甫與李白處於同一傳統,他們的詩歌類型與 王維作品所代表的京城詩歌傳統之間,存在著更為重要的差別。

 

杜甫十分崇敬李白。崇敬其他詩人是杜甫的特點,被擴展至許多地位遠低於李白的詩人。但李白對杜甫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杜甫作於戰亂前的詩篇中,關註李白多於其他詩人,他們的友誼是一邊倒的。杜甫一生中一再贈詩李白,甚多成為日後的名篇,主要原因是兩位詩人友情的神秘光彩,而不在於內在的優點。

 

這些詩中最出色的一首是作於杜甫三十二歲時的絕句《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葛洪是《抱樸子》的作者,是一部包括許多煉丹經驗的道教雜錄。詩中所描繪的狂放激情,被一種明確的憂鬱情緒暗中削弱,是一種失敗無成的感覺、一種在衰頹的秋天裡徒耗精力的感覺。詩篇採用了經常由李白扮演的狂士類型,但情調和背景的複雜改變了類型慣例的價值。 同樣的矛盾心理幾乎一再重現於杜甫所描繪的所有人物類型中,從而使他比此前任何詩人更為深刻地揭示人的本質。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66

讀書劄記160315盛唐詩(二十五) 咫尺但愁雷雨至:杜甫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1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315/

讀書劄記160315

盛唐詩(二十五) 咫尺但愁雷雨至:杜甫2

蕭律師執筆

 

離開高適和李白後,三十三歲的杜甫返回京城,再次決心求仕。747年,玄宗下詔,為以前的落第者舉行一次特別試,但宰相 李林甫使所有應試者全部落第,向玄宗證明沒有賢者在以前的考試中漏網。到詩人三十九歲,他採取冒進做法,向皇帝獻上三篇賦。據杜甫自述,這些賦獲得了玄宗青睞,結果被召考試,通過後,被通知等待吏部委派職位。但過了幾年仍不獲任命,有人認為是李林甫作梗,先阻止杜甫中舉,後又阻止他授官。但杜甫當時地位低微,李林甫不可能對他有敵意,反對杜甫的原因可能是他與 李邕的聯繫,李邕是李林甫真正的敵人。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繼任丞相,杜甫仍未得到任命。在四十三歲時,詩人試圖仿効 岑參和高適,向哥舒翰請求入幕,卻未被睬理。隨即出現了那一年暴雨而引致的饑饉,杜甫帶領全家北遷奉先。返京後,他的任命終於來臨,但卻是一個最低級的縣職。杜甫拒絕這官職,終被改授 太子府的一個官職。

 

755年安祿山率領東北軍叛變了。

將杜甫戰亂前和亂後的詩作一比較,就可明顯地看到與其他同時代詩歌共同的成份:《飲中八仙歌》一類七言詩,出自李白和李頎的醉酒狂士詩;《麗人行》一類是對八世紀初流行的七言詩體的改造;詠馬詩如《高都護驄馬行》與岑參的詩相應;一些虛幻想像的詩如《渼陂行》也與岑參相關。兩組遊何將軍山林的詩,出自京城應景詩傳統。甚至著名的《兵車行》也與 張謂同時而較遜色的《代北州老翁答》相應。但這些相應只用來說明杜甫如何從根本上改造了他所觸及的一切,他與同時代人的共用興趣只在於最寬泛的風格、主題及類型範圍。

 

杜甫與岑參的聯繫可作為一個恰當的比較例子。杜甫曾陪伴岑參兄弟暢遊長安附近的 渼陂,寫了一首模仿岑參風格的詩。但只要將杜甫的「模仿」成果與岑參的任何詩歌比一比,就以看到杜甫的超越性和極大的創新性。

 

《渼陂行》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遊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琉璃漫汗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鳧鷗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

沈竿續蔓深莫測,菱葉荷花淨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已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船舷暝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

此時驪龍示吐珠,馮夷擊鼓階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

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月亮出現於藍田關,倒影在湖中,成為驪龍吐出來的珠:杜甫的虛幻想像將岑參對荒漠景象的誇張描寫降低為拘謹的呼喊。岑參的基本特式是「好奇」,一種想以奇異超越別人的願望。此處超越者被超越了。

 

在八世紀,要求情調的統一十分強烈,岑參可以不註意結構上的統一,將應景結尾放在邊塞詩的最後,但非常在意情調的一致。杜甫時代怎樣看這一首詩呢?詩中在描繪天氣的多變時,也暗中多次改變情調和風格。《渼陂行》以直陳事件開始,很快轉向可怖的暴風雨和想像的魔怪,接下來是快樂的船歌,然後 “登上”倒影的山。登山的高潮是眾神狂歡的光怪陸離幻象,但杜甫以凡人對風暴的畏怯暗暗削弱了神靈的光輝,因為 “雷雨”將伴隨眾神而來。結尾詩句有意地寫得古樸,採用了漢武帝《秋風歌》。由於雷雨的呈現,表明平凡詩人未能理解的「神靈意」。由始至終,杜甫的主題穿過各聯詩的界線,然後卻在同一聯詩的中間轉換旨意。

 

杜甫的繁複變化在他的同時代人看來可能太過分了,但正因他的詩是如此的豐富多變,才能吸引後世那麼多的讚賞者。氣候、情調及主題不斷地變化,戲謔和敬畏和諧並置,從未有一位詩人會由於憂慮氣候變化而不能理解「神靈意」。

 

由於杜甫不囿於類型統一,故他從不受制於一般約定的詩歌題材。杜甫寫到了許多其他詩人未曾提到的事物。 後世詩人雖然學習杜甫的自由主義,卻很少能夠達到他在態度和意旨方面的自由隨意。這種自由主義使得杜詩體現出一種寬容的人性,甚至連現在西方讀者也能明顯感受到。這種隨意不拘可以出現在最簡單的方面,如在過訪從侄 杜濟時,杜甫告訴他不要由於從叔而困擾:

「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

 

在較重要的方面,這種隨意不拘可以表現為嚴肅情形下的幽默閃光,而這種幽默毫不會損害嚴肅意義:

《秋雨歎》三首之二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結尾對市場價格的簡述,以前只見於雜史和軼事集的材料,而不會入詩。杜甫以輕微諧趣的筆觸,描寫購物者──可能是他自已──急於用昂貴的衾被去換取「僅僅」一鬥米,但這種諧趣並沒有削弱情況的真正嚴肅性,指出以米為重的真實次序,與平時市場的錯誤價值觀相對立。

杜甫是最早發現悲喜劇力量的中國詩人之一,在悲喜劇對立衝力的結合點,體驗出杜甫作品複雜性的另一面。杜甫喜好複雜化,進入對立範圍,「完成」對事物體驗的認識。

 

這首詩還體現了明顯的「轉換風格」。詩篇以宏壯的措詞開始,以宇宙視野描繪巨大雲層下的大千世界;二聯接以倫理和哲理的聯繫(第三句出自《莊子》,第四句是成語)。第三聯出自農村諺語,並引向尾聯的城市情況。詩篇第一句還否定了一向評杜詩「無一字無來處」的說法:不僅並無前人用過「闌風」、「伏雨」的語詞,還沒有一位評註家能完全確定這二詞的確實意思。這兩語詞既響亮又不祥,混合了威脅和毀滅的弦外之音。它們給詩篇開頭帶來混亂和不安,意念直貫全詩,表現在無法分辨事物、消息斷隔,最後價格的混亂。***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21

讀書劄記160322盛唐詩(二十六) 許身一何愚:杜甫3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2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322/

讀書劄記160322

盛唐詩(二十六) 許身一何愚:杜甫3

蕭律師執筆

 

杜甫的複雜多樣,在他敍述自己經歷的長詩中表現得最明顯。他一生中寫了很多這類的詩,最早的重要典範作於755年,正當叛亂爆發前夕,這就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懐五百字》。作這首詩幾年後,出現了更著名、更充分地發展了這一形式的典範詩:《彭衙行》和《北征》。

 

《自京赴奉先縣》太長,無法全引出,但作一些摘錄可以提供對此詩豐富內容的認識。詩篇開始於自我嘲諷和自負傲氣的奇妙混合,這種混合後來成為杜甫自我形象的特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護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誌嘗覬豁。」

 

在詩中作散漫的自我分析已有先例,但杜甫的複雜陳述—結合了嘲諷、嚴肅及辛酸,反映出一種矛盾和深度,沒有一位前人可以匹敵。詩篇的前三十二句是擴大的獨白,詩人在其中與自己爭論,為自己不斷失貶而堅持求仕的行為辯護,然後在第三十二句,突然轉向旅程的敘述: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崗裂。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在淩晨穿過黑暗的旅程是不祥和神秘的。他在大清早經過的宮殿,並非宮廷詩人所描繪的園林、池、亭、臺的空苑,而是一個戒備森嚴的堡壘。禦林軍在此似乎真正發揮了作用,而非如大多數詩歌所描繪的裝飾品。杜甫繼續推想森嚴戒備後面的世界,那正在舉行歡宴,賞賜權貴,而這些宴飲和賞物正是由普通百姓所提供。然後筆鋒一轉,對後戚作嚴厲的譴責: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詩人很快又轉回敍述旅程,生動描繪了波濤洶湧的河水、窸窣作響的橋樑,及過橋的兇險,行人互相牽攜,最後到達了其家所在的奉先。

「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死。

………….

所懷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禾登,貧寠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醉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這種體驗在杜甫之前的詩歌極少見到,即如出現在悼亡詩類或 盧照鄰自傷疾病的抒情詩,也通常是風格仿效多於實際體。杜甫不僅表白心跡,還交織融匯個人體驗、個人與民眾的價值觀,與及勸說評論、敍述、象徵描繪及抒情感懷。這樣複離化的離心衝力,杜甫以新的統一法則以詩篇集中起來,全無人工痕跡。

 

安祿山叛亂是八世紀中葉的大事,盛唐人斷無不知其重要性,但這事件很少被寫進詩歌。這種情況是關乎詩歌本質的普遍觀念在起作用,並非其他的詩人無動於中。在 岑參看來,中亞的風雪是合適的詩歌題材。戰爭只能在送別、個人敍述及遊覽戰場的詩中才會順便被提及,所以極少詩人描寫安祿山的叛亂。關於安祿山叛亂是唐詩重大題材的說法,可以完全歸因於杜甫,歸因於他對叛亂中的戰爭及個人經歷的描寫。

 

叛亂爆發時,杜甫似乎正在奉先。他很快就把家庭遷至更北的村。幾年後,他寫了著名的《彭衙行》

「憶音避賊初,北走經驗艱。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盡室之徒步,逢人多厚顏。參差谷鳥吟,不見遊子還。

癡女飢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濘相牽攀。

既無禦雨備,徑滑衣又寒。有時經契闊,竟日數里聞。

野果充餱糧,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邊煙。

少留同家窪,欲出蘆子關。故人有孫宰,高義薄層雲。

延客已曛黑,張燈啓重門。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從此出妻孥,相視涕闌幹。眾雛爛漫睡,喚起霑盤飧。

誓將與夫子,永結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歡。

誰肯艱難際,豁達露心肝。別來歲月周,胡羯仍構患。

何當有翅翎,飛去墮爾前。」

 

這首詩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懐》有較大區別,告訴我們不要將杜甫對既定主題的處理一般化。《彭衙行》未採用「轉換風格」,是一首簡單動人的敘事詩,比他之前的詩人更自然主義地處理一次經歷。它是一首特殊個人敍述的應景詩。允許自然主義的細節描寫,並賦予其經歷以普遍的意義。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86

讀書劄記160411盛唐詩(二十七) 雙照淚痕乾:杜甫4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411%e7%9b%9b%e5%94%90%e8%a9%a9%e4%ba%8c%e5%8d%81%e4%b8%83-%e9%9b%99%e7%85%a7%e6%b7%9a%e7%97%95%e4%b9%be%ef%bc%9a%e6%9d%9c%e7%94%ab4/

讀書劄記160411
盛唐詩(二十七) 雙照淚痕乾:杜甫4
蕭律師執筆

杜甫將家庭安頓在安全地方羌村後就返回南方,但在途中被叛軍捕住。 757年他從叛軍營中逃脫,逃跑到行都 鳳翔,被授 左拾遺要職。由於支持無能而善意的丞相 房琯,他䧟入極大的麻煩。他要求離開朝廷省親,在赴羌村旅途中寫下不朽的長篇敘事詩《北征》。

杜甫回到羌村數月後,官軍收復 長安洛陽二京,但叛軍仍盤據著東部和東北部。肅宗和退位的 玄宗返回長安,杜甫重任左拾遺。但後來朝廷清洗房琯的支持者及叛亂中新任命的官員,杜甫再被眨至華州任低職。 他非常不滿,在58歲時辭官奔赴遠在西北的秦州。 杜甫所寫的1500首詩中,約有六分之五是在秦州時寫的,那是他生活中最後十一年。

在任左拾遺時期,他曾寫了一小批 應景詩和臺閣詩。這些作品在同類型詩中是最出色的,但基本上與其同僚 岑參、賈至甚至 王維的詩屬於同一模式。杜甫曾作了一首詩贈王維。

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出現重要創新的是律詩。歷來很少將妻子與家庭帶入詩中,而在律詩中更未曾見。但杜甫不但在古體詩中大量寫他的家庭,如《彭衙行》,而且還在律詩中優美地描繪他的妻子,如下引著名詩篇作於長安淪䧟的時候。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這首詩抒寫的人情極其感人,改造了一些最古老、最做作的詩歌比喻。 杜甫用「美女」描寫自己的妻子:潔白如玉,雲鬟裊裊,周圍繚繞著濕濕的香氣。這些是後妃、宮女及樂府的描寫程式,從未用來描寫妻子。 詩篇以妙語結束,寫得和宮廷詩一樣精巧:月光能使淚痕變乾,因為他們並肩對著相同的明月。從這種陳套的傳統中,杜甫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詩,動人地、自然地抒寫了夫妻情愛。

759年杜甫放棄了秦州的官職,也放棄了在朝中求官的想法,似乎開始將全部精力用在詩歌上。翌年他再向西南出發,翻山越嶺,到達成都,他有幾個朋友在那裡當官。不久,嚴武也來這裡任節度使,嚴武父子都是杜甫的朋友。杜甫在城郊蓋建了現今著名的「草堂」,於此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在生命最後的十一年,他寫的詩風格大變。

762年,嚴武入朝,成都軍隊作亂,杜甫從城中逃出,大概是怕受牽連。叛亂平息後,嚴武復職,任他為節度參謀。這一任命可能主要出於對杜甫的扶持,而不是考慮他的軍事才能。

765年,嚴武去世。杜甫開始沿長江而下,一路上在幾個城市停留,最久的是 夔州,即白帝城。從766-768年,詩人寫了近乎現存作品四分之一的詩,包括許多最著名的作品。 他從夔州再沿江而下,到達江陵,然後往洞庭湖及周圍地區,於776年卒於那裡。

秦州是杜甫詩歌的變化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秦州雜詩》二十首。他前期在京中任職時與京城詩人的密切聯繫,在這組詩中的一些篇章還可輕微聽到,如第十首與王維的後期作品十分相似,只是改換成邊塞背景。

雲氣接崑崙,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所居秋草靜,正閉小蓬門。

在所有中國詩人中,杜甫或許是最不願意讓自然界以本色呈露的一位。在他筆下,自然現象極少看來是隨意或是偶然的。下面是組詩的第十七首:

邊秋陰易夕,不復辨晨光。簷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
鸕鷀窺淺井,蚯蚓上深堂。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夜增長,秋空暗晦,秦州成為「北」的類型標誌:陰暗、潮濕、孤獨。

《野望》相信是秦州時期作品,是杜詩中寫得最為荒涼的作品之一,描寫陰暗逐漸覆蓋了秋天的蕭瑟荒莽的秦州山野。

清秋望不極,迢遞起層陰。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迴日初沈。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這位經常被引向矛盾的詩人,不會錯過各種秋天傳統特微的自相矛盾:秋天以清澈而著稱,允許第一句的遠方視野,漸增的黑暗和「陰」的力量成為詩的結尾。

到達成都後的杜甫,覺得安定舒適了。在繼續發展舊的詩歌興趣的同時,他又形成了新的風格。成都詩的最突出之點,大概是杜甫作為一個老人成熟的、半幽默的自我形象。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這一自我形象的著名範例。下引是組詩之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這首詩可以引起幽默感或恐懼感,但詩人「在兩者之間」的狀態體現了其典型的複雜多樣:當他還年輕,足以被繁盛逼人的春天所「驅使」;如今老矣,無法適應它—「欹危」。但作為老年人的主要分別是別人和自我的距離,這一距離允許他以幽默的畏懼觀察自我。

在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這種半幽默、半憐憫的自我形象表現得最明顯: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噪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在自然主義世界和象徵幻想世界之間自如地移動:隱喻的大廈在隱固性和規模上都與茅草屋頂的易破小屋不同。 這一區別超過了現實和隱喻之間的強烈區別。 這兩個世界統一於詩人的形象,既滑稽可笑,又豪壯英勇,既富於同情心又幽默詼諧,個人敍述變成了祈求—-不是如同社會批評詩歌中的向朝廷權貴祈求,而是向宇宙秩序的更高權威祈求。 而在向這看不見的力量祈求時,詩人採用了帝王禮儀的方式,說明祈請者願意以死表白真誠。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
作者: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45

讀書劄記160418盛唐詩(二十八) 臥龍躍馬終黃土:杜甫5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418%e7%9b%9b%e5%94%90%e8%a9%a9%e4%ba%8c%e5%8d%81%e5%85%ab-%e8%87%a5%e9%be%8d%e8%ba%8d%e9%a6%ac%e7%b5%82%e9%bb%84%e5%9c%9f%ef%bc%9a%e6%9d%9c%e7%94%ab5/

讀書劄記160418
盛唐詩(二十八) 臥龍躍馬終黃土:杜甫5
蕭律師執筆

李白和杜甫都賦予詩歌一種重要性,這在同時代人的作品中找不到。*** 在李白看來,詩歌是使天才被世人承認的工具;在杜甫看來,詩歌關係到他在後代的聲譽和歷史地位。由於在政治世界的失敗,杜甫遂將誌向投向詩歌。

時人對六、七世紀著名詩人的抨擊,杜甫起而為他們辯護,特別是 庾信和唐初四傑。最突出的辯護是一組名為《戲為六絕句》的詩。下引詩是組詩中的首篇,是為庾信辯護的:
「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生畏後生。」

在庾信流傳諸賦中,《枯樹賦》格外深刻地觸動了杜甫。那落盡的樹葉、行將枯死的樹成為偉大和失敗的隱喻形象。盧照鄰和駱賓王曾多次處理過這題材,或許是杜甫為四傑辯護的原因。將庾信和四傑從「現代」的詆毀解放出來的同時,杜甫也為自己的成就清出了位置。

在成都期間,杜甫的律詩創作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在《對雪》和《野望》一類沈鬱嚴肅的律詩外,杜甫還形成了另一種律詩風格,具有「古體」隱逸詩輕鬆明快的筆調。在此類詩中,經常出現快樂自得的形象。老狂士在小農舍中過著樸素的生活,周圍是優美的自然風景。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輕快的筆調加上完全的形式,使這首詩傳頌千古,幾乎沒有一位重要詩人沒有模擬過首聯。

杜甫在夔州期間成果豐碩,處於創作的高峰。一種嚴肅甚至沈鬱代替了成都詩中那嘲諷的、半幽默的自我形象。在夔州及其後的歲月中,杜甫在風格上作了最激進的試驗。夔州詩的象徵世界最神秘、最迷幻,達到了極端的複雜多樣,日益與自我相關。他早年曾詢問雄偉的泰山似什麼,在沿長江而下時他轉向「我似什麼」這問題,並反覆從大江的各種形態和生物中尋求答案。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看見自己處於籠罩一切的巨大背景中,包括天與地、乾和坤、日子及季節的晦和明,感到矜持、渺小和無力。他在山崖和江水之間的一座高閣上,這是與地、崖石和水的交接處:

《宿江邊閣》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杜甫在以前詩篇中的許多主題重新出現在夔州詩中。著名的《古柏行》詠夔州諸葛亮廟的柏樹,其深度和複雜性,使它成為這一主題的經典處理。*** 諸葛亮這位三國蜀漢丞相,久久縈繞著杜甫的成都詩和夔州詩。這位備受崇敬的偉大失敗人物,對於他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在成都時,已經寫了著名的律詩《蜀相》處理了諸葛亮。在夔州,他一再轉向這一主題,最著名的有《八陣圖》和《詠懐古蹟五首》中的幾首。這組詩大抵上是杜甫最成功的懷古詩。

杜甫在夔州期間所作的律詩,大部分是五言律詩。但他對七言律詩形式的完善,給後代批評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夔州律詩中,有較多吟詠氣候和一日組成部分的詩,這些都被處理成宇宙力量的體現,融合了杜甫對陰陽象徵、宇宙要素及代表造化的大江的興趣,著名的有《宿江邊閣》、《閣夜》、《白帝城最高樓》及《返照》。《閣夜》可作為範例: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杜甫晚年的詩經常採用模糊多義句法,創造出一個各種可能的世界。這是一種餘味無窮的語言;在這種語言中,世界成為一種持續的預兆,可以用眾多的、經常是矛盾的方式來解釋。如上引詩的第五句,什麼是「幾家」?那可以是「幾家」正在為死於戰場上的人哭泣,也可能是他們正在聆聽戰場上的哭聲,也可能是詩人聽到了戰場上或流離漂泊家庭的哭聲。其下一句本可幫助去理解這一句,卻毫無同處,連它自己也需要前一句才能得到句法闡釋!以前在《渼陂行》和《萬丈潭》中出現的倒影世界,重新簡短地出現於第四句。穩定的銀河隨著江上波濤而動搖。這是一個秩序分崩析離的世界;理性正在分解,在濔漫擴展的黑暗和空虛寂寥的空間中,一切聲音和視境都沈寂不見了。

杜甫夔州詩的核心作品是兩組詩:《秋野五首》和《秋興八首》。在這些關於秋天世界及其意義的複雜感懐中,夔州詩的豐碩成果達到了高峰。《秋興》是中國語言運用最偉大的詩篇。在這組詩中,杜甫將夔州景象與對朝廷的憶念交織在一起,並通過這樣做,引出對於時間和詩歌藝術不朽之間的廣泛思索。

《秋興》第七首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月夜,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菇米沈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昆明池是漢代長安的人工湖;織女是星宿名,也是天上的仙女;漢宮中有織女和石鯨的石雕。仙人、漢代歷史世界、玄宗宮廷歷史,三者混合在一起,這一切都消失於往事和遙遠的距離。但通過杜甫的想像和追憶,它們又奇妙地變得可以接近:「漢時」正「在眼中」。這種想像中的往昔景象,竟是鬼魂縈繞的、荒蕪的:荒棄的雕像孤獨而不祥、織女在月下織著空幻的絲、在颯颯秋風中擺動著的人工鱗甲。想像的眼光集中於最微小事物:在波濤中漂浮的細米、從秋天的蓮花上墜落的紅花粉。連這兩微小的世界,也充滿了無助、分崩、和結束。第七句將詩人帶回夔州的現實,關塞將他和長安和過去隔絕。這世界沒有別人,只有孤單一個漁翁,就是沈思中的詩人。

資料來源: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67

讀書劄記160418盛唐詩(二十八) 臥龍躍馬終黃土:杜甫5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418%e7%9b%9b%e5%94%90%e8%a9%a9%e4%ba%8c%e5%8d%81%e5%85%ab-%e8%87%a5%e9%be%8d%e8%ba%8d%e9%a6%ac%e7%b5%82%e9%bb%84%e5%9c%9f%ef%bc%9a%e6%9d%9c%e7%94%ab5/

讀書劄記160418
盛唐詩(二十八) 臥龍躍馬終黃土:杜甫5
蕭律師執筆

李白和杜甫都賦予詩歌一種重要性,這在同時代人的作品中找不到。*** 在李白看來,詩歌是使天才被世人承認的工具;在杜甫看來,詩歌關係到他在後代的聲譽和歷史地位。由於在政治世界的失敗,杜甫遂將誌向投向詩歌。

時人對六、七世紀著名詩人的抨擊,杜甫起而為他們辯護,特別是 庾信和唐初四傑。最突出的辯護是一組名為《戲為六絕句》的詩。下引詩是組詩中的首篇,是為庾信辯護的:
「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生畏後生。」

在庾信流傳諸賦中,《枯樹賦》格外深刻地觸動了杜甫。那落盡的樹葉、行將枯死的樹成為偉大和失敗的隱喻形象。盧照鄰和駱賓王曾多次處理過這題材,或許是杜甫為四傑辯護的原因。將庾信和四傑從「現代」的詆毀解放出來的同時,杜甫也為自己的成就清出了位置。

在成都期間,杜甫的律詩創作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在《對雪》和《野望》一類沈鬱嚴肅的律詩外,杜甫還形成了另一種律詩風格,具有「古體」隱逸詩輕鬆明快的筆調。在此類詩中,經常出現快樂自得的形象。老狂士在小農舍中過著樸素的生活,周圍是優美的自然風景。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輕快的筆調加上完全的形式,使這首詩傳頌千古,幾乎沒有一位重要詩人沒有模擬過首聯。

杜甫在夔州期間成果豐碩,處於創作的高峰。一種嚴肅甚至沈鬱代替了成都詩中那嘲諷的、半幽默的自我形象。在夔州及其後的歲月中,杜甫在風格上作了最激進的試驗。夔州詩的象徵世界最神秘、最迷幻,達到了極端的複雜多樣,日益與自我相關。他早年曾詢問雄偉的泰山似什麼,在沿長江而下時他轉向「我似什麼」這問題,並反覆從大江的各種形態和生物中尋求答案。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看見自己處於籠罩一切的巨大背景中,包括天與地、乾和坤、日子及季節的晦和明,感到矜持、渺小和無力。他在山崖和江水之間的一座高閣上,這是與地、崖石和水的交接處:

《宿江邊閣》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杜甫在以前詩篇中的許多主題重新出現在夔州詩中。著名的《古柏行》詠夔州諸葛亮廟的柏樹,其深度和複雜性,使它成為這一主題的經典處理。*** 諸葛亮這位三國蜀漢丞相,久久縈繞著杜甫的成都詩和夔州詩。這位備受崇敬的偉大失敗人物,對於他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在成都時,已經寫了著名的律詩《蜀相》處理了諸葛亮。在夔州,他一再轉向這一主題,最著名的有《八陣圖》和《詠懐古蹟五首》中的幾首。這組詩大抵上是杜甫最成功的懷古詩。

杜甫在夔州期間所作的律詩,大部分是五言律詩。但他對七言律詩形式的完善,給後代批評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夔州律詩中,有較多吟詠氣候和一日組成部分的詩,這些都被處理成宇宙力量的體現,融合了杜甫對陰陽象徵、宇宙要素及代表造化的大江的興趣,著名的有《宿江邊閣》、《閣夜》、《白帝城最高樓》及《返照》。《閣夜》可作為範例: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杜甫晚年的詩經常採用模糊多義句法,創造出一個各種可能的世界。這是一種餘味無窮的語言;在這種語言中,世界成為一種持續的預兆,可以用眾多的、經常是矛盾的方式來解釋。如上引詩的第五句,什麼是「幾家」?那可以是「幾家」正在為死於戰場上的人哭泣,也可能是他們正在聆聽戰場上的哭聲,也可能是詩人聽到了戰場上或流離漂泊家庭的哭聲。其下一句本可幫助去理解這一句,卻毫無同處,連它自己也需要前一句才能得到句法闡釋!以前在《渼陂行》和《萬丈潭》中出現的倒影世界,重新簡短地出現於第四句。穩定的銀河隨著江上波濤而動搖。這是一個秩序分崩析離的世界;理性正在分解,在濔漫擴展的黑暗和空虛寂寥的空間中,一切聲音和視境都沈寂不見了。

杜甫夔州詩的核心作品是兩組詩:《秋野五首》和《秋興八首》。在這些關於秋天世界及其意義的複雜感懐中,夔州詩的豐碩成果達到了高峰。《秋興》是中國語言運用最偉大的詩篇。在這組詩中,杜甫將夔州景象與對朝廷的憶念交織在一起,並通過這樣做,引出對於時間和詩歌藝術不朽之間的廣泛思索。

《秋興》第七首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月夜,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菇米沈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昆明池是漢代長安的人工湖;織女是星宿名,也是天上的仙女;漢宮中有織女和石鯨的石雕。仙人、漢代歷史世界、玄宗宮廷歷史,三者混合在一起,這一切都消失於往事和遙遠的距離。但通過杜甫的想像和追憶,它們又奇妙地變得可以接近:「漢時」正「在眼中」。這種想像中的往昔景象,竟是鬼魂縈繞的、荒蕪的:荒棄的雕像孤獨而不祥、織女在月下織著空幻的絲、在颯颯秋風中擺動著的人工鱗甲。想像的眼光集中於最微小事物:在波濤中漂浮的細米、從秋天的蓮花上墜落的紅花粉。連這兩微小的世界,也充滿了無助、分崩、和結束。第七句將詩人帶回夔州的現實,關塞將他和長安和過去隔絕。這世界沒有別人,只有孤單一個漁翁,就是沈思中的詩人。

資料來源: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17

讀書劄記160505盛唐詩(二十九) 天地一沙鷗:杜甫6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5/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505%e7%9b%9b%e5%94%90%e8%a9%a9%e4%ba%8c%e5%8d%81%e4%b9%9d-%e5%a4%a9%e5%9c%b0%e4%b8%80%e6%b2%99%e9%b7%97%ef%bc%9a%e6%9d%9c%e7%94%ab6/

讀書劄記160505
盛唐詩(二十九) 天地一沙鷗:杜甫6
蕭律師執筆

杜甫離開 夔州後所作的詩,與在夔州時沒有重要的不同,但一些詩篇顯得蕭瑟荒涼,具有一種連王維都未能達到的嚴謹。

《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讀者分不清是雲還是詩人與天共遠。這是一個奇異的自我象徵世界,在老馬的形象中達到頂點:老馬就像年老的官員,應給予照顧,而不應任其隨處漫遊。

杜甫從未在他的時代處於詩壇的中心。杜甫卒後三十年中,他的作品基本上被忽視。令人驚奇的是經過湮沒無聞之後,他竟能很快就被推為那一時代與 李白齊名的最偉大詩人,成為文學成就的公認標準。***

同時代頌揚的評價不全可信(即像今天我們常聽說某某宗師、股神、天王、大師等等),可能只是出於社交禮節或其他原因。杜甫確曾擁有一小批讚美者,但並未見到對其偉大成就的普遍承認。九世紀初對杜甫的復興作出貢獻的,都是中唐的主要文學人物:韓愈、元稹(《杜公墓繫銘》)、及白居易(《與元九書》)等。

杜甫卓著聲譽的真正形成,不是靠頌揚和軼事(據傳 張籍曾將杜詩燒成灰和水吞掉以便吸收杜甫的天才。),而是靠中唐作家對其詩的反覆模仿。*** 韓愈的詩(如《石鼓歌》)特別突出,還包括 孟郊和張籍(《新樂府》)、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整個九世紀都在持續不斷地提及杜甫和利用杜甫。到了北宋,杜甫在詩壇傑出的地位得到確認,並一直保持至今。

杜甫對詩歌發展多所貢獻,其中對題材的處理尤其重要。在他之前,詩人們寫什麼和如何寫,重要是根據題材。杜甫不但大大超出傳統題材的限制,而且擴充了現成題材的範圍,並將分散的詩歌「類型」的各種要素重新結合,創造出混合形式。**** 杜甫名望在中唐的上升,正與題材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大幅度下降相一致。這既反映了中唐的特殊興趣,也突顯了杜甫的典範意義。

杜甫對不定場合詩歌的處理具有持別重要的意義。在整個八世紀,不定場合的詩得到了重要發展,王維和李白的許多著名詩篇就是以這一形式寫成的。可是,在已經有了現成應景題材情況下,不定場合的詩篇普遍受到限制,如王維的《送別》和《終南別業》,就受到訪問詩傳統的影響。杜甫晚年作品中,不定場合詩佔了很大的比例。杜甫將這一形式擴展至不常見的題材,如《客至》,並應用於新的場合,如《ト居》。在許多情況下,不定場合詩與較舊的、純修辭的題材結合在一起。例如,當杜甫寫一首題為《雨》的詩時,那是一首不定場合詩,而同時又是一首詠物詩。杜甫開闢了許多新題材,為中唐詩、特別是北宋詩的廣闊範圍提供了模式。詩歌不再受制於特定的程式化事件,而是適合於生活體驗的寬廣範圍。

組詩是杜甫對詩歌傳統的另一重要貢獻,他是第一位充分發展組詩的詩人。在他的組詩中,每一首詩只有的在整組詩的背景裡才能體現出完整的意義。 這種組詩,既能充分展開題目,又不破壞短篇的簡潔、密度和強度。 《秦州雜詩》是杜甫早期的組詩。到了夔州時期,在寫《秋興》時,杜甫將這種組合技巧與一些較古老的組詩技巧相結合,如毗鄰的兩首詩的末句和首句重複,像曹植的《贈白馬王彪》。此外,組詩的前三首按照從黃昏到第二天清早的時間順序,較繁密地結合在一起。上述各種持續因素在《秋興》中形成複雜的修改和變形:夔州的長江先被長安的曲江所取代,其後又被「銀河」和「禦宿」所取代。隔絕和突破的意象以各種形態重複出現;色彩繽紛的世界與黑白的世界交替出現。

杜甫的風格既樸素又古雅,但他最富於獨創性的文體特徵是語言的複雜化與主題的複雜化相應。語言的複雜以模糊多義的形態出現,這種模糊多義有時會達到無法理解的地步。

《戲為六絕句》第五首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在組詩的前面,杜甫已為庾信和初唐四傑作了辯護,反對同時代的復古詆毀者。首句涉及問題是:「今人」和「古人」何所指?「今人」是杜甫同時代的作家還是一直追溯到庾信和唐初四傑的時代(按傳統的「古」代文學的結束期)?同樣地,「古人」到底是庾信和四傑,還是先秦的屈原和宋玉?除此之外,首聯還存在著真正的語言問題。(作者認為首聯可以有多種解釋,於此略去。)

在杜甫全部詩篇中,存在著一種以多種形式重複出現的模式,這一模式可以寬泛地定義為文明與野蠻的對立,藝術與自然的對立。無從以簡單表達杜甫在這一對法中的「位置」。從整體上,他傾向於秩序、文明及其藝術的一邊,這在唐代詩人中是罕見的。

藝術基本上是與時間對抗的表示,對文明正在消失的輝煌秩序,藝術力求保留或重現。在夔州,杜甫觀看了 李十二娘表演劍舞。李十二娘是宮廷大舞蹈師 公孫大娘的弟子。杜甫在童年時曾觀看過原來的宮廷舞蹈,故情不自禁地從眼前的表演看到了開元盛世的消失: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栗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金栗堆是玄宗的墓,墓旁的樹已茁壯成拱。夔州保存了過去的舞蹈,詩篇保存了現在的舞蹈。從原始作品轉移的每一階段,都改了變了保存中的藝術的意義,直到這一藝術只能用來暗示失落的事實。

所有藝術最終都是人類文明的體現。當文明消逝時,自然以自己的超形式嘲諷地取代了人工製品。下引詩是詠太宗玉華殿廢墟的美麗哀歌: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亙。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待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自然的永恆「藝術」代替了衰朽的人工技巧:它的絕「壁」赫然聳立於破敗的宮殿遺「構」之上;它的火棲居於無人的空房;它的真正音樂(莊子的「地籟」)取代了消逝的宮廷笙竽。它掩沒了宮女的「假」飾和宮女本身。這座避暑宮殿的所有人工作品中,只餘送喪的石馬,作為對人類短暫無常的嘲笑。

面對人類的必然短暫,杜甫堅定地作著永久、秩序及文明的詩歌表達。他自信地看到自己作品是「千古事」,但他還感到: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全文完)

資料來源: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04

讀書劄記160505盛唐詩(二十九) 天地一沙鷗:杜甫6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5/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505%e7%9b%9b%e5%94%90%e8%a9%a9%e4%ba%8c%e5%8d%81%e4%b9%9d-%e5%a4%a9%e5%9c%b0%e4%b8%80%e6%b2%99%e9%b7%97%ef%bc%9a%e6%9d%9c%e7%94%ab6/

讀書劄記160505
盛唐詩(二十九) 天地一沙鷗:杜甫6
蕭律師執筆

杜甫離開 夔州後所作的詩,與在夔州時沒有重要的不同,但一些詩篇顯得蕭瑟荒涼,具有一種連王維都未能達到的嚴謹。

《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讀者分不清是雲還是詩人與天共遠。這是一個奇異的自我象徵世界,在老馬的形象中達到頂點:老馬就像年老的官員,應給予照顧,而不應任其隨處漫遊。

杜甫從未在他的時代處於詩壇的中心。杜甫卒後三十年中,他的作品基本上被忽視。令人驚奇的是經過湮沒無聞之後,他竟能很快就被推為那一時代與 李白齊名的最偉大詩人,成為文學成就的公認標準。***

同時代頌揚的評價不全可信(即像今天我們常聽說某某宗師、股神、天王、大師等等),可能只是出於社交禮節或其他原因。杜甫確曾擁有一小批讚美者,但並未見到對其偉大成就的普遍承認。九世紀初對杜甫的復興作出貢獻的,都是中唐的主要文學人物:韓愈、元稹(《杜公墓繫銘》)、及白居易(《與元九書》)等。

杜甫卓著聲譽的真正形成,不是靠頌揚和軼事(據傳 張籍曾將杜詩燒成灰和水吞掉以便吸收杜甫的天才。),而是靠中唐作家對其詩的反覆模仿。*** 韓愈的詩(如《石鼓歌》)特別突出,還包括 孟郊和張籍(《新樂府》)、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整個九世紀都在持續不斷地提及杜甫和利用杜甫。到了北宋,杜甫在詩壇傑出的地位得到確認,並一直保持至今。

杜甫對詩歌發展多所貢獻,其中對題材的處理尤其重要。在他之前,詩人們寫什麼和如何寫,重要是根據題材。杜甫不但大大超出傳統題材的限制,而且擴充了現成題材的範圍,並將分散的詩歌「類型」的各種要素重新結合,創造出混合形式。**** 杜甫名望在中唐的上升,正與題材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大幅度下降相一致。這既反映了中唐的特殊興趣,也突顯了杜甫的典範意義。

杜甫對不定場合詩歌的處理具有持別重要的意義。在整個八世紀,不定場合的詩得到了重要發展,王維和李白的許多著名詩篇就是以這一形式寫成的。可是,在已經有了現成應景題材情況下,不定場合的詩篇普遍受到限制,如王維的《送別》和《終南別業》,就受到訪問詩傳統的影響。杜甫晚年作品中,不定場合詩佔了很大的比例。杜甫將這一形式擴展至不常見的題材,如《客至》,並應用於新的場合,如《ト居》。在許多情況下,不定場合詩與較舊的、純修辭的題材結合在一起。例如,當杜甫寫一首題為《雨》的詩時,那是一首不定場合詩,而同時又是一首詠物詩。杜甫開闢了許多新題材,為中唐詩、特別是北宋詩的廣闊範圍提供了模式。詩歌不再受制於特定的程式化事件,而是適合於生活體驗的寬廣範圍。

組詩是杜甫對詩歌傳統的另一重要貢獻,他是第一位充分發展組詩的詩人。在他的組詩中,每一首詩只有的在整組詩的背景裡才能體現出完整的意義。 這種組詩,既能充分展開題目,又不破壞短篇的簡潔、密度和強度。 《秦州雜詩》是杜甫早期的組詩。到了夔州時期,在寫《秋興》時,杜甫將這種組合技巧與一些較古老的組詩技巧相結合,如毗鄰的兩首詩的末句和首句重複,像曹植的《贈白馬王彪》。此外,組詩的前三首按照從黃昏到第二天清早的時間順序,較繁密地結合在一起。上述各種持續因素在《秋興》中形成複雜的修改和變形:夔州的長江先被長安的曲江所取代,其後又被「銀河」和「禦宿」所取代。隔絕和突破的意象以各種形態重複出現;色彩繽紛的世界與黑白的世界交替出現。

杜甫的風格既樸素又古雅,但他最富於獨創性的文體特徵是語言的複雜化與主題的複雜化相應。語言的複雜以模糊多義的形態出現,這種模糊多義有時會達到無法理解的地步。

《戲為六絕句》第五首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在組詩的前面,杜甫已為庾信和初唐四傑作了辯護,反對同時代的復古詆毀者。首句涉及問題是:「今人」和「古人」何所指?「今人」是杜甫同時代的作家還是一直追溯到庾信和唐初四傑的時代(按傳統的「古」代文學的結束期)?同樣地,「古人」到底是庾信和四傑,還是先秦的屈原和宋玉?除此之外,首聯還存在著真正的語言問題。(作者認為首聯可以有多種解釋,於此略去。)

在杜甫全部詩篇中,存在著一種以多種形式重複出現的模式,這一模式可以寬泛地定義為文明與野蠻的對立,藝術與自然的對立。無從以簡單表達杜甫在這一對法中的「位置」。從整體上,他傾向於秩序、文明及其藝術的一邊,這在唐代詩人中是罕見的。

藝術基本上是與時間對抗的表示,對文明正在消失的輝煌秩序,藝術力求保留或重現。在夔州,杜甫觀看了 李十二娘表演劍舞。李十二娘是宮廷大舞蹈師 公孫大娘的弟子。杜甫在童年時曾觀看過原來的宮廷舞蹈,故情不自禁地從眼前的表演看到了開元盛世的消失: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栗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金栗堆是玄宗的墓,墓旁的樹已茁壯成拱。夔州保存了過去的舞蹈,詩篇保存了現在的舞蹈。從原始作品轉移的每一階段,都改了變了保存中的藝術的意義,直到這一藝術只能用來暗示失落的事實。

所有藝術最終都是人類文明的體現。當文明消逝時,自然以自己的超形式嘲諷地取代了人工製品。下引詩是詠太宗玉華殿廢墟的美麗哀歌: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亙。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待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自然的永恆「藝術」代替了衰朽的人工技巧:它的絕「壁」赫然聳立於破敗的宮殿遺「構」之上;它的火棲居於無人的空房;它的真正音樂(莊子的「地籟」)取代了消逝的宮廷笙竽。它掩沒了宮女的「假」飾和宮女本身。這座避暑宮殿的所有人工作品中,只餘送喪的石馬,作為對人類短暫無常的嘲笑。

面對人類的必然短暫,杜甫堅定地作著永久、秩序及文明的詩歌表達。他自信地看到自己作品是「千古事」,但他還感到: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全文完)

資料來源: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